单元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31 07:1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单元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单元教学

篇1

一、单元教学设计前需要考虑的几个基本问题

“单元”由谁来定?

单元既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和态度基础有关,与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有关,那教师就必须是单元的最终决定者。

教师决定单元还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教师决定哪些教材构成一个单元。例如,高一英语教材(下)中的第20、21、22话题的题目是“Humour”,“Bodylanguage”,“Aworldoffun”,而其中的语法内容是“ing”的学习,英语教师问,能不能合成一个单元?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决定。另一层是教师决定单元中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课时的安排。例如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材中的第四单元“太阳、月球和星空”安排了7课时,具体如下:第一课“太阳”,第二课“月球”,第三课“星空”,第四课“太阳系”,第五课“形成认识”,第六课“人类对星空的观测”,第七课“人类的星际旅行”。在教学中教师们感觉,形成认识并不需要单列一节课,而应该贯穿在对太阳、月球、星空的认识中,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对星空的观测和星际旅行同样应该与对太阳、月球的认识同步。于是,授课教师将这个单元调整为6课时,具体为:第一课“认识太阳”,第二课“观测太阳下物体的影子”,第三课“认识月球”,第四课“观察月相变化”,第五课“太阳系”,第六课“星空”。

教师决定单元要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与学生一起决定单元的。有的教师在学生们拿到新的教材时引导学生浏览教材,请学生发表对教材的看法和自己学习教材的想法,一起决定教材的学习顺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经验、知识、认知、态度等各种因素最终设计和决定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的灵魂是什么?

单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和过程,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和灵魂,对于这个道理,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但在实践中却可以发现以下现象:

在教案中将教学过程及相应的活动作为了教学设计的重点而忽略了教学目标的设计。

将课标中的相关要求照抄下来作为教案中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比较清晰,而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表述却往往非常抽象、不易落实。

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目标的关注,不能根据目标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或者根据过程中的问题对目标进行反思。

在单元教学设计中,直接将单元教学目标作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考试和评价与教学目标不相关。

……

单元知识目标设计的关键是什么?

单元知识目标设计的关键是寻找学生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差距,是基本概念的不断追问,以及在追问中触及方法和态度。

教师教授知识往往会从概念出发,而学生理解知识或者说新的概念是从自己原有的经验即日常概念出发的。学生不知道科学概念但却常常具有日常概念。因此,概念教学是一个从日常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过程。

另外,一节一节备课、上课,结果导致知识以“点”的状态存在,要等到考试前复习的时候才能将知识串起来。其实已经晚了。单元知识目标设计就是要确定需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不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而建立知识结构的过程就是对更基本的概念不断追问的过程。“责任”是什么?是对行为后果负责,那怎么样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需要三思而后行。为什么要三思呢?思考就是要作出选择?选择什么?选择的是眼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是自我利益还是他人利益?为什么自己作出选择还要考虑他人利益?因为任何人都生活在社会关系中,都有一定的角色。可能有教师会问,这么深究,学生能理解吗?只有在不断追问中,教师才能深入浅出,只有深入思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

在单元知识目标的设计中,随着知识理解的深入即知识水平的提高,从而触及知识形成的思维方法和主体生活经验和生活目的,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态度,才能真正体现知识学习的根本价值。

单元方法目标设计的关键是什么?

单元方法目标设计的关键是对基本概念的方法论的思考,是寻找学生已有思维方法与基本概念背后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将学生思维方法的发展过程显性化。

笔者所提的方法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学科中重要的思维方法,例如历史学科中的多中心的或者比较的思想方法,数学中公理化的思想方法等。在任何学科的发展历史中,这些方法往往蕴涵在学科中基本概念的提出中。并且只有结合基本概念理解思维方法,学生才能体会方法的生动性和具体价值。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教师需要对学科发展史有一定的了解。

方法的培养如同知识一样,是从学生已有的思维方法出发走向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正弦函数图像的画法,学生开始采用的是平均选点的画法,发现平均选点遗漏了关键的点,走向了五点画图法,最后走向了几何画法。只有当学生的思维方法跟进的时候,新知识才会被真正理解。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在板书和多媒体上也多是呈现关键概念和公式等。实际上,直观教学最重要的价值是将隐性的内容显性化。思维方法是比较隐性的内容,通过直观的方法将其显性化,便于学生形成内省能力。这对于学生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还以上面提到的正弦函数的学习为例,是画法重要还是画法背后的思维方法重要?是将三种画法呈现在黑板上重要还是将三种画法背后的思维方法的变化过程呈现在黑板上重要?显然,将三种画法背后的思维方法呈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思维方法的递进及其价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思维更重要。

单元态度目标设计的关键是什么?

单元态度目标设计的关键是对基本概念和方法论背后的态度的思考,是寻找学生已有态度与基本概念和方法背后的科学态度的差别,以及将学生态度的发展过程显性化。

笔者这里所提的态度不是抽象的,而是非常具体的。态度只有与概念和思维方法相联系时才是具体的,也才能被学生真正地理解。例如,学生只有在从“魏晋南北朝”到“清朝”等历史时期民族融合的史实中才能具体理解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的关系,逐渐建立一种开放、多元的历史观,并逐渐形成一种开放、宽容的历史态度。再比如,某学生在解关于“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的题时,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三条依据中常常只能想起其中一条或两条,大大影响了他的解题能力。当告知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这三条依据(其实三条依据在本质上是一个东西)并从而提高了该学生的解题能力时,该学生对“联系”的思想和态度才有了真正的理解。

态度的培养是具体的,还指的是要与学生态度的起点和发展需要相结合。我们常常会说,这个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积极,但具体在什么方面不积极和为什么不积极,却不清楚。这样笼统的判断是没有什么用的。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特别关注了班里的几位学习不积极的学生,让他们多读,多回答问题。其中有一个小男孩,据笔者观察,在课上有这样一些重要的表现:(1)每次读课文或者跟着老师读黑板上的字词的时候,他都是无精打采地晃悠着从半截读起。(2)当老师问谁能举一个生活中帮助别人自己感到快乐的例子时,他很快举起手回答:“小狗看家很快乐!”在课后当问起其他同学对课上的哪个内容感兴趣的时候,不少同学说喜欢“小狗看家很快乐”。(3)在课结束之后,研讨会主持人告诉同学们可以放松一下并进行演说时,大多数同学无所事事,而他却回过头去认真琢磨起摄像机来,一直到老师喊起立才转回头来。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显然不能笼统地说这个小男孩学习不积极,关键是对什么积极和对什么不积极。学习态度的培养应该基于这些具体的分析。

通常,态度的培养都是“捎带手”的,处于有意无意之间的,缺乏计划性。即使有计划也往往只有老师心里清楚并慢慢渗透在教学之中的。其实,适当地和学生一起分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说,需要将态度的发展过程显性化,让学生真正把握自己。

确定单元的依据是什么?

单元是由教师最终确定的,那是不是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确定单元呢?不是,确定单元是要有客观依据的。确定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有四个依据:教材、课标、学生、考试评价。四者的顺序是按照确定过程来定的。

教师拿到教材后,要对教材的单元设计意图进行研究,然后与课标要求相对照判断教材单元安排的合理性。在教材与课标之间,教师要以课标为纲。有时候,教材可能会出现教师们所说的“超纲”或与此相反的比纲要低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以纲为纲,也就是以课标为纲。/

根据课标确定了教材的合理性之后,需要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确定单元的合理性。在教材、课标与学生之间,要以学生需要为纲。为什么在课标与学生之间要以学生为纲,其实,道理很简单,课标中对学生的要求是针对一般的学生提出的,可是我们在学校中面对的学生是非常具体的。记得笔者听过一节小学的英语课,教师是根据课标和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也很积极。但课后笔者在学生访谈中了解到全班绝大部分同学对课上所学的知识早已经掌握了。这节课实际是白上了。教师要在学生需要的调查中根据相似的普遍的需要精心设计单元教学,同时也要尽可能根据不同的个别的需要进行个别指导。

在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确定了单元之后,还需要从考试评价的角度审视单元。说到这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中学教师往往会首先根据考试试题的变化来调整设计自己的教学。这显然是必要的。例如,近两年数学高考试题中出现了“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方面的试题,而这往往是学生丢分的题。原因是,平面向量是高一学习的内容,而在高二的解析几何教学要求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要将平面向量与其进行结合或整合。于是,教师们只好将它们作为高三复习中的重点,但存在的困惑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与教师讨论的是,要让学生更好地解决各种几何问题,是否需要向量?向量是如何在人类解决几何问题的过程中被提出来的?也就是说,向量对于解决几何问题的价值是什么?其实,学生对向量的需要与数学发展史中科学家对向量的需要在本质上是相似的。教师如果能够从几何研究的历史去理解向量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价值并清晰地启发学生理解坐标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价值和局限以及向量在本质上就是“自由坐标”的话,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到位。实际上,不考虑考试评价进行教学设计是不现实的,但或首先或仅仅考虑考试评价,其结果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提高学生成绩的问题,同时也说明教师缺乏专业自主。

二、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步骤是什么?

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步骤不是绝对的,以下安排主要是想表达如何通过过程和步骤体现“单元”和“单元教学设计”的思想。

1.认真研究教材,分析教材可能的实现三维目标的价值。

²研究新教材与旧教材的不同。

²研究新教材单元编排的意图。

²研究借助教材可以实现的三维目标,进而研究教材与课标的关系。

2.认真研究课标,初步确定三维目标和三维单元。

²从总体上,三维目标指的是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各学科的提法不完全一样(有的学科提知识、能力和态度),而且三维目标的提出并在各学科课标中具体表述还是新生事物,因此需要大家共同在实践研究中不断修正与完善,而不是简单接受。

²要研究三维目标在本学年、本学期的具体目标。

²要研究所用教材中涉及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等内容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目标要求与本学年本学期的目标要求之间的关系。例如,初一思品课中有一个单元讲责任,而责任是一个从小学一直讲到高中的重要内容。小学已经讲了六年了初一应该怎么讲?因此,教师必须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或者整个中小学发展阶段的要求来确定本年级单元教学的目标。通俗地说就是要由整个中小学教育的“大过程”决定单元这个“小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宏观上不出现重复教育或者教育脱节的现象,保证学生的发展。

²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本学年和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对教材进行初步的单元组合,即哪几章、哪几个单元或者哪几个话题可以组成相应的知识、方法和态度单元(即三维目标和三维单元)。

3.认真研究学生,确定三维目标和三维单元。

备课要备学生,这是所有教师都清楚的。但现实问题是,有多少教师真正备学生了?不同学生由于基础不同,其发展需要便不相同。也就是说,学生达到的知识、方法和态度的目标是不同的。/

那备学生备什么,也就是说研究学生应该研究什么?过去,教师往往主要备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而笔者认为,不仅如此,还应该了解(备)学生的已有的经验、思维方法和态度的基础。有的学生知识基础不好但有关的生活经验很丰富,或者思维敏捷,或者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些都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的基础和资源。具有同样知识基础的学生,由于思维方法、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其知识的建构方式和能力会有所不同,也就是发展方式和速度会不同。这种不同成为单元长短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因此,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或者成绩好坏导致的可能是资源的浪费和机会的错过。

怎么备学生?在备学生时,教师们往往会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什么。这样备学生只是备了学生已有的书本知识,而没有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思维方法和态度等,因此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学生的经验、思维方法和态度需要以及具体内容采用访谈、作业分析、学习过程观察等方式加以了解。因而,研究学生不是教师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真正走进学生中,学会学生调研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养成课堂观察和访谈的习惯。笔者提出,学生研究是单元教学设计不可逾越的必要环节。

4.认真研究考试评价,进一步明确三维目标和三维单元。

考试评价是教育的指挥棒,根据考试评价设计教学是非常现实和必要的。在实践中笔者甚至深切地感受到,不考虑考试评价的教学研究或者课题研究对于教师们来说是不具有说服力的,也自然无法真正得到大家的欢迎和支持。

问题是,如何根据考试评价设计教学?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教师根据考试评价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1)应付考试的办法往往是一张一张地做题,而对学生在做题中实际存在的困难缺乏关注。(2)学生跟着试题走,至于能跟多快主要靠学生自己的悟性。(3)考试与教学目标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笔者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关键是,教师没有将终结性评价转化为形成性评价。也许有教师会质疑,我们有月考等各种小考,不就是将终结性评价转化为了形成性评价吗?实际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前者重在得出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后者重在分析影响学生学习进步的原因。

实际上,要想学生在最后的终结性评价中获得好的成绩,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也就是要将终结性评价转化为形成性评价。否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不能处于主动的地位。

将终结性评价转化为形成性评价的标志是,过去评价主要是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而现在需要在教学过程之前基于评价设计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研究考试评价的根本意义在于,在明确终结性评价之后教师能够将其更加清晰地转化为形成性评价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单元的教学目标,并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5.将单元目标分解为课时目标。

在设计课时目标时,教师往往容易照抄单元目标。而实际上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具体的关系。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每一课时的教学实现的,因此在制定好单元目标之后必须把单元目标分解和落实到课时,变单元目标为课时目标。因此搞好课时目标的设计是完成单元目标的关键。这也是将终结性评价转化为形成性评价的关键。

课时目标相对于单元目标要更具体,具体到可以采取措施,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活动和环境实现。

6.根据课时目标设计问题、内容、活动和环境。

课时目标确定之后,要将目标转化为教与学的行为,即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结合教材确定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确定设计相应的活动和所需要的环境。

教学目标需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问题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教师可以直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也可以设计一系列帮助学生产生问题的情景。后者的难度更大,但对学生更有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内容、活动和环境是学生产生问题的情景,也是学生思考的媒介。

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教师需要不断追问,问题、内容、活动和环境与目标一致吗?

6.做好在教学过程中验证和生成教学目标、问题、活动和环境的准备。

篇2

再者,四川省于2010年开始了高中新课程改革之路。与过去的课程相比较,新课程改变了学习领域、课程结构、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和个性课程的设置。新课程改革也决定了课堂40分钟内,教师教学方法的巨大转变。

关键词:浅论;单元整体教学

针对新课程改革以及新教材的编制特点,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将是改变语文课堂低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含义

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以新课程改革精神不断探索着科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但是语文教学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的而非自觉的、凭朦胧的感觉和经验办事的状态”。①

而如今社会发展对我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也赋予了语文课堂新的内涵。学生在课堂里的角色发生了较大转变,由纯粹的“听课者”变为了课堂参与者,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除了传授知识,更加注重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并转变评价方式。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语文课程将基础性和选择性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再从我国近百年各时期的语文教材上看,其编制模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有单元组织型、模块组织型教材;有专题型、主题型教材;有阅读型、写作型、读写综合型教材。不同类型的教材编排会产生不同侧重点的教学目标,加大了一线教育者进行实践教学的难度。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各种教材的学习要求,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越发关注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单元教学。国内研究者从性质特点、教学层面等各个方面对“单元教学”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单元教学”或是一种教学制度,或是一种教学形式,但无论哪种性质的定义,实施“单元教学”都必须抓住教学整体性的特点,并紧密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单元整体教学是由特定的单元主题、单元目标和单元教学过程及评价构成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把单元整体教学看作一种“教学思想”,是为了强调单元整体教学的意识。中学语文教材单元编排的形式,主要分为“文体”和“主题”两种形式。但无论哪种形式,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有文体定位或主题定位的单元探索意识,把“单元整体特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将一切课堂活动的进行紧紧围绕单元目标。

二、单元整体教学的特征

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有其独特的组成要素,与传统的单篇教学相比,它具有显著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整体性

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单元都由教材知识文本和能力训练构成,语文单元教学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整合单元教学目标、整合文本信息,突出能力训练点。教师在实施单元教学时应该考虑将教材文本按新课程标准、编者的意图、学段目标、学生情况进行整合。这是对单元教学“共性”的整体考虑,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学单元中单篇文本的重点信息,即“个性”。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单元学习时,需要对单元整体教学“共性”和“个性”进行有机整合,这样的方式与单篇文本“个性”的解读相比,腾出了更多的教学空间。

(二)比较性

上文提到的教学整体单元应该是相关内容“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整合,在“共性”与“个性”之间,就存在着教学内容差异的问题。例如,在一个诗词单元里,对的《沁园春・长沙》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分别作对应其“个性”的诵读和感知,以此来完成“通过朗诵,品味诗词不同的语言风格”的单元教学目标。正因为单元中的单篇文本有着鲜明而具体的“个性特点”,教师又需要保持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所以可以将同单元的不同文本进行比较阅读。

(三)主体性

新课改打破了语文教师演“独角戏”的状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单篇教学虽与单元整体教学相比,它同样可以以课型多样化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长年的单篇教学模式难免不让学生产生厌倦感。单元整体教学根据“单元”特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单元教学的情境下,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方法进行点拨。而学生通过对“教读文本”的学习主动获得对自读文本的迁移探究能力,自觉地调整学习状态,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

(四)可行性

语文是一门以言语活动(听说读写)为核心的学科。单元整体教学必须立足于言语形式的训练上。大部分实验单元教学的研究者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活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在实践中的可行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进行读、写、听、说等综合语文训练,并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实施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比单篇教学更有优势。它为教学争取了更多时间,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单元意识,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整合、比较;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综合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惠玉.我国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

[2]喻景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单元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白滇生.对语文单元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1992,(3).

[4]马兰.整体化有序设计单元教学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2,(2).

[5]夏小萍、陈书群.综合单元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7,(06).

[6]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篇3

从教8年,发现目前初中美术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果呆板的从第一课学习到最后一课,这一定不能把每一课中包括的情感、认知、技能、创新、协作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充分的完成。所以老师和学生只能在这一课到另一课;这一知识到另一知识之间奔波。这对于一些知识性强、延伸能力宽广的教学内容来说,就会使之失去了它应有的突破空间。这不仅局限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施展,更是极大的阻碍了学生课外美术活动的开发与相关内容的展开。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相当不利的。在各地教师的教学研究听课、公开课活动中常常会遇见许多学生无法在课内把作业完成。这样的教学只适应于以往那种以简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或满足一些简单的美术即兴创造教学。但是对于今天推行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研究、探索、创新,以及学会学习等能力的教学活动来说,显然是不适应的。

为了能够跟上新课改的步伐,从2004年9月我校从上而下,以美术改革为试点,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研究教材大纲,选择教学内容,以某一个或几个内容为重点,从教师备课开始抓起,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美术教学规律来组织教学。在具体教学中熟练掌握教学的方法,理解并发散教材的含义,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运用教师自身条件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案。并在课堂事实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并在课外活动中使美术教学得到延伸,扩大学生的学习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弥补课内的不足。

2.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专业进行选修。上课时选择专业教室进行上课、学习。使学生在选修的过程中建立单元意识。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学习、计划、研究和思索、解决问题。在香港中小学美术作业展览中你会发现学生作业旁边都有一本活页夹,其中存放着学生在完成这一作业时所做的文案。比如:一件中学生服装设计的作业,在其文案中包括:服装设计知识、不同风格服装资料的收集与说明,自己服装设计稿与设计意图、最终的作业效果、作业的体会或小结等。因此,在单元化教学中,就课的本身而言它的每一节课不需要像以往那么完整或独立,也未必包含以往单课程的全部内容与环节,它可以完全打破以课程为单位的教学方式,将一课内容分成四、五课时来完成,同时使课与课之间形成一个整体。这样有利于各学习领域的相互融合,更有利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拓展与深化。而学生经历了几个课时后完成一件或多件作品,由于有了分析与比较,有了更多的研究与制作的时间,学生的作品比原来的有了伸展的空间,不仅在作品的构思设计上,在作品的品质发展上同样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学生对于自我能力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由此可见,要想使得教学内容得到发展就必须在学生积极参与中进行。让学生主动的把学习带到生活中去,在探索、思考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吸收知识。

篇4

[关键词]小学英语 综合板块 单元话题 语言运用

译林版英语各单元内容主要以话题作为编排的主线,每个单元的话题都不一样,这些话题都紧密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很感兴趣。单元话题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巩固提供了丰富的交流素材。各单元中的综合板块的教学内容相对较为零散,且看似毫无联系。教师应围绕单元话题,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再处理,创设情境,优化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文将以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5 Signs综合板块教学设计为例,具体谈一谈综合板块中如何围绕单元话题,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引发话题、呈现目标

1.揭示课题,呈现目标

T:Boys and girls.Today we’ll go on talking aboutsigns.(板书课题signs)

Here are today’s learning aims.How many stars willyou get this lesson?Try your best,OK?

Ss: OK.

2.主线人物,引发话题

T:Look!This is our new friend Cherry.She designeda sign just now.What does it mean?Guess,please.

S:Does it mean…?师板书:Does it mean…?Yes,itdoes./No.it doesn’t.

T:Yes,n means“Listen carefully”.Today you willdesign a sign。too.

T:First let’s follow Cherry to enjoy a song.Whatsigns did you see in the song?

S:I saw…

T:What does it mean?

S:It means…

T:Can we litter/walk on the grass?(教师追问与学生保持话轮。)

S:No.you Can’t./…

[设计意图]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师设定了learning aims,学生首先了解学习的要求,星级任务的挑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新朋友Cherry是串联各板块的主线人物,她的出现,为课堂增添了一种神秘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Cherry设计了一个标志,是什么?该问题围绕单元话题,激发学生积极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语言进行猜测,达到了运用语言交流的目的,也为最后学生自己设计标志活动做了铺垫。

二、基于话题,体验语言

1.围绕话题,激活旧知

T:Do you know the other signs?

Ss:No picking!No feeding!/…(学生自由表达。)

2.任务引领,导入新知

T:Now.you know many signs.Cherry will check you.She has two tasks for you.

Task1:Listen and choose.Task2:Look,read and judge.

[设计意图]任务一中,通过呈现两幅颜色不同的标志,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含义不同之处,了解了不同的标志不同的含义。在任务二的游戏活动中,学生通过看标志、读句子进一步辨识标志并理解其含义,学生对单元话题的功能进一步明确。

T:Look at Cherry.She is very happy today.Why?Let’s listen and answer.

Ss:Because today is her birthday.

Students listen and read after the computer.(指导学生先听录音,再跟读模仿。)

Students read in different requireS.(学生选择不同的要求练习读chant.)

a.正确读出b.iE确且流畅读出c。正确、流畅、快速读出

Q1:What’s the sound of letters ir?

Q2:Can you say more words with letters ir?

Q3:Can you use these words to make a new story?

T:I’ll be the first.Long long ago.there was a gift.

S:Long long ago.there was a girl.She was in the redskirt.

S:…

[设计意图]语音板块的教学内容与本单元的主题毫无关联,教师充分利用该板块中小女孩的图片,抓住她开心的表情,为什么那么开心?该问题的提出,自然过渡到语音板块的教学。在教学完该板块内容后,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对小诗的朗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学生们积极参与体验语言的乐趣。用所给单词编故事的活动是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同步训练,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适度拓展,体验文化

T:Today is Cherry’s birthday.She’ll have a party at home.Her friends will come.How will they go?Guess!

Ss:By…?

T:Let’s have a look.They will gO there by metro.But what do people call it in the U.K./U.S.?Listen and an-swer.(教W:underground、subway)

Metro该词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已学,教师以旧带新拓展教学metro在不同国家的表达(见图1)和thefirst metro的知识(见图2)。

T: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languages.

[设计意图]从Cherry过生日要开生日聚会,她的朋友准备怎么去参加聚会?自然过渡到文化板块的教学,进一步加深单元话题的学习。教师应善于钻研教材,适度拓展文化板块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文化视野。

三、深化话题。运用语言

1.在情景中体验语言表达

T:They will go there by metro.On the way to the Metro Station,they see some signs(见图3).What do theymean?(教师将标志贴在黑板上并教学)

At the metro station,they see some signs,too(见图4).(教师将标志贴在黑板上并教学)They get to Cherry’s house and have a party there.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标志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教师应围绕单元话题,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文本情境,拓展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标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在观察中归纳语言运用

T:Look at all the signs here.Can you find the differ-ences?(见图5)

S1:Different colours.

S2:Different shapes.

S3:…

T:Can you classity these signs?(学生将标志进行分类,教师讲解。)(见图6)Now,you know more signs.How Can we talk about signs?

Sl:Does it mean…?

S2:What does it/the/this/that sign mean?

S3:Where can we see/find/put it?

3.在活动中活用语言知识

T:Now,you know a 10t about signs.I think you fol-low the signs.But some people don’t.Let’s enjoy somepictures.(学生看一些生活中不文明行为的图片。)

T:Let’s try tO design a sign for public places.Thentalk about the sings with your partner.

篇5

【关键词】引导文教学法 高职英语教学 教师 学生

一、引言

引导文教学法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的德国,是德国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下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深受国内外职业教育界青睐。

二、引导文教学法的六个步骤

引导文教学法分为六个步骤:资讯、计划、决策、检查以及评估阶段。

1.资讯阶段

学生明确“要做什么”。通过引导文,学生了解学习任务、学时、目标以及评价方式。

2.计划、决策阶段

学生要明确“如何做”,确定工作步骤。各小组根据任务要求做出团队工作计划表。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工作计划的可行性,对于计划中的较大错误予以修正,对于学生的创新之处予以表扬。

3.实施阶段

即各小组根据团队工作计划表完成任务阶段。在此阶段,教师是监督者、协助者、启发者。监督学生的工作进程,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协助学生解决难题,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优化各团队工作结果。

4.检查、评估阶段

由教师提供评分标准,根据这份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评估,包括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三项。其中自评可以让学生学会公正地看待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思考自己如何改进提高;小组互评可以使学生学会客观地看待别人,互相督促提高;教师评价可以弥补自评和小组互评产生的偏差。评价也可以暴露出学生哪方面知识掌握的不牢固,教师专门强调,督促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弥补。

三、引导文教学法单元教学设计

学习领域:新视野英语2册。

学习任务:“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学时:2课时。

1.任务描述

开展对如何“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话题的采访与讨论活动;以模拟面试场景形式表演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的主题.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表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情感表达和语言沟通交流能力;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图片或PPT形式展现表达出来,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信息搜索处理加工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2.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练习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掌握重点句型和习惯表达法并进行对话练习;复述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信息归纳整理能力。

(2)能力目标:具有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听懂主题相关的材料,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外语应用能力、与人交往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创新能力、情感表达和语言沟通交流能力。

3.引导问题

Step 1 leading in

(1)What is your ideal job after your graduation from college?

(2)What is your first consideration when you are looking for a job?

(3)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a successful interview?

Step2 Preparation

Part 1: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text

Step 2 Presentation Make dialogues based on the text and play the roles

4.教学活动设计

(1)资讯阶段。教师采用多媒体展示学习任务、学时、目标以及评价方式,将学生按每组5- 6 人分成7 个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然后各小组仔细阅读引导问题。

(2)计划、决策阶段。请各小组根据要求做出团队工作计划表。工作内容: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各小组进行内部分工指定1-2 名责任人具体负责工作内容。读课文,总结出找工作的句型和习惯表达法, 标出难点,各小组进行内部讨论,教师巡回协助学生。

(3)实施阶段:两个小组各推选一名代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各小组没解决的难点大家一起分析,教师从旁协助引导,直至完全理解;面试场景模拟:首先,设计对话,组织句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讨论,进行分工并写出详细对话;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面试场景模拟。

(4)检查、评估阶段。由教师提供评分标准,以表格形式展示。根据以上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评估包括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三项,其中自评占30%,小组互评占30%,教师评价占40%。

四、结语

引导文教学法本是为专业课教学而开发出来的,但是教学法本身是活的,本文尝试用它来指导高职英语教学,因为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篇6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大量的问卷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基础知识不扎实,底子薄。第二,自尊心较强,自卑心理也较严重,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团队合作精神较差;责任感不强,经受不起挫折,不服从学校的管理。第三,高职生虽然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差距,但也有自己的优势: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专业技能水平高。

二、教学单元设计的指导思想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单元设计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生活经验、企业工作经验和职业教学经验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单元,具体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两个目的:以提高职业实操技能为目的;以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为目的。三个贴近:教学贴近专业技能;教学贴近日常生活;教学贴近知识重点。

1.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以及职业技能。在教学单元设计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目前大多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单元。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指的是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一整套计算机教学新模式。“任务驱动”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总体任务与多个子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教师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任务涉及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实际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的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相互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有效传递所要传授的知识点。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实际操作能力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符合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指导思想,因而广受学生的欢迎。

2.两个目的。

⑴以提高职业实操技能为目的。

在高职教育中,培养能力型人才是教学单元设计的目标。能力型人才的培养核心在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学校要改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流向过于简单的课程设置。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基础课都不应局限于形式上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要着重于内容上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适当加大实践课的比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为人才市场输送真正的能力型人才。

⑵以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为目的。

坚持实践性原则不是不要理论知识,相反地,只有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才能提高实践的能力;理论知识是实践的指南,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实践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避免出现盲目性,才能真正地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才干。因此,教学单元设计中,教授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是至关重要的,要真正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3.三个贴近。

⑴教学贴近专业技能。

教师在传授必要的知识点时,应列举一些与专业工作相关的例子来讲解。如《计算机文化基础》中“邮件合并”内容比较抽象,对此笔者结合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如固定资产卡片的制作,成绩单的分发等)进行讲解,这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

⑵教学贴近日常生活。

在教学单元设计中,可以列举出许多与生活相关的实例。教师在选择教学单元的设计内容时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如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中“查找替换”的内容,在教学单元设计中,笔者把从网上下载来的文字中的换行符(下箭头符号)要求学生换成段落标记,然后再进行排版,这时使用查找与替换就可以一次完成。这样可以真正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生活的质量,因而倍受学生的欢迎。

⑶教学贴近知识重点。

在教学单元设计过程中,如何把教学的重点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需要教师精心安排工作任务。笔者认为,教学单元设计应以任务驱动为中心,以教学大纲为根本,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线索,以知识点分类和教学目标导向的教学原理为指导,在综合分析课程结构、知识点类型和相应的学习目标等基础上,把相关知识点串起来,精心安排工作任务,设计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单元。教学单元的内容、顺序不一定要遵循原有的教材章节排序,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当然各单元的教学目标也需要随之调整。如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中EXCEL教学单元的设计,可以先把知识点汇总出来,然后再把它融入到教学单元的工作任务中,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理论知识的重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单元设计的原则

教学单元设计是教学设计者从一章或是一个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各个章节或各个单元中不同的知识点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而不一定是1个课时)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教学单元设计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实用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原则。

一方面,教学单元设计要贴近日常生活,具有实用性。这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而且由于学习的内容符合社会所需,因此可以提高学生今后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教学单元设计也不能片面地强调实用性,因为高职教育毕竟是高等教育,不是培训班;实用性是教学的手段,理论知识才是根本。所以,在设计教学单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实用性和知识性两者相结合的原则。

2.整体性与层次性相关联原则。

在设计教学单元时,教师应当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进行知识点的分类、汇总,并厘清各知识点的层次关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前面的知识点尽可能较为简单实用,然后慢慢加深,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积累知识。教学单元设计的优势在于打破个别知识点之间的壁垒,不但重视如何让学生掌握个别的知识点,而且也关注让学生理解各个教学单元中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联系,这种整体性与层次性相关联的教学单元设计方法,既能帮助教师整体把握各个教学单元的知识要点与教学形式,同时也方便学生厘清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形成一个结构更完整、知识更坚固的教学体系。

3.趣味性与技能性相统一原则。

篇7

【关键词】 语文 单元教学法

在高中语文单元教学过程中,各个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面是作者详细给我们介绍了怎样搞好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的。

1 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①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②情节曲折,故事完整。③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④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

2 明确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2.1 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2 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2.3 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做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3 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交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①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②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③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4 自读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白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

篇8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本单元以“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为人文主题,以“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为语文要素,双线组元。围绕语文要素,以“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为习作要求。怎样来确定这个单元目标呢?我们依据以下三个方面。

一、单元教学目标  

依据一:学情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把一件简单的事写完整、写清楚的能力,四年级学生需培养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和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的能力。我们可以看到统编教材是按照由易到难的梯度落实训练目标,学生习作能力的习得呈阶梯式或螺旋式上升。

依据二:课文+课后题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了专门的习作单元,第五单元习作主题是“生活万花筒”,围绕这一主题,本单元编排了精读课文两篇《麻雀》和《爬天都峰》,要求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把事情写清楚,交流平台、初试身手这两个版块是习作单元的灵魂,提示学生“顺序”的重要性。看图写话强调按顺序、抓一连串动作把过程写清楚。习作例文《杏儿熟了》按说杏、数杏、打杏、分杏把事情写清楚,《小木船》提示学生围绕主要事情来写,不记流水账。习作板块生活万花筒要求学生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关于课后题后面会有说明。

依据三:《课程纲要》总体目标  这是我们在制定单元目标时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因为单元目标要跟课程纲要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所以我们在编制单元目标时要认真研读课程纲要里的有关的目标。请看ppt红字部分,本单元写作训练的核心要素是把一件事写清楚。  依据以上三点,我们制定出本单元的核心目标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指向阅读),“写一件事,把一件事写清楚(指向习作)。大家可以看到这两条目标来源于课后习题,同时这两条目标又在回应着单元目标的这一条。

二、课时安排  《麻雀》和《爬天都峰》各2课时,两篇习作例文一课时或两课时,《生活万花筒》一课时,修改习作一课时。

 三、单元教学反思    (略)

 四、课文分析  

 1.《麻雀》教学设计   《麻雀》一文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a.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b.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无畏精神写出来的。  板块一:  初读课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词语:  摇撼,无可奈何,扎煞,拯救,庞大  板块二:  (1)理清文章层次,弄清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怎样写清楚事情的。  (起因、经过、结果)  猎狗发现小麻雀——老麻雀舍身保护小麻雀——作者唤回猎狗。(2)出示:课文是怎样把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出示课文第五自然短:  想一想作者怎样写老麻雀保护孩子的?  浑身发抖(看到的动作)  发出嘶哑的声音(听到的声音)  庞然大物(作者想到的)。(3)总结及作业:  a,《麻雀》一文,抓住作者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通过写老麻雀动作,声音,写出了了老麻雀的无畏和勇敢,体现了伟大的母爱。  b,出示初试身手图片,图并发挥想象,把图片的内容说清楚,注意写清楚自己所看到的人物的动作,听到的声音等。  

2.《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一文,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a、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b.想一想课文是如何把我爬山的经过写清楚的。  板块一: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多种方法法理解词语。教师对较难的词语如犹豫、奋力、居然、汲取等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块二:学习写法  课文是如何把我写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a.出示第6自然段,引导学生知道这是作者的动作描写,体现了爬山的艰难。  b.作者爬山过程中,还写了什么?还写了爷爷的对话。  出示4-5自然段和8-9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作者和老爷爷对话的句子,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对话?  通过对话,了解他们各自的心情,及相互鼓励战胜困难。  板块三:总结及作业  作者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到顶后的顺序,既写了作者面对笔陡的天都峰,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地动作描写,突还通过作者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写出了他们复杂的心情,最终困难爬上顶峰,这样就把事情写清楚了。  出示:  观察家人炒菜、擦玻璃或者做其他家务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还可以加上人物的语言。  

3.习作例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a.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学习课文是怎样把奶奶分杏这件事儿写清楚的。  b.弄清作者是怎样围绕小木船把事儿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1)阅读《杏儿熟了》和《小木船》,回忆《麻雀》和《爬天都峰》,对照课后题,想想作者采用了两篇文章中的哪些写法,把事情写清楚的。

(2)除此之外,作者还用了哪些写法。  

4.《生活万花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写一件事,把一件事写清楚。  

教学过程:  (1)回顾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的写法,点拨学生怎么把事情写清楚。

(2)参考课本72页中的题目,也可以另选其他内容,选一件你印象深刻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件事写清楚。  

(3)想想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列出提纲。

(4)对照例文,想一想,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写清,最后同学互改。

五、课时安排

篇9

【摘要】《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研究》的教学范式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的教学策略雏形。是循单元总体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及整体性出发,有别于单课教学和单个知识的施教的教学策略,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策略。文章对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整体规划构建的教学范式,让师生能明确整个单元的知识体系,会梳理清楚单元知识体系里各知识点的联系,并构建起“单元整体教学”的意识。

关键词 单元整体教学;思维导图;教学范式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0-006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面上一般课题“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研究”(课题批准号:10B018)的研究结果之一。

目前我国小学科学课教材都是以单元形式进行编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一个体系来学习科学知识,使学生更系统、更科学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但是笔者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发现课堂里多数小组探究活动都是按着教师的预设进行,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欠了适合儿童认知发展的激发,缺少了学生自主探究动机的体现,活动与活动之间的知识关联性不强,究其原因,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都较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形式,而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目标的设计,从而使得学生的小组探究学习显得没有深度。

《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研究》的教学范式就是在改变现时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这种现象而构建起来的。“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儿童约在7~12岁时,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已具有运算的知识,这种知识涉及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推论。(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依据这个规律,我们课题组向一线教学的老师推荐“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的范式”,目的是让老师为学生设计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理解科学教材里的知识结构体系,及掌握好有效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一、《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研究》的教学范式应用目标

1.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加强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程度,让教师的引导教学更有效。

2.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形成的科学知识更有系统性及整体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让教师更灵活地使用教材,更合理地安排教学课时。

4.拓展科学课堂的教学资源,让科学知识的天地更广阔。

5.提高科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专业知识水平,提高教学素养。

6.能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的路子来。

二、教学范式的特点

本“教学范式”以小学科学单元的教学为导向,在不同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心理特点和知识、经验背景的基础上,用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策略为逻辑起点,通过目标体系、评价体系和资源建设,并通过确定目标—选择资源—实践策略—评价改进—确立范式的研究过程,构建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的体系,提高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科学知识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目标。

三、教学范式的具体操作

1.教学范式的结构简图。

2.教学范式的操作。从单元知识目标出发,逐一完成以下各教学环节:

(1)了解知识结构,找出递进关系,这是一个先发散再集中的思维培训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归纳的基本能力,也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该单元知识的“前概念”,为更好地进行下一步教学实施做好准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将要学习的知识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的重要学习环节。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从向学生展示单元的一级学习目标入手,运用指引、激发启迪的方法,让学生用“头脑风暴”的形式,交流自己对将要学习的单元中各课(学习知识)的认识,完成对本单元里需要学习知识网络的初步了解,从而形成单元的二级学习目标的认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一级学习目标与这些二级学习目标的关系图。

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在“关系图”的基础上进行“图”的交流,指导学生对“关系图”进行整理,让学生从各自的“关系图”进行交流比较,从中找出相同的知识点,归纳、整理各知识点间相关的递进关系,画出初步的思维导图。

(2)建立探究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本学习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探究的能力,帮助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初步形成感知,让学生学会怎样梳理知识点的相互关系和怎样寻找学习切入点,以展开下一步学习的探究学习。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将学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筛选”、“归类”和初步掌握选择自主探究的目标,通过“建立探究目标”的学习,使得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得到提高。

在这个环节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按前面所画的初步思维导图结构相近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四人或六人为一组较适宜),然后让学生从思维导图出发,在组内对单元的二级学习目标展开研讨活动,通过议论或聆听别人的发言等活动,逐步将二级学习目标(知识点)进行“认知”的“筛选”,对哪些是已经“认识”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验证”的,哪些是自己还“未知道”需要探究了解的进行归类,整理出知识的“脉络”,在思维导图中画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关系,并从中找出探究的活动的切入点,建立起小组共同认可的起始探究目标,使下一步探究学习活动有了明确的方向。

前两个教学环节建议在1个或2个课时内完成。

(3)主动、合作、探究、形成感知,这是一个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素质,逐步提高探究能力的学习环节,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合作、动手探究,感知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选择的问题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会综合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对事物形成感知。

建立起小组的起始探究目标后,侧重点就是让学习小组对所选择的问题进行探究,由于所探究的问题是学生选择的,学生的探究兴趣会很浓,而且参与的意识呈主动的态势。此时,教师要把握好教材要达成的能力目标,注意根据教材里对每个探究活动应注重的环节,“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探究环节的点拨,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小组所选择的问题开展科学探究,达到对事物的感知。这一个教学环节建议用3或4个课时完成。

(4)整理、交流感知,形成知识体系,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交流表达能力、提升的归纳综合能力的学习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教师要组织各学习小组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和进行互相学习的活动,并将交流所得到的知识对自己小组的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完善,使整个单元的知识体系更有系统性及整体性,从而提高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达到促进学生科学知识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目标。这一个教学环节建议在1或2个课时内完成。

完成了前面的各教学环节后,还必须对学生知识学习的程度进行检测和巩固。教师可针对学生对单元的知识体系的形成情况和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掌握情况,进行有系统地巩固和提高,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目的。

以上是笔者在《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中关于“教学范式”所做的探讨,希望该“教学范式”能给小学科学的教师们在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加强对学生在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能最大程度地使用教材和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形成的科学知识更有系统性及整体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东教育出版社,2004.

[2]莱斯利·P·斯特弗等.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LindaCampbell等.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王成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张之仁.自然课改革实践[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

(编辑:朱泽玲)

兰州市“千进八百”农村教师培训工作圆满落幕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出后,单元整体教学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育手法。传统的课堂教育手段难以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以课本知识为教育主体的教育写作手法,过多重视课程的总体教学,对单元教育缺少探究。借助于单元整体教学理论和小学语文知识结构的相互融合,能够进一步提升课堂教育的教学效率,增进单元教育的教学成效。

一、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价值含义

单元整体教学指的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的章节、重点进行有机的划分,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教学手法。通过了解小学语文的发展结构,能够对将单元章节进行有机归纳,进一步分析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序列性,增进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秩序。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在不同年级的构建中,细化语文教育的单元知识层次能够使语文教育的教学成果更加显著。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小学语文的教学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教育单元之间的连通性不足

在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围绕着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关注对教育知识点的传授,但是却忽略了对其中思想内涵的组织和传达。使不同单元之间的知识点相互分散,难以凝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单元教育的创新意识淡薄

在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中,单元成为教育活动范围的代名词。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中,学生需要对不同单元的识字教学、作文教学、阅读教学进行组合。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的创新意识不足,过多重视课程的总体教学,对单元教育缺少探究。难以针对学生进行创新,使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无法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效果。

三、强化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具体措施

(1)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开展教学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设计中,科学开展教学规划对语文单元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施此项教学策略的过程中,要进一步确保语文单元教育的发展规划。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法,在每一项单元内容的发展初期,应当让学生对单元章节进行初步的预习、然后在由教师进行分层次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见解、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针对学生实际,提升单元整体质量

为了更好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考虑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实际认知,要尊重学生所具备的逻辑思维,认真探究每个单元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设置符合教学情境的各项策略,例如小组合作教学、单元知识竞赛等手法,将小学语文教育变的更加生活化,促使学生能够处于一个教学情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单元整体教育的发展水平。

(3)增加整体特性,统一单元知识要点

在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将新旧知识链接在一起,帮助学生转移知识要点,关注学生的发展能力和阅读水平。同时,教师要尝试引导学生参与到单元知识点的挖掘、整合中,在实践中激励知识素材,组织学习语言,让学生能够具备完善的教学理念,通过单元预习、单元交流、单元总结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围绕单元整体教学结构,通过一系列的开拓,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归纳意识才能得到发展。

(4)拉开教育层次,规划单元教学重点

在小学教育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教育上的发展目标也各不相同。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处于小学低年级,因此,对生字、生词的教学关注点较高。而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说,他们需要了解教学中的语句段落,因此需要以单元主题为导向,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字词、语句的理解和体会。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综合感知能力,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发展基础,增进单元教学的教学规划。

(5)教师积极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师资水平也得到显著的提升,但仍有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及理论水平有待提升。例如有一部分教师仅局限于自己常用的教学策略,不善于进行新的教学策略的尝试及探索。当单元整体教学与其习惯的教学策略发生冲突时教师急于否认其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所展现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有一部分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及专业能力不足,无法胜任整合、统摄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此类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实施,同时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解放思想,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积极吸纳新的教学策略及文化知识,进行多方面教学资源的整合,勇于尝试积极探索,不断的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及专业能力。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内容灵活的进行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调整。从而将单元整体教学落到实处,彻底改变单篇课文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彻底的将传统的教教材转变为灵活的运用教材。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秉承着规划、发展、整合、创新的发展优势,进一步提升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知识要点。以单元为基础结构,增进语文课程的思想性,使学生的学习情趣得到充分的调动,对整组的单元知识能够实现整理、归纳和概括,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段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文学文本的“母题”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