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艺术范文
时间:2023-04-07 15:0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民间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236-03
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放不止,各种艺术门类激荡起一个又一个雄奇壮观的浪花,同时它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润下茁壮成长,滋出生郁郁葱葱的林苑,各类艺术形式浓妆重彩,争奇斗艳,装点出一场又一场绚丽的景象,而民间艺术就是其间一朵完美绽放的奇葩,其美艳的身姿令人惊叹,其优雅的气质令人陶醉,其丰富的内蕴令人称奇,完全给人以美的感观,美的享受,美的回味。
“民间艺术是区别于官方艺术的一种较为通俗,但流传甚广影响甚深且较为自由的一种纯朴、率直的艺术形式。[1]”传统民间艺术,也即民间的传统艺术,是明显区别于现当代的民间艺术,其起源、发展和成长成熟均有较长的历史时期,是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最具有中国古典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的大众化的艺术形式。至于传统民间艺术的概念,应该来说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泛且具备多元视角和层面的词义系统。
一、传统民间艺术的内涵与外延
(一)内涵
关于传统民间艺术的内涵,如果从狭义的层面去理解,即源于民间,存于百姓,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工艺、技艺、手艺等各种艺术形式,倾向于以造型艺术和审美艺术为主的技艺形式,主要体现的是实用性、功能性和审美性。
相对于狭义的传统民间艺术概念,广义的传统民间艺术所包含的内容则宽泛和宏观的多,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工艺和审美,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和平台,其源于民间,但高于民间并更贴近生活,起于艺术,但高于艺术且更融合文化,属于大众文化艺术的门类和形式。
(二)外延
以传统民间艺术深远的内涵为基础和铺垫,传统民间艺术的外延和研究范围已经触及、延伸和涉猎到社会、生活、艺术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包容了审美艺术、造型艺术、文学艺术、表演艺术、形象艺术、说唱艺术、生活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并拓展和升华到中国传统文化、民众审美情趣、艺术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等高深层次的领域,综合体现了其生活性、文艺性、思维性和价值性。
二、多元视角理解下的传统民间艺术概念
因为传统民间艺术牵涉广,程度深,故而立足于不同的层面、基于不同的背景、在不同的视角观照和理解下的民间艺术则呈现、传递和释放出多元化的含义和信号。
(一)审美学角度
仅就审美学角度而言,传统民间艺术正如其狭义的内涵,以民间的具备美学色彩、审美造型和审美功能的工艺技能为基点,突显出“美”和“技”,可谓之“民间美术”或“民间美艺”。
(二)心理学角度
传统民间艺术既然冠以“民间”二字,其反映和呈现的一定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潜在的心理感观和情趣爱好,能够折射出民众的艺术心声、心理意识和审美情操,同时也满足和宣泄了普通百姓的心理诉求和实际需要,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民心和民情。
(三)社会学角度
站在社会学的角度,传统民间艺术更突出其生活性,更贴近于民众生活需要本身,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发展、凝练和传承的社会生活艺术,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娱乐性以及交际性。
(四)文化学角度
“传统的民间文化就像是民间艺术的根脉,每种民间艺术都承载着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又赋予了民间艺术以深刻的内涵,并且包含着对民间艺术发展的启示。[2]”按照文化学的范畴,传统民间艺术的宗旨应该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民间文化,并且发展旅游文化,是以文化为总线,将民间的各类艺术形式贯穿起来的艺术文化。在现当代看来,它凝结了传统民间文艺的精华,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和文化遗产。
(五)价值观角度
它反映和代表了民间百姓和艺人最平凡、最朴素,也是最本质、最热烈的艺术观念、道德品质、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寄托了人民的理想价值,展现了民智和民生,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最高境界。
当然,除了上述视角之外,我们还可以从诸多学科层面去阐释它的包容性和宽广性,并可以发现传统民间艺术埋藏的与众不同的耀眼光华,因此,传统民间艺术无论从哪一方面去解读,它都是一门广博精深,异彩纷呈,多元勃发的社会意识形态。
三、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对象
传统民间艺术既然包容万千,其研究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一两个层面,而是自下而上,自具体而抽象地加以呈现。
首先,从最一般的层面来说,传统民间艺术所研究的对象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事物,例如生活器物、服饰、建筑材料、家具、装饰材料等等,是与人们衣食住行紧密相联的最最基本的事物,是民间艺术最基础的研究对象,也是必须具备的研究对象,因为它们能满足人民大众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并以此逐渐上升到艺术和理论的层面,没有它们,就形成不了民间的范畴,没有它们,民间艺术就失去了物质的载体。
其次,既然称之为民间艺术,则必然是高于日常生活事物的技能、技艺、工艺或本领,是一种十分熟练了的被赋予了技艺性、灵活性、独特性和超众性而令平常人叹为观止的能力,因此,在平常生产生活基础上锻炼形成的技能和技艺自然是民间艺术的研究对象,而且是研究的主体之一。
再次,仅仅是日常事物及由此形成的技能和技艺是不能真正称为艺术的,因为其缺少了人类最重要也是最独特的精神领域,因此,民间艺术如果要立足于文化艺术之林,其研究对象则必然涵盖文艺、气质、审美、心理、象征、感情、意念、想象、信念、情趣等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并探究其间的关联性和交互性。
最后,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对象为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涉及到艺术思维、文化、社会人生、价值观等等思想观念和思想理论的集合,形成了诸种观念和表象的完整体系和系统,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支配着民众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理想。
四、国内外传统民间艺术的区别
“民间艺术是人们创作的各种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形态,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艺术,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3]”针对传统民间艺术,国内外的理解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是由于民风民俗、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民族精神、思想观念等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但正是因为这种差别和个性化的特征,才使得全球的传统民间艺术气象万千、各领。
(一)民族文化
勿庸置言,中国的民族文化与国外的民族文化迥异,在差别性远远大于其共同性,展现出别具一格的中国风。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历史悠久,历代传承,接受了悠长岁月的深厚的中华文化的浸染和熏陶,饱蕴着其文化精髓和民族风格,散发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气息和精神气质,其艺术本质和个性打上了浓重的华夏烙印,有着独特的中国式的理解和意义。而国外的民间艺术自然也有着其独到的民族风情和文化解读,呈现出异样的感召度和亲和力。
(二)历史地位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国人眼中,传统民间艺术是显著区别于纯正艺术和高雅艺术的,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民间艺术的定位起点较低,它的地位明显低于官方的文人艺术和宫廷艺术,也低于宗教艺术,在中国重要的历史典籍和资料中,我们见不到有关传统民间艺术详细的记载和叙述,“民间文化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受社会文化风尚、群众文化素质的影响,再加上缺少加工提炼,以及流传中的扭曲变异,往往存在著芜相杂、瑕瑜互见的现象,思想上艺术上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4]”长期以来,传统民间艺术虽被广大百姓所喜欢,所推崇,但在上层社会看来,其不过是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受不到重视。以中国历朝历代文人名士对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也即《诗三百》的归类和解读为例,他们总体上都是将宫廷贵族、文人雅客的作品、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与民歌民调加以归纳和区分,并按照等级划分依次称之为“雅”、“颂”和“风”,这就是因为“雅”为文人艺术和宫廷艺术,“颂”为宗教艺术,而“风”则是民间艺术。今天,我们从其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实际上“颂”不如“雅”,“雅”不如“风”,但在封建礼仪、等级制度和宗教礼制盛行的中国古代,这样的定位就不难理解了,因此,其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对于中国,国外的艺术门类虽也有高低之分,但并不是像中国古代这样的等级森严,其民间艺术较好的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保护、发扬和传承,特别是一些精湛的手工技能和制作技艺,从古至今倍受人们推崇,在国外诸多国家,很多能代表其国家的技艺水平和制作水准,往往是传统的民间工艺,而在中国古代,精品和珍品则多出自官方。
(三)地方特色
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由于受众多民族和广阔地域的影响,表现出系统精深、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特色鲜明的征候,如中国56个民族,各有各的传统民间艺术样式,独特且精彩,而即便是占中国人口92%的汉民族,由于其居住地域辽阔,受多元的地域气候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也呈现出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典型的老北京民间艺术、巴渝民间艺术、徽州民间艺术等等,反映了地方独有的风格特色和风土人情。
国外的民间艺术同时具备悠久历史和地域多样化特征的较为少见,二者兼具者甚微,因此,国外的民间艺术只有综合多国多民族和广大地域方能显示出其影响力和辐射力,如欧洲的民间艺术和美洲的民间艺术等等。
(四)发展继承
在发展继承方面,中国的民间艺术虽然历史传统悠久,艺术风格独特,但正如上文所说,受到历史地位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当今片面追逐利益、功利性思维的盛行,还有国际化全球化思潮的渗入,很多纯文化艺术性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得不到重视和保护的情况下,失传和消亡了,而得到发展继承的民间艺术也有很多变了味,失去了原有的大部分的艺术价值和功能,得到系统的发展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纯原生态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已经十分鲜见了。
国外的民间艺术显然同样也受到了当今现代化、全球化、经济化等各种情况的干扰,但在传承保护方面,或是政府和民间组织系统深入地大量地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专题研究,或是将传统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视作国宝,或是民间艺术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程等等,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对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文化的重视,其做法十分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演绎方式和无尽的风采魅力在传统与现实中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大众,丰富了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拓展了寻常百姓的精神追求,因此,当前及今后,我们要“在挖掘整理传统民间艺术过程中,立足传统,贴近大众,服务现实,适应时代特点,使传统民间艺术得以传承与发展。[5]”
参考文献:
〔1〕陈彬.木版年画的图式――从木版年画的兴起发展及其图式的繁衍看民间艺术的起源[J].时代文学,2008(06):113.
〔2〕陈超.浅谈传统民间艺术的现代化转型[J].安徽文学,2010(6):87.
〔3〕廖志英.浅析传统民间艺术对陶艺的影响[J].陶瓷研究,2005(1):24-26.
篇2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现代环境艺术;作用
目前,现代环境艺术作为一种交叉性较强的文化,具有很好的发展势头。在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趋势下,现代环境艺术创意依托于传统民间文化,呈现出本土化、传统化、民间化的特点。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本着“以人为本”理念,依托于劳动人民的艺术创作能力,集审美和实际功能为一体,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且获得现代人们一致的好评和喜爱。
一、传统民间艺术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现状
现代环境艺术所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是众多环境系统的融合艺术,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室内设计等领域。环境艺术是以设计符合民众精神和生活双重需要的生存空间为最终目标,在设计过程中要求遵循自然规律,符合事物发展方向,融合当地传统文化。
(一)艺术设计贴近自然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全球人民对于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因而环境艺术设计中逐渐贴近自然风格,力求为人们提供一种舒适的感觉。
(二)要有整体化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由于其涉及的领域宽广,现如今,一个城市的环境艺术从城市规划到建筑风格都呈现出整体性特点,从而实现城市发展的协调统一。
(三)要趋向民族化
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发展具有个性和共性。现如今的环境艺术设计渐渐偏向于民族特色,如日本的建筑物偏好室内设计全部显示出日本民族特色。总之,传统环境艺术中欠缺的元素历史性和民族性,目前环境艺术设计已经从民间艺术入手,发挥民间艺术的积极作用,促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出符合大众心理和生理需要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传统民间艺术是指将传统艺术按照社会阶层进行划分,如诗词等的艺术创造不属于民间艺术范畴内。传统民间艺术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是普通老百姓,其创作的艺术品也是为社会底层的百姓服务的,所以传统民间艺术再发展并不仅仅是以审美价值为主要生存支柱,期间,传统民间艺术的种类离不开以下两种类别:
1.生活服务类
传统民间艺术中可以归纳到生活服务类的艺术品种类繁多。为底层百姓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劳动等一般生活物质资料服务的艺术品主要有生活用品,如百姓创造的不同厨具等;服务于生产劳作用的,如纺织车;服务于穿戴方面的民间艺术种类最多且发展最为繁荣,如衣服上的不同刺绣图案;服务于百姓居住需求的主要有石头、木材、土等材质使用和各种家具的样式和摆设等。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生活服务类影响着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在日复一日中形成了民间文化氛围,体现了社会底层对于生存质量的追求。
2.精神信仰类
传统民间艺术中主要为底层百姓提供精神信仰服务的主要有为祭祀祈福所用的贡品,如各种纸扎供具。第二种服务于精神类的是娱乐所使用的,如民间传统中的提供休闲娱乐的各种戏曲种类和游戏,如各种面具、玩偶,灯谜等。第三种是表达情感和内心需求的,如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品。总之,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实用性、传承性、工艺性。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展到现代,其在现代文明发展中也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特点
根据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传统民间艺术运用到现代环境艺术中具有以下特点:
(一)地域性
传统民间艺术带有地域性导致其应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区域内的人民拥有不同的民族归属感,其所创造的民间艺术也因此带有地域个性的标志。如北方的服饰特点以皮、毛材质为主;南方的服饰特点以布、丝等材质为主。同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往往会将年画等粘贴艺术品运用到北方建筑室内设计中,将其发展成壁纸等艺术品,而南方应多潮湿天气,较少使用到这些民间艺术品。
(二)装饰性
根据传统民间艺术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民间艺术在历史中主要发挥其实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民间艺术品的实用性渐渐不再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中主要汲取传统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的装饰。如剪纸艺术的发展已然成为产业结构链。而许多建筑物的室内装饰中喜欢用到民间艺术品,如蓑衣、中国结等成为装饰品。
(三)情感性
传统民间艺术凝聚了中国民间数千年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要采用了传统民间艺术品种富含精神文明的元素,如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对民间传说故事的使用,白蛇传故事中的断桥、油纸伞等元素的使用,从而使现代环境艺术中带有民间百姓对美好事物的祝福之情。
(四)民族性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国百姓生存的哲学,反应了百姓的审美特点。总之,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往往那些具有民族性的设计元素具有独特性,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借鉴。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中运用的几大特点,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和现代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从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特点,可以总结出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发挥着审美作用和非审美作用。
(一)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作用
传统民间艺术凝聚着普通民众上千年的精神艺术。首先,民间艺术具有质朴简练的审美特点,运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使人们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性;其次,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上具有和谐对称性,使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继承到这种形式美感,形成现代环境呈现出独特的形态特点,如上海“新天地”商业休闲街区中对民间建筑材质的保存和应用,使得上海的整体环境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和谐统一的审美感受;第三,传统民间艺术中内容的运用,丰富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元素,体现了精彩纷呈的审美感受,如北京民间文化习俗在王府井环境改造中的使用,使得王府井的休息场所、灯柱等富含了民间文化内容,糖人制作的铜像、糖葫芦铜像等的规划设计,使得王府井富含生活的真实性,使得王府井包含了浓厚的传统韵味,拉近了国内外民众同王府井之间的距离,体现出丰厚的审美感受。
(二)传统民间艺术的情感共鸣作用
传统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情感,其中包含对家人的情感、对时代的情感等。人们可以通过民间艺术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进行情感交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民间文化运用其情感特点,为一些建筑设计、装饰品等赋予情感文化,从而提升人们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归属感。如民间文化中运用五颜六色的布条来制作幼儿的衣物,表达对于新生命的祝福和慈爱之情。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将五彩的布条设计成室内装饰用的抱枕、地毯等物品,表达对屋主的祝福,同时也表达屋主对来客的欢迎之情。另一方面,传统民间文化能够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带来祥和氛围,起到缓解现代人们生活紧张感的作用,如民间元宵赏灯猜灯谜的习俗,在现代城市规划中,一些城市会在商业主街道上悬挂各式各样的灯笼,从而营造了快乐祥和的气氛,增添了现代人们生活的惊喜。
(三)传统民间艺术的教化作用
传统民间艺术中蕴含丰富的道德文化,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民间艺术的使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化现代人们的作用。如民间艺术中的年画、剪纸等图案,往往带有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意义。因此,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二十四孝”的铜像,直截了当地表达了教化民众的作用。
四、结语
传统民间艺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现代社会发展中,并且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中,传统民间艺术起着独特作用。因此今后环境艺术的设计构建,应加强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学习,实现环境艺术又好又快地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促进传统民间艺术的长久发展。
作者:侯俊宇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沙,乔薇.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1,04:226-227.
[2]蒋登攀.浅析传统民间艺术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教育,2011,(04):131-132.
[3]刘昕.传统民间美术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探讨[J].中国包装工业,2014,(16):72.
[4]王晓玲.论传统民间剪纸对民族特征现代艺术设计的作用[J].学术探索,2012,(09):160-162.
[5]刘鹏.浅析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24):48-49.
篇3
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保持原有的文化精髓,更要适当地添加一些时代元素,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展步伐,引领时代文化的发展方向。现代动画是在现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但这并不能阻碍两者的融合发展,为在现代动画产业中找到立足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就需要审时度势的了解现代文化的发展特色,在不改变文化精髓的前提下,与现代动画融合在一起。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与现代动画高度融合的代表作包括《阿凡提的故事》《三国演义》《大闹天宫》等,这些现代动画利用先进的动画表现手法,将传统艺术中的剪纸、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融合进去,不仅使广大的青少年群体在动画欣赏中感受到了智慧思想,而且还提高了其对世界的感知、认知能力。
2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对现代动画的影响作用
2.1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对现代动画剧情的影响
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以表现地方文化特色和意识形态为主,现代动画则以表现文化内涵和文化细节为主。动画制作的成功与否与动画剧情有直接的关系,富有激情、具备观赏性、存在一定悬念的动画作品才能吸引观众眼球,如果动画剧情设计得不合理,再好的动画题材也会失去吸引力,其艺术价值也会大打折扣。那么,现代动画该如何设计动画剧情呢?我们可以从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中寻找答案,利用传统文化题材和展现手法来控制情节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的文化题材,如“隋唐英雄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文化题材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且广为人们熟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动画思想的表达难度。例如,《西游记》这部家喻户晓的动画作品,为了展现孙悟空的勇敢机智,在大战四大天王的剧情设计中,设计者对原有故事剧情节进行了大量的改编,不仅将孙悟空的机智展现到了极致,而且还增强了动画情节的可续性,使动画本身的艺术价值获得显著提升。动画作品一旦融入了传统艺术素材,在动画表达效果上与之前的单纯虚构动画相比要好很多。可见,传统民间艺术素材对现代动画剧情的启迪,不仅寓教于乐,而且还拓展了人们的想象空间,提升了动画本身的文化魅力。此外,现代动画也可以将民间艺术中的童话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戏曲等融入动画制作中,这样可以使动画剧情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2.2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对现代动画人物造型风格的影响
传统民间艺术歌颂的主体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创作目的一般是为了满足创作者自身的精神需求或者补充家庭收入,从更加广义的角度来讲,民间艺术的创作是为了满足劳动者自身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戏曲等。民间艺术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具体指民间造型艺术,也就是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中所展现的各种造型艺术。动画中的人物造型风格指剧情中的人物塑造手法、人物个性等,人物造型风格直接影响着剧情的吸引力和人物吸引力。动画作为一种特有的现代艺术形式,其最大的特点是艺术性和商业性。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动画也形成了多种各不相同的风格阵营,不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现代动画和其塑造的各具风格的人物造型,都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民间艺术可以借助自身的艺术特色对动画人物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而且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还会影响动画人物使其产生不同的风格,如北方和南方相比,北方文化影响下的动画人物会更具豪爽、大气之感,而南方文化影响下的动画则更加注重人物思想的细腻表达。
3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与现代动画的和谐发展
3.1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与现代动画产业和谐发展的基础-心理需求分析
当前的动画受众群体对动画作品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预期,主要体现在动画产业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之处是否能够被受众群体所接受。传统民间艺术的引入提高了动画受众群体的两大发展要求:一是传统民间艺术知识性的要求。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中存在多种艺术形式,而且有些艺术形式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需要动画创作者具备足够高的探索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动画创作中去,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动画的结合,在扩大接受群体基数的同时,也需要向人们灌输文化知识,使人们更加理解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表现手法。二是智慧性的体现,对传统民间艺术认识的提高,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包含的智慧性知识和理念,进而对青少年这一主要动画受众群体产生积极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传统艺术与现代动画结合的可能性。
3.2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现代动画的和谐发展
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与现代动画的结合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和谐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指传统民间艺术需要认识到自身的文化精髓,并利用自身的艺术特色深刻影响动画制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剧情、人物造型风格等,进而在动画产业中占得一席之地,和谐发展需要两者之间的结合不能忽略自身文化主体,要在融合发展中充实各自的发展空间和艺术空间,进而形成一个互促互利的友好发展格局。
4结束语
篇4
任何交流都像是对话,必然是双向的,我们既要承认西方现代设计教育理论的优势,也要确保民族文化根脉的活力。让我们高校师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情境的重要性及对学习的影响,从社会和个体角度来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本文试图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更好地进行教学与实践。
【作者单位】: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关键词】: 传统民间艺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正文】:我们江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造就了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来说包括三大类别:1.工艺设计类(如苏州灯彩、无锡惠山泥人、扬州漆器南通风筝、蓝印花布、织毯等);2、建筑园林类(江南民居、苏州园林等);3、民间绘画类(如木刻版画、邳州农民画等)。
传统民间艺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江南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然而,在西方强势文化传入的背景下,这些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曾经一度被人淡忘、甚至抛弃。如蜚声海内外的苏州桃花坞年画、无锡纸马、南通扎染、常州挑花、南京白局、扬州清曲等都已经消亡或即将消亡。幸而在盲目崇洋的喧嚣之后,许多人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失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大力提倡“本土文化”的回归。但是,江苏的现代设计教育并没能及时适应这种可喜的转变,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设计教育理念中仍旧是一个断层。不仅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设计理论没有形成,甚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以西方三大构成为设汁基础的教育体系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我们既要承认西方现代设计教育理论的优势,也要确保传统民族文化根脉的活力,让我们高校师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情境的重要性及对学习的影响,从社会和个体角度来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实践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以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为基础组建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可以看作是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开端。上个世纪80年代后,当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尤其是三大构成理论引人之后,我国的“工艺美术设计”开始转变为以西方现代设计理论为基础的“美术设计”。
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在改革开放后短暂的二十年间迅速地与国际“接轨”,呈现出跳跃性发展的特征,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无论从设计形式到艺术语言都受到西方现代设计的强烈影响.传统的图案式样与审美趣味快速地被抽象的、几何的视觉符号所取代。这样的过程和经历在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留下了清晰的轨迹,直到今天问题仍然显得非常突出。在专业院校的设计基础课程中“三大构成”取代了传统图案与相关传统课程的主导地位,大部分学生对于江苏传统艺术元素的了解和认识,仅仅限于美术史或艺术鉴赏中笼统的印象,以及逢年过节时张贴或悬挂的中国结、福字年画、窗花等等,对其所蕴涵的传统意义,承载的传统观念认识偏颇,即使在设计中运用了传统图形,也只是简单的挪用,机械地复制,设计语言苍白乏力,既缺少时代精神,也没有传统意趣。这些无疑导致了现代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二、将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带入高校课程的实践性尝试
目前江苏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主要是西方模式的“三大构成”,缺少民族性、地方性和民间性特点。把江苏省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带入高校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是一种新的尝试,并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理论价值。
我们以江苏省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研究为切入点,在反思、批判与思辩的过程中提高认识与理解,突破仅从认知角度的知识传授,重视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将传统民间美术资源导入课程教学,以教育的方式去传授,理解传统民间文化,进而达到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宣传、保护与弘扬,是对传统民间文化的“活态保护”。这一尝试既可有效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又可拓展原有的课程教学空间,让我们高校师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情境的重要性及对学习的影响,从社会和个体角度来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并收到保护与传承民间文化的实际效果。
我们在课程设计中通过相关专业师生集体讨论,对江苏省传统民间艺术资源进行认真筛选,以调研方式对部分典型进行专题研究。如扬州漆工艺; 无锡惠山泥人;宜兴紫砂;邳州的农民画、剪纸;南通风筝、蓝印花布、织毯;南京秦淮花灯的专题研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组织师生按照各民间艺术资源分布地进行调研活动。并采用文献研究法、影像记录法、图稿绘制法等,尽可能以图文形式留存有关传统民间美术工艺流程与作品特征;组织师生以采访方式,尽可能对民间艺人进行访谈,了解其身世背景、制作工艺发展演革等。最后对采集的资料做分类梳理,对传统艺术资源的形态依据现代精神进行重新分解组合,以期达到古今融合,革古鼎新的效果。
这种运用新方法、新角度将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引入课程的研究,可以通过学生展览、报告会或其他自由形式介绍给家长、管理者及其他社会成员。突破了以往对此类资源的单纯鉴赏与评价,着力于探究传统民间艺术资源的课程价值,整合传统课程形式与民间美术资源特色课程。针对目前大专院校艺术设计课程研究现状不足的情况,提倡实践性研究,有效利用传统艺术资源的课程开发与研究,体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特点,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对本土艺术的学习不需要靠前人抽象的解释和复杂的分解,而主要是通过传统文化环境的耳濡目染和不断地尝试来理解、掌握的。这种艺术学习没有什么抽象的艺术概念,更多的是依赖学习者与学习环境、材料的一种互动体验,而这恰恰是一种生态学的艺术教育方式,是一种更人性、更符合艺术教育本质、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方式。”[1]将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引入课程开发,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建立民间艺术教育体系,将会促进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产生、流变、种类、造型、色彩及其审美特点,培养对民间美术的感情,使他们成为民间艺术的欣赏者和传播者,可持续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民间艺术。
三、结束语
我们通过研究不难发现,社会需要传统民间艺术创新,而传统民间艺术自身更需要创新,民间艺术的保护不能是密封式的,而是积极地、开放的,只有创新才能找到在新时代生存下去的根本。现今社会,设计艺术已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巨大产业,现代设计的成就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公认,而传统民间艺术与设计艺术无论造型手法还是创作思维都有相似之处,两者的沟通几乎没有障碍,这也为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最直接的路径。民间美术的传承其实就是元素的传承。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理论化、系统化地研究,建立起传统民间艺术的理论体系,使民间艺术得以良好地保护和传承。注重原创精神与文脉传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才能构建出既有自己独到之处又不落后于国际潮流的设计理念与教育体系,才能找到为世界认同的“中国设计”。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杭间:《艺术向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出版
2.张道一:《美术长短录》,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
3.赵农:l:《设计艺术概论》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
6.潘鲁生:《民艺学论纲》,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
7.李群:《传统美术》,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年出版
篇5
关键词:民间艺术;陶瓷装饰;运用
1民间艺术的文化性与艺术性
民间艺术作为民俗文化及乡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鲜活的艺术形式。其存在方式具有历史性、地域性、生态性等特征,它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自觉形成的一种文化创造。由于其多来源于民间的日常生活,因而也具有民间典型的大众性、生活性、民俗性特质。促使其起源发展的因素主要来自生活、民俗、宗教等人文环境及意识形态。民间艺术以物质或非物质形式反映着特定时期及地域人们的生活图景,既体现出某种造物文化,同时亦传达出相应的思想观念及审美意识。具体来看,民间艺术涵盖体系庞大,除了常规的年画、剪纸、皮影、刺绣等物质性的存在的工艺形式外,还包括诸多如戏曲、民歌、舞蹈等非物质艺术形式。
正因为民间艺术来源于民间大众的日常生活,因而其艺术内核中包含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剪纸艺术的题材,便主要选取自民间年俗、婚俗、节气等,是传统民俗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又如版画、戏曲等,则多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评书、小说、故事的改编。通过赋予其艺术化的表演形式,进而丰富民间大众的精神生活。由此可以看出,民间艺术的文化性及艺术性总是伴随着民间生活化场景而存在的。从中可以提取出相应的设计、艺术、文学、语言等创作观念,这些对于艺术创作而言都是巨大的文化宝库。对于树立本土文化自信,并建构具有本土文化内核的艺术生态体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 民间艺术装饰艺术特征
2.1 图形的简洁概括性
形态化的艺术创作往往都需要对现实图象进行转化,这其中甚至涉及到设计学概念。在转化过程中,对形象的简化便是一种重要方式。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艺术创作是有意味的形式,是通过简化的方式得到的。”简化的作用不仅在于对物象形态抽丝剥茧的提取与概括,更在于转化的思维方式,其中融入了创作者的思想、意识、情绪等。
民间艺术在装饰层面上所呈现的也是这样一种形态。受民间朴素主义审美意识的影响,其对物象的转化往往采取去粗取精,避繁就简的原则,以高度概括化的手法,经过长期的传承与沿袭,形成轮廓化、符号化的视觉图象。譬如剪纸,在形态上并不追求高度写实性,造型、色彩均简化至纯粹,仅凭单色系的轮廓及线条,展现一种简朴之美。但事实上,这种简洁的表达意象却又内涵丰富,其中包含了大量象征吉祥寓意的典型视觉符号,如文字、图案、纹饰等。这也同样体现了中国传统造物文化意识形态中“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审美取向。
2.2 造型的心象性
所谓“心象性”,强调的是物象转化为艺术形态过程的主观性特征。其中,“象”源于《易传》中的“观物取象”。民间艺术发源并形成于民间,其发展形态存在一定的随机性。这种随机性包括民间创作群体自身所固有的随意性特点。由于不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民众得以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创作实践。在创作过程中,大都按照自身的主观认识来对物象进行把握,仅凭观察和体会即兴而作。加之没有专业的艺术功底,因而只求会意,不求形似,率性而为。因而我们所看到的民间艺术装饰面貌大都风格迥异,不拘一格,洒脱自如。
此外,非逻辑性、时空错位等怪异的文化结构也体现出民间艺术装饰的“心象性”特质。创作者不受科学、严谨的历史、地理、思维辑的制约,甚至抛开美术创作理论中透视法、时空构成等形式法则的约束,仅凭自己的喜好和瞬间的即兴发挥,来表达一种当下的真情实感。譬如某些装饰图案并未遵循近大远小的空间安排,甚至刻意打乱逻辑次序;抑或采取变形夸张的手法,将部分造型扭曲处理,这些都是“心象性”的特征性表达。
民间艺术注重场景化的情景交融,民众的艺术创造并不是要极力追求极具视觉震撼力的形色表现,而更多地在于对真实生活情态的传达。因而,这种创造既要体现一定的形式感,更需要承载丰富多彩的涵旨寓意。除了常规的物象寓意外,如石榴象征多子多福,龙凤象征喜庆祥和,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等,还囊括了许多地方性、民族性、宗教性寓意。此外,色彩的特征性搭配,亦成为一种特定的表达方式。
3 民间艺术元素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的体现
3.1 造型表现
现代陶瓷装饰在广泛借鉴西方自由表现主义的创作理念之后,开始逐渐建构起具有自身文化内核的艺术体系。其中一种特征性表现便是,创作者开始将关注视角边缘化。尤其是不少出生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艺术家,尽管从农村走向了城市,但传统民俗在他们的脑海中烙下了挥之不去的乡土记忆。如故乡民居的白墙黛瓦、青砖石板、剪纸窗花等。这些意象都被创作者运用于陶瓷装饰的造型表现中。如刘颖睿的作品《青砖上的记忆》,以青砖造型展现了一幅民间乡土画卷,民居、古窗、苔痕都呈现出浓郁的乡间风情。青砖斑驳,凹痕遍布,刻满了光阴岁月的沧桑。作者以别具创意的媒材和手法,塑造出陶瓷材质特有的工艺语言。又如张亚林作品《悠然》系列,以传统民居古窗造型展现一种情境化装饰形态,同时以“隔景”手法展现江南荷塘盛开的景观,饱含浓浓的乡情。
此外,“文化生态”亦是民间艺术介入现代陶瓷装饰的重要特征。它强调表达的是从民间艺术形式到内容、文化、观念的一种整体把握,所展现的并非只是一种形态化视觉,而更多的是对民间艺术生态体系的观照。譬如在题材的选取上,不少创作者开始注意到部分边缘化的民间素材。典型的如朱乐耕的作品,吸收了我国少数民族的艺术元素。作品《苗家风情》,以苗族文化艺术为视角,将具有浓郁民族性、地方性特色的舞蹈、服饰、建筑等予以展现。色彩的表现也极具典型的民族风韵。三段式的画面结构,传达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化场景,增强了文化性及装饰美感。
3.2 色彩表现
在视觉传达效果上,色彩往往比造型更具视觉冲击力,人眼对色度的敏感性要强于造型。而民间艺术中,色彩也往往有着较高的辨识度。赵春雷在《中国民间色彩在现代生活陶艺色彩装饰中的运用》一文中提取出民间艺术中几种典型的色彩组合方式,如红、绿、黄、青、黑等。并且,民间艺术装饰的色系主要为饱和度较高的色域,色值浓郁、明艳、热烈、张放。并且,造型与色彩的综合表现更能体现出某些特定的民间艺术风格。如民间剪纸艺术,朴素的大红色,灵活多变的线条轮廓,充满喜庆气氛。著名陶艺家施于人的作品,有一类专以剪纸、年画为装饰题材,@些作品既无写实性较强的形色表现,更无纷繁芜杂的色彩穿插,仅以单色或双色营造一种高对比度的色彩反差,以色彩的纯粹单一凸显造型。并且其中的纹饰所提取的也主要为大众所熟悉的民间剪纸图案。又如其作品《蓝风》系列,灵感来源于民间朴素布艺风格,细碎的蓝色碎花布纹成为作品装饰图案的主体元素。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陶瓷工艺在色彩表达上的优势,采用明澈幽亮的青花来展现蓝色,深邃而明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些作品所传达出的民间艺术气息十分浓郁,辨识度也较高,观者能够透过作品自然联想到相应的民间艺术形式,进而唤起内心的乡土记忆。
3.3 综合表现
现代陶瓷装饰十分注重陶瓷材质特性的发挥,强调工艺本身所产生的各种变异效果的营造,即泥性和火性的表达。为此,传统以技艺性表现为主的陶瓷装饰绘画逐渐演化为一种较具现代创作意识的媒材性语言,借助艺术家的主体自觉及内省,充分发挥艺术个性,由此产生各种综合性的跨界表达效果。譬如,现代陶艺家对颜色釉的综合化运用,恰体现出这一特点。此外,正由于颜色釉在表达效果上具有较好的宽容度,能够实现许多传统彩绘及雕刻工艺难以实现的形色表达,因而也开始被运用于民间艺术形式的表现上。如程云的综合装饰作品《老屋》,通过将我国江南传统民居以印象主义之风呈现于陶瓷装饰中,充分发挥颜色釉的色彩与肌理,产生极具变化性的釉色效果。坍圮与斑驳的造型与釉色相互映衬,与作者所表达的情境极为贴合。
此外,从艺术精神的表达向度来看,部分作品通过综合表现手法,呈现出浓重的批判性色彩。通过对传统工艺性表现形式的分割、拆解、夸张、变形等方式,来从形态上展现作者对当下民间文化保护现状的批判思考,独创意识及个性表达十分强烈。
4 结论
民间艺术包含了民族性、地域性的情感化内容及形式,它不仅承载着现代陶瓷艺术家的浓郁乡土情怀,同时也体现出对民间文化生存状态的精神观照。随着乡村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许多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正面临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要使得民间艺术文化保持鲜活及创新力,就必须让其成为“活”的艺术形式。其中,陶瓷装饰作品对民间艺术元素的吸收借鉴,恰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陶艺家对当下文化视角关注的延伸,民间艺术正在成为一种典型文化样式呈现在陶艺创作中。在表现手法上,以造型、色彩、纹饰等特征,实现形态及内容在解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层面的提取与转换,以及工艺技法的媒材化、语言化表达渠道,由此使得传统民间艺术重新焕发生机,同时展现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陶瓷艺术景观。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词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181-208.
[2]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60.
[3]刘清云.古朴典雅相映成趣――论现代陶艺中的祥和民俗风[J].艺术评论.2013:145.
[4]杨志.民俗陶艺的产生背景及其原因[J].中国陶瓷2007年8期.
篇6
一、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的传承保护
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流传、发展已有180年的历史。“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刻画人物准确传神,表现手法细腻入微,作品题材丰富多样,敷彩匠心独运,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其影响远及世界各地,在我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使“泥人张”彩塑艺术更好地传承保护下去,1959年在“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铭的主持下成立了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泥人张”开始首次面向社会招收学员,“泥人张”彩塑的创作从封闭的家传式走向了公共创作,发展成为社会性艺术事业,由此使得“泥人张”彩塑重新焕发了生机。经过近50年的发展,彩塑工作室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人才。2006年5月20日,天津“泥人张”彩塑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天津的“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作为艺术品的制作者和经营者现在仍然采用手工作坊模式进行生产。原因是批量生产难以完成高艺术价值的作品,需要极大精力和技艺去刻画;培养一个高技能的手艺人需要漫长的时间,然后日后“弟子”自立门户,反而会给自己增加竞争对手,也不利于企业自身长久的发展。综合考虑,张宇对自己的“作坊”较之先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现如今“泥人张”的作品,部分精品由张家传人亲自完成,价格不菲,并且专门配备专业收藏证书和传人印章。另一类则是由作坊雇用工人完成的旅游纪念品,相对物美价廉。同时由专门生产泥塑的工厂为其供货,使得供货渠道得到了相对的完善,从根本上解除了生产材料的后顾之忧。“泥人张” 随着经营方式的改变,还采取在社会上招聘优秀设计者和熟练工人的方法,使得作品更好的面向大众。同时管理上也进一步加强,并逐步由封闭的手工作坊向着市场转变。如今,“泥人张”也开始把产品打向海外,主要以艺术品的形式小批量输出,对象主要是国际上的“收藏大户”,用于珍品收藏。在国家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形势下,作为北方民间泥塑代表性样本的“泥人张”也在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着改变。天津“泥人张”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今后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商业契机,进而随着生产的扩大推演到产业化改革的新阶段。
随着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的产业化进程的发生,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艺术产业化的开发过程中仍然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我们应该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去客观研究,政府应发挥在民间艺术保护传承中的主导地位,调动民间力量去积极参与,不断推动民间泥塑艺术有序合理的产业化进程,营造全民重视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必然能够推进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二、天津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产业开发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始创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以其印绘结合的特点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杨柳青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流传至今已经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物质文化产品需求的不断提升,单一的年画形式已不能满足多样化的现代生活需求。新形势下,天津杨柳青画社成立年画产业开发部,由专业人员开发独具创新理念的新产品,从2009年3月开始,画社总共研发出年画题材的内画壶、瓷瓶、折扇、拼图、剪纸、手机链品、琉璃挂件、金属书签等8大载体的200多款新产品。新载体年画工艺品投放市场后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进一步扩大了天津地方文化的品牌影响力。这些新载体的年画艺术品每件售价从十元至几百元不等,可以满足各阶层大众消费的需求。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在天津杨柳青画社的积极探索下,成功的研究出一套适应当代社会条件的生存模式,在保护与传承杨柳青年画艺术同时,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大胆创新,借助传统和现代的工艺技巧,将传统木版年画赋予新的内涵,形成一系列新时代特征的创新产品,彰显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独特的内涵和文化魅力,给予了年画事业新的希望,为天津杨柳青年画的长久保护寻找到新的力量。
天津杨柳青画社为了开发出贴近人们生活以及物美价廉的产品,他们参加国家非物质遗产展览会、国际手工业博览会、国际礼品博览会等一系列大型展销会,调研新时期年画赋予的新载体,走向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深入了解考察市场的需求,赴原材料产地了解载体材质,深入载体加工地,摸清制作成本,制定合理销售价格,成立年画新产品销售队伍。由于年画新产品的开发准确的了解群体需求,新产品上市后成功的做到当年设计,当年投产,当年受益。天津杨柳青画社认为年画产业在新时期下应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天津“泥人张”彩塑和天津杨柳青年画在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产业开发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其它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保护与传承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掌握传统工艺技能的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有的民间艺术传承困难直至逐渐萎缩,甚至一些传统民间艺术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现存的许多工艺产品粗制滥造、没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感,缺乏创意。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天津民间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传统民间艺术行业发展创新意识比较薄弱,地方民间艺术缺乏产业化的运营,民间艺术行业管理模式与保护方式的单一,民间艺术发展需要的人才匮乏,民间艺术发展资金短缺等。笔者通过大量调研国内外先进地区民间艺术的保护情况,以及借鉴成功的经验,对天津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产业开发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大力宣传民间艺术,扩大社会影响力。一是制作一系列民间艺术宣传片,利用媒体进行宣传。二是建立民间艺术信息化网络平台进行推广活动。三是定期举办传统民间艺术节。这是促进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制定适应天津市民间艺术特点的保护规划,完善保护制度。各级要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抢救保护方案,对重要的民间艺术人才及其作品建立档案,使民间文化遗产得到系统全面的保护。
(三)建立系统完善的传承机制,提出全面合理的民间艺术保护措施。一是对传承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支持,鼓励老艺人带徒授艺。二是要积极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鼓励和组织老艺人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和创作。
(四)成立民间艺术协会,打造特色民间文化。积极开展“民间艺术文化节”和“优秀民间艺人手艺大赛”评选活动。二是民间艺术要和当地旅游品牌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旅游景区和景点,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文化品牌。
篇7
为躲避战乱,客家先民从中原地区迁徙到闽粤赣三地交界区,并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客家先民在长期迁徙过程中,为了能够适应新环境,他们不得不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进行改进,将作为外来文化的中原文化与闽粤赣地区原有的土著文化相结合,在保持了相对的文化独立性同时又体现了不同背景下文化相互交融影响的特点。客家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不同环境下的发展,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口迁移对人们观念的影响,从而解构人口迁移对民间艺术发展的影响。客家女子传统服饰是客家传统民间艺术中最为直观与形象的表现,是研究客家民间艺术的有效切入点。
一、客家女子的传统服饰概况
最有代表性的客家女子服饰便是大襟衫和大裆裤。大襟衫整体式样较为宽松,直线剪裁,浅领、右衽,衣襟两侧底端开叉,色调以蓝、黑为主。大裆裤腰高裆低,裤腿宽松,裤腰部分多用布带扎紧,冬天可以加上棉衬里御寒。客家女子常戴凉帽,凉帽以篾片、麦秆等材料编成,呈圆环状,外围缀以15厘米左右的蓝色或黑色的布帘。客家女子平时以赤足、草鞋为主,只有走亲访友时才会穿绣花鞋,其造型与中原基本相同。客家女子佩饰多为银质,佩饰重体量不尚小巧,以中间细两头粗的银簪造型最为常见。
从以上对客家女子传统服饰的描述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子――凉帽保留了中原传统的帷帽①形式,大襟衫和大裆裤分别保留了中原传统的宽松的右衽上衣和有裆裤装,又可以看到浓厚的当地特色――尚蓝的服饰色彩习惯和缠足习俗的废除。这种特殊的服饰习惯很大程度上是在人口迁移的推动下形成的。人口迁移不但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播,更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民间艺术文化融合。
二、人口迁移下的客家民间艺术文化传播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文化形态都有各自相对应的文化地理空间,每个文化地理空间里都有着该文化形态影响下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集从。“服饰文化也是一个复杂的文化集从,而不同的气候条件、历史沿革、信仰心理、风俗习惯又使这一文化集从当中的文化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②客家女子传统服饰与中原女子传统服饰、当地少数民族女子服饰都属于同一文化集从中具有不同文化特点的服饰样式。在一定时期内,这种不同文化特点的服饰样式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鲜明的地域性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地域性特征又是动态发展着的,其中以文化的迁移、扩散为最主要方式。在文化领域,我们可以把客家人的迁徙看作是文化的迁徙,客家先民将中原传统文化带入了闽粤赣三地交界区,打破了由当地土著文化所建构起的地域文化,由于中原传统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在文化情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民间信仰、自然环境、经济地位、政治保障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历史上,两种文化之间一度产生过激烈的碰撞,并对社会产生过一系列负面影响。但不管它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碰撞,它们毕竟共存了下来,两种文化在互相接触中都找到了对方文化中值得本族群认同的部分,并以此为起点借鉴吸收了对方的一部分文化元素,并由此形成相对固定的,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新型文化。这两种文化都已经不是单纯的中原文化或土著文化了,它们是以本元文化为基础的多元化发展。例如,客家女子的大襟衫、凉帽等都是在保持了中原传统服饰特点的基础上吸纳了少数民族的生活特点,并同时融入了客家人对环境的适应性改进而成。
三、人口迁移下的客家民间艺术文化融合
罗伯特?莱顿在《艺术人类学》一书中指出:“艺术的地理分布方式肯能反映了不同传统下知识控制的不同方式……我们将尽量不把艺术品所传达的理念和价值,减低为对社会互动性被动的反应,而是评估其作为能动者对社会关系形式的意识形态的影响。”③客家女子服饰文化作为当地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清晰地反映了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型社会群体中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以直观地理解成中原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
目前有些学者认为,客家先民将中原传统文化带入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文化群体中,中原文化强大的适应性与先进性同化了当地土著居民,从中原来的客家先民与一部分当地居民融合,共同形成了客家文化的源泉。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基本正确,但表述并不见得多考究。从对客家女子传统服饰的分析来看,尽管中原传统文化在当地众多文化中占有优势地位,但我们似乎不应该用“谁同化谁”或“谁压倒谁”的说法,他们之间的关系更注重一种互相的适应性影响,在面临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空间、社会状况等方面的改变后,双方都对自己原来的生活状态进行调整,并最终派生出独特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意识形态。这种文化上的融合与适应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它更偏向于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这种双向互动也不单单指中原传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互动,也包括民族间的互动、地域间的互动、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间的互动。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管在哪个历史时期,生存问题永远是人们需要考虑的最基本问题,“造物是伴随着从功利需求向精神需求的转化过程,依随着两者并存的关系不断发展的”④。对我们主要讨论的客家先民来说,在两种文化相互影响过程中,最终起到主导作用的就是如何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的问题。现实的物质条件决定了客家先民的民间艺术表现方式与发展方向,简单说来就是客家先民们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
四、结语
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都不是偶然的,我们所说的中原传统文化、客家传统文化、畲瑶少数民族文化或者福佬文化,他们无一不是在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很多学者在提到客家传统文化时,喜欢用“一体多元”来对其文化形态进行阐述,通过对客家女子传统服饰的对比分析后,笔者更倾向于“二元性”的说法,即客家文化一方面保持了中原传统文化特质,另一方面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人口迁移打破了中原传统文化相对稳定的地域性人口分布,将中原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带入闽粤赣三地交界区,两种文化经过长期的交融最终形成了客家文化这种新的文化类型。而同样是人口迁移所带来的福建福佬文化却与客家文化有着明显差异,福佬文化的民间艺术形式保留了更多的中原性,更加接近于中原文化对当地文化的同化,是中原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口迁移是作为社会经济、文化领域发展的一个客观因素出现的,人口迁移本身只是在一定时期内对民间艺术的传播、扩散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真正决定民间艺术文化形态的却是迁入地的政治经济状况,现实的生活要求衍生出了相对的民间艺术文化,同时,一个地区的民间艺术文化形式也无时无刻不在服务着现实生活,向外界传达着当地人民特有的精神状态与思想追求。
注释:
①帷帽是传统中原女子所戴的帽子,由藤或毡所做,四周围以丝帛做成的帽帘而成,帽帘长度一般垂落到颈部,也有的垂落至脚部以笼罩全身。
②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6.
篇8
中西方音乐的差距在当代日渐减小,中国高校民族声乐的弱势地位正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而逐步得到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深入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系统的西洋音乐中心理论正在逐步瓦解,民族声乐教学正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加紧融合与吸收。
2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系统中的体现
2.1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在声乐教育中的延续
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系统中近年来有了较为鲜明的延续,特别是众多将民族与“原生态”唱法引入比赛和教学中的各种声乐活动,充分地体现了民间声音、民间伴奏等艺术形式在现代声乐发展中的新活力和新生命。民间传统声乐和艺术资源大都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其传承过程由于缺少书面记录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现代声乐教育的发展背景下将民间传统的声乐艺术资源通过细微音色的辨析和情感控制分析加以传承与控制是现代声乐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因而在与高校声乐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继续扩大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挖掘力度。
2.2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中的融合
在我国声乐发展历史上历来存在着多元并存的发展理念,因此在加强声乐教育系统与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结合时必须要重视互相融合,共同发展。民间声乐系统不仅包括歌唱方法和歌唱技巧,更多的是广大群众对于民间生活、历史、文化方面的情感积淀。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系统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借鉴与吸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将民间声乐系统与现代声乐教育相结合,以此实现演唱方法、历史、文化、内涵等因素的交融。在大力弘扬民族的民间的声乐系统的同时加强对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弘扬有着积极的意义,开展高校声乐教育时重视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保存与发展能够为高校声乐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2.3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中的师资力量在高校声乐教育过程中对于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借鉴与吸收还体现在民间艺术师资力量的引入与结合上。高校声乐教育工作归根结底要落实在每一名教师身上,因此教师的声乐综合素质显得异常重要,特别是对于民间传统艺术素质的与时俱进的学习上。从事高校声乐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树立创新意识和自我突破意识,在加强对现代声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挖掘与整理,担负起传承中国声乐艺术和声乐文化的历史性重担。通过扩大对民间艺术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了解与掌握,加强对学生传统声乐知识的教育,能够推动高校声乐教学与民间艺术的和谐发展。通过将民间声乐传承人引入高校课堂,让更多的学生与教师体会生活音乐的真实状态,感悟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的生存状态。
3加强民间艺术资源对声乐教育系统作用的途径
3.1树立“和而不同”的声乐教育观
民间声乐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是多元共生的状态,在当代的民间艺术与高校声乐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和而不同”的声乐教育观,推动多种民间声乐的多元并存与和谐发展。高校声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声乐专业人才以承担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声乐教育等多种角色,因此必须要将专业知识教育与传承人类历史文化内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于学好本国、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民族声乐教育观是现代高等音乐教育保存本土音乐文化、促进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3.2前瞻性与预见性相结合传承民间传统声乐艺术
篇9
【关键词】普通民众;“符号化了”;民间美术;弘扬和保护
当今社会上,很多的民间美术形式,包括民间剪纸、皮影、民间玩具等,它们或出于民间美术创作者的亲手所作,或出于工厂机械化的批量生产,被装上镜框或者被装进了精美的礼盒,作为商品出售,一些旅游景点、民俗村寨、甚至集贸街市,随处可见它们熟悉的身影。并非彻底否认装进镜框和礼盒中“符号化了”的民间美术的某些价值,但在感慨我国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以来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不禁想问,普通民众把传统民年间美术作为旅游纪念品、装饰品、收藏品才喜爱和购买,难道这就是民间美术在当今民众心中的价值,那么弘扬和保护传统民间美术意义何在,那些装进镜框、礼盒中“符号化了”的民间美术究竟能走多远,大众在弘扬和保护传统民间美术中的积极作用该如何体现呢?
一、弘扬和保护传统民间美术的目的
传统民间美术它产生于我国的农耕社会,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生活文化,它的根基广植于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中,是劳动大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换句话说,民间美术的存在、发展离不开其所处地的自然环境,价值观念、宗教观念、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它依附于人民的生活、生产以及风俗习惯而存在,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是传统民间美术存在与发展的温床。现今很多中国传统美术的文化遗存受到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的冲击而变异、消亡,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产业化的今天,要实现全球文化的“和而不同”,就是要实现各国文化的民族化,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整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基因、文化基因、更是民族基因。弘扬和保护民间美术就是要民众在当下社会背景下形成保护传统民间美术文化生态的共识,守护好这个“民族基因”,为传统民间美术创造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让它在现代生活环境中真正的“活起来”。
二、“符号化了”的民间美术缺少了什么
民间民众的生活是活泼的,动态的,民间美术所反映的正是传统民众生活的真实状态,这种真实的状态既是空间上的状态也是时间上的状态,又因民间美术依赖一定的自然、人文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并且“民间文化的造物观念、价值观念、信仰观念、社会组织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基础形式以及对自然的认识都是对民间艺术的产生、发展以及存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或者说文化的约束。”①因此民间美术是在传统民间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在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体现着民间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是人们对人生“真善美”的美好愿望,并不是传统民众纯粹的为了美化自身、美化物品、美化生活环境所创,脱离了传统民间真实生活状况的民间美术是没有生命力的。当传统民间美术装进镜框和礼盒,这种“符号化了”的民间美术缩小了或者说是变异了民间美术最为本真的涵义和用途,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失去了民间美术的“灵魂”,只是传统民间美术“有形无神”的躯壳而已。
三、普通民众该如何弘扬和保护传统民间美术
1、普通民众弘扬和保护传统民间美术的态度
在正确认识和理解民间按美术艺术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的,弘扬和保护传统民间美术的态度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理智的。弘扬和保护传统民间美术的态度的主动、积极和理智在于是尊重自己民族的民俗文化,把民间美术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和社会中,通过传统民间美术实现个人的“社会化”,给作为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的民间美术以足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传统民间美术的创作者,正如日本著名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先生所说,“民艺的特色之一,即他们的作者都是一般的匠人,本来所有人都不是名师,况且也没有下意识的个人作家,从事专业的全是无名的匠人。”②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应该单纯的为了投合社会喜好获得利益,而应该意识到其民间性、本真性才是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从而保持民间艺术本质的最为本真的一面。
2、尊重民族民间传统民俗节日
民间传统民俗节日是民间美术创作的温床,我国有众多传统民俗节日活动,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等。许多民众认为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似乎不再允许我们按照传统民间民俗的方式去“过日子”,认为传统民间美术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状态不再适合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了,于是民间美术产生和存在空间被扼杀了,传统民间美术也就在经意不经意间被忽视了,变异了,消亡了。因此很大程度上说很多传统民间美术变异和消亡并不是仅仅是外界环境的影响,重要的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内心观念的改变。如果我们尊重民族民间传统民俗节日,类似这样的传统民间美术如春节时贴的年画,窗花、顶棚花、挂的喜笺、元宵的彩灯、端午的辟邪荷包、订婚的荷包信物、婚礼喜字和花鸟剪纸、祝寿的寿馍……一样能够很好的存在城市百姓家庭。
3、了解民间美术的内涵和意义
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生态背景在民间美术的内涵和意义中体现出来,理解传统民间美术的内涵和意义有利于民间美术原发性基因的良性传承,传统民间美术创作者对生活朴素的情感可以说是民间原发性基因,如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在传达美好情感和祝福的同时,也传达了一些强制和约束,即民间美术在“娱”的同时更担当着“教”的功能,使劳动者得到直接或者间接的社会文化教化。“符号化了”的民间美术脱离了其现实的文化生态背景,其内涵和意义都不能充分深刻的表现出来,情感是“符号化了”的民间美术所不能充分表达的。
四、总结
对于传统民间美术来说,弘扬和保护它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镜框、礼盒不是传统民间美术的家,博物馆更不是传统民间美术的家,民众自己的家才是民间美术真正的家,当我们真正的尊重它、理解它,把传统民间美术当作自己的信仰、对祖先的信仰、民族的信仰来守护时,试问我们还会担心它的消亡吗?
【参考文献】
[1]唐家路著.《民间美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p43
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原创动漫;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161-01
一、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
自2004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多个省市把动漫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建成了若干规模较大的动漫产业基地,推出了众多成功的作品。虽然中国动漫产业在最近几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动漫大国间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相比之下,国产原创动漫作品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困难,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国产原创动漫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难以吸引国内受众的关注。文化是动漫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国产动漫应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吸取经验,寻求帮助。
客观地说,一些取材于传统文化的动漫作品之所以没有获得受众的认可,在于作品流于形式,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借鉴。然而,当下西方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众的生活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对我国人民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全面的,不但主导着国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还制约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单纯模仿甚至照搬美、日动漫风格创作的中国动漫作品,与国人的文化特征实不相宜,也无法真正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
二、我国原创动漫与传统文化的互动
在文化传播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动漫艺术,从出现起就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作用参与推动着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必然会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中国原创动漫应当具有自己鲜明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价值取向。文化是原创动漫的根基,动漫作品则为文化的发展及传播提供了媒介,原创动漫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共生共赢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是原创动漫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的原创动漫曾经并不逊色于欧、美、日等动漫强国,并有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除了文学作品以外,服装、器物、饮食、礼俗、民乐等各种文化形态,都能很好地运用于原创动漫作品中。早期的《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为中国赢得了广大声誉的作品,就借鉴过水墨画、木偶剧、剪纸、皮影、泥塑等传统艺术形式。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并能成为原创动漫作品的核心竞争力。
(二)原创动漫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动漫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动漫产业在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动漫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的延伸。融会了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原创动漫,必将成为新时期文化传播的有力助推。动漫作品的观众群普遍为青少年,作品中宣扬的文化立场与精神内涵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原创动漫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三)原创动漫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借鉴
民族传统文化决定了国人的行为观念、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借鉴以及创新的表现方式,观众对传统文化会有更形象的了解,也更容易产生共鸣,作品的成功也就显而易见了。原创动漫应该创造性地借鉴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加强互动。原创动漫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应该从文化的更深层面进行分析,并从表现形式等方面推陈出新。只有创造性地借鉴传统文化,原创动漫才会赢得观众的认同,才能符合市场的需求,并带动中国动漫持续发展。
三、民间传统文化对动漫艺术创作的影响
创意性是当今动漫艺术的显著特征,而深厚的文化积淀则是创意产生的源泉。成熟的动漫创作应该运用本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元素,并对其加以改造和创新。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有机结合,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本地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才可能使当今动漫艺术实现产业化与人文特色之间的相融共生,并在动漫形象塑造、动漫产品研发、动漫品牌树立、动漫企业崛起中展现出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动漫产业走上生生不息的创新之路。
(一)民间传统文化对动漫美术风格的影响
优秀的民间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同时也呈现出极其鲜明的个性化和地域性特征,从创作手法到美术风格都是如此。有朴素的、华丽的、含蓄的、豪放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如此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为当今动漫在形象塑造、表现手法等艺术创作上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从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中可以看出,民间艺术丰富的表现形式已经在早期动漫创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哪叱闹海》借鉴了民间年画的风格,《猪八戒吃西瓜》运用了民间剪纸的形式,《九色鹿》则取自于敦煌壁画的造型,《小蝌蚪找妈妈》更是开创了中国动画水墨淡彩绘画风格的先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除此之外,诸如刺绣、陶瓷、木刻、石雕等表现形式多样,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和可塑性的民间艺术形式,还有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空间。如果能将优秀民间艺术中的传统元素融入到当今动漫的形象设计上,一定会使观众在获得新颖视觉体验的同时,还能体会到民间传统文化在动漫艺术创作中呈现出的形式多样的美术风格之魅力所在。
(二)民间传统文化对动漫审美价值的影响
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培育了原创动漫的美学风格,形成了意境美、道德美的审美风格和寓教于乐、内敛含蓄的中和之美与朴素之美的审美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艺术思维,崇尚神似、神韵和意会的艺术形象。
经典动画作品《大闹天官》就集中体现了中国早期原创动漫的美学气质与风格。其中人物造型古雅神奇,艺术风格灵动飘逸、超凡脱俗,综合运用了戏曲表演、脸谱艺术、壁画年画、民间彩塑等艺术元素,广泛汲取了先秦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六朝造像以及皮影、木刻等多方面艺术形式。虚实简练而富于变化,有着很强的写意性和装饰性,表现出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在民间传统文化与动漫创作形式的结合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
(三)民间传统文化对动漫创作思维的影响
丰富的民间艺术题材,浓厚的地域民族色彩是当今动漫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获取灵感、发掘原型,用现代艺术手法创作出具有民间传统风格气质与时代精神的动漫形象,是当今原创动漫创新的必经之路,也是专业动漫创作者应承担的责任。
当今动漫艺术和民间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早期动漫作品的取材就直接来源于民间,多是在采集整理民歌、故事、野史、传说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新而成的,如《渔童》、《人参娃娃》、《阿凡提的故事》等。然而,由于民间文化具有传承性、娱乐性、民俗化和程式化等特征,这种渊源关系还表现为对民间叙事的借鉴与升华上,同一类型、同一主题的故事会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里流传,构成故事的各种元素在保持原有基本形态的同时,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当今动漫创作中,来源于民间传统故事的情节、人物在对原有元素进行整合演绎的基础上,以现代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让观众感受到民间文化的永恒魅力,引起超越时空、超越现实的心理共鸣。
(四)民间传统文化对动漫艺术发展方向的影响
动漫是一种把复杂的内容、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简洁概括、准确深刻地表达其文化本质的艺术媒介。动漫文化是通过动漫形象来表现的,动漫形象以各种传播形式,使观众在感官上获得体验的同时,心理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审美过程中,一系列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融入其间,并通过动漫艺术完美地呈现出来,成为当今动漫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结合当今动漫艺术发展的特点,对优秀民间文化进行创新,使民间习俗和民间艺术中的经典保存与流传,无疑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动漫传播的大众性也使动漫艺术具有了平民化的民间文化特色。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今后传播技术的成熟和终端设备的普及应用,原创动漫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将更为显著。在这样背景下,找准民族文化特色,保留并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便成为当今动漫创作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原创动漫也必定会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获得蓬勃而长久的生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国际化的发展背景下,在我们自己的原创动漫作品中,保留我们的民族价值观和文化思维,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动漫艺术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齐骥.动画文化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巧,李少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动画造型设计[J].电影文学,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