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法治范文

时间:2023-04-07 12:1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主法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主法治

篇1

由于民主法治工作的努力开展和认真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赞同。因此,*居委会先后被市、区、街道授予“防激化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依法治村先进单位”、“人民调解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民主法治目标方略得以实现,主要有以下经验与做法: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目标管理。

党总支部、居委会认真贯彻落实新区、南站街道关于民主法治、依法治理规划精神,始终把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每年下发关于实施依法治理工作意见的文件,严格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从而确保了民主法治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地按步骤实施。

为充分发挥民主法治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职责,组成了以党总支部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和领导小组人员职责,由领导小组根据年初制定的考核细则年终对各单位、各人员实行考核,依据考核情况进行表彰奖励,充分调动了基层开展民主法治工作的积极性。

200*年3月,我居委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下发了《*村委民主法治及依法治村规划》,明确了总体目标、主要任务、步骤、方法、组织领导和保障,对顺利实施民主法治工作及依法治村规划提出了具体要求,做到层层落实,层层发动,确保了法制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落到实处。

二、形式多样的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制意识。

1、成立了近40人的法治骨干队伍,举办了三期法治骨干培训班,结合自身工作和居委法治重点,对他们进行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提高了法治骨干的法律知识水平,增强了对法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他们深入到居民群众中宣传,在整个居委形成了人人学法、自觉守法的良好氛围。

2、抓好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一是制定了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和领导干部年度学法计划;二是对领导干部学法采取在一起集中学习和自学,交流学法心得,检查学法笔记等方式;三是不定期地邀请专家举办法制报告会和专题讲座,就领导干部工作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增强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

3、做好重点对象的法制教育工作。对中小学生,我们一是坚持发挥法制课教育主阵地作用,聘请法制副校长,定期和根据实际教育需要对中、小学生、青少年进行法律、法规辅导,重点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内容,以案释法,对同学们进行警醒教育;二是发挥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关心下一代活动基地的功能作用,多样化的开展对青少年的暑期教育活动,通过参观、讲座、听故事、看录像等形式,让青少年在活动和娱乐中获得法制和道德的学习教育;三是在学校深入开展“青少年维权岗”等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的维权和监管;四是制作了预防青少年犯罪图板12块、禁毒宣传图板10块在学校巡回展览,教育他们从小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争做带头守法的小公民。

4、做好普通干部的法制教育。一是制定了居委干部学法考核制度,对居委干部的学法任务做了明确规定;二是利用会议、培训集中辅导,在每年干部冬训时,邀请上级政法部门领导为居委干部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大课辅导,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三是专题宣讲,结合新颁布的法律法规邀请专家进行授课讲解,共举办了“新婚姻法”、“宪法修正案”、“行政许可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专题报告会。

5、抓好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工作。我们以服务流动人口为重点,结合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向他们法制宣传,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咨询,解答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类涉法问题,受到了居委流动人口的欢迎。

6、抓好普通群众的法制宣传工作。民主法治的目标就是提高全民的法制意识,对普通群众我们一是送法到村、组,通过发放普法宣传资料,致群众一封信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与他们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利用居委法制宣传栏、黑板报、撑牌等宣传阵地施教;三是多种形式地开展法律咨询活动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群众受教育面达80%以上。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遇到纠纷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民事纠纷逐年减少。

7、能够将法制宣传与大型活动、事件相结合。(1)现在我居委面临大量的拆迁任务,为使拆迁群众了解无锡市及新区拆迁的法律法规,做到心中有数,我们向拆迁户广泛宣传新区关于拆迁方面的文件,并制订了《*村农民多层住宅公寓楼购置办法》以及《*村征地房屋拆迁补偿办法》等拆迁规定,使他们能够了解相关的法律、政策,主动配合拆迁。(2)在防治传染病工作中,我们积极向群众和流动人口开展防治传染病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宣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做到科学防治与依法防治相结合。(3)为配合做好禁建工作,我们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禁建法规,在6.25土地宣传日宣传《土地法》,散发致全居委居民群众的一封信等,配合市、区进行拆违工作宣传,使控违禁建深入人心。

三、依法治理重点,走依法行政轨道。

在开展依法治理工作中,着重抓好了以下几个重点:

1、抓依法治村。统一布署,制定下发了《*居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意见》。结合村换届选举,由村向居委的过度,大力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条例》,提高村民自治、居民自治水平,使(村)居委会依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把推进村务公开与减轻农民负担结合起来,增强透明度;推进村务公开与改进干部作风结合起来;推进村民议事制与民主管理结合起来,在推进依法治村中,我们规范了村务和财务公开的内容、项目、为村民办实事的要求,有力地促进了依法治村工作的开展,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居委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2、抓依法行政、依法治理。针对新形势下居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出现的难点问题,开展依法治理。一是对村巷道路的翻新,绿化带的建设,给居民一个清新的生活环境。联合*环卫站对区域内的卫生死角、坑洼地带等居民不满意的地方进行清理、修补,以及粪坑、坟墓等不雅之处,都进行了依法处理;二是与街道爱卫办、卫生监督办对居委的卤菜加工点进行检查,依法查封无工商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的非法卤菜加工点;三是协同街道执法队、村镇管理部门对居委养猪、养鸟、养鸡等影响生活环境的居民户进行清理整顿,有效地打击了危害居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的违法行为,整洁了居委的区容环境面貌。

3、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居委先后开展了打击“两抢”和入室盗窃等侵财性犯罪专项斗争,对流动人口实行专项治理,规范化管理。加强对“”人员的监控管理、转化教育力度,严防组织相互串联、相互渗透,严厉打击上京滋事、扰乱社会稳定的行为。对区域内的不稳定因素,加以控制,对社会不稳定人员,加以普法教育、思想开导。妥善协调处理因拆迁、民事纠纷及企业工资协商等引发的各类矛盾、不稳定因素,为*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为“建设平安*,创建最安全地区”的争创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

4、强化法律服务,保障经济健康发展。依法治理的目的是保障本地区的社会事业和经济健康发展,依托法律做保障,把法律服务不断深入领导干部、企业法人代表、居民群众。一是居委遵照有关法律法规、地方性政策,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二是为企业改制、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法律服务,制定法律文书,参与合同制订的审核鉴定,保障企业改制的规范性、合法性;三是为居委群众提供法律服务,解答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涉法问题,帮助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四是积极调解钝化民事纠纷,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达98%,有效地维护了居委的社会稳定,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篇2

一、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置于民主法治的框架之下

依据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国策,社会管理创新应当纳入法治国家建设这一更大的系统工程当中,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化水平。

(一)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具体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增进人民群众的利益福祉,为党和国家的可持续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则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有学者认为,社会管理创新可看做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这是因为,法治的本质就是保障人民的权利,实现人民的利益,追求人民的福祉。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希冀通过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模式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不利于人民利益的管理弊病,畅通实现人民利益的通道,这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

(二)社会管理创新以社会主义法律为准绳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民普遍遵从的良法之治才是法治,这个判断其实内涵了“有法必依、遵守法律”的意思。法律是实现法治的前提条件,而守法是实现法治的基本条件。依法治国的实现既离不开每一个公民自觉地遵守法律,也离不开运用法律开展管理的政府自身也守法,政府要想创新社会管理也同样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无条件地接受法律的规制。法律作为一种正确的价值准则,既是政府行为的价值指引,也是社会管理创新内含的基本价值方向。社会管理创新并不是说政府可以抛开法律而无规则地创新,而是应当在遵守法律或者说是遵循法律精神的前提下变革那些不合时宜、违背群众利益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只有符合法律的创新,才符合法律承载的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才不会背离创新社会管理的初衷。创新意味着要改变事物现时状态,这难免会与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做法等不相符合,必须正确对待。不能为了创新而触犯法律,急功近利;可行的方法是,根据实际情况尽快修改或者废止法律,打通管理创新的法律通道,让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创新行为在合法的轨道上运行[2]。

(三)社会管理创新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化将在社会管理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两个方面产生积极的意义。社会主义法治制度保障的形式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成果提供了规范化、强制力的支持。这有助于社会管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任务的完成。社会管理创新意味着对社会管理主体、社会管理理念与社会管理方式的改变和调整;意味着对社会管理格局、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加强和完善。这些都会推动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与废除。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大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将会促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自我完善和更新。这对我国法治建设无疑会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法治建设,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社会管理创新通过转变社会管理理念、调整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带来社会治理效应,将营造出更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进而为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的推进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民主法治视域下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展开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文明水平、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强化法治观念是夯实服务社会管理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利用法治手段是增强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只有依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制体系、法治程序和规范为支撑,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最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保障公民权利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先行。社会管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人民的管理和服务。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按照现代公共政府的理论,我国社会管理必须要创新与公民权利息息相关的管理理念:一是“维权即维稳”。不可否认,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民众上访事件持续增加,而政府也陷入了越维越不稳的困境。而要破解,必须从民众的利益诉求出发,切实维护民众合理、合法的权利,特别是对一些侵害民众合法权利的不法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这样民众诉求得到伸张,权益得到维护,社会管理的良好效能自然就显现出来;二是“政务即服务”,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通过良好的管理措施,最终更好地为民众服务。因此,从现代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出发,社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紧紧围绕民众的诉求和民众的满意来展开,全力解决好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增强民众的幸福指数,用民众的认同度来提升政府社会管理理念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基于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呈急剧增大态势,这从一个侧面也要求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必须随之创新和跟进。具体来说,我国当务之急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社会管理从根本上讲也是一个利益协调的过程,其中既涉及到公共利益,也涉及到个体的私人利益,这就需要政府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基础上,给予个体的私人利益以尊重,并通过政府的资源建设和能力提升,努力实现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统一;二是提高正确处理矛盾的能力。这涉及到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对于政府来说,要正确对待矛盾,不要惧怕并且要直面矛盾,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社会等手段,确保矛盾处理及时、有效;三是提高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给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工作指引了努力的方向,其中不仅要加强“”建设,保证与群众骨肉相连,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府的自身能力建设,来更好地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让群众从心底里认同并相信政府,促进政府决策的有效贯彻落实。

(三)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构建诚信体系诚信是立国的根本。对于社会管理创新机制来说,要以“诚信中国”为主导,从政府机关先行做起,将社会管理烙上诚信的标签,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一是从中华儒家文化出发,在政府机关中倡导“善治”理念,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二是建立起政府社会管理的诚信评价体系,将行政公开、管理沟通等有机地溶入到诚信评价指标中,并且赋予与公众密切相关的诚信指标以更大的权重,让公众更好地参与到政府诚信体系的构建中;三是建全政府社会管理诚信监督体系,在现有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的基础上,重点要加强社会监督,赋予社会媒体更多、更自由、更独立的话语权的同时,探索建立起公众直接投诉、网络举报等渠道,让监督贯穿于政府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全环节,确保监督有位、有为、有力、有效;四是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失信的处罚和赔偿机制。对于政府内部来说,要对失信的公务人员给予必要的惩戒和组织处理,而对于社会公众来说,除了让公务人员直接承担赔偿责任外,还应启动相应的行政赔偿、国家赔偿机制,用政府的公信力来切实保障公众权利受到行政机关不法侵害时的行政救济。

(四)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推进诚信执法对于社会管理模式创新来说,诚信执法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维度,要以“公正执法、依法办事,信守承诺、优质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切实加强政府诚信建设、积极推动行政执法单位诚信建设、大力实施行政执法人员诚信建设、积极探索行政管理相对人诚信建设”等为主要任务,从教育、宣传、制度等方面探索诚信行政执法体系的建设:一是给政府社会管理公务人员建立诚信档案,把失信的公务人员向社会曝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促进当事人自我改进和完善;二是实施诚信机关“红名单”制度,对在诚信执行方面做得好的单位进行表彰,以形成对其它行政机关干部的模范带头和引领作用;三是推进行政执法的法制化建设,将诚信政府纳入法律规制当中,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法律和制度,来保障政府公信力建设向纵深发展。

篇3

法律顾问走基层、法律扎根村(社区)

二、活动内容

可以开展下列法律事务:

1、开展村(居)务“法律体检”

2、法律培训

3、法制宣传、法律咨询

4、协助矛盾纠纷调处

5、依法开展法律援助等

具体活动形式由各法律顾问与聘请村(社区)按照活动要求自由商定。活动期间须保证法律服务工作到点、到位,实现“村村(社区)见顾问”。

三、活动步骤

1、准备阶段。6月下旬,召集各镇(街道)司法所长、法律服务机构主任召开动员部署会,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6月30日前,各法律顾问与聘请村(社区)商定到村(社区)集中服务的时间与形式,由所在法律服务机构汇总后报局法管科,法管科汇总后统一制作《活动服务表》。

2、实施阶段。7月5日、6日,按照《活动服务表》,各村(社区)相继开展“法律顾问进村(社区)”集中服务活动,请各村(社区)、法律顾问做好活动记录工作。

3、总结阶段。活动结束后,各镇(街道)司法所负责收集所在镇(街道)相关村(社区)开展“集中服务活动”的资料,汇总后报送法管科。法管科负责对整个活动进行阶段性总结。

四、工作要求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集中服务活动是“百名法律顾问结百村(社区)”活动的深化,是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各参加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活动。各镇(街道)司法所、法律服务机构要协调好、配合好各村(社区)开展“集中法律服务”工作,各法律顾问要及时与聘请村(社区)商定服务时间及形式,确保此项活动顺利进行。

篇4

一、积极引导和依靠社区各方力量,做大做强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社区法制宣传教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区依法治理的基础,但要把这项工作做大、做强,光靠一两个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积极树立“大普法、大宣传”的理念,主动引导和依靠社区各方力量,将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变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工程。主要体现在:一是思路创新。虽然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务虚的,但我们把它定位于依法治区的一项实事工程,坚持以“办实事、出实效”的务实精神来做好这项工作,每年组织一些实实在在的活动,做到真抓实干,化虚为实。结合沧浪区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提出了“打造法治文化、丰富文化沧浪内涵”的口号,从而赋予了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新的内容和生命力。二是视野变新。我们跳出部门的束缚,放大宣传视野,坚持“以我为主、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全面出击”的工作思路。我们主动向区领导汇报,积极与各部门、各街道领导沟通,力争取得他们对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我们紧紧抓住社区居委会和社区群众文艺队伍,积极整合社区资源,借助各方力量,将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形成了上级领导大力支持、街道部门积极配合、社区居民踊跃参与的良好局面。如首届沧浪法治文化节活动的成功,就是有赖于领导的支持、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和群众文艺队伍的积极参与。三是形式出新。我们坚持在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上推陈出新,积极开展社区居民群众喜闻乐见、有声势、有影响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如“法在社区”演讲比赛、法治文艺创作汇演、社区法治征文、法律知识竞赛闯关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有新意、有特色的活动,吸引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变单向灌输法律知识为双向互动学法,将枯燥的普法变为快乐的普法,从而营造出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浓厚氛围。

二、立足组织建设的基石,积极构建社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和阵地网络

我区组建成立了以“三团二队”为骨干的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组织网络:即由区委和区人大领导挂帅的社区普法宣讲团、由区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志愿者组成的社区巡回普法宣传咨询团、由政法干警组成的社区法律顾问团以及社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和法律服务青年志愿者队伍。通过以上网络单位及人员,协助社区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参与基层社区民主决策,为社区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提供法律帮助。在阵地建设中,我们重点围绕“五个一工程”开展工作:即每个居委会建有一处法制宣传专栏;建立一支法律志愿者队伍;设立一只法律服务联系箱;社区每个家庭赠送一本普法知识读本或资料;每个社区定期开展一次法律咨询活动。

区司法局和依法治区办公室于1999年联合创办了依法治理和法制宣传教育专刊—《沧浪司法》,免费发放到区机关各部门和各社区居委会。这份刊物自创刊5年来,深受社区群众的喜爱,在社区已颇具知名度,现已成为社区居民普及法律知识、了解全区政法动态的良师益友。区法律援助中心开辟了法律诊所,以“专家门诊”的形式,邀请资深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法律专家坐堂会诊,专门解答、剖析来访群众遇到的法律疑难问题,如备受媒体关注的“三胞胎”的哥意外落水身亡一案,就是经法律诊所专家的指点,并为其家属提供了法律援助,最终得到了有关主管部门的补偿。诊所内还设置了多媒体电脑和法律图书室,供群众查阅和学习法律知识,从而使法律诊所成为区司法局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而全区8个司法所和每个社区调委会则都设有调解室(庭),对此我们要求每一位调解工作者充分认识到调解室(庭)既是调解处理纠纷的场所,又是面向社区居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的一个前沿阵地。要充分利用调解纠纷的契机,向当事人宣传普及法律知识。两年来,全区共调解纠纷869起,每起纠纷的调解都做到了辅之于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小小调解室(庭)成为了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坚持宣传与服务相结合的思路,努力营造社区法制宣传教育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区居民对法律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变化,要紧扣为社区提供面对面的、近距离的法律服务这个衔接点。起始于*年初的“社区巡回普法宣传咨询广场活动”,就是转换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思路、深化“五网合一到社区”的又一新的尝试。该活动以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场所,每逢双月轮流巡回举行。每次活动确定一个宣传主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宣传。在已举办的28次活动中,共解答法律咨询1100多人次,发放宣传材料12600多份,向社区居民赠送法律书籍2200册。活动起到了先行示范作用,深受社区群众欢迎。

为进一步营造社区法制宣传教育氛围,激发广大社区居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近年来区委宣传部、区依法治区办公室、区司法局、区教育文体局和团区委等部门相继联合组织开展了“法在社区”演讲比赛、社区法治文艺创作汇演、社区法治征文、法律知识竞赛闯关等活动。通过一系列形式新颖、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赢得广大社区干部群众的共鸣。尤其是区委宣传部、依法治区办公室、区司法局、区教育文体局、团区委和区关工委于*年12月4日至18日联合组织举办了首届沧浪法治文化节活动,区法院、检察院、综治办、法制办等部门及各街道积极参与,以“依法治区、执政为民”为主题,以文艺汇演、论坛、讲座、报告会、板报联展、法律知识竞赛、现场咨询、送法进监狱(劳教所)等各种形式,在全区掀起了法制宣传教育的热潮,为丰富文化沧浪内涵、营造沧浪法治文化氛围、打响法治文化品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近年来,我们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经常性、常规性社区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因需制宜。为配合人大换届选举及宪法修正案的颁布实施,在社区开展《宪法》及《选举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增强群众民利和参政议政意识;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禽流感疫情,及时组织开展了防治“非典”法制宣传周活动和防治禽流感集中宣传活动,印发宣传资料11500余份,发放到各街道社区,供社区居民学习;为学习、宣传和贯彻《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我们开展了专题宣传活动,并在社区进行了调查问卷活动,听取社区居民群众对法制宣传教育和社区法治建设的意见和心声。二是因时制宜。唱好“四季歌”:三月着重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树立文明新风;“3.15”期间联合工商行政部门组织大型咨询活动,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倡导诚信服务和放心消费;五月大张旗鼓地宣传《劳动法》,提高广大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六月结合国际禁毒日,开展禁毒宣传,呼吁民众远离;助残日期间宣传《残疾人保障法》;省《法律援助条例》颁布1周年和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施行之时,举办大型宣传咨询活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举办法制宣传系列活动。三是因人制宜。为保障老年人、妇女、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开展“家和万事兴”学法座谈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假期组织中小学生上法制课,增强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开展民营企业“明礼守法、敬业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对民营企业员工的普法和职业道德教育,促进民营企业依法经营。

篇5

我镇制定了*法制宣教规划方案。还成立了镇、村两级“五五”普法领导小组和普法宣传员,我们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举办法制图片展览等,让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点对象,镇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及辖区内企业负责人和青少年,特别对外来务工人员和归正人员宣传教育和管理。使他们都能认真学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知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努力做到学法、守法、用法、护法。在普法过程中坚持学法用法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在同级党委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下,联合互动,充分发挥干部的普法积极性,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局面,推动社会法治化进程,促进我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二、扎实开展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在加强法制宣传的同时积极推进民主法制本文来自建设。以创建“民主法治村”为载体,在法治上下功夫,完善各村的民主制度。在依法治村的基础上,围绕创建“平安*”为目标,大力开展“民主法治村”星级达标活动。根据县司法局、民政局、普法办的要求,镇专门成立“民主法治村”星级达标领导小组,并在全镇各村干部会上作了重要部署。在这次活动中,镇司法所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农村基层民主建法制设,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村开展基层民主实践,提高了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水平,推进了依法治理,维护了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去年确定金水坑村等8个行政村为县“三星级民主法治村”申报村,今年田洋、枫桶岗两个行政村申报

“三星级”法治村,其中金水坑村为市“四星级民主法治村”申报村,通过验收。

三、注重基层基础建设,完善组织结构。

(一)、完善人事机制。成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扎实、应对有方、工作过硬的队伍,由一名副级专职担任司法所所长,3名专职人员专门负责纠纷受理、调处、工作协调、处理、数据汇报、情报传递、资料归档等工作。全镇共有调解组织14个,调解委员会人员50人。

(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制定镇司法所、村级治保调解委员会等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职责任务,规范工作程序。

一个组织网络化、制度规范化、工作正常化、业务专业化、硬件标准化的司法所呈现在*人民面前,为创建“平安*”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四、结合实际,创新体制,进一步推进“平安*”建设。

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我镇在全县率先成立各行政村综治工作站,这是自成立镇综治中心之后采取的又一个新的举措。该工作站坚持“规范、创新、合力、为民”的工作思想,规范运作,服务群众,创建良好的机制。该工作站的成立将农村各种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为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形成了县、镇、村组成的“立体”式三维网络体系。

五、发挥村级调解职责,拓展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一)、调解工作是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镇司法所在落实深化社会综合治理中充分发挥了自身和基层调解委员会的作用。今年在农村山林延包过程中,各林发生各类山林权属不清界至不明纠纷30余起,14个行政村调解组织都发挥积极作用,全部调解在基层。

(二)、积极配合综治开展重大疑难纠纷和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排查工作本文来自。一批易激化社会影响面广的纠纷和隐患得到及时调处如:*库区第二轮承包问题,经县、镇、村共同努力使我镇长期以来最不稳定因素得到解决彻底解决。有力的维护了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有效维护了我镇的社会稳定,特别是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得到了有效遏制。

(三)、归正人员的安置工作十分重要,它对社会的稳定影响很大。在镇政府的领导下,镇司法所采取法制教育与社会主义道德思想教育相结合、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组织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等工作方法,实行帮教工作的“向前、向后、向外伸延”,做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绝大部分归正人员成为自食其力,有益与社会的守法公民。为我镇的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镇司法所通过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不足:

篇6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日益开放,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政法机关的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政法机关必须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端正执法思想、更新执法观念,自觉树立和落实崇尚法治、平等保护、司法文明、程序正义等现代法治理念,推动执法观念创新和工作创新,推动各项执法工作健康深入发展。同时,将执法为民、保障人权等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代法治理念贯彻落实到执法办案的各个环节,使执法工作更加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更加符合法治建设的规律,确保检察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执法,从人民群众最希望做的事情做起;带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办案,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办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个案件;坚决克服执法中的特权思想和霸道作风。

其次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自文秘站:觉把政法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思考和部署,坚持党的领导,通过充分发挥法律职能,积极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平安有序的法治社会做出贡献。

再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求政法机关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正确处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

政法机关树立执法为民理念,是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同时,执法为民也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在政法工作中的要求和体现。

一切为了人民是执法为民理念的基本内涵,也是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政法机关要立足本职,恪尽职守,严密防控打击违法犯罪,保证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民利不受侵犯。

走群众路线,首先必须正确处理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强政法机关机构建设,保障政法机关有能力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在新形势下,坚持专群结合,集中体现在强基固本,大力加强政法机关的基层基础工作上。其次,政法干警走群众路线,要学会做群众工作,特别是要学会做等特殊状态下的群众工作。

篇7

“智能+互联+惠民”为建设重点的智慧城市,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政府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零碎分割的局部应用到协同一体的平台服务的三大跨越,让城市运作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和更绿色。按照智慧城市理念,本溪市把“以人为核心,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尊重实际,讲求实效,资为后盾,技为先导,城为载体”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方针,建立起随时随地随需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服务、政务服务、城市管理等的智能化,实现城市整体及各个服务系统交互运行和管理的明确性、灵活性,提高效率和响应速度。

智慧城市建设首先要以人为本。城市最根本的是为市民服务,离开人什么都谈不了,我们发展的成果必须符合本溪市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发挥其作用。例如,在与神州数码合作时,首先我们要求神州数码必须把本溪市的问题研究清楚,明确告诉我们添加其提供的融合服务后,本溪市民到底能得到什么好处;然后再让建设团队属地化,即参与项目的团队必须长期扎根在本溪市,立足于本溪市的城市建设,去研究城市的“痛点”在哪里。

其次,智慧城市建设还要进行数据共享。本溪市率先把政府数据安全有序地从“铁箱子”流出来,通过数据共享来解决百姓“政府难进,事难办,跑断腿”的问题。例如,百姓在补办身份证时,可减去每次都要重新拍照的繁琐过程,直接从数据库中提取。在全国率先搭建公共安全平台、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优势教育信息共享平台等,将全市近2850个公共摄像头、144所学校、140万份居民健康档案全部整合到政务扁平化决策平台上来,这些大数据将有利于解决本溪市城市服务中最棘手的安全、医疗和教育等问题。

本溪市民融合服务平台立足打破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以人为核心,构建其在数字系统中的虚拟映像,成为政府提供政务服务和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新通道。

与此同时,本溪市已于2015年7月28日正式接入微信城市服务系统,市民可通过微信提供的卫生、民政、教育、公安、公用事业查询缴费等民生服务,将分散的城市生活服务功能集合到一起。由此,微信也成为本溪市民一站式、全天候的“民生服务大厅”。

篇8

破案才是硬道理

群众看公安,关键看破案。2012年1月份以来,金寨县公安局双河派出所不断接到群众报案,夜间室内物品被盗,现金和随身项链被抢夺,涉案价值达数万元,社会反响很大,一时间人心惶惶。双河派出所认真梳理案情,开展走访摸排,并及时将案情上报县公安局。遂由双河派出所和县局刑侦大队民警组成专案组,强力攻坚。专案组民警在全面分析研判的基础上认定此为系列盗抢案件,为同一犯罪嫌疑人作案。接下来专案组民警开始走村串户,开展大面积的摸排工作,最终以2013年1月2日晚和4日晚两起入室盗窃案为突破口,抓获了本地犯罪嫌疑人汪某,经审讯,汪某交代了2012年1月以来的系列盗抢案件数十起。随后民警乘胜追击,追缴了大部分赃物。双河人民群众拍手称快,双河镇又恢复了往日的祥和安宁。2013年5月21日上午,双河派出所在双河镇双河街道的洪学智将军广场举办了侦破2012年双河系列盗抢案件追缴物品返还活动,有200余名干部群众参加,数十名受害群众当场领回了自己被盗抢的物品,他们纷纷以自己朴实的方式向公安部门递上感谢信,送上红锦旗。

细心调解促和谐

金寨县双河镇是两膺上将、战功赫赫的洪学智将军的故乡。自去年以来就全面开展了“美好乡村”示范点建设。可在今年四月,最后一条到户的水泥路在修建时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一位七十多岁十分倔强的老大爷认为这条路在其祖坟旁经过,离得太近,死活不准修,在现场闹了几天,致使工程不得不停下来。双河派出所民警们仔细地进行了现场勘测,把这位倔强的老大爷请到村委会,摆事实,讲道理。经过半天思想工作,老大爷自知理短,软了,让步了,路基终于筑好了。“美好乡村”建设全面完成。第二天,双河镇镇长闻讯专门到实地查看,非常满意。还安排工作人员给每个民警发一份奖品――“魅力金寨、美好乡村”挂历。

群众利益无小事

篇9

【关键词】官僚制;新公共管理;民主政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

在英语中官僚制(bureaucracy)这个词本身含义就十分复杂,有官僚政治、官僚制度、官僚组织、官僚体系、官僚作风等等多种用法,同时又是官僚的总称。正是由于英语中"官僚制"一词的复杂含义,历史上众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重视和研究,出现了官僚制研究的"理论丛林"现象,并对"官僚制"这个概念赋以强烈的感彩和难以把握的内涵,其中既有公众从情感出发的贬义理解,又有韦伯等的理性阐释。在汉语中,"官僚"通常表达的是贬义,常常会引起人们的误解,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社会公众总是将那些鱼肉百姓、草菅人命、侵吞社会财富、中饱私囊、祸国殃民的官员与"官僚"、"官僚作风"联系在一起。韦伯则认为,理性官僚制具有准确性、连续性、纪律性、严整性和可靠性的特点,是技术上最令人满意的组织形式。在韦伯这里官僚制被理解为现代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的产物,亦即一种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政治组织机构和体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政府、军队、宗教团体以及早期的企业都采用的是这种组织形式,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在这种意义上,"官僚制"一词应属中性词汇,韦伯将它称为"理性官僚制"即科层制。自韦伯之后,众多学者对官僚制或科层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发展出各自开创性的理论体系。这些研究揭示了官僚制各个方面的特征以及官僚制本身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一方面,官僚制作为一种组织形式,与劳动分工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复杂化趋势相连,因而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它所蕴涵的理性价值及其所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也可以证明它的历史合理性。另一方面,官僚制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官僚制所提出的各种批判,又不能不让我们对官僚制作出理智的思考。

官僚制在西方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体现出来的局限和弊端,日益成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治理理论的众矢之的,这给社会组织模式的变迁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在实践方面,20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开始兴起的"政府再造运动"的公共管理革命,意在用新公共管理模式代替官僚制模式,其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也给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乃至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以美、英为代表的"政府再造运动"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这场变革的背景和动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了政府形态的根本变化;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要求一个效率很高的政府;三是信息技术革命为打造新的政府模式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技术支持;四是政府职能膨胀引起的财政危机为 "政府再造运动"提供了直接的动因。

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政府再造"之风席卷世界,而政府再造促进了改革政府的治理模式。美国早在1993年就提出了利用新科技改造政府的目标;加拿大在改造政府的蓝图中,对信息技术亦是情有独钟,将其看作是在改进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大规模削减相关费用的良方。在综合考虑了政府服务的相关费用等因素后,英国政府也下定决心,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与其他国家一样,英国政府改革的目的在于除了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外,通过降低政府行政费用使所有纳税人受益。

在理论方面,官僚制形成开始,对它的批评就从未停止过。经过20世纪的发展,官僚制在公共部门积聚了越来越多的弊端,从而引起了对政府广泛的批评。这些抨击主要集中在公共部门的规模过于庞大,浪费了过多稀缺资源;政府的活动范围太大,许多活动可选择私

营部门完成;政府的官僚制组织方式造成效率低下。虽然政府的许多问题不一定与官僚制有关,但对政府的批评却推动了对官僚制的变革。

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众多的理论家从社会变迁的现实角度出发,深入考察研究官僚制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及其失范根源,从而努力寻找一种新模式取而代之的合理性。

在此基础上,官僚制理论的发展最终体现为新公共管理模式对"官僚制"概念的扬弃。这个扬弃在政治实践上主要表现为,传统行政管理实现效率价值的能力普遍受到怀疑;"统治"概念的消解与"治理"概念的出现;政府的运作方式和职能发生了革命性的划时代的变化;权力层级关系被破坏,官僚制畸变。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挑战官僚制的结果,它直接针对的就是传统官僚制与政治民主之间的难以化解的矛盾。因而这一理论扩展和深化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强调政治过程的"公共性",把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作为新目标,使公共组织的变迁呈现出从内部走向外部的趋势。

官僚制理论的变迁以及新公共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在西方国家的普遍展开,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满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也增强了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中国市场经济建设虽然起步时间不长,却已获得了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举世公认的成就。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如何发挥政府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政府如何运用市场的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提高公共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公共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这是进一步提高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水平的重要问题,也是摆在国人面前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显然可以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尤其是公共行政管理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1 中国政治与行政改革如何借鉴西方行政管理改革的经验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的几次大规模行政体制改革,其指导思想主要是公共行政的传统准则,即集权性的韦伯式的官僚体制的基本准则,尚缺少当前西方各国流行的新公共管理的准则。因此,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不完全是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作指导,更不能说是官僚制的终结。因为根据我国国情和公共行政管理实际发展水平,我们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基本准则在我国并未完全过时。我们的改革并不是对官僚制的彻底否定,而是要寻求更加完善的且能够高效率运作的组织机构。阿尔蒙德曾说:"从效率低劣和充满惰性的意义上说,''是所有现代社会的通病。这确实是一种使人进退两难的局面,因为没有官僚机构提供组织、分工和专业化,人们就不可能提出任何执行大规模社会任务的规划。官僚机构的病症只能减轻。现代政治领导的艺术,不仅在于深谋远虑地寻求适当的目标和政策,而且在于努力学会如何同庞大而复杂的官僚机构打交道――以何种方式,在什么时候对它施行压力和强制力,对它进行改组,去除其多余和陈旧部分,对它进行奉承和嘉奖,教育它以及受它的教育。" [1]

但是本文认为,我们在改革中仍然吸收和借鉴了西方新公共管理的某些思想。因为,世界各国在公共行政管理改革中面临的许多问题是共同的,了解和吸取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的改革是有积极意义的。至少,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可以借鉴西方行政管理改革的经验的:

首先,新公共管理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打破了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如实行"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鼓励私人投资和经营公共服务行业,打破了政府的垄断,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缓解了政府财政困难。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行业长期存在着因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基础瓶颈"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开放一些公共服务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私营部门进入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

其次,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强调管理的高效率。我国政府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效率低下的现象,官僚制组织在解决这种现象面前显示出能力的弱小。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公共管理应该像企业管理那样,将效率放在首要地位,这一思想值得我们借鉴。为了提高效率,政府管理人员就必须要转变观念,树立效率意识,增强活力,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

再次,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尽管公共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公有部门与私有部门,在各自的目的、对象和方法上均有种种差异,完全采用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的管理方法来实施公共行政管理并不可行,但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企业管理重视效率,重视产出,重视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这些方面则可为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所借鉴。

最后,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发展应重视自己的形象建设,对法律、制度首先的追求远远超过其他,而把技术创新交给企业与研究机构来完成。政府应依靠法律、制度、规范来"掌舵"是最重要的事情,"服务"也是政府从自身发展中切实感到应该做的事情。我国目前尚处于法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的阶段,完善规章制度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行政改革的重要任务。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在制定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时,考虑应该如何将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落到实处。而这一点恰是我国目前行政管理工作尤其应该加强的一个方面。

中国在进行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过程中,绝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具体做法,我们必须走"内生化发展的道路",立足国情,寻找一种更适应中国特点的行政管理改革的模式,同时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官僚制开始走向解体。在官僚制模式广泛受到抨击的年代,至少在中国这种模式仍然有存在的土壤:1、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要求规范,以明确的规则而非以个人好恶和主观意愿为依据的政府管理;2、行政管理任务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扩张,我国处在转型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政府更高的管理能力;3、官僚制具有其他管理方式无可比拟的效率优势,它倡导的法制化、程序化、效果的可预见性、把职务工作和私人生活明确分别开来的非人格化管理是现代民主法治政府管理的必然要求,适应了现代民主政治对依法行政的追求。因此,官僚制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仍会继续下去,是解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政府行政状况的一种组织形式,不能轻言解体,而是要积极地寻求适当的目标和政策,建立中国式的科层制,使政府的工作更具效率和质量的保证。

2 对于建立中国现代科层体制的几点思考

目前,我国仍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官僚制在我国不是过时而是不足,具体体现在国民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法制观念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而人治传统、官本位思想、权力人格化、等级观念等封建残余仍不同程度存在,再加上计划经济时期全能式政府模式仍有影响。因此,我们在建构政府运行模式时,既要适应工业社会的现代官僚制,又要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也就是说,要建立一种中国的现代科层体制,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思考:

2.1 组织结构层面首先要论证公共行政的哪些领域、哪些部分适宜于采用官僚制的结构模式;其次再采用官僚制的部门,结合职能转变及职能界定完善职位分类制度,使管理的层级与幅度能在规章中清晰反映出来;第三在较为稳定的职位分类制度基础上制定细致的岗位职责规范,明确工作人员在特定岗位上的职责、权力与义务。组织结构层面的最大问题是把官僚制与僵化、死板等同起来,公共行政领域的官僚化同样需要采用灵活的体系适应迅速变动的内外环境的需要,当然这种灵活性要以尊重规则与制度为前提,否则官僚化不足阶段,灵活性会给管理中的非人格因素提供可乘之机。

2.2 管理方式层面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管理法规和程序,并通过运用技术知识的优势,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科技社会化新风尚。对内管理中,如考试、录用、考核、职位升降、工资、培训、任免、奖惩、退休、退职、监督等都要依据规范和程序进行,剔除人为因素的干扰,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的模糊性。对外管理同样要强调依法的重要性。只有在尊重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才能进入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的层面,否则现代行政目标只能成为空中楼阁。

2.3 组织文化层面与上述两层面相比,组织文化的改造是最为关键与艰难的,由此也可推断我国的公共行政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彻底摈弃公共行政中旧有模式的不良影响,就要倡导学习。第一,倡导个人学习,学习组织文化,学习职业道德、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正确理解和认真执行规章法纪,改善人际关系,从而将执行带有强制意义的制度的非人格化变为成员实现自我价值的自觉行动。第二,倡导组织学习,即:一是单环学习--指组织成员在适应组织规范的情况下,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从行为上与组织保持一致,并予以设法解决,以保证组织提高效率;二是双环学习--指组织成员发觉原有的"在用理论"已经不适合组织运转而需要建立新的规范时,一方面要理解新的规范,另一方面还要以新规范的战略尽快为组织提供成果。通过学习,使组织成员减少对管理阶层的依赖、附和、从属和被驱策的心理,增强对组织的凝聚力和责任意识。

总之,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任重道远,现代官僚制度尚未发育良好,同时又面临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挑战,我们必须以兼容并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精神,吸纳它们的合理化因素为我所用,真正建立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 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

[2] 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商务印书馆,1997年

[3] 戴维•比瑟姆:《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4] 马丁•阿尔布罗:《官僚制》,知识出版社,1992年

[5]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6] 奥斯本和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篇10

【关键词】民用;建筑;质量

房建工程施工中对控制阶段的施工也要有所加强,根据民用工程建筑实体的关键性控制措施,从综合方面来提高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而且一般情况下,工程项目涉及的面比较广,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而且一般情况下,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工程项目建成后,如发现质量问题又不可能像一些工业产品那样拆卸、解体、更换配件,更不能实行“包换”或“退款”,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

一、质量控制的特点

由于房屋民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再加上项目位置固定、生产流动、结构类型不一、质量要求不一、施工方法不一、体型大、整体性强、建设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因此,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业产品的质量管理难度更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影响质量的因素多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投资成本、建设周期等等,均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质量。

2.容易产生质量变异。由于工程项目的施工不像工业产品的生产,有固定的生产流水线,有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和完善的检测技术,有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环境,同时,由于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偶然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都较多,因此,很容易产生质量变异。例如:材料性能微小的差异、机械设备正常的磨损、操作微小的变化、环境微小的波动等,均会引起偶然性因素的质量变异;当使用材料的规格、品种有误,施工方法不妥,操作不按规程,机械故障,仪表失灵,检测设备精度失控等,都会引起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造成工程质量事故。为此,在施工中要严防出现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要把质量变异控制在偶然性因素范围内。

3.容易产生第一、二判断错误项目施工由于工序交接多,中间产品多,隐蔽工程多,若不及时检查实质,事后再看表面,就容易产生第二判断错误,也就是说,容易将不合格的产品,认为是合格的产品:反之,若检查不认真,测量仪表不准,读数有误,则就会产生第一判断错误,也就是说容易将合格产品,认为是不合格的产品。这点,在进行质量检查验收时,应特别注意。

二、民用建筑的质量控制阶段

为了加强对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明确各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可把施工项目质量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1.事前质量

控制指在正式施工前进行的质量控制,其控制重点是做好施工准备工作,且施工准备工作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中。

(1)施工准备的范围①全场施工准备。②单位工程施工准备。③分项、分部工程施工准备。④项目开工前的施工准备。即在拟建项目正式开工前所进行的一切施工准备。⑤项目开工后的施工准备。

(2)施工准备的内容①技术准备。②物资准备。③组织准备。④施工现场准备。

2.事中质量控制指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的策略是,全面控制施工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质量。其具体措施是:工序交接有检查;质量预控有对策;施I项日有方案、技术措施有交底,图纸会审有记录;配制材料有试验;隐蔽工程有验收;计量器具校正有复核;设计变更有手续;钢筋代换有制度;质量处理有复查;成品保护有措施;行使质控有否决(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或多种情况,比如发现质量异常、隐蔽未经验收、质量问题未处理、擅自变更设计图纸、擅自代换或使用不合格材料、无证上岗未经资质审查的操作人员等等,均应对该部位或该工序的产品质量予以否决);质量文件有档案。

3.事后质量控制

事后质量控制指在完成施工过程形成产品的质量控制,具体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组织通电、试水。(2)准备竣工验收资料,组织自检和初步验收。(3)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对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4)组织竣工验收。

三、在工程中质量控制的方法

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方法,主要是审核有关技术文件、报告和直接进行现场检查或必要的试验等。

1.审核有关技术文件、报告或报表对技术文件、报告、报表的审核,是项目经理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的重要手段,其具体内容如下。(1)审核有关技术资质证明文件;(2)审核开工报告,并经现场核实;(3)审核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4)审核有关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检验报告;(5)审核反映工序质量动态的统计资料或控制图表;(6)审核设计变更、修改图纸和技术核定书;(7)审核有关质量问题的处理报告。

2.现场质量检查

(1)现场质量检查的内容①开工前检查。目的是检查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开工后能否连续正常施工,能否保证工程质量。②工序交接检查。对于重要的工序或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在自检、互检的基础上,还要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工序交接检查。③隐蔽工程检查。凡是隐蔽工程均应检查认证后方能掩盖。④停工后复工前的检查。因处理质量问题或某种愿因停工后需复工时,亦应经检查认可后方能复工。⑤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应经检查认可,签署验收记录后,才许进行下一工程项目施工。⑥成品保护检查。检查成品有无保护措施,或保护措施是否可靠。

(2)现场质量检查的方法现场进行质量检查的方法有观察法、测量法和试验法三种。①观察法。其手段可归纳如下:根据质量标准进行外观目测。例如墙纸裱糊质量应是纸面无班痕、空鼓、气泡、折皱;每一墙面纸的颜色、花纹一致;斜视无胶痕,纹理无压平、起光现象;对缝无离缝、搭缝、张嘴;对缝处图案、花纹完整;裁纸的一边不能对缝,只能搭接;。墙纸只能在阴角处搭接,阳角应采用包角等。又如,清水墙面是否洁净,喷涂是否密实和颜色是否均匀,内墙抹灰大面及口角是否平直,地面是否光洁平整,油漆成活表面观感,施工顺序是否合理,工人操作是否正确等,均是通过目测检查、评价。②测量法。就是通过现场实测数据与施1规范及质量标准所规定的允许偏差对照,来判别质量是否合格。③试验检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来进行有效的调控,并对质量调控过程中的各个施工阶段进行相应的分析,通过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综合的进行分析,最终保证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军方,关于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探讨[J]河北企业.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