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训练范文

时间:2023-03-23 07:4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田径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田径训练

篇1

作者:黄竞 单位: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运动的教练员是整个运动训练的直接组织者,担负着训练运动员的重要职责,尤其在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实现运动训练的目标,促进运动员各项技能全面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除此之外,运动教练员也是整个训练过程的监督者,一个优秀的教练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训练的效果,只有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练员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极具潜力的田径运动员。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对于教练员的综合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高素质的田径教练员,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以及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该有良好的团队意识、文化修养和敬业精神。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全面落实田径教练员的岗位培训是提升其专业素质的主要举措之一,也是巩固田径教练员队伍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国内外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成功经历,其更能证明对教练员进行必要培训的重要性。

注重田径的专项竞技能力因素的训练专项竞技能力因素的训练主要包含身体素质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智能训练等几个方面,少儿田径运动员主要是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1)身体素质训练。身体素质是运动员在进行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进行某种运动的能力,在运动训练中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发展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运动技术的提高。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都发育的比较快,不同阶段由于发育阶段不同,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也不同。所以在整个的训练中就需要针对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制定训练计划和实施训练,这样才能使各器官系统机能获得明显的发展和提高,适合田径运动的需要。就力量素质而言,少儿的肌肉中水分成分较成年人高,肌纤维较细,不可盲目进行绝对力量,不宜过早进行专门性的力量训练,而灵敏和柔软性及协调性活动可优先发展。速度素质的发展是较力量素质为早的,主要是因为少儿神经系统生长发育较早,因此,尽管少儿的下肢爆发力尚差,但速度素质仍然应该较早进行发展。少儿的耐力素质中无氧耐力发展较迟,有氧耐力虽然发展也较迟,但是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少年对有氧耐力训练已经有一定的承受力,因此,国内外一致认为,健康儿童完全可以早期恰当的参加有氧耐力的训练,只要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经过训练就会出现肌肉、心脏、血管、血液、呼吸以及免疫系统的适应现象。(2)心理训练。在竞技运动训练与竞赛中,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以及智能,都会只有在其心理能力的参与配合下,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在实战比赛中,时常在运动水平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具备顽强的意志以及心理的稳定,就成为运动员取胜的关键所在。因此,心理能力训练在现代训练中显得尤为重要,是运动员超长发挥运动水平的基本保障。心理训练主要目的是以培养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提升其专业运动心理素质,为比赛做好心理准备。在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将心理训练手段贯穿于其中是非常重要的,当前采用较为有效的几种心理训练的基本手段有:1、模拟训练法:是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进行的心理训练法;2、生物反馈法:是借助现代化仪器把生理信息传递给运动员,使其经过反复练习,学会调节自己的生理机能;3、呼吸调节法:是利用放慢呼吸频率,加大呼吸量来调节有关的生理机能,从而影响心理状态,达到身心稳定的目的;4、肌肉渐进放松训练法:是以一定的套语进行自我暗示,渐进主动放松,达到全身肌肉的放松。(3)技术训练。田径运动中许多项目对于技术动作的要求很高,因此在少儿田径运动训练中,打好技术基础对于运动员今后的专项水平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技术的训练中要求注重技术的经济性和实效性,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和建立巩固动力定型。运动技能的形成经历了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和巩固阶段等联系的过程,各阶段尤其特殊的生理过程,也应相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分解、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等。可通过技术动作的分解训练和不同的技术辅助练习来提高技术水平;同时让少儿运动员多学习各种练习技能,利用技能良性转移的特性规律帮助技术水平的提高;并注意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共同提升来达到技术水平的稳固提高。采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少儿时期的田径训练是一个基础训练阶段的时期,是为以后进一步的提升奠定基础。

在训练内容中注意训练方法多样化,注意新颖、创新、趣味性,运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以此来全面提升运动员的整体素质,激发人体生理机能的潜力,为提升未来运动成绩创造必然条件。这样既符合少儿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为该年龄段训练特征打好的训练基础。在少儿田径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必须要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发展规律,训练不能急功近利。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少年的生理特点和年龄做好素质训练,注重青少年运动员的饮食和恢复,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及数据库,运用科学技术指导少年田径训练,以此来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以及在激烈的竞赛中取得比赛的胜利。

篇2

关键词:课余;训练;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012-01

崇仁中学是一所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又是嵊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体育工作在历届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得到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学校田径队的课余训练取得了可喜成绩,队员参加市级比赛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为高校输送了大量的体育人才。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校田径队的整体水平与其他优秀学校相比差距还很明显。为了扭转被动局面,正视自身的问题与不足,对我校课余田径训练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为提高我校课余训练水平寻找突破口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校课余田径训练的现状

1.运动员队伍的现状。目前,我校参加课余训练的运动员有54名,其中,田径训练的有13人,占训练人数的24%。近五年来,我校田径队参加市级运动会多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和个人单项第一名的成绩,尤其是2009年,我校3名同学考得了二级运动员称号,这对于我们乡镇普高来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当然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由于训练场地差异和选材的特殊性,我们学校与市区学校的差距还很大。

2.教练员队伍的现状。我校田径队由2名体育教师组成教练员队伍,实行总教练负责制。田径队根据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运动员特长和教练员自身专长,把学生运动员分为短跨组、跳跃组、中长跑组、投掷组四个训练小组,每个教练员负责两组并组织训练管理工作。我校教练员队伍中高级职称的没有,中级职称占100%;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占100%,硕士和专科的没有;年龄在25∽30岁年龄段的占50%,30∽35岁年龄段的占50%。说明我校田径教练员队伍缺少高学历、高职称的教练员,年龄偏轻,虽然在事业上有冲劲,但在训练经验方面比较欠缺,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另外,教练每周上16节体育课,加上组织课外活动、小型竞赛、学校运动会、达标测验等多种事务,这样从事田径课余训练的教师精力就显得不够,从而影响课余训练的质量。

3.运动训练现状分析。目前,我校田径队由于选材条件受限,在选材中,检测骨龄、血睾酮指数、心功指数、肺活量等检测方法都难以采用,选材还停滞在依据现实成绩和目测这个层面上,不得不依靠经验,把现有成绩、学习成绩作为选材考虑的主要因素。

田径队坚持常年训练,每周训练6次/周,每次90∽150分钟,训练内容基本依据田径教学大纲,但整个田径队的系统训练欠规范,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思想,往往以比赛任务为目标,训练行为具有短期性。另外,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也影响了训练水平的提高。

二、发展对策与建议

1.提高意识,转变思想观念。领导和教练员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正确理解课余田径训练的作用与意义,通过积极开展田径运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协作精神等现代社会的品质,丰富学校业余文化生活,促进校际间的交流、校园文化的建设,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满足部分有田径运动才能的学生提高运动技术的需求,开辟田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渠道,为国家培养田径体育后备人才。

2.加强教练员的培训制度,提高教练员的整体素质。领导要从战略眼光出发,要合理安排教练员的工作,关心他们的成长,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进修和补课,特别是对哪些非田径专项、学历较低的教练员,应有计划地送他们进修、短期培训、组织参观、学习现代运动训练的理论知识、掌握运动训练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业务水平,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活动,把封闭式训练,逐步与开放式训练相结合一体。

3.抓科学选材。一个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是从选材开始的,因此,选材研究已成为广大教练员积极探索的一个课题,人类遗传规律、人体生长发育的程序与规律、优秀运动员的模式特征等为运动选材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在我们选材的过程中,要着眼于造就高水平体育人才的目标,重视骨龄测试、机能测试、心理测试等,掌握各运动项目的主导因素,有针对性地测试骨龄、肺活量、心功指数、血色素、血睾酮指数,反应时等数据,为科学预测提供依据,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4.训练负荷应符合中学生的特点。青少年有其自身生长发育规律,对训练负荷的承受有一定限度,因此在训练中,要以适应为主、以负荷量的积累为主。在发展各种素质的同时,交替发展灵敏协调性和柔韧性等素质,使青少年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青少年在力量训练时应采用发展全身各部位的一般力量练习,以及克服自身体重和轻器械的练习,主要以动力性练习为主、静力性练习为辅,动静结合。在速度训练中,加大对协调能力的训练和负荷比重,在步频提高到一定程度时,要增加力量来提高步长,以达到提高速度的目的。灵敏训练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但训练时间不宜过长,要和其他素质练习交替进行。柔韧练习要持之以恒,练习时要与运动项目相结合、与力量发展相结合、动力性与静力性练习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阙锦辉.浅议中学体育课余训[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1

[2]马志和,钱伟亮.浙江省中学课余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02.9

篇3

Abstract: The school sports reform's unceasing deepening, some middle school's track and field after school training has made the considerable progress and the development. Proposes improvement middle school track and field after school training countermeasure in view of the present middle school track and field after school training's situation the

关键词:田径 课余训练 对策

key words: Track and field After school training 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周熠,男,汉族,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读本科生。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在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为推动学校群众体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后备体育人才,组织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以代表队的形式,在课余时间里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比赛,其最终目标是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输送体育人才。目前,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目标不一致,学校非常重视在各级比赛中的成绩,很少考虑为竞技体育队伍输送人才,长期以来存在的两个系统相互脱节的问题至今未能得到妥善解决。

一、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现状

1.1管理工作

管理意识不强,缺乏对管理就是训练这样一种认识,认为运动训练就是身体素质和技术的训练,把管理撇在一边;有的把管理和训练分割开来,认为管理就是领导的事,在训练中不抓管理,放松思想教育,训练作风松松垮垮,纪律涣散。据调查,所有的体育传统项目中学都有不同规模的学校田径代表队,即使不是传统校和试点校的中学,也在积极的创造条件开展此项工作。负责课余训练的管理机构,一般由主管副校长负责,在主管体育领导的领导下,由校办、教育处、总务处、财物处和体育教研组等有关部门的领导组成,并通过领队实行班主任、带课教师和带训教师同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训练方面的工作。一些基层学校追求暂时的名利,没有从长远眼光出发,而主办单位的竞赛规程,比赛体制也是以成绩为标准的,仅仅满足于参加市级或校际比赛,“出校名、扬校威”,对田径课余训练的工作缺乏创造性和前瞻性。

1.2田径课余训练训练经费和场地设施建设

训练经费是课余训练能否正常开展的物质保证。训练经费是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所必需的维修、添置器材、设备、服装、营养补贴、参加比赛、聘请高水平运动员的物质保证。经费不足,学校田径课余训练势必成为“无源之水”,充足的经费和可靠的资金来源是田径课余训练必要的物质保证。调查发现中只有极少数学校有社会资助开展课余训练,八成以上的学校仍然依靠学校拨款。另外,虽然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场地的建设,但总体上还不能满足课余训练的需要,调查发现有近1/3的学校至今还没有的标准室外田径场。

1.3在训学生文化课学习

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在青少年课余训练中一直是一对矛盾,始终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是困扰我国课余训练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调查发现:学校课余训练主要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近9成的学校安排的田径课余训练时间是2小时以上,从时间上来讲这对于高水平训练应该来说是够了,但是这势必对学生的学习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武汉市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的对策研究

2.1体教结合

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体教结合”,田径课余训练工作开展较好的地方主要是采取三集中的办学模式和“三合一”的办学模式。其模式是由重点中学、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结合在一起办学,即由体育局、教育局、学校三家联合办体育,其特点是:第一,优势互补;第二,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改善训练条件,拓宽经费来源;第三,妥善、科学地解决训练与学习的矛盾。

“三合一”的办学模式,很好地体现“体教结合”。教育与体育两个系统应做到优势互补,而不是相互脱节,中学开展课余训练,既可以为学校提高高考升学率服务,也可以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现阶段体校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更应考虑发挥中学课余训练的优势,解决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为青少年成才提供更多的选择。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应齐抓共管,共同磋商,降低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门槛,改变以往高校仅仅为退役运动员或没有专项前途的运动员提供学业机会的做法,以激发起高校承办竟技体育的机会,在教育系统形成另一支竞技体育队伍,真正形成多强对抗的格局,教育系统形成层层衔接的人才输送体系,吸引有才华的青少年走上体育成才之路。

2.2科学管理

科学评估项目效益,调整项目布局,组织专家对武汉市田径课余训练的项目进行科学评估,确定优势项目,对优势项目和重点扶持项目,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对中学课余训练的项目进行科学的布局,对按规划开展课余训练的学校给予必要的经费资助,重点扶持项目成长性较好的学校,并定期进行检查以确保投入的效益,建立滚动验收制度,对不符合条件的学校予以剔除。

2.3改革制度

有足够的经费投入,是保证课余训练的系统性课余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投入是很难取得得效益的。积极推动训练体制向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社会化方向发展。打破课余训练体制的现有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学校应该以多种渠道谋取最佳方式,达到最佳效果。应该尝试把课余训练推向社会,挖掘体育市场的潜力,使课余训练与体育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调动社会各种力量,使各个系统、各个部门、多个企业、个人进行投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办好业余训练。

三、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的情况提出了改善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的对策,但是并不是说有了对策所有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而是要求各级学校、教育部门积极重视中学田径课余训练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这项工作得以顺利、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文斌.教体结合抓好农村学校的课余训练[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5;(2):4

[2] 方吉泉,王瑞芳,姚修荣.我国中小学课余田径训练的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1999;(1)

篇4

2、锻炼的时候,核心力量的主要还是自己的腰腹力量,在进行锻炼这样的部位的力量的时候,其实所需要注意的还是要去提升自己的腹部肌肉的强度。

3、锻炼腹部的运动是很多的,仰卧起坐,两头起,登山跑,卧姿运动都是可以提升自己的腹肌的力量的,这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积累的。

4、在进行别的运动的时候,其实在进行锻炼的时候,自己是需要做的比较多的一个就是我们在进行锻炼的时候,自己的腿部肌肉都是起到的一个爆发力的作用。

5、所以在锻炼的时候,是要懂得去增强自己的大腿的肌肉的力量,一般都是以冲刺跑以及慢跑互相提升自己的肌肉的力量。

6、进行这样的锻炼的时候,其实我们所需要掌握的技巧就是在锻炼的时候,自己的全身的肌肉要处于一个最好的状态去锻炼,不要再疲惫的时候去进行核心力量的训练,这样训练核心的效果是很差的。

篇5

【关键词】田径;新特点;小学;对策

一、当前田径运动及其训练方式的新特点

1.当前田径项目发展的新特点

目前在田径项目训练及比赛的过程中,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科学化。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使得这个项目在发展过程中有了一个比较健全的体系。很多专业的训练对,都会要求队员进行长期的训练,在这长期的训练过程中,他们会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来进行对队员的医务监督及恢复性的训练,并且运用这些技术手段来对训练过程进行有效的计算和控制,以便于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因此,近些年来,在田径场上,一个个的记录被不断的打破,一大批的高水平运动员涌现出来。

另外在田径项目的具体项目之中,很多技术都出现了革新。在跳高比赛中,运用科学计算而是用的背越式跳高技术,使得其成绩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在跳远比赛中,也使用了物理数学方面的计算,而使用了快速助跑的方式使得成绩有所提升。另外在剩余的田径项目,像短跑、铅球、跨栏及铁饼比赛中,都使用了科学的计算方面来进行对运动技术的测算,并采用更佳的方式来运用到比赛中去,使得田径项目比赛成绩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对比赛的技术做到了更加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对体育项目资金的保障,使得在田径项目中,运动员们所使用的器材在不断的改革及创新,越来越具有安全保障性,并且对运动员成绩的提升也有很多的帮助。目前在田径项目的跳高比赛中,都会使用海绵垫来保障运动员的安全,另外在田径场上所使用的塑胶跑道,使得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另外对比赛成绩的测算中,也使用了一些像激光测距仪、电动计时器及起跑犯规器等现代化的设备来保证田径比赛成绩的公平性。

体育项目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增进了很多的科研服务,对田径运动的研究更加的深入,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在田径运动中,教学与科研以相结合的方式,来探索其中的不足与优势。使得田径项目得到更好的发展。

2.田径项目的训练特点

目前在我国,田径训练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并且训练水平也有所提高。因为只有对运动员进行更为早期的训练培养,经过多方面的系统训练,才可以将运动员的水平得到更加的提升。

田径训练越来越趋于综合化,田径训练的水平要得以提升,就要使用多种的检测手段来使得运动员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另外在还要在比赛过程中进行对高负荷的检测程度,采取一些专项的训练,以便于达到在训练的过程中能够更加逼近于比赛的真实化。

另外对于运动员的训练周期中,会根据运动员的机体能力来进行相关程度的提高,使得竞技状态的不断提升,以便于以后可以进入到一个良好的竞技状态之中。在田径训练中,要在训练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周期化的训练特点,要逐步进行,对运动员的成绩加以提升。此外,在现在的训练过程中,也会对运动员的心理加以调整,以便于在比赛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对小学生田径项目进行训练的对策

1.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科学训练

田径项目分为很多个小的项目,这些小的项目中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生理状况特点加以训练。并且在对小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训练的科学性,不能够超过学生的身体承受负荷,要制定科学的计划,按部就班的来进行训练。

2.使用现代化的体育器材保障学生训练中的安全

在对小学生的体育训练过程中,不仅仅要锻炼其身体素质,选拔更加优秀的人才来参与到竞技体育中去,更要对学生自身安全的保障。因此,在对学生体育训练过程中,要使用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做到在训练过程中对学生安全的保障。

3.适当的安排训练的负荷量

在小学的田径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主要是以负荷量为主。对负荷量的适当安排,不应该在训练过程中,大幅度的变化其训练的速度及运动幅度。在初学的小学生的田径训练中,负荷不应该很大,要有计划的、慢慢的加大其运动的负荷量,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有个适应的过程。

三、总结

现代田径项目的发展是比较快速的,一些项目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田径项目的训练过程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此需要在小学生之中就加以训练。在对小学生的田径项目进行训练过程中,要更具学生的自身素质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

参考文献:

[1]薛原,刘文华,曾朝恭.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现状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06).

[2]马宣建.我国体教结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02).

[3]成万祥,李玉章.阻碍我国男子跳高成绩提高的运动学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04).

篇6

(一) 有关田径训练的教学管理工作不够科学完善

在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管理失衡的问题,田径训练的教学管理工作不够科学和完善。首先是田径训练的课时常常被任意删减或挤占,田径训练的安排和内容随意性大,并且很多训练的安排工作是根据本校体育教学思路和任课教师的兴趣和特长来拟定的,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身心特点。其次,对国家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了解不够透彻,领悟不够到位,只是从形式上附和,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教学管理问题的出现,比如:擅自降低田径训练的要求、高年级不开设体育训练课程等现象。

(二) 田径训练的场地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通过了解发现,很多中学的田径训练场地不足,部分学校甚至根本没有标准的田径训练场,以致体育教学过程中田径训练场地缺乏,无法满足学生活动和锻炼的需要,从而影响训练活动的正常开展。另外,部分学校的师资队伍情况不够理想,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田径训练教室,极少数的学校甚至缺乏专业的体育任课教师,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由班主任或其它老师来代为开展,这样的情况不但不利于体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而且也不利于体育师资的培养。

(三) 学生田径训练的积极性不高

田径训练过程中,常常出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很多学生田径训练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甚至对田径训练有所排斥。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对田径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很多家长仍然抱有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的未来的发展主要是由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来决定的,而体育训练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意义不大,不愿意让学生在田径训练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家长的这种观念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和田径训练的错误认识。

其次,受诸多新兴体育项目的冲击,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关注度降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新兴的体育项目不断出现,人们对体育锻炼、娱乐休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致很多学生认为田径运动中传统的跑、跳、走、投等内容已经过于陈旧,无法满足中学生求新、求异、赶时髦等的需要,从而对田径训练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第三,田径训练受田径运动项目本身特点的约束,多数训练均属于体力消耗大、重复性和周期性强的内容,从而对中学生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除此之外,多数体育任课教师在进行体育训练时,采用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方法单一,且过分关注学生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视不足,所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中学田径训练的改进建议

(一)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保障田径训练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领导和体育任课教师,应充分了解体育教学工作的意义,正确认知田径训练的价值,提升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保障田径训练的顺利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但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而且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而田径运动又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所以,学校的相关领导和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重视田径训练工作的开展,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二)重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提升田径训练水平必须重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学校现有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逐步加大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本校体育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为田径训练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提升学生田径训练的积极性

篇7

我想信大家都有过第一次吧,第一次弹琴,第一次煮饭,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打篮球,第一次溜冰,第一次……我也有许多第一次,但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第一次,还是第一次参加田径训练。

那是三年级下学习的一个暑假,我接到学校田径队的一份通知,说是在暑假期间到学校来参加训练,那时的我真是又惊喜又害怕,大家应该都知道,田径队的训练是很苦的,但又是很光荣的,所以我还是去了。

来到学校,看到有许多同学在等候教练员的到来,有的早来的同学已经等的不耐烦了,一起组织起游戏来,我也参加了。直到教练刘老师和陈老师从办公室下来教我们做准备运动,绕臂,扩胸,绕腰,正压腿,侧压腿……在做准备运动的同时,教练还跟我们说:“做准备运动是为了在跑步时不会伤到身体,所以你们要认真地做准备运动。”

做完了准备运动,两位教练让我们做一些基本动作:小步跑,高抬腿,蛙跳,并脚跳,矮人走。每个动作都持续作了好久,弄得我们这些新队员有些支持不住了。我练到后面,头晕晕的,还吐了呢!

这次的训练,都是练基本动作,所以没什么困难,但是,这对于我是一次快乐的体验,这让我懂得了田径训练的痛苦。

篇8

少年儿童的技能训练水平与其协调性发展的关系密切,而协调性的发展又取决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展水平,以及骨骼肌肉发展程度的一致性。随着少年儿童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进入性成熟阶段,由于内分泌系统的急剧发展,使神经系统得以进一步的完善,骨骼肌的发展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肢体活动的协调性得以极大的提高。这些生理机能的变化,为少年男女进行更为复杂的技能训练奠定了基础。

1.1 训练过程的阶段性

少年儿童是各种技能形成的最快阶段,也是技能储备量最易增加的关键阶段。其中6~12岁是发展协调能力的最好阶段,13~14岁是协调能力趋于成熟的阶段。为此,在少年儿童各年龄阶段发展技能,应把握时机,抓住重点。从4岁起,可开始进行协调性的训练,在4~8岁间训练的重点可放在反应能力、平衡能力、模仿能力,同时应有步骤地发展时空感知能力。在技术训练上,可以学习一些跑、跳、投简单的技术动作,使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暂时性联系尽可能广泛,以便为下阶段学习有一定难度技术动作做好技能数量上的准备。9~12岁的技能训练阶段主要发展协调性、控制能力、反应能力、时空感能力及有关项目的基本动作和技术。技能训练的重点突出表现在动作的协调性、连贯性、有趣性和多样性上。

1.2 训练内容的多项性

田径运动各项目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少年儿童可进行多项训练,走全面训练的道路。经过数年的多项运动实践后,如在某单项中表现出特殊才能和良好的运动成绩,即可从事单项训练;如果在多项训练中表现出较均衡的运动成绩和全面发展的才能,亦可进行全能运动训练。这有利于发挥特长,挖掘潜力,确定运动训练专项;有利于丰富运动技能,打好扎实的全面发展基础;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和成才率;有利于进入高龄组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1.3 训练手段的多样性

技能训练手段的多样性,既可使少年儿童学习掌握大量的运动技能,又可通过训练手段的转换,提高训练的兴趣,防止疲劳的过早出现,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技能数量和运动技术质量的目的。一般来说,某一技术动作的掌握,能在学习其它技术动作时出现正效应而有助于新技术动作掌握,但有时也可能出现负的效应而干扰和影响另一技术动作的学习与掌握。为此,应根据多项运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科学选择训练手段,合理安排技术教学训练顺序,充分发挥其正效应,最大限度地缩小其负效应。

1.4 训练方法的双重性

少年儿童田径运动训练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训练方法:一种是量大强度小;另一种是小量高强度。采用高强度训练法,提高成绩的速度快。但这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在多年训练过程中,这种暂时优势会逐渐消失,最后将明显落后于量大强度小的训练法。高强度训练法的弊病:加大了肌肉与关节韧带间的发展差距,而肌肉力量在短时间内得到很快的提高,往往会给关节韧带造成较大的损伤。长时间采用高强度训练,对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发育完善带来较大的负作用,不利于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技术。强度小量大的训练方法,有利于速度力量素质渐进性提高。这与少年儿童身体发育相适应,能使少年儿童的骨骼、韧带和关节都得到良好的发展,能使少年儿童的心血管系统得到较好的锻炼,有利于后阶段显著提高训练强度和量。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发展和基本技术的掌握,能使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得到协调发展,有利于探索少年儿童的训练规律。强度小量大的训练法,以有氧代谢为基础的一般耐力训练,在少年儿童的年训练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般耐力训练是保证少年儿童身体全面发展、增进健康适应大运动量训练的必要条件。

2. 阶段训练的特征

篇9

摘 要 根据业余训练中运动疲劳消除意识的调查分析,提出运动疲劳消除的方法。

关键词 运动疲劳消除 培养

消除疲劳可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及营养物质的补充。提高和增强运动疲劳消除意识,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除了在思想上、生活中关心学生外,主要应把重点放在不同的训练阶段,把训练手段和恢复手段结合起来,根据具体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各种不同的恢复手段,以加速恢复过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学校田径队。

(二)研究方法

采用资料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为说明所提问题的重要性,以校田径队日常训练中的100米、800米、铅球、跳远三项数据为例进行横项分析,如表1、表2所示。

表1 未进行运动疲劳消除

表2 进行运动疲劳消除

(一)制约成绩提高的因素。运动恢复意识淡漠,绝大部分学生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状况差,训练队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情况差,训练后的膳食还是以馒头、面条为主,热能补充差。训练后的恢复只能是单纯的休息为主 。

(二)意识的培养。意识是一种经验的综合反应,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依赖于经验。换言之,经验丰富的程度决定了意识能力强弱,因此,经验的积累就成为培养、提高意识的基础之一。在训练阶段,注重学生意识的培养,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势利导地组织娱乐性、游戏性的练习和比赛,让学生在新颖变换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意识。把训练手段和恢复手段结合起来.

三、消除疲劳的措施

(一)建立学生正确的生活节奏和训练节奏。调整训练时间,在高二训练时间少,学生机体的承受能力差,进入高三后训练时间长,生活节奏快,个别学生身体出现疲劳状况,适时安排学生的生活制度,调整心态,克服不良嗜好。

(二)科学安排训练大小周期,广泛运用多种训练手段,器材和场地,安排训练周期时应遵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逐渐提高负荷强度,应高度重视负荷后的恢复,使训练负荷带给机体的疲劳及时得到消除并出现超量恢复,获得更大的训练效益。

(三)训练后,立即静坐、静卧效果不好,大部分学生800米训练后都静坐着,很少有人通过运动自我消除疲劳。实践证明,采用慢跑血液酸消除速度要比静止快一倍,整理活动中做些肌肉伸展性练习,有助于缓解肌肉纤维痉挛、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程度,加速酸消除,达到疲劳的迅速消除的效果,每次训练后都安排学生做放松练习,例如铅球训练后按摩前小臂,竞赛训练完后采取按摩,抖动放松及靠墙倒立等练习来恢复疲劳。

(四)合理营养是消除疲劳提高抗疲劳能力的重要手段。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差,学生平时的膳食都以馒头、面条为主,肉类的摄取很少。大部分学生在训练期间出现无力、恶心等症状,究其原因还是能量供应不足,速度性项目应需较多的易吸收的糖,耐力性项目要多供给糖增加糖份储备,力量性的项目需要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B2,运动中适时补充营养物质,既能提高身体的抗疲劳能力又能帮助运动疲劳的消除。

(五)睡眠是人体最好的休息方式,是消除疲劳的有效路径。农村学生经济情况比较差,睡眠是最有效的消除途径,学生平时训练期间每天应达到八个小时的睡眠,晚上就初始前要洗脚,使大脑得以充分休息,有助于尽快入睡。

(六)按摩是有效的恢复手段。在训练期间,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按摩手段进行放松,负担量最大的部位是按摩重点,肌肉部分以揉捏为主,交替使用按压,抖动,扣手等手法,肌肉发达部位,按摩肢体应先大肌肉群后小肌肉群,先按摩大腿肌肉后按摩小腿肌肉,以提高肌肉韧带工作能力,增强肌肉弹性,加速疲劳时肌肉僵硬紧和酸胀痛代谢产物的排除改善血液循环以及收缩功能。

四、结论与建议

(一)只有在平时训练中加强医务监督,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才能掌握其疲劳程度,适时适当安排运动恢复手段。

篇10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训练量

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处于青春发展期,而田径作为一项历史十分悠久的运动,可有效促进他们思维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在初中体育田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体质状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组织他们训练,并掌握好田径训练的强度与训练量,只有采用恰当的训练方案,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田径训练效果。

一、初中体育教学影响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主要因素

(1)社会因素。现阶段,我国的田径运动水平整体不高,在社会上的关注度相对较低,田径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地位不高,教师对田径运动了解不够完善,制定的方案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很难实现科学化与合理化,影响训练效果。(2)家庭因素。大部分家长比较关注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对体育教学中的田径训练不够重视,认为可有可无,在无形中为初中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平常参加的田径训练较少,在训练中很难合理把握训练强度及训练量。(3)教师因素。在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活动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学生自身对田径训练知识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教师来获取。但是不少教师的田径专业素质较差,采用的训练方法传统落后,与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不协调,影响训练质量的提升。

二、初中体育教学优化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有效策略

1.完善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体系

在初中体育田径教学过程中,完善的训练体系是提升训练质量的关键保障,所以,学校和体育教师应共同商讨、研究,构建一个完善的田径训练体系,保证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协调。(1)学校应真正关注学生身体发育和健康,调整好文化课学习与田径训练的时间,避免彼此之间出现冲突,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2)初中体育教师应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田径训练计划,在课堂上严格执行,保证计划得以贯彻落实。(3)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田径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保证可以胜任田径教学。在训练活动中,教师应掌握与田径相关的体育知识,认真研究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一套适合他们的田径训练方案,并科学设计训练方式、安排训练内容,不断分析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提高训练效果。

2.协调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适度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活动中,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保证二者之间相互协调、比例科学。田径运动对最终训练结果要求较高,只有训练过程具有较强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才能促使学生获得较好的训练效果。因此,在平常的体育课堂上,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田径训练时,应掌握好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之间的平衡,不仅需要关注高负荷、高强度的训练模式,还应注重训练量,保证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合理化。同时,初中体育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田径专项训练,专项训练能够有效训练他们的力量、速度、爆发力和意志力,可有效提升其田径成绩。另外,教师应将田径训练强度与专项训练有机结合,遵循适度性原则,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将专项训练的强度和力度适当降低,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专项训练与普通训练相融合。

3.提升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科学性

每位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初中体育田径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情况,科学安排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提高训练体系的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以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前提,提高他们的田径水平。假如初中生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过大,容易出现肌肉拉伤或酸痛等现象;如果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过小,则又无法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即使他们长期训练,也难以提升学生的田径运动水平。同时,初中体育教师应把握好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范围,并按照这一科学体系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先引领他们进行力量训练,然后逐步提升训练强度,增加训练量,提高速度,最终提高训练效果。另外,教师还应注重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稳定性,保证学生每天都能够参与一定的训练,让他们的身体处于运动状态,时刻准备进行田径训练。

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制订科学的田径训练计划,精心设计训练方式与内容,保证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合理性,组织他们参加田径训练,提高其身体素质和训练效果,提升体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斌.试分析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J].才智,2015(1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