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广告范文
时间:2023-03-26 18:4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文化广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广告是商业社会的伴生物和商业文化的表征。如今,广告文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广告运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不仅承载了商品的销售内涵,更体现出时下流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中西方高端酒类广告在广告语、广告叙事、广告元素分析、广告核心诉求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具体不同点。运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维度理论,选取了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利距离、时间维度,三个方面分析这些不同点产生的原因。进而分析影响中西方广告的深层次因素,探寻跨文化广告传播的价值与规律,帮助广告行业与中国企业快速发展。
二、跨文化高端酒类广告内容比较分析
习惯上,人们把含有酒精(乙醇)的饮料称为酒类。最初的酒是含糖物质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自然形成的一种有机化合物。约在公元前6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人们就开始了酿酒,这里粮食充足,微生物丰富,为酒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中国最古老的酒是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了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在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1. 广告语
中国广告语中普遍强调悠久的文化积淀,和对历史工艺的传承。茅台被广为熟知的是“国酒茅台”,茅台汉酱酒的广告语是“品味千年历史,畅饮壮志豪情”;五粮液的广告语“名门之秀,五粮春”;剑南春的广告语是“唐时宫廷酒,今日剑南春”;水井坊的广告语是“穿越历史,传承文明”。
西方高端酒类广告语中很少涉及历史,多数是对品牌所代表的生活品牌的宣传以及享乐、自我、个性精神的宣扬。人头马在中国播放的广告,往往是一大群人在热火朝天的开派对,广告语是“活在当下,享受人生多滋味”以及“真男人的心得”;芝华士的口号“This is Chivas life(这就是芝华士生活)”;轩尼诗的口号“To me, 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 but the future is always color(对我而言过去平淡无奇,而未来绚烂缤纷)”、“敢梦想、敢追求,这就是我”。
2. 广告叙事方式
中国高端酒类广告的叙事方法主要是借助于阐述酒类悠久的历史,加之对品质的宣传,达到广告效果。如,在水井坊30秒的广告中,其广告叙事方式是从水井坊600年的历史开始,讲述了600年的原产地酿造、再叙说酒的品质有保障,运用了“国家重点文物单位”来印证;其广告画面中依次出现石狮、大宅门、古代酿酒场景(并且标注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水井坊牌坊、古街区、古代地图;广告的配乐,选取了具有宏大、悠远声效的配乐。在茅台汉酱酒广告的宣传片中,首先出现的是“一直以来,对于汉朝,我们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再引出茅台酒一直以来“对酱香传统的坚持”,最后,把茅台酒上升到“文化汉朝”和“盛世中国”的统一高度上。
西方高端酒类广告,其叙事多为对优质生活品质的阐释,并把酒品牌的特质与这种生活特质相结合,引起消费者追求。以芝华士的经典广告“this is life”为例,广告首先告知观众,这是一个“stadium”,在冰天雪地的有几位“player”,广告展现了极地世界的美景(但显然这样的美景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消费的,只有顶级人士,才有机会接触到,这与广告表达的诉求一致),接着在广告中,出现了以钓鱼为竞赛的“game”,随后,广告出现了这几位player之间谈笑风生,他们的友谊以及钓鱼的收获,最后,广告中出现了畅饮芝华士酒,展现了芝华士所宣扬的“这就是芝华士生活”。
3. 广告元素的选用与广告风格
在中国高端白酒的广告,常常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符号。在表现品牌历史悠久时,多会使用古代酿酒场景、古代衣着、山水国画、宫廷、老者等。比如说五粮液集团五粮春“爱到春潮滚滚来”的广告使用了山水、汉服、老者。在表现酒的品质时,多数广告中都运用了“水”,水一方面是酿酒的主要原料,另一方面水的冰清玉洁也暗示了酒的品质。
西方酒类广告中常常出现的人物特征是很年轻、富有吸引力、事业成功、生活快乐、喜欢冒险、衣着优雅又有教养的;常常出现的场景是户外,显示滑雪、钓鱼、划船等活动,或者是一群人在热火朝天的开派对。广告风格典雅,以表现自由、享受、浪漫为主。
4.广告核心诉求
中国高端白酒大部分的广告诉求点是悠久的文化和有保证的品质。如,茅台在广告中直接指出产品的特性,拥有得天独厚的酿酒优势、拥有“国酒”之称;水井坊卖点为“天下第一坊”、“中国高尚生活元素”;剑南春是“盛世文化”,以盛唐文化为背景,凸显剑南春的档次高和是有品位的人喝的;五粮液的卖点是“香醉人间三千年”的品质。也有一些品牌会在广告中展示自己品牌获得的荣誉,比如说茅台酒的历史标尺篇中展示了其在巴拿马评酒会上获得的金牌。
西方高端酒类的核心诉求是一种高端、有品位的生活,通常采用感性诉求的方式。如,在轩尼诗的广告中,广告常常与音乐、梦想、坚持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并没有宣传酒的品质,也没有宣传酒的历史,而是用年轻人对梦想的追求、对个性的追去融入到广告中,并运用场景、音乐展现品牌独有的特质。
三、跨文化酒类广告的深层差异
跨文化高端酒品的广告差异明显,这是由中西方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习俗、甚至不同的集体价值观、审美观所决定的,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文化生态。
1. 强调历史&活在当下
霍夫斯泰德时间维度是指一个社会的决策是受传统和过去发生事情的影响程度大还是受现在或将来的影响程度大,时间取向展现出不同文化的个体对时间的不同看法。
中国人偏向于过去取向,表现为:崇拜祖先、尊重他人、强调经验、传统并尊重历史。一直以来,中国人对“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引以为豪,而中国最强大的时期不是当下,而是汉、唐、明等王朝,经历了近代屈辱的中国人对盛世更为怀念,也更加渴望。加之,白酒是一种以“愈老愈香醇”为特点的传统工艺,所以,酒家看准了国人的购买心理,结合白酒类本身特点,打造出高端酒类的“悠久历史”、“传统工艺”等鲜明特征。
西方人偏向于未来取向,表现为注重未来,强调长期和变化。西方处于最为强大的时候,生活质量、消费水平均位于世界前列,他们对历史有尊重,但对现在也有很强的自豪感,更看重的是当下的生活品质,与对未来充满希望。因而在广告宣传中,更看重对未来生活的描述。也或许是西方高端酒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品质保障形象,更加注重对附着在酒产品上的文化及气质的宣传,来吸引同样气质的消费群。
2. 名门崇拜&自由个性
权利距离指的是社会中的人们对权力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接受程度,权力距离大的文化 权力高度集中、等级顺序严格、社会层次分明,地位和等级非常重要。
中国所属的东方文化的权力距离指数较高。中国高端白酒中,大量使用与名门、皇权有关的符号,让品牌显得更加权威。究其原因,中国历史上有着延续两千年的皇权专制,而皇权与高品位、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中国的酒广告中,常常使用与皇权有关的广告语言与符号来吸引消费者。而消费者也本能地对皇权有着崇拜。
西方文化的权力距离指数较低。在西方的高端酒类广告中,很少使用尊贵、权力、地位等字眼来吸引消费者,而是较多出现富有个性的年轻人、时尚前卫的美女,使古老的品牌焕发青春的活力。
3.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这一维度是指社会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集体主义文化倾向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赖和紧密的联系,,而个人主义文化则更注重提倡个人权利与自由。在个人主义的文化中,广告更倾向于使用享乐主义的广告诉求;而在集体主义的文化中,则更多的使用社群、家庭、人际关系之类的广告诉求。
中国注重集体主义。中国有着悠久的酒文化,自古以来,除了庆祝重大节日的酒习俗外,日常生活中更是需要用酒来招待亲朋好友、表示热情与友好。如,茅台的迎宾酒、孔府家酒。
在西方的历史文化中,普遍尊重个性,强调个人主体。因而西方的酒广告往往展现出极大的不同,常常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也显示出极强的享乐主义。如轩尼诗的广告语“Never blend in”,即不要追随大众,显示出坚持特立独行的风格与特色,表现出对个性的赞美。
四、对中国酒业运用广告文化传播进军国际市场的建议
中国高端酒类在面对国际市场时,应避免用“中国式”思维进行宣传,以下是对比了中西酒类广告,对中国酒业进军国际市场提出几点意见。
第一,中国高端白酒在面对国际市场的时候,要明确的是品牌核心价值是什么。如果高端酒类的广告核心诉求是悠久的历史、尊贵的皇权形象,这种广告必然与西方消费者的消费观相悖,甚至引起他们的反感,不仅不能得到很好的宣传,浪费了广告资源,也树立了负面的品牌形象。
第二,在国际广告的投放中,中国高端白酒也要注意西方民众的心理诉求。西方民众与中国民众心理有着极大的差异,更加强调当下,注重个人、崇尚享乐主义。中国高端白酒要通过对西方心理文化的精准的把握,寻找到市场的卖点,从而带动销售。
第三,中国高端白酒要还要寻找在到符合东方形象的外表和装饰,寻找到符合全人类通用的主题,如爱、自由、希望等,通过这些主题,打通文化上的隔阂,产生共鸣,才能让中国文化影响到西方受众,让他们真正接受中国传统酒、接受中国的文化。
五、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 商品竞争越来越激烈,好的广告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推销手段, 也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研究跨文化广告传播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从广告的表现形式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在广告传播方面的不同特征,这不仅对于广告传播有着启示意义,对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传播华夏文明也有着重要启示。我们不仅要弘扬自己民族的文化,更要在世界上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习俗,这样才能做到立足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学敏.从酒类奢侈品广告看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J].中外文学文化研究.2010—09—06
[2]何国平.电视民生新闻文本的叙事学分析.新闻研究.2005—06
篇2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广告 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策略
跨文化广告传播是涉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或地区的带有文化差异性的广告文化的传播活动。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实质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文化环境包括影响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偏好和行为的风俗习惯和其他因素。跨文化广告传播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拥有具有战略意义的全球性广告主题还要适应不同的文化语境和受众市场本土化。因为从某种意义而言,广告实际上是建构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外化显现,广告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一种现代社会大众流行文化。广告的AIDA传播效应模式理论认为:有效的广告首先要引起受众注意,使他们对广告信息保持兴趣,进而引起他们的购买欲望,最后促使他们采取购买行动。许多广告之所以未能引起AIDA效应,造成浪费,原因就在于广告主及其文案人员忽略了:广告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市场营销行为,它同时也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文化行为,它与社会意识形态、风俗习惯、文化偏见以及价值取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故欲达到AIDA效应,则须采取灵活适当的跨文化营销策略。
一、文化营销的实质
市场销售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营销活动不仅要满足人们对产品的物质要求,更要满足消费者的审美要求、价值认同、社会识别等文化需求不仅要考虑商品、服务的物质性使用价值,更要注重它们的情感性、审美性、象征性、符号性等文化价值。文化营销之兴起缘于:产品同质化。现代化的技术力量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同类产品的性能十分接近,消费者对它们性能上的区分意识越来越少。当竞争在技术、成本、质量服务等物质因素上再难有大的突破时.一种非物质的因素——文化就引入了竞争。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变化。营销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需求是有层次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大致满足后.心理需求所占比重便大大增加,这种高层次的需求,大都折射出某种文化的成分。
二、文化营销策略浅析
文化营销是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因此,可以说价值观是文化营销的基础,而核心价值观念的构建是文化营销的关键,只有通过发现顾客的价值群并加以甄别和培养或是企业顺应需求,努力创造核心价值观念,才会使文化销售得以成功。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营销策略体现为产品文化营销策略、品牌文化营销策略、企业文化营销策略。
跨文化广告之产品文化营销策略。产品文化营销策略是指在广告创意中注重文化的意义和作用.以文化包装相关概念.强调以文化为导向。注重产品外在形态的艺术审美和形象带来的消费者利益感知的增加.同时突出产品的标志化和个性化。这里产品文化是指提供给市场,在人们选取、使用或消费中满足人们某种欲望或需要的一切实体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以美国科尔盖特公司生产的科尔盖特牙膏为例。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巧妙地把英文名称“Colgate”汉译为“高露洁”,这一主题清晰同时又大吉大利的名称,使消费者以为这是一家地道的中国公司。
在中英广告中还有很多这样成功进行文化包装的例子。如:瑞士Omega(欧米茄)手表的英文广告——标题:TheMoonWatch(月球表)。正文:Speedmasterpro—fessional:The first and only watch wornontheMoon(高速计时专业表:第一个和唯一在月球上戴的表)。该广告个性鲜明的文化包装凸显拥有这种手表具有不同寻常的社会象征意义。
上述成功的文化包装在于成功地把握了广告受众的文化价值观,消弭了文化差异。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如不能对广告受众文化价值观有很好的理解与把握,则会导致语言语用的失误。如“小熊”牌的出口儿童服装译名是LittleBear,本想表达“憨态可掬、茁壮成长”的褒义,可在英语中,熊一直被视作“凶猛、残忍、笨拙”的动物,用于指人时.又有“脾气暴躁、态度恶劣”之意.最主要的是在现代经济术语中.bear与market搭配构成onebearmarket,意为“行情下跌的市场”。俗称“淡市、跌市或熊市”.这样的译名怎能激起人们强烈的购买欲呢?故跨文化广告之文化营销策略须顺应广告受众的文化价值观,反之则难以取得AIDA效应。
跨文化广告之品牌文化营销策略。品牌文化是指某一品牌特有的名称或标志,或是这两个要素的组合。它们所代表的利益认知、情感认知、文化传统以及个性形象等价值观念的总和有利于消费者识别和区分这一特定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品牌文化有形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是品牌的名称和标志。品牌名称是产品品牌中可以被读出声音的部分。品牌标志指的是产品品牌中可以被理解,但又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部分,常常需要某种特有的符号、图案或其他独特的设计。这些标志往往在看第一眼时就能够给消费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例如,麦当劳的金黄色大“M”标志、可口可乐的红色圆柱曲线以及耐克服饰上静中有动的“V”标志。
情感认知型营销策略就是要从目标消费者心中业已存在的情感出发,因势利导,使品牌的形象能强烈地触发消费者心中扎根的“情感结”,并与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与认同,最终对这一独特品牌“心生爱意”并“忠诚拥护”。最常见的情感类型莫过于爱国之情、故乡之情、浪漫之情、温馨之情、亲情、友情、爱情等。因此情感诉求型的广告最易在全球推广。也最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江苏红豆集团生产的红豆衬衫广告语为唐朝王维名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成为世间最纯洁美好情感的象征,浓缩了五千年中国文化里的爱慕之意、相思之情。故红豆衬衫在深受唐朝文化熏陶的日本一推出,便深受日本消费者的青睐,日本人非常看重其文化价值,纷纷买来赠亲送友。
又如南非钻石公司DeBeers在美国打出的两则广告语“A Diamond isforever与Diamondsmake agiftoflove”以爱情为诉求点,打动了无数消费者;其在中国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更成为梦想中的爱情经典。
文化传统型营销策略就是指企业在建立产品独特的品牌形象时不是着眼于其他的诉求点,而是从目标消费者所看重的传统文化人手,建立与之相应的文化形象。以丰田汽车脍炙人口的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为例,该广告语借用了“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一中国谚语.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又如诺基亚手机的中文广告语“科技以人为本”.体现了儒家文化“仁者爱人”的伦理价值观。
个性形象营销策略侧重于强调品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具有某种与人相类似的个性因而它不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认同.而且会成为目标顾客用以表达自我特性的工具。每一个人都有向别人传达“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我希望成为个什么样的人”的欲望.因此具有某种特定的个性化特征的产品往往就成为具有相应性格特点的使用者的代言人。如苏格兰知名品牌威士忌酒芝华士(Chivas)中文广告语“真味真情趣,尽在芝华士”突出了产品的个性,表达了企业的理想追求,使广告能够迎合受众,形成某种内在的亲和力,引起受众的关注和青睐。
跨文化广告之企业文化营销策略。企业文化营销是企业根据自身文化内涵的特色.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系统革新和有效的沟通。以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个性鲜明的企业形象.并以此达到企业经营目标的种营销方式。由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营销与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文化可分为四个层次,即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以及物质文化层面。那么,我们也可以根据这四个文化层面把企业文化营销由外向内依次分为:外显文化营销、行为文化营销、制度文化营销以及精神文化营销。
外显文化营销是企业文化具体化、视觉化的传达部分。要把企业经营哲学、产品内涵和企业精神有效地传达给受众,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牢固和鲜明个性的企业形象,必须通过一个整体传播系统,尤其是运用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符号,将具体可见的外观形象与内蕴特质的价值理念融为一体。以IBM公司为例。该公司把其企业文化概括为“尊重个人”、“竭诚服务”和“一流主义”三个信条。为了在形象设计上反映公司的企业精神.设计师把公司的全称“IntenrationalBusinessMa.chines”浓缩成“IBM”三个字母.以富有美感的造型表现出来。并将蓝色作为公司的标准色予以统一各种标志。IBM公司实施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的成功.使其成为计算机企业的蓝色巨人。
行为文化营销通常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如企业在产品销售、产品促销、公共关系、新产品开发等经营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基本精神。行为文化营销不同于外显文化营销,外显文化营销借助于其有强烈视觉冲击效果的标志来体现企业的文化精神,具有直接性、形象性:而行为文化营销是依赖企业的经营活动表现企业的文化精神,是一种非直接的但更具时效性的文化营销方式。如深圳比亚迪公司一直致力于电动节能环保汽车的研发与推广.其英文广告语“Green.Environmentally Friendly.Energy Saving’’是其行为文化营销的最佳诠释。在2010年第80届日内瓦车展上,比亚迪与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计划共同打造全新的电动车品牌。这~举措让世人看到了比亚迪致力于研发绿色环保汽车的信心与能力,使比亚迪的品牌影响力迅速上升。
制度文化是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风格所反映的企业文化。制度文化营销策略就是以广告的语言语用和社会语用效果实现反映、传播企业经营理念和精神内涵。树立企业形象的目的。如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管理素以严谨着称,其广告语鲜明地折射出其产品所体现的企业制度文化:标题——“大众”.安全上路;正文——生命可贵,岂可儿戏,德产大众深明此理。因此。在设计及制作每一部车子时都以您的安全为首位。超过30种不同的冲撞测试,以确保万无一失。车身结构的加强措施,前后左右的安全护撞区与防撞杆给予更大的保障:驾驶座安全气袋在紧要关头能化险为夷。事实证明,“大众”的安全措施绝非纸上谈兵,其高度的驾驶乐趣更为同行所津津乐道,一经驾驶.必有所悟。此广告紧紧抓住消费者所关心的驾驶安全问题进行了形象的描述.增加了受众对广告内容的认同感。
篇3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广告翻译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4-0136-02
本文通过译例分析来说明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探讨广告在跨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方法。
1 价值观念的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最主要表现:东方强调集体主义,西方崇尚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使得中国人随大流的从众心理根深蒂固,奉行无我文化,由此汉语的电视广告中常出现大家争先恐后购买的镜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男女老少皆宜”、“大家都喜欢”等这些词语来极力渲染和说服消费者购买同一种商品,宣传群体行为成了汉语广告的重要诉求方式,而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人更注重个性和独立,西方广告常使用第二人称诉求对象“Yo u”,以针对个人的口吻对消费者进行说服,使人感到受到尊重,从而产生购买欲望,西方广告语中像“s p e c i a lfor you、meet your special needs、uniqueness ofproducts”等词语随处可见,耐克的广告语“Just do it”充分反映了西方人的性格特征,广告宣传常以产品的个性化特点为诉求对象。在广告翻译中,有些译者往往忽视了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对外广告中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词语屡见不鲜,如:“be loved by all, suitable formen,women and children”,这样的广告词没有突出产品的“uniqueness”,使得西方消费者觉得这种广告言过其实。在把英文广告翻译成中文时,也不可过多强调产品的个性化和特别适合的人群,否则中国的消费者会觉得质量不能令所有人满意,很难产生购买欲望。所以广告翻译要实现原语价值观向目的语价值观的转换。
2 文化习俗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根植于本民族文化的风俗习惯,广告译文要符合目的语受众的文化习俗。例如国内有一个衬衫品牌“红豆衬衫”,在中国文化里,“红豆”是相思的象征,属于文化负载词,如果直译为“Red Seed”或“Red Pea”则不会引起外国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译为“Love Seed”(爱的种子)就能比较贴切地表达原名的文化内涵了,给家人、朋友买这个品牌的衬衫,就表达了款款情谊;SevenUp 饮料,Seven在英语国家里是个吉利数字,Up是向上,译名“七喜”符合中国人喜欢吉庆和喜气的民族心理,再如音义结合的佳译实例:Master-card万事达卡,Locove乐口福,Gold lion金利莱,Carrefour家乐福等,这些品牌的翻译都抓住了中国大众向往安康快乐、平安是福、求吉求利的民族文化心理。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广告词是“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 它套用了美国家喻户晓的《美国独立宣言》中的名句“Al l men arecreated equal”,原句“men”变成了广告商品“cars”,肯定句变为否定句,道出了该车优于其他车的性能,对顾客心理产生的冲击力是可想而知的;而在中国市场的广告词改为“古有千里马,今有三菱车”,巧妙地利用了“千里马”在中国人心目中“一日千里”的文化形象,意在告诉中国消费者三菱车有着千里马般的雄壮气概和良好性能。以上译例充分地考虑到目的语受众的文化习俗,但也有些广告翻译没有顾及目的语大众的文化心理,导致产品销路不畅,名牌服装“紫罗兰牌”男衬衫,曾被译成“V i o l e t M e n’sS hi r t”,“紫罗兰”在汉语中象征着“尊贵、优雅”,在英语中“violet”(紫罗兰)一词更适于女性物品,“Violet Men’sS h i r t ”给这种衬衫平添几分女人气,造成该品牌在国外市场上无人问津。以上例子说明能否掌握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是广告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
3 思维方式的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中国人善于圆式的悟性综合思维,西方人长于线性的逻辑分析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说话、写作常采用“含而不露”的归纳推理法,也形成了汉语重意合的特点,注重以“神”驾“形”,常以流水句出现;而西方人偏爱直奔主题的演绎推理法和英语重形合的特点,注重以“形”驱“神”,有高度的形式化和严密的逻辑性,使用明显的形式标记。例如:山海关啤酒场坐落在风景优美的避暑胜地、历史名城――山海关。素有“龙头”之称的万里长城,由此伸向大海,是我国啤酒行业的重点骨干之一。译文:Shanhaiguan Breweryis a key enterprise brewing beer in China.It islocated in Shanhaiguan,a picturesque summerresort and historical town,where the East End ofthe Great Wall extends to the sea.原文广告属于归纳式的行文方式,译文通过调整句序,将重点信息放在句首,使广告贴近英文的行文习惯,译文还删除了可能引起不良联想的信息“龙头”,广告突出了信息功能。再如,开汤审评,清香四溢,滋味鲜醇,回味甘甜,余香尤存,经常泡饮,明目清心,止渴益神,减肥健美,堪称茶中佳品。译文:Being fragrant,refreshing and mellow,××Teapresents a lingering after taste of mild mellowness.Dr i n k i ng it often can not on ly quench you rthirst,repose your mild, but can sharpen your eyesand beautify your figures.No wonder××Tea is thebest in China.汉语广告属于典型的意合流水句,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字格,无任何连接词,却脉络清晰,意义明朗,典雅、古色古香。译文对广告的结构进行了必要的处理,包括断句、补充必要的句子成分和连接词,删除次要信息,使译文更加符合英文广告的句法和文体特点。
4 美学心理的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中国的美学一贯强调平衡、融合、意境诸说,喜欢借景抒情,遗形写神,主观色彩极强,使得汉语的行文用字历来有以意驭文、虚实相生,声律对仗、行文工整的
习惯,语言表达简隽空灵、委婉含蓄、工整对仗、节奏铿锵、诗情画意盎然的特色。而西方美学主张“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模仿”,强调“模仿自然、再现现实”的艺术效果,体现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句式构架严谨,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平实。这两种审美意识反映在广告文体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广告语言。如:这里三千座奇峰拔地而起,形态各异,有的似玉柱神鞭,立地顶天;有的像铜墙铁壁,巍然屹立;有的如晃板累卵,摇摇欲坠;有的若盆景古董,玲珑剔透,神奇而又有真实,迷离而又实在,不是艺术创造胜似艺术创造,令人叹为观止.译文:3000 crags rise invarious shapes pillars, columns, walls, shakyegg slacks and potted landscapes … conjuring upunforgettably fantastic images. 汉语广告的行文工整对仗,辞藻华丽,意象奇妙,且情景交融,是典型的汉语之作。译文要直观可感,简洁流畅得多,更符合英语广告的习惯。On the road leading from central Europeto the Adriatic coast lies a small Slovenian townof Postojna. Its subterranean world holds some ofEurope’s most magnificent underground galleries.Time loses all meaning in the formation of theseunderground wonders. The dripstone stalactites,column, pillars and translucent curtains, conjureup unforgettable images.这是位于中欧斯洛文尼亚境内闻名的溶洞风景广告,文笔简洁朴实,寥寥数笔,形象地表达了洞中形状各异、千姿百态的钟乳石自然景观,给人以充分的视觉空间和想象余地,但从汉语的审美角度,会觉得英语的遣词用字过于平白,缺乏文采。所以,在广告翻译时,要注意民族间的美学心理差异,使译文符合目的语受众的美学心理。
以上分析表明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广告翻译,这就要求译者要具有跨文化的意识,使译文广告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传统,最终实现译文广告在目的语受众中的“AIDMA”目标。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中西文化跨文化广告传播
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各国、各地区的产品需要拓展国外市场的背景下,跨文化广告传播必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广告形式。跨文化广告传播是指广告信息在不同文化域之间的运动,他具有源文化与目标文化双方的文化共享性差以及文化定型观念两大特征,这些特征实质上是阻碍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因素。本文从中西文化的差异入手,寻求中西文化间的契合点,研究中西文化对跨文化广告传播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中西文化差异在广告中的体现
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西方文化则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 中国文化以群体为本位。在广告中具体表现为:
1.价值取向不同。中国文化是典型的以群体主义为重心的价值取向的文化,因此中国的广告大多都强调整体,突出家庭和亲情。比如“孔府家酒”广告,“孔府家酒,让人想家”的诉求深深打动中国人传统的“思家和叶落归根”的乡愁情绪,从而大获成功。而西方广告体现的是典型的以个人为重心的价值取向,表现在广告中就是突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重视个性的张扬和表现,如耐克广告,”Just do it”(想做就做)、“I can”(我能)。耐克广告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是因为它标榜个人奋斗、突现自我的品牌精神实际上是和西方人骨子里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暗自契合的,所以很容易引起共鸣。
2.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中国文化习惯于含蓄而委婉的表达方式,善于营造写意氛围。表现在广告中是先做好渲染铺垫,逐步引向主题,最后在中含蓄地升华出中心。雕牌洗衣粉广告通过描绘母亲下岗后四处找工作渲染出一种生活艰辛的场景,母亲回家看到孩子的字条“妈妈,我能帮您干活了”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直到此时才打出产品的名称“雕牌洗衣粉”。广告中把感情因素注入到产品中,让人们记住了充满人情味的“雕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通常也是非常直率的。如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广告。一天晚上,一对老夫妇正在用餐,电话铃响,老妇人去另一个房间接电话。回来后,老先生问:“谁的电话?”老妇人回答:“女儿打来的,说她爱我们。”两人顿时相对无言,激动不已。这时出现旁白:“用电话传递你的爱吧!”西方人这种直接表达感情的方式与中国人含蓄间接的文化特质有着明显不同。
3.思想观念不同。中国人的观念相对保守传统,而西方人则开放叛逆。中西文化思想观念不同的最突出表现就在于中西方对“性元素”的使用尺度和性观念的开放程度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中国的文化伦理道德观念把“性话题”看得很隐秘, 而西方的一些广告专家则认为广告中的性素材可以有力地吸引读者,“性”依然是西方广告心理诉求的重点之一。因此,西方广告经常大胆直露地拿“性元素”来大做文章。像法国的弗劳里克香水广告公然宣称: 一滴是为了美,两滴是为了情人,三滴则足以招致一次风流事。而在中国 “喝汇仁肾宝,他好我也好”就使得观众对它褒贬不一。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影响
1.中西文化因素影响跨文化广告传播内容的设计。某个社会的广告内容须能映射出其社会生活,因此,高度集体主义的东方国家的广告比个人主义西方国家的广告应含有更多的团体导向,低权力维度的西方社会应比高权力维度的东方社会有更多的表明地位平等的广告。
2.中西文化差异使跨文化广告信息沟通和理解出现障碍。广告信息须与目标受众的期望和抱负产生共鸣,否则广告可能会导致失败。如万宝路男人粗犷的牛仔形象在中国香港是不成功的,因为那里的城市人群并不认同这种郊区旷野的马背生活。菲利浦・莫里斯公司改变了它的广告制作,使广告重新表现为一个衣着华贵拥有轿车的年轻人,从而取得了成功。宝洁公司发现它的佳美香皂的广告在中国并不奏效,这个广告表现某个男人抱怨某个女性的外表,而这种直率是中国人无法接受的。
3.中西文化差异会影响企业对跨文化广告媒体的选择。在不同文化中,人们对沟通和信息的反应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到媒体的可用性。如中国人比较看重权威人士的证明,这使在中国某个消费者的证明书会比电视和报纸广告更有效。南欧人和西欧人喜欢看电视,而在地理位置比较接近的北欧和中欧,收音机才是最重要的媒体。这些都使企业在从事全球化广告活动之前不得不考虑各种不同形式媒体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可用性。
三、西方跨国公司逾越文化屏障之策略
目前,西方跨国公司已经发展了有效的全球广告跨文化传播策略,即本土化和标准化平衡的策略。标准化创意,本土化执行。所谓本土化策略,是指跨国公司根据目标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以适合目标市场需要为出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经营运作的一种品牌经营策略,它是对跨文化传播中所遭遇的文化差异的适应。如万宝路进入中国,放弃其运用了多年的被业界奉为经典的美国西部牛仔广告,采用了中国男人赤膊扎红锻带齐擂大鼓的宏伟场面。标准化策略是指“将同一品牌,以相同的名称(标志)、相同的包装、相同的广告策划等向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进行延伸扩张的一种品牌经营策略”。“标准化创意,本土化执行”,即在全球采用同样的广告创意,但具体运用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时,则使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和人物形象去实际表现这个创意。经典案例是麦当劳的“婴儿摇篮篇”广告。该广告的创意是全球统一的。片中一个婴儿躺在一摇一摆的摇篮里,当摇篮往上摆的时候,婴儿就笑,往下摆的时候,婴儿就哭。这样来回摆了好几下引起了观众的悬念后,镜头转向摇篮正对着的窗外,那儿挂着一个麦当劳的标记。原来,摇篮往上摆的时候,婴儿看见了标记,他就笑,往下摆时,标记消失了,婴儿就哭。麦当劳向全球推广这则创意巧妙的广告,针对不同的市场采用了不同的婴儿形象。欧美市场是欧美婴儿,非洲市场是非洲婴儿,亚洲市场是亚洲婴儿。
四、中国品牌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企业应该利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要素来提高自己的对外广告传播效果。
1.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传播理念。首先,认识中西文化间差异:核心是中国企业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文化视角,避免无意识地用自己文化的种种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对方的行为,并根据这些文化差异采取应对策略。其次,迎合当地的价值观念:许多外国品牌在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时都注重使自己的广告做到本土化。最典型的莫过于“可口可乐”的广告,在美国可口可乐的广告是突出个人的自我享受和愉悦之情,而到了中国却是完全中国化,充分展示 “独乐乐,不如与人同乐”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营销时,应该学习西方公司的这种本土化精神。再次,尊重当地的语言习惯:跨文化广告传播最明显的障碍就是语言文字隔亥,选用恰当的词语才能在目标区域有效地传播信息。如我国的白象电池翻译成英文为“white elephant",而该英文词还有“无用而累赘的东西”之意,这种带有令人反感的译名的产品,怎么能指望受众接受呢? 因此精通目标国的语言,适应其语言习惯及特色,是跨文化广告用语的基础和保证。
2.努力挖掘文化间的共性。任何文化存在差异的同时也会体现出一定的共性,这种共性在我们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时可以加以利用。比如爱、勇敢、勤劳等几乎为所有文化所推崇,归属、依赖、恐惧等也是人类共有的常见情绪。如何利用文化的共性,在不同的文化市场使用相同或相似广告创意以减少营销的成本,也是中国企业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时应该积极寻找的方向。M&M巧克力糖果广告也是一个成功利用文化共性进行宣传的案例。几十年来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只溶在口,不溶在手”这句广告语从来都是效果极佳,几乎没有文化背景的障碍。究其原因,是这则广告抓住人们都怕弄脏手的心理弱点以及运用对比强调了巧克力的口感,这是大多数文化都能欣然接受的。
3.采用文化优势融合原则。融合两种文化优势的原则在跨文化广告中同样很重要。美国通俗文化,风行世界,麦当劳快餐店广告总是携着美国文化遍布全球,但麦当劳在不同国家有不同菜单,在法国配有香槟,在英国配有威士忌,在德国有啤酒,在中国配有红茶。运用民族特色来宣扬产品,能形成独特的广告风格,这与世界化不是冲突的。法国香水、时装广告如不以其浪漫国度特色为卖点,肯定黯然失色。一个国家、民族独特的气质,精神传统、美学观念以及特有的文字,图案色彩,都能构成跨文化广告的鲜明个性,融合在广告创作中,选择目标国易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往往是避免其淹没在大量广告信息中的高招。
五、结束语
篇5
论文关键词:本土化 消费心态 传统文化 元素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商品进入了中国市场,广告领域的跨文化传播以迅猛的势头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要想使跨文化传播取得既定的效果,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来制定自己的传播策略。
2008年l1月14日.麦当劳在中国喜迎第l000家餐厅正式开业。麦当劳在中国的餐饮业市场占有重要地位,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运作成功的一个典型案例,而广告就是麦当劳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广告宣传中,麦当劳一直奉行本土化策略。本文以麦当劳广告为例,总结出外来商品在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时对本土化策略的具体运作。
一、运用中国本土人物形象
人们总是会对与自己同属一种文化的人产生亲近感,较容易接受他们所推荐的产品和概念。西方有些广告从创意上来说还是适合中国本土的,但因为人物形象是西方人.中国受众往往会以欣赏和旁观的眼光去对待他们在广告中的诉求,但是不太会将之移情到自己身上从而产生购买冲动。这里有一个认同感的问题。外来商品在中国采取本土化策略时在广告中般都采用中国本土人物形象。在麦当劳广告中有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婴儿摇篮”篇.这则广告获得了1996年第43届戛纳广告节的金狮奖。
广告中,一个招人喜爱的婴儿躺在摇篮里,一会儿笑,一会儿哭。有意思的是。当摇篮荡上去靠近窗口时。婴儿就高兴地露出笑脸,当摇篮荡下去时婴儿立刻转笑为哭。这一过程反复持续了多次。天真无邪的婴儿的表情为何会出现如此戏剧化的变化?当广告的最后,把镜头从婴儿的角度对准窗外时,观众都恍然大悟,忍俊不禁。原来,婴儿因为摇篮荡上去时看到麦当劳的金色拱门标志而欢笑,因为摇篮荡下去看不到而哭。这个“婴儿摇篮”广告在全球范围获得成功。受到广泛的赞誉。
这则广告在世界不同目标市场的运作中,针对不同目标市场消费者心理,选择了不同的广告主角。比如在欧美地区,广告的小主人公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婴儿.在非洲大陆,广告的小主人公变为黑人婴儿,而在以中国为重心的亚洲市场.则相应地选择了中国婴儿。这个本土化策略牢牢地抓住了目标市场顾客的消费心理和习惯,通过对某种他们感兴趣或向往的事物的表述,引起他们的共鸣,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博得他们的好感。从而大大增强了麦当劳的“本土亲和力”。
二、迎合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态
由中国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是外来商品在中国市场投放广告时必须考虑的。中国绝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其实并不强大,这使得他们在消费时往往持有和西方消费者不同的观念。
一般来说,中国消费者讲究实用,在质量基本能保证的情况下要求价格尽可能的便宜。因此麦当劳广告也针对中国消费者的这一需求推出了一系列广告行销策划。例如,“心动超值广告问答篇”、“王力宏麦当劳广告超值无限”、“麦当劳浪漫手指篇”等。
这几则广告都是针对中国人的消费心理而制定的广告营销策略,都受到中国消费者的喜欢,并且在系列广告中都持有同一个营销主题——“我就喜欢”(I’mlovin’it)。
三、贴近中国寻常百姓的生活
广告针对百姓的日常生活为诉求重点,增进麦当劳与中国消费者的情感沟通。比如,麦当劳早期的以“微笑”为营销主题的广告中,以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作为广告的主题.用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感动了每一位中国的受众,广告在与受众的情感共鸣中被自然地认同。 转贴于
广告1:一组蒙太奇剪接的画面:
一名着装正式的年轻女士一手拿着麦当劳,一手拿着包,正玩着小孩子的游戏。一名男士一手拿着麦当劳,一手拿着衬衣。在电梯里跳舞。电梯门开了,他很快恢复正常,面带微笑地走了出来。一个小伙子正在麦当劳餐厅享用美食;一个小孩转身欢笑。
广告2:爷孙二人坐在沙发上,每人手里拿了一盒麦乐鸡。孙子看到爷爷睡着了,便起身拉上窗帘遮住阳光,为爷爷盖上毯子并取下眼镜。之后,孙子取走爷爷手中的盒子,将麦乐鸡倒人自己的盒子,开心地吃了起来。此时,爷爷将手伸向孙子,满面笑容。
在广告1中.是以麦当劳的各类型的消费对象作为广告主角,以他们的日常生活作为广告背景,描述了他们的欢乐生活都与麦当劳分不开。广告2描述的是爷孙享受天伦之乐的生活场景。这是中国寻常百姓都向往的生活.这样的广告最能引起与大众的情感共鸣。
四、把握中国人特有的风俗习惯
中国人特别珍视和遵循传统习俗,譬如,欢庆春节、新年祝愿等。以这些内容为诉求的广告可借助广告形象亲近消费者,为自己的品牌积累长远的感情资本。
麦当劳广告“新年篇”:在新年的气氛中。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海边钓鱼,刚开始收获寥寥,人们显得有点沮丧。于是一个人坐在海边吃汉堡包.结果不小心汉堡包中的芝麻掉到了水里.结果成群的鱼游过来上钩了。广告用了夸张的手法,很多鱼首尾相接,甚至在队伍的后面出现了一条鲸鱼。最后的广告语是:麦当劳祝大家新年快乐,合家幸福!广告画面优美,气氛一如麦当劳以往的那种欢乐和祥和。
这则麦当劳祝福新年快乐的广告。不失为一种文化的巧妙融合。鱼在中国人的农历年中有着深刻的寓义.它往往意味着“余”,象征着老百姓生活的富足。电视广告是以画面的形式进行叙述和描写的.又以声音(对白、旁白、音响、音乐等)与画面结合、镜头与镜头的组接为基本特征。广告中体现了“年年有余”的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
五、关注中国社会的热点事件
中国社会发生的值得大众关注的热点事件往往可以成为做广告的由头。例如,国足成功冲击世界杯、中国成功申办奥运会以及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等盛事,是中国人欢欣沸腾的时候。这些都是推出新广告的大好时机。例如,国足成功冲击世界杯之后,麦当劳当机立断拍了一期以笑星周星驰为主角的“足球篇”一球迷套餐麦当劳广告,在为中国人民庆贺的同时推出套餐的信息以吸引大众的眼球。申奥成功以及奥运会时期推出一系列与北京奥运相关的“奥运系列”篇,如。林俊杰奥运喝彩杯麦当劳广告、麦当劳圆梦奥运会操广告、麦当劳广告“电梯篇”、麦当劳广告“风筝篇”等。其中麦当劳“风筝篇”是一个提倡全****动的公益广告.此广告由麦当劳与国际奥委会共同倡导均衡生活方式。这一系列广告在祝贺并分享喜悦的和谐中树立起麦当劳自己的健康形象。
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利用,可以唤起中国受众的文化珍惜情绪.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产品身上。而且这些中国人所熟悉的传统文化元素被现代广告以新的方式加以组合,体现出了创意的无穷魅力.能引发消费者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喜爱。经常被运用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民俗场景和传统音乐以及春联、风筝、书法等。
篇6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视觉语言;文化符号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全球化扩张,其产品必然涌向世界各地。与此同时,跨国广告业也必然追随其客户进行跨区域、跨国界的广告经营和运作,广告国际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广告国际化,或称广告全球化,是指在世界各地市场上通过采用基本一致的广告传播方式,实现全球市场的营销战略。这种全球化的广告给生产和经销厂商以及广告业者都带来了明显的利益,例如降低了广告成本,树立了品牌和企业形象,提高了迅速推广产品基本概念的能力,简化了市场和促销计划的协调控制程序,等等。
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化一体化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多元文化将长期存在。跨国广告的运作不能不考虑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从文稿、符号意义、文化象征、诉求主题、视觉形象,到广告经营策略、人才组合与培训、管理模式、公共关系建构都有一个与各地本土社会文化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广告的国际化进程中也包含了本土化过程,广告的跨国传播也就是跨文化传播,国际化和本土化双向趋势是广告跨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
如何处理好看似矛盾实则相关的国际化和本土化问题乃是实现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本文将就平面广告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略做探讨。
一、文化符号
在世界文化多元的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文化符号有的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区域特征;另一方面,长久以来通过思想的相互交流和文化的相互影响,也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现代科技提高了媒体的传播能力和覆盖范围,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出现了更多超国界,超民族的“世界性文化符号”。
20世纪90年代,受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在中国年轻人中出现了一些张扬个性和自由的个人主义文化符号。因此,平面广告在传播中,就曾运用这些“世界性文化符号”进行跨文化传播。因为这种‘世界性文化符号’具有共通性,它可以跨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中国大量出现的以自由和个性为主题的‘Me(我)广告’,如‘我选择,我喜欢’(安踏运动鞋),‘我有我可以’(佳得乐饮料),` I’ m loving it’(麦当劳)等等,便是这种文化的具体表现”。可见,在跨国广告中,充分利用这些“世界性文化符号”,能收到良好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但是,在人类整个文化符号系统中,目前“世界性文化符号”只占一小部分。“区域性文化符号”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跨国公司在广告运作中,更应重视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不同的文化要求、文化特征、文化价值观,并把这种文化特质渗透到广告传播的各个环节。运用目标受众所熟悉的视觉文化符号。因为只有受众所熟悉,易于接受的文化符号才能达到与受众的沟通,得到受众心理认同,引起受众的共鸣,进而传达广告资讯,达到商品销售目的。这也是目前平面广告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策略。
跨国广告公司在中国进行跨文化传播中,可充分利用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视觉文化符号,如长城,黄河,剪纸,对联,福娃,门神,红灯笼等等。在这方面,可口可乐,麦当劳无疑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在日本市场运作的跨国广告公司,尽量顺应和利用日本人的文化特质。如在促销计划中适应日本人的“送礼和娱乐”两大主要消费习惯;在诉求方式中采用“柔性销售”代替西方式的“硬性销售”;在形象符号运用中充分考虑到日本传统赋予数字、植物、动物的独特符号意义。在香港运作的跨国广告公司,洞悉了香港人在“东—西方”、“传统—现代”的两极文化价值认同方面的中间形态和心理情感困境,在广告诉求中顺应并且强化了对香港本土的依恋与认同。在台湾的跨国广告公司“不仅懂得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以及日本对于台湾的生活一审美方式的影响,而且对于现代台湾人的生存境况相当关注,诸如政治敏感度、性向选择、社会治安、儿童健康、新新人类等主题均成为广告创意表现的内容”。作为全球品牌的跨国公司,如果不顾国家与地区市场的文化差异,而固执地以本民族文化观念为背景进行广告宣传,必将遭受滑铁卢,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毕竟,丰田汽车“霸道”广告的教训,对任何一家跨国公司和为其服务的广告公司来说都是值得警醒的。
二、视觉符号
谈到平面广告跨文化传播,不能不说到“视觉语言”。当今社会已经进人视觉时代,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被光怪陆离的形象海洋所淹没。可以说我们的社会已经成为“图像社会”,成为“视觉文化”主导的社会。因此,在平面广告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广告如何适应这个“读图时代”的发展是成败的关键。事实告诉我们,广告信息只有依靠和公众进行视觉语言的传播和沟通,才可能达到传播效果,从而促进商品销售。
平面广告是二度空间的广告形式,文字、图形、色彩是广告视觉语言的三大构成要素。平面广告的视觉传达也由此分为文字传达、图形传达和色彩传达。平面广告在进行视觉传达过程中必然要创造性地、艺术性地运用视觉符号和符号系统来构成广告视觉语言进行跨文化传播。因此广告视觉符号的选择和运用成为广告沟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一)图形
篇7
【论文摘要】在经济发展日趋一体化的当今社会,广告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方式,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本文通过剖析那些跨文化背景下具有典型性的广告翻译个案,对其进行了赏析,从而加深英语学习者对商业广告翻译的认识和了解。
引言
“跨文化交际”即“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世界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广告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方式,既是两种语言间的交流,又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因此,英语广告翻译的准确性、优美性,对于增强广告的效力十分重要。广告英语翻译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广告英语翻译是融语言翻译和文化翻译为一体的。因此在广告翻译中应对译入语的不同民族语言文化、心理文化、文化观念及文化审美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使译文保持原广告的宣传效果。本文拟通过剖析那些跨文化背景下具有典型性的翻译广告个案,对其进行赏析,从而加深英语学习者对商业广告翻译的认识和了解。
一、英语双关语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双关语最早是在民间流传的趣味性文字游戏,在《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和《韦氏新世界词典》当中对双关语的释文都不约而同的用到了“play on word”的字眼,即“文字游戏”.英语双关语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修辞手段,因而在广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
1.The“in”idea in business travel-Hilton Inns.
译文:宾至如归-希尔顿旅馆。
这是希尔顿旅馆的广告,“in”表示“最时尚,最潮流的”与“inn”谐音,告诉消费者来希尔顿旅馆是最时尚的选择,另外其隐含的意思“宾至如归”表达出假如你身在旅馆的话,一定会让你感受到旅馆贴心的服务,让你感觉到舒适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同时又点出了希尔顿旅馆的名字,达到广告宣传的作用。
2.Start ahead.
译文:成功之路,从头开始。
宝洁公司飘柔洗发水经典广告语,双关语的使用增强了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译文洗练而内涵丰富,完美的诠释了原文。
3.Intel inside.(Intel Pentium)
译文: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英特尔,奔腾)
Apple thinks different.
译文:苹果电脑,不同凡“想”。(苹果电脑)
以上两则广告均与计算机有关,而且原文中均无双关语。译者巧妙地利用了汉语的双关,“芯”与“心”,“想”与“响”谐音双关,两则广告语言机智,富于文字情趣,使商品连同广告词一起印在读者了的记忆里。
二、典故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1.希腊罗马神话那种“神人同形同性”的特征,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的文化生活。许多希腊神话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词汇中,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语言。在英语的广告中,就常可见到利用希腊、罗马神话典故中的人名或喻意,以满足英美人崇尚神话中英雄和神灵的文化心态的实例。
例如:美国的耐克(Nike),就是借用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Nike,达芙妮(Daphne)品牌的鞋借用希腊神话中风姿绰约、艳丽非凡的月桂女神的形象。
2.《圣经》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典故、警世喻理,不了解《圣经》,就很难实现英文广告的商业价值。,《圣经》的语言在英语形成过程中也占有一席重要之地,今日英语中使用的词汇,有许多来自《圣经》,至于说《圣经》中的典故变成习语进入英语语汇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例如:州农场保险公司所做的广告Like a good neighbor,State Farm is there(State Farm Insurance),便是借用《圣经·马太福音》第22章37-40节中“Love thy neighbor as thyself”(爱邻如己)的训导,于是可译为:州农场保险公司,亲如近邻。这样就把州农场保险公司可以随时为客户服务的宗旨表现得一览无遗,亲切之情,溢于言表。 转贴于
三、仿拟修辞格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仿拟是根据交际需要,模仿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句子、篇章等而临时创造出新的词语、句子和篇章等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许多外国广告商,在向我国进行广告宣传时,挖空心思地调查研究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和文化内涵,创造出既能塑造产品形象,又能为中国消费群喜闻乐见的广告词来打动人心。其中很多广告仿拟中国古往今来的名诗佳句,在中国消费者心中产生共鸣。例如:
1.We know Eggsactly how to sell eggs.
这是一则售蛋广告。“Eggsactly”乃“exactly”的谐音拼写变异,与后边的“egg”遥相呼应,在语义上也相互映衬。这种别出心裁的构词游戏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He who lasts last laughs best.
这是英国一则轮胎广告,意思是“谁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英语中有一句谚语诫其汉语译文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该广告就是仿拟这句谚语而得,将”laughs”改为“lasts”。动词last的意思是to remain of use,of good condition,与同音同形的副词一道使用,突出了该轮胎坚固耐磨的上乘品质。
四、文化背景知识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1.汉语中,“雅”、“柔”、“娇”、“碧”、“丝”、“娜”、“莲”、“露”和“梦等词都暗含有“温柔”、“舒适”、“美丽”等语用意义,常与女性相联系,因而一些女性化妆品牌汉译名就利用这些词内含的语用意义,取得广告效应。如“Avon”译为“雅芳”,“Arche”译为“雅倩”,“Hazelive”译为“夏士莲”等。虽然这些化妆品的译名偏离了原文语义意义,但在中国广受女士们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广告效果。
2.龙,在汉民族文化中不仅是美的,而是一种图腾,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历来被视为权利、力量、吉祥的象征。然而在英语文化中,龙却是恐怖的怪物,不具任何美感,谈“龙”色变。“亚洲四小龙”在英美报刊上因此被变通译为“亚洲四小虎”,东风“雪铁龙”被译为Citron。
五、结语
文化的不同会造成价值观念、象征意义上的差异,反应在广告语的翻译实践活动中时,就是要求译文以符合目的地的话语文化为基础,以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现手法使商品在新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而文字翻译与文化翻译正是实现该目标的有用策略。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着力于在中西方文化中找到一个契合点,两种文化相互交融,从而促进商标和广告语的翻译语言深入消费者人心,激发其美好想象和购买欲望,更好地步入中西商务交流和文化交流的亮丽路径。
参考文献
[1]刘海瑛.广告翻译中应注意不同的文化因素[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4,19.
篇8
关键字:广告; 翻译; 跨文化因素
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显著,国际间的商品流通日渐频繁,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各个国家竞相推销自己的产品,其中一个重要的促销手段就是利用广告将本国的商品和厂商的声誉向国际推广。这就不可不避免地涉及到了广告语翻译问题。由于中西方在社会发展历程、历史政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和不同,要实现文化价值,充分理解、准确传递原广告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情感,避免出现误译成为广告语翻译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广告语翻译中体现文化价值,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进而打动广大受众,增强人们的购买欲是广告语翻译的重要任务。本文从不同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审美观点三方面结合实例进行简要论述。
一、文化心理
广告是一种经济行为,有明确的商业目的,它最重要的功能是促销功能,同时广告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北京语言大学曹志耘教授在“广告语言艺术”一书中提到,“每个民族都拥有一些深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也制约着人们的语言活动。”图吉利,避不祥是各个民族共有的文化心理,但在各民族有各自的内涵和表现。因此,在遇到此类涉及到各自文化内涵及表现的广告翻译时更应注意。比如,在我们中国人心目当中“龙”代表吉祥,中国人自诩为龙的传人。但dragon 对于西方人来说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的恶魔Satan 就被称为“great dragon”。Black Cat (黑猫)在我国不会有特殊理解,但在基督教国家则被认为是魔鬼的化身、邪恶与不吉利的象征。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却会引起伊斯兰教国家的反感,因为它的长相有些像猪。Bat (蝙蝠)在我国谐音有“福”吉祥之意,而在西方国家代表了凶兆。除了这些动物,还有一些数字、图案及颜色上的不同理解,在广告翻译上要特别留意,以免犯了广告受众的忌讳。在这方面好的广告范例不少:饮料Seven-up(七喜)的名称里up这个词符合美国人的喜好,那就是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但是如果我们按字面意思把它翻译成“七上”,那绝对得不到中国人的认可,马上让人联想到“七上八下”这个成语,对此饮料的感觉大概也是“七上八下,不敢一试"而“喜”字则对中国人来说充满了喜庆吉祥之意,同时它在汉语中也有精神振奋的含义,仅仅一个小小的调整,一字之差,效果却大相径庭。销售业绩可以预见。
二、价值观念
中国与西方文化比较,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有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人的价值通过“自省、克己”来表现,进而形成中国人比较内倾的个性。在广告内容上更注重实效,讲求广告的实证性。这就是缘何我们的本土产品广告总爱加上一些“头衔”的原因吧。“省优;部优;免检;金奖”这样的宣传用语屡见不鲜。但是这类广告绝对不合西方人的习惯,他们会认为自己有这个判断力,而不是靠一些奖项或证明。另外中国人更注重集体、家庭;而西方人则更强调个体。以“自由”、“独立”、“竞争”等特性构筑了其外倾式的性格和价值观。对于广告他们更讲求感官效果。美国著名品牌“Nike”的广告语“just do it”在香港播放时,直译成了“想做就去做”。对于一个标榜“独立、自由”的美国来讲是一句再普通不过广告语,但是在华人社会自律及传统心理的影响下,这支广告产生强烈反响,不少人认为其有诱导青少年犯罪之嫌,纷纷抗议,后来改译为“应做就去做”。可见,迎合当地价值观念,才能使广告的商品被接受,进而打开市场,更好地传播广告文化。
三、审美观点
审美观点是一种综合的文化意识,涉及到政治观点、宗教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要熟悉广告受众者的审美心理,避免产生对等式的简单翻译。如,我国一种出口干电池的商标叫“白象”,曾被译成“white elephant”, 应该说这种译法没什么错误,但是 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常被比喻成“无用而累赘的东西(sth.useless)或,沉重的负担(aburden some possession)。再如,Sprite(饮料),此单词在英语中译为“小妖精、捣蛋鬼”,十分可人的形象,并非像中国人心目中的“魔鬼”那么可怕;另外,Spirit与Sprite具有相同含义及用法,并且spirit 还有“精力、精神”的意思, 因此取名Sprite可谓用心良苦,一箭双雕。中文中谐音译作“雪碧”,作为中国市场上的饮料品牌,带给消费者一种“清凉、可口”感觉,产生奇特的翻译效果。起消费者的共鸣,产生特有的效果。
四、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对文本内容的编排有着很大的影响,它影响着人们在说话和行文时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中国人是螺旋式的思维方式。说话及行文大多先做好充分的铺垫,最后得出结论。然而,西方人是直线式思维的方式,体现在广告的内容的编排上往往采用更为直截了当、一目了然的方法。正如许多的经典广告语:百事可乐的“the choice of a new generation” (新一代的选择)。英特尔“Intel Inside.(Intel Pentium)”( 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 。诺基亚“Connecting People.(Nokia)” (科技以人为本)。广告语简单明了,直抒胸臆。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广告业普遍呈现的是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双重趋势。国际化的广告体现了人性的共同和全球的趋同。而与其相对应的本土化广告则带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这类广告语翻译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字面翻译,它侧重的应该是效果,为了达到与原文同等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应该就其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动。回首各色广告,只有那些融合了本国文化贯彻了本国特色的品牌最先被人们记起,要想做好这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把握好广告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娴熟翻译方法和技巧、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长期的训练和努力缺一不可。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曹志耘.广告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1992.98-104.
[2]赵静.广告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2.
[3]宋玉书,王纯菲.广告文化学[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5.
篇9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商品意识日益增强,广告的作用在我国也逐渐显露出来。本文结合实例探讨了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去体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通过跨文化视角下的商业广告翻译策略。
一、跨文化视角下的商业广告翻译的相关社会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告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广告翻译对于推动我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开拓国际市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随着经济活动与国际接轨,从某种角度上说,广告是一门浓缩的、综合的、具有商业性的、大众的艺术。
二、广告翻译过程中涉及的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的广告在传播和推广文化的同时也受到文化的制约。广告源自于不同文化环境,其对象也在相同或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和成长。在宣传商品的过程中,广告必须考虑文化因素,而且广告语言的文化内涵必定要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又不违背国家正统文化或法规。为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对中英广告中所折射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以利于分析跨文化交际的广告翻译。
1、历史背景差异与审美观差异
每种语言都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因此不同的社会背景反映在广告翻译上也有所不同。日本丰田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广告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是套用了中国的一句俗语。在美国,他们却换成了“‘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并非所有的车都生而平等),因为了解美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美国《独立宣言》中的首句就是‘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人人生而平等),丰田公司就是以此来表示丰田车的质量比其他的车要好。”运用些译入语国家人们所熟知的谚语、俗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2、民族信仰差异与风俗习惯差异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敬仰之物,他们的婚丧、嫁娶、饮食等方面的规定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当地消费者的信仰,切勿触犯他们的禁忌。了解各个地域国家的民族信仰,才能避免广告中出现有文化禁忌色彩的词语或形象。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它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认识行为和生活方式。广告翻译应尊重民族心理,把握好广告的联想意义,才能真正做到入乡随俗。
3、思维方式差异
讲英语的人思维呈直线型,文章开头通常直接点名中心思想,而汉语中文章的展开多数成螺线型,主题往往不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来加以阐述。说英语的人会在一开始就切中要害,然后层层推进,以推理的方式摆出自己的论据。而说汉语的人则会先举出大量证据,然后向论点逐渐靠拢,最后在强大的理据支持下亮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在广告翻译时要注意中西方这种思维的差异,进行适当的逻辑顺序对调,以免让中国人觉得太突然,让西方人觉得不耐烦。广告应适应当地的价值观取向,顺应他们的模式选择出适当的表达方式,提高商品的可接受性。 四、文化交际视角的广告翻译
广告翻译除了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审美观等因素,还应保证准确生动地表达原文隐含意义,在没有文化冲突的前提下兼顾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根据具体语境,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等。最低限度的功能等效是:译文读者应该能够达到这样一种理解程度,即能够构想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原文的。尽量恰当的遣词造句,并准确的表达原文用意,从而做到等效翻译。
1、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转达原文意思的时候,使译文的表达形式和句法结构尽量同原文一致,能完全对等的就完全对等,不能完全对等的也要大致对等,其目标是做到“神”、“形”兼备。”主要用于原文和目的语言之间具有文化共性,并能让人产生相同的联想。直译并非词对词的翻译,直译不仅忠实于深层结构(内容),而且与表层结构(形式)的风格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通过直译,能有效表达原文意义的同时,反映原文的风格。
2、意译法
意译是“指通过对原文深层意蕴的理解和消化,将原文的表层结构打破和重组,尔后转化为译文自然流畅的表层结构;换句话说,就是冲破语言的外壳,将其真正的意指挖掘出来。”由于文化语言差异,有时译文无法在形式上完全与原文一致,因此意译常利用更为符合当地消费者的形象、生动、委婉的语言来吸引读者。意译法是广告翻译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翻译方法,但其使用频率少于直译法。意译之所以必要,因为存在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
篇10
关键词 符号;消费主义;跨文化传播;凯迪拉克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8-0032-02
现代广告符号系统并不仅是指向产品,“随着商品和广告的过剩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商品的比重从物的价值转移至符号的价值。在广告方面,不仅是宣传,也重视共鸣的取得,商品和广告将具有所谓的消费文化的倾向。广告是商品符号价值的转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主要的生产机器。”[1]《66号公路》90秒的微电影广告中几乎没有关于凯迪拉克轿车的任何产品信息——接受者可以了解的唯一产品信息是凯迪拉克SRX的外形——广告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宣传产品。实际上,产品的宣传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将凯迪拉克的产品和品牌与“忠于自由”这样的意义价值联系在一起。产品的效用价值让位于符号的意义价值。
1《66号公路》广告文本
《66号公路》既是一则广告,也是一个电影故事,讲述一对男女,开着凯迪拉克SRX穿越象征着美国自由精神的66号公路,释放自己,忠于自由,要努力实现各自理想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镜头是繁华的都市,然后是一则新闻,主持人播报:“莫文蔚驾驶凯迪拉克轿车出现在66号公路上”。画面一转是莫文蔚在绵延的66号公路上搭车,然后开始了与男主角的旅行。一路上他们自由地摄影,和摩托车队相伴,在小酒馆跳舞,欣赏牛仔骑马,倾诉理想。在这一段影片中,音乐声逐渐增强,莫文蔚的歌声和旁白增加了影片的感染力。一天清晨,男主角去莫文蔚房间找她的时候发现莫文蔚已经离开了,房间中的电视上正在播放莫文蔚被媒体采访,当记者问:“Why did you leave here?(你为什么离开这里?)”莫文蔚的回答是:“For freedom.(去了一个自由的地方。)”影片的画面回到莫文蔚在66号公路上旅行的镜头。莫文蔚在最后的旁白中说道:“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自由,就把凯迪拉克开上66号公路。”
2《66号公路》的文本解读
2.1符号解读和意义构建
2.1.1符号的能指和所指
符号分析的基本概念是“能指”和“所指”。“能指”是一个符号的表面形象,而其所代表之意就是“所指”,两者结合是“意指”。符号学创始人索绪尔认为,符号与符号之间是以其差异性达成彼此关联。他认为,符号是任意的,其存在并不取决于它自身的自然属性,而是取决于它与其他符号的对立和差别。[2]因此,广告文本中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可以在逻辑上毫无关联,能指与所指也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广告可以对产品和品牌注入新的个性,进行新的解读。
就《66号公路》微电影广告而言,能指不仅仅是一辆越野车,或是凯迪拉克SRX,而是凯迪拉克这个品牌,而所指不是轿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功能,而是“忠于自由”等精神。文本中还有其他的符号,诸如66号公路、牛仔、小酒馆、西部干燥的景观、摩托车队和没有目的地的自由旅行等等,都是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的象征符号。所有的符号共同组成了《66号公路》的符号系统。
在结构主义理论中,所指是一种物的主观意识。符号运作想要成功,所指要存在于符号的编码者与解码者共通的思维模式中的。不同文化中的人群拥有思维共通性也是跨文化传播的一个前提。追求自由的价值观是西方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而中国也将该价值观引进本土,追求自由的价值观已经被中国人所接受,特别是年轻一代人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颇大,因此对广告文本中符号的所指“忠于自由”的接受度很高。追求自由的价值观在中西方文化中、在广告制造者和接受者的思维中是共通的。
2.1.2广告生产者:横向组合和纵向聚合与广告创新
罗兰·巴特认为符号构建意义是通过横向组合和纵向聚合来实现的。“在横向组合的方向上,产生了广告传达的逻辑意义。在这个意义的传达中,广告不过履行了一般的话语功能。在纵向聚合方向上,产生了广告传达的联想、隐喻、象征意义,在此意义中,广告履行了一种意识形态功能。”[3]
在《66号公路》的微电影中,广告生产者用与汽车完全不相关的概念来展现凯迪拉克。广告生产者将凯迪拉克与牛仔、摩托车队、旅途中小酒馆等一系列美国西部电影中熟悉的情景联系在一起,广告中对车的描述几乎没有,接受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男女主角和他们一路的经历。文字和声音旁白帮助接受者明确主题。
广告生产者是通过打破传统言说的横向组合,创造性地纵向聚合来实现广告创新的。将代表自由、开拓、梦想的事物和情景与凯迪拉克放在一起。微电影是在告诉人们开凯迪拉克轿车就像牛仔骑马等一样,暗喻凯迪拉克拥有的自由、开拓、实现梦想、征服艰难等精神。微电影将凯迪拉克从车的相关现实中脱离,而是放置在“旅行”、“摄影”、“牛仔”、“西部小酒馆”等横向组合中,并通过纵向聚合符号系统中的符号个体彼此交换并强化了象征意义,实现符号意义的传递。
2.1.3广告接受者:文本的互文性与意义构建
广告要依赖接受者自身的意义参照体系来进行符号运作。接受者的社会常识和相关的知识让接受者拥有自己的意义系统,这个意义系统帮助接受者进行解码,接受者解读广告文本的意义之后,会对自己的意义系统进行完善或加强,最终形成了接受者自己生产的意义。
美国学者乔纳森·卡勒认为文本间性(互文性)对接受者构建意义有影响。乔纳森·卡勒认为,文本是一个互文性的建构,只有依据它所扩展、补充、改造并使之升华的其他文本才可能理解它。[4]文本间性(互文性)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克里斯蒂瓦在1969年出版的著作《符号学》中提出的。她认为,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哈罗德·布鲁姆说:“不存在文本,只有文本之间的关系。”[5]在美国学者米歇尔·里法泰尔的文本、互文本以及符意的三角关系图里,所有的文本都是一个母体即第一文本,互文本是第二文本,符意是第三文本或第二互文本[6]。信息接受者的联想是文本间性的具体体现。这样,当读者在解释一个文本的意义时,必须结合一个以上的其他文本,将原文本纳入文本网络中再进行解读。
如果接受者拥有一定的社会背景知识,在看到《66号公路》中情景和故事之后,就会自然地联想到美国西部电影中的经典场景,甚至为寻找自由而放下身份去旅行的莫文蔚都可以让人联想到好莱坞经典电影《罗马假日》中带有叛逆精神的、追求自由而又肩负责任的安妮公主。因此诸如66号公路、牛仔等情景成为互文本。除了这个互文本之外,接受者会通过自己的相关知识或其他社会背景知识联想到其他的互文本,如具有开拓和自由精神的人物、某些社会事件等等。[7]
2.2《66号公路》文本的深层逻辑:消费主义支配文化认同
《66号公路》的深层逻辑中包含了一种消费主义支配下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扩张。现代企业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获得利润,虽然在广告中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为消费者着想,向他们提供一种或健康、或便捷、或优越的生活方式或生活用品等,但是实际上,企业是通过将商品符号化,使其具备特殊的意义,并将这种意义推销给消费者,让消费者认同商品意义从而购买商品。简单来说,用以上手法制作的现代广告不是为了传递商品信息,是为了制造认同。跨国公司的跨文化广告同样如此,而且其为实现商品在异国或异文化区畅销,跨国公司会要求不断将商品符号化,并强化商品的附加意义,特别是将商品来源地的优势文化附加在商品上,通过跨文化广告等的运作,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制造文化认同,让消费者相信“某跨国公司生产的某商品就是某种优势文化(或是该优势文化的某方面)的代表”,消费者也就会产生“购买某产品就获得某种优越感”的错觉。
符号消费主义的理论是由法国著名思想家鲍德里亚率先提出的。他指出,物必须成为符号,才能成为被消费的物。消费者不是对具体的物的功用或个别的使用价值有所需求,他们实际上是对商品所赋予的意义(及意义的差异)有所需求。商品的被赋予的意义可能是实现某种社会心理、标识社会地位、突出文化品位、区别生活水准高下等等。简单来说,消费者热爱商品的品牌和象征意义甚于商品的实用价值。[10]
正是由于这种社会心理,企业意识到,要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购买某种商品,并不仅仅是让消费者了解产品,更重要的是让消费者需要商品的意义。因此,当下的很多广告不断模糊、淡化商品信息,同时不断将新的意义附加在商品之上,并最大化地将商品的符号价值推销给消费者。莱斯理·斯克莱尔(Leslie Sklair)认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在第三世界国家以向人们推销消费主义为己任,这种时尚的消费主义不断生产并诱导出需求冲动,并化强迫为自动,使得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去消费。他在《文化帝国主义世界的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中提出,广告这种消费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渠道,经常是将自己打扮成教育的、提供正面信息的正面行为。
广告符号文本实质上是一个范例。依照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人通过符号认识世界、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建构社会文化。广告建立的符号系统可以帮助接受者界定自己的社会生活。比如《66号公路》,接受者透过这则微电影广告获得的信息不是“购买凯迪拉克”,而是“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自由,就把凯迪拉克开上66号公路”、“应该过追求自由的生活”,甚至可能是“我现在是不自由的”。接受者通过《66号公路》不仅是认同了“忠于自由”的理念,而且还将此作为界定自己社会生活的标准,进而希望成为微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样的人物。接受者认为自己是或者会成为微电影中主人公一样的人物,所以他们会购买“追求自由”的代表——凯迪拉克轿车。“广告不仅刺激人们选择某一物体,做出一次认知决定,做出一次理性评价,而且力图在其他语言学层面上制造种种使观看者与该产品合而为一、彼此依附的效果。观看者是广告中缺席的男女主角。观看者被引诱,而把他或她自己置换进广告之中,从而使该观看者与产品意义合而为一。”[12]《66号公路》类似的广告与其说是推销商品,不说是推销消费需求,制造文化认同,实现文化意识形态的扩张。
从广告的角度来说,《66号公路》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广告作品,这部微电影跨文化广告让凯迪拉克实现与中国大众的亲密接触,而且影片中浓郁的美国文化气息的跨文化传播还让中国大众明晰了凯迪拉克的产品和品牌的精神。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广告生产者成功地对符号编码,打乱了传统的横向组合,创造性地对符号聚合、组合,成功地将凯迪拉克的品牌符号与美国“忠于自由”等精神联系在一起。从广告符号的“双重言说”的性质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66号公路》具有表层和深层双重意义,表层意义是凯迪拉克站在接受者的立场上,鼓励并支持接受者“忠于自由”,但是,实际上,通过符号互动的机制,凯迪拉克跨国公司成功地将服务于消费主义的一种美国文化价值理念推销给中国接受者。
参考文献
[1]熊蕾.跨文化广告的符号学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6.
[2]丁和根.论大众传播研究的符号学方法[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3).
[3]李思屈.广告符号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4.
[4][美]乔纳森·卡勒. 符号的追寻[M].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81.
[5][美] 米歇尔·里法泰尔. 诗歌符号学[M].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78:4-6.
[6]龙腾飞.苦涩的隐喻[D].四川:四川大学,2008.
[7][美]理查德·奥曼. 王广州译. 广告的双重言说和意识形态:教师手记//罗纲、刘象愚编.文化研究读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法]让·波德里亚原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