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层建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23:2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上层建筑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代综合商住综合体建筑具有投资数量大、建设时间长、存在影响范围大的属性,因此高层商住楼开发选址需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的决策者、投资者与开发商在进行确定开发之初,应针对位置、规模、方案设计和定位,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周密的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详细策划与协调,对高层商住楼及周边环境通过科学技术分析手段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以及深入调研;对商住综合楼的空间容量、开发强度、行为模式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应与社会需求和使用者的购买力相适应;使高层商住综合体以多元复合的动态开放模式平衡城市职能,使得原有地段商住关系得到有效提升。综合商住综合体建筑中商业空间需要规整的大跨度柱网框架结构,一般采用(7.8-8.4)×(6-9)m的柱距,空间规整,可供不同业态使用。居住空间功能房开间从1.8m到4.0m不等,多采用剪力墙结构。建筑设计师在进行一个高层商住建筑设计工作之前,要充分研究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地理人文特性,在行政分区、产业发展定位、密度、尺度、规模、色彩、风格与城市发展协调同步,深入了解项目建成后将面对的客户的心理特征并进行针对性设计;建筑设计师需要通过综合评价、协调矛盾,有效地进行周边资源整合和共享,创造出具有流通性、开放性、公共性复合功能的商、住空间,合理设置商业与居住部分流线,设计出既具有地域特色的,又具有文化内涵,鲜明个性的高层商住综合体建筑。
2构建“宜商宜居”商住空间功能
高层商住综合体建筑的功能构成复杂,通常有两种建筑外观形态:①整个建筑成整体式组合在一起,商住单元上下结构贯穿到底,这种布局形式土地利用率高,容积率大,布局紧凑,底部的商业部分多为小空间,对于城市的开放性较差,可在外界面在颜色、材质或线脚上作功能视觉分割处理。②高层商住楼商业区域连续覆盖整个底部面层,高层居住凸现在商业单元平台之上,具有规模较大的裙房,商业外界面表现为通透、开敞、明快的外观以吸引人流,商业环境连贯完整,购物环境安全、宽敞、舒适,商业服务规模大,开放性强,与城市的整体环境关联紧密,商业人流及噪声对上部居住单元干扰较小。对于高层商住综合体商住空间的设计,建筑设计师需注重功能空间协同性与多功能交叉特点,使商住两种功能空间在综合体中协调互补;注意商、住功能配比及各功能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各功能部分交通流线分开、互不干扰。建筑设计师结合建筑功能布局、商业规模、商住比例等方面综合考虑,根据建筑交通流量的变化和使用时间的分布,通过空间分区、合理流线的组织可将商、住使用上的相互干扰降到最低。建筑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高层建筑中功能的多样性,适当将部分营业空间利用为公共活动或服务性空间,增加人们交往空间的随机性和便捷性,从而创造舒适和谐的商业环境氛围。设计师对住宅部分的设计首要考虑的是室内空间要规整,使采光充足,视野开阔;创造多层次多领域的半公共空间,可用来增加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
3构建集约高效的商住交通流线
高层商住综合体的交通流线设计需要周边城市空间规划的配套,形成集聚的多功能复合交通平台,提高建筑的可达性与可识别性。在寒冷的北方地区,高层商住楼入口在设计上首先要做的就是避开冬季迎风面,减少入口散热;而在炎热南部地区,则会首先保证底层的通风。高层商住综合体入口可与城市交通联合为一体,使城市交通生活化,可采用商业街的形式引入商住综合体内部,使商业交通便捷化。根据高层商住综合体交通流量的各种影响因素及交通结构等要素,准确估算高层商住综合体各种人流、车流及货物流的活动规律和实际流量,并将交通空流线间结合建筑总体的功能与空间布局统一进行规划和设计。高层商住楼大量的车流、人流单靠地面分流不足以解决问题时,开发利用高架立体交通和地下空间资源,是高层商住楼疏散、扩充基础设施容量、达到人车立体分流、节约土地资源等目的的最有效途径。车行道可以直接与城市交通体系联结,保证车流的快速疏散;人行道也可直接与室内相连,形成交通流线的立体组织,缓解交通压力;无障碍环境的设计,可以方便更多人群使用。
4构建安全低碳的商住环境
篇2
【论文摘要】历史选择题具有信息量大、知识覆盖面广、考查角度灵活等优点,在历年高考试卷中已成为主要题型,且分值与材料题问答题平分秋色,但从考试情况来看,学生选择题得分并不理想。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在考试中选择题的失分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以后教学中的应对策略,以提高学生解答选择题的能力。
一、基本史实记忆不牢固
例.(09全国卷I) 20.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
A.专制王权强化
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C.国王权力旁落
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
【错因分析】正确答案为A 。学生容易误选C。误选原因是学生对材料中的时间“18世纪中期”所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把握不清,从而受材料内容的迷惑落入陷阱。18世纪中期法国处在波旁王朝的统治之下,法国大革命(1789年爆发)尚未进行,国王权力不可能旁落,故选A项。
【应对策略】夯实基础,重视对知识的识记、理解,这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既要识记重要的史实、概念,又要掌握历史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发展历程;既要抓主干知识,也不能忽视非主干知识;既要认真学习课本大字内容,也要重视课本小字部分、插图甚至注释中隐含的信息。对于基本史实的记忆,平时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相互比较,对比记忆,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提高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迁移能力,使记忆更加准确牢固。
二、基本概念掌握不准确
例.(05全国卷I)15.明清两朝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
A.规定按田亩多少纳税,允许人口流动
B.在当地推广土司制度.
C.康熙时为平息“三藩之乱”而加以大规模推行
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员实施直接统治
【错因分析】正确答案为D。A、B项明显错误,可直接排除;C项正确的表述应是平息“三藩之乱”之后加以大规模推行,而不是之前。误选最多的是C。误选原因在于对“改土归流”的基本概念比较模糊,对“改土归流”实施的背景与过程掌握不准确。
【应对策略】近年来命题者十分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而历史学科中基本概念非常多,诸如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近代化、全球化、市场经济等等,要加强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教学,把课本中基本概念真正讲懂讲透,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基本历史概念,既要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又要掌握其外延,这样再做此类型的题就能举一反三、游刃有余。
三、基本原理理解不透彻
例.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更多地使用铁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错因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题中四项都是秦国成为最强国家的原因,但B项是最主要原因,因为按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原理,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确立起先进的封建制度,才是秦国富国强兵的主要原因。错选其他项都是由于对基本原理理解不全面、不透彻,自然更谈不上灵活准确运用了。
【应对策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很多,诸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等,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很广泛,但由于理论性强、深奥枯燥,学生对此理解不透彻不深刻,应用不灵活,掌握起来有难度。以后教学中加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渗透,以史实为依据,史论结合,深入浅出,提高学生对这些理论观点的理解力和灵活应用能力,同时强化对此类题型的训练。
四、材料理解不到位
例.(07全国卷I)15.清末湘军的组织形式“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这种军队组织形式
A.便于国家直接控制、指挥军队
B.使将不专兵,妨碍军队作战
C.造成兵归将有,为近代军阀所承袭
D.促进官兵平等,有利于提高战斗力
【错因分析】正确答案为C。考生易错选A或B。错选原因是学生文学功底薄弱,对题中文言文材料没能读懂,若理解“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之意,排除A、B就不困难了。
【应对策略】材料型选择题由于命题灵活,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近年来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在选择题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做此类题首先要求学生具有阅读和理解材料的能力,这就涉及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譬如语文文言文的理解、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等,这就要求学生重视各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注意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完整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综合能力、透过现象揭示历史本质和规律的能力 。
五、解题方法与技巧运用能力欠缺
例.(2005年全国高考文综四川卷)17.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政府选送留学生出国学习是在
A.时期
B.第二次时期
C.时期
D.以后
【错因分析】正确答案为C。此题限制条件是四个:中国近代、第一次、政府选送、留学生。特别是后三个条件,少一个它的答案就是不一样的,此题难度不大,误选其他项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清,没能抓准限定词和关键词。
篇3
>> 理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分析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 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 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研究 以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为指导构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 理工科院校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培养研究 理工科院校语言文化素质教学改革窥探 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必要性研究 加强理工科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浅议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发挥大学语文在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浅议体育大学生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理工科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对策研究 论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本土资源与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接研究 也谈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发展之路 美育视野下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析 浅析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人才培养视域下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0年11月27日.
[2] 阎大伟.论文化素质与文化素质教育[J].江海学刊, 2007(6).
[3] 刘献君.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发展[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
[4] 黄婷婷.构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2).
[5] 唐黎.关于理工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4).
[6] 苏淼.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5).
篇4
论文摘要:本文就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从确立素质教育观念、努力拓展校园文化空间、加强精神文明环境建设、完善心理健康环境建设四个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德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德育课程改革是由传统的“说教课”、“讲大道理课”转变为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德育课程的实用性,增强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使教育内容具体化、生活化。校园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人为创造、长期形成的所有有形与无形的客观存在、可深层反映学校特点的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力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位,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当前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笔者谈了4个方面的体会。
1 确立素质教育观念,重视校园大环境的建设
德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德育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是确立以育人为背景,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即在教育中确立素质教育观念。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环境,首先必须是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即提升校园的育人能力,是否能真正建立、形成一种和谐、健康、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校园氛围。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从确立素质教育观念,重视人的生活环境做起。
建设校园大环境应着手于优美的校园、整洁的环境、典雅的建筑物、恰到好处的宣传栏、精美的雕塑、繁茂清馨的花草树木、规范整洁的教室、美观整齐的实验室和实习场所、富有朝气和生活气息的宿命园区,充分体现着校园特有的人文风格;校园内人员整洁的仪容仪表、谦和得体的言谈举止、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及特有的待人接物的习惯等,则反映出人员的精神面貌。优美的校园大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地影响、同化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人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经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所以,美丽的环境氛固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德育手段,它是一种无声的熏陶和感染。是德育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做什么样的人的一种重要途径。
2 努力拓展校园文化空间。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发展
学校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内操场和行政办公楼上的五星红旗、校园内的雕塑、楼台亭榭的对联、校园内的文字标语、墙壁上的书画、碑林、学校师生的书画作品展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变精神”,作为育人场所,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学生在学校活动的时问非常长,如果耳濡目染优良的文化,可以洗涤心灵,潜移默化地获得优良文化意识的渗透。拓展校园的文化空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2.1让校园充满文化气息
学校应该着力建设“文化长廊”,充分发挥宣传窗、黑板报、校史陈列室、阅报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合理地在校园里布置“警句”、“雕塑”、“校训”等。校园文化渗透各个角落,小则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则一座建筑物,如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糖甜一口,心甜一生”、“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不摘果子是高尚的”等温馨警句,让学生看了产生会心一笑的感觉,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2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
为了使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全校性的文化主题活动,让整个校园动起来。
2.2.1结合德育的有关课程,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开展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祖国在我心中”教育活动;以优良公民教育为宗旨的“做个优秀公民”的教育活动;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主题的“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主题活动等,作为促进优良校风形成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这些活动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原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从点滴的事情做起,从平凡的事情做起,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
2.2.2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在德育课程
改革背景下,对学生的评价是德育、教学、学生就业三者有机的结合。应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学术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举办“护士节”、“读书节”、“科学节”等。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逐渐感受到“合格+特长”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论文关键词:德育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
论文摘要:本文就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从确立素质教育观念、努力拓展校园文化空间、加强精神文明环境建设、完善心理健康环境建设四个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德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德育课程改革是由传统的“说教课”、“讲大道理课”转变为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德育课程的实用性,增强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使教育内容具体化、生活化。校园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人为创造、长期形成的所有有形与无形的客观存在、可深层反映学校特点的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力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位,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当前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笔者谈了4个方面的体会。
1 确立素质教育观念,重视校园大环境的建设
德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德育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是确立以育人为背景,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即在教育中确立素质教育观念。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环境,首先必须是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即提升校园的育人能力,是否能真正建立、形成一种和谐、健康、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校园氛围。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从确立素质教育观念,重视人的生活环境做起。
建设校园大环境应着手于优美的校园、整洁的环境、典雅的建筑物、恰到好处的宣传栏、精美的雕塑、繁茂清馨的花草树木、规范整洁的教室、美观整齐的实验室和实习场所、富有朝气和生活气息的宿命园区,充分体现着校园特有的人文风格;校园内人员整洁的仪容仪表、谦和得体的言谈举止、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及特有的待人接物的习惯等,则反映出人员的精神面貌。优美的校园大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地影响、同化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人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经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所以,美丽的环境氛固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德育手段,它是一种无声的熏陶和感染。是德育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做什么样的人的一种重要途径。
2 努力拓展校园文化空间。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发展
学校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内操场和行政办公楼上的五星红旗、校园内的雕塑、楼台亭榭的对联、校园内的文字标语、墙壁上的书画、碑林、学校师生的书画作品展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变精神”,作为育人场所,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学生在学校活动的时问非常长,如果耳濡目染优良的文化,可以洗涤心灵,潜移默化地获得优良文化意识的渗透。拓展校园的文化空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2.1让校园充满文化气息
学校应该着力建设“文化长廊”,充分发挥宣传窗、黑板报、校史陈列室、阅报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合理地在校园里布置“警句”、“雕塑”、“校训”等。校园文化渗透各个角落,小则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则一座建筑物,如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糖甜一口,心甜一生”、“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不摘果子是高尚的”等温馨警句,让学生看了产生会心一笑的感觉,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2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
为了使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全校性的文化主题活动,让整个校园动起来。
2.2.1结合德育的有关课程,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开展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祖国在我心中”教育活动;以优良公民教育为宗旨的“做个优秀公民”的教育活动;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主题的“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主题活动等,作为促进优良校风形成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这些活动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原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从点滴的事情做起,从平凡的事情做起,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
篇5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基础设计;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房屋的要求与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房屋建筑结构的基础设计要求越来越高。基础设计关系到房屋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对于影响房屋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基础设计,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来进行施工。论文就房屋建筑结构的基础设计的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方案提出了相应的见解。
1影响房屋建筑基础设计的因素
1.1上部结构
房屋建筑的上层高度,墙体厚度决定着基础设计。这都是需要通过精准的计算去确定房屋建筑基础的类型、埋深和截面积,这是整个基础设计的核心,从而是影响基础设计的主要因素。房屋建筑的荷载都是由上层建筑高度,墙体厚度决定,不同的上部结构所要求的基础结构都完全不同,所以在进行基础设计时必须考虑上部结构的主要因素。
1.2地质条件
基础设计当中需要考虑到地质条件,这影响着基础设计的承载能力。当然了地质条件的范畴比较大,面也比较广,其中主要有二个关系的因素。第一就是地基持力层的特点,因为地基持力层与基础直接相接,是承受房屋建筑负荷的主要部分,必须要考虑到。第二就是桩基穿越土层的情况,主要有土层中地下水的分布特点和桩基穿越能力。
1.3施工环境
施工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房屋建筑施工过程当中会受到环境温度、抗震等级的影响,作业时必须加以考虑。环境温度对于钢筋混凝土的施工效果有着影响,不同的天气温度需要加以不同的处理措施。另外对于不同的抗震等级,需要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案。人工环境主要有:第一,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有相当大的震动,施工前就必须在基础设计过程中加以考虑。第二,打桩过程会出现挤土效应,进一步带来相应的应力,从而影响周边的受力情况,需要加以考虑和降低影响。
2房屋建筑基础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房屋建筑的基础设计是整个设计中的关系环节也是关键点,影响着整体的设计质量和以后的施工质量。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使得人们忽视了房屋建筑的基础设计,从而导致了很多的房屋建筑质量事故的出现,必须加以重视。本节就房屋建筑基础设计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分析总结。
2.1在基础设计过程中对于地质情况的勘查不全面
地质勘查是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设计的前提,都是必须加以完成的一项工作。房屋建筑的基础设计前也必须进行完整而全面的地质勘察。根据调查走访以及查阅相关的案卷发现当前很多房屋建筑在进行基础设计时都没有进行实地的现场勘察测定。大部份都是按以往的资料记载的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来进行设计,从而导致设计结果只是符合当时的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如果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的话,就会出现比较大的误差,无法适应当前的施工现实条件,从而导致基础设计无法适应当地的房屋建筑,无法保证房屋建筑的质量。
2.2基础设计的制图不够完善
房屋的基础设计最终是需要通过图纸来进行结果的呈现。从而在施工过程中才能按照相关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图纸是基础设计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进行图纸的绘制时也会出现多个问题,主要是对平面结构图、屋顶结构图以及建筑详图三种。在房屋建筑的平面结构图中建筑结构样式、布局和建筑观念不够明显,无法打动客户让其满意。另外设计的差异还会使得无法进行相关的施工。如果图纸的设计存在着数据方面的误差更是加重了施工的难度,影响施工进度。所以必须重视基础设计当中图纸的绘制工作。
2.3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基础设计过程当中都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工作来实施,尽管有些工作可以由相关的仪器进行全自动化操作。但是人的影响因素还是非常大的。在基础设计过程当中,设计人员的地位非常他们,他们是设计过程中的核心,直接影响着设计质量,必须要求设计人员有非常高的专业素质。当前很多房地产行业的设计部门对于设计人员的要求都比较低,很多非专业人员都进行了这个行业,工作时专业知识不足敷衍了事,影响着整个基础设计的成败。
3加强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措施
房屋建筑基础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阶段政府相关部门也非常重视这一项工作,制定了相关的措施来加强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3.1加强监督进行全面的地质勘查工作
对于房屋建筑来讲,其地质勘查工作一直都是流于形式,都是做的表面工作,很少有相关的设计人员进行现场的实地的地质勘查。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这方面加强监管和监督工作,要求进行房屋建筑基础设计相关部门必须进行现场的实地的地质勘查,并设立相应的机构进行专门的负责。要求他们有详细的地质勘查研究报告,这样才能保证基础设计的正确性,才能保证房屋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
3.2完善房屋建筑基础设计的图纸工作
设计部门必须认真完成基础设计的图纸工作,根据客户的需求,加上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来对房屋建筑进行设计,保障设计方案当中的格局要新颖,排除以往对其他建筑图纸的抄袭,另外在加强对设计图纸的尺寸进行多次检查,使得设计图纸的设计尺寸符合实际,保障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
3.3加强设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前面提到基础设计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必须提高设计部门的招聘门槛,招聘时要求设计人员必须有过碣的专业素质以及相当的专业技术,同时还需要有强的工作责任意识以及良好的社会道德素质。把不符合要求的人员排除出,可以有效的保障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另外还需要对设计人员进行相应的工作技术的培训和提高,组织他们进行相关的经验交流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房屋建设结构设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4总结
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房屋建筑结构的基础设计是非常复杂的一项工作,影响着建筑结构的整体质量。只有做好了基础设计才能保障房屋建筑的安全性。做为设计人员需要从思想上加以重视,认真了解不断的探索,在基础结构的设计过程当中,充分的考虑各个影响因素,把握好关键部位,提高建筑物的设计质量。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动态的复杂工作,对于不同的地理地质条件,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当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余晓阳.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基础设计探讨[J].江西建材,2016,03:31+35.
[2]宋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基础设计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21:119-120.
[3]廖阔.探析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7:175-176.
[4]周钰涵.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基础设计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07:156.
篇6
民法理论的几个不足透析 民法理论的几个不足透析 民法理论的几个不足透析
立法者和执法者的主观思想状态不无意义。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经济关系反映为法原则,也同样必然使这种关系倒置过来。这种反映的发生过程,是活动者所意识不到的;法学家以为他是凭着先验的原理来活动,然而这只不过是经济的反映而已。这样一来,一切都倒置过来了。而这种颠倒—它在被认清以前是构成我们称之为思想观点的东西的—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并且能在某种限度内改变它,我以为这是不言而喻的。”最后,我们还是引用恩格斯所举的、在民法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继承权为例来说明民法与经济的关系。他说:“以家庭的同一发展阶段为前提的继承权的基础就是经济的。尽管如此,也很难证明:例如在英国立遗嘱的绝对自由,在法国对这种自由的严格限制,在一切细节上都只是出于经济的原因。但是二者都反过来对经济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二者都对财产的分配有影响。”。由上述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对民法与经济的关系,是由静态关系到动态关系的认识。这一点很重要。某些机械地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的认识,某些割裂民法与经济的联系,或者颠倒二者的关系,把法看成独立的内在之物的看法,都是不正确的。因此,恩格斯指出历史的发展是经济和法律(尾法当然占重要地位)、法律和其他上层建筑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结果。法律的发展除了与经济和其他上层建筑的交互作用外,还必须保持自身体系内部的和谐一致。这个问题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已深入分析过,前已提及。所以,我们在弄清这些关系之后,也同时要看到民法的外部关系和作用,要研究民法自身运动的规律,兼及这些与外部的相互关系,才能对其本质与作用有较全面的认识。
一百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从法的一般理论到民法理论,作出如上述的精辟论断,至今读起来犹觉获益非浅。究其原因,是他们并不仅就法律现象作出某种解释,而是对其本质和作用进行深入而透彻的考察和研究,找到了物质生活关系这一深刻的根源,又进一步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由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从而能够系统而全面地给出法科学和民法科学的基本原理。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的国际社会已非百年前可比,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状况也大大变化,法科学包括民法科学也有所发展;但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揭示了民法的本质和作用;所以在当今时代用以考察和研究民法问题仍不失为有力的工具。在西方社会,长期以来形形的法学理论和学说都没能完满解释法的本质和作用,当然也没法对民法间题作出任何说明。诸如社会学法学派强调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或效果以及各种社会因素对法的影响,然而并没能从根本上说明法与社会生活的深刻联系和相互影响,表面的、片断的理解最终要导致不正确的结论。至于象新黑格尔主义法学派继承黑格尔关于法是文明现象的观点,提出法律准则是根据不同时间、地点的文明条件确定的;心理法学派将法的基础最终归结为心理因素,则是走得更远了。古典自然法学派从人的理性、人性、人的权利去强调私有财产权和契约自由等等,则纯粹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说教,披上“学说”外衣而已。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专门就民法理论写过着作,上述基本原理大都散见于一些论文中,但是,并不失其理论的完整性。如果对之进行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这些基本原理豁然可见。本文仅作些初步探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对民法的本质和作用等的论述,至今仍有现实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民法的认识停留在固定的观念上,马克思、恩格斯对罗马法的评价着重在它促进简单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有的立法者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一般到特殊、从共性到个性对民法的把握成功地起到发展生产的作用,这丝毫不意味着主张墨守成规,这和人文主义法学派认为罗马法的人类法律的基本渊源毫无共同之处。我国近十年民法理论研究较为活跃,注意到了民法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但也受到某些机械观念的影响。民法理论并不限于经典作家对民法的直接论述,而应包括他们对商品经济的有关论述,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正确掌握民法的某些基本原理。马克思曾经指出,极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具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现象,尽管它们在范围和作用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只知道这些生产方式所共有的抽象的商品流通的范畴,还是根本不能了解这些生产方式的不同特征,也不能对这些生产方式作出判断。要使民法促进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发展,就要知道民法共有的、抽象的范畴,也要知道特殊的、具体的范畴。所以,我们应开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民法表现形式,要借鉴有用的经验也不能囿于陈规。在民法与经济法的划分与关系上花太大力气,甚至把两者对立起来,只能妨碍各自的发展。现在有了《民法通则》,但它不是民法的唯一表现形式,某些配套法规尚胭如,这使调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造成一些困难。例如,对民事主体(经济法律关系本质上也是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规定,作为法人的公司就必须有公司法,但却迟迟未出台。《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也制定得太晚,虽然在此之前有过一些工商企业和公司的管理规定,但都不过是解决登记程序而已。然而实体规定一什么是公司、应具备什么设立条件,其组织、营运、解散等等却没有,只有登记程序规定是不能遏止种种不合法公司的。当前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要用行政命令,也要用法律形式,尤其不应忽视民法形式,当然也不排斥行政、经济法律形式。近几年国家关于清理整顿公司的决定、通知或指示已不只一次,为什么仍未收效?无法可依,尤其是民法形式的忽视,是原因之一。如果不加快公司立法,五花八门的所谓公司、行政性公司和劣质公司还会变相出现。会司立法使它能在经济活动中以民事主体的资格出现,促进其积极作用而限制其消极作用,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在关于民法的调整范围和调整方法问题上,调整商品经济关系似较易被理解,而同时调整某些非商品经济关系,曾不被人理解。殊不知民法同时调整某些非商品经济关系并非缺点,而是它的优点,结合调整方法,正是注意到两种关系的有机联系,从对财产关系的调整出发,可使和谐一致。因为经济关系最终要落到财产关系包括财产所有和财产流转这一民事法律关系上。
所以,恩格斯以继承权为例,指出像遗嘱的立法方式即使有绝对自由和严格限制的区别,却都因其对财产分配有影响而反过来对经济起到作用。众所周知,封建土地所有制上产生的继承制度对该所有制的作用是显然的。拘泥于法的部门划分或法的调整对象的绝对单一化而忘却法的目的和作用,就可能贬低民法的作用,不能有效地开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民法表现形式。民法对经济关系的反作用也不容忽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注意到经济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作用,而未充分认识民法对之的调整作用,尤其是对民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方法(作用方式)。这指的是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民法可以其特有的调整方法从另一个方面对经济关系调整,以与经济法协调;一是民法对非商品经济关系的调整,由于其与商品经济关系的有机联系而在调整经济关系上达到和谐一致”。前者必须完善民事基本法规,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民法通则》,同时应重视配套法规。例如民法上担保法律制度对商事活动或经济法律关系的调整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已不能满足现实要求。有关的基本规定仅见于《民法通则》的个别条文,巫应有专门法规以便为经济法中的特别规定提供基础。例如,国际惯例中担保贷款采持续性担保(ContinuingGuarantee),在不超过担保额度和期限的条件下,主合同(原合问,变更不必一一经担保人同意,这既为商业活动提供迅速方便又不失担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我国《境内机构提供外汇担保的暂行管理办法》直到前年仍规定值权人与债务人“如未经担保人同意修改原合同,担保人的担保义务将自行解除”,未能区分民事与商事的不同特点,原因之一在于民法特有的对经济作用未能在立法上得到体现。后者必须来个观念上的改变,即认为民事仅仅是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即以婚姻家庭的法律调整状况来说,几年来出现的“第三者插足”现象,其对社会的、经济的、秩序的影响,虽说是潜在的、间接的却是不可忽视的。在运用民法的反作用原理时要兼顾及这二个方面。公司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出现使得近代商品经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展,法律给以承认而规范之,使它发挥积极作用而限制其消极作用。在西方国家是通过被视为民法特别法或商法的公司法来实现的。这是例证。关于反作用的方式,恩格斯已指出三种情况,第三种方式可能产生第一或第二两种效果之一。这都不意味着反作用的作用方式的消极意义。我国因贬治以前的“管”、“卡”而走向放任,几至失控。事实上,限制不等于不是积极作用,放任也未必都起积极作用。外国民商法中某些规定是放中有管,恰到好处,值得借鉴。而近年来在立法中未恰当掌握反作用原理,出现一些弊端,如企业承包、租赁经营问题则应引以为戒。作为思想理论体系对社会科学包括法学的指导意义,由上述关于民法学基本理论的介绍可见一斑。本文仅就其中一些问题作初步探究,旨在抛传引玉。
篇7
桩基础施工是整个工程建设的支撑,成为了影响工程建设水平至关重要的因素,桩基础工程主要包括承台和基桩两个部分,基桩深埋在地下,承台则在地面之上,桩基础工程的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以下做简要的分析。(1)承载能力:桩基础是工程的承载,因而必须有很强的承载能力,随着桩基础承载能力的加强,能提高工程的稳定性。承载能力也是桩基础质量检测的关键部分,衡量桩基础性能的重要指标。(2)平衡能力:桩基础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保证建筑工程的平衡性,能够提高工程的稳定性。(3)稳定性高:只有保证桩基础的稳定性,才能保证工程的可靠性,尤其是在抗震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4)刚度大:刚度是桩基础的一个重要指标,能承载上层建筑的全部载荷,因而要保证桩基础有足够的刚度。
2桩基础工程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2.1施工前的准备问题
桩基础工程建设具有较高的复杂性,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前期准备工作如资料收集、勘查、测量、评估等,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这些环节都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前期准备工作存在偏差或疏漏,影响后期的测量或施工。很多施工方不重视前期的准备工作,导致工程中存在各种纰漏,降低了工程的质量或效益。
2.2桩基础工程设计问题
桩基础工程的质量和设计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设计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桩基础工程的稳定性、刚度、平衡性等指标。设计过程是建立在精确的勘查、测量、论证和计算的基础上,设计流程严格规定。但实际的工作中,为了缩短时间,设计流程被简化,计算验证也不严谨,造成桩基础施工中存在各种质量问题。
2.3施工阶段的问题
施工是桩基础工程付诸实施的阶段,此阶段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施工阶段的质量问题主要与几个方面的因素相关,其一,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问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施工质量问题频发。其二,施工进度的安排,为了追赶施工进度,施工方对质量的忽视,导致各种质量问题。其三,施工材料问题,偷工减料的问题比较常见,导致桩基础的强度、刚度不足,影响其稳定性。其四,施工中的质量监控措施不到位,没有有效的质量监控,疏忽质量问题,桩基础存在质量隐患。
2.4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桩基础的质量存在很大的影响,如温度、地质、水分等,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软土地基对桩基础的影响,软土地基的强度不足,易发生沉降,施工后桩基础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3桩基础工程质量控制的对策
3.1提高质量控制人员的专业素养
桩基础人员的施工水平和工程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因而要着手于提高人员的素质,严格管理,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与质量。提高质量控制人员的专业素养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其一,组织定期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其二,聘请资深的技术人员讲座,提高员工的经验;其三,进行考核,激发员工自我提高的兴趣。
3.2提高勘查的效果
勘查技术是质量控制的关键,能为桩基础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际的勘查过程中,要对重点的区域进行研究分析,规避一些不利因素,做好严谨的规划。提高勘查的效果还与设备的投入有很大的关系,因而要着手引进先进的勘查设备,提高勘查的精确性。
3.3规范质量控制过程
桩基工程质量控制需要按照规定执行,每一个岗位的检测人员必须到位,并且要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精确性。规范质量控制过程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制定程序,按照流程执行;其二,质量控制与设定的指标对比,不符合的必须返工或重建;其三,控制过程要受到监督,确保透明性和公正性。
3.4确保工程材料的质量
工程材料的质量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因而要从出厂、采购、运输、保管、配制、施工等环节进行监督控制,确保材料的合格。
4结束语
篇8
「关键词比较环境审计绩效
所谓审计环境,是指能够影响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石爱中、胡继荣,2002)。审计主体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环境、把握环境,并了解它的各种优势和弊端,并据此预测实施某项审计的可行性和审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尽管西方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践为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及启示,但由于中国审计机关所处的环境与西方有很大的差异,中国政府绩效审计也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认识目前的经济状况、政治体制和政府管理状况等诸方面因素的优势和不利之处,才能使审计能与外部环境协调地运行,从而保证良性发展。
一、社会需求
需求促生供给。所以,社会需求是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第一个因素,西方国家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西方发达国家的立法机构及社会公众持续企盼绩效审计对政府管理产生影响的社会张力,是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并且这种原动力的客观性较强,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势头。
中国的绩效审计,是在原有传统审计的基础上对审计领域的拓展。从根源上来说,是审计机关自身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而作出的调整。从开始这种调整到激发出广泛的社会需求尚需时日。就审计机关外部来说,在短期内,信息不对称的限制使得上至立法机关,下至普通的社会公众,都不可能向审计机关提出项目建议;作为被审计单位的政府部门对审计的偏见和自身管理中狭隘部门意识使得管理当局也不可能主动邀请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就审计机关内部来说,回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也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所以,中国的政府绩效审计的原动力比较弱,更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开展审计从而激发社会需求,而不能全盘照搬西方的经验。
二、经济制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条件如何,处于何种发展阶段上,是一国审计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
尽管目前中国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均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制度,但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却大不相同。西方发达国家已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国家财力雄厚,不仅政府和企业在经济运行中所扮演的角色明确,而且各方面对业绩和效率都很重视。以中美两国比较为例,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绩效审计全面兴起时,恰逢该国进入以市场化为特征的政府改革浪潮,中国大体上在同一时间进入市场化的探索并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政府审计制度。尽管两国的政府审计都是以市场化为背景的,但市场化的具体含义却有质的不同。美国的市场化取向,实际上是在市场经济已经发育很成熟的前提下,减少政府干预,让经济主体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去配置资源,并且在公共服务的供给领域引进市场机制,力图创建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这种市场化取向是一个“从自由市场到政府干预,再从政府干预回归自由市场的否定之否定过程”(陈振明,2003),在绩效审计中一直强调对经济性和效率性的关注。而中国的市场化取向实际上是指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最终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阶段,不仅有庞大的政府机构,而且有大量的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或机构所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不仅存在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也存在很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各种管理方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影响还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中美两个国家市场化程度不同,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不一样,两国绩效审计的审计内容尤其是审计重点就不可能完全一样。
三、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是影响政府审计行为的最为重要的政治因素
不同的政治体制产生了不同的公共权力问题。在西方国家,“政党分肥制”所带来的党派的争斗、特殊利益集团的游说,都可以借助“民主方式”操纵公共政策,立法监督(包括审计监督)、司法审查也可以有效地约束行政权力的运行,最终导致“民主过剩”,需要其他的改革措施来疏缓,所以先后加入了“新公共管理运动”潮流中,政府审计也随之由合法性审计向绩效审计过渡。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家或立法者在决策过程中是以“经济人”的面目出现的———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最大化的利益表现为在选举中当选或再次当选。所以,政治家的行为是为了在选举中获得更多的选票或更高的支持率。一方面,为了获得选民的支持就必须许诺制定并执行某些能够给选民带来利益的政策或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在项目拨款预算中,也往往支持最大预算方案,以更多的资金来回报支持他们的选民,但对于实施某项政策或项目的结果,则考虑相对滞后甚至不加考虑。另一方面,政治家为赢得选票,往往采取不惜增加决策成本的方式解决问题,以缓解自身的决策压力(如全民公决)甚至拖延不办或是交由下届政府解决。因此,在西方国家,虽然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的主流,但审计机关从未获得当选者对决策进行审计监督的授权,而审计机构也自然地认为决策是立法者的责任,审计机构只能对执行机构的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目前,中国正处于建立和完善并强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增强下对上、外对内、民对党的权力制约,探索的是约束公共管理权力的新路子。所以,党的十六大提出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高度,“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并明确提出要“发挥……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如果说市场经济环境为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必然性,那么建设民主政治的客观需求则使得绩效审计的存在成为现实可能。所以,在中国,审计也是加强民主建设的手段之一。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全盘照搬照抄西方的经验,如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立法主导型的绩效审计,而是要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的路子。
四、法制环境
政府审计所处的法制环境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作为社会整体一个组成部分的法制建设,包括法律法规的健全性及公民守法的意识;二是法律对审计的保护与授权。前者是从法制建设的宏观角度来反映的,不仅与审计机关相关,也与被审计者相关;后者则直接与审计机关及其人员相关。
在第一个层面上,应该说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法律法规的健全性方面几乎不存在明显差别,但法制建设效果(即法治效果)却存在很大不同。在西方国家,公民普遍尊重法律和规则,崇尚法治。而在中国,从整体上说组织原则是凌驾在个人意志之上的社会力量(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些地区和单位个人意志凌驾于组织原则之上的情况),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成为决策的程序性标准,所以中国人重视权威、重视上级胜过重视规则(泛指法律、规章和制度),依法治国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依照法治的精神,人的作用是执行规范,而依照人治的精神,人的作用是掌握规范”(谢遐龄,1996)。所以,与西方比较成熟的法治社会不同,中国基本上处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的时期。所以,如果在中国政府绩效审计中片面追求效率和效果,而放弃对法律、规章遵循情况的检查,就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在第二个层面上,国际经验表明,与绩效审计有关的立法是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前提。无论是在哪一个国家,它总是依法而建立,依法而开展,而不能自发地产生和存在。在西方国家,有相关的法律对审计机关应该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规定得非常详细,如在澳大利亚,审计机构虽然隶属于立法部门,但并没有获得对公共支出的决策过程进行审计的授权,而是仅对其执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审查。在我国,《审计法》中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效益情况进行审计,并且在审计时,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与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因此,我国的法律对审计的授权比西方国家要宽泛,使得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完全有可能突破西方国家的审计范围。
五、文化传统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其文化传统大不一样。不同的文化又塑造了不同国民的性格、精神和思维方式,进而从根本上影响其行为。现以中美两国的比较为例来说明。美国公民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把个人当作人来尊重,就是在他自己的范围内承认他的看法和趣味是至高无上的。”(弗里德里希。哈耶克,1997)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对立面是集体主义。而集体主义正是中国公共管理中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关系的根本准则。它坚持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强调在实现集体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个人利益;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个人利益。在政府的管理活动中,集体主义不仅要求各级行政人员顾全大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而且强调集体领导,在决策中实行民主集中制。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中国审计机关的审计行为必然要受这些文化的左右;而在追究被审计单位责任时,也往往由于集体决策而模糊个人责任,造成“人人负责而又无人负责”的局面,加大了审计处理的难度甚至使得审计处理不了了之。所以,对拥有审计处理处罚权的中国政府审计机关来说,如果在绩效审计中片面地追求对审计中发现问题的处理和处罚,而实际情况是无法处理时,就有可能冲击政府审计的公共诚信。
六、技术基础
篇9
关键词 现代城市 夜景观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城市夜景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城市形象,城市中的夜景布置主要依靠灯光的作用,能够为城市的夜景增添几分姿色,目前大多数城市都广泛应用灯光的效果,使得灯光不仅能够为城市增添一丝光明,还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城市夜景将重点放在地标建筑的夜景打造上,能够体现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还能够反映城市文化的精髓。
1城市夜景照明的作用
(1)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突显其特色。城市夜景景观建设中广泛使用灯光照明,使得灯光照明手段成为城市夜景观建设中必须要采用的手段,灯光以其独特的造型,在白天看来能够美化城市环境,晚上不仅能够提供照明,形成规模的照明还成了城市中美丽的风景线,让人们生活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
(2)体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城市夜景观的优美程度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一个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其夜景观的建设就更加完善。由于经济基础才能决定上层建筑,只有保证经济稳定了,城市中的人民生活水平才会提高,人们对精神层次的追求也会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对城市夜景建设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3)增加社会稳定和安全。许多犯罪案例分析发现,许多事件的发生大多在看不清楚的街道或者照明条件不好区域。目前城市夜景观的不断发展,城市照明能够减少犯罪案件的发生。此外,一些城市中巧妙运用现代照明技术将照明和艺术相结合促使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样就使城市文化和艺术品位得以提升,还能拉动城市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2城市夜景观设计建造的现状
(1)重复单一的内容。大多数城市夜景都是围绕城市人群购物中心对城市夜景进行建设,过度注重商业圈周围的夜景景观建设,相关工作人员认为夜景建设应当在人群比较活跃的地段,所以这就造成了城市夜景建设极度不平衡,一些地区夜景十分漂亮而有的夜景就是除了简单照明就没有其他特色了。
(2)夜景观建设工作缺少规范和策划。一些关于城市建设的工作都要事先进行规划和设计,如果没有事先进行规划和设计就会导致工作状态比较混乱,并且没有一个系统的指导工作,在建设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不知道如何去解决,使得建设工作没有秩序。主要表现为城市照明色彩搭配混乱、灯光照亮强度过高、照明技术落后等,导致了电力资源的大肆浪费。
(3)缺乏空间设计和尺度的把握。大多数城市夜景观照明共同的缺点就是大致上看去好像还不错,但是从细节上看,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由于安排不合理将白天本来可以为人们服务的设施到了晚上就变成阻碍交通的障碍,所以城市夜景观的建设要考虑其作用,这种作用就是能够为人们提供引导和指示的功能。
(4)注重大型节日而忽视平常的夜景观。许多城市都是在有一些大型节日或者大型的活动的时候,才将城市中主要的夜景观设施开放。但是一旦过了节假日之后又恢复原状,这样不仅不能发挥以人为本的宗旨,还会使夜景观建设不能表现其城市的文化。
(5)城市景观建设过分追求其美观性忽视了其实用性。有些夜景观建设比较关注晚上的照明效果,但是白天的作用和效果都不很明显,并且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还有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
3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
3.1城市景观建设和规划要遵照城市的总体建设
判断一个城市夜景观设计的好坏主要是看城市照明是否与整个城市的形象相协调。所以在规划城市夜景观的时候,首先要对整个城市的建筑特点和布局进行调查,然后再根据调查的结果,选择一个适合本城市夜景观照明的方案,既要满足整体城市的美观又要为城市照明所用。所以在计划之前要经过全方位的考虑,使计划出来的方案具有可实施性和适用性;还要考虑城市的实际情况,找到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方案,获取比较有利的资料,这就要求要加强相关调查人员的工作能力,对他们的业务能力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这样收集下来的信息才具有权威性。
3.2城市照明的设计要能够体现城市文明和建筑特点
城市夜景观照明要充分考虑到一个城市的城市特点和建筑物的标志,这样才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底蕴。为了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就要注重城市文化与人文特征。所以在设计照明时,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建筑物的特点,充分体现城市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底蕴。还要考虑环保以及注重以人为本,尽量要避免城市照明给人们带来的污染,在选择照明设施上也要考虑这两点因素,建议采用局部投光的方式。能够给城市中的居民一种舒适的感觉,还能提高城市居民的审美观以及艺术价值观。
3.3照明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
在一般比较常见的城市照明中都会采用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和白炽灯,这两种灯都有各自的优点,但是也有同样的缺点就是有些灯光亮度不是很好,展现出来的效果不佳,并且有些显色性比较差,就会造成不美观的现象,所以在选择照明方式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寿命长短之外还要考虑其展现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一切城市夜景观建设都要以整个城市的建筑物和艺术特点为导向,将照明方式与城市景观艺术相结合,更能够体现城市的艺术蕴含。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初探[J].城市规划,2000,24(2):56-58+61.
[2] 杜勇.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的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3(22):2335-2336.
[3] 李照凯,申章民.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24).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控制
1 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在为其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国际前沿性建筑项目研究新领域的同时,建筑行业本身所具有的一些不利因素也逐渐的显露出来。建筑行业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投资大、工期长的项目,从其施工的审批阶段到最终的工程验收阶段,都涵盖了巨大的风险性和资金占用量,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建筑企业的投资风险以及最大程度的提高建筑资金的投资效益,控制建筑工程造价便成为了首选内容。建筑工程造价顾名思义就是对某项建筑工程进行所花费的全部费用的一个早期计算。它需要造价员充分利用其经济头脑,对建设工程的各项信息进行全面分析掌握,以此来有效地把控建筑工程的市场脉搏,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作为一项动态性的工作,其在工程决策及设计阶段、项目的招投标阶段、工程的施工建设阶段以及最终的工程结算阶段上表现的尤为重要,下面本文将对此进行一一的简述。
2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决策和施工设计阶段上工程造价的控制策略
建筑工程项目的决策和施工设计阶段作为整体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阶段,其对于造价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投资单位的资金是否能够满足后期的工程建设步伐,更将会影响到在各项施工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能够充分的加以利用。因此,强化对该阶段的工程造价的控制将会对该工程项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起到积极地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2.1 强化施工设计的优化性。项目工程的各项施工方案全部都应依照建筑设计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是否合理、优化将对整体的施工和造价控制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施工设计时必须依从工程结构、使用价值功能、市场需求情况和经济效益,将这几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设计多款设计方案,从中进行优化、比对,以力求最终的工程设计的最优性。
2.2 加强实际工程地质的勘察工作。只有好的地基基础才能建成优质的上层建筑,而在地基的建设前必须进行实地的地质勘探工作,只有实地分析建筑地处的土质结构、周围建筑环境影响等因素,才能科学的、准确地设计出高质量的地基基础,保证上层的主体建筑在建筑过程中避免出现倾斜、不均匀沉降等现象。因此,只有进行实地的地质勘探,才能在设计决策时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的额度,避免因项目不合理,而增加投资,造成资金浪费。
2.3 严格实行设计工程的招标工作和科学的工程设计工作。通过严格甄别工程设计的招标工作才能促使建筑工程的设计更精心,使设计方案更具有技术性、安全性和功能性,强化对工程造价的考核,更加符合现阶段所推广的限额设计方案,将经济效益与施工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大程度的强化在建筑设计的决策和设计阶段上的造价控制。
2.4 提高设计人员和工程造价员的职业素质。在进行建筑工程的造价计算过程中,起到设计决策、造价核算、工程考核等工作还是要靠人来完成,人的主观性将对此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通过提高设计人员和工程造价员的职业综合素质,使“人”树立起高度的经济核算意识和观念,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同时,加强对设计人员和工程造价员的专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充分掌控当今建筑市场的动态和预算定额、费用定额等,使该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自觉地把技术设计与经济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的提高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决策和施工设计阶段上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力,减少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损失。
3 在施工的招投标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工程施工的招投标工作事关日后的整体工程的造价控制和后期阶段的各项施工工作,因此在施工的招投标阶段必须进行严格的把控。具体工作主要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工程招标的原则和程序,对建设工程从项目报建到合同签订的全过程都进行详细的规定。作为施工单位投标报价和双方签订合同的依据,因此对于招投标阶段的各项文件都应做好既严密又准确的文件归档工作,避免引起日后不必要的纷争;2.对于工程的造价确定,必须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擅自更改工程结构和刻意压低造价资金投资额;3.不断提高标底的编制质量和评标人员的业务素质,切实防止压标或低价抢标;4.在进行公开招标的同时强化对招投标过程的全程监控力度;5.应以招投标双方双赢为目的进行标底的方案确立,严格禁止人为地要求施工企业压价让利和提出垫资施工等条件。以上5点可以极大的降低在招投标阶段出现的对日后工程造价失误、过低压价等不良现象。
4 工程施工阶段上对于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的策略
工程施工阶段作为建筑工程的主体阶段,其工程造价的重要性更显尤为重要。进入到工程施工的主体型阶段,各项工作将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工作应细分为三个阶段:1.从施工开槽阶段至地籍建设完成阶段,本阶段的造价工作主要针对地基工程;2.整体浇筑施工阶段,本阶段将针对钢筋结构、混凝土进行工程造价核算;3.后期内部施工和排水管道安装阶段,此阶段的工程造价应严格结合实际的施工进度和要求进行。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程变更设计管理办法》,对于在施工过程中所有的变更设计应严格按《工程变更设计管理办法》规定的指责权限范围和程序执行,不随意改变原设计,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技术标准,以保证所变更施工项目的数量、变更的费用、变更的规模等姐在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范围之内。
只有将每一个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进行细分和阶段性的控制,才能有效的将整体的造价进行严格的控制,在一个阶段施工完毕验收合格后继而进行下一阶段的施工,降低工程投资的风险。
5 验收阶段上对工程造价的控制策略
5.1 对各项施工资料和工程造价资料进行细致的收集整理工作,认真核对每一项造价资料,建立起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为后期的工程验收、建筑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提供准确的原始参考;2. 竣工结算的审核作为控制投资的最后一个环节,不仅直接关系到建设方与施工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关系到项目工程造价的实际结果。因此要严把竣工核算的每一环节,工程项目部应认真核查每一项的实际项目支出与最终的实际投资额度。
工程造价工作事关重大,除上述五个阶段对工程造价进行严格把控外,还应从制度上以及造价核算上都应进行严密的把控,建立健全工程造价的管理体系,设立专门性的造价管理机构,使申报计量、报价资料、验收基价、日常费用开支能够在制度上得到保证,并着力规范各项资金的使用、调度和管理,保障资金存放安全和有序投入,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更好地控制工程造价。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关键阶段的造价控制必须进行严格的监管,以充分提高工程造价的存在价值和实际效益。通过各项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显示,优质的工程造价控制在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降低企业投在风险和优化施工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随着日后建筑工程企业发展的空间的不断加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必将沿着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王振东《建筑企业关于控制工程造价浅析》《集团经济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