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01:2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文言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文言文

篇1

一、纵向联系文章语境,望文而生义

文言文翻译还需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文本句意。特别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文言文,要顺利进行某些句子的翻译,需要对通篇文意作出一定梳理。在梳理过程中,可以获取更多文意信息,来个“望文”而“生义”。就是通过比对、印证、推演等手法,将文中事件、人物等要素理清之后,找到翻译的切入点。所谓“望文生义”,就是要对上下文意进行反复推敲,占有更多信息和翻译要素,而不是断章取义,或者“想当然”。这样就能提高命中率,赢得高分才成为可能。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翻译“:(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如果不联系上下文,想顺利完成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一句中“若乃名者”,结合上文可知是“至于老师的名称”,“仆脆怯”是“我懦弱胆怯”。第二句中“亟谋于知道者”,需要联系下文才能知晓,“亟”是“尽快”,“谋”是“商量”,“知道者”是“精通学问的人”。通过联系上下文意,基本掌握文本语意,再进行翻译就不再那么生涩艰难。如果不懂文意,势必要出现张冠李戴现象。这些关键词出现错误,整个句子翻译就会是南辕北辙,失分就是必然结果。

二、纵横交互规范表达,情真而意切

文言文翻译不仅要读懂文本理解文意,还需要有扎实的表达基本功,也就是要遵循基本原则“雅”。翻译可以直译,但更多时候需要意译,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完全一致,有些词语早已不再经常使用,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情况较多,翻译时自然需要有创造性。所谓创造性,就是指翻译时的遣词造句要符合规范要求,还要做到表情达意的完美精致。在平时训练时,要注意掌握文言修辞,如对偶、互文、借喻、同感等,要尊重原文用法,保留表达特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译文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是运用了互文,翻译时要注意。“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译文为:从小石潭向西南望去,溪身像北斗星一样曲折,溪流像游蛇那样流动,可以看到它一会儿显露一会儿隐没,它的两岸像犬牙一样交错,无法探知它的源头。这里就运用了暗喻修辞方法,翻译要保留。

篇2

错误一

混淆古今异译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错误二

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错误三

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错误四

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错误五

语言不合规范

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

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篇3

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文言文课程一直以来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难点。由于缺乏时代语境的引入,和对古代文化的陌生,学生对于文言文教学缺乏足够的兴趣。但是,高中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与学习的体系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历来也是在高考中可以体现学生差异的重要部分。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下,我们在探究高中文言文教学当中,必须通过加强对学生自身的教育引导,来实现其对高中语文学习的有效把握。另外,情境教学科研有效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具有确实的科学依据。脑科学研究表明:脑的左右两个半球既分工又合作。左脑是语言理解的中枢,主要完成语言的、逻辑的、分析的、代数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负责条理化思维或叫做逻辑思维。右脑则是情绪中枢,主要完成直观的、综合的、图形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负责直觉、想象力、创造力等形象思维。学习时两半球的优势兴奋交替兴抑,互补协同,会大大释放大脑的潜能,提高效率。当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为难、畏难”的情绪时,教师应该具体地分析原因,对学生的困惑进行系统分析,并通过情感教学的情境来解决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而所谓情感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是学生学好各种知识的催化剂,不容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合理调节和充分利用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高中文言文教学当中,教师往往通过情感教学的方式,便能够解决学生自身的畏难情绪。通过情境教学的展开,引导其对学习文言文产生足够的动力。

首先,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将传统教学系统当中的逼迫学生学习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学。在文言文的学习当中,如果赶鸭子上家,让学生在不愿听、听不懂的气氛中进行学习,那么其自身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会呈现出被动的状态。但是,情感教学的引入很好地解决了学生这方面的问题。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加强其自身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对于学生充分理解课堂内容及含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文言文没有太多接触。这种缺乏时代要素的隔膜,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即会认为文言文本身是枯燥的,而其整个的学习状态将是非常枯燥。

第二,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当中的优秀篇章,其内在蕴含了包括了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意蕴。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建立起自身对文学作品的品鉴和基本类型的区别。学生往往会通过有效的学习手段和学习方式,来对文言文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建立对古代文言文的审美来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简单的对文言文字词句子结构的学习,上升到对其整个思想意蕴和审美形态的整体把握。学生学习文言文,本身便是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这种通过文言文学习,而进行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意识的把握,对于学生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文言文中所阐述的对真善美的关照,与学生在这一时期成为所需要的对美的认知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文言文的篇章当中,蕴含了中国古代文人志士、儒者道士对人生充满哲理的思索,和对人生境遇的各种体验。以坡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例,其在整个行文过程当中,阐述了作者坡对人生的一种奇妙体验。其为读者人生境界的提升和对人生的感觉描写的十分细致到位。作为学生来讲,其在认真诵读坡先生的作品时,可以体会到其对人生和宇宙辩证关系的探索,并能够通过作品的阅读和背诵,加深自己对这种豪迈人生的感悟,从而通过文学审美来大大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这种通过文言文作品来影响人细节的文字,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作品时,不仅仅是在进行简单的文言文知识学习,更是对人生态度和人生观念进行学习和调整。

二、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实践情感教学的基本路径探析

文言文与学生个人的情感存在着良好的互动,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很容易与学习内容产生共鸣。这为文言文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情节,奠定了充分的现实基础。而在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通过对学生的审美追求和情感陶冶作用的把握,充分发挥其作用,努力使其对整个学习状态具有清晰的认识。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督导,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对课文的诵读。众所周知,文言文具有节奏美和韵律美,其在朗读的时候会朗朗上口,这种韵味儿会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内在的优美韵律和内部结构构成。学生在诵读的时候,可以通过对这种韵律的赏析来加深对古代文学当中形式美的认识。另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让自己的思维空间进入到文章中的优美世界里。

第二,教师在进行课文的讲解时,将传统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课文当中的字词和句子的把握,上升到对学习规律和思想内涵的把握。文言文的表达具有其内在规律,通过加强对文章中内在规律的认识,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中的意蕴。作为教师来讲,更要加强对学生对文学作品当中主题思想的把握。教师在教学时,结合文章中所传递的内容,适时地将文章中所蕴含的审美观念与主题思想进行讲解,并对文章中的思想情感移情到现实的生活当中,通过现代生活的引入,来推进其情感教学,使得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达到更好的效果。

篇4

高中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赤壁赋》)

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1、及时相遣归。(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孔雀东南飞》

4、好自相扶将。(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孔雀东南飞》

5、还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孔雀东南飞》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

7、君既若见录。(见录是录我的倒装)译:您既然如此惦记我。《孔雀东南飞》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

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多数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是宾客的后置定语)译: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荆轲刺秦王》)

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鸿门宴》)

5、群臣侍殿上者.( 侍殿上是群臣的后置定语) 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荆轲刺秦王》)

6、金千斤,邑万家。(千斤是金的后置定语,万家是邑的后置定语)译: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荆轲刺秦王》)

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鸿门宴》)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赤壁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赤壁赋》)

3、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赤壁赋》)

5、相与枕藉乎舟中。(应为相与乎舟中枕藉。)(《赤壁赋》)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应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游褒禅山记》)

7、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

7、沛公军霸上。(应为沛公(于)霸上驻军)(《鸿门宴》)

8、徘徊庭树下。(应为(于)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9、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为夫今樊将军,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

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10、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应为嘉为先于秦王言曰。)译: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荆轲刺秦王》)

11、燕王拜送于庭。(应为燕王于庭拜送。)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荆轲刺秦王》)

12、见燕使者咸阳宫。(应为(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译:(秦王)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刺秦王》)

1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鸿门宴》)

14、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译:把事情全告诉了他。(《鸿门宴》)

15、长于臣。(应为于臣长。)译:比我大。(《鸿门宴》)

篇5

关键词翻译标准原则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语文试卷中除作文之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题,如何做好这道题已成为学生普遍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文言文翻译对考生而言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道题。它是对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虽然一般考生都能了解句子的大意,但想要将它准确的表达出来,拿全分,还真是不容易。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这里结合往年高考的命题特点,将其归纳如下。

一、把握翻译标准和翻译的原则。

1、翻译三标准——“信、达、雅”

(1)信:要求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内容。

(2)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3)雅:要求译文遣词造句讲究文笔优美、生动形象乃至传神。

2、翻译原则(十六字方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1)直译:即“字字落实”,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要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能同原文保持一致。

(2)意译:只求表述原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译出原文大意,并不拘泥于字字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意译”是一种辅助手段,只在难以直译或直译时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

(3)“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我国分析语言的传统经验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我们要紧紧抓住语境规律,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敲判断、学会把单个的词语放在整个句子中来理解它的意义。

二、灵活运用文言文翻译的“对、留、换、调、增、删、推”七字决。

文言语句的翻译是以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在译文语言的组织上是有一些基本的方法的。

1、对译法

译文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大量采用双音节词来翻译。

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

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兵马埋伏。

“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推测”、“惧怕”、“埋伏”。

2、保留法

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

例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了头驴子到那里去。

“驴”、“船”古今的的词义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原意。

3、替换法

也就是说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这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把古词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又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言词语,其字形在古今上完全相同,但词的意义却发生了变化。体现如下:

(1)词义扩大了。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汉语中指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3)感彩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实例: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为地位低下,没有贬义色彩。

4、调整法

就是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

(1)《曹刿论战》“何以战?”一句是宾语前置句,“何”作“以”的宾语应译为“凭什么打这一仗”。

(2)“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谓倒装,意在强调谓语“甚矣”,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5、增补法

就是把文言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充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

(1)《扁鹊见蔡恒公》:“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句中“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翻译时就要补出来,应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

(2)在古汉语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但在现代汉语中数词必须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后才能修饰名词。因此,对于这类有数词的语句进行翻译时应在数词后加上量词构成数量结构来修饰名词。如《口技》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数词修饰名词都没有量词,翻译时应对应把这些量词“个”、“张”、“把”、“把”、“块”补出来才清楚连贯。

6、删削法

文言文里的一些虚实,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的标志。“者”起提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翻译时,“者”、“也”也都可删去不译。

7、推断法

文言语句中负载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实词极为重要。翻译时要联系全文,特别要结合上下旬语境仔细推敲,以防误义。

1、字形判断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根据。

如“樯橹飞灰烟灭”,“橹”是木质的“船具”,“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

2、结构对应法

篇6

高考试卷中文言文的翻译试题从2002年起,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这就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加大了对学生文言文能力的考查力度。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要求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文: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转移了,有的词感彩变化了,有的名称说法改变了。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文: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文: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

这两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文: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文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被保留。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也”“……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意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使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文: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文: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文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在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得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篇7

最近,为了上好文言文单元,我特意在重温《现代汉语》一书时,做了一些笔记,现整理如下,供同学们参考:

1.英语里的时态,在汉语中用动词和虚词表示。

2.“是”的特殊现象:一般来说,“是”为表判断的动词,实际上,它也是一个副词。它在动词、形容词前应该重读,表示“的确、确实”的意思,不能省。

例如:他是走了。今天是很冷。

3.能愿动词不能用在名词前。例如:可以学校,应该衣服,错。

4.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区分标准:

(1)先用副词“不”鉴定出名词和非名词:不能加“不”的是名词,例如“不书本”,“书本”为名词。

(2)再用能不能带宾语鉴定出动词:多数动词能带宾语,例如“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在这里是动词。

(3)然后用能不能加“很”鉴定出形容词:大部分动词(心理动词和能愿动词除外)不可以加“很”,例如“很宣传”。

(4)不能加“很”,又不能带宾语的,可用副词“没有”鉴定:能受“没有”修饰的是动词,否则是形容词,例如“没有羡慕”、“没有雪白”,“羡慕”是动词,“雪白”是形容词。

(5)形容词和名词有时不好区分,但是,名词可以加“有”,如“有欲望”,形容词前不能加“有”。

5.部分副词有多样词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没”既是副词又是动词:否定人物或事情的存在时是动词,例如:他没(有)书。否定动作或性状的存在时是副词,例如:他没来。脸没红。

(2)“白、怪、净、老”等词,有同音词现象,但不是兼类,修饰名词时是形容词,表示性质:白布、怪事、净水、老人;修饰动词、形容词时是副词,表示方式、程度、范围或时间等:白跑一趟、怪好看的、身上净是泥巴、老没见他。

6.区分作为状语的形容词和副词:凡是能做谓语、谓语中心,又能做定语的是形容词,否则是副词:

A、同志们[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一致”能做状语,这是形容词。我们可以这样举例论证:“大家的意见很一致。”或者,“大家表示一致的意见。”)

B、对别人的意见不能[一概]否定。(“一概”是副词。)

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区分“突然”(形容词)和“忽然”(副词)

篇8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1、朝服衣冠(zhāo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

8、常有大度。(度量)

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0、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1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2、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13、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6、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

1、昭王南征而不复(返回。回来)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恢复)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

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5、王辞而不复(回答)

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报复)

7、沛幸得复,丰未得复。(免除赋税徭役)

8、复之以掌,虚若无物。(通'覆',遮盖,盖上)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复算,追究)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使……承担)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8、通家尚负责。(亏欠,拖受,责通“债”)

1、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

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

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

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

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

8、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9、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肯定判断、原来是)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

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2、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

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2、顾野有麦场(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

5、大行不顾细谨(考虑)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

7、顾玩:仔细端详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国家的)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京城)

4、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区,地域)

5、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经过,通过)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

4、以其境过清(过分,过于)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7、今公子故过之(访问)

8、一日,大母过余曰(到,到来)

1、却看妻子愁何在(哪里,代词)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什么,代词)

3、又何间焉(怎么,为什么,状语)

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样,怎么样)

5、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

6、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办)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多么)

8、何蓑何笠(hè背、扛)

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不满意)

2、此恨绵绵无决期(怨恨)

3、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感到遗憾)

4、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惆怅、悲伤)

1、国胡以相恤(什么)

2、胡取禾三百廛兮(为什么,怎么)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忧虑。担心)

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忧虑,担心)

3、为操后患(《赤壁之战》)(祸患)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害,灾祸)

5、愈膏肓之患难(疾病)

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

7、茜有眼患(病)

8、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

9、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

10、时有患疟疾者(生病)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有人)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相当'有的---,有的---)

3、一食或粟一石(有时,偶或)

4、云霞明灭或目睹(也许,或许)

5、贱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用在动词前,加强不定语气)

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如果)

7、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或者)

1、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

5、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通'嫉'妒忌)

6、举疾首而相告曰(疾首:头痛)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速、捷)

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中,而闻者彰(强、猛烈)

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赶上,追上)

2、烧北船,延及岸上营落(等到,到)

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达)

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涉及,牵连)

5、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6、及说备使抚表众(和,并)

7、及第:科举考试考中

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9、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接近)

10、卒不去,故及于难(遭受)

11、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已(表他转,至于)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靠近,接近)

2、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

4、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倘若,如果)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

6、其伤于缚者,即幸留(即使)

7、闻鸡鸣。即起盥栉(就,就是)

8、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登上帝位)

1、言未既(尽,完)

2、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

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三军既惑且疑(既----又---并列关系)

5、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不久)

6、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

7、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

5、假令仆伏法受诛(假令:假如)

6、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

7、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如果、假如)

1、凡天地之间(两事物的当中)

2、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期间)

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

4、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

5、彼节者有间(间隙,空隙)

6、遂与外人间隔(隔离)

7、间以诗记所遭(间或)

8、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10、骨微伤,病间月(间月:隔月,一个月以上)

11、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宛转)

12、秦间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间谍)

1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时间有时、偶然)

篇9

一、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

文言文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被广泛推崇,因此,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地位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借助良好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来大力提升文言文的应用空间。

1弘扬中国古典文化

文言文作为古典文化的瑰宝,彰显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因此,注重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会使高中生重新认识古典文化内涵,知晓文言文在古典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对中国古典文化拥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

2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文言文有其存在的深厚根基,也具备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现实理由。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文言文阅读这个重要板块。通过文言文阅读教学,可以更加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其具备更多的语文知识,掌握更多的语文学习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的知识、能力、素养都得到较为明显的增强,以适应高中学习的客观需要。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各种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构成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1学生兴趣较低,没有学习积极性

很多高中生喜欢语文学科,但是偏偏不太喜欢文言文阅读这部分内容。他们认为文言文比较晦涩难懂,无法与现代语言表达的语境、口吻、方式形成有效的衔接。因此,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低,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未被激发出来,文言文教学课堂显得非常低迷消沉。

2学生文史知识不足,影响文本理解

文言文阅读需要借助很多文言文篇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文言文的内容往往涉及很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很多学生对这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缺乏应有的了解。因此,对人物分析或事件的评价总是不得要领,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

3教师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目前,很多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总是在学生阅读完成后,对字词句进行逐一地分析讲解,而不愿过多地去启发学生进行自学。所以,即使在全面分析字词句后,学生的印象也不深刻,反而影响学生的理解记忆,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此外,教师讲解完毕字词句,不会带领学生进行温习巩固,致使预定教学效果无法实现。

4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训练较少

目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完全未考虑语文学习的均衡度。他们将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训练上,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学习效果要明显好于文言文阅读教学效果。这说明,教师在文言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规划安排上都存在较大误区,致使现代文与文言文的比重严重失衡,不利于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提升。

三、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

若想切实提升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水平,巩固已经取得的教学成绩,就必须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使文言文阅读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1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文言文确实存在理解困难的现象。然而,既然文言文没有被放弃,依旧存在于高中语文教材中,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因此,教师就要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利用好每一个细节,激发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确保学生能够在激发出兴趣后,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经常出现古今异义词,这个现象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猜想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妻子”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古今异义词,如果教师说出这个词是古今异义词的话,学生都会感觉到不可思议,他们应当觉得这是个很普通的词语,不会有古今两种意义。这样,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猜测,学生必然能够猜出“妻与子女”的古义,及“男人的配偶”的今义。这样,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必然被激发出来。

又如,《孔雀东南飞》中“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中的“父兄”是一个偏义复词,这也是文言文词语的巧妙之处,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猜测,让学生知晓这个词义偏在“兄长”。

2加强与历史知识的有效衔接

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往往与历史知识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文言文知识的学习需要依托历史知识,通过历史知识知晓当时的社会形势、人物生存状态、人物思想等,从而深入了解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比如,在教授《鸿门宴》一文时,教师不仅要将字词句的知识传输给学生,还要将人物刻画问题加以深入剖析。教师在分析讲解完毕后,可以向学生发问,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说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这些问题的到位解答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历史知识,如果缺乏一定的历史知识,便无法很好地回答问题。因此,借助历史知识对文言文进行整体全面把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言文内容,更好地接受各种文言文知识。  

3革新教学方法,运用幽默感

有时候,教师要运用自身的幽默感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恐惧感。这样,学生才能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文言文阅读学习。否则,会扰乱学生的心理,无法更好地配合教师,无法促进学生文言文知识结构的形成。同时,教师要针对文言文阅读教学,进行强化训练,增加文言文知识训练的机会。

比如,在《愚公移山》一文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乍听起来无从下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猜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肯定会猜“箕畚”是一种工具,那一定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当学生回答出拟人手法后,教师可以及时向学生解释其不符合拟人手法的原因,并逐步分析,“箕畚”是一种工具,那如何才能使这种工具发挥作用?学生必然回答“使用这种工具”,最终得出“箕畚”是一种特殊用法,即名词做状语,是“用箕畚”的意思,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熟练掌握文言文知识。

篇10

(一)看图复述,据图背诵。图画总是以最直接最形象的方式呈现生活内容,这刚好可以弥补文言文与实际生活距离大的不足。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可出示五幅图:第一幅题曰“问妻”,画着刚刚起床的邹忌照着桌子上的镜子,问正在替他整理衣服(此细节表明与妻子关系的亲昵,体现文中的“私”字)的妻子,显示出字幕“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答话也用字幕显示。第二幅“问妾”,画中之妾最好能显出“畏我”的神态。第三幅“问客”,第四幅“自省”,第五幅“巧谏”。要求学生对着画把故事情节复述、翻译出来。最后,还可对着画进行背诵。画面内容教师可自行设计,最好能显示文章的情节层次,突出能表现人物特征的细节。画的题目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概括自拟。

画的内容不限于人物与情节。如教《触龙说赵太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绘制出郑、晋、秦的方位、形势图,请一位学生上台充当烛之武,对着黑板上挂着的自己绘制的图作形势分析,说谏秦师。

(二)配置翻译,展开对话。文言文和现当代许多情文并茂的文章一样,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饱含着作者的爱恨情仇。只是因为文字的隔阂,才使社会生活淡化。因此,活化文章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有很多老师让学生演课本剧,其用意便在于此。但演课本剧耗时大,参与者有限。可对此加以变通,由前后两桌同学搭档,给主角配置翻译,展开对话。如《触龙说赵太后》以对话为主,而且对话中显个性,对话中显口才。可安排前后桌四位同学搭档,一人饰演触龙,一人饰演赵太后,用课文原文对话,他们的同桌分别充当他们的翻译。于是在充分的背诵,准备好台词后,触龙一瘸一拐地从教室门口走进,他的身后,跟着他的同桌翻译。而教室里,赵太后正“盛气揖之”,她的身旁,有位侍女正在给她打着扇子。可别小看这侍女,必要时,她还要充当太后的翻译呢。于是,一场好戏正在开演……

这种方法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再现出当时的场景。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背诵、翻译、对话训练,可谓能较好地融背、译、说、演于一炉。

(三)翻译“接龙”,优胜劣汰。文言文不翻译不行,老师从头到尾译,不仅自己累,学生听着也累。请同学翻译,请到的只是几个学生,面不广、兴趣

也不高。可引入竞争机制,让每小组翻译“接龙”,一个同学翻译一句,一小组按座位次序挨个来。只要有一位同学翻译错,就将该组淘汰出局。这种方法,可激发同学的“斗志”,他们往往为了整组的利益,而充分做好翻译的准备,因为不知道自己轮到的是哪一句,因此,得把每一句都弄得很准确,他们查资料,问同学,问老师,忙的不亦乐乎。有时,也可进行“挑错”比赛,由老师翻译,在重要的字词上故意出错,让学生找出老师翻译错误的地方,哪一组找的错误最多最准,哪一组取胜。这种方法可以加强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专心听的能力,同时也可督促他们充分预习。

(四)发挥想像,读写结合。想象是构成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与想象力有关。学习一些故事、寓言性质的短小的文言文,如庄子的《秋水》《庖丁解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的文章等,可以不事先告诉是哪篇文章,先出示蔡治忠的漫画,掩盖掉所有的文字,让学生发挥想象设计对话,自编一个故事。然后再出示蔡治忠为画面配上的对白和文字,最后才出现原文。这样倒个个,到最后才揭出谜底,既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言语能力,又能在对比中引起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