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范文

时间:2023-03-22 04:3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高年级数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高年级数学

篇1

数学分层作业是一种新型的数学作业理念,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基础知识掌握水平、适应能力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作业布置,使学生能够在自己所缠上的领域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成长,真正发挥数学教学的作业和意义,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有效发展,为小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必要性

数学分层作业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中的应用,是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要求,能够改变传统的作业布置中的诸多问题,提升每一位小学生的数学成绩。

(一)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具体要求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生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满足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在指导学生掌握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分层次作业设计能够有效的促进每一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掌握,并通过作业练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真正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

(二)提升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水平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数学作业的布置通常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一些数学基础较好,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感到数学作业太简单,无法满足他们的数学学习需求,而一些数学基础知识较差,数学水平较弱的学生会感到数学作业太难,长此以往会感觉到数学学习困难,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度也会随之下降。分层作业设计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布置中的应用,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特点、学习能力进行分层次作业布置,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写作业的热情,为数学教学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

(三)展现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作业是课堂教学和课后巩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其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每天给学生布置什么样的作业,是否适合每一个学生,这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和个人发展非常重要。分层作业设计在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中的灵活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适应能力,培养每一位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措施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的具体目标要求等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作业设计,充分提升每一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一)按照学生的学习个人特点进行数学作业分层设计

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智力因素、数学基础等因素,将学生划分为三组:第一组为数学悟性较高、数学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主要为这些学生布置一些能够充分展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性、开放性作业;第二组为具有一定数学基础、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主要为这些学生布置一些数学提升性作业,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第三组为数学基础较差,成绩较低的学生,主要为这些学生布置一些基础性的数学作业。例如在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篇内容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为第一组的学生布置异分母和同分母的混合加减法运算,比如“4/7+3/6-5/6=?”等较难的作业题目,提升小学生的分数运算思维,教师可以为这类较为优异的学生布置数量较多的题目,加快小学生的运算时间;第二组的学生可以是异分母的运算,比如“2/4+3/5=?”等作业题目,主要是提升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并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运算水平;第三组的学生为同分母间的混合运算,如“4/8+2/8-4/8=?”等作业题目。这种作业设计能够提升每一位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要求,促进每一位小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

(二)按照数学的教学目标要求进行数学作业分层设计

按照教学的目标进行分层作业设计主要是根据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水平设计各个层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有三种,一是满足课程基本要求;二为满足课程全部要求;三为基础提升。例如在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这篇内容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目标进行作业分层设计。基础层的学生作业要求为掌握圆的特点以及圆的半径、直径等运算规律;具有一定数学基础的学生作业要求为熟练运算规律,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水平较高的学生为挑战性的数学作业设计,主要是对利用圆的规律解答生活中的问题,解答开放性应用题等作业。

三、结束语

篇2

【关键词】 数学;解题;应用题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学概括能力。通常情况下,要想解答一个问题,必须先了解这个问题,分析这个问题,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这需要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然后把这些成分综合成为一个整体,抓住问题中具有本质意义的关系,这就是抓住了数学问题的结构。

一、培养学生分析等量关系

的能力

正确的分析等量关系是解答一些应用题的关键。应用题的解答过程即分析数量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而求得未知的过程。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时候,只有对题目里的数量间的关系搞清楚,才能够正确地解答出来。而要分析清楚等量关系,首先就是要理解并且熟记一些经常用到的等量关系。如,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单价×数量=总价等等。

例如:某公司需要生产54万部手机,前10天平均每天生产了1.5万部,余下的需要在20天完成,问平均每天需要生产多少部?

我们不妨这样提问:

1.要求得平均每天需要生产多少万,必须有哪两个条件?(余下的生产量和余下的时间)

2.用哪个等量关系?(余下的生产量÷余下的时间=平均每天的生产量)

3.余下的生产量在已知条件里面,该怎么求?(总的要生产的量-前10天生产的量=余下需要生产的量)

4.前10天共生产的量也是未知的,该怎么求?(每天生产了1.5万部×10天=前10天一共生产的量)

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应用题就是几个等量关系,一步一步地分析其等量关系,就能找到解答的正确途径,然后列式计算。

二、教会学生审题的步骤

审题就是了解题意,弄清楚题目中所给的已知条件,明确题目中要解决的问题,这是解题的第一步。有些学生一看到文字较多的题目就害怕了,所以一定要教会学生能抓住关键的语句。其次就是要求学生能剔除题目中的“无用成分”,找出能解决问题的已知条件,并建立起相应的数量关系。在应用题中,它的数量关系是通过文字表述呈现出来的,我们要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清解答有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还可以通过画图来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明确解题的思路。为了能让学生认真仔细地审题,我们应设计各种各样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如运用条件或问题变换的对比练习、运算方法互逆的对比练习。最后,还要注意复述题意这个环节,学生对题意的理解是否深入,通过复述可以看出:复述能力提高了,能使认识进一步深化。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解题思路并不是单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算法和简便算法,所以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多元化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在看问题时,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倡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例如:学校美术组有35人,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3。女生有多少人?教学中,不妨让学生自己阅读题目,自主解决问题。等学生都有了自己的解题途径之后,再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发现多种解题方法,其中最简单的是:把总人数看成是“单位1”,这就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转化为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3/5,这样就直接得出了女生的人数是:35×3/5=15(人)。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对策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便于学生掌握真实的解决问题策略,提升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173-01

数学学习的宗旨,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生面临实际问题时,能站在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方法和知识去解决问题。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能够增强学生的临时应变能力。新教材的应用题联系实际,重在创建情境和体验策略,以此培养应用意识。但是部分问题却有着较大的跳跃性。数学应用题教学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难点,学生的思维定势过于模式化、学习程度不够。教学方法也不合理,对学科的质量有所影响。

一、创建生活情景

现阶段,许多数学教材内的应用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不相符。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学生的实践活动形成了数学认知结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且枯燥的数学应用题,会让学生曲解题目的意思。因此,教师应在学生感兴趣话题中选择教学素材。在数学应用题中,一些题目的内容较为抽象,只依靠教师的口头解释往往效果不佳。教师可创建一些有趣的生活情景,活跃教学气氛,让学生对数学题目感到亲切,更易于接受应用题。

例如,讲解比值问题。教师出了一个题目:“某书店里有100书,科普书有65本,文学书有35本。问科普书和文学书各占书店总书数的几分之几,它们之间的比值又是多少?”

这道题目就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买书看书是学生中很常见的现象。学生们经常接触到“科普书”和“漫画书”,解答起来也较为轻松。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教师应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着手,让学生喜欢上生活,喜欢上生活中的数学题。

二、加强学生分析应用题能力

解答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要先正确的理解题目。多数学生做错应用题,是因为分析题目的能力不够,对题目内容理解错误。教师应加强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不在解题时出现疏漏。例如,某校六年级一共有学生205人,选出男生的1/11和5名女生和参加书画比赛,全校剩余的男女生数目相同。那么,该校六年级有多少男同学,多少女同学?”

这个应用题看起来较为简单,也是学生们较为熟悉的求人数问题。学生在解答时,会先设置两个未知数,即男生x、女生y。但是,较多的学生在解答该题目时,容易将题目看错。题目说的是“男生的1/11”,但有些同学却认为是“全校六年级学生中的1/11”。概念不同,解答的答案也不一样。因此,有的同学列出的公式为:

。而正确的公式为: 。从列出的式子中可以发现,错误的式子比正确的式子解答上也更为繁琐。在正式考试中,如此解答这道题,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致使后面的可以拿分的题目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做。因此,教师应对学生题目分析能力尽量加强,不能让学生在临考时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

三、培养学生良好解题习惯

解题习惯是学生平时练习数学应用题养成的。学生考试时,草稿纸上的解题写的仔仔细细、整整齐齐,便能更清楚题目的问题和条件。教师在教导学生时,应重视学生题目感知的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标记符号,反复读题。在解题时,深思题意、复述要点都是很好的方法。学生在不断练习中培养习惯,又经过复述题目进一步深化认识。题目感知方法,既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表达力,也提高了学生概括能力。

例如:“有两辆车,分别从A、B出发,相向而行。两辆车在离路程中点的40km处相遇。甲行驶完全程需要12个小时,乙行驶完全程需要15个小时。问A和B距离多少千米?”这个题目太过于抽象,学生们很难下手。但经过认真画图后,学生便对题目大意有所了解,找出题眼,列出等式。遇到抽象题目时,教师要教导学生画图,将其变为具体图形。这样不但节省了做题时间,而且提高了答案准确性。在数学解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解题方法。教师可鼓励学生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分享。并对学生的不合理的解题方法和习惯进行引导。

四、结束语: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研究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有效途径。应用题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基础程度学生,教师应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范小锋.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2.(4).

篇4

对于改革作业的做法不能只停留于表面,过于形式化,必须深入到根本,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计划,这就必须要求教师学路线,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案,改变老成地布置作业的观念。严格做到全面统一的使学生明白做作业的优点以及用处,摸索出一套新的符合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作业理念,深入改革并钻研作业本身的内涵,再结合课本,每天有计划地为学生布置难度相当的数学作业。接下来本文中讲围绕设计作业的好处以及作业对于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发挥的作用和有效设计对策做出一系列的探索和分析。

1、作业对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方面的作用

数学课程的学习对于某些学生来说难度系数是非常大的,但是其实它无非就是利用公式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虽然说起来简单易懂但是做起来非常困难,这需要学生对于这门学科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熟能生巧。所以也就用到了安排布置作业这项工程,它不仅能够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还能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兴趣。这项工程的实施最好有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这样能鼓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自信心,家长也能从中和学生培养好感情,在学生做作业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也能和家长之间互动,一起克服困难,为学生锻炼勤于钻研的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业的布置与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师上课期间如果学生勤于动脑思考,一直都跟随着教师的讲课思路,那么学生在做作业时的做题速度便会加快,做好的作业的正确率也会提高,吸收知识的程度也会加强,对于知识的领悟性会提升,这些好处做好的前提必须是有好的作业模式,有好的听课效率才能保证达到以上标准。

2、设计作业的好处以及作业的重要性

对于某些懒惰的学生来说,他们中的许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自己也不会勤于查阅资料,这样即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新教改课堂,对于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学生在上课期间必须要自觉地思考,自己动脑,不过度地依赖别人;对于教师设计的课堂随堂作业也要认真仔细地完成,独自翻阅课本,回忆上课所讲的相关知识,对于某些难题和不能理解的题目要积极踊跃地提问,这样才能保证做题的高效性和题目理解吸收的及时性。

如果学生课上不认真听讲,只靠下课期间做作业的方法来完善这一节课所讲的内容,那么只能通过瞬时记忆力记住一点内容,并不能完全地吸收教师所讲的知识。长久下来如果养成了习惯,那么就会大大地降低上课期间的听课效率和做题的正确率,也会降低做题的速度和热情度。因此,在上课期间一定要努力提高上课的听课效果。

3、有效设计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的对策

对于作业的布置数量要得当,不能使学生产生厌恶心理和懒惰心理,作业安排过度会使得学生对于作业产生抵触的情绪,过少又会使得学生懒惰,而且过少的作业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作业数量要适中并且难易结合,循序渐进,有一个慢慢了解课程的过程。

对于作业布置的内容形式的安排,要严格按照考试的格式来布置作业,这样学生随时接触考试格式,使得学生在考试时也能迅速地适应试卷内容。在设计时不能设计的难度太高,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要严格按照上课内容出题,如果文不对题,那么学生既不能掌握上课内容,对于新型题目也不能有好的记忆力。

当学生上交作业后要及时批阅,及时为学生反馈学生自身遇到的问题,每个知识点涉及到的题目都耐心为学生指点出来,使得学生随时改正自身的错误并及时地认识到错误处的应用,及时巩固课堂知识,为考试的良好成绩打下基础。

对学生们定期做一个问卷调查,及时地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为学生们设计更有效、更适合的学习方案,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欣然接受并在某种程度上积极改正。使得学生随时都处于一个高热情的学习环境中,教师本身严格要求自己的高素质,努力锻炼自身的品质并全身心的教育学生,为学生的将来谋发展。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高年级;细心;规律;好习惯

一、认真理解好每个数字所代表的意义,牢记数字的各种随题变化,把数字当成好朋友,是学好小学数学的第一步

有人说,数学就是一个1的演化,不管是整体还是个体,都是1,也有人说,数学就是一个0,看似都有,认真计算下来却又是一场空,数学不但有着它独特的吸引力,更有着强大的实用性。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的影子,小到从每天时间的变化,到日子的计算,到每月每年,一个个微小的数字变化却又实用而准确。大到航空火箭的太空发射,遥远而神秘,却又那么真实。这都是数学的伟大贡献。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程中,数学已经开始了整体与个体的变化,即是分子与分母的演变比较,这是非常考验学生对数字理解能力的。教授课程中,我把分母是一个整体,分子是分母的其中一部分,真实而认真的灌输给学生们理解,并且用生活实际情况举例示范说:班级总数56人,其中,男生有28人,问男生占班级总人数几分之几,女生占班级人数几分之几?又比如,我买来一袋有红,黄,蓝3种包装纸的糖,共50颗,其中红色包装纸糖果是25颗,蓝色包装纸糖果是红色包装纸糖的3/5,问蓝色包装纸糖有多少颗,黄色包装纸糖有多少颗?等等诸如此类,可以让学生真实在环境食物中,看到数学的变化,真切体会到数学的奥妙,用食物引发及奖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引发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好的体会到数字,是千变万化的,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只要理解好数字所代表的意义,学好数学很容易的。

二、吃透每个所学的数学规律,明白不管题型如何变化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是学好数学的重心航标

数学,是一个由许多规律统统领下的数字王国,看似简单,实际却是错综复杂的得像一座千年迷宫般神秘,而数学的规律就是那一条条引导的路标般,直至目的地,让我们的数学旅行顺利通畅。小学高年级数学已经开始了面积,周长,体积的计算,这些生活中实例虽然平常可见,可如果没有相关的规律,一切都会成为百忙一场,为此,我在面积教学中,拿来常见的三角板尺子,卡纸,长线,让同学们亲自的动手去量一量,裁一裁,算一算,通过学生的自主计算得出数据,再由老师解说面积的意义和规律,再联系到生活中需要用到的面积的实例:生活中的量体裁衣,运动会上学生方阵占位,建房安家等,都是数学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要想把数学牢牢掌握,就必须认真牢记数学相关规律的万能钥匙,才能把数学的宝藏打开。小学的数学就是一个基础的跳板,数学规律的教材更是在新素质教育下越发的启用生活中极度常见的范例引证,就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小学生们在数学规律的认识理解和应用时,有据可查有迹可循,这是新课改方案下的重大举措方向。

三、努力养成认真细心审题不慌乱,不紧张的做题好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是学好数学的最终成功标准

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化预习;策略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作业指导的功能

(一)有效化预习为学生提供练习机会

教学中,有效化预习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 比如学生通过有效化预习可以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保持技能水平,提高解题速度,增强解决问题能力等.

(二)有效化预习帮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指导数学预习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了解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准备把握教学指向,取得最佳效率的一个有力手段. 通过指导数学有效化预习,能使学生学会管理时间,制定课前预习计划,培养学习能力和发展研究能力,学会查阅书籍和资料,从而使预习准备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有效化预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

有效化预习鼓励学生间和师生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多方的智力交流,从而实现学生间、教师间情感、态度和人格素养的碰撞,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化预习策略

(一)有效化预习指导方法优化应关注学生的兴趣

如果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可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事半功倍. 设计预习作业时,应充分了解学情,设计出学生感兴趣、乐于尝试的题目,争取多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或带有一定趣味性与创造性的题目.

(二)有效化预习指导方法优化应有即时性和针对性

即时是指有效化预习的设计应与近期新学内容紧密联系;针对则要求有效化预习的设计指向性要强,要把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主干知识及其交汇点上,放在基本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上,避免人为地在题目中过多添加障碍,保障题目的真正效用得以充分体现.

如教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记一记等活动多次实验,总结规律,来进行有效化预习指导. 以下是学生有效化预习的片断:

1. 师:任意的三条边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吗?

2. 学生活动试验.

3. 汇报.

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些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肯定有奥秘,这与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肯定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

师:请同学们再来做一做实验.

4. 学生小组活动.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2)5,4,9;(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5. 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师: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6. 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在这里,学生对知识的最终获取不是在教师的“灌输”之下得到的,而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通过个人的深刻“体验”预习得来的. 问题开始有点难度,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启发,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过程可以由学生自己写,对于写出了主要过程的同学,老师要大加赞赏,让学生体验克服困难后的成功感. 学生在这样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了知识,更积极的意义在于,通过体验开放式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种情感进而转化为更积极体验学习的动力,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三)有效化预习指导方法优化应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通过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预习. 数学教材中创设了种种新颖有趣、巧妙、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此,从而产生浓厚兴趣.

如:(1)一条裤子48元.

(2)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问题: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可用画线段图这样独特的数学语言来分析这种数量关系:

裤子: 48元

上衣: ?元

这样表达相当的直观和精练. 这种独特的数学语言也应该让学生慢慢地理解和掌握. 通过此问题的设计,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有效化预习应适量

预习有不少好处,但只重量而不重质的预习作业的负面影响更大. 要结合数学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深入浅出,适时适度地进行.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16-01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其主要表现为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对解答应用题产生恐惧心理,而且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多教师因为没有有效解决这个难点的策略,从而使应用题教学陷入困境。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谈谈肤浅的看法。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的应用,是教师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教学技术。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学策略的恰当与否。而应用题的教学同其他数学公式、定理的教学有着本质的差别,它是集知识巩固,实践交流,探究应用为一体的问题解决教学。因此,要使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不流于形式,就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形式。

在应用题教学中,呈现形式多样化,解决问题生活化,是解答数学应用题的最佳策略,这就要求应用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过的,易于理解的,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更容易掌握和接受,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用准确的语言阐述问题

对应用题的理解是解决应用题的内部条件,也是应用题教学的逻辑起点。如果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文字释义含糊不清,则势必出现新旧知识断层,给后继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读懂题意,通过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积极实践,让学生尽可能地自主探究知识。

2、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解题策略

学生解题困难往往是由于没有恰当的解题策略所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勤于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并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

(1)摆脱思维定势,引导学生转换思考角度,让思路清晰可辨。

(2)整合思想,从全局出发,全面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3、注意题目结构的分析

学生能顺利地解决问题,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储存在头脑中的基本信息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决应用题的关键在于发现解法,就是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内在联系,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所谓审题,就是了解题意,搞清楚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和问题,明确目的要求。它是应用题教学中的重要一步。在审题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学生对题目的感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反复读题、符号标记、复述要点、深思题意等方法,使感知准确无误。通过复述能力的培养又能使学生将认识进一步深化,同时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及数学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经常鼓励学生尝试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解法,指出其思维分析过程中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向。

三、提供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篇8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实施策略

在班集体中,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性,要求教师实现分层作业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作业,保护学生的学习心理,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因此,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分层作业设计,实施分层作业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建立分组

教师通过做问卷调查、家访和平时的观察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做出初步的估计,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等方面差异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将学习基础能力很强的分为X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中等的分为Y组,学习能力较差的分为Z组。X组学生坐在Y组学生旁边,Y组学生坐在Z组学生旁边。Y组与Z组学生的学习差距较小,思维方式等差异也相对更小,因此,可安排成同桌,切忌不可将X组与Z组学生安排成同桌,以免打击Z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分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分组是暂时的,会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和学习成绩的变化进行调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设计分层作业

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时要参考两点:(1)设计出的作业必须全部符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2)作业要根据不同组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定。其中,Z组学生的题目以基础题为主,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概念和基础公式的运用,Y组学生的作业在Z组的基础上多增加一些题型变化,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大部分学生应该都属于Y组,因此,这部分学生的题目设计代表着班级的整体平均水平,要把握好标准,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X组学生的作业设计应该稍微加大难度,考验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的能力。在分层作业的评价上,教师也要区别评价标准。对于Z组学生的评价应以表扬、鼓励为主,提高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X组的学生,要以启发为主,鼓励学生研究更深层次的内容;Y组学生的评价要中肯,发现问题要及时与学生沟通,适当提高对Y组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实施分层作业是为了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计算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57-02

当期在中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发现一个问题,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不强,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是重点培养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数学教学能力,但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却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学生在计算时不仅计算的速度比较慢,而且在计算过程中还存在着准确率低以及态度不认真等不良的习惯。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占有重要的比例,学生数学知识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学习计算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为此,在考核学生数学知识中计算能力也是对学生测评的重要方面,数学中的计算题不仅出现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以及学生所做的数学测试题中,计算题更多的是以应用题以及逻辑题等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中,为此,学生是否能够学习计算知识对学生学习数学这门学科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计算能力不仅对学生当下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还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计算能力作为日常生活必备的一项技能,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必须要掌握计算的技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也要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如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将不利于学生日常的生活,会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一定的干扰,为此,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意识到计算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当前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长远发展。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现状

1、缺乏对计算能力的重视

在小学数学计算过程中,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其重要的培养内容。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随处可以碰到有关计算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计算题就是一些规则比较死的题目,学生认为这些题目对他们来说是相当简单的,为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对数学题目造成一定的轻视,有的学生有时对计算的结果不太重视,这样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另外,在计算过程中有时一些题目稍微复杂一些,学生就会失去耐心,特别是一些题目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计算多次才能得到最终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就会计算题的学习失去相应的兴趣。计算的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对计算题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学生就不愿意将过多的时间放在计算题上,而是着急坐下一下道题,这样计算的结果准确率就会有所降低,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得不到相应的培养。

2、学生的计算习惯有待培养

在平时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有时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在计算时将一些计算的题目在草稿纸上先做一遍,在做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排版的问题,这样计算的题目就会显得比较清晰,卷面看起来也比较美观一些,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很少有学生能够意识到在计算时用草稿纸先演算一遍,也很少有学生能够在演算时注意排版的问题,学生在草稿纸上的一般做法就是哪有空白就用哪,学生用完一张草稿纸之后就是看上去全都是密密麻麻的,完全没有什么美观可言,有的学生有时就直接在数学课本上进行演算,完全不顾会不会影响到课本的美观与否,而且学生在课本上乱涂乱画,有时都分不清到底是哪个题目的计算结果。另外加之,学生在计算数学题目的过程中有时因为自己不认真导致计算的结果有一定的出入,教师在对答案之后,发现自己的题目错了,让学生分析自己做错的原因,大多数学学生都认为是自己在做题的时候比较马虎,从而导致自己没有作对,但是学生做错题目的根本原因学生并没有发现,学生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错题结果,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养成了不认真的习惯,所以才会在考试中显现出来,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待加强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论学生学习哪门学科,让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都是重中之重。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能力之前,最为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先掌握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对相应的计算法则以及一些计算公式,一定先要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相应的知识,并将知识融入到自身的知识结果中,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学生有时在做题的过程中突然就做不下去了,不知道该如何做下去,有的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想不到解题的比较简洁的方法,只是用一些笨的方法,还有的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能够运用正确的计算法则,但是结果却不能够计算基础,分析这样问题出现的原因都是因为学生都计算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是那么牢固,导致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4、对工具过分依赖

小学生由于其生理以及心理上的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惰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懒就一定会懒。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新的科技工具不断的应用到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断应用这些工具。在小学数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应用的工具就是计算器,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比较依赖计算器的使用,这样就导致学生在计算方面的能力会自信不足,对自己计算出的结果总是有一点怀疑,但是对计算器计算出的结果却是深信不疑。学生在做任何事情时,兴趣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为此,在数学计算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提起学生对数学学习计算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数学学习的兴趣所在,让他们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一定的乐趣,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计算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让他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感觉到一定的乐趣,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技艺。学生会在练习数学计算的过程中不仅锻炼学生的口算,还锻炼学生的笔算,在计算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计算工具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掌握一定的计算技能,学生在学习的计算过程中就会养成不仅计算的速度比较快,准确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学生在学习数学计算的过程中也会意识到数学计算的强大功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计算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意识到数学计算有如此大的实用价值,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数学计算知识应用到日常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适应学校教育。另外加之,在数学计算的学习过程中,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计算的准确率,让学生提高数学计算准确率的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在小学数学计算的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准确率。

三、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1、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小学数学学习计算能力需要学生所中感官的参与,并要求多种感官能够协调的在一起工作,为此,在发展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计算题的组成部分跟应用题还有一定的差距,计算题仅仅是一些枯燥的符号以及抽象的内容结合起来的,学会再计算这些题目时会感觉到一定的枯燥感,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在计算上的准确性。为此,在计算题目的练习中,教师可以考虑到学生在心理撒花姑娘的好奇以及好动的性格,在设计题目时尽可能多的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计算题中可以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目,也可以在练习题目中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了就是要保证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有对学习的热情,以及在做题时能够思维流畅。在计算练习的过程中也可以跟学生设计有多个答案的题目,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就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训练的难度和针对性,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意义。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的及时总结,反思,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思维习惯。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的手段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为此,教师可以先从课堂抓起,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做到认真听课,做笔记,老师布置的作业要独立及时的完成,另外对自己不会的知识要及时的向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请教或者向是老师请教,对于学习过的知识点要做到及时的复习,将学习的知识转换成自己的知识库,在做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养成认真做题的习惯,在做完题之后要养成检查的习惯,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学生首先要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对提干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认真的读一遍,另外,还要对提干中的关键词用笔画出来,要知道这个题目考察你哪个知识点。然后思考我要解决这个题目我需要那些知识,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库中进行寻找,找到相应的方法之后就要进行计算,这是比较关键的一步,这就需要学生在计算时能够认真,这样才能避免错误的发生。另外,还要注意书写的格式,尽量做到美观大方。总之教师要从各个方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3、掌握基础知识

学生在解决相应的计算题时首先想到的是这个题目我要应用哪个知识点才可以将其解决,这样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相应的知识点,才能在计算时用来解决相应的问题。为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就需要为学生讲解清楚相应的知识点,让学生深刻理解相应的知识点,对知识点的理解,切不可让学生只是理解其字面的意思,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让学生将相应的知识点建构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这样在应用时才能够灵活的提取出来,还要让学生养成对知识举一反三的习惯,这样才能对知识更好的理解。在小学数学计算中,最为基础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法则,学生只有将相应的法则计算清楚,才能够在计算题是快速的得到正确的答案。例如,在小学学习中加减乘除的法则是学生必须熟烂于心的一些法则,在做任何计算题时都离不开这个法则,教师只有在讲解这些法则时给学生讲解的清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将这些法则轻松的应用到计算题中,

4、加强训练方式的锻炼

在小学数学计算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方式有口算、笔算以及心算等多种方式,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要加强各种训练方式的锻炼。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计算时,最为主要的是口算形式,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学生具有了较为熟练的口算形式,才能够在笔算中快速的得到正确的答案,为此,要重点训练学生的口算,在学生口算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参与,还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记忆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口算的行列中,对表现比较好的小组给予一定的物质或者是精神奖励。另外,笔算和心算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跟学生当前学习数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在日常中的生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缺乏对计算能力的重视、学生的计算习惯有待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待加强、对工具过分依赖等问题,为此,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牢固掌握计算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在计算时得心应手,从而更快的找到正确的答案,还要对学生的计算方式进行训练。学生良好计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好的事情,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周立新.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学子(理论版),2015,13:67.

[2] 金 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探索[J].中华少年,2015,14:95-96.

篇10

小学高年级学生经过前面四年的学习,对整数的四则运算、几何的基础知识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初步具备了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链接的能力,能把已有的旧知识迁移到新知中,促进新知的理解。因此学生进入五六年级学习,老师更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链,挖掘学生思维的潜力,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大胆引导学生预习,激发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尝试着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开展课前预习存在着以下三大好处:

(1)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使学生了解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

(2)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在听课时抓注重点,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在教师讲解时,他会回忆预习中已经获取的知识,自己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会成为学生关注的部分,而专心听讲,主动而又重点地学习,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课前预习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通过预习,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知道了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解决最基本的相关问题。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验证了这个公式,很好地理解了公式的形成过程。而后,我又请孩子们上黑板进行讲练习,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甚至连一些"差生"和"内向生"都跃跃欲试……"从表面上看,我好像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花费了一节课的时间。但实际上,学生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感觉了数学的乐趣。后来再学习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时,学生们很有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