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教学法范文
时间:2023-04-07 23:2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讨论教学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传统教学论虽然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它却否定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将教学活动过于简单化了。这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使得学生过于拘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等表现较为严重。
1.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课堂讨论式教学,同以往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相比较,讨论式教学更能激发、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有助于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师生共同创新,共同发展。
1.3形成知识的互补性。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能紧紧把教师和学生连在一起,学生和老师都能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疑问,但同时又都在倾听别人对某一问题的阐述。这样一来老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并用自己的言行把讨论引向,同时也是在对课堂讨论进行协调。老师和学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师生之间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形成知识的互补。
2思晶课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开展方法
2.1合理安排活动场所,营造民主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的讨论氛围。
我在尝试课堂讨论式教学之初,曾发现这样的问题,每次学生的讨论都不是很积极,气氛也不够热烈,有些只是在应付形式。起初以为是学生不行,基础不好,不会配合。然而,看到别的老师上课时,讨论却是很积极的。于是,我就开始反思,是不是我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同时,课后我也找来学生了解情况,有的说“我跟我们小组的同学不太熟,讨论不起来”,有的说“我们前面的同学,讨论时要转到后面,挺不方便的”,还有的女同学说“和不熟悉的男同学在一起讨论挺别扭的”……综合学生反映的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一个对策:在我的课堂中,我对班级学生座位进行重新编排,让他们3、5人自愿组合,我再进行一些微调,把座位按方形排好,并且每节课都按这个顺序坐。没想到这一小小的调整,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在课堂上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大增,因为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是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所以讨论起来比较融洽,学生的心情也为之改变,充满了激情,解决疑难问题快了,发现问题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2.2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激发学生讨论兴趣。
讨论的题目不同于一般的问答题,它需要我们在研究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生活水平,研究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讨论题目不仅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孩子有话可说。讨论题难易要适度,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和新颖性。如:在教学《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时,由于我们的学生都属于未成年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课堂上我首先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结合你们的生活实际,你们觉得,我们未成年人都应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父母应该要把我们养大成人”,有的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隐私,父母、老师不应该私自扣留和拆看我们的信件”,有的说“我每年的压岁钱都被父母没收,我觉得这是不对的,这些钱是亲朋给我的,就应该属于我自己”学生们兴趣盎然,有的还有点愤愤不平,虽然他们的语言不够精练,表达不够准确,但是他们却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说出自己对“自己应享有的权益”的最深刻理解,这样,既拓宽了思路,又深化了他们的认识。这要比老师笼统地讲,学生机械地听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得多。
3思晶课课堂开展讨论式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通过对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我总结了上述经验,但同时也发现了,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3.1讨论式教学法,应该象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就是老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让学生在平和的氛围中学有所得。
3.2教师作为讨论课题的组织者,要采用“抛砖引玉”等方法,尽快使学生进入讨论课题的角色。
3.3在讨论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并不是说教师就不起作用,听之任之。相反,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要起到一个・暗线引领”的作用,合理调控讨论过程,一堂讨论课的成功,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篇2
【关键词】氛围;设计;时机;情感;讨论式Junior middle school thought moral class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in the I
【Key words】Atmosphere, Design; Time; Emotions; teaching.to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有效课堂的重要举措。
1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开展讨论式教学的重要前提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是讨论式教学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说这堂课起好了步、开好了局。
“学生的讨论不积极,气氛不热烈,有些只是在应付形式……”这些都是刚刚尝试讨论式教学时会遇到的困惑。当出现这种现象时,我们不能急躁,要在深入了解学生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所在,在加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课堂讨论。我也是如此,在确定自已的教学方式没问题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全面的仔细的调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课后找来学生了解情况,有的说“我跟我们小组的同学不太熟,讨论不起来”,有的说“我们前面的同学,讨论时要转到后面,挺不方便的”,还有的女同学说“和不熟悉的男同学在一起讨论挺别扭的”……。综合学生反映的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一个对策:在课堂中,对班级学生座位进行重新编排,让他们3-5人自愿组合,再进行一些微调,把座位按方形排好,并且每节课都坚持这样坐。尽管这是一个小小的调整,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在课堂上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大增,因为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是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所以讨论起来比较融洽,学生的心情也为之改变,充满了激情,解决疑难问题快了,发现问题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2精心设计的问题是开展讨论式教学的关键
精心设计的讨论问题要能激发学生讨论兴趣。讨论的题目不同于一般的问答题,它需要我们在研究学生认识水平、生活水平,研究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讨论题目不仅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孩子有话可说。讨论问题难易要适度,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和新颖性。如:在教学《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时,由于我们的学生都属于未成年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课堂上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结合你们的生活实际,你们觉得,我们未成年人都应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父母应该要把我们养大成人”,有的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隐私,父母、老师不应该私自扣留和拆看我们的信件”,有的说“我每年的压岁钱都被父母没收,我觉得这是不对的,这些钱是亲朋给我的,就应该属于我自己”学生们兴趣盎然,有的还有点愤愤不平,虽然他们的语言不够精练,表达不够准确,但是他们却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说出自己对“自己应享有的权益”的最深刻理解。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思路,又深化了学生的认识,也就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3合适的讨论时机是开展讨论式教学的重要环节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讨论,从学生角度考虑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讨论。具体说来,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都最好能安排讨论。例如,在教学《关注弱势群体》这一框时,在课堂上,我刚把课题展示出来,就听到下面有同学在嘀咕“我才是弱势群体”,还有不少的附和者,看来学生对此有不同的观点,这时就是难得的讨论机会。我没有按照原先的预设开始新课,而是趁机问了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觉得你是弱势群体?”学生马上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的说没钱,有的说没品牌,有的说……,最后通过大家的共同的讨论分析,我们终于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达成共识“关注弱势群体”,这堂课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适当的情感引导是开展讨论式教学的有力延伸
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孩子的情绪、意志或触及孩子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必须具备浓厚的情感色彩,我们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对学生的讨论活动产生影响。因为品德生活本身就有情感,课文一般都是通过美好的大自然、幸福的生活以及学生周围的事迹来感染教育孩子,所以我们首先在备课时要进入“角色”,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例如教学《新学期,新学校》这一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他们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自己对新学校的认识,说一说新学校给自己最
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以及自己对新学校还有哪些改进的意见等。在活动中,我注意收集从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如:针对老师的、针对学校环境的、针对教学设施的、针对课程设置的等,并根据这些信息展开深入讨论,让学生共同参与对新学校的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养成爱学校、爱集体的好品德,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对新学期、新学校满怀希望。言语中我充分地体会到学生对新学期、新学校满怀憧憬,感情得到了升华,这不比我们单纯的说教来得更有意义吗?在教学完《新学期新学校》这一课后,我用这么一句作为结尾:“我们的新学校多美啊,同学们都这么热爱我们的学校,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努力、更积极的把我们的这个校园建设得更美、更好呢?”同学们都兴奋地喊道:“好!”于是就开始动手,构想着自己的伟大创意。
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一次新的转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实施途径,掌握好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更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3
关键词:医学继续教育;教学改革;自学能力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仍是现在的主要教学模式。然而,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容易养成学生对教师的严重依赖,教师没有讲授的内容,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学习,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终生学习。学生毕业后,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适应工作的需要,就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地自我学习。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中值得重视的问题。近几年来,我们教研室在医学继续教育的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和本科班的生理学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采用“自学结合课堂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1-3],对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校与南方医科大学联合办学的医学继续教育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班、本科班学生共125人。
1.2 方法
我们选择“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一节,采用“自学结合课堂讨论”方法进行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1.2.1 预先布置讨论题和自学提纲。
在课堂讨论前2周预先布置讨论题:(1)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及如何影响动脉血压?(2)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考虑高血压的原因?(3)如何理解高血压的发病机制?(4)高血压病的治疗原则怎样?(5)根据血压形成原理,治疗高血压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考虑使用降压药物?要求每个学生在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写好发言提纲,并在讨论课后交教师检查。
为了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在自学过程中学会做笔记,归纳总结学习的内容,我们还列出了自学提纲:(1)怎样正确理解动脉血压的概念;(2)动脉血压形成的机制与条件是什么;(3)怎样正确测量动脉血压;(4)健康成人动脉血压的正常值是多少;(5)动脉血压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
1.2.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时,教师只是起组织者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围绕讨论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对讨论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表态,由其他同学回答,相互补充。对某些问题的讨论,可以让学生充当教师,在讲台上发言并在黑板上板书。在讨论基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最后教师作归纳总结。
为了了解学生对“自学结合课堂讨论”教学方法的看法和教学效果,我们在讨论课结束后一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25份,回收125份,回收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问卷调查表明,对该章节教学内容的学习,91.5%学生认为采用“自学结合课堂讨论”方法较好,3.5 %学生认为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较好,而5.0%学生对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表示无所谓。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学结合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
问卷调查结果还表明(见表1),97.6%的学生认为“自学结合课堂讨论”方法有助于掌握自学方法和提高自学能力。此外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该方法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能力(95.2%),提高学习的主动性(92.0%),提高自信心(85.6%)和语言表达能力(83.2%)。说明“自学结合课堂讨论”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3 讨论
3.1 “自学结合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传统教学方法显然有其不足之处,但是不能由此而否定传统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时,我们除了应该注意避免“满堂灌”,使用问题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外,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他的教学方法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这样才能达到取长补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自学结合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首先以问题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通过自学来获取知识,使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主动渴求和需要。同时,学生通过自学和对问题的钻研,从中学会自学方法,这对学生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地主动学习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将有很大的帮助[1-2]。
“自学结合课堂讨论”方法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和接受心理。在课堂讨论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
3.2 “自学结合课堂讨论”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2.1 选择适当的自学内容和对象。
我们认为,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自学。在学生刚开始学习自学方法时,自学内容不宜过于复杂和理论性过强,否则,学生可能由于对自学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反而对自学失去信心和兴趣。因此在开始自学时,教师应选择相对简单的、估计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的内容作为自学内容。在使用“自学结合课堂讨论”方法时,还应考虑适当的教学对象。医学继续教育的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本科班的学生以前曾学习过生理学,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同时也有较强烈的学习愿望,因此“自学结合课堂讨论”的学习效果较好。但对于在校中专学生、医学继续教育的护理专业班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的效果可能就不理想。
3.2.2 加强自学的指导和检查。
自学不等于放任自流,相反,教师应加强对自学的指导和检查。在自学前,我们给出自学提纲指导学生自学,自学提纲有助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学会自学方法、学会归纳知识要点和学会做自学笔记。同时我们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讨论题写好发言提纲,这样既可以为讨论课作好准备,又便于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和发现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3.2.3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讨论氛围。
为了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课教学的全过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必须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讨论氛围。对学生的错误意见,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而要对其积极参与讨论的态度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在讨论过程中自己认识到错误所在。这种做法不但有利于消除学生不敢说话,怕说错话,怕丢面子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建立良好的教学互动局面[3]。
3.2.4 注重自学结合课堂讨论教学的反馈效应
对于学生正确的解答和学习积极的表现,教师应适时给予支持和鼓励,一个亲切的微笑和点头的赞赏均有利于建立的正面反馈强化。对于学生缺乏自学能力的不足之处应及时指出并耐心教导,注意反复打造,倾注爱心,充分挖掘其闪光亮点,让学生乐于接受正面的教育,培养自主学习的信心,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
我们认为,“自学结合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有利于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和接受心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的刻苦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瑜. 运用自学辅导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 卫生职业教育,2007,25(9):68~69.
篇4
关键词:课堂分组讨论;预设;主导者;主体地位
课堂分组讨论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这种“以人为本、尊重人、发展人”的教学理论自然成为新一轮课改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课堂讨论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新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实现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它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承载体;是课堂上促使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有效途径。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下面我就想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一.教师课前预设工作不充分
1.为讨论而讨论的泛讨论时有发生。小组讨论的前提条件应该是某项任务需要多人的合作才可以完成,或者多人合作确实比一个人独立完成效果好。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内容或活动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并且这样做了效果也很好,这时候就没有必要讨论。
2.讨论的问题偏难或偏易。难度适当是非常关键的,有些问题发散性太强,或是牵扯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无法向学生阐述的内容,讨论就会没有结果。我在讲《荆轲刺秦王》的内容分析时,就曾经设过一个讨论题,“荆轲这一形象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审美感受”,学生讨论几分钟后,还是一团雾水,最后有一个学生说:“老师你给我们讲讲什么是审美感受吧。”这时我才明白,刚上高一的学生理解这个名词确实有些难度,我只好换用其它名词来代替,那么之前的讨论就以失败告终。但问题也不能太容易,尤其是有些知识性问题,这类问题对学生而言就是简单的知道和不知道,没有讨论价值。
3.讨论前没给学生预设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些教师刚刚提出问题就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结果学生面面相觑。此时的学生还没有独立思考,要求他们立刻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是不科学的。
4.讨论的时间过多或不足。其中后者的现象比较突出,一节《鸿门宴》,教师出了一道讨论题:“刘邦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你怎样看待?”问题提出后,马上让学生讨论,教师只是在学生中象征性地走了半圈,就让学生回答,结果可想而知。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学生本身的情感倾向等诸多因素,不到一分钟的讨论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合作学习,多数学生来不及反应,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通过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
二.教师课中主导者的角色作用没有发挥好
1.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只做旁观者和巡视者。本学期听了几十节课,在学生小组讨论时,很少发现教师参与其中,大多是做旁观者和巡视者,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体现出来。
2.调控力度不够,讨论随意性很强。一节语文课,教师提出的讨论题是“如何看待巴金对包弟始爱终弃的行为”,学生七嘴八舌,看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仔细倾听,发现有一组学生并没有讨论老师的问题,而是在讨论怎样养宠物狗。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畅所欲言是对的,但是没有规矩没有调控的小组合作学习,很容易使课堂成为自由市场,嘈杂无序。
3.对学生生成性的讨论结果,指导和点评不到位。一节讲病句的习题课,各组意见不一,我当时心想,课堂的亮点即将出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展开新一轮的思考,模糊的认识及混淆的知识会得到进一步明确,学生的知识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没想到的是,教师只是问全班同学应选哪个,大多数同学说出了正确答案,于是教师也就跟着说“对了,这就是正确答案”,讨论就此结束。发言学生的疑问根本没有得到解决。
三.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全面发挥
1.学生的参与面有限,甚至成了“精英”的对话。
学生学习基础和心态是有差异的,因此分组讨论时,往往少数反应快的学生讨论投入,发言频繁,思维懒惰或性格内向的只能坐在那里“看戏”甚至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小组展示时仍是那一两个学生。这样真正参与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2.学生间缺乏主动合作,讨论只是各讲各的的观点。目前的课堂讨论这种现象很严重,讨论开始,学生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把自己的观点汇报完毕,讨论也就随之结束。这种讨论充其量就是学生观点的简单相加,学生之间没有进行真正的对话,没有观点的相互碰撞和启发,没有相互质疑和论辩,学生的认识并没有的到真正意义上的修正、发展、深化、完善。
怎么才能把这种先进的模式用好,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与改进。
一.适合用才用。小组讨论是一种较为宽泛放松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掌握全面而系统的知识,很难对一个历史章节,甚至一门学科形成相对完整的结构感,所以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课型,尤其不太适合高三毕业班进行系统化复习时的课型。因此,这种形式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不是万能的,不能滥用。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二.选好讨论题。分组讨论的问题要精选,做到难易适度。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尽可能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作为讨论的载体。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互相启发,让他们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在一节《曹操献刀》的语文课上,学生分析完曹操的形象后,老师提出了一道讨论题,“根据本文故事,后人总结了一条歇后语,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你怎么看待曹操这种将错就错的做法”,这个问题既基于本课的重点“多角度鉴赏人物形象的技巧,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性”这一主题,答案又具有不确定性和现实性,所以学生讨论的非常热烈,发言都很精彩,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受到了听课者的一致好评。
三.把握好讨论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上,要准确把握好时机,真正需要讨论的时候,才讨论。什么时候最好,我想有如下几个方面: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之前,引导学生讨论;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组织学生讨论;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讨论;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者留有空白时,引导学生讨论。这样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四.掌握好讨论的时间。就问题进行讨论最少要经过三大步骤,首先思考并得出结论,其次组织语言表述,最后聆听他人观点同时结合自己观点进行判断(这条根据发言人数要反复进行多次)。所以有意义的讨论是需要时间保证的。
五.做一个真正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在课堂讨论中,不仅仅只是巡视者的角色,更多的是组织者、引导者、思考者:组织学生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为核心进行讨论,避免讨论的随意性;用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证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加强巡回指导,适时对个别学生给予帮助,使群体教学和个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收集学生讨论中的信息,对教学过程适当进行调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关注“弱势”群体,适当“偏心”。组织小组讨论的目的之一便是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事实上,性格内向的学生,表达欠佳的学生和反应较慢的学生在讨论中总容易扮演听众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在讨论后的交流中,有意的给这些学生创造弥补缺陷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
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互评,做好评估和总结。在小组汇报完毕之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互评,让小组与小组间形成交流和碰撞。很多课堂进行小组讨论时都忽略了小组之间的交流,小组讨论完就急匆匆地结束。这是极不科学的。当小组的讨论水到渠成时,教师就要做好评估和总结,对讨论中学生所发表的各种见解,观点进行总结,抓重点,把有关知识内容,如原理、观点的提法统一到材料上,通过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篇5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讨论式教学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0-0050-02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思想政治课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中学思想政治课也已经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课,中学思想政治课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魅力是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研究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讨论式教学法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相对封闭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言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讨论内容具有开放性。在灌输式的教学中,教师原原本本把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往往对学习的内容没有选择权。而讨论的内容却是丰富多样的,既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可以源于对教学内容的疑惑,也可以源于对社会实际生活现象的思考,还可以是学生思想上的疑惑。
2.讨论过程具有开放性。在灌输式的教学中,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与讲授,学生参与性不强,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掌控。而讨论过程是动态发展、灵活多变的,由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过程中往往会引出教材上没有、教师没有讲过的新观点、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讨论之前做好充分准备,为讨论作好适时适度的指导。
3.讨论空间具有开放性。在灌输式的教学中,教师一人面向全班同学讲授,所有学生呈“秧田式”结构面向教师,是典型的单向传输空间结构。而讨论是多边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座位可呈圆形,半圆形,马蹄形等多种组合方式,以便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学生可以自由寻找学习的伙伴,使固定空间变成弹性空间,这种结构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便于展开更充分地讨论。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1.讨论式教学法实施的原则。
(1)相信学生的原则。在思想政治课讨论过程中坚持相信学生的原则,就是要教师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把所有的问题都交由学生解决,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论题进行筛选、论证。另外,在讨论过程中坚持相信学生的原则,也不意味着教师只做旁观者,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适度地调控讨论的进程。做讨论过程的促进者、合作者和调控者。
(2)有效性原则。课堂讨论不但要有讨论的形式,更要有讨论的成效。无效的讨论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既完不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又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想政治课的课堂讨论成效在于学生通过讨论引起了对该课的兴趣,获得了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形成了积极的情感。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课堂讨论,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发展,发生实质性的互动,实现教学增值。
2.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施。
(1)选题要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由于学生学习时间、精力有限,教材各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不均衡,不能每一堂课、也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讨论法。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进度进行适当的筛选,力求就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展开讨论,带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授“多变的价格”时,学生都能理解供求影响商品的价格,但对商品的价格不会无限制的上升和下降不理解。某位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讨论主题“为什么汽车价格怎么下降都不会比一辆自行车便宜”。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不仅加深了对“供求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的认识,而且理解了“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的道理,达到了突破难点的目的。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数学;讨论
新课程改革以来,传统教学中被认为影响课堂正常秩序的“讨论”这种形式逐渐成为现实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下面就是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怎样进行“讨论”的体会,谨供大家参照。
1选择好讨论的内容
讨论的收效如何、时间多少,主要取决于讨论的内容。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问题进行讨论才更能体现讨论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1应放在知识的重、难点之处讨论:教材的重难点是一堂课要抓住和突破的知识点。学生往往会碰到普遍性的疑难问题,因而,在此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主动联系新知识比我们教师三令五申地强调“这是重点,大家一定要记好”效果要好的多。如:在教学用“四舍五入”法试商279÷39=?时,我设计了如下层层逼近的讨论题:①把39看作几十来试商?(这是重点)通过试商发现商6小了,接着提问:②商小了怎么办?③商6为什么会小呢?(这是难点)讨论的难度增加,但要使学生对算理彻底理解,这些讨论题是必须满足的。尤其是当问题③提出后,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默。随即,产生了,同学们在热烈的讨论之后,各小组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在相互交流、讨论、争辩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体验了合作成功的乐趣,主体作用也自然得到了有效发挥。1.2应在得出结论时讨论:在小数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后,组织学生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如在教学“商不变定律”时,当学生完成了老师板书的三道试题:“85÷5=?850÷50=?8500÷500=?”后,组织讨论:①这三个算式有什么特点?②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联系?③你能用一句话来说明你的发现吗?④为什么被除数、除数变了,而商不变呢?⑤你能在其他的除法算式中验证你的发现吗?这样放手让学生大胆讨论、探究,充分得出结论,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探究、发现的乐趣。1.3应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讨论:在解决问题时,采用什么方法,教师应该组织安排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在动中求思,思中求辩,辩中求知。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让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结合学具操作):①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②你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求吗?③你是沿着怎样的一条线剪开的?④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⑤你能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通过讨论、交流、实验、再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经历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进而得出结论,使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2安排好讨论的时机
要想使课堂讨论有突出的效果,必须抓住好时机来进行。2.1在解决“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问题时组织讨论:在现行教材中常常会遇到许多开放性的习题,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情况,这类题目,答案不唯一,但小学生考虑问题又单一,往往得不行多种答案,这时采用讨论的形式效果比较好。如学习了“倒数的意义”这节课后,在第二节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的练习: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1/3×()=()×1/8=1/6×()=0.25×()=()×9,由于学生刚学到了倒数的意义,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所以同学们立即想到填出各数的倒数,结果都是1,此时我说“你们对倒数的意义掌握的真的不错,大家填的是对的,老师和你们填的不一样,你们猜猜老师是怎样想的?”这时让四人小组讨论,通过交流,学生很快得出此题有无限多种解,这样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2在学生意见一统一时组织讨论: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有时班内同学意见极不统一,各抒己见,此时讨论时最佳。如在处理“某食堂买米,买大米625千克,是买小米的5倍还多25千克,买小米多少千克?”解这一习题时,大多数同学列式:(625-25)÷5,但也有部分同学列式为:625÷5-25,此时如果让他们安静下来听老师“裁决”,效果不太好。于是抓住时机让学生们合作讨论,互相说说理由,问题越辩越明,记忆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2.3在学生理解困难时组织讨论:在学生理解困难时进行讨论有非常好的效果。如在“加减法”中“减法”课中,设计一道题,学生求出了家中每月节余212元,紧接着我提出“如果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为990元的液晶电视,需攒几个月才能买?”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做,但发现同学在不同的地方卡住了,这时我安排了同桌讨论,让学生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说出来,许多同学的问题迎刃而解了。通过合作讨论学习,也体会到了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交代好讨论的方法
对于习惯于听老师“讲”的学生来说,什么是“讨论”他们不明白,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宣布讨论形式并教给讨论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在“讨论”初期,同学们觉得新奇,在不少同学开小差,于是我帮助学生建立起四人学习小组(一优、二中、一弱),选一名能负起责任的组长,在明确讨论内容后,小组内可以一人为中心发言人,其他学生如果意见基本相同,可以适当加以补充;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质疑问难;如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反驳。同时要求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及时检修或修正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观点时要做到通顺、明白、具体。如交代给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时要用“我认为……”,“我的意见是……”,“我是这样想的……”等,总之,要让组内每个人都能充分参与,积极发言,直到达成共识。组长或中心发言人要经常更换,使每位同学都能有受锻炼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华占和.“课堂讨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2006(17).
[2]徐幼林.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堂讨论[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30).
[3]谭万财.浅议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的课堂讨论效率[J].科学中国人,2014(12S).
篇7
课堂讨论法即任课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发现某个问题并对此问题加以认真讨论分析来获取结果,掌握知识。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友爱探究精神以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传统初中物理教学的不足与课堂讨论法的优势
1.传统初中物理教学的不足
(1)教师素质有限。当前国内初中物理教师的学历多以本科为主,缺少高学历者。有些初中物理教师对教学的研究比较少,接受再培训的机会也有限,使他们接受新课改教学观念的速度相对较慢,无法理解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不当。许多初中物理教师面对中考压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应试教育,过分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不顾所讲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以及学生能否理解,不断进行重复的填鸭式疲劳教学,不仅未让学生有效掌握物理知识,更使其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大幅降低。
(3)学生学习方式不当。有些初中生因为自身性格的使然,其在学习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愿与老师及同学进行交流,从而使学习受阻,不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2.课堂讨论法的优势
课堂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自主开展知识的探究,在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方法。面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通过课堂讨论均可获得一定的整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课堂讨论,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究新知识,同时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也有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养成,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达成三维教学的目的。此外,课堂讨论,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善,引导其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知识的掌握上,使学生进行有目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发展能满足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结合教学目标,预设讨论的主题
讨论不同于聊天,要有一定的方向性而不能天马行空。教师要充分地结合教材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建立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讨论主题,利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推进,使学生感受到不断攀登的乐趣,又不会失去讨论的方向。通过这样的目标建立,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使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都围绕教学的目标展开,取得良好的效果。
2.科学设计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1)巧妙设计认知冲突,设置悬念。
(2)注重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以旧知引新知。
(3)具有讨论的空间。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以以实验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实验一]在桌面上推动木块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实验二]在桌面上推动木块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实验一和实验二之间所产生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陷入这样的矛盾中,即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用力去维持?由此而产生的困惑不仅成为学生探究、讨论的动力,而且还能够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对于诱发学生思考具有一定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达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探讨的目的。学生被实验所激发的好奇心鼓舞他们对问题进行探索。
3.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强化总结反思
篇8
1 分组讨论教学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必要性
语文课是大学每个专业都要设置的课程,只是有些专业作为主修课程,而有些专业作为选修课程,但是无论是作为主修还是选修,都不能忽视大学语文课设置的作用。大学生与小学生以及中学生,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心理素质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为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其效果并不好,所以应该改变教学方式,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大学语文课堂。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认知已经相对成熟,思想也比较独立,面对问题能够独立思考,而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每个同学之间的讨论,也会激发学生的灵感,从更多的方面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这无论是对大学语文课堂,还是对大学生自身都有积极的作用。
因为大学课堂与中小课课堂相比更加轻松自在,如果还采用选择教学方式,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学只会产生反作用,而讨论教学法不仅符合大学课堂教学轻松的分为,而且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实现将某一问题布置给学生,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学生在课下就会主动寻找更多的依据来支持自己的理论。并且很多大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而分组讨论教学法正好能够满足学生的这种欲望,如果思想深刻,发言完美该学生就会有一定的成就感,进而提高对语文课堂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甚至会影响其未来的人生发展。
另外,分组讨论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懂得的道路,以此来指导未来的人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也有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如何对待这两类人,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考验。很多时候面对一个问题,虽然大家各执一见,但是分组讨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统一的意见,如何能够将这些不同意见融合起来形成小组观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锻炼。
2 分组讨论教学法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经过多年的时间,这种教学方法的确非常适合大学语文课堂,其产生的最直接的效果有三个,一个是提高了学生思考能力,另一个是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最后提高了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水平。因为需要分组讨论,每个组的成员都要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那些随波逐流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培养了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如果有些问题不能某些同时一时没有看法,但是经过其他同学的讨论,思路也会渐渐清晰,进而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久而久之也就培养出其自主学生的能力。在分组讨论时,口语表达很重要,因为这是让其他成员了解你所要表达的内涵的关键,如果在大学语文课堂上,长期使用这种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定会有所帮助,使其在口语交际过程中的,更加重视语言逻辑,说话更具说服力,不会出现含糊不清或者意思表达不明白的情况。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附加价值就是能够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水平,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网络的发展,使得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更多,而教师要想组织好一次讨论,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这要比传统的教学更努力更复杂,但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会更多,教学相长会越来越明显。
3 分组讨论在大学语文课堂的运用
3.1 讨论小组的建立
大学语文课堂组织分组讨论时,每个小组的人数以4-8人为宜。分组的方式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要求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学习能力、交流技能、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同一个小组内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处理方法,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同时小组内学生之间的差异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变化,提高交际能力。由于小组异质,小组之间就成为同质。这样既可以使小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又可以使小组间公平竞争。
3.2 讨论问题的选择
分组讨论教学虽然以学生的讨论为主,但讨论的时间,讨论的内容都需要教师精心地安排和选择。不能因为讨论而讨论,交给小组讨论的内容必须有讨论的价值。大学语文课堂上,有些内容是浅显易懂的,学生们独立思考就可以完成,小组讨论反而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例如作者的生平,如果一个学生了解得不够全面,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但没有讨论的必要。有些内容思考的余地大,而且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就比较适合小组讨论学习。例如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品的思想底蕴等,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认真听取别人不同的想法,对学生的深入理解将有很大帮助。
3.3 讨论过程的调控
小组讨论开始后,教师不能放任不管,而要密切关注各小组讨论的进展。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首先,教师要控制讨论的时间。课堂小组讨论的时间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各小组的讨论进展灵活掌握。时间不能过短,也不能过长,时间过短,讨论不充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间过长,学生容易疲劳。其次,小组讨论时,容易出现参与度不均衡的现象,有些同学成了讨论的主角,有些同学则从来不说话。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引导、鼓励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讨论。
3.4 讨论结果的展示与评价
分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组织各小组派代表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对一些发散性的问题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当然对出现的错误思想或观点,教师要及时指出来。展示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的问题及讨论情况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总结,但要避免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同时教师还要对整个讨论进行评价或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小组讨论学习的正面评价,会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愉悦,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小组成员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小组成员对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检查,对每个人的讨论参与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篇9
关键词: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综合能力;国家预算管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257-02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是指将教学对象划分为学术小组(人数可根据教学班的大小确定,一般为6~10人),就所学知识涉及的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问题进行介绍与讨论,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其深入学习和继续学习的潜力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
一、国家预算管理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现状分析
(一)国家预算管理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
1.课程特点
归纳起来国家预算管理课程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具有很强的实务性。国家预算管理作为管理导向的课程,强调制度安排和程控机制,具有突出实务的特点。比如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涉及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编制三大主要环节,而每一环节又包括繁多小环节。这些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实践活动,都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向学生说明,并使其理解,且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是具有很强的综合学科性。国家预算是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涉及面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人们要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它。国家预算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视角而定,如法官认为预算是一系列的法律程序,经济学家、政治家、公共管理者对预算又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是根据自己所受教育及职业的视角来定义和理解国家预算的。由于国家预算管理课程是要教会学生全方位、正确理解国家预算的内涵及管理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政治学、经济学、会计学、行为学、管理学、财务学和其他学科中建立的概念,即国家预算管理教学应该建立在一个广阔的多学科背景下,以便更有效向学生传达相关知识。
三是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国家预算具体反映了各级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它的一收一支都直接影响社会各阶层、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可以说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2.培养目标
中国目前只要跟政府管理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国家预算管理课程(有的学校课程名称为政府预算管理),尽管每个学校的具体目标会有所不同,但该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重点理解和掌握预算管理的相关理和制度,理解和掌握预算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尽可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目前国家预算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在国家预算管理教学中,充满了各种“概念”、“意义”、“作用”、“程序”、“方法”、“规则”等较为抽象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学习、理解国家预算管理课程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预算管理实践必要的理论基础。目前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老师传授,学生记忆。如此庞杂的内容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也使得学生感到乏味。
2.缺乏实践基础,学生不能透彻理解原理
国家预算管理的实务性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原理性知识与实践联系紧密,这就使得对这些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应以一定的实践操作为基础。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光靠抽象的书本传授方法来教学,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
3.难以实现从理论学习向实践操作的跨越
实践教学在国家预算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应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实践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应是立足理论、强化操作,突出应用。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却只注重理论教学,使学生通过理解理论来主观想象处理实际问题。
二、在国家预算管理教学中引入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的方案设计
(一)分组
主要包括人数和成员组成。一是人数。根据教学班总人数及本课程教学安排确定,一般为6~10人。二是成员组成。成员的安排首先以便于学生分工、沟通、合作为标准;其次还应优化组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第三充分考虑学生意见。
(二)讨论内容设计
1.国家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包括预算编制方面的案例,比如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方面的案例,比如国库集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等;决算方面的案例,比如对决算数据的分析、审计案例等。
2.国家预算管理与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包括国内外理论界与实践部门讨论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
3.国家新出台或新修订的各相关制度与政策。重点关注其背后的理论依据。
(三)讨论方式设计
指根据不同的讨论内容选择不同的讨论方式。具体为:
1.小组内讨论。这种方式主要是小组各成员根据确定的主题,进行分工合作,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反复协商调整,最后达成小组共识,形成书面结果。这种方式适用于对当前国家预算管理与改革中出现的重大热点问题,需要在全班确定同一主题进行讨论的情形。该讨论在课堂外进行。
2.先小组内讨论,再课堂展示。这种方式是先进行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结果,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课堂发言,以展示本小组结果,由全班共享各小组成果。这种方式适用于教师根据整个课程的教学安排,结合实际,拟订若干讨论主题或案例分析,分派到各小组分散讨论的情形。该讨论在课堂外、课堂内进行。
3.先小组内讨论,再小组间辩论。这种方式是先进行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结果,再以辩论会的形式,各小组间进行辩论。这种方式适用于争论比较大或适合辩论的主题的讨论。该讨论在课堂外、课堂内进行。
(四)方案实施安排
可将上述讨论内容和讨论方式设计为基本模块,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可单独适用,也可组合适用,可在课堂前进行,也可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实施,还可利用专门的课堂时间开展。
三、引入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时间的安排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活动,它是整个国家预算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一个组成环节。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环节与其他各教学环节的关系,合理安排其教学时间。具体步骤为:第一,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的安排,确定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的比重;第二,根据课程教学时间总数,确定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的课堂时间总数;第三,根据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的具体方案,确定每次教学的时间长度;第四,根据课程教学的进度及内容安排,确定每次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的时间点。
(二)教师的角色定位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这个工程做好,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和全盘驾驭整个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分析、研究、讨论。这就要求教师应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即充当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讨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以及深入思考。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控制引导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特别注意避免直接提出教师自己的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自由发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不断诱导学生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让针锋相对的观点都能够表达出来,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对一些性格内向、对讨论望而却步的学生,教师应做好其思想工作,帮助其克服自己的弱点,鼓励其大胆参与讨论。
(三)讨论内容及方式的确定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不是短期、偶然性教学,而是一个长期、系统性教学。因此,应对讨论内容及相应讨论方式制定一个长期规划方案。最好的方式将讨论内容是建立一个资料库进行管理,该资料库可根据讨论内容的类型设几个子库。具体对国家预算管理课程而言,可设三个主要子库:一是典型案例子库;二是热点、难点问题子库;三是新出台的制度、政策子库。资料库的资料应根据适时更新,做到与时俱进。
(四)讨论结果的评价
每次讨论后,教师要及时给予总结和评价,且评价不能过于简单。教师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进行打分,记入平时成绩。二是对于讨论中涌现出来的新思想、新观点和带有启发性的意见,给予肯定和认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发挥想象,从而提高思考能力。三是对每次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难点、重点进行概括,总结完善和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四是提出本次讨论的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建议学生取长补短,以提高其综合能力。
另外,还应注意优秀成果的展示。首先对每次讨论的书面成果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并评选出优秀成果;然后对于优秀成果在课堂上给予公开表扬,并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多出优秀成果,又可对其他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四、结语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明显的功效,但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教学活动,其功能的发挥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的运用,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并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 David A. Garvin (2003).Making the Case[J].Harvard Magazine, September-October:56-65.
[2] 梅金平.“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改革 创新 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论文荟萃:第
三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陈雪.“开放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4] 冯觉华.动态课堂教学: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J].教育探索,2008,(5).
篇10
一、选择恰当的讨论时机
课堂讨论的成效及作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时机的捕捉和确定。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讨论,因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讨论要源于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在对学生深入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捕捉一些能产生新思维和新方法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遇到了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开展合作学习才有价值。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当学生读到“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时,对文题产生了疑惑:明明不高的贝多芬怎么被称为巨人呢?显然,这个问题是有交流价值的,讨论交流效果远远好于让学生单独回答。
2.遇到了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必要争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这时没有必要急于讲解,而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在小组中阐述自己的理由,然后由其他同学共同评判,最后统一答案。在多角度、多侧面的讨论探究中,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认识更清楚、更全面。
3.遇到难度大、较复杂、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是内容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当前,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许多探究与实践内容,考试内容也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受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社会交际能力的限制,单个学生无法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后面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多具有开放性和跨学科性,它在拓宽学生学习领域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分工合作,充分讨论,才能完成。
二、精心设置讨论问题
在把握好讨论时机的前提下,讨论问题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讨论题应该能扣住整堂课的教学重点,纲举目张地贯穿起整节课甚至某个阶段的教学,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更好地掌握程序性知识和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
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善于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进行讨论,扩大互动的空间。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同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决不是不假思索一蹴而就的。而且它又应该紧扣文本细节,便于学生展开思考。问题解决的起点应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终点应该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整个讨论过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如茨威格《伟大的悲剧》一课,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斯科特一行人遭遇的悲剧性体现在哪里?什么地方可以体现他们的伟大?一般来讲,学生弄清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基本弄清了文章内容和主旨。
三、讨论的组织与调控
讨论是合作学习最重要的程序,真正的合作学习,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和探究的空间,给予学生必要的合作学习的指导,让学生把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1.优化合作对象,合理选择小组长。合作学习中,组建合作小组,选择合适的小组长,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在课堂上,我有时让同桌合作,但大多采用前后位四人一组的合作形式。每一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这个小组长一定要由班里的优等生和极负责任的同学担任,他在合作小组中起到安排合作任务、监督合作进程、总结合作成果的作用。其他同学采用“优、中、差”的方式搭配,让优等生帮助学困生,与其他小组比高低,优等生之间也可以交流合作,互相促进。在分工时,一定要让每个学生有具体的任务,以便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2.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注重合作成果的反馈。传统教育往往片面强调竞争,经常采用的是常模评价,优等生总是得高分,学困生一直抬不起头来。为此合作教学一定要特别注意在形成性测验中、在竞争中把原来的小组打乱,重新组成“测验组”“竞赛组”,根据以往学业表现和测验成绩,优等生与优等生一起分组测验。学困生与学困生一起分组测验,优等生组与学困生组的测验难度也有所不同。各测验组的每个成员,都与原属小组团体总分挂钩,优等生组的第一名与学困生的第一名均可为自己的合作小组赢得相同的分数,这种个人在原有起点上进行合理的竞争、公平的评价,最终全班同学无一例外地受到激励,取得更大进步。
3.明确讨论程序,合理使用讨论方法。根据讨论内容和目的的不同,讨论法在操作程序上也应有所不同。语文课堂上适用的方法有切块拼接法和思考讨论交流法。
(1)切块拼接法。对于比较复杂的学习内容,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分工合作效用,应对学习内容进行切块分割,将不同学习内容分配给不同的同学,各自讨论探究清楚之后,再展开合作交流,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2)思考讨论交流法。这是人们最容易理解的讨论程序,是促使学生就某一话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而与他人分享的一种合作学习策略。其优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加深学生理解问题、形成过滤信息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该模式主要是针对阅读及讨论课程设计的,教学流程简单明了,极易操作,主要分四个部分。
提出问题:教师面向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分析、评估及综合式的思索。
个人思考:学生在规定的时限内(如一分钟)独立地、静静地思考问题,并将思考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两人组讨论:学生以两人组的形式彼此分享思考的结果,在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反思、修改后,两人应尽量形成统一的观点。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