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设置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9 16:5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设置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业设置调研报告

篇1

随着经济市场化和市场专业化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结构不断提高,产品结构快速转换,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弱点也逐渐显现,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全镇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提高和规范发展,使农户、土地、产品、市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竞争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走向市场、调整结构、管理生产及参与市场竞争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镇农民合作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适应新形势,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稳步提高运行质量,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全镇已成立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辣椒生产专业合作社、黑山羊养殖协会、用水户协会,生猪养殖协会正在筹备中,联系农户5000余户。**镇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上连龙头企业,下带千家万户,内强服务,外拓市场的新格局。

二、主要做法

(一)精心组织,广泛宣传。

**镇在全面总结近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做法、成效、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宣传工具、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宣传力度,切实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同时通过举办不同层次人员参加的专门培训班,学习有关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基本知识,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

(二)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创办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1、成立烟农合作组。烤烟是全镇主要经济支柱产业,20xx年**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烤烟生产管理模式,以5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为契机,以农户原有耕地所占比例为主要依据,破除田埂限制,以村小组为单位成立烟农合作组,重新分配土地登记造册,留村委会备案。烟农股份合作组在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组内烟农以土地入股,每户按土地面积投入相应生产物资、资金和劳务工时,合作组按照“共担风险、共同投入、共同经营、按股分配、财务公开”的原则,以合作组为单位开展集体生产和经营。合作组经济利益分配以“土地入股、资金专管、按股分配”的形式进行利益分配。合作组积极探索建立“一卡制”管理体系,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以“条形码”信息载体为基础,以金融单位为技术依托,建立“烟农信用卡”,在烟叶种植收购合同签订、物资供应、专业化服务、烟叶收购等环节实行“一卡制”管理,形成集信息查询与管理、电子结算、合作组成员利益分配、职业化烟农建设与管理、专业化服务、质量追踪功能于一体的“一卡制”管理体系,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2、成立足法辣椒加工专业合作社。**镇坚持“组建一个生产合作社,壮大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发展理念,足法辣椒经过传统种植、品种改良、商标注册、推广种植等一个长期的探索发展过程,得到了不断发展壮大, 20xx年11月由当地58户农户组建了**镇足法辣椒加工专业合作社,总投资10万余元,从而把足法辣椒生产经营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成为当地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在20xx年的“昆交会”上,足法辣椒因纯正的品种、鲜艳的色泽、丰富的营养和绿色生态等优势,受到国内外广大客商的青睐,产品畅销贵州、昆明、红河、罗平等省市县。

3、成立黑山羊养殖协会。**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靠科技,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业,成立黑山羊养殖协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走“支部+协会”的发展路子,组建黑山羊养殖协会,通过小区示范,规模养殖,大户带动,政策引导,广大农户养殖黑山羊的积极性不断增加,形成了黑山羊养殖、营销一条龙的产业化体系。

4、成立用水协会。加强水利基本建设,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巩固农业基础的迫切要求,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迫切要求。**镇通过成立水利协会,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协会会员全面负责辖区内范围内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和开发利用,对生活用水实行有尝供水,并为用水户提供与水利有关的技术、咨询服务。

三、主要成效

(一)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的条件下,家庭是经营农业的基本单位。由于规模较小,发展滞后,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出现,产生了社会化分工,外部成本内部化。农户需要的种子、肥料、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均可通过合作组织与厂商、批发商直接交易,而销售也可通过合作社统一进行,从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二)有利于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随着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从无公害农产 品、绿色农产品到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质量要求也随之上升。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出现为实施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三)有利于实施品牌战略。品牌的效应是巨大的,一个优秀的品牌可以带来无限的商机。只有加快品牌战略的实施,才能提高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合作组织的专业性恰好能有效地发挥组织力量,将在该区域上最具显著优势的农产品特性充分利用和保护起来。通过申请注册品牌标志,实现区域品牌效益,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从而促进了优势农产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有利于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使得很多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城市转移,甚至使农村出现劳动力空缺。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和不断增多,合作社的扩大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这时合作社就可以吸收本地农村的富余劳动力,特别是有文化的青年人群参加进来,使他们成为市场的主人,共同把合作社发展壮大,从而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五)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组织、靠利益联结而成的。首先,通过相互联合,避免了无序的竞争,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维护了农民利益。其次,通过将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联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农民可以从出售农产品中直接获益。最后,由于产业经营链条的延伸和拓展,农民还可以通过合作组织的再分配机制,获得产后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入。

四、存在问题

**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已逐步由松散走向规范。但在具体的运作中,我们发现还有一些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解决的问题。一是部分群众对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组织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二是部分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自身建设不够完善,综合职能没有全面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联系的部门多,服务范围广,具体开展活动时,往往顾此失彼。三是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之间、与农户之间、与技术部门之间等没能完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利益分配和服务水平上下班有待进一步调整完善和提高;四是普遍存在着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经费不足,难以正常运转,使专业农协的建设和发展受到限制。

五、下步打算

(一)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镇党委政府将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人员外出学习考察,进行座谈交流,实施专业培训,不断增强他们的理论知识、管理水平和实际经营能力。同时,制定考核标准,每年评选若干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进行宣传表彰,以让广大群众亲自感受到兴办、参与专业合作组织的好处,共同支持和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目前对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资金较少,建议市、县财政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组织购置相关设备,提供经营服务手段和市场营销水平。加强信贷方面的支持。金融部门应对制度健全、经营业绩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予以一定的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帮助解决合作组织资金不足的困境。对合作组织在税收登记、土地使用、运输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在土地使用方面优先安排等政策。另外,对兴办加工、流通实体给予税收优惠等。

篇2

关键词:就业导向 中职会计专业 实践型 核心 课程体系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学科型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职业能力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不强,难以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从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整合及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技能性和职业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也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调研目的、对象、方法

(一)调研目的

一是通过对会计从业人员及岗位要求基本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和掌握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会计岗位分工情况、企业对会计人才技能的需求、毕业生会计技能不足之处、会计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能力的要求、相应的会计职业资格要求等。二是通过对学校会计专业现状调研,了解中职学校会计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专业教学情况、学生主要就业岗位和专业对口程度、学生继续学习的要求等。在取得大量原始数据和二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整理、汇总与分析,最终形成本调研报告。

(二)调研对象

按照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要求,组建了专门的调研组, 对我校2010-2012届会计专业毕业生、2011级实习生、2012级和2013级在校生;相关专业教师;大商集团、大连友谊集团、大连信合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大连新华会计师事务所等2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共发放学生个人调查问卷120份,收回调查问卷98份。对相关专业教师共发出调查表30份,回收30份。向各类用人单位发出调查表60份,回收47份。

(三)调研方法

为了保证调研的效果,此次调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了不同的调查方法。对有关中小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走访,采用访谈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在校学生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于相关专业教师及毕业生主要采用询问和调查问卷相结合方法。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关于专业课程的设置

调查数据显示: 会计基本技能、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出纳实务5门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最广泛。其次是企业财务会计、经济法基础、会计综合实训、成本会计、统计基础知识等。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毕业生认为用途不大,在各个岗位上作用不明显,在课程体系改革时可以作为删改或选修的参考。

(二)关于专业技能的培养

调查数据反映:点钞与验钞、票据填制、小键盘录入、数码字书写、财务软件运用、常用文稿的处理等是工作中必备的技能。而出纳岗位的日常业务和会计岗位中的薪金业务是会计人员处理的最多最频繁的业务,也是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珠算、书法等有些技能的实用性不强,选择的人数较少。

(三)关于课程体系的实施

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的设置没有考虑行业的特点、有些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现有的实践环节教学不够突出,实践课时安排不足,会计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仍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同时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拓展也提出了要求。

(四)关于就业岗位的分布

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经营规模小、经济业务不复杂的中小企业、私营企业、服务行业等。工作岗位的性质,并不完全集中在财务部门,直接对口就业率相对较低;毕业生就业领域不断扩大,所从事的行业趋于多样化。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占比较大的依次是:出纳岗、收银岗、文员岗、统计岗、营销员岗、库管员岗等。

(五)关于从业资格的取得

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凡会计类岗位招聘,用人单位都以其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为前提条件。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等级证书也比较注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中职学校毕业生从事会计和与会计相关的工作,还可以取得统计员、办税员、营业员、收银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六)关于职业素质的要求

从收回的调查表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最注重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分别是会计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同时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人际关系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七)关于财务软件的使用

在调研中发现,近几年,小企业应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数量增加,并且有了专门用于小企业的用友T3、金蝶KIS、管家婆等财务软件。与此相适应,财务软件公司每年要增加相当数量的财务软件使用、维护人员以服务于这些客户,为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的新岗位。

三、调研对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以就业为导向,准确定位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适合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岗位主要是一些理论知识要求不高、技能操作要求比较熟练的岗位。毕业生主要从事工作岗位除了会计记账员、出纳员等传统岗位外,还有收银员、统计员、成本核算员、仓储管理员、订单员、办公文员、营销员等新拓展岗位。因此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能在中小企事业单位从事收银、统计、营销、出纳、成本核算等技能型、应用型初级会计人才。

(二)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与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定位还存在一定偏差,应该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与专业培养目标和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相适应的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1、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的分析为依据

结合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明确会计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和任职要求。确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将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学习项目。

2、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强调在会计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夯实基础理论,突出实践教学,把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

3、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应以实践技能的强化为目标

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把会计工作的实践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合理地安排各种实践性技能教学活动,进行系统配套的实践技能训练,引导学生从基础到专业、从单项到综合、从校内模拟到校外实习,实践技能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4、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应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

落实“双证书”制度,把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融入会计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和就业岗位需求联系起来,突出课程目标的职业化方向。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层次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经济管理学科,因而会计的实践性教学至关重要。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层次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课堂化

把会计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基本素质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各模块实践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它们相辅相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融合在日常课堂教学之中。

2、树立全程实践观念,将实践教学系统化

改革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方法与手段,以会计岗位工作任务为线索,实现“认知课程实践基本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综合应用实践基地顶岗实践”的阶梯式实践训练体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层实施,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多样化

拓展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内容,逐步实现手工实践与信息化实践的对接。建立开放的会计实训室,聘请企业兼职老师提供实训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教学需求,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开展兴趣小组、会计技能比赛、会计创新、会计研究等课外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4、建立实战型实践基地,将实践教学常态化

运用校内师资的优势,组建财务工作室,承担社会记账、会计咨询等业务。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直接从事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等工作。验证和巩固课堂实践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新形势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课题,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市场人才需求出发,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构建出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永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

篇3

关键词:模块化;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一、前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农业学校所在地是玉林,其旅游产业形象日趋明显,旅游经济进一步凸显,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城市田园风光景色秀丽,很多村庄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发展乡村旅游颇有潜力。近年来,该市旅游部门大力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推动现代农业与山水、生态、民俗、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玉林对具备旅游和观光农业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对于人才的素质、技能要求也逐步提高。人才需求由原来的单一技能型人才向复合型、全面型、国际型转变。但由于原来的人才培养手段单一,原有的专业设置存在缺陷致使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全面发展存在障碍,学生所掌握技能单一。所形成的职业能力具有局限性,技能缺乏延展度和缺少专业技能核心能力,缺乏继续学习、创新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因此,我们必须以课程体系改革作为载体推进中我校旅游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以素质为基础,以技能为本位,为旅游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

二、明确课程体系改革主要目标

学校针对社会行业及企业的需求变化,以培养高素质、强技能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为目标,进行课程开发,拓展专业领域,坚持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原则,以素质为基础,以技能为本位,重点培养能适应高标准酒店、旅行社、景点服务等旅游部门需要的高素质应用人才。

在经过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形成调研报告。然后在与企业专家研讨的基础上,得出典型工作任务,并描述本专业学习领域;再经过试点班级试行,专家的论证后,再形成相对成熟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第一年的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为目标;第二年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岗位实操能力为目标;第三年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

三、课程体系改革实施过程

(一)邀请企业专家加入,成立课程改革小组

实施课改,需要团队的力量,因此首先成立了课改小组。课改小组成员的结构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按1:1比例构成。企业专家为11位,来自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景区和酒店。目的是有利于了解行业、企业发展动态,广泛开展市场调研,及时为课程改革工作提供可靠信息。

2.本校教师有专业课和公共课教师按2:1构成。专业课教师8位,公共课教师5位。目的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在专业教师和公共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教育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型人才。

(二)明确责任,各司其职

成立课改小组后,明确课改小组成员责任,各司其责,发挥所长。责任具体分配如下:

1.企业行业专家职责

(1)积极参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并给出指导性意见,努力完成团队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

(2)定期参与教学专题研讨会、交流经验等活动。

2.专业课教师职责

(1)协助带头人工作,积极参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主持或参与编写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建设、课件库、教学录像、习题集、教学案例、实验室配套建设;主持或参与该课程的课程标准;

(3)立足课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4)定期参与听课、评议、教学专题研讨会、交流经验等活动,并做好记录;

(5)定期召集学生座谈,及时掌握教学质量信息,搞好课程评估、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质量评估监控工作。

3.公共课教师职责

(1)服务与学生专业岗位能力的提高,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教学有效性和征对性。

(2)主持或参与编写相关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

(3)定期参与听课、评议、教学专题研讨会、交流经验等活动,并做好记录。

(4)定期召集学生座谈,及时掌握教学质量信息,搞好课程评估、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质量评估监控工作。

(三)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课程改革小组制定调研计划,到本地相关旅游事业单位以及各星级酒店、旅行社、景点等进行行业、企业调研,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及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技能要求,分析、研究我校旅游专业教育教学与行业人员素质的关系。课程改革小组成员在深入调研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调研报告,为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四)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邀请当地旅游事业单位以及各星级酒店、旅行社、景点等11家企事业单位的专家,与旅游专业全体教师一起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参会的实践专家是按照相关标准进行严格挑选,平均有10年以上行业工作经历,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与丰富中、基层实践经验。

在实践专家研讨会上,运用头脑风暴法,实践专家介绍自己的实践工作经历并总结自己职业发展历程中各阶段所担任的典型工作任务,之后进行分组讨论、集体汇总,最终得出了旅游服务与管理(农业观光经营)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之后,专家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对典型工作任务描述进行论证,对于职业岗位职责、职业素质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要求,并做出相关修改,形成典型工作任务表。

(五)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情境,进而得出专业课程

在实践专家会上,实践专家已经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详细、科学的描述,专业教师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情境,进而得出专业课程。

(六)成立试点班级,将“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成果投入试验性实施

成立试点班级,将“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成果投入试验性实施。创新“体制改革试点班”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合理开展才艺类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最后对于试点班级课程合理安排听课次数,召开教学研讨会,对试点班级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七)实施校企对课程体系改革的双监控、双评估的质量监控

由企业、行业专家、学者组成队伍,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发挥在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调整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的作用,并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论证工作。“双监控”是指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对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双评估”是指学生的实训和实习的成绩和表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评估。

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

一、背景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发展到今天,本科、高职、高专、电大等院校中都没置有该专业,20多年的时间里,学生人数激增。然而,这种过快的增长趋势背后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其中就包括教育体制改革跟不上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大批学生设计能力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大不如前。在扩招的大背景下,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应在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课程设置上突显自己的特色,并就自身具备的条件和能力制定出适合培养学生向地域性和区域性发展和服务的专业培养计划。根据教育部(2003)8号文件规定,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我院也正是按照文件中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要求,突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特色,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采用了3+1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教学环节,使我院的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自身特色并具有较强的地方和区域就业实力。WWw.133229.COM

二、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建构

对于国内大部分院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言,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是为了设计入门做引导;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是把学生带进专业设计领域;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则是加强和拓展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四年级的课程主要训练综合设计、表达和应用能力,为职业设计师奠定扎实的基础。

通过二年级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够初步进入专业学习领域,但是他们对于各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相对零散,不能够有机地将各门课程进行联系和交融。我们通过三年级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使学生尽快了解到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并能够运用各门课程的知识形成自身的理论和应用体系。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效地并在轻松的学习状态中融会贯通各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让学生懂得怎么运用这些理论知识于实际工作。

1.课程体系的建构

针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要求,以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我院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三年级课程进行了体系的建构,见表1。这个体系把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等有机联系在一起,并将各门课程进行有序的交叉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主要以景观设计ⅱ、景观设计ⅲ以及园林设计、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为重点教学内容,同时把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建筑装饰构造、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工程概预算及施工管理等课程融入到专业主干课程里面去,加强学生在专业主干设计课程中的的工程技术分析和应用能力。此外,还将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制图基础课程中的auto cad、3d max、photoshop和设计基础课程中的构成设计、表现技法、模型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继续作为三年级专业主干课程的支撑,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加强专业知识的掌握,并逐步了解综合运用各门课程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实践与应用

以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上学期的课程来说明体系建构的过程和内容。三年级上学期的专业主干课核心课程是景观设计ⅱ,以这门课程为重点教学内容,贯穿整个学期。景观设计ⅱ的主要设计内容是针对我院的一块空地做规划和景观设计,学习成果以图纸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建构的体系中专业主干课程的设计内容和以往该课程设计内容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第一,以往的设计课程总是模拟课题,教师给出原图纸,学生按照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设计,而课程体系中经过几番教学改革,我们选用的是真实场地进行景观设计,并且场地基地图需要学生运用低年级学过的建筑测量学来进行场地测量,然后绘制出场地基地图,再在图纸上进行设计。第二,在景观设计ⅱ进行课程教学的同时,我们设置了建筑装饰构造和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两门课程进行交叉教学。对于学生在景观设计ⅱ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地面铺装材料和构造,景观设施和小品材料和构造等实际问题时,都要求他们运用建筑装饰构造和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两门课程中所学内容,对上述问题进行市场调查和实地实例分析,最后形成的调查报告内容将成为解决景观设计中涉及到的材料和构造等方面的问题的支撑材料,并促使学生正确认识材料和构造,确定设计图纸中各种景观要素的材料和构造的选择。

此外,在装饰材料和施工工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市场考察和实地实例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后,把对材料和构造的认识应用到景观设计ⅱ的模型设计和制作中去,并在模型设计与制作时,对学生再次强调各类材料的特性、各种胶结材料的选择、细部连接构造、模型制作工艺等,让他们在做模型时体验材料和工艺的知识应用过程。学生从市场考察、材料采购到按照景观设计ⅱ成果图纸进行模型设计与制作的整个过程中,能够较整体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篇5

摘要: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拓宽专业设置的重点发展方向,创建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以学校培养为基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创新,规范教学管理,构建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模具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

笔者所在的开封市技师学院自2006年在工具钳工专业的基础上开始设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目前培养层次有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构建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以学校培养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抓手”的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多种渠道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适应一体化教学要求的一体化教学团队,提高校内实训教学水平,完善实训设备投入,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完善校外生产实训培养模式,取得了突出效果。

一、创建“n+0.5+0.5”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确保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首先组织专业教师对相关模具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开展深入调研。通过现场走访、问卷调查,了解企业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和对岗位职业技能的要求。在对调研信息进行合理梳理的基础上,形成企业调研报告,制作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调查分析表,进而制订出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企业专家意见和建议,制定出“以学校培养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抓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n+0.5+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中n是指学生根据学习层次不同在校通过2~3年时间完成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和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第一个0.5是指第4或5学期,安排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在企业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个0.5是指最后一个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综合职业素质。

二、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校企间交流研讨和调研,对模具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职业人才标准、职业能力要求等方面获得充分的认知。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优势,参与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设置与企业实践相衔接的实训教学模块,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同企业共同制订完成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块、教学计划和授课计划。

通过清晰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两个平行并列体系,我们制定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标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置充分体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完善一体化教室建设,实现场景教学和岗位教学

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进行一体化实训教室的建设,实现各模块教学任务的一体化教学。一体化实训教室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建设模具设计及三维造型技术实训教室,保证了Mastercam课程教学、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仿真加工等课程的教学。二是建设精密检测技术实训教室,实现精密测量技术的场景教学。三是建设电加工实训教室,保证电加工教学模块的顺利开展。四是建设金工实训教室,满足铣床加工、磨床加工实训的岗位教学要求。五是建设模具钳工综合技能实训教室,突出学生模具制造能力方面的综合训练能力的培养。

四、 外引内培,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对内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参加专业进修和企业实践锻炼,开展与专业教学相关的实训技能专项培训和讲座,组织开展三维设计软件使用与开发、精密检测与逆向工程、电切削加工、模具零件表面抛研加工、激光焊接技术等专项技术培训。对外从企业引进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从高校引进青年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五、 建立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

按照校企共建、互利互惠、双向互动的原则,对合作企业加以遴选,同优秀企业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校企合作年会,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企业冠名班等模式,推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做的统一。加强对校企合作运行情况的督导与管理,根据学校教学进度与企业用工的要求,制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与质量评估方案、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学生下厂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等指导校企合作健康开展。

总之,经过八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已列入学院重点扶持和发展专业之一,2010年入选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本专业有两名学生分别入选第42届和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塑料模具专业全国选拔赛国家集训队。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43-02

国际社会认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即可视为老龄化社会[1];目前,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1.53亿,占总人口的11%以上。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养老服务和保障等面临巨大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人口挑战[2]。目前,我国需要照料护理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而老年护理方面的人才却严重匮乏,直接制约着老年护理的发展。因此,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就成为护理教育在“银色浪潮”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与现实问题。老年护理最早出现于美国,1900年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1961年设立老年护理专科小组;1966年成立美国护理协会老年护理分会;1975年颁发老年护理专科证书,《老年护理杂志》创刊;1976年提出发展老年护理学。瑞典在90年代初期就建立了健康护理管理委员会。日本从1961年开始实行全民健康保健,1973年开始65岁及以上的老人医疗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从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内容中可见,对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素质和培养内容均有较高要求。

一、我国目前状况

我国老年护理教育研究不仅起步较晚,而且数量也相对较少。这与我国各层次护理院校开设老年护理学课程较晚有关。在高等院校,老年护理学于20世纪90年代才陆续被列为必修课程[3];为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老年护理教育的研究必将进一步的增加、扩展与深入。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护理以及生活服务的需求大大超过其他人。据调查,65岁以上老人的两周患病率是一般人群患病率的2~9倍,达46.6%;我国目前患痴呆的老年人口已高达600多万人,每年还有大约30万老人加入这个行列[4]。1999年中华护理学会正式成立“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世纪里我国老年护理学科发展非常缓慢。

二、方法

1.调研。我们主要针对老年护理专业方向需要开设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①调研组。主要对乐山、眉山两地的综合医院和老年病专科医院进行了现场调研。调研的单位包括:乐山市人民医院、乐山市老年病医院、乐山市中医院、乐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眉山市人民医院、眉山市中医院、乐山市福利院、眉山市福利院、乐山市民政局、乐山市卫生局、眉山市民政局、眉山市卫生局等10余家综合、专科医院、相关行政部门。②调研对象。主要是:乐山市、眉山市区内各级医院的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临床医师、相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等;护理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全省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同行。③调研方法。进行实地访谈、信函调研、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召开专家访谈会与专业指导委员会等。

2.调研报告形成。调查乐山、眉山地区等十余家医院,对老年护理的需求情况是100%,都需要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护士。经了解,目前四川省尚未开设有老年护理及相关专业的学校。通过调研了解医院用人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以及用人单位对我校护理专业方向(老年)开设必要性及课程设置的意见;形成调研报告;交由各教研室讨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讨论形成正式报告。①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意义。乐山市早在1996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末,乐山市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为58万,占全市总人口(350万人)16.6%。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达到5.7万人,90岁以上老年人8789人,百岁老人342人,最高年龄达110岁,纯老年人家庭人口5万余人。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我市养老服务机构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各种养老机构,如福利院及老年护理院等应运而生,赡养老人由家庭模式向机构养老模式的转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需求的迫切程度日益加重。养老服务业对从业人员有较特殊的要求,特别是对需长期照料的老人,要求管理和服务人员具备相当的医疗、护理知识。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员将是拥有庞大的数量的社会岗位群体。②老年护理专业的地方需求。乐山市人口有300多万,而65岁及以上人口40多万,占12.24%,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护理以及生活服务的需求大大超过其他人,医疗卫生方面的人才匮乏问题十分突出,对乐山市各种产业的建设以及健康和谐的发展都产生了相对的制约作用。老年护理人员成为紧缺型人才,特别是老年护理教育明显滞后,老年护理专科护士的培养几乎是一项空白;对于地方需求而言,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开展。养老服务业对从业人员有较特殊的要求,特别是对需长期照料的老人,要求管理和服务人员具备相当的医疗、护理知识。根据我院2013年、2014年专业调研统计,乐山、眉山两市护理人才缺乏,特别是老年护理人员及高级护理技术人才缺乏。乐山、眉山两地市护士缺编数6930左右(按“十二五”全省医疗机构床位、人员配置规划)。调查、统计显示:乐山、眉山两地市需要一批高层次的技能型护理人才(见表1)。③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形成。目前,我们已经拟定了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服务地方经济护理行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方法,会本专业操作、技能,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适应国内外护理事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能在国内或国外各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专业建设

1.专业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基于护理工作过程和职业标准、立足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线并进,基本护理、专科护理、综合护理能力三能合一”的大专业、小方向课程体系。

2.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核心是课程。①增设了高职老年护理方向课程模块,包括了老年心理健康、老年营养与食疗、老年护理(含老年用药)、老年康复、老年口腔护理、老年照护等6门课程,共计200学时,加上原专业课程模块中老年护理学和老年精神护理共264学时和老年方向课程见习、临床老年护理集中实习等。②修订确立了综合医院和养老机构两段式(医院8个月、养老机构1个月)毕业顶岗实习;与峨眉山市养老院、乐山市老年病专科医院、上海东海老年护理医院等签订合作协议,确保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学生的顺利实习。③增加人文课程,提高人文素养。采纳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意见,增加了护士人文修养、护理礼仪与护患沟通等人文课程,2个模块共计64学时;从而形成了突出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四、专业团队建设

老年护理师资水平直接影响老年护理教育的发展。师资水平提高离不开团队建设,专业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师教学整体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组建了老年护理专业教学团队,配备有专业主任,鼓励专业教师外出学习、提高,不断提升专业教学能力。

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也关系到学校能否满足学生择业的需要从而吸引更广泛的生源以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通过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能力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将护理教育理念、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理念和课程理论与具体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现转变观念、锻炼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的目的,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我们通过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能力建设,培养出医院用得上、能从事老年护理的专科护士;同时,也加快了我院老年护理专科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并为本地区老年协会在职人员、养老院管理人员、养老院护工提供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基地。

参考文献:

[1]李法琦,司良毅.老年医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

[2]翟德华.当前我国民营养老机构人力资源短缺的经济学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1).

篇7

(一)2011-2013年毕业生总体初次就业率截止2013年9月1日,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6.59%。截止2013年9月1日,宿迁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0.81%,高于江苏省本科生的平均初次就业率水平。由江苏省2013年白皮书数据所得宿迁学院高于同类本三院校的初次就业率水平,其中升学出国率5%,明显高于江苏省其他本三高校。

(二)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析2011年至2013年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比较集中和传统。其中民营企业成为毕业生的主要流向,达到76.2%,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占比例为4.43%和2.12%。机关事业单位为9.06%,成为毕业生们第二大流向,自主创业率低。

(三)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分析调查显示,2011-2013届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总体还是集中在苏州、无锡、南京等苏南地区,宿迁地区毕业生就业人数逐渐增加。北京、天津、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人数相对较小,变化平稳。

二、2013届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以2013届毕业生和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为主要调查对象。其中在2013年5-12月份我们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参加问卷调查的毕业生共计1280人,有效问卷1019份,有效率79.61%。在2013年12月到2014年6月间,向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累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有效285份,有效率95%。

(二)调查方法本次问卷调查基于文献检索、专家访谈和学生访谈,编制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用人单位调查问卷。问卷重点包含以下方面:(1)毕业生就业质量,共5个题目,如工作满意度、离职率、工作待遇、专业对口率等。(2)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评价,共两个题目,用来测量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及开放式的意见或建议。满意度由被调查者在五点李克特量表进行打分,1=很不满意,5=很满意,得分越高,表明被调查者的满意度越高。(3)用人单位对宿迁高校毕业生满意度,共6个题目,满意度测量要求同上。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2013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2013届毕业就业现状满意度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就业现状进行主观判断,其中选择“满意”或“很满意”的毕业生属于对就业现状满意,占56.6%,可见56.6%的毕业生实现自己预期的职业目标。2.2013届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职业率=曾经发生离职行为的毕业生人数/现在工作或曾经工作的毕业生人数。离职类型包括主动离职、被雇主解职、两者均有三类情况。调查显示,宿迁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为27%,江苏省2013年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为25%,全国本科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为24%。3.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分布情况。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后收的月收入分布主要集中在2000-3000元薪资段,占51.23%;其次为3001-4000元薪资段,占20.24%;4001元以上薪资段,占19.05%。同比与2013届江苏省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相比,2001-3000元薪资段,占37.2%,高出14.03个百分点;3001-4000元薪资段,占29%,低出8.76个百分点。4001元以上薪资段,占23.1%,低出5.9个百分点。4.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析。通过毕业生判断自己的工作是否用到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通过调查显示,期中选择“完全相关”或“基本相关”的毕业生属于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占59%;选择“不太相关”或“不相关”的毕业生属于就业岗位与专业不相关,占41%。5.毕业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分析。通过调查显示,2013届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最想从工作中获得的是充分的福利及收入保障,其次考虑是就业地点、工作单位的性质与发展前景。在职业选择考虑因素的选择中,32.4%的毕业生首要考虑“经济保障、工资待遇”;21%的毕业生选择“工作稳定性、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和“成就感、自主性”的比例分别为19.6%和12.4%;选择“发展和成长、职业兴趣”的比例为9.7%。6.毕业生对学院就业服务工作评价。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其中选择“满意”或“很满意”的毕业生占56.6%。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招聘信息是他们获取就业机会的主要渠道。学科专场、地区专场的针对性更强。在回答开放式问题时,毕业生普遍反映很需要系统专业的就业指导,希望学院能增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的课程以及咨询服务。7.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2013届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表现为人际能力、职业素养、软件应用三个纬度上评介水平较高,学习与创新能力满意度较低。

三、结论

第一,学科专业设置方面。音乐、美术学、教育技术学等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省市共建、八校联建”的特殊体制办学,在办学初期为宿迁高校的稳定发展奠定的基础,随着宿迁高校的师资队伍日趋成熟,学科专业设置方面,受到了办学体制的束缚,使得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不能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第二,就业指导服务难以满足毕业生的实际需求。2013届毕业创业人数呈下降趋势,学院创业教育意识、气氛不浓,创业教育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仅仅停留在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大赛,不能使创业项目生根发牙。目标职业与现实职业存在差距,表现在就业满意度低,起薪集中在“2000-3000元”之间,起薪水平较低。就业指导课程的不完善,使得学生在择业中离职率高、专业对口率低、就业满意度低。第三,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工作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较强的可迁移技能和学习能力是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检查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学习与创新技能满意度低,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满足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四、解决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的对策

第一,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促进毕业生就业。地方高校以为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以实现“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必须以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因此要做到:(1)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学院招生与企业用人、学院教育培训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要求精密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和企业信息的反馈,使学院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的情况下设置专业,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2)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规划围绕宿迁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线,重点建设与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使宿迁高校的专业建设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3)健全专业质量评估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质量评估标准,完善专业质量监控体系,对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意义重大。对于市场需求低的专业,无法实现专业升级的应该及时调整,以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第二,推进“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宿迁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宿迁学院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就业竞争力。一是建立实习基地,协助完成实践教学环节。

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 文化 碰撞 案例

课 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GJA104009。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一再强调“文化三进”:“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但校企合作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合作易行,融合不易。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一直坚持“专业设置紧跟行业,素质培养紧贴职业,技能训练紧扣岗位,服务江苏医药事业发展”的办学理念。医用电子仪器是该校的一个老牌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医用电子仪器的生产、销售、操作和维修工作。

一、背景

在学校建立医用电子仪器专业实训室的过程中,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发生了文化观念上的三次碰撞。

第一次碰撞:教师向供货的医用电子仪器企业索要设备的第一手设计图样,遭到拒绝。企业文化在技术层面上注重用户的保密性、专属性,与学校文化中教师对于服务对象(学生)在技能培养层面的毫无保留、公开透明、深入浅出,产生了碰撞。

第二次碰撞:在采购医用电子仪器实训室设备时,投标厂家送来的样机技术先进、功能完善、造型美观、小巧便携,但是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对此却很不满意。在企业文化中,在产品设计时追求仪器的自动化程度,考虑的是仪器使用者的方便、快捷,因此电路板上的集成电路、元器件均采用高密度布局,机壳一般为全封闭。而在教学中,教师希望没有机壳的遮挡,机器内部结构、线路清晰可见,目的是让学生一目了然,并且可以进行反复拆装、操作练习。

第三次碰撞:教师向企业提出设计和订购“医用电子仪器示教仪”的要求,却没有企业接单。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其目的是在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企业不可能为了看不到利益和市场的订单投入人力、物力。而学校追求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教师并不十分关注成本、市场、利益。

二、解决方案

学校先进行市场调研,联系了多家开设生物医学工程、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的学校,陈述设计思路,得到了愿意采购此类产品的意向,并查找国内外资料,撰写了一份详实的市场调研报告。然后,学校与徐州多家医疗器械企业进行反复磋商,最后与徐州市创新医学仪器有限公司、徐州天荣医疗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徐州市锦源医疗仪器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由学校专业教师提出设计方案和构想,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发、制作产品,企业以成本价向学校提品,学校利用和同类学校交流活动的平台向其他学校推荐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校企文化相互融合,教师开始关注市场、经济利益,企业开始理解学校的“书生气”,相信学校的教学需求可以给自己带来一片新的市场,产品的创新有了一个新的视角。

三、成效

目前,学校分别与上述公司合作开发出医用B型超声诊断示教仪、生命体征监护示教仪和数字脑电地形图示教仪,均完成电气安全测试和性能指标测试,符合出厂标准和GB9706.1-2007/IEC60601-1:1988医用电气设备安全通用标准,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通过使用示教仪,能从电路板顶层的塑料面膜上绘制的电路符号及相互连接的电路图直观识别出对应位置上的集成电路、元器件和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整机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又能通过设置的故障点的连通与断开,在示波器或显示屏上直接观察到对应的测试点的波形变化差异及对所测量生理参数的影响。对学生而言,这样既减少了复杂的理论知识学习,又降低了理解难度,提高了学习兴趣,强化了对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学生从实践中轻松地掌握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示教仪的开发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医疗仪器的临床应用与职业技能学习的完美结合。

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山东药品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沈阳药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中南民族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和高职院校已采购这些示教仪并用于实践教学。这些示教仪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400万元。

参考文献:

篇9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excellent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which is of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for the excellent management personnel cultivating from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Engineering School of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based on system engineering.

关键词: 系统工程;卓越管理人才;人才培养

Key words: system engineering;excellent management personnel;personnel cultivating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27-02

0 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在国家规划的高素质工程师培养的人才战略下提出的。尽管“卓越计划”本意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管理类专业目前没有纳入计划范畴,但卓越计划的三个鲜明特点,使得我们完全可以在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用卓越理念,按照卓越要求,培养卓越管理师。目前,大部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仍是一些模糊或笼统的要求,没有特色,过多地考虑全面性,显然不符合卓越计划要求。因此,如何培养卓越管理人才,也已成为当前很多管理专业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1 卓越管理人才培养系统结构要素分析

人才培养是一个过程,传统的人才培养过程,其参与要素主要是学校教育者和学生、教育方式和方法、管理体制等,是一个相对简单、封闭的系统。从系统视角来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卓越管理人才培养绝不仅仅是在学校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企业的合作才能真正完成。整个系统主要包括系统要素:目标、课程、教学、学科、质量、师资、资源、文化等[1][2]

(如图1所示)。

1.1 目标系统要素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目标系统包含教育理念和培养规格。当前背景下,要更好满足学生的就业成长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就需要不断研究市场和教育规律,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类型,优化培养方案,特别是在对同类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对所有专业、市场进行细分,科学定位,突出特色。

1.2 课程系统要素 课程系统包含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两个层面。根据卓越计划特点,为培养面向中小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课程体系既要保证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专业特点明显,又体现满足学生个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特点,同时突出学生创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养成教育。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注意学科知识的交叉,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应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选课的柔韧性、知识与技能更新的弹性,以及贯穿全程的实践意识与能力的训练等[3]。

1.3 教学系统要素 教学系统包含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水平。影响教学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个人能力、学生学习状态、管理制度、教学资源、师资培训水平以及其他软硬件等。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都有赖于教学水平来得以实现。

1.4 质量系统要素 质量系统包含的要素有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和质量改进。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和质量改进四个变量构成一个增强回路,其中,质量改进是质量保障系统所有活动的目标和出发点。

1.5 师资系统要素 师资系统包含教师素质、教师聘用、队伍构成和培训提升,涉及质量、数量、结构和发展问题。在聘任专业教师的时候,除了需要考虑学历、年龄等因素外,还要有意识地在一些企业选择具有一定经验的企业管理人才(柔性化资源)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1.6 学科系统要素 学科系统包含有学科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在学科门类下的专业设置将促进学科本身的发展;而学科的发展又推动学科专业设置。

1.7 资源支持系统要素 资源系统是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和要素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包含物质资源(是组织所能运用的各种有形的物质资料的总和,如校园、校舍、图书、实验设备等)和非物质资源(如品牌、商誉、信息、关系网络等)。

1.8 文化系统要素 文化系统包含有观念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观念文化指的是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等隐含在人们观念之中的一种隐性文化。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制度文化包括社会制度、管理制度、生活制度等在内的,以规范或者行为准则的形式存在的一种隐性文化。观念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者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2 卓越管理人才培养系统的创新实践

2.1 目标重新定位 在对同类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基础上,结合学校、学院特色对所有专业、市场进行市场细分,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如工商管理专业的目标是:面向中小企业,培养中小企业创业者和中高层管理者的专业定位。具体目标是面向生产制造企业的基础管理“四会”人才:会看懂图纸、会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如财务报表)、会写项目调研报告、会做创业企业前期运作。在此定位基础上,优化、调整相应课程体系。

2.2 优化课程系统 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柔性理论教学内容体系方面,全院经管类专业已构建起“通用基础、强化能力、重在素质、面向应用、综合发展”的应用型本科理论教学内容体系,以构成专业选课的“平台+模块”方案。突出工科背景,增开计算机类、机械类、电气类、纺织服装类、生化类等工科课程。增加实践实训环节比重,规范实践教学标准,提升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质量,突出管理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3]。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已构建“一条主线(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主线)、二大平台(以第一、第二课堂两大平台为支撑)、三个层次(围绕基础性、运用性和创新性三个实践教学层次)、四大模块(实验实习、设计与论文、技能与竞赛、社会实践四大教学模块)”体柔性的的实践教学体系。还通过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建实践教学公共平台,加强课内实验教学与课外开放实验的结合,强化实践内涵建设,同时加强实践过程监控,着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监控与考核体系。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在以往课程教育基础上,增加两个内容:一是各类专业与创新大赛。各个专业都有对应的专业竞赛,并取得不错成绩。如工商专业参加商道企业管理决策模拟决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营销专业参加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全国高校网上零售技能大赛;物流专业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二是鼓励本科生进科研团队,通过科研团队创新项目训练,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

2.3 创新教学方式 积极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实训作业等方式;探索使用柔性化的教学方法,由专业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课程体系、项目或课题研究,要求学生组建学习团队(跨年级、专业),或自主组建虚拟或真实的创业团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程项目研究、自主性专业实践、校园创业,或对身边企事业单位进行系统性的信息调研,用专业课知识剖析其商业运作或组织运作过程,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形成理论报告或方案。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实际商业运作、组织运营、资料收集、团队分工合作、报告撰写、工作汇报以及团队对抗等,既掌握了相关课程知识,又学会了知识的综合运用,锻炼了人际沟通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也为创造性与适应能力发展搭建了平台。如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就要求学生以真实企业为例,帮助企业进行市场调查、预测分析,学生按照老师要求自己到社会联系企业,寻找课题,寻求企业赞助,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很好训练。个别同学还因此成功创业。另外就是多形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强教学大纲编写以及教材建设,以体现卓越教育的教材要体现职业性、应用型的特点。

2.4 强化质量意识 一是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全院教师通过学习,提升质量意识。二是建立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校、院、系三级质量保证体系。成立学院教学督导组,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有效的质量评价来推动质量改进与提高,效果比较明显。三是探索建立教学质量标准。认真组织开展教学研究,组织申报质量工程项目,并以质量工程项目为依托,探索建立分类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落到实处。

2.5 优化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方面,除有计划选聘教师、安排教师进修,包括继续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尤其要重视将教师送到相关职业部门挂职锻炼。为此,学院广泛联系企业,推动教师深入企业、服务企业,增强教师企业实践的经验和能力。今年我们曾与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美的集团、楚江集团精诚铜业等企业达成共识,拟将选送部分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在教师选聘方面,如工商管理专业的《企业诊断》课程,尝试聘请芜湖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作为授课教师,结果表明,教学效果非常好,深受学生欢迎。

2.6 强化资源平台建设 一是加大实验室建设。现已建成现代生产与物流、人因工程、模拟企业等实验室。二是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广泛联系中小企业,与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芜湖美的等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全程、全方位、全通道合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2.7 加强文化系统建设 一是营造有利于卓越管理人才成长的竞争、和谐、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二是建立一套有利于卓越管理人才培养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3 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强化学校、行业、企业联合需求、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教改项目。卓越管理人才也将在此背景之下有较快发展,卓越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必将带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

[D].华南理工大学,2010.

篇10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传统专业 新兴专业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内的工业化、城镇化正在日益加速进程,新的行业、产业、职业层出不穷,人才市场对中职教育不断提出新需求。鉴于此,一些中职学校为增强学校吸引力,纷纷增添新专业,像城市燃气技术、眼镜装配与检测、汽车维修、休闲体育等,并且很受广大家长和学生的青睐。与此同时,一批传统专业却失去了吸引力,无人问津,有的专业很难招到学生,甚至停办。社会的发展需要注入新的活力,然而新的活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基石支撑。比如对于“蓝领”数控技术人才,必须以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切削原理及刀具、机床夹具、机制工艺等)为基础,学习掌握“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基础”和“数控加工编程技术”,还需要熟练掌握CAD/CAM软件。所以为了与社会相适应,中职开设新兴专业迫在眉睫,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传统专业的重要性,促使新兴专业和传统专业相结合,使传统专业得以延续,让新兴专业更有特色。

一、专业求新匆忙上马,盲目追新易入误区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受市场影响,一些学校也存在着部分专业设置过于求新的现象,甚至不乏“猎奇”色彩,仅仅看到甚至听说某个行业很热门就盲目开设专业,没有进行详细的市场研究、教学水平评估,不但学校没有完备的相关教学条件,而且这些行业很可能就是“昙花一现”,极易造成一些专业的“短命”和“夭折”,使很多学生耽误学习的机会,甚至影响未来的前程。一些专业的匆忙“上马”,也与学生和家长的心态有关,因为一些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追新”,重服务而轻技术,其实这是一种对新专业的认识偏见和误区,不仅误导学生的专业选择,而且形成风气后会直接影响学校的专业设置。

一个新的专业开设有这样几个要求:一是新设专业必须符合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二是有行业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和相关行业、专业等专家参与的论证意见;三是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业务范围、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及规范的专业名称、修业年限等;四是有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而制订的科学、规范、完整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计划)和其他必需的教学文件,如专业调研论证报告、专业培养目标描述、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分析、教学和课程的进程表、实践性环节教学实施安排、主干课程教学大纲、配套教材等;五是有足够的开办经费。具备该专业必需的教室、实验(训)室、设施设备、实习(训)场所图书资料等基本办学条件;六是有稳定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且专业对口;每个专业一般要有1名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名以上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骨干教师、2名具有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的实习指导教师,外聘兼职教师人数合理,并应保持相对稳定;七是有完善的教学机构和规范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二、老树需要发出新芽,传统专业需要新生

旅游、酒店管理、计算机、电子电工等,都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传统老专业,如今在新形势下,这些专业虽然“名头老”,但是课程设置已经完成了“涅”。原来旅游专业培养的导游大都是针对旅行社的需求,导游专业知识并不见优势,对于旅游景点的了解比较泛泛,他们从事的工作大都是旅游团队的服务性工作。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出游形式的多样化,选择自助游、自驾游、深度游的人不断增加,对于景区景点内的专职导游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大部分景区景点的高素质专职导游都供不应求。针对市场需求开设了“景区景点导游服务”,专门针对不同地区的景区景点培养导游员。现在学生只针对自己选择的区域内的景区景点进行深入学习,不仅对区域内景点的导游服务非常熟悉,而且对于这一域的历史、文化、特色等都开设相应的讲座,这样导游员在服务于某个景区景点时,所能展示出的讲解水平自然要远远高于以前泛泛培养的导游。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很多知名的电子电工企业入住中国,而国内也出现了许多中小型电子企业,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电子电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创立,电子行业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状况。首先,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由于学习的还是比较传统的电子专业跟不上电子行业的发展,毕业时候只能到一些中小型电子企业的一般岗位工作,学生又心浮气躁,导致学校在以后招收该专业的学生时出现了很大的困难。第二,沿海地区电子电工的小企业很多,在招工的时候没有任何的门槛和条件,致使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电子电工这个专业学的没什么用处,学与不学一个样。第三,学校开设的电子电工专业课程跟不上电子行业的发展,很多学校还是开设的基本的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等比较传统的科目,一些比较新兴的科目如电子CAD、protel、LED等没有开设,既缺乏相关的专业教师,又缺少相关的实验实训。

类似这样的传统专业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应该值得我们去思考,想办法紧跟时代的步伐,创新发展职业,服务地方经济。

三、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相结合,开出职业教育新“奇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生活每天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而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思想首先不能落后,必须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职业教育同样如此,跟不上技术的更新,跟不上思想的创新只会一败涂地。对于前面提到的两点新兴专业的设置和传统专业的发展问题,我们可以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1.传统专业的升级

在传统技术上改进后的新兴专业,我们可以在传统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像新兴的太阳能技术和光伏技术都和传统专业电子电工专业相关联,所以在设置太阳能专业和光伏这样的新兴专业时,我们可以在电子电工专业基础上加上太阳能和光伏所新增的技术。前面所说的数控专业也是在传统机械技术基础上进行升级的。

2.不同类型的传统专业和新兴专业的有机结合

前面分析传统专业由于种种原因已不被学生和家长认可,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类型的新兴专业来扭转这种局面。如我们可以将电子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结合起来,电子商务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专业可以利用电子实训生产一些比较时令的电子产品或玩具通过电子商务这样的一个交易平台,把电子产品或玩具销售出去。第一,学生可以学到两种专业的基本技能,扩大知识面,增加就业机会;第二,加强了实践性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第三,职业学校在招生宣传的时候又多了亮点,不至于因为是传统专业而招不到学生,使得新兴专业更有特色,传统专业得以延续。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开拓创新,努力挖掘传统专业的特色,加强与新兴专业的配合,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技能,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展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再增添亮色,为服务地方经济再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