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04:3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客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客教育论文

篇1

教师要彻底颠覆传统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变“教师统领课堂”为“学习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彻底改变学生的认知习惯,由过去的“接受、记忆”为现在的“获取、理解、实践”。初中政治课本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可以将课堂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发学生对课本的阅读和理解,进而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加深理解的同时,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比如,在学习“公民的个人权利”的时候,教师结合班级内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一名男生将邻桌女生的相片改画为猪八戒的形象),让学生阅读课本,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讨论:这名男生侵犯了邻桌的哪项权力?女生可以采用哪些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如果经过法律程序,男生将承担哪些法律责任?通过这件事,你对我们的日常行为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触?鲜活的生活事例、全新的学习方式、主动探究的合作模式、课本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新角度,促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进入了全新的世界:不再是背诵、记忆,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和大道理,而是从生活出发又回到生活的问题性思考和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也促使思想政治学习与学生生活实践紧紧结合起来,成为指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指南,切实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精神引导作用。

2课堂教学创新教育重在实践

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除了借鉴课改成功学校的先进经验,还要勇于实践,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新路子。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很丰富,但是任何一种教学理念都不可能贯穿教学始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学习反馈、学习成绩情况等多种因素,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学习方向,保证学生学习在目标的牵引下、在教师的指导下高效进行。因此,教学实践是实现教学创新教育的途径。教师应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实践探索。

2.1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练习的重要途径,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学情境的创设目的有多种: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进行难点突破、实现拓展连接等,但是能贯穿教学始终的教学情境少之又少。因此,教师要正确理解“创设教学情境”的含义,恰当运用这一教学策略,防止出现以偏概全,一点创新教育而大部分回到老方式上去的不良倾向。比如,在学习《生命宝贵》时,教师除了播放几个安全事故、交通事故视频,让学生从视觉上产生震撼外,还应该播放一组因失去亲人而痛不欲生的人们的照片,让学生理解生活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和你生命相关的亲人,让学生从更广泛意义上理解生命的宝贵。还有设计数个问题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感受联系起来,以促进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进而让情境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2.2教学策略多样

篇2

课堂环境如何,直接关系到班级的学习氛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自己的备课内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根本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也就无兴趣可谈。即使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无非是机械的记忆一些知识,其目的是为了在考试中获得好的成绩。但就多数而言,由于不感兴趣也就逐渐放弃英语学习。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课堂上教学方法更是多样化。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教师是一节课的主角,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讲授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要指导学生做好习题,上好复习课。这样的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和笔头练习,而忽视了英语相当于一门技能的培养,创新班级氛围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去学会学习,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比如在进行听力教学时,我们可以先采用比较容易且有趣的材料给学生听、同时我们也可以采用教师朗读,学生朗读的方式,我们也可以组织各种课堂上的英语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听力和语言应用能力,从而达到英语听力的教学目的。

2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我们未来教育的方向是素质教育,一成不变的记忆现有的知识以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能掌握继续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适合学生自己的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给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时间,给他们以更多的独立思维的空间。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师生的共同参与,相互交流。想要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必须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富有情景的高效课堂,师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课堂上的氛围更加和谐。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如何组织课堂和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对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尝试各种途径,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全面创新。在熟悉和巩固了新单词之后,教师可以着手组织新课了,教师可以用形象的图片附加必要的解释,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加以辅导,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听录音的方式,把课文需要讲解的部分以听力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听录音的同时思考问题。问题的设置尽量源于课文的内容,在训练学生听力的同时也可以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此外,我们还可以大量利用多媒体资源。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磁盘和软件,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成各种链接,这样我们就可以灵活自如的处理各种习题和各类知识点,无论是从题型设计花样上,还是从题型设计的效果显示方面,都可以达到教师提前设计的教学目的。此外,各种教学软件的使用也可以增添它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能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网络资源是广阔的领域,我们可以将现代教学技术与整个互联网链接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够做到随时上网查阅和下载我们想要的信息,用于教学和研究,从而更大范围地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这是以往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我曾经利用网络为学生准备过一节优质课,网络在课堂结构的设置,问题的提出,重难点问题的圈定以及各种辅助图片的查找,网络都起到了至关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3开拓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的课堂学习既是一种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一种探究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本身是一种探究创造的过程,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很好地发挥自己的的主导作用,不断研究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可以组织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样就可以使英语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是由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重点转变成以学生的“学”为重点,在“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一个很好地了解,同时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才可以更好地推行自主学习。乌申斯基说:“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教而是帮助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和保持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合作创新。中学英语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让学生对英语感兴趣,喜欢英语。美国心理学家鲁迪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获得最有用的知识。在现代语言学及英语言文学的指引下,在中学英语教师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教学方法上的不同流派,如认知法、听说法、视听法等。但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源于实践,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首先应该研究这些方法,丰富并发展我们的理论知识,为我们的英语教学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英语教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实际情况,认真研究,不断探索,通过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英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首先,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克服学生学习英语畏难情绪,逐步养成学习英语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力求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富有创意。同时要摆脱时间加汗水的模式,彻底抛弃教师满堂灌的传统观念,精讲多练,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次,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课堂环境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责任在于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态度要和蔼,语言要纯正、书法要规范、漂亮,版书设计要合理醒目,多媒体应用要恰到好处等。再次,超越教材,中学英语教材中有着丰富的语言知识点,通过发散思维,我们可以使教材联系社会实际,发掘出教材中的创新点。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内容,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备课时,我们不仅要备好教材中的知识点,同时也要善于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创新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丰富英语的课堂创新能力。

4创设成功的良好感觉

篇3

关键词:流体力学;科学创新;人文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130-02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教改革的一个重点,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1]。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工科院校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占有绝对的优势,忽略了综合素质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陶冶,导致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严重分离[2]。我们所培养大学生既有专业知识不足的缺点,又缺乏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因此,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应并重发展,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

人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和主观努力锻炼进行开发。工科课堂中蕴藏着丰富的可开发的人文因素,科学与人文可以有机融合,既使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又能使学生及时了解人文社会的新进展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使高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但是,许多高校在人文教育的内容设计上追求丰富多样而忽视协调统一,很难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3]。人文教育处在即兴发挥、随意点缀的状态,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充分挖掘[4]。综上所述,如何在工科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以流体力学课堂教学为教学改革实践基地,探索一条将科学创新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消除工科理论课堂上弥漫的繁冗气息,将科学的、新颖的教学理念引入课堂,通过深入挖掘创新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因素,建立科学创新与人文教育协调统一的融合理念,最后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以不同的传授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意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活跃、富有吸引力的人文环境,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理念

一般来说,现代工程师素质结构的精神层面应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是一种动态活动,把科学活动的结果(知识)和探究科学活动的过程(研究)有机地统一起来,把科学真理和求真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能使学生更深切地认识科学真谛,从更广泛的人类活动背景上把握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人才市场对毕业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在校本科学生也渐渐认识到具备上述能力的必要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课外科技创新等实践性活动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校方也提供不同形式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很多毕业后的学生认为,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师都能通过专业课的教学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持续终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在专业教学中就开始培养,自主学习对于自主确立目标、自主搜寻资料、自主选择方法、自主解决问题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自主学习或曰自主地获取知识,是一种众多要素综合发生作用的能力,而人文要素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上述理念,在流体力学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人文因素,以不同的传授视角与传授方式进行人文课堂的教学改革。

二、人文课堂的改革措施

(一)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科学的碰撞

哲学思想与科学研究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先进的哲学思想可以引领创新思维。在流体力学的课堂上,作者尝试了将古典哲学与现代科学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哲学思想与经典理论的互相呼应和协调统一,使他们通过人文素质的提升积蓄能量将来攀登更高的科学高峰。

例如,在讲授能量方程物理意义时,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论证和推导得到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的结论之后提问:在中国古代就有人提出了这样论断,请问此人是谁?等待学生讨论之后,教师给出答案—《老子》中写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触摸)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此时教师给予解释。

接着又提问:还有三个中国人在2000年后提出了与之惊人相似的论点,此人是谁?回答:华裔美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在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的CPT对称原则。他们的一位同事吴健雄证明了他们的预言是正确的。古今的哲学与科学在此时碰撞了,教师可以继续解释:视之不见相当于空间属性,因此夷就是P;听之不闻与声波有关,也就是与速度有关,是时间属性,因此希就是T;搏之不得说的是本身的特质,因此微就是C。这三个参数分别不符合对称的原则,必须和在一起,也就是“混而为一”。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将科学创新与经典理论和哲学人文统一起来,不但扩大了本科教学的知识面和学生的视野,同时将专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目标与教育总目标相一致化了。

(二)课堂设疑和讨论

通过课堂设疑引导学生形成“质疑”、“解惑”、“去伪”、“求真”的思维,训练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此时,专业教育通过严格的科学训练方式——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反复验证,完成科学知识学习、科学能力训练和科学精神培养的过程,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思考、实践科学探索,就是最好的人文教育。

例如,在讲解能量方程之前,教师进行了课堂演示:两张平行的纸片吹气后是分开还是合拢?请一名同学来做演示,请大家来讨论并揭示原因,然后引出能量方程的推导和意义,同时再重新用该理论解释现象。在讲解静力学的相对平衡方程时,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课堂设疑:在锅里捞面条,开始容易后面难,如何快速捞起最后的几根面条呢?然后让学生讨论,最后总结学生提出的办法:筷子在锅里做圆周运动,面条就会集中在锅底,自然容易快速捞起,并揭示相对平衡状态和运动流体的根本区别是粘滞力,由此引出欧拉方程的推导。

对于课堂讨论,教师一定要分别归纳不同的观点,纠正各自的错误观点,而不是给出正确的答案。如果给出的“标准答案”太过死板教条,一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二会束缚活跃的思维。当然,这个平衡点是很难掌握的,需要教师积累更多的经验,这对教师自身知识水平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能够促进教师的自我增值意识提高。

从上述课堂教学方法的案例来看,将人文精神贯穿于工科理论教学中,通过实证经验和逻辑论证进行科学探索,使得科学专业教育在培养和训练方式上与以前的教学方式大不相同,不但有灵活的外在形式,还具有人文教育的深刻意义。

(三)人文历史讲解

一些教师认为工科课堂以理论教学为主,没有必要告知学生相关的历史。但是,经典理论都有其发展的的历史脉络,有很多故事和文化蕴涵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定理和公式中,它们不但使烦闷的课堂变得有趣,还可以把伟大科学家的精神意志凝固在经典理论中传递给聆听者。

以前,教师在讲授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时总觉得即使借助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也无法让大多数学生喜爱和关注,于是对2010级学生的教案意增加了有关科学家的一些生平事件和主要代表理论。例如,教师提到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的区别时,会主动提到拉格朗日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提出了运用于静力学和动力学的普遍方程,建立了拉格朗日方程,把力学体系的运动方程从以力为基本概念的牛顿形式,改变为以能量为基本概念的分析力学形式,奠定了分析力学的基础。欧拉是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是第一个使用“函数”一词来描述包含各种参数表达式的人,也是把微积分应用于物理学的先驱者之一。学生们都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回忆在高等数学时两位科学家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很多学生表示,在听到这样的人文讲解后会消除对科学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产生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有部分同学会主动邀请老师带领他们参与各类科学研究活动。

三、教学改革实践的效果

本次教学改革的实践对象为建筑设备专业2010级的学生,分别比较了2009级和2010级两次教学过程考试成绩、参与科技竞赛情况作为评价这次教学效果的标准。分别如表1-表2。

从表1可以看出,2010级学生的优秀率达到10.3%,比2009级学生高出6.1%,80-89分的比例提高了25%,说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已经充分挖掘了其学习潜能,有利于带动整个专业的学习氛围。表1中不及格率下降了13.2%,说明大多数同学能够从这种教学改革方法中受益。从表2中可喜地看到,2010级同学踊跃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高涨,实现了实验创新和科技发明项目零的突破,并且全专业有2/3的同学参与了省级“挑战杯”科技创新项目,表明2010级建筑设备的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已经初步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有利于开展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

四、结论

工程教育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工科教育中的专业教育所培养的应当是具有人文精神且能综合运用专业技术知识为社会服务的技术人才,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才是完整的工程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应成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两翼,通过直面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巨大的社会需求来培养社会责任感。科学的求证、求真、求实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发现的乐趣,发现问题、验证结果就是最大的回报。所以,通过将人文教育融合科技创新培养来激发和引导学生探索的意识,这种理念比学习科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晓明.素质教育的基本渠道: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1):33-36.

[2]张志宏,顾建农,王家楣.“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6,(5):87-91.

篇4

关键词:创新教育 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和源泉。教育作为知识传播、创新、应用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摇篮[1],学习的本质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近年来,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关键话题,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3]。小学语文课堂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是人们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对于正在不断成长的小学生更为重要[4]。因此,语文课堂除了让学生学会现有的知识外,还更应该让学生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技巧,重视其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研究,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国内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现状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汉语文字具有灵活性、象形性、表意性等独特之处,几千年汉语文化的深厚积淀,这就要求语文教育要全面提高人们的语文涵养[5]。然而,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学却不能尽如人意,总体表现为,教学内容繁杂,师生负担重;效率比较低下,很多学生小学毕业,学了五六年的语文,却不知如何写文章;老师费心、学生也比较费力。因此,创新教育的提出,对于长期受到“多慢差费”困扰的语文教学是一种挑战,由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特点,语文课堂在小学阶段也是一门比重比较大的重要课程,同时肩负着知识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首先就要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观念更新和方法改革。

2 创新教育策略探讨

2.1 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创造精神

小学教育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他们对于什么都感到非常的新鲜与好奇,课堂上往往喜欢吵闹,儿童时期的学习作为人们终身学习的起始阶段,这也是儿童学习习惯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关键时期[6]。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格外珍惜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他们成为一个有思想、感情和创造能力的孩子,让学习成为孩子们感兴趣又富有意义的事情。平时教学过程中,积极对教学方法及策略进行研究,不断激发孩子探索新知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小学生进行争辩,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促进学生们之间亲密关系,同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在激烈争辩中得以提高与锻炼。在进行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每一个字母都编成儿歌的形式,以助于学生记住其音形,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7]。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摒弃一味知识灌输的方式,而应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尤其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还应采用合适的方法指引其上进,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认真给予表扬;主动对学生表现出关怀之情,让学生从细微之处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8]。这样将有助于师生之间感情交流,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和谐的共鸣。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用于发表见解,教会学生思考,对于比较好的见解,可以通过让其展示思维过程来理清思维,鼓励学生自辟蹊径,不断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和激发身上创造的火花。此外,学生的想象能力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应让学生大胆的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发挥其想象能力,如可以通过续编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其不断联想,同时还能感受和体悟文中人物的命运。

2.2 重视授之以渔

古人有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9]。创新教育中课堂教育仍是其重要的核心部分,创新教育的最重要一点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在是传统课堂上的核心人物,应该作为平等的关系与同学共同参与班级教学活动[10]。在课堂上,与同学真正做到关系平等、互相尊重,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不断培养其自学能力,小学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识字、阅读和写作,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以及感悟、运用语言。因此,教师在创新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应该起到“授之以渔”的作用,学生们只有学会“会学”,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伟大的创造发明多是缘于质疑,因此教学活动中要指导学生学习质疑的方法,敢于质疑,在质疑和解疑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创造能力。

2.3努力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

由于小学生刚走进校门,面对有纪律、有组织的严肃课堂常常表现出无所适从,更别谈能够激发出创造的火花了[11]。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积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减少内心的恐惧,自由的发挥和表现自己,而不必担心自己表现不好遭到大家嘲笑,能够积极勇敢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新教学改革认为,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下,才能够更好的展开思维创新和有效的想象。课堂上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不要担心学生们犯错误,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在错误中才能清晰认识自我和提升自我,从而才能积极地参与到语文课堂的探索中来。

2.4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已有科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以及形成要领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其语言能力的,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将语言交际训练、说话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环节中。教师积极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语言交际训练的兴趣,指导学生扎实打好说话的基础和内功。语言交际也是较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语文教学目的中的重要任务。所以语文课堂上语言交际中,在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一些精彩的语文课文教学中,努力挖掘口语交际的源泉,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在语文创新教育中,老师不拘泥于课本上已有的表现形式、结构语言,深入挖掘新问题,可以通过变化课题训练、变换句式、调整结果、人称转换等方式率先打破课本上的局限,使学生的思维跳出束缚,积极培养其创新思维。

2.5 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努力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

一味的课堂教学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厌学情绪的生成,不利于小学生们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积极采取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活动课教学应该包括学科、活动两个部分,教师们应该格外重视语文活动课教学,让其成为帮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实现个性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和途径。可以根据季节特点以及学校所处的地域特点,引导学生们积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学会主动思索,在小实验中通过自己动手去感悟生活的奇妙。

3结语

语文创新教育的关键还是通过一定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语文思维功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且创新性思维具有求异性、发散性以及非逻辑性等特点[12]。教师作为现代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其也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教师的创新性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力量源泉,学生创新思维如何与教师的创新性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作为教师还要不断地探索创新教育的方法与策略,为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努力。在本研究中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各个教学活动的细节,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创造精神,重视授之以渔,通过努力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积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进而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努力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此外,还需指出,各个语文课堂上创新教育策略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问题,更是为了激发学生个体的内在创新潜能,形成创新性思维,进而培养成可以为社会做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策略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雷静,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湖南有色金属2009,5(4):152-154

[2]陈慧娟,实施素质教育 更新教育观念――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创新教育的艺术手段[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11,6(11):143-144

[3]邹连发,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的创新尝试[J],吉林教育2011,7(3):56-58

[4]张培.建构主义理论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堂设计――《说不尽的桥》教学设计理念[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21(2):207-208.

[5]周富.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1):135-136.

[6]周艳苓,杨文琴,房晓敏,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激发中职生的语文学习兴趣[J],课外阅读(中旬),2010,(12):129-130.

[7]孙丽霞.中职生语文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4):172-173.

[8]朱荔潮.浅谈高中生物学综合表述能力的培养[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8(2):205-206.

[9]程科.以赏识召唤兴趣--树立中职生语文学习信心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6):219-220.

[10]徐朝霞.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师的角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9,(4):161-162.

篇5

一、精心设计导入语

一个吸引人的导入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1、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课文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辞优美的文章,读着那些文章,眼前就浮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放西沙群岛美丽的图片,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各式各样的珊瑚,海参,大龙虾,成群结队的鱼,有趣的海龟,栖息在茂密的树林中的各式各样的鸟,配以悠扬的古铮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都有美的感受。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然后,我问学生: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你们想去看看吗?”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乘飞机去看一看,好不好?“

在美丽的风光图片和柔和的音乐声中,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2、以趣开头。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他们就会去思考,去理解。在学习《会摇尾巴的狼》一课中,我让学生说说狼和羊是怎样的动物,狼和羊会发生什么故事?狼会不会摇尾巴?课文为什么以《会摇尾巴的狼》课题?一石激动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在小组合作中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讲究提问的方法

汉语是一门充满趣味的语言,不同的句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语调、语气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一定要争气》一文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当学生说到课文讲了童第周两次争气的事,一次为自己,一次为国家。我表扬后学生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童第周为什么要给自己争气?他又是怎样给自己争气的?结果怎样?从童第周为自己争气这件事你想到了什么?问题虽然简短,但结合课文内容,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

三、注意处理课堂的冷场

冷场是学生遇到问题不知如何时的反应。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在问题难度的设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课堂上及时表扬学生,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问题太简单,学生又觉得没意思,为此,在备课时,在问题的设计上我是花了大量的功夫,以其问得巧,问得妙。在教学《曼谷的小象》时,我问学生:你认为这是一头怎样的小象?你是从课文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课堂气氛也在学生的思考中活跃起来。

篇6

1.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捕捉一切教育契机,提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时空。精心设计课堂创新教学方案,营造平等、和谐的创新教学氛围,创设动态、灵活的创新教学过程,加强创新学习的学法指导,都能够有效地引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然而,这一切无疑都是要建立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才能起作用。没有兴趣,就缺乏学习的动力,就无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更谈不上有创造性地学习。因此,创新课堂教学,贵在激发学生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同时也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动力,教师把握学生的兴趣脉搏,精心诱导和激发学习兴趣,造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让他们的认知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并且在教师的创新教学引领下,积极指向创新教学旨在达成的目标。

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领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学生就能对教师的全部教学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传统的教育思想把教学过程只看作知识传递过程,把学生当作录音机、录象机,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就异化为“训兽式”的活动。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虽然也掌握了一些课本的基本知识,但缺乏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其后果不仅效益低下,更严重的压抑了学生积极、主动人生态度的形成,不能真正体验学习生活的愉悦,不能体会到因主动性发挥而得到的创新精神的满足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倡导民主平等、营造和谐氛围。教师与学生平等。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老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不能在课堂上随意的指责他们,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他们,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3.加强学法指导、树立探究意识。自学态度是语文自学能力结构中的动力,学生只有具有自学的积极态度,才能给自学以强大的内驱力,促进自学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对于小学生,我们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其自学、探究的本领,从而主动树立探究的意识。自学的态度一般由认识、情感、行为倾向构成。学生认识理解了语文自学的意义、价值,从而萌发自学语文的自信感、愉,通过积极自学获得语文兴趣,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4.精心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中和保持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手段,是一堂课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组织教学不但在上课一开始时进行,而且应贯穿在一堂课的全过程。教师能否把准备好的教材内容,有成效地传授给学生,组织好课堂秩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首先要精心组织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较乱的班级,教师如果不组织课堂秩序,就难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即使在秩序较好的班级,开始也要组织课堂秩序。如何组织课堂秩序,常因教师而异,有的教师面对混乱的课堂和颜悦色,只用和蔼的目光,可亲的手势学生就顿时安静。这说明,组织课堂,要讲究艺术性。如在教学课文《蚕姑娘》时,我在分析课文,有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我采用猜字谜的方式引导他们:“一只黑狗,不叫不闹”谁猜到了就发奖品,学生得注意力一下子就全集中了。

其次要善于利用反馈信息,组织教学进程。在讲课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好教学进程。如果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表情都不对,如皱眉、瞪眼、精神萎蘼等等,说明他们没有很好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再讲下去了,应该问学生什么地方听不懂,必须进行重讲或辅导性讲解。

篇7

1.1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需要对幼儿的实际特点进行全面了解,并且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相关要求进行充分把握,进而采取有效的教育模式,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可见,正确的儿童观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才能够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强化教育效果,有助于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1.2充分理解教育过程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教师需要对教育过程进行充分理解。所谓的教育过程主要指教师通过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幼儿在行为方面和思想方面得到提高,使幼儿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幼儿教师只有充分理解教育的过程,才能够在实际的幼儿教育中,采取有效的策略,不断改变幼儿的思想和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为幼儿思想发展打好基础。

1.3教师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幼儿教育的质量,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很多教师认为对幼儿主要进行知识教学,教师只要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由于教师除了要对幼儿进行知识的教育之外,还需要对幼儿进行思想引导,纠正幼儿的错误行为。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高职业道德素质,幼儿年龄小,无法进行自我表达,如果教师不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就将影响到幼儿的良好发展。

2.幼儿教育模式分析

近年来,幼儿园教育呈小学化,重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轻主体意识、学习兴趣,幼儿整日围着教师转,对教师的话唯命是从,机械地记诵不感兴趣的东西,是被动的沮丧的学习者。教师是知识的传声筒,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上课是基本活动,“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教师指示,幼儿做”,完全忽视幼儿自我学习的愿望。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严重束缚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体现。

2.1设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课程目标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确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课程目标。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其主要是为了达到怎样的目的。教师主要设定几个课堂目标:幼儿应该在幼儿园学习中,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数学技能、书写能力、艺术技能和社会技能等。通过对幼儿进行有效的课程教育,实现有效的课程教育,使幼儿打好基础,有助于幼儿的良好发展。

2.2设定合理的课程内容

教师需要设定合理的课程内容,由于针对幼儿教育的教材非常少,无法使教师进行充分教学,幼儿无法全面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因此,教师应该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内容至少应该包括对学生进行空间、形状、数字和时间的教学,教学生识字,教学生书写,教学生学习音乐、舞蹈、体育,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等等。教师通过合理设定课程内容,能够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全面,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能力也会显著提高,这样才能够真正对幼儿进行有效的课程教育。

2.3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课程教育方法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并且很多幼儿对教师教授的内容不感兴趣,影响幼儿教育效果。教师需要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课程教育方法,如游戏教育法、合作学习教育法等,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能够参与学习,这样,幼儿才能显著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4运用正确的课程评价方法

课程评价是幼儿教育课程模式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一些教师忽略了对课程的有效评价,影响了幼儿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运用正确的课程评价方法,通过对自身教学情况的评价,对幼儿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有助于提高教育水平。另外,在对幼儿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鼓励性的语言,多用赞美性的语言,有效提高幼儿学习的自信心,使幼儿在课堂学习中能够积极配合教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促进幼儿的学习进步。

篇8

关键词:文史类学科;创新性教育;改革、发展

在教学体系中,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消除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改革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了创新性教育。在文史类学科中,创新性教育要求学生不仅仅对基础知识熟练的掌握,思维能力进行参与,而且需要老师的引导,理念的灌输,以及各方面的支持。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文科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应该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了解真实情感。在文史类学科中,同样需要学生在了解现实的基础上,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在教育中逐渐改革,在创新中发展。

1、 分析我国文史类学科创新性教育的现状

由于受到传统文史类教育模式的影响,文史类的课堂依然采用的是教和学的教育模式,在课堂的设置以及考题的设置中还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的表现。根据传统的教育,教师根据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这就造成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的同时方法都比较呆板。缺乏创新意识,形成了一种瓶颈,这就影响了教师的讲课以及学生综合发展,局限了知识面。在潜意识中人为:只有理科需要创新。这种学习理念就造成文史类学科不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文史类的教育中要积极的提倡创新意识,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在教育的改革中要推广创新性教育,打破传统的教育思想,培养新型的教育人才,改变文史类学科在创新性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2、 文史类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分析

许多人认为,创新是理科生的事,而文科生与创新没有关系。这种创新理念就影响了文史类学生的教育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文史类学生在创新能力的存在的原因,有助于改变这种学习理念,提高文史类学科教育。其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由于传统的教育“偏科”思想的影响。不少学校都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现象。在学校的正常教育过程中,不断的加强对人文教育的投入,提倡文化素质教育,吸收大量的优秀学者,优秀教师来进行引导,改变了人文氛围,沉淀了提高文史类学科教育的影响。在教育中要不断的积累,缩短文史与理工的差距,改变在人才培养和知识培养的现状。要紧抓教育理念,抢抓机遇,积极的号召文史类学科教育的政策,改变教学发展的现状,打破传统的重理轻文的思想。

另一方面就是:在教育中,学科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但是在教育的现状中可以看到,应试教育主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向,主要以升学率来评价文史类教育发展。这种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在文史类学科的教育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的教育理念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教育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独立的进行思维、独立的进行判断,能够做到行动独立,有自身独特的思维。因此,要在教育中提倡创新性教育,进行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学习模式需要不断的积累,最终达到发展教育的目的。

3、 培养学生在文史类学科中的创新能力的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在文史类学科中的创新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其中主要的策略有:

3.1进行创新教育

在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教育课程的学习。在学科中培养学生创新的理念,以及在校内经常开展一些学术讲座、创新性活动的讲座、开展科普活动、举办科技展览活动等,让学生在课内课外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培养,增强文史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2借助多媒体进行课堂教育。

在文史类学科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数字化的教育工具,改变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在交流、沟通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拓展思维、独立思维的意识,这就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多元化的教学,在思考的过程中有独特的观点,一步一步进行挖掘,这就形成了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模式。

3.3提倡学生独立写作、自由写作。

这种随意性的写作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想象空间,根据自身的思维进行创作,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个性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范文,以及写作上的技巧。加强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能够在作品中反应作者独特的思维,这样就能给读者带来一种情感体验。要结合文史类学科的特点进行不断的突破,能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在积累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发展这种创新性教育,使得学生在成长中,知识面不断的丰富,能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探索中不断的发展,在创新中不断的提升。

4、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文史类学科在创新性教育中的改革发展,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国家创造性的人才,加强各方面的教育。要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文史类课堂中进行改革,推广新思路、新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要进行沟通、交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师授课的知识面,实施全面教育,能够让学生综合发展,在文史类学科的教育中,注重创新,能够为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做出贡献。重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茂建东,赵剑锋.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对高校文科生创新意识形成的束缚[J].出国与就业,2010(12)

[2]石新华,谢耀鹏.中学语文实践活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

[3]吴和平,李金峰,马志国,吴群志,杜鹃.创建基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0(28)

[4]师范类本科生人才培养和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性探索及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2010(04)

[5]杜强强,史晓霞.守正与纳新:马列文论创新性教学理论与实践[J].现代语文,2012(08)

姓名:马国超

篇9

科技创新型人才具有的特点就是对科技创新活动有浓厚兴趣。对科技创新活动有很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青少年由于自身年龄特点,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科技创新型人才往往能将求知欲转化为兴趣。兴趣是学习行为的生理动力。一旦对科技创新有兴趣,那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其来说就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就会很快吸收相应知识,并常常将其应用于实际。在初高中学校学习阶段中,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影响其大学专业选择与以后就业为社会发展、奉献前进的方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青少年对计算机的求知欲,教师指导使其很好地将求知欲转化为学习兴趣,吸收相应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将其科技创新技能用于服务社会,对自身而言是一个快乐又富有挑战性的创作过程。兴趣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快乐学习,快乐创作。

二、运用

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兴趣后,教师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青少年学以致用非常重要。网络是个巨大的资源库。培养青少年如何搜索、过滤,提取有用信息,是必备的知识技能。在教育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多种搜索引擎查找有价值的资源。利用维普网等大型数据资源网站进行相关材料资源的查找与阅读。利用IE浏览器浏览国内外最新科技创新方面知识。利用邮箱或MSN等网络聊天工具彼此间进行交流合作。利用网上视频资源进行视频教程培训。可以极大地提高与丰富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创新

科技创新型人才具有另一个特点,就是有很强的学习与创作毅力。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就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的。在学习、创作过程中,有许多难题与困难。面对难题,高难度的创作目标时,毅力是否坚强,是其能否成为成功的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总结归纳要学会学精一门技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难题难以计数。如学生在软件编程科技创作时,遇到作品一个功能的实现有难题的时候,在毅力的坚持下,查阅各项书籍,在一天中常常查阅知识而忘了吃饭,全身心地投入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在查阅书籍的同时进行大量知识归纳与应用。在多次程序修改与调试后,实现预定的功能目标。中间的调试失败的经历与挫折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毅力坚持,一个具有完善功能的科技创新作品就难以实现。科技创新型人才成长中,毅力是一个非常重要、明显的素质特点。

四、途径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

课型创新是初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话题。如何对传统的语文教学进行创新和改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这个问题同样值得语文教师的注意。而所谓的课型创新,就是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最后创造出有时代特点的、实用的、科学的、新颖的新课程。一直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都是串讲式、讲析式、答问式、谈话式等陈旧的课型,如何创造学生自主阅读式、活动式、导入式、探究式的创新课型,这是本文讨论的内容。

一、课型创新的要求

新课标中,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师在教授基础语文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高效阅读教育。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在所学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基础能力的训练、学习方法的养成、情感价值观的熏陶以及四维能力的培养,在这五个方面得到科学而切实的训练。一直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是在“诵读、品析、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熏陶。在课型创新的要求下,语文阅读教学就要充分训练学生的语言、基础技能、思维能力,运用各种方法,创造各种课堂活动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阅读教学的课型创新

1.文言文教学

一般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分诵读法、串讲分析法、评点法、文意猜读法。在课型创新的要求下,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可以进行“试讲”和“回讲”。其中试讲是在学生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掌握了一些文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回讲,是指学生回复教师讲过的内容,一般用于难度较大的句子或段落。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回讲,不能照搬笔记或机械地重复教师的内容。其次,注重诵读。即使是课型创新,基本的诵读能力也要着重注意。通过“读”来破除生涩,培养语感,帮助理解,体会全文的情味和不可言传的妙处。这样的诵读包括学习前的“预读”和教学中和教学后的“反复读”。文言文的“预读”比其他任何一类文章都重要。“预读”可以使学生依靠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注释,扫清文字障碍,把握内容梗概。在这样的一个教学流程下,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是将创新课程的要求运用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2.小说教学

小说教学最主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知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整体感知作品的内容,包括文章的框架和行文思路、主要材料,要初步感受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优美形象。针对以上要求,创新课型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情节结构。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先通读全文,对其故事梗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明确小说的结构是复杂还是简单,是单线还是复线。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学找出情节发展的线索,即情节发展的脉络,作者是如何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组成整体。三是弄清构成情节的各个场面。即通过切分场面,把握中心事件及基本冲突,找出线索。划分场面后,引导学生把全部场面联系起来,找出串联场面的中心线索,就可以确定小说的中心事件和反映的基本冲突。

另一个创新方面是人物形象创新。课型上集中精力分析研究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分析研究人物在小说所描述的事件中“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时必须分析人物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这样才能深入人物的内心深处,对人物复杂的心理和最细微的心态变化、最隐秘的思想潜流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做尽可能的揭示。通过对小说课型的感知和探究,学生的自学和阅读能力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散文教学

散文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抒发的是作家对人生、生活、自然、社会的感悟,言我之志,抒我之情,表现自我,也表现和批判社会的各方面,揭示作家的个性与人格。郁达夫认为,这种文体最大的特征是作家所“表现的个性”。朱自清也说,散文就是要“表现自己”。刘白羽认为,它是作家的“血”和“感情”的“燃烧”,是激越奔放的“心灵咏叹”。

创新课型要求下,散文教学更加注重文本。不能将从散文整体归纳的几大特征硬套在每篇散文上,诸如题材广泛、形散神聚等。这样的教学只会导致对散文文体的结构特征和审美特征的表层化把握,却很少从创作主体的个性和人格的角度,从作家艺术思维活动的特点上去作深层次的分析。

首先,要区分散文种类,确定教学重点。如记叙类是通过生活片断、场景和细节等艺术描写来写人叙事。写人叙事的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这个人物以至整个生活的具体而深切的主观感受。作者寄寓在人物和生活片断的描写中的主观感受和情思成为关注的重点。如《我与地坛》讲的是“我”从地坛吸取的精神力量、精神信仰;《我儿子一家》是讲“我”所体验到的真实的生活情趣。抒情类则善于通过对景、物的极力描绘,寄情于物、寓情于景,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生活激情。意境的营造往往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和结构方式,情感的抒发也与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密切相关。分析意境和相应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明确而极有个性特点的情思成为重点。议论类着重运用文学形象来阐述事理,但并不侧重于议论的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而是具鲜明的形象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