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修养范文
时间:2023-03-17 22:1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修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而今我们正是生活在第二种环境下,身边的佳作经典常常被低俗的事物取代。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的灵魂被侵蚀。我们要做的是与这一环境抗衡,提升我们的文化内涵,重拾我们的灵魂。这需要大众的醒悟,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灵魂是受文化熏陶的,喂给我们什么文化,就能长出怎样的灵魂,我们不能认为现在搞笑低俗的环境是我们的归宿,不能认为我们就应该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前不久,温州某中学一高三同学怪笑三声后跳楼。但他跳楼并不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是迷上了玄幻小说,一个好端端的学生,因为沉迷于玄幻小说而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他的灵魂受到了侵蚀。不可否认,在低俗的环境下,我们的灵魂都不同程度地被侵蚀,被吞噬,我们的价值观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扭曲。本来就不成熟的价值观,本来就很稚嫩的灵魂,怎么经得起低俗的一次又一次进攻与入侵?
当前不少媒介,无论电影、电视,还是网络、报刊等都有一种低俗化倾向。暴力杀戮、宫廷野史、八卦演义等充斥人们的视野,使得人们意志消沉、精神萎靡,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长此下去,人将不人,国将不国。
我们需要学习文化,重拾灵魂。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灵魂高尚的人。我们还是小嫩苗,还有很多养分等着我们去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世界经典文化,都是有益的养分,它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应当努力地去汲取,利用它们不断滋养自己,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让文化濯洗灵魂,成长的花朵一路芬芳,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甜美的果实,更有生命的热情与喜悦。
篇2
一、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教师语言的教育意义首先要求教师语言本身健康、文明、乐观。绝不允许粗俗、低级,不正确的语言出现。课堂上可以用幽默的语言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如在学习《劝学》时,可以幽默地引出一位老者,头发花白,眼中充满泪花给他的小孙子讲述他年少时没认真读书,以至于一生波折、辛酸最后后悔已晚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饱经沧桑的老人还有遗憾,从而告诉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和专心致志做事。这样会大大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教师做到为人师表,语言有很重要的示范性。少年儿童对自己的老师有很强的崇敬感和信任感。教师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围绕在学生的周围。教师伟大和蔼的行为是学生的榜样。那么教师严肃深情的语言就是有效>:请记住我站域名/
三、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教师语言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教师的语言面向的是广大的学生,所有的人都喜欢听表扬、鼓励的话,更何况顽皮好动的学生。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也很脆弱,对于教师来说必须爱护他们,表扬他们,时时处处尊重他们,鼓励他们积极进取。
四、教师的语言在一定情况下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幼小心灵的塑造上是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每一个心灵都需要用不同的语言去启发、去激励。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采用不同的语言去教育培养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
篇3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作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的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声乐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本意。
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
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品位”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说法。这是因为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情感、人生体验的外化,是其艺术观、审美观的音乐化。所以,在歌唱的声音中,常有强烈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韵味,是演唱者文化修养集合式的音乐体现。因此,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趣味低俗的、气质猥琐的人能唱出优雅高贵的歌声;同样,我们也不可能设想一个艺术感迟钝,对音乐缺少本质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动的歌声。所以,我们要想让歌声打动人,震撼人的灵魂,那么,我们必须先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人,做一个真诚而又自然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做一个既能被别人打动又能打动别人的人,做一个远离世俗、远离浮躁而又贴近现实的人。总之,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而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依然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真正的成为“美”的人了,那我们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美丽的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的心灵。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声乐大师的身上得到印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吸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是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比如周小燕先生不但有丰富广博的音乐修养,而且受过哲学、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崇尚理性,热爱和平生活,一直没有停止用音乐来追求真善美,追求艺术的真谛,培养出了很多世界歌唱艺术的拔尖人才。多明戈在上海演出,因感冒演唱有些纰漏(失声),但是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形体语言以及他富有神韵的面部表情实现了高度和谐。难怪有人感叹:“多明戈用心在演唱”依然令人陶醉、令人震撼。
文学使我们丰富,历史使我们厚重,哲学使我们睿智,思想使我们深刻,艺术使我们触类旁通而富有灵感与激情。我们对这些文化积累越广博越深厚,声乐艺术的境界越高,声乐的艺术世界就越宽阔,越新鲜多彩。
从以上来看,文化修养的确是把人引入声乐艺术精神实质、把声乐艺术推向高峰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修养,并视之为声乐艺术灵魂的所在。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2]俞子正,田晓宝,张晓忠.声乐教学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4
首先,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类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艺术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声乐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的,交流思想信息、感情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很强的,因为人人都能歌唱。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因此说:“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结合的最完美形式。”
其次,正因为声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是文学与音乐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为歌词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等。拿现在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十九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能够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本意。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充分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海洋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最后,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说法。这是因为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感情、人生体验的外化,是艺术审美观的音乐化。所以在歌唱的声音中,带有强烈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韵味,是演唱者文化修养集合式的音乐体现。因此,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趣味低俗的、气质猥琐的人能唱出优雅高贵的歌声;同样我们也不能设想一个艺术迟钝,对音乐缺少本质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动的歌声。我们要让歌声打动人,震撼人的灵魂,我们就必须先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人,做一个真诚又自然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做一个既能为别人打动又能打动别人的人,做一个远离世俗、远离浮躁而又贴近现实的人。总之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依然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真正成为“美”的人了,那我们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美丽的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的心灵。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声乐大师的身上得到印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摄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
从以上来看,文学使我们丰富,历史使我们厚重,哲学使我们睿智,思想使我们深刻,艺术使我们触类旁通而富有灵感与激情。我们对这些文化积累越广博深厚,声乐艺术的境界越高,声乐的艺术世界就越宽阔,越新鲜多彩。文化修养的确是把我们引入声乐艺术精神实质、把声乐艺术推向高峰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修养,并视之为声乐艺术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文化修养;音乐;表现力;影响
人类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艺术的灵魂,当然更是音乐的灵魂。 所以我们作为音乐者,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去使音乐散发更加迷人的魅力。
一、音乐与文化修养的关系
音乐本身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我们说音乐的发展史是创作者文化修养的具体体现,也是一类文化修养的高度集中。
音乐是人们容易感知的,也最能与人的感情产生共鸣。我们只有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与作品产生共鸣,也只有这样,在我们表达感情的时候,才能更好地运用音乐元素来表现。音乐因为有旋律和歌词,才使得音乐有了双重表现,而歌词和旋律的创作与世界各国文化有关,具体到我国音乐来说,旋律的创作有的和古代文学中的平仄、韵脚有关,而歌词的创作,与古代文化有关,所以说文化给音乐带来了春天的色彩。因此,音乐才能散发独特的魅力。
正因为音乐具有这些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作为一个音乐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外,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部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在对音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音乐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音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本意。所以,文化修养对音乐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音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音乐艺术的自由王国。
可以说,文化修养与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它对与歌唱者表现音乐具有极大的影响。他把人引入音乐精神境界,把音乐艺术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修养,并将其视之为音乐艺术的灵魂所在。
二、文化修养对音乐表现力的具体影响体现
1.提高文化修养有利于歌者感受和表现音乐形象
由于音乐本身的“意合性”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学习音乐不能靠条理分析来掌握音乐作品,而是要用心去感悟,要吃透音乐,挖掘音乐的深层意识层面上的东西,领会音乐背后之形象,进而透过音乐的形象去领略其文化意蕴。我们要学会利用自身的文化修养去顿悟音乐的涵咏,要积极地运用思维,去感知音乐形象,将音乐与文化中的意象进行沟通,我们所说的音乐顿悟不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循序渐进地不断进行严格推理,而是跳跃式的和整体式的去感知音乐作品。在悟的过程中,主体不能明确意识到它的行程,也因之不能用言语将该过程和得出的结论的原因清楚地表达出来。在悟的过程中,还经常用到形象思维,伴随着情感的体验。所以我们在音乐表达中要学会悟,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聆听、想象、歌咏、演奏等音乐实践,进而从整体上去感悟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意蕴,从而在音乐形象的感染与熏陶中激发自己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修养。例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歌曲,是一首很有文化品位的通俗歌曲,但如果不了解唐代诗人张继的,就很难体验歌曲的深邃意境,当然也就不可能领略歌曲的美感。而从另一方面――严肃音乐来看,更需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
2.提高文化修养有利于歌者体会音乐的意蕴
音乐的本质是主体(创作者、演唱者、演奏者以及欣赏者)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声音外化。所以我们在表现音乐时要多通过表演、音乐游戏、音乐小品、舞蹈等形式,把自己对音乐意蕴的领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进而在自主的音乐表达中畅通思路,放飞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和激活生命力,自然而然地领悟文化内涵,提高文化修养,深化对音乐文化内涵的领悟。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人文学科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建立更合理的知识结构,强化音乐学科知识与音乐表演相结合的学习。在艺术学习中应该养成读书的习惯,不能认为艺术表现与书本学习无关,阅读与具体音乐形式相关的其他艺术作品、理论、历史都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艺术表达出的情感独特性;对所开的专业理论课程要与实际表演相结合,把所学的和声、对位法、曲式分析等运用到音乐作品的分析中去,方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能真正地体会音乐。
3.提升文化修养,有利于整体把握音乐作品,使之可以完整地呈现
篇6
高校教师语言艺术语言修养
随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要适应这种新形势,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学术素养,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修养。语言修养即语言艺术,在课堂中占有很重的位置。
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幼小心灵的塑造上是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每一个心灵都需要用不同的语言去启发、去激励。而英语教师本身因为专业的限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困难颇多,因此必须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采用不同的语言去教育培养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师之传道授业解惑,必借助于语言。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言语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学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语言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都具有端正、自然的教态和亲切感人的生动语言。要使之“寓美于教”和“寓乐于学”,使教师面前的莘莘学子,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感到其乐无穷。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他们在课堂上表情丰富,声调抑扬顿挫,语言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特别是讲到关键处,不是提高声音就是加重语气,就因为教师这个小小的动作,一句句有声色的语言,却使学生频频点头,默默铭记,茅塞顿开。
然而,也有一些教师不注意教学的艺术修养,不认真备课,不推敲语言,不熟悉教材,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有的教师讲课没有激情,不联系实际,或是口头禅甚多,疲劳轰炸,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没有学习乐趣,同样是教师,也同样付出了努力,但是课堂的效果相差甚远,仔细思考,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教师应该把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为其考虑,有信心可以讲好课,这样鼓舞了自己,也鼓励了学生;要在修养上提高自己,把正统的教育内容变成了轻松的论题,生动的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每位教师都期望讲课成功,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更好的教书育人,又可以树立起教师的光辉形象。
一、勤学苦练,提高品位
一位语言学家在谈到教师的语言特点时说,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晰、流畅,把知识的琼浆流进学生的心;教师的语言应该明快、果断,直接说到知识的重点,不拖沓;教师的语言应该炽热、闪亮,把学生引向探索知识的顶点;教师的语言应该坚韧、刚健,带领学生向知识的海洋遨游。这种语言的示范性,给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为戒,督促自己更加的进步。
二、教师的语言文化应该有教育意义
教师的语言修养除了要有教育意义首先要求教师语言本身健康、文明、乐观。绝不允许粗俗、低级,不正确的语言出现。课堂上可以用幽默的语言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虽然能与学生互动良好,但说出的话没有重点,跟学术无关,那么所说的话,也就失去了意义。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书育人,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语言有很重要的示范性,这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师语言的针对性
这是指教学语言既要有书面语言的精确,又要有口头语言的明白易懂,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取得成功常常是因为教师能深入浅出的讲清问题,不成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不能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颠三倒四,词不达意,含混不清。教师要做到自己的教学语言通俗易懂,就必须对教材上的书面语言进行加工、改造,这是一个创造性过程。既要渗透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和需要调整讲授知识的先后,还要把书面语言转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从而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四、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幽默,耐人寻味
教师的语言诙谐幽默,既反映了教师的机智、博学、乐观和风趣,又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很多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最喜欢的是富有幽默感的教师,最不喜欢的是表情淡漠、呆板、语言寡淡的教师。所以融入适当的幽默,创造活跃的气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反馈,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但适当的幽默是要简洁自然,如果一味地追求幽默,东拉西扯,离开教学的重点,即使学生的积极性被带动,因为减少了知识的容量和内容,那也是不可取的。因此,一位教师的幽默感应该是适当,并且见解深刻,在幽默的同时让学生汲取知识。
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还必须提高年轻教师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主体,他们的言行、态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感受,关系到学生对学校的印象,所以提高她们的素质,增强其人文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进行必须的教育培训,开展规范化培训活动;其次,开展帮帮带活动,找一些年长的优秀教师,传授经验;第三,树立典型,对表现突出的年轻教师予以表彰,激励其他人向其学习。
教师语言水平是教师的一种职业修养,不可轻视。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只有教师的语言文化修养提高了,课堂效率才会提升,学生学习的状态会更好,全面提高教师的语言文化修养,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先决条件,也是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的语言文化修养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应该得到大家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章光洁.多元化社会中的教师角色及对.应于教育的启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张会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力.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
[4]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修养;公务员;党性修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212
领导干部、公务员群体的道德修养和主观世界改造任重而道远,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曝十寒,而是一个需要终身不懈努力的漫长过程。如何提升领导干部、公务员群体的道德素养,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加以重视、正视的课题。道德修养的提升是一个需要终身不懈努力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节课的教化、一件事的感悟便一蹴而就,如何摆脱说教式的刻板,让德育工作也能鲜活可亲,良方难寻,但不等同于没有。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仁、义、礼、智、信、孝、廉”等理念始终是我们整个民族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借助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心理失衡行为失范之时弊,无疑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剂良方。
1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提高个人品德修养首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据统计,人类知识更新速度在19世纪是50年,20世纪90年代以后只用了3~5年。由于信息技术的崛起,人类近30年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几乎占了人类有史以来新积累科学知识总量的90%。所以成为学习型人才已是无可争议的共识。而我们所说的学习,其内容不仅仅是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也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再学习、再深化,探其精髓。
现下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更多地接触“快餐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越来越表面化,忽视了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作用,忽视了其中蕴含着的文化科学精神。
这种科学文化精神,可以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深厚内部凝聚力的文化,它能够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一种文化关系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凝聚与和谐。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兼收并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一个突出而重要的特点。也正是这么一个与外来文化不断相容相长的消化吸收,才造就了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三是经世致用之学。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这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个人价值。“务当世之务”,密切联系社会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是经世致用学者的为学宗旨。一言以概之,传统文化在过去、当前、今后的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
同志曾经在《生活情趣非小事》一文中指出:“一名领导干部的蜕化变质往往就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生活情趣不健康开始的,往往都是从吃喝玩乐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的。如果领导干部生活作风上不检点、不正派,在道德情操上打开了缺口,出现了滑坡,那就很难做到清正廉洁,很难对社会风气起到正面引导和促进作用。”生活情趣涉及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思想境界、行为方式和气质面貌等特性的概括和集中体现。
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是公务人员基本的行为准则。崇尚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追求,有何种个人爱好等,都是我们道德素养的直接体现。慎重选择朋友交往,交往中明辨是非,而不随波逐流;克己慎行,慎独慎微慎初,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以人为鉴。古人常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国家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端正自己的交友动机,慎重选择交友对象,坚持正确的交友方式,交往中既要合乎情理,更要合乎法度。做到择善而交,就要多同广大群众交朋友,多同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交朋友,多同先进模范英模交朋友,多同专家、学者、师长交朋友,有意识地净化自己的社交范围,近朱者赤,而不要近墨者黑。人的生活情趣爱好,还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品德修养的优与劣。先生认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诗、书、画、乐等,可用以培育个人的审美意识及艺术情趣。在这个基础上,美育教育、智育教育才会将人格追求引向更高的境界,引向真、善、美的和谐发展之中,学习成为自尊独立、自强不息、宽容大度、懂得生活、充满情趣而又能国家有用的人。
3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说到健康,人们往往理解为身体的健康,片面地强调为要加强身体锻炼。《礼记・大学》云“富润屋,德润身”,意思是富有的人家里必然辉煌夺目,而品德高尚的人,可使他的行为更加美好。我们常常说的“修身养性”,也是同样的道理。“修身”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养性”强调的是内心的和谐。
当前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公务人员理想信念淡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和现象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格格不入,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不仅会败坏社会风气,还会影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阻碍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首先就个人而言,我们要做到的是心理要和谐。要知足常乐,减少不切实际的幻想,保持适当的欲望、合理的追求。其次是人际关系的和谐。遇事不妨多为他人想想,学会换位思考,眼睛不要只盯着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更要多看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4培养坚强韧性的意志和勇气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恒心、毅力是一种心智状态,所以是可以通过培养训练得到锻炼和提升的。毅力,是源自人们内心的一种忍耐力,是一个人在完成学习、工作、事业等目标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持久力。毅力是坚持不懈,毅力是不屈不挠,毅力是一个人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否做到自信、专注、果断、耐挫的力量源泉。毅力是一种强有力的信念,坚韧持久而不会轻易改变。
毅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心。一个人对自己的事业、生活充满热情,充满信心,就会积极努力,正视困难,不畏挑战,敢于胜利。如若不然,则会畏难怕苦,容易退缩,轻易放弃,安于现状。所以信心是毅力的前提条件。其次,要有强烈的渴望、执着的信念。愿望有强有弱,有迫切有疏远,弱小的愿望很容易被生活中的风浪扑灭。强烈的愿望则能支持我们抵抗生活的疾风劲浪,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再次,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努力缺失方向,若误入歧途则与初心渐行渐远,积重难返。目标要有,也不能过,若脱离实际,则成为空想,无法实现。最后,要有积极行动。有了目标,就要积极行动。
胸怀浩然之气,积极努力,不仅是对自身修养的锻炼提升,自强不息也应该成为党员干部、公务员群体的先进特色。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摸着石头过河走到了深水区,攻坚克难的过程中离不开坚强韧性的意志和勇气。
参考文献:
[1]冯书生“文化‘三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讨会综述[J].道德与文明,2011(3)
篇8
一是文化修养。文化底蕴成为文艺作品、品格、品位的重要标准,演员的文化修养也成为高低优劣的最后决定性因素。
二是文学修养。文学修养是分析、理解剧本的基础,而分析理解剧本,又是表演的基础。所以,文学修养对于表演艺术来说,就是基础。只有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对剧本的题材特点以及情境、情节线、冲突、语言等等,进行合理分析,并有准确的理解。
三是艺术修养。要对艺术的各门类,包括话剧、歌剧、舞剧、戏曲、舞蹈、美术、音乐等等,有比较全面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胸有成竹。就会知道艺术修养对于当今社会是何等重要了。
演员的艺术创作,范围所及,无边无际。演员自踏入表演艺术大门,到艺术生命落下帷幕,每时每日都要留心观察、感觉和体验周围的生活。晨起你能体会生活的清新,晚归你可感受工作的壮美,漫步街头你可感受人们的节奏,静观角落你可觉出独特的活动。坚持不懈,日积月累,你的感觉仓库就会丰富起来。这样演员所塑造出的艺术形象,才能常常闪烁出灵感的光辉,美不胜收。
演员的情感是很脆弱的。人的情感不是自来水,关上水龙头水就没了。人也不是可随意操纵的物体,他有自己的意识。通常,我们在生活中看见有人哭了,他不是一下子就哭出来了,他会有一个伤心的过程;停止哭泣也不是一下子就停止,而是会抽泣一会儿。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演员不要表演情绪。人的情绪不是表演出来的,它是由内在的(内心独白、内心视像)变化所产生的。
真正的表演艺术是――演人,不是“演戏”。演员的任务就是在舞台上塑造活生生的,具有鲜明性格、富于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
一个演员在登上舞台时,是按照自己的创作设计去表演身段,去塑造人物。而观众是带着新鲜的审美要求来审视舞台上的演员的,当演员塑造的角色栩栩如生,与观众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一致或相近时,表演者和欣赏者就达到了共鸣。观众就会以热烈的情感反映,掌声鼓励。演员得到激励,就会仔细琢磨,把观众认可和欣赏的地方巩固加强,使以后的表演更加有声有色,不同凡响。
为此,演员就要经常不断地培植这种能力,随时随地地打开灵敏的感觉神经的射线,射向生活的各种场所、各种角落,扫描一切事物活动的踪影,哪怕极其细小的形象信息,哪怕表面看去令他人兴味索然的东西,也不要在你的感觉监视下让它轻易溜走。这样,年深日久,在大量的探索与发掘过程中,你定然能在他人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生活里,感觉到为创作所需、为人物所有的丰富而新鲜、生动而独特的材料。同时,你自身的敏感能力,也会由久经磨练而变得越来越敏锐。
如果演员塑造的人物脱离生活、远离观众的审美需求,观众觉得台上的人物不顺眼,就会冷落舞台,甚至起身离去。这对演员是一种极大的刺激,同时也是总结教训的好时机,从观众的反应中了解观众的需求,调整自己的表演,才能创作出符合观众审美意识的艺术精品。
篇9
一、“根”与“源”――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教育的“根”,儒家教育思想是教育的“源”。儒家思想讲求学习诗、书、易、礼、乐、春秋――“六艺”,而“六艺”是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史学、哲学、宗教、科技、生产等各方面情况的文化典籍。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而言,学习掌握以上所有方面的知识是不现实的,但是了解涉猎却是必要的,因为从广义的角度而言,这些知识就是文化与传统,它们可以为教师、乃至学生打开广阔的视野。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思想、文化、艺术,“以史为鉴”大抵应该就是对于教师文化积淀的要求了。
儒家思想提倡“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思想是“仁”。这个“仁”完全可以等同于西方思想体系中的“仁爱”,不论是放在国家统治的层面上,抑或我们现在正在完善的和谐社会,还是对于日常人际交往的处理上,都是最基本的原则。对于教育而言亦是如此。试想一位没有爱心的、对于学生的需求与困难视若无睹的教师,怎么可能被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教师?
儒家思想践行“以修身为本”,换而言之,就是以充实传统文化为积淀的不断自我教育,以追求自身修养、成就与完善事业为目标的人生追求。
当然,从现代人的角度而言,独善其身是狭隘的,所以我们应该将自我提升所获取的精髓与优秀经验推广传递出去,使之践行于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二、教育重于始
教育重于始。教育的初始阶段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建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的基础。那这个基础指的是什么?
首先是从小做起,提升人的道德水准。这个“小”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从低龄时做起,二是从小事做起。针对这样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传统文化中那众多的童蒙养正的经典,例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朱子家训》等。以《弟子规》为例,“总叙”中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清楚地排列出初学孩子应该学习的正确步骤――首要是“道德修养”,次要才是所谓“知识技能”。所幸2007年时笔者就已了解到,从08年1月起,北京东城区三万多名中小学生将开设《弟子规》必修课,年龄为小学三年级――初中一年级。能够有此教育计划,我们算是走出了第一步。
初学的孩子已经开始熏染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时,作为我们现在的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面对他们即将面对的教学对象就不能再错失这样的机会了,这一课他们必须要补!
那么如何提升教师的修养呢?笔者认为需要通过学校教育体系、自我内在追求两方面来进行二重完善:
第一重,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入手。
措施一:从课程培养体系入手,建立传统教育课。这一点,似乎有些困难,因为现今各大专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英语、体育等)和专业理论技术课程两大方面,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所占课时比例已经不小了,甚至有时会影响专业课程的开展,或者不够尊重某些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另外,各大专院校的课程培养体系多数已定型确立,甚至某些重点大学可能会沿用数年,要想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对是比较困难的。
虽然一些国家重点大学已经将国学等传统文化课程正式引入了教学体系,但影响力尚显不足。有些大学,例如笔者供职的大学,则将传统文化课程引入公共选修课体系,作为弥补,但同样存在不能普惠于学生的问题(有些学生还没有接触学习传统文化的意愿)。
措施二:通过非课程体系予以弥补。可能采取的方式如下:1.开办“国学大讲堂”类学术活动,邀请学界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研讨交流活动。2.利用传媒提供的机会,例如前两年热播的央视《百家讲坛》中的“于丹《论语》心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等,深入浅出将传统教育与人们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加以联系,运用传统经典予以解决。
第二重,引导教师教育学生、乃至更多人将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自我的内在追求。作为教育体系、传媒机构、家庭背景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达到的目标,但如果我们每一层面上都去做了,距离目标总是会近一点。例如,前文中提到的教育机构的努力;央视等主流媒体的引导;每个家庭、每对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期望与重视。这些因素最终势必会形成一股潮流――影响社会对于教师修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修养是不断提升的、长期的过程。作为教师,如果能够意识到传统教育对于学生、对于教育、对于社会将来发展的益处,就应该通过自己的行动激发学生形成了解、学习、理解、践行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会藉此星火相传、代代不息。
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每每思之,都觉得肩头不轻。怎样成为一个好的引导者?的确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教师的至高境界是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水准。三个被经常提到的词,传达出的文化内涵却不可谓不宽广不深厚。何为道?恐怕决非大多数人可以明晰与践行。所以,作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终身不断地充实、发展、提高、完善自己。这是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修养的根本原则。
从现今的教育现实来判断,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补上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课。有了传统文化的基础,师德的缺失就不应该成为问题。这是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修养的现实需要。
从未来教育科学技术状况的展望来审视,作为教师也必须把不断地充电作为生活的习惯。笔者曾经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摆明了现在音乐演奏技术和音乐普及的现状,提醒那些仅仅掌握初级音乐教育能力的教师们不要停下学习的脚步,因为停在过去的能力上睡大觉,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遭遇中年失业、被社会淘汰的危机。这是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修养的必然选择。
根本原则、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三个方面,奠定了我们这一代教师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必由之路。当然只明确这三点是不够的,明确了还停留在意识层面。重要的是践行,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学术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摘 要 运用调查、访谈、文献资料调研、逻辑与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修养现状、存在的问题、受制因素、未来的走向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高校高水平训练长足发展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是制约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修养培养主要因素。
关键词 高等学校 高水平 运动员 文化修养 研究
一、前言
2012年7月3日,刘延东在《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广大运动员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切实做好运动员保障工作,是体育事业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命题之一,对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总书记2008年9月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关心运动员的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运动员社会保障工作。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为运动员就学、就业创造条件等政策措施。
新时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何抓住机遇,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后备人才,尤其是如何把广大从事高水平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成更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努力开创高校高水平训练新局面,已成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培养的受制因素研究
(一)学、训矛盾突出,制约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培养
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缺失是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一个弊病,而“体、教结合”旨在通过加强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提升其文化素质,从而避免“邹春兰式悲剧”的再现,已在当前的业余训练工作中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推广。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高水平训练目标调整不合理、不到位,特别是对高水平运动员这个特定培养对象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导致“体、教结合”在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工作中流于形式,学、训矛盾日益突出。
(二)竞赛系统、教务系统利益矛盾,制约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培养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工作中的开展主要是以高校竞训处承担专项技能训练、高校教务系统承担文化教育的方式进行。然而,长期以来体育系统受金牌战略的影响,各级高校竞训处都把培养优秀运动员作为最主要的目标;而教务系统受“学分指挥棒”的导向,所看重的仅仅是高校在校学生完成必修课程及专业学分,并借助高水平运动队员的专业特殊性,从而增加学校的就业率和知名度。正是由于竞训系统和教务系统截然不同的利益导向,使目前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无法达到预先的设计效果。
(三)体育系统自身对文化教育的轻视,制约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培养
在全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在更多的时候是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学校为了争金夺银,提高知名度而必须完成的各项繁重训练任务,成为无视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最好借口。时至今日,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引起广大体育一线教练员的真正重视,在对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教练员的调研中发现,有三分之一以上教练员认为学生参加高水平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三分之二以上的教练员承认参加高水平训练会占用文化学习时间,并表示现行体制下无法化解。
(四)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学习动机不足,制约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培养
调查发现,高水平运动员对参加训练以外的文化修养课程基本上是抱着不乐观的态度,普遍认为在现今社会发展水平下,参加专业高水平训练并取得专业成绩是今后走向社会谋得一份稳定工作全部条件,同时,参加高水平训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致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学习文化,另外,大多数的高水平运动员自认为掌握了专业运动技能,产生一定的优越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文化修养课程其他方面的学习。从学生参与高水平训练的动机来看,单纯地想进入高水平队、拿成绩,忽视其他文化修养课程的学习的大有人在,所以,现在学生参与高水平训练的目的和动机的转变势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修养培养工作的开展。
三、结论
(一)贯彻“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新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高水平训练以追求知名度、竞技名次为主的单一目标将逐渐弱化。而通过高水平训练塑造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将得以提升,高校竞训部门的职能也将得以调整,更加关注人的健康及全面发展。未来,学生参与高水平训练的兴趣爱好动机和培养文化修养动机等目标将会慢慢凸显,并将占到重要地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未来发展将逐渐实现由培养输送优秀后备人才的单一竞技目标向以人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转化,并在成长及发展中实现竞技目标转化。
(二)满足学生发掘天赋和潜能的需要
“体、教融合”模式将进一步得到拓展并实现突破,高校高水平训练回归教育是必然。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决定了体育本来就是教育的一部分,是教育的重要一环。我国一直以来采取的“三级训练体制”为我国竞技体育做出了重大贡献,那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对竞技体育的整体需要造成的。但在目前情况下出现的众多问题表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已经出现同社会不和谐的状况,即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同时,国民健康素质迫切提高的体育需求同我国现阶段高校高水平训练体制的矛盾也在日益激化。这也是一直以来单一的重视运动技能的教育的训练体制所造成的。特别是作为基层的高校高水平训练体系更应该注重体育的教育的功能,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高校高水平训练“回归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教育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全面发展的根本。
(三)训练效益的提升
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科学化与系统化。现代的高水平运动训练是一个集科学化与专门化于一身的管理过程。由于高水平运动训练在人才培养方面将不断朝着全面多元、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这要求在单位时间内高水平运动训练工作必须创造出较之以往更高效率,从而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有效降低竞技体育的高淘汰率。为此,高水平运动训练工作应当将提高成材率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在从选材到训练等诸多环节中,做到科学、合理、高效在选材阶段,应根据学习成绩优先的特点,制定完善的选材标准体系,通过科学的跟踪研究,及早发现文化成绩及道德素养有问题的学生加以指引和教育。在训练阶段,要处理好出学习成绩与专业技术的关系,避免拔苗助长的短期行为,提高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成正比的成材率。
参考文献:
[1] 刘青,温建等.新时期四川省业余训练走向研究[J].体育科学.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