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保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20:4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环保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环保论文

篇1

综合考虑环境质量目标、现有的环境治理技术条件和收费情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可以对我国设立独立的环境税进行如下设想。(1)税目。环境税税目应当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三个方面,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污水、废水及一些固体废弃物。选择这些对象为环境税税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目前来看,上述对象给我国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较为严重;其次,对于这些污染物,我国已经开征了排污费,征收环境税的条件相对成熟;最后,借鉴国外开征环境税国家的成功经验。这一方面可以利用现有缴纳排污费的条件,减少征收阻力,另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环境税的设计难度。⑵税率。作为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同时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大规模的增税计划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因此,独立环境税的设立应当遵循“费改税”原则,根据2003年《排污收费条例》以及《中国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2004》的规定,设置相对较低的环境税税率。⑶计税依据。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方法是对污染产品征税,计税依据为产品数量。如燃烧煤炭、汽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碳排放的主要成因,要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一方面可以针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本身的含碳量来征税,也可以针对二氧化碳的实际排放量来征税。理论上,从税额的准确性角度而言,环境税的计税依据确定为相应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更为可取,但考虑到针对排放量来征税存在一定的监督和管理问题,所以针对各种化石燃料中的碳含量来征税可能效果更好。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状况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暂且借鉴我国已有的征收排污费的经验,以实际排放量作为环境税的计税依据。

二、环境税对企业环保行为选择的影响分析

环境税政策是政府环保规制的一种方式,因此,企业对该政策采取的不同遵从行为,即是否缴纳环境税将成为企业自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将对企业的环保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如图一)。然而,企业通常都具有趋利性,因此对环境税政策的遵从行为取决于纳税金额的大小。如果企业缴纳的环境税较高,在权衡之下,企业将逃避缴纳税收,从而会选择逃避型环保行为;如果企业缴纳的环境税在企业的接受范围内,企业会缴纳环境税,并选择主动型或者应对型环保行为。下面将基于单个微观企业的视角,分析环境税对企业环保行为选择的影响。

1.环境税政策下企业采取主动型环保行为企业在缴纳环境税的前提下,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主动型环保行为。企业一方面可以在保持原有的生产和治污技术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扩大原有的治污设施或者新建污染治理系统,提高企业的治污水平,使等量产出条件下的污染物排出量降到最低标准,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采用新的环保技术来提高自身治污能力,降低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达到政府环保规制政策的要求。

2.环境税政策下企业采取应对型环保行为企业在缴纳环境税的前提下,不改变原有治污能力和水平,采取应对型环保行为。一方面,企业为达到环境保护标准,可以在合理区间内,适当减少产出数量,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污染物的排出量。另一方面,企业在保证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将税收成本向前转嫁给消费者或者向后转嫁给生产者,使得企业的成本保持不变,同时可以达到遵从环境保护政策的目的。

3.环境税政策下企业采取逃避型环保行为当缴纳的环境税超出企业的可承受范围时,企业会选择偷排或者迁址等行为来逃避缴纳环境税,如把一些污染严重的生产性工序和产品转移到一些对污染管控不严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对外投资设厂,企业的治污能力和水平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将投入较大的搬迁成本,甚至会面临罚款、停业整顿等行政或法律处罚。

三、政策启示

1.积极完善税收制度政府应当积极进行制度创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环境税政策,构建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税收制度体系,相机抉择地提高环境税税率,以考虑经济个体税收负担的合理性以及宏观调控的需要,对符合减排的设备、产品、技术和行业给予一定的减税,同时,政府要继续深化研究相关政策,不断从实践中总结、提升、完善各种政策措施,通过对事权的界定,对环境税税收收入归属权在政府间进行划分,为减少政策变化过程中来自地方政府的阻力,平衡地区间的财力差异,缓解地方财政收入不足的状况,加强地方政府对本地区企业在环境税政策遵从方面的引导和推进作用。

2.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在试点征收环境税时,应当提高环境规制强度,激励企业进行治污技术创新,让企业在高治污水平上实现污染减排和治理,给企业形成强有力的政策推行意愿,消除政策实施的不确定性,让企业也形成稳定可信的政策实施承诺,这将有利于企业采纳新环保技术,选择积极的环保政策遵从行为和环保投资策略,实现政策目标。针对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实施特点,政府应当针对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特点,设置具有差异化的环境规制强度,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调整至合理水平,从而使环境规制对企业的环保行为产生持续的刺激作用。

3.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环境税政策的实施需要一系列完善的制度相配套,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环境税政策的配套政策措施时,应具有灵活性,注重与其它的环境政策配合、补充。在环境税政策实施初期,政府部门一方面应加强对政策的宣传解释,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采取一些优惠措施,如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来提高企业的政策遵从意愿。在政策实施后,政府则要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服务,环保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与企业沟通,安排专家到企业进行技术咨询,了解并解决企业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减少企业的政策遵从障碍,提高企业采纳新环保技术的积极性。

篇2

根据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内容框架选取了15个数据建立企业环保责任的评价指标。

2煤炭企业环保责任评价方法

对比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熵值法的最大优点就是具有较大的客观性,因此本文采用熵值法进行评价。评价步骤如下:(1)标准化处理。在综合评价中,遇到大多数的评价指标是数值越大越好的正向指标。由于各种指标说明的评价内容不一样,它们的量纲和数量级也可能不同,所以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指标实际值转化成评价值,以解决多个指标的可比性问题。(2)应用熵值求权数时要用对数进行计算,有的指标在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是负数,为了避免取对数时无意义,我们可以将数据进行平移。

3数据选择及处理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2年38家分别在深市、沪市上的年度报表和独立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的煤炭上市公司,按照熵值法计算的各指标差异系数及权重见表2。 根据15个指标的权重,通过权重大小可以看出土地复垦与收入比率权重最大,所占的比例最大,因为它反映出煤炭企业在开采煤炭时对破坏耕地的补偿,既直接反映煤炭企业对环境破坏后的治理情况,也反映了企业对环保责任的承担。其次重要的是环保设施投入率,它能反映企业在承担环保的过程中不仅是对破坏后的弥补,而是变被动为主动的承担环保责任,在没破坏环境之前将与环保有关的设备投入运行主动承担环保责任。第三重要的是环保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经费投入是反映企业怎么有效承担环保责任,通过科研技术提高设备的运行条件减少环境污染或者更有效使用设备承担环保责任。

4煤炭企业环保责任评价结果

按照评价方法步骤对38家煤炭上市公司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得到的综合得分区间分布如表3。从表3可以看出,38家煤炭企业的综合得分最大的部分都在0.01~0.02分之间,占比为47.37%;而0.01以下的有1家,占比为2.63%;超过0.04的有4家,占比为10.53%。可见,煤炭企业环保责任承担的差异较大,总体上有待提高。

5结论

篇3

修改后的宪法二十一条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宪法的这一规定使民营企业的法律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民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又一个美好春天,但是在民营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却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探讨了民营企业在环境保护中的社会责任,并在建立健全环境立法的同时探讨民营企业引入ISO14000标准认证的实施,希望建立一整套对民营企业环境保护的评价体系,并鼓励引入民营企业的民间资本参与环境保护的投资,从而有效地控制因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关键词:民营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ISO14000标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在去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之一的温州,是一座经济繁荣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其经济的支柱和主要特色就是民营经济。据不完全统计仅温州市就有13多万家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的法律地位已被写入宪法,但是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却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若不认真加以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冲击,反过来也必将制约我国经济包括民营经济的发展。

任何一个企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要激烈地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那么就必须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民营企业要谋求自身更很的发展,就必须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可以说众多的民营企业都有这样一个目标:“低投入,高产出”,有点数学知识和经济学头脑的人都知道,投入和产出这两个量之间是成反比关系。当固定产出的时候要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降低投入,所以民营企业就不愿意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前几年在治理淮河过程中,有些企业就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配备治污设备,白天排放处理后的“白水”,晚上没人看见的时候排出来的水就变了颜色,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企业的污水处理设备成为摆设品。

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初期,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自身,考虑环境因素的比较少,人们更多把目光放在经济蛋糕的增长问题上,更多地关注GDP数字的攀升,而直到最近几年以来,由于一系列环境问题开始危及到增长甚至已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时候,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并重视起环境问题来。

不可否认,GDP的增长必然要付出一定的环境代价,但是,能否找一种最优选择,把这种代价降到最低?

我们知道,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每个社会主体都应该为其行为负责。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应该为其行为负责,民营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主体,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承担起维护我们公共的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可以理解,但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公众的环境利益为代价。固体废物,污水,废气的排放,使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环境污染将会侵犯公众的环境利益,这就导致社会的一种不公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平等地享有环境权,但是自己的环境权却很难行使。虽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侵权行为应当立即停止该侵权行为,妨碍他人行使民事权利的应排除这种行为。有权利要求环境侵害的一方赔偿损失,但是由于环境污染的潜在性,一开始它对公众造成的环境侵害不是很明显。虽然有环境侵害的存在即使公众也认识到了,但是不是到了环境污染严重侵犯了自己健康的时候公众是不会提讼要求赔偿的,因为从我国的环境立法来看,有关的法律法规过于简单,用语含糊,可操作性不强,很难成为公民主张环境权的直接依据。即使民营企业对环境污染的事实存在,如果不是很严重的话不会被公众要求环境侵害赔偿,但是民营企业作为社会成员应该认识到环境保护既是自己的义务,更是对社会应负的一种责任。

随着入世和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加深,国内民营企业要在全球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关键还在于民营企业本身,只有具有良好企业形象,得到社会高度认可的企业及其产品才具有持久的竞争力。为此,温州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强调企业责任就是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对员工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资源环境负责。

在过去的理解中,很多民营企业只关注最低层次的社会责任,他们认为只要企业能赢利、纳税就是尽到了社会责任,或者仅仅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同于社会公益事业。而忽略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即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因为认识不够,造成了很多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污染环境和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没有形成一种对整个社会负责的社会责任感。

民营企业关注社会责任是全球化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除了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的道德良知和长远眼光,还要依靠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引导。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

首先,政府应当灌输一种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领导者要深刻理解社会责任大于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政府应当帮助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的观念,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

其次,政府应该完善法制建设。将企业的相关社会责任要求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守劳动法、生产安全法以及环境保护法等,企业在做到守法经营的同时也就体现了社会责任。

[NextPage]

第三,有必要建立一套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如今中国对企业的评价标准还仅仅停留在经济标准上,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全方位评价企业的指标体系,采取绿色GDP统计。

第四,在舆论导向上,政府应当扩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引导社会关注和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积极评价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营造一种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如在企业评优评强的活动中,将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作为评比的一项标准。

此外,公众应该建立起社会舆论的监督体系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政府和社会舆论可以帮助民营企业意识到社会责任,但是这些毕竟是外部因素,关键是民营企业自身应该意识到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

如何更好地解决民营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光凭借民营企业逐渐意识到的社会责任感还是不够的,社会责任说到底就是民营企业或者说是民营企业老板道德层面的问题。有些民营企业有强的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规;有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把没有处理过的污水,固体废物,废气直接排放,这就需要国家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如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效益又差的民营企业可以强令关闭。

对一些超标排放的民营企业应该予以处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民营企业应该承担刑事责任。此外,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

民营企业意识到环境保护是一项社会责任的同时,应该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为了有效解决境保护问题民营企业就应该推行被称为是民营企业的“绿色通行证”的ISO14000系列标准认证。

推行ISO14000会给民营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企业的内部,从强化管理、规范流程到品质提高,改善工作关系,提高员工素质,增强环保意识,在日常生产经济活动中,注意节约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同时由于改进工艺,既减少了生产过程的污染物,又降低了污染物的处理费用。另一方面是在企业外部,可增强客户信心,扩大市场,提高企业知名度,美化企业形象等。

推行ISO14000有利于破除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早在1996年公布ISO14000的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宣布对这一新的认证标准只给两三年的缓冲期。缓冲期过后,国际市场就可能会对未获证企业和产品作出若干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很可能借此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产品构筑非关税贸易壁垒。如在美国,国家能源部已要求其所有合约厂家在1998年9月前通过ISO14000认证,否则将取消合约。因此,民营企业有了这张“认证证书”就等于取得了一张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就可以打破一切国家正积极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为此,民营企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全体职工的环保意识。必须认识到推行ISO14000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环境管理,认真贯彻ISO14000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负责,是对消费者负责,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也有助于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环保技术,建立起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出口商品结构。

2、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技术,建立生态化生产体系,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向绿色产业转移,实现民营企业发展的生态化和工农业一体化。民营企业分布于广大农村,应大力支持和鼓励其充分利用其资源条件和特点,引入绿色科技,发展绿色产业。

3、按ISO14000的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实现民营企业经营模式的战略转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的规模大小,按照ISO14000的要求,或单独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或把环境管理内容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从产品的设计、材料选购、工艺制造、成品出厂、安装使用和产品使用后处理的所有活动和过程都严格按标准要求,加强环境保护,防止污染,从而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套立足于生态文明的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体系和生态环境。

为此,民营企业应实施以下经营战略转移:

(1)绿色化经营战略。这种经营模式是要求民营企业在发展战略上自觉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将环境资源价值纳入生产核算体系,作为衡量企业效益和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逐步淘汰落后的技术和工艺,加大可以投入力度,加强绿色科技产品的开发,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采用清洁生产、少废无废工艺,在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都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努力降低直至消除污染排放,实现企业产值的绿色增长,开展绿色贸易,推动建立绿色市场,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引导社会的绿色消费。

(2)集约化经营战略。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原料?产品?废物”模式,其技术原则和组织原则是线性和非循环的,因而表现为排放出大量的废弃物。而集约化经营模式则要求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致力于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转移,依靠技术进步实现产品的最大增值,努力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系数,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加强废物的综合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建立生态工艺,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3)社会化经营战略。虽然企业有各种方式可以选择创造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发展,但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最有效的途径是“学会如何将我们所面临的主要社会挑战转变成新型的有利可图的企业机会”。这是民营企业实施社会化经营战略,全面承担其所应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核心和本质特征。

在我们一般的认识上认为民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只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其实环境保护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社会责任,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环境治理,一方面能减轻政府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促进民间资本的合理循环,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可谓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我们知道,加快环保产业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然,这种可持续发展也是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因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应是一切经济活动和经营行为的出发点,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应该将此奉为圭臬。同时,应该看到,由于环保产业的滞后,国家资本的投入明显不足,也给民营企业民间资本的介入提供了用武的天地和广阔的舞台。就是说,民营企业参与环保产业的建设,既是一种义务,一种利他,也是一种责任,一种自利。

参考资料:

【1】中国质量技术监督杂志2004年

【2】刘效仁《民间资本为何远离环保产业》2004年

篇4

论文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海尔集团

 

引言[1]。其中,传统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哈佛大学Adolf A.Bberle以及诺贝尔得主Milton Friedman等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企业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或者企业的唯一社会责任就是尽可能高效率的使用资源,以增加利润为主要目的[2];Oliver Sheldon和E Merrick Dodd等人认为企业既有盈利功能,又要承担利润最大化以外的社会服务功能[3];在Freeman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观点的影响下,企业社会责任应包括企业经济和社会公益二元企业目标[4];我国学者卢代富从法律角度认为,将企业社会责任简约化

1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社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把可持续发展纳入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已经成为一个共识[6]。1999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号召公司遵守的社会责任中,就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包括:企业对环境挑战未雨绸缪;主动增加对环保所承担的责任;鼓励无害环境科技的发展与推广。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企业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实行清洁生

2 海尔集团概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截止2009年底,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企业文化论文,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经发展为大规模的跨国集团企业。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全球市场占有率5.1%,海尔冰箱和洗衣机分别以10.4%和8.4%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在行业中排名第一。另外,海尔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

3 海尔在推动可持续发展

3.1 加强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

从物质流的角度分析,加强海尔家电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加大清洁生产力度,实现资源的节约、集约、再循环利用。家电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包括资源获取、生产领域、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利用等,图1。通过物质流分析,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把握物质消耗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材料及能源的采购、节约、循环利用等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不断强化环境管理,降低各环

图1 海尔家电生命周期全

近年来,海尔集团一直致力于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视角贯彻“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经营、绿色服务”的清洁生产思路,2008年国内40个事业部全部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并向低碳模式转型,表1,海尔通过建立ISO14000清洁生产验收,环境管理体系提高了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表1 近年来海尔清洁

时间

进展

2003-2004年

下属的能源动力公司和家用空调事业试点清洁生产

2005年

制定清洁生产工作方案,有质保公司牵头在全集团内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2006年

海尔企业部29个事业部一次性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2007年

海尔企业部34个事业部一次性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通过优秀率达到90%

2008年

海尔国内40个事业部全部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2009年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于 2008 年5 月1日正式实施。该办法鼓励企业自愿进行环境信息公开,并对公开内容、方式以及奖励方式等做了说明,为企业开展环境信息公开、接受公众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海尔从2005年起连续五年《企业环境报告书》,从环境管理、环境目标、环境绩效、物质流分析等方面将相关的环境信息真实地传达给社会,同时也详细介绍了企业文化、产品质量管理等背景信息,环境报告的编

海尔主持或参与了152 项国家标准的编制修定企业文化论文,制定行业及其他标准 425 项。海尔是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最多的家电企业中国。2008 年 12 月 31 日,《山东省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指南》由山东省环境保护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2009 年 1月1 日实施,这是国内首次以地方标准的形式规范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行为。《指南》提出了编制企业

3.3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的一系列综合特征,包括企业的可利用资源及分配、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结构和文化条件[11]。过去企业的高速发展,主要是靠技术引进、抓住市场机遇,自主创新所贡献的成分较小。现在,企业发展需要更多的是自主创新。没有自主创新,企业就不可能快速发展。目前海尔正在着手两个方面的自主创新:一是产品创新;二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是环保、节能的重要手段,作为奥运史上唯一成套白电赞助商,海尔响应这一理念,在

3.4 逐年增加环保投资,优

环保资金的投入、使用、管理对于环境绩效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12],企业环保资金的投入对于企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009年,海尔在环境管理方面投资 38 万元,在污染防治方面投资623 万元,在节能降耗方面投资 355万元,其中环保配套投资500万元,改善工艺设备资金350万元。环境管理投资主要是定期参加山东省和青岛市组织的各种环保培训,掌握最

综上所述,企业是工业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节能减排、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微观主体。海尔集团向世界展示了其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产品开发和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环境负荷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对于树立企业绿色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和社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强化企业环境责任,对企业不断加强环境管理,降低环境负荷有重要的意义。海尔在推进资源能源合理利用、污染物减排、环境友好产品开发和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等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海尔集团是中国企业适应全球化浪潮的成功典范,其成功经验可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提供案例支撑。

新环保政策和环保动态;聘请专家对内部环保工作人员进行环保培训;督促员工学习政策法规和国际先进的环保技术,提高员工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污染防治主要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环保配套投资、日常监测费、废气排放费等。节能降耗方面投资主要是改善工艺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耗物耗、节能降耗宣传费用等。

化环保投资流向

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等环节实现全流程“绿色”环保。在节能方面,南海意库项目的整体方案比同类建筑节能 70%,其中海尔磁悬浮中央空调为其贡献了40%的节能效果。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管理创新主要是指环境管理创新,海尔较早的确立了提高环保意识,将环境保护理念贯穿于全体员工的环境管理方针企业文化论文,在积极推进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化基础上,开展绿色经营活动,全面打造绿色海尔,逐步推进环境保护制度化。

全面打造绿色海尔

环境报告书的原则、基本要点、工作流程、内容框架及指标等级,从企业概况、环境管理、企业环境保护活动等 6 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信息。海尔参与编制了山东省《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指南》,更好的推广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在企业环境报告制度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制,有助于公司的内部管理,也有助于社会公众对公司的监督,更为公司实现良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0],有利于完善政府积极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和企业自主环保的三元环境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另外,利用广交会、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北京国际科技电子博览会等一系列会展中,积极的展示绿色环保家电、节能家电等以增进与顾客环境信息交流。

篇5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分析现状中国农产品特产包装的现状,特别是特产类具有浓重地域文化的农产品包装设计现状。分析研究产品包装对于产品与企业的重要性。了解包装设计对于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研究山川绿野油闷笋包装现状,联系地域文化和产品特点,量身打造产品的包装。

意义: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了解,将地域文化,农产品包装趋势,农产品特点相互结合,并且融入到山川绿野油闷笋的产品包装设计上,增加产品销量,提升企业知名度等意义。

1.2理论研究现状

包装设计在当代来说不仅仅是包装一个意义,包装是产品与品牌企业对外的第一视觉。是商品品牌的一部分,有时候包装的重要性甚至是超越了包装这一纯粹的功能的。能够通过包装的个性化视觉感受强化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加深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印象。中国是农产品大国,可是中国农产品包装的现状是包装落后,我国农产品外包装形象设计存在问题有:设过于混乱,低档。设计形式过于陈旧,农产品的外包装袋在使用上没有考虑到环保因素等。农产品外包装大量使用化工原材料制作而成的材料较多。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文化层次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外包装设计及包装材料的使用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保型包装设计符合大众喜好,国际绿色环保理念。特产类农产品包装没有明显的区别,很多特产包装的并不能体现其地域文化,体现其产品特殊性。地域性农产品是应该强调其产地特色的农业产品,它是地域性农产品品牌生存的基础。将地域文化融合到包装设计既可以丰富包装设计文化内涵,满足消费者的审美要求,又可以借助产品包装无声的推销地域人文内涵,可以添加品牌的寓意加强企业品牌的竞争力。

2.关于山川绿野油闷笋包装设计主要理论观点汇集

2.1地域性农产品包装研究

地域性农产品富有地域性文化特点,所以地域性农产品包装是在传统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包装设计,展现其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地域性农产品是指生长于特定地区,在|量和特点取决于它的生长地理和人文文化因素。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沉淀,发展为具有鲜明地域特彩的农业产品,比如说东北大米,章丘大葱等。地域性农产品的特点有地域性,文化性,正宗性,代表性,品牌性。而地域性和文化性,告诉我们从地域的地理特征文化人文因素和历史因素,可以使我们的农产品品牌更加有文化内涵和知名度。地域农产品因为有标志性的环境和人文条件,形成了地域性品牌先天优势,相对于其他的农产品更加容易培养市场偏好,获得消费者的喜爱。

2.2绿色环保性农产品包装设计研究

商品包装在最初时候的功能是承载和保护商品,使其避免受到损坏,变质还有散落等。可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的提升,消费者们对于产品包装的要求也随之变化,不仅仅是希望包装能保护好商品,也要求其能美化产品,有实用性,个性化和艺术性。而包装设计是产品的脸,是吸引消费者的直观感受。所以过度包装也随之而来。过度包装是为了经济利益从过度包装造成严重浪费。绿色包装可以在产品使用后对其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减少生产不必要的废弃物,不仅减少了资源浪费而且保护了环境迎合了社会喜好。

2.3山川绿野油闷笋包装设计理论分析与评价

农产品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日益增长,农产品的包装设计的现状急需改变。绿色包装在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环保政策不断完善,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日益增长。绿色环保包装设计是发展趋势。而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农产品质量优良,地域文化各异。地域性农产品包装如果融入了其地域文化,人文因素,历史发展和地理特点,不但可以丰富产品文化内涵,宣传地域文化而且有利于产品品牌发展。并且事实证明地域性农产品更容易依靠其优良质量等特性得到消费者喜爱。所以我认为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如果融入了它独特的地域性和绿色环保理念,是非常有利于产品与企业的发展的。

参考文献:

[1]书籍:土特产包装的地域性和品牌化探视(D)作者姓名. 潘阿芳 苏州大学 出版年:2008

[2]书籍:日本包装设计的思考(J) 作者姓名.李岭 美术大观 出版年:2007

[3]书籍:包装设计与文化意义(M)长沙 出版社:湖南科技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2003

篇6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环境工程;研究与实践

专业硕士是相对于学术硕士而言的,当前专业硕士的培养对象主要是有一定的职业背景或者为非学术型岗位做准备的学生,定位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专业硕士教育最早出现在美国,我国的专业硕士培养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教育部和国务院统一部署展开试点探索工作,九十年代开始正式开始和推广专业硕士培养教育。然而,此时的招生对象主要面向具有一定的相关从业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者管理人员,培养模式也主要以非全日制的在职培养模式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急需的人才,增加研究生教育类型和模式,加快研究生培养步伐成为国家的教育战略目标,因此,教育部增加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并扩展到了多个领域。从此,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教育逐渐向全日制教育模式转变,招生对象也开始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并逐年增加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比例[2]。环境工程专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专业,也成为新增设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之一,而且越来越得到考生和招生单位的重视。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旨在培养服务于环保产业的应用型高端人才,对发展我国环保产业、提高国内环保技术和提升国际环保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招生单位和招生人数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教育质量和毕业生质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和人才招聘单位的重视和广泛讨论[3-4]。本论文依托教育部“生物净化与转化”创新团队和浙江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中之重学科的建设,通过围绕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效率提升的新方法。

一、培养效率概念的解析

(一)效率及培养效率

效率,“效”即效果,一般是指行为对目标的效果;“率”指速率,行为达成目标的速率。马克思曾采用单位工作时间的产量来衡量生产效率。效率在经济学上的含义,萨缪尔森给出的定义是“经济在不减少一种物品生产的情况下,就不能增加另一种物品的生产时,它的运行便是有效率的”。效率在管理学上含义,是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对于给定的输入,如果能获得更多的输出,则提高了效率。总之,经济学理论体系对效率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即效率是投入与产出的数量关系,就是要使资源成本最小化效用最大化。根据经济学的生产理论,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的效率是指高校人才培养系统在既定成本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出量。它是保证现有技术水平下,生产者得到最大产出或投入最小成本的能力。而对于本论文中的人才培养效率就属于配置效率,即在现有社会资源和规定的培养时间内,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的成长及收益。

(二)培养规模效率

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来看,对教育成本投资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行为,可以计算投入产出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自2009年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全国具有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培养单位日益增多,且招收名额也不断增加。2010年国家在2009年的基础上减少学术型硕士3.8万名,减少的名额用以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最终达到专业型:学术型=7:3[5]。一般来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投入包括人力(专任教师、行政及后勤人员等)、财力(国家财政拨款、企业投资、社会资助、科研收入、学生自费等)、物力(实验设备、固定资产等)等方面;而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产出包括硕士毕业生数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研究生教学成果、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所以合理且平衡的投入产出比是提高培养规模效率的关键[6]。

(三)培养质量效率

对于全日制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较高的培养规模效率并不代表具有较高的培养质量效率,因为培养规模效率更多的是数据上的表征,而全日制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更多体现在培养质量效率上[7]。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单位的目的都是培养出掌握了坚实、系统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及现代化实验方法和技能,能从事应用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如果培养单位输入到社会的环境工程专业硕士不具有这些能力和素质,达不到社会的要求,那么这样的培养是没有效率的。所以随着硕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怎样保证研究生质量与数量的共同增长,在提高培养规模效率的同时也提高培养质量效率成为一个难题。

二、培养效率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于培养规模效率

由于我国高校尚未完全摆脱政府的依附地位,传统的计划体制依然存在,市场调节机制非常不完善,导致高校招生计划并不符合社会的人才需求,很多专业毕业生数量远大于社会的需求量。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随着近年来国家环境质量的下降,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各高校争相开设环境工程专业,并开始大规模招生。但是环保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市场等行情密切相关,导致对人才的需求跟不上招生的速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率。所以一般说来师生比越大培养质量越高,哈佛大学的师生比约为1:2,耶鲁大学的师生比约为1:3,在我国关于培养效率的师生比国务院规定的是不小于1:10,而事实上中国很多培养单位的师生比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8]。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培养单位向社会输出的专业硕士人才都并未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要求。所以过于地强调投入产出比,偏重于培养规模效率,严重地影响了培养效率。

(二)培养质量效率不明显

目前全国已经有170余所高校等单位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生。在所有招收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高校等单位中,招生质量和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然而,在传统的学术型硕士培养理念下,大部分的专业硕士培养单位虽然对专业硕士的一些培养方式做了一些改革,但是培养理念未能转变,结果表现为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差别不大,并未能增强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在环境保护技术、技能和管理方面的实践能力[9]。另外,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误解和歧视,导致培养单位对专业硕士的招生和培养不够重视,也是造成环境工程专业硕士虽然生源逐年增加,但是培养观念跟不上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一般为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联合培养,这种模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在完成校内理论课之后在企业导师的引导下进行实践应用工作。但是这种模式在专业导师缺乏、高校重视学术的氛围下流为形式。目前高校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依然是理论课、做实验、写论文。这种培养模式虽然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科学研究的探索,但是实践阶段的缺乏使得专业硕士的培养失去了其本质意义[10]。就环境工程而言,理论、实验和实践三个环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理论是在理想状态下得出的结论,实验是除去了很多干扰因素后对理论的验证,而实践的复杂性使得其与理论和实验存在着巨大的脱节。同时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得实践环节难以执行也是无法提高培养质量效率的重要的原因。目前高校名义上虽然有不少实践基地,但是只是建立了名义上的合作关系或者实践基地,并未形成真正的专业硕士实习培养方案,结果表现为实践基地的建设的形式化,无法真正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相关的实践机会。因此,培养单位招收计划的盲目性、对培养理念的误解、培养模式单一、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使得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质量效率在其培养规模效率提高的同时并未得到明显的提高。

三、培养效率提升的思考

(一)强化专业硕士特色培养

建立完善合理的市场调节机制,有助于加强教育活动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规格和外部需求之间的一致性,从而提高教育系统的整体效率[11]。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向应当满足当代工业、企业以及社会对环境的要求,其掌握的环保技术、技能和管理理念应当满足环保产业的技术要求。传统的研究生培养只注重理论研究,往往对实践应用培养不足,因此,导师必须在这方面予以重视。研究生成果评定除了以学术论文作为评选的标准之外,可考虑工程应用经验、应用型研究成果等同时作为考核指标,特别是带有学校或者地方特色的培养,对学生的就业及成长具有较好的优势。以我校环境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生培养为例,我校针对浙江地方经济特色和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重点开展服务地方经济的废水高级氧化、废气生物净化、污染物资源化等方向的产学研系统培养,使硕士生掌握一定的工程设计、设备调试和工艺开发的能力,并鼓励全日制专业硕士积极参与校外设计院或者环保企业的实习,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专业、课程规模培养效率提升

对于专业硕士而言,重要的是应用技术而不是科学研究,故课程设置的时候应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有所区别。例如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中可重点开设“环境工程CAD技术”、“环境影响评价”和“施工管理”等具有较强实践应用性的专业课程。对于一些技术性很强的课程,授课老师还可带领同学深入环保设施施工现场、污水处理厂或者企业现场等现场教学,并请企业资深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讲解,如有可能,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此增加学生的现场观摩体验,加深印象,提高动手能力。将资源更多地投入到专业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这样既平衡了投入产出比,提升了专业、课程的规模培养效率,也会提高培养质量效率[12]。

(三)学位论文质量与专业技能提升相互促进

为了在提高专业硕士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位论文水平,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计划可以考虑学位论文与实践实习交叉完成。如首先,专业硕士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后,必须进实验室参与导师课题部分工作,了解各研究方向并与导师讨论确定学位论文需完成的内容,导师协助制定相应的完成计划,硕士生了解、掌握并展开初步研究;其次,在了解并熟悉学位论文需要完成内容以及实验环节基础上,去相关企业或事业单位实习与实践,熟悉实际技术应用工作开展所需的各项技能,并初步掌握时间、计划管理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培养规定时间内制定并完成相应任务的能力;再次,在实习实践一段时间后,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位论文。这样一方面可以在去企业实习实践时认真学习并培养相应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学习到的管理等知识用于后续学位论文完成,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与专业技能提升的相互促进。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可以是在一定的生产实践或者工程背景的基础上完成的具有应用性和创新性并解决了一定实践问题或技术问题的论文。如环保工程设计,也可以是环保设备等产品的开发,是技术在某领域的推广与应用总结报告,甚至还可以考虑是某个项目的规划或者管理。当然,论文应该由导师把关,并通过学校和企业组成的专家组的答辩。将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生的培养与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合作,特别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对专业硕士的培养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经济的结合,使人才的培养满足市场的需求。学校与环保企业共同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邀请学校师生深入企业内部,共同参与环保产业相关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工作,学校聘请企业的资深工程师作为兼职教授,为学生传授环保产业中的一些实际应用知识。学校的研发应用到企业生产当中,企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再反馈给学校,学校与企业共同商讨应对策略或者改进措施。专业硕士有在企业实习的经验,企业从学校定向招收学校毕业的毕业生,如此,产学研之间形成了完美的合作关系。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又解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企业的主动参与性[13]。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做好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是当今高校和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培养效率提升为目标,分析规模效率及质量效率等存在问题,并积极思考改进的措施,强化专业硕士特色培养,实现学位论文质量与专业技能提升相互促进,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丽萍,段荣娟.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5):88-92.

[2]翁勇南,宋守信.我国工程硕士培养体系改进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3):20-23.

[3]余国江,杨冰玉.特需项目:专业硕士培养路径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9-13.

[4]倪瑛.浅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2):184-185.

[5]任欣荣,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作问题之归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55-60.

[6]张杰,王滨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1260-1261.

[7]段丹.关于加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河北学刊,2010,(4):242-244.

[8]杨微.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2,(7):140-142.

[9]肖鸿,等.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2,(1):45-47.

[10]章国平,汪燕春.当前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困境与出路[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87-290.

[11]陈景文,刘洁.研究生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55-57.

[12]李凡修,艾俊哲.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4,(23):161-162.

篇7

【关键词】 环境会计; 信息披露; 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日益严重的石油资源不断减少、油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石油化工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支柱产业,具有生产线长、生产过程复杂、产品需求涉及面广等特点,它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石化行业的生产经营与社会环境及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是高风险、重污染的行业。这就决定了它既是导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也是治理环境污染的主导力量。为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对污染行业企业经济活动的科学评价与监督,以石化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为研究基础,建立和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十分必要。

一、样本选取

首先,从沪深证券市场中随机选取中国石化、中国石油、沈阳化工、茂化实华等30家石化板块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公司。其次,选取10个主要项目作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基础,对样本公司2006—2010年的年度财务报告、履行社会责任报告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信息资料进行分析。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一)信息披露比例

在选取的30家样本公司中,涉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比例如表1所示。

从环境信息披露的数量上看,石化行业环境信息披露比例是较高的。这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企业注重环保形象、证券市场投资者对环保的关注等原因密不可分,这些因素促使企业逐步开始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从而增加了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二)信息披露质量

从信息披露质量来看,样本公司中多数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表达简单、笼统、分散,并有一定倾向性。如因缺少规范的环境会计信息确认和计量依据,使部分信息只能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因没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强制要求,企业常常只披露正面信息,而回避不利信息,使同类企业之间环境信息的可比性减弱,减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信息披露内容

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尽相同。通过对上市公司披露内容的分类、整理,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较多的内容归纳为10个项目,主要有:1.环境政策和目标;2.环保补助;3.三废排放量;4.绿化费;5.环保技术及设备改造;6.节能减排收益;7.排污费;8.资源补偿及治理费;9.环保管理规章制度;10.资源能耗及利用率。以此为基础,得到2006—2010年样本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看出:披露项目1的26家,占样本公司的86.67%;披露项目2的占60%;披露项目3的有33%;披露项目4、7和8的企业分别占13%、30%、77%;披露项目5的有73%;披露项目9和10的均有40%。在样本公司中,涉及上述10项内容的公司数及披露项目数如表2所示。

从表2看出,多数公司信息披露内容均不够全面。在10项内容中,披露6项及以上信息的公司12家,只占40%;可见,大部分公司披露的项目较少、不完整,多集中在环境政策和目标、环保补助、绿化费、排污费等内容上。

(四)信息披露方式

通过表3可以看出,石化类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各异,出处有别。有的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96.67%的企业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部分企业在重要事项中披露,也有单独在履行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而多数公司是采取多种渠道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披露的,说明上市公司在这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三、存在问题

(一)披露的质量有待提高

上市公司作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从样本公司的年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及可持续发展报告反映的情况来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还有待提高。由于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受企业利益的影响,因而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使政府、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忽视了对其环境行为及其影响的关注,也难以正确评价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削弱了社会对公司生产经营的监督作用。

(二)披露的内容不够全面、完整

我国石化类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全面,如图1和表2所示,从归纳的10个指标来看,大多数企业披露的项目较少,不够全面、完整,并且大部分企业只是对存在的某些环境信息做简要说明,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对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费用、环境收益和环境利润的信息需求。

(三)披露的方式缺少规范

石化类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繁杂,如表3所示,既有将独立的环境年报公布在公司网站上的,也有包含在财务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缺乏固定、规范的形式,而且大多数企业仅仅只披露了一年或两年的数据,使所披露的信息缺乏可比性。

四、建议

(一)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

国外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比较规范、全面,这与它们具有的较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社会公众积极的环保意识密不可分。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许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国家环保总局也建立了公共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但是相比而言,还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为加快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我国应大力加强环境会计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

(二)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政府环保机构应对企业的环境管理责任有明确的认定。从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在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规定之后,政府做了许多努力来鼓励和督促企业进行环境管理。在我国尚没有明确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的情况下,政府环保机构应当明确企业环境管理的范围,使企业在进行环境管理时可以有的放矢。同时,呼吁企业管理者及职工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全面客观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三)充实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政府环保职能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应对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明确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对环境政策和目标、环保成本、环保收益、资源利用率等方面的披露要求,不仅披露定性信息,还应增加定量信息的披露。石化类企业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环保政策和目标;环保设备及技术投资;治理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的情况;员工环保技术培训;企业因对环境造成影响而形成的奖罚;政府的环保补助及企业因自己的环保行为而获得的收益等等。另外,企业可以逐步建立预防成本的预测数据,从而降低环保成本。

(四)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在信息披露的方式上,可借鉴国外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完善目前以文字叙述、表外附注形式披露的模式,增设相关以货币形式计量的环境会计科目,实现传统会计信息与环境会计信息相结合的综合披露方式。通过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信息分析系统,如环保成本效益分析、环境资源生命周期分析等模型对环境信息进行分析,以达到促进企业全面自主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目的。同时,注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动静层面的结合,如环境诉讼、奖罚、环境投资等对预测企业未来发展有影响的信息。

总之,为构建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促使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益,政府及环保机构应尽快制定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准则和指南,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提出明确的要求,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等做出合理的规定,石化类上市公司也应当充分认识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为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提供方法和经验。

【参考文献】

[1] 窦巧梅.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原因分析[J]. 商业经济,2010(8).

[2] 李劼.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李艳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D].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篇8

关键词:低碳建筑,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耗能,低碳建材

 

1.低碳不是环保问题是经济问题

二氧化碳减低,是环保问题,但低碳经济不是环保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最主要的是通过降低碳排放,把整个经济发展的方式重组,通过低碳排放的手段,改变人们所有的生活方式。建筑行业里面的一些做法,改变了交通和社会其他方面,就如同工业革命走过的路程一样,通过低碳把整个经济所有竞争力和增长步伐改变。

在低碳经济整个体系里面最大的挑战,不是在技术,而是在低碳经济迈进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体系和技术问题,我们没有把整个低碳经济的能量释放出来。这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把低碳方面的所有的承诺,转化为很具体的控制操作层面。如何落实到目前房地产开发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主体本身的责任在哪里,利益在哪里,这套成本、利益和责任在开发中没有很完整的研究和分析。

其次,必须制定一个大家公认的指标或体系。低碳经济不是一个评估标准就能说明白的,在联合国是清洁发展基金,有关碳排放的交易是存在的,但是建筑这一领域还没有共识,到底在某个地方用哪些碳排放的方式,从减排方面是多少,现在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标准。

2.实现低碳目标需要全社会协作

开发企业是资源整合型的,自己不动工,也不生产建筑材料,但是把所有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包括土地、资金、建材等方面,便成为它的产品——具体到各个房地产项目。

我认为,现在很多负责任的开发企业都在默默地朝上述方向努力,不一定跟大的产业、经济挂上钩,但实际工作的确在践行着节能低碳的理念。比如开发一些别墅项目,在不能接市政配套的条件下采用什么样的空调,我们会从节能降耗的角度考虑。同时也积极采用地源热泵系统以及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其实,在房地产行业里,不管是政策的制定者,还是评价者,包括上下游产业链的参与者,在低碳、绿色、环保方面,都要整个社会的团结协作,只有社会当中、产业当中的每一份子都团结协作,才能防止最后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

3.低碳是一把量化的尺子

不管是绿色建筑,还是低碳建筑,绿色应该是比较宏观的,低碳应该是一个具体的指标,即绿色是一个优化的选择,低碳是一把量化的尺子。所以,在“十二五”期间如何把低碳和绿色推进下去,就是用这把尺子衡量。最近国家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碳减排40%。这个指标一定会分到各个行业,分到建筑业的时候,指标应更进一步地细化。

4.政府要鼓励责任企业

建筑行业刚开始的时候的瓷砖小厂和玻璃马赛克厂,那时候污染和能耗是无法形容的。现在的产品在能源消耗方面不大,是自然养护成型的,也没什么污水、废气等排放。我认为,企业做环保的理念、做节能的理由有三点:第一是社会责任。看到由于污染导致的生病死亡情景,很悲惨,觉得有些钱是不能赚的。第二是客户导向,客户也有这方面的需求。第三是政府管控和扶植。企业要低碳就需投入更多成本,因此,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建立一个体系,引导企业去做,要奖励这些坚持正确方向的企业。

5.开发企业应选择低碳产品

尽管一般人不太关注防水材料,但防水对于一家开发企业、对于房屋建筑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材料。房屋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漏水,但是国内目前很大一部分生产厂家提供的防水材料,是低劣材料。免费论文。劣质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就是高污染、高能耗的材料。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最开始就考虑改变传统的施工方法,首先在理念上突破,整个防水理念就是皮肤式,施工时改变了原来的热融,不用汽油,只要水泥地面平整,水泥砂浆直接贴上,就像贴膏药一样,而这样的做法不仅对节能也对环保都带来很大的好处。

作为一个企业公民,如果真真正正做到低碳,需要在追求效益和节能之间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有责任感,应多选择低碳型的材料供应商,环保型的材料供应商;而部品企业,除了本身产品节能环保,也应该更大限度地降低施工生产环节的环境污染和耗能水平。

6.新型低碳技术需要平台做推介

总的来看,目前我们的低碳经济还有许多领域可以开发,大家最不注意的东西其实也能有所发展,无论在制造、施工过程中,还是有节能潜力和低碳的途径可走。在建筑的很多环节,其实越是在小的细节有所改善。

同时,要想使建筑向低碳发展,建筑师、设计师也必须具备同样的意识,除了在自己的领域有所专长,还应该了解认识新型材料,而层出不穷的新型材料要想让设计师熟悉以及开发商敢用,也必须有相应的正规研究机构做推介和示范,只有这样,设计师才会愿意用这些新型的材料。但其实发展低碳建筑,最终都会归属于开发商。开发商本身也有很多苦衷,现在面对那么多的技术、产品,到底哪些东西好,最后试验的,或者是真正承担责任的都在开发商这里,因此,新型低碳技术需要平台做推介把关。造低碳生活,在楼盘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注重每一个环节,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建设绿色低碳住宅项目,正成为开发商们低碳时代的社会责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股低碳建筑之风正在兴起。免费论文。创建低碳社区成为众多开发商追求的目标,而对于购房者来说,买房瞄准“低碳”也成为一个新趋势。因而,低碳建材的出现为楼市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7.低碳建筑需要低碳建材

“现在老百姓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老百姓以前关注的是品牌,现在更多关注这些品牌产品是否真正达到了环保要求。”经营多个品种建材的李先生说,目前他们正在主推节水型阀门、马桶和LED节能灯等节能环保产品。随着消费者对环保建材产品需求的逐渐提高,商家也围绕着“低碳”进行了“暗战”。

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建材行业来说,发展低碳建材产业蕴藏着巨大的机遇。首先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而新项目又在不断地增加。免费论文。因此,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重复生产,是建材行业走好低碳化路线的最重要一步。

一些建材行业已经开始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比如玻璃行业,一些企业早已把触角伸到了太阳能膜电池、风力发电机叶片等新能源产品领域。随着一大批低碳、节能新型建材企业的诞生,整个建材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给住宅穿上“环保”外套是诸多楼盘的普遍做法。通过在外墙加装导热系数较低的绝热材料,利用新技术对建筑围护结构进行高水平的保温隔热,有效解决了冬夏两季室内外温差而造成的能源损失问题,实现了节能、保温、隔音、装饰于一体的效果。此外,地暖、节能窗、保温门采光,大大降低了空调、电扇、电灯等电器的使用率,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小区环境也在低碳设计的范畴之内。许多楼盘都利用了周边的绿色资源,形成了小型的自然生态循环圈。

篇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和社会发展目标。国家应尽快组织修订环保法,开展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的组织制定及修订工作。加快民用建筑节能、废旧家用电器回收处理管理、环保设施运行监督管理、排污许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城市排水和污水管理废旧轮胎回收利用、包装物回收利用等方面行政法规的制定及修订工作。加强节能及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颁布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修订高耗水产品限额标准,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完善清洁生产审核标准和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加强电厂烟气脱硫设施运行监管,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和监督;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加强对重点耗能单位和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对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依法查处。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

加强节能减排的管理。在“十二五”期间,总量减排指标除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外,可在水污染中增加氨氮、磷,气污染中增加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并根据东中西部的发展状况、环境承载能力及各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对节能减排实行分类指导。在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应遵循大部门制的思路,对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和减排的管理职能要相对集中,并提高监管能力。

3、完善政策,形成强有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环境。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政策。对于形成有效竞争的能源产品采取市场定价形成机制,并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结构,促进替代能源的发展。应理顺发电价格和煤炭价格成本构成机制,取消电煤计划内价格,加快成品油、天然气价格改革;完善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利用余热余压、煤矸石和垃圾发电的政策;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促使业主主动治污减排;建立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提高排污权的使用效能。

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及早出台燃油税,研究出台环境税,积极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特别是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要从投资引导向税收调节转移,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危害健康的消费品,征收消费附加税,或者提高税率。尽快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目录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对废旧物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

完善相关投资政策。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国家应向节能环保的方向倾斜。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力度,强化节能减排的政策导向。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跨流域、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增强流域及相关区域污染减排的能力和主动性,促进流域、区域间的和谐发展。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完善绿色信贷机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

完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增长控制和落后产能的退出政策,形成落后产能适时退出、先进技术及时推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良性循环。

4、强化科技,提高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能力

一是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力度。把节能减排作为政府科技投入、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支持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开发高效节能减排工艺、技术和产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技术瓶颈。二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产业化。实施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推广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培育节能服务市场,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鼓励引导消费者使用高效节能环保产品。

相关范文论文:节能减排视角下的车船税改革思考

【摘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日益严峻,给车船税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我国汽车市场和尾气排放的现状入手,对现行车船税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的不足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车船税改革的政策建议,旨在增强车船税的调控功能和导向作用,以引导汽车业朝着绿色和环保的方向发展,实现节能减排、改善环境的…

篇10

关键字:绿色建筑;优势;发展状况;可行性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它影响着生态型城市、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提高新时代人的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绿色建筑工程技术抛弃了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建筑方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随其发展面临一些困境和困难,但发展意义影响深远。

1 绿色建筑的概念和特点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或可持续建筑。其内容不仅包括建筑本体,也包括建筑内部,特别是包括建筑外部环境生态功能系统及建构社区安全、健康的稳定生态服务与维护功能系统。绿色建筑的概念就是指建筑,在其全部的寿命周期内,不但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使用空间,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各种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这样的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真正地实现了人与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处,既满足了人们对舒适生活空间的追求,又很好的保护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1.2绿色建筑的优势

与一般的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绿色建筑不仅资源利用效率高、可循环可再生、节能环保、健康舒适、低二氧化碳排放等优点,还可以迎合建筑市场中消费者潜在的环保消费需求,将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第二,绿色建筑综合力强、影响大。绿色建筑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综合性强,一旦发展起来,将影响到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制造、建筑设备、管理、装修、能源供给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其所影响到的各行业,又分别会影响到更广泛的学科门类,所以发展绿色建筑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第三,以人为本,人类是设计的核心主体,更是建筑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所以,绿色建筑的根本是以人为本,密切结合人们的生活需求,从人们健康舒适的使用需求出发来进行设计,那么绿色建筑才能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价值。第四,绿色建筑整个过程都注重环保因素的考虑,从建筑方案的设计、建筑工程施工以及日后使用等都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参照当地的技术与环境条件,尽可能地使建筑成为整个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2.1绿色建筑起步晚

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绿色建筑概念引入得较晚,起步也较晚,同时我们的人均资源又十分匮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很难为绿色建筑的发展界定统一的评判标准。但是由于人均资源十分贫乏,所以发展绿色建筑迫在眉睫,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重视。

2.2对绿色建筑理解不到位

缺乏对绿色建筑的正确理解,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依然不足等。长期以来,我国对能源的管理偏重于工业和交通节能,而对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几乎是空白。另外,全国节能建筑比例低,而节能省地型住宅销售情况不尽如人意。

2.3对绿色建筑实施性不强

缺乏操作实践及技术支持。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绿色、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关于农村绿色建筑的深入理论研究较少,工程实践则更少。建筑中使用的建筑、装修材料污染严重,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

3 绿色建筑发展的可行性及发展策略

3.1绿色建筑发展的可行性

环保意识增强。建设施工过程所伴随的必然是能源消耗过程以及环境污染的过程。随着近年来全社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营造绿色建筑、健康住宅正成为大多数开发商、建筑师追求的目标。人们不但注重单体建筑的质量,也关注小区的环境、室内空气质量;不但注重材料的兼顾耐久和价格低廉,也关注材料消耗对环境和能源的影响,因此,传统的高消耗发展模式必然要向高效的环保型发展模式转变,绿色建筑应时而生,也符合现今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的潮流。

各级政府和企业对施工过程中环境的控制开始给予应有的重视。一些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已率先通过了环境管理标准认证。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一方面促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素质,另一方面使施工过程逐步实现节能、降耗、低污染,为国家、社会和人类的环保事业作贡献。同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选择绿色建材,适时淘汰落后产品和工艺。

3.2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转变观念,加深领导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的基础性职能更为重要,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管理工作,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鼓励市民使用建筑节能产品(如在房屋装修时尽可能使用新型节能材料等),并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消费者来尝试,此外,市场经济固有的竞争的自发性和无序性必须由政府加以规范和协调。

实施全民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建设和推广若仅靠官方建筑来表率、宣传,也只仅限于那些公用建建筑,不能广泛涉及到农村和民用建筑;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法规,支持绿色材料、保护民众的生态建筑。依靠立法和执法实现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建筑的全寿命周期都应该贯穿“绿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