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23:5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电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多媒体技术凭借其集合文本、图像、视频、动画、音频等多种传播媒体于一身的优点,已经在教育教学、影视娱乐、商业广告等多个领域成功运用。多媒体教学因容易创设教学情境,减轻了教师教学难度,为广大的教师所青睐。同时,多媒体技术能够刺激受众的各种感官,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机电专业概念繁多,知识枯燥无味,很难吸引到学生学习兴趣。传统教学形式是依靠教师口述、板书进行,学生上课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传统教学形式对于教师上课也具有难以克服的困难。例如,那些复杂的机械构造无法板书板画、机械运动的过程无法模拟等。多媒体技术运用很好地解决了机电教学所面对的此类问题,有效地降低了机电教学的难度。例如,在讲授《液压传动系统》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整个系统的组成元件、工作原理以及基本回路等知识要点展示给学生观看。学生通过这些简便易懂、生动形象的图形动画,将很快理解教师口头描述不能表达清楚的知识点。而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将给予学生全面的感官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机电教学的教学效率。
2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以致用的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的核心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能力。机电教学中,相当部分的内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教师如果仅仅在课堂上讲述这些知识,容易脱离实际的运用,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如果开展过多的实践课程又会耽误太多的时间,同时也需要大量师资的支持。那么,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很好地解决了机电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难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机电专业技术的实践材料“空间转移”到课堂中,使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这些理论知识在现实实践的运用情况,也能够让学生根据实践中的问题及时地返回到理论知识中寻求答案,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效果。另外,多媒体教学有效避免了一些损耗程度高、危险性大、操作成本高的实习实践,是对真实动手实践最为有效的模拟与代替,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功能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3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依靠口述及板书方式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容易形成“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睡”的尴尬局面,教师疲于应付,学生缺乏兴趣。如果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则可较好地改善这一局面,实现“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良好局面。结合机电教学的实践来看,对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开展能够很方便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在教授电路知识的过程中,多媒体课件中有绘制电路图的操作步骤,那么教师主动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描述电路图的绘制过程。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操作进行实现,如果学生描述完全正确,教师可以操作多媒体播放一个简单的鼓掌音频。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上课的参与程度,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拓展时空范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机电教学内容多、时空广、难度大,如何能够在局限的时空内把机电的知识内容有效地呈现给学生,是机电教学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多媒体技术凭借其科技优势,几乎可以把同一形式的教学材料转移到课堂这个特定的时空内,将历史空间内的长度缩短,把现实空间中的距离缩小,把微观的、抽象的、远程的领域转化成眼前鲜活生动的情境,从而大大地节约了教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多媒体教学的课件也容易获取,大大节约了教师上课板书的时间,可以利用所节约的时间实现师生互动和沟通,答疑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无疑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提升。例如,在教授机械构造一节内容时,单独的理论课程会太单调,而带领学生去工厂车间参观既费时又费力,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大型机械构造拍成照片,用幻灯片的形式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对知识不感到陌生,缩短了拓展机电课堂教学的时空范围,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5结语
篇2
对于电子计算机基础教学来说,主要教授学生们打字、编辑方面的能力,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就接触过,有一些基础,然而,还有少部分学生却没有使用过电脑。因此,有这个差异的存在,如果在课堂教学时,一直示范教授,没有一点新意,就会使有基础的同学感到无趣,因为他们都懂,导致他们对这门课失去兴趣,影响以后的听讲,他们甚至可能会在上课时影响其他同学,破坏课堂的纪律。我们应该针对这个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1、分组互助学习。老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他们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再把他们分成许多小组,让那些基础好的同学来担任组长,给每一组布置一些相应的题目,难度较高的可以让组长来做,然后让组长辅导小组的同学完成简单的题目,不但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互帮互助的品格,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在其他学科的教学方面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2、单独辅导。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情况都不同,个体存在差异,需要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每天抽出一些空闲时间来对一些基础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因电子计算机教学所需的教室比较大,学生很多,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所以,要尽量每节课都去为那些基础差的学生辅导和讲解,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应有的知识。
二、计算机电子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当前的计算机教学虽然有了创新,但是这种电子环境下的教学,仍然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性,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要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计算机学习重点要练习实际操作,老师进行电子计算机教学可以直观的展现教学内容,方便学生去学习,但是,每当老师在讲台上示范完教学内容后,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照猫画虎,没有独立的思考,不愿意去变通,丧失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导致学到的知识容易健忘,不能巩固知识,往往在考试前将操作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授课老师在课件的制作方面要多花费功夫,多设计些新颖实用的题目,让学生们产生兴趣,多加练习,对题目能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对题目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2、对学生要少批评多表扬,进行赏识教育。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消除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老师在教学时应该多举一些实例,提高学生对这门专业以后就业的认识,让学生把目光都放远一些,让他们认识到现在的学习对以后工作的用处。在教学中采取赏识教育,多对学生进行赞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认真检查学生的每一次练习,对优秀的作业进行赞扬,鼓励作业完成不好的同学,跟学生进行很好的沟通,跟踪他们的进步,和他们培养好关系。曾经看到过一个例子,班上有个学生特别调皮,上课不好好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在课堂上捣乱,影响其他同学,跟老师顶嘴,许多老师都对他束手无策,直到一个新老师来任教,他认真观察这名学生的言谈举止,经常鼓励他,当众表扬他,这名学生虽然很调皮,但是计算机学的挺好,老师让他给其他同学辅导,慢慢的,这名同学变得能够约束自己,能够尊敬老师、自主学习,还能积极参加一些计算机类的竞赛,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3、降低要求,打好学生的基础,让学生能够脚踏实地的进步。技术学校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较差,没有很高的思维能力,导致他们在看到新教材时产生畏惧心理,他们内心很想学,但是又怕自己学不懂,学不好,所以,老师要从他们的基础抓起,不能过高的要求他们,需要交给他们任务,并把它们分解成若干的小部分,而且详细的对其讲解,还要反复讲解,让他们能尽量多的听懂老师所讲的课程。对于有难度的题目,老师更要详细讲解,还应增加实际操作的练习,多安排课程,引导学生慢慢进步。
三、计算机电子教学要重视引导,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时,老师要非常重视课件的设计工作,尽量每节课为学生们带去他们感兴趣的题目,使学生们的思想能够深入到题目中去,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要选择切合主题的教学资源。例如在教授网页设计时,老师应该事先准备大量的优秀网页作品,先让同学们对其欣赏一番,让他们产生兴趣,然后对他们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这样就能使他们自主学习,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当学生能够融入到教学环境中时,他们学习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计算机教学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受教育者为了学习一技之长,为了寻求一份可以充分发挥其特长的工作,往往会选择职业教育,因此为了满足企业的各种需要,毕业生必须拥有较强的自主动手能力。对于计算机来说,这点尤为重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迅速,要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学习,不知道怎样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那么就会被社会中巨大的竞争力所淘汰。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提醒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要多动手做一做,多用脑想一想,不必事事遵循课本上的方法,要敢想,敢创新。举个例子,为了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授如幻灯片制作课程时,我没有完整的示范该如何制作一个课件,仅仅只是指导学生,启发学生如何去做,让他们自由发挥,积极思考,大胆创作,对于学生的作品我都是十分认可的,学生学起来轻松,学习效果当然也是非常好的,课件做的非常有新意。
五、加强各学科与教育技术之间的联系
在历史的进程中,但凡出现或是使用一类媒体都会对教育带来巨大影响。为了将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我们得把教育技术与该学科教材通过解剖,设置教学内容与呈现方式等,来进行研究与研讨。通过两者之间的整合,可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新颖的教学思路,现代化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学的轻松学的快乐。教育技术不但会改变传统教育的模式、方法与内容,还会改变教育的方式与形式。例如,为了让抽象问题变得形象,让复杂问题变得简单,静态问题变为动态,理性问题变得感性,动画模拟就是一个好方法,使教学理念更为新颖。如此一来,就会给传统教育带来变革与影响。现代教育技术让老师通通透透的教,让学生明明白白的学。不过教育技术也是有局限性的,在教学过程中将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它不能一一解决。应当吸取传统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时间应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可过长。虽说多媒体有着强大的优势,可是毕竟有别于客观事物,只能是方便我们对事物有着全面、客观的认识。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都得以提高。
六、结论
篇3
1、两个重点
任何一种逻辑功能都可以设计出一种相应的逻辑电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电路是不可胜数的。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书本内容。就本课程而言,只要能够根据需要设计出符合要求的逻辑电路,也能分析出任何一种给定逻辑电路所具有的逻辑功能即可。因此,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
2、三个基础
为更好地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数字电子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强化理解和掌握数制和码制、逻辑代数基础、半导体数字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等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二、教学方法实现“三个基于”
2.1基于问题的教学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曾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就要打破“以知识为本位,以灌输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导向型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实例、设疑、示错等方法导入需要讲解的问题,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关键环节则由教师引导学生来完成。学生通过思考、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最后结合问题系统讲授知识点,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有更加深入地理解。同时,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倍增,学习主动性更强,从而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搭建出具有记忆功能的电路—触发器。
2.2基于项目的教学
基于项目的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发现。实施步骤分为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活动评价等六个基本步骤。结合本课程,就是在课程开始阶段,以任务书的形式给学生下发一些与课程内容结合紧密的、适合学生研究的课题,如电子抢答器、数字电子钟、交通灯控制器、出组车计价器等,学生自由选题、自主组合,通过课程的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以及与教师的交流讨论,利用软件仿真或硬件焊接制作出课题作品,期末提交研究成果和设计报告,并进行专题汇报,研究成果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2.3基于资源的教学
基于资源的教学是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其主要特征是灵活性和自主性。此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也就是说,通过基于资源的教学,学生应该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学会查找的资源的手段和方法,学会如何做读书笔记,学会评价信息,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评价自己的学习进展,学会反映学习过程和成果。目前,校园网、互联网上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资源较多。通过基于资源的教学,学会查找资源、利用资源,不仅可以克服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更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三、结束语
篇4
结合几年教学实践和CDIO工程教育的特点,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将授课内容中规律和特点并加以灵活利用,引导学生采用发现学习和掌握学习等创造性学习方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从系统角度、实践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适合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学体系。
教学思路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首先,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只要通过有效的兴趣培养和教学方式,就可以让这些学生达到甚至超过自己的水平。以科研的态度和精神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生做”和“做中学”激发课程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敢于大胆走进实验室;敢于向老师发难,以“我”为中心,全然不顾“名家颜面。
其次在教学理念上,以发展学生思考能力为本,结合课程实验和教师现有的课题进行实践,建立系统设计理念,通过对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保护电路、检测电路同时分组进行设计。CDIO强调以熟悉产品研发的生命周期为工程背景的
“做中学”的学习方式,这不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弱化,相反对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掌控能力、自身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高求。“教师”兼为“导师”,实现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地位由“被动”到“主动”的角色转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从独立学习转向合作学习;从深层次角度讲,就是大学中“物质教育”与“自由教育”的转变。在探索、实验和应用中行动上给与相当的灵活性,这样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其热切地寻求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同时又具备相当的实行工具。学生所具有的创造性的和富有想象力的远见都将发挥作用,并能控制其冲动和习惯。他自己的目的就能指导他的行动。
再次,就教学方法而言,坚持把工程科学基础和工程专业知识紧密地揉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学生仍然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在讲述定理、结论时,要注意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的结合。除了应用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分析内容的机理之外,还要讲定理、结论的提出背景、前提条件以及应用情况和近展状况等等。在教学手段上注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动画和系统仿真技术。熟练的、精心的准备过的课堂讲授仍然是最有效的学习和教授经验。
最后,在重点和难点教学模式上,采用项目或者案例教学模式,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模式;教师引导学生效仿教师、专家学者做项目的方法,如专题研讨、方案和技术设计、仿真模拟和实验操作等,探索并解决课程内容相关工程应用中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恰当地设计题目是项目教学法运用成功的保证,既不能太难,让学生望而却步,又不能太简单,没有挑战性。这要求教师平时有一定知识积累。“电力电子技术”实力较强的几个院校的积极尝试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参考。浙江大学将“功率因数校正实验”等部分实验项目列为创新设计型实验,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哈尔滨工业大学以直流脉宽调速系统驱动电源的设计为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了“软开关逆变电源实验装置”课程设计教学平台,以此设计若干个课程设计题目。中国石油大学选择反激式开关电源为课程设计题目。这些题目既紧密联系书本知识,又有创新的空间,值得借鉴。
实验教学在方式上注重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设计的同时;在时间和内容安排上注意了验证实验、仿真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的循序渐进。在实践平台装置的设计上,注意
“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安全性”的特点,满足基础型和综合设计型的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的要求。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丰富工程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学生小组成员之间密切协作和互相配合,锻炼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互助的团队精神。
教学案例
以“电力电子技术”内容直流一直流变流技术为例。首先,教师备课时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想象二下学生的已知与未知,研究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的需求,要想到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有的变化,从而使备课活动不再是琢磨怎么讲能讲得清楚、透彻、到位,让学生听得懂、记得牢,要注重的是课堂上学生怎么学、怎么动以及为了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点起学生创新的火花,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使课堂教学丰富多样,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引言部分如讲到buck变换器时,先介绍变换器的背景。授课时,按照“识电路”“画波形”“会计算”“输出(电压或电流)控制”四部曲进行。显然,第四部曲是压轴大戏。buck变换器的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先讲每一个功率器件的工作原理。再从有源开关V导通,到无源开关VD因反偏而截止,再到输出滤波电感储能(或励磁),并向负载提供能量;反过来从有源开关V截止,到电感电流不能突变。故使无源开关VD正偏而导通,此时电感电流经二极管续流,其储存的能量继续供向负载,并由输出电压对其进行去磁。输出滤波电容作用:主要用来限制输出电压上的开关频率纹波分量,使之远小于稳态的直流输出电压。内容强调讲稳态关系和特征。buck变换器的特征公式如式1所示,让学生对比以前学过的理想变压器的特征公式,说明为什么buck也叫“直流变压器”。第二部曲是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演示功率器件开通和关断时电路的电流流经路径和主要物理量的波形变化情况。采用MATLAB仿真时所得的波形与课本的波形进行对比,反映了理论知识的现实性。同时对比图1(b)、(c)图,对电流下降及上升的原因及“断续”和“连续”概念结合高等数学中“连续”的概念不一样的地方进行辨析。当改变参数使得仿真结果变化时,也能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调试,使输出达到理想状态。第三部曲讲授在已知输入电压范围、负载电流范围和给定的输出电压下,利用获得的稳态关系,可以方便计算buck变换器的开关占空比范围,从而来计算buck变换器中的元器件电压稳态应力、电流峰值、电流平均值和电流有效值。在讲第四部曲即“输出(电压或电流)控制”时,学生不易明白也看不到。有些内容理解不够具体,如何控制实现的疑问产生。此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精细、认真、穷追不舍的态度和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学生参与设计教师的100V/600A大功率开关斩波恒流源科研项目,共分四组,每一组完成一个功能设计调试或仿真。第一组学生设计不控整流部分的电路结构如图2所示,具体参数:滤波电抗为1200A/0.71mH,整流二极管600A/1600V,铝电解电容0.3F/400V。第二组学生参与斩波电路设计,设计的斩波电路图如图3所示。通过计算得出电抗器1200A/300μH,C2电容大小190μF/400V。阻容吸收单元选择电容C3为80μF/450V,选取电阻R1为10Ω。IGBT模块2MBI1200U4G-120,驱动模块在教师的指导下选用瑞士CONCEPT公司的IGBT驱动模块2SD315A,该驱动模块集成智能驱动、自检、状态反馈、隔离等功能于一身,能够驱动1200A/1200V的IGBT。有的学生还画了驱动电路图。第三组学生设计了基于TMS320F28335DSP作为控制回路的核心的数字PI调节器。学生在CCS集成开发环境下编写的数字PI调节器,在软仿真下可以明显看到给定变化引起PWM脉宽的变化。第四组学生负责基于MATLAB下仿真。在实际设计中,学生体会到了控制环节如何闭环、控制量如何检测,控制算法如何实现,控制信号如何发出,能量流动必须要有电动势以及流经通路等等。学生们主动、积极利用老师的科研项目,构思、设计、调试以及实验。教师注意发挥激励和导向作用,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当设计或实验受到目的的指引,进行时还有措施和方法时,试验就变成合理的了。此外注意事实的分析和重组是增进知识、增长解释能力和正确分类的能力所不可缺少的。总之,“CDIOInitiative”是一个资源开放、宽松自由、包容性强的改革计划。
篇5
1.1职业教育机制不健全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一直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两种教育模式,各有利弊。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主要特征:首先,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其次,教育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再次,教育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相对于通才教育而言,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而且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职业教育更倾向于培养专才。但是,专才的成功培养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目前职业技术院校录取学生的标准比较宽松,学生人数与日俱增,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偏低,其它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少,非常不利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由于许多专业的基础课程都是电工电子技术,但所用的教学大纲没有侧重点,基本相同,这使得因材施教很难实施。最重要的是,许多学校对这门课程的实践性缺乏重视,许多实验课程、实习教学都没有落实,多数只注重形式、忽视内容,学生参与实验和实习前后的操作水平没有实质性地提升,考试只注重理论知识,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低,考核机制不完善。此外,在学生就业方面没有相关政策支撑,多数学生毕业后不会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
1.2学与教的关系不融洽
学生和老师都明白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实用性,但是由于学与教的关系不融洽,老师和学生只是将这种重要性放在思想层面,没有实际做为。这种不融洽主要表现为:学生想学但不知道怎么学,老师想教但不知道怎么教。许多学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经常翻阅课本和笔记,但遇到实际问题还不知道怎么解决。老师只是按部就班的把课本内容讲完,不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接受水平。双方基本处于盲学盲教状态,对彼此不了解。除此之外,某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业不重视,学习自觉性较差,只为能在毕业之际拿到文凭,而某些老师只是在机械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1.3教学环节没有做到位
首先是没有很好的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如对概念公式进行过多探讨、不能根据专业挑战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其次是教学内容多重视理论性知识,对实践技能的培养较少,缺乏新理念、新成果、新技术的引入。再次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多是沿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模式或简单的演示,学生积极性不高,并且不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四,对教学目标、课程定位不明确,教学不是定位在学员的具体应用能力上,而是只关注课本知识的教学。最后,教学观念落后于市场需求,不能以学生的就业为目标。
2提高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2.1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学习目标,调整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具有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的双重属性,应以学生就业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侧重点,培养能满足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每位授课教师都应该清楚知道这是教学的最终成果,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校方在安排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为重点,让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技能;改变以往单一的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多维度考察教师的教学效率,合理安排各方面的权重,提高再教育机会,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整合教育资源,根据专业的不同选择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特色教材,有侧重地选择,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及时加入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等前沿内容,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兼顾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体系和岗位任职需求的实践逻辑,充分落实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前瞻性要求。以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实践经验、现实需求为基础,以满足社会岗位需求为基本目标,以岗位发展和晋升为延伸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因此,职业教育机构及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作用定位为“服务”:为学生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服务、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岗位服务,是整个专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石,必须牢固建立。鉴于此,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操作、多动手,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达到最有效教学效果的保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学习,教师要学会选择最适合自己以及学生的教学方法,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课堂的主体不再是老师,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或者被动倾听型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今的教学环境,而应该把学生做为教学课堂的主体,教学方法应该转变为思维激励型或主动探索型,由被动接受改为主动发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如:演示法的成功运用,既能够节省时间,也能使学生容易理解知识点;启发式教学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因此,要在教学中努力了解学生需求,搞清楚学生的困惑点、知识盲点,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在课堂上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学习内容。采用主题课堂模式,让学生自己讲解课程内容,教师做补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短板并改进。
3结语
篇6
关键词:“1+X”模块化课程结构;系统化教学设计
《电工电子技术》是高职院校非电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有关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未来从事的相关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包含“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部分内容,涵盖了电路分析、电机及电气控制、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多方面内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作为工科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在我学校主要服务于制造大类专业,如数控设备使用与维修及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由于各非电类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广度和深度的要求都有所不同,要求《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既要体现出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平台性”特征,还要体现出非电各专业的“专业性”特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不能再以一个同样的课程标准应对非电各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必须体现为专业服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坚持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要求课程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不断进行改革与优化,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如何更好的开发与实施《电工电子技术》这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如何系统地把基础课的知识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对电工电子专业有个全面的认识和统一的学习,完成《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平台性”要求,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电工基础理论与非电各专业紧密结合,让枯燥的理论在实际应用中获得生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些都是电工基础课教师密切关注和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课程本身的发展来看,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工和电子技术的信息量日渐增加,如脉冲功率技术、新型电源技术等,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与修订,《电工电子技术》的学时数进一步减少,传统《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适应非电各专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方面来看,《电工电子技术》不是非电类学生的专业课,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与电工电子无关,以后工作生活也不会涉及电工电子方面的知识,因此这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再加上传统《电工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多且比较难,大部分高职学生的物理、数学等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学好这门课程即缺少兴趣又缺乏信心,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师方面来看,高职的很多教师缺乏企业经验,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将本科院校里学习本课程的教学模式照搬到高职院校的课堂里。在理论教学中,采用单一的讲授法,以“一言堂”教师为主体的方式进行枯燥的理论推导,这样就使得电学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逐渐形成厌学、怕学的心理。在不多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实验步骤与要求进行验证性实验操作,缺乏自己动心动手动脑设计实验的环节,这样的学习过程,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脱离,达不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学效果。
二、“面向学生、服务专业”,建构《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
《电工电子技术》是我院工程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基础教研室,面向全院的工科非电各专业授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服务的专业面较广,如数控设备使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等,由于各个专业对该课程的要求不完全相同,如果采用一个标准进行授课,会导致《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不能有效支撑后续课程的学习,极大地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工程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基础教研室老师和各系部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经过三年多的对接调研,深入了解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对本课程内容的要求,形成了电工电子课程模块化的体系结构,并开发了系列教学载体,以期表征相关专业的特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模块化是源自于学科体系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与技能内容,即对电路基础、电机及电气控制、电子技术三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加工,同时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要求,以工作过程中的能力要求对接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序化知识结构。电路基础、电机及电气控制、电子技术三个模块下分子模块,共有14个子模块,即安全用电,直流电路的安装、测试与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安装、测试与分析,三相交流电路的安装、测试与分析等模块,各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4个为必选子模块、10个为选修模块。通过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这些模块进行选择,从而实现专业《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广度的选择,体现“必需、够用”原则;通过对模块中的教学载体的选择完成对教学内容深度的选择,体现“实用”原则,凸显其“专业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础模块和差异化模块见图1。《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可以实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别教育,见图1。如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对“电”知识的要求以实用为主,趋向于科普化,没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级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因而选择了电路基础部分的四大基础模块,以及“常用电子器件的测试与辨别”、“基本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的分析与设计”、“基于触发器构成的计数器分析与设计”4个选修模块。体现了“1+X”,即“基础平台性+差异性”。授课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以趣味的、日常接触到的计算机用电实例为教学载体,更多地偏重于知识性和应用性,刻意淡化电工理论的数学推导和计算过程。如此一般,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趣味性、实用性引导学生掌握电的相关技术及其应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结构的“1+X”化,有助于实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开发的开放性,从而不断开发带有各非电专业特色的教学载体,使《电工电子技术》具有基础与应用的双重性。如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变压器使用与维护”时,除了学习常用的变压器外,还会以汽车上使用的变压器“点火线圈”为教学载体进行教学,力图将电工电子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直接应用到汽车维修实践中。“面向学生、服务专业”,建构《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核心是为了改变传统的学科式的《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开发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思维特点“先动手、再思辨”的特点,以能够实际操作的教学载体为课堂导入,通过完成任务来引导学生在实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设计的出发点是以职业需求为基础,以提高技能为目标,以能力的培养为划分模块的依据,将理论知识进行巧妙加工在教学载体中,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整个教学过程贯穿工程素质的养成,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三、“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系统化教学设计
《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是整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理实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操作技能的领悟与习得,工程素养的学习与内化。因此课程是”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系统化教学设计,按照职业能力培养、工程素养养成和学生个性要求构建“学习与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教学范式,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论与实践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形式。传统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包含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指的是为了配合本课程的理论教学而设置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式,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如验证经典的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等。这样的验证性实验一般需要到实验室完成,由于硬件资源的限制,验证性实验的课时量不可能开设太多。这就与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与学形成冲突,这也是《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瓶颈之一。为有效突破这一瓶颈,以任务驱动,项目引领为主体结构,完成任务,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电路基础部分大模块的课程教学设计如图2所示。图2电路基础部分大模块的课程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主张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为主构建知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以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起点,通过教学载体,通过完成任务,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学生不仅提高学习兴趣,缩短电工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与主动性。以“电的认知与安全用电”模块的教学为例,这是本课程的第一个学习模块,学生在高中物理中学习过欧姆定律,能够绘制简单的电路,这是学生已有知识,作为本次学习的逻辑起点;本模块的目标是掌握安全用电常识,具有安全用电意识。根据起点与目标,我们引入教学载体“试电笔”,设计学生行动任务:(1)用试电笔测出教室内的插座上是否有电?判断零线、火线?(2)绘制出用试电笔测量教室内的插座上是否有电的电路图。(3)用欧姆定律计算此回路中的电流。学生通过完成上述任务,掌握人体电阻,试电笔氖管电路结构,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安全电流等安全用电常识。把握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握好新知识的生长点,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再以学习模块七:“基本控制线路的装接”为例,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是已经掌握了低压电器各元器件的元件识别、电气图形符号认知、简单电气控制原理图识读与绘制知识与技能,是本次学习的逻辑起点;本模块的目标是完成具有电动机正反转控制功能的线路设计与装接。根据完成任务的要求和环境等条件,选取适合的各种行动导向教学法,例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设计法、小组工作法等,教学资源为任务单、工作单、评价单、技术资料手册、技术网站的网址等。图3验电笔的使用及其电路图根据起点与目标,我们引入教学载体“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正反转控制线路实物等”,设计学生行动任务:(1)识读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逻辑起点,温故知新(2)资讯并设计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资讯(3)确定正反转控制线路设计方案与实施方案计划与决策(4)实施作业,完成检查并评价实施、检查与评价(5)总结学习单元,明确课后任务知识归纳与内化在上述任务的设计中,体现了完成任务的6个行动基本步骤,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同时根据学生的逻辑起点,找到联系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即通过分析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经过资讯,设计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实物装接图,包括元器件的选择,元器件的布局布线等;教师帮助学生选择设计方案,确定实施方案;教师在学生的实施环节中,观察学生的实施情况,并及时做出示范及引导;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价等;最后,教师总结本学习单元,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反思行动的知识并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与内化,构建形成新的知识。图4“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教学任务设计“载体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温故知新;建构新知,拓展延伸”是检验学生灵活应用本课程的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关键。学生根据课堂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按照要求通过自主或小组讨论确定任务完成方案并实施,得出操作结果,再从实践结果来分析所应用的理论知识。经过学生在实践与理论融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从中锻炼了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本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工程素养。
四、以“电动机正反转电路装接与调试”单元为例,看教学实施效果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比较适合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创设激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探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教学情境。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要紧扣本模块的重点、难点,从模块的知识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分解模块的学习任务,将学习任务具体化,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完成学习。“电动机正反转电路装接与调试”单元是子模块七基本控制线路的装接中的学习单元2,学生已经熟知了低压电器以及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等,能识别、检测各低压电器,能够对电动机的点动-连续控制线路进行连接、排故等。结合学情及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如下图所示。图5“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教学组织与实施(1)下发工作单,明确初步任务———即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的识读。教师以班级授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分析电气原理图,识别各低压元器件及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2)设计方案并明确工作过程,明确具体任务———即工作流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对电动机控制线路的连接过程进行任务分配,确定所需的元器件、工具及其检测方案、线路连接方案和故障检测与排除方案。(3)实施工作,按照所确定的方案进行作业,明确各流程中的具体小任务———即①工具准备和元器件检测;②完成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装接;③完成线路检测,故障排除,并进行通电试验。在各阶段,同组成员需团结并分工合作,积极主动动心、动脑、动手,按照电工职业标准进行操作;鉴于学生的竞争心理,学生都会踏实、努力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需从旁协助,密切关注各组的完成情况,并对安全用电知识进行普及,确保各组成员有效、安全的完成任务。(4)总结学习单元,明确课后任务———即完成实验报告。在此阶段,学生需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呈现,并做简要说明与总结,最后将自己的认识,理解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呈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认识,以及线路检测、排故方面都会有所认知,同时培养了学生勤动手、爱动脑、爱设计的习惯。
五、结束语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并非盲目的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我们结合学生的学情以及非电各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载体的确定以及教学形式的选取上进行了系统化建构与设计,实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载体上的“1+X”化,体现出该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平台性”特征与“非电类各专业接口”特征;以任务驱动、项目引领为主进行系统化教学设计,突出“教、学、做、练‘一体化特色,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通过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授课教师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龙海燕 龚 雪 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曲克敏.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性与职业性的对立统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0).
篇7
电工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其特点是授课内容多,知识更新快,教学学时少,各学科教学重点不一。因此,我们不断在试点教学班中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取得经验后在所有教学班中推广。在教学方法上,将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思维培养引入课程,将理论讲授、实践指导、工厂参观实习等不同教学形式灵活应用。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电子教学,进行网上学习、交流、沟通,将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应用于教学改革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精讲多练,自主学习
集中精力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精心讲授,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精讲必须多练,着眼能力培养,注重讲、练结合,保证练的比重,加强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论、实践二位一体教学法
即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方法。如在电机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电机模型教具、实物教具,提出本节所讲述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听课,并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电机拖动理论,最后再通过实验、实习进一步加深印象,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不仅要重视教法,更要指导学生的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教给学生如何理解、分析、归纳、总结问题,避免死记硬背、机械理解,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使传统授课方式向具有启发性、思维性、综合性的授课方式发展,给学生思考和自学的空间,使学生在获得电工电子技术知识的同时能学会像专家那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活跃学术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在专业知识教学中,从器件、电路产生的背景和需求谈起,然后讲清其在系统中的作用、结构的构思方法,分析问题的特殊方法,再现“器件、电路的获得过程”,并为解决新问题作好铺垫。针对目前听课人数越来越多的情况,每一堂课均很好地“设计问题”“引导思考”“假设结论”“探索求证”。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听完课后都觉得值得回味,可以在不同层次上举一反三。在实验和大作业中,只设定题目或学生自己拟定题目,对没有学过的知识进行必要的提示或给出
参考文献,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自己学习来发现知识、掌握原理。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现象,在教学中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除了上述的方法外,还采用:
(1)基于兴趣教学法,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基于问题教学法,教师提出几个综合性的问题,然后逐个加以分析,按设定条件一层层提出解决办法,引导学生领会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途径。
(3)讨论法,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几个讨论题,学生课后分组讨论。之后派代表发言,不同观点之间可以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5.拓宽教学途径,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尽量采用实物、模型、音像和CAI课件等进行形象教学。如电机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又缺乏电机的直观形象及电机原理中的时空概念,因此这一部分内容难于理解。我们最早是制作实物教具及模型,后来又购进了电化教学设备,如幻灯、胶片投影仪及教学资料片,并制作了教学课件,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电机的结构和现场使用情况。
实践证明,以上几种教学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的原则,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网络教学已成为电工学课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建立网络教学与学习网,提高单位学时理论教学的信息量,切实解决课程信息量大与学时少的矛盾。
随着教学班人数的增加,问答式教学难于开展,学时很少的讨论课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电工学网络教学的开展,将与课堂教学互补,教师可以面对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在我们的电工学精品课程的网络课堂中,将设置“课程介绍”“公告栏”“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师生讨论”“教师答疑”“问题集锦”“布置作业”等等多个栏目,各司其职,不但方便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师生间无障碍地交流。这样,学习课堂宽广,学习心情放松,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教学相长。目前,已完成电工学视频教学的制作,正在出版。
6.实验教学立体化
实验教材出版化,实验教学多媒体化,实验设备网络教学化,实验技能网上学习化,实验问题课中课后网络讨论化,实验内容开放化。构建教材、教学、资源立体化实验教学系统。
7.突破传统考试考核办法
从多方面考核:问题讨论、课外大作业、实验创新、奇思妙想、期中试卷、期末考试等,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培养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
三、总结
运用职业教育有关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理论,联系电工专业教学培养目标,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提出了职业学校电工专业电学教学的改革问题。改革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致力于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推行“双师型”或“双师化”物理师资,确保教学最终能够实现为电工专业服务的教学目标。本文旨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电工专业电学教学乃至整个物理教学的具有实践性、建设性和可行性的对策,以便更好地解决职业学校电工专业电学教学乃至整个物理教学的种种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忠林,梁萍.谈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10).
[2]高明海.从高职素质教育谈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J].职业教育研究,2006,(03).
篇8
1.屏幕批注。
例如,在进行“css样式表”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嵌入式样式表、内联式样式表、外联式样式表之间的区别无法理解。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口述的上述知识点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难以理解,且操作演示既费时又繁琐。当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后,教师就可直接在资源库中调用相关教学资源图片(3种不同样式表实例的具体代码及效果图),并在图片上进行书写、标注。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疑惑,提高了学习效果。又如,在学习“文本信息加工”一节时,教师可先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呈现已经排好的文档,再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屏幕批注功能加以说明,即以彩色笔标注或圈出页眉、页脚、上下边距、左右边距的位置。在反馈练习时,教师也可让学生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屏幕批注功能指出页眉、页脚等。
2.拖放组合。
例如,在学习“网络的规划设计”一节时,为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局域网的构成原理及其拓扑结构,教师可在讲解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再每组推荐两名学生到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合作画出局域网的3种基本拓扑结构图,并用彩色笔分别比拟划出3种拓扑结构数据传送的过程。在这一绘图过程中,既有拖放、连线,又有组合,整个过程不但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参予热情,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如,在进行“信息的编程加工”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互动功能以流程图形式描述算法。针对学生第一次接触流程图、条件语句的现实,教师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显示、隐藏功能,对照流程图逐一进行语句“翻译”;再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其编写流程图,以解决“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任务。在完成了这一任务后,再次引伸出在3个整数中找最大数的问题。此时,教师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复制对象功能,启发学生从“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程序流程图演变出“比较3个整数大小”的程序流程图。
二、记录教学痕迹
在讲授需要注意的知识点或比较重要的知识时,教师可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录制功能,把相应教学环节(师生与电子白板互动的过程)录制下来,并在“小结”阶段进行“原影再现”。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深刻理解该节课的知识点。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能记录教学片段,也能够保留所有操作痕迹。其方法是,在课堂结束时退出课件,并进行另存为操作,则生成的实录即为师生在该节课中所有的白板操作。对教师而言,教师能够通过这个实录详尽地回顾课堂教学的得失,从而为教师反思提供详实的资料。
三、教学资源的再生和优化备课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首要一环是备课。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备课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制作幻灯片、网页等资源。这些资源一般已固定了播放顺序,导致其灵活性较差,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提供既灵活又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如教师可将搜集的图片、文本、视频等教学素材资源置于交互式电子白板资源库中,并依据需要加以调整、修改、增添甚至重构,这样,就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适时“拖动”或“点击”相关资源,从而让预设性课堂转变为生成性课堂。例如,科教版教材“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一节需要学习“PhotoShop”软件,对此教师可将有特色或自制的个性化图片添加到教师定制的图片资源库中,再在课堂上从图库中调入上述图片即可。又如,对于平行班教学而言,教师只须将第一个班的教学成果生成一个资源库,则随后教学无须生成新的资源库,而只在原资源库中依据教师的反思添加或删除新的对象即可。其结果是,一方面补足前一节课的缺陷,节省了备课时间;另一方面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篇9
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不能仅仅是电子技术理论课程的一个辅助,而应以其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过去的实验指导书,叙述详细,内容单一,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却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甚至不知道操作结果说明了什么,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挥和求知的热情。自2007年本人担任电子技术实验课主讲教师以来,便会根据具体情况不断更新和完善实验指导书,我们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编制不同类型的实验指导书,对不同专业的的学生安排不同水平的实验、采取不同的实验方式。首先,根据课程需要,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整合,删减了部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应用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应用部分和实验部分并重,使学生在掌握电子技术实验的同时能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我们还在实验内容中增加“思考与总结”环节,每做完一个实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写出相应的实验总结,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做完实验不知道操作结果说明了什么,也为学生提供了反思和思考的空间,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引用Multisim仿真软件,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电路、新器件不断涌现,现有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条件已难以达到设计现代电子系统的要求标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对新知识、新事物进一步的探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实验室的产生和发展正好弥补了传统实验室的弊端,给实验教学提供了发展的平台。虚拟仿真实验的一大特点就是不受实验设备、实验时间和空间的条件限制,只要有计算机,用电子电路仿真软件完全能够仿真模拟各种电子技术实验,许多实验接近于理想。而现在,由加拿大InteractiveImageTechnologies公司研发的Multisim仿真软件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功能强大而操作简单的万能平台。仿真实验避免了传统实验中仪器和元器件的损坏与更换周期。在Multisim这个虚拟电子实验的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内容,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地进行电路分析和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实验效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的创新性。
三、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篇10
(一)课程的核心内容
什么是《点集拓扑学》?其核心内容是什么?这是在该课程开学第一课的开始,必须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两个问题。所以在教材原有内容基础上,应该给学生补充相关数学史的知识,如介绍该课程及相关学科的起源、发展,介绍一些当前拓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点集拓扑学》是《拓扑学》的一个分支,是其较早期的研究成果。《点集拓扑学》中的一些概念如可数性,分离性,连通性和紧致性等等,虽然也可以形象的描述为:经过任意拉伸、压缩、弯曲等弹性形变后,几何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但是它是用集合的理论、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拓扑不变性质,它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都与学生熟悉的《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等课程不同,是高度抽象的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的学科。《点集拓扑学》也是后续专业课程如《概率论》、《泛函分析》、《微分几何》、《拓扑学》等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近年来它的许多理论与方法也在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化学,特别是与分子结构有关的理论方面有应用。因此这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现代数学知识的基础,可推动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学生学习特点
随着大规模的扩招,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而多数人会归结为所讲授的内容不能引起他们的听课兴趣。另外《点集拓扑学》课程也不是考研必考的课程,故不被学生重视。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既掌握该课程的理论与方法,又了解相关知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组织和安排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因此就必须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且势在必行。
(三)课程的“学习难”
由于教学内容的抽象性程度很高,大部分学生认为难以理解和接受!而且有一部分教师也认为该课程难以教授。除了前述的学生方面的学习特点造成的原因外,该课程本身也存在许多特殊的原因:
1.《点集拓扑学》课程中每一节都会有许多新的概念出现,而且这些概念间都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如果对其中的基础性概念没有掌握或没有理解透彻,就会影响到后续所有的概念。比如:开集和邻域、拓扑和拓扑空间、连续映射等基础概念,如果没有重视这些基本的概念,就会导致后续内容的学习如同听天书。因此该课程中许多概念在教学过程中的详略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2.《点集拓扑学》课程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几何图形加以研究,又因其高度抽象性,因此初学的本科生需要适应期来逐步接受。
3.大部分关于点集拓扑学的教材总是注重理论讲授,而缺少实例,同时也缺乏与各专业课程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生感到空洞、乏味且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同时与已有的知识体系也不能流畅的同化与融入。这就会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到十分迷惑,不知道知识的实际落脚点在哪。
二、对教材及教学内容的处理
相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大部分高校该课程的教学课时数是较少的,再加上前述的学生的原因,教师是不可能将全部经典内容都进行教学的,只能讲授该课程涉及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使学生理解《点集拓扑学》的核心内容,掌握核心的思想和方法。
(一)教材的处理
内蒙古财经大学也选用该课程的权威教材,即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熊金城编著的《点集拓扑讲义》(第四版)。但在教学过程中,对该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和选择,主要分为精讲、精练内容、概述内容和自主学习内容三部分,采用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教学。对精讲、精练内容进行详细、全面、严密的论述和证明,并精选、精做和精讲练习题和作业题,一般采用传统的讲授练习法。对概述内容只讲解主要的概念、定理、相关结论及其应用,主要是用例子进行辅助解释,而将复杂且重复的证明过程略去。对自主学习内容比如一些非重点且容易理解的内容,就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完成相关的作业,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习题的处理
对于《点集拓扑学》课程中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的概念,是很难找到实际模型进行具体且形象地解释的。而且在教材中,给出概念后就是冗长抽象的定理及其复杂的证明,实例很少而且仍然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如果单纯地进行照本宣科,必然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他们厌学,甚至教师也会产生厌烦情绪,产生厌教。所以可以在进行概念性教学时,辅以习题的教学。比如编写两三个点的简单集合所构成的简单拓扑空间上的习题,将所有的概念、结论都特殊化等等,来帮助他们理解后,再进行抽象和概括。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在做习题过程中不但要达到练习的目的,还要将教材内容和习题内容进行整合,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对教材中定义、定理的理解程度,帮助学生有效的记忆。
三、课程教学中有关教法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主要的主客观影响因素,以及《点集拓扑学》课程的特殊性,要想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效率,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需采取不同于其他数学类课程的教学法,将其中五个重点方法总结如下:
(一)与已学课程进行整合
注重与已学课程概念间的比较与相互同化,使《点集拓扑学》的概念能尽快且顺畅地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点集拓扑学》中的基本概念,如:集合、映射、连续等,学生在数学分析和实变函数中已经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而这些概念在《点集拓扑学》中就是推广和延伸,如果在讲解的过程中加以比较,学生可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从而认可《点集拓扑学》这门抽象课程的实用性。
(二)加强直观图形教学,突出点集拓扑的几何性
为了解释或直观地表达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知识点与图形建立联系,让学生把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转化为对图形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了学习兴趣。比如可以画各分离性公理间的关系图、可数性公理间的关系图等。
(三)由已知内容到抽象内容
教材中的新概念基本都是直接给出,没有说明新概念的抽象过程,这就会使学生认为《点集拓扑学》空洞、乏味,难以接受。因此要把推广和抽象过程讲清楚,分析已知内容与抽象内容间的联系和区别。比如把学生们熟悉的绝对值的三个性质推广到集合上度量,把实数集上定义函数推广到集合上定义映射等。
(四)注重类比教学法的使用
类比分析是该课程教学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一是细致的对比这门课程中的概念,例如各分离性公理间的对比,各种紧致空间之间的对比;二是对比其他课程的知识点,例如在《数学分析》中定义了数列的敛散性和连续性,而《点集拓扑学》中的序列也具有这些性质,通过对比讨论,可以使学生注意到同一知识在不同学科中的异同。
(五)引导学生讨论实践
为了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所以在讲完主要内容后,可以组织课堂讨论、相互提问,让学生不但要尽快理解、熟练教材上的概念和定理,而且还要对证明的思路进行梳理和完善,抽象出一套新的证明方法。
四、考试题型及考核方式的改变
鉴于前述的《点集拓扑学》课程的难度,大部分高校都是根据主要内容,以六至七道大题进行闭卷考试的。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作者发现了这样考试的很多弊端,它不能正确地体现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于是将考试题型进行了如下调整,试卷共有四个题型:不定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证明题,并且题量较大,覆盖面较广,但采用开卷考试。这样出题会使大多数学生在理解内容且认真复习的基础上达到及格,其中一小部分学生可以得到高分,这样学生的考试成绩将呈正态分布,避免了出几道题而导致大部分学生考试不及格的现象。另外《点集拓扑学》一般都是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开课,此时正是学生考研的复习或冲刺阶段,会使大部分考研学生对该课程不够重视,这也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结合实际进行这样的考试,既达到了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督促了他们的学习,又不会打消下届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热情。相对来说《点集拓扑学》是一门较为抽象和困难的学科,但其实它的一些概念、理论和方法是度量空间、连续函数等概念的推广,只是研究内容和方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教师只要能够把这些抽象的概念通俗易懂地讲明白,并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取舍,灵活多变地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