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2 16:3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唱歌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唱歌教学

篇1

1、怎样演唱气声的方法。流行唱法中呼吸运用的另一特点是“气声唱法”的运用,这不仅丰富了流行唱法的表现力,也为声乐艺术增加了新的表现手段。

2、吸气。吸气要用鼻和口同时自然的进行,尽力作到平稳轻巧,柔和,不可用强制力量,不能僵,气要吸得深,不可吸在上胸和心窝处。吸气以后要有像打喷嚏之前那样短暂的一憋,体会一下腰周围的扩张,膨胀的感觉。找到这种感觉是唱歌的关键。

3、呼气。呼气的方法就是利用横膈膜的力量把腰腹扩张的感觉一直保持住。想象自己手里拿一大瓶香油往另一个小瓶里灌时那种小心翼翼,憋住气息的感觉,呼气要均匀,舒缓。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听唱教学,就是先听后唱,让学生先通过听歌曲旋律,然后视唱曲谱的教学方法。

听唱法古已有之。纵观历史,歌唱的产生先于记谱法,听唱自然先于视唱。“当人类祖先劳作时发出第一声杭育之时,歌唱就诞生了。(鲁迅语)”而直到公元9世纪,人们才开始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音高。五线谱的出现更晚,直到16世纪末17世纪才开始广泛使用。在记谱法尚未诞生或完善的岁月里,人类一刻也未停止歌唱。中世纪的欧洲,僧侣在没有乐谱的情况下就完整地演唱多声部的格利高列圣咏。这说明,自古以来,听唱就是人们学习歌唱的一种有效方法。人生的第一首儿歌不就是通过听学会的吗?时至今日,听唱法还是大部分人用来学习歌唱的主要途径,因此,我认为将听唱概括引入课堂是完全可行的。

一、听唱教学符合认知行为学的规律

我们知道,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听唱模式中,学生首先通过听熟歌曲的调式、调性、节奏及旋律走向,也就是说对歌曲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读谱训练,将原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阶段,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听唱训练,学生会对音乐诸要素如节奏、音程、时值有一定的积累,待这积累达到一定的质和量,他们就会从听唱学习这个必然王国走向视唱学习这个自由王国。因此我认为,在学生尚未掌握读谱技能之前,听唱教学更符合他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

二、听唱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觉记忆能力

音乐是一门时间艺术,是以听觉为其主要表现形式的,因此“听”应作为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的一条主线。如果说音乐欣赏课是培养学生听的审美能力,那么听唱模式培养的是学生听的记忆能力与再现能力。我注意到无论是近几届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还是各大音乐师范院校的入学考试,都测试了选手的短期音乐记忆能力。通过在规定时间内听音乐、复述旋律的测试,考核了选手对音高、音准、节奏、速度及音乐总体形象的把握。而在以往教学中从未涉及到有关音乐记忆力的训练。听唱教学填补了这个音乐教育的盲区。通过对音乐片断的听辨、记忆、复述,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听唱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有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通过对我校部分学生调查显示,虽已经过小学六年的音乐基础学习,但他们的基本音乐素质仍不容乐观,大小三度唱不清楚,遇到视唱更是无法开口。可是他们演唱流行歌曲时,增四减五,临时变化单,甚至转调都唱得非常准确,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学生在唱歌课上展现自己良好的音乐素质?通过调查了解到,孩子们大多对唱歌课中大量的读谱练习感到厌烦或不知所措,他们认为学一首新歌根本不用去学唱谱,因为他们从广播、电视、CD里学到的新歌远比音乐课上学的多,而音乐老师显然不会认同这个观点,如果音乐课只需要一只录音机,学生除了几首歌曲还能学到什么呢?我们姑且不论谁对谁错,正是在对读谱与唱歌的认识上,师生各执一端,导致了目前唱歌课的效率不高,效果欠佳。而听唱教学既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快的心理特点,又能达到大多数音乐老师的教学要求,它较好地协调了师与生在对识谱训练认识上的差异,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学生视唱之前已有听唱的基础,他们摆脱了开不了口的尴尬局面,敢于大声视唱,这本身就是个很大的进步。通过视唱,学生对基本节奏及单程进行了反复练习,这对于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无疑是有帮助的。

下面是听唱教学法的一次实践。

在湖北省全日制中学音乐试用教材初中教材初中第二册第二单元歌曲《我们的心同国旗升起》的教学中,我先请学生完整地欣赏一遍歌曲录音,介绍了这首歌的主要特点――进行曲节奏,然后将歌曲分为三部分,让学生逐段边听边学,每小段播放三遍。由于我事先提出将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唱比赛,学生都听得特别仔细,播到第三遍时,大部分学生能跟着录音机一起唱了。三段学习完毕,让学生再完整地欣赏一遍歌曲录音,并由老师作一些简单的讲解与错误纠正。三十分钟后,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伴奏下完整地演唱歌曲旋律声部了。在学生能完整演唱歌曲之后,将歌曲的重难点旋律抽出来作为视唱曲目当堂完成。由于已有听唱的基础,视唱的质量大大提高了,视唱质量的提高又对学生的演唱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唱歌教学

歌唱教学是音乐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怎样有效地实施歌唱教学,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同时借鉴同行经验,总结出如下四个措施,与同行分享。

一、结合音乐形象和情境,进行发声训练

1.一年级学生的发声训练

发声训练在小学生的音乐唱歌课上大多被音乐教师忽视了,有的老师认为小学生的音乐唱歌课,只要学生会唱歌就行了。其实不然,教师在教会学生唱歌的同时更应要求学生的声音符合唱歌的感觉,有的学生高声喊叫抑或是脸红脖子粗的蛮唱,他们虽然都知道唱歌,但是没有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歌唱。科学的歌唱方法离不开发声训练。发声练习是有针对性、循序渐进性的。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结合音乐形象和情景,学生的发声训练更有效。同时,学生学得更开心,更能够体会其中的乐趣。因此,建议小学音乐教师在每节课上课之前进行一条趣味练习。

例如: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的音乐教材,有专门的趣味练声曲。其中一年级上册的《让歌声更美好》专题中有一条是这样的:

1=C-E 2/4

5 6 5 4 |3 1 | 2 1 2 3|5—|

轮船 轮船 来了,轮船 怎样 叫?

汽车 汽车 来了,汽车 怎样 叫?

5 5 5|5 5 5|5 0 5 0|5—

呜呜呜呜呜呜呜 呜 呜。

嘀嘀嘀嘀嘀嘀嘀 嘀 嘀。

学生能够根据轮船、汽车的声音来模拟“呜”“嘀”的声音进行训练,这中间不仅能够利用轮船、汽车发出的声音,来形象地模拟出“呜”“嘀”进行发声练习,更可以创设情境来进行教学。比如,轮船来了,轮船的声音有没有变化呢?由远及近让学生能够感受和体会“呜”由弱到强的感觉。轮船走了又有什么变化呢?由近到远,可以感受声音的由强到弱。这种结合音乐形象和情境进行的趣味发声训练,学生不会觉得枯燥,反而会更有兴趣,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对声音的控制,还能够配合轮船的声音做一系列的动作,真正做到了学中玩、玩中学。

2.二年级学生的发声训练

相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能够分辨出声音的强弱、高低,而且对自己的声音也有所控制。因此,在发声的训练上,可以适当地加些长音,一般多为两拍的长音训练,在训练学生气息的同时,也让他们接触到不同的拍子。例如: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二年级上册《让歌声更美好》专题中:

1=C-A 3/4

1-2|3--|3- 1|3- 1|3-2|1--

摇小船, yao a yao a yao a yao 。

吹喇叭, di da di da di di da 。

这条训练学生从摇小船的感觉中体会小船左右摇晃的感觉,从而能够演唱和感受出音符延长的感觉。

3.三年级学生的发声训练

三年级的歌唱教学中逐渐加入了二声部的歌曲,因此,在发声训练上,音乐老师也可以加入一些二声部的发声训练。一条简单的发声训练曲,但它能够让学生多接触二声部,在自己发声的同时,能够找到两声部中间和谐的感觉。

例如: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三年级上册《让歌声更美好》专题中有这样一条二声部的发声训练:

学生的发声练习应该是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不应急于求成,音乐教师在发声训练的练习中,应当创造恰当的音乐情境,同时结合具体的音乐形象来进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训练的效果。

二、结合柯尔文手势和其他可视形象,进行音高、音准训练

柯尔文手势由约翰·柯尔文在19世纪70年代创造,其借助7种不同的手势和在身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7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音高、音准的调整与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形式。而在教学中,老师在一首歌曲教唱完成后,会发现有些学生容易跑调,同时也没有音的高低感觉,对音准也没有概念。此时,我们就可以利用柯尔文手势来进行教学,把音高形象化、可视化。如下图:

教师要建立课堂听音训练制度,每一节音乐课除发声练习外,还应注意训练学生的音准,比如,笔者经常用的音准训练有:

1.随着琴声唱唱做做

老师在钢琴上分别弹出3个不同音高的音,学生静心聆听,然后用柯尔文手势告诉老师弹的是什么音符,并且唱出准确的音高。

2.看完手势后唱音符

在安静的环境下,老师把这节课要教的歌曲用手势表示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柯尔文手势唱出正确的旋律,并且能够正确做出手势。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内心听觉,当老师做手势的时候,学生在心里唱出旋律,等老师做完后,学生基本上能够正确的唱出来了。

3.手势和唱名进行卡农

结合第2点要求,老师在学生唱出第一句旋律的同时做第二句旋律的手势,以此类推。手势和唱名进行卡农需要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柯尔文手势的前提下进行。这种训练能够加强学生的内心听觉。

4.二声部手势学唱

这种训练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老师要能够用两只手同时做出不同的手势,学生只要能够认识手势就基本上能够进行这类训练。学生在唱自己手势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另一声部的声音,以达到和谐的声音效果。

除柯尔文手势训练以外,音高、音准的训练还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比如:利用图谱的方式、利用旋律线的方式、利用空间高低的方式等。在学生把音高进行可视化后,学生的音准也就准确了。在训练过程中,教师的训练方式需随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程度来进行调整和创编,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高、音准掌握水平。

三、结合身体的动作,进行节奏训练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过有节奏地说、拍手、行走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习音值、节奏型、节拍、速度、力度等节奏要素。在节奏教学中教师应强调音乐与身体运动相结合,以动为主,使学生通过节奏运动学习获得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提高节奏能力。在节奏训练中老师要把视、听、唱、触等多种感官有效结合起来,同时还可以结合歌曲做一系列的律动,如:拍手、拍腿、拍肩、跺脚、捻指等。

例如: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教材2012年版中:一年级上册《爷爷、爸爸和我》

1=D 2/4

3 5 5 | 6 5 | XX XX|XX XX|

小朋友 跑步 ti ti ti ti ti ti ti ti

6 5 3 5 |2- |3 1 |5 3 |X X |

多呀多快 乐,爸爸 走路 da da

X X |6 2 |5- | 6·3 |2 3 |X -|

da da真神 气,爷爷 迈步 da a

X - |3·2 |1-

da a 走得 慢。

这首歌曲结合小朋友的跑步身体动作,爸爸走路的身体动作,爷爷迈步的身体动作来进行XX 、 X 和X-的节奏训练。在身体动作的表演中进行节奏的学习,能够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表演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节奏训练。

四、结合歌词的内容,进行情感的体验

有的老师往往有这样的感觉:歌曲教学完成了,可学生所唱的歌曲不是那么的悦耳、动听。究其原因,是歌曲的情感没能很好地激发出来,一首歌曲的歌词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教师应从歌词入手,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在理解歌词内容后,再将歌词的情绪内化。这样,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情感就有所了解和把握了。此外,安静地听聆听歌曲也很重要。歌曲的旋律本就赋予了这首歌曲的感情基调,而在聆听歌曲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听觉产生联动,使其身心舒服愉悦的同时与自己的内心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内心的真实而丰富的情感。

总之,唱歌教学是音乐课的基础。它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循序渐进性的特点,每一首歌曲都有适合其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上有关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措施只是我在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的经验之谈,并非适用于所有唱歌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唱歌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将会得到及时与快速的更新和发展,我也将不断地探寻。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唱歌教学;思考;感悟

小学生天性活泼,喜爱唱歌,因此,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唱歌教学,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同时,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感染,还可以进行美的教育,滋养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灵魂,培养小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还要用艺术形象和情感去感染和教育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歌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唱歌教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一定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诱人的课堂导语,引导学生对唱歌产生兴趣,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能够主动地投入教学情景中来,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可以说,诱人的导语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手段。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良好的情绪,舒适和谐的教学氛围也有利于诱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这种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敏捷的思维,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所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帮助。小学生活泼好动,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即兴表演,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歌词。

二、创新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于歌曲旋律的记忆

在小学唱歌教学中,“听唱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都是老师范唱,学生进行模唱,“听唱法”的优点是在有限的课时内,学生可以把主要注意力放在韵味表达上,直接地、简便地练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情感。但是,这种被动的模仿学习方式,致使唱歌教学缺乏生机,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虽然歌曲很快会唱了,但是,只是一种“鹦鹉学舌”,没有音乐思考的学习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因此,小学唱歌教学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要采用旋律引导、图示比较等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歌唱能力的提升。如,在教唱《小鱼篓》这首歌时,首先可以让学生模唱歌曲的旋律,对学生进行“旋律引导”,然后,要求学生把旋律换成歌词,这种教学方法,减少了老师逐句歌唱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有极大的帮助。然后,教师可以将曲谱中的旋律用线条表示出来,采用“图示比较”法,让学生感受旋律的高低变化,这样,学生在练习唱歌的时候,可以将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结合进行辩唱,“图示比较”法,对于培养学生的乐感,加深学生对于歌曲旋律的记忆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在小学唱歌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歌曲分成几个部分进行练习。先重点练会歌曲中难以掌握的部分,再练唱全曲。实践证明,创新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有极大的帮助,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学生的歌唱水平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三、榜样示范,用情感去感染和教育学生

教师饱含深情的演唱,给学生示范演唱歌曲,不仅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会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笔者在教唱歌曲《愉快的梦》时,为了激发学生歌唱意愿,笔者声情并茂地进行范唱,生动的面部表情和充满感染力的动作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我的感染之下,学生也十分投入地跟唱起来。教师范唱时,最好是清唱,不用音乐伴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矫正音准、节奏,促进学生听觉能力的提升。无伴奏唱歌,也有助于老师能清晰地听到学生的歌声,判断其唱歌是否正确。小学生唱歌喜欢喊着唱,这种演唱习惯,既不利于声带的健康发育,也不利于音准的准确性,所以,在唱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用一种自然的声音歌唱,同时,在歌唱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有表现力地唱歌,要求学生唱歌时注重情感表现,并且唱歌时自信大胆。音乐能陶冶性情,升华感情,因此,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感染,还可以进行美的教育,滋养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灵魂,培养小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例如,笔者在教唱歌曲《我们多么幸福》时,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想想我们是多么幸福,今天美好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因此,我们要热爱党,热爱祖国,只有祖国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在教唱这首歌曲时,我将人们对于党和国家的情感糅合其中,用情感去感染和教育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总之,小学唱歌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创新教学方法,在“感染”和“激励”下加深学生对于歌曲的记忆,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感悟音乐的真谛。

篇5

【关键字】音乐学科;唱歌教学

小学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教育,对儿童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手段,对美育的正确感受和创造,正是进行思想意识和情感教育的一种、也是培养艺术修养的体现。美育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在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提高全民族的音乐文化水平的过程中提高青少年一代的音乐文化修养是最重要的。而小学音乐教学必须完成这项任务的。因此,小学音乐教学中歌曲的演唱在音乐教学中十分重要。怎样能使学生正确的演唱每一首歌曲,这是每位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教学环节。所以,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对农村音乐学科中的唱歌教学谈一谈看法。

一、唱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音乐是通过声音的表现力来抒发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的。唱歌是音乐艺术中最易为儿童接受、喜爱、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学生直接参与艺术实践,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途径。所以,演唱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

二、基本训练是唱歌的基础

把一首优美的歌曲做到完美的演唱效果,必须有良好的音乐素质。良好的音乐素质的形成,具备优美音质外,还有丰厚的音乐知识,准确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术,以及丰富的情感处理等常用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将完美的声与情融为一体,产生良好的音乐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目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只教歌词,没有其它音乐基础训练,单独进行演唱。这样学生的音乐文化水平很难提高。另一种原因是现在小学生只去一味模仿,不会正确运用发声技巧和呼吸训练内容。因此常出现高音唱不上去,低音唱不出来的状况。每次碰到高音时,气息不足,心理紧张,大声喊唱。唱低音时咬字不准确,吐字不清晰,唱不出声音来。在合唱中声部混乱,强弱不清楚,平平淡淡等缺点。为了让学生达到完美演唱效果,应该做到下列几条:①首先注意演唱的姿势和用气。用鼻和口同时吸气,吸气时下肺部扩张,横膈膜下压,富有弹力和伸缩性、呼吸自然为原则,但是必须是加工后的自然,开始时心底要平静,越平静气息越自然,面带笑容,心情要坦然舒畅,为演唱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②注意歌词的清楚表现。歌词是表达歌曲艺术形象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咬字正确、吐字清楚才能把歌词的内容传达给听众。通过字正腔圆提高音质,增强歌曲的表现力、感染力。做到声音连贯、平稳有力度,音色有变化。③对歌曲的内容仔细分析,完全理解的基础上演唱,心情必须投入到歌曲的环境当中,这样才能唱出真情实感。

三、注重教材的选择

音乐学科的教学目的之一: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在唱歌曲时按上述要求去选择一些健康向上,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校园歌曲,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

近几年来,由于现代化的宣传工具进入家庭,给广大少年儿童带来优良学习唱歌的条件。但也带来诸多不利。由于流行歌曲的不断出现,使学生多多少少地会唱上几句。学生不知道音准还是不准,情感方面表达的足够还是不足够都不考虑,只去一味的模仿,这样以来给广大音乐教师带来很大的难题,在选歌方面和选材上要做到严格把关,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健康有益的自然环境中去提高他们的演唱技艺。

四、在歌唱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

音乐新课程标准里提出了: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兴趣是调动思维、探究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这是完成歌唱教学认为的重要因素。

小学生不认识谱,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直观教学成为了不可或缺额手段,新教材运用了一些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简洁明了的图谱,创设了轻松活泼明快简练,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感性上积累音乐的高音感和节奏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老师的教学压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教材上的《我有一只小羊羔》,图谱依据歌词的内容,采用小羊羔的图形,展示音的高低和时值长短,使得歌曲的旋律线条一目了然,所以我们应该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解读图谱,充分挖掘出图谱的内涵,让学生在主动探索领悟和体验的过程中,领悟到音乐中所蕴含的美,诱发他们学习歌曲的兴趣。

总之,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也就是提高我国全民族的音乐文化水平,为我国音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参与的表现形式,老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发簪。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歌声更加的美妙更加的动听,让他们的音乐素养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志江.音乐教育专业课堂教学艺术探究[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1)

[2]王文波.浅谈如何教好声乐课[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3)

[3]成莉萍.运用古典音乐元素,促进儿童音乐素养[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1)

篇6

关键词:初中音乐;实践活动;范唱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材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

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教学形式。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唱歌教学占有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大部分时间。通过几年的教学发现不少学生“喜欢唱歌,但不喜欢一本正经地学唱方法”,这种现象说明我们的老式教学方法已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喜欢音乐、认识音乐,从而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爱好音乐、享受音乐、运用音乐奠定基础。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教师范唱,动之以情

“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我们在唱歌教学中期望达到的主要教学目标,学生接触一首新歌时,首先是通过听觉的感受,但是,听觉效果转瞬即逝,不能让学生有一种长期的记忆。如果此时教师能声情并茂地范唱,学生立即会被你的情绪所感染,学生对所学的歌曲印象深刻,自然有想学的欲望。同时有了唱作前提,为教学中指导学生表现歌曲的速度、力度、音色、节奏、等做铺垫,能更好地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继而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尝试,去寻求最符合情感的处理办法。

二、让学生本能地喜欢唱歌

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是:听录音―朗读歌词―教唱旋律―以谱填词。前两个环节学生还兴趣高涨,可到第三个环节时声音陡然降下来了,许多同学爱唱不唱的,有的干脆做其他学科作业。在教第二三遍时,跟唱的学生已寥寥无几了,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很难坚持下去,老师无奈只好改教歌词,这样下来,学生歌是会唱了,但教学目的没有达到,一不会识谱,二没有学到唱歌技巧,歌声听起来干瘪,毫无感染力!

仔细想来,老师常常受限于教材的编排意图。试想,生活中会唱歌的人有多少?会识谱的人有几个?这么多的学生长大后不会人人从事音乐艺术吧!何不利用学生天生好动的性格换一种方式教学呢?听录音――随音乐节奏舞蹈、击拍――边舞、边击拍边默唱音乐――个人展示(唱、跳、伴奏、击拍),这样人尽其才,教学活动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当学一首新歌,他们在听录音时就能体会它是欢乐的还是悲伤的;是民族的还是大众的……该用什么样的舞蹈动作来表达,学习的欲望自然加强了、学习氛围起来了,课堂效率自然高。学生在随音乐舞蹈、跟音乐默唱中尽情感受音乐风格、把握演唱基调、在自我表现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感受各不相同,让学生大胆尝试,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这一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学生年少富有热情,易受情绪影响,一首好的歌曲,对它产生兴趣,不是从识谱开始,而是从听唱开始,从直觉开始,从心灵共振开始。其学唱是心灵宣泄的需要,也不是从识谱开始,而是从听唱开始,从声情并茂的激情练唱开始,在基本学会以后再学唱歌谱,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唱,而不能那样唱,这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是认知上的一个飞跃。

三、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歌唱技能

歌曲中的一些装饰音是训练歌唱技巧的好材料,教学中不必刻意提出来单独教唱,要让学生从熟悉的歌曲中体会装饰音的妙用。例如,引导学生回忆歌曲《小背篓》《在希望的田野上》《唱脸谱》《一根竹竿容易弯》中出现的装饰音,接着请学生自己找一找还有哪些歌曲中有这样的装饰音?装饰音经常出现在什么类型的歌曲中?你能唱给大家听吗?连续几个问题使学生都积极开动脑筋,不甘示弱,在自己的记忆中搜寻例子,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找到的歌曲,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经过练唱,体验装饰音有推波助澜、画龙点睛之功效,理解装饰音产生的原因及用法,拓宽了学习思路,增强了学习兴趣,越唱越爱唱,“装饰音”这个难点在愉快的歌声中得到了解决。

唱歌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告诉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本能地喜欢唱歌活动,教师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从不稳定的、低水平的有趣阶段,到音乐学习成为一种愉快享受的乐趣阶段,到最后的志趣阶段,引导学生步入成才之路或成为高素质的社会公民,为终身享受音乐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一、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是教师搞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能力。组织教学除了进行师生问好等一般的礼仪外,音乐课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在学生进入教室时,运用录音机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有启发性或与课本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同时,利用录音机、摄像机或电脑播放一些图片资料或动画,让同学们边欣赏画面、边欣赏音乐,展开积极的想象,自然而然的进入到音乐的世界中。

二、节奏、发声训练

一般在音乐课堂唱歌教学上,老师要书写大量的发声练习,重难点节奏,变化音,装饰音以及比较难以唱好的旋律等等。这样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它可以直观的标示出重难点节奏的同时还可以用录音的方式打出正确的节奏。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与听觉上,很快就获得知识体验。

三、新歌教学

1.导入新歌

一首歌能吸引学生,导入新歌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陈旧的导入因手法单一,不够具体和形象化等原因,已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致可能造成学生从这一刻开始便对这首歌失去或无法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如果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进行新歌导入,其导入手法将变得更新颖、生动、活泼、形象和更具感染力。

2.范唱

好的范唱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学唱热情。常规的范唱,教师往往因要顾及钢琴的弹奏或其他乐器的演奏,而令范唱表现的不够淋漓尽致和尽善尽美。而如果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教师则可以利用电脑音乐系统,课前制好歌曲音乐,编入软件。在范唱需要伴奏音乐时,便可调出软件中的伴奏音乐,进行声情并茂、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范唱,给学生以美的音乐享受。

3.歌词教学

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进行歌词教学,能使歌词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和多样化。例如,为了咬字吐字的清晰性和字音的准确性,我们可以将用标准普通话朗读的歌词录入软件。在进行歌词朗读教学时,我们只要调出事先录入的歌词朗读软件,咬字,吐字将十分的标准,韵味十足。

4.拓展与创新

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使学生在画面欣赏表演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动手创作出与歌曲意境相似的图画或手工艺制品等,同时能更加体现音乐与各科课程相整合的新理念。

篇8

1 先合再分――整体感悟再“分割”式教学之法

即先完整聆听歌曲,感受整体旋律,学唱,再解决歌曲中需要特别加工、处理的地方,比如装饰音、力度速度的变化、情绪的处理等。此方法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歌曲,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

一位北京的教师执教“春天举行音乐会”一课,给学生提供了四次自主学唱歌曲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听觉习惯”为指导思想,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简洁明了的导入环节后,教师自弹自唱歌曲,学生边看歌曲边听,然后回答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讨论中对歌曲的名字、拍号、情绪、词曲作者、前奏、间奏有了基本了解,也就是初步认识了这首歌曲。接着,学生连续听三遍范唱录音,在此过程中自学歌曲,做到初步“会唱”。这就是“先合”。正如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会长吴斌老师所说,唱会歌不一定要经过教,但唱好歌需要经过老师的教。

在后面“分”的环节中,教师通过当场录音,让学生对自己的演唱进行评价,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等手段,帮助学生解决难点乐句的音高、节奏问题,再加入力度、表情等要求。经过多次“分”之后,学生的演唱水平大有提高,最后反馈出来的效果相当不错。此法较好地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在一次又一次的歌唱实践中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听到了自己越来越动听的歌声。

2 先分再合――化整为零再“拼装”式教学之法

此方法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合篇幅比较长,或者难度较大的曲目。有位同事执教《三年级的小男生》,歌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活泼的旋律展示出三年级小男生天真的形象;第二部分采用“数板”的形式,生动描绘了小男孩的“顽皮”;第三部分旋律舒展,曲调上扬,表达了小男生渴望被理解、盼望成长的美好心愿。

第一步:抛砖引玉。以歌曲《小小少年》引出“少年的烦恼”话题,在听了学生的叙述之后,教师表示也有烦恼,因为遇到了一个非常调皮的小男生。紧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歌曲中的数板部分。教师一边演奏双响筒,一边:作业 本上│开大 炮│队列 集合│站不 齐│……请学生仔细听小男生调皮在哪儿?学生自然非常感兴趣,听得很认真。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就学习了歌曲的第二部分。

第二步:切入主题。教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究竟谁这么调皮呢?又是一个能吊足学生胃口的设问。此时播放歌曲第一部分的范唱录音:“老师呀老师呀请你别生气,我是三年级小男生……”很自然地揭示了歌名《三年级的小男生》。这部分的旋律中出现了切分节奏,但之前的学说数板环节已经教学生解决过切分节奏的演唱方法,所以此处再次接触不会有太大困难。这正是“环节设计要科学有效”的体现。

第三步:渗透德育。教师继续讲述:“老师对这位小男生的调皮表现很是头疼,那么他自己又是怎么想的呢?”播放歌曲第三部分:“老师请你别生气,相信我会长大的……”悠扬的旋律似乎唱出了所有学生的心声。整个教学环节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切合得恰到好处,歌曲的难点和思想教育渗透都解决得不错。

稍感遗憾的是由于教师把歌曲的段落顺序作了调整,导致在完整演唱歌曲时出现了段落之间衔接不畅的问题。笔者的思考是,分段教歌过程中也应有一定的“合”,要让学生听段落之间是怎样衔接的,注重完整性的感受,有了完整的感受才会有完整的表现。

3 分合并进――融会贯通“整体推进”式教学之法

这里所说的“分”与“合”,不仅仅是指单纯的歌曲“分割”与“拼装”,而是在教唱歌曲时,如何把握“唱会”与“唱好”的进程问题。过去,笔者一直认为应该先把歌曲唱会,然后再加入一些处理手段(比如力度的变化、速度的处理、装饰音的修饰、演唱歌声的控制等),帮助学生把歌曲唱好。在看了这么多的优秀课之后,再结合专家的指导、自身的揣摩实践,如今,无论是先解决歌曲中的难点乐句或乐段,还是在整体学唱歌曲时,笔者都会时刻注意学生的歌声质量与演唱要求。

比如教《开心里个来》时,笔者始终提醒学生用整齐、轻巧、高位置的声音去表现其中的“数板”部分;教《夏夜》时,由于歌曲本身塑造的意境很美,特别是诗歌般的词配上摇曳轻巧的三拍子节拍,使得整首歌曲特别好听,给人美的享受。所以,无论是朗读歌词,还是演唱词、谱,笔者都会加入对声音的要求。这样做的好处是无论哪个阶段的学习,学生的歌声始终是美美的。

教歌曲究竟是先唱会谱再唱词呢,还是先唱词再学谱?不禁让人联想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说法。笔者的理解是,不同的歌曲可采用不同的步骤,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有的歌曲节奏简洁,旋律单纯,歌词与歌谱的配合基本上是一音对一字,那么就可以先唱谱再填词。如歌曲《长吧,小孩》, 整首歌曲的主干音是“1、2、3、4、5”。笔者在教这首歌曲时,先帮助学生唱准主干音,然后出示歌谱,进行师生合作演唱,学生听着老师唱出的主干音后就能准确视唱歌谱了。完整视唱歌谱后再请学生唱唱二声部合唱。此环节将歌谱分成了两个声部,并尝试了简单的合唱,分分合合的过程中学生在听音、视唱、接口唱、二部合唱等方面都得到了训练。之后的唱词环节也进行得相当顺利。

至于那些旋律相对复杂的歌曲,则可以先唱熟歌词,再唱唱歌谱,这样操作的好处是可以帮助学生唱准歌谱的音高和节奏。这“分合并进”之法要求教师能灵活运用,不要机械运用。

4 音画结合――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感官认知,提高声音表现力

篇9

关键词:音乐教学;兴趣教学;形式多样

在幼儿园唱歌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反复启发小朋友,唱歌要有表情,高兴要怎样,生气要怎样……而幼儿依然毫无表情地唱。究其原因:是幼儿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少,所能掌握的感情表达有限,所以,不可能很好地表现歌曲所蕴含的情感。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幼儿在唱歌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呢?

一、生活中帮助幼儿体验喜、怒、哀、乐的感受,学习情感表达的初步方法

幼儿情感表达方式比较简单,高兴则笑、生气则哭。对此情况,我常常有目的地通过生活事例、故事、情境表演来丰富幼儿的情感。如:通过故事《聪明的乌龟》让幼儿明白乌龟乐于帮助同伴,遇事会想办法,把它乐于助人的表现形式告诉幼儿;同样,憎恶专干坏事的狐狸,并把厌恶的表达方式传授给幼儿。还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来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如:离园时的个别谈话,请孩子说说今天或高兴或生气或不开心的事,并启发幼儿用动作、表情表现出来……通过这样就能积累不同的情感和表达经验,为幼儿在演唱歌曲中的表达方式打下基础。

二、教学中善于引导幼儿表达歌曲的情感

1.教师要以自身的情感感染幼儿

爱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尤其喜欢模仿在园跟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因此,在活动中,作为老师就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这一特性,有目的地启发、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演唱歌曲、表述感情。如:学习歌曲《闪烁的小星》中,我像孩子们一样晃动着脑袋,双手像小星星一样,一闪一闪快活地唱歌,孩子看到老师拟人、童趣的动作和甜甜的笑脸,就会不由自主地模仿着老师的样子演唱起来,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孩子的艺术表现力。

2.引导幼儿理解、感受歌曲的情感

幼儿歌曲的内容是以幼儿所能理解的生活、情感为主。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体验歌曲的旋律、节奏、情感,我常常根据歌曲的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幼儿在与作品相应的情境中去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描绘的情景。如:学习歌曲《小熊过桥》,我通过木偶表演让幼儿体验小熊在桥上害怕的心情以及妈妈鼓励小熊过桥的动作、表情,引导幼儿在歌曲中更好地发挥情感表达得自然、恰当。

3.指导幼儿表达歌曲的感情

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缺乏演唱技巧,以为大声唱就是歌唱得好,所以,唱歌教学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孩子拼命大声地唱。这样不仅唱不好歌,还容易损伤孩子稚嫩的声带。因此,教师指导幼儿唱歌时,要根据歌曲内容的要求来唱,像欢乐或危急的作品要用较快或跳跃的语气来唱、而抒情或有困难的情景作品要用缓慢或细弱的声音来体现。如:演唱进行曲类型的歌曲《学做解放区》、欢快的歌曲《采蘑菇》等,要唱得雄壮有力、音色明亮;演唱抒情歌曲《小猫小猫你别吵》《好妈妈》等则要连贯、柔和。

三、形式多样,保持兴趣,强化练习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所以,幼儿歌唱活动形式切忌单一、重复。根据这一特点,我经常改变教学模式,用多变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幼儿学习表演的兴趣。

1.运用“现场录音”激发幼儿唱歌的兴趣

在日常的活动中,我利用多媒体的录音功能,将幼儿演唱的歌曲录存在电脑里放给他们听。每当孩子听到录音机里传出自己的歌声时会欣喜和惊奇,并情不自禁地跟着唱和跳起来,在无形中提高了幼儿的演唱水平。

2.创设演唱情境,丰富演出道具

设置表演专区,把麦克风、花球、表演服装等道具投放进去,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表演中,达到意犹未尽的效果。

3.开展“小小歌星大会”“点歌台”等活动

常常举行孩子喜爱并能参与的演唱活动,让小朋友在同伴的掌声中,尽情表演,感受艺术表演带来的快乐心情。

社会在变化,教育的方式也在变化。我坚信,只要多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根据孩子的喜好、能力、特点来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就能很好地发展他们的表演潜能,从而为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一、明确唱歌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最终实现的目标

作为小学低年级阶段,唱歌教学是让学生走进音乐最好的途径,也是激发学生热爱音乐最有效的方式。小学低年级唱歌教学的重点、难点最终实现的目标应该如何定义呢?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一二年级演唱内容的陈述为:“学唱儿歌、童谣及其他短小歌曲,参与演唱活动;能够用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能够对指挥动作做出反应;能够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其中中国民歌1―2首)。”

笔者认为课标对唱歌教学做出了大体的范围限定,但对具体教学的重点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在低年级学段,学生正处于接触音乐的初步阶段,因此可以将唱歌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最终实现的目标作出如下的定义:

1、唱歌教学的重点

可以按年级具体划分为:一年级以节奏为教学重点,对于节奏需要达到如下标准:

(1)能够对四二、四三、四四节拍作出正确的律动,整齐划一。

(2)能够击打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并做到节奏稳定、整齐。

(3)能够完成混合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二分音符的节奏击打,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强,可以尝试附点节奏。

(4)能够在唱歌过程中击打恒拍,对个别乐句能边唱边击打旋律节奏。

二年级应以音准为教学重点,并横向进行音准与节奏的结合练习,对于音准需要达到如下标准:

(1)能够形成一个八度的固定音高概念。

(2)能够唱准一个八度的音准。

(3)能够对基本音阶1、2、3、4、5、6、7几个音的钢琴弹奏做出反应。

(4)能够完成教材唱歌作品,音准准确,演唱整齐划一。

(5)能够将一个八度的音高结合正确的节奏进行视唱。

2、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最终实现的目标

明确了一二年级唱歌的重点后,所有的教学手段在应用时就有了目标和中心。在对节奏和音准的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明确:节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音准的准确性。对此没有捷径,需要教师尽量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多进行练习和模唱。最终要实现和达到的目标应体现抓住音乐要素进行教学,也就是严格让学生整体完成节奏的准确性和整齐性、音准的准确性,需要充分强调的是整体和整齐。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将教学流于形式,不深究、不严格,只有教师的要求明确、引导充分、指挥得当,学生才能够实现教师的教学目的,得到音乐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理念与教师关注点的回馈标准

对于音乐教学而言,教师秉承的教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相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在不同的教学理念中会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进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笔者已经明确了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且这些教学重点看起来非常专业,也许有教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不是音乐教学要像音乐专业教学一样进行专业的节奏练习和视唱练耳练习呢?当然不是。教学不能非左即右,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曾经采用专业的节奏练习和视唱练耳教学方式,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会感到枯燥。2000年改革后,教师们开始改变教学方式,但又变为音乐基础教学的不作为,效果依然不理想,学生音乐能力完全没有提高,甚至出现不会唱歌的现象。因此,必须实现两点的有效结合,对于低年级抓住节奏与音准等音乐要素贯彻教学可采用如下的教学理念:

1、实现专业的节奏和视唱练耳教学趣味性与游戏性的结合

唱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唱好歌,而唱好歌必须要掌握准确的节奏和音准,这是学生要唱好歌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既然如此,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节奏练习和视唱练耳教学就是不可或缺的。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是如何让专业的节奏练习和视唱练耳教学更易于在普及性音乐教育中进行,怎样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并喜欢参与,最终能够培养学生的唱歌能力,做到唱好歌。笔者以为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实现专业的节奏练习和视唱练耳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和游戏性的结合,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趣味性和游戏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循序渐进安排节奏和音准练习。制定整体计划

节奏和音准练习都是需要逐步开展的,在低年级唱歌教学中,歌曲比较短小,教学时间比较充分。现在很多教师利用较多的课堂时间来讲述歌曲的背景、相关文化、歌曲内容等,这些教学内容固然对唱歌教学也有一定的帮助,但并不是能够唱好歌的基础。对于唱歌教学而言,节奏和音准才是基础,其他的教学内容只是对唱好歌后的再一次情感升华。低年级的学生,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唱好歌、唱准歌的问题,情感的再次升华可以留到高年级进行。低年级的节奏与音准练习,是为了高年级程度较深的教学内容打基础。因此,在低年级中,应制定整体的教学计划,使其分散到每堂教学课中,循序渐进安排节奏和音准练习。

3、实现教学目标的统一与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有法,但无常法”是指教学方式需要多样化,但多样化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内在定义和标准,所有多样化的手段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统一的内质而存在的。在低年级,应围绕节奏与音准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进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所有的多样化手段都为实现节奏和音准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而使用。在低年级每个学期中,教师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此目标分散教学方式,使每次的音乐课都有阶段性的成果。只有明确了教学方式要实现的内质,才不会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中迷失方向。

4、关注不同音乐作品的音乐要素特点。进行纵向与横向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