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政策范文
时间:2023-03-23 19:3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农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A
一、贴近农村实际,确定培训内容
党的支农惠农政策涉及千家万户,从种粮补贴、化肥农药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养殖补贴、林业补贴到家电下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但归结起来是一项民心工程,是我们党和国家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促进农村稳定的重大举措,是舒民心、顺民意的大事好事。宝丰县财政局通过学习有关文件,认识到民心工程要从民心做起,在支农资金拨付和发放过程中,怎样才能把好事做好,把党和国家的温暖不折不扣的送到农民手中,这就需要做好对农民的政策宣传工作,搞好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只靠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宣传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对农村会计和惠农补贴发放人员的培训,并通过他们广泛宣传到农民群众中去。在落实支农政策的过程中,农民群众急需理解和明白那些支农政策内容,是我们搞好支农政策培训应该确定的内容,为此,县财政局组织教育培训中心、会计股、农业股、社保股、商业股等有关人员深入乡村、农户了解、掌握农民对支农政策和惠农补贴工作中的问题,根据农民的需要确定我们要培训的重点内容。
根据深入基层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在支农惠农政策培训中确定以下内容:一是培训有关支农资金的拨付途径、适用范围以及有关补贴的核定和补贴方法,使农民群众明白资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应该用到哪里,群众应该得到多少补贴;二是培训在资金发放过程中怎样做到阳光作业,明确补贴标准,实行张榜公布,防止暗箱操作,要求学员在支农资金实际运作过程中,运用正确规范的方法发放和使用支农资金,赢得农民的支持;三是培训学习农村会计对支农惠农政策的理解和掌握及支农资金的会计处理业务,使农村会计在支农资金发放和运作过程中正确核算,规范管理,做好会计监督,做到会计管理核算正确无误;四是培训学习廉政建设知识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提高农村会计人员领会、理解国家支农政策的水平和能力,增强廉政意识、工作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五是学习培训涉农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农村会计人员依法依纪办事的从政理念;六是聘请县检察部门的专业人员讲农村经济犯罪案例,讲司法部门在农村工作中为农民申张正义,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同时,也警示农村干部和财务人员加强律己意识,保证支农政策和支农资金顺利落实;七是印制支农政策小册子,印制明白卡,让农民明白按照党的惠农政策如何得到补贴,能够得到那些补贴,应该得到多少补贴,让农民心中清楚明白,让农民心中有数;八是聘请农村信用社的有关人员讲惠农政策补贴资金支取,有关金融机构不得揽蓄、不得挤占,实行惠农补贴一卡通,方便农民随时支取,确保农民及时受益。
二、精心组织,认真搞好培训
为搞好支农政策培训,财政局要求各乡镇由财政所长带队,每个行政村由一名村干部和一名村会计参加培训,县财政局指派一名副局长负责培训纪律,上课前点名,下课后清点人数。培训组织方在学员入驻前,提前把每个学员的住宿房间、就餐座位、教室座位编制成册发给每个学员,通过认真细致的工作,使参加培训的全县318个行政村近329名学员的学习生活井然有序。使学员生活、学习更省心、更便捷,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使培训达到好的效果,培训地点设在城区外的云海大酒店,一是远离城区嘈杂,环境好,清静,使学员能静心学习;二是酒店交通便利,方便学员往返,局领导从各方面为学员提供方便,为搞好培训打下了良好条件。
这次培训精心组织,运作缜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总结起有以下几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培训期间,县纪委、县检察院领导亲自到场指导,县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亚民同志对学习资料内容的确定、师资的选聘、培训事项的安排都作了周密的部署。并在开班仪式上作了重要讲话。领导的重视为搞好此次培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二是培训全部实行免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确保惠农支农培训收到好的效果,县财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征得领导同意筹集15万元资金对培训中的住宿费、生活费、资料费等实行全面免费培训。为学员提供了生活、学习
上的极大方便,给培训工作打下了基础。三是培训内容贴近财务工作和支农资金管理实际,县财政局抽出业务骨干结合国家支农政策和农村财务工作实际,收集有关文件,编制成册,供学员培训使用。学员通过培训能够向农民群众讲解农民急需知道的支农政策内容,宣传党的支农惠农政策,为农民群众在惠农政策方面解疑释怀,培训的内容是学员急需掌握的内容,也是群众需要了解的内容,更贴近工作实际,学员更乐于接受和学习。四是培训内容增加涉农法律和农村经济犯罪案例,增强了农村财务人员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为农村经济运行构筑了防火墙,起到了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学员对增加涉农法律法规学习感到很及时,大家一致认为通过学习涉农法规和案例,不但能警示自己,同时也起到保护农民利益和保护干部的作用。教师水平的高低在整个培训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培训师资的选聘上更是优中选优,聘请工作在一线的、对农村情况清楚明了,对政策研究透彻、讲课又通俗易懂、能为农民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老师来授课。还外聘了检察院、新农合的专家。五是培训当中课堂纪律非常好,老师讲的到位,学员学的认真,学员虽然来自乡村,95%以上是男同志,但课堂从无吸烟、说话等不良现象,保证了学习效果;六是培训收效好,培训结束时组织学员对所学内容进行了考试,学员考试成绩90分以上的占95%以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社会反映良好
宝丰县对支农惠农政策的培训已进行了两次,2007年上半年进行过一次,2010年5月进行过一次,培训后农村会计和农民的反映都很好,因为培训内容贴近农村财务工作和支农惠农工作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农村会计和参加培训的人员到实际工作中积极向农民宣传讲解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向农民发放宣传册和明白卡,使农民对各项惠农补贴清楚明白,赢得了农民的支持和欢迎。在深入基层的跟踪调查中一位农民拿到补贴款后深有感触的说:“发放补贴这事,咱放心,咱心里有数。”宝丰县支农惠农资金管理,从宣传培训做起,让农民清楚明白的做法,起到了稳定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农民群众舒心、放心,农村干部清廉、清白,增强了广大农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最顶山日报在头版报道了该县的做法,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篇2
各镇乡人民政府,城区办事处,管理区委员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政策性“三农”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鄂政办发〔2008〕38号),2008年,我市政策性“三农”保险开办乡镇共17个,政策性水稻保险承保面积34.6万亩(约占总面积的50%),政策性“二属二户”(军属、烈属、低保户、五保户)农房保险共承保11737户。全年全市近3万受灾农户及时得到保险赔付,赔偿金额总计近300万元。
为了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和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风险的能力,构建全市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根据《省政府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09]6号)的要求,经市政府同意,现就继续做好2009年度全市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通知如下:
一、根据省政府精神,2009年全市政策性“三农”保险继续由人保财险公司承办。
二、成立专班,加强领导。市政府将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纳入责任制考核范畴。2009年各乡镇、办事处、管理区要明确一名领导具体负责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并安排专人做好相关工作,做到应保尽保(2009年各地水稻种植面积附后)。
三、认真抓好保费的收缴和落实。各地要积极组织种粮农户、“二属二户”及外出务工人员参加政策性“三农”保险,帮助人保财险公司做好政策性“三农”保险的保费收缴工作。人保财险公司要定期将签订的保单及农户已缴清的保费汇总,按险种报市农业、民政、社保部门审核认可,市财政据此在10个工作日内拨付应由本级财政承担的保费补贴资金。财政保费补贴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保单结算,据实补贴”的办法。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补贴资金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四、切实提高保险服务水平。人保财险公司要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服务“三农”的大局出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稳妥地做好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努力实现“农民满意,政府满意,保险机构满意”的目标。要按照保险合同条款的要求,出现保险责任事故后,及时受理,快速赔付,为农户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人保财险公司要对保费收入进行独立核算,并按一定的比例建立风险基金,以备大灾之年理赔资金的不足。
五、进一步完善农村保险形式,努力探索保险新方法、新模式。各地有关部门及人保财险公司在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推进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的同时,也要适当发展其它形式的商业保险,满足农村不同人群的需求,扩大保险的覆盖面,完善农村保险保障机制。
六、严肃保险工作纪律。有关部门和人保财险公司要严格执行中央和省有关政策规定。对违反政策规定,弄虚作假、挤占、挪用政策性“三农”保险保费,骗取、套取财政保费补贴资金,不按规定及时、足额赔付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同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篇3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仍是“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
2011年粮食获得丰收是“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的结果。扶持政策力度加大、粮食价格坚挺、重大增产技术大面积推广、灾害水平低于常年是增产的主要原因。粮食“八连增”奠定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坚实基础。按照粮食供给量计算,我国粮食自给率虽然降至90%,但是口的主要是大豆而不是谷物,主要谷物品种稻谷、小麦、玉米的自给率仍超过98%。
尽管粮食连年增产,自然灾害多发重发,抗灾减灾能力低、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观;土地、水资源约束趋紧,确保粮食供求平衡难度依然很大;物质投入和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的矛盾仍很突出;粮食主产区贡献大、抓粮吃亏的问题仍然存在。2011年13个粮食主产省产量占全国的76%,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90.5%。一些粮食主产区反映,粮食不仅没有成为优势,反而成为负担。以吉林省为例,为实施全国千亿斤粮食增产规划,吉林省增产计划为100亿斤,规划建设十大工程,累计投资217.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89.5亿元,其余由省市县配套,目前资金难以筹集。全国第二产粮大省河南人均财政支出近年来全国一直最低,2009年人均财政支出只有3063元,上海为15563元,是河南的5倍以上。今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仍是“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从政策部署讲,稳定粮食生产必须继续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
一是保持粮价合理水平。与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物价总水平相比,当前粮食价格总体水平并不算高。粮食价格合理上涨是保障粮食供给、平衡工业农业利益关系的手段,是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内容。要合理调控粮价,稳步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
二是健全财政对种粮农民补贴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柴油、化肥、农业服务价格和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种粮成本不断增加,惠农补贴效果被涨价因素所抵消,种粮收益下降,农民有怨言。应加大对种粮农民补贴力度,将补贴标准提高到能补偿农民种粮成本并能保证适当收益的水平。
三是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2011年中央财政对200个产粮大县奖励补助200亿元
(每个县1000万元)。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实行奖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粮大县的财政困难,保护了产粮大县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但产粮大县普遍反映,奖励资金规模仍然偏小,如2011年中央财政对河南省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平均每亩只有11元,按粮食总产量计算,平均每斤不足1.5分钱。当前,产粮大县财政困难的局面仍十分突出,中央财政应按照全国县级财政人均财力水平分配产粮大县奖励资金,逐步使产粮大县人均财力达到全国县级平均水平,保证产粮大县基本支出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产粮大县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四是继续挖掘提高粮食单产的潜力。依靠单项技术很难实现大面积平衡增产,要集成推广先实用技术,促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
继续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好势头
2011年1-3季度农民收入实际增长13.6%,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5.1个百分点。全年将保持这一基本态势。农民收入增速快,一是得益于农产品价格上涨;二是得益于外出务工收入提高。2011年二季度末外出务工1.6244亿人,同比增加521万人。外出务工月均收入1914元,同比增长19.9%。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只有1978―1984年和1994―1996年间,出现过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局面。2010年和2011年出现的农民收入增幅赶超城镇居民的好势头能否保持下去备受关注。保持这一势头面临不少有利条件:从农产品市场形势来看,农产品需求旺盛,农产品价格将保持高位运行;从农村劳动力供求看,经过长期持续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和剩余程度已经大幅降低,已经从最初的全面过剩,入到有限剩余、结构性短缺的新阶段,农村劳动力供求形势出现改变,工资出现了显著上升;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国家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实力明显增强,今后有条件在强化惠农强农政策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怎样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好势头?
一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程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和农业资源保护,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的生态补偿力度,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生态建设保护长效机制。
二是促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加大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合理引导农民工到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务工就业。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培育农村服务业新的增长点,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为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创造条件。健全就业培训体系,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大幅度提高技术熟练型产业工人比重,提高农民工创业的能力。完善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努力使农民工工资增长速度适当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最低工资标准增长速度适当高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速度,生产一线职工工资增长速度适当高于职工工资平均增长速度。在信贷、税收、用地等方面实施优惠措施,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促输出与返乡创业的良性互动局面。
三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和股份经营,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商业用地开发和经营。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让更多农民获得土地增值收益。
提高财政支出中“三农”投入比例
近年来,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各项政策相继出台,政策范围不断拓展,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增长是空前的。“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近3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6倍。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超过1万亿元。目前,按较宽口径计算,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约占财政支出的10%。但是如果再考虑土地出让收益的分配,“三农”投入在整个财政支出所占比重是偏低的。
对“三农”的重视首先应体现在增加投入上。今后要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持,不仅要保持较高增速,而且要提高财政支出中“三农”投入的比例。同时,要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提高财政“三农”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利用财政贴息、补助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具体包含三方面: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明确小型农田水利的公益性质,明确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在资金投入、工程建设、建后管护等方面形成新机制,全面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
程的正常运行和效益可持续发挥。2011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资金规模达到126亿元,比上年增长61.5%。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已经覆盖到1250个县。要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尽快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对农业大县的全覆盖。
二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国有12.8亿亩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0%。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项涉及水、土、肥、路多项措施的综合工程。投入少、投资分散、项目配套差,是建设高标准农田面临的最大问题。应当对当前涉及中低产田改造的项目和资金行全面清理,摸清家底,找准问题,在投资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加强部际协调,尽可能配套使用各类专项资金;鼓励地方政府整合使用各类资金,用于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加中央政府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
三是加快农业机械化。近年来,农业人工成本迅速上升,使得机械对劳动的替代明显划算。在加快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要协调推经济作物、林果业、养殖业的机械化,着力加强先适用、安全可靠、生产急需、节能减排的农业机械的研发推广,大力扶持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继续推广跨区作业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要继续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提高大型农机具补贴比例和补贴限额。
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显著步,农业科技前沿和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部分农业技术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水平,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机制不断创新,服务“三农”的能力显著增强。在我国整个科技中,农业科技基础差,最需要加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储备明显不足;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严重,农科教、产学研合作不紧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薄弱;农业科研投资长期欠账,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农业科技周期长,影响因素复杂,不确定性大,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促农业科技步,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公益性为主的定位,把强化政府支持作为农业科技步的重要保障,把产学研、农科教密切结合作为农业科技步的根本途径,提高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和引领能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方面,应实现哪些方面的突破?
一是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重点支持基础性、前沿性和产业共性的农业科学研究,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农业科研机构,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开展先实用技术集成配套,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力争在农业前沿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使我国农业科技全面跃居世界先水平。
二是健全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服务体系。突出转化一大批重大农业科技新成果,培养一支稳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构建较为完善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明确基层农技推广的公益性,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公益机构和队伍,重点建设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调动农业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业能手等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健全多元化、社会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三是健全惠及民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注重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农村民生领域,积极发展农村民生科技,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清洁能源、信息化等方面加大对现代科技设施和管理技术的引力度,依靠科技手段缩小城乡之间民生领域的差距。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开发利用等科技工作,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是健全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大幅度增加财政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科研,建立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可持续的投入增长机制。加大新品种选育和关键、核心高产技术推广的扶持力度。实施农业生产机械化基础研究和关键装备科研专项攻关。逐步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人均事业费水平。切实保证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工作费用。以农民和基层科技推广机构为对象,启动实施农业重大技术示范推广补贴。
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维持生计最基本的保障,是农民家庭最重要的财产。近年来,由农村土地问题引发的群众上访和有增无减。这背后反映出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保护仍存在重大的制度性缺失。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性制度,事关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必须以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为核心,修改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把握好改革方向,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基础。
应该建立和完善以下政策法规:
一是明确界定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收益分配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利。当前,农民对土地权利归属仍存在许多迷惑。只有土地定权,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民才能定心,农村才能长治久安。在法律上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是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一项最基础性的工作。要加快给农民颁发具有明确法律效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和宅基地使用权证书,让农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防止以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为名,强占强征土地,损害农民土地财产权。
二是把握好土地流转的方向。近年来,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加快。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农村共流转承包地2.1亿亩,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16.2%;流转主体农户占66.3%,合作社占13.7%,企业占9.2%。世界各国农业经营体制主要是实行自然人为基础的家庭农业体制,公司法人农场只占很小比例。家庭经营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让公司法人成为农业的经营主体,把农民变成农业工人,不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方向,家庭经营现在是、将来也是我国农业最基本的经营形式。现阶段工商企业下乡大规模直接租种农地,不符合我国人多地少、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基本国情,不利于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已经显现或潜藏了一些经济和社会风险。要坚持“让农民种自己的地”、“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真正做到“农地农用,自愿流转”,确保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主体地位。
三是禁止强迫农民以土地权换市民权。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20个城市对7000多位农民工的访谈,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工不愿意以“双放弃”(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换取城镇户籍。八成以上(83.6%)的农民工希望保留承包地。2/3(66.7%)的农民工希望保留农村宅基地和房产。土地不是国
家无偿给农民的一种福利,农民工现阶段落户城镇,是否放弃承包的耕地、草地、林地和宅基地,必须完全尊重农民个人的意愿,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收回。家中有地,退有据。让农民带着土地权利城,成为新市民,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也是促城镇化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适应农民工城落户和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要赋予农民工对承包土地、宅基地和集体资产股权自主处置权,为农民实现土地财产权创造条件。
四是真正按照土地的市场价值对被征地农民行补偿。我国征地范围过宽,对农民的补偿偏低;土地收益分配明显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失地农民长远生计缺乏保障。1999―2010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从514亿元增加到2.9万亿元,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999年的9.2%提高到2009年的48.8%,2010年占到83.3%。2011年1―10月,土地出让收入2.59万亿元,其中用于“三农”的支出1274亿元,仅占4.9%。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急剧膨胀,隐含着对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侵害。要大幅度缩小国家强制性征地范围,对强制征地权获得的“公共利益”行明确的法律界定。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巨大,要大幅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在符合国家土地利用规划、严格管制非农用地总量的基础上,要把更多的非农建设用地直接留给农民集体开发,让农民以土地作为资本直接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大势所趋
中国在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三化”统筹推?
国内外经验反复证明,先发展工业和城市,后解决农业农村问题,是不可取的;只重视发展工业和城市,忽视农业农村,甚至以牺牲农业、农村、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更是要坚决避免的;忽视农业和农村发展,必然出现农业萎缩、农村凋敝、农民贫困,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必须同步推农业现代化。
“三化”同步发展的最大难点是解决好农民转移就业和融入城市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转移就业和融入城市面临有利条件:一是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将继续带动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但与以往相比,劳动力将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速逐级下降。预测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年均新增农民工550万人左右,“十三五”期间400万人左右,2020―2030年间250万人左右。二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将带动农民工城落户逐级增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将促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从挑战看,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和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并存的状况,逐步由东向西扩展并呈现常态化;侵害农民工权益的突出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任务艰巨;农民工在城镇面临“就业不稳、家庭不全、居住不定、服务不均”的突出问题。2010年的人口普查初步结果显示,人户分离或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农村人口高达2,2亿,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快于预期。在劳动力流入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许多地方的外来人口已占很高比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的“人口倒挂”现象,如北京市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之比为1.8:1,广州市为1.7:1,上海市为1.6:1,东莞市为1:3.3。概括而言,农民工在城市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城市内部新二元体制加剧社会断裂和失衡。我国特殊的城市化路径,在城乡之间形成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不仅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有效弥合,同时在城市内部又形成新的二元结构。在双二元结构格局下,农民工脱离了农村社区,却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福利差距扩大,如不采取融入发展的措施,将形成一些发展中国家流行的“城市病”;农民工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畅通,对抗事件发生的风险增加。由于缺乏利益诉求表达的正常渠道,农民工要么就承担不公平待遇的后果,要么就会以对抗方式表现的来申辩。在互联网和人口流动加剧的时代,小火花可能引出大问题,小问题也会惹出大麻烦。农民工利益表达误入歧途,可能危及社会安定与和谐。2010年局部地区农民工要求加薪引发的集体停工事件,主要体现为劳资之间的对立。2011年发生的广东潮州、增城、浙江湖州织里镇,则直接表现为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冲突,农民工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地方政府。这些事件背后反映的深层问题是,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改变,农民工的利益诉求也发生了改变。过去主要利益诉求是就业和提高工资,现在则希望在居住、社保、医疗、劳动条件、子女教育等方面获得更公平的待遇。在此背景下,加快城市社会管理制度改革,促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大势所趋,已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必须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以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和质量、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完善农民工公共服务制度和吸纳农民工城定居为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下决心打破双二元结构,推动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扎实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促农民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把做好农民工工作当做促发展和惠民生的重点,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抓住制约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主要矛盾,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具体有以下政策安排:
一是加快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由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常住人口提供转变。要以强化输入地政府属地管理责任为重点,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利。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要纳入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系,享受“同城待遇”。农民工对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强烈,应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大幅度增加学前教育资源,在农民工聚集区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满足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的需求。针对农民工子女越来越多地希望在大城市继续行高中阶段学习的要求,要统筹考虑中考和高考政策,做好衔接。鼓励城市中等职业学校一步降低门槛,招收农民工子女接受职业高中教育。要选择部分地方开展试点,制定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的办法,探索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总结推广,扩大范围,有计划地逐步满足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的需求。要以根据常住人口配置公共服务资源为重点,保障农民工平等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要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面,力争尽快实现社会保险对农民工群体的全覆盖。建立惠及农民工的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以推动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为重点,积极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把常住人口作为财政分成依据,逐步调整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完善流入地吸纳人口的激励机制。
二是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接纳具备条件的农民工在就业地落户定居。我们最近在20多个城市开展的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比例高达84.5%,“亦工亦农”正在成为历史;八成农民工即便不放开户口也将长期留在城镇,外出农民工愿意回农村定居的仅占8.9%;农民工对定居城镇的选择是多元的,愿意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定居的农民工占53.2%,愿意在县城或小城镇定居的农民工占38.0%;农民工城定居的选择,与就业路径高度一致。在全面放开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的户口迁移政策的基础上,要一步放宽中等城市户口迁移政策,完善落实大城市现行户口迁移政策,为农民工家庭在城镇安家落户创造条件。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是逐步让户口与福利脱钩,要逐步消除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之间的一些不平等待遇和差距,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功能,改革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管理制度。
篇4
关键词:“三农”问题;财政政策
一、“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要逐步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统筹发展城乡经济意味着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民、农业。不解决好“三农”问题,农村不实现小康,不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显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近些年来,“三农”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而不断加剧。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快速扩张使农村的发展空间受到极大挤压,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业对GDP的贡献也不断下降。这些情况都值得我们关注,如何使用财政政策更好地改进这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深刻思考。以下我们将具体探讨“三农”问题的表现现状以及解决该问题的财政政策。
二、“三农”问题存在的原因探析
首先,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状以及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是导致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以及农民负担过重的一个主要原因。80年代初期为了加快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在资源极端有限的情况下我国政府采取了“城乡分治”的财政政策,因此很多农村的公共产品主要由农民自己解决,经过20多年的发展导致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另外,在农村基层政府单位里面,县乡两级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对称也是农村发展滞后的一个因素。例如以义务教育经费为例,目前绝大部分都是由乡镇负担,上级财政如县财政和省财政负担的很少。而事实上基层部门在财权集中的情况下基本上没有财力来解决这些问题,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典型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情况。
其次,长期以来政府政策和财政政策上的“城乡区别”对待也是“三农”问题形成的一个根源。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城乡分割,就是实行城市与农村不同的户籍制度,这个影响是比较大的。现在城乡分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城乡两种公共服务体系,农民享受不到国家的公共服务,城里人生活、医疗、教育、养老都有保障,国家的政策仅是考虑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很少,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居民。另一个方面是掠夺农业的政策。解放初期的国民经济基础就是农业,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工业体系,积累来自农业。如何把积累拿到工业上来,靠的是价格“剪刀差”,即农产品价格几十年不变,工业产品价格逐步上涨。
最后,我们还发现虽然近些年来我国财政支农的绝对数值在增长,然而其投入的相对比例却是在减少的。有数据显示,1985年以前我国财政支农的比例在10%以上,进入2000年后我国财政的支农比例则基本维持在7%左右。而且,在这些政府财政支农的资金中70%以上是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人员开支所需,用于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还没有能够超过30%。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农业科技投入还没有能够达到1%以上的水平,这些比较鲜明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
三、当今我国“三农”问题的具体表现现状
1.在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
我国财政在农村提供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具体包括农村水利的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及有关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的预告等。这些公共产品原则上是由乡镇政府提供,但这两年农村税费改革在各地的展开,乡镇政府失去了制度外资金的补充,财力更加拮据,有些乡镇财政连正常运转都出现了问题,更是无力提供公共产品了。由于乡镇政府的制度内财政收入有限,而制度外资金的投入又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有效的激励,导致了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
2.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工作做得还不到位
在我国城市里目前基本上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三个方面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在农村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特点,决定了这一制度的保障程度极低,虽然我国财政近些年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然而整体而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是不完全、水平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从2004年开始中央财政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目标是到2005年农村覆盖范围达到20%,2006年达到40%,2008年在全国基本普及。而事实上截止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的覆盖面还是没有达到基本覆盖的水平,当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发现并且进一步贯彻执行。
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比较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空间不大
当前我国的很多省份仍然有很多剩余劳动的需要转移,尤其是一些农业大省,剩余劳动力多达几千万。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创造许多基层的工作岗位显然是不太可能的,需要我们树立长远的意识。此外,我们发现1996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为9.0%,而十年后我国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却没有十年前的高。这个数据说明虽然我们财政做了很大贡献,效果却没有明显地体现出来,因此,对于农民收入的严峻性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分析。
4.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没有大提高,生产成本投入比较高
当今社会虽然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已经很成熟了,农业生产的培植技术等也有很大提高,然而在我国有些地方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很多农业生产仍然采用比较原始简单的生产方式。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比如节水灌溉技术等根本没有办法得到重视。另一方面,农民的知识水平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新技术农业的发展,导致了我国有些地方农业生产投入成本高,利润水平却不高的现状。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财政政策探析
1.财政应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财政支农的力度有在增加,然而从整体上来说,财政支农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我们要提高认识将财政支农的行动更多地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地方基层政府人员更应该把这项工作当成重中之重。此外,在注重财政支农绝对量增加的同时,也要优化财政支农的结构,严格控制各种事业费用的支出。要能尽量减少流通环节的补贴,建立起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制度会比较好。总之,要使得财政支农的支出在绝对量上和相对量上都要有大的提高,做到确实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和效益。
2.财政应该尽力扶植发展乡镇企业的壮大
我国有8亿多的农民在农村,因此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农村的转移成为当前我们
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而乡镇企业一直以来是有效吸纳农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尽管目前很多地方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势头有所减弱,甚至出现对于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下降,然而其对农民纯收入增量的贡献率还在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当大力扶植发展乡镇企业。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乡镇企业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只有40多万家,所创造的产值只占乡镇集体工业的1/4左右,大约占农产品总产值20%。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要充分利用乡镇企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逐步形成种养加、产销供一条龙服务。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和科技水平
一方面中央财政应该支持地方财政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实施节水灌溉及配套工程,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局面。另一方面也要关注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充分发挥辐射周边农村的功能,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此外,还应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启动农业行业科研专项,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
4.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
当前我国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和管理都比较分散,这样就没有办法达到集中使用资金解决问题的效果。因此,作为县一级的财政部门应该统一预算管理,统一整合支农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也要加强监督管理,争取将每一分钱的支农资金都要用在刀刃上。另外,应该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出结构和支出方式,有侧重点地使用和调整财政支农的支出方式针对不同的支农项目和具体目标,采用直接投入、财政补贴、投资入股、配套投入、招标采购等不同的资金拨付、投入和使用方式,争取使得有限的支农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5.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国农村的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当前农民看病难、医疗费用昂贵是如今全国农村存在的普遍现象,我国的农村居民收入远低于城市居民,而我国七层以上的人口是农村居民,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上说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社会保障重点肯定是在农村。只有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真正解决好了,我国的农村贫困问题才算解决好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更应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减少农村贫困,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政策导向,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已有的社会保障水平,给我国广大的农民以国民待遇。
参考文献:
[1]李萍.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财政对策[J].财会研究,2007(6).
[2]邢波.关于解决“三农”问题财政政策的评价及其建议[J].甘肃农业,2007(5).
[3]许宗凤.我国“三农”问题的财政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4).
[4]苏明.国家财政“三农”支持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2008(31).
篇5
关键词:农村高中;高考;二轮复习;策略
高三政治课的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在总复习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二轮复习不是一轮复习的简单重复,不是一轮复习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农村高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低、学习自主性和动手能力都不好,理解能力有限,一道题讲了几遍还是不懂或一知半解,所以对于二轮复习掌握不好,直接影响到高考成绩。针对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结合农村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在教学复习中的一点策略。
一、引导学生在复习中构建知识体系,学会整合知识
从高考考核要求来看,高考政治往往提供新的情境,让考生综合运用学科的基本知识解决,借以考查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这要求我们在复习中,务必对《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进行系统整合。
首先要进行模块内的整合。基础知识不牢固是农村高中生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也是考试得分低的原因。基础知识不牢固表现为知识比较零散,不完整、不系统。课本的知识安排是比较分散的,这需要我们教师重新审视教材,重视挖掘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掌握基础上,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打破章节界限,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例如在《经济常识》模块的复习中,对于“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要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促进社会和谐,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缩小收入差距,扩大消费要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切实做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加以把握,这在第二课、第三课、第七课等都有相关知识点。把这些内容系统化,完整掌握这些知识点,才能提高应试能力,高考中才能提高成绩。又如哲学中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这几大块,在复习中用本子记下来,把这些知识构建起来,加深理解,效果更好。尤其是对于农村高中生,他们的综合能力差,引导他们整合这些知识,对他们复习政治,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能力更有效果。
其次,分析易错知识点及误区,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农村高中生知识面不广,所以对一些易混淆的知识难分清,我们在复习中应备有一个错点本,把这些知识记下来,用作平时复习。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原理也让学生产生认识上的误区,而考试又往往会重点考查这些知识点。所以,在政治二轮复习中,要学会挖掘相关知识,将容易犯错误的地方,容易产生认识误区的地方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准确、完整地掌握基础知识。如复习“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这一知识点时,必须把需要注意的几个地方告诉学生:(1)这些特征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共有的,英国、美国和我国都有这些特征,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有自己的特征。我国市场经济的特征与这四个特征有所不同,经济基础不同,目标也不同等。(2)这些特征与市场交易原则是有所不同,但又有联系。如“平等性的特征要求交易双方地位平等”等知识点。
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热点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
农村高中学生对于信息的来源渠道少,我们教师平时更要引导他们关注时政。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相关报纸,把一些热点问题进行分类,用知识加以解释。思想政治课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高考也愈发重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多地强调能发挥考生创造性思维的开放性试题和探究性试题。农村高中的学生在这些方面均比城区学生差,我们教师更加要对其进行引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引导学生对思想政治复习课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在复习中要学会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动力。如在复习到“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这个重点知识时,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进行分析、讨论;在课堂练习时,要学生自己选择并分析解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首先,教师要把生活中发生的与国家、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热点问题进行归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论分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筛选适合与学科知识相联系的热点问题,包括政治方面,如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保障民生;经济方面,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控房价、收入分配公平等;哲学方面,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社会方面,如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让人民分享改革成果,生活得更幸福等;以及地方热点。
其次,要运用学科知识,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农村高中生由于基础差,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差。因此,要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就只有把社会热点与高考热点有机结合起来,一步步运用课本知识加以结合联系起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对热点问题加以分析。复习的最佳途径是设计例题加以演练。如在进行“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的热点复习中,教师可设计以下探究性试题进行演练:
材料一: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收入世界排名95名,不及世界排名13位的日本人均收入的1/10,另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基尼系数约为0.48,而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警戒线”,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正成为中国高速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材料二:“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强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公平
正义。
(1)运用经济常识相关知识,分析材料包含的经济信息。
(2)从经济学角度,说明如何有效防止收入分配差距悬殊,实现社会公平。
对这些材料,可以运用课本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发表个人看法,最后进行总结,把知识升华。如该材料说的“是什么”,是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但贫富差距大,不利于社会稳定;“怎么办”要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各抒己见,在经济制度方面的做法等。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归类、分析,发表意见,带动学生动脑动手,有利于培养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复习效果。
三、注重练习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后练习是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要注重的是练习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政治科讲究的是与时俱进,所以练习的资料必须是与最新的时政相结合,要体现思想政治的时效性,把握好练习的质量关。此外,我们教师还应认真对待发下去的每一张练习,注重练习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点,还要认真分析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二轮复习的练习要精且少,最好结合每一个知识点来出,这样有利于落实课本知识,到三轮复习时所运用到的知识才能得心应手。
在二轮复习中,教师还应积极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用新课改的有关理论指导高三政治复习。
针对农村高中生动脑动手差的特点,二轮复习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水平,不能一讲到底。属于学生自己探究、合作学习的时间就不要吝啬,将课堂放手让给学生。为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彰显学生主体作用,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教学中应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最好能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思考问题,应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给他们创新空间,不应限死范围。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是将知识系统化的过程,在高考三轮的复习中起承上启下作用。尤其是对于农村高中学生,正确选择合理的复习策略,努力提升高考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对于强化学生的高考信心,提高学生高考成绩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俊才.从一道模拟压轴题看高三二轮复习的突破[J].基础教育研究,2011(1).
[2]朱全中.2010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的特色及其启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7).
[3]陈文明.透析命题立意,探究高考走势[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8).
篇6
引言
三峡水库移民被世人称为一道世界级难题,其淹没范围之广,移尽数量之大,迁建任务之重,为世界水库工程建设史上罕见。根据1985年底统计,三峡水库按175米蓄水方案,将淹没农村人口33.26万,淹没耕地36.69万亩{,涉及川、‘鄂两省的20个县(市、‘区),而声置区土地资源有限,经济不发达,教育、科技落后,人才奇缺,移民安置又涉及社会、、一经侨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移民安置是三峡工程建设中‘最艰巨的任务和重要的制约因素‘移民安置工作能否做好,不仅关系到三峡工程能否顺利修建,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库人才区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库‘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因此,如何才能使移民搬迁顺利进行,在移民搬迁过程中及搬迁后不出现大的社会震荡飞库区的社会经济能正常地发展,并逐步实现移’民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即如何实现安全移民历来是三峡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我国过去的研究大多数是从库区的生态环境、赞源条件和经济条?件出发分析问题的,几乎无人涉及另一个影响库区移民安置的重要条件—库区,移民心杏。我们认为,后者恰恰是关系到能否实现安全移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澎如果忽视了移民心态的研究,从而导致政策的失误,将会给移民工作以致整个工程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心态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三峡库区移民心态,即移民群体心理,是指由三峡工程及其移民迁建引起的直接的、在移民中较为普几遍存在的、具有一定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反映或心理态势,它由认知、情绪、意愿三个层面构成。
研究安全移民之所以要研究库区移民心态,首先是因为库区移民心态是进行移民安置和迁建的一个重要社会条件,水库移民是一种非自愿性的移民,移民心态真实而直接地反映了移民对安置和迁建的主观愿望和要求,对其社会行为有直接的影响。通过对移民心态的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移民心态的动向及其变化原因,可以为移‘民工作提供社会心理依据,以便发挥积极的心理能量,化解消极的心理能量,从而实现安全移民。我国水库移民的教训说明,实现安全移民必须准确的分析和把握移民心态,对其合理的要求和愿望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体现在移民工作指导思想上。建国以来,我国修建水利水电工程共动迁一千多万移民,“但是,就全国范围来说,由于种种原因,移民安置大都没有做好,遗留问题很多,直到目前,大约还有三分之一的移民温饱未得解决,‘不少地方的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无保障。”(见张绍山《贯彻开发移民方针处理好移民遗留问题》)移民遗留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是不重视移民的利益,忽视移民心态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如在“重工程,轻移民”的片面工程观念支配下,忽视移民的利益,补偿标准订得太低。’在“左”的思辑影响下,要移民舍“小家”,保“大家”,靠行政命令搞搬迁,不顾库区的实际情况,不管移民的想法和愿望,从而导致移民安置不稳定,产生遗留问题。其次,移民心态是制定科学的移民安置政策和采用其他有效的社会.控制措施的重要依据。移民心态是移民行为的心理基础,它具有中介作用。利用社会规范(包括政策、制,度、法律、道德等)对移民行为进行社会控制,一定要经过移民心态这个中间环节转换,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制定科学的移民安置政策和采用其他有效的社会控制措施,必须研究移民心态。
本文试图在对库区移民心态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揭示出库区移民的心态状况,分析移民心态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移民搬迁和安置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安全移民的政策建议。
本文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1995年下半年进行了访谈调查,走访了四川库区的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忠县、万县市区的重点淹没区,召开了大小型座谈会30余次,并发放开放型农村移民问卷100份.第二阶段,1996年4月一7月,进行了一次随机原则下按行政区划分层的问卷调查,发放农村移民问卷1500份,样本分布为四川库区1000份,湖北库区500份.问卷回收招24份,回收率为88.26写,其中,有效问卷1114份,有效问卷率84.13%。有效问卷样本分布情况见表0-10。
表0-1:农村移民有效问卷样本分布情况表
被试
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城
男女青年中年老年不识字小学初中高中城郊平坝山地
人数(个)636478520394200130300444240258382474
百分比(%)57.0942.9146.8435.3717.9511.6726.9339.8523.1623.1634.2942.55
将有效问卷输人计算机进行处理,对问卷中的选择题统计出所有被试移民及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域的移民选择各项答案的人数及所占的百分比;并采用尺度法,对各项答案赋予分值,认知、意愿问卷按答案顺序分别赋2、1、0、一从-2分,如认知问卷“非常同意”和“同意”分别为2分、1分,“中立分别赋2分、1分、0分,然后计算出所有被试移民及不同情况的移民选择的平均得分(用又表示映移民态度的集中趋势。对不同情况的移民选择差异性进行X,检验,计算出X,值和自由度,‘若X,值查表的X2值吸P<0.0幻,则差异显著,否定备择假设,接受原假设。对问卷排序题,首先统计出被试移民夕对每一排序项目排在各种位置的人数,’对排序项只按从左至右,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赋1,2;苏45述要求进行统计。根据以上统计结果,计算出不同情况的移民排序的相关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用W表示),w值越大,说明有较高的‘致性,反之亦然。
1、农村移民的心态状况
1.1农村移民的认知
1.1.1农村移民对三峡工程及其移民迁建的作用评价很高
长江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功在当代,利及千秋,它不仅具有防洪、攀电、航运、养殖和供水等巨大综合效益,而且也给库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移民对此也是充分肯定的(见表1-1)
表1-1:农村移民对三峡工程及其移民迁建作用的总体评价调查表
表1一1表明,农村移民对“三峡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于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的说法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共占88.56写,回答“中立”的占7.36%,选择“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仅占4.31%,又为1.17;而对“三峡库区的移民迁建为库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的认识回答“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占78.09%,表示“中立”的为13.11%,选择“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占8.79%,X为0.93。这说明绝大多数农村移民对三峡工程及其移民迁建的作用评价很高,对三峡工程及其移民迁建持积极支持态度。
移民对三峡工程和移民迁建的认同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三峡工程和移民迁建本身的积极作用,二是与移民个人目,标和利‘益的一致或协调程度。三峡工程从提出、论证到决定实施经过了几代人,移民工作从试点到现在也经过了十四年,移民已充分认识了三峡工程和开发性移民的积极意义,因而在这一层意义上持否定态度的移民已经很少,移民对三峡工程和移民迁建的认同程度主要取决于第二个因素,.即切身利益的得失。表1--1中显示出绝大多数移民对三峡工程和我民迁建持赞成和支持态度,说明移民不仅已深刻认识到井本身的积极意义,而且认识到了与其长远利益的一致性,这也表明了移民尽管遭受了巨大的淹没损失,要担负起重建家园的重任,但是仍然具有顾全大局、通情达理的精神。当然,这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的,若涉及到有关个人利益的具体问题时,移民便显户得较为谨慎和保守,这从后面的具体问题中可以看出。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访谈调查中了解到一种现象,即调查是在三峡工程修建过程中进行的,部分移民是在“我不同意也没用”的心态下而作出“同意”选择的。
从表1一1‘还可以奢出,不同性别、年龄t、文化程度的移民认知具有差异性、,除不同性别的移民对迁建作用的评价差异不显著外一,其余的均为差异显著,而且还呈现出男性较女性评价高,年纪越、轻、文化程度越高,评价也越高的趋势,其中文化程度对认知差异的影响最大。这种差异性反映了农村移民的认识水平、自身条件和自身利益的差异性。
1.1.2移民对搬迁未来的估价较离
调查表明,农村移民对搬迁后生活水平、生活条件、个人发展的前景估价较为乐观(见养1-2)
表1-2:农村移民对搬迁未来的评价情况统计表
的.共占54--58%,选择“中立”的占30.70%,回答一个同x"V-4}w小回.U"OIJ3k14"y%,AJjV.DG;Al搬迁后…生活条件将有所改善,交通、用水、用电、子女上学会更:方便?的认识回答?非常同意”和。同意的9.22%,表示“中立”的占20.47Yo,选择“不同;19-IFT+KJX""lyjc511.j1to}入于V.“移民搬迁给移民提供了收人转人较高行业的机会,更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说法“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占54.’戒%,回答。中立?的占28.73%,而表示?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占16.33%,又为0.510这说明农村移民对搬迁后的生活水平、生活条件、个人发展的前景估价较高,对未来韵期望值较高。统计还表明,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移民对搬迁未来的估价具有差异性,其中.不同‘情况的移民对搬迁后生活条件改善认识差异不大,对搬迁对个人提供了发展机会的枯价上差异显著,而在对搬迁后一生活一水平的认.识上,不同性别的移民认知’差异不显著,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帕勺移民认知差异显著。不同情况的移民认知的差异性,呈现出在性别上男性评价高于女性,且年纪愈轻,文化程度愈高?对未来的估价也就愈高的一般规律。这是因为男性移民,年纪轻介文化程度高的移民自身条件较好,适应变化和捕捉机会的能力较强,对自己的未来更自信,因此对搬迁未来的估价更为乐观。
1.1.3调查发现,多数农村移民认为搬迁过程中移民参与很重要(见表1-3)
表1-3:农村移民对“移民撅迁是政府行为,移民参与并不重要”说法的回答情况统计表
表1-3显示,农村移民对“移民搬迁是政府行为,移民的参与并不重要”的说法“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占24.6%,表示“中立”的占18:31%。选择“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占57.090o,X为一0.44。这表明移民对搬迁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移民搬迁不仅涉及到库区的经瘫展,还涉及到移民的切身利益,移民参与意识较强说明了移民的自我意识较强,也反映了移民对切身利益的重视。从统计中还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在不同地域的移民认知差异显著,呈现出年纪越.轻、文化程度越高、居住地条件越好的移民参与意识越强的一般规律,这是年纪轻、文化程度高、居住地条件好的移民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和自身能力较强的体现。
1.1.4调查表明,农村移民大都认为搬迁后生产、生活要靠国家解决(见表1-4)
表1-4:农村移民对“有人认为,农村移民极迁后的生产、生活要布国家解决”的说法的选择情况统计表-从表1-4看出,农村移民对。搬迁后的生产、生活要靠国家解决”持“非常同意”和“同意”态度的占67.14%,表示“中立”的占17.41%,选择“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占15.44%,又为0.66,这说明多数农村移民认为搬迁后的生产、生活要靠国家解决,对政府的依赖性比较强.统计还表明,不同年龄、文化程度、不同地域的移民的认识存在差异,其中,不同年龄{支化程度的移民认知差异不显著,而不同地域的移民认知差异显著,还表现出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居住地条件越差的移民对政府的依赖性越强的一般规律。这是这部分农村移民自身条件较差,谋生能力较弱情况的反映。
1.1.5对大农业安!移民毁誉参半
《移民条例》规定,农村移民安置“应当以发展大农业为基础”,桓是,调查表明.,农村移民对在农业安置移民褒贬不一(见表1-7-5).
表1说法的回签情况统计表。
选择“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占38.06%,回答“中立”的占30.88写,表示“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占31.06%,又为0.09.表明农村移民对“大农业为主”的安置途径认识很不一致,这反映了各地移民安置条件的差异性和移民安置愿望的多样性。典型调查表明,有的移民根据所在地是否具备发展大农业的条件来评价的,有钓是根据自身条件来回答的,有的是依据自己想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的主观愿望来选择的。统计还显示,不同地域的移民对该问题的认识差异显著,居住在城郊的移民对大农业安置的评价较居住在平坝、山地的移民低,这是由于城郊移民居住地商品经济较发达、生活较富裕,担心大农业安置造成生产、生活条件差的原因造成的。从年龄差异的情况看,中年移民较老年、青年移民评价高,这是由于中年移民担负着家庭重担,具有求稳心理造成的。
l.l声调查表明,多数移民认为不正之风对移民安置有较大的影晌(见表1-6)表1--6:农村移民对“在移民安置过程中,不正之风对移民安里有较大的影响”的说法的选择情况统计表表1:-6表明,农村移民对“不正之风对移民安置有较大的影响”的认识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占75.53%,,一选择“中立”的占14.--72%,回答“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于的占9.69%,X为0.98。这说明农村移民普遍担心不正之风对移民安置的影响,同时也表明农村移民对不正之风可能损害其利益比较担心和警惕。’移民的这种认知是对部分干部中存在的较严重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主观反映.统计还表明,不同年龄、一文化程度和地域的移民的认知差异显著。:其中,中年移民的认识较青年,老年移民的认识平和,这反映出中年移民较为成熟和谨慎的特点.从居住在不同地域的移民认识看,居住在城郊的移民较居住在平坝、山地的移民认识偏激,这表明了城郊移民见识较广,较少顾虑,而且比较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不正之风的损害。
1.2农村移民的情绪库区移民的搬迁和安置,导致了社会结构的重组,生产生活秩序的改变,移民承受了巨大的淹没损失,经受了迁徙带来的种种困.难,承担着重建家园的重任,但是移民搬迁又为库区经济发展和人民脱贫致富带来了机遇。因此,移民既表现出沉重的担心和优虑,又满怀信心,充满喜悦。从调查的情况看,移民在情绪方面存在着以下几种状况。
1.2.1调查发现,农村移民对搬迁的情况十分关注(见表1-6)
表1-6:农村移民对搬迁的时间、地点和极迁进度的关注程度统计表
表1-6表明,农村移民对搬迁情况“非常”关注和“有点”关注的占83:45%,“并不”关注的.占16.52%,又为1.23。说明多数移民关注搬迁的情况,这既是农村移民参与意识较强的反映,也是他们十分关心自身利益得失的体现。统计检验还显示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独度的移民选择的差异显著,呈现出男性较女性更关注,年纪越轻、文化程度越高越关注的特点,这说明男性移民、年纪轻和文化程度高的移民对搬迁的期望值更高,、参与意识更强、更关心自身利益的得失。
1.2.2调查显示,农村移民对搬迁后个人发展前景比较乐观(见表1-7).
表1-7:农村移民对问卷提到的,“您对极迁后的个人发展前景是否乐观广的选择情况统计表
从表1一7中知道,农村移民对搬迁后个人发展前景“非常”乐观和“有点”乐观的占63.10%,“并不,乐观的占36、80%,又为-0-78。说萌多数农村移民对搬迁后个人发展前景表示乐观.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的移民的回答差异显著,且年纪愈轻、文化程度愈高的移民愈乐观。这与农村移民对搬迁个人发展前景的认知是一致的。“‘
Y-2-3多数农村移民相信政府能够妥警解决移民问题移民安置的顺利进行取决于移民与政府是否合作,而移民的合作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移民对政府的信任度。调查表明,多数农村移民相信政府能够妥善地解决移民问题(见表1-8)
表1--8:农村移民片“您是否相信政府能妥善安排好您生产、生产?”的选择情况统计表
从表1-8得知,农村移民对政府能妥善解决移民问题“非常”相信和“有点”相信的占74.51%,“并不‘相信的占25-49%,又为0.弱。脱明多数移民相信政府能妥善安排好其生产、生活‘从年龄差异来看,对政府一的信任度中年移民较青年移民高,老年移民最低,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中年移民的理智和成熟;从文化程度的差异看,文化程度越高的移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也越高。这表明了文化程度高的移民是站在较高角度全面的看问题的,当然,也不排除部分文化程度高的移民在移民搬迁上,是在高期势乙理支配上对政府表示信任的;从地域差异来说,对政府的信任度平坝移民较山地移民高,城郊移民最低,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城郊移民担心政府’不能恢复其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1.2.4调查表明,农村移民十分担心搬迁期间和搬迁后生活水平下降(见表1-的表1-9:农村移民对“您是否担心搬迁期间和搬迁后生活水平下降广回答情况统计表,表1-9显示犷农村移民对,搬迁期间和搬迁后生活水平下降‘非常”担心林和‘。有点”担心一的一占fib.成%,并不”担心的占21.36%,说晚多数移民担心搬迁导致生活水平下降。从表中还可以看出,不同情况的移民选择的差异均不大,其中,从年龄差异来说,年龄越大越担心,这反映了年龄越大的移民自身条件无优势,奋谋生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而从地域差异来看,居住在山地的移民较居住于城郊的移民担心,居住在平坝的移民最为担心,反映了居住城郊的移民谋生机会较多,居住在平坝的移民原有条件较好,而搬迁后各方面条件可能较差的实际,
1.2.5哪些问题最令移民担忧?
对移民担优的问题,问卷设计了16个问题,?由移民根据自己担心的程度进行排序,移民排序的位次依次是:.(1)收人水平下降;(2)补偿经费偏低;(3)搬迁后住房面积减少;(4)政府不能妥善安排移民就业;(5)不_正之风对移民安置影响大;(6).耕地不足一,吃粮困难;(7)搬迁后子女上学受影响;(8)老年人生活没有保障;(9)政府组织管理能力不强;(10)搬迁后,交通、用水、用电,一方便;(11)搬迁周期长,对生活、生产影响大;(1.2)雄迁期间物价上涨,(13)迁人安置区,木际纠纷增多;(14)迁人安置区,难以适应当地生活;(15)自身素质低下,难以适应新工作;(16)搬迁后早灾、火灾、滑坡等自然灾害更严重。从肯德尔和谐系数看,不同性别(W=0:923)、年龄(W=0.89)、文化程度(W=085)、居住地.域(W=0.95)的移.民的排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相对地讲,文化程度对排序位次的影响较其他几个因素大一些。从农村移民排序的位次可以看出:(1)农村移民是根据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程度来进行排序的,他们纠纷增多、难以适应当地生活、自身素质难以适应新工作等排在担心问题的后面。这一特征也可以从不同情况的移民排序的差异中得到证明,如老年移民将“老年人生活没有保障”排在担心问题的首位,而青年、中年移民分别将此问题排在第10位、第8位.。青年移民将就业一向题排在担心问题的第3位,而中老年移民分别题是搬迁后生产条件差、生活水平下降,‘三峡水库淹没区地处平坝河谷地带,淹没的是库区少有的良田沃土,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带,一淹没区各方面条件较好,’商品经济较发达,而且多数人已经过上了较为富裕的生活,而安置区土地贫瘾、人均收人低、各方面条件较差,根据典型调查,奉节县淹没区''''1992年人均收人达1500余元,而安置区人均收人仅400-500元。因此,农村移民十分担心搬迁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而我国过去水库移民遗留问题较多,大都没有解决好一农村移民搬迁后的生产生活问题.这厂情况更加重了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的优虑心理。(3)农村移民将搬迁后自身的适应能力排在担心问题的最后,反映出农村移民对自身能力估价过高,对搬迁后的适应难度估计不足。
1.3农村移界意愿—对搬迁和职业选择的态度、
1.3:1农村移民的搬迁意愿
调查表明,多数移民愿意搬迁,愿意迁往城镇,但是不愿意外迁,对迁人附近农村安;置区的意愿呈现出复杂性(见表1-10)。
表1-10:农村移民时搬迁意愿情况统计表
从表1-10可以看出,在问卷问到“您是否愿意搬迁?”时,移民表示“非常愿意”和“愿意”的共占54.40写,持“中立”态度的占19.93%,选择“不愿意”和“非常不愿意”的占25.67肠,X为0.35,说明多数移民愿意搬迁,这表明了农村移民能顾全大局,具有与政府合作的精神,但是,我们应注意到,“不愿意”和侧卜常不愿意”搬迁的移民也达到了25.6.7%。典型调查表明,农村移民是否愿意搬迁主要取决于搬迁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四川开县农村移民提出了“三不走”,即“条件比原来差不走,生活达不到现有水平不走,活路苦收人低不走”‘当问卷提到“您是否愿意迁往城镇?”时,农村移民回答“非常愿意”和“愿意”的共占70.01%,表示“中立”的占14..15%,选择“不愿意”和“非常不愿意”的共占16.“%,X为0.71,表明大多数农村移民愿意迁往城镇,城镇生活和“城镇人”‘的身份对农村移民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在问卷问及“您是否愿意迁移到.其他省份”一时,衣村移民表示。非常愿意,和“愿意”的占18.31%,选择“中.立,的占16.7%,一回容’。不愿.意,…和“非常不愿意,的占64.99%,表明大部分农村移民不愿意外迁到其他省份,在对搬迁的态度上具有求稳的心理。在问卷涉及“您是否愿意就地后靠,迁人附近农村安置区?"时,农村移民回答“斗卜常愿意”和“愿意”的占33"75%,表示“中立”的一占26"39%,选择“不愿意”和“非常不愿意,的占39.而%奋又为0.01,这表现出农村移民对于就地后靠,迁入附近农村安置区的意愿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与安宜区的条件,移民的自身条件及其对搬迁的期望值等因素相关。’统计还表明,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农村移民对上述四个问题的意愿差异显著,表现出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的移民越不愿意外迁,年纪越轻、文化程度越高的移民越愿意搬迁,对迁往城镇的愿望越强烈,越不愿意就地后靠,迁人附近农村安置区,这反映出年纪大,文化低的农村移民的身体、文化素质较差和对变化适应能力较弱的情况,以及安于现状、留恋故乡和求稳的心理情绪,同时也反映出年纪轻、文化程度高的农村移民自身条件较好,适应能力较强的情况以及希望通过搬迁改变自己的农村身份的心理。
1.‘3.2.农村移民对扭迁后职业的选择
三峡工程的修建,淹没了大量的土地妥农村移民劳动力面临着重新就业问题,开发性移民方针的实施给部分移民提供了转人其他行业的机会.根据调查统计,农村移民搬迁后希望从事职业体次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商业、乡镇企业、养殖业、种植业。可以看出,农村移民在.职业选择上存在着投机心理,期望值较高,希望通过移民搬迁进人收人较丰、社会地位较高的行业,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同时也可以看出,农村移民对土地较少存在依恋心理,大都不愿意从事农业,尤其不愿意从李种植业,这也反映出部分移民对自身家质和条件有过高的估价。统计结果还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移民排序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44,不同年龄的移民排序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如,文化程度和‘年龄对排序的影响较大(见表1-11).
表1--11:不同年铃、文化程度的农村移民对橄迁后希望从事的职业排序情况表
从表1---11可以看出,(1)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农村移民排序的不同反映了他们自身条件的差异,青年和文化程度高的农村移民由于年轻、活跃、文化程度较高,接受新技能和适应能力较强,对未来的职业期望值也较高,其中,青年和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村移民排序相同,依次为:事业单位、商业、国有企业、乡镇企业、种植业.而老年和文化程度低的移民较少具有优势,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值相对较低,老年和不识字的农村移民将养殖业排在第一位,将商业分别排在第五位和第六位。(2)部分农村移民的排序忽视了自身条件和客观可能性,如老年和不识字的移民将国有企业都排在第二位,将事业单位分别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
2.0库区移民心态的总体特征及其对移民迁建的影响
2.1,移民心态的总体特征
2.1.1,三峡库区的移民心态从总体上讲是积极的、合理的,有利于移民迁建的积极、合理心态是主要的,而不利于移民迁建的消极心态、不合理心态是次要的。
2.1.2,移民心态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特点。对于移民迁建及其有关的问题,移民在认知上既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在情绪方面既有喜悦,也有优愁,在意愿上有愿意的,也有中立的和不愿意的,且在程度上也存在着差别;不同情况的移民心态具有差异性,有的差异显著,有的差异不大,其差导有的有一定规律性,有的无规律可循;移民心态中既有积极的、合理的心态,也存在着消极的,不合理的心态。当移民抽象地谈论三峡工程及其移民迁建的作用时,他们的评价很高,而一涉及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时,移民又忧心忡忡,显得谨慎和保守;移民既对搬迁的生活条件、生活水平、个人发展充满信心,又对这些问题普遍担优;他们既相信政府有能力顺利解决移民问题,又担心政府的组织管理能力不强,对不正之风对移民迁建的影响甚为担优……这一切,都反映出移民心态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特点。
2.1.3,不同情况的移民心态具有差异性。一般来说,年纪轻、文化程度高的移民心态较积极,反之则较消极。
2.2,库区移民心态对移民迁建的影响
2.2.1,库区移民心态是库区进行移民迁建安置的社会心理条件。库区移民心态中既有有利于移民安置的积极方面,也存在着不利于移民安置的消极方面,二者对库区移民迁建安置的顺利进行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移民心态是安全移民的社会心理动力,消极的移民心态则会成为移民迁建安置的社会心理障碍。库区移民心态中既有合理的心态,也有不合理的心态,合理的移民心态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合理的移民心态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或纵容或简单地否定,都会影响安全移民的顺利进行。
需要明确的是:(1)消极的、不合理的移民心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积极的、合理的移民心态,反之亦然。(2)有利于移民安置的积极心态不一定都是合理的,合理的.移民心态也并不都是有利于安置的积极心态。
2.2.2从移民心态中可以看出,积极的移民心态主要有对三峡工程和移民迁建作用的肯定性评价,对搬迁未来的乐观态度,对搬迁的积极参与心理,对政府的信任度较高,以及对遭受的利益损失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容忍态度和牺牲精神等等,这些将对移民迁建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绝大多数移民对三峡工程和移民迁建的作用作出了肯定性的评价,这说明国家修建三峡工程合乎民心,顺乎民意,三峡工程已深人民;。,移民普遍支持三峡工程和移民迁建,这是实现安全移民最基本的社会心理条件,没有这一点,是不可能实现安全移民的。其次,移民对搬迁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大都认为搬迁过程中移民参与很重要,而且对搬迁的时间、地点和进度非常关注,因而对搬迁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移民对搬迁后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个人发展前景的乐观态度,也决定了移民在搬迁过程中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偏这些不仅有一种于移民在搬迁中与政策积极配合,而且有利午纠正移民工作的失误、一从而有利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再次,移民对政府能妥善安排好其生产、生活的信任度较高、有利于政府对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统~领导,有利于移民在搬迁安置过程、中与政府的配合,一有利于移民政府的贯彻落实,这是使移民安置获得成功,的又一重要心理条件言最后,移民对遭受到的利益损失表现出一定程度一的容忍态度和牺牲精神、尽管移民遭受了巨大的澎:没损-失,承受着搬迁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他们仍能、够顾全大局,积极支持三峡工程和移民迁建,表示愿意搬迁.移民的这种容忍态度和牺牲精神,有利于减少搬、迁过程中的摩擦,有利于移民搬迁安置的顺利‘进行。
移民心态中存在的消极’方面表现在:对‘搬,迁安置的期望值过高,存在着投机心理,对政府有一不信任心理,部分移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心理以及对未来普遍担优的心诊情堵等等,俏极的移民心态对移民安置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移民搬迁安置的一些不确定有利因素和过份渲染三峡工程给库区带来发展机遇一的不适当的舆论宣传,诱使移民对未来产生过高的心理预期,其主要表现有对搬迁后生产生活条一件的改善、收人水平的提高、个人发展前景估价过高、对搬迁未来过份乐观的心理情绪,在职业选择上和迁进城镇方面存在着投机心理,大都希望通过安置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三峡库一区是要在经济不发达、环境容量狭小的地区动迁上百方移民,心理预期过高说明移民对搬迁安置的艰巨性心理准备不.足。期望值越高,一实现程度就越低几,心理承受力也就越弱,期望一旦超出现实所能提供的限度一,就容易产生挫折感,这对移民安置是非常不利的。其次,移民对政府存在着依赖心理,表现在移民认为搬迁后的生产生活问题要靠政府解决?的比例较高,这种心理状态,在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就会表现为,消极?、被动和等待的心理特征,使移民搬迁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出来。再次,部分移民对政府存在着不信任心理,从问卷调查的情况看,有25.49%的农村移民不相信政府有能力顺利一完成移民迁建任务,移民对政府的组织管理能力表示担心,对政府确定的大农业安置为主的方式毁誉参半、信心不足。移民中还普遍存在着优虑的卜心理情绪,表现为移民对搬迁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收人水平下降十分担忧,对搬迁经费不足、补偿经费偏低特别优虑,而且年纪越大,文化程度越低,社会地位越低,其优虑心理倾向一般也越明显。对吹府的不信任心理和在移民中普遍存在的优虑心理情绪,会影响移民搬迁安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影响移民同政府的合作态度,从而从心理上阻碍着安全移民的实现。
2.2.3,库区移,民心态中有合理的存在根据,是移卜民迁建中真实情况的反映。移民心态中合理的心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l)移民对三峡工程和移民
迁建作用的肯定性评价,这是移民对三峡工程和移民迁建积极意义的主观心理反映。(2)多数移民相信政府能顺利完成移民搬迁任务,其合理性在于政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有能力解决移民问题公(3)移民迁建一涉及到移民的切身利益,需要移民的参与和配合。因此,移民具有积极参与心理有合理的存在根据。(4)移民对不一正之风的普遍担优,是对少数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行为的反映,移民对搬汗经费不足、补偿经费偏低_、收人水平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的担优心理,这是对移民要求搬迁后生产、生活水平不降低,要求补偿要公平合理的体现,而这些要求都是合理的。(5)移民对大农业为主要安置移民方式毁誉参半,在就地后靠的意愿上具有复杂性,是因为在许多地方不具备就地后靠和大农业安置的条件。这些合理的移民心态在移民搬迁过程中应得到充分重视,如果忽视了合理的移民心态,移民迁建则不可能顺利进行。不合理的移民心态主要表现在移民对搬迁未来的期望值过高,少数移民存在着投机心理,对政府的依赖心理等方面。对不合理的移民心态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向合理心态转化,对待不合理的移民心态的任何简单粗暴方法,都会给移民搬迁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3.0从移民心态看安全移民政策
3.1,研究移民心态,探讨非自愿移民的内在规律,目的在于为库区移民迁建安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了确保库区在迁建期间的社会稳定,避免出现大的冲突、震荡和波折,我们建议各级政府,特别是库区政府必须认识到移民心态的预警功能,成立专门的机构定期对库区移民心态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顺乎民心、便乎心意、科学的移民政策。
3.2,各级政府要本着对移民高度负责和负责到底的精神,重视移民的利益,尊重移民的合理愿望,处理好移民的利益问题。
3.2.1,移民心态是由共同的利益_关系决定的移民的类似的心理体验,因此,移民利益是影响移民心态进而影响搬迁安置的最关键的因素,三峡库区移民是一种非自愿性移民,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移民利益的重新分配过程,它直接关系到每个移民的实现利益和生产生活前景,因而决定了库区移民在相当程度上是从自身利益的得失来看待三峡工程及其移民迁建的。当移民抽象地谈论三峡工程和移民迁建的作用时,他们的评价很高,当涉及到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时,他们又优心忡忡,显得谨慎和保守;他们对不正之风普遍担优:,是害怕利益被侵犯;他们对搬迁的参与意识较强,不能排除有便于维护自己利益的部分目的,他们对太农业安置信心不足,是担心利益受到影响……各种心态的形成和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域的移民心态各异,无不与.利益密切相关。在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利益关系处理得好,不仅有利于移民积极心态的形成’,而且可以引导消极心态向积极心态转化,从而使安全移民得以实现。
3.2.:,要重滋移民的利益,必须把坚持高起点安置移民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原则。从移民的心态状况看,移民最为担心的问题是搬迁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差,收人下降。因此,要妥善解决移民问题,必须坚持高起点移民原则,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使农村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得以改善,至少做到移民搬迁后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不低于搬迁前,移民工程实施结束后,库区和安置区内生活水平提高速度至少应与其他非库区和非安置区同步。坚持高起点安置移民,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把农村移民安置与开发库区资源结合起来,通过大力提高库区生产力,加快库区经济发展,增大库区移民环境容量,既为移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又为移民开辟生产致富的门路,这是移民心态良性变化的客观条件。
加快库区农业资源开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振兴库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该把大农业开发放在首位。一是要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充分利用山一区资源和水利资源,努力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二是要优化库区农村产业结构,努力做到库区粮食基本自足的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而不是局部的、某一行业的开发和掠夺式的开发。因此,应该在大农业开发的基础上,根据库区的实际情况,在环境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加快发展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以化工、建材等原材料工业,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轻纺工业,利用库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加速发展旅游业,不断提高库区的经济实力,扩大移民安置容量,实现以经济开发带动移民,以开发性移民推动经济发展。开发性移民方针的贯彻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投人和落到实处的优惠政策,否则开发性移民和一高起点安置移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移民开发不是某一行业的开发、掠夺式的开发,也决定了库区农村移民安置途径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多渠道、多形式、多方法地安里移民,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移民的自身条件及心态状况,真正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目前还看不出哪一个行业具有安置全体移民,使移民的生活有保捧的功能。?因此,在农村移民安置途径上,不能搞“一刀切”,特别不能片面强调“就地后靠”,更不能搞那种危害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荒”安置移民。从问卷调查的情况看,移民对“就地后靠”并不都感到高兴,对大农业安‘置移民毁誉参半,信心不足,无后靠余地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强行后靠、勉强后靠只会导致移民的不稳定、
篇7
【基层反映】农村落实“三孩”政策需加强配套支持措施。目前,国民多生孩子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有很多。不过,农村多生孩子的欲望应该是稍强于城市的。 当然,在农村多生孩子也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只是说难的侧面不一样。推行“三孩”生育政策,要针对农村的痛点,比如农村空心化问题、教育资源公平问题等,制定相关的配套和扶持政策。
存在的问题:一是专门支持农村生“三孩”的措施和建议不够完善。目前已确定的支持体系包括四个方面,但这几个方面或笼统,或偏城市化,特别是生育休假、生育保险、税收住房支持、保障女性就业等,城市化特质比较明显。包括社会上一些专家学者提的建议,如“把产假提高到三年”等,侧重点也是偏城市的。二是城乡的社会保障在一些方面仍有很多不同。以生育为例,只要是符合国家政策,城市市民可以通过生育险来报销生育孩子的正常费用,包括产检和生产。而这一点农民是享受不到的,因为他们无法去上生育险,这样不只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支出,同时也使得优生优育在农村打了一定的折扣。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对此,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制定有普惠性、针对性的相关政策。针对农村空心化问题、教育资源公平问题、生育险问题等,制定相关的配套和扶持政策。二是解决好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虽然单纯从经济的角度,农村的育儿成本要低于城市,但低于并不是没有,特别是在与各自的收入相比的情况下,农村的育儿成本事实上并不是很低。而且,只有乡村振兴了,农村才能减少因流动造成的空心化,给孩子一个完整健康的成长环境。所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农村经济是多生孩子的一个首要前提。三是需要不断提高农村的“宜居”水平。这个“宜居”是广义的,应该包括农村的环境生态、交通建设、学校医院、基础设施如通讯、水电气、网络等,甚至还包括以后要逐步发展的幼儿园、家电维修、购物等等。还要解决好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逐步将社会保障城乡同质化,包括农民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子女教育保障等。
篇8
论文关键词:财政支农;农村社会保障
农业财政政策是国家财政通过分配和再分配手段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政策的总和。通过运用农业财政政策,为我国“三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财力支持。财政支农政策的存在不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重要性以适应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而现行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体系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应尽快建立完善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迫在眉睫。
一、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调整、创新,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适应,以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加快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财政支持“三农”政策框架体系已经显现,但该体系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财政农业绝对两周增加,相对量趋于下降。表现在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呈现出下降、徘徊和增长缓慢的趋势。二是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1.财政支持对象不合理;2.农业内部支持结构不合理。三是财政农业投入体制不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投资渠道较多,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面、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造成重复投入等问题,这种投入体制使整体目标不明确,有限的资金无法形成合力。四是财政支农力度小一些。这必然造成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影响到农业的均衡发展。
二、财政支农政策的完善
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必须立足稳定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促进农民收入增加这两个主要目标,不仅要保持必要的支出增长幅度,体现公共财政资源分配向农村倾斜;而且要合理确定支出重点,优化支出结构,有效配嚣公共财政资源。
(一)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展望
1.切实加大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倾斜力度。
加强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建立公共财政与WTO框架相适应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切实加大国家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2.建立规范的支农资金管理机制。
积极推进支农资金的,积极创新财政支持和民办公主的机制,规范和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3.着力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扩大“省直管县”、“乡财县管”财政体制和方式改革试点范围,完善县乡财政收入体系,加强县乡财政管理。
4.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现代税收制度。
统一城乡税制的目标是:强化城乡税收协调,公平城乡税负,规范和统一城乡税收管理体制,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税制结构,最终实现农业、农村、农民与工商业、城市居民适用税制的完全统一。在税收政策上体现对“三农”的扶持,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创造良好的水质环境,为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具体措施
1.稳定农业投入政策,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
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人,必须建立在用法律、法规进行制约的基础上,切实做到依法投资,真正落实。同时,各级对农业的投资总额、投资方向、资金匹配额都应制定具体标准和办法,以分清责任,强化对农业的投入。要积极利用政策作用,引导集体、农民和其他有关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2.改革农业补贴政策。
要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的政策法规,使财政对农业补贴成为一项长期稳定的制度。要改变目前国家对农业补贴绝对额逐年减少、相对数明显下降的状况,逐步增加对农业的补贴额度。
3.利用好财政贴息政策。
财政贴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财政补贴方式,是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相配合的一种形式,它既能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又能发挥银行信贷资金的优势,它是在市场基础上维持有效率的农业需要。目前,我国的财政贴息只要用于政策性银行的贷款贴息。但因为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是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全部政策性贷款的需要,故还有必要对一部分商业银行的农业贷款进行贴息。财政通过贴息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资到农业上,以解决当前农业投资整体资金不够的问题。但应注意的是,按照wI'o规则,财政贴息是属于应予减让的政策,这一数额不宜过大。转贴于
4.整合农业税收政策。
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税费改革,建立新的农业税制,然后做好新农业税制试点的配套改革。
5.加强财政扶贫开发的力度。
首先以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为目标,加强对贫困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然后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移民开发力度,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运销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支持贫困人口教育和医疗卫生。
6.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篇9
《聚焦三农》栏目是在中央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全社会关心三农的背景下诞生的,以关注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关注农民切身利益为栏目宗旨,它是广大农民群众准确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趋向,传达、解析国家三农政策问题的窗口,是社会各界冷静体察“三农”问题的一面“风向标”,被百姓誉为农村的焦点访谈。
《聚焦三农》栏目以严谨的态度、新闻的眼光、对事件的多角度分析来透析复杂的三农,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重大题材和热点问题。内容的前沿、题材的敏感与形式的创新是吸引特定的观众群,不断提高栏目的收视率的有力保障。
(2)收视对象
《聚焦三农》栏目的收视对象是关注三农问题的人,包括农村中的普通老百姓、基层乡村干部、地方政府官员、专家以及关注三农问题的城里人。
(3)内容定位
《聚焦三农》栏目的内容定位于报道和解析“三农”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
栏目将以中央有关“三农”问题的方针为导向,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中央和各地关于扶持农业发展、加大农业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和抗灾减灾等方面的重大政策信息,介绍各地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做法。
《聚焦三农》栏目也有一定量的批评性报道,配合政府工作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在选题上,《聚焦三农》栏目将关注农村人和城市人共同关心的三农热点话题,在注重深度的同时,也要注意节目的时效性,对某些重大事件,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做出报道,要抢夺社会影响力比较大的题材。
目前,三农问题中央高度重视,全社会普遍关心,《聚焦三农》关注三农热点焦点话题,准确把握农业政策,切实关注农民切身利益。聚焦三农与九亿农民的脉搏一起跳动。
(4)播出时间
《聚焦三农》栏目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中播出。
首播:每周一到每周五21:52—22:07
重播:次日13:30—13:45
《聚焦三农》栏目每期一个节目,中间不设置版块。
篇10
追求精品的品牌意识
创建伊始,农民频道就着力打造一批薪的品牌栏目和精品力作,突出服务、公益、娱乐等特点,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大事小事,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村全面进步作出贡献。从内容看,《三农最前线》、《致富情报站》等节目解读涉农政策,关注农民生活,传递致富信息,记录社会变迁,选取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三农问题,将其放在社会大背景下进行解析,充分认识到农村问题的特殊性,凸现农业节目的深度;就形式而言,频道以三农问题为主要内容,集新闻资讯、专题、访谈、现场直播、电视剧场为一体,注重权威性、生动性、参与性和普及性;从受众角度来讲,频道大打服务牌,除播报及时有效资讯外,还提供援助、娱乐,具有切实可行的实用性。
在“包装”方面,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与国内其他农民频道,栏目相比,可谓开风气之先。河北电视台台标以长城和渤海为基本设计元素,各频道均以此作为标志,注明河北卫视、河北经视、河北影视等频道名称。而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的标识却独树一帜,正方体内红底白字,上书“农民”两字。凝练,写意、静中有动、挥洒激情,象征着河北农村改革开放的广阔发展前景和美好未来,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和浓厚的文化气息。醒目、大气,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易于传播和推广。
环环相扣的节目构架
形态丰富、紧扣主题是农民频道的一大特点,新闻资讯、专题节目、互动节目、电视剧场等板块形成差异性诉求。如《三农最前线》是农民频道着力打造的一档节目,内容包括涉农新闻、实用信息、深度分析报道和交流沟通。它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传达关于三农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关注农村、农民、农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致富情报站》为农民提供最新的致富项目,最新的市场行情、分析,生产中遇到什么麻烦事还可以找大宽帮忙,而且还可以通过栏目供求信息。《自娱自乐》是一档观众参与的演播室娱乐节目,立足河北,面向本土观众,面向所有爱唱歌、想唱歌的人,是一档把电视还原成大众舞台的节目。《律师会客厅》是一档农村普法访谈栏目,每期一个鲜活的案例,以点带面挖掘个案,栏目突出实用性、新闻性和服务性。《农科大讲堂》紧贴农民生活,结合农时,以农民在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为中心,邀请专家、教授、致富能手进行讲解。《非常帮助》作为一档直播互动的公益节目,联合河北省福利彩票中心,向弱势群体、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人文关怀的频道特征
农民频道针对各级政府推出的对农政策做了大量报道,如农村土地承包问题、农民减负问题、粮食体制改革问题、农村医疗体制改革问题、农机补贴问题等等,使农民在第一时间内获知信息,使对农政策深入民心家喻户晓,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政策理论水平,也有利于这些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经济问题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农民频道在传递致富信息上下了大力气。《三农最前线》、《致富情报站》、《农科大讲堂》等栏目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供致富信息、成功经验,帮助农民更新旧的观念和意识,走上致富道路。
为了与农民朋友直接对话,拉近与农民朋友的距离,农民频道推出了一些记者主持人。这些记者主持人走出演播室,亲临现场感受乡村的变化,赢得了农民的信赖和支持。农民频道的主打栏目《三农最前线》打造了两名记者主持人:赵小乐和苏老三。赵小乐在节目中是无所不知的政策解读者形象,苏老三则属于行走间看农村农民农业中的问题、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的形象。这两个形象推出后,迅速在河北农民中间树立起了威信。特别是苏老三,以近似农民的外在形象、浓郁的地方口音,为农民办实事的热情,拉近了农民同节目之间的距离。还有《致富情报站》的记者主持人大宽,“致富路上有烦恼,找我大宽来支招”。在生产中乡亲们遇到什么麻烦事就可以找大宽帮忙,他会联系专家作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