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范文
时间:2023-03-26 12:4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创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正如刘勰所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格诸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欧洲中世纪绘画艺术最有代表性的,像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著名的画家,他们的绘画作品是那个时代精神体现得最为集中和鲜明的艺术形式。从写实到抽象或变异及后来各种现代艺术流派的艺术作品风格演变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时代演变的轨迹。艺术随时代而嬗变,“书画未必尽师古,文章贵在能通今”就是说明了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绘画创作当中要不断创新,其内容和形式都应当反映当今时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背景。要标新立异,不能重复古人,更不能重复自己,“重复代表生命的完结”,画家毕加索之说以被称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术家”就是他有从来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艺术个性。因此,我们只有在继承中去革新创造,才能真正地拥有自己的一片艺术蓝天。
2绘画艺术创作中的素材、灵感与构思
素材是社会和大自然中人或事物的具体形象,是作者进行创作的源泉;而灵感则是艺术生命的闪光点,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直觉的顿悟,是一种突然发现的心灵奇迹。素材和灵感在绘画创作中缺一不可。例如,山水画是表现画家对山水的气象、色彩、光影等具有特殊的敏感,从而引发起特定的情感而在头脑中形成色彩斑斓的图画。如果画家不到大自然中搜集素材,不了解山水的结构和气势,不被大自然中山水所呈现出的一幅幅或壮观或秀美,或雄浑,或恬淡的景色给打动,又怎么会有在头脑中形成色彩斑斓的图画这种创作灵感呢?山水画是这样,其他人物画、花鸟画也是如此。我们要创作出绘画精品就要到大自然中和社会各阶层中,去搜集素材,寻找灵感。现代知名画家贾又福不就是为此,十年登十九次太行山吗?在家闭门造车,有什么灵感可言,更谈不上有什么好的创作。在有了素材和灵感的基础上进行绘画创作,还要求创作者有一个好的构思,才能创造出一幅完美的作品。构思,顾名思义就是创造者对将要进行的绘画作品中要表达什么意念、思想情感或趣味而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中心思想。也就是说当我们拿起画笔进行绘画之前,首先要考虑到的是这幅画作品的题材,表达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要对其造型特点、色彩关系、意趣与结构的关系,还有构图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做到胸有成竹。创作一幅作品,思想上、艺术上的构思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构思是个纲、纲举目张。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成型与构思,展现于笔端,这是关键的一步。构思艺术形象要善于表“情”达“意”展现事物的“内心世界”。例如,人物画是直接表达人物的各种形态,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花鸟画、山水画等,是靠赋“形”写“意”、借“体”发挥,以它形之体,藏人心之魂,婉转地反映社会生活和创作者对于社会生活的态度,这是绘画艺术构思的要领。也就是说创作者通过精巧的艺术构思而赋予绘画作品之精髓、生命、风采、感情,这就如同展现人物的表情和内心一样来展现出作者的思想境界,理想追求,文化素养,从而折射出大千世界社会文化的多彩多姿。
3创作中的艺术欣赏与审美体验
篇2
第一,创新是由艺术反映生活的任务所决定的。生活是发展的,因此,反映生活的艺术也是发展的,这是艺术创新的客观必然性。罗丹曾说过:“艺术就是情感。”情感是各种生活经历的体现。我们翻开音乐史来看,沿着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派时期这条主线,可以发现:一是当一种艺术风格达到顶峰而走下坡路时,会被一种新的流派悄然替换;二是涌现出来的各种流派并辔争驰、竞秀骋妍。这几百年来,各个时期的人们生活环境不同,物质基础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审美观和理想不同,反映到艺术上也是各有不同。如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广泛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造型挺秀的尖塔,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表现出与上天接近的意向,反映了当时基督教盛行的宗教观念,也反映出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状况。相应地,中世纪的音乐由宗教音乐占统治地位,为了服从宗教礼拜活动,教堂里圣歌的音乐单纯肃穆、稳重节制,最大限度地排除世俗的感伤欲念。其旋律音调平缓,整个音乐音域较窄。到了巴洛克时期则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到16世纪末期,艺术中感情的因素日益增加,于是,艺术家们打破四平八稳的艺术追求。巴洛克时期音乐最重要的创造就是“对比”的概念,包括音的高与低、快与慢、强与弱对比。各个声部(通常为四至五个声部)相互交织,同步进行。到浪漫主义时期,主调音乐占主导地位,音乐自由奔放,形式较少拘束,喜用抒情和描绘,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在文学方面,巴洛克时代的作品追求形式,内容空虚,语言雕琢浮夸。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如同席勒所说:“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把通俗小说的发展推向了极致。
第二,创新是由艺术的本性所决定的。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郭沫若曾把文艺叫做“发明的事业”。19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是随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当时人们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提出强烈的抗议,但对美好的未来却充满了信心。追求新的社会理想,寻找新的思想出路是当时艺术家们最关心的问题。艺术家们从文学作品里找到了灵感,找到了理想的方向。
当时有一句流行语:“创新象条狗,它在满街行走。”贝多芬最伟大的创作是《第九交响乐》,他成功解决了交响乐与合唱的巧妙联姻。将合唱引入交响乐,扩大了交响乐的原有规模,集交响乐队、合唱、独唱、重唱于一体,壮美浩大、气势恢宏,艺术感染力十分强烈。贝多芬以精湛娴熟的技法和深刻博爱的思想征服了全世界,他的重要作品成为暴风雨革命年代的一面镜子。翻开中国诗歌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条脉络:古典诗歌———诗经———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唐以后形成的绝句、格律诗)———词———曲———新诗。历史上没有一种风格能够占垄断地位,而是呈百家争鸣之象。我们来看大家最熟悉的唐诗,唐朝之前的诗叫古体诗,唐之后叫近体诗,因为唐朝诗人们的大力创作,形成一种风格被定型下来。它讲究对仗、合乎韵律、语言平仄。在唐朝,从宫廷到塞外,从街头到巷尾,上至老人下至小孩,很多人都能吟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等人的诗。但是到了宋朝,诗歌的辉煌渐退,随之而起的是词,并成为一代“独艺”,宋词进入了极盛时期,内容大都是抒发个人的情感为主,如怀才不遇的激愤以及浪子羁旅行役的愁苦等。随着宋朝被元朝取代后,宋词渐衰弱,另一种风格———元曲又出现。
第三,创新是由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人类的感性体验是丰富多样的,欣赏者在艺术欣赏时总是求新、求异、求变。巴洛克时期伟大的音乐大师亨德尔1712年定居英国,他写了40多部意大利式歌剧,一度轰动了英国和欧洲。但是,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市民,对外国艺术逐渐表示厌烦,人们的审美出现了疲劳,听觉上出现了乏困,加之派系的嫉妒,亨德尔的歌剧遭到了挫折。失败令亨德尔清醒,使他重新认识观众的艺术口味,为了新兴的英国市民阶层的理想和愿望能实现,他开始创作崭新风格的清唱剧。亨德尔以圣经内容为题材,配上庄严强劲、气势雄伟的领唱、合唱,赋予清唱剧前所未有的英雄性和史诗性。这些作品生气盎然的情绪、清新明快的风格引起了英国民众的强烈共鸣,亨德尔大获成功。如今,世界级的声乐比赛中,男高音第一轮的比赛必唱的曲目就是亨德尔写的《每条路都为他铺平》。清唱剧的创作给亨德尔带来了崇高的荣誉,他被英国奉为“民族音乐家”。
第四,创新是由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独特性所决定的。古往今来,艺术家层出不穷,不但人数众多,而且性格各异,有的热情奔放、有的冷峻深沉、有的抒情柔美、有的雄伟流畅,等等,但很少人会既是这样又是那样。
篇3
关键词:当代;绘画艺术;创作语言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82-01
一、独到的造型艺术语言
造型艺术语言的线条有力,汇聚了独有的造型创造与审美品位,线条自身的力度与整体感更为突出,不注重线条粗细、起落笔以及浓淡的变化,采用线条来掌握事物的形态,突出景物造型装饰感,能表现出曲直相间的独有韵味,有丰富的活力。在画面艺术的形体塑造方卖弄,将自然人文景观与绘画造型距离拉开。将想象的与现实中的景物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采用独有的审美与品位去理解、认识,之后,再寻找理想的表达方式,去探寻更为生动与得体的满足感。从绘画艺术创作语言来来年,语言自身的立场与规律出发,选取人文自然景观,这是逆向思维模式。在进入到绘画艺术创作的时候,不会诱惑而感觉到不知所措,需要用心去经营绘画艺术创作的细节,之后,再安排画面自身的秩序。绘画艺术创作实际上是对绘画艺术创作造型语言的表现,展现绘画艺术造型形式规律,这样做的目的是是为了更好表达造型艺术语言,而自然人文景观只是一个媒介。改造型艺术的语言的基点是点和面,线和面之间的相互联系。点是相对于比较小的面积,而线是空间造型的外廓,面则为线与线之间构成的空间造型。点线面为画面造型的简单概述,其能代表人文自然景观的原有的造型,也能通过光线的明暗对比,也提升为概括为绘画艺术创作语言,在绘画创作中能实现自由运用与组织。对形状来讲,注重平面图形,强调视觉感受与立体因素内的生动图形。从线结构方面来说,对平面图形加以组织,采用方圆、大小、粗细与完整等的对比,让其串联成趣,进而形成节奏,并具有独到的审美意义。采用简单的形式去表达感情,经由点、线与面的节奏感与随意性,让自然人文景观成为冲击力的造型,进而在感情上与心理上冲击。注重形与线条的规范化与条理化,让画面更有装饰性特点。比如丁绍光的《版纳风情》可以发现,作者表达浓郁的自然景观的民族气息,富有很大的激情,这幅画采用满构图的方式,在画面的下方有几个傣族少女的形象,而有的女子扭动身躯,展现女人柔美的体态。
二、丰富的色彩艺术语言
采用色彩语言方面具备独到之处,在表达主观感受与意念,表达审美观点。将自然色彩转换成主观色彩来进行强化,来摆脱对自然本身的色彩的依旧,并且发挥其主观感情与意愿,采用唯美浪漫主义来表达色彩。采用色彩的设计意识与个性化的色彩去感受,注重画面色调气氛,强调画面的色彩气氛,在色彩上设计意识与个性色彩感受,进而注重画面色彩的氛围,强调色彩的象征性与浪漫性。对色彩的感觉来讲,表现更为敏锐,从观察与记忆自然的美丽色彩,探索传统绘画艺术作品色彩特点与西方绘画艺术的上的色彩表现。在绘画大师色彩方面,需要遵守形状,并且色彩也随着形状的变化而出现新的变化,特别是党形状出现变化的话,色彩也会随之进行变化。在真正理想色彩的探寻方面,并不是单一的模仿,而是需要勇于冲破色彩的客观限制,强调意象内的冷静、修长与统一的色彩境界。例如丁绍光《月光》中,其探寻到了色彩因素与色彩关系,整幅画表现蓝色额基调,采用小块单纯的艳色来搭配低蓝色,让画面能产生一种紧张感。在大面积的蓝调也能很好表现母子依赖的心理特点,纯度较低的蓝色则带给人的抑郁与伤感。
三、装饰性的艺术语言
装饰性的构图艺术语言,是真正去演绎这样的风格,生动自然,再加上西方现当代绘画艺术作品构图方式来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采用散点透视,形成现代与传统的绘画透视风格。在传统绘画艺术内,能发现以大观小,当代绘画装饰性语言突破焦点透视,在画面内能自由飞来飞去。艺术家要想成为万物的主宰,在画面上形成天地和我同在的境界,将房屋、河流、山村都在一幅画面内,形成新的天地,进抒发内心的情怀。实际上,西方艺术是源自希腊,强调进行科学的解剖、色彩与透视。西方采用古典主义透视法,从艺术上来讲是科学的,能有效帮助画家,解决好三维度空间方面的理解。但是这也有不科学的地方,是将艺术家降成光学仪器,表现看到的世界,不能准确表达内心世界。在二十世纪初,西方现代绘画运动表达其内在的世界,已经突破对科学透视法。西方艺术的特色之处还在于对颜色的全面处理,古典主义强调灰、白、黑的对比,野兽派和现代艺术强调灰色和纯色的对比。当代绘画艺术创作语言是将上面两者的优点有机结合在一起,将绘画艺术更体现东方与西方结合的影子。例如在丁绍光的《和平鸽》中采用夸张的意识与感觉来表达少女与和平鸽,表达美好理想,画面注重形式美与结构美,采用美的法则与规律,构图自由与灵活,打破时空局限,并且采用独到的造型艺术语言来创造美好的形象,表达对生命的赞美。
篇4
因此,在艺术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能被误认为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进而推演出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作为一种意识的艺术内容,在没有形成艺术作品之前当然还是假定的、非现实的,当它需要回转到客观时,那就必须借助于物质材料来加以体现。而这种体现的方式,就是所谓艺术的形式。正如艺术的内容来自客观一样,艺术的形式也同样来自于客观,一方面,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充满情感活动,另一方面,情感也是客观的艺术对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艺术形象中的情感因素也就同时来自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从客观方面讲,艺术形象的情感因素就是艺术对象情感因素的反映。艺术是以人的精神世界作为重点反映对象的。这样,人的情感也就不能不反映在艺术形象之中。但是,艺术形象的情感又是艺术家赋予它的。艺术家没有不带着强烈的感情来描写自己的对象的油画艺术的创作过程无疑就是在创作实践中将自己城立的艺术观念、创造性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个人的艺术追求进行最集中的体现和展示。凝聚着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创造性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个人的艺术追求的“艺术个性”,构成了绘画艺术的生命,无疑也是绘画艺术最为恒久的动力之所在。
艺术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人的认知水平及探求新颖表达方法的努力。在水彩画创作课上,经常有学生问我该怎么画?画些什么?我认为问题不在于他们技巧的高低,而是他们想知道自己想法好不好。这就是说他们应该探索在审美对象面前如何用恰当的技法去表现自己的思想和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将技法与自己独特的内在感受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这就是艺术创造力。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创造力,其创作就如无源之水,再多也没有新鲜感,也会干枯。空想产生不创造力。创造力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并把观察所得加以筛选和重新组合。任何一个水彩画艺术家都需要观察、熟悉生活,这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只有在充分了解客观对象的基础上,才能对客观对象产生自己的思想和表达意图,才能更好地表现客观对象及自己对客观对象的认知和真实感受。让自己独立的的思维和客观对象相互融合,进而行成独特的艺术表现,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创造力。罗丹说道:“你看一看艺术的杰作吧!艺术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的思想和意图。
艺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如何超越生活,创造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伴随着现代主义艺术的浪潮,艺术也逐渐被看成一种人类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区别于现实世界的一种“观念的世界”)的方式。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现为艺术家依靠自己所特有的感性方式,通过认识的深化,进而完成从素材向绘画语言的转化,并最终塑造出可视、具体的艺术形象。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的思维方式,构成了艺术创作所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艺术化的思维方式无疑是由艺术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着的,艺术家的这种思维能力越强,感受能力也就越敏锐,判断力与创造力也就越强。
时代的发展已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发挥创作个性,开发艺术生产力,才能扩展艺术的种类,达致艺术的多样性。因此,艺术间的相互借鉴、吸收、渗透、融合,将导致艺术的多样化、交叉化,使当代艺术发生很大的质的飞跃,许多艺术创作艺术上的问题也才能相应得以解决。总之,没有艺术个性的创作行为,会使艺术停留在无法创新、无法变通,没有民族意识和风格、没有文化心理、时代精神,导致艺术形式上的单一化,甚至产生艺术创作的枯揭,逐渐失去艺术的恒久生命力。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诸要素,而形式是指这些要素的结构关系。从艺术作品的形成过程来看,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作为艺术作品自身,它并不能结构出一个可供观照的对象,它必须借助于某些物质材料才能体现自身。然而,这些物质材料(如石头、泥土等),对于那些“借助者”却是独立存在的,它自身就是一个既有内容又有形式的可供观照的“实体”。这就不能不使我们想到,当它成为某种“意象”的体现者而进入艺术的范畴之后,它到底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一些观点认为,它的存在就是艺术的存在,它的毁灭就是艺术的毁灭。笔者认为,在艺术作品中,作为基础性的东西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它们是相互借用的两种材料,即物质材料和感性材料有序和有机的融合。这两种材料,一个是艺术家的观念世界,一个是体现观念世界的物质构成形式。“意象”通过“物象”的绘声绘色方式显现为可供观照的艺术形象,从而使艺术成为一个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因此,这个转化过程对于“意象”来说,它因得到了一个物质的形式,从而显现为艺术作品,对于“物象”来说,它因得到了一个形象的形式,从而使它以艺术面貌出现。于是,作为感性材料和物质材料的各种要素交融在一起,达到了同一。
我们从人对自然物质的加工改造方面看,如果艺术家凭借自己的手和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把物质(如:一块石头或一块画布等)改变一种形态,赋予它们一种新的结构、一种新的形式。那么,这些物质由于在形式上起了变化,它们在观照者的眼中就不再是它们自己,不再是石块和画布,而可能是一个动物、一组静物或者其他可视形象。这种由形式结构的改变所引起的“内容”的质变是惊人的,它们从无生命物质变成了有生命物质。当然,并非这些物质材料本身发生了质变,而仅仅是在观照者的心目中引起一种“质变”的幻觉。而从这种幻觉中,人类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创造的价值,看到了自己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因此也就看到了美。然而,按形式主义的概念,造型艺术作品本身是由可触可视的形体和色彩构成的,认为形和色是艺术作品的血肉生命,这种“形式和结构”就是艺术的精髓,这种说法有悖于事物的一般规律,淡忘了艺术品的创造者的观念或意愿。笔者认为,物质材料作为艺术的物质基础,作为艺术产生的物质要素是不容忽视的。艺术生命只有靠这些物质材料的结构组合才能诞生,艺术的灵魂也只有“有体可附”的时候,才能成为可以感受到的活的灵魂。
在英国现代水彩画之父保罗.桑德比之前的水彩画,大多是色彩单调的单色画。桑德比在水彩颜料的研制和绘画技法方面作了很多尝试,从而提高了对水彩艺术的认知水平,将水彩画的技法推进了一大步,他以新的技法创作了大量的水彩风景画。桑德比是最早给风景题材以全新生命力的水彩画家,把地形水彩画当作吟咏自然的彩色之诗,将他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自然景象的变幻巧妙地组合成了梦幻般的境界。这种艺术境界的造就,不仅使他的作品超出了一般风景画的范畴,成为水彩画领域的翘楚,而且还成为抒情水彩风景画的先驱。
那么情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极其复杂的高级精神活动。情感往往体现为人类内心生活的最深层次,是人的生命本体的动力。由于情感的主观性最强,因而也就最容易被幻觉化和诗意化,同时,情感也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审美幻觉,使之深深沉浸在自我创造的主观幻象之中。强烈的情感会使人们分析能力和自控能力急剧减弱,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导致情绪激化而放纵了想象机能。因此,当人们情感冲动时,起初都苦于找不到适当的词和言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从而有一种紧迫感,这就是艺术语言的蓄势。这种蓄势所蕴含的能量越大,就越使语言出现畸形。可以看出,艺术语言的产生是为了适应人们情感活动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言语形式。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赋予艺术语言的情感信息是客观的,但由于人们的情绪记忆不同,经过主体化了的情感信息就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个性化的艺术情感的价值也正体现在:艺术语言的交际价值。从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全过程看,就观照者而言,他必须理解艺术语言的情感信息之后才能产生自己的情感。可见,观照者情感模式的重新建构,是他的情绪记忆与艺术语言的情感信息之间同化与顺应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换言之,正是创作情感的个性化,才使艺术在人类的观念世界得以永生。
艺术语言是情感的反映形式,情感是艺术语言运思的内趋力,它是创造艺术语言最重要的因素,它激活审美感受。审美感受的动因和目的是情感的表现化,它使整个审美感受过程的心理活动都融汇在情感的体验之中。在这体验中,既体现了发话主体情感的特点,也反映了发话主体认识问题的个胜。艺术语言是情感体验激发下的产物,它与常规语言表达思想、认识的功能不同,它是一种复杂的表情、体验系统。油画艺术的语言形式主要是经由艺术家在画面形式、色彩以及笔触等诸方面构成。个性化艺术语言价值的实现就在于打破语言的局限性,使话语充分体现出艺术魅力。借用符号学的理论,术语言在语言规则与语义设置上的特征为艺术语言的可接受性提供了基础,可接受性的最终实现还要依赖于在具体表达中、在特定语境中与情感体验的融合。
篇5
关键词:油画;创作;途径
油画创作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反应时代的要求,油画艺术家必须创作出能够反映时代需求,符合人们需求的艺术作品,才能被人们接受,如何创作出好的作品是每一位油画艺术家不可避免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油画创作,总结艺术大师的创作经验,分析和探讨油画创作的具体途径,为油画创作提供一些借鉴。
1提升个人创作欲望,准确把握创作灵感
当前,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针的指引下,艺术表达方式呈井喷式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如何提升个人的创作欲望,把握好自己的创造兴趣就成为每个油画家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对于油画创作至关重要,艺术家有了感兴趣的题材,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油画语言和油画风格,用自己的画在说话,见画便知其人。最初的个人探索挖掘是建立在大量的写生和实践基础之上的。大量实践对于油画创作和油画语言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个人的艺术情绪、生活体验和艺术角度的关注点不同,即使是同一事物往往也能够找到不同的形体的切入点,也会有新的研究与追求。当然我们还必须掌握中西方油画艺术的基本规律与办法,这是基础性的内容,运用这些传统规律,我们才能读懂艺术大师们的作品,才能在写生或创作中把握好取舍,控制好画面的整体节奏和韵律,也就是说我们创作油画的前提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在大量的基本功训练之中,还应具有一些随意小创意,小的变化,既遵循规律又有所随意性的变化,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你在不意间尝试的灵光闪现,把这种灵感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做上十几张甚至上百张,经过这样的实验,思路就可能会打开,在创作中就有可能找到新的突破点。
2加强自身文化积淀,形成良好的审美倾向
油画创作的关键在于艺术家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简单来说就是艺术家的知识储备怎么样,只有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才能形成良好的审美倾向,具备正确的创作目的和动机,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这决定着艺术作品的品位和档次,也决定着艺术家的发展道路。文化艺术修养来源于我们长期的知识积累,首先对于中西方不同艺术派别的文化思想要有一个正确地态度,要批判地继承和借鉴。作为油画的追寻者,必须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艺术传统,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油画的发源地,把握油画的真谛。如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它可以说是西方文化艺术的起点,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则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发展时期,当代西方文化则是中西相互交融,包容互信共同发展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我们可借鉴和学习的内容。同时要及时关注一些艺术大师的艺术见解以及他们的作品,了解当前的艺术动态和发展方向,使我们对整个艺术环境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现在有许许多多的画册和展览,多看多学多吸收,都是提高我们艺术修养,拓展我们的艺术创新思维有效途径。此外,要多读一些关于我国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书籍,这是我们本土画家的必修课,也是本土画家的根基所在.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文化,5000年的文化积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与发展。从古代的唐诗宋词、到现代的散文小说,从中国画当中的“写意”“工笔”到“花鸟”“人物”,从古代的象形文字到现代的各种书法形式,无不体现着中华文明的艺术脉络,中国画中的丰富墨色、技法,书法中的粗细、浓淡、虚实、方圆、厚薄、刚柔的线条组合、变化等都在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表达着对美的追求,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能帮助我们提高艺术审美和鉴赏,也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艺术手法去借鉴。
3尝试多种艺术实践,找寻创新关键点
艺术实践是艺术创新的源泉,没有大量的艺术尝试,就不会有艺术的突破,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尝试用水笔、炭笔、钢笔画速写,留意记录各种生活情趣的瞬间表现、人物动态的点滴变化,造型伸缩的空间感觉等等,用这些速写方式去感悟符合自己艺术需要的外在形体,尝试线的不同疏密组合、排列所带来的不同节奏来描绘探索事物的形体,捕捉符合自我心里感受有节奏变化的形体,“用线去散步”,尝试新的各异造型,油画语言必须要跟上不同的形体的要求,练得多了,积累丰富了,可选择的空间就大了,思路自然打开了,就容易成就画家的艺术创新。许多油画大师都十分注重关于速写的训练,身边的村庄、菜地、集市、工地等都是他们速写的对象,一是寻找创作灵感,二是积累素材。如达芬奇、梵高、陈丹青等艺术大师为了艺术创作经常去画速写,有时还大量地临摹大师作品,借鉴绘画技巧,为自己的创作而服务,由此可见速写对艺术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的作品《秋日》中,在大量的写生采风的基础上,我更多的尝试在统一的黄色调下把握画面的整体关系,力求人物刻画的细腻、细致、精道,给人以美感,用不同空间的对比,让观者惊叹一根根头发金灿发亮、楚晰可见,整体画面温暖、统一,色彩对比强烈、自然得体,这就是在不同色调下不断尝试多种表达的结果。此外,在具体的油画创作中可以在画面上做一些用点、线、面的不同构图的尝试,从中感悟点的大小粗细、不同形状、不同方向、不同色彩等变化所带来的不同视觉效果。圆形的点给人以充实圆润的感觉,方形点给人以老成稳定的感觉,三角形点给人以犀利的感觉,不规则点则形象活泼。通过多方联系和尝试,增强我们对点、线、面的实驾御能力,在探索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已的艺术造型,形成创作构图,并转变为油画语言,固化为自己的油画特色。
4利用科技手段,拓展创作空间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手段越来越多的在绘画中运用,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油画艺术在许多方面的突破,例如有的艺术家用黑白照相机拍片,再用不同的色彩还原,可以反复尝试,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还有的艺术家在照相机镜头加上不同颜色的镜片或偏光镜,便得出不容色调下的物体色彩;还有用计算机图形处理系统对图片进行各种各样变形和色彩的处理,把部分的颜色或形状进行编排整理,把整图片中的色彩比例或是对其中的某个局部进行放大或缩小,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电脑已成了我们绘画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作为美术艺术家,不懂电脑制图就相当于文盲一样。此外一些艺术家利用投影仪把需要表达的客体投影到画布上,利用马赛克原理进行色彩还原,色彩既准确又真实,是好多写实艺术家经常应用的手段。因此,当代艺术家必须时刻关注新科技的发展趋向,充分利用好各种现代化的工具,尝试不同的油画语言表达方式,不断地拓展创作空间,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当然,利用科技手段并不是完全依赖它,离开它就不能进行创作,把绘画当成只是对电脑画面简单的复写,缺乏艺术家驾驭油画的独特的思维和视角,那就舍本求末了。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现代纤维艺术;艺术观念;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065-01
通常意义我们界定纤维艺术主要是从其特有的材料特点来说的,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如丝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纤维为材料,而今界限甚至宽泛到由线型的材料构成,以多种工艺手段,创造平面形象或立体形象,亦或两者共有形象的一种艺术。对我们是既熟悉又陌生。其特点是集古典和现代,工业文明和传统手工艺于一体,可以说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艺术门类。说它古老是因为纤维艺术有一定的历史传承,现代纤维艺术和以往传统的各种纺织或纤维艺术形式,从技术角度上说,他们之间不存在决然划分的界限,两者都体现了织物艺术对不同文明生存条件下的人类需要的适应和满足。
现代纤维艺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艺术家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表现手段和传统的材料的局限,而长期对新纤维材料的关注与尝试所产生的结果。也可以这样说,由一种技术手段转变成一门艺术正是因为注入了人们的思维和观念。它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经历了漫漫的蹉跎岁月。时代在不断的变化,观念在不断的更新,壁饰艺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走向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许多艺术家在壁饰与绘画的融合方面做探索,织物与雕塑的构成以及与建筑空间的综合表现力等方面不断地创新,发展。将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思维观念运用到创作过程中。纤维艺术的称呼也就此被确立。现代纤维艺术中很大部分的技术,技巧,制作手段都来自于传统纺织领域,但它们又不是传统纺织技术的直接延续,而只是将传统纺织技术作为演绎现代观念的一种手段或途径。现代纤维艺术成为20世纪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兴的独立的艺术门类。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的发展进步,以及现当代人文背景的变化,现代纤维艺术除了在材料和形式上进行了突破之外,而且还在纤维艺术品的精神内涵上更加注重艺术家个人艺术观念的表达。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观念受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影响,与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创作观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然而,又远远大于或者说宽泛于通常意义上的艺术创作观念。观念产生变化,从而引发了现代纤维艺术表达的丰富性及发展。纤维艺术的观念的来源之所以可以很宽泛,因为它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历史的积淀。另一方面,在现代建筑空间环境中现代纤维艺术创作观念必需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然而正是这种制约,使现代纤维艺术创作表现出独具空间形态的艺术观念,具有一定的环境意向性。90年代后期,艺术家个性观念的表达更趋多元化,纤维艺术在艺术审美和文化语境上呈现出深刻的艺术特征。
在这个多元的社会,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是必然的,因为它有着自身的特殊魅力。纤维艺术是一种艺术与设计身兼两职的艺术门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的发展在欧洲主要是以古典装饰壁挂,地毯等式样行成的,用于宫廷室内的墙面,地面等,这时人们创作的思维观念伴有着隔寒保暖的实际功用。而随着时代日趋发展,在思维观念的进步和发展下对纤维艺术新的理解和认识使其已经形成了一门更加丰富,更加有表现内涵的艺术门类。因此现在谈起纤维艺术,人们不仅会想到壁挂,不仅会想到壁饰,还会想到软雕塑。也因为各种思维观念的介入,使得现代纤维艺术的界定也变得模糊起来。但思维框架仍保持着以各种纤维状的物质材料出发,或采用经纬线式的编与织的平面表现方式,或采取雕塑式的立体造型与形体组合的装置塑造形式,或采用环境式的自然环境或室内环境与纤维材料统合性建构形式――发展为多元,多维的艺术手段和形式。通过纤维材料造型或传统或现代的技术工艺手段来表现人与纤维艺术作品,纤维艺术作品与环境,人与环境的整体性和结构关系性的艺术创造。思维的丰富决定了其愈加丰富,包罗万象,随思维变化发展而发展,由过去单纯的手工艺真正的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提供了更为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
纤维艺术创作是作者通过自身及运用的思维观念,借助于材料,去体现他想表达或处于时代环境精神的最广泛,最直接,最敏锐的手段,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社会活动。因为通过艺术创作的语言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作者和作品一起发出的声音一起不断的深入生活,不断地发现动机,为人类提供了思维观念的更新,更进一步的思想和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思维空间,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态。由此,观念也进一步影响到人类的思维方式。
当今纤维艺术家的创作大多运用现代技术的手段和新的观念,将现代技术和观念运用到纤维艺术中,成为当代艺术引人瞩目的一个新特征。一切生产技术的发展都会在设计领域得到及时的反应,他们之间又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由此可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培养艺术思维观念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在其他艺术领域中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塞尚在他的作品中,寻找的就是真实,即绘画的真实。他在不断的研究中,在几大流派的徘徊中逐渐感到,他创作的源泉必须是自然、人和他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的事物,而不是昔日的故事和神话。他希望,把这些源泉里出来的东西转换成绘画的新真实。有人说塞尚是画家中的画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塞尚在艺术创作上有他独到的理论,这些理论精辟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他在长期的自我实践与苦苦思考中提炼的。在他的后期生活中,这种见解可能用语言怎么也讲不清楚,他的成功,也许更多的是通过在画布上的发现,即通过在画上所画的大自然的片断取得的,而不是靠在博物馆里所做的研究。他在画中表现的质感与量块感,藉颜色产生的凸现以及天真视觉,虽然长期被排斥于沙龙门外,却被当时年轻画家们视为大师且极力推崇。近一百年后的今天,他的大型回顾展巡回于世界,更获得一致的赞誉。
二、色块对比强烈
“色彩丰富到一定程度,形也就成了。”塞尚在他讲到他的画时,经常重复这句话。“画面上的素描和色彩元素,一点也不相分离;在作画的过程里,我们逐步着色,便是逐步描绘物形;色彩越和谐,物形便越精确。色彩一旦丰富了,物形也就饱满了。色调间的对比和相互关系,也就是物形描绘和立体感造型的秘诀。”塞尚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塞尚的伟大成就,是对色彩与明暗进行厂前所未有的分析,这与印象派画家捕捉表面的印象有所不同。他在画面的结构与色彩关系仁有着敏锐的感觉。在画面的处理上,塞尚追求平面感,用色彩末表现空间。他在绘画中注重理念表现和追求结构美感,主张绘画应该摆脱文学化和情节性,突出绘画自身的语言表现力和物象本身的美感。例如作品《苹果与橘子》就是塞尚晚期创作的一幅作品,以色彩斑斓的花布为背景,看似漫不经心地画了20多个苹果和橘子,却反衬出强烈的色彩对比。
三、题材以静物、人物、风景为主
塞尚在其绘画生涯中所绘题材十分有限,其中有普罗旺斯的风景、肖像画和自画像、静物写生及沐浴中的男女之画。在印象主义革新家的团体里,他进行的是个人艺术革命。如果说雷诺阿、德加或者莫奈这些印象派画家是将运动着的事物的暂时的瞬间印象固定在油画布上的话,塞尚则是在探索以一种永恒的不变的形式去表现自然。十分明显,塞尚最喜欢表现的题材是静物,他的静物画常常是用“柱形的、球形的、和角形的”方式去表现。不过他也画人物画,他画面上的人物都是当着静物来处理的,人物的身体往往处理成概括的、机械的、纪念碑式的富有几何形概念的形象。
四、追求结实的几何体感
塞尚对物象轮廓的描绘也是区别于其他画家的一大特点。当时印象派的画家的作品的重要标志就是将物象的轮廓线模糊化,追求一种意识形态范围内主观的意象表达,而塞尚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式,另辟蹊径,重新恢复了画面中清晰的轮廓线。他一反当时流行的线性透视法,转而将创作重点放在了物象体量感的表达上,追求画面的深度表现。这无疑是一种大胆的革新。塞尚对物象这种体感与厚度的表达并不是通过线条的运用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他最擅长的色块组合来实现的,他并不纠结于对物体精准、细致的所谓的真实再现,而把注意力放在了物体之间和谐关系的塑造上,有时甚至为了追求画面整体的和谐而表现出了近乎偏执的结构确立。塞尚画布上的作品总是可以给人一种色彩上的饱满感、结构上的结实厚重感,他不会给人们带来任何惊喜、跳跃的感觉,人们更多的是从他的笔触中感受到一种宁静,一种能够沉下心来让人反省、思考的宁静。
五、总结
篇8
关键词:艺术创作;微电影;叙事特征;视听语言特征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闲暇时间也越来越“细碎”;“快餐文化”也随之应运而生。[1]这也促使微电影在仅数年间,便在网络、新媒介的推动下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中国,其影响力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电影和广告。微电影受其门槛较低等因素影响,导致剧本创作、角色塑造、拍摄技巧、后期制作等方面均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进而也导致目前微电影的质量良莠不齐;尤其是在艺术创作方面,尚存在作品制作粗糙、无深意以及一些基本的影视语言、叙事手法等的运用均不理想的情况。[2]本文则结合相关理论来对微电影的艺术创作进行系统的阐述,以期为我国微电影艺术创作及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 微电影艺术形式剖析
微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其给予受众群体的第一印象就是形式,只有形式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受众群体才会去关注、聚焦微电影的内容。微电影与电影是相关的,其都是通过形式与内容来吸引受众群体的观看行为,这也是传统影视艺术的最终目的。因此,微电影创作者只有了解、掌握微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才能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并将真正的创作意图在微电影中表现出来。微电影的艺术形式可分为内在形式与外在形式。
首先,微电影艺术的内在形式。微电影艺术的内在形式就是其创作内涵的最高要求;也是其塑造、形成微电影艺术的价值与精髓所在。因此,微电影艺术的内在形式也就是引发观众心理活动并引起情感共鸣来表现出微电影的主旨、内涵以及社会价值。[3]
其次,微电影艺术的外在形式。微电影艺术的外在形式就是借助影视艺术形象来传达、表现的技术手段、语言特色以及结构技巧等。由于艺术作品本身往往是内外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自身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其内涵的,微电影也同样如此,因此微电影艺术的外在形式主要涵盖了微电影的艺术结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表现体裁等几个方面。
2 微电影艺术创作方法
2.1 艺术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众所周知,传统电影的艺术创作方法是迥异的,是因人而异且多样化的。同样,微电影艺术创作的手法也因人而异,不尽相同;受微电影特征的影响,其艺术创作方法也尚无具体的、统一的创作规范,更没有具体的创作模式可以遵循,只能“借鉴”他人;这也是我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独具的创作模式和规律之间的差异。目前,我国微电影的门槛较低,平民化发展势头强劲,其创作者的创作思维、创作能力、艺术水平良莠不齐,同时,其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创作方式、表达技巧也不尽相同,这也直接导致微电影艺术创作方法具有多样性;其在微电影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与艺术技巧往往差异巨大。
2.2 艺术技巧的个性化
微电影创作者往往是立足于自己的艺术修养之上,运用适合于自己的创作技术与方法进行微电影创作;因此,微电影创作艺术技巧也具有较强烈的个性化风格,这既与微电影创作者自身的理论修养、艺术修养、创作技巧、实践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其选择的创作风格有着直接关系。另外,微电影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既要对生活原素材进行艺术升华,又要让微电影作品的表现内涵高于生活,使之可以对原素材的表现得到更高层次的艺术升华;这种高层次的艺术升华则与微电影创作者自身对生活、对素材的理解能力有关。正是这种“理解能力”的差异,也直接导致微电影创作者在微电影整体艺术创作、处理过程中,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技巧出现了更大的差异化,进而也产生了更多的艺术效果。
3 微电影的叙事特征
叙事是微电影的核心。由于微电影与其他文本类叙事存在差异,微电影利用现代媒介材质运用光与影刻画出的光影运动更加生动、形象、立体、多维;其叙事也是一种多时空的综合运动艺术。因此,微电影的主要叙事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3.1 叙事方式
不同类型的微电影其体现出来的叙事方式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的创作者所选择的叙事方法也是迥异的。同时,由于微电影的叙事方式既没有统一的、明确的标准,也没有严格意义的规律,这也直接导致微电影在创作实践以及叙事方式选择上可以不断地创新。
微电影势必要以“内容”取胜,其叙事内容往往也具有“较高”的碎片性与海量性。由于微电影的叙事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微电影更适合“开门见山”的叙事方式。另外,一些微电影的创作者还借鉴了传统影视的叙事方式,如以一个简单却没有结尾的故事为叙事铺垫,进而引出微电影所欲表达的主旨。也有一些微电影创作是按照主题、思想去进行叙事的,以进一步突出、提示主题内涵。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叙事方式,均要求微电影的创作者在实际创作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来突出主题、思想,让受众群体可以明确微电影的主题与思想内涵,并在创作过程中发挥出个人风格或艺术风格。[4]
3.2 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就是用于叙述故事(或事件)的角度。微电影创作者的叙事视角的选取则完全取决于微电影创作者的个人意愿,而并非是受众群体的意愿。因此,从人称角度而言,在微电影艺术创作过程中,其叙事视度的选取,可分为创作者自身视角、受众群体视角以及旁观者视角进行叙事。
篇9
一、恶搞方式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思辨
(一)电子媒介的产生
在电子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背景下,实际生活已被图像资源所取代,很多事情已经省略了亲身参与的过程,利用电子媒介就可以增长知识,当代艺术创作也主要来源于二手信息。而在这种读图时代促进了恶搞的盛行,人们获取信息也更愿意选用图像,不但方便还能够加深理解,所以对传统印刷媒介造成了威胁,即便随手可得,人们也不再重视,不愿更深入的阅读,而是出现从众心理,促进了恶搞的萌芽产生。另外恶搞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还会突破艺术创作。
(二)不断更新的艺术观念
借用和引用已有的事物、文化风俗等就是恶搞,这种艺术手段没有原创性,而恶搞、原创都作为艺术创作的手段时,就会形成不断抄袭和借用艺术风格,对传统艺术观念进行了颠覆。而具有理想抱负、愤怒的情绪等的人,就会将自己想说的化借用恶搞的作品表现出来,或者有意的进行恶搞。不管以何种形式进行恶搞,都是在深入研究大众文化、遭遇敏感的环境、传入新的观念之后产生的,通过另种价值来呈现公共图像、经典图像等,并发挥着传播的作用。恶搞在传播的时候不但可以对信息进行传播,还能够对艺术价值进行传播。
二、恶搞方式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含义
(一)在降格、袭仿的发展下诞生的产物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恶搞方法被大量运用,而恶搞的普遍,将使降格模拟、袭仿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向,恶搞特定的形象,并用反讽原作的方式表现出新的风格就是降格,降格方法应用的最主要的就是创作的人与原作之间无法产生某种共鸣。不管是嘲弄还是恶意的共鸣,所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是滑稽怪异、有违常规、标新立异的作品。而袭仿则是对这种标新立异的现象进行平息,对创作中的特异、偏激的风格进行反对。在这种背景下,就推动了恶搞的发展,将新手法与传统结合创作出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作品。
(二)赋予剽窃正面意义
剽窃就是将别人的东西经过改造变为自己的东西,是对原作的不尊重,但是在艺术领域,当代的艺术创作具有多元化、开放的特点,在艺术创作上也会追求任性的作品,即以各种形式还创作。正是这种恶搞,使剽窃具有了正面的意义,以其他的形式呈现他人的作品,是合理化的艺术创作,虽然也有不认同,但是恶搞就是对经典作品的重新创作,这是用新气息、新语汇解读传统艺术,并不是没有艺术价值的。
(三)可自由的复制
曾有学者提出对艺术作品进行复制可消除他们之间的距离,促进大众与艺术的紧密联系。这就表示当代大众已经开始接受复制艺术,艺术创作者、普通大众都开始认同复制,并将其作为艺术创作的方法。在恶搞方式的发展下,为复制手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之路,在恶搞中,对某局部的图像、符号等进行复制创作,但是恶搞和复制并不是同一概念,复制是拷贝、印刷等,没有主观的东西。而恶搞是含有主观的想法的。
三、恶搞方式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梳理
(一)对象
创作者通过恶搞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恶搞对象代表的意义就要做到忽视,通过自我的解读来理解、创造作品。在恶搞的过程中传统经典为主要对象,那么就需要从历史、审美方面来进行创作,历史是作品在发展的过程中被不同的创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的作品的丰富性,其久远的年代增强了作品的价值。而审美是在阅读经典时引起创作者的体验和感受,在比较不同作品的时候显露出的审美作用。在不同的时代,都会有创作者阅读经典,从而将其创作成接近理想意义的作品。而恶搞就是当代艺术审美下的产物。
(二)解读
篇10
关键词 艺术 创作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美术作品的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它包括两个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认识;二是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化。这样,一幅油画作品在成为艺术品之前,则要经历两个大的阶段,前者是创作的构思活动阶段,后者是美术创作的传达活动阶段。这种创作活动是一种追求艺术美的过程。
那么,怎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呢?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具有艺术价值?
在希腊语中,艺术一词兼有两种涵义:一是指美的作品;二是指创造、技巧、技艺。艺术品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工技术制品。由此,我们又可得出一点启示,当我们称赞一部艺术品优美时,往往是蕴涵着两层意义:一是指这件作品的表现形态非常优美,二是指这件作品的制作技艺非常优美。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前者对物、对作品。后者对人、对艺术家。
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它必须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二是它必须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受,即具有审美价值。
这两点,可以说是艺术品与伪艺术品相区别的根本特征。首先我们应当排除一种错觉。有人认为,凡是优美的事物,就都属于艺术。这种看法没有区分优美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而自然美尽管可以是艺术的对象,却绝不是真正的艺术本身。
艺术的形式有多种的,因为笔者在本科的专业是油画专业,所以本文从油画创作方面来谈谈艺术创作方法论。油画创作表现的是自然美,是对现实美的再创造。但艺术美不等于自然美,它高于自然美。油画作品反映的是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油画创作的有力根据或根源。
比如,这样一幅生活情景:在暮色苍茫的天空下,有一对衣着朴素,身体健康的农民夫妇,在田野斜斜相对而言地站着,都低了头,把手放在胸前,身边倒着一辆手推车和一个盛满马铃薯的篮子。他们在辛勤劳动了一天正要回家的时候,远处传来了教堂的钟声,于是他们脸上现出虔诚肃穆的神色,双双心情平和地做起了晚祷。这不是法国19世纪农村典型的生活景象吗?在这幅生活景象中,我们看到的正是劳动人民那种纯朴善良的性格美和人与人之间和谐诚挚的关系美。这种现实生活中的景色和美,是法国农民画家米勒在他的名作《晚钟》里为我们描绘出来的。
现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美术正是以这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多彩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而创造的。现实中无论人、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只要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相关,都可以成为美术创作的源泉。假若没有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美术。当然,现实中有些不美或丑的事物,也可以成为美术创作的根据,反映到美术中来,经画家审美意识的加工改造而成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
实际上,人们对艺术与美有许多误解。人们总是以为艺术就是美的;凡是不美的就不是艺术,丑是对艺术的否定。事实上,艺术并不一定都是美的。即是说美术既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现实美,也能根据丑的现实反映现实丑,并且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为什么美的艺术可以表现丑恶?对于艺术家来说,问题并不在于表现对象的丑恶,而在于必须对丑恶作出卓越的表现。丑恶只是题材的丑恶,它只构成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而优美却来自艺术家的智慧和表现力的超绝,它形成了艺术作品的深层结构。由此可见,美的价值具有超越性。在自然美中,它超越自然,而达到仿佛拟人化的理性结构。而在人类的艺术中,它又超越了人类,仿佛回到了本色的自然,返噗归真。
拉斐尔的《圣母》在一个早以被表现过千百遍的旧题材中,他以自己的精湛造诣为之赋予了崭新的艺术内容。从而使这个已死的形式获得了新的灵魂和生命。他的这种艺术表现是如此深刻,正如黑格尔赞叹:“我们确实可以说,凡是妇女都可以有这样的情感,但却绝不是每一个妇女的面貌都可以完全表现出这样深刻的灵魂。”
吴冠中说过:艺术家是最憧憬美的一群人。艺术家的天职就是要将自己血液中携带的,对人类的命运,前途那一缕淡淡的哀愁表现出来,感染他人引发思考。
而在现代社会,有一些画家总是在思考着画什么,什么样的画才可以出名的问题。这种画缺少对艺术的真诚,缺乏那种能打动人的真实情感。这种人实际是在究研成功之路,而非研究艺术本身。笔者在进行油画创作时,不会过多考虑最后预计的效果,因为自己的心情以及想去表现的东西总会随着创作的进行而发生改变。只有凝聚着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创造性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个人的艺术追求作品,才能成就绘画艺术的生命,这无疑也是绘画艺术最为恒久的动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情感的寄托[J].中国油画,2003(1).
[2] 周长江.解读创作[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3] [英]赫伯特・里德.艺术的真谛[M].王柯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