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8 15:2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职教育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社会多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高职教育在发展中,要结合时展要求,对教育管理的模式进行探索。本文主要以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结合高职教育管理发展现状,顺应教育时展的需要,探究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指导下,对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高职教育;管理模式
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究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教育管理专业性及对管理方法的探究,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发展,除了在思想上的与时俱进,还需要积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在很多领域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数据云端技术的运用,对教育信息的处理等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同时,在大数据时代,对教育资源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评估系统的工具性能及教育决策自身管理的相关问题等,都需要进行认真反思。
1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方式对高职教育的启示
1.1个性化的教育思维
新时期,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化的差异,从而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其创建个性化的教育环境[2]。但是大数据时代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可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数据信息的分析,帮助高职生找到适合其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师等,最终实现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1.2对教学评价的思路进行了拓展
大数据发展时代,反过来也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其扩大了教育评价的范围,除了传统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外,还包括对课程、教师甚至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等进行系统的评价,最终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其次,促进发展性教育评价观。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视大数据的积累,通过数据分析学生的特点及喜好,为高职教育总额性评价提供了思路。
2高职教育大数据的管理模式分析
2.1高职教育管理的大数据特点分析
(1)大数据为高职教育管理营造了开放的环境。如师生发展的数据,这些数据较为庞大,且变化性和生成性较强,这些数据对教育管理决策会产生一些干扰或者促进的作用。(2)高职教育与教学活动是同伴而行的,其对象也需要包括教育活动中的一些原始数据(活动、结果等),这些数据需要对其进行即时的处理,因此,高职教育管理的过程也是对碎片化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的行为过程[3]。(3)大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职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教育管理系统不仅可以作为教育海量数据的云端存储库,也是对教育大数据处理的专业化平台,管理层面也要按照管理策略的具体要求,建立简洁的数据模型,从而实现高效管理。
2.2教育大数据管理模型的建立
从上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教育经历了多次的改革演变,教育模式也在随之变化,出现了多种文化形式,这些文化形式将其自身的理论作为基础,针对的角度也会有不同。我国对国外的教育模式也进行了研究,除了在理论或者是思维层面的研究外,还对教育管理实践等进行了研究,尝试着从大数据管理模式为基础,对管理实践教育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大数据的支持,主要是借助云处理技术,建立系统的管理,处理教育云大数据,相关的公共服务机制、师生教育等,提供全面的多终端的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4]。在高职教育活动中,根据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并不断提升为高职生服务的质量,提高教育分配的合法性,保证教育资源的相对公正,这也为高职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对于教育资源,应该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这也是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和合理利用的表现。对高职教育来讲,对人力资源和教育人才及人才的教育培训,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这其中所包含的财力和物力资源,是教育资源能进行配置的基础;知识资源主要是指教育知识,所谓的资源也主要是教育活动中的资源(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及经验等)隐形的资源,这是高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另外是技术资源,如教育技术、管理教育等,这其中重要的是教育活动中的信息技术运用,还有云应用管理服务需要满足教育需求,从而真正做到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大数据教育管理主要是为了打造智慧教育,推动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建立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其所需要的教育资源,从而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同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数据的现代化的教育服务体系,从而能不断提升教育服务功能的实现,促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这就要按照需要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转变,推动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形成特定的高职教育文化。
3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社会多个领域的发展都带来了变革发展,教育行业亦是如此。当前高职教育管理发展中,要求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积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化的技能型职业人才,大数据的应用,为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提供了思维,也能借助数据处理技术等对学生的个性等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更好地为高职教育管理策略提供依据。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认识到大数据时展的特点,结合高职教育发展和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加强对教育大数据管理模型的研究,积极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推动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姗姗.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模式变革刍议[J].教育现代化,2016,(39):67-68.
[2]魏伟华.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个性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20):60-63.
[3]熊发政,李育强,陈英齐.浅析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路径[J].才智,2016,(23):74-75+77.
[4]白威.大数据理念下高职院校系部信息综合平台建设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6,(14):23-24.
篇2
高职教育 管理 改革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指引下,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未来,高职教育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宏观层面
1.政府管理失范。在高职教育管理中,政府既是高职办学的举办者,又是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同时还是具体的办学者,集多种角色为一体,使得政府角色混乱,垄断管理明显,高职院校办学自没有落到实处。当前高职院校的机构设置、专业设置、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招生考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建设大多套用本科院校模式,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不同之处。政府主导、监管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2.财政投入不足。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教学及实训设备的要求很高。由于认识上和政策上存在偏差,高职教育的政府拨款远低于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也低于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保障高职教育目标顺利实现。尽管我国的高职教育投资体制逐步开始由政府投资单一化向政府、社会、个人投资的多渠道发展,但目前多元化融资办学的模式尚未完全建立,有限的投入不能完全用于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成为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形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优质高职教育资源需求与教育经费短缺这一尖锐矛盾。
3.社会认同不高。当前,社会主流思想是注重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在人们的概念中一直处于高等教育的补充角色。虽然高职毕业生社会急需、就业率高,但家长和考生对带有高职标签的专科层次的学历、将来在生产服务基层和一线的工作定位并不认同。
(二)微观层面
1.内部管理行政化。高职院校在内部管理体制方面大都套用普通高校模式,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主要由政治领导、行政管理、学术管理三大管理系统构成。这种领导体制缺乏职业教育个性与特色,无法适应高职教育市场化、开放性、应用性的办学规律。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中存在管理职责混淆不清、行政管理权力泛化,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的权威作用被削弱或忽视等问题,从而导致管理重心上主体错位、学术权力缩减、管理效率低下。
2.专业设置盲目化。由于缺乏良性的竞争机制和发展体制,大多高职院校违背教育规律,忽视自身传统优势,增开热门专业。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特色不突出,与当地经济发展不协调。据统计,“短平快”专业在高校专业中占了70%~80%,而战略性、技术性专业只有30%左右。这样的专业设置不能教给学生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技术,而社会对高职教学质量也不认同。
3.校企合作浅层化。校企合作是决定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性因素。但一直以来我国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校企深度合作问题。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水平较低已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特别是校企合作中存在校“热”企“冷”现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化,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控制,实习效果差,实习基地不稳定,校企关系松散,尚未真正形成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导致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目标。
二、高职教育管理改革的措施及建议
(一)宏观层面
1.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增强宏观统筹职能。首先,政府对高职院校应由直接管理向更多的运用立法、政策导向、决策咨询、评估等宏观调控转变,减少对高职院校的直接干预,赋予高职院校一定自主办学权力。其次,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建立技能人才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加强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监督,强化对高职院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培训再教育。
2.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办学体制。首先,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把市场机制引入到高职教育中,鼓励社会力量及个人办学,为高职教育获得多渠道支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职教集团、办学共同体等校企深度合作的一体化办学形式。一方面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筹集办学资金,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资源的充分整合与共享,加快新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直接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3.强化政策与舆论导向,提升高职教育社会认知度。国家要对现有的招生政策进行必要的改革,通过综合评价、分类考试等形式达到高职生源质量优化的目的。同时,还要强化对高职院校的社会舆论宣传,使人们提高对高职教育的认识,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保证高职教育能可持续发展。再者高职院校要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以质量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
(二)微观层面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岗位群设置专业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但要考虑当前市场需求,更应考虑若干年内持续的市场需求,应积极发展“朝阳专业”,及时调整“夕阳专业”。要以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为依据,针对一个行业岗位或一组相关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对于就业相对稳定、需求量大的岗位,可以每个行业岗位设置一个专业,可体现专业性和深度。对于变动性较大、每个具体岗位需求量不大,但相近岗位比较密集的岗位群,可以依据岗位群设置专业。专业课程设置要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以校正和规范学校专业设置的方向,保证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增强就业能力。根据各地产业特点和办学条件,高职院校要增加特色专业的设置,以利于高职教育从粗放型的量的扩张向集约型的质的提高转变,同时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2.创新内部管理体制,提高教育管理效率。首先,建立扁平化结构的高职院校内部行政管理组织,逐步简化管理层次,下放系部权利。建立专业教指委、专业带头人等制度,逐步提高教师在学校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彻底改变以行政管理系统为中心的局面。以资产为纽带,深化高职院校后勤产业改革,推行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其次,积极推行全员聘任人事制度。遵循“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在严格定编、定岗、定职责的基础上,对全体教职员工实行有限期聘任制,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再者,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完善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位工资和岗位津贴为主要内容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分配制度,适当拉开档次,强化分配的激励功能。
3.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高职院校要以“走出去、谋发展”的思路,积极走向社会、走向企业,找到校企共同利益契合点,和企业联办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开展项目研发、科技攻关、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利益共享关系。成立行政主管部门、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课程开发小组,按照企业职业岗位真实工作过程及其任职要求,统一设计各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教材与实习实训指导书,构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双主体办学、双主体育人,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校企共赢、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激励理论 高职学生 高职教育 教育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16-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和实践型人才为目标,以高技术实践人才服务于社会为目的,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应用合适的管理方法和管理途径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激励理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在很多成功的管理案例中,管理者通过激励理论成功促使员工完成目标,使企业获得成功发展。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激励理论的实质可以理解为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方法满足个体的种种需求,来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个体的最大潜能,达到高效成功管理的目的。本文尝试将激励理论与高职教育管理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探寻一种适合于高职教育管理的激励理论方法。
一、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应用的必要性
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可以从学生个体、院校发展以及高职教育整体三个层面来分析。
(一)有利于引导高职学生实现自我。高职学生在刚入学时高考成绩较低,这使得很多学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在学习和做事的时候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良好的动力,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没有良好的计划,看到别人干什么自己也跟着去干。长此以往,学生的成绩、做事能力不断下降。同时,老师和学校对学生的教学、生活管理又会使得学生自身产生抵触心理,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是有益的还是无益,都会故意与学校和老师作对,这不利于学生个人和学校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应从高职学生个体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需求,不要一味地无理由地夸赞学生,也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学生,应根据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奖励和惩罚制度,恰当地激励学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潜能,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实现自我和改进自我。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创建。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讲,学校中存在着教师和学生两大主要群体,而如果要使高职院校得以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协调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两者的关系,两者关系和谐相处,学校才能得以健康发展。因此,激励理论应从学生和教师两者关系的协调入手。首先,教师和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和校园生活需求,要分门别类,分别应对;其次,了解教师和学生发生冲突的根源,有效避免师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生冲突,尊重学生和老师的个体差异,促进师生关系的健康协调发展。
(三)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长久稳定发展。从更大的层面来讲,高职教育若要能长久持续地健康发展,其根本上依赖于校园内部管理的有序、各方的协调,以及安全稳定的环境。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高层只设立目标,而不设立具体的行动计划,或者可以说是缺乏具体可以实现目标的行为。激励理论将学校的发展目标、老师的教学目标、学生的个人目标,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分类别、多层次、多级别的管理措施,从整体发展层次上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安全、有序地发展。
二、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
(一)深入了解学生需要特征。学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群体,学生的发展好坏,直接决定着高职教育的质量。因此,激励理论的一切落脚点都是要注重学生的需求。学生的需要主要包括学习需求、交往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三个方面。
1.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在学校中的任务是学习,在一切的活动面前,学习是首要的前提,也是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激励理论中,就要注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包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生有成绩的高低、综合素质的强弱,以及理解程度的深浅,但是他们都具有好学求学的特性,应当在这样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实施方案,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2.充分了解学生的交往需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作为社会群体一员中基本特性,高职学生也不例外。学生之间的学习需要进行交往沟通,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相处,学生不明白的问题需要向老师进行请教,这都是需要学生进行交往的,可以说学生的生活之间处处离不开交往。激励理论就要明晰学生的不同交往特征,在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层次之间交往是存在着差异性的,应在差异性的基础上更好地实施激励措施。
3.充分了解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一个人的成功是获得社会的认可,是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需求。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渴望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获得周边同学的认可,获得教师的认可,获得学校的认可。这都是学生自我实现需求的层面,那么关键就是要通过激励理论找准学生自己的位置,在前进的方向上给予指引和鼓励,给予学生正确的激励措施,让学生在激励理论的指引下正确地实现自我。
(二)恰当合理设定目标,促进学生需求层次转化。激励理论需要设置合理的目标,在设置目标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整体的需求和学生个体的需求。合理的目标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高职教育学生来讲,合理的激励目标要注重周期性、时效性和层次性。
1.目标需求要注重周期性。激励理论需要确定的目标不是单纯地完成一次就结束了,一个合理的目标应当具有往复循环性和周期性。首先,学生的学习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一个长远的目标,例如一个学期、一年、整个大学生活都需要一个长远的目标。这个长远的目标需要一些周期性的分个目标来实现,可以按一个季度、一个月、一个星期来分段实现,这样就能将复杂的问题进行有效地拆解。其次,学生进行学习之后,一段时间后如果不加以复习,往往就会遗忘,那么参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以将目标进行分时段重复设定,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目标需求要注重时效性。激励理论在针对学生设置目标时,需要注重目标的时效性,简单的说,就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个体设定的目标有所不同。不同学生内心对自身的期望值不一样,同样一个学生在自己不同时段的目标也是不尽相同。因此,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目标的完成时间,不同的时间段所完成的目标不一样,所要达成的效果也是不一样,一定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对象分开来考查,不要给学生设置一些不合理的、脱离实际、无法实现的目标,还是应当从学生需求出发,制定适宜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时效性目标。
3.目标需求要注重层次性。目标要注重层次性,具体体现在老师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课程学习计划中。这些计划具有一个总的学习目标,说明学生应该达到某种学习要求,这是普适性的,是针对学生群体的。激励理论在普适性的总目标下,对每个学生制定学生自己的个人目标,而这个个人目标在满足普适性总目标要求的同时,应当有学生个人情况特征的要求在里面,这也是目标层次性的具体体现。
(三)针对学生个人特点,选择恰当的激励方法。激励目标因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激励方法也是如此,它主要可以分为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生不同的个人特点来进行选择。
1.分学习阶段正确选择激励方法。学生在刚踏入高职院校的时候,对周围的情况还不太熟悉,处于一种陌生未知的状态,在这个时候,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和充分的鼓励,以使得学生尽快地融入这个大群体和大家庭;而在学生进入学校一段时间,对学校比较熟悉和了解之后,高职教育管理者就应当进一步地对学生进行深入引导,督促和促使他们在日常学习中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在学生即将踏入毕业的校门时候,高职管理者要教育学生正确合理地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为社会服务,同时更要倡导文明离校,安全出行。
2.根据学生不同特点选择激励方法。学生是一个有充分认知的个体,每一个个体的特征都不尽相同。要摸清不同群体学生的特点。对于好动活泼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情况,将他们积极乐观向上的这股劲头引导到学习上来,端正学习态度,保持学习热情。如果他们不小心犯了错误,也要适当引导,让他们认识到端正态度比错误本身更重要。而对于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学生,要让他们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与同学正确地进行交流与交际,同时,由于他们在交流方面是弱势,教师应当在学习以及生活方面主动地给予关怀及帮助。
总体来说,高职院校在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日常的管理生活中,高职教育管理者要采用激励理论,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地鼓励和激励,确保学生能够保持乐观开朗的自信心,使他们的个人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在保持学生个人需求的激励基础上,设定合乎情理的激励目标,采用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勇于超越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边蕾.浅谈激励理论在高职院校员工管理中的应用[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6(3)
[2]欧阳琼.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J].亚太教育,2015(8)
[3]缪晓斌.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应用[J].学园,2015(11)
[4]陈薇,丁悦华.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12)
[5]杨宏.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4(12)
[6]丛彬彬,王银银.耗散结构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1)
[7]张小炜.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7)
[8]王文绮.马斯诺激励理论在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管理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9]张芳芳,张威.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运用[J].职业,2012(32)
篇4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管理问题 解决途径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大力发展”的方针指引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高职教育领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日益凸显,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这些问题涉及观念、政策与就业形势等不同方面,其症结是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在当今教育资源开放,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如何清醒地查找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抓住机遇,谋求更大的发展,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一大课题。
1.我国高职院校管理的现状
1.1高职教育管理与高等教育管理关系尚未理顺。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但是,两者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然而,现今的很多高职院校直接将普通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嫁接过来,许多高职设置的专业沿用普通高等专科院校的固有的专业,采用的教材也多是普通高等专科院校的教材;在课程建设上,也存在着守旧、一成不变的问题,只重视理论教学,不注意或忽视技术职能教学,习惯于传统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对产业及相关行业的新工艺、管理技术了解不够,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这就导致当前的高职高专模仿本科教育的痕迹很重,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方面没能凸显出其特色来,在社会上也就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部分高职院校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要求较低的教学+足够多的实训”,所以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等方面有本科“压缩饼干”的痕迹。在运行机制和教学管理上,没有实行真正的学分制。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推行了学分制,却有名无实,实行的学分制并没有有效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以上这些问题使高职教育不能很好地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式有机协调起来,不能满足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和现代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
1.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资金短缺。
高职院校扩招后,由于准备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办学的需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加之政府投入的减少,很多高职院校在师资、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的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就会制约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1.3“双师型”教师缺乏。
高职教育重实践、重能力的培养,而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导致这一培养目标难以实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也难以体现。目前,高职教育的师资主体主要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师资,他们一般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由于他们的主要经历是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没有在基层实践锻炼,缺乏必要的企业从业经历,对行业最新动态和企业一线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专业课教学中,难以将专业教学与企业的实际专业工作及流程相结合,使得讲课内容相对枯燥,理论的内容多,实践的经验少,部分学生因此丧失学习兴趣。在引进高素质教师时,偏重于从普通高等院校或科研研究机构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师资,而忽视了对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与技术的中高级人才的引进,使得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过分重视理论,失去了部分实践性。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即便是引进了一些行业专家做兼职教师,却往往是挂个名,没有实质性突破。
1.4“工学结合”的理念实施不够到位。
当前,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的不紧密;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够明显。从行业、企业的角度来看,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2.解决目前高职教育管理问题的途径
2.1理顺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关系,确定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合理地位。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应平行发展,不分高低轻重,也不能相互替代。因此,政府应增加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助其完善基本的教学设施,以保证实践实训课程的顺利开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达到培育职业性人才的目的,也可拓宽各种融资渠道,鼓励私人和企业投资高职教育。
2.2改革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
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工学结合,关键在于形成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学校应主动配合政府,主动与企业协作,与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联姻,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合作。教师、学生、校企之间,乃至学校与社会各界等都要进行合作,开展各式各样的广泛合作。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修订或重新制定相关人事与分配政策,完善教职工工作考核、奖惩条例,强化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完善校内津贴分配暂行办法,等等,建立适合工学结合的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同时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丰富校园文化,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建立社会综合管理与评价系统,吸纳学生、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等参与管理,形成系统化校园管理体系。同时,要具备国际视野,大力开展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适应国际劳务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为学生扩大国际生存空间,使学生毕业后可以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双师”特点。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采用多种形式对原有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和提高,通过多种途径使教师掌握最新的信息动态,并掌握最新的技能操作要求,及时更新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再通过教师及时地把信息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及时掌握行业最新动态。同时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正式引进、柔性引进与企业“共引共享”等方式,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上课。师资来源多样化,结构多样化,形成职教师资队伍良好的培养、选拔、引进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实现校企间人员的交流和互通。
2.4教学管理的工学结合改革。
鼓励教师与企业深度融合,教学任务与实际岗位需求结合,设计富有高职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空间环境满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要求,实现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相结合、校内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彻底打破传统僵化的教学组织管理方式,建立新的教学规范,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机制,鼓励教师从固定的课堂或教学中转移到变化的活动、项目中,切实将管理的重点从传统的、封闭的教室转移到广阔、开放的“大课堂”。其次,在考核方面以知识评价为主转向以能力目的。积极探索多种具有高职院校特点的考核方式,确立一套比较科学、完备、可测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学生“全过程”评价、“全方位”评价,改变单一的“一考定终生”的考评方法。教学考核的重点对象要从成绩转向能力,重点放在“有效教学”上,考核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注重综合的、多元的目标考评,考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企业,对象可以是试卷,也可以是社会实践、实习作品、行为素养等。考核要特别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参考文献:
[1]韦炜.当前高职教育管理的若干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VOL4,(12).
[2]王树娴.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科技文汇,2011.12(上旬刊).
篇5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军从“精英化”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教育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可以更有效地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及服务学生;促进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发展,使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管理的同时,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培养相对应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以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标。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学生主体式教育,应当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权利与价值诉求,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并由此形成相对应的教育理念与管理体系。
1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主要特色在于培养适应并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因此,教育管理工作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岗位技能同样注重,这就跟其他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区别,也使新时期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与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发生了冲突。
1.1传统教育管理中的学生管理模式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
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管理具有导向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高职教育价值观以社会本位价值观为主;在改革开放以后,在西方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影响下,逐步发展为个人本位价值观。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个人需要由社会需要决定,作为被管理者、受教育者,学生必须服从学校的管理。社会本位价值观过于强调社会集体价值,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个人本位价值观对个人的尊严与价值高度推崇。何为个人的尊严与价值?借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将个人当做目的,而不只是把个人当做满足社会群体意识及其余人的工具和手段,它的反面观点主张个人微不足道,个人在社会中只属于一个无关紧要的零部件或分子。个人本位价值观过于强调个人价值,不利于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人才。不论是在社会本位价值观还是个人本位价值观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对于学生的培养都具有不利的一面,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进行统一,才是科学的学生管理模式。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人们的个性与思想得到解放,传统的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及模式已远远不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无法满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无法培养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1.2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不适应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点
新时期的高职学生通常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个性特征鲜明,对新鲜事物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且接受能力较强。同时,他们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都较强。然而,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发展成型,因此他们的是非判断力较差,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在学习中,高职学生体现出颇强的情绪化色彩,对于自身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往往表现得比较积极;而对于比较枯燥的内容,则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学生具有可塑性,面对新时期高职学生的诸多特征,高职教育管理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应学生主体性发展需要的道路,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管理理念,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诉求,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以此促进学校教育管理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高管理效率,推动高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1.3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人本思想的发挥
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在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技术性人才,注重实战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双重培养,但是在进行实际操作时,仍然会到处看到“应试教育”留下的痕迹。17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初,“传统教育”派别提出的“三中心论”(将课堂教学、教科书及教师当成中心)与“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至今还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产生影响。教师工作主要为向学生传送知识,学生个体化在最后被“成绩一刀切”,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办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个性化管理与培养。这类单向授课的方式使学生只能被动接收知识,而不是主动学习,师生缺少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及平等对话。这类教育管理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性与“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意识;而且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并没有以学生的能力当做标准,而是将学生成绩当做考核教师绩效的主要根据。
2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可行性
2.1符合新时期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
目前,大部分高职学生都是90后,表现出的特征主要包括:地区与家庭差异导致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较大;文化基础较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人生目标模糊,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个性特长突出;心理问题日渐突出。上述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征,为实施学生主体式教育的管理模式提供了主观条件:要求高职院校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与实现自我发展提供相应的机会与平台。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重视与保障时,就能激发并维持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
2.2“大众化教育”管理理念为其提供客观条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转变,这一转变为高职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高职的招生人数越来越多,办学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这给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高等职业教育降低了招生门槛,所以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各高职院校在生源上就有了更大的竞争压力。随着高职招录人数的增多,生源范围的扩大化,学生呈现出来的差异性也更加突出,这同样意味着高职教育管理压力的加大。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高职立足的根本在于开设的专业、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以及这些能否适应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学生需要掌握过硬的知识与技能,用以立足社会、谋求职业与发展。相对应的,高职院校则需要开发出适应与满足学生需要的、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这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产生了冲突,为实施学生主体化教育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客观条件。
3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创新点
3.1教育理念
高职学生主体式教育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从而达到使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目标,也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3.1.1高职教育管理者
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应当转变原有的管理观念,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机会与空间。同时,高职教育管理者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给予不同方式的教育与管理,充分发挥教育管理者的主导作用,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3.1.2高职学生
高职学生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的双重角色,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作为管理者,高职学生应当有意识地改变原有的被管理的局面,对自身的自主地位与自主价值有一个自觉的认识,能够有效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够推动他们的行为自主化、合理化,进而确定自我实现的目标。
3.2管理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是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确定实践知识,再根据实践内容引申出专业知识。因此,高职教育管理应当运用启发式、探索式与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主动获取学习内容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实现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主体性建构。教师应当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同时,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向课外延伸,通过课外阅读、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的方式,使学生补充与巩固已有的知识结构,并且将所学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3.3管理体制
高职教育管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培养适应并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管理目标。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具有实践能力强、思维也较活跃的特点,高职学生主体式教育的管理模式,首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凭借班级与各种学生团体组织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应当多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为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与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日常事务管理,例如充当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对教师的教学与业务水平等进行评估,以此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等;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各种实际操作类技能竞赛,以此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创业能力等。同时,还应当建立一个规范的学生自我管理机构,来督促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使其更为规范化,例如自律委员会、纪监会、学生评议联席会等。
3.4评价方式
3.4.1考核体系多元化
高等职业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念,其核心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为目标,并将其作为评价学校教育管理成效的主要标准。高职教育管理的评价核心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考核体系应当多元化。一般情况下,考核可分为闭卷、半开卷与开卷3种形式;考核内容既要包括知识性题目,又要包括应用性题目,做到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答题形式包括: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
3.4.2发展性的评价
实施学生主体式教育的管理模式,应当以发展性的眼光评价学生,不拘泥于当下,而是将评价的眼光面向未来,注重发展学生的潜能,充分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状况,针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差异:一方面,采用适当的方法肯定学生的进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遇到的困难,指导学生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教训,以此获得改进。评价不仅需要立足于现阶段,也需要面向未来,既关注学生当下的发展,又关注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当多予以肯定与鼓励,使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得到扩充。
4结语
篇6
激励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使被激励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一种思想工作方法。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用激励理论,就一定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同时要发现教育管理者的需求,从学生和老师两方面入手。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用激励理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效率,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
激励理论;高职教育;效率提升;科学发展
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点,提高高校教育效率至关重要。在高职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和教育管理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应用激励理论来提升高职教育的效率。
一、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
激励理论包含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两大类,激励就是通过激励手段使被激励者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为实现组织共同目标而努力。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所谓内容型激励理论,就是从研究需求入手,着重探讨什么东西能使一个人采取某种行为,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激起人们的动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马斯洛将人们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社交等五种,并表明人的需求遵循递进规律,只有未满足的需求才能激励人的行为。赫兹伯格将没有激励作用的外界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如工资、福利、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将有激励作用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如工作本身、成就、晋升、承认等因素。这就是他的双因素理论。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以需要为基础的内容型激励理论试图简单地从员工需要来解释,而过程型激励理论则更进一步研究员工从个体动机产生到采取具体行为的过程,试图弄清人们对做出努力、取得绩效、获得奖励的认识,从而达到更好地对员工进行激励的目的。主要包括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和强化理论。首先,我们在工作中一定会关注和自己处于同一工作岗位员工的工资水平,如果工资水平差不多,我们就会认为是公平的;如果相差太大,就会觉得不公平,感到不公平就会降低自己的工作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平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工作动机和行为。这就是由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其次,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一个目标对人的激励程度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目标效价,即人对实现该目标有多大价值的主观判断;二是期望值,即人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该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大小取决于期望值与目标效价的乘积。只有认为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很大,才会努力去做,从而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最后,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做的反应,是受外部环境刺激所调节和控制的,改变刺激从而改变行为。通过能有效刺激加强人的某种行为,因此管理者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积极性。
二、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者中的应用
激励理论在高校教育管理者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高职教师工作最直接的目的便是工资,只有让高职教育管理者得到满意的薪资待遇过上充足的物质生活后,他们才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教育管理的工作去。所以建立科学的高职教育管理者工资制度,有利于激励他们努力工作,提高教育管理效率。第二,每个学校都会定期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来考察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态度,并进行相应的奖惩活动。所以为了提高高职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效率,进一步实现学校的目标,就要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或说形成奖励与绩效挂钩的考核形式。当然在考评过程中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第三,每位高职教师的水平不同,在知识储备和教学方式各不相同,教学效率当然会有高低之分。所以面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就要采取差异化的激励机制,要对各个层次的教师采取个性化的激励,制定不同的目标,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第四,竞争是影响效率的重要因素,在高职教育管理过程中运用竞争激励的方式,能让教师感到压力,然后将压力转化为工作动力,让其为了在工作中表现出色,教师便会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更加努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总之,在高职教育管理者中运用激励理论,有利于激发教育工作者的热情,提高学校教育水平。
(二)激励理论在高职学生中的应用
在管理高职学生过程中应用激励理论主要体现在这两方面: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如学习需求、交往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高职教师和辅导员在高校生活中各自负责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应该致力于了解学生的各类需求,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定位,如在了解学生的交往需求后引导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交活动、在了解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后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并助其实现自我实现需求、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后在学习上给予帮助提高成绩等。然后,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后,认清学生个体差异,实行个性化的激励。引导高职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设定目标,并帮助他们设定非盲目性、非随意性、符合社会需求的目标,通过让学生不断地实现目标,将其培养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还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需求转化为动机,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习动力。
三、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用的意义
激励理论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引导高职学生实现自我全面发展,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凝聚力,更好更快的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营造良好的高校学习氛围,促进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四、总结
通过激励理论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也要不断采取科学的管理教育方法,从而为国家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才能为国家做好人才储备,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边蕾.浅谈激励理论在高职院校员工管理中的应用[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4,(4):38-40,89.
[2]王斌.浅析激励理论的高职教育管理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7):362-362,295.
篇7
[关键词] 高职教育;心理学;运用
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心理教育作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教育,体现出了人的德性、潜能和心力三个方面。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心理教育还可以看做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一、心理学对高职管理中的重要性
将心理学教育运用到高职院校的课程当中,不仅会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身心健康产生好的影响,同时还打下了高职院校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越来越呈现出来多元化的趋势,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和价值导向也在发生着变化。例如,很多学生因为学历不高会产生焦躁和自卑的心理,严重影响着其学习和择业。针对这种现存的状况,将心理学引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运用心理学管理高职教育,并且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教学范畴当中,有利于丰富高职的课堂教学,同时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水平提高。面对着国家环境的瞬息万变以及金融危机的巨大触动,高职学生的心灵也被蒙上了阴影。面对着毕业生的焦躁和自卑心理,国家虽然也出台了政策予以调整,但是人数众多的从业大军就业情况还是不容乐观。有些个别的地方和院校,在毕业之际竟然出现了毕业生的打砸现象,这充分暴露出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也说明了在教学中需注重学生克服困难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要想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同时还需要教师的辅助,也提醒了高职院校应十分注意心理学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具体的实施中,高职院校管理者应有步骤有计划地引进心理学教学机制,终止学生自身的原始的“心理免疫能力”生存方式,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
二、心理学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
1、深入疏导,转化角色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疏导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进入疏导法。指的是教师运用说理的方法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尽快地从情绪化中走出来,带领学生认知自身的行为,并且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在刚刚进入校门之后以及在毕业之际需要工作岗位之时,恰恰是高职院校学生大规模爆发伤心、痛苦感情的高发期。还有很多例子就是在校期间,年轻人因为恋情的问题也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波动甚至是有负面的情绪出来。这些时候都是需要教师来及时的引导学生,告别负面的坏的情绪,回忆自己做过的高兴的开心的或者是成功的事情,通过这样的心理历程的回味来促使学生改变过去只是凭着主观和意气办事的做法,慢慢恢复自信心。深入的疏导法对教师则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提升心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不仅要重视沟通技巧,更要注重沟通态度。学生们往往更加欢迎热情、和蔼以及善于沟通的教师,因此需要教师转变自身意识,定位为学生的朋友,置身于学生的位置,了解学生的品行、思想和问题,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激励,使心理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2、营造轻松的学生氛围
辅导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需要一个轻松的环境和氛围。想要学生卸下心防、打消心理戒备,就要教师试图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一学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是因为如果学生有着很深的心理戒备,是不会轻易的被打开心防的,教师也就无从疏导。还有,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心理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认为是有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疏通和教育。其实这是一个致命的偏见。高职院校学生因为就业和社会压力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均会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或者是障碍,有了问题就需要及时做到排解,否则不仅会加重心理负担,还会被心理包袱困住拘束,产生不好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高职院校可建立一定树立比例的“心理疏导室”,聘请心理医生,对前来咨询的学生给予详细的讲解和疏导。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下评论,更不能反应冷淡,造成学生的紧张感,应在较为活跃和轻松的气氛中进行谈话和咨询。高职院校为教师和学生创造这样一个环境,不但会很好地为学生排解问题,同时还利于学生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发展。
3、健全干预机制
高职院校不仅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更要将个体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当做重要的工作来做。健全干预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控制心理问题的发生以及由此衍生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建立健全个体的心理问题干预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来抓:首先,实行值班制度,使得心理咨询的教师如同医务教师一样,做到随时能够接待学生,不会使学生感到落寞。初次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尤其会有紧张的心理,如果再遇到无人值班的情况,那么就会更加加重学生的紧张感和不适感。此外,高职院校应配置咨询热线,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的需要,使得每一位需要咨询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帮助。最后,对于初步评估有精神疾病的学生应及时启动应急措施,转送医疗机构进行有效的治疗,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结语:将心理学引进到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机制当中,不仅是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健康,同时还是对高职院校本身的完善。这一机制的实施,必然会形成一个双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石磊.谈团体心理辅导与高职院校班级德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6(10)
[2]陈汉红.班级建设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可行性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8
[3]易芳.生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J].江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1)
篇8
一、当前高?教育教学管理的状况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近些年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院校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也需要重新定位,不管是从管理理念上亦或是管理体系上都应该充分重视其发展。从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等还存在诸多问题。
1.重视力度的欠缺
今年来,从人才培养建设方面来看,高职院校日渐出现了与其办学理念和初衷不符的现象。为了吸引更多的教育经?M,增加院校的师资力量以及吸引更多社会生源就读本校,许多国内的高职院校一味只注重不断提高自身的资源,而是许多教育方面的管理流为形式。虽然这样并非有重大的差错,但是对于教书育人的教育机构而言,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如何正对学生的差异化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如何针对社会需求培养有针对性的应用型人才才是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关键之所在。
2.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较低
高职院校由于整体资源及教学侧重点的不足,让其盲目的走一条更加契合实际的发展道路,例如:给予学生实习机会、与社会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等。这种创新谋求高校与社会人才供需市场结合的方法并为出现根本性问题,然而由于过于强调社会化和市场化,造成了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本身上出现了较多漏洞。而这些漏洞却并为引起高校的重视,从而造成了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与社会不同步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专业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战略规划的发展,并极大降低了高职院校教育实践环节的功能性作用[1]。
3.教育管理方式和方法较为落后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盲目跟随其他院校方法走校企合作、提供实习机会等自认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而并非切实考虑到自身教育资源和学生差异性。这种所谓的实践创新方式将高校与社会人才需求结合的方法虽未存在根本性不妥,但是过于侧重社会和市场会从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产生各式各样的漏洞。这些问题漏洞未得到重视,必将会导致高职院校发展水平与社会需求无法达到统一,不利于达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反而不利于高职院校教育实践目的的完成。
4.高职院校的教学形式相对较为单一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习者因为自身基础问题导致很多内容的学习出现不扎实等情况,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学习较为吃力,学习中遇到部分相对较为专业的问题很难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吃透,在加之部分教育者因为教学方法相对较为陈旧,导致学习者学习效率跟不上学习的进度。
5.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
在实际的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尽管我国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入都相对较大,但是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往往也跟不上学校发展的脚步,教育教学体系也制约了其教育者在岗位的发展。所以,在实际上的师资力量问题上,高职院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从主观与客观角度多分析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实际,从多角度提升教育与教学的整体质量。
6.制约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体系与机制问题
在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大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本质上就是体系的改革,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很多学习者对学校以及教育者的教学评价体系较为模糊,从大背景看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一的教学评价体系落后等问题,也正是因为评价体系落后导致很多学习者以及教育者仍然沿用较为传统的学习与教育方法。部分高职院校对学习者学习成绩的评价还集中在传统的理论学习上,忽略了对学习者动手能力的评价,这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高职院校改革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二、对高职教育管理提出的对策与建议
1.提升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重视程度
高职院校作为全日制高中的重要补充,其更加程度的满足了当代青少年的求学需要,并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更加契合每个学生未来的发展实际。为此,鉴于高职院校在整个社会人才输送链条上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也应当逐渐重视教育管理水平在整个高职院校办学声誉提升的重要性,并时刻以学生为整个学校的办学主体,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根本目的,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充分的发挥出来。
2.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力度
作为全日制高中的重要补充教育方式,其教育管理应更加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诉求,提供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实际发展需求。在社会人才培养市场上,高职院校作为这一人才发展环节上重要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声誉上应更加重视高职教育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首要环节,将学生视为办学的主体,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目标。
3.将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方法与科技手段有机融合在一起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不仅在商业领域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教育行业而言也存在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而言,学校不仅可以通过建立电子学档提高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还可以提升学校整体信息化水平;同时,借鉴信息化、科技化的飞速发展,建立虚拟实践基地,培养高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让每个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之下,充分真实地体验到社会实践,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的管理水平和实践水平。
4.建立高职院校高效的人才管理团队
对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而言,如何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管理水平,如何将每位老师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师绩效有机合理地挂钩起来也是提高高职教师人才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积极健全教育管理机制,培养高素质教育管理人才,从而有助于增强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水平。
5.多角度全方位把握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作为高职院校自身,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评价与管理体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从教育者以及学习者的角度多思考问题,教育的主体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只有学习者在学校能够真正学到东西,才是教育的成功所在。不断建立健全学校的评价以及管理体系,从多个角度把握好学校发展的方向,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东西,学有所用。
6.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
教育教学的扶持不是简单的资金的扶持,而应该从制度与体系上保障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这其中包括软件与硬件的扶持,要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硬件水平,同时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多引进一批教育水平较高的正是老师,同?r从管理角度看,要多深入了解学校相关的管理措施,从管理的角度把握好学校整体管理水平。高职院校的整体管理水平不但是对学习者的管理,同时还应该包括对教育者的管理,需要从多个角度把握好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同时尽可能的注入更多的资金方面的扶持力度。
7.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在教育教学不断普及的今天,高职院校的必然是一个专职化人员培养的重要场所,所以从现阶段来说,教育管理应该从多个角度把握好自身管理水平,作为高职院校还需要从以人为本的教育与教学管理理念,不断增强学校的发展的凝聚力,积极有效的发挥好学校管理在在教育管理中的推动作用。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同时也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学生在学校主人翁的地位[2]。
8.注重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应用
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要将学生作为中心,充分重视学生的地位。将学生作为服务的主体,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部门,要将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工作中充分的融入和体现,为学生的更好发展创造有利发展空间。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以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实施方面,就要充分重视学生为主的思想,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能树立服务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样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实施就提供了有利条件[3]。
9.加强学生网络管理以及教育管理的结合
为促进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就要从多方面加以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比较多,多元化的思想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树立就有着影响。在此就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管理,同网络服务专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导,将服务和解决作为重要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能通过网络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管理,为管理效率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
篇9
国家招生政策的逐步完善,很多学生进入高职学校学习专业技能,但是高职院校接收的学生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因而要从思想高度上考虑问题,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教育工作,寻找解决的对策和方法,让学生能够客观的把握学习方向,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心理教育的概述
(一)心理教学的内涵
心理教育不但可以成为一种教育思想,也会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因而从教育的视角可以了解,心理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主要是彰显人的情感,能够体现出人的心力、人的潜能、人的德行等相关方面。因而心理教育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的发展性教育,对人的积极向上、自主意识、健全人格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教育性。开设心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能够让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发挥,推动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素质的深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等关系密切,心理素质夹杂在两者之间,和生理素质相互配合,构成人生发展的基础。也将构成人的世界“生理—心理—社会”统一的整体。因而心理教育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意义重大。
(二)心理教育的推行作用
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开展的目的,有益于教师学生双方的心理健康,并且可以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社会发展的逐步推动中,现在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识不到位,所以高职中的学生和教师都可能产生自卑和焦灼的心理。所以高职院校中心理教育的发挥意义重大。
通过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高职课堂,把心理健康教育逐步的纳入高度职业院校的范畴内,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有助于学生的心理水平的提升,这样可以带动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最近一段时间就业形势的动荡,加之金融危机的大背景环境让毕业上在求职方面产生一定的阴影,国家为缓解就业生的压力,也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但是面对成百上千的就业大军,当前的就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前些年,很多高职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毕业之际通过打和砸的方式宣泄心中的压力。可以证明高职学生在面对困难和心理承受方面,还有待加强。因而为改变这一状况,需要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更要辅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所以心理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凸显出来。
二、心理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现状
(一)家庭教育
当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不难发现家庭教育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偏差。目前很多在校生都是90后,独生子女比重较大,所以在家庭生活中关注点比较高,很多都长期受到父母或者长辈的溺爱。因而在性格方面表现为,自我意识强,意志力较弱,抗挫折能力弱。另外,家庭教育没有高效的指导学生,引发学生性格方面的自卑、自负和从众心理。
(二)学习上存在矛盾和侥幸的学习心理
实践教学过程中,高职学生存在着科学文化薄弱的情况,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害怕挂科不得不去上课,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能够适应社会的专业知识,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学习心态能够真正学习到的内容少之又少。对于公共课的学习高职学生有“不在乎”的态度,感觉公共课程很容易过,对将来的就业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所以不听也就性。学生很多都是“混日子”的心态,所以学习上很被动。
(三)学生的自身因素
高职学生的年龄阶段主要趋于18-22岁之间,心理发展状况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学生的心理非常脆弱,整体适应能力差,当学生进入到学校以后,看到各类现象,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压抑学生的心情。
三、心理教育解决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学习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情感有较大的触动,让学生有着赏心悦目的心情。因而,在文明健康的社会氛围中,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另外需要重视和校园关系密切的文化建设、给学生创设浓厚的学院兴趣、要求学生理解学校优良的校风,锻炼和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素质能力。
(二)建立完善心理普查和危机干预
高职学生刚进入校园时,是学生心理问题比较敏感的阶段,尤其是对周边的环境、学习、生活等方面,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当学生进入校园结束军训后,教师可以找机会和全部同学详谈以此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通过疏导转变学生心理的想法也是开展心理疏导的有效方略之一,疏导法可以分为深入疏导,主要是运用说理的方式转变学生不良情绪,人处于烦躁情绪的时候,多数不能轻易听取别人的话语,所以运用心理疏导法疏导学生心理可以先让学生的情绪平复下来,然后再对学生做出理性指导。高职学生不同的心理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预,出现心理低潮的情况,比如学生在应聘工作时,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学生就会出现烦躁、伤心、否定自我的情况。
如若遇到这一情况,高职院校的教师最好要及时的帮助学生走出情绪化的状态,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美好的部分,特别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获取回报。让学生先回味自己努力的艰辛,以及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可以推助学生改变消极情绪,通过主观的方式做事,学生的自信心在打击中也会逐步恢复。
合理疏导法的运用,不但要求教师平时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另外教师在语言运用,疏导方法上也要多下功夫,沟通过程中注意态度、情感方面的因素,如果学生喜欢和教师沟通,那么能敢说出自己的困惑和问题,教师也能及时做出适度疏导,如果学生拒绝和教师沟通,教师不但不能马上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学生长期不去倾诉也会引发心理极端变化,做出一些偏激行为,所以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只有学生把教师看成朋友,才能将自己的各项心理变化情况都倾诉给教师。
(三)究其原因,解决问题
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受到外界的环境刺激。学生在高校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很闭塞。所以学生在校园范围内吃、住、学等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孩子。因而高职院校在饮食卫生、公寓条件、学习效果等方面都要考虑周全,尽量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项事物的处理原则都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实事求是,努力解决当前学生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帮助学生减弱各类心理障碍,根源上避免各类问题,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心理教学在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上的发展趋势
(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以目前的心理发展状态为出发点,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建立院校心理档案,。教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育,档案涉及的因素包含学生的人格、情绪等方面,档案的存放需要灵活,动态化的记录方式让教师能够全方面的掌握学生的各项心理状况,可以有效的防范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可以干预个别心理危机的出现。
(二)心理网络平台的建立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很多家长还有学生都从网络上获取知识和信息,学校也会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平台,在平台上面定期的分享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小知识,通过平台以匿名的方式与专职的心理教师沟通,这样可以避免当面沟通的尴尬,让学生的心情放松,放下心中负担,通过和教师轻松愉快的沟通,解决当前需要面临的困惑和难题,并且能够保障心理心理异常学生的自尊。
(三)心理教育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
在未来稳步的高校发展进程中,不仅需要教师掌握专业的教学技能也要有比较专业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规律做出了解,善于引入心理教育干预学生的心理发展,让心理教育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五、结语
在高职院校内,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偏低,所以不能满足高职教职工的心理发展和职业需求,因而本文的主要介绍调和这些矛盾的原因,通过加强高校院校的管理,解决师生之间的内部问题,让学生和教师受到社会各界关注,通过心理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由于将来学生需要面临的挑战多种多样,价值观的多样化树立,让学生有着坚韧的心理,在面对任何困难的时候都将有乐观的心态,不是怨天尤人。
篇10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对云定义是:一个模型,具有结构性、弹性、快捷性的性质,通过网络在互联网上访问,以个体访问的形式汇集成一种可以进行配置的计算机网络资源,并涵盖硬件、软件和其他资源,最终用户的请求通过数据的计算结果反馈给终端客户。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各类教育信息化平台中,各类数据海量地增长着。这些数据,作为教育决策依据,是实行科学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对高职院校科学、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统计调查中引入云计算的概念是统计工作发展的必然以及最终趋势。因此,基于高等教育统计调查的重要性,将先进的云计算置于调查的实施及应用建设中从而更大程度上提高高等教育统计工作的质量是非常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一、高等教育统计在高职内部管理中的现状
2008年始,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要求,通过数据采集,数据的分析,从数据中了解和调查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比指标分析的结果和有效评价意见,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引导学校后期的改革发展。
从高职内部层面分析。学校层面非常重视统计工作,通常都是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主抓数据统计工作。一般的工作方式是职能工作部门按要求统计标准时段内的数据上报办公室,再由办公室进行汇总和逻辑校验,在对上一年的数据比对完成后生成上报文件上报教育厅,此项工作完成。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由于学校建设发展的需要,导致学校的内部管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人员变动,部门数据不能实时共享,数据累积不到位,从而也达不到对学校教学改革,教育发展产生数据支持。
从高职外部层面分析。从宏观到微观所产生大量复杂的数据影响着政府的政策制定、金融改革、教育改革及互联网等产业,由此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大量数据的累积就放大了数据的价值,数据所含的信息从稀缺走向丰富,我们才可能从外部和内部的数据中找到共同点以及异同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
由于认知上的偏差,高职院校教育统计在主体意识上有缺失性。在高校内部管理中高职院校教育统计属于边缘化的管理,数据统计每年一次,各个部门只是根据要求上报本年度部门的数据,至于数据为何发生了变化,并没有详细的报告。高职院校教育统计管理部门因历史原因只是针对重要数据发生变化才产生问询,并没有针对历年的历史数据做纵向或横向的分析调查,从而失去主体意识,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无从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并从中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甚至达不到预测教育改革走向所需要的数据支持。
二、云计算环境下高职教育统计工作现状
高职教育在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大量数据的累积与分析使得高等教育统计分析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因此,传统的教育统计分析和决策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速度,全面构建涵盖教育统计分析。教育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必将作为高职院校校务管理系统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以云计算作为一个平台或者计算资源池是顺应现在的社会发展需要的,也符合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创新理念。“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如果把“互联网+”和行业信息和我们的高职教育统计工作联结在一起,汇集各方面的数据信息,实现网络互联及在线数据收集,通过云端进行数据处理,实时分析,提供在线的分析反馈,用数据说话,产生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数据支持,让教育改革创新实现在云端。这样不论我们部门内的人员怎么变动,我们都可以通过云端对累积的数据进行维护,在数据视窗中就可以发现我们的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
三、云计算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情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有广州和南海两个数据中心机房,数据中心拥有高性能的Dell刀片中心、IBM小型机和PC服务器,以及IBM和EMC网络存储容量共60 T,形成基于SAN架构光纤存储网络为主,IP-SAN存储架构为辅的网络存储模式。IT资源利用虚拟化技术和云计算架构来搭建先进、灵活、绿色的硬件基础支撑平台,以服务的方式,动态、灵活的为业务系统提供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为学校校园一卡通、电子邮件和学校信息门户等40多个信息系统(其中管理信息系统总量达1254GB)以及上百个网站提供了支撑。在2014年,我校启动了公共教学资源云平台项目建设,结合我校教学条件建设的实际要求,通过平台项目建设,改革发展我校的教学条件,解决因“扩招”而带来的公共基础教学条件不足的问题,从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实现IT基础设施资源的共享和统一集中管理,减少物理基础架构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
我校的高职教育统计工作目前还处于人工手动收集状态,数据平台和高等教育统计基层报表(简称“高基报表”)的数据收集是我校每年的例行工作。此工作的重点在于收集相关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并比对往年的数据对产生变化的数据进行解释。不比对往年的数据,对于数据的变化、数据拐点的产生是否造成相关的影响,目前就没有完善的数据挖掘、数据评价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管理手段。
四、云计算环境下的高职教育统计工作设想
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高职教育统计工作如果可以实现数据实时上传,各部门分别进行实时在线的数据采集、入库,在云端就可以对历年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比对、反馈。各部门实时接收到分析后的数据比对进行自我剖析、自我改进、发现不足。学校统计分析管理部门定期对产生变化的数据进行跟踪,哪些数据波动小,哪些数据波动大,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动态,了解行业企业的运行规律,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及时发现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漏洞,查清数据产生变化的实际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完善的意见和建议,杜绝问题由小变大,从而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统计工作目前还是基于收集、汇总数据阶段,针对教育统计信息分析评价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教育在数据和信息的科学客观的评价和分析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分析评价体系。基于此,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统计数据的测评指标体系,搜集、积累评价需要的基础数据,客观测算和比较国家整体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学校管理层制订切实可行的高职教育统计发展战略和政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职院校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