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2 05:2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商考察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商考察报告

篇1

超声波流量计供应商的入围资质要求1)必须具备的资质包括: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ISO9000及以上认证,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计量器具形式批准证书等。2)参考的资质包括: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防爆证书、专利证书、设计证书,企业荣誉及获奖荣誉证书等。3)其他要求:入围供应商的国内商须提供或具备:生产厂商的生产资质,生产厂商出具的该项目或者年度授权书;近三年国家干线、山西省主要相关业绩;近三年相关业绩合同;近三年财务报表等。调压撬供应商的入围资质要求1)必须具备的资质包括: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ISO9000及以上认证,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进口)/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国产)、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压力管道第五组元件组合装置)等。2)参考的资质包括: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专利证书、设计证书,企业荣誉及获奖荣誉证书等。3)其他要求:进口设备入围供应商的国内商须具备:生产厂商的生产资质,生产厂商出具的该项目或者年度授权书;近三年国家干线、山西省主要相关业绩;近三年相关业绩合同;近三年财务报表等。国产供应商须具备:为供应商直接投标,不接受中间商;近三年国家干线、山西省主要相关业绩;近三年相关业绩合同;同类产品检测报告;近三年财务报表等。

旋流(风)分离器、汇管等非标压力容器供应商的入围资质要求1)必须具备的资质包括: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ISO9000及以上认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设计许可证(压力容器A2及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压力容器A2及以上)等。2)参考的资质包括: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专利证书、设计证书,企业荣誉及获奖荣誉证书等。加臭设备供应商的入围资质要求1)必须具备的资质包括: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ISO9000及以上认证,加药机防爆证书、计量证书等。2)参考的资质包括: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专利证书、设计证书,企业荣誉及获奖荣誉证书等。采购人员应尽量收集相关资料,以寻找潜在的供应商。通常有以下渠道:1)行业报刊、年鉴:可获取制造、产能或产品等信息。2)黄页及互联网:可获取潜在供应商介绍、产品信息及联系方式等。3)上市公司年报:可以提供潜在供应商的产品和财务评价方面的信息。4)行业性展销会:可获得潜在供应商及产品介绍并可进行直接的沟通。5)销售代表:可直接获得产品和潜在供应商的相关数据和信息。6)商业咨询公司:当必要时,可通过专业公司获取潜在供应商的财务状况、信用、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信息。

物资供应商的选择应建立在充分的考察与评价的基础之上;原则上应对拟入围厂家进行考察,并需填写《供应商考察报告》,考察厂家须遵守以下规定:a.首先应根据相应资质要求明确生产厂商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资质不符合厂家不予考察;b.考察内容主要包括:工厂基本资质、生产设备、检测设备、试验设备、人员资质、业绩等。还应了解原材料来源、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体系、销售价格、供货周期、售后服务等;c.考察结束一周内应根据实际考察结果填写考察报告。考察报告评价将作为是否选择供应商的重要依据。一种物资的合格供应商应不少于三家,并做好备用供应商的储备与联络,以保证供应商的及时更新与应急供货之需。管材、热煨弯头、管件,阀门、流量、调压设备等工程物资必须保持3家及以上的供应商。根据对供应商的评审、公司发展策略和采购策略,对供应商进行适当的管理可以监督供应商遵守公司的采购政策、促进供应商服务水平的提高、提升合作关系。1)让供应商清楚的知道公司的采购政策和评价方法以及评价结果所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鼓励供应商提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可行且必要时,鼓励供应商参与公司相关设计与施工计划,或公司参与供应商新产品的设计开发。3)对于长期表现优秀的,或配合公司紧急需求、及时解决较大困难的、或在协助公司成本控制方面表现突出的供应商,可以赞赏信、增加采购比例等方式予以鼓励。4)对于及时交货率较低、质量状况较差、数量短缺等供应商,应视情况向其口头或书面投诉、要求整改乃至索赔扣款等。建立供应商资料库,记录每个供应商的名称、地址、供货范围、性质、联系人、联系方式、开户行信息、开始或停止使用的时间等信息,并定期维护、及时更新。

作者:徐志杰 单位:山西压缩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篇2

[关键词]超前掌控;物流绿色通道;集中采购国产化制造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3-0008-02

川气东送工程是中国石化21世纪重点战略性工程,也是国家“十一五”重大工程。工程的建设投运,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中国石化核心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使管道沿线省市天然气供应量增加2910%;70多个城市、数千家企业、近2亿人口从中受益。

川气东送工程国家批复投资62676亿元,是国内第一次规模开发超深高酸气田,包括勘探开发、气田建设、天然气净化、长输管道、天然气利用上下游一体化等复杂系统工程。建成净化厂处理酸气能力100亿方/年,年产净化气758亿方,年产硫黄188万吨。管道工程总长为2170千米,其中干线全长为1635千米;达州、重庆、江西、南京、武汉、上海支线等共计535千米。由于其具备特大型、超复杂、安全高风险、质量高标准、施工高难度等特性,如何确保安全优质高效建成投运,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

1 构建特色体制机制,发挥整体资源配置优势

(1)以“安全供应、资源共享、动态监管”为主线,积极推进“归口管理、集中采购、集中储备、统一配送”的物资供应管理体制。物资安全供应就是确保高含硫气田物资质量可靠,实现工程本质安全;资源共享就是实现物资资源在工区内统一调度调剂;动态监管就是对工区物资供应管理实施全过程监督控制。指挥部物资装备部作为川气东送工程物资供应管理归口部门,负责指导、协调、监督、考核等物资供应管理工作。同时,组织协调川东北物资供应储备中心按照区域集中采购目录的要求,负责开展区域集中采购、集中储备和统一配送。

(2)建立完善了“计划直线运作、区域协同采购、全面质量监控、统一调度调剂、现场服务协调、采购供应监管”六大协同保供机制。计划直线运作机制:川东北工区各参建企业的物资需求计划统一提报指挥部,进行汇总、平衡、分交;区域协同采购机制:组织各企业联合谈判,确定供应商和价格,由企业实施采购;全面质量监控机制:采取不同检验方式,对进入工区所有物资实施质量控制;统一调度调剂机制:对库存、期货等物资,根据生产需要,统一调度使用;现场服务协调机制:组织各方对物资装备的安装、调试、使用、维护等进行现场服务;采购供应监管机制:制定制度,规范流程,对工区内采购和供应过程予以监督、检查和评价。

2 严控物资质量,确保安全供应

21 严格事前控制,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1)坚持主要工艺设备、材料必须签订技术协议。从防范高温高压超深剧毒和建立安全工程的角度出发,坚持主要设备、材料必须签订技术协议。从规格、材质、工艺流程等方面严格生产技术规范,确保在满足技术标准的前提下签订采购合同。供应商对照技术协议严格生产工序和原料准备,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技术协议进行验收、安装和调试。在川气东送管道、普光集输、达州化肥等项目中得到了全面的落实。

(2)提高供应商准入标准,控制供应商选择风险。根据中石化总部供应商管理规定,结合工区特殊的地质构造特点,在中石化供应商群体中,优选适应工程工况特殊要求的4批323家供应商,涉及5个专业,16个大类的关键品种。在选择供应商过程中,做到“三个必须、两个结合”,即必须是中国石化资源市场网络成员,保证选择主体相对成熟;必须是业主单位或相关用户推荐,保证经过实践使用验证;必须开展供应商现场考察,形成考察报告。资源紧缺和卖方市场的生产急需物资,结合生产需要予以认定,技术领先和产品独有能满足高含硫气田需要,结合技术需要予以认定。在“三个必须、两个结合”的基础上,了供应商名单,控制供应商选择风险。

(3)合理布局,建立应急保障体系。为应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工程本质安全,构建了物资应急保障体系。按照“贴近现场、合理布点、快速反应”的原则,建立5个应急物资储备库,结合工程情况制定应急物资储备定额,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建立应急保障联动机制,制订应急预案,统一资源配置,统一实施调度,确保工程建设应急物资供应。应急保障体系的建立,在清溪一井可控性溢流、“5•12”地震灾害、地面工程应急演练和龙八井抢险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严格事中控制,建立质量检验控制体系

(1)建立并完善质量检验控制网络。质量检验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直接影响被检测产品的信誉、质量水平和企业的利益[1],完善质量检验控制网络是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设立物资质量组织机构和检验机构。专门设立物资质量管理机构,负责物资质量监督管理,并成立储备中心质量检验站,负责开展物资检测检验工作。二是夯实质检站软硬件基础建设,提升专业检验力量。修建专业质检楼和钢管检验车间,配置检验仪器设备92台(套),检验人员全部取得质量检验资格证,并通过了国家级实验室认可资质,成为中国石化在西南地区集石油专用管和钻井泥浆材料均具有国家级实验室认可的权威检测机构。通过硬件配置、软件提升,以组织体系为载体,用制度流程为支撑,构建了工区质量检验控制网络。

(2)重点关键物资组织开展驻厂监造。按照中石化总部监造目录,对涉酸的设备材料、压力容器等重点关键物资,委托第三方等专业机构进行驻厂监造,并组织开展巡检,及时反馈监造信息,掌控生产制造状态,保证了供货物资质量。

(3)加强物资质量检验控制。建立工区必检物资报检、非必检物资入库验收和使用前检查的物资质量检验控制体系。制定重要物资必检物资目录,实施必检物资报检和集中统一检验。目录外的非必检物资,收货单位根据产品合格证,对物资外观、数量、包装等进行标志标注验收入库。必检物资要求有合格的检验报告,非必检物资要求有验收记录,否则不予使用。

23 严格事后控制,建立质量动态评价机制

(1)严格质量问题反馈制度。一是建立质量问题零报告制度,各参建企业每月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书面报告;二是建立川东北工区范围内物资质量通报制度,并按月质量管理通报,监督物资质量管理工作开展,督促物资质量问题处理的落实和整改。

(2)坚持用户评价产品质量制度。明确并坚持对工程建设物资实行用户评价产品质量制度,建立用户与采购主体的互动反馈,开展采购主体对用户单位进行物资质量使用情况回访,掌握物资在工程建设生产中应用情况,征求用户单位意见,实现物资供应全过程的互动。

3 创新工作机制,确保及时供应

篇3

关键词: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实务

企业采购业务管理是为了促进企业合理采购,满足生产经营需要,规范采购行为,防范采购风险,以实现企业目标。根据2011年8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7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roduct Price Index,下称PPI),比去年同月上涨7.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11.0%(国家统计局网站)。PPI反映的是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示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面对的成本压力。

在当前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在全国涨“薪”一片的大环境中,企业采购业务作为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基础环节,如何取得质优价良的物资和服务,降低生产成本,逾来逾重要。采购在企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购进原材料和辅助材料成本要占到一般加工制造业生产成本的50%以上,采购物料成本更是占了中信大锰产业园内的各个产品最终产品生产成本的84%~98%,甚至有一个新能源产品人工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低于2%。这意味着,在获得物料方面所做的点滴成本节约都会对利润产生重大的影响。加强采购管理控制是中信大锰产业园提升内部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为了提供不间断的物料流和物资流从而保障正常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当条件允许的时候,将所购物料标准化,以最低的总成本获得所需的物资和服务,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以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目前企业采购业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

1.采购制度不统一,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不畅

中信大锰产业园采用供销一体化经营策略与公司采购制度不统一,达不到与整个公司的协同效应。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不畅,项目部门(生产单位)对物流部的工作经常采取强硬态度,而负责采购的物流部与项目部门(生产单位)的合作不热心,导致有时采购回来的商品不符合实际需要,导致了部门间的冲突和扯皮推诿现象,造成了时间和资源浪费。例如,物流部按采购计划购买了一台高精度的材料元素分析专用实验设备,价值近百万元,设备回来后才发现某些指标、性能不能完全满足实验需要,而该设备是国外进口的,退货,维护升级成本很高,后来只能将就着使用,造成极大的不便。采购队伍力量有待加强。

2.零星材料采购业务组织

中信大锰产业园从201 1年才正式投产,为提高工作效率,早日建成投产,今年以前在项目建设期的一些零星材料采购业务都是项目组自行组织采购;但投产半年以来,并没有把该零星材料采购业务转移到物流部,不利于采购业务的集中管理和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堵塞管理漏洞。

3.供应商的选择和采购机会

中信大锰产业园内的项目都是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产品,有特殊性,项目负责人依仗技术优势,往往对采购业务施加了不恰当的影响,甚至于在很多进时候直接就决定了供应商人选,有很大程度主观性。不利于企业在采购价格、质量、效率方面的风险控制。供应商的评估和准入制度还有待完善。采购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使用水平有待提高,原料采购的缺乏快速反应机制,容易错失最佳的采购机会。而新能源新材料产品的主要原料如锰原料、钴原料、锂原料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多,价格波动大。例如,2010年金属锰的最高和最低价的差额超过5000元,四氧化三钴的价格2010年3月份到5月份2个月的时间内,每吨价格波动达到2万-3万元,这对产品的成本影响很大。

4.产品质量的监控

产品的验收往往是到货检验,不能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进行全程的动态监控,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容易发现质量隐患,难于解决出现的残次品问题,也容易造成停工损失。

5.绩效考核

缺乏可操作性强的绩效考核制度,使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对供应方的考核局限于定性的主观判断,缺乏规范的流程和科学依据。对物流部的考核缺乏具有可操作性实施细则,不利于做到责、权、利的统一。

二、对企业采购业务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统一的、科学可行的采购管理制度

尽可能地做到集中采购,使企业的采购业务集中,避免多头采购或分散采购,以提高采购业务效率,降低风险。加强各项目部门(生产单位、技术中心)与物流部的沟通,避免因为沟通不畅而使采购业务的执行偏离预期目标。打造个体素质高、群体结构优、专业门类全、人才数量足、发展后劲强,能够为中信大锰工业园提供物有所值的商品的采购队伍。

2.改善供应商的开发和管理

供应商的开发和管理是整个采购管理体系的核心,其表现好坏与否也关系到整个物流部的业绩。一般来说,供应商开发包括的内容有:供应市场竞争分析,寻找合格供应商,潜在供应商的评估,询价和报价,合同条款的谈判,最终供应商的选择,在供应商的开发和选择上。供应商的选择是采购的第一道关口,优质的供应商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优化采购成本,对于关系到量产产品的供应商要有严格的评价过程。在大多数的跨国公司中,供应商开发的基本准则是“Q.C.D.S”原则,也就是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并重的原则。考虑到控制的成本、效益原则,建立科学、可行的供应商开发和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1)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选择制度,企业管理部负责组织制定供应商体系评价标准,负责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供应商管理体系评价,负责供应商评价工作小组的组织、管理工作。物流部参与供应商的体系评价工作,负责对供应商的日常评价工作,负责提供现行供应商的的信息资料。技术中心负责评编制供应商的评价计划,参与供应商评价工作,负责维护供应商资源库并提供相关信息资料。技术中心把供应商的评价计划传递到企业管理部,物流部把供应商的日常评价传递到企业管理部,企业管理部制定评价计划。

(2)成立有技术中心、企业管理部、财务部、项目部门(或生产单位)、物流部人员参与的供应商评价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将供应商自查表先发给供应商自查,供应商将自查结果资料交报给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审定结果合格后组织现场评价,对供应商的资质信誉作出初步评价。

(3)由有技术中心、企业管理部、财务部、项目部门(或生产单位)、物流部人员参与组成的小组,对供应商实地考察。在实地考察中对供应商管理体系、合约执行能力、财务状况、设计开发、生产运作、测量控制和员工素质等方面进行现场评审和综合分析评分。主要考察供应商的质量体系;计量管理;设备管理;供应商对其上游供应商管理;培训管理,关键岗位人员是否有完

善的培训考核制度和记录。最后形成双方签字认可的考察报告。

(4)根据评价组对供应商作的评价结论报首席执行官审批后与合格供应商签定质量保证协议。公司受理供应商的投诉,按情况是否属实和严重性决定是否对供应商评价工作小组进行考核,以防范舞弊风险。

(5)由物流部负责人督促采购主管对供应商进行每月绩效跟踪考核,包括3月一次的验收与缺陷记录;交付和价格绩效。建立供应商年审制度,业绩引导订货机制,相关部门根据批准后的供应商评价报告和更新供应商管理系统信息作出供应商名单的调整。

3.加强采购价格控制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在提高产品产量、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首当其冲是价格战。因此,企业除加强管理、优化组织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外,更应注重构成产品的生产资料的采购成本的降低。而企业中各相关部门购进的原、辅材料、设备、建筑材料、各类商品及其他物资,都在不同层面影响产品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采购价格控制是采购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采购不仅仅是物的问题,因此价格控制的本质也不是以价论价的过程,它的本质是建立一套适应市场发展的管理机制,是规范物资采购的手段,是企业精细化管理、降低产品成本的一个极为重要方面。

(1)价格决策。提高决策效率,建立原料采购的快速反应机制,把握好最佳采购机会。采购过程中的价格决策要做到科学有效、公开公正、比质比价、监督制约,杜绝采购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发生,大宗采购要尽可能的采用公开招标。公司成立由主要领导任主任,成员包括各部门负责人的价格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和负责公司的价格管理工作。

(2)情报。物流部和财务部要广泛收集采购物资的质量、价格等市场信息,掌握主要采购物资的信息变化。做到对主要采购物资价格变化的即时的、动态管理。提高采购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使用能力,获取充分的市场信息,做出正确的采购决策,尽可能做到在低点用合同锁定采购价格。

(3)采购价格的确定流程。首先,物流部向供应商询价。接受询价的供应商应在三家以上,询价过程和供应商的报价要如实登记备案。其次,采购价格经财务部审核,按照审批权限报有关领导审批后,进行采购合同谈判、签订合同与执行。公司常年使用的大宗物资采购业务,由公司首席执行官率领采购谈判小组与生产厂商直接谈判、签订采购合同。最后,物流部把采购资料及合同交财务部一份做好备案。

4.完善采购业务流程

由项目部门(或生产单位)提出需求计划,生产安环部审核后报分管领导后再报首席执行官审批。物流部凭审批过的需求计划表安排采购事宜。货物采购回来后由使用单位或者专门的验收部门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单),财务部根据已审批完的付款申请书按合同约定付款。企业严格预付账款和定金的管理。涉及大额或长期的预付款项,每月进行追踪核查,综合分析预付账款的期限、占用款项的合理性、不可收回风险等情况,发现有疑问的预付款项,及时采取措施。采购业务的执行过程中,要实行内部牵制制度,保证计划、授权审批、执行、付款、记录由不同的人执行,相互牵制。事前、事中、事后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进行全程的动态监控,避免因采购产品质量事故造成损失。

5.加强会计系统控制,建立退货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

企业按新会计准则加强对购买、验收、付款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详细记录供应商情况、请购申请、采购合同、采购通知、验收证明、入库凭证、商业票据、款项支付等情况,确保会计记录、采购记录与仓储记录核对一致。企业指定专人通过对帐单等方式,定期与供应商核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等往来款项。

企业建立退货管理制度,公司在与供应商的合同中明确退货条件、退货手续事宜。对退货事宜,要及时收回退货货款。涉及符合索赔条件的退货,由物流部负责人考核并要要求采购主管督促经办人在索赔期内及时办理索赔事宜。

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由企业管理部每月对采购价格、到货及时率、验收合格率、档案管理、合理采购量等指标进行考核,将物流部人员薪酬与采购业务指标完成情况挂钩,要把供应商也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来,确保内控措施能得到切实执行。从管理体制上加强对物资采购决策者的监督;对物资采购人员形成长期有效的教育机制;凡是主观上有意做出损害中信大锰产业园利益的人员,一经查实,必须追回损失,并坚决辞退当事人员和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篇4

美国目前的政府采购主要有以下特点: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除国防部和交通部外,联邦政府其他机构及国会的政府采购统一由联邦总务署(GSA)负责。2004年联邦政府采购总额约3000亿美元,其中联邦总务署供应服务中心(FSS)采购400亿美元,其他大都是国防采购。

1. 政策上高度统一。联邦政府采购政策管理办公室(OFPP)成立于1974年,为总统行政和预算办公室(OMB)下设职能机构,负责联邦政府采购的统一政策管理,不负责有关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和监督工作。设立OFPP的目的:在行政机关采购制度的制订过程中发挥总体指导和协调功能,它通过普遍适用于各个行政机关的规章制度,协调具体采购活动的实施。目前,OFPP有13名工作人员,主任经参议院批准后由总统任命,其他人员包括采购分析师、会计师和律师等。

OFPP的主要职责是:拟订有关法律草案,提出修改或制定法律的动议,代表政府各部门在国会立法时向国会反映意见和建议;组织制定联邦政府适用的政府采购政策和法规,不断规范采购程序;负责政策性指导,核批各政府部门依采购法律法规拟定的有关补充规定(包括任何制度调整)。

联邦政府采购的政策目标是:获得最佳价值,包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成本,缩短采购时间,促进竞争,实现社会目标,降低商业和技术风险,提供一揽子采购服务。

联邦政府机构遵循的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主要有8部:《联邦财产和行政管理服务法》、《合同竞争法》、《诚实谈判法》、《购买美国产品法》、《小企业法》、《信息自由法》、《及时支付法》、《WTO政府采购协议》。此外,还要遵循《联邦采购条例》(FAR)。FAR是专门的政府采购法规,比较详细地规定了最重要的采购制度、政策和程序,政府机构按照该法规具体实施政府采购。FAR由FAR本身及各部门的补充规定构成。FAR的修改工作由OFPP负责组织。OFPP专门设立FAR理事会,主任为理事会主席,成员有国防部、GSA和航天航空局的行政首长。理事会下设民用机构采购委员会和国防采购委员会,前者主席为GSA署长,成员来自各部门;后者由国防部部长和航天航空局局长共同担任主席,成员主要来自国防机构。对FAR的修改意见须经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报理事会批准。

州政府、县市政府甚至大学的采购组织形式大多与联邦政府类似,也体现了采购执行管理的高度集中。加利福尼亚州是全美最大的州,州政府200多个部门和公共机构的一切采购事务统一由加州政府服务总署负责。加州政府服务总署下辖6个部和23个执行办公室,4000名工作人员。其职能包括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电讯、租赁、财产管理与处置、当地学校建筑批准、其他州属建筑物管理、印刷服务指南、州政府车辆维护等。其中,服务总署采购部具体负责政府采购政策制定和执行管理,共有1300名采购官员(合同官员),其身份为公务员。州政府每年货物、服务和工程的采购量约为60亿美元,其合同是由服务总署统一签订后各部门分别执行。采购过程主要是:市场调查、扩大供应商范围、提出采购需求、采购过程管理、采购评估、选择供应商、授予合同。服务总署每年颁布《加州采购授权手册》(PAM),授权各部门自行实施总合同计划中不涉及的小额采购。

3. 预算管理高度集中。OMB负责联邦政府各部门的预算管理。OMB参照GSA制定的配置标准核定各部门的预算,并编制联邦政府预算草案,经国会通过后执行。美国所有政府部门的运行经费必须纳入预算,纳入预算的所有货物、服务和工程均需实行政府集中采购。通常情况下,没有预算不允许采购,也不允许超预算采购,更不允许挪用预算资金。

执行主体具有高度权威性

联邦及各州、各地政府总务署负责政府采购的执行管理,并具有高度的权威性。GSA是联邦政府独立机构,署长由总统征求参议院意" 见并经参议院通过后任命,直接对总统负责。GSA作为联邦政府的集中采购和资产管理机构,与OMB、人事管理局一起,被称为联邦政府的三大管理机构。OMB主要负责联邦政府各部门组织机构和经费预算管理等工作,人事管理局负责联邦政府雇员的管理。这三大机构是联邦政府正常、高效、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

相对稳定的合同履行方式

目前,GSA使用最为普遍的采购方式是合同采购。所谓合同采购,即与供货商预先签订一定期限内的采购合同(合同有效期一般为1至3年,到期可续签;大多为无数量合同),为联邦机构提供采购服务。合同采购制度的实施是通过政府授权任命的合同官员来进行的,对合同官员的授权范围和界限是明确的,并且向所有的供应商公示。合同官员严格按照联邦政府采购的法规、制度和程序进行采购活动,只有合同官员才有权力代表政府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合同官员通过建立对采购系统的高效管理和监督确保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同时维护公众利益和供应商的合法权益。

合同采购过程主要为:在预算执行前制定采购计划,包括解决方案、中标条件、风险分析、市场分析、竞争因素、政府目标、社会经济目标等;对供应商进行分析评价,组织谈判,授予(签订)合同;告知中标和非中标供应商中标结果及未中标的原因;实施合同管理;供应商评价及综合评估;合同终止。实施合同采购后,采购人直接从规定范围内选择供应商,减少了采购环节,缩短了采购周期,提高了采购效率,减少了采购成本。由于GSA拥有集中规模优势,FAS的采购官员具备各种专业特长,可以为各部门提供低廉采购价格和优质供应服务。这种相对稳定的合同履行方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少州政府和县市政府甚至大学也共享GSA的采购结果。尤其是在通用商品和通讯服务方面,GSA拥有其他采购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

体现用户意志的采购方式

美国政府采购主要通过合同采购的方式来完成,各部门在合同框架内拥有充分的选择权。除长期供货合同或定点采购合同的采购方式外,其他有特殊需求或需求不明确(如研究开发、方案设计、实验室建设等)的采购由GSA授权各部门按规定程序自行采购,并将采购合同报GSA备案。美国没有招标公司,政府机关可以直接发标进行采购。联邦政府也没有专门的评标专家库,评标委员会由用户代表组成。评标方法一般采用性价比法,投标报价事先不告诉评标委员会成员。评标过程为:先评产品质量和设计方案,分值小于70的被淘汰;入围供应商陈述;第二次打分,由用户代表按评分办法独立完成。性价比得分最高的供应商被推荐为中标人候选人。评标结果需经GSA审定后方具有法律效力,合同授予权属于GSA.

最先进的技术手段

1. 科学完备的数据库。GSA除了向联邦机构提供采购供应服务外,还负责联邦采购信息管理。主要是建立、更新、维护联邦商机信息系统和联邦采购数据系统。商机信息系统一方面有关采购信息公告,让广大供应商了解政府采购规则和需求信息;另一方面与联邦技术中心(全国有93个办事处)联网,让政府部门通过庞大的供应商信息库和商品信息库了解市场。联邦采购数据系统记录了每一单采购结果,除了政府采购信息统计和分析功能外,该系统还能起到辅助动产管理及审核有关动产预算的作用,可以根据上一年的经验数据推算下一年度的采购计划。

2. 网上政府采购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政府采购效率。

(1) 电子采购(e-procurement)。GSA按程序签订的长期供货合同或定点采购合同在网上公布,并与国库支付系统和各部门财务管理系统以及供应商网站联网,整合所有信息资源。系统通过安全性很高的口令方式来运行,用户同时可选用多家符合条件的供应商的产品,一次下单,信息直接通过网络发送到相关注册供应商,供应商直接按合同规定的方式供货;国库支付系统及财务管理系统同时收到相关信息,并根据合同条款直接付款。

(2) 网上竞价(反向拍卖)。采购方在网上采购信息并设定起始价,在规定的时间内,符合条件的供应商通过网络投报低于起始价的价格,系统于截止时间关闭,并自动选择报价最低的供应商作为中标人。

(3) 采购卡。对于授权采购中的低价值商品采购,采购部门通过与银行合作发放采购卡,由各部门凭卡直接采购。对采购卡的管理控制非常严格:一是专人使用;二是采购信息联网,财务管理系统及时汇总,审计部门可随时抽查;三是采购限额控制,比如:单次不超过2500美元,每天不超过5000美元,每月不超过50000美元;四是定点采购,不能随便到定点范围之外刷卡。

篇5

2002年沃尔玛在中国开业的店

2002年1月10日,沃尔玛中国首家社区店在深圳嘉里中心开业,这是在中国的第19家店。

7月18日,沃尔玛购物广场哈尔滨店开业,这是在中国第20家分店。

9月19日,总投资1800万美元、营业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沃尔玛昆明集大店开业,这是沃尔玛在昆明的第三家店,也是在中国开设的第21家分店。

9月下旬,沃尔玛购物广场深圳园岭分店开业,这是沃尔玛在中国的第22家店。

12月12日,沃尔玛长春山姆会员店正式开业,,这是在中国的第23家分店。

12月19日,沃尔玛在中国的第2家社区店深圳南山店开业,这是沃尔玛在深圳的第9家店,也是在中国的第24家店

12月25日,沃尔玛在中国的第25家店长春银座店开业,这是沃尔玛在长春的第二家店,距第一家店开业时间只有10多天。

在今年新开的7家店中,社区店是沃尔玛在中国的首次尝试,另外有四家是购物广场,一家是山姆会员店。至此,到2002年底,沃尔玛已在中国开设了25家分店,在25家店中,其中19家是购物广场(深圳6家、东莞1家、昆明2家、大连2家、汕头1家、福州2家、厦门2家、沈阳1家、哈尔滨1家,长春1家)、4家山姆会员店(深圳、福州、昆明、长春)、2家社区店(深圳2家)。沃尔玛的扩张其实一直显得比较低调,以致笔者在沃尔玛中国网站上竟然无法查找到沃尔玛中国各分店正确的开业时间,有关沃尔玛的新闻也只有十余条。

虽然沃尔玛在今年开店数量只有五家,但传出将开业或在建的或有意向的店却遍及全国各大重点城市,更重要的是携手大连万达,宣称要入驻万达在各地兴建的万达商业广场。沃尔玛高层官员也透露,2003年底在中国的开店数量要达到44家,也就是说在一年内要开20家左右店,相当于自19696年进入中国后过去六年的开店数量。

以下是传出将开业的或在建的或有意向的店:

天津:选址初定,拟开两家

长春:银座店将开业,万达.沃尔玛购物广场在建。

南京:沃尔玛已经和万达签订了相关协议。根据总体规划,南京万达购物广场总面积4万平方米,总投资4亿元,二、三层就是沃尔玛的大型零售店。

北京:石景山山姆会员店明年春季开业,据悉还将再开3家购物广场

常州:沃尔玛商场已在市中心破土动工

上海:10月9日,沃尔玛中国公司与中信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合资组建“华东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同时宣布并成立全球采办上海分部,大连万达在上海的万达商业广场也已动工,但沃尔玛在上海的选址及开店计划却一直扑朔迷离, 据上海市商委一位官员透露,沃尔玛可能在上海会开5家店。,

沈阳:10月30日,沈阳万达商业广场开工,沃尔玛、大洋百货等将入驻。

海口:11月初传来消息,沃尔玛在中国的第31家分店将选择在海口的秀英港开设。

广州:沃尔玛意欲进驻万博中心,预计明年初万博中心将会试营业。

贵阳:7月中旬,沃尔玛实地考察了贵阳,已经正式向总部递交了实地考察报告。

南昌:7月8日,投资3亿元的南昌沃尔玛-万达购物广场正式破土动工。

武汉:据武汉官员证实,全球500强老大“沃尔玛”,已正式签约“武汉万达商业广场”,入驻经营该广场一家8层高的主体店。

长沙:7月27日,长沙万达商业广场举动开工仪式,也传出沃尔玛要入驻。

成都:7月,沃尔玛中国副总裁李成杰考察成都时表示“拟在成都发展两个项目”。

青岛:6月29日,青岛万达购物广场举行奠基仪式,沃尔玛将入驻。

重庆:据重庆媒体报道,沃尔玛将于今年9月在九龙广场开建“山姆会员店”(但到现在为止还没开),另计划在渝中区、九龙坡、沙坪坝开办三家大卖场,明年将陆续开业

济南:万达商业广场在建设中,据称沃尔玛也将入驻。

新疆:4月传出,沃尔玛将与新疆天地集团联合在乌鲁木齐打造“七一超市”。

杭州:也传出沃尔玛要杀入。

另外据悉,沃尔玛还对西安、南宁等西部城市进行了考察和选址。

综合以上消息,沃尔玛在中国将开业或有意向的店达到30多家,沃尔玛开店的区域也已突破以深圳、厦门、福州、东莞等城市为核心的华南市场,以昆明为核心的西南市场逐步扩大到成都、重庆等重点城市,以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为中心的东北区初具规模,随着北京、天津、武汉、上海等城市的相继布点,华北、华中市场也初显雏形。沃尔玛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已全面展开,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2003年将是沃尔玛这头巨狮真正“发威”的时候。

除了开店外,沃尔玛在其他方面的努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与政府的良好合作关系。据悉,2001沃尔玛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在中国采购超过100亿美元的商品并出口,预计今年沃尔玛在华采购额将超过120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沃尔玛每年会采购250亿到300亿美元。巨大的采购蛋糕也诱惑着各地政府,各地政府都极力邀请沃尔玛去开店,希望通过沃尔玛这个渠道能带动当地产品的销售,并因此给予种种优惠政策和条件承诺,“与政府的亲密关系”对沃尔玛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条件。而与此相反,另一大外资零售巨头家乐福却不断遭遇“被整改”,继去年开店违规外,今后又被迫转让30%股权,更因收取进场费不断被媒体暴光。

二、与供货商的亲密合作关系,供应链体系的日益完善。在今年,沃尔玛将全球采购办从香港迁到了深圳,10月又在上海成立采购分部,在武汉也传出将建物流中心。同时由于它宣称不收“进场费”,更是在供货商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对于供货商来说,希望能挤进沃尔玛卖场,不仅因为是它不收进场费,也不仅是因为它能带动自身产品的销售,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因为沃尔玛能帮助供应商改进工艺、提高质量、降低劳动力成本、分享沃尔玛的信息系统等。鉴于沃尔玛和供货商的良好合作关系,有专家提醒:“国内企业需要引起重视的不是沃尔玛在哪里开店,开设多少门店,来自沃尔玛的最大威胁会出现在供应链上”。搞好与供货商的关系,对于增强沃尔玛的竞争力和其今后进一步发展都奠定了基础。

三、亲善的公关活动。如9月在厦门大学启动每年1.4万元沃尔玛新闻教育奖学金,深圳园林店开业时向园岭街道办事处捐赠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物品,建立“沃尔玛中老年活动中心”。 长春山姆会员店开业时,向双阳区捐款20万元用于建设一所希望小学。这些公关活动为沃尔玛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政府部门中都留下了亲善友好的印象。

篇6

[关键词] 生物质能政策措施配额制度固定电价

生物质能指利用具有能源价值的植物和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作为原料生产出各种形式的能源。随着现代生物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质能将在未来的可持续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世界不少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生物质能。

一、国外发展生物质能的政策措施

为了促进生物质能的发展,各国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了积极务实的鼓励政策,主要有配额制度、固定电价、减免税费、财政补贴、重视研发等。

1.配额制度

配额制度是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制度,主要是对电力生产商或电力供应商规定在其电力生产中或电力供应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电量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并通过建立“绿色电力证书”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来实现。绿色电力证书是政府为了促进发展清洁电力而颁发给生产清洁电力企业的证书,该证书还可以进入市场交易。电力生产商或电力供应商如果自己没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或达不到政府规定的配额要求,可以通过购买其他可再生能源企业的“绿色电力证书”来实现,同时,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通过卖出“绿色电力证书”可以得到额外的收益,激发出企业发展清洁电力的动力,从而促进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包括生物质能发电)的发展。目前,欧盟的许多国家都在推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

2.固定电价

固定电价就是根据各种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特点,制定合理的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通过立法的方式要求电网企业按确定的电价全额收购。按照不同的电价水平进行收购,从而保证了各种可再生能源技术都能获得比较合理的投资收益,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政策环境。对于处于成长初期的生物质能发电产业,固定电价制度无疑有利于促进其发展。欧盟通过立法方式,规定电网企业必须高价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特别的是生物质能发电。

3.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也是各国促进生物质能发展的重要鼓励政策。从1982年至今,巴西对酒精汽车减征5%的工业产品税。2002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包括生物柴油在内的能源减税计划,生物柴油享受与乙醇燃料同样的减税政策。德国对可再生能源实行低税率的优惠政策,如对乙醇、植物油燃料免税,对生物柴油每升仅征收9欧分的税费(而汽油则每升征收45欧分)。

4.财政补贴

由于生物质能产业市场尚未成熟,企业投入较大,所以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对此,各国纷纷出台补贴政策以推动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如瑞典从1975年开始,每年从政府预算中支出3600万欧元,用于生物质燃烧和转换技术研发及商业化前期技术的示范项目补贴。丹麦从1981年起,制定了每年给予生物质能生产企业400万欧元的补贴计划,这一计划使目前丹麦生物质能发电的上网电价相当于每千瓦时8欧分。意大利从1991到1995年,对生物质利用项目提供了30%~40%投资补贴。

5.重视研发

生物能源技术研发的巨大投入促进了各国生物质能的发展。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在“生物能源作物研发项目”投资90万英镑,研究能源作物的基因改良和农村环境保护。生物能源研发的巨大投入促进了英国生物质发电和生物燃料生产的快速发展。巴西经过30多年对酒精燃料的研发和应用,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高科技人才,掌握了成熟的酒精生产和提炼技术,以及酒精汽车制造技术,建立了强劲的酒精动力机械体系和完善的酒精运输、分销网络。

二、我国发展生物质能的政策措施及完善建议

我国生物质能资源非常丰富,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对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政府运用了相关政策措施推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但由于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还不健全,与国外生物质能发展较好的国家相比,存在不够完备、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不妨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与先进做法,在原有政策措施框架的基础上,完善不足之处并推行新制度,从而更好地保障我国生物质能的发展。

1.配额制度

在国外推行配额制度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大环境下,我国也决定引进并实施这一新的政策模式。在我国探索和实践这一政策模式的过程中不妨借鉴发达国家绿色电力配额制度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电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加快建立我国的“绿色电力证书”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通过合理的配额制度,扩大生物质能发电的市场空间,提升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盈利能力,增强生物质能生产厂商的生产信心,从而最终达到加快生物质能发展的政策目的。应注意的是,我国推行配额制度不能一蹴而就,而必须分步骤有序进行,可以分准备、建立、完善三阶段来实施。

2.固定电价

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中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两种形式,其中生物质发电项目上网电价实行政府定价,电价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05年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加每千瓦时0.25元补贴电价组成。可见,我国已认识到固定电价制度的优势并加以运用。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在推行固定电价制度时,应该明确在产业发展初期要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减少电力生产商和供应商的市场风险,但绝不能完全脱离市场,应随着产业的逐渐成熟而适当调节价格额度直至最终融入市场,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

3.税收优惠

目前,我国制定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如对生物质能技术的产品进口采用低税率;对人工沼气的增值税按13%计征等。这些政策倾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借鉴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的经验,在一些环节上加以改进并做出新的尝试。如可以对生物质能生产企业实行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鼓励政策及其他减免税支持和鼓励性税收补偿。对于科研单位和企业研制开发出来的新的技术成果及产品的转让销售所得收入,在一定时期可以给予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照顾。

4.财政补贴

我国对生物质能项目提供财政补贴。2006年6月和8月,国家财政部和环保总局分别下发了《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和《国家先进污染治理技术示范名录(第一批)》,将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作为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一种方式,纳入补贴范畴。除出台政策文件外,我国还开展了单位试点工作,较有影响的是对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等四家试点单位生产的燃料乙醇给予财政补助。这些明文规定和试点实践让我们看到政府的努力,但基于财力有限这一现实,我国在推行财政补贴政策时应做出选择:将技术先进、意义重大的项目作为扶持主体,推进重点产业的发展。

5.重视研发

我国政府一直支持生物质能技术的研究开发。自“六五”开始,国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生物质能技术的研究开发,有力地促进了生物质能的发展。虽然有政策上的重视和支持,但在我国在技术研发方面还是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其中缺乏以专业机构为依托的研究平台,成为我国生物质能研发的制约因素。我们不妨参照国外,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生物质能研究中心、专业实验室等,并以这些专业机构为载体构筑出较为完备的研究平台,为专业人员参与研发活动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参考文献:

[1]沈顾孟迪:欧洲绿色证书交易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2007(9):70~73

[2]汪瑞清杨国正等:中巴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07(1):19~22

[3]朱增勇李思经:美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和启示[J].世界农业,2007(6):52~54

[4]钱能志尹国平陈卓梅:欧洲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经验[J].中外能源,2007(3):10~14

[5]倪慎军:加强生物质能开发利用 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关于德国瑞典和丹麦生物质能开发和利用的考察报告[J].河南农业,2006(11):12~14

[6]张永宁陈磊:英国发展生物能源的政策及启示[J].化学工业,2007(6):12~15

篇7

关键词:风险;风险;内部控制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ArnoldJosephToynbee,1889~1975)曾说过:“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其衰亡是从内部开始的,外部力量不过是其衰亡之前的最后一击。”对于在现在社会上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求生存和求发展的的企业来说,内部控制是确保其持续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相关概念及基本内涵

对于风险的含义,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和专家们均给出自己的见解,尚无统一的看法。概括起来说,企业风险即是因为单一或是多重事件引起的,可能带来损失,这种损失具有不确定性,而一旦损失发生就可能对企业的目标实现产生不利影响。正是基于对风险不确定性的认识,内部控制的核心在于对风险的管理。通过内部控制对风险中的不确定性进行具体分解和落实,在组织保障的前提下,保证风险管理业务的实施。为了企业的长远和持续的发展,在企业内部建立控制体系显得额外重要。

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内涵即是以公司发展战略为目标,以风险为导向,以责任为主线,以管理与业务流程管理控制为方法,以监督和评价为手段,注重管理改进的循环管理系统。这就是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理念和方法嵌入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自下而上保障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自上而下促进公司内部控制文化建设的闭环控制体系。

二、构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

大多数企业都十分重视对风险的管理,但是对于风险的管理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对风险的关注无预见性,只是事后关注;只关注短期风险、漠视长期风险;无风险预警系统等等。究其原因,大多数企业没有根本建立起以风险为导向的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企业要立足于实际情况,确定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组织专门的人员和力量,可以采用培训和教育等方式,学习研究国内外最新和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此处的学习可以采用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所说的“团队学习”中深度汇谈,员工间互相交换对内部控制的看法和建议,这样更有利于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在公司内部初步构建起风险知识库,并建立一套相应的风险语言和风险评估制度,使得员工了解情况,有共同语言,进而理解和支持内部控制,由此形成一种利于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环境。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

从企业现状评估入手,审阅现有所有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风险识别一般是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如:现场调查法、风险清单分析法、财务状况分析法、流程图法、可行性研究法等。深入企业调研,在获得相关资料后,组织部门开会研讨分析,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对照监管要求和国际先进经验,同时与国际国内的领先企业对比,找出差距,确定公司薄弱环节和重要的改进环节。建立关键风险指标,运用确定的风险识别工具与方法,对各种可能出现风险,分等级,确定重大风险的种类及来源,以及风险分布。

(三)流程管理

企业要改进管理与业务流程,形成内部控制与管理互动机制。以责任为主线,明确内部控制职责,按照“目标、职责与权限、工作流程”的结构,确定各体系要素应达到的目标。按照重要性和示范性原则,确定重要管理与业务流程,包括流程主要风险、风险控制点、管理控制方法和活动、自我评估方法和责任单位。首先,可以建立风险控制的管理办法,明确风险管理的职责分工、控制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关键控制的确认等;其次,建立财务分析和报告制度,随时监控风险的出现。再次,确认关键的控制点,编制控制程序;最后,要随时保持更新控制程序,应定期组织相关部门针对新增或变动的风险进行评估,相应调整控制活动。

(四)信息与沟通

企业内部成员观念和资讯传达与了解的过程,就包括企业内部向下、向上和横向沟通,还有外部沟通包括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沟通、与客户、供应商的沟通、与监管机构的沟通、与中介机构的沟通。通过这些沟通,更加明确内部控制体系的成效和问题。

(五)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与监督控制

按照对各流程管理控制点和管理控制活动的要求,公司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自我评估,当公司整体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部门的职责、流程、人员等发生重大变动时,适当增加公司范围内或部门范围内自我评估的次数。上下结合评估,形成自我评估报告,注意考察报告的真实性,对自我评估进行总结和汇报。

成立专门的单位或是指派专门的小组负责监督控制,包括持续性监控和专项监控等。专门的单位或是小组就可以定期组织专项调查和调研,首先是选定评估主体、其次是确定监控的范围及频率、再次是选择监控的方法,最后就是开展监控过程,形成书面的反馈监督控制意见,及时进行汇报。

(六)开展管理改进

构建持续改进机制,以主要风险和相应的管理控制流程为重点,以各部门为责任主体,明确管理控制的流程的控制活动和评价方法,把内部控制贯彻到日常的管理活动之中,增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公司的各单位针对自我评估工作中发现的管理控制缺陷,制定改进的方案,对管理控制体系进行持续的改进,逐渐形成内部控制促进管理,管理推动内部控制的互动机制。

总之对于所有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风险意识和对风险进行管理的理念,进而对于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最具有威胁和最具帮助的风险信号的识别和认知,要敏感而反应迅速,在基于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及时采取措施,因地制宜,进行弹性管理,不断总结和改进内部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颖,郑洪涛.企业内部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龚杰,方时雄.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方法与案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日本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岛国,虽然现代工业很发达,但据2006年的数据显示,食品自给率只有39%,其中,水产的自给率较高,也只有50%,谷物类自给率只有28%。日本战后饮食习惯也在变化,米食在减少、面食与肉食在增加,家禽的饲料一年需要进口2000万吨以上,如果全部在日本生产,需要500万公顷土地;日本的捕鱼业属于“三K”(臭、累、险)产业,不吸引人,目前日本捕鱼业只有20万人,因此50%的水产需要进口。由于以上这些因素,促使日本冷藏冷冻食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冷藏库行业的发展。

据统计,日本2004年全国有冷库数量(非法人企业)为3431座、冷库容积3302万立方米(1321万吨),其中,在国土交通省登记的营业性冷库1689座,占全部冷库数量的49%,其他51%为自用冷库工场;营业性冷库的容积2729万立方米(1091万吨),占全部冷库容积的83%,其他17%为自用性冷库容积。2005年的营业性冷库容积2751.8万立方米,与1975年相比,营业性冷库容积增长了175%,冷藏库企业数量由1254家减少为1153家,冷藏冷冻的货物数量(入库量)由712.3万吨增加到2066.3万吨,增长了近3倍。

2004年日本冷藏冷冻货物的(入库量)构成为:水产品523万吨(占27%),畜产品570万吨(占30%),果蔬等农产品243万吨(占13%),冷冻食品500万吨(占26%),其他69万吨(4%)。日本的冷库布局是:大型城市占37%,中型城市占17%,渔港占16%,其他地区占30%,冷库最多的是神奈川(147万吨)、东京(137万吨)、大阪(113万吨)、兵库(84万吨)等地。按温控区间分类,日本冷库一2℃-10℃的低温库占1l%,-2℃至-20℃的冷藏库占4%,一20℃以下的冷冻库占85%。

日本政府主要通过各种法律对冷库实施管理。目前与冷库有关的法律主要有:《建筑法》(承重)、《消防法》(防火)、《仓库业法》(防火、隔热材料、卫生)、《高压安全法》(冷冻设施)。日本政府没有像中国一样的对冷库设施的强制性年检。

行业统计详尽

日本冷藏库协会有广泛性与细致、精确的冷库行业统计数据。日本冷库协会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各都道府县都有冷库协会,所有地方协会与全国几乎所有的营业性冷库企业都是日本冷库协会的会员,会员企业的冷库容积占全国冷库容积的90%以上。经由日本国土交通省授权协会开展的持续几十年的冷库业统计数据,对日本冷藏业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仓储协会冷藏库分会2008年才成立,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还没有统一的冷库统计制度,业内经常引用的有关冷库方面的数据基本上是根据各个相关产业协会的不完全统计、再加上有关专家的估计与汇总得出来的,可以说,统计制度不权威、统计数据不完整。

日本冷藏仓库协会是1973年从日本冷冻事业协会(1948年成立)内部的冷库部门分离出来、组建的独立社团法人。2004年有团体会员38家(各都道府县冷藏仓库协会),企业会员l386家。会员单位的冷库容积共计2454万立方米(1000万吨)。

冷库“地产”与经营长期并存

从投资人的角度分析,日本投资建设冷库的基本上是三类机构:一是食品生产流通企业投资建设的自用冷库或冷库法人企业,或是由原来的食品经营企业转变过来的冷库经营企业;二是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或冷库经营企业;三是各级政府与政策性银行以及大型商社等。为保障食品安全、有效利用资源、节约社会成本,日本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许多大型仓库设施(包括冷库与通用仓库)的投资(或提供土地或提供资金或投资组建企业)。与中国不同的是,政府投资的冷库设施是出租给私人企业经营,也就是说,日本仓储业长期以来一直就有“仓储经营”与“仓储地产”两种业态。当然,投资仓储地产的还有一些没有经营经验但有投资实力的大型商社。

政府投资公共仓储业,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节约社会成本,避免在土地等稀缺资源方面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可解决企业一次性投资较大的难题,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同时,政府只投资建库、不具体经营,也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近些年来,我国国有资本“逐渐退出竞争性行业”,一些地区将仓储用地“招拍挂”,极大地抬高了仓储设施的建设成本。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对我国仓储业的发展与现代化是福是祸,值得业内人士广泛关注与跟进研究。

“储存型”向“流通型”冷库发展

从日本的情况看,日本长期以来乃至目前,都存在这两种冷库,只是许多原来的“储存型”冷库开始向“流通型”冷库发展。但即便如此,一些“储存型”冷库仍然存在、且生意很好。中国仓储协会一直在提倡:现有冷库应该根据市场需要完善功能,逐步建立以冷库为核心的冷链物流系统。这是针对我国原有冷库的普遍性问题提出的希望,是符合国际冷藏业发展趋势的,协会下一步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引导国内冷库企业转变观念、完善功能,关键是根据市场需要找准突破口,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与此同时,也不能“盲目转变”,根据日本的经验,一些为食品生产企业服务的食品原材料冷库,还是可以继续保持“储存型”,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与需要,肉食品等国家储备也应该继续保持。

营业性冷库占八成

日本冷库的规模化与社会化程度很高,过去30年冷库企业减少了8%,但冷库容积增加了175%,营业性冷库(即公共冷库)企业的数量只占49%,但营业性冷库容积却占到全社会冷库总容积的83%。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据,根据专家分析,就是算上原来的“肉联厂”这些年转变为“冷库企业”,社会化的冷库也应该是少数,多数还都是企业自用冷库;中日冷库业更大的差距可能还是冷库的规模与集约化程度。我国“肉联厂”、水产等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建造的冷库都不大(1万吨左右),这些年来各类食品经营企业又发展了众多的微型冷库(2000吨左右)。这种状况不仅不能适应我国冷藏食品业高速发展与食品物流系统化的需要,冷库的安全管理与冷藏冷冻食品的质量都是令人担忧的。中国仓储协会提出了冷库的专业化、规模化与社会化的趋势与要求。但仅靠协会的“引导作用”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该引起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农产品与物流无缝对接

日本的水果、蔬菜与花卉三大类批发市场及其流通体系一直是很健全的,这次考察的“横滨中央批发市场”将物流系统引入市场,实现了物流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多方联合组建“横滨物流株式会社”),更是完善了果蔬流通体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了大批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许多市场也是政府有关部门审批的,但与日本相比,无论是市场的交易方式(现场一对一直接交易),还是市场配套的设施与功能,都有许多差距。

近年来,个别批发市场也挂出了“物流中心”的牌子,也投资建设了一些物流设施,但“物流”与“市场”仍然是“两张皮”,没有实现无缝对接,由此造成物流设施浪费,市场的水平也没有得到提升。其根本原因是,投资者与管理者没有系统地分析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没有在分析末端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优化供应链流程、创新商业模式,也没有将生产、批发与物流等各个方面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只是“市场”唱“独角戏”,盲目建设“物流”设施。我们认为,日本“横滨物流株式会社”的组建方式与商业模式对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提升有着非常直接的借鉴意义。

全方位控制肉食冷藏与批发

参观日本东京肉食批发市场后令我们感慨万千,肉食批发市场中国并不陌生,10年前我们的国有“肉联厂”就是这个样子(有先进的屠宰设施、配套的冷库、加工车间等),有的“肉联厂”每天的屠宰量比日本的还要大(只是没有拍卖制度),但现在的“肉联厂”可以说已经“面目全非”,屠宰业务基本上没有了,许多“肉联厂”形成了“冷库”加“市场”的经营模式(或者叫“冷库”为“市场”服务)。原来的屠宰与加工车间改造成了冷库,所有冷库被分隔成几十、上百个铁笼(吨位不等)、供“市场”摊主自行管理与使用,许多“肉联厂”内每天是“车水马龙”、“市场”拥挤不堪,可以说是一派“繁忙景象”。虽然近年来国内也产生新兴的生畜屠宰点,但我们对转型后“肉联厂”的状况惋惜,更对“肉联厂”冷库与冷冻食品的安全以及现场人流与车辆的安全担忧。对照日本肉食的先进流通体系,我们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高度关注原“肉联厂”目前的运营状态。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日本冷库业考察报告”)

日本五家不同类型冷藏库运营情况

MARUHA NICHIRO物流株式会社(川崎冷库)

该公司是一家网点分布全日本、专业化的大型冷链物流公司。在全日本共有38个营业性库区,只有“川崎冷库”是全自动的立体冷库,其他冷库都是机械化的平房冷库。每个库区都是独立核算单位,既自己招揽货源,也由公司统一安排货源。川崎冷库,单体五层、30米高,容量3万吨(约7.6万立方米),一层为理货区,自动化立体库从第2层开始,23米高、4500个货位;属于储存型仓库(为生产企业储存冷冻原材料),一年处理7万吨货,年均周转2.5次。该冷库由日本三大自动仓库制造商之一的IHI株式会社建造,自动立体仓库的建造成本为每吨(2.2立方米),10-11万日元,大概20-25年收回投资。

五十岚冷藏株式会社(东扇岛物流中心)

该公司创立于1922年,开始是做食品加工生意,自1966年起做营业性冷库。目前有10座冷库、总容量25万吨,在日本排第五位(排第一位的是“日冷”120-130万吨)、有3-4吨的冷冻冷藏车100台,员工550人。冷库设施有单体冷库与冷藏汽车均有常温、冷冻、冷藏三个温度带,多数属自动化立体冷库,还配有金属探测器、解冻机、臭氧发生装置等设施;功能上由保管型逐步向流通型发展,既储存原材料,也提供一揽子服务,开展流通加工,为超市与饭店做配送,可一次向多家门店配送常温、冷冻与冷藏三类食品。

横滨物流株式会社

这是一家新的生鲜物流中心(也即横滨中央批发市场加工配送中心),是日本近年来冷库经营业态的经典案例。由蔬菜水果大型批发商横滨丸中青果公司(51%)、10家物流公司的联合体“JCN关东”(39%)、横滨南部市场l0家青果经销商(10%),共同投资15亿日元、于2006年投产运营。该中心目前为几百个门店(包括团体)供应与配送,每年的宅配订单有1万个左右,配送品种2-3万种,其中,中心自己采购与供应商租库各占50%。

该中心占地1.2万多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5层楼仓占地4000平米,其中,全自动冷库(0至-25℃)2100个货位(784平米×5层),常温库2400多平米,冷藏库4700多平米,冷冻库600平米,还有加工包装车间、分捡传输以及理货区、办公室等设施。

东京水产集散株式会社

该公司是典型的“仓储地产”,从事的是冷库出租业务,不做具体的冷库经营管理。地处东京都大田区的库区有5栋冷库、共计26万吨(56万立方米),是东京都最大的冷库集中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冷库区之一。库区储存的货物80%是水产(三文鱼最多,一年入库量达9万吨),其他肉食20%,26万吨的库区常年平均保持12万吨以上的货物。承租该公司冷库的包括日本水产物流、五十岚冷藏、大井物流等一批冷藏物流企业。

篇9

关键词:投资控制 ; 工程 ; 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

房地产项目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选址决策阶段开始至项目投入运行的全过程,投资控制工作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工期和质量,影响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投资控制措施方法是否得当,过程控制监管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投资项目的建设效果。

为了完成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目标,必须建立健全投资控制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及相关制度,落实投资控制的各项组织措施。即落实投资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明确各级成本管理人员的任务和职能分工,明晰权利和责任。

1 项目选址与决策

根据房地产项目发展规划适时进行项目选择,由建设单位组成项目考察小组,经市场考核调研,编写项目考察报告。

考察小组通过对项目自然资源、自然条件、拟选地经济实力、协作条件、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市场潜力、人口素质与数量、交通运输条件、政策因素等综合考察。对地块的土地成本、性价比、投资收益率预测进行比对分析,形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供决策层参考抉择。

2 工程设计阶段

2.1优化设计方案

优化设计方案是设计阶段的首要步骤,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方法。通过设计队伍的选择,设计方案的比选及方案的综合优化达到有效控制投资的目的。具体如下:

2.1.1选择设计队伍

设计队伍的选择是通过招标的形式进行确定的,是从多个具有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中选择一个实力较强、技术力量雄厚、设计质量较好、经济实用、设计费用相对合理的设计单位。各项目设计单位经过招标程序、优胜者获选,设计成果必须综合各投标者的所有优点,全面整合,拿出最优秀的设计方案供业主使用。这样既提高方案的水平,又节约了设计费用,确保了工程造价的合理性。

2.1.2进行方案比选

根据工程地质情况和实际要求,合理选择基础形式和地基处理方式;根据市场和公司运营情况合理选择工程建筑规模和套型面积等指标;认真进行方案比选,选择方案优、实用性强、经济效益突出的方案,并对方案全面优化,参与进各方的优点。

2.1.3优化设计方案

对方案各专业内容提请高水准设计单位对建筑、结构、设备的经济实用性、舒适耐久性等进行探讨深化。

设备及各种材料选用及特种设备参数,需要建设单位在设计院设计成型前给予合理建议,同样的材料、设备,在选择合理,达到相同使用目的前提下,运用综合价值分析的原则,达到满足工程需求、控制工程投资的目的。

2.2进行可控设计

所谓可控设计就是对设计项目进行有效的控制,造价咨询单位要与设计人员积极配合,从项目初始定位、结构合理性、建设标准、设备选型等进行比选。

根据项目投资计划,按照前期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再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进行施工图设计,在保证各专业达到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按投资比例进行可控设计,保证项目总投资在可控制范围以内。

3 工程项目及分部分项招标

3.1工程项目招标

建设项目参建组成中总包单位、监理单位公开招标或采用邀请招标,需要到当地建设局指定业务窗口办理相关手续,按照相关规定流程执行。

项目招标过程中,主要是在招标文件条款上,招标单位应掌握主动权,可以通过在招标文件中制定一些约束条款达到控制投资的目的,招标文件编写工作应有相应招标资质的公司或建设单位自行组织编写,其参与人员应包括相关专业人员和造价人员共同完成。建设单位自行招标其它分包队伍的应按照流程执行,以达到控制投资的目的。

3.2建设单位组织分部、分项工程招标

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对项目分部、分项工程确需招标确定的,严格按项目流程进行,由现场工程部提出技术参数、内容、数量等编写招标申请,材料预算部审核招标内容,核准后组织内部招标报价,下发招标文件要求和图纸资料,组织招标答疑,参照正常评标程序评标,报批批准。

4 材料物资采购及控制

做好材料物资采购及各项招标规划、确定合理详细的流程,是有效控制成本及投资的一项重要措施。

实行部门负责制,由物资供应部制定切实可行的材料物资采购细则,适时制定月度、季度、年度采购计划,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综合比对,建立材料物资供应商台账。

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监管部门配合物资采购部门制定招标文件和采购合同,按既定流程采购,并有效监管物资采购全过程,保证物美价廉。

5 合同签订阶段成本控制合同签订不严格、不规范、不全面,合同条款缺少必要的风险条文的责任约定,引

发争议势必增加项目投资。总结如下:

5.1准确选用合同类型:根据项目建设规模、计划工期长短、项目的复杂程度及外部环境等因素,选择使用固定总价合同、可调合同或成本加酬金合同等类型。

5.2仔细审核合同条款:条款是否面面俱到,风险和违约责任是否具体量化等直接影响合同的成败。风险责任是合同的重要条款,结算时经常会引起纠纷。

5.3风险条款控制内容:

5.3.1合同中约定的主要人、材、机及一定风险范围的约定:对于市场价格变动带来的价格风险,如工程造价中的主要材料钢筋、混凝土等材料价格的调整,应在合同中详细注明风险的范围,注明水泥、钢管不做调整避免造成后期分歧,引起纠纷。商品混凝土中的水泥和安装工的中的钢材、钢管不在调整范围之列。根据工程特点和工期目标,约定施工方承担5%以内的人工材料价格风险和10%的机械使用风险费用,同时考虑多种原因造成的工程延期时材料费、机械费、措施费、管理费等合理调整的相关约定。

5.3.2工程量的变更引起的单价调整的约定:非施工方原因引起的工程量增减,要

在合同中约定,变化在合同约定幅度以内的执行原有的单价;变更超出合同约定范围的,或合同工期顺延过程中政府及职能部门的文件调整,其单价及措施费项相应调整。一般幅度约定为10%。

5.3.3工程措施费用的约定:招标文件应约定措施费用是否可调,如何调整要在合

同中载明。综合单价计价的项目措施费,当工程量变化幅度在10%以外,且影响分部分项工程费超过0.1%时,其对应的措施费应作调整。其他不做调整。

6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

6.1 施工过程阶段:严格按合同和清单内容执行,应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工程设

计变更、现场签证等进行有效控制。严禁在签证过程中出现模糊不清的内容,缺乏可控尺度,签证内容偏差大,材料签证价格明显高于适时市场价格,事后补签,与实际情况不符等情况。并严格图纸会审资料执行情况,和工程图纸、图纸答疑一并严格管理,抓好落实,严格签署流程。

6.2控制方法及措施

6.2.1严格合同签订管理:合同签订是建设双方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中明确界定双方的责权,为工程质量、进度、造价控制提供依据。

6.2.2加强设计变更管理:由于建设工程独特性和设计人员的局限性、主观性,对工程实施中施工因素、技术因素或工程的功能定位估计不足,以及建设单位决策的时限性,工程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变更。变更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带来潜在的风险,是施工阶段造成投资变化的第一因素。因此,要控制好变更首先从把握好流程,控制好命令源。

合同价的变更是工程量变更、工期调整引起的,工程量变更一般是有现场工程设计变更引起的。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系列的设计变更,原因多种多样,设计与实际现场不符,现场新增加内容,施工过程中因自然或其他原因不能实现的等,所有设计变更应经建设单位同意后方可进行变更设计,合理的设计变更可以有利工程进展,节省工程投资。

6.2.2.1涉及建筑结构或立面效果等重要变更,必须经过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

6.2.2.2不涉及建筑结构或立面效果的变更,由施工单位提出,经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审核通过后,可直接变更。

6.2.2.3设计单位提出的变更经建设单位同意后可以直接出具设计变更。

6.2.3加强现场签证管理 :现场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要加强管理,积极发挥现场监理和甲方代表的作用,督促施工方严格按图施工,认真完成合同清单内容。甲方现场代表要督促施工方做好现场各种记录,特别是隐蔽工程记录和签证内容。隐蔽工程具有特殊性,如果没有符合实际的签证手续,给工程结算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制定完善的隐蔽工程现场签证制度,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工作。

只有施工过程中严控现场签证的渠道和内容,才能使工程造价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

6.2.3.1工程现场签证重点是隐蔽工程量的签证中要注明签证时间、工程部位、及简图等说明工程的重要内容,明确结算方式及签证价格。现场重要隐蔽工程或重大现场变化,要留有影像资料存档备查。

6.2.3.2现场签证单必须准确详实,现场各方代表签字并盖章。

6.2.3.3合同、清单及招标文件等明确约定的内容,不另行签证。

6.2.3.4延期和停工损失签证。由于建设单位资金支付不及时、原设计出现较大变更、现场条件不满足施工等非施工方责任造成误工、机械设备停置,应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以书面的形式予以确认。

6.2.3.5材料价格签证。对合同和清单中约定的暂估价的材料应注明材料的特征、规格、型号等及费用组成,以便结算时调整。

6.2.3.6现场存在无法计算工程量或特殊内容的项目,可以三方商定的具体费用额来签证解决。这时一定要注明是否免计税费等。

6.2.3.7签证要明确固定签证格式。以相同的方式办理各种签证,必须三方签字盖章认可。

7 项目结算阶段成本控制

施工单位的最终合同价款是在工程结算完成确定,严禁施工单位在结算时采用多记工程量、高套定额单价、巧设名目等不符合现场实际的情况发生。

7.1控制方法及措施

工程竣工结算审核,完全履行合同的的结算是对工程量清单项目的结算和经认可的变更、签证内容的结算。

7.1.1为有效地进行投资控制,应定期进行投资计划值和实际产生费用进行比较,发现实际值偏离计划值时,及时分析偏差原因,采取适当的纠偏措施,有效控制投资。

7.1.2根据合同对竣工结算送审金额进行专款约定,送审值不得超过审定值的3~5%,否则产生的审计费由施工单位承担。

7.1.3根据合同对结算送审资料的专款约定,要求资料应真实完整、合法规范。

7.1.4执行建设单位自审和专业机构审计相结合,现场跟踪人员熟悉施工全过程,委托专业机构对审计结果进行复核,明确责任风险。

7.1.5注重竣工结算审计过程中的各个要点,要求准确合乎相关约定,做到有理有据,计费计价符合相关规定。

7.1.6现场隐蔽资料签字必须有建设单位现场代表和监理单位共同签字才能隐蔽报验,否则,结算时因隐蔽工程施工方法、工艺等改变造成的造价增加不予认可。

8 项目运行过程控制

8.1营销过程控制

8.1.1前期工作:根据项目开发建设时序及时进行项目报建工作,尽早办理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及房屋预售许可等三证。按规定缴纳各种报建费用,并争取各政府部门尽可能的政策优惠和减免。

准确核算项目销售面积。发售前应组织设计、施工、造价审计相关人员编制详细的《销售承诺事项清单》、《房屋使用说明书》等,防止因销售承诺增加无谓的投入。

8.1.2营销控制:

8.1.2.1营销支出计划应全面考虑、编制详细费用计划,与销售进度保持一致。按期进行营销费用分析,使支出与销售收入相协调。

8.1.2.2营销所需各种设施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满足促进营销活动的进展的要求,不得盲目、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8.1.2.3各类营销广告、活动充分考虑实效性,做好相关的可行性预测,做到有的放矢,效果明显。

8.1.2.4居家示范物品和现场销售设施最大限度回收整合利用。样板房设计费及物品按照不低于50%标准价收回,减少公司的损失。

8.1.2.5加大销售回款力度,加速资金周转时间,有效加大资金的使用效率。

8.2物业管理控制

8.2.1根据入住情况和阶段合理配置物业管理人员,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浪费,物业人员加强岗位培训,提高职操水平,减少过程中损失。

8.2.2做好事前检查和控制,按时巡检,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问题。合理筹划,利用好固有资源(土地、水域),前期争取做到自给自足,以固有资源养人的的原则。

8.2.3做好设施物品购置计划,先申请批复,后购买使用,做到物尽其用。

8.2.4完善服务标志设施和警示设施,减少不可预见的事件发生;加强安全引导和检查,严禁安全事故发生。

8.2.5合理掌握施工保修合同,对保修期内存在的维修一律转嫁原施工单位,保修期之外,要统筹、全盘考虑,房屋修缮做到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

9 结束语

总之,房地产项目投资控制是一项集技术、质量、施工、运行、管理于一体的综合范畴。它涉及项目整个过程,需要全员参与,且各部门之间相互交接配合,各尽其责。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需要掌握好质量、工期、成本、运营等各方面的关系,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只有加强全过程投资控制管理,才能保证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乌云娜工程建设全过程项目管理策划《中国工程咨询》2007年第七期。

[2]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编制组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年。

篇10

【关键词】:环氧薄层铺装,特种环氧树脂、粘结剂,桥梁桥面,养护,缺陷修复、防滑、白改黑

中图分类号: K928.78 文献标识码:A

(一)环氧薄层铺装简介

环氧薄层铺装是采用高粘结、高抗拉强度、高耐候性改进性环氧树脂将具有高抛光值、高磨光值的骨料粘结在桥面(包括水泥混凝土桥梁桥面和钢结构桥梁桥面)或路面上的新工艺。一般其铺装厚度在4---20㎜之间,故称之为薄层铺装。其可以阻止水份、盐份(氯离子)透过混凝土后腐蚀钢结构部件,使桥梁和路面的使用寿命大为延长,而且能提高桥面和路面的防滑性能,提高道路行驶安全性。降低噪音、改善行车舒适性。目前应用的改进性环氧树脂粘结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渗透性、延展性和较强的粘结力、且固化时间较短。骨料粒径一般在1~5㎜之间,具体骨料种类和粒径级配根据交通流量而定,但骨料抛光值(PSV)一般不低于70,重载交通条件下骨料摩氏硬度不底于8.5。

(二)环氧薄层铺装施工工艺

封闭交通:即对施工区域进行划定,分流或对现有交通车辆进行疏导。

缺陷修补:用改进型特种环氧砂浆对缺陷部位进行修复。修补材料必须与上层环氧薄层铺装结构起化学联结。

表面处理:使用专用设备对工作面(水泥混凝土、钢板、沥青)进行表面处理,以满足铺装工艺对表面清洁度和粗糙度要求。

铺装:将双组分特种环氧树脂在特定的温度控制下按照技术要求严格配比,用专业搅拌器充分搅拌均匀后,人工摊铺到施工段面上,待树脂自流平后用机械或人工均匀撒布骨料。树脂固化后进行骨料回收。根据需要进行两层或多层铺装时,重复第4步操作。

开放交通。

(三)环氧薄层铺装的发展

环氧薄层铺装在上世纪70年代虽然始于英国,但随着特种改进性环氧树脂作为薄层铺装粘结剂的技术在美国发展,使其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2000年后。在美国,环氧薄层铺装主要用在各种气候条件下水泥混凝土桥梁桥面、钢结构桥梁桥面、水泥混凝土道路、沥青混凝土道路上;水泥混凝土桥面和路面的破损、坑洼、裂缝、起层、以及桥梁结构和非结构修补等等。在1993年美国的国家高速公路及交通管理者协会(AASHTO),美国联邦高速公路协会(FHWA)就对薄层铺装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指导参照。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美国的混凝土学会(ACI),国际混凝土修补学会(ICRI),保护涂层学会(SSPC),美国材料和测试学会(ASTM)等均对相关的工艺、材料、测试等制定了相应标准。部分州还专门制定了州内环氧薄层铺装工艺的技术标准。另外由于环氧薄层铺装结构无毒、环保、节能符合低碳经济的特点,美国部分州还规定在新建或改扩建的桥梁、道路上采用环氧薄层铺装结构,州政府相关部门(DOT)将给予补贴。在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任何权威部门或研究单位提出关于此类技术的指导文件或相关工艺、材料、测试等标准。为此参照众多国内外该工艺工程案例,结合美国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可为今后推广环氧薄层铺装工艺在我国众多的桥梁和道路上的应用奠定基础【1】【2】【3】。

(四)环氧薄层铺装在吴江9桥黑色化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分别位于吴江松北公路以及苑坪-芦墟公路路段的海渔桥,中元港桥,大港桥,南庆港桥,西塘港桥,西庆港桥,三家村小桥,金田桥以及金牛大桥这九座桥,桥面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经多年使用逐渐暴露出如下主要缺陷,极大地影响着该段道路的服务质量。

(1)安全性低------水泥混凝土铺装防滑性能(尤其雨天)不足,原路面刻槽部分已磨损,不仅导致车辆内外噪声大,道路平整感差,行车舒适性不佳,而且也给给交通带来安全隐患。

(2)道路缺陷------经过长时间使用局部水泥混凝土路面已产生裂缝、坑洞、粗集料外露等病害,并且局部存在铺装高低位差,造成积水。极大的影响了道路服务水平。

(3)色差明显------水泥混凝土路面整体灰白色,桥两端铺设沥青路面,色差强烈,易造成驾驶人员产生眩目,影响行车安全的同时,也对道路景观造成不利影响。

(4)标线脱落------原桥面的道路标线经过长期使用,局部已经开始脱落破损,长此以往对道路行车安全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同时,也对整体景观性造成不利影响。

为整治白色铺装上述缺陷,改善行车安全性、舒适性及道路景观功能。上海陆桥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对该9桥进行实地考察后,提出桥梁黑色化改造方案。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各种防滑磨耗层技术比较;环氧薄层铺装性能实验研究;环氧薄层铺装与沥青加罩方案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并结合国内外同种情况实际案例使用情况,确定选择环氧薄层铺装方案。(单层铺装及双层铺装均有)。其中吴江金莘公路金家坝段(宛坪—芦墟公路)南庆港桥、西塘港、西庆港桥、三家村桥、金田桥和金牛大桥这6座桥梁采用5mm左右的黑色环氧薄层铺装,为单层铺装。松北公路同里段海渔桥、中元港桥和大港桥这3座桥梁采用7mm左右的黑色环氧薄层铺装,为双层铺装。在半开放交通的情况下,实际施工周期为20天,单层施工量为1700平方米,双层施工量为1800平方米,工程质量达到优良。

(五)环氧薄层铺装技术优势【4】

1. 用途广泛。适用于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多种桥面、道路铺装,可铺装在水泥混凝土桥梁桥面、钢结构桥梁桥面、水泥混凝土道路、沥青混凝土上下层、瓷砖面层、木结构桥面上等。

2. 重量轻。薄层铺装因其面薄,在水泥混凝土桥梁桥面和道路铺装厚度为≤0.9㎝(采用双层环氧薄层铺装);在钢结构桥梁桥面铺装为≤2㎝(采用多层环氧薄层铺装)。相对于其它铺装结构重量要减轻很多,因此其结构层对桥梁整体结构的影响相对小得多,可有效提高桥梁的安全性,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

3. 安全、快速、灵活施工、降低社会运营成本。可以在半开放交通状况下进行施工。在2008~2009年上海沪宁高速上海连接线高架桥面白改黑改造中,采用了沥青混凝土桥面加铺办案进行改造,需对混凝土破损板块进行换板,对桥梁伸缩缝进行改造,高架道路封闭达6个月。如采用改良性环氧砂浆板块修复后进行薄层铺装,则施工周期在不影响交通情况下仅为40天。同样,美国在2008年对1-35号洲际公路一段十八万平方米高架桥面改造过程中采用环氧薄层铺装(双层),所用时间仅为55天,并且是夜间半开放交通状况下施工。按照美国标准,如采用沥青加铺,则工期为2年;2010年3月上海江苏路环氧薄层铺装白改黑工程(一万六千平方米)(双层)施工工期为13天;上海衡山路下匝道白改黑工程(七千平方米双层)施工工期为5天。

4. 寿命长。环氧树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渗透性,对基体的破损处、裂纹具有很好的渗透修补作用,使水份和盐份(氯离子)进入基体的几率降低20~50倍以上,这样水份和盐份对桥梁腐蚀的机会大为降低 ,可长时间起到密封、防腐的作用,从而大大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根据美国AASHTO和FHWA研究表明,在新建的桥梁和道路上采用环氧薄层铺装结构可提高桥梁和道路使用寿命15年以上;在旧的桥梁和道路上结合改良性环氧砂浆修补工艺,环氧薄层铺装结构可提高桥梁和道路使用寿命10年以上。同时根据美国(AASHTO)和(FHWA)要求,在重载交通和各种气候条件下环氧薄层铺装(双层)路面使用寿命为10~15年。

5. 防滑性能优。由于环氧树脂良好的粘结性,结合高硬度和高磨光值的骨料,使面层防滑性能远大于水泥表面或沥青表面,极大的提高了道路安全性。本系统在目前国内外所有交付使用的路段及桥梁工程中,经过平均2年的运行使用,经现场检测,机动车道路面摆值(BPN)均为65~70之间。且在此期间的薄层路面使用过程中未发生一起由于路面湿滑而引起的交通事故。

6. 可快速、便捷修补。环氧薄层铺装结构一般在固化3~4小时后即可开放交通,在铺装结构发生部分破碎的情况下,可快速、便捷修补,一般修补后无需养护,并且与原路面没有色差,提高了道路使用效率和养护后道路美观度。

7. 符合低碳经济特点。环氧薄层铺装结构是100%固化,不含有任何有毒溶剂,骨料为天然矿石,彩色骨料为废旧玻璃回收染色而成,符合无毒、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要求。

(六)质量跟踪

1. 美国桥面薄层铺装质量跟踪报告【5】

美国的弗吉尼亚道路交通研究协会在2001年对加利福尼亚州、密歇根州、俄亥俄州、弗吉尼亚州、华盛顿州等五个州现有应用过各类环氧薄层铺装的桥梁桥面进行了25年使用情况调查。调查针对粘结剂材料的抗拉、抗压强度的变化,抗氯离子的渗透力,路面防滑性能等。在抗拉、抗压强度变化方面,环氧树脂粘结剂优于其它几种材料,具备良好的抗变化性能;在防氯离子渗透方面,聚脂类表现欠佳,其他粘结剂结果令人满意;在防滑方面,丙烯酸类薄层铺装是逐年下降的,聚脂类在几年后也会下降,而环氧树脂类的则表现优良。综合比较看,在所有的薄层铺装的使用中,改良型环氧树脂类粘结剂为最佳。全美在1990年以前一共有各种薄层铺装的桥面数量为139座,截止2000年底为555座。其中60%以上为环氧树脂薄层铺装。可见其用量已广为各州接受。通过该文的分析和使用调查,学者们建议各州交通部在桥面防滑处理和防氯离子渗透方面首选环氧树脂类粘结剂薄层铺装。

吴江9桥黑色化改造工程质量跟踪报告

完工后及后期跟踪对吴江9桥黑色化改造工程环氧薄层铺装路面性能进行现场检测,主要数据9桥平均摆值(BPN)列表如下:

金家坝段6桥

(宛坪—芦墟公路) 松北公路同里段3桥 备注

2012年5月 76.5 76.8 本表以路面摆值(BPN)为参照进行对比

2012年9月 68.0 67.0

2013年1月 68.0 67.0

以上检测结果表明:经过近一年的运行使用,这9桥环氧薄层铺装路面摆值有小幅降低,但已趋于平稳状态,但仍远高于其他路面(普通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等),路面整体防滑性能、安全性能良好。

环氧薄层铺装运用延伸--(效果跟踪)

以上数据表明,经铺设环氧薄层防滑路面的区域,道路行车安全性得到大幅提高。安全性高。

(八)环氧薄层铺装的应用前景

这是2000---2009年环氧薄层铺装在美国的应用情况【6】,从2008年全年的用量上看,我国的水平相当于美国2000年铺装量的25%,只是同期美国的4%左右。仅今年美国I15号国家公路犹它州段就计划对66座桥梁桥面进行环氧薄层铺装改造。虽然环氧薄层铺装技术在我国走了很少的弯路,跨越研究分析阶段,直接应用国外成熟的技术和工艺,为我们节约了大量研究成本,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和国外的差距。在不改变现有桥梁结构的情况下,环氧薄层铺装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桥梁预养护、养护、维修等新工艺、新技术。但如我们在桥梁设计初期就采用环氧薄层铺装结构,那将极大地降低桥梁的自身设计载荷,降低桥梁的综合造价成本,以及后期的运营养护成本。美国和中国,国土、纬度相当,桥梁和道路情况互相借鉴的机会多,而且也是水泥混凝土桥梁和钢结构桥梁用量最大的两个国家。美国在环氧薄层铺装应用方面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环氧树脂薄层铺装除在旧桥面应用外,也可对新桥面进行预养护,对水泥混凝土表面的微裂纹进行密封,从早期就隔断氯离子渗透对钢筋的腐蚀。另外同样的环氧树脂,稍加成分调整,也可在水下对破损和腐蚀桥墩部位进行修复,如桥墩被撞,开裂,海水侵蚀等。国家交通部门的统计显示:截至二00八年底,中国共有各类大小桥梁三十多万座,其中近半数正在“带病”运行。不管是内陆还是濒临大江、大海,如何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保持桥梁良好的使用状态,是我们桥梁建设者和管理者的职责,而作为环氧薄层铺装不单单是预养护、养护、修补,而且对桥梁整体结构有所提升,如使用寿命的延长;使用性能的改善,防滑性能的提高等等。随着业内人士对环氧薄层铺装的进一步了解,相信环氧薄层铺装在桥梁、道路行业会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八)结论

通过对薄层铺装在技术优势上的分析,以及这一技术在国内成功应用,我们认为环氧树脂类薄层铺装是对桥梁预养护、养护、修补等方面的重要手段,适合在各种气候条件下水泥混凝土桥梁桥面,钢结构桥梁桥面上应用。

【参考文献】

【1】美国联邦高速公路协会资料(AASHTO T276-T279, 2007)

【2】美国佛罗里达州考察报告(Evaluation of Innovative ST Vol 3, Florida DOT, 2008)

【3】英国认证委员会建筑行业技术审批评审标准(Technical Approval for

Constructions, British Board of Agrement, 2008)

【4】美国堪萨斯州交通部内部资料(KDOT,2009)

【5】美国的弗吉尼亚道路交通研究协会2001年的调研报告(Research Report on Polymer over Concr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