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23 17:1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建设

篇1

朱景林,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学校教学管理。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 333403)

摘 要:

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造型》课程于2003年被评为江西省精品课程,现正将其锻造为国家精品课程。文章通过分析精品课程《陶瓷造型》的建设,目的在于了解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所在,对完善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精品课程;陶瓷造型;建设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制订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在2007年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又再次强调、细化了质量工程,指出“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在这一背景下就更需要我们从思想上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严格遵循精品课程的有关标准。本文结合景德镇陶瓷学院建设国家精品课程《陶瓷造型》的实践,就如何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做一些粗浅论述。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003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一流教师队伍,也就是说,一门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精品,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它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 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课题组现有成员共9人,其中8人拥有硕士学位,2人是在读博士,分别毕业于陶瓷学院、韩国圆光大学,有二位老师还分别在武汉理工大学、河南郑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全组成员平均年龄39.6岁,其中负责人1名,主讲教师4人,担任辅导教师4人,主讲教师均为副教授以上职称,师生比为1:20。这样就形成了一支不同学科交叉、学缘结构合理、师生比例适合的教师队伍。合理结构与梯次的教师队伍,才可能使一个课程成为可持续、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课程体系,才能对课程建设形成良好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教育理念先进,锐意教研的教师队伍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课题组成员并没有完全依靠教师现有的教学经验和水平,而是积极紧跟时代的发展、观念的革新和技术的进步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课题组成员近年共获省级教学成果5项,出版相关专著5部,发表相关论文多篇。作为课程负责人的何炳钦教授,长期从事陶瓷造型实践和理论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其所在地域的支柱产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此荣获“江西省学科带头人” 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帅,对课程建设起着领军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与教师风范,直接影响整个教学队伍的整体力量,进而决定了课程建设的最终质量,课程组应注重对教师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精神及活跃的教学思想的培训。

二、课程内容建设

(一)课程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创办于1958年,是景德镇陶瓷学院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陶瓷造型》课程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国内最早开设此课程的院校之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素养。1984年即被批准设立“陶瓷艺术设计”硕士点,1996年先后由轻工部和江西省教育厅授予省部级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2003年获院优质课程,同年通过省专家验收,被评为江西省优质课程,2006年被复评为省优质课程,同年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所依托的陶瓷设计专业是学院最具有特色的强项专业。

本课程在陶瓷设计专业中是一门涵盖专业基础以及专业实践的课程,也是专业的灵魂课程之一,它需要综合运用艺术、机械、材料、制图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来研究造型设计的规律和方法,为后续的专业综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应突破传统模式,采用层次化、结构化和模块化的模式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突破传统模式,采用层次化、结构化、模块化的模式,将内容分为陶瓷造型基本理论与实践和陶瓷造型理论设计两个层次,并将有关内容分为7个模块,每个模块有相应的学分,每个层次按照该层次的教学目标,由相关模块组成其知识结构。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在课程的内涵建设,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

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2]

(三)实践课程内容设计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课程组十分重视教学实践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课程组现有教育实习基地35个,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培养要求。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极为重要。我们的基本建设思路是:①重视制作技法培养,通过参观工厂、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了解并掌握车模车以及各种工具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②加强实践训练,训练学生根据不同的设计图纸进行不同种类的制作训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设计进行改进提高。③将电脑设计绘图软件引入陶瓷造型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利用电脑进行设计以及图纸绘制,并且制作三维效果图,强调多方案、修改再设计的思想。通过上述教学设计思想,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这在后续的专业综合设计中表现比较明显。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在教学方法方面以理论联系实践,先以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再辅以实践训练以加强学生的理解,最后再以思维训练教学进行提高。另外注意开展课堂交流活动,使学生所受的训练更加多样化。在教学思想上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以传授最新的设计理念为目的,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教学方法上:

(一)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优秀作品赏析,座谈,讲评等方式进行讲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陶瓷造型课程教学,以设计理论和制作实践为主,采取课堂讲授与实际操作、市场调查、产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解决实际设计问题中将设计理念、思维方法、制作步骤等知识传授给学生,使陶瓷设计制作的枯燥理论变成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在理论讲述时,要求老师对中国传统设计理论、方法以及国外先进的技术以及设计流派等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引导学生应对不同的设计方案时如何进行思维的转化和提高,提高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

(二)本课程定期开展学术讲座与研讨会,面向师生介绍国内外陶瓷造型与装饰方面的最新资讯、作品以及设计思想等;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启发式、讨论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撰写体会和小论文;印发其他辅助资料,使学生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

(三)本课程组与景德镇多家陶瓷公司和厂家建立了实习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以及瓷厂、作坊参观、交流,并参与设计和制作,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手段上:精品课程《陶瓷造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专门开发了与课程相关的IP课件、电子教案、幻灯片和多媒体光盘,购买了大量影象资料,以生动形象的辅助教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本课程还广泛地向法兰瓷等著名企业收集各类造型优秀的陶瓷造型作品,并建立了陈列室,以供学生进行考察、研究和分析。本课程在陶瓷造型课中采用计算机进行图纸设计与绘制,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有完整规范的图纸样板和模型示范教具,并在课后对学生优秀造型、模型作业挑选留校、存档,在后续教学中供学生参考学习。

精品课程所要求的教学方法必须是能促进学生重视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四、课程特色与政策支持

(一)精品课程《陶瓷造型》的课程特色

1.地办学:依托千年瓷都――景德镇作为办学基地,有御窑厂、陶瓷历史博物馆、古民窑、高岭土,还有完整的陶生产体系。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开展与社会合作办学的模式,使教学与实践、设计和制作有机结合,为培养具有新技术含量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创造条件。

2.企业合作:积极的开展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创新机制。目前我院与欧神诺、环球、箭牌、新中原等三十多个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本专业学生参与企业的设计与制作,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03年国家日用陶瓷工程中心在我院的建立更是为本专业的校企合作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3.际合作与交流:景德镇作为全国乃至世界陶瓷艺术设计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这种独一无二的品牌优势,为课程组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功的举办了国际夏季进修学院中韩、中日、中美陶艺交流展。与美国、韩国、芬兰、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开展互派学生、短期培训等交流与合作。

(二)国家精品课程《陶瓷造型》的政策支持

从政策上对精品课程建设予以支持鼓励,早在1998年我院就把陶瓷造型设计列为院重点课程建设,2005年我院制定《景德镇陶瓷学院重点建设课程项目管理条例》,切实推进教育创新,加强我院课程建设水平,进一步促进我院专业、学科建设,大力提高我院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课程建设规划分学院和院(系)两级,全院课程建设工作在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领导下进行,并实行教务处、院(系)两级管理。对重点建设课程的立项和评估,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已经立项的重点建设课程,教务处依据《景德镇陶瓷学院重点建设课程质量验收指标体系》进行逐项评分,目前验收指标体系已经建立。学院设立课程建设项目专向基金,用于资助课程建设。学院按照有关规定对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组核发绩效积分,对于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学院将予以相应课程组1:1的配套资助经费用于课程的后续建设。

由于相关政策的倾斜,使得精品课程建设能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得到鼓励,支持,这样才能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国内外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学科。

五、教学条件建设

(一)教材的使用与建设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选用适合于新时期教学的优秀教材如《陶瓷的现代设计》、《陶瓷设计》,等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自编了一系列教材如《陶瓷模具成型》、《陶瓷模型制作》、《现代陶艺教学》、《陶瓷产品装饰设计》等,教材能及时更新。并根据教学实际,制作一定数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为辅助。另外每位主讲教师都有自编的讲义、多媒体课件,并积极准备双语(中英、中日)教材,在全国本专业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选用的这些教材大部分是我院自编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的。

(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在江西省教委以及学院专业建设配套经费的支持下,本专业建立了较为丰富的中外文资料期刊室,订阅了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著名设计期刊,购买了一批日文、英文原版设计书籍与图录。如《Artist》《African Arts》、《L’OEIL》、《PundG》、《Design》、《Art News》、Sculpture Review》、《Art in America》、《American Craft》、《Popular Ceramics》、《Tableware luternational》、《Ceramic Review》等等,为教师和学生的陶瓷造型设计扩充了学习资料。同时,在学院校园网的支持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获得充分的学习资料和专业设计信息。

(三)配套实验教学效果

在教学设备上,设计艺术学院有幻灯机4台,实物摄影仪6台,固定投影仪2台,手提投影仪2台,复印机2台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7间,实验室面积为1100m2,模型车自2001年起增加至80台,拉胚机增至100台,砂轮机2台,烘房4间,高温窑炉5台套,烤花炉10台套,同时对新进的模型机、拉胚机进行了改良设计,使之更实用,更耐用,对现有的设备加强管理,合理分配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有完整的图纸样板和模型示范教具,并制作了一批陶瓷造型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实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辅助设施能满足教学需要,进一步强化了现代教学手段,应用效果好。

(四)实践性教学环境

由于设计艺术学院地处中国千年瓷都――景德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实践环境和行业支持,随着招生数量的增加,不断扩充教学实验、实践场地,确保人均实验面积不低于国家标准。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与企业、作坊合作,互通有无,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推进社会与学校相结合的办学思路,把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既能为企业解决一些产品设计问题,又能缓解目前教学设备场地的不足,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为今后走向社会创造条件。课程组为景德镇市设计制作了大型陈设陶瓷造型作品,为广州市白云区政府、南昌世贸园等地设计制作陈设陶艺造型作品,为多家企业设计了一系列的日用瓷,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课程组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创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的各项比赛,并屡获大奖。

(五)网络教学环境

在学校宽带信息网络的支持下,所有办公室和学生宿舍都接通了校园网,教师与学生可以实现网上教学交流。在我院网络主页上,设有教学服务主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学院新近购买的南京易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天空教室网络教学课堂”已经调试使用,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的教学服务板块中的天空教室网络平台进入网页。目前,陶瓷造型课程的教学资源大部分已经上网,而且在不断更新之中,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加强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完善原有校园局域网,保证新增设备的网络联通,课程组还将建立独立的陶瓷造型设计专业网站。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丰富和扩充了师生们的学习资源,活跃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六、结论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载体,抓好课程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精品课程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精品课程建设要保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人选得力、规划详尽、措施有效、态度认真、工作扎实,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精神,不能只是为创建而创建。另外,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学校要分析国家对精品课程的要求,查找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充分认识自己,避免具体工作中的盲目性和经验主义。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口译;课程建设;策略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口译属于专业技能类必修课,一般开设于第6、7学期,共16周64个学时,学生修完并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得4个学分。英语专业技能大致可分为听、说、读、写、译五大类,而译的技能对学习者的要求最高,因为译的技能不仅仅能综合体现学习者的听、说、读、写技能,而且是一种跨语言的技能。毋庸置疑,口译课程的建设改革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技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英语专业本科生,属英语类专业技能课程。

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具有良好的口语水平和娴熟的口译技能,可从事一般的生活翻译、陪同翻译、涉外导游以及外事接待、外贸业务洽谈等翻译工作。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口译基本理论,掌握口译技巧,并运用到不同情景的口译实践当中。

课堂讲授: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原有电教设备的基础上,应用PowerPoint等计算机手段辅助教学,从口译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入手,辅之以大量的、以不同专题为内容的口译实践练习,以期使学生在不同情景的口译的练习中培养和提高口译技能。教学中拟根据口译的实际特点,采取汉英对译的方式。并在进入实践练习阶段后,增加角色扮演、模拟演讲与模拟记者招待会等内容。

作业方面:要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教师要对作业进行批改,并在课堂上对作业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点评。

三、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口译课课程建设方案如下:1. 调研:对原有校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梳理和反思,总结原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找出其瓶颈所在;收集、对比整理国内兄弟院校口译课程建设情况;2. 召集课题组成员展开集体讨论,形成口译课课程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具体实施计划;3. 修订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教学文件;4. 邀请专家讲座,对教学科研情况进行评价指点;5. 电子教案修订6. 口译课考核方案及其试题库编写;7. 课程网站建设及其试运行; 8. 撰写结题报告。

四、课题组具体建设措施

1. 提高现有教师的口译教学理论和业务水平。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口译课教师的沟通交流;了解口译教学最新发展动向;2. 积极开展口译教学研究与探讨,不定期召开教学讨论会,切实促进口译教学质量的提高;3. 进一步引进专业对口、学有所成的中青年教师充实口译教学和研究队伍;4. 定期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院校学习,进修或攻读学位来提高自身学术能力和水平,为该课程的建设充实力量;5. 聘请国内外知名高级口译专家教授进行口译学术讲座;邀请知名学府“高级口译同传”专家教授来我校传经送宝,切磋口译技艺;6. 积极参加国内外口译与口译教学研讨会,观摩兄弟院校的课堂教学及教学录像。

五、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

1. 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改革

根据口译课的性质和教师、学生教学双方的需求,我们希望口译的课程建设能够遵循“四个结合”的原则,即:口译理论和口译实践相结合,口译课堂教学和课外练习相结合,口译教学与上海市中高级口译证书考试相结合,口译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2. 教学内容深化

口译教学内容应该涵盖三大模块:口译理论、口译专项技能训练和主题训练。口译理论讲解是为了使学习者对口译这门课和口译这项技能有个理性的认识,以便使学习者在日后的口译实践中“有章可循”;口译专项技能训练包括口译记忆方法、口译笔记、视译、同声传译、数字口译、灵活释义、公共演讲技巧等技能,目的是为了培养学习者交替口译和同声传译的技能;主题训练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熟悉口译工作中常见的话题如:改革开放、对外贸易、对外关系、环境保护、教育、旅游与文化、电力科技、大会发言、记者招待会等。主题训练的内容是动态变化的,根据时换和我校理工课院校的特点,适当增加和删减相关主题内容,突出电力科技特色。在课程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口译理论、口译专项训练和主题训练三个模块有机的结合起来,贯穿整个口译课教学的始终。

3.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

口译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和同声传译实训室等硬件设施,对互联网上的口译教学资源进行甄别和筛选,,综合调用音频、视频、录像等多种多媒体资源,形成符合实际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口译理论、口译专项训练和主题训练三大模块为教学框架,从口译基本理论和口译技巧入手,辅之以大量的、以不同专题为内容的口译课内外实践练。口译课堂练习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形式,如:配对、小组讨论、模拟记者招待会等。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不同主题的阅读材料,以扩大知识面和词汇量。鼓励学生利用网上资源,针对每节课的口译技能进行模拟的口译实践的准备,鼓励学生参加上海市中高级口译考试,鼓励学生作为译员或志愿者参加一些真实的口译活动。

4. 考核方式改革

口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跨语言的口头交际活动,为了使口译考核更符合口译的本质特征,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口译能力,应该对目前的“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的考核模式中各个模块的考核内容、考核重点进行重新定位,权重进行重新分配,改变平时成绩由出勤率决定,最终成绩基本由期末一考决定,或是由期中和期末两考决定的现状。我们目前的设想是:(1)把学生的口译实践活动采取录音的形式进行固化,由老师给予打分,(2)综合计算多次口译实践活动;(3)把学生课内外口译的实践活动纳入到口译考核体系中;(4)一定的奖励分。

综上所述,口译课程建设改革势在必行。口译课教学是学生语言能力全面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该口译课程的建设使学生不但掌握一定的口译理论知识,又使学生通过大量的口译练习掌握口译的技巧,为日后从事口译活动、教学或研究工作做铺垫和储备。

参考文献

[1] Gile Daniel.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 John Benjamin s PublishingCo 1995.

[2] 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 旅游出版社 2005.

[3] 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专业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3):33.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泛读课程;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一、引言

在中国,英语的教与学,无论是教师或是学生,不可谓不重视,各方面的投入也很多,然而其效果之差,人皆知之。相当多的人在学了几年英语之后便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单词认识了不少,语法规则背了不少,可是英语却读不懂,说不出,写不成,无法用英语进行真正的交际,因而由厌倦变灰心,继而最终放弃,不但浪费了宝贵的年华,而且当需要使用英语时又常常会后悔不已。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探求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比如如何针对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创新教材体系,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语言实践环境,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开设英语泛读课程就是为此所作的一次尝试。但是,开设英语泛读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简单行事。本文以如何正确建设英语泛读课程为主题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如何建设英语泛读课程

作为高职院校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泛读课也是使学生接触大量英语读物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的实践基础课。我们都知道英语阅读课的主要目标是:①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②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英语语言以及分析归纳、假设判断、推理检验等能力;③通过阅读训练,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帮助他们积累各种语言知识,不断增强他们的语感,加深文化沉淀。由此看来,英语阅读课教学应注重提高阅读速度与阅读理解能力并重。这就给开设英语泛读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泛读不是精读,有着自己的特点。在建设英语泛读课程方面,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在英语泛读课程中,教师要突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的先进教育理念,增强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注重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能力。此外,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2、合理选用泛读教材

首先,英语泛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先进,只有与时俱进,能够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教材才是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教材。为此,高职院校泛读课程要使用国家统一规划的、能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成果的、时代感强的教材,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要题材广泛,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他们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英语泛读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还要延伸到课堂之外,为此,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要有目的地补充一定的阅读材料,为学生指定浅显原著和长篇简易读物。为了巩固、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定期写读书报告,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此作为调整教学的依据。

3、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

21世纪是个全新的世纪,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其影响力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音频于一体,其色彩多样、易于操作的形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在英语泛读课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活跃课堂气氛。比如教师可以结合一段阅读材料,运用多媒体技术先播放一段与之有关的影片,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等,让学生先形成一个先行感知,对阅读材料有更深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将英语泛读课的教学大纲、教案、练习题等资料登上网络,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学到知识,遇到问题及时咨询教师,以此实现资源共享和师生互动,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打造英语泛读精品课。

4、以科研补充教学内容

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教师不能仅仅将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之内,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多进行科研活动,以此促进教学。教师要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收集第一手资料,不断改革和探索课堂教学。

5、提高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课程开展的"领头羊",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或者教学经验不足,再好的课程建设也会流于形式。所以,为了建设英语泛读课程,高职院校要改善师资队伍,由学术造诣高、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主讲教师,以此建立一支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6、制定有效的评价机制

为了调动英语教师的教学主观能动性,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共同参与英语泛读课的建设,并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为相关人员创造一切物质条件和便利。当然,评估机制要贯穿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尊重专家同行和学生的评价意见,使泛读课程真正成为专家认可、学生满意的课程。

三、结束语

建设高职院校英语泛读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加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泛读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朱庆妮. 商务英语泛读教学策略及需注意的问题[J].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 2007,(04) .

[2] 王静. 德阳市各高校英语专业泛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5) .

[3] 彭饮冰,任晓兰. 英语泛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01) .

篇4

【关键词】模拟广告竞标;课程建设;高校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模拟广告竞标”课程,并深受学生欢迎,也深受广告业界用人单位的欢迎。但是,“模拟广告竞标”课程建设状况却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担忧,它不仅没有公开出版的教材,甚至几乎没有具有指导性价值的研究性论文。因此,对“模拟广告竞标”课程建设进行初步探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正确认识“模拟广告竞标”课程的性质与意义

从社会背景来看,“模拟广告竞标”课程的开设,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当今广告实践与广告观发展的必然结果。早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们的广告观几乎都停留在广告作品观上,即认为广告就是广告作品,因此,学校广告教育以广告创意、设计与制作为核心,广告公司经营的核心也是广告创意、设计与制作,甚至有些广告公司就是一家美术设计作坊。然而,近些年来,企业的广告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充分认识到,仅仅一个广告作品已经无法满足其营销需要,必须开展科学策划的广告运动。企业开始公开邀标,让数家广告公司前来竞标、比稿,然后以效用最大化为标准确定人。简言之,广告业界的实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广告教育也必须随之应变,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广告人才。所以,“模拟广告竞标”课程的开设,是具有重要实践与社会意义的。

广告学课程总体可以分为两类:理论知识类课程和实践应用类课程。广告理论知识类课程,是让学生学习广告理论知识、以初步建构起广告理论知识体系的课程,如《广告学概论》《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等。实践应用类课程,是以训练、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的课程,如《广告调查》《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写作》《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广播影视广告创作》《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等。“模拟广告竞标”课程属于实践应用类课程,但是与其他实践应用类课程相比,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综合性。其他实践应用类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广告知识体系中的某一特定部分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相关实践能力,既有理论知识学习,也有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分单元、循序渐进地完成,通常只是一些模仿、验证性实践,其重要特点是单一性,依附于特定的课程。作为实践环节,“模拟广告竞标”不依附于现有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任何一门课程,包括《广告经营学》,而是独立存在的一门实践应用类课程,是设计性的,是广告专业教学计划的最后一门课程,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把所有知识、技能应用于实践中,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给学生提供一次参与广告竞标的机会,是学生走向就业实习、工作岗位的桥梁。

明确“模拟广告竞标”课程的培养目标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应用能力。“模拟广告竞标”作为一门课程,与其他广告专业课程有很大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教学模式与方法不同。其他广告专业课程基本都是以老师为主体,以传播知识、训练学生基本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的,但是“模拟广告竞标”是一种典型的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PBL,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1.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围绕一个完整的问题设计安排课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鼓励、激励学生去学习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然后解决问题。教师的角色是资源提供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推动者或辅导者,其任务基本上是在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习者。[1]2.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综合运用以往的知识,并利用各种途径学习未知的知识与技能来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便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了新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模拟广告竞标”正是一种PBL教学模式,教师为学生预设一个问题——广告项目,学生以完成此项目为目标,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所有广告理论知识与技能,包括广告学、营销学、广告调查、广告策划、广告创作、媒介策略等,甚至还会发现其中有许多未知的知识盲点,这样,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展开学习、讨论,不仅只是在观念上,还必须提出实践方案,并拿出实践结果。显然,这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应用能力,[2]甚至包括提高学生的演讲技能与口才。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模拟广告竞标”不仅预设广告项目问题,而且预设广告招标与竞标的真实情境。这样,在学生走出校园之前,便可体验、感受到激烈的市场竞争氛围,并且提前具有一种主动的竞争意识。这样,可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素质与实践能力,在提高中培养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与素质。

一方面,广告项目任务重大、工作量庞大;另一方面,每个人的知识、能力、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模拟广告竞标”是一种团体竞标。在开设课程之初,便把学生分组,组成各自的“广告公司”,并按照公司化经营来组织本公司员工,分工合作、扬长避短、齐心协力,组建一个强大的团队、形成强大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以共同完成广告项目提案,并力争在竞标中获胜、夺标。显然,“模拟广告竞标”能培养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的团队协作精神,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不是截然分开,而是密切关联的。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促使其提高团队协作精神,而团队协作精神又会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

设计“模拟广告竞标”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广告招标与邀标。广告招标与邀标环节主要由教师完成,其内容包括两方面:

一、招标单位——广告主及其广告项目的确定。这主要有三种类型:1.广告主正在进行招标的广告项目;2.广告主已经完成的广告项目;3.由于条件限制,教师虚拟一个广告主招标的广告项目。显然,第三类一般不可取,第一、二类具有真实性,可提供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与问题,但第一类由于要取得广告主的支持,存在较大难度。招标单位应提供招标书,详细介绍招标广告项目,还包括时间、经费预算,以及评标时间、地点。

二、竞标单位的确定。这里主要指教师把学习本课程的所有学生按一定的规模进行分组,如每组10人左右。然后,每组学生开始竞标单位的组织建构,即成立自己的“广告公司”,推举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客户服务部经理、市场调研部经理、创意总监、设计师、媒介部经理等,简言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即要建成一个机构健全的“广告公司”。

第二个环节,投标书制作。“广告公司”接到广告主邀标后,开始制作投标书。投标书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广告公司”的推介,包括其公司名称、LOGO、经营理念、广告语以及公司团队成员与实力。

二、广告项目的策划方案。“广告公司”首先仔细研究广告主招标书的要求,并进一步展开广告市场调研,包括广告的宏观与微观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广告主、产品、市场、媒介资源调研等,然后进行广告策划,确定广告主题、创意表现策略,并设计、创作用于各种媒介类型的广告作品,以及广告传播的媒介策略,最后,制定广告传播计划以及预算。

第三个环节,开标与竞标、评标。在预期规定的时间、地点,广告主就广告项目开标,召开开标会,组织、聘请数名专家为评标人,各“广告公司”逐一提交投标书,现场陈述、展示广告议案,同时,对评标人的提问做出答辩,最后,评标人对各“广告公司”提交的投标书以及现场答辩情况进行评价,并选出中标者。

第四个环节,总结。上述三个环节属于教学环节,而总结则属于教学评价环节,其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参与课程的实践情况。教师的评价与总结应该是全面的,不仅包括第一、第二个环节,而且包括第三个环节;不仅包括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的优点,而且包括其缺点与不足;不仅包括学生理论知识方面的,而且包括实践技能方面的;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且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包括学习过程,而且包括学习结果。简言之,教师必须进行全面评价与总结,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学习其他同学之长。

完备“模拟广告竞标”课程的开设条件

师资队伍。“万事人为先,凡事皆人为”,因此,“模拟广告竞标”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尤其是目前“模拟广告竞标”课程缺乏相关教材以及研究成果,课程教学几乎白手起家,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便显得格外重要。

“模拟广告竞标”课程的师资队伍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由于“模拟广告竞标”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几乎涉及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所有课程知识点,不仅有广告基础理论,而且有广告实践应用,然而,每一个教师都会存在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通常只是擅长某一方向,而对其他方向则显得比较陌生,难以把握,因此,该课程必须具备一支师资队伍,不仅要有擅长广告理论研究的教师,而且应该有擅长广告实践应用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对该课程进行合理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地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由于高校教师通常只是擅长广告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即便是专门从事广告实践应用课程教学的教师,通常也只是擅长基本的广告实践应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基础教学,与广告业界实务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敞开校门,“走出去,请进来”,既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加强与企业合作,承接项目,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广告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主动把广告业界精英请进校园,传授广告实践经验,并通过聘请,将其整合进“模拟广告竞标”课程师资队伍。

物质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模拟广告竞标”课程建设必须加强相关的物质条件建设、准备,这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广告专业实验室。由于“模拟广告竞标”课程综合性强,几乎涉及广告学科的方方面面,而且实践性强,会涉及广告的各个实践环节,因此,学校应全面加强实验室建设,既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实验室、广播影视广告实验室(演播室、录音棚、非线性编辑室、摄影室等),也包括网络广告实验室以及广告调查实验室等。

二、“模拟广告竞标”专门实验室。目前,一些高校在开设“模拟广告竞标”课程时,第一、二、四个环节都可使用现有教学条件(设施、场所),但是第三个环节比较勉强。虽然一些高校在第三个环节中,基本都“就地取材”,使用现有的教室、会议室,并且在做适当调整后,基本都可以满足需要,但是教室、会议室是为理论教学、开会所备,“模拟广告竞标”课程第三个环节有其特殊性,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设计、建设“模拟广告竞标”专门实验室。

三、一定的经费支持。一方面,这将用于“模拟广告竞标”教学过程中,购买实验耗材,如打印纸、磁带、光盘等;另一方面,由于需要聘请校外广告业界人士进入校内参与教学,支付一定的报酬是必需的,也在情理之中。

参考文献:

[1]马红亮,杨冬.网络环境下PBL的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2(3).

[2]张金海,程明.武汉大学:模拟招标整合专业课程[J].现代广告,2005(9).

篇5

1.进一步明确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为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设置的一门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课程。课程中通过对运营战略、产品工艺选择、供应链设计、生产规划与控制以及系统修正方法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生产计划的基本理论和控制方法的构成体系,从而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和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出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包括现代生产管理的基本原则、要求与方法、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先进生产系统与控制方法和系统等内容,是工业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学习本课程后应使学生达到:①熟悉现代企业生产运作体系。树立生产系统优化控制的意识;②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多种先进生产计划与控制的系统技术;③具备将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原理、方法应用于生产系统运作管理中的能力。生产计划与控制的课堂教学是工业工程专业重要的教学实现手段。主要研究生产过程和资源的组织、计划、调度和控制,保障生产系统有效地运行。包括生产过程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组织、生产与作业计划、生产线平衡、库存控制等。采用的方法:网络计划(计划评审技术PERT、关键路线法CPM)、经济定货量(EOQ)、经济生产批量(EPQ)、物料需求计划MRP以及生产资源计划MRP-II及ERP和准时制JIT。如图1通过该课程的研究,完善了理论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增加了案例教学的模块,同时更加注重了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的设置,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升。为了使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融合,提出一套适应现代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课程体系,采用创新思维和系统化分析的思想,提出与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图1教学内容目前工业工程实践教学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较少,没有现成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借用,因此,该课程建设的实施将丰富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同时还为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积累了经验,丰富了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三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建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国内高校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各教学环节设置仍不完善,特别是其实践教学体系更是落后于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综合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是课堂理论教育的深化和延续。由于该课程具有较强实用性的特点,其教学实验更是理论学习与科学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以一门工程学科(如机械制造)为基础,以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为纽带掌握并融会贯通多门学科知识,能够解决现代企业中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和管理问题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而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和应用,离不开其实践体系的完善和创新,因而生产计划与控制实践教学环节更是对专业建设起到较强的支撑作用。课程的实验设置既不同于传统的工科试验操作,也不同于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案例教学。而是在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对生产运营流程、物流设施布置、企业资源规划等方面直观地了解,从而全方位掌握工业工程的思想和精髓。因此,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建设当中的实验室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生产设施规划与物流实物模拟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生产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的有关专业知识进行课程设计,掌握生产设施设计及布局的基本方法,以便为企业设计合理的物流系统。结合某种产品的生产流程对工厂生产系统进行物流分析,通过对生产设施及仓库的合理布局和对货物的有效控制,使学生熟悉系统布置设计方法中的各种规则,掌握系统布置设计方法的规范设计程序。通过对多套生产设施及仓库布置方案的实物模型演示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最佳方案,这是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建设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此,创新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和理念,完善课程实践教学设施,成为课程建设当中实践教学模块的建设重点。在实践中,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制作完成了“深沟球轴承磨装加工自动生产线”模型。通过该模型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对生产流程的感性认识,更是通过自己实际动手布置、规划分析提高了现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使学生在学习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后对课程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如生产系统的布局规划和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生产能力计算与平衡等)进行一次系统性较强的模拟综合运用,以便更全面深入地领会与应用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方法和技术。

2.Witness生产与服务系统运作仿真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产系统运行行为的随机性,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使他们初步能够设计与测试新的物流和流程方案,向学生展示流程如何运行的,怎样平衡服务与花费,简化换班模式以及评测可选的设计方案。最终使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对生产运营系统进行分析的方法,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了解生产管理的基本知识,并学会应用Witness仿真软件对生产流程加以优化。

篇6

关键词:教研室建设 课程建设 推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144-01

高等院校教学和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是加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是课程建设的中心重点,教学文献建设是保证课程建设正确实施的依据,教学设备建设是课程建设良好进行下去的保证,用科学的管理化手段,力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课程建设的水平决定了教学水平,课程建设的质量决定了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课程建设这一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工作,将贯穿大学建设的全过程。加大课程建设不仅是增加经费的投入、加大校政策的支持,也不仅仅是让其内容丰富化、结构话、合理化,更需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加大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培育。

1 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课程建设的基本工作是教学,教学是高等学校的基本教育形式,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主要环节。学校教师队伍专业技能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每门课程的建设水平,更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与差。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对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对提升教师水准、教学技能、教学效果等都有重要的影响,更是响应新时代教学号召的重要方式,实现人才强国的前提。

2 以教研室建设推进课程建设的优势

教研室是各大院校培养与训练研究生的地方,也是院校最基层的教学组织点,是各科学者进行科研的基层业务单位。教研室是教学、科研等基本资源的整合分配点,是教学一线,对课程建设的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教研室掌握着教学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动静态信息资源,能够及时的应对教学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研室也是各大院校进行学术交流会议、教师进修计划研讨会、课程教学工作总结会、院校政策通报会等的主要场地。由此可见,教研室的建设关乎着课程建设成败。

教研室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大力的物质与精神支持。不论是单学科性课程还是跨学科性课程,都离不开教研室建设的支撑。

3 加强教研室建设,促进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

3.1 建立规章制度,健全管理体制

建设健全教研室规章制度,主要方面是从师生考勤制度、教研室的管理制度、教研活动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学考核制度等着手,以科学的管理制度,规范教研室的使用,使每位师生都能依据规章制度做事,严于律己。而且还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保证教学质量,有利于人才培养战略的规范进行和整个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3.2 理顺教研室的行政事务与教学、科研等关系

教研室主要是进行教学工作与教研活动的地方,不是院校处理行政事务的的行政单位。教研室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教学、科研对培养复合型教师具有重要影响。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教研室团队

打造优秀教研室团队的关键是要全力提高教研室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教研室应倡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和从严执教、教书育人的师德风范教育,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应全面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教研室要从实际出发,依据学校师资建设规划,联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要求,合理制定本教研室的建设规划,以达到预期效果。还要对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培训、业务进修学习等,以加强对现有教师综合素质、教学能力等的培养。

3.4 注重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动态过程,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过程中不变的课题,它需要持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革创新;需要高校各级领导、教师、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更需要有科学的管理规划和实施方案,努力实现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规范教学管理过程,全面提高课程质量和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飞.浅议高校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作用及实施[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72-74.

篇7

关键词 过程控制;综合实验台;实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069-02

过程控制是以工艺过程为对象、控制理论为基础、常规仪表为工具、生产过程自动化为核心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是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1]。课程学习在于使学生掌握过程控制系统分析、设计和投运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方法。本课程的建设及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相关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就业服务领域的拓展,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对于这样一门重要课程,多年来,课程组从团队建设、教学内容优化、授课手段、实验实践环节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展开研究与实践,取得显著建设成果。

1 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完善教学大纲,突出“厚实基础、强化实践、重在应用”特点

针对自动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站控制需求及水平的不断提高,依据“注重基础,培养能力;立足电力,拓宽领域”的共识,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完善培养大纲。

在具体内容上,一方面厚实基础,夯实过程控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被控对象特性、典型调节规律,单回路、串级、导前微分、比值等典型控制系统等相关基础理论,并增添诸如大迟延对象控制、分段汽温控制、变速泵控制等知识内容,以期实现学生对常规控制方法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强化实践,自行设计、联合加工具有本校和专业特点的实验装置,增设课程设计及专业方向设计,增加“设计性、创新型”实验比重;结合开放式实验、实习和课外科技开发、竞赛等环节和措施,努力营造和改善实践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相关理论和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最终重在应用,增添600 MW机组控制实例、增加电站自动控制新技术等新内容,通过综合型毕业设计、科研课题等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以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跟踪自动化技术及电站控制的新技术。

2 大力推进课程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学团队

优秀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学院和课程组高度重视教学团队建设,根据学校和学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和相应的培养计划,并严格、认真执行。例如,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包括指导教案的书写、备课方法的指导、讲授方法的指导以及评价方法的指导等。要求和鼓励课程组教师深入实验室,掌握实验设备,协助指导实验,锻炼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组织和带动课程组教师参加教材编写,促进和提高青年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研究水平,提高实际教学能力;组织和带动年轻教师参加教育改革及科研活动。通过参加教改及科研工作,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做到科研和教学互相促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

3 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不断改善教学效果

在教学思想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金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对于某个过程参数的控制,强调教材中给出的只是一种可行的、较为成熟的控制方案,而非唯一的方案,讲授中再给出几种变化方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前续知识分析其对错,提出和探究不同控制方案的可行性。

在教授方法上,注重启发式讲授 采用主讲教师讲授的启发式、课堂上师生互动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此,课程组积极开展教研、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准备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维。例如,在讲解自动调节这个概念时,以汽包水位控制为例,由人工调节入手,提问、引导学生人工如何实现控制,必需哪些要素,由眼、脑、手的作用谈到传感器、调节器和执行器,从而水到渠成归纳出自动调节的组成和实现,学生兴趣盎然。

在教学手段上,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 过程控制课程具有知识点多、图表系统多的特点,2006年开始在课程教学中对一些章节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了学生讨论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决策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在教学环节管理上,强化教学环节反馈 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学反馈环节,及时调控教学的内容和进程。在课前通过测验或作业考查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基础,以确定一些关键知识是否需要重新巩固。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应的作业或考查内容,将学过的新知识进行整体测试,既反馈了学生的学习程度,避免知识的负积累,又巩固了知识间的联系。

4 加强实验实践环节建设与改革,突出能力培养

过程控制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学生掌握起来很难。为此,课程组充分利用课堂实验、开放式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和课外科技开发等环节和措施,努力营造和改善实践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效果显著。

自主设计实验台,精选课内实验项目 在中央与地方共建基金支持下,学院与天煌公司联合设计加工八套过程控制综合实验台,这八台综合实验台的设计方案由课程组研究提出,摒弃了市场上常见的三容水箱结构,考虑了对电站汽包、汽温等对象和特性的模拟,具有独创性。目前,自动化专业开设有单容水箱液位特性测试、水箱液位与进水流量串级控制等四个课内实验,既覆盖课程重点内容,又有渐进性,自成体系。

增加实验开设方式,积极开放实验室 结合装置状况,采用计算机软件系统控制和调节器硬体控制两种方式开设实验,使学生不仅能熟悉实验装置、完成实验控制任务,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又留有发挥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积极开放实验室,鼓励并要求学生在装置上实现滞后控制、解耦控制等实验项目,以促进对相关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改革成绩考核及评判办法 在课程考核上,除实验外,增加实践操作环节考核,采用“理论考试+实验成绩+实践操作+平时成绩”的办法,加大实践环节的力度和考核,通过布置一些结合教学内容的思考题以及创新研究室立项研究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强化生产实习环节 实习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内容与本课程内容紧密相关,主要包括有关专业新技术的专题报告,电厂、化工厂等相关生产过程的企业参观,单元机组检测、控制系统及机组启停运行基本过程的仿真培训。通过实习,使学生进一步加强课程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提高课外创新实践能力 为培养锻炼更多的学生,学院成立自动化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地。其中,“建模与仿真研究室”“创新制作研究室”直接与本课程相呼应。例如,“建模与仿真研究室”引导和培养学生进行系统建模、控制方案设计与实现先进控制算法的仿真研究。课程组均参与学生创新实践指导。近几年,所指导的学生在罗克韦尔过程控制夏令营、火电机组集控运行操作技能竞赛、西门子过程控制大赛等竞赛中均取得较好成绩。

5 结论

过程控制课程组在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团队建设、教学方法及手段、实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厚实基础、强化实践、重在应用”的课程建设与实施特色。课程2010年获批为吉林省高校精品课程,教学团队2013年获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相关研究2014年获得吉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毕业生普遍反映本课程是到工作现场后最直接用得上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Visual FoxPro;课程建设;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的高度普及,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是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Visual FoxPro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当前微型计算机上进行数据处理的重要软件之一。Visual FoxPro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能满足非理工类专业计算机应用的需求。VisualFoxPro操作性强,数据处理的概念直观明了,相对于算法要求强的其他程序设计语言而言,更适合非理工类专业学生修读。

目前,《VFP语言及程序设计》课程为扬州大学全校非理工类专业必修课。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从2000年开始《VFP语言及程序设计》实现了统一大纲、统一学时、统一命题、统一考核、统一阅卷等5个统一。经过长期不懈的建设,目前已成为校精品建设课程。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着重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进行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一般来说,各高校中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学历层次低、科研能力弱是一个普遍现象。同时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进修、深造的机会少,给师资队伍的建设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为此,在课程建设之初,我们就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方针,通过有计划地引进人才、选送教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激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队伍建设有了显著成效。目前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科研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在提高教师职称和学历层次的同时,我们还通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开设公开课和观摩课、督导听课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度过教学关,给教学工作不满5年的年轻教师指定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师傅”,实行拜师制。“师傅”与“徒弟”每学期相互听课不低于10节。对学生评教一般的教师进行重点帮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差距,通过集体备课、组织听课、教学检查、实行拜师制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目前本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受到了学生、同行和督导的高度评价,在近5年的校课堂教学质量奖的评审中,3人次获得一等奖,8人次获得二、三等奖。

2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VFP语言及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三大模块。数据库技术介绍数据库的创建、维护和查询等操作,让学生初步掌握数据处理的能力。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介绍顺序、分支和循环等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内容,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介绍类和对象以及事件、属性和方法等内容,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技能和水平。

在过去的教学中,大家围绕数据库技术这个核心来组织和实施教学,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得到了加强,但是程序设计能力明显薄弱,甚至有不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概念都很模糊。因此,我们调整了教学内容,强调以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为核心、以数据库技术为辅线、以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为目标来组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修订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等一系列教学文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规范,同时在期末考试试卷中将程序设计内容的比重调整到40%,引导师生转换教、学的重心。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数据处理能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后续课程以及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对此评价很高。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3.1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事先设计一个较大、较完整且实用的案例,该案例基本上包含了教学大纲中的所有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实际操作的方法与步骤,将案例分解成若干个模块,分步实现,最终达到案例的完善。

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所提出的任务,采用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方法,预先设计好若干个研究性课题,由学生根据兴趣与爱好,选择1个课题,查阅有关书籍资料,撰写研究报告。通过报告、辩论、小组讨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引导学生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因材施教,实行差异化的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做到因材施教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是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赞可夫据此提出了五大教学原则,其中之一便是“使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对学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为他们制定培养计划,提供课外研究的场地和设备。对于优秀学生,指派“导师”,建立创新平台,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计划,实行差异化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3.2 教学手段

积极采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建立了《VFP语言及程序设计》课程网站,网站上有国家、省、学校等各级部门的相关教学指导文件以及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规范、电子教案、电子幻灯片、多媒体课件以及自测题库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通过各校区实验室上网访问该网站进行远程学习。我们专设了网站管理员,不断更新网站内容。通过网上论坛可以在教师与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协同学习、师生之间还可以解疑答惑。

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丰富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初具规模,并能经常更新,运行机制良好,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实践教学

《VFP语言及程序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兼顾并重的教学理念。为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我们采取了以下一系列的措施。

(1)实验教学大纲的修订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修定了实验教学大纲。本课程共设 置了24个实验项目,考虑到教学计划课时的问题,分为计划内计划外必做和计划外选做等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各8个实验项目。这种实验安排既能满足多实验学时的教学要求,又能适应少实验学时的实际情况。无论计划课时多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2)实验项目的改造

注重实验项目的改造,每一到两年就对实验项目改造一次。目前24个实验项目分成基础与验证型、设计与开发型和研究与创新型等三大类型。本课程计划内必做实验项目8个,经过改造,增加了4个设计与开发型实验,减少了4个基础与验证型实验,基础与验证型实验项目占实验项目总数的60%以下。

(3)实验课时的保证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动手能力,在计划规定的16个实验课时的基础上,每个教学班增加16个学时的计划外实验,统一安排并由专任老师指导。以发上机卡的方式向每个学生赠送20机时的课外上机,供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由择时上机练习。统筹安排计划内实验,挤出时间向学生开放机房,为学生创造课外上机的机会,充分提高设备利用率。设置免费机房,供学生课外免费自主学习。

(4)实践能力的考核

制定了大学生实践能力质量标准和考核办法,对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应达到的实践能力进行了详细的规范。

单独进行实验考核,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5)实验过程的规范

要求学生实验前认真预习,实验过程中讲究效率和质量,实验结束后认真填写实验报告。要求教师实验前认真做好实验准备,实验过程中耐心辅导,中途不得离开实验室,实验结束后及时批改实验报告。组织督导小组对教师上机辅导进行督查。

(6)实验教材的编写

为提高实验的质量和效率,编写出版了《Visual FoxPro实验指导书》。该实验指导书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将实验内容分为数据库系统、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和综合应用四大模块,实验项目分成基础与验证型、设计与开发型和研究与创新型等三大类型。基础与验证型实验项目数占总实验项目数的60%以下。每个实验项目包含了实验名称、实验属性、实验目的、实验内容与步骤、实验涉及的主要知识单元、软硬件环境、实验要求与提示、实验过程必须遵守的规则以及测评标准等内容。

5 特色

5.1 立体化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教材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我们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已初步建成了以“基本教材+辅助教材+参考资料”三个层次组成的,“文字教材+网络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相结合的系列化、立体化教材体系。

我们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出版了《Visual FoxPro教程》(2版)教材、《Visual FoxPro标准测试题集》(2版)辅助教材以及《Visual FoxPro实验指导书》实验教材。《Visual FoxPro学习指导书》的出版工作正在商榷之中。这些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广大学生、教师以及省内外专家与同行的好评,目前已被省内外多所高校选用。

同时,我们在课程网站上提供了“VFP电子教案”、“VFP授课幻灯片”、“VFP多媒体课件”以及“VFP自测题库”等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中,自主开发的“VFP多媒体课件”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方正奥思杯”多媒体教学课件三等奖。

5.2 健全的考核体系

为全面科学地评价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改变了过去只注重期末笔试的做法,将平时与期末、理论与实践、学生与教师等几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多元化综合考核。

为保障该考核体系切实有效的实施,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和规章制度以加强规范和指导。“考试大纲”界定了课程考核的内容与要求,“大学生实践能力质量标准与考核办法”确定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最低要求,“学生上机守则”规范了学生上机实验的行为,“教师工作规范”则对教师的课外辅导和实验指导等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保证这些规定和措施落实到位,我们还实行了学生干部、教师和督导三级检查制度。

为保证试题的质量,我们组织教师研制了一套题型丰富、题量适中的试卷库,并定期进行更新与维护。为了使考核结果真实有效地反映出教学的实际情况,提高考核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本课程考试实行全校统考、教考分离、流水阅卷。

本课程的考核体系不但考核学生,还考核教师。“教师工作规范”是对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约束,督导的听课检查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督与促进,学生评教是对教师教学态度和水平的反映,期末考试数据分析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我们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考评,对于考评成绩差的教师将进行个别谈话、重点帮扶。考评成绩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并将影响到职称、荣誉等的评定。对连续两次考评成绩差的教师将暂不安排教学任务。

6 结束语

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精品课程

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一方面是要遴选出一大批代表教学工作高水准的优秀课程,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导、激励高校搞好自身的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中,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建设水平以及对学校发展产生的长远影响,是实现教育部“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从高校自身的办学规律和需要上讲,精品课程建设决不是暂时的短期行为。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始终受到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体现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标志作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是高等学校的两项基本任务。课程既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也是学术活动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体。从概念和内涵上讲,对精品课程的要求更高于一般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在课程负责人及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等诸方面,更突出建设水准的标志性、开展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和取得教学成果的全面性。对一所高校来讲,其精品课程的数量、质量、级别层次及其结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校教学和学科建设的最高水准。

对其他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精品课程在建设方向、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等方面能够成为学校其他课程学习的榜样,会对其他课程教学工作的进步起到积极、有力的影响、促进作用。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是精品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学校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制订适宜的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是基础较好的课程经过课程组成员的集体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参照评估指标,与已有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相比,其他课程容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明确工作努力的方向。高校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水平课程。

对重要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为了保证学校的总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全面促进课程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高校一般都把影响面大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主要的学科基础课程,以及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特色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专业主干课程作为建设的重点。建立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遴选和检查工作,为这些重要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保持提供了稳定而有效的约束与控制机制。精心制订建设规划、设立建设项目、明确建设任务、提出工作要求,采取多种措施遴选并强化建设一批具有相对较高水准的精品课程,会对相关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坚持不懈,持续搞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启动质量工程建设以来,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有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为精品而突击打造精品”,教学改革力度弱,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验收、评选留于形式,经费投入大而效益差等问题。这不仅背离了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而且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损害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师、学生中的形象和信誉。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任重道远,决不能一蹴而就。

精心制订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完善并实施系统、高效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精品课程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体现着各自的特色。高校要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结构和学科布局,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学校课程建设长期规划,把课程建设规划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形成一般课程建设、重点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立体化多头并进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格局。对教学建设工作,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既进行立项强化管理,又提倡、鼓励广大课程组教师自发、自主地进行日常课程教学的建设与改革,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稳步提升总体课程教学水平。学校要加强对课程建设管理的研究和对课程建设实际状况的分析,制订科学、完善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突出“协议”式责任管理,建立制度化的管理程序和管理体系。

明确科学合理,操作性、指导性强的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标准。精品课程一方面应该具有多种良好、完善的教学保障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在实际教学中体现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显著的教学效果。在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分体系中,每一层次的精品课程都是相对意义上的高水平。正是考虑到这种“精品”概念的相对性,教育部在制订国家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时,绝大部分都采用描述性的弹性评价指标。高校在制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时,应根据本校当前的实际办学水平,在参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框架的基础上,对各评估项目进行适当地具体细化,提出明确的量化要求。同时,也可就现时状态下课程教师实际履行教学工作规范情况、教学效果实证材料等对考评项目进行扩充。要使评估项目和指标能在课程建设任务的明确与落实、精品课程评选与跟踪检查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简单地套用国家的软性评估指标,会在校级精品课程的管理过程中,较难引导课程建设组明确工作任务和努力的方向,在课程建设项目验收和精品课程评选时也很难确立较为具体、客观、统一的参照标准。

提高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对教学团队的组织、领导能力。课程项目负责人在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工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对课程负责人的个人素质要求体现为“四高”,即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高、管理水平高、职业道德品质高。作为开展课程建设工作的领头人,对外来讲,课程负责人对该门课程在教学和建设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往往代表着课程教学团队的最高水平;对内来讲,课程负责人四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对所在教学团队的其他成员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需要课程组全体教师付出共同努力,需要有方案、有目标、有计划、有思路、有重点、有措施地进行;需要任务分解、责任到人。课程负责人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人格魅力和工作作风,对课程团队全体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和感染作用。特别是他的组织、协调、激励、领导等管理能力,决定了课程教学团队的集体凝聚力和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的方向和活力。实践表明,能够系统、全面地取得较大建设成效的课程,都与课程负责人的全面素质情况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注重强化课程负责人的集体协作意识

和合作精神,提高其对课程教学团队的组织领导能力。

充分利用精品课程共享教学资源,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内涵发展。作为“质量工程”四个重点项目之一的精品课程建设,是在现代网络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为背景推开的。自2003年以来,国家、省级财政以及各高校投入巨资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六年的共同努力,已遴选、积累出了大量的优质课程网上教学资源。这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共有共享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效益,主要是从全国高校对形成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中体现出来。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优质资源,更好地发挥国家级、省级乃至高校校级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效应,最大程度地实现“质量工程”建设的预期目的,是当前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各高校要普遍关注、思考并付诸努力的问题。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精品课程的遴选过程中能够发挥较大的导向、激励作用,而在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推广、利用方面,高校的内涵发展意识和对搞好人民教育事业的责任感、自觉性就成为工作成效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高校对“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关注点还主要集中在三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申报评选方面,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⑤在“质量工程”建设的后期阶段,高校要特别注重如何充分利用网上优质资源促进本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要创造条件和氛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全校教师、学生广泛了解、深入分析各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借鉴价值,将其优势渗透到具体课程教学工作中。高校应踏踏实实地关注、专注于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内涵发展,力争使学校成为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最大受益者。(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教务处)

注释

①仉志余,王建军:“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认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8期,第22页。

②张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第143页。

③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1期,第91页。

篇10

关键词:课程内容建设;课程体系的完善;网络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自IBM公司宣布Java成为其程序开发的主导语言开始,Java语言作为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为了满足企业对于高效、实用代码开发的需求,更多新的理论和方法被引入到Java语言中,这进一步促进了Java语言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与Java语言体系的膨胀性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高校在Java语言内容讲授方面呈现出缓慢发展的趋势,这进一步拉大了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的鸿沟。如何弱化甚至解决这个鸿沟,已经成为Java语言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该问题,沈阳工业大学软件学院Java程序设计课程组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总体思路是:以课程内容的建设为主线,追踪Java语言的发展动态,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的调整;按照企业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局部调整;完善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建设目标是:培养掌握Java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程序开发基础,基本适合企业需求的学生。本文将根据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和未来构想进行阐述。

1课程内容的建设

课程内容建设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影响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鸿沟的关键因素。课程内容的建设主要包括内容的动态更新和内容的局部调整。由于Java语言的开源特性,在SUN公司被收购之前Java语言的更新来自于几个方面:SUN公司完成的内容更新、一些研究组织完成的内容更新,甚至所有从事Java开发的工作者完成的内容更新等。这使得Java语言从诞生之日起其内容就急剧膨胀。早期的内容侧重于通用程序的开发,而今天的内容开始针对不同的具体用途的应用程序开发,以适应应用程序开发周期缩短的需要。针对指数性增长的Java语言内容,如何采集信息,如何整理信息,如何选择信息,以及向学生讲授哪些信息等成为内容更新的重要研究内容。

1.1Java语言内容的采集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一个网络时代,通过网络可以搜集Java语言的最新材料,例如在SUN公司被收购前登陆其主页可以取得JDK(Java开发工具包)的最新版本,可以下载一些测试程序,可以取得一些最新研究成果的电子文档等。通过对一些知名数据库的搜索可以了解Java语言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著名的搜索引擎,如Google、Baidu等输入特定的关键字也可以搜索Java语言内容的电子材料。此外,通过最新出版的书籍可以了解Java语言的发展动态,以取得Java语言的最新内容。目前,课题组对Java语言内容进行采集的主要途径就是网络和书籍。

1.2Java语言内容的整理

从Java语言内容采集阶段取得的信息是庞大而且种类繁多的。若逐一整理、归类,则势必浪费大量的时间。毕竟课题组教师的人数和时间是有限的。课题组提出了全局整理和局部归类的方法。所谓全局整理就是构造一个服务器组,按照Java语言内容的来源存放所下载的内容,例如从SUN公司主页下载的内容就存放到SUN的目录下,并且可以通过建立子文件夹进行内容管理。所谓局部整理就是根据目前的需要,建立主题文件夹,该文件夹包含主题相关内容,后期的内容选择和归纳针对该文件夹进行。

1.3Java语言内容的选择

大学本科教育以讲授基础内容为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辅。遵循着这样的一种思路,在对Java语言内容整理的基础上,利用开课前的半学期遍历拟更新主体的文件夹。内容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先进性和完整性,使学生不仅仅了解该内容,而且能够使用所学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

1.4Java语言内容的讲授

在进行Java语言内容的选择后,围绕着已经积累的内容和所选择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局部调整,然后完善相应的教学材料,例如讲义、教案等。在开课学期,把研究的内容讲授给学生。

完成Java语言内容的动态更新仅仅是一个开始,为了弱化甚至解决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的鸿沟,还需要考虑到企业的需求,毕竟学生毕业后需要到企业中去。目前,获取企业需求的方式主要包括:通过与企业中使用Java进行应用程序开发的程序员沟通、通过登陆企业需求网站了解企业对Java语言的需求等方式。根据所取得的企业需求、学校对学生的要求、Java语言发展的未来趋势等通过Java语言内容动态更新阶段取得的内容进行局部调整。

2课程体系的完善

课程内容建设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核心。然而,如何建立课程团队,以更有效地实现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如何把研究成果讲授给学生,同时取得较好的效果等也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弱化甚至解决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的鸿沟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阐述课程团队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2.1课程团队的建设

在早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概念,针对一门课程而言,课程团队中的教师应该是教同一门课的。这种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合理的。然而,就Java课程而言,正如这种语言所倡导的开放源码一样,需要的是相关学科的不同思路的引入。从这个角度上讲,要求课程团队中的教师应该是教同一门课的观念有些陈旧,甚至可以说是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就Java程序设计课程而言,研究组以教Java课程的教师为主,还包含C++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软件测试,以及数据库等方面的教师。这种组成结构从外观上看是拼凑,然而通过课程团队内的沟通可以有效地解决很多问题:(1)从面向过程编程到面向对象编程的过渡问题;(2)如何从应用的角度,如数据库开发、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等,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Java语言;(3)采用Java语言开发的软件的测试问题;(4)探索不同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的异同,便于学生学习其他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

2.2 “教学-自学-提问-上机-总结”的教学模式

课堂的时间是宝贵的,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向学生讲授Java语言的基础知识。在内容的讲授中采用强调“知识涵盖和重点突出”的方式,不仅仅使学生了解Java语言,而且掌握Java语言中的核心内容。在第二个阶段,给学生留出自学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Java语言中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中通常存在着一些现象,如有些同学对本次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没有完全掌握;有些同学即使掌握了,在下次课也没有印象。这个阶段的存在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在第三个阶段,在下次课进行提问,以了解学生对上次课重点的掌握程度,以及给不自觉的学生起到督促作用。有些学生宁肯教师站在讲台上从头到尾地“喋喋不休”,也决不愿意自己看十分钟的书,或动手做几道题,这个阶段的存在可以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在第四个阶段,充分利用上机时间使学生深入地掌握Java语言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便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第五个阶段,安排时间对Java语言中的核心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中国有句古话,学而时习之,不易乐乎。Java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正是遵循着这样一种思想,并且体现着以人为本思想。课题组在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后,发现收效是比较显著的。

2.3 “互动-欣赏”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合适与否需要通过教学效果来确定,从Java程序设计课程开设至今,研究组已经尝试了多种教学方式,如“课上理论教学+上机实践教学”方式、“课上理论+课上部分实例演示+上机实践教学”方式、“课上理论和实例结合+上机实践教学”方式等。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确定了“互动+欣赏”的教学方式。通过互动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互动遵循着“课上理论和实例结合+上机实践教学”方式,通过鲜活的实例使学生能够参与思考,以变被动为主动。针对Java程序设计而言,一个鲜活的实例胜过长篇大论。此外,通过欣赏方式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心。课程组在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后,发现效果是较为显著的。

3网络平台建设

近几年来,很多高校对本校的课程搭建了网络平台,例如Java程序设计网络平台、数据库网络平台、数据结构网络平台等。这些网络平台的搭建增加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在课后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巩固所学内容,并对相应课程有更深入的掌握。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和完善,可以不夸张地说,网络平台不仅是教师和学生间信息交流的窗口,更是“辅助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在进行了几年的建设后,沈阳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的Java程序设计网络平台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不仅包含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等教学材料,而且可以允许学生上传作业、通过留言板完成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等。然而,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用于弱化甚至解决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鸿沟的手段,尚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如教学引导、教学内容扩充、案例扩充、教师与学生间交流方式的丰富、资源站点推波等方面。

3.1教学引导

对于刚开始学习Java程序设计的学生而言,网络平台向他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新奇的,一些具有较好自学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另外的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早期的学习陋习不能从网络平台获益或者获益很少。因此,教学引导应成为网络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其内容包括:针对具有不同Java基础的学生,应该遵循的学习路线;学习内容的连续性;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间的联系等。

3.2教学内容扩充

在课堂上,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内容的局部删减。然而,删减的内容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出现,以便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学,或者与教师进行私下沟通以扩充知识。此外,提供与每堂课相关的大量电子材料,以便使学生不仅仅掌握基础知识,而且知道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3.3案例扩充

在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手段,然而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可以对每堂课的内容添加一些相应的辅助案例。通过逐步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使学生从熟悉Java、掌握Java,到热爱Java。

3.4教师与学生间交流方式的丰富

目前,在教师与学生间交流方面,网络平台主要采用的是在线答疑、E-mail沟通以及在线作业的提交和审批等。在线答疑的缺陷是教师不可能24小时在线,E-mail沟通的缺陷是缺乏实时性,而在线作业的提交和审批的缺陷是交互性差、周期长。实际上,今天网络提供给了我们很多的交流方式,如BBS、视频聊天等。这些方式经常被用于用户间的沟通,一些学校也在尝试着把它们应用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这些方式的采用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间交流,而且通过学生间的信息共享可以有效地解决早期方法的缺陷。

3.5资源站点推波

随着越来越多的从事Java编程、或者热爱Java编程的人的加入,与Java语言相关的资源站点与日俱增。如何使学生更多地了解Java语言,向他们介绍一些经典的资源站点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

总之,Java程序设计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到课程内容的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有很多需要丰富、发展和完善的地方。特别是随着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出现,给Java程序设计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获取Java语言内容、如何把这些内容教授给学生,甚至如何推动Java语言的发展,已经成为Java程序设计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鸿沟的弱化甚至解决。

参考文献:

[1] 张刚,薛海龙.《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沈阳工业大学高教研究,2009.

[2] 张刚,牛连强.大学教育应以人为本[J].沈阳工业大学高教研究,2007.

[3] 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 张刚,牛连强,等.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J].沈阳工业大学高教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