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产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6:3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软件产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复制硅谷;软件产业集聚本质;软件产业供应链与产业链比较
1美国硅谷地区软件产业集群实证研究
硅谷开明的意识、开放的环境、活跃的人才流动使得人们有机会学到更多新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了地区的经济活力。硅谷知识流动频繁。伴随着人才的流动,知识,尤其是创新性的高新技术,在硅谷区域内由政府、学校、研究机构、公司以及一些培训机构之间建立的复杂网络关系中不断地产生、流动、传播和再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硅谷的发展,成为了硅谷迅猛发展的“血液”。硅谷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11950年代以前:硅谷软件产业创新集群的形成阶段
到1950年代硅谷已经完成了演化的第一阶段即软件产业创新集群形成阶段。其基本的特征是:(1)集群单元已经形成。这个集群单元就是以惠普公司为主导的若干关联企业和大学等机构有机结合所构成的集合体。(2)聚集条件已经具备。一种适应于使硅谷发展成为创新型集群的基础设施、技术基础、制度基础以及文化基础均已基本形成,聚集功能开始产生。
1.21950——1980年代:硅谷软件产业创新集群的成长阶段
从1950年代至1980年代硅谷已经完成了演化的第二阶段——软件产业创新集群的成长阶段,其基本的特征是:(1)外部企业和相关机构大量涌人的同时,集群内大量企业衍生,使硅谷技术创新集群规模迅速扩大。(2)风险投资体系不断完善,创业条件不断得到优化。
1.31980年代到现在:硅谷软件产业创新集群的成熟阶段
1980年代到现在硅谷进入了演化的第三阶段——软件产业创新集群成熟阶段。其基本的特征是:(1)软件产业创新集群各方面的功能已发育完善,配套的功能齐全,企业创新倾向更加突出。(2)企业之间的横向与纵向协作关系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创新网络更加完善,产业链条更加发达,整个技术创新集群发育成了一个网络型的价值链群。(3)企业进入和企业衍生的速度减缓,经济内在联系更加高度互动。
2复制硅谷的理论支持
硅谷的巨大成功给世界很大的启发,一般认为软件产业由于资源依赖程度低,对区位指向因素的依赖性不显著,因此这种软件产业集聚易于复制,理论界也认为复制硅谷,在世界其他地方重建一个“硅谷”(软件产业园区)是可能的。理论界对硅谷的复制学说重要基于以下几点:
2.1基于要素学说的理论
Castells和Hall在总结硅谷成功的经验时,指出硅谷高技术活动的要素: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紧密联系;把政府的空间防卫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一个非联盟的产业传统;当地风险资本的存在;一个完善的通讯网络。他特别强调市场机制对硅谷发展成功的影响。Larson和Rogers观察到,硅谷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诀窍、风险资本、工作流动性、信息交换网络、学习性企业和基础设施等。在这些因素中,刺激企业家孵化风险企业的是风险资本和其它基础设施。
2.2环境要素投入的理论
钱颖一认为,硅谷是由一种非常分散的决策过程造成的奇迹,而非是计划得到的。从制度的角度分析,分散的决策、个人的积极性、创造力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政府只是一种辅助作用。吴敬琏提出应为硅谷式科学园的创业活动创造有利的制度和环境条件。中国创业企业的栖息地应当具备四个基本要素:高素质专业(技术和商业)人才的集聚、广阔宽松的创业空间、良好的法治环境、充裕的资金供应。徐康宁认为,创建中国的硅谷,需要从资金途径、人才途径、制度途径、环境途径几个方面人手,尤其需要加强制度要素和环境要素的投入。
2.3基于制度的创建形成理论
蒋春燕和赵曙明发现硅谷的成功源于企业和行业之间广泛的联系,而不仅仅是企业集中所产生的集聚优势。一个国家的技术基础体现在其管理人员、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也体现在行业的整体领先性和企业之间密切的关系网络上。张剑文认为,硅谷效应不仅仅是元素问题,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将这些元素结合并产生强大生产力的对接办法,这种办法就是美国的经济制度和企业文化,如果在制度方面硅谷化,将比仅简单地复制硅谷的组织结构和元素构成,达到更好的境界和技术高度。
3复制硅谷实践的困惑和理论解释的困扰
硅谷的巨大成功和带来的巨大的积聚效应,溢出效应使世界各国爆发了复制硅谷模式热潮,一时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硅谷”,“硅岛”,“硅湖”,“硅山”等,但是大多没有达到复制硅谷的预期目标相。在产业集聚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复制硅谷模式远比复制其他产业模式要困难的多,培养和扶持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难度超出了人们的初始预期,软件企业的地理集中,并没有自动产生一个创新中心。
从要素的角度来说,产业应该集聚在资源禀赋丰富,交通便利和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但世界最早成功的软件集聚地并不具备上述条件;软件产业属于智力型产业,对于知识结构和科学技术的要求较高,对于高科技技术人才的需求高,对于自然资源的要求低,对区位指向因素依赖性不高,因此具有产业要素流动性强的特征,流动性要素相对自然资源不可迁移要素来说,在不同地域移植的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说软件产业积聚是易于复制的,但实践的结果显示了相反的结果;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力理论中强调国家和区域政府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发现,很多软件产业最初期就是由国家发起和推动的,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在大学和科研院校云集的地方,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设施配备,但只是地理上的集中却没有形成如硅谷般的技术创新中心;从制度的角度来说,而国际上许多软件产业集聚模式的“移植”都是在同一种体制下,既市场经济制度下进行的,但多数没能移植成功,可见经济体制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市场制度并不是软件产业集聚的充分条件。
面对这种种困惑,我们有必要从理论的角度找到软件产业集聚的真正本质,对于不同地域的不同的语言环境、文化传统、区位优势、经济制度、政府规制等角度出发,找到适合该地域本身的软件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径。
根据实践经验,软件产业的集群效应大于传统产业的,其创新性和外部性也远优于传统产业。软件产业集群与传统的产业集群是有所不同的,而对于软件产业集群特征的认识,在理论界还不成熟,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还不丰富,因此对软件产业集群机理的深入研究是理论研究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任务。
4软件产业积聚的本质研究
4.1软件产品积聚:逻辑分析的起点
软件产业集聚首先是软件产品(或者服务)供给和需求的集聚。软件产业集聚是软件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的汇集点,是对软件产品绝对数量庞大、所占分额较大的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一个概括,也是对软件产业的不平衡布局,集聚在极少数地区的一个概括。
4.2软件产业集聚的本质分析
所谓“供应链”的说法很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美国的史迪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哈里森(Harrison)进而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络。”该概念重点强调了供应链的战略伙伴关系问题。供应链理论摆脱了现实企业组织边界的限制,强调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合作和交流,生产部门被细化成了专业分工的组织,企业致力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将其他的非核心的零件或产品委托其他企业生产,采取“业务外包”(outsourcing)的模式,形成所谓的“虚拟企业”(VirtualEnterprise)或者“扩展企业”(ExtendedCorporation)。这种合作和紧密联系正是产业积聚的动因和促进因素。
软件产业集聚区输出其产品和服务参与市场竞争,而产品和服务与其说是由软件企业供给的,还不如烁是由供应链供给的。软件产业集聚不再仅仅是软件企业的集聚,其本质是软件产业的供应链集聚,多个软件企业通过供应链实现核心技术和信息的共享,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整合。同时,由于区位优势,成本优势,创新优势等原因,多条软件企业供应链逐渐形成集聚,同时积聚内部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的网络结构,最终成为软件产业集聚。
另外一个与供应链相关的词是产业链。所谓完整的产业链就是指产品的研发到原料采集、运输、半成品、成品生产,到产品进入分销渠道,最终到达消费者,实现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整个过程,包括新产品的R&D,调研产品市场信息,产品生产流程控制,品质管理和投放市场,所有这个过程涉及生产者和生产活动的组织和利润分配。本文认为产业集聚并不是产业链的集聚。产业链以生产过程为基础,一个生产过程就是一个产业链,无法描述产业集聚的内部状态。
参考文献
[1]刘友金.硅谷技术创新集群演进及其阶段性特征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3):83-86.
[2]CastellsM.,HallP.TechnopolesoftheWorld:TheMakingoftheTwenty-first-centuryIndustrialComplexes[M].London:Routledge,1994:22-26.
[3]LarsenK.,RogersM.SiliconValley:Theriseandfallingoffofentrepreneurialfever,creatingthetechnopoles[M].Massachusetts:Ballinger,1988:31-37.
[4]钱颖一.硅谷不是计划出来的[J].开放导报,1999,(10):7-11.
[5]吴敬琏.中国怎样才能有自己的“硅谷”[J].经贸导报,2001,(9):11-17.
[6]徐康宁.中国硅谷产生的条件与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0,(6):101-106.
[7]蒋春燕,赵曙明.“拷贝硅谷”能否成为中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之途[J].生产力研究,2001,(1):107-113.
[8]张剑文.克隆硅谷[J].中国中小企业,1999,(3):101-106.
[9]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87-93.
[10]朱光海,张伟峰,冯宗宪.拷贝硅谷:一种聚集网络理论解释[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7):44-48.
篇2
一、 主办单位
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 《计算机辅助工程》杂志社
二、 承办单位
上海海事大学
三、 时间与地点
1 会议时间:2011年4月23─24日,2011年4月22日报到
2 会议地点: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市临港新城海港大道1550号)
四、 会议组织机构
1 大会主席:张洪武 马宪国
2 学术委员会
主 任:钟万勰 崔俊芝 程耿东 申长雨
秘 书:楼 进
3 组织委员会
主 任:杨勇生
副主任:章 青 袁林新 楼 进
秘 书:于 杰
五、 征文范围
1 CAE基础理论
(1)计算力学基础理论、结构力学、材料力学、仿生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和爆破力学等;
(2)CAE仿真、优化技术;
(3)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及应用;
(4)前后处理技术;
(5)产品结构强度分析、疲劳寿命分析、振动及噪声仿真分析和碰撞仿真等;
(6)先进材料/结构优化技术;
(7)可靠性分析与CAE工程稳健设计;
(8)CAE验证与确认.2 CAE应用
(1)工程数值分析在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海洋、汽车、铁道机车、装备制造、电子、材料和土木等工程中的应用;
(2)新材料、新工艺和复合材料的CAE;
(3)各类工程中的施工力学、工艺力学问题的CAE;
(4)CAE技术在国家重大工程与装备中的应用.
3 CAE软件开发
(1)自主CAE软件研发;
(2)智能化CAD/CAE集成;
(3)虚拟产品开发平台(VPD);
(4)分布式仿真平台技术与协同仿真;
(5)产品研发仿真流程和工程数据库.
六、 征文要求
1 围绕主题内容充实、数据准确、文字通顺,字数在5千字以内,未在正式刊物上发表.
2 文稿录入请使用Word 2003系统,版面为A4纸规格,双栏排版,上页边距为2.2 cm,下、左、右页边距均取2 cm.
3 标题(二号黑体)居中;作者姓名(四号楷体)位于标题下方居中;作者单位(单位+二级部门)、地区(省+市)、邮编(小五号楷体)位于作者姓名下方;摘要、关键词(五号楷体)位于作者单位下方(空一行);正文用五号宋体,一、二、三级标题序号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如“1”、“1.1”、“1.1.1” );图、表尽量排列紧凑,线条清晰;正文后列出参考文献(六号楷体)简介.
4 论文最后附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详细信息,包括性别、民族、籍贯(省+县)、职称、学历、职务、研究方向以及E,mail,手机,办公室电话,邮编和详细通信地址等联系方式.
5 论文请不要;涉及军工等敏感方向的论文,请作者提供有效的保密审查证明原件.
6 论文请务必在2011年1月15日前发送到或,并在邮件主题注明“投稿:计算机辅助工程及其理论研讨会2011”.
七、 论文评审
会议学术委员会将对论文进行严格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向作者发出录用通知.评选出的优秀论文作者将获证书和奖品.优秀论文将安排在《计算机辅助工程》上发表.
八、 联系方式
如需了解详细信息,请致电或发邮件咨询.
电 话:021,38284908 传 真:021,38284916
E,mail:
地 址:上海临港新城海港大道1550号A30# 邮 编:201306
联系人:于 杰 陈锋杰
网 址:
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
篇3
关键词:精英教育;官产学合作;实训基地;软件工程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2001年12月,国家批准建立了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示范性软件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养一大批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即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层次工程型软件人才。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加强对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实训模式,在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 培养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
2008年1月,教育部张尧学司长在北京大学软微学院调研时提出:“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定位是精英式工程教育,是培养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我们培养的这些人才经过5年左右的发展,要在某一领域起到领导作用,要能较好地与国际交流,要能预测软件工程事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这就明确了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这种类型的人才也恰恰是企业急需的中高端软件人才。目前,软件企业需要三类人才:第一类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国际化软件高级人才;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中级人才;第三类是熟练的程序员和操作员,人才需求模型呈“金字塔”型。据IDC公司2008年数据分析,中国软件及服务市场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都将超过15%,至2012年总体产值将至少翻一番,人才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增加近2倍。按照三类人才需求数量的比例为1:2:7计算,中高端人才数量应该占30%,但目前仅为10%,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印度的软件产业在近十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从业人员达到了41万人,拥有近3000家的软件企业,预计2008年印度信息服务业的总产值将达到780亿美元。充足的人力资本对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支持高等院校培养中高级软件人才,印度政府增加了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印度理工学院的财政投入,并计划将全国43所地区性工程学院提升到印度理工学院的水平。印度软件教育的突出特色是与产业互动,重视应用培训,学校课程的设置围绕软件企业的需求,讲授的是最新的技术发展动向。加上英语教育的优势,使得印度的软件毕业生一出学校就已经具备了较全面的实际工作能力,这也是硅谷特别偏爱印度工程师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我国的软件产业要想赶超印度,就必须加大对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力度。
2 四位一体的实训模式框架
2.1 四位一体实训模式的角色分工
“四位一体”即“官、产、学、生”四位一体。四位角色不同,但目标相同,共同推动实训模式的建立和发展。
“官”即政府,政府起行政推动作用。国发办《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国家商务部“千百十工程”、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政策都为建立实训基地起到了政策支撑作用。辽宁省、大连市高度重视软件人才培养工作,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实训基地也获批辽宁省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和大连市软件人才(大连理工大学)实训基地。
“产”即企业,企业是实训模式的关键角色。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实训基地引进IBM、微软、RENESAS国际知名企业,坚持“强强联合”的原则,将国际大企业的管理经验、项目经理和实训项目引进学校。企业提供项目经理、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实训项目,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完全感受到企业环境、企业文化、职业素养、项目管理、时间管理等,企业随时提出对人才的需求,加强学生就业技巧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学”即学校,学校是实训模式的主体。学校将企业引入到校园,提供专门的场地,建立虚拟公司,投入设备和管理力量,建立模拟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实训基地拥有完全企业化的管理系统、考勤系统、安全系统,与企业一起选拔可塑性强、基础好的学生到实训基地完成3到9个月的实训,结合实训项目完成团队式毕业论文。
“生”即学生,学生是实训模式的主要受益者。实训模式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外语基础,要通过企业和学校联合组织的初试方可进入实训基地学习。实训过程中学生分组分工,协同合作,扮演不同的角色,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位一体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学校聘请企业老总、政府官员、教授、高年级学生代表成立教育教学咨询组,共同指导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实训模式等。
2.2 实训模式的主要内容
(1) 培养目标精英化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通过实训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掌握外语技能、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项目规范和流程等实践技能。通过真实的环境,让学生体验跨国大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流程,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通过仿真的商业案例,让学生完全掌握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培养学生对项目的掌控能力;通过学生在实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实训模式最终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职业素质能力、应用开发的流程和方法论,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国际化、应用型高端软件人才。这些人才进入公司工作5年以后,能够成为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师等行业精英。
(2) 实训内容系统化
实训学生经过前期的专业基础课和语言强化学习后,经过企业和学校的联合选拔,进入实训基地。如图1所示,项目开工之前先对学生进行团队建设训练,项目经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学生分成各个项目组,每组成员5-10人不等。启动实训项目后,各组学生按照分工不同,均须完成业务理解、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直至项目验收等完整一套软件项目开发流程。在此期间穿插对学生沟通技巧、时间管理、演示技巧的强化训练,并进行企业文化、团队合作等模拟职场氛围的熏陶。仿真商业项目案例均为可替代模块,根据社会和产业需求调整案例内容,保证实训结果的实用化。
(3) 管理模式企业化
实训过程对学生采用模拟企业化管理,如图2所示。实训项目的总经理由企业指派高级项目经理担任,项目经理由企业指派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和学校指派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人事、财物、IT支持、安全、后勤、工会等部门人员分别由参训学生担任,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学生角色与公司员工角色一致,参训学生佩戴胸卡,刷卡考勤管理,每天填写工作日志,每周进行项目进度交流,足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国际大公司的工作方式。
(4) 实训过程规范化
实训的整个过程采用规范化管理,制定完善的《实训基地学员规章制度》、《学员考核办法》。实训中的所有文档均参照IBM、Microsoft等公司的标准模版执行,参训学生能真实接触到宏观设计规范、界面设计规范、微观设计规范、类图设计规范、编码规范、测试用例书写规范等。在完全掌握技术方面的规范以外,还要掌握演示技巧、面试技巧、沟通技巧、着装要求等软技能。
(5) 实训师资队伍专家化
实训模式不仅培养了一批高端工程型软件人才,也建立了一批专家化的师资队伍。我校实训师资队伍结构为校企联动、专兼结合,既有来自企业的项目经理长期驻扎在学校,也有来自学校的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实训的同时,能充分了解企业的业务走向,结合实训开展很多研发工作和教学改革的探索;企业在参与实训的同时也能了解人才的结构和现状。
3 实训模式一举多赢的效果
四位一体的实训模式试办2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首先,从教与学的角度看,强化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实训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体系,构建了一个科学的精英化、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研究型大学在培养工程型人才上的一个有益尝试,推动了学院的教学改革。在实训课程建设上充分体现了创新性、实用性的特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从就业角度看,采用实训模式培养出来的高端实用型软件人才深受企业欢迎。据统计,我院通过实训模式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就业率为100%,近65%的学生留在了大连企业,近30%的学生去了世界500强企业,有些企业因为学生参加了实训而取消了入职试用期,即毕业就拿全额工资。97.5%的学生都认为,在实训工程中,自身素养和技能都得到提高。实训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的“选材难”问题。
再次,从政府角度看,实训模式为中高端软件人才的培养搭建了一个平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大连市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将软件与服务外包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中高端人才短缺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政府不惜斥重资去引进人才,但效果不明显。实训模式及其辐射作用培养了一批实用的软件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实践证明,四位一体的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研究型大学培养工程型人才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对发展软件产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受政府、企业、学校、学生欢迎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吴爱华. 适应时展 推进高等理工科教育改革[C]. 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论文集(2007)[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4
关键词:区域;产业;软件人才;培养
1 前言
宁波大红鹰学院软件学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自2004年9月开始,至今已有五年的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经验。2008年,软件技术专业成功申报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主要进行基于区域产业发展细分软件专业方向的研究工作。项目组分别对浙江省的产业发展及软件应用情况、软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作了调查,本文是基于产业及行业软件应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提出了在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适当地加入相关行业知识的观点。
2 浙江省区域产业发展概况
浙江产业集群涉及的产业分布在浙江工业中的110多个大小行业和经营性农业中的30多个农副产品方面,主要以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如纺织、服装、鞋业、普通机械制造、塑料等。据2006年12月国家统计局调查,在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浙江产量居前10位的有336种,占63%。根据统计,浙江省工业产值居前十位的行业有纺织、机械制造等,具体如表1所示。
3 软件在各大产业中的应用
基于同业竞争与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各大产业都在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以企业信息化为重点,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改造。据统计,80%以上的企业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80%的连续工艺过程实行计算机网络化控制;大中型企业装备的信息化程度达到20%,重点骨干企业达到50%,100%的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电子商务发展特色明显,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互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优势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浙江省产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份,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各种硬件环境的搭建和软件的使用。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产值居前10位的行业中主要企业的软件使用情况,具体情况见表2所示。在表中,分别对管理软件和专业软件进行划分;考虑到不同行业的企业数量不同,调查过程中着重考虑总产值排名在前企业的软件使用情况。
通过统计发现,使用较为广泛的管理软件有:财务软件、ERP软件、考勤管理系统、OA办公软件、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生产管理软件、销售管理软件、进货管理软件、企业管理软件;而专业软件则根据行业的需要品种繁多。
4 依托产业发展,培养软件人才
浙江及长三角地区传统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非常巨大的应用需求和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给浙江的软件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使浙江的软件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自2000年以来,浙江省软件产业规模逐年增大,收入逐年提高,2008年软件产业的收入超过了300亿元。
在浙江,许多软件公司把主要精力放在行业软件上,因此浙江在行业软件上拥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行业应用类软件在全国领先。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不同层次的软件人才。因此具备相关行业专业知识的软件人才往往更受欢迎,而只具备计算机软件知识的人员往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行业实习后才能进入。
当前,在各高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里,与计算机技术无关的其他行业知识,如纺织、机械等浙江省优势产业的知识几乎没有。同时,“无缝连接”一直是各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所追求的境界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但真正能做到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如为某一确定的单位进行岗前培训或专门开设班级,但只有少数企业才有能力与教学单位进行合作,更多的单位是要到“人才市场”上去寻找自己所需的人才。所以在软件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加入我省优势产业的相关课程,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快地适应岗位的需要。
因此,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就要为更多的软件公司提供他们所急需的人才,让人才在市场上能找到更合适的买家;在软件业主要是对本省的各产业行业进行量身定制的大环境下,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自然就不能离开产业发展而只追求软件设计技术的掌握。
考虑到软件技术与其他行业在专业上的关联性不是很大,以及学生就业的可选性和行业的多样性,我们建议在软件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以选修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单项或多项选择。表3 就是根据浙江省的优势产业给出的相关选修课。
5 结论
在学习行业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着陆点,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接触、了解真实软件运行环境的过程。我们相信,既掌握软件设计技术又了解相关行业知识的人才,走出校门时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走上社会后能更快地回馈社会。
我们也希望,本论文能给各高校的软件人才培养提供积极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软件外包业 竞争力
一、影响中印度软件外包业竞争力因素的分析
软件外包业是进行与软件产品相关的开发、生产、销售和信息技术服务等的技术性产业。软件外包业是个新兴产业,它具有不同于其它产业的特征。根据软件外包业的特点,其竞争力评价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力资源。人才是软件外包业中最宝贵的资源,软件企业内部的人员构成及人员质量决定了企业的软件开发和外包服务水平。②管理质量。ISO9000和CMM认证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印两国该产业的开发软件的能力。③企业规模。软件业讲究规模经济,因此,企业规模越大,该产业的竞争力就越强。④政府政策环境。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能够影响或改变前述三个因素的更高级的管理力量。印度软件外包业的高速发展就是受益于政府政策强有力的推动。
二、中印软件外包业竞争力评价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教授T.L.Satty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AHP方法把人对复杂问题的决策过程数学化。它先将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每一层次又包含若干要素,然后对同一层次各要素以上一层次的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和计算,以获得各要素的权重,从而为选择最优方案提供依据。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中印软件外包业竞争力的4个要素,少数可用客观指标描述和分析,多数则只能用主观指标去描述,因而我们采用AHP对咨询两国该产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
第一步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图1中印软件外包业竞争力层次结构模型
第二步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后,接下来就要邀请专家对准则层因素和待评国家层因素进行判断和比较,构造判断矩阵。我们采用1~9比例标度(其含义见表1),将定性判断定量化。由此构造出若干个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如表2~表6所示。
表1 1—9比例标度
标度
含 义
1
2个元素相比,同等重要
3
2个元素相比,一个比另一个稍微重要
5
2个元素相比,一个比另一个明显重要
7
2个元素相比,一个比另一个强烈重要
9
2个元素相比,一个比另一个极端重要
2、4、6、8、
2,4,6,8上述相邻标度的中间值
倒数值
若元素i与j比较得aij,则元素j与i比较得1/aij
表2 准则层判断矩阵
U
U1
U2
U3
U4
权 重
U1
1
1
2
2
0.3333
U2
1
1
2
2
0.3333
U3
1/2
1/2
1
1
0.1667
U4
1/2
1/2
1
1
0.1667
从表2中得到的各个因素的权重值可以看出,软件外包业竞争力的4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企业规模、政府政策。
第三步 层次总排序及整体一致性检验。由层次单排序计算出准则层(Ui)相对于目标层(U)的排序向量Wj(j=1,…,4)以及企业层相对于准则层的权重Cij(i=A、B,j=1,…,4),则企业层相对于目标层的层次总排序可通过公式Di=∑CijWj(i=A、B,j=1……4 )计算出来,结果列于表9中。
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C.R.= ∑Wj(j=1—4)×C.I.j/∑Wj×R.I.j[j=1—(n-4)]=0.0523<0.1, 通过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所有判断具有整体的一致性。由表9可以看出,A、B两国软件外包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最后排序值A为0.7720,B为0.2280,印度软件外包业竞争力明显强于中国该产业。
表9 中印软件外包业竞争力评价AHP模型的总排序结果
U1
U2
U3
U4
合成
权重
0.3333
0.3333
0.1667
0.1667
A
0.75
0.8327
0.8
0.6667
0.7720
B
0.25
0.1673
0.2
0.3333
0.2280
三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对中印两国软件外包业的定量评价,最终得偿还出印度软件外包业的竞争力综合权重,印度为0.772,而中国为0.228。从综合权重上可以看出中国和印度在软件外包业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此,应该借鉴印度模式、找到差距,发展软件外包,进行政策调整和加强管理管理。
1. 重视软件教育和培训,注重人才培养。
借鉴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如教育部门、软件协会、软件企业、计算机职业培训机构等等,以完善我国的软件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
2. 建立适应国际化竞争的管理规则,提高软件开发质量。
市场和客户对软件功能、开发进度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因此,企业无论规模大小,要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开发能力,走向世界,都应该按照规范化的方法管理软件研发过程。
3. 培育大型骨干龙头软件企业,实现规模经济。
加快建立软件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发展软件的产权交易体系,鼓励有实力的骨干企业,通过产权交易等方式并购或控股中小软件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4. 进一步发挥政府在软件外包业中的作用。
软件产业在我国还属于幼稚产业,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实行税收优惠。借鉴印度经验,实施软件企业零税赋,对完全用于出口软件的设备实行零关税。鼓励软件企业发展外包业。降低企业的成本,推动企业扩大产出和规模,提高增长率和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磊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科技信息,2007(25)
2. 任剑新 层次分析法在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8)
5. 李丽娟 中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的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5(11)
6. 霍梅
篇6
论文关键词:软件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企业需求;应用型
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日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当前我国软件人才的规模、结构和水平还不能适应软件产业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一个怪现象:一方面,软件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很多软件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如何构建适应企业需求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缩小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差距是当前高校应当研究的课题。
一、当前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软件人才培养定位不准
IT业将软件人才分为“蓝领”和“白领”两种类型。软件“白领”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软件“蓝领”,这是非常重要的。综合性高校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软件“白领”,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实际的培养过程,却往往忽视达到“白领”的目标,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优秀蓝领”,掌握“蓝领”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然后再将其升级培养为软件“白领”这一规律。学生接受到的是“白领”所必需的课程,但由于缺乏实际的软件开发经验,不能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的软件结构,不能胜任“白领”的工作。甚至会处于沦为“蓝领”仍有可能不能进入工作状态的尴尬境地,这样的人才较容易被淘汰。
2.软件人才专业能力不强
“专业性”是高等教育三个性质中最重要的性质,它贯穿于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等各个环节,它强调了大学生一定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我国的人才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强调的是大学生知识面广和毕业时就业面宽的特征,但如果这样就不重视学生专业特长的培养就是不合理的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这样的学科特点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就会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软件人才所必需的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团队沟通与合作及软件重用与变更等方面能力的培养,缺少了其作为软件专业毕业生所应该具有的特长,不能适应软件企业的需求,学生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3.教师软件工程能力薄弱
高校的三大职能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人才培养的职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最为重要的因素。对当前高校教师的评价结果主要决定于教师的学历、科研水平及教学水平,其中前两项更能短期体现教师的个人价值和能力,这就导致教师重学历、重科研、重理论而轻能力、轻教学及轻实践。对于软件专业的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职称和体现自己的价值,就忙于软件理论的研究及发表科研论文,简单应付学校的教学任务,疏于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实施、软件架构设计及软件系统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使得自己本身就缺乏实践工程能力,当然自己的学生就容易空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却不能胜任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要求较高的软件企业的工作,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二、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NIIT(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印度拥有20 余年软件开发与IT职业教育经验的IT培训厂商,其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可以确保学员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全面掌握业界的主流软件开发技术,满足市场对软件人才的的需求。我校于2006被江苏省教育厅遴选为首批与NIIT合作的高校之一,学校已与NIIT签署协议,联合培养可从事软件开发的各专业本科生。为了提高我校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扬州大学信息学院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将NIIT课程嵌入到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嵌入式面向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1.制定一个符合现代软件发展需求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遵循先进性、灵活性、工程性、实用性及创新性五个原则,在充分调查了当前江苏省软件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建立扬州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在突出企业需求的基础上,着重突出了三个要点:注重基础、精练方向、拓展兴趣。
注重基础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开设了9门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数据结构与算法、离散数学、软件工程、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通信与网络、C及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硬件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及算法设计与分析等,所有课程都请资深的教师担任课程的教学工作。
精练方向实施模块教学,强调对学生在某一方面能力进行培养,这部分内容主要实施的是NIIT的课程内容。我们将NIIT课程建设成为两大课程模块:.net课程模块及Java课程模块。每一模块都包括从开发语言、WEB编程、移动程序设计、中小企业程序设计、企业级架构设计及数据库等一整套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结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一个模块进行比较深入的学习。
拓展兴趣强调学生在某一方面技能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其他学习模块及其他拓展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其中拓展兴趣的课程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等。
2.面向应用,改革传统教学的方法,实现教学方法创新
我校根据软件专业的特点,对传统的“教师+教材”为资源,以“黑板+粉笔”为主的课堂讲授模式教学方式进行了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混合教学法”(Blending-Learning)及“榜样案例教学法”。
“混合教学法”是把传统课堂教学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协同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我校于2007年构建了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第二课堂。软件专业任课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进行框架内容和重点、难点内容讲解,并合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内容。课堂外教师在网络平台中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索式学习。
“榜样案例教学法”MCLA(Model Centered Learning Architecture)是一种在专家引导下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学习方法,是NIIT课程教学使用的方法。教师将整个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小的教学过程,在每个过程中教师根据所讲的内容,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提出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案例,然后由教师系统的讲解解决问题案例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对学生提出另一个类似的实际问题,学生可参照教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是在专家指导下的实践。最后,学生将这些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到解决一个新的实际问题上,且要求独立完成,这就是无指导下的实践。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专用的机房中进行的。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软件工程能力。
3.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工程能力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我校软件专业根据自己的特点,依据实践教学整体化、多元化的原则,对原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加大实践教学力度、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监控实践教学过程。
为了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在2010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学分数,达58个学分(不包括NIIT课程学分)。依托NIIT培训,建立了软件专业近100人的专用机房,保证学院软件专业学生的上机时间,且将NIIT课程(51学分)切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实践类课程进行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与国内外各类知名IT企业合作建立了IT实训基地,让毕业生最后一学年进入企业进行工程实习,积极为学生营造更为真实的“实战”环境,来提高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把握软件市场的需求能力等。为了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学校建立了《实验教学管理条例》、《实习教学工作条例》、《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实践活动组织办法》及《NIIT课程教学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的实践教学管理规定。通过与企业沟通,重新编制了各门课程的实践指导书,让学生的实践课程的内容与企业需求接轨。为了监控实践教学过程,我们建立校、院两级督导监督制度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并组织专家抽查学生的实践设计成果。每年两次请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公开评价结果,并请督导对得分较低的教师进行指导,真正起到督导“既督又导”的作用。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我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取多元化的建设方法,即采取了外引内扶,专兼结合与专业教学研究团队建设相结合的多元化策略。
篇7
软件产业是最具前景的产业之一,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旺盛。江西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老牌高等农业院校,为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于2003年成立软件学院,开设软件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学院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学院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基础并重,将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理念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其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从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然而校内环节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接受基地实训之前奠定一个良好的实践能力基础,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教学实践中主体和客体的分析
学院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培养,第四年在实训基地培养。因此学生理论实践能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校内三年的培养环节。我院学生在校内接受教育主要有两个阶段:①基础知识、专业基础教育。实践教育形式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训。②专业知识和技术教育。实践教育形式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校内项目开发实践能力训练。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教育阶段,学院按照“软件开发”、“网络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和“嵌入式系统软件”4个专业方向展开教学,每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均超过30%,且在大二暑期设置3周的校内专业实训。尽管在课程及课程的课时设置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丰富实战经验的实验课程教师。学院建院较晚,师资队伍相对较年轻,从学历角度看,绝大部分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也非常扎实。但是由于大部分年轻老师缺乏教学经验和软件项目开发实战经历,在实验课堂上,尤其是语言类课程,如java、jsp等,不能系本文由收集整理统地引导学生有效地完成实验内容,更无法吸引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实验中去,达不到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相反地还会使部分同学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导致其进一步混课、逃课。当然,在引进新的师资时,学院也非常看重教师的软件工程实践经历和经验,部分老师刚进来时也确实有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但是由于在学校整个评价机制和职称评审机制中,对教师教学仅有量的考核,更多的是注重对教师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的考核,故很多年轻老师在这种现实压力下,会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术科研领域,由于it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久而久之,原有的实战知识、经验也慢慢落后,甚至被淘汰了。
2.学院生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省属农业院校,生源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劣势。由于观念的影响,部分家长和学生会避开报考农业院校。而且软件工程专业相对其他专业学费要高不少,有些基础较好想读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可能由于家庭经济压力也可能会放弃自己的理想。迫于招生的现实压力,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所招学生的录取分数较其他院校同类专业要低一个档次,这直接影响到所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基础的水平。这样一种现实因素,自然地,对老师以及学生本身都提出了一种更高的要求。
二、语言类课程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完善
从第1小节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我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瓶颈有两个:一是生源质量,一是实验课程的师资力量。为了提高生源质量,学院乃至学校都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宣传学院办学模式的优势、宣传历届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及较高的就业质量。同时也对优秀新生实施奖励措施。这些努力有一定的效果,但不是很明显。较高的学费短时间内仍然是很多贫困家庭首要考虑的因素,而对农业院校认识上的主观偏差也很难短时间内纠正过来。因此生源质量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而需要靠不断地提高办学质量,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吸引学生。针对校内实验课程的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学院从实际出发,切实提出了一种可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
1.将软件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校内课程进行梳理,将语言类课程单独列出。从新生入学到学生离校去实训基地,语言类课程占了相当的比重。按照不同培养方向,设置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课程体系。如学院的java开发方向,先后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培养程序设计的基本思维和理念,visualc++,进一步激发学生软件开发的兴趣,java程序设计基础、jsp程序设计、大型数据库技术等,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这些语言实践类课程在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单独列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在其他基础理论课程的支撑下,更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篇8
【论文关键词】国际服务外包;述评;展望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跨国服务业转移和服务外包构成了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征,已成为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和重要内容。2010年,投向服务业的跨国投资占到全球总额的三分之一。在全球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又以国际服务外包这种贸易形式的发展最为显著。20世纪90年代之前,跨国公司大多通过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进行产业调整和转移。90年代之后,众多跨国公司则转向通过国际服务外包的形式进行产业调整和转移,不断将价值链上的非核心业务以外包方式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其自身则集中提升核心业务的竞争力。
二、江苏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由于地缘发展因素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同北京、广东、上海等地相比,江苏在国际服务外包领域起步稍晚,但自2000年以来,在软件等外包产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被国内各方广为关注。
(一)江苏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竞争优势分析
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世界500强”企业超过三分之一在江苏投资。以金融危机中的2008年为例,尽管受到冲击,但累计仍实有外商投资企业38554户,投资总额为4159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首次超过广东,跃居全国第一。江苏人才、科教资源优势突出,每年新增大量高校、职校毕业生和海外归国人员,劳动力素质较高,人才成本相对低廉。
2.区位优势和地区需求
服务外包是许多新兴发展中国家重视和鼓励的产业,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环境友好等特点。就与服务外包产业密切相关的城际通讯和海外直航条件看,随着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开通以及数个国际机场建设的推进,江苏交通辐射能力进一步放大,区位优势必然更加凸现。而且,近年来江苏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民办教育发展迅速,2010年,江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将带来工作岗位转移,为大学生就业制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
3.政府与机遇
面对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大潮,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这种行业发展态势,努力把握历史机遇,纷纷制定出台各级各类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条例,为国际服务外包在江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二)江苏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面临的问题
江苏政府虽然已经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到承接服务外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了有关部门协调管理机制,对服务外包予以统筹并实施宏观指导和有效监管。但是,处于发展初期的江苏服务外包业仍然面临各种挑战,在诸多方面存在问题。
1.企业承接外包能力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
国际发包商在选择东道国的接包企业时十分重视接包企业的规模和能力。令人遗憾的是,江苏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参与国际服务外包的资历尚浅,业务规模普遍较小,承接外包业务的经验能力尚欠,很难拿到大的外包合同。同时,省内的地缘差异、产业结构差异也导致了服务外包承接能力差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5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软件销售收入占全省比重超过80%,全省1586家服务外包企业主要集中于苏南,其中南京171家,无锡552家,苏州863家。这种过于聚集的产业集群和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了苏北地区对服务外包业务甚少染指,服务外包的地域差异明显。
2.高端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缺乏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任何行业或企业发展,都离不开该领域的高端人才,服务外包行业概莫能外。当前,高端人才短缺己经成为制约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瓶颈,以软件产业为例,江苏现有软件人才不足5万人,要成为全球软件外包中心至少需要再培养25万至30万不同等级的软件人才。尽管江苏有自己较为完善的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但是服务外包领域人才培养总量与市场需求仍存一定差距,直接阻碍了江苏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
3.知识产权保护欠缺
国际服务外包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发包商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承接地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近年来,江苏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尚不完善。企业和民众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意识普遍比较薄弱,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国际发包企业对此存在忧虑,阻碍了服务外包的转移。
三、江苏加快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展望
(一)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的力度
政府应当加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力度,积极吸引国际知名服务型企业在区域内投资兴业,鼓励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来我省服务外包基地或集聚区建立国际服务外包研发中心或服务基地,逐步放宽对某些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为跨国企业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创造优良的软、硬件环境,促进江苏省服务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协调平衡区域发展,形成特色产业群,打造地区品牌
江苏省经济南北发展不平衡,资源和人才分配有一定地域失衡现象。因此,在学习国内外先进模式时,必须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独特的优势,实施差异化战略,实现多元发展,打造特色地区服务品牌。必须重视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既要有比较优势,更要突出综合竞争优势,既要树立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地区品牌形象,也应注意避免和减少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市场拓展冲突,力争不同基地城市形成各自特色,避免产业结构同质化。
(三)完善知识产权和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社会诚信体系
相对传统的制造业而言,服务外包产业更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核心技术的保护在服务外包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备的知识产权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建立包括政策、条例以及法律在内的一系列制度保障措施,必须高度重视建立全社会的诚信体系。这就需要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统筹协调,打消国外投资者和发包商的各种顾虑,从而放心投资,推动江苏省服务外包行业的真正的良性发展。
(四)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强化企业国际竞争力
篇9
论文摘要: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信息技术服务贸易额不断增加,但在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还不高,目前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占整个出口贸易的比例为2O左右,而世界十大出口国的平均水平为4O。国际软件外包合作是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信息技术贸易的结合,发展国际软件外包业务对于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出口商品结构有着很好地促进作用。本文基于对中国目前发展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的现状,优劣势及机遇和挑战分析即SWOT分析,通过对目前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的几类模式的分析比较,探讨了中国发展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的模式选择等问题。由于各种现实情况的差异,中国壮大国际软件外包业务不能照搬印度模式,必须要选择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软件外包发展道路。
前言
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自20世纪8O年代开始起步的,9O年代中期以后获得较快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继续增长,2006年世界信息产业在机遇与挑战的面前稳健成长,全球IT产业逐步走向成熟,加快了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并以其巨大的带动作用,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赛迪顾问最新的《2006—2007年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显示,2006年世界信息产业规模达到42457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9。1。在各细分产业中,软件及IT服务业增速为6.3,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例在21左右。IDG统计数据表明,全球软件外包的发包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国家,其中美国占4O,日本占1O,外包接包市场主要是印度、爱尔兰等国家。美国市场被印度和菲律宾垄断,而欧洲市场则被爱尔兰、以色列、和东欧国家如捷克等垄断。
软件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据推测,每1元价值的软件可直接带动5—1O元价值的关联产品。软件产业是低能耗,低污染,高收益的行业,发展软件外包可以提升和优化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国家综合竞争能力。软件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具有较强渗透性、带动性,同时又具有较高共享性特征的高新技术形式,是实现产业结构跨越式升级的有力杠杆。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革原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长方式,要利用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和扩展性来应用到三大产业中去,进行设备更新和产品创造来降低成本和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我们要逐渐从世界制造中心向智造中心设计中心转变,大力发展软件外包业务是有效的途径。
一、中国国际软件外包产业的总体介绍
人世以来,中国服务业出口贸易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的贸易条件出现了很大的改善。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0—2004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以及《新华社每日电讯)2005年4月25日公布的数据,2001—2004年中国务贸易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比较优势日益增大,但发展相对缓慢,2004年上半年78的行业贸易额来自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这种贸易比例结构不利于对贸易风险的防范。改善出口大力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软件外包对于中国提升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出口贸易条件、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增强综合国力以及解决国内就业等问题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据国家信息产业部最新统计,到2006年底,中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4800亿元,同比增长23。2007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5800亿元,保持2O以上的增长速度。2006年国内软件业步入整合期,2007年整合的趋势进一步明显。展望“十一五”期间信息产业发展趋势:欧美软件外包业务重心正逐步由印度向我国转移,且业务层次逐步提升。中国目前已经加入了世界软件外包的竞争行列,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济南、西安、成都、南京等均建立了国家级或市级软件园区和软件出口基地。软件园区和软件出口基地在促进产业集群、完善生产要素、拓展需求条件、主导企业发展以及品牌营销推广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城市还由市级政府牵头,成立了软件外包联盟,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联合接包。2007年3月,中国国务院发文表示:国家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对于那些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软件研发、产品技术研发及工业设计、信息技术研发、信息技术外包和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的服务企业,实行财税优惠,重点扶持。
二、中国发展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的SWOT分析
中国发展国际软件外包的相对优势和机遇在于:安全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完善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巨大的国内市场机遇、大量丰富的人才资源,包括大量熟悉前沿技术和外语沟通的高端人才。中国拥有众多跨国公司总部或分支机构,中国的国际软件外包可以从服务这些外资在华企业开始,熟悉合作流程,获得其国外公司订单。中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市场需求旺盛,主要的软件企业的销售收入大头都来自于国内市场,有稳定可靠的项目来源和资金后盾,确保承接国际软件外包前期可能需要的投入风险。此外,中国软件企业承接对日软件外包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日本发包的最大目标国家,通过大量对日外包实践,在知识产权保护、开发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有不少的积累。而这些方面都是印度所不具备的。
同时必须认识到中国在发展国际软件外包方面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面临巨大挑战。首先,中国软件企业经营缺乏规模效应,万人以上企业凤毛麟角,且缺乏国外布点,无法贴近客户。决策管理层中比较缺乏精通跨国并购和谈判的人才,对于国外投资的风险有较大顾虑。相比之下,印度的四大软件公司都是万人以上规模的软件企业,比如InfoSys现在拥有52000名员工,Wipro的员工总数也已经40000万名,并且都在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中国设立的分子公司。其次,英语沟通和政治法律文化制度差异也构成了信任障碍。中国软件外包从业人员而言在承接欧美外包项目中最大的困难不是技术而是英语面试。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着不同的法制系统和社会制度,而印度作为英联邦的国家,历史原因决定了印度在欧美更容易获得信任。此外,中国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体系化管理方面的欠缺,如有CMM认证的软件企业数量少。客户渠道和国际成功案例的缺乏,中国软件外包起步晚,在国外IT公司高层分布中中国人远不及印度人,可以倚重的海外资源较少,印度在美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大约是中国的2—4倍。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往往很难提供出很有说服力的国际案例。另外,国际市场上中国外派人员很难获得国外签证,使得软件企业常常无法按合同如期服务于国外企业,损失已得定单。
三、国际软件外包的主要模式浅析
软件外包的模式主要包括现地开发、近岸开发、离岸开发、离岸开发中心、现地离岸相结合、合资研发中心合作研发即高端外包合作。
1.现地开发:供应商公司的软件开发人员外派到客户场地工作,一般项目管理、设备提供等都有客户方来管理。其优点是IP方面的保护更安全,缺点是客户方面场地和管理成本相对要大。
2.近岸开发:是让邻国而不是本国或者遥远国家的技术人员来完成工作和服务的模式。比如,欧洲发达国家将发包给东欧国家,美国发包给墨西哥。其优点在于地理位置近,旅行和通讯更方便和便宜,语言文化沟通容易。缺点在于一般成本较离岸外包高。
3.离岸开发:客户将一些离散项目或功能进行离岸发包。其优点在于客户方面的管理和场地成本大为减少,风险在于数据安全性或数据保护问题、业务知识的流失、文化差异、关键人员的跳槽、知识转移问题等。
4.离岸开发中心:在服务供应商的场地上按照客户的安全和基础设施标准为客户建立一支特定的技术开发团队,成为客户自身IT部门的一个无缝链接和扩展。其优点是交付灵活,节约建立IT部门的场地和管理费用,并且有效利用服务供应商所在地区的人才资源,挑战在于在供应商选择,知识产权管理,以及沟通方面的难度。
5.在岸、离岸相结合模式:中国软件外包商向欧美客户所在地派驻现地服务人员,向客户提供直接的面对面服务,成为桥梁工程师,同时在供应商的场地上离岸承接软件发包的工作。国内对日外包业务多采用此种模式。
6.合资研发中心高端外包:国外跨国公司利用中国IT公司的市场和技术资源和领域知识一起合作研发,产品方案针对国内市场。如微软与其在中国五家合作伙伴的合作。优点在于技术层次高,项目来源稳定,缺点在于只有少数实力雄厚的中国软件企业能达到这一层次的合作。
四、对有中国特色软件外包发展模式的探讨
中国要着眼于全球,学习国外先进的软件外包发展理念,但不能完全照搬某一种模式。应该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形成多样化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软件外包发展模式。
1.在维持和发展对日软件外包的基础上,着力加大欧美软件外包市场的开拓。利用中国和日本相近的历史传统、地理位置和语言的优势,进一步巩固日本外包业务,同时大力拓展欧美市场。
2.发展软件创新的模式,发展“高端”外包。中国软件企业应最终走产品开发的目标。中国技术进步的迅速发展依循的就是先外生化后内生化的轨迹,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效,要充分利用发挥外资外技的溢出效应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和多层次的人才,只有在软件创新方面下力气,才能在国际软件技术的价值链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提升国家综合经济能力。促进信息产业从规模扩张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条件成熟的企业可以和外资建立合作研发中心,加快学习国际顶级软件公司的技术,提升自身的技术竞争力,借助对方在全球的品牌优势,及其强大的客户资源与渠道优势,加速开拓国际软件外包市场。
3.大力发展制造业嵌入式软件系统开发外包。中国是制造大国,嵌入式软件系统是制造业的灵魂,发展嵌入式软件外包可以为制造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进一步促进这些制造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出口增长,制造业出口创造的巨大商机和国外需求反过来会进一步刺激软件外包的持续发展,实现软件产业发展与传统行业发展的互动。
4.通过为在华外资企业提供系统运行维护服务,数据中心、帮助台等BPO业务流程外包服务,来加速软件企业的国际化,熟悉国际大公司的业务运作。
篇10
关键词:软件工程;双导师制;项目开发;实践能力;实践教学
《教育部关于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教高[2001]3号)指出:面对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激烈的人才竞争,面向市场需求,改革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软件人才培养力度,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和紧迫任务。必须实施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开展切实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从本科教育入手,加速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以尽快满足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对高素质软件人才的迫切需求[1]。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在培养软件工程专业人才方面,顺应了软件产业的发展,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与软件企业合作培养软件人才,为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宗旨,构建了以“重实践、强能力”为目标,以创新实践教学为特色,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支撑、以开放管理为保障的双导师制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软件人才培养的显著特色。
“双导师”实践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双导师”实践教学模式强调的是由校内外两名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实验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两位指导教师之间既有协作,也有一定分工。校内指导教师以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为主,为了与企业指导老师的专业上岗实践教学接轨,学院还组建了暑期专业模拟工程项目实践教学和兴趣小组的科研项目实践教学;而校外指导教师(即企业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则强调工作能力的实践教学指导,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保证软件工程专业“双导师”实践教学新模式顺利运行,我们构建了“学生―企业―学校”三方责任、义务、权力相对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
1校内导师指导下的校内实践教学模式
1.1课程基本实验实践教学
基本实验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一般的基础实验课、专业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等实验教学环节,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习等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这一环节中,学生密切结合理论教学,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创新思维,逐步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分3个层次设计实验内容,注重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新颖性。学院全面加强基础实验室建设,使实验开出率达到了100%。在此基础上,按照“验证性实验”、“综合与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3个层次设计实验内容[2]。通过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带动实验内容的更新,使课程设计类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教学占专业所开实验课程的100%。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部分科研课题成果,用于本科实验教学,推进了实验内容的改革,促进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2)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建立教师到岗指导制度。经学校同意,学院鼓励和支持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学生可自主申请进实验室参加研究与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内的实验项目,学院采取实验课方式开设;教学计划外实验项目,对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实行晚上和周末时间开放。学院为课外实验时间特别建立了教师到岗指导制度,教师轮流到岗值班,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解答上机实践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开放实验作品优秀或具有独创性成果的,可将作品和成果参加全国性各类大学生比赛。
1.2暑期实训项目实践教学
暑期实训属于校内较大规模的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软件工程项目模拟实验环节组成。利用学院的软件工程、数字媒体、网络工程与嵌入式实验室资源,暑期期间专门针对大二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软件工程项目开发实践培训,以加强学生工程团队协作意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与企业导师指导的专业上岗实践教学接轨。
1) 建设校内软件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为解决学生课程学习与实际工程项目开发动手难的问题,学院根据专业方向,利用各个教师的专业特长,给学生提出不同方向的工程实践项目,3~5人一组,每组一个项目。组员之间分工合作,在各个项目实验室建立上班模拟制度,学生必须签到,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的开发。暑期实训实践教学创新了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了完全能够模拟企业软件项目开发环境的实验与实践场所,解决了工程实践“入门难”的问题,显著提高了实习效果。
2) 暑期实训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学校理论教学的延伸,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企业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的接轨。根据人才市场当前的主流知识和技术结合工程实际应用,有针对性的进行工程小项目的实践培训。例如,Java编程语言,STRUTS体系结构与设计、JSP编程与环境配置、VC++实用技术、.Net技术、实用数据库技术、网络系统工程、动漫媒体、嵌入式等软硬件项目案例分析与设计。学院设立了“课外能力、素质学分”,只要按要求完成实践项目,即可获得相应学分。暑期实训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软件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给广大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实践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1.3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组建兴趣小组进行实践教学
在学院领导的鼓励与支持下,根据学院教师和学院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方向,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在各个专业方向班级组建兴趣小组,一方面培养部分优秀学生科研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和促进教师更好的完成科研项目工作。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综合能力,在学习负担较重,课余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所选项目题目的难度和工作量要既能保证学生的课内学习任务不受影响,又能切实完成科研项目的主体部分工作,还要能贯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以期达到一个连贯完整的科研实践培养训练计划。组建兴趣小组时,由学生自愿报名,教师审核通过后,对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初步指导,给学生充分理解消化课题的时间,并目能够在这期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3]。做科研项目的前1~3个月是重点突破期,5~8名学生相互协作,在己经查阅足够资料的基础上,主要攻克计算部分和设计部分的难点;并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完善设计流程,解决相关技术难点。但仅限于这些时间是不够的,对于科研项目来说,研究问题和方法存在一定的创新性,需要教师和被指导的学生大量查阅资料、不断改进研究思路以及总结方法,并进行实践,最终解决问题。
这种多学科综合性科研项目的实践教学,使得兴趣小组成员必须将本科阶段所学的大部分知识综合运用,特别是数学、数据结构和算法分析、语言编程和软件工程等专业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对学生本科阶段专业知识体系掌握是否全面彻底的一次很好的检验。目前学院已近组建的兴趣小组5个,每个小组成员约为8人,给每个小组成员分配项目任务,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经过大约2年的培养,兴趣小组的成员在成功完成了相应的项目后,同学们体会到解决实际工程或科研项目问题时需要考虑的诸多问题,对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有了很深刻的体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了自身处理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
2企业导师指导下的专业上岗实践教学模式
学校在北京和上海两地为软件学院建立了校外的企业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由认识实习、上岗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组成,是学生在软件工程项目开发实践中的全面综合训练,主要在企业单位完成。学院通过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改革实习模式,推动校外工程实践的改革与创新。
2.1校外实习统一组织、集体安排、顶班上岗
对教学计划内的校外实习与实践环节,学校始终坚持统一组织与集体安排,软件专业学生全部到IT行业的各大企业单位进行实习,强化企业项目实习与实践锻炼。学生到企业后,由实习基地负责人统一安排到相应的岗位上,由学校和实习基地双向管理,实现产学结合、双向推动,共同受益。
2.2校企合作开展专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企业资源优势,与IT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全面合作,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企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机制,进一步推进软件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实行的是“3+1”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学生三年校内学习,一年企业实习学习。
2.3企业实训实践教学的安排
1) 企业项目开发训练实践教学。在基本掌握软件开发的主流技术后,以软件开发项目为龙头,以项目组为实训单位,对学生进行项目开发训练,时间为2个月(9~10月)。培训目标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参加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体验项目的开发过程和项目开发全程管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项目开发工作经验。企业拿出若干个已经完成的实际软件开发项目作为项目训练教案,学生在这些项目中自选课题,由工程师具体指导学生完成该项目的开发工作。
2) 上岗实习时间教学。专业实训实践教学结束后,学院与基地领导共同组织学生分别到各软件企业实际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习,由所在企业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结合企业的开发项目,使学生了解企业,熟悉软件企业文化,增强工作能力和责任感。实习时间从当年的11月初开始到次年的5月,共6个月左右的时间。
3) 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论文)是综合训练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在企业上岗实习期间完成,毕业论文采用双导师制,即学校专任老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毕业生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由学院组织教师与基地的工程师共同进行论文答辩工作,最后,由学校教务处对毕业生论文进行随机抽查答辩。因此,通过专业实训与项目开发,使毕业论文具有原创性,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与水平。
3结语
学院以强化实践教学为手段,以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的双导师制指导的实践教学体系符合软件人才培养规律,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在课外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表现出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创新能力,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毕业生因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而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博得用人单位的好评,培养的2005、2006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为100%,2007、2008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6%,其中在北京IT企业就业的学生占总数的63%。
在校企合作办学“3+1”人才培养模式中,双导师指导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模式还存在不少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例如,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质量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建立,如何正确处理毕业生考研、考公务员与专业实训实践教学的矛盾等,这些问题都需亟待研究与解决。
参考文献:
[1] 何火娇,杨红云,艾施荣,等. 校企合作培养软件人才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7(1):138-141.
[2] 王秀梅,孙萍茹,安连锁. 构建“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彰显人才培养特色[J]. 中国高教研究,2009(2):84-85.
[3] 高鑫,李连飞,杜俊琪,等. 将科研项目引入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尝试[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87-88.
"Double Tutorial System" Software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Mode
YANG Hong-yun, SUN Ai-zhen, HE Huo-jiao, XIONG Huan-liang
(School of Software,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