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8 10:3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欣赏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欣赏教学

篇1

1、绘画艺术鉴赏是一种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2、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3、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4、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

5、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

6、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

7、审美接受不单是视觉接受,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 

关键词:形式分析 意蕴解释 价值判断 

在常人眼里,画画远比看画难,其实不然。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所以有许多儿童画家,农民画民间艺术家也是文盲;但绝无儿童鉴赏家和文盲艺术家。可见,绘画艺术鉴赏是一种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绘画艺术鉴赏教育是将受教育者带入绘画这一特殊视觉领域,使他们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训练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育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我们的绘画艺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单纯靠学校每周一、二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来练就绘画赋形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这在西方许多国家都曾达到验证。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这种特殊努力呢?

“观千剑而识其器”,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接受。这种接受非观赏接受。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遛一遛,大体看一 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性接受。在以往的美术鉴赏中,有被戏称为“三段论”的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董希文《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奖赏能力的“鉴赏四步法”略作论述:

第一步:简单描述

在欣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第二步: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将感性立即转化为理性分析。我们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图和底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 如夏加尔的《散步》,学生通常能感受到画面中的快乐气氛,通过教师诱导和提示,学生会发现原来这种氛围是画家刻意营造的,夏加尔所追求的单纯的形、色、人物动态都体现了天真和童趣,欢乐和喜悦的气氛来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也起了很强的烘托作用。

>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形象到风格。分析时切忌繁琐和硬性解剖,破坏作品的整体生命。

 第三步:意蕴解释

> 意蕴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 意蕴解释的成败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如明代沈颢所言:“看画以林泉之心则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卑”,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浸润和弥散。

> 仍以《散步》为例,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这幅画表现的是夏加尔自己和他的妻子。他把自己画在中间,举手托起婚后刚刚生了第一个儿子的妻子,让她在空中自由回旋,以庆祝他们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再通过对个性、思想、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分享画家的喜悦之情,欣赏他富有儿童般幻想的艺术魅力。

 第四步:价值判断

> 价值判断是从内容与形式、风格与风味、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作品的优劣作出判断 ,可以参考专家对此的批评与评判。而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 我在评价达.芬奇《梦娜丽莎》时,除了指出它的“优”外,还有意指出它的“劣”,如:人物与背景的处理不自然,似剪贴一般;边缘线的处理过于生硬;受当时材料的限制,色彩单调;现在的色彩也灰暗了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明白对绘画作品的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尽量收集各种意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篇2

教师面对教材中如此大量的作品,该如何选择,如何解读,又该如何一改教师的解说模式,带着学生一起真正把一幅作品看透、读懂,读出“美”味来?我们认为:教师应当创造性地对艺术作品进行处理,呈现美术作品的魅力点、制造作品的矛盾点、寻找作品解读的破解点、激发对作品的共鸣点,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品读作品,读出“美”味来。

一、文化品读,呈现作品的魅力点

每一件美术作品都是文化共性特征和创作者个性表现的集合。例如,青花瓷件件虽然都是不一样的,但都又呈现出青花“高冷”这一共同的文化特征。所以,我们在欣赏教学时,除了要让学生多看,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同时更要让学生看出门道来,就是要找到作品背后的东西――作品的文化特征或是艺术家的艺术风格。

例如:《青铜器》一课,所展示的青铜器的造型各异、纹饰精美、色彩青绿;而《金银器》一课,所展示的金银器同样也是造型各异、纹饰精美、色彩金黄。倘若我们在欣赏时只是将一件件作品逐一地展示出来,让学生说说造型是怎样的?纹饰是什么内容?色彩是怎样的?那么青铜器和金银器,就会让学生感觉除了颜色有所不同,其他似乎也没什么区别。

显然,青铜器和金银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工艺,所传达的时代特征和美术文化特征也是不一样的。然而,我们欣赏来欣赏去,出现了明明是不一样的两类作品,却说不出美在哪里。关键在于教师没有挖掘出这类艺术作品共性的文化特征,欣赏停留在外在形式上,就色彩说色彩,就造型说造型。所以,要挖掘出所有欣赏作品背后共同的文化特征,展开文化品读,有意识地呈现出作品的魅力点,开展基于文化的美术欣赏。

如:《青铜器》其文化特征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厚重。其一,造型之厚重。无论怎样的造型,从整体来说我们可以感受到大部分青铜器器型之厚重,尤其是以后母戊鼎为代表;其二,色彩之厚重。青铜呈现出青绿色,色彩本身传达出一种暗沉、厚重的感觉,其绿色的形成本身同样也是一种历史厚重感的体现;其三,纹饰之厚重。从青铜纹饰来看,纹饰虽然精美,但纹饰的线条多以粗线条为主,造型大胆粗犷,体现一种威严感,这些都传达出一种厚重感。所以,在青铜器欣赏教学时,就要善于挖掘出青铜器“厚重”的这一文化特征,围绕“厚重”的文化灵魂,在图片选择、欣赏体验、问题引导时要呈现出青铜器的厚重魅力。而《金银器》其文化特征和艺术灵魂就是富贵华丽,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色彩、纹饰、造型上找到金银器华丽之处,并将之呈现出来。

正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所以当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不能一件件作品单独进行欣赏,而是要将这些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挖掘作品背后的艺术共性,提炼出反映艺术作品灵魂的关键词,从美术文化入手进行品读,呈现作品的魅力点,真正深入解读作品。

二、替代品读,制造作品的矛盾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会看到教师为了让学生能理解一些“好词”的妙用,经常用“我们换一个词再读一读,看看哪个更好一些”,从而体会“好词”的妙用,这就是替代品读。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同样可以通过“替代品读”来体会美术作品中的“好词”,感受美术语言的妙用。

通过艺术作品的局部替换,制造作品的“矛盾点”,促使学生思考、感受“为什么没这样画”。例如有教师在教学《格尔尼卡》这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毕加索对于画中的“嘶鸣的马”的语言处理。用局部替换的方法(如图1),制造了“矛盾点”,通过直观的视觉对比冲击,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了毕加索将“嘶鸣的马”的头向后扭转所表现的痛苦和愤怒的意象美。

图1

欣赏,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发现不同的美。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使视觉体验更为有效、更加深刻。这种做法一般用于理解某些视觉艺术语言比较合适,如理解有关造型因素中的点、线、面、构图空间等。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不足,经过讨论交流,从而能深刻感悟艺术语言,提高审美能力。

三、重构品读,寻找作品的破解点

重构,就是把作品进行重新分解、构成。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寻找作品欣赏的破解点,通过破解点对作品庖丁解牛,进行重构,构建新的角度去欣赏作品,通过比较能更深刻地感受作品的艺术形式。

如在《奇特的梦》的教学中,欣赏夏加尔的《我和我的村庄》作品时,如何通过作品画面理解画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呢?怎么感受构图的不平衡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所营造出梦的感觉呢?教师对作品进行了重构,并通过故事的形式,依次出现画中的场景,让重构的画面与原画进行对比。

图2

课件如图2出示夏加尔作品的局部,从自己到村庄、父亲、母亲……

师:夏加尔的梦是对童年和家乡的美好回忆,他把这个平常的梦画成了一幅画。但是他的画却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梦。仔细观察这幅画,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个梦呢?

生:脸的颜色看出来的。生活中的脸是黄色的,而画中的脸是绿色的,那肯定是梦里的脸。

师:嗯!梦中的颜色与生活中是不同的,是梦幻的颜色。那么你在梦中见到过颜色古怪的场景吗?

师:谁还能在画面中看出是梦境。

生:那个人倒着走的,这肯定是梦里的。

师:对,梦中的人和村庄都会倒过来,你在梦里见到过这样的场景吗?

生:见到过的,我梦见自己有时飞起来了。

师:嗯,我们在画中把场景倒过来,这种方法叫倒置,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感觉是梦里的!

……

师:刚才同学们都能看出画家画的是一个梦境。画家夏加尔就是通过夸张的造型、梦幻的色彩、自由的构图等方法给我们营造了一幅美妙的梦的画面。

通过对《我和我的村庄》的重构,还原一个现实的世界,让它和夏加尔的“梦境”进行对比欣赏,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形式,以及作者在对作品艺术处理时融入的艺术思想。

四、诗意品读,产生与作品的情感共鸣点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感悟、领略,产生共鸣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面对作品时产生的感悟和情绪共鸣都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美术欣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教师在欣赏教学中,少一些解说,多给一些学生感悟的机会。特别是诸如意境等玄妙的情绪,可以通过诗意品读,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让欣赏成为一门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等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

如《映日荷花别样红》一课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对《晖光》《筠月》等作品进行放大、缩小、移动等动画处理,并配上舒缓的古筝音乐,同时配有教师深情并茂的诗意朗诵:

《晖光》

在落日的余晖里,

一切慢慢的静了下来,

河塘边的人们踏着晚霞回家了,

荷塘里慢慢升腾起一层水雾,

远远望去荷叶变得模糊起来,

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下显得尤为婀娜……

《筠月》

夜深了,

一切变得安静了,

月光下的荷叶呈现出淡淡的蓝色,

四周安静极了,

远远的能听到细微的蛙声,

感到深夜阵阵凉意……

配合音乐,通过教师的深情朗诵营造出一种诗意般的意境,可以快速地带着学生走进作品,感受作品的意境,产生与作品的情感共鸣,得到一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效果。

篇3

【关键词】中学生 美术欣赏

Brief talk about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Fan Xingtian

【Abstract】The writer has made a talk in this article about the high-school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students’ art appreciation mentality and habit of appreciation, the arrangement and character of the junior art appreciation content and the organizing form and teaching method of the junior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Keywords】Student Art appreciation

1.中学生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以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1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学生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学生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1.2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初一年级学生在观看绘画作品《纺织女》时,他们全被画面上纺织女工及背景后面那些皇家贵妇们的对比场面吸引住了,以至于仿佛自己置身于画面之中,与那些纺织女工共同劳作。初二、初三年级学生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初二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1.3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1.4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学生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1.5 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理解。

2.初中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2.1 初中美术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七年级上册《校园伙伴》、《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下册《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校园春天》等。其特点是初中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初中生审美心理,如近大远小,比例原则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学生喜爱。

2.2 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八年级上册《读书与藏书情结》、《土与火的艺术》,八年级下册《增一分活泼 添一分情趣》等。其特点是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九年级下册《城乡美术文化考察》欣赏内容是历史文化遗产。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了民间艺术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3.1 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九年级下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工艺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工艺品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工艺品的艺术特点,懂得工艺品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工艺史及灿烂的工艺品文化,了解中国结、年画、泥塑、刺绣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工艺品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在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学生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3.2 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初一年级学生能对素描知识加深理解而出示一些范画,这就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篇4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 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 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 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 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 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 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 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 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 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 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 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 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 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篇5

关键词:美术作品;欣赏;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222-02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美术欣赏课,使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认识美术作品的材质之美、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使学生从欣赏认识中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掌握运用语言、汉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而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丰富灵活的教学形式,以丰富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充分发挥美术欣赏的优势。

一、美术欣赏的方式

由于现代的美术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强调发展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加上教科书印刷技术的提高,目前美术课本中美术欣赏的内容尽可能挑选有代表性的世界名作,体现出教材的审美价值。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分为专题美术欣赏、随堂美术欣赏和参观欣赏三种方式。

1.专题美术欣赏是利用整节课时,围绕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美术种类进行全面的介绍、赏析、使学生较系统、较深入地了解有关这一美术类别作品的特点、相关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2.随堂美术欣赏。随堂美术欣赏,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环环相扣。随堂欣赏课流程:首先,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然后,确定教学重难点;最后,选择随堂欣赏的作品,并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感悟欣赏。上好一节随堂欣赏课实为不易。所以随堂欣赏有效与否,对一节课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随堂欣赏反映在实际教学中包括:实物、图片、文字、影像的欣赏内容。这些内容对达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参观美术欣赏。参观欣赏是组织学生参观美展、博物馆,或参观城市建筑,依据教学侧重点的不同,可组织不同的参观点。有的重在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有的重在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等等。但是由于客观条件所限,目前参观欣赏仅在少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

那么,欣赏课要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握应用的时机与尺度。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实施:

1.比较法。将实物照片与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发现概括、夸张、变形、添加等表现方法的应用。将写实与非写实作品进行比较,启发开阔学生思路。通过比较同一内容,不同的表现形式的作品欣赏后,可以选出自己喜欢的创作形式。比如,达・芬奇所绘制具有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与达达主义画派代表画家杜尚的《长胡子的蒙娜丽莎》,两幅作品通过教师引导比较,让学生区分理解两者的异同。

2.归类法。将所欣赏的内容归类出示,让学生自己找寻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清明上河图》与《簪花仕女图》同列之下总感觉没什么联系,可其实两幅作品都说明了美术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信息的载体。诚如我们从《清明河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宋代的社会风俗、建筑制式、贸易的方式等。同样也可以从《簪花仕女图》中看到反映唐代宫廷生活的某个侧面,通过服装、发式进而体会其生活方式、社会时尚和审美趣味。

3.电教法。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媒体,从不同角度选用不同作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突破教学重难点。比如,对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的解读,可利用phtoshop软件来分析画家的这一经典名作。具体可以将作品中的一个人物的面部进行分解,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块面,再用PPT课件中的动画动态演示。这样可以使学生们较为轻松地理解毕加索作品的构成规律,既而读懂立体绘画,这种直观的演示胜过语言的多种描述。

二、美术欣赏的教学

1.教学设计。一节美术欣赏课中有许多美术作品,而课程的时间有限,只能有所侧重地去选择、分析作品,可围绕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构图等进行分析。围绕作品的题材进行赏析。平铺直叙地逐一分析既不能让学生学会欣赏,也不受学生欢迎。因此需要找出一个欣赏的侧重点,并设计一个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同样是美术欣赏教材,可以有所侧重或侧重于一个画种的发展演变史,如中国画欣赏中可以结合中国画由人物到山水到花鸟的兴衰历程;也可以突出分析某一流派的某几个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如突出介绍后印象主义的塞尚、高更、凡高三位艺术家,而简述其前后的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或着重介绍某一国家某一时代最有造诣的几位人物画家,而简述其他静物、风景画家等。所以,教师要整体地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教材中各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

2.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它的突破是一节课必须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一节课的中心,是贯穿于一节课的灵魂和主线。重点内容往往也是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点。如果学生掌握了重点,这节课就算成功了。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呢?

(1)课前认真备课、抓教材重点。美术欣赏课不像美术常识课那样强调教学的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而更富有情感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为此,美术教师要能很好地掌握美术史的知识和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同时也需要深入地钻研教师参考用书、熟悉教材,找出课中的要点。同时还要分析学生,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教师在上课前应先“吃透教材”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内容,抓住教材重点,使知识系统化。再“吃透学生”,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发展水平,有了课前充分合理的教学准备,才能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提供有力的条件。(2)以板书设计为突破口、突出重点。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课堂中学生一眼看到,所以就能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例如: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课的知识点为例,从课程中提炼出最关键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①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主要特点。②中国古代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主要特点。③欣赏古代绘画与雕塑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一般说来,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也要按照教学目标的四个领域来设计,即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创造性目标和情感目标。以一节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课为例,这样来设定其教学目标:(1)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我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和主要特点。(2)选择一件你喜爱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可以从课本中或其他地方选择绘画或雕塑作品),写出从形式、内容以及文化层面等方面的赏析短文。(3)通过学习后,谈谈对我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成就的感想。这三条教学目标全面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四个领域。其中都包含了美术欣赏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而对美术作品的全面欣赏并表达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同时体现出创造性目标和情感目标;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着中国古代艺术欣赏,又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是该课中最为深刻而崇高的情感目标。

4.教学创新。传统教学冠以“贴标签”牵强的说教方法并不是高明的教学手段。同时也难以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当代学生喜欢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希望在愉悦中接受知识。古人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所以除了欣赏教学之外,如果还能加以让学生动动手,画一画、做一做、参加集体创作活动。让学生们大胆地表现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利于培养创造力。

三、美术欣赏的问题

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欣赏,对教师来说是赏析。因此,美术作品欣赏课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系列的审美活动,其中,作为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其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知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阶段。美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需要教师的介绍和分析。作品所表现的事物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尝试分析。

2.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要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实情感。欣赏美术作品始终伴随着欣赏者的情感,教师的讲述会不由自主地带有个人的感彩,会影响左右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不要对作品作过多的评述,更不能带有太浓重的情感色彩,而应该比较客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和分析,通过讨论引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从而产生真切的审美体验。

3.教师要设计好一系列问题。欣赏美术作品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去补充、丰富作品的内涵。为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思考,教师根据所欣赏的美术作品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事先设计好一系列有趣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讲授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思考,使学生学会欣赏。

4.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常言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学生自身观赏、分析和讨论,学生对美术作品必然见智见仁,会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或评价。只要是学生的真实感受,教师就应该给予尊重和认可。绝对不要轻易地将专家或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因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本无统一的标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学生会慢慢懂得作品真正的内涵。研究表明,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减少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通过以上美术欣赏课堂的教学实践,认识到: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模式,同时也不能成为困惑我们的问题,而应在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探索。同时深感作为一名教师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大,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知,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知识和各方面的技能水平,尽我所能地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篇6

一、中专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美术欣赏课存在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经过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向的调查研究,我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1.教学内容偏离实际情况

美术欣赏的教学内容一般是根据教师的主观愿望确定的,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理解能力。本来是希望通过该课程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其综合素质,实际上却偏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学生认识上存在误区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从而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途径之一就是美术欣赏。美术作品看得越多的人,越具备美术欣赏能力。而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认为美术欣赏课没有实际价值。一般情况下,很多同学更愿意学习专业技能知识,认真听课的只是一小部分对绘画、美术有较强学习兴趣的学生。

3.专业教材缺乏

随着美术欣赏的出现,至今还没有一套适合中专生使用的欣赏教材。学生上课欣赏的内容都是教师在不同教材中挑选出来的。譬如:可以在句子某个位置上标注或喜悦、或惊讶、或愤怒、或苦恼的表情语言,不断练习,力求从机械模仿到自然运用。

二、提高美术欣赏教学的措施

1.建立良好的教学模式

(1)观察感知阶段。形象是认识事物的源泉。一幅作品结构的合理安排、主体形象的刻画、光线的处理、色彩的搭配、墨技巧的运用等都是在创作者的精心处理下完成的。美术欣赏时,学生首先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充分的观察、感知,以丰富对美术作品的表象认识及感性理解。

(2)情感体验阶段。美术作品的欣赏,不能只停留在对表象的认识上,更不能消极、被动地接受,欣赏者在把握审美对象整体形式的同时,必须以审美的心态将自身的情感与艺术作品融为一体,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情记忆,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和愿望,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加以丰富和发展。

(3)分析概括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体现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美术欣赏是一种思维活动,在直观感受的同时,需要对作品的诸多因素作深入、理性的分析,使欣赏个体了解美术作品引起审美感受的内在原因,分析画面各组成部分的艺术处理,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2.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缺乏应有的美术修养,就难以找到美术欣赏的途径。因此,欣赏者尝试运用艺术规律亲自加以实践,感受从体验生活到艺术构思直至艺术表现的全过程,包括艺术语言及艺术风格探索,将会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把握创作者通过美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情绪,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和思想的启迪,提高自己的美术修养。在对美术作品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尝试运用所欣赏美术作品的某个精彩之处进行迁移、自主练习,即或运用作品色彩之法揣摩,或运用作品笔墨之技研习,或运用作品提炼生活之道创作练习,这样既可使学生通过主动动手参与深入领会所欣赏美术作品的精髓,又可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情感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以增强。

3.善于运用“情境”教学

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候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学习。例如凡・高的《播种者》就有必要介绍有关凡・高的一些故事,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画面所要表达的意思的目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

4.开设艺术欣赏课或艺术讲座

艺术欣赏课或艺术讲座是美育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必要的幻灯机和相应的图片与资料,甚至可配上录像机和相关的录像资料。通过对艺术作品、书本图片、图像或录像的剖析引导和鉴赏教学,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欣赏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美感实质,逐步懂得如何欣赏国内外优秀的名画、名作,理解名画名作名在何处,美在哪里,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什么才是真正的、高尚的艺术,而非停留在只懂得看像与不像上。网片资料应当丰富多彩,不仅要有绘画方面的,还必须收集其他方面的,如雕塑、广告、摄影、书法、音乐等,要有国内的也要有国外的。通过认真教与学,逐步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5.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篇7

关键词:创新 教法 欣赏

根据新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心理特征,对美术欣赏课方法作了一定尝试,使学生积极地从多角度观察、思考、判断美术作品,充分尊重学生自身感受和体验,使之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观念。从而愉悦的获取知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1 问答型“引导、发现式”

这是一种学生在教师诱导下发现并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发展视觉感受能力,形象识别和理解能力为目的地教学类型。其特点既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强调学生的独立探索和思考。如果学生在此过程中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采用:设问、反问、诘问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贴近作品隐含的问题,这种类型有助于学生学会怎样欣赏作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上七年级《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中,《纺织女》这课时,让学生先观察,接着提问学生,全画面可分为几个部分?前景妇女和后景妇女的衣着有什么不同?后景壁毯上表现了什么内容?你对作品中的人物心情有什么感受?前景纺织厂条件如何?从何处判断出来?在提问中,让学生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相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视线会扫过画面每一个角落,并认真收集知识,根据信息分析解释画中所给人物,景象的意味。许多同学能从画面穿着分析出前景纺织女工在马德里简陋的条件下劳动,后景则贵妇们欣赏由妇女织造出的壁毯,并指出两个场景,代表不同的阶级,隐含着对比,甚至有同学通过自己搜集资料知道壁毯表现的神话故事的内容,

整个是为前景纺织女陪衬这个故事而安排的。这样的回答欣赏教学,使欣赏者认真细致的面对作品,不仅充分调动视觉直感和想象力,而且也能从理性方面把握作者通过画面传递出来的信息。

2 讨论型“创境――领悟式”

这是充分显示了教师创意造境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欣赏教学。其特点强化了欣赏教学的赏悦性,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需要和欣赏对象的性质,采用多媒体教学,语言描绘,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审美情景,教师可以出一些背景材料,学生畅谈感受和领悟,教师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欣赏对象的深层意蕴。

2.1 创设正确的审美情境。对于初步具有美丑好坏判断力的学生来讲,要进入美的欣赏,首先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使其摆脱日常意识状态。

例如:在欣赏七年级课本杜健作品《在激流中前进》时,播放乐曲《黄河船夫曲》,此时学生进入某种情景,自觉体验船工的艰辛,产生审美意境。此曲和《在激流中前进》题材相同,作品表现情绪相同,《黄河船夫曲》声音浑厚,有气势,通过短促的喊号声和渐强的梯度节奏,表现了划船的动作,感受经过紧张的险滩战斗,船工们心里充满着愉快,希望与光明。《在激流中前进》色彩凝重,用笔粗放,运用衬托和对比手法表现船小、浪险、人艰,两件作品都表现了船工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学生积极的认同心理活动,由于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审美想象。

2.2 共鸣和理解。在审美体验中使学生的审美想象融入作品本身的情感中,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关照、体味、理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欣赏七年级油画《粮食》时,因学校地处农村,可带学生参观农民在田间劳动的场景,从农民挥动手中镰刀割稻、收稻、挑稻等一系列农忙收获的场景以及农民收获的情绪中获得初步审美情境,然后结合苏联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体验到作品创作于卫国战争之后,从而体现出苏联集体女庄员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面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在日趋异新社会我国劳动人民对于收获的喜悦以及劳动人民耕作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爱惜粮食。

3 自由型“指导――自学式”

篇8

【摘要】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小学阶段不可缺少的美术课程。欣赏不是简单地展示出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观察体会,理解作品的内容形式,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创设欣赏的空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修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陶冶情操。

【关键词】美术欣赏; 创造空间; 审美认同; 体验; 美感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95-01

美术欣赏教学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价值日益凸显,《美术课程标准》将小学美术欣赏课划分为"欣赏o评述"这样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并作出了说明,该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①。成功的美术欣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为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的学生生活的时代拥有流量巨大的信息和目不暇接的视觉冲击,还有世界各地无数的艺术大师留下的广博的文化艺术遗产。要使学生对美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有自己的思维与风格,就不能只凭教师的见解让学生产生认同,这是培养学生积极键康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广泛地接触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让学生在欣赏中提高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学习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

一、以身感受,融进审美空间

我们所处的世界地域广阔,信息的发达让世界各地的距离很近,卫星让人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世界各地的艺术魅力。艺术繁荣交流早已打破了地域的局限,但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由于种族、地域、宗教、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的文化与艺术的多元化。而这些并非是小学生所能理解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常让学生以身感受,自我融入艺术的空间,体会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艺术品有什么样的艺术构想。

在欣赏《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我出示了两张仕女图片,一张是身形丰满的,一张是形态瘦弱的,两张的服装打扮是不同年代的。我问学生:如果你是,你会接受哪个?为什么?学生们唧唧喳喳地讨论上了,"我喜欢苗条的,穿的衣服很好看","现在我们要假想自己是唐朝人,唐朝崇尚丰满富态,眉毛喜欢描成短阔的,身材要象这幅画中的女性才美,"在唐朝这样的服装才能衬托女性的美……,"其实让学生换位体会是让学生学会用宽容理解的眼光审视艺术作品,以开放的心情看待事物,接受多元文化。

二、以情入境,理解审美差别

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的,每件艺术作品都有它来到的空间性,但每件艺术作品又有其地域性、民族性和独特性。从形式到内容又有其独特魅力。例如《非洲雕刻》一课:学生看到这些艺术品时立即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非洲人喜欢选用脏兮兮、黑乎乎的木头雕刻?""咦,好多人像都没穿衣服,一点不好看?""每个人的装饰都很奇怪,羽毛、树皮什么的"……我并没有直接针对这些问题解答讲解,用电脑播放了网上搜索的《走进非洲》,带领学生看看非洲的风光,了解非洲人的衣着服饰,认识非洲人的生存状态。学生一边聚精会神地观看着视频,一边用心踏上非洲热带丛林,欣赏非洲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原来非洲地处热带,布满了浓密的雨林,郁郁葱葱,神秘莫测,当然有着十分丰富的木材资源;因为气候炎热,所以非洲人穿衣短而少;他们装饰品都是动物的牙齿、骨头、羽毛等,象征着他们打猎的技术高低,是不是个好猎手……学生用看到的信息对他们自己的疑问进行了猜测性地解答。我在总结时对他们的答案和方法进行了肯定,而他们也在直观欣赏和讨论中融入了非洲的世界,自己总结出非洲雕刻粗犷、节奏感强的特点,从而对一个全然陌生的艺术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审美认同。学生发现因为各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审美心理的不同,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美术风格也各不相同②。学生在情境中加深体验,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三、全新体验,感受艺术魅力

正如潘诺夫斯基所说的,人文学科的目的在于求得理解。理解美术作品的过程,就是欣赏体验不断深入的过程③。作为美术教师,为学生提供具有开放性、超越性、可行性的多维欣赏方式非常重要。我们都知道美术是视觉的艺术,小学美术欣赏课,学生们都是以看为主,但仅仅从视觉感知经验出发是远远不够的,恰当的辅以其他感官,如听觉、触觉,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等,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感知美的兴趣,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体验,增强学生视觉审美感受能力。例如:学习《点线面》,在了解绘画中线条之前,我让学生先摸一摸生活中真实的线:毛线、钓鱼线、粗麻绳……,听一听音乐,看看五线谱,找找歌声乐曲里的线条……,看看挺拔的大树、淅沥的小雨、柔美的花朵、广博的天空……大自然给了学生全新的体验,生活的感悟强化了学生对点线面的感知认同。

小学美术欣赏课想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不是看看图片或者讲讲作品故事和美术家的生平;然后用多媒体不停地放这种艺术作品就能解决的,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欣赏的空间,让小学生能对这些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愿意去欣赏、会欣赏,使学生喜欢并记住所学的东西,使学生的审美体验走向深入,那才是小学美术欣赏课的目标,也是美术欣赏带给学生的美好体验。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

美术教学是我国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为了适应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为社会提供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开展的。而美术欣赏作为高校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和美术学习上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3。然而目前我国的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的高校认为美术教学只是一个进行考核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注重美术成绩,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严重影响了美术教学的初衷;第二,在高校中,部分的教师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需改善的情况,他们对美术欣赏也不重视,从而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教学中不能有效的指引,达不到美术欣赏的教学效果;第三,学校相关领导的重视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不科学,都使得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端,对美术教学不能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高校的美术欣赏课程具有它自身的特色和课程的特点,它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从而实现对于艺术的解读和体会,逐步培养其学生对于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将艺术的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由表及里的增加学生对于艺术的理解。美术欣赏课程与美术专业教学不同,它对于教师的美术综合能力素养的要求比较高,需要老师具备很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对于色彩的分析、美术技法的知识以及艺术鉴赏等方面。高校美术欣赏的对象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工艺作品、雕塑和建筑以及绘画。由于对象的不同,所以在进行具体的教学的时候,在教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不会对此太过在以,也不会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修改。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高校需要在对课程设计这一方面提高重视度,从而才能根据实际的情况把握好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方向,不断提高美术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二、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对美术欣赏应用方法的探讨

在对高校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对美术欣赏的教学方法运用的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影响着高校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对于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美术欣赏的方法、教学方式、教学目标。在对美术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的时候,教师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选择符合课堂教学和学生水平的美术作品,同时需要选择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样才能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作品,从而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比如,当教师想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的时候,需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文作品,像《蒙娜丽莎》《向日葵》《大卫》等,然后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进行详细的讲解,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4。老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的时候,不应该制定的太高,在进行美术欣赏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注意要根据学生的水平,使用一些学生能够听懂的话进行讲解,对于一些专业性的词语不宜过多,避免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应该让学生从创作背景、艺术特色、色彩、构图等几个方面进行,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除此之外,当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之后,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加深,同时教师要做好美术欣赏课堂的总结工作。

三、结语

篇10

中学美术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不同,既要秉承学术上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也要遵从艺术的发展形势,把握感性的情感表达与思想内涵。因此,中学美术教学要平衡好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欣赏教学是美术课程中的基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心感悟艺术品,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内在的思想。因此,欣赏教学的开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可以在理性教学的环境下形成感性思维,积极融入中学美术教育,有效强化美术教学的艺术特性。首先,在没有开展欣赏教学之前,学生与艺术作品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学生难以用艺术欣赏的眼光品评艺术品,难以理解艺术品深层的含义。应用欣赏教学法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鉴赏艺术品,并在此过程中,教授学生如何欣赏艺术品及艺术品欣赏的意义。通过这种教学,学生会对艺术品产生全新的认识,建立起与艺术品沟通的“桥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悟,感受艺术品的艺术魅力。这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以及学生人格方面的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其次,以往美术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与其他科目教学一样采取固有的教学方法,没有根据美术学科的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师生之间的交流存在隔阂,导致美术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教学与固有的美术教学并不相同。美术教师带领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整个过程,其本身就可以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一次良流和互动。美术教师与学生在就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自然拉近了彼此的关系,改善了课堂的教学氛围,提升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这为之后美术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随着学生思想上的不断成熟,欣赏教学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思想的表达,让学生在与美术教师交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底蕴。最后,通过对欣赏教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欣赏教学并不仅仅是带领学生对美进行探寻,同时还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从人文到思想,从艺术到哲学,都有所涵盖。因此,学生在接受欣赏教学的过程中,会在多个方面有所提高,对知识有了多维度的认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了有效的提升,并让学生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产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崇敬之情。这对于改善中学美术教学现状,弥补中学美术教学的不足都有着正面的作用。

二、优化中学美术教学中欣赏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在对欣赏教学意义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欣赏教学与美术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开展欣赏教学可以让学生转变对美术教学的看法,积极投入美术学习,并在与教师的不断交流和互动中,得到自我提升。因此,中学美术教学必须在欣赏教学的支持下才能高效、顺利地开展,并在艺术性方面有所提高。欣赏教学对美术教学至关重要,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使得中学美术教学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中学美术教师应积极解决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欣赏教学应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使欣赏教学的质量有所提升。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进行完善:

1.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感知

以往的欣赏教学主要由教师带领学生对艺术品进行鉴赏,并使学生感知艺术品的魅力。因此,以往的欣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作用,这种陈述式的教学方法,一味向学生灌输审美思想和艺术构成方面的知识,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产生对艺术作品的感悟,学生缺乏自己的想法,这与欣赏教学的教学宗旨相悖。因此,今后在欣赏教学的过程中,中学美术教师应摆正自己在欣赏教学中的位置,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而不是直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美术教师要注重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主动发表对艺术作品的看法。要想做到这一点,美术教师需要改变平铺直叙的讲授方法,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如,在欣赏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对该画的理解,并就该画的艺术成就做出自己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更容易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观念。

2.营造教学氛围,强化学生感悟

无论何种科目的教学,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关键在于使学生融入学习氛围,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欣赏教学也不例外,美术教师要想真正发挥欣赏教学的作用,就要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用心感受艺术作品,而不是肤浅地仅从外形、色彩等方面对艺术作品进行评判。首先,美术教师在进行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教学氛围的营造,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被艺术作品所吸引。如,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中国水墨画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在班级内播放一些传统的古筝乐曲,让学生在古朴优雅的氛围中欣赏水墨作品,有效强化学生的感悟能力。其次,要对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入挖掘,注重人文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情感可以得到充分调动,让学生带着情感欣赏艺术作品,提升欣赏效果。

3.丰富教学手段,保障教学质量

欣赏教学以艺术作品欣赏为主,但现代中学的教育资源有限,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的艺术品,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常带学生去艺术馆、画廊等地进行参观。因此,多数欣赏教学都是借助教材图片或者一些大型图片教具,这使得艺术作品的真正魅力很难被展现出来。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中学美术教师应借助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大屏幕向学生播放艺术作品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可以对艺术作品进行具体、全面、深入的了解。为了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纪录片或者教学微课,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被激发起来,真正实现欣赏课的教学意义。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