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0 11:1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情境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情境教学法功能
1.有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重、难点问题
“教学重、难点问题”主要是从学习的角度来定义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只要能激发和调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去探究学习,重难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情境教学法最大优势在于能把课堂中学生的身份,实现由“你”到“我”的转变,通过情境创设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参与课堂的机会、搭建一个表达自己观点和表现自我的平台。同时,教学中所选用或创造的情境,全部来源于生活,甚至要高于生活,而生活化的东西最能让学生喜闻乐见。并且,这些情境往往具有趣味性、悬疑性、故事性、探究性等特点,能很大程度的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因此,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问题。
2.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
在教育心理学上讲陶冶,意即给人的思想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关于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它在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义:“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o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即古人所说的“陶情冶性”。
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思想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从而为促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一个关键性作用。
二、“极地地区”教学难点分析
1.极地地区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里使用的行为动词为:“说出”和“认识”,其中“认识”的要求层次更高,但是两者都需要同学们有一定知识基础或者生活阅历作为前提条件,否则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大部分同学对于极地的知识储备仅仅停留在“企鹅”、“北极熊”、“极光”和“冰山”这些简单的认知层面,而要他们去说出这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特”在哪里?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重要”在什么地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两极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要求同学们去实地考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如何创造一种情境,缩短“我”与地球两极的距离,把学生带入遥远美丽的地球两极,就显得十分必要!
2.本章教学内容比较简明,根据课标的相关要求,教材安排了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这些内容在编排上有一个递进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逐渐深入的认识极地地区,教材编写的落脚点是在:“极地地区环境保护”。课标中针对本节内容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了突出位置,而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达成。
三、“极地地区”教学课例展示
根据“极地地区”教学重难点情况和情境教学的特点,我选取“2013年12月25日5时50分,正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的中国‘雪龙’号收到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电话:‘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附近海域被浮冰困住,情况危急,希望“雪龙”号前往遇险地点施救。”新闻事件为背景,以“‘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困――雪龙号前去营救――两船均被困――两船成功脱险”故事为主线,展开本节课的教学。
具体过程如下:
教学过程:
四、教学效果评析
本节课教学以营救“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为主线,把教材中“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三块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了,很好的体现了课堂的整体性,同时,采用这种故事情境的方式,把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以故事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地球仪上标点”、“模拟参加南极科考”、“参与极地环境保护”等活动平台,让同学们真正的参与了课堂,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许多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都在活动中逐一解决。
篇2
【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是以上册认识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几分之一为基础的,同时又为五年级教学单位“1”、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埋下伏笔,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学生若能在头脑中真正建立起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的表象,再把这“一个整体”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并把它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三年级上册平均分后得到的每一份都不足一个),同样的是一份,从不足一个到一个再到几个,这是为什么?这也从反面验证了现在平均分的对象不再是“一个”而是“一些”,如何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这是每一个数学老师孜孜以求的目标。课标教材原主题图是这样呈现的(如图1)
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这堆苹果的几分之几?由于桃子个数和平均分的份数相同,学生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个数而不在份数上,个数和份数相比,个数属于先前知识,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强刺激。当桃的总数和平均分的份数相同时,平均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4,这里的4到底代表平均分成4份,还是桃子总数4个,这里的1到底表示1份还是1个,容易产生误解。
再者,先看到桃子个数也干扰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4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1个,这应该是学生潜意识的想法。课堂上,把4个桃看做一个整体没能引起学生共鸣,也不构成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而是教师为了引出每只小猴分到这篮桃的1/4时的一种告诉,这种告诉较长时间内都很难被学生认同。
我曾数次执教该内容,也曾多次听过该内容的公开课,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由于分的是“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他们比较关注个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份数与总份数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习惯使然。由分一个物体,到分一些物体,且平均分的份数和个数相等,容易让学生将注意力关注到个数而不是份数,忽略对“平均分的份数”和“分得的份数”的把握,分数意义的建立落不到实处。
南通市第二附属小学戴春老师参加江苏省2010小学数学优课评比,执教《认识分数》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她的课堂没有采用书上的情境图,而是略有改变,使之更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联系,通过“魔篮、魔圈、魔布”的有机组合,较好地突破了难点,现结合课堂片段,尝试探析教者以及她身后团队钻研教材的思维轨迹。
【课堂片断】
师:同学们都知道,猴子喜欢吃桃。瞧,猴妈妈采回了一篮桃,如果她把这一篮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那每只小猴分得这一篮桃的多少呢?
生:每只小猴应该分到这篮桃的1/4。
师:那其他同学呢?你们觉得?
生:我觉得可以把一篮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一个桃就是1/4,
师:一定是1个吗?
生:不一定。
师:我们现在能知道每只小猴分到几只桃吗?
生:不知道。
师: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猴妈妈篮子里桃的个数被遮住了。
【赏析】
好的教育一定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无论何种教育,归根结底只有通过儿童自身的选择与建构,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儿童发展的现实。”“认识分数”的教学,看起来只是情境图的“改变”,其实,这是对儿童数学学习的一种“服从”。图1很直白,没有一点神秘,而图2就显得很神奇。戴老师在读懂教材,读懂儿童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如何实现由“一些物体”到“一个整体”的华丽转身,教者找到一个很好的载体“篮子”。
对比前后两次情境图,我们不难发现,图1学生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桃子,而把它看做“一个整体”的构想是虚拟的,是老师的一种告诉,学生头脑中很难建立起“一个整体”的表象。反观图2,桌面上出现的是“未掀开布的一篮桃”,由于桃子个数未知,这时学生关注的重点不再是个数而是“一篮”,学生有且只能把它看做“一个整体”。这样,“一个整体”不再虚无缥缈,而是可感、可知、可触摸,有了“一篮桃子”的生活原型,学生方获得“一个整体”的表象支撑。
师:你们想知道篮子里有几个桃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几个?
生:4个。
师:那你知道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吗?
生:每只小猴分到一只桃。
师:那这一个桃就是这一篮桃的?
生:一个桃就是这一篮桃的1/4。
师:是不是1/4呢?让我们来分一分。
师:首先把这4个桃用一个圈圈起来(闪烁),把它们看做一个整体。接着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闪烁),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
生:每只小猴可以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这一份就是这一篮桃的?
生:这一份就是一这篮桃1/4。
师:另一份呢?一齐说。
生1:也是这一篮桃的1/4。
生2:这里的每一份都是这篮桃的1/4。
【赏析】
苏联数学家柯尔莫戈洛夫曾指出:“只要有可能,数学家总是尽力把他们正在研究的问题从几何上视觉化。”总的说来,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学习抽象的数学内容时,往往需要把内容具体化,用形象的方式呈现所学的内容。从生活原型“一篮桃”到视觉直观“4个桃”,从“遮着布”到“圈一圈”,表面看,只是情境发生了变化,其实它遵循了儿童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实物(模型)图形,从具体抽象,从感性理性,学生学到的是程序性数学。
“你们想知道篮子里有几个桃吗?”“把4个桃用一个圈圈起来。”由于4个桃原来在一个篮子里,是“一个整体”,现在把它移到篮外,还应看作是“一个整体”,怎么办呢?用一个圈圈起来(视频闪烁),这里衔接非常自然,由于生活原型的“铺垫”,“一个整体”所依托的载体亦很自然地由“篮子”过渡到“圆圈”,顺利实现了概念的第一次抽象。从分4个桃开始,圆圈内桃子的个数就是平均分的份数,每份的个数就是一个,学生容易将思维聚焦在“1”和“4”的关系上,从最低层次上理解1个桃是4个桃的1/4。
师:如果篮子里有8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又分得这篮桃的几分之几呢?谁愿意先来分一分?
生:用一个圈把8个桃圈起来。
师:你们看,他把这8个桃看做了一个整体。接着
生:平均分成4份。
师:怎么分?
生:中间用小棒隔开。
师:每只小猴分得这一篮桃的几分之几呢?仔细观察这幅图,动脑筋想一想,和周围的小伙伴互相说一说。(组内交流)
生:把8个桃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
师:这一份是它的1/4,那这一份呢(闪烁)?
生:这一份也是它的1/4。
师:依次闪烁第三份、第四份,
生:这里的每一份都是这个整体的1/4。
【赏析】
杜威曾对“经验”作过如下表述:“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的形式结合着;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经验不会凭空产生,它是在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把4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1/4,如果是8个桃呢?学生尝试的过程亦是获得经验的过程,也是创造1/4的过程。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是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不回避学生原有的表示习惯: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每份都可以用整数来表示它的个数,这应成为孩子学习新知的“垫脚石”。如果把不同个数的桃子用圈圈起来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借助小棒来平均分,学生做了以后,知道每一份都是这个整体的1/4。一个整体的1/4,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2个,这种认识是逐层递进的。
师:如果桃的个数再多些,现在有几个?
生:现在有12个。
师:也这样平均分,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
生: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1/4。
师:反应真快!现在有几个桃?
生:有16个桃。
师:也这样平均分,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一齐说。(答略)
师:如果桃的个数再多些,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一起说!(答略)
师:仔细看,4个、8个、12个、16个等等,还有这里的1/4,看着这幅图(如图7),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只要把它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
师:说:得真好,真善于总结!
生:它们都是把一个整体的桃子平均分成4份,而且都圈的是其中的一份,所以就是1/4。
师:你说的也很完整。
生:只要桃的个数越多,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就越多。
师:孩子们,为什么桃的个数不断在变,而每只小猴却总是分得这些桃的1/4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师:真聪明!现在我给这幅图加上省略号,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还有更多的桃子,但它们都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
【赏析】
徐利治先生说:“数学直觉既是抽象思维的起点,又是抽象思维的归宿。通过抽象性思维,对数学对象的本质有所洞察,有所概括,这样就形成了更高层次的直觉,从而又可进行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可见,用形象来滋养抽象,用直觉来涵养思维,是帮助学生清晰地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法宝”。复习一个西瓜的1/4――探究一篮桃子的1/4――研究拓展材料(8个、12个、16个、……)的1/4――比较沟通新旧1/4。在对1/4“深加工”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悟、体验和理解:无论是一个物体还是一些物体,我们都可以把它看做一个整体,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5];由于“一个整体”个数不确定,同样是1/4,可以是1个、2个、3个乃至无数个,在有限中渗透无限。
篇3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学习语言就是为了进行交际,小学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也是培养英语语言交际能力重要时期,其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就在于精心的课堂布置,即开展多种多样的交际活动,创设丰富的情境,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身临真实的言语情境或模拟情境中,触景生情,进而感悟具体情境中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开设启发式的情境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结合教材,巧妙地创设情境
外语教学要重视课本,但不能被课本所束缚,不要做教材的奴隶,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围绕教材,又要抛开教材。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少语言环境,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是必要的,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在语境中学习,学生可逐步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掌握知识,老师也可以逐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从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创设一定情境是搞好教学的重要环节,那怎样去创设情境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创设情境。
首先,学生喜欢谈论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以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其次,只要是学生所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够很轻松地融入到活动中来。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场景时要注意贴近生活。例如,在教介绍家庭成员的词汇和句型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带“全家福”,给出相应的句型模块及词汇,老师先作示范,介绍自己的家庭,学生通过模仿,将自己的家庭介绍给其他同学。并鼓励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一些词语,句型进行介绍。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首先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之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进行比赛,发给胜出的小组五角星,一个月后累计获得五角星最多的组给予相应的奖励。在教表示颜色的词汇时,老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后尽可能地收集一些五颜六色的小东西,带到课堂上来,通过实物让学生学习词汇,这样即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加深他们对单词的记忆。在学习了颜色的词汇之后,可以将这些词汇融入到会话练习当中,比如问彼此最喜欢什么颜色,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又如:在教“How much is it?”这个句型时,老师可以带动学生一起通过课桌椅的摆放,设置一个购物街的情境,然后再来操练这一句型。当学生参与到这种模拟真实环境的活动中来时,他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自己已经可以用所学到的知识表述一些生活中的情境,这样他们学习的热情就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也大大增强了。
2.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能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自然情景和一种传统教学无法营造的真实的语言环境。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于一体,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声画交融。利用它将生动、鲜活的画面呈现于学生面前,既创设了情境,又直观形象,非常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情感,极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的欲望,使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幽雅动听的音乐、五彩班斓的画面,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言语兴趣。所以,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点,利用多媒体设置一些直观的情境。例如,在学习“比较级”的时候,老师可以从网上搜到各种图片,通过筛选之后,应用到课堂中来。这还可以避免出现一些尴尬的场面。在多媒体技术还没有走入课堂之前,老师教比较级的时候总喜欢拿自己班上的学生来打比方,先比谁高比谁矮,然后造句。这样极容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有可能从此让他们痛恨学英语。然而如果选取网上的一些图片,不但会增添他们的好奇心,而且伤害不到任何人。学生可以先识图,之后经过老师的示范及提示,学习使用比较级。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举一反三,利用自己周围的事物,如文具来尝试使用比较级。
多媒体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在教一些比较抽象的单词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把抽象的事物变“活”。例如,在教“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这一课,里面会出现一些与天气有关的词汇,比如:sunny,cloudy,windy,rainy,thunder等,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同学播放一些图片或者Flash,通过图片或动画来学习这些词汇,学生将更容易接受,同时,还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学习完词汇之后,方可引入句型,学生可以进一步学到如何询问天气。还可以将这一课的会话、句型定为每天课前5分钟值日生的报告内容之一。
通过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地学习英语,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语境的创造对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让学生在英语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培养英语思维能力;语境的创设可以增加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二、启发式的情境教学
1.以教材为依据,启发学生自编短剧。
情境教学可以是老师创设情境,同样,也可以由学生根据教材来设置情景,自我演绎。角色扮演是开放性的,也是灵活多变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由学生自主编排一些短剧,还可以在班上举办戏剧大赛。正如一位加拿大儿童戏剧方面的先驱指出的那样:“教学内容能够通过儿童戏剧变得活灵活现。这样的戏剧实践使教学内容成为孩子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他们在这一宽松的环境中体验生活,并了解自己和他人。”例如在学到“问路”这组对话时,学生可以不拘泥于教材上简单的对话形式,在教室里设置不同的场景,在过道上标示路牌,排演一个简短的戏剧,戏剧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酌情增添。人物角色的数量也很灵活,可以是两、三个,也可以是七、八个。开展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灵活应用语言的能力及创造力,还可以将旧知识与新知识串联起来。
2.模仿一些学生们熟知的童话故事中的角色。
情境教学中的素材可以取源于教材,也可以出自一些耳熟能详的英文课外读物。对于成绩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模仿一些著名童话中的简短对白,例如:在“Snow White”这个童话故事中,学生可以模仿新皇后、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对话。其中,遇到特别难或特别长的句子,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它们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句子。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表演,这样做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及理解力,让他们通过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来学习英语。同时,通过扮演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可以使学生们从中得到很多启发。
3.以情境促动语言与想象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一般过去时这个时态时,老师可以改变以往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将情境教学引入语法教学当中,利用创设的情境,启发学生灵活运用该语法点。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编故事。比如:老师可以先给同学作个示范,给出开头:Last Sunday,I got up at 8 am,and then...剩下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可以以小组的形式,也可以由个人独立完成,同样,我们也可以举办一个小竞赛。
有位教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情境好比美味可口的汤,知识好比盐,知识必须要融入情境中,学生才能容易理解、消化、吸收知识!”创设良好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探索欲望,促进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提高思维和认知能力,更可以在师生融洽的双边交流中使学生体验美感、陶冶品行。所以,教师应该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遵循主体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按照教材的教学内容和编排体系,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创设良好的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的教学需要的情境,让生活在课堂中再现,让学生模拟,这样诱导、启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建立融合、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黄文源.英语新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10.
[2]何秉正.英语情景反应教学法初探[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6,(6).
[3]盛德仁.英语教与学新模式[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篇4
一、让音乐进入体育课堂
体育教学的场地便是学生的课堂、要布置得赏心悦目,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新感受,喜欢上体育课。同时,从组织学生进课堂便配以雄壮的《进行曲》,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播放轻音乐,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配播儿童轻快乐曲。这样除了增加课堂的愉悦气氛外,还能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针对体育活动的单位调乏味,教师一定要创设欢乐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二、游戏教学法
快乐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快乐的体育课将会扼杀人的天性。游戏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也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经常做同一种游戏,小学生会感到乏味和厌倦。因此游戏要设计的巧妙,既不能喧宾夺主又不能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走步教材,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走步能力,是跑步教材的过渡性教材。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如“月月花”、“击响走”“模仿人物走、模仿动物走”“蚂蚁搬家”、“两人三足走”“穿大板鞋走”“滑雪橇走”等等。游戏方法较其它方法更加简便易行。如游戏“抓舌头”、“给球打气”、“参观自然保护区——模仿各种小动物”、“风吹雪花飘”等,这些游戏具有简单,有趣,运动量小的特点。能够起到很好的放松作用。
三、情境教学法
体育课大部分是在户外进行的,因此,组织教学历来是体育教学的一大难点。小学生缺乏自控能力,集队中常你推我挤,吵吵嚷嚷,对有举的活动争先恐后,对不感兴趣的一个劲推别的同学上场……针对这种善,单凭训斥、指责是难奏效的。教师可巧打比方,借物喻理,学生易于接受。如守纪律的雁群;听指挥的鸭子,按顺序走的驼队……教师可运作丰富生动的语言,形象逼真的动作表情,使学生进入角色,养成自觉守纪的习惯。情境法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达到师生信息交流的方法。如将四队学生分别模仿开四辆不同的大汽车,然后做搭桥、钻桥的游戏,最后四队接成一列长长的火车。这个情境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进行主要教材之前的热身运动,通过改变慢跑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作为渗透思想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设制模仿人物形象的情境时,应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的模仿逐步转化到人物行为的学习上来。如一位教师设计了“不怕远征难”的模仿叔叔的情境,在模仿爬雪山、过草地、过铁索桥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学叔那种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在困难面前顽强、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
四、唱游教学法
1、一年级新生入学前两周的学前教育期间。一年级新生在入学前,通常要经过两周的常规教育,体育也不例外。如果一上来就教学生稍息、立正、队列等课堂常规,学生会感到枯燥且不适应。通过唱游教学法,可以引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觉得“上学、上课”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打消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促使师生情感和谐融洽。
2、经常作为准备活动的手段。准备活动总是做一种徒手操,学生会感到很枯燥很厌烦。如果结合教材经常变换一些新操,如“小动物模仿操”、“劳动模仿操”、“垫上操”、“圈操”、“球操”、“绳操”等,学 生在优美的乐声中即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
3、作为整理活动的手段。整理活动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巩固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运用唱游教学法,可以克服整理活动中教学呆板、单调的现象,增加娱乐性、实效性,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消除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疲劳。唱游教学法,切实可行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身心负荷较宽松的欢乐气氛中,接受体育的启蒙教育。
五、儿歌教学法
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体育教育艺术的体现之一。体育运动生活气息很浓,从客观上给体育教学的讲解提供了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以简练的语言讲清动作的概念和要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儿歌教学法正是如此。它语言简练、通俗易懂、便于理解记忆,深受学生喜爱。如齐步走的儿歌:挺胸抬头,摆臂有力,横排对齐,竖行对正,自视前方,先迈左脚。前滚翻儿歌:下蹲低头手撑垫,蹬地提臀向前翻,肩背着垫抱小 腿,蹬地团身是关键。
六、模拟法
只有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起来津津津有味,感到快乐无比,才能越学越爱学、越会学,才能学得好,让学生模拟表演是学生乐而愿为的活动。体育教学要投其所好,开展教学活动。如训练学生用前脚掌先着地跑,我们可根据儿童关于模仿的特点,组织学生模拟南极企走路,模拟草原儿童骑马舞蹈表演……学生在有趣的模拟表演中掌握了要领。失去了趣味性,快乐体育亦不复存在。
篇5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音乐欣赏等等,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使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新《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英语学习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语言学习持续时间长,而且需要逐渐积累。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重要的不只是讲好自己的课,而且还应当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结束英语课程甚至是离开学校之后还能保持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入手,并将其与英语联系起来。
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
而在职业教育中,职校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偏低,有些学生思想中经出现了根深蒂固的"我学不好英语"的潜意识,加之职业教育对文化课重要性的弱化,导致很多学生不听讲、不背单词或者直接放弃了这门课程,对英语课程的教学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可以说,很多学生对于英语这门课几乎是一张白纸。在这种情况下,强迫学生去念去背所能取得的效果就不如激发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来得重要了。而情境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来说是比较有效的。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三点,第一是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第二是语言的习得规律,第三是学生的学习规律。在职业教育中,笔者面对的大多是中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敏锐,自尊心强,求知欲旺盛。而语言的习得不是从词形与语法规则入手的,是在语境中学习,在应用中掌握的。想学一门语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相应的国家生活一段时间,但对于没有这种条件的人来说,营造一个语言环境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如果想重新唤醒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欲望,这个语言环境就需要有趣而无压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积极的、有创造性的学习,使整个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这样的语言环境需要如何营造呢?
首先,树立榜样的力量。笔者在第一堂课的时候通常会花时间结合自身经历向学生讲述自己英语学习的过程。笔者高一的时候英语成绩一直在40分阶段徘徊,后来经由室友介绍开始关注英文歌曲和电影对白,学读、学唱、背诵,培养了良好的语感,终于在第二学期讲英语成绩提升到70多分,并且从此渐渐成为班内的"英语尖子生"。借由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学生不该放弃。
其次,借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新课标中指出,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对英语学习尤其重要。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信息为学生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寻找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向学生推荐好的英文资源如欧美电影、音乐、流行小说,还有美食、风景名胜、历史文化的电视节目或者纪录片等等来使学生对西方语言和文化产生兴趣。
第三。在课堂中营造环境。语言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说话人的时间、地点、场合以及身份等方面的因素都制约着他说话的内容、语气等。要想在课堂上、学校里培养学生创造和活用语言的能力,创设情境是十分必要的。在取得了学生的好感之后,教师就要想办法师生间用英语交流了。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进行英语实践,就必须在英语课堂上突出英语特点,排除母语汉语的语言干扰,师生共同树立英语课上只说英语、不说或少说汉语的观念,把英语课堂视为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场所。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从最简单的指令和对话开始,训练学生理解课堂教学用语。另外,还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高效率,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运用使教学过程有序化、整体化、形象化、趣味化。
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 情境教学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37-01
情境教学是一种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环境、利用教学手段、设置教学情境、增强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通过在美术教学中设置教学情境,能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学习快乐,感受美的熏陶,提高美术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受情境教学诸多优点的吸引,在小学美术情境教学实践中,出现了逢教学必情境的现象,进而产生了盲目、片面、错误设置情境等问题,导致情境创设不仅无法引起学生感情共鸣,还阻碍了学生知识、技能、方法的获取,以及健康身心的塑造,因此,必须在正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保证小学美术情境教学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1 小学美术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感知能力,盲目、片面甚至错误的创设情境,进而影响情境教学功效的发挥。
首先,盲目设置情境。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逢教学必情境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种盲目地设置情境教学,往往只会适得其反。情境教学的创设应考虑其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并不是所有的美术教学过程都要设置情境,当学生对教师所要设置情境对象比较熟悉、易于理解时,可忽略此情境,进而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的情境中,从而保证所设置的情境连贯、有效,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帮助。
其次,片面设置情境。在情境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的片面理解,导致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将“情境”等同于“现实生活”,将“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等同于“优化的情境”。而有效的情境教学应该是既要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又能承栽美术教学任务,恰到好处地兼顾到学生特点及美术教学特征,让教学走向有效、生动、深刻。因此,若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设计,甚至是教师一个人的教学,那就是片面性的情境设置。这样的情境教学,学生没有真正摆脱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状态。在创设有效的情境教学时,让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参与者。
最后,错误设置情境。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上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入,往往创设的教学情境不合要求,甚至走向错误道路,无法真正发挥情境教学的启发、引导思维的作用,自然也就不可能提高美术情境教学效率了。这就要求教师加深对情境教学的认识,补充情境教学相关专业知识,借鉴情境教学先经验,以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对学生的耐心和爱心,开展和实施小学美术情境教学。
2 小学美术情境教学方法
针对上述小学美术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了使情境教学生动有效、更有趣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可采取以下具体方法。
2.1追求新颖与新鲜
当情景在学生眼前展现时,无形之中成为学生感知事物的刺激物,呆板、机械、常见的东西,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应尽量创设形式新颖的情境,或者通过新鲜事物,引发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观察情境及学习兴趣。例如,小学美术教学可通过多媒体、画作、音乐、实物演示、师生扮演角色等教学手段,再现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把学生带入相关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但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需要设置情境及设置什么样的情境,又是以什么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都必须以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为依据。形式新颖,是为了打破传统美术教学的沉闷、单调的格局,而并非是华丽形式的堆砌。
2.2凸显视觉与感受
感知能力培养是小学美术情境教学中关注的重点内容,可利用美术作品本身强烈的视觉感来实现这一目标。在培养学生感知能力之前,需强化学生的视觉性。学生通过生活情境的视觉冲击获得真切的感受,从而激起艺术构思,产生兴奋和创作欲望。例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如果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所带来苦难的人很难理解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战争痛苦和无助。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5・12汶川大地震”的图片、视频让学生感知灾难给人类带来的恐惧、痛苦和无助,然后再将学生的这种情感和体验迁移到《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上,进而找到“汶川大地震”与“格尔尼卡”画面的相同点,更为直接、有效的让学生感知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主题。
2.3着眼兴趣与创造
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在美术课程学习过程中,兴趣的好坏决定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在美术情境教学中要尽可能地通过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掌握美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挥自身的美术创造性能力。虽然美术创造力不同于一般的创造力,但通过美术的创造活动可以培养人的一般创造力。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性的鼓励和培养,必然会形成一种创造意识,一旦这种创造意识形成心理定式,就会自动地渗透和泛化到他们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使它们追求创造和革新,通过创新推动国家社会的迅速发展。
2.4贯穿实践与探究
美术创作活动需要一定的技术作支撑,而掌握有关技法需要一个实践探究的过程,实践的次数越多,实践时间越长,探究的机会就越多,掌握技法的能力就越强,因此,应结合美术教学相关内容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些实践情境。例如,在剪纸课程教学中,除了要了解剪纸艺术的特点、分类及发展等相关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更多地学习各种折纸法、纹样处理、具体剪法刀法、操作流程等有关技法,然后通过反复实践和自我探究才能剪出好的作品,才能更好地理解剪纸艺术。通过反复实践探究获得相关技能后,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美术的语言、形式法则、构成原理等知识和方法,对美术素养的形成起到核心支撑作用,这种支撑作用才能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美术作品及美术文化。
篇7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学习歌曲《爱唱什么歌》时,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幅各种小动物正在举行狂欢节的画面。台上美丽的黄鹂鸟手持麦克风正在主持节目:“亲爱的先生们,女士们,大家好!动物狂欢节《爱唱什么歌》正式开始。下面请欣赏有青蛙贝贝自编自演的歌曲《爱唱什么歌》”。青蛙贝贝带着它的舞蹈队边唱边跳的上台了
“5 5 3 | 1 3 2 | 5 3 5 3 | 1 3 2|……”
呱呱 呱 呱呱 呱 呱呱 呱呱 呱呱 呱……
就连台下的苯小猪也跟着小声的哼了起来,屁股还轻轻的扭了起来呢!它们的表演赢得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时响起主持人黄鹂鸟激动的声音“著名的摇滚乐队——12乐坊组合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们的到来。”波斯猫一族12人带着它们的乐器来了,“请欣赏我们的即兴表演《爱唱什么歌》”。这时掌声四起,叫喊声、音乐声、乐器声、歌声、节拍声、所有在场的观众合着节拍唱呀、跳呀。整个狂欢节都充满了歌声、笑声。小朋友们也忍不住得合着音乐唱了起来
“5 5 3 | 1 3 2 | 5 3 5 3 | 1 3 2|……”
啦啦 啦 啦啦 啦 啦啦 啦啦 啦啦 啦……
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幼儿就学会了歌曲《爱唱什么歌》的旋律。在本课中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以情感为纽带,引导学生入情、动情、抒情、激发幼儿的兴趣,营造一份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又如在教歌曲《保护小羊》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境(课件展示):一片绿油油的草地,旁边有清清的河,高高的树,美丽的花,有一群小绵羊正悠闲的唱着歌,吃着草。忽然,来了三只凶恶的狼,它们发出可怕的叫声,并扑上前去想吃掉小羊,吓的小羊高声呼救,呼救声引来了许多动物,它们利用自身的优点,相互团结赶走了豺狼。这样声形并茂的故事情境,让幼儿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激发了幼儿一种团结精神和保护弱小的潜在本能。既激发了兴趣,也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二、情境表演,参与活动
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幼儿的音乐能力的客观差异,要求老师对所有幼儿给予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自信地参与各项活动。”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拥有所有的幼儿,就必须用一棵爱心和童心去关注每一位幼儿。为了不忽视那些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幼儿,我经常设计各种各样的表演,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在设计音乐活动《庆祝“六一”化妆舞会》时,由于一部分幼儿生性胆小,没有自信,不敢在小朋友面前表演。于是,我建议每一位幼儿回家请父母帮助,利用废旧物品共同制作化妆面具和服装。在上这节课时,让他们带上面具、穿上服装。于是在小朋友面前没有“XXX”,只有“圣诞老人”、“白雪公主”、“奥特曼”、“熊猫盼盼”、“新疆姑娘”。这样他们的胆子变大了,信心足了,并能自信的积极参与化妆舞会当中了。“小合唱”、“腰鼓”、“武术”、“舞蹈”、“小品相声”等等,虽然他们的表演还很稚嫩,甚至有时还很笨拙,但是他们的热情很高、很兴奋,从而使得整个化妆舞会热闹非凡,节目花样百出,层出不穷。舞会结束后,小朋友们还意犹未尽、兴趣盎然纷纷要求再来一次。
三、语言情境,激发想象
在音乐课堂上,老师要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尽情地表现形成个性化的表演,恰恰是尊重幼儿的个性创造,给予幼儿自由发挥的天地,要提供尽量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帮助幼儿能够运用自身的优点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篇8
关键词: 化学教学情境创设化学实验化学史多媒体
课堂是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如果学生单纯地面对枯燥的知识,是很难接受或真正理解的。假如能将学生带到真实的现场中去感受知识、领悟知识当是好的,但现实是不允许的。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就需要老师创设各种真实的教学情境,让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实践,使学生从已经掌握的旧知或经验出发,感受新知识、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此谈谈体会。
一、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情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学生喜欢实验,它特别受学生注目。老师用化学实验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学生代入千变万化的化学世界。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可以很方便地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
在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能否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直接关系到以后的教学的成败。因此,在进行化学实验演示的时候,要用实验展示化学的魅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化学充满好奇,从而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比如,做镁带燃烧实验的时候,可以选择在晚自修的时候,将班级里的灯光熄灭后点燃镁带,学生会看到更为耀眼的强光。在绪言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实验。比如做一个玻璃棒点燃酒精灯的实验(事先在玻璃棒头上蘸KMnO■与浓H■SO■);酸碱指示剂变色的实验,等等。总之,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化学是神奇的,有趣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否则就没有真正的教学价值。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不仅考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考虑如何利用情境,将学生引导到科学探究上来。比如,在学习pH值表示溶液酸碱度的时候,可以先问学生:“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遇到过酸?”学生会说:“酸奶”、“烧菜的醋”、“酸的橘子”、“糖醋排骨”,等等。老师接着问:“它们一样酸吗?酸的强度是否一样呢?”然后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将一杯醋酸反复加水后与原来的醋酸并列出示给学生看,学生自然回答它们的酸性强度是不一样的。老师再问:“在化学上如何表示或确定酸的强弱呢?”这样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对新知的探究上来了。再如,在学习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时候,可以先向学生演示这样的实验:将两根点燃的火柴,一根倒着烧很快烧完;另一根竖着烧或平放着烧,发现火焰不旺,而且火柴棒还没有烧完就熄灭了。然后问学生:“这是什么原因呢?猜测一下,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二、利用化学史创设教学情境
与教学相关的史实有很多,这些都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方便。初中学生生性好奇,对化学史有浓厚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讲解一些化学史,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投入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比如,在探究空气组成的时候,向学生介绍历史上很多科学家探究空气成分的故事;在学习盐的时候,可以向学生补充“候氏制碱法”的史料让学生自学。
化学史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也可以用于创设情境。比如,在学习金刚石知识的时候,很多学生知道钻石光彩夺目,价值很高,无法想象它的组成与普通的碳棒一样,都是碳元素组成的。为了说明这一个问题,可以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当年,著名科学家拉瓦锡想看清楚钻石的结构,它手拿放大镜将钻石放在太阳光下仔细观看,可拉瓦锡做梦也没有想到钻石逐渐变成气体消失。其实,钻石也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在放大镜的焦点下,与O■反应变成CO■气体了。
三、利用问题来创设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就会不知不觉地进行思考。因此,利用化学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利用问题创设情境的关键在于老师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如何利用问题创新教学情境呢?
1.神奇的化学实验,常常由多个问题构成,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实验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也是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设计为学生探究性实验,一开始必须提醒学生:先通入H■,后加热。目的是排除试管里的空气,否则会引起爆炸而引发安全事故。接下来的步骤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当学生看到试管里出现光亮的红色的铜的时候,很多学生很兴奋,以为大功告成了,立即停止H■的通入与加热,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事发生了――试管里的红色的铜又变成原来的黑色物质氧化铜了。这个实验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当学生理解了其中奥妙后,终身难忘,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四、利用生动的语言创设问题情境
任何形式的教学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课堂教学离开了语言这个交流工具是无法想象的。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知道任何利用口头的语言,以及表情语言、肢体语言向学生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果教师的语言生动诙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
五、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为化学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足以以假乱真,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等可以做成看得见的动画给学生看;将危险的化工厂或爆炸现场做成动画给学生看;也可以将危险的化学操作所引发的后果演示给学生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时候,先加热,后向试管里通入氢气,发生试管爆炸。
总之,教学活动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气氛中探究的过程,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积极地探索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篇9
关键词: 情境体验最优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情境教学,适时积极地创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构建自己的经验并逐步抽象为数学知识,在情境中激趣、诱思、悟理,同时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我们只有注重情境教学,把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安排于教学的每个环节,才能使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易懂,并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巧设引入情境
积极科学的引入情境能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比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将情境教学引入激趣环节,可以充分利用儿童心灵上的特点,以积极活跃健康的情感体验为依托,提高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入情境的巧妙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入情境的巧妙能有助于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学生在经历从具体形象向抽象知识的转化时,情境能提供给学生一个熟悉的场景,进而使学生原有的,模糊的经验获得了系统化,数学化。比如苏教版一年级《阿福的新衣》的引入环节,故事服装店老板与学徒不一样的一,所做出的衣服完全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怎么避免那样的情况?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巧设开放性课堂情境
数学教学是抽象的,简单的数字化教学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如果我们抓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以游戏和小组讨论等两种方法入手,活跃的氛围会使学生精力集中,思维开阔。这样开放的课堂,能让学生张扬个性,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图形转换的思想后,放手让学生根据要求计算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他的四条边分别是10厘米、8厘米,10厘米和8厘米,以10厘米底边的高是6厘米,让学生独立计算竟然得出了五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10+8)×2=36平方厘米;(2)(10+6)×2=32平方厘米;(3)10×8=80平方厘米(4)10×6=60平方厘米;(5)10+8+6×2=30平方厘米。怎么办?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我要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认为正确的答案,然后适时适度地引导与点拨,再帮助他们重新认识结果。这时我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在操场上,通过现场测量,使学生由迷惑变成理解,得出10×6=60平方厘米才是正确的答案。这样帮助学生由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到理解巩固问题,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创造良好的设疑情境
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功能,就必须掌握科学的设疑方法(也就是理想的情境)。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使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第一,比较设疑。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先出示15×3,15×10为新课启思搭桥,再出示例题每盒钢笔15支,13盒共有多少支?学生通过讨论,解答,把13盒分成10盒和3盒,分别计算支数,最后算出一共的支数。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打开课本,进行对照比较,并提问:自己的算式与书上的竖式有什么不同?那种算式好?书写格式怎样?这样的比较设疑使学生思维活跃,在自学中弄清了算理,掌握了计算方法,品味到了自学成功的喜悦,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起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第二,观察设疑。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把梯形用割下来补过去的方法变成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变化的前后过程,适时引导: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观察回答后再设疑:能不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梯形的面积?梯形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得到答案。这样既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又发展了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
学生充分利用课堂练习――创造良好的巩固情境
篇10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学;情境教学;运用;策略和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3-04
1.教学情境的选取和设计必须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展开
设置教学情境的目标之一在于活跃课堂气氛,化解因中学政治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所带来的相对枯燥的矛盾。但活跃的教学氛围依然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老师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围绕具体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而设定教学情境,不能为了活跃气氛而活跃气氛,为了探究而探究,忽视了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讲解传授。
笔者曾经听过一位实习生讲授“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这一课。在课堂上,这位老师花了不少功夫,给学生准备了中日之间关于之争的相关视频、地图和文字资料。在将这些资料向学生展示后,这位老师要求学生自己发言讨论日本政府在问题上的目的和中国政府的立场及可能的具体措施。因为这个问题本来就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高中生对这个问题也很关注,因此,学生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就如何应对问题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整堂课气氛非常活跃。但是,整堂课下来,笔者感觉学生花了太多时间在具体讨论问题上,老师也没有及时从具体的案例中做理论的升华和归纳,结果一堂理论课变成了时事课,这就明显违背了教学改革的初衷。
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在选取相关资料,设计教学情境时,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激发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和如何活跃课堂气氛,而对本堂课的具体教学任务与所选用的资料及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考虑不周全。不仅如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这位老师又没有及时对学生的探究行为进行必要的引导,结果就导致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虽然提高了,但教学任务却没有很好地完成。
2.教学情境的选择与创设要既贴近学生的实际,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究余地
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在于学生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自觉主动地融入学习探究过程,否则就是花架子,起不到实际效果。而要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融入探究过程,课堂环境宽松,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很关键。学生只有在一种自然、亲切、能够刺激其求知欲的环境中,才能做到放松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自主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因此,老师在选取和设计教学情境时,一定要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切合学生现有的情感特点和知识水平。这就要求政治老师平时对自己的学生要有比较全面准确的了解。
3.教学情境案例的选择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知、情、意、行并行的统一过程。其中,教育行为能否激发学生情感,关系到能否给学生提供一个让他们自觉主动学习外在的要求,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要求的动力。教学一旦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与探究行为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和导向力,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对此,笔者有过比较深刻的体会。有一次,在讲授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平等、民族和共同繁荣三大原则这一内容时,我特意从网上下载了新疆“7・5”事件的视频和图片,播放给学生看。学生一下子从这些血淋淋的视频和图片中看到了分子和民族分裂分子的凶残,体会到民族不团结给广大群众和社会秩序带来的极大危害,从而从内心感受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性。实践证明,这次教学情境的设计极为高效地调动了同学们的情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较好地掌握和认同当前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原则及知识点。
总之,教学情境质量如何是情境教学法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的关键。要运用好情境教学法,政治老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精心创设能够高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的教学情境,调动其自主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