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类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15 21:3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类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类专业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090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社会需要的各专业人才的重任,校内设置了多个学科,其中,金融类专业属于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集理论、 实务、 技能于一体,因而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较为严格。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此形势下,金融实践发展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金融学教育的知识结构却从未发生过改变。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1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对于选择学习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在未来的职业中从事与该专业相关的工作。而该专业对口的工作方向就是银行的工作。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之所以这样择业,有两点原因,一是专业符合;二是银行业是高福利低风险的行业。从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他们需要“高、 精、 尖” 的专业金融人才。[1]但是这种复合型专业金融人才少之又少,而毕业生大多经验不足,所以难以开展工作。这种不同的需求就造成了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在了解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之后,深究之下,就可发现,造成当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基础教学内容过于偏重课堂。就全国范围内的金融专业教育教学体系而言,对于金融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都比较缺少。本专业学生所学金融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另外,高职院校金融类实践资源少,致使实践教学计划不能落实。[2]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金融企业需求有限。为了立足金融业,金融企业对于金融人才的要求比较严苛。符合其需求的专业人才必须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等,只有达到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金融类人才要求,才可能被顺利录用。

第三,政府部门政策引导不当。金融类专业学生大多倾向于选择国家控股(例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中国人寿等)的银行业,这些岗位属于稳定的“铁饭碗”,但这些岗位毕竟有限。[3]国家为了发展金融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金融专业的人才,但是,却没有明确引导金融类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2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的创新

21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创新设计

关于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创新的尝试,本专业的教师和校方应该进行全面的考虑,并通过集体讨论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确定具体方案之后,针对学生的毕业实习与论文(设计)指导书应该进行重新修订。其中,主要针对学生的毕业方式给出多种选择,希望改变传统的毕业实践环节的单一模式。学生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第一种,基础不牢靠的学生,沿袭写论文的形式;第二种,专业基础比较好的或实习岗位马上能定位到金融专业岗位的学生,模拟实习单位业务进行考核;第三种,市场调研(调查金融专业的发展),为本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参考意见。

22构建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的创新模式

221校企间、 校校间、 企业间合作

为了让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高职院校应该与其他院校和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构建金融类实践资源共享平台。为此,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实施。

第一,金融企业为金融类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兼职工作机会。校方与企业合作,一方面是通过金融类实践资源共享平台,让学生有渠道获取最新的就业信息;另一方面是金融企业自身也能扩大宣传、 营运,并实现增值目标。[4]同时,金融专业学生拥有专业对口的实习兼职机会,就能有锻炼能力的机会,便于毕业选择就业岗位。

第二,实施考核反馈。高职院校和金融企业合作的平台为本院校金融专业学生建立综合考评档案。在这份综合考评档案中,就学生的诚信、 在校成绩、 在基地的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定。校企双方商定考评标准,并进行严格考评。在此过程中,还要确定反馈、 调查流程,以便于人才与企业双向选择。

第三,校企合作推出校企主}夏令营活动。校企合作推出校企主题夏令营活动,让该专业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企业可以从中选择表现突出的学生去相关企业实习或参观;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接触到与金融有关的事物或者资深金融人员,增长自己的见识或者能力。这样的活动便于企业和学生双方交流,也符合双方的需求。此外,优秀学员也可以反向选择自己想要去参观或者实习的企业。

第四,三方合作举办相关活动。经政府、 企业、 学校三方集资,举办一些相关竞赛活动。活动内容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譬如模拟经营等。[5]活动举办所需的资源由企业、 学校负责,策划促成活动由政府负责。高职院校金融类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参加活动,获取经验。另外,举办活动的企业和学校应设置一些奖项,譬如为优胜者提供创业资金、 权威证书等。

222建设高职院校实践课程培养体系

为了加强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建设实践课程培养体系。通过建设实践课程培养体系,让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更注重实效性,更具有针对性。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设置远程课程。金融类专业学生需要参加各种资格证考试,譬如从业考试、 相关专业高级资格证考试、专业英语考试等。学校设置远程课程时,可根据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专业课程培训。通过计算机网络课程方便学生进行课程学习。

第二,增加就业测试与指导课程。学校应招贤纳士,组建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专门负责为金融类专业学生提供就业测试与指导。就业测试包括职业能力测验、情境模拟测验、高绩效管理测验等。与此同时,就业指导还应该安排培训专业人士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讲解求职技巧。

第三,合理安排基础培训实践课程。对于金融专业学生,开设基础培训课程。把实践中需要掌握的技能给学生一一传授。开设OA 实践基础课程,确保学生可以灵活操作打印机、 复印机以及Excel、 Power Point等办公软件。[6]开设专业实践基础课程,针对银行制单、 证券模拟操盘、 保险模拟销售等进行教学。在专业实践基础课程中,还应该设置专业仿真模拟(综合)训练,将金融专业仿真模拟的实际操作、 实战训练等内容涵盖到教学内容当中。此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在毕业设计中,将与学生就业相关的职业和岗位实践能力训练等内容设置在其中,促使金融专业学生提升专业能力。

3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的创新价值

创新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针对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进行创新,其价值在于三方面:其一,增强金融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对于金融类专业学生而言,通过实践课程培养体系和校企间、 校校间、 企业间合作,他们会积累更多专业实践知识和经验,了解就业形势。其个人能力可以实现实质性的提升。其二,促进高校之间、 企业之间交流。在创新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过程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合力打造了一个金融类实践资源平台,为金融类学生创造了很多发展机会。在此期间,企业通过参与活动得到了资源,校方也从课程体系方面入手调整了课程内容设置。这种实践、 合作、 互助、竞争方式,促使双方都能得到便利。其三,极大地缓解了金融类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困境。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存在不足,一旦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得到创新,这方面的境况将得到改善。

4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教育是当今一种主流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但由于其教育的知识结构过于落后,以至于毕业生就业陷入困境。研究探索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的创新路径,一方面是榱耸视Φ鼻暗木鸵敌枨笮问疲解决金融专业学生实习或者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为改革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和开发贡献一份力量。对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进行创新,需要学生、教师、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在创新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过程中,要采取校企合作的多元化形式,从实际情况入手分析,确保该模式可立足于实践,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艳芬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毕业实践模式的创新与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1-33,75

[2]王晓政,杨素娟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职教通讯,2012(12):46-49

[3]李厚俭,史丹辽宁省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群建设的实践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8):18-20

[4]杨润贤,张新科,王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视野下高职院校“1+1+1专业导师制”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1(6):11-14

篇2

【关键词】财经类高职院校 金融专业 核心职业能力 校企合作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26-04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和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对高职金融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除了专业技能外, 还要具有较强的核心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外的基本能力, 主要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自我学习等几种基本能力, 它适用于各种职业, 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金融类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定位与要素

(一)金融类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定位。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成为一种趋势,银行、证券及保险业务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单纯学习金融某一分支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财经类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应在确立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职业能力定位:培养立足地方,面向区域,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地方金融服务重点产业适应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金融部门一线操作、服务、营销需要,培养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养,以及从事岗位实际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金融类专业核心职业能力构成要素。围绕“高素质高技能”的培养目标,本文以“职业素养”为基础,“职业技能”为核心,“职业拓展”为顶点,构筑起金融类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金字塔”层级。其中,“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态度和道德修养、沟通交流、心理素质、公文写作等“基本人文素质能力”。“职业技能”包括服务、管理、核算等“行业通用能力”,以及职业判断、操作、营销等“职业岗位特定能力”。“职业拓展”包括专业后续发展能力、合作创新、跨专业学习等“职业拓展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为核心职业能力的“三层级”构成要素。

二、金融类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缺乏职业教育理念,忽视“能力”为本。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缺乏职业能力教育理念。在制定学生培养目标时,由于缺乏对核心职业能力的明确定位,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将核心职业能力视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按照传统的学科教学理念教学,没有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忽视了课程性质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符合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学方式仍以“注入式”传统教学为主,或者过分依赖多媒体,照本宣科,缺乏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不能营造出好的课堂氛围,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知道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效果差。

(二)理论脱离实践,忽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许多高职教师没有金融行业的实战经验,讲授内容过于理论化,脱离实践,不能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忽略了学生实践、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实训课设计的业务基本都是简单的常规业务,与金融机构实际相差较大,难以起到实训效果,难以保证毕业实习的专业对口率和人才培养质量,致使教学实践浮于形式,以至于部分学生毕业时连基本的常识都不懂,沟通能力、判断能力、动手能力等均难以适应职业发展需要。

(三)教学内容未能与时俱进,达不到职业拓展能力要求。金融学科日新月异,其内容应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变化:如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金融从业人员应具备风险管理能力;互联网金融崛起时,应具备金融工具创新能力等,相应地,学校应该增设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或综合实践环节,以凸显其实用性、可操作性。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更新的节奏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未能切实做到与时俱进,达不到职业拓展能力的要求。

(四)人才培养不注重校企合作,能力培养存在“闭门造车”现象。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而学校缺乏政策支持与长期发展目标,因而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的实际运行只是某一点和某一时段的成功,远没有良性循环。大多数高职院校只停留在教学实习层面上的合作,企业界和学校双方不能相互深度介入,未建立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这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方面存在“闭门造车”现象,难以与经济发展和行业变革有效结合。

三、校企合作共促金融类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和金融学科的不断发展,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不能再闭门造车,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大胆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市场对金融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金融保险业迅猛发展,人们对个人理财、投资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行业对金融专业人才需求呈现规模扩大、业务综合能力要求高、人才需求逐渐理性等特征,这给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始意识到只有专注于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提升,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模式,能够更加完善具备职业核心能力的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加速“教学做一体化”金融实训室的构建,规范金融模拟公司的管理,加强师生的职业感,使师生都置身于金融职场中完成教和学,即完成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模式,才能培养出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于一身的优秀毕业生,才能解决当前高素质高技能金融人才极为短缺的情况,才能保证金融类专业学生不会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处境,这也是财经类高职院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校企之间存在着双赢的关系。为了顺应时展和需要,高职院校应致力于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通过校企合作,立足于金融机构完成相关市场调研、理财规划以及毕业顶岗实习等,使金融类专业教学目的更明确,教学计划更完善,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考核评价更科学合理,最终有效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金融机构需要吸纳学校提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来保证自身的发展和稳定,而学校需要借助企业达成就业率指标,二者之间存在互惠互利的关系。

校企合作这种模式是财经类高职院校和金融机构双方都乐于促成的。财经类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及金融类专业的自身特色,聘请相关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并组建关于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委员会,向他们征询相关意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的制定。与此同时,为了设置与时俱进的实训基地、实训教材、实践课程,专业课教师需要积极参与到金融机构和投资咨询公司的调研活动中去,在第一时间了解市场变化,并了解企业对金融人才的具体要求和行业标准。唯有这样,才能实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

四、校企合作金融类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为实现校企合作培养金融类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应对传统的金融类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创新,以深化校企合作为主要切入点和着力点,最终形成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决策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实训、师资队伍、课程考核为支撑,符合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校企合作培养体系。

(一)国家出台金融支持法规,确保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条件。主要从政府、行业组织、金融机构三方面着手。

1.政府方面。政府运用财政、税收等手段,调动职业院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条件。例如: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准予金融机构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2.行业组织。行业组织要履行好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制度。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

3.金融机构。鼓励金融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鼓励中央企业和金融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鼓励多种形式支持金融机构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规定金融机构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要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鼓励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资助和捐赠。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捐助形式支持职业院校建设和发展,在职业院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创业就业和教学科研基金等资助项目。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金融机构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

(二)搭建专业建设决策框架,提升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质量。政府强化统筹协调,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科研机构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确保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有效实施:一是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借助其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深化校企合作。二是完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成员包含行业专家、企业名家、学院领导以及有影响力的企业,举办校企合作论坛,破解校企合作“瓶颈”问题,探讨行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师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有效途径。三是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行业、企业专家、学校领导、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依据行业岗位职责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监控教学质量,力争专业与产业(岗位)对接,教师执教水平与行业岗位要求对接,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与行业人员从业要求对接。

(三)强化核心团队素质建设,增强职业能力培养实力。师资核心团队的建设水平,将直接制约着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质量。在金融类专业合作办学中,师资队伍建设应做好“派”、“送”、“带”、“引”、“聘”等工作。

“派”是从企业引进实力强、理论相对薄弱的行业专家和中青年教师,派遣到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修、培训、攻读学位、参与课题,提高业务能力。

“送”是有计划地将学院的师资送到行业公司挂职锻炼、实践躬行、调研、管理实训学生,深入行业一线,提升专业技能与科研能力,以便更好地进行核心职业能力教学,所讲授的内容与时俱进。

“带”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定期对中青年教师有针对性开展实习、实训的培训。如鼓励中青年教师共同参与由行业或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技能大赛,以赛促训,提高老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引”是指学院与当地人事主管部门建立绿色人才引进机制,从行业调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学工作。通过引进专业骨干、学科带头人,加大师资培养力度,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实现教学过程的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聘”是指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内行家能手担任客座教授,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聘请现场技术人员讲学,并请他们做兼职教师,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双师型”教师的教育,为学院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和学生的思维注人行业最新理念。

(四)科学设置“两块七层”课程体系,实现核心职业能力“三层级”塑造。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校企合作,根据“核心职业能力”定位,学院与行业共同构建以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其中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金融类专业课程体系(见图1)。

图1 财经类高职金融类专业合作办学核心职业能力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

在核心职业能力架构上,按“素质课程”和“职业课程”两大模块构建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其中,“素质课程”课程包括国家素质课程、素质提升课程;“职业课程”包括行业通用能力基础课程、岗位特定能力核心课程、职业综合能力课程、职业考证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能力课程。

在“职业素养”层级能力培养中,要穿插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职业道德案例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等“国家素质课程”和经济应用文写作、商务礼仪等“素质提升课程”,为综合平衡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在“职业技能”层级能力培养中,以“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核心课程”为主。其中,“职业基础课程”主要有金融学基础、经济法、基础会计、金融营销实务、税收筹划等课程。“职业核心课程”主要包含商业银行柜台综合业务、银行会计、保险实务、人身保险、财产保险、证券投资、金融营销实务、财务管理、个人理财等课程。

(五)变革传统金融教学模式,强化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这为金融类专业合作办学,强化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思路:

1.更新教学理念。金融类专业应形成“四对准”(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创业育人才)和“两个对接”(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对接、学生能力与岗位需要对接)的教学观念,进一步丰富核心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2.以工作项目(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一是“课证融通”,在教学内容里融入职业资格考试的核心内容,同时,兼顾学生的专业发展,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岗位后续发展教育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中,做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二是以“工作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以业务操作流程的方式展开教学内容,整合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职业能力。

3.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除了保留传统的课堂系统讲授法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的任务驱动,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要求,在教学方法上灵活采用模拟教学法、项目小组工作法、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实训法、情景教学法、学生实训比赛法等组织教学,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课程培养与岗位要求对接。这些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而学生自主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及决策等核心职业能力。

4.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库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开发实训课程教学资源库时,要聘请业内专家与学院共同研究,针对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优化各类教学素材:一是“岗位实训”教材。做到专业课程与产业(岗位)对接,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实训教辅资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制作教学课件和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三是网络课程资源,突破教学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

以全真型业务环境与业务流程为背景建立全真的“模拟理财公司”,满足学生理财分析与投资咨询业务的实训教学任务;与校外金融机构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立“订单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供学生实施课程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项目,实现全真化教学,在金融职业素养、金融文化礼仪、业务流程操作、业务技能训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核心职业能力培养。

5.校企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第二课堂活动。(1)行业技能竞赛。校企共同制订基于行业标准的规划方案设计竞赛和基于真实产品销售的金融产品营销竞赛实施方案。如商务礼仪大赛、创业规划大赛、金融知识比赛、金融产品营销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考核学生核心职业能力。(2)职业规划、行业动态讲座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3)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共同担任学生会、社团指导老师,借助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沟通协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力、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心理素质。(4)社区宣传理财知识、勤工俭学、假期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增加学生社会经验,培养自律自控、独立处理问题、沟通交流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核心职业能力。

(六)提高实践、实训教学比重,夯实职业核心能力基础。依托行业,构筑校内金融综合实训室、模拟理财公司和校外实训三大教学平台,打造良好的实训载体,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岗位业务模拟实习、顶岗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在课程设置时,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紧密结合,总学时比掌握在2∶3左右。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践教学环节,循序渐进。从第2~4学期的专业理论课“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基本岗位能力认知实习、金融市场调研,到保险、银行、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职业岗位模拟演练、专业实习,还有第5~6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的实战演练,均做好统筹安排,使学生掌握各项业务操作方法,提升核心职业能力。改革考核方式,实现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采用技能比赛、报告评比等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考核,提高学生从业资格证书的取证率。

【参考文献】

[1]徐田强.中外合作办学视野下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探微[J].职教通讯,2012(8)

[2]高丽红.校企合作构建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4(26)

[3]王伟.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教学经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3(3)

【基金项目】2011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课题(201106LX806)

篇3

一、《金融学》课程开设的可行性分析

金融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务性和时代性。和其他经济类课程相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这正是应用型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与文科生相比,他们具有更扎实的现代金融学数理基础,会做数据分析、会建模;同时还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在开设《金融学》课程时,只要寻找到合适的定位与教学目标,就能使文理结合,优势互补。另一方面,目前大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是多学科高校,学科分类较为完善,都有自己独立的经济管理或金融(财经)学院,这给我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学校不必引进或重新培养专职教师,在经济或管理学院就有授课经验丰富的一线专职教师,同时配套院系还能提供完善的硬件与软件支持,只要交叉院系之间相互磨合探索,实现资源共享,肯定能找到适应双方专业特点、大家共赢的教学模式。

二、应用型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需求分析

我们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在全校10个理工科学院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了学生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情况。调查对象:电力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材料工程学院、通行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车辆工程系、建筑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在校本科生。此次调查问卷发出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问卷195份。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大多数理工科专业学生都有学习金融学的主观需求。问卷中,70%的学生认为应用型理工科高校有必要开展金融知识的学习,25%的学生无所谓,看学校的安排,只有5%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而且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的主动性上也是保持基本一致的比例,70%的学生愿意参加学校金融学课程的开设,只有5%的学生不愿意参加。在“你觉得开设金融学课程是否有帮助?”一题中,只有5%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95%的学生认为会有帮助,只是程度大小有所不同。

2.学习目标明确,基本能准确定位,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问卷中,理工科学生对学习金融学的目的依次排序为:培养理财能力,为未来投资理财打基础,培养风险意识,能将理论付诸实践。说明他们能正确认识今天的形势发展,意识到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已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知识素养,要成为有理财观念的“专家”、“工程师”人才。但是由于他们接触到相关专业知识的渠道有限,所以在金融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还有所欠缺。问卷中显示:65%的理工科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一点金融知识,但想了解的更多。他们现有的金融知识一般都是从网络、书报、电视、父母亲戚处获得,大多自学,没有规范化、系统化的学习体系。这就需要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来填补空白。

3.在课程开设方式上,他们了解自己的需求,能提出明确主张。问卷中,理工科学生认为他们学习金融学的优势依次体现在:数学基础好,综合能力强,更适合社会的需要。所以他们对于授课方式的选择是模拟实验、专题讲座和课堂授课相结合,注重实际操作,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灵活的授课和考核,把这门课程进行推广。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理工类专业开设《金融学》课程的设想

1.准确定位课程的教学目的

《金融学》课程的开设必须因材施教,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理工科学生由于没有前期经济学、管理学的铺垫,所以不强调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注重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和国际金融经济现实的变化,培养学生经常思考自身遇到的现实问题的习惯,树立金融意识,促进理工科学生全面、多元化发展。

2.实行差异化教学,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金融学课程有很强的应用性特点,涉及了货币、银行、金融市场、货币供给与需求等较多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对不同学科的学生实行差异化教学。按不同专业学科设置不同的课程要求,允许学生先选修,观察反馈情况,然后逐步调整,保证学生能获得分层次教学。①选择合适的时间上课。理工科学生平时课业负担重,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学期和时间,比如周末或晚上,尽量避免增加他们的负担,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②选择合适的教材。既要通俗易懂,能让没有基础的学生基本能掌握;还要教材生动,案例丰富,能理论联系实际,与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小到大,以点带面,慢慢培养理工科学生对金融课程的兴趣、爱好,促使他们自发学习,感觉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③创新授课方式。因为该课程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变化更新,所以光依靠传统的课堂授课就略嫌单一,要综合运用案例分析、PPT讨论、开设学术讲座、观摩视频录像、模拟实训等方式。尤其与经济管理专业和其他文科专业学生不同的是,要增加实践操作教学的课时,使学生在实践中学理论,在应用中掌握理论。比如可以利用计算机房让学生进行同步股票证券交易的操作和分析,可以聘请业界专业人士在仿真实验室中指导学生模拟实训。④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金融学传统的考核方法一般是期末闭卷笔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是较为片面,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所以,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案例分析、社会调查、问题讨论、PPT演示等多种形式来阶段性考核,作为最终成绩评价体系中一块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方式似乎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更好实现学校“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改善教师的学缘结构,注重教师定期交流和学习

篇4

1.金融专业英语教学和基础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基础英语教学已然成为当今高校教育体系中最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课,由于基础英语的全国四、六级统考是目前所有大学课程中唯一一门全国统考课程,并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社会和用人单位已经根深蒂固得将其作为衡量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尺度,大多数高校也将其与毕业证、学位证挂钩,使得无论是领导、教师,还是学生都将精力倾注在基础英语的学习上。再者,对于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而言,无论在考研、考博还是各类出国考试中,基础英语课的地位都不容小觑。综上所述,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和考核标准决定了基础英语的地位。基础英语课重视训练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训练,不可否认,经过基础英语的学习,学生将会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掌握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无疑会让学生在金融专业英语的学习中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专业英语实际上是基础英语在专业学科中的延生,没有专业英语的应用,基础英语也仅仅只是一门单纯的语言学习。所以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相互关联,相辅相成。

2.金融专业英语教学和金融专业教学之间的关系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用母语学好金融专业课是每个学生的本职工作。金融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学生不仅熟练掌握英语,还要懂得英语在专业课中的应用。学习好金融专业英语帮助学生高效阅读国外金融期刊,掌握金融类前沿知识,培养学生对金融专业的兴趣,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3.金融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之间的关系金融类双语教学是指在课堂上老师同时用英语和中文讲授金融专业知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是教学工具,但并不是教学目的。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案中假定学生已经掌握了专业英语词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强调专业英语词汇,而着重在于训练学生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学习金融双语课之前,专业英语课的设立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在金融专业英语中熟练掌握英语专业词汇,才有可能在金融双语课中取得好成绩。

二、金融类专业英语的课程特点

金融类专业英语作为一门课程,有它自身的特色和难点,它既不同于普通的英语基础课,一味的强调听、说、读、写的纯语言训练。也不同于金融专业课,仅用母语去学习专业。专业英语在其语言结构和表达方法上有自己的独特性。

1.专业性强金融类专业英语涉及到的内容广泛,专业性强,它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英文课程,课程假定学习者已经熟练掌握了金融学科的各个知识点。在学习者对于母语类专业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教授学习者用第二语言重新学习专业知识。这样一来,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或者对于本来的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牢靠的学生来说,学习专业英语的难度增大。

2.与全球经济金融联系紧密学生学习金融类专业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时事经济金融动态,因此,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老师不仅要注重锻炼学生的英语语言,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会使用专业英语,能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和熟练英文专业写作。

三、关于我国金融类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些建议

金融类专业英语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升学、择业、就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某些方面,决定了学生在金融专业方面以后的发展前景和专业高度。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教学制度问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校、老师、学生的重视程度,专业英语教材的匮乏,教学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失当,是造成教学结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针对这几个主要问题,笔者对于金融类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金融类专业英语师资投入的金融类专业英语教学对于老师素质要求极高,要求老师既要懂金融专业,又要熟练掌握英语。高校可以考虑多引进专业型复合教师人才,壮大学校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鼓励学校现有的专业课老师深造英语课程,采取奖励制度,提高教师个人对于金融类专业英语教学的投入。例如,学校可以把金融类专业英语课程的课时量提高到1.5个工作量。

2.金融类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择教材是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和教学结果。由于我国金融类专业英语课程尚属于探索阶段,优良的国内专业教材尚较为匮乏。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广大高校可以大胆启用国外原版教材、刊物、报章等材料,用西方人的方式学习西方人的语言。由于学习专业英语的学生大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课和英语的基础,所以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直接使用原版材料,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实际应用问题。

3.教学形式的改革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主讲的单向模式,这种模式显然已经不适用于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在金融类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在课堂上形成老师和学生积极互动的双向教学模式。比如,鼓励学生当堂翻译中英文金融专业文献,要求学习以个人或学习小组的方式搜集资料,在课堂上用英文演讲金融专业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一改往日只听课做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训练专业英语技能,再由老师及时点评,这一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有积极的作用。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改革课程改革

一、金融类课程改革设计构想

同工科专业相比,金融类相关专业无法通过实物展示来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否达标。但是,每个金融类专业所涉及的岗位却有相类似的共性,即不同的岗位包含相似的知识内容和操作技能。因此,金融类专业课程的设置:首先,要与大部分金融类专业所对口的岗位相关联,展现出不同金融类岗位上所需求的人才在技能方面的共性。其次,由于又因各个岗位所需技能的侧重点不同,因此,课程的设计应该在满足金融类专业共性的同时,重视单一岗位要求的技能需求,开设相对应的课程。在遵循专业特点的基础上,以是否全面掌握有关技能知识来作为学生是否掌握相关能力,并以此作为考核标准。这一方法论将为金融类相关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依据和方向,在设计每门课程的过程中,必须经过系统考量,根据课程建设目标中各种要素的系统硬件配置及教学软件资源进行合理的计划。系统地评价和研究教育过程中各部分相互串联的问题及需求,保证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确保知识点有序衔接。高职院校课程设计,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课程改革的本位思想应该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能力本位,关注社会岗位的需求。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强调培养学生的金融意识和金融技能,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

二、教育教学改革的系统设计

金融类教育改革应该做到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与企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形成供需结合的良性对接,充分落实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改革保障这三个阶段,真正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能力。

(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阶段需要解决金融专业需要设置哪些课程的问题。首先,金融类相关专业课程开发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导向,面向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开发,对于岗位各项能力的要求需要进行工作情境还原,明确教学要点,进行针对性职业技能训练。第二,开设综合型的课程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金融学涵盖甚广,在详细的课程设置上,包含有证券、保险、国际贸易、投资理财等细分专业。因此,在专业课的设置上,还应该涉及包括经济学、金融学、基础会计以及市场营销学等基础知识的内容。第三,对各个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进行细化,获得该岗位对于从业人员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并以该职业能力要求为重点,根据逻辑关系及教学基本规律设计相关课程。真正做到以岗位为基点,迎合社会实际需求,按岗位的能力分析设计专业课程,面向实际岗位培养人才。

(二)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阶段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学生未来工作上岗需要具备相应的岗位能力,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如何有效搭配和衔接,这些问题都必须得以落实。首先,需开展系列情境教学,在还原工作情境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准职业人,细化工作任务,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深度培养自身的岗位操作能力。其次,课程实施阶段,需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突出教学特色。在不断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在某个领域的知识水平,使其在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达到精通,并针对社会需求的不同,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因地制宜,根据各个地区所从事的金融行业的发展程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为金融行业不断输送急缺的人才,使学生学有所用。与此同时,还可兼顾学院的师资队伍以及教学硬件,发展优势专业,发挥优质教学资源,合理利用。

(三)改革保障

教育改革要实现的目的是通过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充分调动现有资源,确保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和高效性。同时,广泛开拓资源平台,提供更完善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软件,以保障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确保教学工作当中的各要素实现有机配合。1.课程教学资源保障。首先,确保教学改革的教育资源如教材、习题、教辅资料、案例和相关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的仿真性,努力实现工作情境式的教学,为学生未来的岗位工作提供直接性经验。其次,保障相关设备的正常使用,能提供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不仅如此,还需建设具有职业氛围的教学场所,努力确保教学场所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这不仅包括体现职业岗位的仿真校内实验室,更需要建立全仿真的校外实训基地,以此共同推进课程改革的有序进行。在软件设施上,与相应软件供应商取得联系,及时更新、淘汰老旧软件,获得最新教学软件,全方位模拟仿真教学。2.师资队伍的保障。高职院校课程不同于本科课程,教学重点不是传统的理论知识,高职院校教育课程的侧重点应该是培养出具有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人才。因此,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配套的应该是教师队伍的改革与建设,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离不开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而高职院校任教教师的选拔也应该从两大方面进行,其中包括在校常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团队的形成需要全面提高校内专任教师的执教能力、业务操作能力、考证辅导能力,使职教教师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践教学,从多方面把握行业内标准。对于校内教师而言,学校应该有计划提高教师在企业的挂职锻炼时间,强调教师自身所授科目的各类从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对于兼职教师而言,需尽可能多地聘请企业一线人员,通过企业员工的教学反馈,更能迅速地找出学生团体关于自身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克服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通过教师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带动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给予学生全方位的辅导和建议。3.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保障。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发展方向。学生未来面向的工作岗位与当前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课程相关联,因此,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需要学校和企业多方面的努力。协调学校和企业的内在关系,营造“工学结合”的互利模式,将是未来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过程中,应不断增加学生深入企业一线的机会,增加行业专家对学生的直接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不同环境和不同优势资源,将“工学结合”模式贯穿于学生的培养中,而这一切计划的实现都需要一套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保障,需要学校层面大力的改革和推广。4.教学方式的改革。金融课程作为一科涉及广泛金融知识的课程,包含多方面的知识要点,不仅包括股票、基金、债券等综合性的证券知识,还包括银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理论性知识,除此之外,延伸性的学习范畴还包括国际贸易、会计学、营销学、管理学等学科,其知识面涉及多种学科,学科内的专业细分知识又是相互交融的。因此,教学方式不仅需要侧重于实践教学,评价方式也应该实现多元化。教学方式上,教师要根据学科之间的普遍性进行教学,牢牢抓住实践教学这个重点,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直观的教学方法,尽可能生动且形象地传授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专业性知识的教学上,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问题,引起学生的联想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由于金融专业的涵盖范围较广,知识点的相互交融,更要求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深度以及广度要根据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突出本专业的重点。5.评价方式的革新。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也应同时重视与之相配套的评价系统的革新。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其学习的过程,但是对于金融类专业而言,由于不存在以实物展示的成果,课程改革中的成效难以用物化的成果形式进行展示,所以则更需要科学的评估体系进行评价。科学的评价体系,应该是淡化考核结果所占比重,侧重考查学生对某一任务的完成情况,分阶段、按比重进行评价,注重过程性考核。这些考核,不仅应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还应该包括顶岗实习或工学交替表现的考核,以及同学之间的互评等等,体现考核评价的多元化,多方位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学生在考试考证方面的成绩也应该作为全面评价学生的一个要点,因为有关课程体系内的职业证书的取得足以证明学生在此方面的努力。同时,学生在参加由学校举办甚至是企业举办的各项比赛当中所获得的奖项,也应纳入全面评价的体系当中。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还能激发高职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的内在动机,实现“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曹深艳.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改革系统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0(6):53-55.

[2]鞠国华.我国高职金融教育改革之新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2-94.

[3]周茂东、张福堂.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析:兼评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教学标准中的课程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3(11):19-22.

[4]余萍.基于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5(10):7-9.

篇6

1.任课教师知识单一,相关金融类专业知识匮乏

由于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师队伍基本上都由数学专业的教师构成,数学专业的教师常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但经济、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因此,教师将数学与经济学有机融合的实施过程中就缺乏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所以作为一名经济类院校的数学教师必须通过加强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来补充自身的不足,甚至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对金融类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进修和学习。

2.教师缺乏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目前,由于高校的评估、教师的考核和职称评聘主要看重科研水平,所以许多教师认为科研成果是自己的,而教学改革是其他人的事情,他们将大量的时间花在自己的论文、课题上,忽视了教学改革方面的事情,一直用陈旧的教学方式完成任务。因此,学校应加大对教师教学成果方面的奖励,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责任心。

3.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单一,主要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评价体系不够全面,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另外,这种评价的时间周期比较长,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及时复习和掌握知识情况,以及不能及时反馈总结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而这一环节上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目前,在经济数学的教学评价上,仍然缺少行之有效的科学评价体系。由此可见,在金融类院校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缜密理性的思维素质,注重与金融、财经、管理等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势在必行。

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1.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长期以来,在高校的经济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老师在按部就班地讲,学生在机械地记,讲解的内容大多重理论而轻应用,教师将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数学理论的讲解和证明上了,而数学在金融、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涉及得很少。又由于数学理论本来就晦涩难懂,特别是在经济数学的课堂上,学生们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知识到底有什么用处,这些都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自然不好。我们都知道,经济数学是金融类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与金融、管理类专业课程交叉、渗透,为学生们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理论知识。由此,在金融类高等院校的经济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数学的教学紧密地与金融专业课程结合在一起,用生动的、便于学生理解的语言讲解数学理论,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等,引入具体的经济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实现数学为经济服务,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这样,不但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同时,也让学生们充分地感受到了数学与他们所学的专业课程密切相关,是他们日后所要从事的专业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有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自然就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的效果也就会得到改善。

2.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学建模知识

市场经济体制下,在解决金融实际问题中,经济数学模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知识的培训,可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建立经济模型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由此,可以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开设数学实验课程,引入数学建模知识,让学生们在数学建模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将数学知识与金融、管理等专业知识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应对和处理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经济数学的教材进行改革

目前,经济类高等院校所使用的经济数学教材,大多理论性、科学性较强,但实用性相对薄弱。主要还是以数学理论、定理证明等的讲解为主,而在金融、经济、管理方面的实践应用涉及得较少。虽然有一部分教材,已经引入了部分经济方面的案例,但解决经济活动实际问题的案例过于简单、片面、陈旧,缺乏深度、广度与时代感,难与当前的经济形势相联系,难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金融类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目前经济社会大形势下,经济类院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以,针对金融、管理类专业的特点,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重点放在应用性和时效性上,重新编制经济数学教材。从而来改变目前经济数学教材重理论而轻应用的状况,大幅度地增加与当前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具有时效性的经济案例,案例的深度、广度和分量上尽量符合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使数学知识、理论真正地成为学生掌握金融类专业知识的强有力的武器,切实地发挥数学在经济领域的工具性作用。

4.加强教师知识的扩展与更新

作为经济类院校的数学教师,在讲解经济数学的课程中,要将经济学知识渗透到数学中来,使学生明确数学服务于经济的作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掌握数学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要掌握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目前掌握了数学与经济学知识的“双师型”人才队伍正在逐步扩大。所以,数学专业与经济学专业的教师还应该加强彼此间的学术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高校间的交流及学术会议的交流都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使教师了解最新的科学研究方向。此外,高校为有能力的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也是促进教师知识多元化的有效途径。

5.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目标的需要。一个好的评价体系不仅要能够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能够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可以通过学生完成课业的质量来认定,同时结合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则可以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这也是考核中的难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教师布置开放性作业,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2)学期末考试可以布置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这部分考核需要有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考核学生用数学知识来分析经济现象,难点是数学模型的建立,还要为学生提供数学实验室对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考核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

三、结语

篇7

案例教学法最早是在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并逐步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案例教学模式在我国开始受到关注,并多用于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但在金融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还不成熟。国内学者对案例教学法在金融类的单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刘卫红分析了案例教学在《金融学》课程中的运用,冯丽娜分析了《金融市场学》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潘成夫分析了金融工程案例教学的难点与对策,骆祚炎分析了案例教学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运用。现有的研究基本上是以案例教学在单门金融学类课程的教学进行的探讨。本文在国内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将探讨案例教学在金融类整体课程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二、运用金融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适应金融发展变革的需要

当前各种金融改革和金融工具的发展非常快,而现有的金融类教材不可能及时反映最新的金融发展。利用案例教学的时效性,可以将金融领域出现的最新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介绍给学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建立金融类课程之间的整体关联性通过建立《金融学》、《金融市场学》、《国际结算》、《国际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精算》等金融类课程的通用案例,可将独立的单门课程的教学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通过金融类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其分析问题、交流沟通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了锻炼,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金融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金融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是为了达到提高金融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建立金融类整体课程的案例库,总结金融类课程案例教学的一般方法;建立科学的案例教学评价机制等目标而建立的。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以下几点。

(一)案例的选择

通常而言,案例的选择要遵循如下标准:(1)真实性和典型性相结合;(2)系统性和针对性相结合;(3)潜隐性和适中性相结合;(4)丰富性和精炼性相结合;(5)自主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目前,国外金融类案例基本上都是以跨国银行、大型投资公司等作为研究对象的,而仅仅将跨国银行、大型投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是欠妥当的。因为我国目前的跨国银行和投资公司还较少,我国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去向基本在国内金融行业,因此,有必要补充国内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在实际运营中的经典案例,实现案例教学的本土化,以服务我国金融和地方金融。此外,国内高校多半是每门课选择独立的教学案例,没有建立金融类课程的通用案例,缺乏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汇编金融类课程通用案例也是极其必要的。

(二)案例教学的组织

金融类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充分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重点在于花足够时间准备案例讨论以及将焦点集中在案例关键问题上。(2)组织好分组及课外讨论。重点做好确保成员之间合理分工、加强成员间的相互沟通、贯彻团队精神。(3)分配好学生的任务。重点要求学生在积极参加讨论的基础上,撰写书面案例分析报告、口头阐述案例分析报告。(4)教师加强引导工作。案例教学中经常出现有的学生发言特别多,有的学生发言特别少甚至不发言的情况。因而可以采取在开始课堂抽查发言前,先让学生分组对课外已讨论过的案例议论3-5分钟,这样,即使是平时由于胆小发言少的学生,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也就敢于发言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逐步创造比较活跃的课堂讨论气氛。

(三)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

建立科学合理的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将教学目的、教学计划中宏观性目标、原则具体化为微观的、可操作性的标准、程序与方法,还能对教师的教学具有较强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减少案例教学的随意性。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兴趣,从而不断完善教师的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必须构建金融类课程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在实际评价案例教学效果时,可以通过专家随堂听课评价、同行评价、学生反馈评价的形式。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发放案例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对具体课程案例教学进行效果评价,从而提高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引导、驾驭技巧。

四、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一)教师的参与问题

教师参与度不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部分金融学教师没有实际从业经验,也不不熟悉案例教学方法,仍然习惯“照本宣科”或“照屏宣科”式的授课模式,不少教师对案例教学的实质并不是十分清楚,甚至将课堂教学中的举例教育与案例教学混淆,所以还需要时间来真正学习和适应案例教学模式;二是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考核激励体系在促进案例教学方面还不够,教师在主观上应用案例教学模式的动力不足。因此可以将教师送往实际金融部门锻炼、优化考核体系等方面来加以改进。

(二)学生的参与问题

学生的基本素质、对案例的熟悉程度和课堂参与度是影响案例教学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案例教学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差异,对案例教学的要求也不同。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目前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案例教学在本科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理应成为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本科层次的案例教学不同于MBA层次的案例教学,对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本科学生来说,几十年的传统教育方式使他们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对案例学习方法比较陌生甚至不接受,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案例的课前准备,有的在小组和课堂讨论中表现得消极被动,有的学生课前没有准备充分,在课堂上无法很好地参与讨论,有的不习惯当众发表意见等等,这些都会导致案例教学效果不佳,出现冷场的局面。因而教师需要加以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参与案例教学。

篇8

【关键词】ESP 金融英语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87-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专门用途英语(ESP)在不同领域内凸显出重要的作用,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应着力探索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ESP理论概述

ESP指的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son and Waters,1987,转自蔡基刚,2004),如商务英语、金融英语、外贸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

Strevens (1988)提出专门用途英语的四个特征:

1.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求;

2.内容上与特殊学科,职业与活动相关;

3.强调适合于句法、词汇、语篇、语义等活动的语言和语篇分析;

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

ESP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其发展经历了语域分析、修辞或篇章分析、目标情景分析、技巧和策略分析、以学习为中心这五个阶段。目标需求与学习需求分析是ESP理论的重点。

二、哈尔滨金融学院的ESP教学

笔者所在的哈尔滨金融学院是一所以金融学、会计学为主,经、管、文、法协调发展,金融特色突出的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本地区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是以本科生为主,兼培养专科生,为区域现代化的金融、管理一线提供服务。因此,必须以应用为指导,构建应用型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哈尔滨金融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在进行调整和改革。学院在金融系、商务英语系开设金融英语课程;为国际贸易专业开设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为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商务英语,单证英语,金融英语,英语函电与结算课程;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开设计算机英语课程,同时为全校学生开设金融英语、旅游英语公选课,并相应地组织金融英语、商务英语、单证员证书考试。ESP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了解,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金融英语是金融工作环境中应用的英语,是以语言学为主导,吸收了一切与金融相关的领域(银行业、保险、证券、国际结算、会计等)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学科。

当前在各大金融院校实际开展的金融英语教学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语言与专业结合不充分,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脱节,教学手段方法僵化落后等问题,降低了金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

三、ESP指导下的金融英语教学改革

(一)课程设计

ESP教学的关键是明确学习者的特定需求与目的,依据学习者的需求来设计课程。哈尔滨金融学院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与银行,会计,证券,保险等相关行业,对基于理论基础之上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充当好教学设计者、组织者和协调者,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促进其发挥主体作用。如在哈尔滨金融学院的ESP教学中不仅开设金融英语理论课程,而且在金融系中也开设金融英语口语课程,学习银行从业人员用语,包括存取款业务,开户,外币兑换,国际结算等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模拟演练,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方面,应由过去注重语言知识、语法结构转变为重视学生语言运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的初级阶段中通过预习、分析重点词汇句型和长难句等训练,提高学生语言输入和语篇分析的能力。在专业提高阶段,教师通过双语授课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外文报刊,如The New York Times, Time, Business Week, China Daily,也可以收听外文广播,如VOA,BBC,以此巩固并扩展专业词汇。学校也应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哈尔滨金融学院每年都举行金融英语竞赛,鼓励学生参加金融英语证书考试,同时提供各种多媒体、网络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ESP学习氛围。

(三)教学方法

根据ESP课程的特点,要大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网络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授课过程中采取交互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也可以设计专题讨论、小组学习、辩论会等,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强化与提高。

(四)教材建设

ESP教材编写首先应在ESP理论指导下,着重考虑学习者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商务英语系具有经济学专业知识的教师编写了《金融英语》、《金融英语教程》,既基于正确的教学目标,又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他们的需求,针对国际金融,金融管理与实务等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以通俗易懂的专业语言阐述经济原理。

此外,ESP教材的编写也需要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通力合作,共同搭建合作平台,共享教材资源,教材的编写既注重英语语言信息又注重金融理论知识;既能体现基础知识又不乏学科前沿理论与发展的介绍,同时也要注重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

(五)师资力量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ESP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在思想和心理上让外语教师作好准备,一部分教师转向经济类专业英语教学是不可避免的;其次,确保外语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举办专业英语师资培训班进行系统的培训;再次,增进与同类院校、行业专家、地方企业的学习和合作,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最后,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外语教师考取与专业相匹配的资格证书。

哈尔滨金融学院商务英语系以老带新,进行师资培训,在青年英语教师中逐步培养经济与英语复合型的“双师”,鼓励青年教师考取金融英语证书,BEC证书,单证员和经济师证书,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四、结语

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金融类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英语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作为ESP外语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加大ESP理论领域的研究,积极探讨符合时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

[2]陈葵阳.ESP教学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5,(6):84-85.

[3]付大安.用ESP理论指导大学英语专业英语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186-187.

篇9

【关键词】高等院校 工学结合 金融

一、文献回顾

章金萍、罗怀中、方志坚(2007)总结了高职特色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及其现实意义。朱蓉(2007)介绍了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结合交替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方法。周建松(2009)探索了经济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订单培养、项目课程开发。方华(2010)研究了以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主体维度为一体,实行人性化、柔性化、信息化、开放式的教学管理模式。施卓晨(2010)从保险、银行、证券三个方向探析了金融类专业的工学结合方式。陈新林(2011)研究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行业调查与专业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生产性实训、订单培养以及实施效果分析与评价。周建松(2011)研究了主体专业群校企合作综合体建设的举措、具体功能、启示。袁金宇(2012)提出了“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即在前三个学期参观金融机构,在第四学期到第五学期安排学生模拟实训,第六学期开展顶岗实习。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已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并成为社会共识。文献回顾得出以往文献对高职院校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研究不够详细,很少涉及工学结合合作单位的确定及如何开发合作单位的研究,缺乏对学校、工学结合合作单位、政府参与工学结合的共赢点研究以使工学结合合作成功并使合作关系长期持续稳定增长。通过考察和探索,下文详细分析了高职院校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工学结合合作单位的确定和开发合作单位的途径、学校和合作单位及政府参与工学结合的共赢点,并提出了工学结合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二、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

高职院校一般学制三年,为更好地开展工学结合,应做如下课程设置和教学。第一学期,学生学学基础课程和熟悉环境。第二学期到第四学期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具体为:第二学期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比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基础知识、金融市场学、基础会计;第三学期主要学习保险学、个人理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公司信贷、证券投资技术分析、证券交易、期货投资基础;第四学期主要在实训室学习实训课程,如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点钞与反假币技术、证券投资模拟实训、期货投资模拟实训。应该强调的是实训室应在行业专家的参与下按行业标准进行设计和装修。学校要求学生在第四个学期之前(包括第四个学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期货从业资格证等资格证书的全部或其中几个证书,这样方便后期的顶岗实习,使学生具有从事金融行业的准入资格。从第四个学期结束的暑假到第五学期的12月中旬为5个多月的顶岗实习期,实习期间应尽量使学生在不同类型的单位轮岗实习,以达到技能的全面性,12月下旬正式开始找工作(大部分招聘考试12月底开始)。如果能确定毕业后的工作单位为当前实习的单位,可以实现顶岗实习与毕业后的正式工作不间断对接。

由于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应与合作单位在专业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由来自不同类型单位的专家组成)的指导下,根据最新行业发展动态与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不断调整课程设置。

三、工学结合合作单位的确定

可以确定以下单位为金融类专业工学结合合作单位:保险公司(包括寿险和财险)、各位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各类协会(保险、银行、证券、期货业协会,目的是争取在学校设立保险人、银行从业、证券从业、期货从业资格考点,方便本校及周边学校学生和工学结合合作单位新进员工考证,在学校设立保险人、银行从业、证券从业和期货从业考试培训点,免费为保险公司、银行、证券、期货公司新进员工开展资格考试培训)、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中国人民银行、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类机构。

四、工学结合合作单位的开发途径

一是利用职业院校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基本上的高职院校都有上级主管部门,如财政厅、商务厅、国土厅等,要充分利用上级主管部门的资源,充分开展工学结合。二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很多高职院校以前都是国家级重点中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培养了很多优秀专业人才,现在很多已经是单位的领导。高职院校要在各省、市成立校友会,学校成立部门专门负责校友会工作,增强与校友的沟通与合作。经常请校友到学校开讲座,呼吁友为学校工学结合工作做贡献。三是学校成立职教集团。职教集团成员为工学结合的重点合作单位。

五、工学结合合作三方的共赢点分析,以构建持续稳定增长的合作关系

(一)基于学校和工学结合合作单位的共赢点分析

1.保险方向。鉴于学校场所和设施齐全,保险公司或保险业协会全省、市性的活动可以免费安排在学校举行(至少场地免费),如全省单位系统的运动会、联谊会、培训会。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学生上万教职工上千,学校的保险业务是个保险巨单,如寿险方面有老师和学生的医疗、住院、意外险,财产方面有校车保险、实训室仪器财产及其他财产保险,这个保险巨单可以给学校的工学结合合作保险公司。当然这其中可能会导致某些学校领导的利益受损,需要相关领导权衡。学生在校第四个学期之前取得保险人资格证,第二个暑假开始至第五个学期期末到保险公司顶岗实习,在保险公司导师的培训和指导下参与到市场进行保险产品的实际销售。一般以该导师和其指导的学生为一个团队,有些学生可以销售出一些保险产品,为保险公司创造利润。当然保险公司最好给予销售出保险产品的学生一定比例的保单提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2.银行方向。银行或银行业协会的全省、市性活动可以免费安排在学校举行。高职院校是个大单位,学校可以把基本账户、老师的工资卡和公务卡、学生的交学费卡开设在工学结合合作银行,鼓励学校老师和学生办理合作银行的信用卡,只允许合作银行在校内摆点宣传办理理财产品和信用卡。这可能需要某些学校领导以学校发展大局为重,牺牲某些利益以促成工学结合的开展。学生在校第四个学期之前取得银行从业资格证,第二个暑假开始至第五个学期期末到银行实习,以校外导师为队长组建营销团队,在各校园内和公共场所帮助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同时银行可以对销售成功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报酬。

3.证券期货方向。证券期货公司或证券期货业协会的全省、市性活动可以免费安排在学校举行。鼓励本校老师和学生在合作证券期货公司开设证券期货账户。推荐职教集团成员公司的上市保荐业务、证券发行业务给工学结合合作证券公司做。学生在校第四个学期之前取得证券期货从业资格证,第二个暑假开始至第五个学期期末到证券期货公司在公司导师的指导下开展证券期货营销工作,可以为证券期货公司开发一定的客户,同时公司可以对销售成功的学生予以一定的提成以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

高职院校为合作单位提供动手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员工后续培训、技术创新与指导、廉价甚至免费的实习工人,合作单位为学院提供实习基地、就业机会、横向课题、教学素材。在上述共赢点还难以促成学校和单位的工学结合合作的情况下,学校不妨考虑给予合作单位一定的经费补助。

(二)工学结合参与第三方(政府)的共赢点分析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大部分,工学结合的发展利于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强和上岗快的大学生、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利于提高高考升学率、提高人口素质、提高高职教育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企业或单位的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智力支持。教育主管部门、人力与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税收部门、中小企业局、发展改革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比如为工学结合设立专项资助资金、为参与工学结合的合作单位出台一定的政策支持、为参与工学结合的企业减免一定税收。总之,找出工学结合合作三方共赢点是开展维持并发展工学结合的关键。

六、工学结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工学结合权利应下放到系里专业层面

学校是法人,可以与校外单位以独立法人的形式开展工学结合合作,这一般适合大范围的宏观层面的合作。但学校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且系里专业层面更了解本专业的特点,所以系里应该构建能开展工学结合的独立法人或准法人,微观层面的工学结合合作由系里开展,更好调动系专业层面开展工学结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为了加强校外合作单位对学生的管理,学生应该在顶岗实习前与合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金融行业经常涉及一些商业机密、钱财,金融类专业难以开展工学结合的原因之一是校外单位怕学生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在校第四学期之前已经取得了相应的从业资格的学生在开始顶岗实习时,校外单位就应该要求他们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规定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并可要求学生缴纳一定的信用保证金。如发生学生应当赔偿事件,合作单位可直接从信用保证金中获得赔偿,如没有发生赔偿事件,实习结束后合作单位全额退还给学生。这是学校或系部与工学结合合作单位协议合同的有益补充。

(三)工学结合中实行相对应的双导师制

学生以小组(小组成员不易过多,具体根据学校师资数量匹配)为单位,在学校一个导师,实习时在实习单位一个导师,而且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一一对应,两导师之间定期会面交流,共同管理所指导学生。

参考文献

[1]章金萍,罗怀中,方志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双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市场营销职业为例》[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4):35-38.

[2]朱蓉.《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教育,2007,(10):13-14.

[3]周建松,谢峰.《经济类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系统设计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1):79-81.

[4]方华.《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探索——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81-83.

[5]施卓晨.《金融类专业“工学结合”的实施》[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63-65.

[6]陈新林.《高职金融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J].价值工程,2011,(3):204-205.

[7]周建松.《高职院校主体专业(群)校企合作综合体建设的探索》[J].高教研究,2011,(4):130-132.

[8]袁金宇.《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索》[J].商业文化,2012,(1):145.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金融

随着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一系列与计算机有关的金融活动纷纷开展。这些事物对我们已经不再新鲜,网上进行股票交易,炒期货炒现货等都是举手之劳。可见信息技术在金融应用方面是非常广泛的,因此金融专业的学生学习并掌握计算机,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但是也不能知识单单的学习计算机,而是要结合金融的知识进行学习,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操作来完善学生并不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此要改革部分教学方式,加大学生实践操作的力度,便于学生掌握金融应用技能。

一、加强实验教学完善内容

计算机的学习离不开实际操作,通过实际的操作与教学实验,才能让学生进行快速的掌握。而这些正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计算机的学习可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并且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一些实际性金融问题的解决。这样的方式最为适合金融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其目的是通过计算机教学,让学生完善教学体系,达到全方位的知识掌握。因此金融类专业的计算机教学首先要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这一个环节就是要求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这个阶段仅仅是对于初次接触计算机的学生,但是现在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很多学生是具有一定的操作基础。可是由于计算机发展迅速,教学不能只是按照书本来进行,应该根据当下的应用趋势教学。就比如许多学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office软件用的都是2003,但是现在的社会都已经将更高的版本作为主流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就不能仅仅只按照书本的内容来进行教学了。应当跟上时展的步伐,进行适合当下社会的教学,这样便于学生与社会的接轨与工作的快速适应。其次就是结合计算机进行金融软件开发类的教学,目前各大高校在计算机科目的开展中都包括了语言类的教学,如C++语言数据库的应用等,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与金融知识相结合,进行软件创新。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是金融但是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很有可能要承担金融软件的开发工作。所以掌握一定的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是很有必要的。

二、加强硬件实现校园网络教学

计算机的教学就是要通过不断地上机操作来积累经验,上机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完善理论基础知识。为此教师应当适当的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并加强实验管理,学校应当依托校园网进行小型的实验管理,让学生有机会并且可以在网络中拓宽实践范围。计算机金融在网络中的快速发展,从最初的网络银行,发展到现在的各种网络金融、电子商务,其范围覆盖了诸如网上证券、期货交易、网上支付与交易等多个方面。因此金融专业在计算机的实践教学方面,一定要依托网络进行相关操作。根据社会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实践操作教学。比如证券的交易,作为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必须要了解的知识,学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校园网加上模拟软件,让学生进行操盘训练。只有经历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才会有相关的金融嗅觉,捕捉到稍纵即逝的商业机会,然而这都是后话。除此之外教学的硬件也要不断的更新,现在的技术日新月异,应用的软件也是在不断的更新换代。金融方向的操作非常注重新的软件与技术,因此计算机的性能就有非常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与最新的资讯,通过结合案例让学生在金融知识方面得以突飞猛进。

三、改革传统教学充分利用课件

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化教学中已经逐渐普及,不仅仅是高校的教学,而且被大量的运用于小学中学等教学中去。因为多媒体具有交互性、直观性等特点可以将课程中抽象的内容,生动的表现在学生眼前,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用。金融知识中存在着很多的抽象知识,这是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难点,但是通过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可以将这些知识变得直观,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此外随着网络化速度的提高,教学的课件也可以通过网络的途径来解决,教学再也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任何地方都可以是课堂。除了多媒体可以作为课件以外,一些金融软件开发的平台也可以作为教学的课件,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演示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启示。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金融专业计算机教学,是时展的必然产物,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增加技能的掌握,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应用基础。

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计算机的教学其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教学离不开师生的互动,合作教学是让学生快速学习的最好方法之一。虽然教学过程是由教师一人完成的,但是课后练习与课题的完成,都是教师与学生合作来进行。这种方式非常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弥补了学生在学习与认识方面的不足,教师在知识与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经验都值得学生学习。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十分重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有不同的见解与不同的认识,在一起讨论合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交流的过程。通过交流每一位学生可以吸收其他学生的思维,以此来验证与弥补自己认识的缺陷,发现自己的不足。除了师生合作之外还要有一定的师生互动,这是区别于以往教学的特点。师生互动是一种以小组为模式的教学,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解决,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理解。实践问题关乎到未来学生就业以后的工作能力,然而高校的学生实践意识非常薄弱,只知道钻研书本。这种情况是非常不好的,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情况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学生根据接受能力与性格倾向进行分组,并分发课题进行研究,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进行指导。只有加大实践科目的训练,才能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五、结语

信息技术对金融专业的应用在日后是非常广泛的,想要加强在校学生的技术,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进行。以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为主,通过不断地实际操作训练,让他们达到全满成长的目的,为社会输送出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春梅. 金融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索[J]. 教育探索,2009,07:39-40.

[2] 王振宇. 金融类专业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浅析[J]. 辽宁高职学报,2009,09: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