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1 14:5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优质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必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新课程呼唤优质教学。本文从教学论角度对优质教学进行探讨。
一、优质教学的发展观
任何教学都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优质教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那么,优质教学秉承什么样的发展观 ?优质教学的发展观体现在哪里?
第一,就其内涵而言,优质教学坚持三维目标整合的整体发展观。
所谓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三个维度指的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 (侧面),如同一个立方体有长、宽、高三个维度一样,这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只有实现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优质发展,缺乏任一维度的教学都会使学生的整体发展受损。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的发展是等值的,教师要从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学生基础背景的实际出发,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整合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优质发展。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应是学会、会学、乐学的统一,这样的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就其目标而言,优质教学强调指向 “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 “最近发展区”之说,即儿童发展可能性的思想,归结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关于教学作用于儿童发展的途径,由于维果茨基引进了区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的原理而揭示出一个清楚的观念。第一种水平是现在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维果茨基把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过程。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
第三,就其形式而言,优质教学强调内在发展。
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简单地说,内在发展是智慧发展,外在发展是知识发展,两种发展具有关联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传统教学过分追求外在发展,导致内在发展受损,优质教学倡导内在发展。为此,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上,要强调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使他们从小懂得知识是永远进步的,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需要质疑和发展的,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是值得关注和学习的。
第四,就其机制而言,优质教学强调生成性发展。
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也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 “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也可能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还可能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或者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优质教学在注重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生成性发展。
第五,就其时间而言,优质教学着眼终身发展。
眼前发展是指即时发展,它要求立竿见影,注重可测性和量化;终身发展是指面向未来的发展,它着眼可持续,注重发展的后劲和潜力。显然,眼前发展注重教学的短效,长远发展注重教学的长效。传统教学强调眼前发展,优质教学则着眼于终身发展。
第六,就其主体而言,优质教学既关注学生发展,也关注教师发展。
优质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且要注意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设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推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优质教学的知识观
知识是发展的原材料,学生的发展是在知识的学习中进行的,离开知识的学习,发展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徒托空言。问题是,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最有智慧和精神含金量 ?什么样的知识设计最合理、最能体现知识的本性和学习的规律,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优质教学秉承以下知识观。
(一)注重思维过程的知识观
把知识看成是认识的结果和经验的系统,亦或是认识的过程和求知的方法,这是传统静态知识观与现代动态知识观的对立。就知识本身而言,它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知识在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而在形式上却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传授知识绝不意味着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又独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唯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这样的知识教学也就具备了发展的功能。缺乏思维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就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这种教学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发展的功能。为此,教学中要强调: (1)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尽可能充分和丰富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使学生在这种背景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认知需要和探索欲望;同时,也使学生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多侧面、多角度地理解学科知识的意义。(2)立足于教材,适度地再现和引入学科知识产生的过程,把学科知识的发现过程返璞归真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卷入知识再发现的过程,即概念的形成过程、命题的产生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被提出的过程和规律被揭示的过程,等等。
(二)注重生活经验的知识观
生活知识和学科知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矛盾统一体,它们都是人类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学生学习角度来讲,学科知识的获取和间接经验的掌握都离不开生活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陶行知说得好: “接知如接枝”,“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间接经验、学科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所组成的系统,主要是一种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要有自己在以往的活动中积累的或在现实的活动中获得的生活知识和直接经验做为基础。实际上,生活知识与学科知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矛盾统一体。为此,要积极把生活和经验引入课堂,促使两种知识和两种经验形成良性循环,防止像杜威所批评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学校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实践证明,两种知识与两种经验互动整合,是激活书本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注重开放和建构的知识观
传统教学把知识看成是稳定的、客观的和普遍性的,是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与事物的本质联系,它不涉及到主体的兴趣、情感、态度、意志和价值观等,因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规律和普遍真理。因此,在师生的眼里,教材上所写的东西理所当然地都有着不可质疑的正确性,教学就是准确无误地把课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就是理解、接受和掌握知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很少提问的原因。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种 “暂时的”理论,都是一种对现在问题的“猜测性解释”,其中“混杂着我们的错误、我们的偏见、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希望”,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和反驳的,或者说是向进一步的检验和反驳开放的。因此,知识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价值性和情境性,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超时空的普遍真理,也没有永恒的规律和纯粹客观的知识,有的只是暂时的、相对的真理和相对的规律。“知识始终有待于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只有当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了知识的有限性、条件性和相对性,形成一种开放和建构的知识观时,他们才能够大胆采取批判性、反思性和探究性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才会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注重整体联系的知识观
任何学科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它要求我们在指导思想上要有整体的观念,并以整体的眼光来设计教学内容,看待和处理所教和所学的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任何具体的知识内容的设计和教学,都不仅要了解其本身的规定和含义,而且还要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瞻前顾后,随时把它与其他内容联系起来去理解和掌握,弄清其来龙去脉,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网络清晰、融会贯通的学科知识结构。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认知结构是知识和智力统一发展的中介和产物。如果教师提供的知识内容是零散的、杂乱无章的,那就不仅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反而会扼杀学生的智力。
三、优质教学的学习观
发展是学生内部的自我运动。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 “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学习是学生发展的根本途径,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状态决定了学生不同的发展状况。优质教学倡导以下学习观。
(一)主动性学习
主动性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 “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实践证明,人处在积极的情绪状态时,思维灵活、记忆迅速、想象丰富,头脑显得特别清醒;而当情绪不好时,思维迟钝、记忆吃力、想象贫乏,头脑似乎混浊不清。总之,积极的情绪,能够激活大脑神经细胞,从而大大提高认识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缺乏自觉和主动的学习都是无效和低效的学习。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愿望和动力,那么教师的一切计划、一切技巧都将变成“木乃伊”。总之,积极的情绪状态是优质学习的首要特征。
(二)交往性学习
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往的认识意义表现在,第一,促使知识增值。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学生通过交往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求得新的发现。第二,活跃学生思维。古人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缺少交往的学习很难产生思维的碰撞和创造的火花。学习中的交往和互动有助于激发灵感,产生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只有基于交往和合作的学习,才能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是学习促进人格发展的内在机制。
(三)创新性学习
创新表现为突破和超越,它针对已有的东西,即书本上写的东西、教师讲的东西和学生自己已经掌握的东西。 “尽信书不如无书”,“当仁不让于师”,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与教师,这是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外在突破);学生不唯己,不守旧,敢于和善于打破已有知识经验的制约和思维定势的束缚,不断否定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这同样是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内在突破)。传统学习过分强调继承和掌握,又由于应试的强化作用,学生唯书、唯师,不敢越雷池一步,思维上墨守陈规、循规蹈矩;人格上顺从听话、唯唯诺诺,从而造成了创新素质的极度贫乏。优质教学倡导创新性学习,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四)体验性学习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体验性学习的特点: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第二,重视感性因素。感性与理性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从心理学的角度谈,它们是指人的两种不同的心理机制与功能。感性是指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灵感、直觉等心理机制与功能;理性是指人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心理机制与功能。从人类学的角度谈,它们是指同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身上的两种因素。感性因素是指人的本能、欲望、感觉、情感等;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智、思考、抽象思维等。感性和理性具备的不同特性和功能,决定了两者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和价值,对人的生长而言,两种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人性的丰富完满性的必然要求。为此,学习不仅要借助人的理性因素,同时也要发挥人的感性因素的作用。重理性、轻感性的学习只能造成对人性的肢解。优质教学强调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融合,使学习活动成为完整的心理活动,这是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要求。
四、优质教学的教师观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导因素。马克思认为: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对学生来说,这其他一切人当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发展。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
优质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观念,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教师角色:由传授者走向促进者
按照知识的传授者这一定位,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讲解者,而且是真理的裁判者,它表现为教师有权对学生认识、思考和解答的对错以及不同认识、思考和解答的好坏作出最终的裁决,学生则应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裁决。这就导致了教学实践中一种非常可怕现象的出现:学生学会了迎合教师而不是学会了思考。这种教学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优质教学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角色定位中解放出来,立足在 “促进”上做文章。促进表现为:第一,激励。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应通过列举典型、说明意义、明确目的,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求的需要,从而提高学习自觉性并增强学习责任感;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造成知识冲突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为人的智慧、意志和伟大感到骄傲。”只有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以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学生能深刻地体验到惊奇、欢乐、自豪和赞叹的教学才是优质的教学。第二,引导。教学之功,贵在引导,引导的核心是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的启示和点拨。教师的引导能够保证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从而避免学生盲目的瞎猜和无效的活动,这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关键。但是,教师的引导不能太具体、太“露骨”,否则就无需学生自主活动。教师的引导必须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从而给学生留下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开拓、发现和创造的思维空间,知识和思想一定要在自己学习的“阵痛”中产生出来,这样才有价值,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才能对其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显然,相对于传授者,促进者使教师的职责将 “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实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工作: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二)专业素养:由拥有知识到拥有智慧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就其表现内容而言,是由素质决定的。只拥有知识的教师,就只能传授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唯有发展才能引领发展。尽管我们无法给智慧下个确切的定义,但可以肯定地说,从认知层面讲,智慧要比智力、能力更高、更虚灵、更富有弹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教育智慧是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的 “合金”,教育能力与教育艺术的和谐统一、相辅相成才构成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表现在学科素养上:其一,深刻。深刻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首先要掌握深刻的知识。教师的教育智慧首先就表现在能够独立钻研、分析教材,并把教材编写意图吃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其二,独到。独到者,独具慧眼也。教师的教育智慧常常表现在对教材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从心理学角度说,独到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这种思维的特点之一是首创性。首创性只承认第一,而无视第二,它拒绝雷同和模仿,鲁迅先生最欣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即这个道理。特点之二是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有智慧的教师对教材、教参决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是力求有自己的见解。独到的东西才能给人特别的、难忘的印象。其三,广博。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 “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教师不仅应该是他所教的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该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
教育智慧在教学素养上有如下表现。其一,启发。教师应该善于设问、激疑、点拨、诱导、鼓舞,使课堂生动活泼。其二,机智。教师应该善于巧妙地化解教学矛盾,灵活地处理偶发事件,使矛盾和事件转化为深化教学的契机。其三,组织。教师应该善于调控、导演、领导,使课堂活而不乱、实而不死。实践证明,教师高度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是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根本前提。
篇2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追问 教学方式
由于人们的思维或求知永远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而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思考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提问”就是一种理想的互动形式,而提问中“追问”又是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最佳手段。
什么是追问呢?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再次提问,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的一种提问方式。追问是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活动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的指导性策略。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
一、追问的课堂效果
1.启迪思路,激活思维。
思维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追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追问能拓展学生思路,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考虑问题,避免对问题仅作“对与错”或“是与否”的表面回答。课堂教学就是即席创作,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是作者作品的艺术再现和再创作,是师生智慧火花的闪现与碰撞。教师如果在学生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追问得巧,追问得妙,追问得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就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增强思维和辨析能力,提高思维的缜密性,让学生创造的火花灿烂地绽放。如教《我与地坛》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作者和地坛有什么联系?②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地坛起了什么作用?③作者说这园中处处有我的车辙,有车辙的地方都有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不是简单的车辙和脚印?④母亲在作者人生最低潮时起了什么作用?⑤这样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⑥作者是怎么样来回报他的母亲的?⑦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你是如何来报答母亲的?
这样的追问,不仅促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跃活了学生的思想,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感情。
2.刨根问底,加深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作品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思路,教师往往在一问之后再次补充和深化,刨根问底,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挖掘出作品背后所隐含的知识。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①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②邹忌是如何同徐公比美的?③比的结果是谁美?④为什么?⑤邹忌是用什么方法讽谏齐王的?⑥讽谏的效果如何?
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追问,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了理解的能力。
3.纠偏释疑,正确引导。
课堂上,老师设计的种种问题,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正确理解、正确回答的,也不是老师的答案就百分之百的准确,针对学生有争议或理解片面的问题进行追问,正确引导,可以帮助学生纠偏释疑,有效地化解认知上的障碍,纠误匡谬,消除思想上的迷惘。如2007年河南幼师对口招生考试的一道词语填空题是:日本律师尾山宏,一位70岁的老人,?摇?摇?摇?摇着巨大的压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政府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摇?摇?摇?摇。学生在第二个空上产生了分歧,是填“追问”还是“追踪”。我及时地启发学生:“追踪”什么意思?“追问”什么意思?我们常常对什么进行追踪,又对什么进行追问?为什么要追问?经过引导,学生最终搞清了“追问”的意义,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我的意见。
4.拓展延伸,扩充信息。
课堂上的生成是可以诱发的,课本以外的知识也是无边的。教师把握好契机,适时追问,既可以引领学生挖掘文本,拓展课堂空间,又可以使课堂教学充满勃勃生机。如教《沁园春・长沙》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秋景?②为什么要描绘这么美丽的秋景?③在古人的笔下,描绘秋景的很多,你能背诵一些吗?④秋天在古人笔下大多是肃杀的、悲凉的,这是为什么呢?你更喜欢哪一种秋景呢?
这样的追问,不仅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学习了不少课外的东西,扩大了知识面,拓展了知识信息。
二、如何做到课堂上有效追问
追问的目的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反思成功过程,分析失败原因,探寻下一步研究的目标与方向。在对上述问题的深度追问中不断提升,不断获得新的发展与变化。因而,教师不仅要有追问的意识,而且要讲究追问的艺术。
1.要注重追问的随机性。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也就是说,教学的视线应由过去的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其学习过程。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教学手段,有着其它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课堂上,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发现其认识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错误的时候,就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准确、全面、深刻为止。因而课堂上的追问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生成情况随机调整,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性。
2.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性。
巧妙的追问,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与研究,促使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然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和认识有限,学习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一时间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回答流于表面,或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由此,教师的追问必须注重学生的思维水平,深入浅出,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适时地以恰当的追问方式搭设学生思维的跳板,这样就会突破教学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3.要注重追问的有效性。
追问要讲究质量,讲究实效,不可“满堂问”或“随意问”。如果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随意地问,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不经思考地仓促抢答,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效果甚少,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背道而驰。因而追问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注重追问的有效性,找准切入点,在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追问也是这个道理,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4.注重追问的层次性。
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如雨后春笋般在许多学校落地生根,迅速生长壮大。录音机、VCD、 DVD、电视机、投影仪、计算机等纷纷引入课堂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突破了传统的一成不变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flash画面,规范的语音语调,以其多样性,新颖性,生动直观,让学生感觉很有趣,从而乐意学英语。但是如何让多媒体资源效益最大化就成了我们急需研究的课题。因为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以及每个教师对教材的不同理解,就决定我们不能完全生搬硬套光盘的东西,要结合具体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使用。
下面是我6A Unit7 At Christmas的教案设计。光盘上的老师是主讲老师,笔者是现场老师。
现场老师课前播放英语歌曲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点评:(上课前,播放了跟本节课内容相贴切的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这首flas歌曲,给孩子们创设一个真实轻松自在的环境,用美好的音乐旋律,逼真的flas,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光盘上的主讲老师:Hello ,boys and girls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Unit7 At Christmas ,When is Christmas?
学生试说: 25th of December.
主讲老师:在圣诞节这天Jim一家在哪?Where were Jim’s family?
Listen and answer 听前言答题。
1.Where were Jim’s family?
2.What did they do after lunch? 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
Please answer my questions now .
1.They were in his grandparents’house.
(现场老师讲解名词所有格grandparents’)
2.They opened their presents under the Christmas tree.
(现场老师拎出短语:under the Christmas tree和Christmas tree)
主讲老师:让我们看看都有哪些礼物,好吗? Guess
(创设活动情景,学生试着猜礼物,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唤起学生的兴趣。)
主讲老师:学习新单词,Look,what’s this? Oh,It’s a teapot.
提醒学生注意看老师的口形,模仿老师发音。(学生跟着老师读)
现场老师讲解合成词,也叫复合词.
比如:tea+pot=teapot,cal+cula+tor=calculator提醒学生注意老师的发音。
点评:(老师通过增加合成词的讲解和分解单词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记忆单词,减轻学生记单词的困难。)
What’s this present? oh,是一块滑板skateboard 请同学们跟我读(学生跟读, 现场老师讲解skate+board=skateboard)Look,what’s this? oh ,it’s a wallet.
Please read after me.(学生跟读单词)
(点评:这一段通过多媒体出示图、词,图文并茂教授单词,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在这种视、听、说的环境中,学生对单词的感知,记忆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主讲老师: Whose wallet is this?
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听录音。
1.Whose wallet is it?
2.Who is it from ?
3.Does he like the colour?(同学们听录音。)
Do you understand now?让我们听听下份礼物是谁的?听课文答题。
1.Whose present is it ?It’s Grandpa’s.
(现场老师讲解名词所有格。)
2.What does Grandma like?She likes drinking tea.
(现场老师讲解喜欢做某事like doing sth)
Let’s listen(同学们听录音。)
Can you answer my question now?
Let’s listen,Jim的礼物是什么?听课文答题。
1.What are Jim’s presents?
2.Who are they from?(学生答题)
Jim还有其他礼物吗?
1.Are the presents Jim’s ,too?
No,They’re Mum and Dad’s, They’re theirs.
2.What are the presents? A watch and a hairdryer.
(现场老师讲解合成词: hair +dryer=hairdryer)
下面请同学们完整听一遍录音,完成书后P55连线。
同学们请打开书,讨论并完成书后练习。老师指导纠正,核对答案。
点评:(呈现全篇文章让学生跟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书后练习,提高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灵活运用的能力。)
(调整光盘上关于名词性物主代词的讲解和练习,留作下节课任务去完成。)
跟读课文。
读一读知识卡片:西方人怎样送礼物
现场教师指导学生写卡片:学生写完后,贴在自己准备的礼物上,有茶壶、皮夹子、吹风机、滑板、计算器,然后将礼物集中在老师的礼物袋中,让一位学生扮演圣诞老人,给学生送礼物:Hey!hey! Merry Christmas ahd Happy New Year!Here’s a present for you!
T:Who is this present from ?
Santa Clause :Look, It’s from …
这两个学生都上台,接受礼物的同学当众拆开礼物,教师在旁边提示说:oh, it’s a …,How beautiful!I like it very much!
圣诞老人将礼物分给五个学生,由这五个学生接替圣诞老人的任务,给大家送礼物。礼物送完后,大家齐唱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and a happy new year.
点评:(本环节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在送礼物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单词,而且让学生知道了西方国家送礼物的习惯做法,渗透了西方的文化风俗,实际运用了语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小学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会用学到的知识去交流应用。)
我这篇教案设计就是把光盘上的一部分内容调整,又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增设了自己的教学设计。经过教学实践,效果很好。
篇4
关键词 创造力 教学手段 教学环境
社会文明在高度发展的今天,需要优质的教育相匹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毫无疑问,在教育的时代、内容、要求和教学手段、环境及评价等都已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发展的现状下,就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课堂教学,不能再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线性思维模式进行教学,而应从实际出发去适应教学需求,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甚至可采用和学生换位方法去考虑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有一定的创造能力。
优质的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有一定的创造能力,例举如下。
一、时代在发展,教学内容的变化需要教师的创造力
去年五月,我有幸去观看了在杭州西湖博物馆展出的世界名雕塑,展厅设在市图书馆三楼,吸引了众多市民来观看,虽然展品是复制品,但都非常珍,尤其展厅中央那件有“卢浮宫三宝”之称的珍品《米洛斯的维纳斯》更是引人注目。为此,尽管展厅内人多拥挤,但人们还是不愿意错过这个好机会。正值参观之际,门外来了一批手拉手的小客人,他们穿着整齐的校服,队伍井然有序,一问才知是某校幼儿班的学生。他们聚精会神地倾听讲解员的讲解,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从那一张张稚气未脱、充满童真的脸上,让人看到了艺术的可,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面对此情此景,我想到了教学中有关欧洲绘画、建筑和雕塑的内容,书中那张令人瞩目的插图就是这展厅中的主体雕塑作品《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位着半身的爱与美的女神雕塑像,亲眼所见可比插图强多了,这是多生动有力的教材啊!以前这些雕塑名作只能通过画册或电视去欣赏,即使偶尔看到的话,也绝不会出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如今不仅图片列入了教学内容,时代还给了我们亲眼目睹的机会,这都是社会发展所赋予的变化。身为一名艺术教师,组织学校每位同学前来观赏不太可能,那有没有办法把这些艺术品带回课堂呢?想到此,下午我又专程带上相机前往展厅,把这些欧洲顶级的雕塑艺术品“带”到了课堂,给更多的学生进行观赏,从学生们渴望又好奇的眼神里,我感觉到这些“带回校的雕塑艺术品”的吸引力更胜过教科书,何况这种教学素材的保留是可以长期利用的。时代和教学内容的变化使教师在获得更好教学素材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创造的乐趣。
随后在讲授八年级公益海报设计时,结合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海报,如当时某位明星来嵊州进行巡演前满城张贴的大幅宣传画,学生心中就会对宣传画的定义一目了然,再辅以“世界水日”以及“纪念建党90周年向党献礼” 等具有时效性的宣传画作为对公益海报内容范围的补充,同学们对公益海报的认识就会提升,这都说明教学内容的变化需要教师的创造力。教师只要创造性地运用时代、社会提供给教学的生活氛围、学习机会,为教学服务,教学也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教学要求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要求教师有创造力
教师要随着教学要求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联系实际进行创造,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做个有创造力的有心人。中国人婚庆有发喜糖的习俗,从我童年时尝到的朱古力、阿尔卑斯奶糖到今天的巧克力,不变的是喜盒的内部,装的永远是象征着与人分享喜悦与幸福的甜甜糖果,而唯一在变的是外包装。喜盒的色彩鲜艳,外观多种多样,有五角星形、爱心形、小房子,寓意永结同心的连心盒,还有精美别致的“婚轿”……。我想以这样的教学实例来启发在单元教学中对进行设计创作比较困难的同学,这些小盒子就是最具说服力的包装设计精品。果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看了这些小盒子后,就立即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愿望,“喜盒效应”也就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喜盒还启发我从生活中去发现和关注收集更多不同的喜盒包装,因为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支持,那整一箱的喜盒系列自然水到渠成。当然,最让人欣慰的就是教学效果显著,这种成就感就是创造力所带来的喜悦。
三、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的变化需要教师的创造力
对于艺术教学来说,改变教学环境是件好事。校本教材《仿古木雕》是我们家乡的特色产业,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生活和家乡热爱的教学内容载体。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可以简单概括介绍明清木雕的历史、艺术特色及传统文化,之后再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民间艺术博物馆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在民间艺术博物馆里参观和学习相结合,通过听讲、摄影等多种形式去感受,细心地观察和体会,学生会更深刻地了解古代木雕的艺术价值。这样一节课在民间艺术博物馆里上的美术课教学效果不仅相当突出,而且所有参加学习的同学都经久难忘。学生在上了这样一节课后颇有感触:我们从没觉得家乡的仿古木雕这么有趣,原来仿古木雕里有这么多学问啊!一句话告诉我们,设置教学环境的巧妙与否对于一堂课中来说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师完全可以从教科书中得到启发,发现自己身边的教材资源从而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而这种教学环境的设置同样需要教师有无限的创造能力。
对于学生练习的评价方式体现着教师的创造力。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练习的评价公正、合理、有效,能促进学生发展。例如在进行纹样设计单元教学时,学生交上来的设计作品多种多样,优秀作品也都相当精彩。在教师眼中同样得优的作品却有可能得优的理由都不同,那么学生会如何来评价呢?为此,我在课堂上就将这些优秀作品展示出来,请同学们评价一番。结果,同学们各抒己见,把对一些作品的优缺点描述的淋漓尽致,甚至把老师都认为难分上下的作品也给出了充分又简单的理由。学生在给予别人评价的同时也能从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甚至在评价的最后他们还能以集体的眼光选出一次练习的优胜者,此时我会给予优胜者一定的奖励。不难看出,学生对待这种评价方式是开心而又投入的。要改变教师的绝对评价权,给学生以评价的权力同样需要教师的创造力。
综上所述,优质的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教师的无限创造潜力如果能在教学中被发掘和运用,就一定能进一步提升教学的品质,在社会文明在高度发展的今天为优质的教育教学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美)琳内・莱韦斯克著,李敏译.创造力[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篇5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素质的前提是强化师德建设。为此,邢校长组织全校教职工着重抓了“四项”工作。
一是明确提出“1345”师德标准。“1”就是要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3”是三爱,即:爱学校、爱事业、爱学生;“4”是四树,即:树立学者、师德、师范、师表形象;“5”是五承诺,即:不乱收费、不歧视学困生、不加重学生负担、不怠慢家长、不体罚学生。
二是积极开展以“爱与责任”为主题的系列师德教育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在活动中要做到四个一,即读一本师德建设书籍;记录一个师德教育案例;参加一次师德教育演讲;与一位学困生结对子。
三是开展树品牌活动,优化教育服务。按照县教育局“四个一”目标,把师德教育同创建教育品牌结合起来,分解品牌目标,围绕教师、班主任、学校干部等各个岗位,设计岗位品牌标准,鼓励全校教职工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创建自己的服务品牌。
四是大力开展优秀师德典型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教师身边的典型事例,推荐表彰师德标兵,组织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大力弘扬教师美德,积极鼓励教职工参与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活动。
上述四项工作的开展凝聚了人心,在全校形成了文明执教的良好风尚,在整个校园形成了师爱生、生敬师的和谐氛围。同时,邢校长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育科研的工作重点,加大教研力度,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采取推门听课的方式,了解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而后又针对性的与之探讨交流。充分利用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他组织老师学习计算机操作、教学课件的制作、远程教育设备的应用,开展专题研讨、专题讲座、观摩录像、心得交流,举办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让“人人奉献一节优质课”的研讨活动成为教师们的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舞台;还积极派教师参加各种形势的培训学习,争取机会听专家的专题讲座,参加听课研讨活动,从而使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了长足的提高。罗祝青老师先后获得县、市乃至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马梅、杨后玲、王敏等已被培养成市县级骨干教师。多人多次论文获得县级以上大奖。
二、完善软硬件建设,校园变成乐园。
一是多方筹措资金,把硬件做强。他通过多方努力,争取资金140多万元,拆除老教学楼,建起了全县第一栋能抗8级地震的面积达1400平方米的新教学楼,新建教师办公室140平方米,水冲式厕所68平方米,校园中心广场3000平方米,硬化路面600多平方米,改建下水道200米,还安装了取暖设备和监控设备,更换了铝合金防盗门窗等,校园环境焕然一新。特别是建校期间,邢校长以校为家,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始终坚持在工地。从选址到勘探然后到施工,邢校长总是亲力亲为,特别在施工阶段,正赶暑假,他没有休息一天,多次和施工方协商解决工程中的问题,严把质量关,混凝土的配比亲自按砂石水泥比例称量好,让工人严格按比例配比。经过努力,一栋高质量的教学楼拔地而起,邢校长也被大家称为“黑包公”。
二是重视养成教育,把软件做实。邢校长每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学校,要求教师做到的他总是先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他也总是先做到,他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特别重视教师及学生的养成教育,加强教师的常规教育教学检查,及时反馈并与教师交流,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养,制定严格且切实可行的各项制度,做到凡事有制度可依。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全体教师工作得到了规范。在重视教师的养成教育同时特别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注重发挥团队作用,丰富自主实践活动,学校成立了各类兴趣小组,丰富了校园生活,陶冶了学生情操,学生特长得到发挥,多元智能得到开发。将理想与前途教育融于各项活动之中,把奖与惩有机结合,使学生辨是非,明善恶。每学期,学校表彰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助人为乐标兵”“体育尖子”“文娱骨干”“小小书画家”“最大进步奖”等,人数不计,当奖则奖,使“争优创先”成为学生的共同活动。对违纪学生,我们实现“班级教育”“团队教育”联动,逐步形成了“不良行为有人检举,违规违纪有人管理,争做好事比贡献”的良好局面。学校成了孩子学习生活的乐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很大提高,多名学生在省市县各类比赛中获得佳绩,素质教育得到很好落实,教育教学成果丰硕。
三、家校共同管理,“3+1”模式实现。
邢校长在积极抓好学校内部管理的同时,还认真处理好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办人民满意教育不能盲目追随家长的意愿,要让家长懂得教育规律,了解素质教育,让教师引领教育的主航线。
篇6
一、有效性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命脉”
当前,课程改革在历史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大方向是正确的,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历史课堂教学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可以说,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历史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什么是教学有效性
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的层次。
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短效,后者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无效的教”指的是阻碍学生“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一是显性的,教师不得要领、冷漠无情、枯燥乏味地教,使学生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二是隐性的,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种教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发展。
第一,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原有基础有所侧重。就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静态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
第二,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停留在现有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真正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
第三,新课程倡导内在发展,如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上,强调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
三、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
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具体表现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等等。针对上述问题,要着力做到: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
四、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操作建议
第一,有效备课。要为学生而备课,备学生应该怎样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有的老师找到一本资料而沾沾自喜,甚至捧着一本资料上课,这样的备课没有任何针对性,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具体来说:一要备目标,特别是注意备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得到有目的的锻炼。二要备学生,也就是针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备课,学生一堂课能接受多少,就备多少。三是备问题,有效的备课应该设置巧妙的历史问题,让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当然这样的问题应该是有中心,有层次,可拓展的。
第二,有效上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是借助已有知识实现的,获取知识要有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剥夺甚至取代学生的思考空间。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学不仅先于教且决定着教,教必须服从于学且服务于学。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学生能够说的,坚决让学生说,学生能够做的,坚决让学生做,决不越俎代庖。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甚至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因此,他既不直接向学生传授他认为是真理的科学知识,也不直接向学生讲述现成的科学原理和结论,而是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他首先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学生若答错了,他也不直接更正,而是根据学生不正确的答案提出反问,使学生的答案自己显出其错误。他的这一教学方法,被称之为“苏格拉底法”。课堂是教师指导下的问题情景场,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适当的示范和保护。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学科思维、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三维目标也逐渐得到实现。
第三,有效训练。前提是有效选题,原则是要有针对性,给学生选题如帮孩子买鞋子,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另外训练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保证训练质量,最后要做到及时批改和讲评。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优秀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参考文献
[1]郭景扬李梦芝《现代历史教学模式研究引论》/《历史教学》1996年第6期
[2]孙显圣、魏效冰:《新标准演绎新理念,新教材编出新特色》,《历史教学问题》
篇7
一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
(二)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三)授课对象:会计学
(四)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五)课程总学时:七次课,约21学时
(六)主讲教师:
(七)指定教材: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八)参考书目:1.戴国强.货币金融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曹龙骐.货币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王富华.货币银行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5.郑道平.货币银行学原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二 课程性质
《货币银行学》是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规划课程教材。全书系统、全面地讲解货币金融理论的结构和内容,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注重对金融理论和实践在当代最新发展动态的介绍和分析。本书突出成人高等教育特点,不仅适应课堂教学需要,而且适应在职人员自学的要求。
三、教学目的及考核方式
教学目的:
本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从事金融及其相关专业工作所必备的金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金融运行的原理,并且能够运用有关理论知识分析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分析全球范围内金融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培养金融理论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
1、使学生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
2、使学生掌握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熟悉银行、资本市场运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金融活动及其宏观金融调控的理论、运行机制和方法、手段等有
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3、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货币银行学的原理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金融经济问题的正确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考核方式:
本课程分为理论考核与平时综合考核两部分,两部分考核独立记分。理论考核部分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平时综合考核主要看学生出勤及课堂表现。其中,理论考核部分占70%,平时综合考核部分占30%。
四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总课时约为7节大课,其中授课约6.5节,复习0.5节。其中第一章到第九章属授课内容,第十章内容不要求,由学生自学,具体授课内容和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章 货币和货币制度(约2.5学时)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阐述货币产生的基本原理和货币形式的发展变化规律,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介绍货币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基本构成。
具体内容: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
第二节 货币的形式
第三节 货币的本质
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第五节 货币制度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趋势;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化。
2.从货币的起源与发展理解货币的本质;能正确辩析各种货币学说。
3.理解货币的各种职能;重点掌握货币职能的特点与作用。
4.了解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货币制度演变的原因。重点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行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5.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点。
教学重点、难点
准备理解货币的本质,能正确辨析各种货币学说;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行信用
货币制度的内容与特点等。
第二章 信用和信用工具(约1.5学时)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阐述信用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分析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几种主要的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
具体内容:
第一节 信用及其产生
第二节 信用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 现代信用的形式
第四节 信用工具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信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重点掌握高**信用的特点作用,正确认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高**的斗争。
2.重点掌握信用与货币的关系。
3.正确理解现代信用与经济的关系,重点掌握现代信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及其可能以出现的泡沫经济问题。
4.掌握现代各种信用形式及其特点,应用范围。
5.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点。
教学重点、难点
现代信用与现代经济的关系,各种信用形式等。
第三章 利率与利息率(约1.5学时)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阐述利息的来源和本质,介绍利率的主要种类,分析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以及利率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利息的来源,了解中外经济学家对利息本质的理论;能从利息的来源揭示利息的本质。
2.掌握利率的划分标准及其主要分类,能应用单利法和复利法进行计算。
3.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了解西方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掌握影响利率
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机理,能对我国影响利率的困素进行分析。
4.掌握利率的一般功能与作用,理解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
5.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能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利率的复利计算法,理解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等。
第四章 金融机构(约1.5学时)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商业银行、投资性金融机构、契约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等各类金融机构的基本特征、功能、主要业务和管理方法等,目的是对现代经济中的金融机构体系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进而对金融业的主要活动主体及其活动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具体内容:
第一节 商业银行
第二节 投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第三节 政策性金融机构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掌握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经营管理的理论发展等。
2、了解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和风险资本投资,掌握投资银行的主要特点。
3、了解证券经营服务机构的特征,理解投资基金的种类。
4、了解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的主要环节。
5、理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要类型,掌握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要特征。
篇8
一、 学科教师研修基地创建的现实背景
青浦区地处上海市远郊,由于多种原因,优质教学资源总量不足,而且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分布不均衡。全区5794名专任教师中,各类名优教师427人,占比不到7.4%。其中,农村学校教师3077人,占全区53.15%,各类名优教师161人,仅占2.8%。区域名优教师总量不足,城乡学校名优教师比例悬殊,成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瓶颈。创建学科教师研修基地,有效集聚区域现有的优质教学资源,让它在超越本校的、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发挥引领作用和释放辐射功能,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是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种可行选择。
二、 学科教师研修基地的价值取向
学科教师研修基地是教师在职学习的专门场所,也是进修学院教研人员服务、指导教师开展研修活动的前沿平台。学科教师研修基地的建立,是对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一种功能性开发,即以拥有优势学科的中小学为依托,挖掘、发挥其优质教学资源的效用,同时吸纳其他学校的区、市级名优教师,必要时再从高校、科研院所引入高端智力资源,组成教师发展指导者群体,采用团队引领方式,围绕教学改进,深入开展实践探索,探索教师在职学习新模式,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科教师研修基地的价值取向是:成为区域性教师学习与教学资源中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专业支持和服务,促使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 学科教师研修基地的职责功能
(一) 课堂改进的实践研究
以构建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新课堂为目标,针对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或关键性问题,以课例为载体,深入开展课堂改进的实践与研究,创生课堂改进主题经验,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课堂教学模式及典型案例,为一线教师改进课堂提供操作性思路与方法。
(二) 有效培训的实践探索
以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依托学科教师研修基地,充分发挥专家团队和名优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以“课”为载体,以“研”为内容,以“训”为形式,以“修”为目的,让教师在教、研、修一体化中有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并形成教师在职学习新模式。
(三) 培训课程的研究开发
基于学科教师的发展需求和区域课改推进的现实需要,以培训课程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专题研究、主题研修,并将研究成果案例化、课程化,形成既融入本体性知识又凸显实践性知识的优质培训课程,为有效实施区域教师专业培训提供资源保障。
四、 学科教师研修基地的运作方式
(一) 团队专业引领
由学科教研员牵头,整合区内外名优教师资源,组成引领团队,运用群体智慧指导基地内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学习活动。“团队引领”是对“一对一”师徒制带教指导方式的改进,它既能有效弥补个别带教过多倚重于指导者本人素养所产生的不足,又能推动指导者优势互补,促进被指导者博采众长,从而有效发挥优质资源的集聚效应与辐射功能。
(二) 双主持人
由学科教研员与基地所在学校校长共同负责研修基地的建设。研修基地所在学校校长主要负责学校资源的统筹协调和供给保障,学科教研员主要负责区内外名优教师资源的引进、研修计划与活动方案的设计以及活动过程的组织管理等。双方通过不同功能的发挥,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促进基地有序、有效地运行,以逐步形成科学的共同体运作范式。
(三) 临床学习
以课堂为培养场所,将教师培训导入课堂,将理论学习导入课堂实践,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学习教学,将临床实践和理论学习充分地结合起来,形成持续的“实践—理论—再实践”螺旋式上升过程,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提升。临床学习,既破解了教师专业发展中理论难以与实践充分结合的难题,也解决了教师在职学习中理论向实践、课堂的转移问题,为教师在职学习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五、 学科教师研修基地的主要特色
学科教师研修基地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师培养模式,得到了一线教师的普遍欢迎。据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95%的青浦区中小学教师表示愿意成为学科教师研修基地的一员,92%的校长表示全力支持本校教师参加学科教师研修基地学习。学科教师研修基地学习之所以得到校长、教师的认可,是因为其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一) “研训一体化”设计,解决了培训难以与教研有机结合的问题
教研和培训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就像饮食和运动同样为健康所需要一样,不可缺少。培训和教研只有融为一体、优势互补,才能相得益彰。“研训一体化”是培训改进的方向,其关键要素是培训目标和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学科教师研修基地以行动学习理论为指导,统筹规划研训内容及其形式,积极构建“研训一体化”的培训课程,解决了教师培训“远离课堂”、培训课程设置脱离教学实践的问题。
(二) 名优教师资源的有效集聚及功能释放,推进了其效用最大化
依托学科教师研修基地,有效集聚名优教师资源。通过搭建展示平台,开展课例研究、专题探讨、教学论坛、案例教学等活动,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释放其辐射功能,使得名优教师的效用进一步扩大,走出了一条“优质教学资源全区共享”之路。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首批12个研修基地共举行236次研训活动,参与活动的教师达14820人次,有效提升了青浦区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也培养了一批教师培训者,从而为学校有效开展校本研修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 基于学校的临床学习模式,破解了教师学习中理论难以与实践充分结合的问题
基于中小学校的临床学习,将教师的学习从“象牙塔”转向中小学校的真实课堂。其理念是:教师学习教学不是在“模拟场景”中,而是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培养教师的关键是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会教学。基于中小学校的临床学习,将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智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理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实践智慧的主动建构者。
(四) 以教师“行动教育”为指导,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培训课程
篇9
一、学习理论,理解精髓。
“345”优质高效课堂是以自主学习为基础,用丰富多彩的的主题性学习活动代替单一的讲授式学习,努力打造开放式、多元化、自主参与、张扬个性的课堂,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互相帮助、互相启迪、互相检查、互相影响等,让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实现互动,并学会交往、共处、自律,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等。同时,“345”优质高效课堂不限制教师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的发挥,而是引领教师根据各自的教学实际创造性的打造自己的特色课堂。
二、勇于实践,创造模式。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对“345”优质高效课堂的理解,逐渐总结出了适合自己的新授课教学模式,即“情境导入,明确任务――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学案导学,导引诱思――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当堂巩固,课堂总结”。
1.情境导入,明确任务。
设计合适、新颖的情景导入新课,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学生也进入了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在学生完成预习的基础上,课前发放预习学案,预习学案内容比较简单,一般包括读新词、文学常识填空、概括课文大意等。通过这个环节的检查,使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扫除学习障碍。
3.学案导学,导引诱思。
在课前,教师要将本课的重点知识设计成一个或几个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编写成学案。让学生带着学案中的问题朗读课文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朗读重点段落,然后独立完成学案,使学生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方面深刻地把握这篇文章。如《穷人》这一课,我设计了一个概括全文的问题:认真研读,仔细品味: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穷人”的贫穷?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富有?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我设计了四个问题:(1)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事?(2)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3)首段和后面几段是什么关系?(4)本文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很传神,划出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背一背,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使学生由浅入深的把握了课文的整体内容,引领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4.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本环节是在组长的带领下对学案的问题分工汇报,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成员之间相互补充,并找出本组的共性问题。然后进行组际展示。老师要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提升,要“高屋建瓴”地总结所学内容,“深入浅出”地提炼方法规律,以“发展为本”地评价合作,达到“画龙点睛”之功效。
5.当堂巩固,课堂总结。
留给学生整理学案、理解记忆的时间,由组长检查落实课堂检测,进行一对一的巩固,确保学生当堂完成任务。课堂检测一定要针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抓住重点。如在《穷人》这一课,我设计的课堂检测是:第一是我会填:屋外( ),( )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 )。海上正起着( ),外面( ),这间渔家的小屋却( )。地扫得( ),炉子里火( ),食具在搁板上( )。第二是我会填:本文通过( )和( )、( )的描写,赞美了桑娜和渔夫( )的美好品质。这样既落实了文章主题的目标,又落实了写作特点的目标。最后由老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升华主题。
三、总结经验,谨记注意。
1.小组建设是关键
老师要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总体学习情况、个人爱好、性别等各个方面,在征得学生的同意后,将全班学生均匀地分为若干小组,一般6~8人为宜。小组建设遵循的原则是“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就是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小组之间又是平行的,让每一个小组都站在同一个起点上,更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小组的内部活力。
2.组长的选拔培训是基础
老师分好组后,让组员自己推选出小组长候选人,老师对“候选人”进行研究、斟酌决定。因为组长是学生自己选出来的,所以在组织活动时小组其他成员就比较容易接受。选出的小组长由老师统一培训,明确小组长的职责权力,确保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实施。
3.小组评价是保障
对于小组的评价,我采取的是“捆绑式”评价,也就是评价小组的整体。小组的一个成员得了分就给他所有的小组成员加分,反之就扣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责任感,而小组取得了成绩,每个人都有荣誉感,把小组融为一个整体,为实践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保障。
4.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前提
篇10
一、生动的英语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前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用正确而巧妙的方法进行导入,可以创造良好的英语氛围,能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到指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中来。所以,深入地研究并揣摩高中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对于上好一堂英语课至关重要。
(一)案例导入法
案例导入法是英语课堂教学中最简单常用的一种教学技巧。具体在实施案例教学导入时,经常会用复习过渡、设问导入和熟知话题引入等多种方式,引导课堂教学的展开。
复习过渡就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以旧带新,自然过渡,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并使之系统连贯。设问导入是教师通过认真观察及揣摩之后,准备好问题,向学生提问。在问题的安排上尽量先易后难、多易少难,这样可使多数学生饱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熟知话题引入是运用学生熟悉的话题来激活背景知识的一种手段。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与动机?话题的选择十分重要。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引入部分,教师可以以学生非常喜欢和熟悉的体育明星、影视明星的经历为话题,这些话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够在一开始就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避免不必要的背景知识的障碍。
(二)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它在英语教学中具有很多的优越性,譬如高效、容量大、生动等特点。现代的高中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课堂内容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播放一些学生喜欢的歌曲或影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以此来达到一种简单鲜明、一目了然的效果。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还可以适当运用音乐、电影等方式导入。此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电影的过程中进入或体会到所描绘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以此来达到一种教与学的和谐状态。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马上就高涨起来,并很快能融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所以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开始上课时播放一段音乐或电影,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课文的话题,从而融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
二、教师情感教学理念的融入
高中英语教学中,面对繁重和紧张的学习生活,学生感到不适应,这种不适应需要时间去调整,这成为影响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亲切和蔼的教学理念,是帮助学生消除陌生感、克服不适应感觉的最好的剂。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学生总是喜欢态度和蔼可亲、充满感情的老师上课。老师对学生的亲切、热爱与尊重,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亲近感和一种不学好英语就对不起老师辛勤培育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
教师情感理念的融入,可以通过挖掘英语资源中情感因素的题材及师生情感的交流,温润学生的心灵。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教师应有意识地从中挑选积极健康的内容,挖掘体现知识性、趣味性的素材,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巧妙的导入能营造欢快愉悦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冲动,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乐,乐于学习。
作业评语是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衔接因素。因此,教师在批改学生随笔时,切忌随便给个分数,而应以学生的作业内容为支点,加以施评,尽可能地利用关爱的评语,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变作业评语为师生情感交流的资源,充分发挥评语的反馈作用和情感魅力, 让学生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
三、和谐互动课堂的建立
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受这一组织形式的束缚而得不到全面开展,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受其制约而难以提高。这种授课方式脱离了英语的本质,即实用性。作为重要交际工具的英语口语,由于缺乏人际交流,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要摆脱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束缚,建立和谐互动的教学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
和谐互动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建立教师和学生都参加的双边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特别注意设计好学生的活动, 注意学生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大胆放手, 使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让学生能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思考、活动中体验和活动中发展创新,使学生同思共想,互说互议,主动操作,更多地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和成功感,从而使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在互动教学课堂中,可以运用讨论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英语语言的学习。通过讨论,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学生的口语,牢记要掌握的知识点,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有很大的帮助。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把一个话题分为正方和反方两组,在教师的主持下,展开辩论赛,不仅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综合思维能力。
四、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