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并购范文
时间:2023-04-11 14:4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资并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过外资并购方式吸引更多的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特别是使国内企业更加紧密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大潮中,对提高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外资并购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FDI(外商直接投资)方式,相比直接设厂的FDI方式而言,股权并购的成本和风险更低,对并购后的市场预期也更加清晰,因而颇受外资青睐。
但是,看了下面的数据,可能多少会有些其它感觉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中排名前5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比如玻璃行业,该行业中最大的五家企业已全部合资;占全国产量80%以上的最大的5家电梯生产厂家,已经由外商控股;18家国家级定点家电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资;化妆品行业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着;20%的医药行业在外资手中;汽车行业销售额的90%来自国外品牌。
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电脑操作系统、软包装产品、感光材料、子午线轮胎、手机等行业,外资均占有绝对垄断地位。而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外资公司的产品已占据1/3以上的市场份额。
另外,银行、保险、电信、汽车、物流、零售、机械制造、能源、钢铁、IT、网络、房地产等热门行业也都有外资进入。并购方中来自美国的跨国公司最多,超过30%的比重;欧盟次之,占27%左右;其余来自东盟和日本等国家。从资金来源看,国外收购资金主要是跨国企业、QFII及各种私募基金,而且近年来国际私募基金已逐渐成为并购的主角。
从2005年以来,中国的外资并购案例骤然增多。从金融业、机械工业的国有大型企业的战略引资,到蒙牛、无锡尚德等民营企业的私募,外资的进入开始引起争议。
篇2
随着资本国际化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跨国公司通过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技术战略联盟、参股、控股与并购等方式整合各国的资源,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近20年来全球并购以年平均42%的速度上升,2000年跨国并购已达到11000亿美元,其中单项交易超过10亿美元的并购有109起。
2002年我国以527亿美元,居全世界吸引外资直接投资总额之最,我国正成为全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在1999~2000年合并热之后,虽然全球的兼并与收购数量大幅减少,2003年比2002年减少了40%以上,但是入世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却以不断增长的并购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居于亚洲领先地位。根据汤姆森金融公司对跨国并购和国内并购总额的统计,中国2003年前3季度的并购额中,吸收跨国并购占16%,约为38.4亿美元。但相比于世界跨国直接投资的80%以并购方式实现,我国目前以并购方式吸引外资的比例仅为5%左右,因此我国外资并购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中国政府放松了限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的法律法规,公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修订后的政策将原来禁止进入的电讯、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首次列为对外开放领域,增加了76条鼓励类投资项目,减少限制类项目达2/3,在原来禁止、限制进入的行业,外资通过并购方式也可以快速进入。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出台的《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国内企业暂行规定》,对外国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放宽了外资并购主体和外国投资者并购中国境内企业的出资比例等。这些改变,大大加快了外资并购国企的步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将加快外资并购国企进程,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扩大直接融资,推动了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
2外资并购国企的动机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是作为一种产权市场中的商业行为与企业发展战略,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动机:
2.1利用国企优势,布点全球战略
我国国有企业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们在技术、人才、管理、设备、品牌等方面有优势,作为中国产业的龙头企业,深受外资并购者的青睐。跨国公司同国有企业早期组建合资企业,其目的之一是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原材料价格便宜等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占领中国市场。外资如今并购国有企业,是为了更有效地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降低经验成本曲线,和其全球战略相一致。特别是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外商通过多年的合资,已经同不少国有企业建立起产品联盟,获取了不菲的市场收益。现在并购国有企业,为的是在产权交易中获得更大收益,并通过产权交易达到产业上的全球协同,使其成为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后,可迅速进行全球业务上的战略整合。如香港华润集团公司通过收购多家啤酒厂国有股,使其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成为中国的三大啤酒集团之一,其业务分布南北东西都有,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并且还在迅速发展的啤酒市场上建立了较合理的布局,其中并购国企发挥了关键作用。也有一些外资并购国有企业通过拓展相关业务,进一步加速公司内的业务融合。如加拿大格林科尔公司(世界第三大制冷剂企业)用5.6亿元和4.2亿元的价格分两次收购了科龙电器34.06%的股权,就是为了实现制冷剂与电冰箱的业务融合,以电冰箱副业推动制冷剂主业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2为在竞争中后来居上
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强劲,投资环境看好,吸引跨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那些捷足先登的企业取得了直接投资的先发优势。于是,较晚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特别愿意采用收购国有企业的方式,缩小同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以便后来居上。典型的例子是1998年柯达公司收购了汕头公元、厦门福达和无锡阿尔梅三家感光器材公司,将先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富士公司甩在了自己的身后。这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到,中国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开放已积累了一定的资源优势,如一定能力的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收购国有企业就可以取得更大的后发收益。
2.3资源外取动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许多国有企业在中国市场中形成了许多较外国公司而言具有相对优势的资源,如营销网络、具有一定能力的生产基地等。这些资源,往往是外资所不具备的,虽然某些国企从表象上看不具备这些优势,但它们通过注资和对技术、劳动力、管理、设备、营销渠道等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进行整合,使国有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盈利能力大幅提高。一些外资收购国有企业,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这些具有相对优势的资源。例如,柯达公司收购汕头公元、厦门福达和无锡阿尔梅三家公司,目的之就是为了获取三家企业的生产能力,虽然这三家企业在并购之前都是亏损企业,但这并没有影响柯达公司的决定;阿尔卡特公司通过收购国有股达到控股目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获取和利用上海贝尔的营销网络,这个营销网络对阿尔卡特公司开展其在中国的业务是十分重要的。
2.4充分利用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开拓中国市场
中国众多的人口、广博的地域所形成的潜力无限的市场,对国外公司无疑是有巨大诱惑力的。例如,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啤酒市场、第一大手机市场、第四大汽车市场并且很快将成为第二大市场,从上面这些简单的数据就可以看到它们对相关的跨国公司意味着什么。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作为世界六大汽车公司之一,目前在中国的利润占其全部公司利润的80%以上,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且是一个有利可图的市场。同时,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政治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增大了对外国公司的吸引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规规定。这些政策已经突破了以前外资只能采取间接方式并购投资国有企业的限制,确立了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合法地位。这是外资难得的市场机遇,谁抓住了这一机遇,谁将在中国市场立足更稳。中国利用外资先后经历了合资、后合资和并购国企的三个阶段。目前的并购国企,具有广阔的前景,它是在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和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发展中出现的新机遇。聪明的外资能领悟到中国外资政策的转变精神,懂得并购国有企业的无限商机,为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服务。
2.5其他国际惯例下的跨国并购动机
跨国公司并购国企同时也存在着在别的国家并购存在的相同动机。例如,通过并购,可以使跨国公司绕过关税壁垒和贸易摩擦,有效地实现内部化管理,降低交易费用;可以降低跨国公司进入新行业的障碍,减少原有企业的抵制,避免引发价格战;可以降低发展的风险和成本;可以使跨国公司将自己在东道国的潜在竞争对手转化为合作伙伴,加强竞争优势,形成自己的价值链;可以使跨国公司实现合理避税,如采用换股并购方式可以免税,或者通过先转换为可转换债券,再转换为股票实现免税。另外,如果跨国公司并购国有亏损企业,还可以根据国际惯例,利用亏损递延条款享受东道国的免税政策。
与组建一个新的合资企业相比,并购国有企业,是跨国公司更为便捷的资本转移方式和快速盈利途径。中国有10万亿国有资产存量和1000多家上市公司,为外商提供了巨大的选择空间。中国入世后,外资普遍倾向于采用并购国企的方式取代传统的合资或独资,在于它能够缩短建设周期,加快投资周转速度,以实现更快更好地盈利。一般情况下,收购企业比新建企业形成一定的投资规模所需要的时间可缩短2~3年。
3外资并购国企的效应分析
经营机制的僵化和管理水平一直是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内部利益而无法从内部突破时,只有借助于外部的力量来打破阻碍改革的利益链条。跨国公司正是这样的一个外部力量,其雄厚的资本和高水平的公司治理模式,是国企改革走到今天最需要的东西。但外资并购国企,尤如一把双刃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效应:
3.1正面效应
3.1.1有利于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制度,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们需要在产权、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做相应的调整。为了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国有企业出资者行为不到位问题,一些竞争性领域的大型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实现多元化,已经是一个明确的改革方向。据统计,我国目前拥有国有企业近40万家,对其进行资产重组至少需要资金3万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国有资产,要使其产权结构多元化,国内非国有投资者能力明显不足,而跨国资本则是重要的现实来源。目前,跨国公司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一轮战略性资源重组,这为我国引进优质的外国资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利用好外资是有利于我们国企的改革。
3.1.2有利于国企竞争力的提高
跨国公司不但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而且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先进的技术、庞大的营销网络、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因此,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不仅可以引进大量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进技术、营销、管理等知识资本,促进我国企业战略重组和技术升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要想迅速提高国企的技术研发能力、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往往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资金,而跨国公司的进入,可以部分解决这些问题。
3.1.3能够使国有企业资产存量变现获得大量的资金,有利于国企改革
这些资金一方面可用于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可用于弥补社会保障资金的不足,为解决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扫除了障碍,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条件。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着大量的富余人员,解决好他们的安置问题,是国企改革的重要问题,而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的问题,即人员安排的资金,外资的并购可以为我们提供安置富余人员的资金。
3.2负面影响
3.2.1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受影响
目前,国内一些行业的龙头企业被外商控股后,使外商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中,有不少已被外商占有约1/3的市场份额。如果我们完全不加以控制,就有可能损害我国的相关产业和国家的经济安全,在这方面拉美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特别是在关系一些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上,一定要保持本国企业的控制权。
3.2.2冲击我国现有企业
外商并购国有企业与国内企业的兼并不能同日而语,跨国公司具有雄厚的资金,一流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全球化的运作经验,国内企业往往很难抗衡,如果不对其加以控制,就有可能造成大量的国内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损害我国的国有经济,不利于我国一些新兴产业的兴起,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能因为一些外资所带来的暂时利益而放弃了长远的利益。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外资并购国企是有自己的战略目标和动机,它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各有利弊,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保持清醒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兴利除弊,不断成长壮大。
摘要伴随着当前中国入世后各项开放政策的陆续实施,外资并购国企成为关注的焦点。外资并购国企,有它自己的动机和目标,尤如一把双刃剑,对我国经济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因此,对外资并购国企要有充分而又正确的认识。
关键词外资并购国企动机效应分析
科技创业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浪潮汹涌澎湃,国际跨国并购活动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加入WTO更使我国直面国际竞争,外资并购国企也一浪高过一浪。本文就当前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并购国有企业问题,探讨了外商控股并购国有企业的动机及正负效应。
参考文献
1董雪梅.我国企业兼并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2002
2成丽.全球企业大并购下的我国企业并购[J].国际经贸探索,2001
篇3
关键词:并购;动因;市场;外资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跨国并购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就已经占到了70%~90%,是FDI的主要实现方式。进入21世纪,虽然跨国并购的数额有所下降,但仍占据着FDI的绝大部分比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投资环境日臻完善,中国已成为亚太地区第三大并购市场。外资通过并购进入中国市场的条件和时机逐渐成熟。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2001年在中国的外资并购价值总额约23.25亿美元,占当年的FDI不到5%;而到了2005年就占到了11.4%,价值总额约82.54亿美元。美国著名的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公布的《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中,中国高居榜首。中国已经由“潜在的大市场”转向“现实的大市场”,外商在中国掀起的并购浪潮风起云涌:2005年6月,汇丰集团在已拥有平安保险10%股份的基础上又以86亿人民币购入9.91%的股份,成为平安的第一大股东;2006年2月,华润雪花啤酒以7200万元人民币收购了福建泉州清源啤酒85%的股权;2006年5月,美国A-B公司通过独资子公司哈啤集团收购了唐山啤酒厂,以1470.82万美元得到了中方36.98%的股份,同时获得了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和商标权;2006年5月,全球最大的家电连锁零售商百思买以1.8亿美元收购了江苏五星电器51%的股份,开始了在一线城市扩张的步伐;2006年6月,韩国SK电信购买了中国联通10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获得了6.67%的股份;同月,法国圣戈班全资收购了徐州钢铁总厂,成立了圣戈班管道有限公司;2006年8月,苏泊尔与法国SEB集团旗下公司SEB国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SEB国际将出资23.72亿人民币通过协议转让、定向增发和部分要约收购三步,最终获得苏泊尔约52.74%~61%的股权,成为苏泊尔的控股股东。通过分析外资并购的动因,我们可以冷静地面对此番外资并购浪潮,制定出适宜的政策以合理利用外资,同时对于国内企业的海外并购也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外部因素的推动
1.全球经济一体化。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统一的世界市场正在高速形成,生产要素的流动更为自由。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跨国公司在面对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大的市场风险。因此,跨国公司不断调整其经营战略,以全球化的视野利用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扩大自身优势,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跨国并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也为跨国公司的并购活动提供了有效的资源供给。
2.中国市场前景看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继2003年实现了GDPl0.0%和2004年的10.1%增长速度之后,2005年中国仍实现了10.2%的经济增长。中国社科院的经济形势分析报告表明,2006年中国有望实现10.5%左右的经济增长。中国正由潜在的大市场逐步转变成现实的市场,投资预期风险小而回报高,外商都希望能从中国强劲的增长中分得一杯羹,纷纷加快了在华投资的步伐。
3.政策的调整。从世界范围来看,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放松了对外资并购的限制,调整了外商直接投资制度。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和《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和办法。2006年8月,商务部又联合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六部委下发了《关于境外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规定》。新的法规有利于为外资的并购活动提供更完善的环境,外资并购的可操作性增强。目前在中国资本市场上,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清除股权转移的障碍,股份可以作为并购中的支付工具,进一步便利了外资的并购活动。
三、内在因素的激励
1.品牌战略。运作成熟的公司都会有自己的品牌发展战略和发展计划。跨国公司通过横向并购,减少了竞争对手,市场占有率提高,巩固长期获利机会,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凸显。以日化行业为例,2003年底,化妆品行业巨擘欧莱雅经过了4年的整合收购了国内大众品牌小护士;2004年1月,又把羽西收入囊中。在金字塔式的群体品牌发展战略中,小护士的加盟帮助欧莱雅迅速进入了中国广阔的大众市场,也加强了欧莱雅原本比较单薄的深度分销渠道。作为中高档化妆品品牌的羽西,填补丁欧莱雅品牌战略中该档次的空缺。欧莱雅把小护士和羽西的工厂也揽入怀中,生产能力无疑得到扩张。如此一来,欧莱雅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更加不容小觑。欧莱雅亚洲区总裁盖保罗说:“并购是获得品牌资源的快捷手段,如果有符合公司整体和长远发展战略的目标品牌为什么不考虑呢?”
2.低成本进入市场。和FDI的另外一种形式——新建投资相比,跨国并购可以较低的成本进入某一市场,并获得原有企业的营销渠道等固有优势。世界第三大超市集团英国零售商Tesco通过收购台湾顶新集团旗下的乐购超市而进入中国市场,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零售业至关重要的资源——大卖场。通过收购了解中国市场的乐购超市,Tesco现已拥有25家连锁店。此外,花旗银行、渣打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通过对内地银行的参股进入了前景广阔的中国金融市场,在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之前就抢得先机,初品硕果。
3.整合资源。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是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2003年9月,柯达的全球战略做了调整,由传统影像转向数码影像业务。2003年10月,伊士曼柯达公司以4500万美元现金出资和提供一套用于彩色产品生产的乳剂生产线和相关的生产技术,换取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持有20%的国有法人股,成为上市公司乐凯胶片的第二大股东。柯达把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传统影像业务的利润增长转向了中国,凭此,柯达可以用胶卷市场的利润支持其需巨额资金发展的数码影像业务,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行业内的优势地位。通过跨国并购,跨国公司可以“博采天下
之长”,提高竞争力,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再比如钢铁冶金等资产专有性高的行业中,固定资产所占比例比较大,行业退出成本较高,新设备的投入使用往往需要巨额资金。如此一来,行业内容易囤积过剩的生产能力,资源难以得到有效配置,各企业只能占到较低的市场份额。通过并购重组,可以淘汰陈旧的生产设备和低效益企业,降低行业退出壁垒。
篇4
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做大做强企业,是我国企业选择与外资合资的真实初衷。然而,当中国企业原有的技术、品牌、市场最终全部被合资方控制之后,我们丧失的就不仅仅是这些了。遭受难以承受的合资之痛。我国最大的机械工业企业,轴承行业一档企业之一的西北轴承集团在合资中的惨痛教训,给我国长期以来盛行的“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进外资战略敲响了警钟。
西轴集团地处宁夏银川市,是大型国有骨干企业。产品中仅铁路轴承一项,合资前就占全国市场的40%,利润占全公司的40%,集团的“NXZ”商标是国家驰名商标,企业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利税大户。但由于大量产品滞留在流通环节,到2000年,企业资金沉淀达6亿元,每年欠银行利息4000多万元,企业陷入困境。
1998年,西北轴承与德国FAG公司开始接触。FAG是世界第三大轴承公司,德国最大的轴承企业。此时,西轴经过工厂搬迁和市场打击已精疲力竭,而FAG正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两家一拍即合。
2001年,西北轴承与FAG达成合作协议:德方以现金和技术投入,中方以原铁路轴承公司的设备、土地、厂房以及公司热处理分厂的精良设备和厂房投入,组建合资企业。
恶意收购“三步曲”
外资并购中国内地企业,大多走的是“合资――亏损――独资”三步曲的套路,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更成为一个典型案例。
2001年,本着“市场换技术”的想法,西北轴承与德国FAG公司合资。在合资公司中,中方占49%股份,德方占51%。但人们很快就发现,合资后的前两年,FAG并没有对合资公司进行技术改造和有效管理,还架空了中方管理人员。第一年,合资公司亏损980万元,第二年,又亏损1300万元。
连续两年亏损后,中方没有资金继续增加投资。这时,德方立即出资买下中方剩下的49%股份,合资公司变成了德方独资公司。独资后,产品(其实就是原先西轴的产品)迅速通过了美国和英国认证,进入了国际市场,生产检验技术得到提升,原来的亏损也变成了盈利。但此时,中方已全部丧失了品牌、市场、生产资质等几十年打拼的成果。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本无可厚非,但一些外资把中国企业看成“唐僧肉”,从一开始就居心不良。据了解,像西北轴承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并不罕见,已经成为外商吞并中资企业的一种模式。
国内有学者把外资并购看成是引进先进管理经验,盘活国有资产,解决国有企业深层次矛盾,优化企业治理结构的灵丹妙药,称之为国企改制的一场“新”。可这一“新”究竟能否使我国国有企业从低效、亏损的阴影中走出来,使其做大做强,达到改制目的?随着跨国公司加快并购的步伐,外资并购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也日渐扩大:财政税收缩水,不良资产处置暴利,行业垄断威胁国家产业安全。
坚持自主才能不为刀俎
西北轴承的相关人士认为,当初谈判时草率签约,盲目求成,埋下了今日的苦果。
西北轴承与德国FAG公司签署协议时,由德方起草了数百页的协议,要求中方人员必须每一页都签字。中方人员怕麻烦,根本不看具体内容,只顾签。事后一遇到矛盾,德方便搬出协议,翻到某页的某项条款,西轴的人随即哑口无言,打掉牙往肚里咽。
仔细分析西北轴承的合资就会发现,中方放弃了对技术的控制权。为了合资,西北轴承让出了控股权和品牌。不仅如此,在外方资金迟迟不到位的情况下,中方仍然退让,甚至在德方违反合资协议,单方面对合资企业大手笔裁员时依然忍气吞声。结果是毋庸置疑的,西北轴承失去了自己那块优良业务,以及在领域中的资产和竞争力。
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管理层的政绩观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其实,在合资谈判中,中方更想控股,却不得不处处退让,主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从招商大局出发,坚决把合资搞下去。”
开放的条件下必须坚持自主。开放是必要的,引资也是必要的。但国企改革攻坚战,再难也不能丢掉独立自主,转而向外资顶礼膜拜。跨国公司的研发基地一般都在本国,决不会把核心技术投入合资公司。他们把在华的合资公司作为一个加工厂,甚至仅仅是一个生产车间。若把握不好,以市场换技术将只是中方的一相情愿,最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企业在合资谈判过程中,应该保持与两家以上的对象进行谈判。在与外资合作中,民营企业自我保护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国企借鉴。
政府监管不可或缺
西轴并购之痛让人们意识到监管的重要性,监管缺失的并购,难免让企业落入陷阱。
政府要超脱。政府主导企业的合资重组,是一种错位。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的代表,政府职能主要表现在监管上。换句话说,政府扮演的角色是“裁判员”。“裁判员”一旦变成了“运动员”,企业一旦变成了政府的附属物,国企改革几十年的成果就全部付诸东流了。合资也好,重组、并购也罢,都是企业的经营行为,自然应该由企业来主导。政府主导企业的合资重组,中国的企业家们就像是在戴着锁链跳舞,个中滋味,苦不堪言。
外资并购要受国家监管审查。目前,《反垄断法》难以在短期内出台,我们应该完善对跨国并购的法律规范,对跨国并购进行必要的评估、审查和干预。这主要涉及四个关键词:一是国家经济安全;二是重点行业;三是驰名商标;四是中华老字号。任何被并购的企业只要和这几条沾边,都需要经过审查。
规范并购程序。中国缺少审核外资并购的程序和规则,缺少确定合理收购的价格体系与评估体系,没有把个别企业的并购案置于行业发展的战略视角下考虑。对于与外商合资,政策应该规范收购价格。如果不计成本地合资,显然不符合国家和企业利益。
篇5
我国税法体系没有关于外资并购所涉及税收问题的统一规范,但税法对外资并购存在一般规制和特殊规制。外资并购可分为股权并购和资产并购两类,该两类交易涉及的税种及税收成本有着显着区别。在外资并购境内企业过程中,涉及的税法问题主要影响或涉及并购中行业和地域等的选择、筹资方式和支付方式的选择、并购过程中涉及的各种税收、并购后的税务处理、外资并购后变更设立的企业身份的法律认定及税收优惠等。外资并购的税收筹划包括但不限于并购目标企业的筹划、并购主体的筹划、出资方式的筹划、并购融资的筹划、并购会计的筹划以及股权转让所得税的筹划等。
主题词:外资并购 税收筹划
外资并购已成为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外资以并购境内企业的方式进入我国市场将逐渐成为外商在华投资的主流。外资并购中最主要的交易成本,即税收成本往往关系到并购的成败及/或交易框架的确定,对于专业的并购律师及公司法律师而言,外资并购的税收筹划问题不得不详加研究。
笔者凭借自身财税背景及长期从事外资并购法律业务的经验,试对外资并购涉及的税收筹划问题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和总结。
1. 我国税法对外资并购的规制
我国没有统一的外资并购立法,也没有关于外资并购所涉及税收问题的统一规范,但已基本具备了外资并购应遵循的相关税法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股权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发的一系列针对一般并购行为的税收规章共同构筑了外资并购税收问题的主要法律规范。
外资并购有着与境内企业之间并购相同的内容,比如股权/资产交易过程中的流转税、并购所产生的所得税、行为税等。在境内企业并购领域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税法规制体系,在对外资并购没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下适用于外资并购。在外资并购境内企业过程中,涉及的税法问题主要影响或涉及并购中行业和地域等的选择、筹资方式和支付方式的选择、并购过程中涉及的各种税收、并购后的税务处理、外资并购后变更设立的企业身份的法律认定及税收优惠等。
以下主要从两个层次论述外资并购中的税法规制,分别是税法对外资并购的一般规制和税法对外资并购的特殊规制。
1.1 税法对外资并购的一般规制
1.1.1. 股权并购税收成本
1.1.1.1 被并购方(股权转让方)税收成本:
(a) 流转税:通常情况下,转让各类所有者权益,均不发生流转税纳税义务。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相关规定,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及增值税。
(b) 所得税:对于企业而言,应就股权转让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即将股权转让所得并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个人转让所有者权益所得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税目缴纳个人所得税,现行税率为20%,值得注意的是,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对股票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另行制定,报国务院批准施行”。此外,如境外并购方以认购增资的方式并购境内企业,在此情况下被并购方(并购目标企业)并无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
(c) 印花税:并购合同对应的印花税的税率为万分之五。
1.1.1.2 并购方(股权受让方)税收成本:
在并购方为企业所得税纳税主体的情况下,将涉及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税务处理。 并购方并购股权的成本不得折旧或摊消,也不得作为投资当期费用直接扣除,在转让、处置股权时从取得的财产收入中扣除以计算财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1.1.2资产并购税收成本
1.1.2.1 被并购方(资产转让方)税收成本
1.1.2.1.1 有形动产转让涉及的增值税、消费税
(a) 一般纳税人有偿转让有形动产中的非固定资产(如存货、低值易耗品)以及未使用的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应按被并购资产适用的法定税率(17%或13%)计算缴纳增值税。如被并购资产属于消费税应税产品,还应依法缴纳消费税。
(b) 小规模纳税人有偿转让有形动产中的非固定资产(如存货、低值易耗品)以及未使用的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应按法定征收率(现为3%)缴纳增值税。如被并购资产属于消费税应税产品,还应依法缴纳消费税。
(c) 有偿转让有形动产中的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的,应根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简易征收政策有关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90号文)、《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9号)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中的有关规定依法缴纳增值税。
1.1.2.1.2 不动产、无形资产转让涉及的营业税和土地增值税
(a) 有偿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应缴纳5%的营业税。
(b) 有偿转让不动产所有权(含视同销售不动产)应缴纳5%的营业税。( 被并购方以不动产、无形资产投资入股,参与并购方的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不征营业税)。
(c)在被并购资产方不属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情况下,还应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附加税费(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d) 向并购方出让土地使用权或房地产的增值部分应缴纳土地增值税。
(e) 转让处于海关监管期内的以自用名义免税进口的设备,应补缴进口环节关税和增值税。
(f) 并购过程中产生的相关印花税应税凭证(如货物买卖合同、不动产/无形资产产权转移书据等)应按法定税率缴纳印花税。
(g) 除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转让受赠的非货币资产外,其他资产的转让所得收益应当并入被并购方的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一并缴纳企业所得税。
(h) 企业整体资产转让原则上应在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全部资产和进行投资两项经济活动进行税务处理。并按规定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1.1.2.2 并购方(资产受让方)税收成本
(a) 在外资选择以在华外商投资企业为资产并购主体的情况下,主要涉及并购资产计价纳税处理。
(b) 外国机构投资者再转让并购资产应缴纳流转税和预提所得税。
(c) 外国个人投资者再转让并购资产应缴纳流转税和个人所得税。
(d) 并购过程中产生的相关印花税应税凭证(如货物买卖合同、不动产和无形资产转让合同等)应按法定税率缴纳印花税。
1.2 税法对外资并购的特殊规制
1.2.1 税法对并购目标企业选择的影响
为了引导外资的投向,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法律法规对投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经营性质不同的外商投资企业给予不同的税收待遇。在并购过程中,在总的并购战略下,从税法的角度选择那些能享有更多优惠税收的并购目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2.2 并购后变更设立的企业税收身份的认定
纳税人是税收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纳税人的税法身份决定着纳税人所适用的税种、税率和所能享受的税收优惠等。对于并购双方而言,通过对纳税人身份的设定和改变,进行纳税筹划,企业也就可以达到降低税负的效果。
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身份的认定以外商投资企业中外资所占的比例为依据,一般以25%为标准。外资比例低于25%的公司也为外商投资企业,但在税收待遇上,根据《关于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审批、登记、外汇及税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其投资总额项下进口自用设备、物品不享受税收减免待遇,其它税收不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
2. 外资并购中的税收筹划
2.1 并购目标企业的筹划
目标企业的选择是并购决策的重要内容,在选择目标企业时可以考虑以下与税收相关的因素,以作出合理的有关纳税主体属性、税种、纳税环节、税负的筹划:
2.1.1 目标企业所处行业
目标企业行业的不同将形成不同的并购类型、纳税主体属性、纳税环节及税种。如选择横向并购,由于并购后企业的经营行业不变,一般不改变并购企业的纳税税种与纳税环节;若选择纵向并购,对并购企业来说,由于原来向供应商购货或向客户销货变成企业内部购销行为,其增值税纳税环节减少,由于目标企业的产品与并购企业的产品不同,纵向并购还可能会改变其纳税主体属性,增加其纳税税种与纳税环节;并购企业若选择与自己没有任何联系的行业中的企业作为目标企业,则是混合并购,该等并购将视目标企业所在行业的情况,对并购企业的纳税主体属性、纳税税种、纳税环节产生影响。
2.1.2 目标企业类型
目标企业按其性质可分为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我国税法对内外资企业的税收区别对待,实行的税种、税率存在差别。例如,外资企业不适用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鼓励类外资企业可享受投资总额内进口设备免税等。
2.1.3 目标企业财务状况
并购企业若有较高盈利水平,为改变其整体的纳税地位可选择一家具有大量净经营亏损的企业作为目标企业进行并购,通过盈利与亏损的相互抵消,进行企业所得税的整体筹划。如果合并纳税中出现亏损,并购企业还可以实现亏损的递延,推迟所得税的交纳。
篇6
关键词:外资并购 跨国公司 民族企业
一、外资并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形式出现了很大变化外资对我国国内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渐扩大,这主要体现在金额和涉及产业两个方面。从金额方面看,2004年以前外资以并购形式对我国的投资只占直接投资的5%,2004年,这一比例快速上升为11%,2006年接近20%。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外资对中国一些行业的重点企业和知名品牌实施并购。此外,外资独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十五”期间外商独资企业已占新设外商投资企业的67%。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批准外资并购项目约1300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亿美元,在华开展跨国并购的国家和地区共有44个。从涉及产业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行业:
(一)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属于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普遍存在技术水平不高、生产设备陈旧落后的现象,这就造成企业生产能力闲置,经济效益低下,成为外资的并购对象。外资对装备制造业的并购主要涉及机械、汽车等行业。机械装备制造业,例如;美国凯雷集团出资30亿元人民币意图并购我国徐工集团85%的股权;德国舍弗勒集团意图收购洛阳轴承集团。汽车业方面,以上海汽车与美国通用、德国大众,天津汽车和日本丰田的合作为例,2005年中国轿车企业销量前10名的企业全部都有外资股份。外资企业已经占领了中国汽车市场绝大多数的份额。
(二)金融业
进入WTO之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在进入WTO之后,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资的限制逐渐放开,外资也加快了对我国金融业的并购。例如,美国第二大银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oration)持有建设银行8.19%的股份;RBS集团的子公司和富登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淡马锡控股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分别持有中国银行8.25%和4.13%的股份。2006年11月12日,花旗集团牵头的财团以242.6亿元人民币取得了广东发展银行85.5888%的股份。花旗集团获得了广东发展银行绝对的经营控制权,在风险管理、财务控制、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信息技术、资产负债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金融创新等八个方面占有主导权。
(三)物流业
由于我国的物流业存在效率不足和规模太小的问题,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物流业成为外资进入的热点区域,国际货物邮寄及快递业成为重申之重。联邦快递、TNT两大快递巨头在今年快速完成了对大田、华宇的收购,服务、网络得以快速升级。
(四)日化业
外资对我国日化业的并购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远的包括德国邦特对“活力28”的并购,联合利华对我国著名品牌“中华”牙膏的收购;近几年的小护士被法国欧莱雅收购;最近的强生集团以23亿人民币收购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100%股权。
外资并购还涉及到能源、钢铁、零售等众多行业,在我国的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从外资并购的现状分析,可以得出今后外资并购的几点趋势:
1 外资并购将以战略性并购为主,首要目的是通过并购获得企业基于资源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在整个产业的长期的预期收益。所以,外资倾向于并购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企业,占据行业中的垄断或者优势地位。例如美国凯雷集团对徐工集团的收购以及美国高盛集团对双汇集团的收购。
2 外资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与我国本土企业的合资或合作关系,要求通过整体购买或控股的方式掌握在企业的绝对控制权。例如美国联邦快递以4亿美元收购大田一联邦快递有限公司,将这个合资企业转变为外商独资企业。强生集团整体收购北京大宝的100%股权。
3 外资并购的方式将不断增加。并购模式方面,包括协议收购、向外资定向增发B股、由合资公司控股上市公司和收购上市公司母公司的模式。随着法律、法规、政策的不断完善、更新和外资并购的不断发展,通过拍卖方式竞买上市公司股权、外资机构征集权、通过债券市场间接收购等均可能成为外资并购的模式。支付方式方面,除现金支付外,换股并购、资产置换方式也可能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成为并购的支付方式。
二、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的实际效用
毫无疑问,我国引进外资或是允许外资并购的目的是利用外资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方面的优势,提升我国的经济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外资并购的目的与我国的目的并不相同,外资并购的动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出于产业整合的目的,使资源向效率更高的主体集中。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的垄断优势理论和内部化理论。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后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其在资金、技术、管理、销售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减少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润。二是预期人民币升值的逐利行为。外资并购的主体不仅包括一些产业巨头,还包括大量的证券和股权投资基金。这些外资都认为人民币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为了分享人民币升值的溢价,这些外资主体以各种形式购入我国资产。
通过对外资并购的分析,可以得出其对我国经济的实际效用有以下几点:
(一)毫无疑问,外资并购带来了大量的资金、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技术
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有利于在短时间内缩小技术差距、节约技术创新成本;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运营效率;先进的营销手段有利于拓展销售网络,扩大销售量。
(二)外资并购加剧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失衡
我国的经济发展本来就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和产业结构不均衡,外资并购加剧了这种倾向。从地区来看,在2005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中,东部占80%以上,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行业来看,2005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使用金额分别约为424.5亿美元、54.2亿美元、37.5亿美元。
(三)外资并购抑制了民族企业的技术创新
外资并购带来了一些优于国内水平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往往并不具备世界领先水平,而且合资企业会对外商带来的技术产生严重的依赖性,从而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这一点在我国的汽车业体现的尤为明显。
(四)外资并购造成了市场垄断,并且造成部分民族品牌的消亡
由于外资并购的对象是我国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外资并购的后果就很可能是在市场上形成垄断。例如我国的汽车业,如果政策进一步放宽,就可能形成几大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寡头垄断的局面。外资对我国民族品牌的并购已经造成了部分民
族品牌的消亡。一些外商利用中方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强的弱点,采用迂回策略:先买断中方品牌,然后与中方品牌联合推出自己的国际品牌,最终以自己的品牌取代中方品牌。例如日化用品领域的德国汉高公司买断“活力28”,美国高露洁买断“三笑”都是这样的例子。品牌作为一种隐形资产,其重要性往往被我国民族企业所低估。但是,品牌代表着一定的市场份额和消费者忠诚度的意义却一直被跨国公司所看重。
(五)外资并购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
跨国公司对我国装备制造业、金融业和物流业的企业并购逐渐引起了国内对外资并购是否威胁了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的争论。其中,凯雷并购徐工、舍弗勒并购洛阳轴承更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由于洛阳轴承所生产的轴承县所有机械的通用件,在导弹、潜艇、兵器、坦克上都会使用,轴承中的某些产品,发达国家对中国是禁运的,所以对洛阳轴承的收购涉及到了我国的军工制造业。对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企业如果不进行慎重评估就做出决定。就很可能危害国家的经济安全。
三、对于外资并购的对策
可见,由于外资并购和我国利用外资的目的有根本的区别,所以我国必须对外资并购做出一定程度的限制和规范,既要发挥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的积极作用,又要限制外资并购的消极作用;既要保护和发展我国的经济竞争力,又要保持跨国公司对我国直接投资的积极性。基于以上目的,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根据《反垄断法》和《外商投资目录》完善审查机制
建立并完善外资并购的审查机制,防止跨国公司并购国企或民营企业后形成垄断,威胁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首先,我国应成立专门的外资并购审批机构和反垄断机构。明确调查和审批的程序和制度,以事先防范并购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危害。对外资并购的反垄断审查应包括反垄断申报制度、反垄断听证制度和反垄断审查制度。在对外资并购的审查中,应综合考虑产业政策和经济效益,既能使我国民族企业通过外资并购获得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信息,又能避免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形成垄断。
(二)要在企业并购方面给予内外资平等待遇
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不仅要鼓励跨国公司的企业并购,还要鼓励民族企业之间的并购和联合,加强民族企业间的资源整合。我国的许多行业都存在企业数量过多,规模较小、研发能力较弱、生产产品处于低端产品的问题。以化妆品行业为例,目前我国4000多家化妆品民族企业,在国内却只有40%的市场份额。这些行业需要政府引导民族企业以战略联盟的形式进行整合,扩大企业规模和提升研发能力。增强民族企业的竞争力。
篇7
论文关键词 跨国企业 外资并购 反垄断法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国内市场不断对外开放,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已成为我国吸收外资发展经济的一大趋势,伴随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跨国企业并购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实现总体扩张的重要方式。但外资并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效地引进了外资和国外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对解决国内企业的现实困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外资并购会导致市场力量集中,达到一定的程度后会产生垄断的危险。外资并购的效应分析表明,其最大的负面效应在于它可能导致垄断,从而压制东道国的幼稚工业,控制东道国市场,破坏东道国的原有竞争秩序。因此,如何顺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在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外资,采取相关法律措施有效地防止外资并购导致的垄断是各国政府应重视的问题。我国第一部关于反垄断的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1日正式实施,它的颁布对于企业的外资并购带来的垄断问题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我国还需尽快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平稳有序地发展。
一、外资并购与垄断基本概述
(一)外资并购概念外资并购实际上是外国投资者和与外国投资者具有同等地位的人,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实质取得境内企业权益的行为。竖我国《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把上述行为称为外国投资者并购中国境内企业,并把它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股权并购,另一种是资产并购。但是无论是哪种模式,其实质上都是外国投资者以及与外国投资者具有同等地位的公司、企业和个人,与我国境内企业或境内企业的股东之间的股权交易或资产交易。我国经济法学界主流的观点认为外资并购是指外国企业基于某种目的,通过取得国内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的资产或股份,对国内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一定的或完全的实际控制的行为。
(二)垄断的概念何为垄断?美国反垄断研究专家马歇尔·C.霍华德进行“纯粹垄断”的分析,他指出,纯粹垄断是指某企业在市场上取得这样的地位,由于某些实质的存在,使其他企业无法进入市场。丰纯粹的垄断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极少发生,一般为经济学家所认可的垄断是寡头垄断或者竞争垄断。寡头垄断或者竞争垄断指市场上的企业数量十分有限,或虽有较多的企业但是在这些企业中只有一家或者少数几家企业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在此情形下,虽然竞争依然存在但十分微弱和及其容易被限制、扭曲,少数企业可以凭借自己在市场的优势地位对市场的经济运行进行干扰,其目的在于控制市场,获取高额利润。由此可见,垄断一般定义为市场主体单个或者集体对市场的支配或控制。
二、我国外资并购的发展现状
在国际范围内,全球的跨国投资在数量和金额上基本保持迅速增长的势头,并在形式上也不断创新和多样化,国际资本间的流动日益频繁。世界FDI(跨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出现突飞猛进地增长,而FDI的飞跃式发展是由M&A(跨国并购Mergersand Acquisitions)的剧增所带来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亚洲地区的并购已经呈现出快于其他市场的恢复势头,尤其是中国将成为最具有成长性的并购市场。
我国自2001年以来,在政策上放宽外资进入的领域,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并购需求的扩大,我国已被国际投资机构认为是亚洲最具潜力的并购市场。从达能收购哇哈哈,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凯雷并购徐工,到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中外企业并购的案例越来越多。根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研究所的研究,迄今为止,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总成功率约为40%,高于全球;此外,多数并购发生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并购成本比较低,交割后的整合总体也比较顺利。我国吸引外资的方式已从多年来的“绿地投资”,即吸收外商直接来华设立企业,向新的方式转变。
三、外资并购对国内市场的双重效应
(一)积极效应外资并购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资并购推动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事实证明,大量国有企业的改革迫切需要外资的推动,尤其需要拥有先进的管理技术和雄厚的资金的跨国公司的积极参与。其次,外资并购有利用于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跨国公司的并购可以促进生产要素向更高的效益领域转移,企业间优势互补能壮大其实力。最后,外资并购能完善我国企业治理结构,将国外先进的公司企业管理制度带到中国,推动我国企业制度的创新。
(二)消极效应由于进行外资并购的多数是在市场中居重要地位的大、中型企业,通过并购享有控制或垄断地位,破坏公平竞争的环境,会不可避免地引发垄断问题。其次,外资并购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民族工业体系,抑制民族品牌的发展,使国内企业生存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甚至会威胁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再次,外资并购容易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有些地区为获得更多的外商投资,许诺给予外商丰厚的利润和回报,这会造成地区间的无序竞争和国家财富的重大损失。地方政府为了吸收外资并购往往采取政府行为的资产剥离重组,但是剥离重组的标准不是按照资产的性质或者是生产经营的需要,而是为了使账面报表显示出良好的资产收率而人为地方分割剥离,但是资产评估时并没有将剥离成本计算在内。同时,并购后由于外商取得了控股权,普遍不再使用原有技术,这样就削弱了我国自主进行技术开发的能力,逐渐形成了对外国技术的依赖。由此造成企业独立发展的空间狭小,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四、我国外资并购的反垄断立法现状
目前对于调整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政策主要有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合并与分立的规定,2006年所修订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规定》,2007年8月正式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及2008年8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 等。
我国的反垄断法律框架体系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第一,目前我国内资和外资企业仍分别使用不同的法律体系,二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外资并购后,必然存在着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性质上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新公司的税收,而且涉及到新公司的监管。第二,规制企业合并的现行法律法规中,仅仅对企业并购的程序性问题作了一些规定,而对企业合并规制的实体规定则只涉及到概念原则而已,没有具体的标准和具体概念界定,这就很容易出现实际操作中无法可依的现象。豖第三,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外商投资企业股权变更的规定,外国投资者也可以根据规定进行企业并购,但遗憾的是这些规定尚且不是统一的外资并购法律文件,仅依靠这些规定尚不能规范所有的外资并购行为。
五、完善外资并购反垄断法规制
(一)确立合理的垄断认定标准各国认定垄断主要是两种标准: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原则。本身违法原则可以表述为:某些市场行为,其本身即具有很明显的垄断性质,法律对此也有明文禁止规定,则该种行为一经被指控,即可判定为非法,无需再举证说明此种行为的合理与否以及对市场竞争不良影响的大小。豗合理原则主要从垄断行为是否构成了对竞争秩序的危害,主要从对竞争的限制、对消费者的利益损害和对公共利益威胁这些方面来考察。
(二)明确经营者集中的界定《反垄断法》第27条规定了审查经营者集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比如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等,同时商务部也就相关市场界定、经营者集中申报、审查程序等问题出台许多细化规定,但对于市场份额的计算、市场集中度的计算以及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和技术进步影响的评判标准等问题尚无细化规定。立法机关有必要对“经营者集中”的审查标准开展释法工作,既能够帮助经营者对交易进行评估,又可降低执法部门在实际行政执法工作中的风险。
(三)完善申报制度我国对外资并购实行事前申报制度,建议实行该制度的同时,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并购活动采取比较灵活的方式,在合理的范围内允许其并购以后再补办申报和登记,如此一来便于中小企业把握重要的市场机遇,及时适应市场需求,同时也可以减少反垄断机构的监管成本。
(四)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反垄断法》第31条作出对外资并购的安全审查规定。建议对于外资并购以后的企业的垄断行为应进行实时监控,同时还需建立并购以后的定期报告制度,规定并购后的企业定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其经营状况、市场占有率等。反垄断执法机构还需要定期对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行业和企业进行市场占有评估,判断是否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威胁。
(五)完善申报豁免制度我国《反垄断法》中规定了对经营者集中的豁免情形,但显然不够充分。因为拥有一定比例的表决股权或者资产确可以认定已经取得了控制,但应把法定取得“控制”和“决定性影响力”的情形都算入。另外,可借鉴欧美国家,把例外的情形扩展到其他方面去,例如破产清算中取得控制或决定性影响力、因死亡而发生财产转移以及金融机构不以控制为目的的股票收购等情形,各种情况的细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规定。
篇8
摘要:外资并购在我国产生了国有资产流失、垄断、失业等问题。论文描述我国外资并购的现状,指出我国外资并购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建议。
1外资并购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际直接投资以新建企业为主。而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跨国并购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有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初期。跨国并购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比重一直低于50%;1994年,跨国并购首次超过“绿地投资”,占到FDI的51.4%;1996年则占到FDI的59%;而在2000年更是达到了82%。此后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影响,并购节奏逐渐放缓,但并购仍占到FDI的较大比重,直到2003年底开始复苏。而2005年全球外资并购明显回升,并购总额达到了7610亿美元。在2006年全球企业并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仅100亿美元以上的并购案在全球就发生了44起。
在我国,由于发展的需要,加大了开发力度并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外资并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外资进入主要是以新建企业为主,企业形式上采取中外合资和合营的形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外资更多地采用了独资的方式组建企业,并逐渐开始并购国内企业;20世纪90年代至今。外资并购在中国的势头越来越强劲。外资收购的对象,从一般形态企业转向效益较好的大中型企业,从个别企业转向整个行业,从个别行业转向更多行业,比如:饮料、啤酒、日化、机械、医药、家电、钢铁、水泥、金融等等。
2我国外资并购存在的问题
外资并购是一把双刃剑。它拓宽了国内企业的融资渠道,但是在外资并购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成熟,法律体系不健全,对企业并购的国际惯例缺乏了解,因此存在许多问题。
2.1国有资产流失
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着产权不清,治理结构不健全,导致外资并购我国国有企业的过程中由于产权交易不规范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其次,资产评估不科学也导致外资并购我国国有企业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国内外机构在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方面的差异较大,我国的评估制度尚不完善,评估方法不科学。另外,由于国家给予外商投资企业的种种优惠,有利于企业自身的改造发展,因而有些国有企业为了本企业的私利,急于引进外资,往往低估企业价值。这也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2.2潜在的市场垄断威胁
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进行大规模并购,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可能会对我国某些产业形成市场垄断,获得巨额垄断利润,损害消费者利益,破坏市场的竞争性。另外,在一些著名的合资企业中,外资方为了控制技术在企业内转移,纷纷通过转让股权和增资方式,将合资企业转变为外方控股或独资的公司。继在饮料、化妆品、洗涤剂和彩色胶卷行业并购形成寡头竞争格局后,外资又在向通讯、网络、软件、医药、汽车等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扩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制造业的高端部门,技术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外资企业容易形成垄断。
2.3恶意并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有些行业、有些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已经具备了和外国企业竞争的实力。有些外国企业为了打击竞争对手,对我国的企业进行恶意并购。以这种目的进行并购,必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外资对一般国企拼命压价,对好企业不惜高价收购。在大举并购我国啤酒饮料、化妆品企业和市场后,跨国公司近年来已开始大举进军我国大型制造业,并购重点直奔我国工程机械业、电器业等领域的骨干企业、龙头企业。
2.4并购引起失业
外资并购企业后往往伴随着裁减人员,造成失业率增加。一般来说,外资并购不仅不会产生新的劳动力需求,反而会导致立即或滞后的裁减劳动力。这是因为在全球争夺资本的博弈过程中,跨国公司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他们以利润最大化为宗旨的对华投资,往往是选择国内较优秀的企业为收购对象,这样对增加就业的积极作用就十分有限。而且,外资公司也不会接受国内“企业办社会”的做法,在并购后对并购企业进行重组整合时,可能会通过裁减多余的劳动力以提高效率,减轻企业的负担。并购引起的失业,会加重政府和社会的负担,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3我国应对外资并购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外资并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更好的利用这种新时期吸引外资的重要途径,对我国新形势下转变引资策略。规范、鼓励外资并购提出如下建议。
3.1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外资并购在我国的深入发展,我国不断出台新的政策规定。完善我国的外资并购法律环境,但还有许多外资并购方面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指导。应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对以往的法律法规做出必要的调整和修改,以保护我们的经济和经济安全。完善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其中还涉及到环境保护等问题,也应加以重视,将其纳入法制轨道。
3.2实施有差别的行业并购政策抑制垄断
外商投资的行业、范围和领域的扩大,要结合我国的发展战略,明确产业导向,制定和实施有差别的行业外资并购政策。对于大部分竞争性的行业应放开对跨国并购的种种限制,如股权比例、并购方式等。利用跨国并购改变我国某些行业目前存在的生产能力过剩、产业集中度低、过度分散竞争的市场结构。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实力。对于存在明显规模经济的工业行业,应有步骤地放开对跨国并购的限制。此外对第三产业的跨国并购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减少跨国并购对国内服务企业的冲击,防止很大一部分利润被转移,对外资并购服务业的比重进行限制,同时在审批环节要从严把关。对必须由国家或民族企业控制的关系国家经济命脉或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领域严格禁止跨国并购。
3.3改善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国内环境
为促进我国外资并购,必须重视其环境的建设。除了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外,还应进行各项配套体制的改革。如在金融体制方面应按照效益原则、偿债能力原则、规模投资原则重新建立新的市场型借贷体制。在行业管理体制方面应将行业管理职能和资产的所有者职能分开,建立现代行业管理制度。此外,还应在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外商合法权益、健全法制和信用制度、增加政策透明度,以及项目审批和办事效率等方面不断改善,为外商提供满意的投资环境。为了促进跨国并购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企业拍卖和证券等市场,建立和完善企业调查评估、并购方案设计、条件谈判、协议执行以及配套融资安排的全套并购服务体系。
3.4建立外资并购的监管协调机制
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政府要加强对外资并购的监管,对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监管客体主要有国有资产、产业准入、竞争三个方面。要切实加强部门之间协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际操作中,商务部门为了提高地方利用外资业绩,只管引进外资,不管股权转让价格或境外企业情况。如果价格不符合规定或境外企业为境内居民个人设立或控制,转股收汇不予办理,外汇局面临压力。同时,外汇局难以了解未调入或未纳税股权并购资金有多少。因此有必要加强沟通。避免部门之间冲突,还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合力监管。同时,应建立更为完备的信用体系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篇9
关键词: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法律规制
中图分类号:F7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2-0038-05
中国的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推动了中国向全球经济大国的转型。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从全球化浪潮中受益匪浅。截至2012年3月,中国吸引外资金额达到了205亿美元。①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不可置疑。外来资本在中国助推了工厂的建设,创造了就业,将中国引向了国际化市场,并带来了重要的技术转让。这些新的技术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有所裨益,而且对中国的军事也有所裨益,因而从整体而言,有益于中国的国家安全。同时,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例如在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实践中出现的垄断、规避法律、投机性并购和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对我国经济国家安全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不希望对外资构成不必要障碍的前提下,中国为保护自身国家安全,需要建立对外资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目前,全球投资的下降促使中国积极探索既能促进外商投资,又能有效地对外资进行国家安全审查的制度体系。
一、中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的缘起
中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建立源自于中国自身对外投资屡屡遭受限制的现实和借鉴其他国家立法、实践的经验。
(一)中国自身对外投资屡受限制
早在1990年,美国总统就曾阻止中国航天技术进出口公司(China National Aero-Technology Import and Export Corporation)收购生产民用飞机零部件的美国曼姆科(Mamco Manufacturing Inc.)公司,该交易是迄今为止美国总统唯一一次利用外资审查法律授予的权力阻止外资收购美国企业。该案中,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以下简称“CFIUS”)担心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为了获取敏感的西方技术而规避美国的对外出口管制法律。②随后,布什总统签发了正式的反收购令,迫使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撤回了对美国曼姆科公司的投资收购。
2005年,美国政府又阻止了一起中国公司收购美国公司的并购案。美国国会干涉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对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尤尼科(Unocal)公司的收购。在中海油并购尤尼科的过程中,美国国内遇到了极大的政治阻力。国会议员的反对之声尤其强烈,声称“中海油的竞价应该基于美国安全考虑而被拒绝”。 Ben White & Justin Blum, Chinese Consider Assurances to Unocal, Wash. Post, July 14, 2005, at D3.这最终导致美国众议院促成布什总统阻止该交易。同年8月,尤尼科董事会建议股东接受美国雪佛莱公司的竞价,随后,中海油退出了竞价,尤尼科股东投票同意了雪佛莱的竞价。
(二)各国实践的基本经验――以美国为视角
美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规范始于20世纪70年代,国会对大量流入美国市场的外国直接投资进行调查。为此,国会通过了1974年的《外国投资研究法》(Foreign Investment Study Act of 1974)和1976年的《外国投资调查法》(Foreign Investment Survey Act of 1976)。这两部法律规定,由总统负责收集外国投资的信息并向国会提供收集到的信息。当时的福特总统认为,行政机构有责任对外国在美国的投资进行监控,并在外国投资领域协调一致地实施美国政策。 Exec. Order No. 11,858, 3 C.F.R. 990, 1975.福特总统将这一责任委任给了CFIUS。随后,美国很快意识到,单单这些规定还不足以完成对外资的监控。在此后30多年时间里,美国又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构成目前对外国投资进行国家安全审查的规范性制度。这些法律包括1988年《艾克森-佛罗里奥修正案》(Exon-Florio Amendment)、1992年《伯德修正案》(Byrd Amendment)和2007年《外国投资和国家安全法》(Foreign Investment and National Security Act of 2007)及其实施细则。
1.艾克森-佛罗里奥修正案
80年代,不断增长的外国直接投资加深了美国民众对外国公司并购美国企业的担忧,他们担心这些并购有可能损害美国的国家安全。这样的担忧在1987年富士通(Fujitsu)案中得到了升华。富士通是一家日本的电子公司,欲收购美国的一家名为仙童(Fairchild)的半导体公司。很多人认为半导体对于高科技的武器发展至关重要,同时还认为,允许富士通收购仙童将进一步鼓励日本企业的反竞争商业行为并迫使美国在军民两用技术市场依赖于日本供应商。Jose E. Alvarez, Political Protectionism and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s Obligations in Conflict: The Hazards of Exon-Florio, Va. J. Intl L., Vol.30, 1989, pp.56-63.国会为此召开了听证会,以便决定是否需要以及如何阻止“富士通-仙童”的并购交易。国会议员普遍认为,需要专门的立法授权去阻止外国直接投资,并进而提出了对《技术竞争法》(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Act)的修正案――《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和核心商业修正案》(Foreign Investment, National Security, and Essential Commerce Amendment,Exon-Florio Amendment)。该修正案即为艾克森-佛罗里奥修正案,其本意是授权总统干涉任何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和对“核心商业”的接管、兼并、收购、合营或许可协议。根据该修正案,对于一项外资并购,如果总统认为有充分证据表明享有控制权的外国实体可能采取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措施,并且除了美国《国家紧急经济权力法》外,其他法律规定不能提供充分、适当的权力保护美国国家安全,则总统有权阻止该项外资并购。
2.伯德修正案
为了对可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外国投资做出有效应对,《艾克森-佛罗里奥修正案》经过重大改革以澄清CFIUS程序。1993年,国会通过1993年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修订了《艾克森-佛罗里奥修正案》,被称之为《伯德修正案》。该修正案规定,由外国政府控制或代外国政府行事的任何外国公司试图兼并或收购某一美国公司,必须接受强制性的国家安全审查。在《伯德修正案》之前,所有的CFIUS审查都是自愿的。通过规定特定情况下国家安全审查的强制性义务,《伯德修正案》增强了美国政府对外国政府持股企业并购美国公司的监察。
3.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
《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以下简称FINSA)的通过是美国对迪拜港口世界(Dubai Ports World,以下简称“DP世界”)试图购买美国港口营运权的直接回应。Jason Cox, Regul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ter the Dubai Ports Controversy: Has the U.S. Government Finally Figured Out How to Balance Foreign Threats to National Security Without Alienating Foreign Companies?, J. of Corp. L., Vol.34, 2008, p.300.迪拜港口事件始于2006年2月,当时“DP世界”试图购买一家营运美国5个港口的英国公司,该英国公司名为半岛及东方轮船公司(Peninsular and Oriental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以下简称“P&O”)。“DP世界”是一家由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政府持有大部分股份的控股公司。收购前,“DP世界”自愿向CFIUS提出了申请,请求对该并购行为进行国家安全审查。CFIUS在30天之内即给予了批准,而并没有如同《伯德修正案》所要求的那样对外资政府持股的投资进行45天的审查。Deborah M. Mostaghel, Dubai Ports World Under Exon-Florio: A Threat to National Security or a Tempest in a Seaport?, Alb. L. Rev., Vol.70, 2007, pp.606-607.
该事件爆发之初,美国民众及众多国会议员发表了公开的批评意见,认为CFIUS的审查就如同仅盖上橡皮图章(rubber-stamping)一样轻率。Edward M. Graham & David M. Marchick, US National Security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st. for Intl Econ, 2006, pp.136-139.该并购交易在CFIUS获得批准之后引起了国会密切关注,掀起了一场美国政治上的反对浪潮。在国会和美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声中,“DP世界”最终自愿撤回了其在“P&O”中持有的股份,并将所有股份转卖给了一家美国公司――AIG全球投资集团。随后,国会通过了FINSA。
FINSA旨在澄清《艾克森-佛罗里奥修正案》中所规定的国家安全审查的范围,同时增加了CFIUS审查的透明度,强化了CFIUS的报告要求。2008年12月22日,作为FINSA实施细则的《关于外国人收购、兼并和接管的条例》(Regulations Pertaining to Mergers, Acquisitions, and Takeovers by Foreign Persons)开始生效,下文中,笔者将《外国投资和国家安全法》及其实施细则《关于外国人收购、兼并和接管的条例》统称为“CFIUS规则”。该条例进一步澄清了CFIUS的审查规范。这些专门立法和规定,一方面赋予了CFIUS的国家安全审查权,另一方面也限制了CFIUS的权力滥用。
二、中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渊源
现代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历史并不长。1983年以前,中国法律禁止外国投资者购买中国公司的股份。中国经济从1978年开始进行了自由化改革,中国政府随后对中国资本投资和外国资本投资放松了管制。然而,从1983年到2003年,中央政府处理外资对国内企业的并购均建立在个案基础上。2003年4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颁布了《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该规定为规范外国投资者并购国内企业提供了一个粗略的蓝本。为吸引国际资本、促进经济增长,中国政府逐步放开市场准入,欢迎外资购买中国企业的股份。
尽管如此,在过去十几年时间里,中国逐渐关注外资对中国的负面影响。人们担心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新兴市场被授予过多优惠,占据了中国不少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却脱离了中央政府足够的监控。2005年的中国“三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和美国“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以下简称“凯雷”)竞争并购江苏“徐工建设机械集团”(以下简称“徐工”)一案成为上述担忧的催化剂。凯雷是第一个与徐工达成并购协议的当事方。在“三一”的并购要价被拒绝之后,“三一”发起了公众对凯雷意欲并购徐工的反对之声。面对公众的反对,商务部中止了对该并购的审查。在经历三次修改后,“凯雷”入股“徐工”方案仍然没有获得商务部的批复。其间,国内工程机械类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纷纷就外资并购“徐工”是否危及国家产业安全、“徐工”国有资产价值是否被低估展开了激烈讨论。该案中,商务部有效地利用了审查的自由裁量权去平息政治敏感的并购行为。经济政策自由化和政治压力的矛盾,以及确保国家安全的意念促成了中国制定对外资并购进行国家安全审查的新规则。在“凯雷”并购受挫的2006年,也同时为上述“中海油”并购尤尼科失利之后,商务部及国家其他部委联合颁布了2006年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以下简称2006年《并购规定》)。
2008年8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明确提出对涉及国家安全的外资并购交易进行国家安全审查。为保证上述2006年《并购规定》与《反垄断法》和《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相一致,2009年6月,商务部对2006年《并购规定》进行了修订(以下简称2009年《并购规定》)。文章中凡未特别指称2006年《并购规定》或2009年《并购规定》之处,均同时指称这两个《并购规定》。2009年《并购规定》共计58条,对2003年的26条《暂行规定》进行了实质性扩充,对2006年的61条《并购规定》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修改。两个《并购规定》新增的条款除了与《暂行规定》明显的不同之处以外,还澄清了《暂行规定》的模糊之处,修改后的条款似乎扫清了外国投资者并购中国企业所有权的障碍。参见《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第27~29条。这些规定允许外国投资者以其持有的境外公司股权,或者境外公司以其增发的股份,作为支付手段,购买境内公司股东的股权或者境内公司增发的股份。在这一规定之前(即在《暂行规定》中),此种支付方式是被禁止的。尽管如此,其他一些条款,例如关于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的2006年《并购规定》第12条,新修订的2009年《并购规定》对此未做任何补充或修改。由于该条规定对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的审查内容规定不清,审查程序规定不明,难免不会引发外国投资者的担忧,这无论对构建中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还是对有效吸引外资都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鉴于此,国务院于2011年2月3日了《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将在中国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该《通知》解决了上文中提到的中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明确了并购安全审查的范围、并购安全审查的内容、并购安全审查的工作机制及审查程序,但该《通知》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中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
审查的缺陷及完善 中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主要的缺陷表现在某些规定不透明。不透明的规定可能会对中国的外商投资带来非预期的效果。因为规则内容的含糊可能引发投资主体为保护自身利益而采取自保的措施,最常见的自保措施可能就是望而却步了。因此,不透明的规定会挫伤投资者在中国投资的积极性。我们有必要考虑对相关规定进行补充、细化,增强其透明度。
(一)定义关键性术语或指明判断依据
中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规定中指出了外资并购安全审查的范围如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农产品、重要能源和资源、重要基础设施、重要运输服务、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制造等企业。参见《通知》第一条第一项。,规定了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情形以及“外国投资者取得实际控制权”的含义等。其中关于“外国投资者取得实际控制权”含义的规定弥补了前述《并购规定》对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取得实际控制权中的“实际控制权”含义的模糊不清,但目前的规定仍未定义其他一些关键性的术语,如“重要农产品”、“重要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等术语的具体含义为何,人们不得而知。近年发生的并购案例也很难说明需要递交国家安全审查的交易范围。例如:商务部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原因发起了对一系列外资并购案的审查,有对炊具公司的收购,对纸业生产商、零售商、酱油制造商、汽车制造商、水泥制造商和钢铁制造商的收购。对这些收购案的国家安全审查调查我们认为都是必要的,但这首先需要我们的立法或规章制度透明,清楚地规定哪些领域的交易需要接受国家安全制度的审查。术语定义的缺失造成的结果是,外国投资者极可能认为中国的国家安全审查是广泛而不透明的,甚至还会被认为是以审查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
完善相关规定时,要么考虑对“重要农产品、重要能源和资源、重要基础设施、重要运输服务、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制造”等术语进行定义,如果定义困难,则可考虑指明审查部门判断的依据、标准,为国务院指定的联席会议提供进行国家安全审查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这样,则可能避免投资者将审查视为保护主义的工具。另外,这样的完善可以使并购交易的国家安全审查规范化,有助于确保更大程度的可预见性和审查结果的一致性。
(二)将并购安全审查的标准进一步具体化
目前的规定指出了对外资并购交易审查的内容,这对受审方和审查方双方都至关重要。但没有明确的审查标准,可能会使得审查机关“同意”或“不同意”的决定取决于自由裁量之中,这往往会授人以柄。中国对外资并购交易的审查内容包括:并购交易对国防安全,包括对国防需要的国内产品生产能力、国内服务提供能力和有关设备设施的影响;并购交易对国家经济稳定运行的影响;并购交易对社会基本生活秩序的影响;并购交易对涉及国家安全关键技术研发能力的影响。审查过程中,如何来确定这些影响,即确定这些影响的具体标准是什么,不甚清楚,不明确的规定可能对于当事人而言就成了捉迷藏的游戏。
当国务院规定的部际联席会议在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进行审查时,除宏观的一些标准外,从操作层面上讲,应该有一些具体的操作规定。如美国“CFIUS规则”列举了外国投资委员会和总统在审查外国投资国家安全时所需考虑的11种因素及大量的次级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交易对核心基础设施,包括重大能源资源的潜在影响;交易对关键技术的潜在影响;军事产品、设备和技术被转移至国防部认为对美国利益存在潜在军事威胁的国家之交易的潜在影响;对美国能源及其他重要资源、原材料来源需求长期规划的影响;并购方母国安全性的排位情况,等等。50 U.S.C. App. § 2170(f).
(三)提供规范性指南以明示投资者
国务院赋予部际联席会议权力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消除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这弥补了《并购规定》无审查时限的缺陷,规定了并购安全审查程序,但对于外资并购申请国家安全审查需要提供哪些申报材料,仍未明确。在中国,一个外资并购项目可能同时进行三项审查,即常规的外资并购审查、反垄断审查和最新的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商务部如何在一个项目中协调这三项审查以及这三项审查需要提交的申报材料是否相同还是有所区别,这些对于受审者而言均是需要明确的问题。实际上,《并购规定》第21条、第22条、第23条和第24条也规定了外资并购一般审查需要提供的详细资料,《并购规定》第32条、第42条和第44条还规定了当交易满足其他要求时需要提供的额外信息。但外资并购一般审查要求提交的文件资料与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需要提交的资料是否相同?如有不同,有何不同等问题,《并购规定》规定不明,上述《通知》对此亦无任何规定,应对此问题加以明确。
申报不充分可能引发商务部及其他相关部门采取激进的措施阻止并购的完成,但过多内容的申报则可能既加重外商投资者时间和资源的负担,同时加重我国行政部门审查的负担。因此,在实体性方面完善我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的同时,我们还有必要制定程序性的指南以确保审查效率和功效。该指南除应规定审查所需要的步骤、时间外,还应规定投资者需提交的国家安全审查报告内容,这样才能为联席会议进行国家安全审查提供必要的信息,并避免在报告中提供要么过于繁杂,要么过于简短的信息。
篇10
孙效敏1
胡晓军2
(1华东政法学院,上海200042;2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杭州310018)
摘 要:我国有关外资并购的规定散见于许多法律法规中,而且这些法律法规从内容上看,缺乏系统性、协调性、完备性、甚至相互冲突,可操作性差;从形式上看,大多是行政法规,立法层次低,不利于规范我国外资并购行为。呼吁应加强外资并购立法。提出立法的“单轨制”、“双轨制”和“外资法”三种模式,我国应采纳“外资法”的模式。
关键词:外资并购;立法
中图分类号:DF41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525(2004)01-021-05
一、我国外资并购立法的现状与不足
(一)我国外资并购立法的现状
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我国企业并购的蓬勃发展。为了建立健康、有序的并购市场,规范并购行为,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
在2002年以前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远远滞后于外资并购的迫切需求,对外资并购的规制主要适用现行外资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规。国内并购和外资并购的蓬勃发展,促使我国加快外资并购的立法步伐。自2001年11月以来,政府有关部委了一系列关于“外资并购”方面的办法和规定,使得外资并购在政策上的障碍逐渐消除,可操作性明显增加。
2001年11月,外经贸部和证监会联合《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对允许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发行A股或B股和允许外资非投资公司如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通过受让非流通股的形式收购国内上市公司股权。2002年4月1日.中国证监会并实施《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7号——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使外资发起设立上市公司进入到实际操作阶段。4月起,新修订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正式实施,根据新修订的内容,中国基本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许多以往限制外资进入的领域开始解禁。2002年6月,中国证监会颁布《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和《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这两个规则的颁布和实施表明金融业对外开放已成定局。2002年8月1日起,开始执行新的《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外商的投资范围扩大到现有的任何一家公共航空运输企业。10月,证监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其中对上市公司的收购主体不再加以限制,外资将获准收购包括国内A股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和法人股,此《办法》于12月1日起正式实施。11月1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11月5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11月8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2002年12月30日,为规范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外经贸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制定并了《关于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审批、登记、外汇及税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对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相关审批程序和出资缴付期限作出具体规定,并自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2003年1月2日上述四部委又联合了《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自2003年4月12日起施行。该《暂行规定》对外资并购的形式、外资并购的原则、审查机构、审查门槛、并购程序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是我国目前为止最为全面的、专门性的规制外资并购的行政规章,是我国外资并购法律规制的基础。标志着我国外资并购进入有法可依的时代。
(二)我国外资并购立法的不足
我国外资并购立法存在如下不足:
1.欠缺体系性。外资并购立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然而我国在外资并购立法上缺乏一个完善的规制体系。现有的立法基本上遵循“成熟一个制定一个”或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指导思想,表现为外资并购立法缺乏规划性、超前性。由于没有一部能统率外资并购相关法律规范的基本法,有限的外资并购立法在不同效力层次和规制领域上缺乏相互的配合,经常出现法律规范相互间的冲突和无法可依的状况。显然,近年来的外资并购客观形势的巨大变化,已经促使立法部门认识到这一不足,2003年1月2日外经贸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制定并了《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该规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资并购无法可依的局面,在短期内将临时起到外资并购基本法的作用,但由于其效力位阶偏低,这一作用将大打折扣。
2.法律效力偏低。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关于外资并购的专门立法均为部门规章,立法效力位阶的低下影响着需要配合的各种立法之间的协调,本应作为外资并购基本法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如与其他立法冲突,则会排除其适用的可能性,加之规章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外资因难以预期、增加投资风险而怯步。
3.内容不完备。外资并购的规制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相互配合。纵观各国的立法,可以发现在完善的外资并购立法体系中,外资并购审查法、公司法、证券法、反垄断法等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国反垄断法早已提上立法议程,但到目前为止仍迟迟未能出台。证券法虽然专门针对上市公司收购问题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但其中存有明显的疏漏与缺陷。如《公司法》对合并有明确的规定,但内容过于原则,对外资以并购形式设立公司和以绿地投资②设立公司未有区分。作为并购中重要环节的资产评估,特别是无形资产的评估缺乏相应的立法予以规制。
4.缺乏协调性。外资并购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是由于我国法律之间不协调、不衔接,甚至是相互矛盾造成的。如《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第3条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被兼并,由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第34条规定:“企业被兼并须报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而《关于加强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管理的通知》则指出:“地方管理的国有企业产权转让,要经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中央管理的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报国务院审批,所有特大型、大型国有企业的产权转让,要报国务院审批。”《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第6条规定,审批机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或省级对外贸易经济主管部门。以上是关于国有企业被并购时的审批制度。关于集体企业并购是否要经过或如何经过批准这点上,有关的规定也不一致。相互矛盾、缺乏协调的规定,往往使并购主体和司法机关无所适从。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外资并购立法系统
(一)外资并购立法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
- 上一篇:photoshop课程教学
- 下一篇:民主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