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3 07:2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教学

篇1

课程教学是指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而规定的课程内容、体系、范围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

它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是进行多种媒体教学、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定考核说明和评分标准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教学对平时作业、实验、实习、社会调查和平时成绩等都具体规定和要求,除此之外还有对学习的建议,学生了解这些内容,对制定个人学习计划会有所帮助。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课堂上,我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培植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通过树立榜样、成立兴趣小组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钻研,师生共做问题的研究者。

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由于学生对直观形象的知识容易接受和理解,所以对操作实践性强的课感兴趣。因此,我根据教材特点,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些操作实践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操作实践中理解掌握新知,提高技能,同时受到学法的启迪。如在七年级三视图及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的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在课前用橡皮泥捏了好多小立方块,然后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动手拼摆,让学生去观察讨论、思考,结果看上去这几节课好像没有什么收获,而实际上学生的空间感通过这几节课增强了很多。

二、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活动,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所实施的简单的数学知识传授,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

如在七年级有理数1、2节教学中,有这样一个合作学习利用的材料,123℃、-233℃这两个量分别表示什么?你还在哪些地方看见带“—”号的数?这里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合作材料问题具有开放性,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它归在“开放性合作”教学里。首先制定这次合作的目标为认识生活中的负数,理解正数、负数表示不同的量,然后在合作小组中,让学生单独思考,回忆生活中带“—”号的数。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到的负数,并由记录员作好记录。根据学生记录的一些数据,教师再安排全体学生一起,找到正、负数在各个不同的量中表示的意义,从而领会相反意义的量,理解负数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形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校课程的不适应。为此,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课程改革中,必须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视角出发,重新思考和构建基础教育的课程教材内容、体系和方法。通过课程教材改革,在基础教育阶段,不仅使学生学好扎实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础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为学生将来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如在九年级“证明、猜想、拓广” 课题探究的教学中,教学主要意图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探究的平台,在活动中体现归纳、综合与拓广,感悟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通过一系列具体问题逐步展开,分类研究,由特殊到一般,发现更具一般性的结论,寻求一般性的解决办法,这样,不同的同学都能在课题学习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四、提高教师的素质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的教师,通过认真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及新教材的理念,转变旧观念,增加自己的业务技能,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为了更好地驾驭课堂,驾驭新教材,教师还应该进行相应的反思。教师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反思中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关注自己各方面的成败得失,拓展提升自己的空间。另外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程本质,从学生实际出发,优化教学过程,重视过程评价。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再发现的过程,感受发现的乐趣。教会学生主动探索、善于思考、学会学习,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3

关键词:茶道 教学 创新

茶道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践课程,这门课程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双重任务。近年来随着人们的饮茶习惯、饮茶方法以及养生常识的普及与传播,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因此,在职业技能方面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改革《茶道》实践课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从市场出发改革实践课程教学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基础,旨在培养各方面共同发展的能够与就业单位无缝对接的技能型的劳动者。近十几年来,随着全国各地的高档茶馆、餐饮业、多种类型酒店的不断兴起和发展,茶艺工作从业人员的需求缺口不断增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职业资格的茶艺人才之间的供需矛盾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大部分茶艺从业人员都是半路出家,重操作轻理论,对茶文化内涵一知半解。根据国家劳动部相关规定,对茶艺专业实施职业资格证持证上岗制度,对于茶艺行业的发展来说,一方面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娴熟进行操作与表演的人才,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具有相当广阔的就业前景。《茶道》实践课程教学,也应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要,以及社会对新型劳动组织的需要为出发点。从业人员不是重复简单的劳动,而是以消费者为导向,解决各种问题,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

2 以学生为本的创新与改革

《茶道》课程教学要完成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目标,在课堂上是把学生作为主体,目的是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理论、能力和技能的发展。课程目标要以实践活动为主线,在该过程中,授课教师重新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是最大的障碍。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职能,从课堂控制者和知识灌输者向学习引导者、促进者及参与者不断转变。启发、辅导,帮助学生自发、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这是教师的主要职责,这才是实践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茶道》实践课程教学中创新方法如下:

2.1 深入企业发现存在的问题

根据学校要求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的指示,到贵阳翰林茶院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茶艺师只会操作,对于如何向客人进行介绍与销售无从下手。因此,运用简捷、准确的语言与消费者进行沟通,这是当前茶艺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到茶馆调查与实践,较为真实与确切地了解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进而能够充分地施展自身的专业技能和适应市场需求,这也是对高等职业学校在开展实践课程时的基本要求。教师对实践课程的教学授课形式进行改革,首先要转变自身的职能,逐渐从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灌输者向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及参与者进行转变;其次,课程设置与安排应该根据职业特点、技能实践、有针对性地较为灵活地进行安排,对课程教学理论与操作技能实践之间的界线进行淡化,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陈旧的内容进行增删,对教学内容互相重叠的部分进行重组与合并。

2.2 生活是实践教学的基础

根据社会的就业需求和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设置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这是近年来实践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要思路。随着社会变革与发展,知识爆炸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已经影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学生要学习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将知识转化为解决今后工作和生活中所需的能力。况且,人们的日常生活就与“茶”本身息息相关,以介绍生活常识为媒介向学生输出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践。如:选购茶叶、鉴别紫砂壶、保存茶叶,以及茶叶的妙用等。在教学内容中,可以溶解枯燥的课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能使课堂活跃起来。再比如:在“科学用茶”的课程讲授中,先让学生叙述生活中用茶生产的产品,茶的其他用途等,将茶的抗辐射、增强免疫力等功效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逐渐将《茶道》的知识和生活进行融合,进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地位,实现知识的共建。在一定程度上增添实践课程授课的时代感,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3 实践课程教学创新想要达到的目标

3.1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改革优化《茶道》实践课程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授课时教师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一改传统的“灌输式”与“填鸭式”,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用自己的知识,凭借自己的能力将知识进行内化。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通过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现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课程实践(茶艺表演、技能训练和展示)得到培养和提高。近年来,在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职业能力受到学校领导以及系部领导的高度重视。通过举办各种职业技能比赛,组织职业能力实训,进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同时学生的内在潜能也得到开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其实践技能方面,获得较好的反馈与评价。作为一门技能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在《茶道》实践过程中,其职业能力训练和体验需要较多的课堂实践做支撑。在教学时采取分组教学模式,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体会到团队的伟大力量,同时感受到与人合作的乐趣。

3.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常情况下,实践教学作为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措施,对于教师来讲,需要提高教学水平,深化教学改革,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以就业为主,以能力为本,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紧密结合,对课程进行优化与创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进而确保实践课程与社会的职业需求相互吻合,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使其健康发展;中国的职业教育逐渐由定向教育向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转变,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扎实基础,使学生掌握从事茶艺活动所必须的理论知识、技术实践能力。

4 小结与建议

对实践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通过大家多年的探索实践,革新传统实践教学,以模块化教学为主线,通过各种技能比赛、技能展示、职业能力训练等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平台,进而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反馈和社会评价。实践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职业技能,并且这种职业能力要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饮茶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与时俱进。因此,培养适应社会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实践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考评体系进行改革创新,才能进一步完善《茶道》实践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论职教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点[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3).

[2]徐继存.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中国化的方法论考察[J].当代教育科学,2007,4.

[3]杨金土.我国高职教育形势当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6).

篇4

保险业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西藏保险业迅速发展、保险市场运行机制日趋规范、保险监管制度日益完善,促使保险专业人才需求巨大。为适应保险业不断的发展创新,为社会输送与时俱进的专业人才,我区高校也相应要做出改革创新。

一、保险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缺乏保险专业教师、教师自身匮乏实践经验

保险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这就对保险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又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保险公司运营流程、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等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然而,我院绝大多数保险专业教师师资储备不足,缺乏保险专业教师,尤其缺乏具备保险实践经验的教师。这直接影响了保险课程教学的效果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欠缺保险实训教学

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金融实训室,但学校保险实验室总体利用率非常低,使实验室几乎处于闲置状态。主要原因是实验室实践教学软件没有及时更新,不能与最新经济形势下的保险制度和理念相匹配,导致无法真实的向学生模拟保险实训教学。

(三)教学内容、方法单一,与人才需求脱节

大多数保险专业课程在教学时与传统授课方式一致,采用“灌输式”教学,过于呆板,为达到课程标准,围绕教学大纲而制定教学目标。由于采用的填鸭式教学,理论知识占用了整个课堂的同时,授课缺乏实践教学,缺乏丰富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课堂丧失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最终或将导致与人才需求脱节。

(四)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保险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以理论考核为标准,考核并没有涉及到实训、实践方面。

二、保险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保险课程的强实践性要求与之相应的教学要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为西藏保险业输送与时俱进的人才、为西藏金融发展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不断获取实践经验。当前,西藏保险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不断推动保险课程学科研究势在必行。因此,高校必须为社会培养“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的保险专业人才。

三、改革保险课程教学方式的几点建议

(一)引入案例,丰富教学方式

授课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有针对性的选取案例素材,将理论结合案例,向学生更直观的展示理论知识,加深对保险知识的理解,掌握课程知识点。

(二)充分利用校企联合的实习基地平台

学校目前已与保险公司建立实习基地,但由于基地建立时间较晚,学校还未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后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到保险公司熟悉运营程序,对于在日常理?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在实践中解除困惑、巩固理论知识。

(三)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师要发挥好理论知识、实践学习的引导者,就必须先完善自我综合素质,这就要求保险专业课程教师在具备坚实的理论水平的同时,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真正为我区保险行业培养“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的保险专业人才。

因此,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

针对保险专业课程的考核,应当突破陈旧的考核体制。保险课程的考核不仅包括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还应注重对实训教学项目的考核,考核标准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理论中提高实践能力。

篇5

【关键词】视觉传达 专业包装 设计实验教学 教学方法

为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学科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教育部于2005年5月启动了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分三批在全国本科院校评审建立多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国家级、省级两级实验教学示范体系。

太原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实验教学中心,2009年底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设计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3年1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验收。本文就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包装设计实验课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课程概况

包装设计教学融合了多种学科的知识,是艺术、工艺、材料、技术等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学科,应用性非常广泛。大多数艺术设计类院校都开设此课程,是视觉传达专业的核心课程及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重要课程之一。课时安排各院校也有所不同,从48至96学时不等,内容涵盖了包装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程序、包装结构、印刷工艺、系列包装设计等内容。该课程中很大一部分内容都需要了解材料、工艺、制作及技术,并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实践性很强,但大多数院校并未将其列为实验课程。

二、课程改革措施探索

为使该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具有创新性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能培养艺术专业学生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一)课程设置

1.按照课程内容体系划分课程。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涉及较多,会出现泛而不精的现象。为让课程设置更加精确,内容划分更具体,将包装设计课程体系划分为包装材料与结构和包装设计两门课程。其中,包装材料与结构设为实验课程,以实践为主,由多个实验项目来完成教学。包装设计设置为理论与实验项目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对应开设了“包装材料与结构实验室”“印刷打样工艺实验室”,共有专业设备12台。

2.课程内实验项目设置。建立了基础类实验项目(如:容器造型的结构设计)、综合类实验项目(如产品包装盒形设计与制作)、创新类实验项目(如土特产包装设计)三个层次。强化基础性审美及造型实验,注重综合性、技能性实验,增强形象思维能力的自主创新性实验。

(二)教学内容

以工作室(实验室)为课程平台开展特色实验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选择机会,实现教学、展赛、企业的有效对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例如:通过包装材料与结构、包装设计课程中的实验项目,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并由此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近年来学生参与“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靳埭强设计奖全球华人设计比赛”“山西省高校平面设计暨山西省名优农副产品包装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省级专业赛事取得了显著成绩。团队对该实验课程、项目、赛事进行分析,从而开发了《土特产包装设计》创新项目,从山西地域文化这个独特的视角出发来研究山西土特产品包装的创新设计,为山西土特产品的创新发展、振兴之路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

(三)教学方法

改进课程实验教学方法,需要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

1.按照产业结构搭建教师团队

实施教学方法改革以教师为主,只有教师注重教学实践、教学理念改革,才能使教学改革深入发展。以包装装帧工作室为课程组建立团队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的开放式教学,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淡化了课堂和课程的概念,强化了教学中的实践,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向企业设计流程模式靠拢,缩短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

2.多渠道互动式教学法

包装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该课程教学的必然趋势。首先,由教师设置课题,并提出课程的阶段要求,之后由学生收集信息和资料,将收集的信息依据课题要求,进行初步整理汇总。然后进入包装材料与结构实验室、印刷打样工艺实验室,进行设备、工艺演示,学生在理论基础加材料与技术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下,进入实习基地——制版厂、印刷厂,详细了解包装的各种工艺流程。最后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在实践中得出结论,并用不同的形式呈现作业。整个过程不仅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和分析信息,培养逻辑表达能力。更能利用各种渠道,循序渐进地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3.通过自主选择的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由教师按照课程结构、要求设置几个课题项目,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兴趣、爱好选择课题。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体会拥有“充满兴趣状态”的生活是愉快和有趣的。培养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最终创作个性化的艺术作品,这是训练学生综合能力获得的过程。

(四)考核方法

多元、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能力。

1.教学督导评价。教师组成督导小组,客观评价实验教学效果。其中包括实验操作、实验讨论、实验结果等关键性环节。

2.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作为成绩评定的一部分,使学生不仅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与评价标准。

篇6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由于全国各大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方式,使美术教学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传统的教学体系与课堂气氛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而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又导致教学改革的效果不理想。在这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

(2)内容不协调

近年来随着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各大高校在美术教学中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主观能动性,这使得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创新精神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还有一个我们不能忽视的突出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在我国当前的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分离,具体来讲就是,在现如今的美术教学中,它的整体形式是与现代美术教学改革要求一致的,可其本质其实是教学内容与形式不协调的。

2.高校美术课程教学的改革途径

从我国高校美术课程教学效果来说,在美术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使得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进行教学改革。

(1)教学理念

其实是一个很难改变的东西,我国的绝大部分高校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而这些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贯穿并根深蒂固的存在在我国的整个美术教学中,它不仅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却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的老师一定要以教学改革内容为标准,并结合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从本质上改变教学理念,解放学生的思想,进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创新思维得到提高。

(2)加强教学思路设计

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是教学实践的基础,也是课程教学的总体思路,是教学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它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情况,而老师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重视教学思路的设计,不可马虎了之。详细说起来,就是教学设计要以课本为标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熟知课本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3)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化时代进步,各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将课题制教学模式引进,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同时老师还应根据每一位学生不同的性格,给予他们表现自我和自由表达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调整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应该是形成性评价,而不是解决具体问题,得到正确结果。它应该反映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发展过程及成长历程,及时调节和反馈学生在动态教学中的执行情况及执行效果,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3.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微课程;微学习;三角函数图象;教学设计

当今社会,快节奏似乎越来越充斥人们的生活,简单、便捷、高效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3],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进入了“微”发展,其中就包含微学习,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微课程,随着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的普及,以及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都为微课程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可操作性,使得这股“微”潮流悄无声息的钻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微学习作为新的一种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微”顾名思义就是是微小的含义,凡事“小”就变得好处理,易于人们接受,符合学生学习的方式,一次只学一点点,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学习,既节约时间又不会使学生厌倦;微学习要有效的发生,必须依托一个新的载体,那就是微课程,微课程的特点就是简明精炼,时间灵活,易于实现,通过短时间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3]正所谓积少成多,“微’中见大,若干个“微”合在一起会形成“1+1>2”的效果,从而达到量变引起质变的效果。因此,本文以《三件函数的图象》为例,研究微课程的设计流程。

一、选题原因

在公元1600年,三角学定名为Trigonometry,其名源于希腊文trigeno(三角)和metrein(测量),三角学是一门以达到测量上的应用为目的的一门学科;三角函数是高中学习的重要初等函数之一,它是一种刻画周期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说三角函数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微课的创新之处

1、沙漏小实验引入课题——注重情景教学的理念本节课的开头并没有直接给出课题,而是和大家分享了一个小实验——利用几何画板模拟沙漏运动的动态过程,通过实验引题,有助于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学习氛围呈现一种和谐的状态,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2、作图过程的动态展示——突出几何直观的理念本节课全程采用几何画板技术——替代PPT利用几何画板作出本节课的课件,并结合黑板将本节课学习的重要内容展示出来,使信息技与课堂教学完美的结合,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视觉上给同学们一个冲击,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和兴趣,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直观的展示了作图的过程与探索的过程,整节课的教学注重“过程与方法”,让探索图象过程不再是“帽子中跳出来的兔子”,从简谐运动的图象,让学生对正弦函数的图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过渡到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并通过几何画板直观展示,代替传统教师的枯燥的讲解,真正的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选取生活中精选素材,让学生感悟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用眼观察熟悉事物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微课的录制依据

三角函数的图象这一内容是本着“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来进行教学设计的,努力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数学教育。其依据是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因此本教学设计是:通过沙漏小实验,目的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借助几何画板的动态展示,不仅使学生对正弦函数的图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且体现了正弦函数图象的做法,达到学生对知识的一个内化过程,以达意义建构的目的。

四、微课的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设疑引新【实验演示】装满细沙的简易漏斗单摆,在其下方放置一个黄色纸板,在单板运动时在纸板上呈现了一条轨迹。这就是简谐运动的图象,沙漏形成的曲线叫作正弦曲线或者余弦曲线。*揭示课题——正弦函数的图象*复习旧知以设问的方式复习旧知:设问1.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实质;设问2.三角函数线的作法*联想探究,探索图象【探讨】如何利用正弦线画出正弦函数的图像呢?师:屏幕上是一个单位圆和坐标轴,如果将这个单位圆逆时针旋转一周所成角的范围是[2,0π],如果将这个单位圆顺时针旋转一周所成角的范围是[−0,2π]。【几何作图法】现在假设在逆时针旋转一周的范围内第一步:等分直角坐标系中,在x轴上任取一点O作单位圆,从A点起,把单位圆O进行12等分,这时候我们便得到了12个角,第二步:作正弦线分别作出各个角正弦线第三步:平移把各个角的正弦线向右平行移动到相应的位置第四步:连线用光滑曲线把12个点连结起来,得到正弦函数∈=[2,0x,xsinyπ]的图象。[3]【思考】:如何画出正弦函数在整个定义域R上图象?师:上述过程是单位圆旋转一周所成角的范围作出的正弦函数的图象,如果单位圆再逆时针旋转一周,我们不难发现对应角的正弦线与之前是一样的,那怎么做?生:通过上节课所学习的诱导公式知道所以y=sinx的图象在…,[][−−−][][4,2,2,0,0,2,2,4ππππππ],…的图象是相同的,因此只需将正弦函数在[2,0π]图象左右平移即可。师:这就是几何作图法作出的三角函数图象;其优点我们发现是比较精确,缺点就是实用性不强,如何简单的勾画出正弦函数的图象呢?【结尾】最后用范仲淹的一句诗来结尾: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今天我们可以感受这种变化,明天可以更好的心态感受我们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张琛.…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

[2]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程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6-01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已经在中学基本站稳脚跟,如何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向深层次发展,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规范信息技术教学行为仍然值得认真总结和思考的。在学习了李冬梅老师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与方法》后很受启发。这里结合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对信息技术新课程设计的原则进行一些思考。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最基础的工作。要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首先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路,而教学思路必须遵循一个合理的教学设计原则,这样才能把知识、教材和学生很好的结合起来,也才能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是搞好课程教学的基础,是教学实践的蓝本,要搞好教学设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与传统文化课程的差异

传统文化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更新,但就总的知识体系而言始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知识系统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教学设计模式也就难有根本性的突破。无论怎么思考,知识的量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都是相对稳定的。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普及现代科技的学科,有它建立的基础体系,但这个系统是不需要普通信息技术人员所掌握的,普通信息技术人员重在对信息技术成果的应用。我们原来选用的广东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就侧重了前者,而我们现在选用的人教版的教材就着重体现了后者,因此我们感觉到人教版的教材更适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和学。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特色,不能把信息技术设计成理论课,它的特点就是应用。如果一堂信息技术课走进了传统文化课的设计思路,既失去了课程开设的意义,也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是对现代教学设备的浪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跳出传统教学设计的思维范畴。

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基本目的应该就是在中学阶段普及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传授基本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由此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素养。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基本信息理论的介绍,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指导学生对基本信息工具的应用。注重体现“学习——理解——应用——创新”的基本教学设计思路。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喜爱QQ聊天,喜爱玩游戏等等,就是体现在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的兴趣。学生对教师按计划准备的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就是还没有深入到教师所设计的环境。如何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喜爱接受的形式,还要进一步的思考。同时教学设计还要能体现允许学生接受知识的差异,体现学生吸收知识的兴趣。

三、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本课程的发展特色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信息技术学科最大的特色,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不断发展和突破的学科。到现在为止还不能说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完善,也许今天传授的信息技术知识明天就要被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所取代,就会成为历史。就连最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理论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存有生命力的只是信息技术的原理,这点现实已经证明了,很多过去的信息技术知识就已经淘汰。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性,要体现指导学生思考原理,而不要过分强调学生对已有信息技术知识的死记硬背。要注意引导学生设想知识的延展性,这同时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中学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结合中学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组织。首先是要充分考虑学校信息技术硬件基础条件,一个脱离了基本硬件条件的教学设计,只能是一种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很好落实的。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样是中学,城市和农村就存在极大的差异,同样是农村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教学大纲有要求,但落实起来同样要因地制宜,不能按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去要求学生。

篇9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计算机技术远程教育教学现状

1.1教学资源匮乏

要想让计算机技术有效融入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中必然少不了高额费用的支撑。但是就目前各大高校的资金情况来看,还远不能支持较为高端的计算机技术的投入,因此普遍采取技术较为落后、方法比较单一的模式进行远程教学,通常情况下是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教学,与理想中的远程化教育教学预期模式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为了顺利开展远程教育模式,并且有效减少投入的资金成本,我们建议各高校能够采取多渠道资源引进的方式来丰富教学资源,例如我们可以联合国内其他教育机构,将彼此的课程内容通过网络课堂形式进行共享,通过网络教育平台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丰富的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与全国各地的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共同成长和进步。这种方法的应用一方面节省了教育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由让学生足不出户便可获得更加广泛的教学资源,开阔眼界。因此面对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缺少资源的问题时,学校应当灵活对待,重视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让远程微课程教学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1.2计算机技术缺乏合理应用

正如上文中所说,很多高校为了节省成本会采取我们提出的与其他教育机构进行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但伴随其产生的还有很多其他问题,例如一些教育机构投机取巧,盗用他人的劳动成果,出现很多侵权和盗版的行为,还有一些软件在开发过程中,并不是完全出自开发者,而是借助大量的成熟软件管理系统,七拼八凑成最后的成果,这样的软件一旦被应用于远程微课程教学模式就会造成很多问题,例如多种软件功能雷同、教学管理系统漏洞百出、无法适应各地的应用者网络系统、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会遇到系统瘫痪等问题,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造成严重的干扰,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出现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就是计算机技术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为了及时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保证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顺利进行,我们必须全力改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措施,首先从开发者入手,不断提升他们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其次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保留原有软件的优势,在其基础上开发新的适应时展的计算机技术,最终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兼容的目的,以保证计算机技术在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中正常运行,为使用者创造更多便捷的教学条件。

2远程微课程教学的优势

2.1时长较短内容精简

微课程从字面上看便可得出教学内容与传统模式有所不同,在时间方面不用花费过多的投入,只需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便可快速获取核心教学内容。作为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视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是将传统课程的45分钟教学内容经过提炼,精简为10分钟以内的短视频课程,在课程设计方面首先需要对教学对象的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做仔细的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尽可能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课程内容传输给学生。微课程的这一特点对老师和学生都起到了非常有利的作用,一方面减小了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简洁明了并且高效的学习方法,将众多复杂繁重的教学任务精简到最佳效果。

2.2视频较小便与储存

微课程时长较短,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的容量也较小,通常情况下一堂微课程做成视频的总容量大概只有几十兆,同时需要保证视频的格式必须支持网络在线播放,例如rm,wmv,flv等媒体格式,这一特点非常有利于师生的操作和运用,教师将录制好的微课程进行保存并定期整合分类,不会占据太多的存储空间,同时学生在接收时也能够流畅地在线学习,或者进行下载存储,这样也能实现随时随地利用电子设备来进行移动学习,同时也便于日后需要时及时查找教学课例,复习内容等。虽然微课程占据存储空间非常小,但是并不影响它的教学内容,相反这种短小精悍的视频更有利于学生进行高效系统的学习,一旦遇到不懂得知识点也可以及时反复观看,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2.3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清晰

对于微课程来说,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突出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每一段课程视频只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教学,这样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目标会非常明确,只要找准教学重点即可,同时学生在选择一堂微课教学时也会较为轻松,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师所传达的教学重点。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要在一堂课中将众多知识点融合到一起,紧密贯穿到一堂课之中,学生如果稍不留神就会错过重要的内容,而且没有回放的功能,这样的学习效果经常会不尽人意,教师付出了很多心血上完一堂课,但是学生并没有将重难点完全吸收,付出和收获往往不成正比。然而微课程的这一特点就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教师通过制作精简的视频,把每一个知识点精炼到其中,既省时又有效地被学生接受,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体系也会被构建得越来越完善。

2.4实用性强操作简单

远程微课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移动学习工具,让教师和学生体验到全新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方式,其便捷高效的有利条件在未来发展方面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微课程存在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教师和学习者,因此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也是微课程最需要发挥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移动学习极大地满足了他们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灵活需求,同时在使用方面也比较容易,只需花费短短几分钟便可从网络客户端接收到所需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将教学内容通过短视频方式呈现也非常简单,只需要从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中提取重点核心部分,将课程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形式体现出来,并有机结合到一起,形成一种便于让学生接受的信息资源。总之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在实用性和操作性方面都能够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3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具体过程

3.1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清晰明了地看到教师要传授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清楚自己的教学目标。要知道一切的工作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因为每一堂微课都只有一个主题,因此还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教师在授课前要意识到每一段微课视频之间的关联性,提炼出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讲解,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每一个微课视频中最大化的吸收所要传输的知识,清楚地知道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将众多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有层次地分解,从知识内容、学生特点、学习规律、微课形式多重维度,将教学目标逐一分解,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设计。

3.2精简教学内容

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知识点冗杂,学生很难在特定时间内完全吸收所有内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微课教学内容精炼这一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全面,首先要清楚一般微课的视频时长最多不会超过十分钟,因此要把握好时间将所要传递的重点精炼到最佳,尽量避免在微课中出现一些无关的信息,这样不但无法有效将知识点充分传输,同时还会对学生的吸收造成负担。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知识点的选取,不能够泛泛而谈,而是把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单独提炼,尽可能选取微小的知识点,甚至是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内容,进行逐一细化的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利用一些显眼的标注对重点内容进行提示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也可以结合声音动画等在关键的环节进行提示,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重点知识上。除此之外,教师在录制微课视频时,要尽量选择较为简洁的背景,以免对学生造成注意力分散、转移等问题,同时也要满足观看者的视觉感受。

3.3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并不少见,同样,如果微课程教学也能合理利用这一教学模式也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教师通过创设与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主题可以有效吸引学习者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所以在微课设计过程中,合理创设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知道他们的情感体验需求,根据它们的需求创设出有趣的教学情境。同时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知识重难点有效融入情境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最后教师还需要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将教学情境发挥得淋漓尽致,例如,教师在教学开始抛出问题,让教学主题显而易见,接着学生便开启自主思考,将自己完全投入到问题当中,随后教师通过案例来对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联系实际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可以亲自示范,将知识点进一步加深,巩固学生的记忆。总之教师要注重利用情境将真实画面尽可能引入教学内容当中,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微课程教学中获得高效的提升。

3.4制作教学短片

在制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内容已经创设教学情境后,最后的步骤就是录制教学视频了。微课程视频的完成需要由教师和摄像者共同完成,因此在制作视频之前,教师要事先将自己的想法与摄像师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要让摄像师了解视频录制的时间安排,从而保证微课程教学的内容合理地进行制作。在视频录制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节奏,将十分钟的视频合理分配好,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讲什么知识点,如果不能保证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可以对教学视频进行多次录制,然后观看并改进以达到最佳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要参考摄像者的建议,包括画面效果、授课流畅度等,在视频的后期制作方面也要花费心思,包括在微课教学视频中添加字幕、增添片头动画、在重点环节添加标注提示、选择背景音乐等,尽可能是微课短视频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自主投入到学习当中。

篇10

关键词: PLC课程 教学改革 项目教学法

一、 PLC课程特点

PLC课程是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一门必修的课程。目前大部分院校的PLC课程以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的教学为主,虽说此门课程内容较少,但却具有多变性、综合性、典型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五大教学特点。教学中,既有一般又有特殊,既有新授又有复习,既有理论又有实操,既有工作原理又有编程方法,既有典型单元程序又有复杂实用案例。课程的这些特点,既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又成了教师教学的难点。因此,要想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力不从心。

二、PLC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为主要的知识传播模式。教师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决定了学习内容、学习进程,甚至决定了学生该怎么学。这无疑限制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资源环境,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2.教学改革思路

(1)改革教学模式。根据相应专业岗位特点确定PLC课程内容的选取及设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脱节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综合考虑PLC课程的总体结构,明确各个子模块在总体结构中的定位。同时也从“广而博”中选择、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作进一步的精选、整合和精简。创建一种目标树的形式,形成总目标下的指导思想、知识系统、教学形式和方法等几个方面的子目标树。改革教学内容,建立新的知识系统,优化知识结构;将内容按知识点进行分解,确定若干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难易程度重新组织,分别通过不同的项目来体现。如表1,在十字路通灯的PLC控制系统项目中,我们将PLC中基本指令与定时器的应用融入该项目的学习,学生通过对项目资料的收集与讨论,分工合作完成该项目的程序设计与实际调试。

(3)改革考核体制。PLC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应当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知识考核为参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把考核的重点由传统的笔试转为实践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技术,而且采用各项目单独考核、达标过关、分等级考核的形式,即实现考核实践化、达标化、等级化。只有实现考核内容实践化,才能突出和保证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技能;只有考核要求达标化,才能保证大部分学生切实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必须的技能;而考核成绩等级化有利于鼓励先进,在学生中一定程度上突出差距,相互促进。具体考核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同学互评+自评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