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类型理论范文
时间:2023-03-23 03:3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本类型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的语言功能理论提出语言具有表情功能(expressive)、信息功能(informative)、呼唤功能(vocative)、美学功能(aesthetic)、寒暄功能(phatic)以及元语言功能(mentalingual),并指出其中前三类为语言的主要功能。纽马克根据这一语言功能的分类,将文本划分为三大类型:表达性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和呼唤型文本(vocative text)。在文本类型理论的基础上,纽马克进一步提出针对不同文本类型应当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二、翻译策略――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与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是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语义翻译试图在译入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传达原著的确切上下文意义。语义翻译忠于作者,译者要充分表达作者原意。重在传达原文的语义内容,追求译文在形式、结构及词序安排上接近原文,以表达源语文本的思维过程.Semantic这个词本身的意思是“to describe things that deal with the meanings on the level of words and sentences”因此语义翻译的翻译单位是比较小的,译文在字、词、句上都要求尽量与原文等值,力求保留原文的意义与形式。
交际翻译是一种注重文本的交际功能和文本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传达的一种翻译方法,尽量遵循原文的文化氛围,思维逻辑,表达方式等,传达原文细节和作者风格。“交际翻译服务的对象是译入语的读者,翻译的内容和语言都要以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为准则,强调再现原文的要旨,重视翻译带来的社会价值”。[1][P55]因此译者不必过多拘泥于原文,译者有必要重新组织原文的结构、意象,以使译文通顺并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试图为译语读者创造出与源语读者所获得的尽可能接近的效果。
三、文本类型理论
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对语篇的分类。传统上我们一般以题材区别语篇,如小说、散文、诗歌,广告等等。纽马克认为这种这种简单的区分对语言本质的揭示不够深刻,因此他另辟蹊径从新的角度看语篇,这个角度就是语言的功能角度。他根据语言的功能将文本分为三种类型――表达型、信息型、呼唤型。文本分析是翻译的基础,对于不同功能的文本应侧重于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表达功能型文本
“表达型文本的特点是原文本身,以作者表达自己为主,个性成分构成了表达型文本的表达要素,其内容比较主观”。[2][P188]这类文本的原文本身是一个以语言特点取胜的作品,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包含美学因素的艺术,因此这类文本的语言内容和形式都显得尤为重要。这类文本包括严肃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权威言论(如:名人演讲)自传、随笔、私人信件等。由于表达型文本的特点是兼顾内容与语言形式的以作者表达自己为主的文本,因此翻译这种类型的文本时,原语本身是翻译的最基本的落脚点,语义翻译法最能再现表达型文本的功能。
例1:尤二姐只穿着大红小袄,散挽乌云,满脸春色,比白日更增添了颜色。[3]――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译1:Second sister was wearing nothing but a scarlet jacket.With her hair hanging loose,her cheeks flushed,she looked even lovelier than in the daytime.[4]――杨宪益译
例2: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3]――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译2:He looked at Baochai more closely.Her face seemed a silver disc,her eyes were lustrous and almost-shaped,her lips red without rouge,her eyebrows dark without being pencialed.She was charming in quite a different way from Daiyu.[4]――杨宪益译
分析:“杨宪益主张的是“临摹式翻译”,尽量的贴近原文,翻译单位似乎定格在句子层面。”[5]他的译文不但和原文内容上完全一致,而且在语篇结构顺序甚至句子的长短停顿方面都十分接近,几乎像是逐字翻译,这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法的观点不谋而合。译文2中杨宪益为了保留原文中“脸若银盆”、“眼似水杏”这两个典型的反映中国人思维的比喻,采用了以作者为观照(writer-based)的直译法,将中文的表达方式引入英文。语义翻译法是力求保留原作语义、思想、形式、风格,充分表达作者原意的翻译方法,教适用于这类文本的翻译。
(二)信息功能型文本
这类文本是以语言之外的信息为主,内容客观,重点是语言所描述的内容而非表达形式。其、核心是信息的准确传达,翻译时要遵循“真实性第一”的原则。纽马克认为这类文本的语言特征主要有三点:第一是专业术语的使用;第二是语法特征表现为被动语态、名词化结构、第三人称、虚义动词及一般现在时;第三是文本的特有格式,如实验报告或科普论文通常包括引言、实验假设、实验方法和数据、结果、文献索引等固定格式。此外这类文本中还经常使用公式、表格、图形等;纽马克将信息型文本概括为教材、专业报告、报刊文章、学术论文、备忘录、会议纪要等。由于信息型文本是强调内容真实客观为主的文本,因此翻译这种类型的文本时,原文的信息的准确传达是翻译的重点,而不用过多考虑语言形式、表达风格等,交际翻译是一种注重文本交际功能、强调再现原文要旨的翻译方法,因此较适宜运用于这种文本类型的翻译。以一段科技报告为例。
例:The range of a voltmeter may be extended by means of a series resistor called a multiplier as shown in Fig.2.The fullscale reading of the meter alone may be 15volts.With the multiplier 150volts may be required to move the pointer to full-scale,135 volts across the multiplier and 15volts across the meter.
译:如图2所示,采用一种称为倍增电阻的串联电阻器即可扩大伏特表的量程。量表单独使用时的满刻度读数可为15伏。倘有倍增电阻,指针偏转到满刻度的读数可达150伏;其中倍增电阻两端之间的读数为135伏,表头内的读数为15伏。
分析:从上述例子中,划线部分是译者根据实际需要增加的内容,为了达到逻辑通顺译者采用了增译法。为了达到概念准确,逻辑通顺,再现原文要旨,译者并没有严格按照原文的语序以及语法结构,而是运用交际翻译法调整原文的语序,适当增译、并将原文的被动语态译为主动语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篇2
关键词:文本类型理论 旅游景点介绍 英译汉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外来华游客的数量也在急剧增长。然而,目前国内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译本普遍存在很多问题――词汇方面的翻译失误,包括错译、伪对等词、表达欠妥、冗余、生僻词等;句子方面的问题涵盖了结构错误、句子成分错位、重复和结构松散等;而语篇层面的翻译失误则包括缺乏衔接、缺乏连贯以及重复单调等。总的来说,旅游文本的翻译质量良莠不齐,不尽人意,译文更是让人不忍卒读。劣质译文也可能导致一些外国游客迷惑不解甚至产生误解。旅游景点介绍文本的英译研究日显重要。
二、旅游景点介绍文本英译的研究现状
学术界对于旅游文本的翻译做过许多研究。在旅游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方面,闵大勇、詹允昭(1991)对游览名称、朝代及佛教名称的译法进行了讨论。蒲元明(1993)也曾提出“增、删、改”三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即增添一些中国人人尽皆知而外国人却可能一无所知的内容,如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名人的生卒年代、身份及其在历史上的贡献,名胜的具置等;删减那些繁琐铺陈的各种历史考证、名人语录或中国古诗等;改写一些中国特有而不易被外国人了解的概念,如中国纪年法、中国度量衡制等。
在旅游翻译理论研究方面,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旅游翻译属于实用文本翻译的一种。德国功能翻译论对旅游翻译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为对传统“等值”观的重大突破,功能翻译论为旅游文本的翻译研究开辟了新视角。在近十年的旅游翻译研究中,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从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化翻译观的角度所进行的。功能理论框架下运用较多的是目的论、文本类型和尤金・奈达的功能或动态对等论;文化翻译视角下多为跨文化交际、结合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和接受论、功能主义理论中的文化视角等,多采用跨文化篇章对比。
三、文本类型理论
(一)赖斯文本类型观
在翻译研究领域,文本类型理论是指由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凯瑟琳娜・赖斯(1923)在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涉及文本类型、语言功能及翻译策略的理论。赖斯认为能够解决所有类型文本的翻译方法并不存在。所以,翻译前必须先对翻译材料进行文本类型分类,然后根据文本类型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她在卡尔・布勒语言功能三分法的基础上把文本划分为:信息功能文(informative),旨在传递信息、知识、意见等事实的文本属于信息功能文本。表达功能文本(expressive),强调原作者的权威地位。原作者只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去考虑读者的反应。它主要包括严肃的文学作品、权威性言论、自传、散文和私人信函等。感召功能文本(operative),感召型文本强调以读者为中心,目的在于感召读者按照作者意图来行动、思考和感受并做出反应;包括告示、说明书、广告、宣传手册等。视听性文本(audiovisual):这类文本重在视觉的或者听觉的意象,如电影、广告和音乐等。赖斯还阐述了各种文本类型相应的翻译方法。
(二)纽马克文本类型观
英国萨里大学现代语言学教授彼得・纽马克(2001)按照语言的功能,将文本的类型分为三种:表达型文本,即语言主体运用富于个人风格的语言来表达其思想感情的文本类型。其文本特点是重在表达作者的思想。翻译这类文本时,译文在结构和词序上应力求接近原文,纽马克建议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信息型文本,即以记载各类信息为主要功能的文本类型。信息型文本注重信息传达的真实性和信息传递效果,纽马克建议采用交际翻译的方法。在交际翻译中,目标文本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文本,不能给读者留下任何晦涩难懂之处。感召型文本,即指以促使读者采取行动、进行思考或参与感受等,按照文本预期意图做出积极作为为目的的文本类型。感召型文本的核心是读者,具有往往使读者一看就能明白的语言。翻译感召型文本时,应充分考虑读者的心理感受和欣赏习惯,运用读者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重组译文的语言结构,使译文地道流畅,明白易懂,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旅游文本主要是通过对景点的介绍、宣传唤起潜在游客的兴趣,吸引他们到旅游地游玩。根据赖斯和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游景点介绍文本属于信息型和感召型的复合文本,以信息型为主。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的篇章结构、表达方式、信息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采用增译、减译、类比、释义等相应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读者轻松获得旅游信息。然后,要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特征,具有一定的感召性且通顺易懂。这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国外游客来中国观光的兴趣,从而真正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由此,文本类型理论对旅游景点介绍文本的英译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英译难点及翻译策略
旅游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活动,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景点介绍、旅游指南、告示标牌、楹联碑文、民俗风情、图片画册、旅游公示、旅游项目开发、酒店宾馆介绍、旅游产品介绍等等。而汉英旅游翻译的目的在于向外国游客提供相关的旅游信息,推介中国文化,满足他们求知、审美的需求。因此,在翻译旅游文本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旅游景点介绍文本英译过程中文本类型的转换问题。从文本类型理论的角度来看,旅游文本归属于文本类型理论所界定的信息性和诱导型(呼唤型)功能文本。它主要是通过对景点的介绍、宣传,扩大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人们旅游、参观的兴趣。旅游文本翻译的最终目的还是通过传递信息来吸引游客。那么,在进行旅游文本英译时,如何既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传递信息又体现出英译旅游文本的互动性就变得尤为重要,实质上也就是如何处理以信息性为前提、以诱导为最终目的的一种互动关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认为应多使用平实、口语化以及不那么生硬、讲究的措辞,使译文在传递信息的基础上体现出亲民性。
2.翻译策略及方法的选取。通过前期的分析研究,译者认为旅游文本主要实现两个功能:一是传递信息,二是诱导行动。基于此,在翻译时不应拘泥于原文的表达,而应在认真分析文本的预期功能和目的,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之后,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一般可采取直译、增译、减译、改译等策略。
3.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处理。中国文化负载词就是那些表现中国文化特有的事物,在英语和其他语言中难以找到对应词的词语。正是由于中国文化负载词独具中国文化内涵,它们往往就成了翻译中的“烫手山芋”。针对这一难题,译者认为应当遵循两点:第一,尽可能保留原文所承载的中国文化。第二,译文要能让译入语读者看懂并且乐于接受。最常用的处理方式是采取直译、意译、音译或是直译加注等方式。
针对上述特点和翻译原则,我们来看以下实例:
(1)沿72级台阶盘旋而上塔顶。塔顶平台周围有一米多高的女儿墙环绕。
译文:Then visitors can follow the 72 spiral stairs to the top on which the top platform is surrounded by a crenelated parapet wall over one meter high.
(2)马氏庄园建于清光绪至民国初期,保存完好,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共分三区六路,每路分四个庭院,九道大门,俗称“九门相照”。
译文:It has nine gates altogether standing in parallel on the same central axial line,which is commonly known as“Jiu Men Xiang Zhao”in Chinese, meaning nine gates are interlinked one another by only one straight road.
(3)他为官30余年,政绩卓著,清正廉明,衷心报国,实心爱民,深受百姓爱戴,老百姓称他为“马青天”。
译文:During over 30 years as a government officer,Ma Piyao,being quite upright and patriotic,cared about people with heart and soul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He was so deeply esteemed that people affectionately called him Ma Qingtian in comparison with Baozheng(a historic officer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who was known as Bao Qingtian because people thought he was exceedingly righteous and dealt with cases as clear as Qingtian in Chinese referring to blue sky).
例(1)中,“女儿墙”是建筑领域的专业术语,通常是指“建筑物屋顶的矮墙”。若译者采用直译法将其译为“daughter wall”,不免让读者摸不着头脑,同时也不利于传播中国的建筑文化。因此,译者此处采用意译法,将其译作“a crenelated parapet”。在例(2)中,“九门相照”是典型的中国建筑布局风格,多见于四合院。为保留其中国特有的建筑文化,译者音译加注的方法,也方便读者的理解。例(3)中,“马青天”是老百姓对马丕瑶的尊称。显而易见,老百姓把马丕瑶比作包青天,以彰显其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的品行。若直译为“Ma Qingtian”,读者将体会不到其中的深意。在此,译者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一方面保留了原文所传递的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也达到了翻译效果。同时,包青天的历史故事有助于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翻译旅游文本中的中国文化词时,译者要以传递中国文化为己任,同时也要使译文易于读者理解与接受。其翻译方法灵活多变,旨在忠实地再现原文本,传播中国文化,同时也要传达原作者的意图,从而更好地实现翻译效果。
五、结语
根据赖斯和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游景点介绍文本属于信息型和感召型的复合文本,以信息型为主。其主要目的在于宣传中国旅游文化,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在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采用赖斯和纽马克提出的信息类功能文本的翻译方法。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译目的显然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中国的景观与文化。这种翻译目的决定了旅游文本的英译原则是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以实现译文预期效果为重点。
参考文献:
[1]Reiss,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Manchester:St. Jerome Publishing,1971/2000.
[2]Reiss,Katharina.Text types,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A].translated by Chesterman in A.Chesterman(ed). 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C].Helsinki:Finn Lecture,1987. 105~15.
[3]霍光利,王秉金.旅游文字汉译英[J].上海科技翻译,2002,
(3).
[4]赖文斌.试谈旅游景点的英译[J].抚州师专学报,2003,(4).
[5]蒲元明.谈谈旅游资料英译的几个问题[J].中国翻译,1990,
(3).
[6]邵珊.谈旅游景点的英文翻译[J].华章,2009,(5).
[7]王秋生.旅游景点翻译亟待规范[J].中国翻译,2004,(3):
77~79.
[8]张允,朱章华.译者与翻译策略的选择[J].中国科技翻译,
2005,(2).
[9]朱益平.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
篇3
【关键词】文本类型 诗歌翻译 艺术性与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116-02
一 背景介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研究逐渐摆脱关于翻译转换的静态语言学分类,在德国出现了以卡塔琳娜·莱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学派。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翻译家,她第一次提出了文本类型的划分。虽然这一理论后来遭到部分理论家的批评,但它从交际的目的出发,对翻译实践活动仍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莱斯认为不同的文本类型具有不同的语言功能,而语言功能又会影响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她将每一种文本类型的特点归纳如下:
1.单纯事实交流
信息、知识、观点等。这时用来传递信息的语言维度是逻辑或者所指的referential,交际中的焦点是内容或“主题”,此时的文本类型称为信息型文本。
2.创造性行文
作者使用了语言的美学特点。文本作者或“发送者”被置于一个很显著的位置,文本的形式也变得十分重要,此时的文本称为表情型文本。
3.引起行为反应
吁请功能文本的目的在于呼吁或说服文本的读者或“接受者”按某一种方式行事。语言的形式是对话式的,其焦点是“吁请”,因此莱斯称之为操作型文本。
根据莱斯的描述,表情型文本的语言功能在于表达发出信息者的态度;语言维度是审美性的;语篇重点关注形式;译文应该传递审美形式;翻译时应该使用“同一”策略,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文本形式、美学形式及作者的个人风格,采用原语作者的观点。诗歌是最典型的表情型文本,具有强烈的艺术性,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著名大师闻一多也曾说过:“浑然天成的名句,它的好处太玄妙了,太精微了,是禁不起翻译的。你定要翻译它,只有把它毁了完事!……诗意的美,完全是靠‘句法’表现出来的。你读这种诗仿佛是在月光底下看山水似的。……字和字自己去互相融洽,互相辉映。这样得来的效力准是特别的丰富。但是这样一来中国诗更不能译了。”
虽然翻译诗歌很困难,但根据文本类型划分不难看出,诗歌语言修辞多,美学形式明显,属于典型的表情类文本,翻译应忠实传达原文的文本形式、美学形式及作者个人风格,采用原语作者的观点。因而诗歌的翻译必然要求作者将诗歌的艺术性与创造性完美呈现。
二 文本类型理论在中国诗歌翻译中的指导性应用
文本类型理论强调诗歌翻译必须关注文本形式,这给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提出了挑战,但它对于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的归类和翻译方法描述,又为译者提供了参考,如形式、韵律、用词、文化的传达等等。
登鹳雀楼 On the Stork Tower
王之涣 Wang Zhihuan
白日依山尽, 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 glows.
黄河入海流。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欲穷千里目, You will enjoy a grander sight,
更上一层楼。 If you climb to a greater height.
语言功能上,原文没有明确的人称所指,而译文最后两句利用第二人称的特征和功能,一改前两句的表达形式,使作者的态度和思想跃然纸上。首先,译文关注语言的审美性和语篇形式,前两句在语序上采用主谓倒装,后两句换回正装语序,读起来朗朗上口。其次,译文在整个形式上尽量向原文靠拢,每一句都保证长度一致、音节相等。最后,译文押韵方式是aabb,虽然这样的押韵方式不同于原文,但这种创造性的改变,正好将原文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传达给读者。读完整个译文,读者已能感受到译文既完满表达了作者的意图,也没有画蛇添足,增加任何自己的观点或想法,与原文保持一致。
虞美人 The Lost Land Recalled
李煜 Li Yu
春花秋月何时了? When will there be no more autumn moon and spring flowers?
往事知多少? For me who had so many memorable hours?
小楼昨夜又东风, My attic which last night in vernal wind did stand.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Reminds me cruelly of the lost moonlit land.
雕栏玉砌应犹在, Carved balustrades and marble steps must still be there.
只是朱颜改。 But rosy faces cannot be as fair.
问君能有几多愁? If you ask me how much my sorrow has increased.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Just see the overbrimming river flowing east!
原文没有明确人称,但译文采用第一人称,使文章更添伤感,充满悲感情怀,同时,译文在语气上与原文保持高度一致,如疑问、感叹,将作者内心的悲伤和无奈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出来。词没有唐诗的工整和骈俪,译文也把握了这一点,在形式上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长短句结合。原文、译文都采用aabbccdd的韵脚,使读者觉得这首词本就是用英语创作的。译者明显的“同一”翻译策略,保证了与原作者立场的高度一致。
上述两篇译文都出自翻译大家许渊冲。从分析可以看出,许氏的译文和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达到很高的一致性,特别是莱斯强调关注语篇形式、重视文本审美性的传递,这与翻译的“二度创造性艺术”不谋而合。
三 结论
中国从近代开始兴起翻译文学,虽然其中诗歌翻译最早开始,但不论是从翻译的队伍、翻译作品的数量和种类方面考察,还是从翻译作品的影响上看,翻译诗歌都无法与翻译小说相媲美,原因之一就是“中国诗歌的不可译性”,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难于其他体裁作品的翻译。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诗歌集艺术性与创造性于一身,想要获得优秀的诗歌译文,其艺术性与创造性必不可少。这就造成许多译者在遇到中国诗歌翻译时便会望而却步。
本文引入卡塔琳娜·莱斯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将其指导性地应用到诗歌翻译过程中,结合适当的例子,从艺术的角度、诗歌翻译创作性的维度分析优秀诗歌翻译的过程与方法,以期为中国的诗歌翻译提供理论上的借鉴,同时让译者认识到翻译中国诗歌也有“捷径”,也有更具指导性的翻译方法可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陆如钢.诗歌译文的文本差异与读者反映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4)
篇4
关键词: 功能翻译 应用翻译 翻译理论
1.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
1971年,功能翻译理论的先导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提出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她将语言功能应用于翻译,提出四大功能文本类型。之后,费米尔突破对等理论的限制,提出翻译“目的论”,目的论关注于译者的目的,此目的决定了要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才能满足需要。曼塔利以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翻译行为”的概念,她将翻译作为一种人际交互的模式。翻译行为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受目的所驱使,以结果为中心的交际活动。功能翻译理论的另一位主导人物便是诺德,她对功能派理论进行全面阐释,提出翻译的忠诚原则,功能指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是指译者、原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使译者双向的忠于源语文本与译入目标语两方面。
2.应用翻译理论概述
应用翻译是既以传递信息为主又重视传递效果的实用翻译,应用性强,应用面广。法国翻译理论家Jean Delisle定义实用翻译为:以传达信息为根本目的,运用语用学的原则翻译实用性文本。方梦之(2003)指出应用翻译的目的是传达信息,它有别于旨在表达情感和美感的文学翻译。实际上应用翻译涉及面广,贴近生活,如说明书的翻译、广告的翻译、旅游指南的翻译。贾文波(2004)认为,应用翻译还包括一些通俗读本,文本的类型多属于“信息型”和“呼唤型”。林克难认为应用翻译是目的性很强的一种翻译并与文学翻译相对,而且应用翻译并非就是应用文的翻译。韩子满(2005)认为,法律、科技经贸等实用性质的文本也应属于应用翻译。叶苗(2009)指出应用翻译与文学翻译是相对立的,但是没有必要列举出具体的文本类型和体裁。翻译研究具有跨学科性,一方面表现在对其他学科方法的借用,另一方面表现在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视角出发探讨翻译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应用翻译体现出新特点,文化性是最突出的,它不仅仅是翻译的策略或语用技巧问题,更是民族文化的立场。
3.文本类型分析与应用翻译
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是布莱尔和雅克布森提出的语言三大功能理论,赖斯以此为基础提出文本功能的四大类型,即表达功能文本(强调文本的创造性构建和语言的美学层面)、信息功能文本(强调信息传递、知识、意见等事实)、感召功能文本(通过说服文本读者采取某种行动)和视听性文本(重在视觉的和听觉的意向)。诺德在赖斯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文本有四个基本功能,即指称功能、表达功能、诉求功能和寒暄功能。切斯特曼对赖斯的文本类型的重点和翻译方法进行了分类整理。纽马克同样提出了文本功能分类学说,将文本体裁分成三个类型,即表达型文本(包括文学作品、演讲等文本)、信息型文本(非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文本)、呼唤型文本(包括广告、宣传品等文本),他还根据不同的文本功能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这两种文本类型分析基本相似,赖斯多了翻译的重点和方法,从语言到语篇,对翻译的指导更加具体,纽马克强调了作者的身份和具体的语篇体裁。二者都为译者服务,为译员提供了一个有形的、翻译情境的原文分析模式,提高了译者的判断力,他们可以通过理解原文语篇类型和功能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而应用翻译强调信息的表达。关注信息的内容和语篇类型,如科技语篇属于信息型文本,英文电影字幕翻译既属于表达型又属于信息型的应用文本,药品说明书则具有描述性和技术性,它的翻译应该告知读者药品的性能、成分和副作用等,而广告的翻译则需要通过夸张、对偶等手段吸引公众视线,它属于呼唤型应用文本。我们在处理一个翻译文本时,应首先考虑它的类型,再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才能使翻译更加准确。
4.功能翻译理论与应用翻译
功能翻译与以往的语言学或对等翻译的主要差异是源语文本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它突破了等值翻译的束缚,强调了翻译的参与者,从行为和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译者需要考虑译文的功能选择适当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是以某个特定的译文接受者群体为对象,是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具有某种功能,可以完成人们因文化、语言障碍而受阻的交际活动。功能翻译理论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尤其是功能目的论对应用翻译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信息功能的核心在于外部环境、客观事实,包括各种观点或理论,信息型文本的形式通常非常标准,如包括自然科学、科技、工商经济等方面的教材等。应用翻译的文本类型主要是信息型文本,主要为表达型和呼唤型,广告翻译、外宣、商标、公示语、商务、法律的翻译都属于信息型。这些文本的翻译都需要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需要译者合理取舍原文内容以求语言精练生动、具有吸引性,符合读者的经验和反应,从而达到传递信息、唤起行动的目的。应用翻译特别强调以传递信息为目的,侧重信息传递的内容和效果,文本的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尤为突出,这些特点使得功能翻译理论的应用更加适合。
5.功能翻译目的论的局限性与应用翻译
目的论强调翻译的终极目的,对应用翻译有很大启发,然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费米尔区分了翻译领域中三种可能的目的:译者在翻译程度中的一般性目的;目标文本在语境中药达到的目的;特殊的翻译策略或方法达到的目的,这种分类方法过于笼统,也不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目的论简化了实际工作中的翻译目的,只强调满足一种类型的目的的文本接受者的需求,然而一种文本可能定位于多种类型的读者,如电影字幕的翻译,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翻译目的和原文意图有可能相违背。根据目的论,虽然译者课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但是由于译文接受者所处的环境、文化会不停地变化,人们对译文的接受程度也在变化,所以翻译目标是否顺利实现成为一个问题,如广告的翻译属于应用翻译。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广告的接受和解读也在不停地变化,所以功能目的论对此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纽马克认为功能目的论会导致译者呈现出过度简化的目标语文本,损害原文丰富的内涵。最后,以功能目的论为基础的多种翻译方法与应用翻译理论相结合可能出现乱译等篡改原文、歪曲原作者意图的情况。
6.结语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确定。而应用翻译将传递信息作为其最终目的,注重信息传递的内容和效果,文本的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尤为突出,所以应用翻译和功能翻译理论密切相关。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交流更加深入,语言问题进一步加剧,这也给应用翻译带来新的挑战,应用翻译需要与时俱进,文化的碰撞和交叉,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如何保存中国的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也是一种民族特性的象征。语言的全球化不会使汉语的影响力削弱,但是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利用翻译加深民族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陈东成.论广告口号翻译中的读者关注[J].深圳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
[3]高桂贤.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
[4][5]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6]贾文波.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4.
篇5
(一)理论的发展背景
功能目的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种较实用的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源于行为理论,其最初的倡导者为katherine Reiss.她于1971年首次将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纳入翻译研究之中。她的学生Vermeer在继承老师的理论的基础上,以交往理论为基础发展创立了翻译的目的论(Skopotheorie).
(二) 翻译的三个法则
1.目的性法则: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所决定的。也就说译文应对预定的受话者发挥预期的功能。
2.连贯性法则: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就是译文必须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3.忠实性法则:指译文和原文之间应存在语际连贯一致。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和文本间的预期连贯,译者可以根据原文模仿或者创造,即忠实于原文,忠实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
二、功能目的理论与商务翻译教材建设
个别商务英语翻译的教材在选取翻译练习材料上,常常不顾及文本类型,只看到材料中有个别有用的短语和表达就选作翻译材料,甚至技法和练习常常对不上号,或者将技法的讲解仅仅停留在句子的层面。从本质上讲,这些做法都没有脱离传统的句法和词法的翻译教学。商务英语翻译的材料不同于纯文学翻译,大多具有特定的功能,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翻译内容应充分与实际生活接轨,与时代保持同步。因此,我们应当明确选材的文本类型,材料应尽可能广泛的涉及各个领域。
除此之外,在传统的翻译教学中,教师们采用的多是评点式、印象式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目前,大多数翻译教材都是英汉对照,要教师讲授已经有了参考译文的练习,这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也觉得不知道讲解该如何进行。此外,很少有翻译教材给出翻译练习的背景知识,也就是王建国(2004)所说的“缺乏语境”。而功能翻译理论使我们看到,以既定的语用效果作为评价学生译文的标准,则更具有客观性,因而更具有说服力,也使学生更加容易找到自身译文的不足。
三、功能目的论与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信息和交际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商务英语文本和语篇涉及的类型较多,从文本类型上看,商务英语翻译可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因而在翻译教学中,应注重功能目的论对不同文本的指导意义。在学习和实践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的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侧重商务英语翻译的信息功能和交际功能。在商务英语翻译的教学过程中,要准确的再现“信息型”文本的信息,同时突出其功能性和交际性。这种实用型的教学模式是新型教学指导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到了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实用型,将语言知识同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功能目的理论与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
在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各种商务文本的翻译不仅涉及到英汉语言本质的认识及对两种语言使用规律的理解,更涉及到中西文化的差异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商务活动是在特定语言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跨文化交流。在国际商务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各自文化的影响,会不自觉的利用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和逻辑方式等来表达思想。不同的文化因素在交流的同时会产生冲突或碰撞。如果不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双方的沟通可能就会受阻,甚至产生误解,最终影响商务活动的展开。所以,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一定要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我们应当努力寻找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的最佳契合点,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熟悉各种商务背景知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最终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篇6
关键词:语外翻译 语内翻译 跨符号翻译 笔译 口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06-02
翻译的本质,简言之,就是另一文本对原文本的替换。这个定义的缺点是把译文看成是对原文的单纯的替代,没有考虑到译者、读者、社会背景、意识形态、文本体裁和功能等方面因素。翻译是一种构建,翻译过程是构建语言桥梁的过程,是跨语言的沟通和对话。这一视角把译文看作是“创造”成果。翻译史体现了人类的交流史,翻译理念的历时变化和共时对比揭示了不同语言、文化的译者打破语言和文化壁垒的不懈努力和思考。从交流和沟通的角度来看,翻译不是直接交流,而是间接的、二手的,翻译结果很大程度上受到译者水平、译者对翻译理念的选择和理解,甚至沟通渠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从译文形式取向、翻译技术取向、译者视角取向以及文本类型取向讨论翻译的分类,以期从分类角度解析翻译的本质。
1 译文形式取向
翻译有源文本(source text)和目标文本(target text)之分,例如:“汉译英”的源文本是汉语,目标文本是 英语。翻译活动要完成目标文本对源文本的替换,这被称作“语外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当然,有时同一语言内部也有翻译的情况,即用以这种语言的一种变体替代另一种,这被称作“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例如:把古汉语译为现代汉语的翻译行为,或将莎士比亚时代英语创作的莎翁作品翻译为现代英语等,都是“语内翻译”。此外,还有一种翻译行为,把文本译作一种非语言形式,例如:把诗歌译成舞蹈或者图画也是一种翻译行为,叫做“跨符号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文学作品,但是现在有“交响乐”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就是一种“跨符号翻译”。对翻译另一比较宽泛的界定把“总结描述”和“解释性改写”也涵盖在翻译活动的范畴内,这两种翻译行为都是基于原文,但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和结构,“总结描写”是译者对源文意义进行“总结性描写”和归纳,“解释性改写”一般用以处理有文化差异的文本,如出现目的语文化没有的东西时,译者会给出译名并添加解释性文字的翻译策略。
汉语中“翻译”一词不区分笔译和口译,英语中“translation”宏观指翻译行为,但具体来讲,主要指“笔译”,而“口译”是“interpreting”。笔译的文本是固定的,译者可以反复修改译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侧重点不同,做出的译文决策也不同,笔译没有即时性要求,所以译者可以有时间做更多的译文解析,采用更多的翻译辅助工具。口语翻译,尤其是现场的口语翻译,译者受场地、场合、即时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无法反复核查和分析原文,译者的现场压力很大。非正式场合的口译,例如:导游翻译等,翻译虽然有即时性的特点,但是对译文的精确度要求不严格,译者的压力不大;相比之下,正式场合的口译对译者要求很严格。国际会议等场合的口译,可分为“同声传译”和“连续翻译”,前者要求译者与讲话人同步,后者允许译者在讲话人停顿后提供译文。无论同声还是非同声,口译的源文本不是固定文本而是稍纵即逝的语音形式,译者生成和处理译文的机会不多,能做的修改非常有限。这类译者一般都是专业翻译。非正式场合的翻译沟通和交流的目的性强,对译文的功能期待高,对形式的要求低,很多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人都可以充当翻译。
2 翻译技术取向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翻译不再是人类的专利,机器介入翻译活动。全自动的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可以直接把源文本转换为目的文本,但是准确率不高。目前更为实用的是计算机辅助翻译(CAD),翻译辅助软件协助译者完成翻译。流行软件类型包括处理文字的word-processor,识别扫描文件的OCR(optical character reorganization),互联网搜索引擎,多语种电子词典等(Somers,H.2012)。
语料库的发展对翻译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译者可以通过语料库了解词语在体裁、语境和使用频率等方面上的细微差别,进而做出选择。与翻译相关的语料库分为单语语料库和多语语料库,著名的英国国家语料库BNC(British National Corpus)就是单语语料库,不过BNC不是翻译语料库(non-translational),TEC(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是专门的翻译语料库,由曼彻斯特大学开发,现有词汇10,000,000左右,语料来源多样。爱尔兰的NCI(New Corpus for Ireland)是爱尔兰语和英语的双语语料库,确切地说是双语对比语料库(bilingual comparable corpus)。双语语料库中如果有源文本和译文同时存在的子语料库,则称做平行语料库(parallel corpus)。平行语料库极大地方便了译者和翻译理论研究。
3 译者视角取向
从译者的母语角度来看,翻译可分为“译入”――原文本是外语,目标文本是母语,“译出”――源文本是母语,目标文本是外语。在现实生活中,译入和译出都是常见翻译活动。译入的优势很明显,译者用母语写作,译文读者与译者共享语言和文化,译本更容易达到沟通效果。译出的挑战是译者以外语写作,读者是母语者,译者的外语水平压力更大,母语者很可能因受限于译
者的外语水平对译文本身不够信任和满意。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轨步伐的加快,使译入和译出工作量剧增。汉语目前还不是世界范围流行的通用语言,我们需要大量译出文化、政治、商业等等各方面文本,以保证我国的文化交流工作正常进行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涉外活动的常规运行。同时,我们也需要引进大量的先进文化产品、经贸产品,以及各种国际交流文件。
4 文本类型取向
二十世纪中期以前,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中国学者都基本上没有关注文本类型与翻译的关系。随着二战后应用文本翻译数量的骤增,以及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交叉学科的发展,学者们开始从文本类型角度探讨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纽马克将文本类型与文本功能作为重要变量进而分为表达型、信息型和呼唤型三类功能文本。同时他还针对该分类方法提出了侧重源语,注重上下文,尽量保留原作词法、语法特点及美学价值的语义翻译和侧重目标语,注重原作交际意图的交际翻译。功能目的理论框架促使诺德提出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其重要变量是翻译功能、目的文本功能。应用文本翻译的崛起使得翻译研究不再拘泥于文学翻译研究,突破了以往自下而上的翻译方法,也体现出翻译的多样性和各种可能性。
5 结语
对于翻译是什么的理解直接影响译者的选择和读者对译文的期待和评价。认为翻译是“转换”过程的译者面临对源语言由形式、语义、文化等层面不对等而带来的转换困难。到底是要对源文本的形式和意义进行完全转换,以至于产生不同于目标语语言直觉的翻译文体(所谓翻译腔),还是偏向意义上的转换而舍弃由源语言音、形、句法结构所带来的美感一直是困扰译者的难题。后一种选择更倾向于翻译桥梁观,即翻译是沟通理解的桥梁,意义的传达应优先考虑。语言结构所带来的困惑与文化不对等所带来的困境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了解翻译的分类有助于多维度分析译文,根据不同文本类型取向选择不同翻译方法,甚至采用多样翻译方法进行译文互评,从而更加客观的评价译作。
参考文献:
[1]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3]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
篇7
鉴于门票翻译在旅游景点宣传,景点形象树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背景,从文本类型、翻译行为、翻译目的三个角度切入,揭示旅游景点门票编译的主要原则,将门票的文本类型、语言风格、传播媒介、译者、原作者、目标文本接受者等因素纳入研究视野,提出了景点门票英译的功能翻译模型,以案例分析法验证了此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旅游景点门票;功能主义翻译;编译;模型
0 引言
门票即进入风景名胜区、公园、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影剧院等旅游观光场所的凭证。旅游景点门票已发展成了一种多功能艺术品,除了发挥其基本功能之外,还具有导游功能、宣传功能、资料功能、纪念功能、管理功能等等。作为景点对外展示的载体,它传递、宣传景点的风貌特征,以增强风景点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前往观光。随着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点门票,作为外宣最直接的窗口,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外国游客对中国的印象。然而通过笔者研究一些旅游景点门票的英译发现,许多门票文本的英文版仅仅是的字词句上的简单对应,形式上的生硬“忠实”,未能成功传达出旅游景点门票的预期功能。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出发,重点研究旅游景点门票的的编译策略,旨在建立旅游景点门票编译的功能模型,提高旅游门票翻译质量,增强其对外宣传效果。
1 文献综述
将编译独立纳入翻译研究视野始于1986年,维颐等人将常用译法归为六类,认为编译是将原文译出后,以其内容为资料进行加工创作,是译者在理解消化原文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维颐,嘉祥,& 同均,1986,p.15)。随后,人们对编译现象认识的逐渐深化,战英明(1989)介绍了五种编译技法,杜大宁(1993)总结出编译的三大步骤。桂乾元(1997)归纳了编译的三大特点。许明武(1998)在《编译研究概说》一文中指出,早期的编译研究已经涉及到了编译的主要问题:编译的概念、原则、方法、步骤、局限性等,但总体上还有待深入,关于编译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p.6)。最近十年,译界对编译现象的关注更加广泛,黄忠廉教授(2000,2002)的《翻译变体研究》、《变译理论》两本专著及其相关论文,在编译理论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他(1990)认为:“编译是译者根据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扩充、取舍、浓缩、阐释、补充、合并、改造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中心内容或部分内容的翻译。”(p.80)。同时指出,同全译比较,编译在处理内容与形式的矛盾上,提供了一整套变通手法,是一种有别于微观翻译技巧的更宏观的翻译方法。(p.91)。另有一批学者将西方语言学理论和翻译理论引入编译研究,王涛(2000)从信息结构、篇章结构和语言风格方面对编译的标准进行探讨。张美芳(2004)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研究编译,她认为,“编译”隐含着“改变’之意,即翻译者为了满足某些读者需要或者为了实现译文的,可以适当改变原文的形式与内容与。”(p.95)。她强调译文功能及潜在读者等因素对编译的影响。刘庆元(2005)以语篇翻译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编译的合理性及发展趋势。可见,人们对编译的认识已经从最初的经验式总结慢慢深化到对编译理据和操作过程的探索。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译文要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根据各种语境因素,选择最佳的翻译方法。这一理论为编译现象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客观的理论基础。弗米尔(1987)指出,“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目的语读者,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语读者而生产的文本”(p.29)。诺德(1991)认为“按照目的语的文化准则来调整或‘改写’原文,是每个专业翻译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p.25)。“任何一个译本都含有编译的成分,而编译则是‘目的论’的一种体现。”(p.38)。她又在《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一书中,对决定编译的功能要素加以研究,对编译过程作出初步构想,为编译研究体系化奠定基础。功能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纽马克(2001)认为编译属于交际翻译,“是一种最自由的翻译形式”,(p.22)。其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p.22)。译者在交际翻译中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调整文体、排除歧义,甚至是修正原作者的错误。
功能翻译理论也成为研究各文类编译的理论基础,但是,此类研究数量有限,未曾涉及景点门票编译,且内容均停留在如何“删减”、“分合”等技巧总结层面,缺乏对指导编译实践的宏观理论和操作原则的探究。因此,对景点门票的编译研究还需广泛收集实例,调查总结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起编译过程的理论模型,具体指导门票编译实践。
2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景点门票编译
“功能翻译理论” 诞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由德国的弗米尔(H.J.Vermeer)、曼特瑞(J.H.Manttarix)和诺德(C.Nord)等学者提出,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理论核心是翻译目的和译文功能。主要理论包括莱思提出的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论、曼特瑞的翻译行动论、弗米尔的目的论和诺德的翻译文本分析理论。
综合以上翻译理论,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文本编译即,涉及任务发起者、译者、目的语读者等多方人士参与的交际活动,根据译文文本类型、预期功能、译文读者,传播媒介、翻译目的对原文进行修改,增补甚至改写的目的。因而,编译须将以下几方面因素纳入考虑。
2.1 任务发起者
任务发起者是指发起翻译任务的团体或个人。任务发起者提供“翻译指南”,引导整个翻译过程,通过“翻译指南”译者可以确定译文文本类型、预期功能和翻译目的。景点门票翻译的发起者往往是景区行政管理机构或旅游局,他们负责景点门票的设计和发行,景点门票的文本大致分为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信息型文本比如导游图,游览须知,这类文本旨在传达信息,引导游客正确行为,拥有固体的文体范式,需要编译的内容不多,不作为本文研究重点。还有一类呼唤型文,介绍景点风貌,彰显景区特色,突显外宣功能,这类文本文化词负载严重,与英文旅游文本文体类型上有较大差异,因此需要根据文本预期功能和翻译目的对原文进行编译。
2.2 目的语读者
目的语读者,即翻译活动的预期受众,目的语读者是翻译活动开展的先决条件,其教育背景,母语,使用译文的目的,文化背景,对译文的期待都是译者在翻译展开前必须掌握的至关信息。译者为了保证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可以根据以上诸因素对原文进行编译。印刷在景点门票上的英文文本受众为懂英语的外国人,为了吸引潜在旅客来景点观光,达到外宣目的,对原文编译时应遵循易读性原则,尽量照顾目的语读者文化背景和心里诉求,译文文体范式尽量符合英文旅游文本表达习惯。
2.3 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即文本的传播方式,媒介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文本发出者的交际意图,它决定了文本的接受条件,限制着文本的产出方式,即文本该用怎样的语言和句式来展现在读者面前,其语言简洁性和句式长短都受限于媒介本身。景点门票文本是在有限纸质空间内的一种文字呈现,它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景区信息,方便游客游览,同时作为景区的一种可视化资料,许多游客在观光结束后还对其加以保存,这时景点门票具有吸引潜在游客的功能,因此对旅游景点门票的编译要兼顾信息的传达和版面的设计。中英两种语言的字符占位不同,因此必要时候必须删减。
3 景点门票编译的功能主义模型
综上,决定景点门票编译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任务发起者,目的语读者以及传播媒介。翻译任务的发起者翻译任务,确定翻译目的,景点门票的英文文本主要是给来景点观光的外国游客看,作为游览凭证和行为指南,景点门票一方面要介绍景点相关信息,方便游客游览,另一方面兼顾景点的宣传,景区形象的树立,力争给外国游客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同时能够激发一部分潜在游客前来观光,满足开发潜在市场的需要。因此门票文本分为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两大类,无论哪种文本都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目的语读者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了译文语言尽量平实,尽量保证游客能够看懂,预期游客为讲英语的国家游客,译者要充分考虑母语对他们思维的影响,尽量使得译文的表达符合英语旅游文本的文体范式。目的语读者来景点的目的,是观光还是商务活动,决定了译本的语言表达口语化还是相对正式,考虑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熟悉程度,译者要对原文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编译,原则上尽量使用与目的语读者文化关联度高的表达,这样才能实现译文信息传达或者呼唤感染的功能。门票文字布局受到印刷纸张大小的制约,同时要兼顾门票的版面设计,文字表达力求简短,简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省译或不译。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景点门票编译模型,解释了景点门票文本为什么编译,在什么情况下编译的问题,提供了编译的基本原则,即在考虑任务发起者,目的语读者,传播媒介三大主要因素的前提下,结合翻译目的、文本类型、文体范式和语言风格对原文进行改写,重组和删减,力求译文符合目的语文体范式,语言表达平实简洁,文化信息传递与目的语受众已有知识背景高度关联,实现文本传达信息,引导行为,激发消费,对外宣传的功能。
4 结语
本研究是将编译纳入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一次尝试,本理论模型建立后作者曾选取西安大唐芙蓉园门票做了个案研究,对原文本翻译中所出现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不当问题进行了重新编译,并请目的语读者对原文本和理论模型下编译后文本进行了对比反馈,填写了调查问卷,问卷表明,编译后文本更符合目的语读者要求,达到翻译功能。但是本研究本仅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对影响景点门票编译的变量本身缺乏深入研究,这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纽马克理论交际翻译法被动语态定语从句
中图分类号:G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24-03
一、引论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面临科技全球化的挑战。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翻译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科技英语英译汉在科技发展中至关重要。(伍锋,何庆机,2008:19)从科技英语实用性和文体特点出发。本文选取某教学法英语学术原著的片断作为翻译对象,将从纽马克翻译理论出发从两方面进行分析:1)所属的文本类型;2)使用到的翻译策略。在此基础上,以被动语态和定语从旬为倒,详细阐述这两种句型的翻译方法。
二、本论
(一)纽马克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ark)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纽马克(2004)根据语言学家比勒(BuhleO和雅各布森关于语言功能的论述,将语言功能分为6种,一个文本可能具备一种功能,也可能同时具备几种功能,但以其中的一种功能为主。以此为依据可将文本分为相应的6种类型。本文着重阐述信息功能。信息功能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用语言描绘、叙述或说明有关事物的情况。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包括有关科学技术、商业、工业和经济的文本,如教材、新闻报导、论文、备忘录、会议记录等。
纽马克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在“语义翻译法”中,译者应在译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的上下文意义。在“交际翻译法”中,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意义,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许钧,2004:176)。语义翻译法集避字翻译、直译和忠实翻译的优势;交际翻译集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的优势。纽马克认为用语叉翻译还是交际翻译,得视原文文本类型、语义单住的重要性和翻译的目的而定。绝大多数信息性、祈使性、人际性、部分审美性厦原语言性文奉和文本片段,适宜用交际翻译,如许多非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但如果原文是表达性文本或是重要的审美性文本,其表述形式与内容一样重要。那么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哲学、宗教都需要采用语义翻译,如自传、私人信件、抒发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应用语义翻译。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术论著主要是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因此。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法适合英语学术论著的翻译。下面具体阐述交际翻译法在学术论著翻译中的实际应用。
学术论著是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而交际翻译关键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为某类读者“量体裁表”,发挥了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本文从两个方面阐述交际翻译法在学术论著翻译中的实际应用。
篇9
[关键词] 课程设计;翻译教学;笔译课程;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65-04
1 本科英语专业笔译课程的重要地位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设置了本科英语专业,而在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几乎都开设了笔译课,作为专业技能课,在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强调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均衡发展,尤其要注重说、写、译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执行新《大纲》时,要注意改变过去教学中对英文写作和口笔译重视不够的情况。”[1]因此,在本科英语专业教学中,应把笔译教学放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有鉴于此,针对目前英语专业笔译课程普通存在的弊端,以大学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笔者提出了全新的课程设计方案,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验证和分析。
2 课程设计的过程
设计语言课程包括诸多成分。Graves[2]介绍了一个课程设计发展过程的流程图(见图1),包括界定环境、表达理念、构建教学内容、评估需求、建立教学目标和目的、教材开发、设计评估计划、课程组织等。同时他指出课程设计的两个方面:一是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没有等级,也没有完成任务的先后顺序。课程设计者可以从框架中的任何一点开始;二是课程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不同成分之间是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对一个成分的计划或改变会影响到其他成分。设计一个课程无论从整体还是部分来讲,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工作。因此笔者在课程设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从界定环境开始,根据教学活动的实施和发展,对其它各个环节不断进行修正和改进。
2.1 界定环境
一个既定环境是引导教师做出决策的资源,也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因此课程设计的前期对环境进行界定是必要的。笔者以授课老师的身份对某高校英语专业2010级本科生笔译课程进行课程设计和行动反思研究,课程和学生的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课程案例的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学时 学生人数 授课学期 备注
英汉互译 专业必修 72 108 第5、6学期 2课时/周
如表1所示,本研究涉及英汉互译课程一个年级共4个班,时间跨度为1年,学生共计108人(其中女生为15人,男生为93人)。学生入学时基础较薄弱,虽经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但英语水平仍亟待提高。在课程开始初期,对学生各类英语水平考试的过级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通过专业四级的学生有18人,占17%;通过公共英语六级的学生有21人,占19%,通过公共英语四级的学生有90人,占83%。继续夯实语言基础、提高英语综合能力仍然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学生基本上全部是90后,精力充沛,思维活跃,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有大量机会接触网络和各类信息,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
笔译课授课教室相对固定,且每间教室都配备了电脑和投影仪,可以联网,桌椅彼此独立,可以根据课堂活动安排随意移动。课程已有指定的课本,但内容编排比较陈旧,需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取舍,增加新的内容和素材。
2.2 表达理念
理念在课程设计每一个环节都扮演着不同角色,而且是做出决策的基础。在笔译课程设计过程中,笔者将以下几个教育理念尽量融入到课程中。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老师只是学习框架的提供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辅助者和监督者,适时提供指导和反馈,而学生则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他们是自己学习的管理者,是课堂活动的实施者,是小组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他们也可以和老师一起参与练习材料的选择、课堂任务的设定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二是以交际目的为中心的理念。翻译是基于源语文本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跨文化交际行为[3]。翻译任务以实现交际目的为中心,在目的指引下做出宏观和微观的翻译决策,任何没有实现交际目的的翻译都是失败的翻译;三是以意义为中心的理念。注重文本意义的传达而非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重视语言细节和准确性;四是以过程为中心的理念。和翻译结果相比,更关注翻译过程,对过程的强调可以使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的翻译步骤、翻译决策,以及如何解决遇到的翻译问题等。
2.3 建立教学目标
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1]同时,大纲也提到,“打好英语基本功是英语专业学生业务素质最重要的部分,应贯穿大学4年教学的全过程。”[1]因此,本科英语专业的笔译课程在加强翻译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在课堂内继续贯穿对学生英语基本功的夯实。有鉴于此,结合教学环境,笔者倾向于把英语专业笔译课程定位为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结合,既是培养外语能力的高级课程,又是培养翻译人才的初级课程。
在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双重定位下,笔译课程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作为培养外语能力的高级课程,学生需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基础,包括语法的掌握、词汇的拓展等,同时加强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文体意识、语篇意识;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初级课程,学生应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对中英文进行灵活转换。同时根据自己的方向,熟悉各种文本类型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在毕业后从事该领域的文本翻译时,能迅速适应。
2.4 构建教学内容
以“交际为目的的翻译教学”是不能忽视对于文本类型认知的重要性的[4]。在课程设计中,笔者尝试改变传统的单纯以技巧为主的课程内容,将各种文本类型也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来,具体操作为每两周(共4课时)进行一单元,使学生了解一种翻译理论或技巧,并熟悉一种文本类型。每一单元首先设计一系列不超过20分钟的“微型课”,将翻译理论或技巧作为导论介绍给学生。然后通过翻译某种类型的文本,将翻译理论或技巧 “语境化”(contextualize),即在文本的翻译中强化理论的指导功能,掌握技巧的实际运用。
翻译理论和技巧的选择以所用课本为主要框架,包括翻译概论、遣词用字、转换、增词法、省略法、结构调整、肯定与否定、被动语态、各类从句和长句的处理方法等。值得一提的是,翻译概论需增加两项内容,一是德国功能派目的论,因为其核心思想和基本内容对文本形式的翻译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二是翻译工具,包括辞典、计算机辅助翻译、互联网资源、软件工具等手段的使用,学生对翻译资源的利用可以大大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在文本类型的选择上,尽可能使用真实的文本,同时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做到学有所用。如笔者在所在院校的笔译教学中,将商务文本、新闻文本,政治文本、科技文本、旅游文本等翻译划入不同的单元,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本类型有不同的语言特征和文本功能(如信息、表情、感召等),需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执行特定的语用功能;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各种翻译技巧在具体字词句层面的运用。学生通过完成各种翻译任务,亲自操作,不断总结巩固,熟悉各类文本的处理方法,同时将各种翻译理论或技巧内化为个人的翻译能力。
2.5 课程组织
课程内容的构建以及课程目标和目的的界定是课程组织的依据[2]。考虑到上文提到的笔译课程内容的构建和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将任务作为课程组织的主要形式。翻译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将各种文本类型的翻译实践以任务的方式分配给学生完成,通过任务的确定、设计和实施,带领学生在实战中理解、内化、总结、提高。
翻译任务的实施可大致分为三阶段:(1)在任务前阶段,了解语篇的语用和语境因素,了解翻译纲要,分析翻译目的,自上而下做出宏观决策,同时借用图式、背景知识、语境等帮助原文意义理解,如果涉及翻译项目还需要进行术语的统一和任务的分配等;(2)任务中阶段包括学生的翻译操练、自我校对、互审校对和修改,引导学生在宏观方面以实现文本翻译目的为首要原则,重视翻译环境和文本功能,灵活处理在实际中遇到的各类翻译问题;在选词、句法、修辞等微观方面充分考虑英汉文本的差异,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3)任务后阶段包括成果展示、学生互评、撰写反思日志、教师评价总结以及布置相关的课外翻译作业等。在每个学期末的时候,各个小组需要完成一次大型翻译项目,英译中和中译英各8000字左右。项目组长负责确定译文格式、统一译文术语、分配任务、组织协调、审校定稿、总结翻译问题、撰写翻译报告;项目组员负责按时按质完成翻译任务、译文互审、汇报翻译过程和翻译问题。
总之,不管是独立翻译还是项目翻译,从任务的前期准备到中期实施再到后期成果,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连续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独立翻译、小组合作等形式完成各种翻译任务,在一种仿真的环境中体验翻译过程,学习翻译技巧,提升翻译能力。
2.6 需求评估
按照逻辑,如果课程设计反映的是学生的需求,那么必须先评估学生的需求,但Graves[2]指出,从经验来看,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机会在课程开始之前进行需求评估,而大都是在教学后才开始做需求评估的。因此笔者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和部分教学内容后,在第二学期期末,即笔译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了需求评估。
对于课堂上已涉及的各种文本类型,从兴趣的角度来讲,2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影视翻译最有兴趣;19%对广告翻译最有兴趣;17%对旅游文本最有兴趣;13%对人物简介最有兴趣;11%对媒体文本最感兴趣;各有10%对习语翻译、简历翻译、经贸翻译最感兴趣;9%对公示语翻译最感兴趣;8%对文学文本最感兴趣;5%对时政文本最感兴趣;4%对合同翻译最感兴趣;0%对科技文本最感兴趣。
就实用的角度来讲,22%的学生认为简历翻译对自己最有用;20%认为经贸翻译对自己最有用;各有13%认为文学文本、合同翻译对自己最有用;11%认为时政文本对自己最有用;9%认为广告翻译对自己最有用;7%认为科技文本对自己最有用;各有6%认为人物简介、习语翻译、影视翻译对自己最有用;各有4%认为旅游文本、媒体文本、公示语翻译对自己最有用。
以上结果为今后笔译教学内容中文本类型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和对学生有用的文本类型,可适当延长学时或者增加实践数量。
2.7 教学材料开发
教材并非教学的中心,而只是一种刺激物或手段。在吃透教材内容后,可以把教材作为基础知识框架来拓展教学内容。由于教材更新速度相对较慢,其中的翻译素材容易过时,所以本课程由教师和学生从网络、报刊杂志、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共同搜集选取合适的、新鲜的教学材料,弥补教材跟不上形势发展的不足;同时,教师推荐多种课外阅读书目作为参考书,供学生自主学习。
2.8 课程评估
笔译课程对学生的评估主要是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见表2)。形成性评估的比重加大到60%,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定,考核项目包括出勤情况、学习档案(包括个人翻译实践和反思日志)和小组翻译项目,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程度和学业水平的提高。终结性评估以试卷为形式,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翻译能力。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翻译实践或比赛,针对其完成的任务量或比赛成绩适当加分,形成覆盖课堂内外的、立体式的评价体系。
表2 课程评估方案
考核项目 所占比例
出勤 10%
个人翻译实践 20%
反思日志 10%
小组翻译项目 20%
期末考试 40%
3 应用及反馈
笔者将此课程设计应用于笔译教学,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通过网络匿名评课结果、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验证课程设计的应用效果,为改进课程设计中教学目的的设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案等的安排提供依据。
3.1 总体评价
总体上,学生对笔译课程设计比较满意。2010级4个班级的学生全部参与了网络匿名评教,表3是评教结果。
表3 学生网络匿名评教
基本情况 得分
综合排名 5
课堂授课的认真程度 94.63
讲述清楚,或示范准确,学生接受教学内容的情况 94.81
作业布置及批改情况 94.32
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情况 95
调动学生积极性情况 95
等级 优秀
综合得分 94.752
参评人数 108
笔译课程最后综合得分为94.752,等级为优秀,在整个外语学院本学期35门课程中综合排名为第5。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实施此课程设计之前,笔译课的评价一直在良好等级(80~90)徘徊。这样的结果表明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有了大幅度提升。
此外,通过学期末的匿名调查问卷也验证了学生对笔译课程的整体评价。问卷显示:对笔译课程,60.2%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32.4%的学生表示满意,7.4%的学生表示一般,0%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对翻译本身,56.5%的学生认为感兴趣;42.6%认为有些兴趣;0.01%认为没兴趣。对笔译课对现在或将来的学习与工作,48.1%的学生认为很有用;51.9%认为有一定作用;0%认为没用。
在访谈中学生表示笔译课程中主要的收获有:能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完成内容丰富的翻译实践,很有成就感;扩大了视野和知识面;掌握了基本的文本翻译技巧;提高了翻译兴趣、翻译水平;提升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完成翻译项目学会了团队合作等。
3.2 学生反馈对课程设计的形成性作用
评价最佳或最有效教学模式的标准是:在特定情况下能够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5]。形成性评价理论认为,只有学习者对教学和学习目标高度认同,目标的设定才能起到自发调节学习行为的作用[6]。关于笔译课程的学习目标,问卷显示,15.7%的学生认为是提高英语综合能力;5.6%认为是了解翻译理论与技巧,提升翻译能力;0%认为是提高中文综合能力;78.7%认为以上皆有。这说明将笔译课程定位于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的结合,其教学目标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
关于笔译课程的教学内容,问卷显示,对于每两周以一种翻译技巧结合某种文本类型为单元划分的教学安排,62%的学生表示赞成;38%表示基本赞成;0%表示不赞成。对于课堂上选用的各种文本类型翻译材料的内容和难度,问卷中51.9%的学生表示赞成;43.5%表示基本赞成;4.6%表示不赞成。在访谈中,学生表示教师的补充材料难度适中,非常有趣,应不断更新和丰富翻译材料,注重热点,贴近生活,强调实用性。
对于翻译任务实施的三个步骤,88.9%的同学认为非常合理,9.3%的同学认为合理,1.8%的同学认为不合理。对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翻译项目的活动,问卷显示:59.3%的学生表示喜欢;35.2%表示一般;5.5%表示不喜欢。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喜欢小组共同完成翻译项目的原因
(下转第81页)
主要有:成员之间分工协作,气氛活跃;可以拓展思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提高效率;通过相互讨论和借鉴,既培养了团体意识,增进了解与感情,又提高了译文质量。对于不喜欢小组共同完成翻译任务的原因主要有:难以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容易形成个人依赖情绪导致缺乏独立思考;会出现有人偷懒或者不配合的情况;有时意见很难达成一致等。因此,翻译任务的布置应将个人独立翻译和小组共同翻译相结合,既要鼓励个人努力,也要促进团体合作。
而对于笔译课程评估方案,77.8%的同学认为非常公正合理,20.3%的同学认为合理,1.9%的同学认为不合理。在访谈中,大部分同学对注重形成性评估的理念表示了认同,也有部分同学希望对评估方案做出微调,如减少翻译项目所占的比重,加大个人翻译实践所占的比重等。
一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该笔译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可以提高学习任务的互动性和生动性,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能力。对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材料选择、课程组织、评估方案等,学生表示出了较高的认同。但是对小组共同完成翻译项目,其满意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小组翻译项目如何更积极有效地开展,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6,2.
[2]Graves K.Desining Language Course A Guide for Teachers[M]. Beijng: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08:4,141,7.
[3]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8.
[4]Colina S.Translation Teaching,From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A Handbook for Teacher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9:14.
篇10
关键词:文本范畴;文本功能;交际翻译法
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1] P38-39在他的《翻译方法》(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一书中,运用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在语言功能分类的基础之上,根据文本不同的内容、文体和功能,总结并归纳出翻译的三种基本文本形式,即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和号召型文本(Vocative text)。另外,纽马克还指出,文本的划分并非是绝对的,大多数文本都同时具有这三种功能,只是其中一种或两种占据主导地位,并主张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继而进一步提出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两大翻译方法。
根据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广告被列入号召型文本,其文本特点主要表现为它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超语言效果。因此,广告翻译要求译文简洁、优美,既能传递信息,又能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译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本文将以纽马克文本范畴理论为理论依据,运用交际翻译法着重探讨化妆品广告翻译的策略。
一、文本类型及翻译方法
从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文本的高度重视。鉴于本文内容,这里只讨论与化妆品广告文本有关的信息型文本和号召型文本。
信息型文本强调文本的真实性和语言外部的现实,主要用于传递信息和反映客观事实的文本,包括非文学作品、教科书、学术论文和会议记录等。在信息型文本中,作者是谁往往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效地传达信息,因此这类文本的语言一般不带个人色彩,通常由普通的搭配、句型以及传统的习语和比喻等现代语言构成。例如:
原文:If we close our eyes, we cannot see anything because our eyelids prevent the rays from entering our eyes.
译文1:如果我们闭上眼睛,就看不见任何东西,因为我们的眼睑阻止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
译文2::因为眼睑能阻止光线进入眼内,所以我们闭上眼睛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两种译文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译文1囿于原文的束缚,累赘啰嗦,而且不符合汉语惯用的前因后果的表达方式。而译文2没有拘泥于原文的结构,不仅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意思,而且文字通顺,完全符合汉语的规范[2] p51。
号召型文本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其核心是“号召读者去行动、去思考、去感受”,主要包括通知、说明书、公共宣传品等各种文本。此类文本特别注重读者的反映,也特别强调语言上的可读性、易懂性,旨在让读者能按文本设想的方式做出反应(react in the way intended by the text)。因此,译者可以充分发挥译入语的优势,使译文的语言尽量达到与原作语言同样的效果。例如在翻译“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这样一句安全宣传语时,如翻译成“Go to work happily, back home safely.”,反而不如直接翻译成“Good Luck to you!”更容易接受,外国的读者也更容易理解这句话的要义[3] P69。
根据信息型文本和号召型文本的特点,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法适用于以信息功能或号召功能为主的文本。交际翻译是试图使读者阅读译文所产生的效果尽可能的接近原语读者阅读原文所产生的效果的翻译方法。其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把原文形式仅视为译者应考虑的部分因素,译者在翻译中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1] P39-40。采用交际翻译法可以摆脱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更好地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使译文简洁流畅,更易为广大读者欢迎。
二、化妆品广告文本特征
1.化妆品广告语言的特征
化妆品广告语作为传播化妆品产品信息的载体,不仅起到宣传的作用,更是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点。化妆品广告语言用词优美典雅、句法简练明快、修辞丰富多姿,它的语言除了具备一般广告语言的特点以外,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风格。
2.化妆品广告的社会文化特征
语言源于文化,文化反映语言,化妆品广告不仅是商品信息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形式。一个国家的历史背景,特定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及国家地区的礼仪风俗等诸多因素都在广告中得到体现,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广告的形式与内容。同样,广告对文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它能推动文化的发展,成为社会时尚的风向标。
三、化妆品广告文本的翻译策略
化妆品翻译是指对一切化妆品相关文本和话语的翻译,包括品牌名称、品牌广告语、产品特性或使用说明等。按照纽马克的文本范畴理论,化妆品文本属于号召型文本。因此在翻译此类文本时,就必须要明确文本的功能。化妆品文本翻译的功能首先是信息功能,即对某一化妆品基本功能成分的描述;然后是号召功能,即是要诱发读者的作为,也是原文作者一直追求实现的效果。
交际翻译法的实质是直译、意译、适度再创造。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化妆品广告信息和号召功能十分明显。鉴于化妆品广告的语言特点及其鲜明目的,在翻译此类文本时应该从文本自身的交际功能出发,采用交际翻译法,注重再现原文要旨,以译语接受者为中心,重视译文的社会影响和价值,从而达到内容上的忠实性、形式上的吸引性和文化上的可接受性。
1.直译
直译是指按照字面解释,不做太多的引申和注释。但直译绝非字对字的死译,必要时应该对原文语言进行调整或修改。直译主要用来处理一些原文意义比较明确,句法结构比较简单、完整,按字面意思直接翻译便能将广告的意图传递给译语接受者的广告内容。例如:
例1:The most unforgettable women in the world wear Revlon.
世界上最令人难忘的女人都用露华浓。
一般的化妆品广告的受众都是女性,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此广告充分利用了女士的爱美心理及时髦心理,产生出美好的意境,让人向往。试想想谁不愿意做一个令人难忘的女人呢[4] P58?因此,此广告采取的直译策略既使译文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美好内涵,也容易让消费者理解和接受。
很显然,这则广告的原文非常明白易懂,翻译时基本上不会有任何理解困难的情况发生,因此采用直译法就可以传递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实现译文的交际功能。
2.意译
由于目的语固有的特点,不能满足源语结构的要求,或者为了用目的语准确清楚地表达原文的信息,就可采用意译的方法。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重在再现原文的内涵,要求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目的语把原文所蕴涵的信息表达出来。这种翻译方法相对自由和灵活,而且在翻译的过程中通常考虑到了译文的目标读者因文化而产生的阅读和理解差异,从而便于译文读者理解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例如:
例2:DIOR ADDICT
迪奥魅惑唇膏
迪奥是著名的女性化妆品牌,这例广告出自时尚杂志,同样也很好地体现出了意译的特色。例3中的“addict”在此处翻译成了“魅惑”,强调使用者会变得迷人和有吸引力,如果把它直译为“上瘾”,就会产生不好的含义,目的语受众也难以接受。
虽然上述翻译例句中的关键词在词义上并未与原文一一对应,但只要仔细琢磨,原广告词的精髓仍然在译文中得到了保留,译文读者可以通过译文体会到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因此,在化妆品广告翻译中合理运用意译法不仅可以更好地诠释交际者的意图,也更易于目标读者理解和接受。
3.创造性翻译法
所谓交际翻译就是“用这样一种方式正确地传达原作的文中意义,使其内容与语言都能较容易地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1] P39。这样一来,可以“让译文读者尽可能地获取接近原文读者的效果”。因此,在化妆品广告翻译中,译者可以灵活选择翻译策略,充分发挥创造力,从而达到译文的预期功能。例如:
例3:La Mer
海蓝之谜
海蓝之谜是世界顶级化妆品牌,La Mer的产品诞生自意外的美丽传奇:美国前太空物理学家麦克斯·贺伯博士因为实验中意外发生的爆炸灼伤了脸部,之后他经历12年6000多次实验,终于研制出对“对皮肤有奇迹般修复效果的神奇面霜”——La Mer,它使博士重新又恢复了细致平滑的面貌。因其原料的核心成分来自于一种深海巨藻中的神奇性精萃,故中文译名为:“海蓝之谜”。此译名虽然看不出与其字面的意思“大海”有太大的联系,但是一看其名,就能激起消费者无限的遐思,这一创造性的翻译恰到好处地吻合了其品牌故事对来自于深海的美丽传奇的解说。
四、结论
基于文本功能的指导下,纽马克提出的文本范畴理论为我们看待翻译标准问题增加了一个新的视点。大量翻译实践证明:文本功能指导下的交际翻译法切实可行,对翻译实践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化妆品广告翻译中,我们应该着眼于化妆品广告的内涵及其实际效果,不拘泥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重视译文功能的实现,采用多样的翻译方法来再现原文的信息功能和号召功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原传道. 英语“信息型文本”翻译策略 [J]. 中国科技翻译,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