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8 15:2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科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科教学

篇1

(一)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校乃是启发学生智慧的场所,而不只是教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中心论”强调,成功的教学不在于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师能否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懂得自己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更是心理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高心理素质,挖掘心理潜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自己的重要任务。

(二)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问题中心论”主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提倡案例教学法,认为知识不是一个直线的由浅入深的过程,而是一个网状结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互相启发和学习迁移创造知识,提高能力,排解困惑,发展个性。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学生最关注、最渴望解决的问题,或者提供与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案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供全班学生讨论、分析。一般情况下,讨论无需给出明确的结论,因为讨论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心理教育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三)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活动中心论”认为,经验最为宝贵,实践最为重要,主张多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提高能力。任何一门学科除了具有知识价值以外,还具有能力价值、品格价值和方法价值。在这四项基本价值当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学科教学的中心价值。学科教学应当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应当把教学过程作为心理训练的过程,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动手、动脑,进行充分的心理体验,积累正反两方面经验,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及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像皮格马利翁对待自己的雕塑作品一样,发自内心地期待自己的学生都能成为强者。赏识、赞赏、鼓励是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秘诀。

(五)以方法为重点,使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

古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比心理知识本身更重要。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问题的解决主要靠自我教育,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心理方法,才能对自己实施正确的心理教育。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心理方法以外,还要提供演练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把握方法的实质,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六)以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在人格完善的过程中,教师的品德、能力、兴趣、心态、情绪、情感、气质、心理健康状况等等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一读、二想、三记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44-03

一、缘起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从杜郎口的“预习、展示、反馈”,到洋思的“先学后教”都让我们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在县教育局倡导的“自疑自探,步步提升”六环节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推进中,自己也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我发现,课堂上的“自学质疑”环节用时至少5分钟,整个课堂的其余学习活动时间就会缩水;如把自学时间缩减成3分钟吧,可3分钟能深入进去吗?我很矛盾,不由得想到了“课前预习”,认真分析教材后,发现教材里结论性的语句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一次偶然的阅读中,我看了一位专家给学生的建议,其中写道了学生应该预习,“学生要走在老师的前面。”这更加坚定了我实验的信心,于是,从上学期起,就开始了“课前预习”实验。

二、具体做法

1.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告诉家长预习就好比逛公园时要先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了解和问题来听课,听课效果一定事半功倍,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养成自学的好习惯,这个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要声明家长可以给予督查,但不能讲解,所以并不给家长添麻烦。)

2.与学生约定,提出预习的具体要求。

我提出的预习要求是“三固定”:时间固定,每节课前都要独立预习,保证每次10分钟(这里要提醒的是,除了预习作业外,就不能再留课下作业了);量要固定,我把统一的数学大作业本当作预习本,每次大约半页纸张;内容固定,初步定为三个板块:收获、困惑、自测。

3.授之以渔,给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

我教给他们最基本的预习方法:一读,二想,三记录。

一读,先粗读所学内容,知道学什么;然后细读数学课本“试一试”、“练一练”之上的内容,细读就要逐字逐词逐句地读,初步了解新知识的基本内容,对概念、规律等总结性语句要反复读,可边读边划,用横线划出重点,用问号划出不懂的地方。

二想,就是寻方法,找规律。纯计算课,预习例题时,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解答一遍,再与书本上的对照。这样,学生就经历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计算方法的归纳。解决问题课,也是尝试做例题,然后再想想还有其他解法吗?概念教学,让学生思考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想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想能否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预习定律、公式时,要注意它的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可先自己推导一遍,再把自己的推导过程和书本上的相对照,看看自己推导过程是否正确,然后,想想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几何形体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斌一试。如第一单元的“搭一搭”,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预习时搭一搭积木。

三记录,就是要写下“我的收获”,提出“我的困惑”,选做数学课本上的一道练习题做为“自我检测”。“我的收获”主要记:概念或规律,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以及自己的归纳和感悟。以四年级下册为例,第二单元中《用字母表示加法定律》一课,学生就记下了完整的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字母表达形式;我班的预习本中,学生自己的感悟有很多。如,预习观察物体时,有的学生写道:我们大家看到的正是毛毛看到的。在预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有学生写道:从字母a、b、c到字母x、y、z,这26个字母都能表示任意一个数等等。

如果是纯计算教学,比如第三单元“乘法”,没有任何显性的概念、方法,可以直接摘抄,我就让学生认真阅读例题,试做例题,自己尝试总结计算方法。有的孩子写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四位数也可能是五位数。还有的孩子写道,我觉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与过去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差不多。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不仅是对新知的了解过程,更应该是一个寻疑的过程。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预习的重中之重。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主张让学生记下预习中“我的困惑”,记下在细读时不懂的地方,记下自己面对新知的思考。如,学习“观察物体”时,有同学提出:有没有一个物体无论从上下、左右、前后哪个方向看都是一样的?课上交流时,大家讨论得出有这样的物体――球体。我认为课前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也解决不了的,有必要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当然,在这里允许学生写困惑:“无”,因为纯计算课就可能没有困惑。

“自我检测”这个版块就是在“试一试”、“练一练”中任选一、两道题做到本上。这些练习都是为巩固新知而出的,试做这些习题,可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本学期,我班有同学提出可不可加入“自已编题”这个版块,我认为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是一个发展其思维的好方法,本着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我提倡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针对本课内容进行编题。

后来我发现,课堂上交流的重点内容我总是归纳整理到黑板上,有心的学生就会摘记到预习本上,这很值得借鉴,我大力表扬了这种做法,并在预习本上增加了一个“课堂分享”的板块,也就是把课堂讨论的重点内容写到预习本上。这样,既对本课知识有一个梳理作用,也对他们下一次预习有示范作用。

4.及时检查,给学生指导性的评价。

我采取全班都查的检查方式,课堂上“面查”一部分(20本左右),再把其余作业收上来,检查批阅。本学期从开学到现在,我都是全批全改,学生的预习作业坚持得就比上学期好了很多。我想,如果坚持一、两周后,可以采用老师抽查、小组长帮查相结合的方式,但不能让学生摸透老师检查的规律。

有检查就要有评价。我采用的评价主要是表扬先进,每周五我把优秀的预习本在班内传阅,让同桌讨论学习,看板块的设置,看漂亮的书写,看提出的问题。重点表扬深入预习后有价值发现的学生。

三、效果

1.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习效果好了。

学生在预习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上了标记。听课时,就会主动地、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会有针对『生的组织讨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原来几乎每节课都完不成的课时内容,现在不仅包括练一练在内的课时内容,甚至有时还能留下空闲时间做下节课的预习。从当堂检测效果看,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对学习的新知掌握得比较牢固了,练习题的准确性有了很大提高。

2.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思维发展了。

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已不再认为预习就是简单的看书、做题,而是能够在预习时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

验,来理解和分析新知识。比如,在四年级上册“把除数看作几十五来试商”一课时,有同学提出:如果把24看做20来试商,需要调商两次,太麻烦;可是把24看做25来试商吧,想25乘几的积太难了。后来,又有同学找到了一个小窍门:记住15、25、35等几十五分别和1~9相乘的得数,做这样的题目就快多了。比如,三年级学生就记住了25x4=100。听到学生提出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再听到他们有理有据的分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学生呢?放手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吧,他们会还我们一个又一个的精彩1

3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升与毫升”,课上交流困惑时,有一个很特别的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m与毫有关系吗?

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符号,它就是‘m’。你看,mm是毫米;mg是毫克;ml是毫升。是不是‘m’就跟‘毫’有关系呢?”

我听了,很是惊讶,先肯定了学生的猜想是很有价值的,又告诉学生说,老师课下查资料,一定给她一个明白的答案。后来,通过查阅资料,m和毫还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就是我查的资料:

mm是毫米,它的英文名称是:millimeter;

mg是毫克,它的英文名称是:milligram;

ml是毫升,它的英文名称是:milliliter;milli一代表“千分之一”。)我觉得,如果没有深入地思考,学生是提不出这样的问题的。

因为在课前预习中,要求记下收获和困惑,这样在小组内交流或组间汇报时,学生的语言就基本具备了完整性;而且由于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就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有了更充分的交流时间,给了学生更多语言表达的机会和时间。

4.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增强了,驾驭课堂能力提高了。

学生预习,由于他们没有成人的思维定势,所以在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新的火花,能让教师激动不已,有时甚至措手不及。为了尽力不让学生问倒,就迫使教师不得不认真钻研教材,充分预设;不得不加强学习,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不得不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做到课堂上左右逢源。坚持了一学期,我感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加强了,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提高了。很明显地感受到了自己也在与学生一同成长着。

四、困惑

1.如果个别学生偷懒,课前没做预习,他就会跟不上上课的速度。以至于被落下得越远,于是产生了班内学生学习两极分化。

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多媒体课件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掌握着、传授者、简单教具的使用者,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人,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课堂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活力。

(二)优质资源不足,课堂信息量少

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地区差异,导致我国农村教育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资源仅限于教材和简单的教辅资料。优质资源的不足严重影响着我国农村地区课堂教学的发展。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三)教学媒体单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仅仅是“粉笔+黑板+一张嘴”,信息的来源仅限于教师个人、书本或教辅读物,形式比较单一;从课堂开始到结束,由教师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将教学活动进行到底,经常出现有教无学、较多学少的现象。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角,当课程进行到后期时,由于教师自身的原因(包括个人魅力,知识掌握、业务水平等),对不同学生产生影响的不同,导致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便很难再集中起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教学目标单一

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目的是“使儿童、青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而在全民素质的提高上,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地注重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即我们通常所提的“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的“知识和技能”目标。由此,学生的应试能力得以提高,但其动手能力、自我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未必同时能得以提升,这样,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有很大影响的。从长远看,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反而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科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解决优质资源不足的问题

为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实现现代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国家特别实行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种模式,针对不同学校的现状,以共享优质资源的方式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三种模式分别是: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三,计算机教室。前两种模式适合山区学校和教学点的实际需要,投资较少,而且操作较为简单。而计算机教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通常将其和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教室等结合起来,尽可能多的用于学科教学;利用它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形式的优秀的教学资源,支持教师自主学习、培训、备课,在促进学科教学发展的基础上,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二)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学生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人翁的现状,师生间“主导――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逐渐形成,教师成为和学生一样知识的探究者,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服务者,当然,教师引导者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知识的占有量上,教师和学生的差距正在缩小。因此,传统的师生主从关系被打破。新的学习方式促成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

(三)丰富教学内容,增大课程容量

近几年,信息技术进入传统的课堂,课堂教学中教师单靠“黑板+粉笔+一张嘴”的现状也逐渐被多媒体、网络、电子白板等新技术手段取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改变以往课堂内容的呈现局限于黑板上板书的书写,忽视学习内容的具体化、形象化,方式单一,枯燥、趣味性缺失、知识容量有限的现状,而是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多种素材,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将大量的相关图片、实验、图表、文字资料、自然现象、现实案例、历史史料、美术作品、大型音乐曲目等收集起来,集音频、视频、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于一体,制成多媒体演示课件,材料集中,简明准确,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学科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有效。

篇4

1.拉萨市城关区综合学科师资情况

是什么原因使得拉萨市城关区综合学科陷入如此“尴尬”境地的呢?如果要细究的话,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师资。这就是促使我们对拉萨市城关区综合学科的任课教师进行调查的根本原因。之所以没有把这三门课程的教师分开进行调查,是因为学校通常把这三门课程尤其是《科学》和《品德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在看待,任课教师交叉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地区的小学升内地初中班的考试中也是将《科学》、《品德与社会》和《信息》放在一起统称《综合》,总分为50分,其中《信息》部分占5分。截止2012年8月31日,拉萨市城关区所属13所小学共有260个班级,理论上综合学科的一周总课时为820节(其中《品德与生活》在一至二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科学》和《品德与社会》在三至六年级开设每周各2课时),如果按一个专职教师周课时12节计算的话共需要近70个专职教师。但实际的情况是怎样的呢?2012年9月拉萨市城关区所属13所小学在岗教师总数为710人,其中参与综合相关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就有260人,占教师总数的36.62%。这个数据给我们提供两个方面的信息:首先值得欣慰的一面是,各个学校都在克服一切困难保证开齐开足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另一方面是我们必须去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参与到这个学科的教学中来?是老师们争着从事综合学科的教学?还是综合学科的教学任务比其它学科更轻松?遗憾的是,根据三年来对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调研的情况来看,我们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相对合理的解释是:到目前为止,我区的综合学科教学仍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是什么因素导致综合课程在实施不久就进入到边缘化状态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学校自领导到任课教师还没有从“应试”的轨道上真正转变过来,与考试关系密切的学科仍是受学校重视的“主课”,而综合课程只是“副课”,所以本来作为本轮课程改革中心的综合学科就只能处于学校教学的边缘地带,学校常常不能在教师、实践、设备等方面提供必要保证,同时综合课程在时间、师资和制度上也缺乏相应保障。

2.拉萨市城关区综合学科教师专业化情况

小学综合课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情况更是差强人意,必须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足够重视。由于社会认同的缺失、学校管理的漠视、研究机制的匮乏,个人发展的迷茫,使综合课程老师的专业发展举步维艰。课程实施中的综合学科的师资也处于边缘化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专业对口的综合学科教师,任课教师都是由其它专业转岗而来。由于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使得综合学科的教学更具挑战性,所以绝大部分教师(尤其是在原专业已构筑扎实基础的教师)没有从原教学岗位转岗从事综合学科教学的意愿。这就使得综合学科的教师来源从一开始就充满不确定性。第二,由于每门课的周课时量均只有两节,综合课常常作为学校平衡教师工作量的调节剂。从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角度出发,这样的处理方式“合情合理、操作方便”。为什么呢?语、数、藏等科目的周课时为7节以上,英语也是三到四节,对于某位老师来说,增加或减少一个班的这些课都会对工作量产生重大影响。唯有综合学科每周两节的课时量,增减一个班无关痛痒,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任课教师都容易接受。第三,综合学科专职教师的稳定性始终面临巨大挑战。综合学科教师除了来源不确定外,“留下”也是一件尴尬的事。“尴尬”这个词用在这里也许不太合适,但我反复搜索也没有找到更恰当的词语来替代,原因有二: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优秀的教师无论对于哪个科目来说都不会多余,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优秀教学资源本就不富裕的薄弱学校;对于教师来说,任教综合学科意味着更多的教案、作业、还有教学内容不熟悉的挑战,再就是更少的评先、评优的机会。如果学校管理者不重视相关的制度建设,没有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综合学科的专职教师队伍就不可能稳定。让人欣慰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及主管教育的相关领导对综合学科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拉萨市的中初级职称考试中《综合》开始作为一门学科出现,让长期专门从事综合学科教学的老师们看到了希望。在刚刚结束的首届自治区小学教师教学大赛中拉萨市城关区两位老师参与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角逐,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说明在诸多困难之中摸索前进的老师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在以后的教研、培训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星星之火”的作用,带动更多综合学科教师不断提升,为学科持续、健康发展夯实基础。从事综合学科的教学就像耕种一块“半荒地”,对初涉其中的老师充满挑战,同时也为渴望快速成长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有相同的起跑线,谁的状态更好谁就能领先。

作者:李朝祥

篇5

一转眼又到了年末。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本人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工作。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个简短的小结。

本人遵纪守法,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学习活动,为人师表,悉心关心学生,努力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

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本人积极参加区进修学院、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各种业务培训,以及校本片级教研专题研究,并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活学活用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篇6

为了培养适应新时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和综合性人才,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系列改革均围绕着“应用、融合、素养、减负”而展开。笔者也参与了此项改革试验中,我们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师合力设计蓝图

1.研读教材,探寻契合点

教材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载体,因此,开展学科整合就要从研读整个初中阶段的教材开始,从整合各学科的核心能力人手,找到知识和能力上的契合点,并根据学段特点,有计划地重新编排教材,使各科教材的契合点分别出现在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能力特点的学段,从而形成系统的大学科教材,各科教师分别完成这个系统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能力点的教学,分进合击,最后成功会师,齐心协力地完成大学科教学任务。由于学科分类庞杂,我们首先组织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美术这七科的备课组长分别研读其它六科的教材,最终确定将观察、积累、表演、概括、表达、分析作为契合点。各科教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要有侧重点地围绕这些契合点开展教学活动,共同提高这些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2.共同备课.整合交叉点

在确定了契合点后,就需要将落实这些知识能力点的方法、技巧、学生活动等加以整合,构建起既有学科特色,又能有机统一的大学科课程教学的基本流程和教学思路。为此,每两周我们组织这几科的备课组长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主要在一起交流近两周的上课重点、采取的教学策略、学生认知及思维上的欠缺之处、思维及能力上的增长点等,共同探究出各学科教材教法上的交叉点以及在这些交叉点上的教法的共性、可借鉴推广的方法,进而整合出既有本学科特色,又能以其它学科的知识能力为载体的教学活动。

以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为例,我们是这样进行整合的(见表1)。

3.相互听课,整合学法

任何知识与能力都需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加以落实,因此,学科整合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学法的整合。为此,在熟悉了教材教法,相互了解了学科核心能力和每周的重点教学内容后,我们又组织老师们去听其它科目中有交叉点的课,重点观察该教师在这些交叉点上教给学生的一些较好的学法,听完课后再围绕这些交叉点和学法和该任课教师进行讨论交流,形成对学法整合的更深认识,以在自己的课堂上高效地进行增量教学。如此,既避免学生做重复的无用功,以致对该学科的学习失去兴趣,又能对自己学科的一些学法指导有所启发,进而生成更有广度和深度的学法。以学生活动为例,我们是这样进行整合的(见表2)。

4.学科牵头,整合课程

在经过前期的准备和发散性地研究、实践之后,就有必要通过一个载体来统领大学科的课程。而作为交叉学科的综合课,既关注到了众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涉及到了研究与创新活动。因此,为了将学科整合再进一步挖掘下去,我们从各备课组挑选1-2名有一定经验和热情的中青年教师组建成大学科组,请综合组的特级教师做大组长,在以前学科整合的基础上,选取几个能有效整合其它学科的主题,由另一名年轻的综合组老师负责具体落实,牵头带着相关学科的老师一起,分别围绕这几个大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探究、活动及专题报告的撰写等,从而让学科整合落得实、有抓手、有成果。

二、学生参与充实建设过程

1.活动引领,渗透大学科思想

一个新观念的植入,最好的方式就是体验。为了能让学生初步具有大学科的意识,并对开展大学科活动和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组织开展了大学科竞赛活动。

为了让活动开展得更为有效,我们组织相关各科备课组长围绕大学科竞赛中的学科整合进行集体研讨,确定好大学科竞赛的出题方向和难度比,然后备课组长组织组内教师展开研讨,最终各备课组各出40道至少横跨两个学科的题,并附上详细的答案。

之后,年级组、班主任、各任课教师分别在年级、班级积极进行动员,每班的任课教师一起协商选拔出5名上场队员,学生自己起队名,并在班内组织学生开展模拟竞赛活动进行预热。在学生精心准备完毕之后,正式组织开展了以“凝聚学科智慧,相约成长梦想”为主题的大学科竞赛活动。

为了让活动开展得更有思维容量,我们让各备课组的组长做现场点评嘉宾,及时针对学生在答题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反复渗透大学科理念。活动的主持人由博学多才的老师担任,既能有效掌控竞赛进程,又能用实际的榜样告诉学生们大学科素养的魅力。

另外,为了不让活动过于形式化和平淡,我们设计了能调动所有学生热情、提高参与度的五大环节,依次如下。

(1)龙腾虎跃。即轮答20道题,这些题目中有10道简单题,10道中等题,按班级顺序轮流答题,每班先后有2次答题机会,分别由各班2名选手依次作答,每道题答对加10分,答错不加不减分。每班有一次现场求助的机会,可以求助在现场的本班任何一名同学。

(2)百花齐放。即共答30道题,这些题目中有10道简单题,20道中等题,每5道题为一组,各班派一名同学在题板上按题目的先后顺序写出该组题的答案,每道题答对加10分,答错不加不减分。

(3)非你莫属。即点答30道题,这些题目相对简单,由电脑根据赛前抽签的班级顺序,随机从每班抽出两名同学依次代表本班答题,每道题答对加10分,答错不加分不减分。

(4)激流勇进。即笔答5道题,这些题目相对较难,综合性较强,由场上的5名同学(或临时从现场找本班有专长的同学)分别书面作答,现场同学也均同时作答。每道题答对加30分,答错不加不减分。

(5)百舸争流。即抢答70道题,这些题目难易不等,由各班场上队员按抢答器抢答,先抢到的班级作答,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这一环节是最白热化和激动人心的。

2.自主命题,加深理解

在学生初步有了学科整合的概念和意识后,我们又动员学生在假期里,在家长的帮助下积极观察生活,深入思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自行命制能整合相关学科和生活应用的题并附上详细的解答过程和原理。

开学后,我们又根据学生假期研究的方向,将学生分成几个兴趣小组,由小组长牵头在组内共同梳理、润色、重新整合假期所命制的大学科的题,两周后每小组至少提交20道涉及跨学科的题,各班任课教师征集完后提交给各备课组,各备课组评选出100道年级优秀题目,用作期中考试后的大学科竞赛的正赛备选题目,并按照每人选一道题给本班加10分的原则进行累计加分,再评选出二级题目(有价值就人选)若干道,放在年级宣传栏进行有奖竞答,入选的题目按照每道加5分的原则给本班加分,每答对一道题也按5分给本班加分(不许回答本班所出的题)。所有积分同大学科竞赛的正赛累计在一起计算评比。

在期中考试之后,我们借用英语学科的跳蚤市场,让学生在本班的摊位上有创意地设置有奖竞答的环节,将学生自主命制的大学科的题目巧妙地让其他班的学生到备课组长处有奖竞答,答对有奖有积分。之后再进行大面积的表彰,将学生自主命题的积极性推向。

通过这种自主命题的方式开展的竞赛活动,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自主命题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实际出题过程中更深层次地理解学科整合的思想,加强大学科的意识。

3.课题引路,学以致用

为了能让学生在热热闹闹的大学科竞赛之后有所沉淀,务必要引导学生多进行思考并积极运用大学科的相关思想和知识能力。为此,我们在初二的时候又以综合学科的老师牵头,挑选几个适合整合各学科的主题,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研究方向组成综合性学习互助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外聘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协同该班的相关任课教师一起组成导师组,对学生加以细致指导,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实地考察研究、查阅资料、撰写活动报告等方式,逐步学会应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大学科思想的理解。对学生最后的成果结集印刷给全年级,并对优秀学生和小组加以表彰鼓励。

篇7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同时由于学生对跨学科的讲授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明显要高于单纯的美术知识讲授,美术教学应尽量体现跨学科讲课的方式。

一、美术与艺术学科之间的跨学科教学

美术可以与其他艺术学科相结合。不过,仅以某一类主题来组织全部课程终是片面的。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思考分科学习与跨学科教学的结合。分科学习主要解决各种美术语言、基本技能和创作方法。同理,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各有其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艺术语言形态及其表现技能,也应该通过有计划的教学形成必要的艺术素养。“艺盲”无法参与真正的艺术交流。在此基础上,要设计一些跨学科教学的单元或主题,通过探究活动达到综合体验、综合运用之目的。

我们可以从艺术语言形态切入,从中体会各艺术间的相关性,又能突现不同艺术语言的独特性。或从内容主题切入,或做个雕塑,或从研究原始艺术、宗教艺术、现实主义艺术、现代艺术、中国传统艺术、民间艺术等深层文化意蕴切入,然后再比较各种艺术语言形态及其相关性,从人文性质的高度认识各种艺术。有了单学科对艺术语言的了解,主题性的跨学科教学更能从根本上加深对艺术的人文性质的理解,并有望产生“突变”效应。

二、美术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跨学科教学

美术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传统的绘画和雕塑教学可以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热门话题相联系;工艺教学则可以与民间艺术、地方风情相联系;建筑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智慧的结晶,与历史、地理、宗教、科技直接相关;现代艺术涉及种种西方现代哲学理念、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研究成果;现代媒体艺术是艺术与电子技术的高度综合,与电子影像设备、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的知识、技术相关。由于美术已渗透于人类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美术教师在教学时,也应该与人文、科技、宗教、社会、经济等学科相联系。

实践证明,在初中美术讲课的过程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人说美术课像语文课,这的确有一定道理。语文知识看似和美术无关,但看重的是一种文化的、人文氛围的熏陶,这和美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加强美术和人文学科的联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对展现美术教师的人格魅力,展现美术课的学科魅力大有益处。任何学习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做到互相融合,共同促进的作用。

三、结语

只要教师善于进行跨学科讲授,引导学生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学科联系地思考,就会使学生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学生就会达到初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探索性的审美态度从美术作品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教学方式;创新研究;提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57-02

学科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应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努力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学科教学方式创新的思考

学科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要从素质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出发,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构建以学习者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式,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变“学会”为“会学”、“乐学”、“主动地学”,做学习的主人。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方式创新的研究,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培养、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创新性学力的需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使他们生动、主动、健康、活泼地发展。

二、学科教学方式创新的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是课堂教学过程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我们要以教材为媒介,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教学目标为指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方式创新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创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效应。

2.自主性原则。“自主性”是指在优化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做学习的小主人,积极学习,主动探索,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3.趣味性原则。“趣味性”是指教师教得有趣味,学生学得有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良好的教学方式和激活教学的手段,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学得轻松、愉快、新颖、有趣。

4.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是指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每一堂课的教学活动都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造性地设计一些教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终生受益。

三、学科教学方式的创新内容

1.教学内容的开放。开放的教学内容,就是要求教师凭借教材,通过处理、调整和组合,把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引入课堂,把鲜活的现代社会题材引入课堂,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有趣。

2.教学过程的开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角”,因此,一要做到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留给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二要做到教师的点拨恰到好处,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三是教师的概括要具有引导作用,让学生去总结规律,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教师不能直接给学生一个答案或结论,而应采用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开阔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包揽学生的思维。应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好,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好,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好,教师不示范。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四是对于问题,教师要做到启发学生思考解决,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要让学生去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知识的真实内涵。

3.教学环境的开放。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三句话极富哲理。教学环境的开放,能让学生走出课堂,学到鲜活的、有用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环境资源,结合教材内容,有的放矢进行教学,让学生得到更多更好的收获。

4.课外活动的开放。学科教学不要满足于课堂,要向课外延伸,教师要结合自己教学的特点和教材实际,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发展。可以通过课内、课外互补的方式方法。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将语文课内体验得到的读书方法和经验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体验中。另外一方面引导学生将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在课堂上作介绍,使课本知识更充实,使全体同学更受益,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四、学科教学方式创新的主要成果

1.确立“教会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要从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出发,构建传授知识、教会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相统一的原则,做到教学目的明确,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达到传授知识,培养创新能力之目的。

篇9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2―0039―01

人类的文化传承千年,在这些文化和知识的传承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被细化,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儒家就将教学分成了四科、六艺,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要学习的知识。在现代的知识时代下,专业和知识的分化更加细致,这使得社会的物质文明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此同时精神危机以及价值信仰也出现了严重的下滑现象。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人们开始思考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而道德观念提升的主要途径就是教育,所以我们需要去填补教育中的精神和道德思想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当前的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教师需要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将德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比如,在学习“蓝色的树叶”这篇文章时,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就可以适当地在德育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用提问题的方法来使学生认识到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如,如果你是林园园你会把绿铅笔借给李丽吗?你遇到过像李丽这种向其他同学借东西没有借到的情况吗?当时你是什么心情?如果你遇到过,当这个同学再向你借东西时你会怎么做?为什么最后李丽的脸红了?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吗?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会引导学生思考互帮互助的重要性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做到互帮互助。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将道德教育移默化地渗透到了学科教学中,以后学生再遇到难题需要帮助时,相信其他的同学一定会想起今天的课堂教学,进而伸出援助之手。

二、在课外阅读中渗透道德教育

课外阅读是让学生接触德育内容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是思想品德以及语文等科目的课外阅读资料,其中涉及到很多与道德教育相关的知识,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种阅读资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还能培养学生坚毅的性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学生阅读,所以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引导学生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在每学期的开始制订阅读计划,第一周阅读的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第二周的阅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第三周的阅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然后教师根据每周的目标为学生推荐与目标相关的读物,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这些德育思想渗入到头脑中,长此以往,德育效果将会逐渐凸显。同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安排阅读就可以,在课上教师还需要对这些阅读的内容进行检验,比如可以请几名学生到讲台前为同学们讲解他们阅读的大概内容,以及从这些阅读的读物中你学习到了哪些精神和思想,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使道德教育思想的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

三、在课后作业中渗透道德教育

课后作业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而设置的,课后作业不仅能对本学科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也能适当地加入德育内容,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接受道德教育知识。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下,教师的作业布置也打破了传统的方式,在作业中不再注重量,而更加注重质,不再只注重理论的学习,而更加注重实践,这也为学科教育渗透道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篇10

努力钻研、潜心教改。英语的基础教学是新生事物,每一节课,我们都经过研讨、深思熟虑,寻找最佳的授课方式,以便学生易于接受。常常是一节课下来,让学生觉得意犹未尽,才觉得心情舒畅。如何让学生学好英语,必须从兴趣培养开始。英语教学完全是兴趣教学。对于英语教师来说,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准备教具,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利用图象、声音、动画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玩玩乐乐中学习。 我校在英语教学中,始终坚持营造宽松的英语教学氛围。大胆和好表现是小学生的特点,也是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有利因素。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英语教师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激励肯定的语言对待学生,尽可能地表扬和赞扬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思维活跃,敢说敢做,对自己充满自信,从而有效的学习英语。

我校领导十分重视英语教学,每周二、四中午大课间时间集中以各种形式练习英语,学生以愉快的英文歌曲,课文朗读,对话表演、游戏等形式表达对英语的喜爱,从而为学生‘乐学’创出一片美丽的天空。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一、大声读,在读中克服羞怯。五年级学生处于身体与心理生长的发育时期,腼腆、羞怯的心理在英语课堂上尤为突出,为训练学生大声读,我从最简单的音标、单词开始读起,声音越响亮,表现就越好。

本学期我校英语学科搞了各种英语兴趣活动,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英语手抄报展示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多方面查找资料,自己绘图,自己设计版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组织进行了英语单词竞赛,各班级的老师和学生对竞赛都非常重视,每天都进行练习,各班成绩也是非常令人满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英语组将继续不懈努力,使我校的英语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