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建筑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31 04:2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建筑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首先,“中国式”医疗建筑在设计前期存在着设计依据不足的问题,整个医院建设只有几页或十几页纸的设计依据,几乎没有一个合理完整且专业的未来规模策划,项目一开始院方便急于开始设计招标,整个医院设计过程中没有和医疗建筑师一起按照设计进程编制三次专业设计依据的过程,同时也没有用三次设计依据来指导不同阶段的设计。
院方与设计院在设计前或设计中同样也没有编制一部 Room Data (房间设计依据),几百页的房间数据是医院设计的专业依据,也是后期施工的依据和医疗建筑工程预决算的依据,它是指导设计院的“建筑专业”将设计深度深化至1:50比例的重要文件,它甚至能帮助医疗建筑工程实现未开工先“决算”,是控制整个医疗建筑工程建设的必备“法宝”。但很遗憾的是,在中国式“粗线条”的医疗建筑设计过程中,医院方和设计院的设计师们都没有去重视和编制这套专业的Room Data。
其次,“中国式”的医疗建筑施工图设计图纸深度只能到1:100的比例,达不到医疗建筑设计图纸所必须的1:50的比例深度。在中国起牵头作用的“建筑专业”提供给其他专业的图纸(又称建筑专业条件图)的深度只能做到1:100,而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建筑专业提供给其他专业的设计图纸深度是1:50的比例。1:100比例的施工图设计深度所产生的问题是:无法完整准确地表示出各个房间的各种医疗设备、电器、气体等的接口与插口的位置与数量,从而导致了水、电、弱电、空调等专业的设计图纸不能准确地标注与布置各个房间内的各种管线、接口与插口等,导致医院在建成后安置的时候才发现各种管线、插口的问题,甚至根本就没有预留。由于目前中国医疗建筑设计深度的不足,使整个医疗建筑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并且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导致了医疗建筑工程在建成后的安置过程中需要大量返工或者二次施工,甚至多次施工。
第三,目前大多数中国设计院的医疗建筑师没有能力质疑和纠正院方科室主任所提出的要求,医院科室主任懂医学,懂患者,但未必懂医院!医疗建筑的整个设计过程是由院方(医生)来主导,却不是由专业“医疗建筑师”来主导,医疗建筑的建设作为一个面积的概念,医生是无法掌控的。
以上三大问题形成了一个“中国式”的医疗建筑设计体系,其设计深度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标准,因此在中国,医疗建筑工程所造成的大量浪费与功能缺陷也是普遍存在的。
设计过程缺乏三次设计依据
中国建设一个投资几亿甚至十几亿元的医院工程所对应的设计依据往往只是仅有几页或几十页图纸的“简版”,这在任何其他国家都是不可思议的。医院方面和设计院的设计师在建设前期整理不出合格专业的设计依据,而大多数设计单位里没有真正的专业医疗建筑师,最终的结果变成是医生指挥着设计师按照他们或许不完整的想象来画图。
而在发达国家,医疗建筑设计的做法则更为严谨。根据医院设计进程的不同阶段,院方在“医疗建筑师”的辅助下,分别提出针对总体规划、针对单体建筑设计(包括方案阶段)和针对房间功能布置设计的三个详细设计依据(Room Data)。一个医院的建设,院方在医疗建筑师的辅助下,至少要提出三次设计依据,这三次设计依据包含非常详细的医院设计要求,少则几百页纸多则几本书的厚度,因此像我国只靠几页纸的设计依据就建起来几十万平方米的医院,这在发达国家是件不可想象的事。
当下,门诊手术在全球快速发展,医院设计对医院门诊科室的规模把握变得相对复杂,门诊量与科室面积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变得难以掌握,尤其表现在对各科室候诊区面积的分析与掌控方面。因此院方往往需要单独委托有经验的专业“医疗建筑师”来辅助编写现代医院建设的三次设计依据。
将问题不断地传递给下家
现代医院的大部分房间都要求配置医疗器械、电器、气体、上下水等各种接口与插口,那么问题来了:是谁在设计中“完整全面”地决定这些设备插口与接口的数量与位置?答案是“医疗建筑师”!因此“医疗建筑师”必须完整地了解每个医疗房间的使用功能,但目前中国设计院在房间功能布置的设计中存在着“缺失与不清及设计深度不够”的问题,这是造成医院建设返工或多次施工的最主要原因。
很多医疗建筑是在医院方、设计方(包括设计方内部的各个专业)、施工方、装修方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建起来的,从设计到施工几乎都是在一种“不清楚”的状态下进行,整个建设过程将“不清楚”进行到底。
第一个“不清楚”者:医院方(甲方)。医院方在医院建设前期更多地关注项目的设计外观,在没有完整的功能策划和专业的未来功能评估前,就急于开始设计招标,而不是去花时间与精力对不同科室的各个医疗房间提出非常具体的设计要求,医院方也不会委托专业的医疗建筑师去详细地研究各个房间的设计依据问题,而是将这些问题交给了设计单位去决定。第一次将对于房间内各种接口与插口的详细位置与数量问题“不清楚”地绕过去了,移交给了设计单位!
第二个“不清楚”者:设计院建筑专业的建筑师。设计院接到任务后,由于建筑专业的设计师比院方更不了解不同科室的医疗程序与医疗设备情况,因此对房间的构建只能按照建筑图(又叫建筑条件图)设计到1:100比例的深度,但这个比例的图纸并不能准确全面地表示出各个房间的平面、立面及接口的具置和数量。从图纸上看基本上是个空房间,建筑专业把这套深度不够的图纸又移交给了下家,即水、电、弱电、空调等专业,将其用于进行设备专业的施工图设计。
第三个“不清楚”者:设计院的设备工程师。在多数情况下,设计院的设备工程师们就更谈不上了解医用房间了。既然建筑图上没有详细全面地标识出各个房间医疗设备、电器、气体、上下水等的接口与插口情况,也没有各个房间的完整设计依据,因此这些设备工程师就按照自己的想法为每个房间接上插口,其准确性和完整性无从谈起,最终把这个问题留给了施工单位。
第四个“不清楚”者:土建施工单位。土建施工单位接到设计院的施工图后,会遵循按图施工这个基本原则。他们不会去了解每个房间建成后的功能,也不去深究各个医用房间接口与插口的数量与位置,更不可能准确地去预留各种必要的管线和接口与插口等,在医院大楼被建起来后甚至还会还告知院方,这些预留都是下面装修公司的事。
第五个“不清楚”者:装修施工单位。毋庸置疑,装修施工单位更不懂医疗建筑,因此也谈不上了解各个医用房间。多数情况下,施工单位在赶工期的压力下不会腾出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这些与医疗装备有关的问题,只是按照医院方的要求,尽快完工。因此装修单位基本是参照原设计院的图纸进行施工,自身不会深究某个房间的某个墙面该有什么样接口与插口,该预留什么设备的安装条件等。
最后又转给院方,虽然从表面上看医疗大楼是建了起来,但最初的问题从设计依据开始,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医院。大楼建好后,院方搬入时会发现建筑各个房间的接口、插口、端口等没有预留,该留管线的位置管线没有接来,甚至该放医疗设备的地方都没有提前做安装预留,这个时候医院方不得不开始策划各个房间,并讨论房间的医疗设备、电器、家具等的具体安置问题,然后再找来施工单位二次施工,把刚刚装修好的墙面重新打掉,再引入各种管线,有的即使搬进去了也仍需再拆砸修补,这就是“本末倒置”地把 “不清楚” 进行到底。
缺乏真正懂医疗建筑的专业医疗建筑师与规划师
很多设计院声称自己的设计特长是医疗建筑,但这不并能说明他们有真正懂医院各科室的“医疗建筑师”,或许他们曾经深度设计过很多中国式医院,但这其中主要是指建筑外观,至于对内部的详细医疗功能了解的也许并不多,也没有能力去指导医院各科室主任该怎样规划和使用自己的科室。
这里涉及到一个医院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笔者希望伴随着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能尽快地培养出一批真正懂医疗建筑的设计人才。
篇2
他不是医务人员,却比医务人员懂得的专业知识更广,医务人员有了问题来向他咨询;
全市有多少座专科医院精于哪些专科,坐落在哪,他了如指掌;
医院怎么建更科学,他说得让人心悦诚服;
他是搞设计的,他跑了好几趟到外地,为的不是要揽到一个项目,而是说服人家不要上这个项目;
他及他的设计团队获设计大奖,声名远扬,邀标者日众,应接不暇;
他就是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医疗建筑设计所所长孙鸿新。
让我们从迁安市人民医院中标工程开始来认识孙鸿新及其团队。
2007年11月26日,迁安市人民医院建设招标现场,来自加拿大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多家大型建筑设计公司以及内地多家大型建筑设计企业云集在此。这一天,是该医院建设工程开标的日子。
高手云集,每个参赛设计者都惴惴不安。这是一个“效益工程”,因为设计方案若中标,一等奖仅奖金就100万元;二等奖奖金60万元;三等奖奖金也有40万元;这还是一个“面子工程”,参赛者都是医疗建筑设计领域中的高手,如若中标,那就是强中夺魁,设计水平非优秀所能概括和形容。因此,竞标者都铆足了劲。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医疗建筑设计所也在其中,他们已经过初评、复评,由参赛的20多家设计单位进入到决赛阶段,与5家设计单位进行最后的博弈。
会议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钟,当所有的设计单位介绍完标书之后,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医疗建筑设计所所长孙鸿新已成竹在胸。果然,经过专家评委的投票推选,建院医疗所的方案获得第一名。他们的实力与水平在与高手的博弈中得到了验证。 迁安市人民医院是他们众多设计成果中的一个。此前,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已完成了天津市人民医院、海河医院、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等20多个大型重点医疗单位的方案设计,改造的中小型医院更是遍布天津市。孙鸿新是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正高级建筑师。多年的医疗设计经验、独特的设计理念、突出的成就使他还荣任全国建筑设计协会医疗建筑设计分会理事和中国卫生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成为天津市获此殊荣的惟一一名医疗建筑专家。凭借医疗建筑设计的深厚功底,他在专业学术理论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撰写的《浅谈天津市新建人民医院工程设计》、《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等多篇学术在《建筑创作》等刊物上,还在中国医院协会与中国建筑学会举办的“2006北京医院建筑设计及装备国际研讨会暨展示会”上发表了《从辽原市中心医院火灾谈住院部防火设计》的论文。多年来,他的设计作品多次获奖:天津市人民医院荣获全国十佳医疗建筑设计奖、天津市规划设计一等奖;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外科系统综合楼荣获天津市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
战略调整为专业做精创造条件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医疗建筑设计从建筑设计中独立出来始于5年前。
为顺应国家医疗事业发展的形势,2003年底,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党委决定进一步加强专项设计力量,集中优势兵力,在专项设计领域做精做专,将孙鸿新从原来的综合设计所调出来,成立医疗建筑设计所,全力研究医疗建筑设计。
院领导班子决定后,孙鸿新毫不迟疑地放弃综合设计所副所长的职务,组织一群年轻人专攻医疗建筑领域设计。成立初期,所里不足10人,大部分还是初涉医疗建筑的年轻人,而且院里划拨的资金相当有限,以至于首个医疗项目的装修设计费用都是所里自发筹款。这种情况丝毫没有动摇孙鸿新和所内成员把项目做精、打造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医疗设计品牌的决心。
刻苦钻研为专业做精积蓄能量
战略调整,无疑为孙鸿新及其团队集中力量把医疗建筑设计做精做专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医疗所成立后,为了紧跟国际发展趋势,把握新技术,孙鸿新带头学习国内外医疗建筑设计的先进理念,钻研建筑技术与医用科学知识。图书馆里有他翻阅文献的身影;电脑里、工作薄上记载的是他搜集的大量医疗资料;书柜里、办公桌里是他摞起的厚重的医疗书籍。
为把专业知识融入实践、融入设计,孙鸿新带领团队去现场、进工地,实地研究医疗建筑作品。几年来,他们走访了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城市,详细研究医疗建筑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创新点,实地考察的笔记装满了整整3个柜子。
除了医务工作者,一般人是不愿进医院的,但是孙鸿新却有空就往医院跑。他实地考察怎样的设计更满足医疗需要,更符合人性化要求。他还经常和医学专家交流、和投资方沟通,与医生和病人交谈。他对医疗专业知识的精通连医疗卫生部门的专业人士都惊叹,对医疗设备的了解比专业人员还专业。一些专业人员可能只对某一方面的设备了解,而他却对哪个方面的设备都熟悉。甚至有的医院进设备,医务人员要请教他,可不可以进这样的设备,放在哪里合适;有的医院要扩建也来向他咨询。前两年,某医学院附属眼科医院要扩建,为了节省投资,他们购得一处办公用房想改造成为眼科医院用房。该院书记、院长到所里来咨询,孙鸿新了解情况后,认为改建并不经济。孙鸿新列举了眼科医疗设施所需要的条件,如,手术室操作台的高度按规范标准,要求房屋的净高必须达到3.5米,而这座办公楼的层高达不到;一般办公楼的电路是一路,而医院需要三路电,用电必须增容;医院窗户的气密度要求高,而办公楼窗户的气密度是达不到要求的,窗户必须得换;楼梯的宽度也不符合医院要求,电梯也没有,如要在楼内改造加电梯,地坑问题不好解决,要加在楼外,规划上能否允许,等等。这样算下来,不但不省,还不符合医疗建筑规范要求。孙鸿新的分析,使咨询者佩服得赞不绝口:你真是比我们还专业!
孙鸿新是专家,凡是接触过他的人无不为他专业知识的丰富而折服。但是他知道,自己不仅是专家,还是所长,他要把全所的人都带成专家。
建所之初,除所长孙鸿新、副所长梁晓明和王秋利等少数同志有过医疗建筑设计经验外,其他大部分同志都对医疗设计不甚了解,有的是刚刚走出校门、从未接触过医疗设计的大学生。针对这种情况,所领导班子制定了一系列学习提高措施,如定期开展方案研讨和学术交流会,将工程实例分析与医疗建筑规范学习相结合,让职工在灵活的学习方法中掌握医疗设计规范;所里还将每周五下午定为所内青年读书活动时间,交流设计心得,探讨技术难题,使大家的设计水平在交流中得到提高。
厚积薄发赋予医疗建筑新的生命力
经过对医疗建筑的长期专业化研究,孙鸿新对传统医疗建筑存在的弊端、需要改进和优化的地方已经了然于胸,他的脑子里不时地闪现出理想的医疗设施模式。这就是:在功能上尽最大可能满足医患需求,对投资方来说,要最大化的发挥投资效益;对患者来说,要有最舒适的就医环境;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讲,建筑的设计、布局应该具有时代感,总之,这种模式是建筑艺术与医疗功能相结合的完美作品。
医疗建筑设计不仅对设计专业有较高的要求,而且要求设计师具有展望未来发展的能力,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医疗建筑一旦建成,设计师就很难有校正的机会。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遗憾,孙鸿新尽管有着丰富的设计经验,每接到设计任务他都要设计出很多方案进行比对。如一个出入口,他要设计出七八个方案,反复考虑,哪个最合理,不但现在适用,将来也不会有缺憾。
采访中,我们深切地感到,迁安市人民医院项目设计方案之所以中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把这种尽量不留遗憾的理想医疗建筑模式在这里付诸实施,并倾注了全部情感。
迁安市地处“京津唐秦承”城市圈的中心位置,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首钢的70%%已经迁往该市,今后还将更快发展,但该市缺少与人口配套的综合性大型医院。为此,迁安市政府决定建设一所总建筑面积159384平方米,总床位数1039人,集医疗救助、保健康复、疗养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医院。
面对这样一个建设项目,更坚定了他们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去设计的信念。接到标书后,他们没有完全按照建设方的要求去设计,而是根据多年的设计经验,融入新的理念,提出改进建议。如建设单位在设计任务书中要求设置1000个停车位,并要求75%%为室内停车位。经过分析,他们认为这种设置既不经济,也不方便就医者。其一,室内停车占去三万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势必挤占其他医用建筑面积;其二,将病人的车辆置于室内或地下,就医者面对复杂的标识,繁忙出入的人流、车流并不适宜。为此,他们建议,室内停车数量不超过总停车数量的40%%。而且,室内停车场主要作为医院员工车辆使用,因为,医院内部车辆出行时间比较有规律,便于管理,有利于地面人、车、物流的组织。这个既入情入理,又经济适用的建议很让建设单位佩服。
又如,建设单位要求建设一个中心血站,并规定了具置。孙鸿新经过分析认为,血站采集的血要经过医院血库技术处理后才能给患者使用,没必要离患者近,其位置应该临街,方便献血者。
建设方想到但是不周到的,孙鸿新想到了;建设方没有想到的,孙鸿新也想到了。在前期考察中,孙鸿新发现迁安是一个以钢铁带动发展的城市,有矿产、钢铁厂、化工厂,而且,所处位置四通八达,这无形中增加了突发危险事件的几率。为此,他们建议在急诊区域增设创伤及突发事故、群发事故抢救设施,其能力要覆盖周边地区。
除了医患双方外,他们还考虑到陪诊人员。将门诊大厅与两侧的门诊科室之间的区域留给陪诊人员,并设计种植绿色植物,既调节病人及家属紧张的心情,又能够美化环境。
在整个医院的建设布局中,也处处体现着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医院的出、入口因不同的需要而分向设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大型医院对城市道路的压力。在医疗区的布局上,改变过去传统设计的“王字型”和“山字型”结构,主体建筑采取现代化的医疗街模式,简化了就医环节。建筑物采用“V”字形平面设计能够让北朝向的房间也能得到些阳光,满足了采光的均好性。从空中俯瞰,“V”字形的建筑似“燕山脚下两只飞翔中的燕子,即寓意健康和活力,又暗合了迁安市燕山脚下的位置特点,如同一件现代雕塑,极具个性”,达到了建筑的外在美与医疗建筑使用功能完美结合的效果。
这样一个充满着人文关怀的设计方案,这样一个将建筑艺术与医疗使用功能完美结合的设计方案,怎能不一举夺魁。
此方案中标后不久,陕西省渭南市要建一座医院,该市书记、市长亲自在全国多家设计单位中经反复考察比较后,将这座规模1000张床位、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医院的设计项目交给了他们。以人为本有所为有所不为
秉承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服务社会、做良心设计”的理念,多年来,以维护国家利益、患者利益为出发点,该干的干,不该干的坚决不干。
山东某市政府曾找到孙鸿新准备建造一大型医院。孙鸿新在对当地人文情况进行调查后,认为拟建项目规模过大,建成后可能会使医院的使用效率低下。于是,他往返几次,劝说业主不要建如此规模的医院,不仅对资源造成浪费,还大大加剧了日后管理难度。听了他的建议,当地政府不无感慨地说:“你们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专业精神。”
乡镇医院改造及建设工程的设计费用很低,但孙鸿新觉得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设计费再少也值得。一次,孙鸿新带领几位设计人员到蓟县一所乡镇医院考察。一进门,大家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排破旧的砖房组成门诊室、手术室、病房和药房,整个医院的医生、护士连同门卫等工作人员加在一起只有五六个人。在砖房的一侧立着几只大水缸,水缸中的水就是用来进行各种手术的。昏暗的病房里面是锈迹斑斑的病床,其简陋程度令人难以想象。从医院出来,大家心情都很沉重,一路上大家一言不发,但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设计好每一座乡镇医院。
那时候,医疗所刚刚起步,所里还没有自己的办公用车,蓟县最远的一个施工现场,往返路程打车费就要400多元。在设计费不高的情况下,设计成本加大,但是,大家仍然没有耽误工程进度。
篇3
关键词:医疗建筑;低能耗高舒适度;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7-0118-05
1.前言
医疗建筑是一种有着久远历史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的建筑类型,它担当着维系人类健康,恢复人体机能的重要职责。它的发展是一个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反应。在倡导“低碳节能”和“以人为本”的今天,医疗建筑也必然是向低能耗和高舒适度的方向发展。
2.低能耗高舒适度型医疗建筑的内涵及特征
2.1低能耗高舒适度型医疗建筑的内涵
低能耗高舒适度型医疗建筑是和谐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下提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具有高效率的、规模合理、运作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医院,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人的关怀上。所谓低能耗是针对目前医疗建筑的高能耗现状提出的。我国大型公共建筑耗电巨大。大量调查数据表明,医院作为一种公共建筑,其建筑能耗占医院总能耗的27%左右。如在保障医疗水平前提下,又减少能源消耗已成为医院建筑能源管理的重要问题。
医疗建筑应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充分考虑病人环境的舒适度问题,所谓高的舒适度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方面是生理的高舒适度,即病房有一个恒温恒湿恒氧的健康环境;另一方面是心理的高舒适度,即通过室内外环境设计,给病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空间,使病人保持心情舒畅,以利于病情康复。
2.2低能耗高舒适度型医疗建筑的特征
低能耗高舒适度型医疗建筑特征如下:
2.2.1健康空间:医疗活动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医疗废弃物和病菌,然而,患者则需要一个洁净、无污染的治疗空间。低能耗高舒适度型医院必须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减少室内病菌污染源,实现医疗废弃物的“零”排放,来改善室内环境的品质。
2.2.2舒适环境:应充分考虑室内物理环境的设计,使病房中有最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及声环境。利用立体化、网络化、生态化等多样化的绿化配置新技术,搞好医院建筑区域的绿化,有效防止噪声污染、光污染及大气污染,充分改善患者来院就医的环境,满足大家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
2.2.3低能消耗:低能消耗是低能耗高舒适度型医院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低能耗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节约,即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丢失,如利用低能耗的屋顶柔和辐射采暖制冷技术、墙体保温技术、昼光照明技术等;b.开发,即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光伏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等。
3.低能耗高舒适度型医疗建筑设计策略——以91医院为例
3.1项目概况
91医院位于河南省焦作市,系原160医院。医院内医疗区原有建筑多为4到5层,年代久远,为满足医疗使用,2007年起院方开始大规模改造建设医院。
医院总用地面积8.8万m2,其中医疗工作区规划用地约4.5万m2。新建建筑面积6.5万m2,其中综合楼(包括门诊、医技、住院)5.5万m2,精神专科楼1万m2,在建内科楼建筑面积2.5万m2,全部建成后医院日门诊接待人数可达1500人(见图1)。
综合楼地上十六层,地下一层。地下一层为车库、设备机房及附属用房。一层南面为门诊主人口,北侧为出入院口,西侧为儿科及妇科入口,东侧为急诊急救入口。门诊入口围绕大厅为挂号、收费、取药大厅,及接待、医保、为兵服务等。门诊大厅通过走廊与北侧住院大楼和医技楼相通,通过自动扶梯与电梯通向二层诊室。三层为麻醉科手术室、重症监护、病理科、血液科、血透中心及多功能会议室。四层一部分是手术室上设备层,一部分是住院部药房、肾内科病房、康复训练及预留技术用房。五层以上为各科病房,通过中间六部电梯到达住院楼层,每层分两个护理单元(见图2-图3)。
3.2设计目标
该综合楼制定的设计目标如下:(1)舒适性:保证良好的室内环境(温度、湿度和照度等);(2)健康性:提高建筑室内外空气质量,促进使用者身心健康,加快病人康复;(3)低能耗: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及建筑节能优化设计,使节能目标达到70%以上;(4)低运行排放:采用先进节能设备和优化给排水设计,实现建筑运行过程中二氧化碳和废水的低排放。
为了实现该综合楼的低能耗高舒适度,该项目通过建筑、结构、设备、管网、室内一体化设计和施工,使各个工种紧密配合,减少建筑的拆改,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同时可以从各个方面对建筑的能耗和舒适度进行技术整合,充分发挥技术集成的优势,实现低能耗高舒适度。
3.3低能耗高舒适度设计策略
3.3.1建筑布局与体形设计
3.3.1.1建筑朝向
91医院位于焦作,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该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干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寒少雪。全市年平均气温14.2℃-14.8℃,日照2200-2400h。该地区建筑朝向对建筑的采光与能效有一定的影响,最佳朝向为南偏西、南向、南偏东。该综合楼借助有利布局使建筑正好位于南偏东,有利于建筑的采光与节能。
3.3.1.2优化体形系数
为了保证建筑的节能效果,尽量使建筑的形体简洁大方,以减少能耗的损失。通过体形系数计算公式算出医院综合楼的体形系数约为0.1,远小于节能标准,对建筑的节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3.1.3控制窗地比
窗地比也是影响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本设计中在满足自然通风和采光的前提下,并没有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对于普通病房考虑到病人及家属对采光及景观视线的需要,设计采用了较大的窗口与外界联系,由于隐私的考虑不宜过大。对于精神科病房,由于病人的特殊性,在满足基本采光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小窗户面积,同时还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以保证病人的人身安全。
3.3.2护结构设计
3.3.2.1外保温和干挂式外墙
由于建筑采用天棚式柔和辐射采暖形式,因而最佳的保温方式应该采用外保温形式。在建筑外墙外侧设置高密度保温板,再留出空气对流层,设置开放式的干挂外墙。建筑采用的保温材料为憎水性的保温材料,中间流动空气层能带走保温板上的凝结水,有效保证保温材料的长期干燥,确保其保温性能持续有效。空气层加上干挂的外墙,有很好的遮阳隔热作用,并有效防止了雨水侵入(见图4)。
3.3.2.2外遮阳
本建筑采用先进的遥控式外遮阳板,可以根据对采光的不同需求来调节遮阳率,同时可以调节室内的天然采光情况。使用方便健康,与传统的内窗帘遮阳相比有很大优势,避免了不同人推拉窗帘时而产生的灰尘扩散和病菌传染,降低交叉感染率(见图5)。
3.3.2.3断桥式保温窗
对于窗户的选择,采用了断桥优质铝合金或塑钢窗,窗玻璃采用LOW-E中空玻璃,在中空层添加氩气以增强其保温隔热的能力。同时对于门窗的细节构造给予充分考虑,避免冷桥的产生和冷风渗透(见图6)。
3.3.3剖面与材质设计
3.3.3.1降低层高
为了节约材料,建筑剖面设计时,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层高,为了满足管线铺设的需求,对框架梁采用了预留管线孔洞的处理。这样不但节省了材料,还降低室内空间,对建筑的节能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3.3.2优化材料质感与色彩设计
病人对于医院建筑不同的材料质感与色彩而产生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目前许多医院建筑都是采用白色的涂料或粉刷,色彩单调,虽然会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但不免又会让人感觉冰冷,而且长期在白色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和精神紧张。在91医院的设计中,墙面大胆的采用了红色,让人感觉充满活力。红色在色彩心理学上认为能促进血液流通,加快呼吸;焕发精神,加快低血压病人的康复,对麻痹、忧郁病患者也有一定刺激缓解作用(见图1)。
3.3.4生态景观与活动空间设计
医院大门的入口广场景观设计精心到位,八棵大银杏树形成的人行道美观大方,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人们可以在树下停留活动。医院综合楼西边和东北边留出生态景观区,为患者和家属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和活动空间。活动空间结合园林景观设计,假山、亭子、水景等设计别致有味(见图7)。
为了留出更多的绿地空间,本设计将停车场设置到地下,停车库上面为绿化带,停车位100个,加上综合楼地下100个停车位,基本满足停车要求。为了对绿化做出更多补偿,停车库的入口空间也做了立体绿化处理。
3.3.5室内环境控制
3.3.5.1通风、湿度、除尘一体化控制
医院综合楼采用先进的置换式新风系统来对室内通风、湿度与除尘的一体化控制。置换式新风系统是将室外的空气经过过滤、除尘、消毒、除湿、加湿等多级处理的新鲜空气以0.2-0.3M/S的速度从地面踢角或窗下的送风口送入室内。由于温度略低于室温,在地面形成新风湖,溢满房间的每个角落。新风随着人体及室内热源缓慢攀升,并将人体及室内的污浊空气带往高处,由卫生间或走廊顶部的排风口排出;新风连续下送上回,形成置换式使用(见图8-图10)。
置换式新风系统与传统空调相比较的优点是
①全置换式新风系统送风速度低,无风感、无噪音、无尘土搅动,健康卫生。
②自下而上的送风方式确保人体100%呼吸到新鲜空气,同时新风具备加湿、除湿功能,保证室内相对湿度控制在40%-60%的舒适范围内,远未达到饱和状态,故不会因空气与室内界面之间的温差而产生结露现象。
③新风自成系统、全排放,可以有效避免病毒交叉循环污染。
④湿度稳定,新风利用率高;通过能量置换系统减少室内能耗损失,设备成本和运行费用低。
3.3.5.2温度控制
天棚式柔和辐射采暖制冷:通过预埋在混凝土楼板中的均布水管,夏天通入18-21℃的冷水,冬天通入28-31℃的热水,对室内进行20-26℃的低温差辐射调节控制(见图11-图12)。
该系统最大特点:A.不再用空气作为冷热媒。解决了传统空调中空气既作为冷热媒循环使用,又供人呼吸的污洁混合问题。B.自控性强。冬天当室内接受较多太阳辐射时,室温会升高,室温与辐射温差减小,辐射强度自然降低,所需能耗减少,系统实现同步自我调控。当室温升至26℃,热辐射停止,功率降为零。夏天情况原理同上。C.热损耗很小。良好的护结构,将建筑热损耗降至最低。D.可利用地下水、土壤等作为冷热源。由于供水温度和环境温差小,故热泵工作效率很高。所需电能仅为通常所需电能的1/5-1/7。
3.3.5.3光环境控制
医院采用外遮阳板控制光线,外遮阳板装有自动遥控系统,可以根据室内光线需求进行调节,方便快捷而且不会有灰尘掉落。外遮阳板是伸缩式的,主要通过上下伸缩来改变遮阳和遮光面积,当遮阳板放下时,可以通过遮阳板上的小孔来获得微量采光。如果不需要任何室外光线,则可以将其完全放下,此时几乎没有光线透过(见图13)。
医院内部灯具全部采用LED节能灯具,在满足采光需要的同时,降低能耗。对于病房内部的夜灯,则采用高效节能的光控式夜灯,晚上光线较暗时,夜灯自动开启,白天光线通过窗户射入室内,夜灯自动关闭。
3.3.5.4声环境控制
良好的室内声环境是病人康复所必须的,对于病房而言,噪声应该控制在40分贝以下,该病房楼采用了高技术手段未控制噪声。
A.采用了22cm的加厚楼板,比普通楼板厚7cm,加厚层中选用陶粒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的隔音、隔热效果要强许多,最大限度地隔绝了生活噪声。楼板由两种不同的材料构成,将两种不同材质的混凝土结合,对隔绝噪声更为有利。
B.内墙隔声优化:内墙采用轻钢龙骨加石膏板的结构,内空的部分填置岩棉和穿走管线,此种隔墙施工标准化成度高、速度快,且隔音效果好。
C.门窗隔声密闭:对于窗户的选择,病房采用了隔声性能较好的双层玻璃断桥塑钢窗户,为了提高窗户的隔音效果,缩小了窗户的可开启面积,同时可以有效防止冷风渗透。断桥的构造处理对于隔声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病房门中间添加隔声材料,有效降低走廊内部噪声对病房的干扰。
D.同层排水降低噪音:医院采用同层排水系统可有效降低排水产生的噪声。排水采用HDPE管材,可大辐降低通过物体传播的噪音。墙前安装,假墙可有效隔离卫生间内的噪音。管道不穿过楼板,可防止噪音对楼下住户的干扰。同层排水系统采用相应的减噪措施后,噪音会从传统PVC隔层排水系统的65分贝,降至30分贝左右(见图14)。
4.低能耗高舒适度型医疗建筑评价
4.1舒适度评价
舒适度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医院环境的心理舒适度评价;另一方面是医院环境的生理舒适度评价。对于生理舒适度评价主要是指病人和医生在医院内身体上所感觉到的舒适度,主要包括室内环境的温湿度和空气质量,可以采用环境参数统计调查的方法。心理舒适度主要是指医院室内外环境对病人和医生心理上的影响,对于心理舒适度则采用层次分析法与调查问卷打分的方法进行(见图15)。舒适度评价主要针对住院部的室内环境进行评价(见表1)。
评价方法为根据层次分析法制作出舒适度评价表,并根据表格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得出舒适指标。本调查问卷通过对15名住院患者和5名医务人员进行打分,把其优良成度分为优、良、中、及格、差五等,分别赋予5分、4分、3分、2分、1分。把每个指标的各项得分相加得到指标的总得分,然后总得分除以最高分值即为该指标的得分率。最后把得分率乘以100,就是该项的百分制得分(见表2)。
通过对20份问卷调查评分进行平均计算,得出该医院各项舒适度指标的平均得分如下:声环境平均得分94分,热环境平均得分96.6分,光环境平均得分93分,空气质量平均得分98分,室内心理环境得分96分,室外心理环境得分92分。能过汇总得出该医院生理舒适度平均得分95.4分,心理舒适度得分94分。
4.2健康评价
一个洁净的环境,一个恒湿恒湿恒氧的环境,必然会给患者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可以降低因二次污染而引发的感染。对于低能耗高舒适型医院的病房来说,必须具备其应有的健康空间的特征,主要包括清除卫生死角,减少易滋生细菌的设施、清除易掉落粉尘的设计等。健康评价就是在这种要求下,对病房的健康环境和因二次污染而引发感染的控制情况进行评价。本医院采用的外遮阳就比起传统布窗帘就有很好的防细菌滋生的功能,同时采用的同层排水也很好的清除了卫生死角(见图16)。
该医院医务人员对新老病房中,同类病情的感染率做了统计(见表3)。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从新病房楼建成后,同类病情的感染率有了降低,可见该病房楼的室内空间环境的健康性有了较大提高。
4.3节能评价
医院的冬季供暖经历了三次调整,最早采用自建锅炉供暖,由于锅炉能耗大且对环境污染大,后采用市政统一供暖。市政供暖虽然比锅炉干净卫生、污染小,但也存在许多缺点,如:不能自由调控温度,经常出现室内温度过高而造成能源浪费,或者是管道内水温不够而无法达到舒适温度。夏季医院一直采用空调制冷,能耗较大。如今医院新大楼采用的天棚式柔和采暖制冷系统,不仅能保证室内24h处于舒适温度范围而且能极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耗。通过对本医院新老综合楼的能耗对比可以看出新综合楼在采暖与制冷方面的能耗有明显变化。新综合楼因为建筑面积远远大于原有医院楼,总的采暖和制冷费用要高于原有医院楼,而单位面积的采暖费用和制冷费用却远远低于原有医院楼,节能效果有很大的提高(见表4)。
篇4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工程设计:医疗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前言: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是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好坏关系到整个建筑业的行业走向,其包括范围广泛,与人们生活工作关系紧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建筑工程的数目和质量要求日益严格,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势在必行。本文稍详细地介绍了医疗建筑,因为它的质量好坏从某种意义上讲比其他类型的民用建筑更为重要。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中必然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设计的人性化,本文亦有阐述。
1 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包括范围和发展现状
工业建筑一般按生产性质分为黑色冶金建筑、纺织工业建筑、机械工业建筑、化工工业建筑、建材工业建筑、动力工业建筑、轻工业建筑和其它建筑。按厂房用途分类― ― 主要生产厂房、辅助生产厂房、动力用厂房、附属储藏建筑等。按生产车间内部生产状况分类――热车间、冷车间、恒湿恒温车间等。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其中居住建筑分为住宅建筑和宿舍建筑。公共建筑类别较多,有教育建筑,办公建筑如政府办公楼,科研建筑如实验楼,文化建筑如歌剧院,商业建筑如超级市场,服务建筑如银行,体育建筑如体育馆,医疗建筑如急救中心,交通建筑如汽车客运站,纪念建筑如纪念馆,园林建筑如海洋馆,综合建筑如多功能综合楼。
我国现行住宅楼层划分标准: 1―3层称为低层低层,4―6层称为多层,7-9层称为中高层,此时应设置电梯,1O一30层称为高层,此时需执行高规。此时明确两个概念: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首先,高层建筑是指十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和高度超过24米的公共建筑及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2层及以上的厂房;多层建筑是指建筑高度大于lO米,小于24米建筑或层数大于2层小于24米厂房。
随着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持续发展,逐渐暴露出的问题主要包括:操作流程和施工工序控制不够严格。施工过程中的每个工序都有着严格的工作流程与技术要求,配合好施工时间的安排。然而,在现实企业工作中对施工流程和工序的安排并不是很合理,通常不能严格的按照施工流程和施工工序进行,埋下安全隐患。某些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在思想水平上存在懈怠,对材料的使用以次充好,甚至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不严。施工工艺是建筑施工质量的有效保障,对工业与民用的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的安全多数是靠着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维持的而一但混凝土出现问题,那么建筑工程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由此得知:混凝土的质量是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关键性问题。但是我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在混凝士的工艺和使用材料方面都存在严重的不足,混凝土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从而影响了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在质量管理上要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而目前建筑企业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并没有科学的规章制度作指导,质量管理都是凭借着经验进行,这样在实际的工作中就难免出现突发事件,而仅凭经验是无法处理好的。建筑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安全受到困扰,不仅影响正常的施工建设,还为建筑企业带来损失。
2 工程设计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均需遵循安全科学的原则,合理制定疏散口的分布地点,选择经济合理的结构方案,取用规范规定的安全系数或可靠性指标以保证建筑的安全性。
3 单述医疗建筑设计
作为医疗建筑,需要为患者、医护人员、医疗设备等提供诸多用水点,因此给排水管道与其他民用建筑相比,管线数量多且种类繁多, 同时对管线的维护保养提出更高要求。设计人员需要对室内战时用水系统和供暖系统的路线做出严谨科学的部署,通过计算估计水量设置管道大小,结合附近水源分布设计输水管道的线路,并有步骤地预置、预储必要的物资器材,尽可能在平时完善所需配套安装的防护设备。此时要特别注意急救医院工程,其排水工程设计是保障战时伤病员、医护人员生存的重要因素,提高工程综合防护能力的必要条件,一定要严格按照工程规模、伤病员与医护人员数量、救治要求、医疗与辅助诊疗房间设备完善程度,达到需水量、水质、水压的要求。
另外,在医院这个特殊空间环境中,医生和患者对私密性的要求均很高:病患希望自己的隐私受到保护;医生希望自己拥有一定相对独立的工作空间和会诊空间。这就对建筑空间的流线以及空间隔音的设计提出了要求。医院是个安全至关重要的场所,防护建筑和进出设施必须设计并建设到位。人员复杂特性使人们希望医院改善舒适度的要求日益明显,因此医院环境的通风和光线投射率等是设计建筑过程别细致考虑的部分,这对医护人员和患者心理感受都有积极的作用。随着现代医院功能的进一步发展,医院体量越来越大,流线越来越长,导致患者身在其中经常有一种处于迷宫的感觉,本来就焦急的心理更加慌乱,因此医院
空间的易识别性就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现代医院功能的进一步发展,医院体量越来越大,流线越来越长,导致患者身在其中经常有一种处于迷宫的感觉,本来就焦急的心理更加慌乱,因此医院空间拥有易识别性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现在推崇节能设计,对医院这个各种建筑中能耗最高的场所更有必要追求此标准。
在建筑设计和布局时应力争简洁,流程合理以降低能耗,设计不仅要考虑中央空调运行时如何为患者及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卫生洁净标准的室内温度及湿度,还要通过在平面布局中采用合适进深,气流的合理组织,利于节省能耗,更利于提高医院建筑内部复杂空间的标识性。对于儿童医院等有特定对象的医院来说,建筑外观的色彩选择更加有讲究。色彩搭配应使环境成系统,主次分明,使建筑的视效干净、整洁,给人活泼开朗的健康视觉感受,提升人们对其建筑的信任度。
4 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目前,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部分对操作流程和施工工序控制不够严格以及施工过程中对原料质量控制不严格等情况,此皆因为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和实行力度不够的原因。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和工序要求进行,严格控制影响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包括操作者、材料、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等),设置专门的工序质量控制点,保证工程质量,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检查工作;加强对建筑施工原料的质量控制,其必须符合国家的标准,对特定原料要按产地、品种、规格批量取样进行试验检测,坚决不能使用不合格的材料;添加剂的选择除了满足国家标准外, 还要根据实际施工工艺、气候条件并结合原材料性能和适应性等因素来确定;制定科学有效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施工。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是一项复杂繁琐、变化性较强的工作,在实施质量管理时,一定要制定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为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投入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在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工程质量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相信一定可以杜绝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保证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文武.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1).
篇5
关键词:医疗 建筑设计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医疗建筑设计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设计的角度来讲,要加强医疗建筑流线设计创新,满足患者的全面的、高品质的需求。
1.加强对医疗建筑流线设计创新设计内容的认识
1.1加强对医院服务主体的认识。医疗建筑设计指导思想最根本点就是要明确医疗建筑设计的服务主体是谁。医院应是医护人员使用为保障人们健康而建设的,医院设计应重视所有使用它的人们,包括医护人员、病人、陪护人员、前来咨询人员、保健人员等等。有些医疗建筑设计只考虑病人的一般需求,往往忽视了病人的特殊需求,只满足于一般的功能关系,往往偏重建筑设计外表的造型与装饰。现代建筑设计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无论是群体建筑 还是单体建筑设计、外部环境还是内部装修、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人的需要、感受和情感是建筑设计中要考虑的第一要素。因此,在医疗建筑设计中合理划分被服务者(患者及患者家属)、服务者(医务人员)的使用空间,创造幽雅、宁静、富有人情味的医疗环境,满足使用者的需要,是设计创新的基础。
1.2加强对医院设计理念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技术和生物医学发展迅猛,医疗模 式已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发展至今的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物医学三位一体的综合模式,人口规模和疾病谱也有很大的变化,电子商务也在影响着医院的管理模式。这些因素导致了医院设计理念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表现在一些细小的地方,如以前多为急诊科现在变成急救中心,以前有集中挂号厅现在分层挂号,以及ICU、 CCU、KCU的出现和洁净手术室的应用等等。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对这些变化做出反应进行创新,将导致设计的滞后,更谈不上适度地超前性。在经过几年的建设周期后,医院刚建成投入使用就显得落后,紧接着就要面临改造,也使医院失去发展的机会。
1.3加强对病人活动空间领域的认识。 病员在住院期间,期望能尽快治愈身体上的疾病,并在心理和精神上得到慰藉,使每个病员能感受到属于自己的领域空间,满足个体私密性的要求。因此,在病房设计中,应改变以往“大通铺” 的布局形式,创造富有人情味的床位空间,使病员具有空间领域感。这样领域空间的变化能使病员具有更好的认同感。 医院的正式交流包括会诊、会议、组织宣传等方式,一般都是有组织进行的。对于病员来说大多数情况下非正式交流更为平常。二者互为补充, 运用恰当,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病员是社会的特殊群体,在患病住院和康复期间需要与他人进行信息、思维和感情的沟通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要。从心理角度来讲,这样的交流能够得到一定的安慰和满足,可以减轻一定的痛苦和困扰,缓解心理压力,对康复极为有利。因此,为病员创造非正式交流空间更有积极的意义。
1.4加强对医院的工作环境的认识。为了给患者创造安静的康复环境,除合理进行医院的总体布局外,还需要在病房设计中合理运用建筑材料与构造手段,防止噪音、强光和炫光干扰。在病房设计中应创造出温馨祥和的病房环境,促使患者消除对病房所产生的单一、紧张等不良心理,起到辅助患者心理健康的作用。
2. 医疗建筑流线设计创新研究内容
医疗建筑一般由门诊部、住院部、医技部等三部分组成。
2.1门诊部的设置。为广大市民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选址宜靠近城市中心或副中心位置以及交通便捷的地段。住院部主要为住院患者及其家属服务,应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远离城市噪声和废气污染,使患者心情舒适愉悦。
2.2住院部的设置。住院部内部综合配套设施较多,一般占地较大。在城市规划中应对医疗设施作统筹安排,可以尝试一种新的医院格局,将门诊部和住院部分开布置。门诊部布置在城市中心和人口密集的地方,就近服务市民。由于城市中心地价昂贵、交通拥堵、环境拥挤,用地很难满足住院部的要求。因此,住院部可以选址在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中心区或郊区。
3.3医技部的设置。 门诊部与住院部分离后,有利于各得其所,方便服务不同的群体。但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如医技设施的重复建设、门诊部与住院部联系不便、急诊手术和专家会诊安排困难等。门诊部和住院部分离布局作为一种新的格局是大型医院未来发展的有利选择。所以,在医疗事业的发展中应关注大型综合医院的发展,充分发挥门诊部和住院部分离布局的优势。
3.医疗建筑流线设计创新设计方案
在医疗建筑流线设计创新设计中,主要解决: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医院的设计应以这三条流线为脉络,构画出平面的轮廓,再结合其它要求将之细化,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医院平面。医院平面随这三条流线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医院流线设计需要系统的解决。
3.1车流应便利快速。车流可分为急救和门诊、社会车辆和出租车、供应和服务等车流,人流可分为医护和患者、门诊和急救、住院和探视等人流。在一般小型医院中,车流与人流重复交叉,难以做到人车分流,往往人车混杂,并且车流、人流之间也难以有效组织,造成交通流线复杂环境恶化,降低了医院的使用效率。静态交通主要是机动车停车和非机动车停车两种,应预留相应的停车场地,满足使用要求。场地交通的有序组织可以根据场地条件作以下几个方面处理。①医院主要出入口尽可能布置在城市次要道路上,利用城市公交吸引和疏导人流;同时,在医院主要出入口应留有适当场地,满足临时停车需要。②急诊与门诊入口分设,应相对独立安排急诊“绿色通道”,并考虑流行性、大数量、突发性的公共疾病“绿色通道”门诊。③如能利用场地高差可以将车行入口与地下或半地下停车库相结合,将人行主入口分层设置,做到人与车立体分流。④医护人员出入口单独设置,并留有单独的污物通道,实现医患分流和洁污分流。
3.2医疗流程应简捷便利。复杂的就医治疗流程和交通路线会给患者与患者家属带来极大的不方便,产生不良的心理负担和焦躁不安的情绪。简捷的就医流程可消除患者得不确定性,减少医患人员不必要的来回奔波。简化就医治疗内部流程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效率和组织便捷的就医流线。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就医治疗内部流程在质和量方面也有许多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手术室中洁净技术的应用,使手术室有了许多形式的平面组合,其人流和物流的行程受到严格的限制;以前利用轨道小车传递病历、药品等,后采用气送技术,现在完全可以采用网络技术;门诊、医技、病房中采用医患分廊的形式,改变以往医患共用一条走廊的传统方式等等。这些变化决定了医院平面布局的变化,并对医院内部流线组织产生很大影响。
3.3人流应高效流畅。常规的做法是,将门诊楼设计一个共享空间,四周再设尽端走廊,布置科室;病房要么单廊,要么复廊;南侧布置病房,中间护士站,北侧布置医护用房。设计人员对医疗建筑设计的理解大多局限于在国内外所见实例和自身感受,很少也不可能对医疗建筑从功能到造型、从应用到发展趋势有全面了解。医院设计应是医生与设计师互动的结果,其中设计师的创新作用更大。设计师应从宏观角度进行考虑,应用成熟的经验,结合医院发展趋势和现状条件来完成设计方案,这就不可能全方位套用一个固定模式,而应调整性地进行改变,好的改变就是创新。同时,内部人流交通组织还应考虑医疗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各种影响医院设计因素的变化,静止地看问题,医院设计必然僵化,降低使用效率,进而减少使用寿命。
结语:综上,作者从提高对医疗建筑流线设计创新设计内容的认识出发,对医疗建筑流线设计创新研究内容进行了论述,对于当前医疗建筑设计创新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昌焘;中国现代医院建筑设计新趋势[J];建筑学报;2003年07期
篇6
>> 基于行为心理的现代医疗建筑景观空间设计探析 新医疗理念下医疗建筑设计探析 现代项目管理在中小型建筑设计院的应用探析 关于现代医疗模式对其建筑形态的影响 现代医疗手术部设计模式研究 建筑施工企业直营项目模式探析 现代医疗建筑人性化空间设计初探 现代医疗建筑装饰与环境设计的关系 现代医疗建筑装饰与环境设计 现代医疗建筑结构设计的思考 浅谈现代医院建筑与医疗环境设计 现代星级酒店建筑设计探析 现代建筑立面装饰设计探析 现代住宅建筑设计探析 探析现代建筑电气设计 探析现代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 现代绿色建筑设计的探析 现代住宅建筑优化设计的探析 关于现代住宅建筑设计探析 现代高层建筑设计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经济法律 > 现代医疗建筑项目联合设计模式探析 现代医疗建筑项目联合设计模式探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联合设计是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国外设计师先进的设计理念,合理的工作流程,为中国医疗建筑的创作带来了全新体验。联合设计中内地建筑师的重要角色贯穿项目始终。合理分析文化背景与思维模式的差异,为创新设计带来机遇。 关键词:联合设计、医疗建筑、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精神文明需求的提高,建筑文化到达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时代,外国设计团队的进驻,再度提升了我国建筑设计的品质。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内项目采用了与外方联合设计的模式。外国建筑师紧随现代潮流,塑造了一批造型鲜明、风格迥异的建筑精品,给国人带来了一场场视觉盛宴。与此同时,他们的足迹也映射在了国内医疗卫生事业当中。医疗建筑作为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建筑类型,其设计难度和项目差异化一直是行业内所公认的;而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紧缺且配置不均衡的社会问题又增大了设计师构思此类建筑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因此,如何更好的满足医疗建筑自身功能的需求性,深入解读我国医疗模式的独特性,创作出更具亲和力和地域特色的医疗建筑形象,对中外联合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联合设计是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国外事务所先进的设计理念,合理的工作模式,使参与合作的内地建筑师体验全新的设计过程、开拓设计思维。 前期阶段:国外设计师会对场地的自然条件、地势地貌、气候特征做深入细致的调研,无论是新区新建,还是老院改过扩建,他们会用大量的分析数据推断出更加合理的设计条件。尤其是当项目建设在城市的繁华地带,周边有大量的现存建筑和完整的城市规划时,他们会对用地周边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多角度取景,以便能将新建建筑的形体更好的融入城市肌理中去。 此外就是他们对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关注。正是由于中国设计师“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原因和近些年来西方对中国文化研究的热潮,在方案的前期构思阶段,他们会比我们展现出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将婉约的东方内蕴通过外向的感性思维演绎出来,成为了这些脍炙人口、为人津津乐道的优秀建筑设计的灵魂所在。(图1) 方案创作阶段:
使用手工体块模型进行方案推敲是众多国外事务所进行前期设计的共同之处,他们的模型不是切割很细,意在点到即可。体量模型无论从视角、多维空间都比电脑模型更具直观性,更易获得清晰、明确的整体印象,使设计者和评论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对方案总体的把控。其实此类创作手段在我国众多建筑院校里的本科教学过程中均已传授,但大多数的学生进入设计院实践后,迫于项目紧张的周期以及市场规律的压力,基本采用计算机建模软件替代了之前的手工模型,之后就是伴随着地方部门、业主建设方的众说纷纭,一次次的决议、一轮轮的修改,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事倍功半,最终偏离了设计构思的初衷。(图1) 二.联合设计中内地建筑师的重要角色贯穿项目始终
从80年代初期的中日友好医院、中国康复中心开始,医疗项目使用联合设计的模式已历经了多年来探索和磨合,日趋成熟。而在这个过程中内地建筑师所扮演的角色值得我们深思。
1.当前联合设计的分工主要是国外事务所负责方案的前期工作,国内设计单位负责初设、施工图等一系列技术设计环节,这恐怕也是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紧迫型建设周期而形成的。事实上,国外建筑师之所以能够完成建筑精品,就是得益于他们从构思到实施整个过程对项目的严格把控。因此,这种割裂设计阶段的方式也是他们所不适应的。那么如何将先进的设计理念自始至终的贯彻下去,这就需要内地建筑师的努力来实现。通过参与整个项目的设计过程,在前期与外方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尊重和领悟对方的设计理念和核心技术;在后期设计中协调好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多做换位思考,将设计中亮点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2.以理性、严谨为原则国外建筑事务所在其国内设计了众多形式严谨、功能布局合理的医疗建筑,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但在我国某些大型综合医院项目中,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没有完全遵循现行的医疗布局模式,过度追求造型新颖,视觉冲击,违背了形式来源于功能这一医疗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但问题的产生与设计过程中内地建筑师对原则的把控力度以及对我国医疗现状的理解不无关系。此外,就是作为中国建筑师,我们无论是从规范的解读、理论研究,还是实际使用、切身体会,都有着外方无法比拟的优势。国内外医疗资源分配和管理模式的差异很容易造成国外建筑师在设计中对空间尺度、功能布局、流线组织产生偏差,这些都需要通过我们的指正和沟通才能得以及时纠正。
三.合理分析文化背景与思维模式的差异,为创新设计带来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1.建筑布局组合模式的差异
欧洲地广人稀,伴随后工业时代的单元化、模块化,建筑师将其演绎为一种流行设计手段。在欧洲普遍使用的模块化护理单元,经济高效,十分适用于建筑密度较低,层数不多,用地充裕,分散式布局的医疗建筑群落中。但是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受日照、用地条件、总体布局模式的影响,不具有通用型。
亚洲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大多国土面积不足,人口密度较大,并且城市化程度高,因此医疗建筑呈现竖向集中式的布局,且往往是门诊、医技在下,病房落于其上,层数较多,因此竖向交通压力很大,需要配置充足的楼梯和电梯以满足使用需求。竖向集中模式同时会带来复杂的管线排布,导致设备层数量增加和建筑物层高的提高,从而提升工程造价。此种模式还会带来较高的容积率,不利用城市总体规划的平衡,增大用地周边的交通压力,因此不适用于我国城市大型综合医院的建设。
2.利用自然气候条件和人工调节手段
北美建筑师在其国内设计的医疗建筑为了节约用地,减短流程,多采用水平集中式布局,除了病房、靠近外墙的功能用房拥有采光外,其余大量用房均位于建筑部的内部,成为了“黑房间”,完全依靠全空气系统和人工照明;病房虽可采光,但不考虑朝向,并且为了安全,外窗均不能开启。以上设计策略在我国强调“南北朝向”、“自然通风”的南方地区乃至多数北方地区都并不适宜,并且在日益强调节能减排的今天,过度依赖于人工设备调节室内微气候也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3.医疗流程模式的区别导致功能布局的不同
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倡高质量医疗服务、处处以患者为中心的就医模式是伴随其医疗保障体系和雄厚的社区基础医疗形成的。但就我国目前的形势,患者无论病症轻重均要投靠大型综合医院,加之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提供“患者至上”的就诊环境难度显而易见:例如美国医院的ICU,每两间病房中部就会设置一个护士监护站,但国内的ICU基本都是大空间,中央一个集中护士站进行监控;国外医院基本都是单人间,而国内新建的大型医院能够提供少量单人间、双人间,多数为三人间的病房条件都可谓可圈可点了。(图3)
在亚洲、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力资源费用昂贵,因此很多大型医院采用了智能物流机器人传输系统,只需要一个指令,机器车就可以通过埋设在楼面面层中的磁力装置或者天花板上的定位系统引导其到达目的地,能够大大减少医院内护工、保洁人员数量,并且可靠性高,降低交叉感染利率。近几年,在国内某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有少数医院引入了此种系统,但由于其自身昂贵的造价,短期内全面普及还具有相当的难度。
篇7
【关键词】医疗建筑;交叉感染;通风系统;空调系统
引言
由于医院建筑的服务对象是有着各种疾病的特殊人群,由此会引发一系列特殊的卫生问题。因此卫生意识应确立为医院建筑设计的第一准则。对于医疗建筑的空调,通风的设计来讲,首先要以防止交叉感染的设计理念为中心,在尽量满足卫生和舒适要求的情况下,考虑绿色节能与经济性之间的共存与平衡。所以我们在进行医疗建筑的空调和通风设计时,与其他的公共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1]。
1.医疗建筑暖通空调的特殊性
对于医院来讲,交叉感染是医院获得性感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诸多的传播途径中, 最复杂、最难控制、危害性最大的因素是以空气为媒介的传播。所以对于医疗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者而言,在面对的各种室内环境要求中,应注意感染控制。
空气过滤是直接减少室内空气携带的感染性病毒的颗粒物数量;通风换气是降低室内滞留空气的空气龄,其实质也是稀释空气中病毒的浓度。空气过滤和通风换气是暖通空调设计中控制空气感染应采取的重要措施,对医院内不同房间,有不同的空气过滤和通风换气要求[2]。下面先就医院通风换气要求及空调形式结合笔者所接触的实际工程做较详细的分析。
2.通风空调系统的特点
对于一般民用建筑的通风换气量的计算,我们一般是按照人员所须的最小新风量和排除房间内余热余湿换气量来决定。同时还须加大换气次数来达到房间的卫生要求。而国内对于医疗建筑中一般性用房的通风换气没有明确的规范规定,下面列出美国《医疗保健设施设计与建设指南》中医院部分房间设计参数以做参考和对比。
表1 医院部分房间设计参数[3]
房间名称
于相邻区域压力关系
最小新风换气次数
最小总换气次数
房间内所有空气直接排至室外
利用室内机空气再循环
相对湿度%
设计温度
产房(剖宫产)
正压
4
20
无要求
不可
30~60
20~24
重症监护室
正压
2
6
无要求
不可
30~60
20~24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正压
2
6
无要求
不可
30~60
22~26
处置室
无要求
2
6
无要求
无要求
30~60
21~24
B级C级手术室
正压
4
20
无要求
不可
30~60
20~24
急症等候室
负压
2
12
是
无要求
最大60
21~24
A级手术室
正压
3
15
无要求
不可
30~60
21~24
病房
无要求
2
6
无要求
无要求
最大60
21~24
由上表可以看出,每类房间给出两个换气次数指标,即最小新风换气次数和最小总换气次数,而我国大部分医院现行的设计中除手术室外,其余房间的设计大多以最小新风换气次数为标准进行设计,而没有考虑最小总换气次数。从表看出,房间的用途不一样,排风与室内空气是否可循环的要求都不一样。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在进行医疗建筑暖通设计时容易忽略而又至关重要的地方[4]。
3.通风空调系统的具体设置
在进行具体设计时总体的送排风原则为:将医护人员的休息区、办公区设计成正压区域,使气流由医护人员休息区、办公区流向公共区域,再由污染物较多的负压区排至室外。下面以笔者参与设计的成都市某妇女儿童医院为例,重点分析一下具有典型医疗建筑特性的房间区域空调通风设计特点[5-8]。
1)门急诊:根据《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急诊部门采用空调时,应采用独立的空调系统,送风量不低于10次/h换气,新风量不小于3次/h,能24小时连续运行。温度宜在20-26℃。而排风系统则采用高空单独排放,并且风管不穿越其他房间,以尽量减小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2)中心供应室:在该工程中,我们采用分区域设置不同的空调系统和排风系统。中心供应室是全院的消毒供应分发中心。在平面布置上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存放区三区分立。对应三个区域设置不同的空调系统及相应的排风系统,使中心供应站保持有序的梯度压差。
3)药库:对该医院药库进行空调与通风设计时,在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我们尽量选用全空气系统+独立排风。因为全空气系统相较于其他的一般舒适性空调系统(如风机盘管等)更清洁,更加有利于独立控制室内空气品质与温湿度。在受限于建筑布局,将空调水管尽量避开药物摆放,减少药品因空调水滴漏受潮的可能性。
4)手术室:对无净化要求的普通门诊手术室采用直流新风系统,换气次数取15次/h。而对于有净化要求集中设置的手术部,每两至三间设置一套新风净化系统。在新风及排风管进出手术室的管道上设置定风量调节阀,以保证在手术室净化空调机组在运行和停止时的新风及排风量。
5)太平间与尸体解剖室:根据设计规范要求及设计经验,我们将太平间和尸体解剖室的四周均匀布置了下排风口。其空调形式采用的是全新风全排气的独立系统。机械排风量大于送风量,使该区域保持负压状态。由于该区域的空气中可能散发异味,所以,排风采用高空单独排放。
6)放射治疗科空调系统必须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种类与使用条件确定。采用单风管的全新风空调方式,保证各室的必要的送排风量。
4.结语
暖通空调专业在医院设计中担负着重要角色,优秀的设计不仅能为医生、患者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就医环境,同时对于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和减少院内的交叉感染也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在进行医疗建筑的暖通空调设计时要区别于其他一般公共建筑的设计,首先要以防止交叉感染的设计理念为中心,在尽量满足卫生和舒适要求的情况下,考虑绿色节能与经济性之间的共存与平衡。设计时气流由医护人员休息区、办公区流向公共区域,再由污染物较多的负压区排至室外。所以一定要根据医疗系统的特点进行暖通空调系统的针对性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涂光背 等.医院建筑空调净化与设备[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ASHRAE. HVAC design manual for hospitals and clinics[M], 2003
[3]胡仰耆.改进医院暖通空调设计的思考―读美国医疗保健设施设计与建设指南有感[J].暖通空调,2014 44(6)
[4]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薛志峰. 既有建筑节能诊断与改造[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6]柴慧娟. 高层建筑空调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7]沈晋明. 医院建筑空调设计[M]M殷平.空调设计.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N.Lechner. Heating, Cooling, Lighting: Design Methods for Architects 2nd Edition, John Wiley &Sons,New York,2000
篇8
我国医疗建筑的地下空间通常都作为设备机房与库房,或作为停车库,很少有其他功能用途,使用效率低下。文章通过分析医疗建筑地上地下空间的现状特征,提出应当从平面功能布局、交通流线组织、开放空间整合、文化意象协调等方面一体化地提升地上地下空间品质。并介绍相关实例,归纳相应的设计手法,为更高效、更合理、更均衡地开发医疗建筑地上地下空间提供一些帮助与启迪。
关键词
医疗建筑?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
随着我国综合医院的规模逐年增大,越来越多的医疗建筑选择了高层建筑综合体。高层建筑综合体由于其结构特点,使其本身具有深层的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地下空间,不但能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而且能够使结构体系更加优化。因此,积极主动将地上地下空间进行一体化设计,减少两者间的割裂感,将地下空间变为医疗建筑有机的一部分,是医疗建筑设计的新方向,也是设计从业者的新课题。它要求设计从业者具有全局观,从多方面考量,均衡地上地下空间,达到和谐统一。
一、平面功能布局
地下空间不同于地上空间,其封闭性导致人们无法利用外界环境的变化来确立方位感;空间布局的单一性使得人们无法利用建筑空间的变化建立环境的区域感。因此,地下空间的功能布局与空间组织应最大程度地帮助人们形成认知,使人们对置身的场所可以很清晰地在头脑中描述出来,这就要求地下空间内部功能与空间组织应具有可识别性。
另一方面,由于医疗建筑各功能系统并存,彼此之间存在连接和过渡的关系,因此,对于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需要在功能上满足连续性的要求,从而为使用者提供连续、便捷、高效的功能服务。更多的功能可以不再局限于地面而向下延伸。依据地下空间自身特点和功能之间的联系需要,不同的功能部门向地下空间延伸的内容方式各有不同——
门诊部门结合地下出入口设计,可以将大厅部分的问询、挂号、收费等功能延伸到地下空间,将进入医院的人的动线与离开医院的人的流线分开,避免不同流线之间的交叉干扰。传染科、儿科等需要单独设计出入口的功能部门也可以利用地下空间或下沉广场形成各自的组团,以减少干扰。在用地限制较大时,可以将急诊部单独设置在地下,如图 1中的北京朝阳医院,急诊部由设置在地上的标识进行快速引导,急救车辆由坡道直接开到地下一层的急救入口,急诊人行流线则由楼梯或电梯下到地下一层。
医技科室中的核医学、检验科、病理科、血库、太平间等功能空间本身就适宜设置在地下空间。随着地下空间自身物理条件的提升,手术部、中心供应、ICU等需要较大开间进深的大空间也可以发挥地下空间较规整开阔的特点延伸至地下。药剂科可利用地下空间下沉庭院等单独设置,减少污染。
住院部利用地下出入口组织药剂中心、静脉配置中心的物资供应流线,安排卸货场地,减少其对其他流线的干扰;将药剂中心和静脉配置中心随之设置在地下。可将病案中心等功能用房设置在地下;可利用地下庭院,下沉广场等组织护理单元,形成各自独立的共享空间。还可将住院部与医院其他部门的联系通道设置在地下,避免设置于地上对于病房采光的干扰,也可以将营养餐厅结合下沉广场或者庭院一起设置,既保证良好的采光和景观,又能够避免其对于住院部其他部门的干扰。
后勤服务部门中,设备用房、消防用房、库房、洗衣房等用房本身就适宜设置在地下。随着停车量的不断增大,停车库也适宜向地下延伸。因停车库容量越大,车道所占比例越小,即停车库的使用效率越高,根据这一特点,尽可能地把地下停车库空间集中,以形成整体的停车空间来提高相同面积下的停车数量。同时,停车库可以进一步向深层发展,多层次,减少交通面积,集中布局,提高经济性。相邻相近的建筑物其地下空间可以统一设计,互相连通,从而有利于地下停车库空间的完整性。
二、交通流线组织
(一)立体交通
医疗建筑中流线繁多,在总平面布置的时候极易产生流线直接的交叉与互相干扰。而从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的角度来考虑,流线设计可以由过去的停留在平面上发展为立体交通。将部分流线设置在地下空间中进行立体交错来避免平面的流线交叉。例如:可将医务工作者的出入口和主要行动流线设置在地下,避免与地上的患者流线交叉,达到医患分流(见图2);可将污物通道设置在地下,物资供应路线设置在地上,实现洁污分流;还可以将院区内的车行线路都设置在地下,将地上空间都作为使用者的流线,做到人车分流。
(二)连接医疗建筑地下空间与城市交通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日益开发,医疗建筑的出入端口不再仅仅局限于地上,地下空间开始承担与城市衔接的任务。与城市道路连接,可以利用地下空间的自身特性,形成功能明确的广场组团。与地铁连接,如图3中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一条地铁线路穿过院区,地铁站与地下出入口连通形成了医院的主要出入口。与城市地下停车连接,缓解地上停车空间紧张的问题。与城市地下广场连接,形成开阔空间,结合院区内的地下休憩空间,形成开敞、活跃的院区氛围。与城市交通功能的连接必将给医院注入新的活力,使医院与城市其他公共建筑创造的环境氛围更加接近,从而减少传统医院给人们带来的畏惧心理。
三、开放空间整合
(一)空间的比例与尺度
任何物体,无论形状如何,都必然存在3个方向——长、宽、高的度量,比例即这3个方向度量的关系。和比例相联系的另一个范畴是尺度。尺度研究的是建筑整体或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图4)。
(二)空间的序列
空间的序列对于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而言非常重要,它包含了空间的节奏变化、过渡衔接、节点处理等。对于丰富空间的层次、增强空间的趣味、消除地上地下空间的割裂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空间序列的展开一般沿着主要人流的流线系统展开。在人行进的流线系统上,创造宽敞富于层次和变化的空间对减轻地下空间的封闭、低矮、单调感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某些地方适当地放大空间形成可供人们休憩的小型过渡空间,不仅有利于增强空间的趣味性,还有助于辅助人们在地下空间中的方位确认(图5)。
四、文化意象协调
医疗建筑内各种功能设施所对应的空间形态在文化意象上都有自身的天然属性,简单的排列组合可能会带给人无主题的感觉,无法形成医疗建筑自身的个性。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整合手段,添加辅助的装饰与小品,使原本在意象上彼此独立的各个功能设施成为一体化空间统一意象的构成因子,从而赋予医疗建筑地上地下各种功能设施以统一的灵魂。
(一)色彩
空间的色彩运用会影响到整个空间的特点及吸引力,定义着整个空间的表情特征,如明快的色调给人轻松活泼的感觉,高彩度的暖色调易使人情绪激动等,在医疗建筑色彩设计中,应着重考虑与功能结合,色彩设计应体现与其相适应的性格特征;与审美的基本特征相符;结合建筑内部空间形式与建筑材料特征来营造和谐舒适的室内空间环境。
(二)造型装修
医疗建筑的造型装修应进一步补充完善地上地下空间不同环境的温度感、宽敞感和方向感的要求,并与空间处理上的多种技巧结合,创造出富有特色的空间特征。
(三)景观小品
自然景观包括阳光、水、绿色植物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医疗建筑中适当引入自然绿化景观不仅具有景观意义,而且具有良好的生态涵义;恰当的环境小品设置不仅可以辅助功能提供方便舒适的设施,而且有助于联通地上地下空间的气氛。
篇9
重和关爱。
一、医疗建筑环境中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内涵
所谓医疗建筑环境中的人性化设计即是为了方便所有使用者能够更加方便的使用,最大程度的减少因设计缺陷造成的不便,提高医疗建筑环境的易便性和可操作性。人性化设计不仅体现在医疗建筑中的功能设计、建筑设施设备、装修装饰、医疗设施设备等每一个方面的细小的地方,也不仅是单纯是局部的医疗区域环境的人性化,而是要求整体的建筑环境实现人性化的。病人、医护人员及后勤服务人员是整个医疗建筑的使用者。因此,医疗建筑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应该考虑到这三部分人员的不同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在医疗建筑设计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和需求进行考虑,结合实际,最大程度满足每一类使用者的需要。
当代医疗建筑环境中的人性化设计存在的问题
对人性化设计的内涵不清
近些年来,人性化设计和以人为本已经成了各行各业天天喊的口号,设计者要在设计中追求人性化设计的目标,但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施工中,人性化的设计要求往往得不到特别的关注,可能仅仅按规范要求考虑医疗建筑的实用性或者无障碍设计,人性化设计很难体现到实践中去。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医疗建筑当作一种工业技术化的建筑类型处理,认同的医疗理念也是以传统病理学为主导的物理治疗,导致医院的设计与使用都侧重于其功能化、技术化。注重技术功能的医疗建筑空间设计方便了医生,然而没有把患者放到应有的地位上来。目前我
们国内大量医院建筑还是基于这种医疗理念下的模式。因此,有必要全面了解医疗建筑环境人性化设计的内涵,对医疗建筑环境的人性化设计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探讨。
2.只重视局部的人性化设计而忽略了整体的人性化设计
主要表现为重视针对病人的人性化设计,而忽视针对医护及后勤管理人员的人性化设计。医院的功能主要是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特殊的公共建筑,所以,针对病人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舒适便捷的服务而进行医疗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是应该且是十分必要的,然而,除患者之外,医院还是大量的医护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天天工作的地方,他们从事着长时间大量高强度的劳动。医院的建筑环境也会大大的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所以,针对他们的人性化设计也应该得到同样的重视,这对于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三、当代人性化的医疗建筑环境的特性
当代医疗建筑人性化设计的特性主要体现在理性化、感性化、个性化三个方面。根据医院的综合性与专门性治疗种类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病人、方便医院职员工作,首先,医疗建筑环境的空间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医院是民用建筑中较为复杂的类型,由于医院的组成科室繁多,各种通道纵横,患者在医院中最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医院建筑相比之于与其它类型建筑,患者需要一个易于识别的医疗建筑空间环境。这就要求众多科室的布置要分层次、有规律,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前后有序,以易于定位;各科室定位应充分利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导向行为经验;医院的空间模式、通道体系要简单明确,尽量避免繁杂隐秘。
其次,强调患者隐私的保护,病人因为个人隐私性而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暴露身体的隐秘部位或者出于心理疾病方面的原因而不希望旁人靠近,另外有些疾病性质不允许一般人接近如精神病、危重病室、传染病的隔离室等也应当严格控制接近;其他易产生视听干扰的房间如解剖室、太平间也应当保持较高的私密度。
再者,医院空间的合理布局控制,医院中的每一个科室都需要特定的位置,它与各科室功能和特性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区位效应控制医院空间的布局。
四、医疗建筑环境中的人性化设计的完善
医疗建筑环境中的人性化设计针对的主体是医护工作人员、患者、探访者医
院护理单元,针对的对象时医院的病房、护士站等医疗辅助用房及公共空间的布局。因此,完善医疗建筑环境的人性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
(1)对病人来说体现人性化设计要实现最优化的医疗流程,缩短病人的看病流线,要合理布局医疗科室,临近布局功能联系密切的科室或者设置能够直接通达的联系通道或绿色通道,大力提高医院的整体运转效率;保证公共垂直交通的人性化,对医院电梯的数量和通道合理设置和布局;设立清晰明确的标识指示系统,以便于病人能够容易的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实现医疗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在拥挤封闭的环境中,容易导致病人产生压抑烦躁的感觉,不利于病人的治疗康复,因此,提供一个宽敞明亮温馨的
就医环境,对消除病人的紧张感有重要作用。
(2)针对后勤保障人员的人性化设计。医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大量的医务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维持着医院的运作,向他们提供人文关怀与人性化的工作条件,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体现。例如,医院的后期工作人员每天都要从事大量的工作,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空间休息,就会很好的减轻他们的疲劳程度,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此外,由于医院不能停止运行,医院的设备管道维修应充分考虑预留空间进行更换和维护,促进后勤保障人员的工作效率的提高。
(3)针对医护人员的人性化设计。由于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高,压力大,为了以促进他们的工作,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对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进行人性化设计,即根据医疗功能的要求,在合适的位置适当放置医疗工具,使医务人员可以很容易地采取的物品和工具,以方便他们的工作,还要为医护人员提供更舒适,更安全的工作环境,为医护人员提供了相对安全的、安静的工作环境,减少病人的家庭医疗工作的干扰,以减轻他们的压力。
2.医疗建筑人性化的空间设计
现代医疗建筑环境的特点体现在对每一个患者及其家庭进行的人性化的设计,努力实现人类与自然的融合,近年来,为了达到理想的医疗效果,医院建筑除了为病人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考虑病人的生理因素外,还必须注意医院建设病人的心理感受的环境质量。国外一些医院把家庭的生活气息引人医院,以满足患者的精神需求。他们把超市、花店、书报亭、礼品店、休闲吧之类的生活设施融人在医院建筑设计的内容里,同时综合运用美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医院内的环境设计,在色彩以及光影搭配、装饰风格、传媒运用、材料选择等方面进行巧妙的安排,为患者营造出浓厚的生活气氛,放弃了以往单调枯燥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以舒解病员紧张心情。
结束语
医疗建筑环境中的人性化设计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在医疗建筑的各个细节中得到体现,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 郏亚丰. 当代中国医院住院部人性化设计研究[D]. 同济大学, 2008 .
篇10
关键词 建筑装饰材料 建筑设计 材料美学 室内设计 室外设计
1绪论
如果说建筑的框架结构如同人体的骨架,那么建筑的材料就如同人类外在的皮肤组织。从古到今,不同时期阶段,世界各地都不乏有各式各样伟大建筑的诞生,并且在同一地域,建筑的形态都不尽相同,这都是因为不同的设计师对建筑材料的认识不同,才使得有各式建筑的千姿百态。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建筑材料更有喧宾夺主的势头,很多设计师刻意用建筑材料去掩盖建筑结构,以突出材料的本质,材料的本身是源于自然,现代设计师也希望建筑能更贴近自然。当然,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不仅要了解到材料的分类,性质和特点,更需要了解到材料的再生及整个材料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其未来发展的前景,从长远的角度看待设计,结合当前先进的施工工艺,才能更好地融入到我们的创作。
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作为建筑设计重要物质基础的建筑及装潢材料也正呈现多元化趋势。现如今,材料市场里材料种类让人目不暇接,导致有些设计师在对材料的特性、应用还没有完全认识的情况下,一味地追求个人风格,盲目选用材料。因此,需要对材料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并掌握各种材料和其美学的特点,这对设计师的设计是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本文将材料的应用和发展进行梳理,希望便于设计师具备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并将之付诸日后的设计实践中去。
2材料与时代特征
2.1人类文明史时期材料的发展
材料的发展可以说是随人类的起源而发展的。如果用材料来划分时代的话,可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木材和石头是最早被人类利用的大自然材料,并且也延续至今。原始人类通过这些天然石材,木材的简单打磨,用作日常生活和防御外敌的工具。
然而在“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出现使材料有了一个质的改变,陶器制作要求加工方式更加多样化,也使得陶器造型更加实用美观。
铜是人类最早接触的的金属材料,因此被称为“青铜时代”,人类利用青铜易于铸形的特点,铸造了无数造型精美,制作精致的青铜艺术品,创就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青铜时代”。
在“铁器时代”,由于铁的质地坚硬,硬度高,铁被大规模铸造成生产工具和武器,也体现一种复杂精美的工艺技术,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个光辉里程碑,是铁把人类从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带到了铁器时代,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2近代建筑材料的发展
近代由于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材料的制作从依赖手工业单方面生产转变成以机器化大批量生产模式。在19世纪60年代工艺美术运动中,艺术先驱威廉・莫里斯提出“用材料本身的特质和肌理来表现自然的美及美的细节”,这就赋予了装饰艺术存在的意义。最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材料是玻璃和钢材的运用。例如埃菲尔铁塔作为钢结构建筑在19世纪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伫立在巴黎塞纳河战神广场上,除了四个脚是用钢筋混凝土,全身都是由钢材构成,由于钢铁有极强的抗压性能,也充满体现了其结构和力量美。在20世纪初随着塑料,橡胶等新型材料的应运而生,许多设计师便开始在设计中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融为一体。在20世纪50年代塑料工业开始遍及人们的生活。由于塑料的可塑性高,可以自由改变其形体样式,非常受设计师的欢迎,尤其在室内外设计中都得到广泛运用。又如国家体育场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的设计者将材料的结构暴露在外,不作任何多余的修饰,形成自然的建筑外观,主体选材主要有钢结构,铝塑板,玻璃幕墙等材料,形状相似摇篮,寓意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3材料与空间结构
在室内设计中,室内设计师们总是希望自己的设计能与众不同,充满个性。就室内设计的对象而言,个性的呈现更多只是表现在装饰与陈设上,但如果仅仅只是把设计的重点放在界面的的装饰和陈设上,设计师在空间上则很难有重大的的突破,因为室内设计总受到建筑构造的制约。因此,只有有了新型的构造材料与构造方式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空间样式。当然,一旦材料和构造成为了空间样式的主导造型要素,那么任何外加装饰都会是多余的。
4材料与装饰风格
在人类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宗教和文化演变衍生的结构和功能,在持续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为建筑装饰艺术。如今,建筑装饰艺术已经成为艺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艺术意志的体现。从整个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的装饰艺术风格经历了具有鲜明的特点的几个阶段: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混合型风格。
5材料与艺术表现力
当今,现代建筑设计风格和形状越来越多样化,材料也是能最直观表达设计师的意图和理念,能将建筑设计师要表达的情感直接地以视觉感受传达给观众。用装饰材料去设计和营造室内的效果形象,这样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们采用。他们利用材料自身的质感特色去发挥想象,创造出材料的延伸艺术表现力,而不是以往的材料完全服从于设计。
6材料与流行趋势
在科技进步的今天,人们对生活的品质也不断的提高,新型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动,各个国家之间开始交流互动,各式各样的新型装饰材料在世界各地应用推广。越来越多新型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已经进入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
7结论
建筑装饰材料是一个丰富开阔的课题,纵观人类文明史材料的发展到现在,不难发现建筑装饰材料就是由多国文明发展、文化碰撞的产物,通过它可以反映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不同时期的装饰思想、装饰原则和装饰手法。因此,当代很多优秀的建筑,其设计更多的是呈现包容的趋势,在符合现代人基本生活要求后,再附加性装饰新的生命力,时代感,趣味性,如此拓展了建筑装饰材料的表现力。
当然,现如今建筑装饰是呈现多样化,技术化的发展趋势,建筑装饰材料的来源和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像军事,航天等领域的材料都被运用开发成新型的现代装饰材料,其相关技术工艺也都被运用到材料的加工工艺上。近些年,创新,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人们的生活观念及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开始崇尚自然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活环境。因此,越来越多健康、环保的绿色材料正在刺激着装饰材料的变革。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医疗安全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