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政策范文

时间:2023-04-11 05:4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科技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科技政策

篇1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文献综述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把无形抽象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具体可见的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并通过相关生产实践环节实现此转化的过程。现阶段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农村等都迫切需要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科技成果总量基数较大,但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现状、科技困境等制约着科技成果的快速有效转化,成果转化率较低,不到50%,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时面临农业科技成果与实际需求想脱轨、推广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工作不到位等疑难杂症,国内外许多学者做过关于此类“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

一、改革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

为建立适应我国经济现状的农业科技体制,农业特色院校和相关科研单位应提升科研实力,精简在编科研人员,强化对外交流,加大与兄弟单位的交流合作,定期开展科研研讨会等;同时集中力量促进农业科技主导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大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物力、人力投入,定期对中介服务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还应进一步加强农业主导型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大专院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建设农业科研基地,从而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实用性、经济性。

二、加大农业科技成果保护力度,强化法制观念

依法保护科技成果不但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潜力,创造出更多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能够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有法律保障,有条不紊地前进。一是开展法律讲堂进农村的活动,向大众宣传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政策,不断修订、补充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农业主导型企业及相关单位机构定期开展员工法律知识培训的同时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二是加大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不端行为,依法保护农业科研人员的利益,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的依法有序转化并安全推广到农村。

三、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负责农业科技信息的上传下达,将科技成果加工组装推广到农户手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应优化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制,收集农户关于科技成果的需求,向科研机构传达农户需求,科研机构生产出农业科技成果后向农户传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信息,中介通过农民反馈评估农业科技成果,根据农户的最新需求预测农业市场走向,协调农业科研单位与涉农企业之间的关系,后期跟踪科技成果的应用情况,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纠纷,为农户提供相关的资金借贷等服务。

四、调整农业科技钻研重点,改革农业科技投资立项方式

农业科研机构应适时改变研究目标,从注重科技成果数量转变到注重成果质量,从注重科技成果回报率到注重科技成果的实用性。提高农业高校农业生产技术,重视符合可持续发展型的技术开发。改变过去单一的政府投资方式,逐步向政府投入带动机构投入,个人和社会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方式转变。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高校农业的角度确定农业科研目标,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选定科研项目负责人,确保农业科研项目顺利进行。

五、建立完善的科技市场体系,保证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运行

农业科研院所应时刻关注市场动态,研究市场规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逐步建立规范化的农业科技市场,完善科技市场体系,解决现今市场体系的相关问题,充分促使农民最大限度地应用科技成果,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利益,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单位要通过中介服务机构将转化速度快的科技成果于第一时间推向市场;对于研发周期长、投入资金多、推广难度大的科技成果,采取政府扶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办法,集中力量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市场,使农户第一时间应用科技成果。

六、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家委员会,开展宏观战略研究

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指导建议,农业部门应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财政部门加大财物投入,高薪聘请业界权威专家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出谋划策,权威专家紧密围绕当下农业发展局势,以国家农业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为依据,与农业科研机构专业人员商讨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规划纲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规划纲要坚持高效、实用、新颖的原则,紧密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当下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对准农业发展重点,早日实现绿色农业。

七、推进农科教与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加速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前政府组织各行各业专家评估此项目实施的可行性、项目的回报率等,预测此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农户满意度等,而后通过公开招标竞争确定合作伙伴,促使农业高校、涉农企业包括政府机构合作完成成果转化任务。农业主导型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和各级政府等为科技成果的有序转化出台相应鼓励优惠政策,制定并完善相应激励机制,对参与成果转化工作的个人给予相应的奖励,使个人付出得到相应回报,从而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良性循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发展。

八、鼓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国际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农业领域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全球化的竞争和合作。首先,在各部门各自努力的前提下,涉外机构为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高校等相关单位提供国际农业协会的最新动态,全球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随时准备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从而为农业科研单位提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机会,完善农业装备,创新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其次,高薪聘请掌握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华侨回国兴办涉农企业,为中国的农业大事贡献一份力量。再次,国内农技企业与海外先进农机企业强强联合,在农业资源丰富地区合资兴办农业科技企业,海外先进企业的引进可确保国内农机企业接触国际消息,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国际知名度。

参考文献:

[1]王敬华,钟春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2).

[2]辛翔飞,王济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J].农业科技管理,2011(03).

[3]潘冬梅,李仁刚,刘春全.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4]岳福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1(05).

[5]刘文超,赵增锋,杨海芬,田东良.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微观主体因素分析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08).

[6]吕令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探析[J].农业科技通讯,2009(04).

[7]王治中.农业推广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4(05).

[8]莫小香,孔令孜,覃泽林.浅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0).

[9]陈势,郑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作物研究,2007(04).

[10]高山,范兴奎,肖扬书,夏文胜.加强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J].农业科技管理,2007(01).

[11]谭华,刘学文.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建议[J].湖南农业科学,2009(09).

[12]陈志兴,王云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症结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5(01).

篇2

晴隆县地处我国西南,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县。一九九一年时被国家定为全国最贫困的山区县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的极端落后,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仍处于全国的最低点,地形、地貌被严重破坏,是我国珠江流域的重要水土防护县。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珠防工程的实施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在县域内的广大农业生产者,由于长期的耕作习惯和地域封闭性的影响,农民对现代科技的接受力表现出特定的特征性。

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推动下,晴隆县牢牢抓住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不放,把发展作为新阶段的历史机遇,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这一大局,始终把农业结构调整,整体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创建经济强县的重大举措来抓,目前已建立了大批优势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从广大农村来看,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还很慢,严重滞后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究其原因,主要与农民对科技的接受能力有着巨大的关系,同农民对科技的心态有必然的联系,本文就此问题作浅显简单的分析。

1 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民的心态

当前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民的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1 看不准

随着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层出不穷,各种农业信息铺天盖地,农资,农副产品市场千变万化,而农民的素质却没有得到质的提高,许多农民凭以往的经验已无法判断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知如何是好。如沙子镇的农民在种植早熟蔬菜生产中,在没有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正确引导下,认为市场好销,盲目地大家一起上,家家户户一起种,结果是一哄而上,种出来后小瓜只卖0.3元/公斤,农民吃了大亏;而搞复杂一点的长期调整,如栽果树、种花卉、苗木,又由于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而且不知市场发展情况,担心自己的心血和投入得不到回报。如在晴隆县的鸡场镇发展农民种植脐橙时,1986年-1989年是政府出资购买种苗送给农户种,但很多农民都是互相观望,犹豫不决,错失了最佳的发展时机。

1.2 信心不足

农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对自然、市场和社会三重风险。在贫困地区中,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果连续几年的水旱灾害,广大农民的承受能力差,就承受不了考验,对社会风险农民的心理更加脆弱。在结构调整中,政府的引导,指导和宏观调控必不可少,但做任何事不可能十全十美,有时也会因决策失误而误导,让农民吃了苦头,或者是大张旗鼓办的示范不成功,而产生了负面效益。如1989年在晴隆县光照镇盲目地大面积种植草莓,由于当年的霜特别大,又没及早采取防霜措施,致使所种草莓几乎无收,正是这些不轻意的伤害和影响,使有的老百姓失去了对政府行为的信任,形成了一种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形成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思想,以后对某一项调整也只信一、二,不会全信。

1.3 拿不出

高效农业,也是一种高投入农业,特别是设施农业,必须有一定的投入,才会有相应的产出。一个标准高一点的大棚种蔬菜、西瓜、草莓等,每亩能赚3000~5000元,甚至更多,但是一次性投入也不少于2万元,许多农民想干而苦于一时拿不出资金,当然也有人指望政府投入而不想拿,即使是各级政府大力扶持而获得成功的项目,一旦断奶,也可能因投入不足而出现滑坡甚至随之夭折。

1.4 干不了

这是许多农民想干而又怕干不了的又一心理障碍,对一些技术含量高和操作管理稍微复杂一点的项目,看到别人干得好好的,自己真要动手干,还真有点摸头不知脑,加之现有的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怕劳神费力不讨好而打退堂鼓。

1.5 跟不上

晴隆县究竟如何调整农业结构还处于摸索阶段,一年一个新思路,一年一个新方案,对以往推广的东西还没有完全适应和掌握的农民,要他改种其它,他一无思想准备,二无技术储备,真是无所适从。思维上的惯性让他转不过弯来,即使原有的模式效益稍差,也不肯轻音放弃。如晴隆县碧痕镇的农民种植薏仁,1991年以前每公斤薏仁米在本地就可卖10-15元左右,而1992年、93、94年连续三年在广州交货每公斤就只能卖4-4.5元左右,政府一再宣传、发动、推广种植烤烟,农民始终愿种薏仁而不愿种烤烟。

2 促使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接受农业科技的对策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实践者和执行者。在贫困地区,农业调整结构必须要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对他们的不同态度政府只有一要理解,二要宽容,三要检查政府的宏观指导思想,找准问题,对症下药。要从如何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消除他们的思想后顾之忧入手,动员、帮助他们投身到农业结构调整中去,采取各种方法,对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2.1 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市场脉络,科学制定农业结构调整规划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中心任务,大家都在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大搞产业化,茶、果、蔬、花、鱼、禽逐步代替了传统的粮,乡野平添了许多四季风景园。尽管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不尽相同,但思路基本相似,那就是抢抓机遇,将农业结构调顺、调优。但主观想法与客观现实总有一定的差距,因为同一产品的市场空间总是有限的,当我们丢掉计划种植拐杖之后,“种什么、种多少”似乎是跟着市场走;实际上是跟着感觉走,跟着迟钝而盲目的感觉走,其结果是“价扬时扩种,上市时跌价”。因而,在调整农业结构的过程中,抓住市场是关键,就牵住了发展的牛鼻子,但这条牛必须扣牢了才能牵,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是必要的,但却不能套用计划经济的行政手段,否则易产生误导,导致农民吃亏,政府失信。

在当前,由于农业的持续丰收和多种经营生产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已从总体一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多种经营中的一般传统产品也呈价格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市场需要的品种更多、更新、更丰富。因此,在传统农业转向市场农业的过程中,将面临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但市场是动态的,决定了的结构调整也是长期的。只有我们正确认识了市场规律,自觉地调整发展思路,克服在调整中的时间差,把农业结构调整变成广大农户的自觉行动,克服了认识和落实的时间差,才能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冲出一条路,走出自己的特色来,反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做到位,这正如同我们打乒乓球一样,等你判断准了球的来路,再换步,挪位,结果总是慢了半拍。如晴隆脐橙是晴隆县鸡场镇的特产,它的品质在全国橙类产品中排列第一,每年上市价格,每公斤不低于10元,但其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这说明知道自己看准的事,到头来只抓了一条小鱼或者只抓了半截尾巴的原因所在,实践告诉我们,调整结构要农民有个好的心态,而我们的干部更应如此,即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因循守旧,对自身优势要心中有数,对市场动态更应追踪了解,要识其利,避其弊,弃其短,扬其长。该一步一个坎,就一步一个坎,能跳跃式发展的也没有必要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领导干部要有正确的政绩观,要把个人和班子的政绩建立在实实在在为农民谋福利基础之上,不能搞花架子和急功冒进,衡量一个地方农业结构调整的好坏,不仅要看面积落实了多少,重要的要看调整后新增效益如何。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认识市场到把握市场,从眼前利益到长远利益,从快速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做到科学决策在前,科学规化在前,科学组织在前,就能理性地做出充满可操作性的调整决策,实现调整农业结构的现实追求。

2.2 “以人为本”狠抓素质工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进程

农民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执行者和直接受益者,但目前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与农民文化素质低有较大的反差。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结构调整的难易,一头热的调整和强行调整往往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培养一批科技的坚定信徒,造就一个层次较高的科技群体是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他们的信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强化意识

首先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宣传力度,营造一个大调整的氛围,使人们感觉到农业调整结构势在必行,时不待我;其二是搞好典型引路,应更多地有目的地引进外来单位和个人到农村承包土地搞项目开发,种植高效作物和搞名、特、优养殖,让老百姓亲眼看到自己撂荒的田地怎样在别人手里产出了金和银;其三是开展大规模的科技致富竞赛活动,大搞评先表模,一年一评,或者一季一评,一品一评,评出农口各行业的状元,为他们披红戴花,宣传介绍经验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让农民群众看到,同样的坡,同样的地,在这些模范状元手里也能产出高于几倍,几十倍的效益。如此激发广大农民投身到农业结构的调整热潮中去,社会一但有技术上的需要,则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农民的科学意识越浓,对农业结构的调整欲望越强,其行为也就会越迅速。

2.2.2提高劳动者技能

意识的好坏并不代表技能的高低,科技是需要灌输的,首先要扎扎实实地搞好不同项目,不同层次的培训,现在许多地方在年初集中培训一次,这远远不够,要定期和不定期地采取不同形式进行多次培训;其次,要加大田间指导的力度,多组织有权威的专家,技术人员在关键时刻到田间巡回指导和咨询,基层农技人员还应做到腿勤、口勤、农民需要时一找一个准;其三要组织精兵强将种出有一定规模和说服力的样板田、示范田;其四是推行农业技术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将农业结构调整中所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编成简单的程序和模式,即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零乱的东西系统化,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技术标准,它就象一台“傻瓜”相机,尽管本身包含着深奥的科学原理,但农民朋友使用起来却感觉简单、方便。只有超前做好了农民的技术知识培训,让农民以农业结构调整思想上有准备,技术上有储备,使他们在认识上同市场农业的发展同步,才能有效地克服因循守旧心理,信心十足地加快调整结构的步伐。

2.2.3排忧解难

当前农民想的是致富,少的是门路,缺的是资金,难的是技术,愁的是销路,盼的是服务,怕的是保守。很多农民通过引导,培训以及自我实践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和自我决策能力,但有些问题不是农民单枪匹马和自身能力能够解决的。农行和信用社要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简化贷款程序和担保手续,为真正需要资金的农户送上及时雨;农业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整顿农资市场,即防假冒伪劣坑农,害农,又防高价伤农;农口各部门要加快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逐步形成农业集约化经营。改善过去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大力推行公司加农户或公司加基地加农户以及订单农业等生产经营形式,发挥公司连接市场和农户的纽带作用。鼓励农民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土地租赁等多种形式,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等要素与乡镇企业,农业庄园和城市工商资本相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农民逐步由土地的直接承包者转变成产业化集经营的企业员工。让农民一方面通过土地使用权胡偿转让获得土地承包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在产业经营的龙头企业就业获得收益、学习技术。

篇3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在科技金融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科技金融概念,并从农业科技金融的本质、主体、功能、结构、目标和内容等方面构建其理论框架。农业科技金融理论框架的构建拓展了科技金融的研究范畴,开辟了农业科技金融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对于实现科技创新战略、“四化”同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科技金融 农业 理论框架 逻辑起点

引言

农业科技金融是在科技金融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农业自身的特征,将科技金融的研究范畴限定在农业领域,实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研究范畴、研究对象以及本质等重要概念都需要进行科学的界定。本文首先依据历史的逻辑对农业科技金融的发展演进进行回顾,进而对农业科技金融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释,最后构建农业科技金融理论框架。农业科技金融理论框架的构建是科技金融理论研究的拓展,对未来科技金融在农业领域的发展也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农业科技金融的发展历程

从历史的研究逻辑上来看,农业科技金融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农业科技金融导入阶段、农业科技金融的铺垫阶段和农业科技金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阶段等。

农业科技金融导入阶段是指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下农业科技与金融的结合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阶段。在农业科技金融发展的初期,国家政策主要是推动科技和金融的融合、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在这一时期,科技贷款、风险投资等形式也开始起步,但金融资源的配置并没有体现市场的特点,更多的是将金融元素“有计划”的引入科技领域,以实现资金对科技的支持。

农业科技金融发展的铺垫阶段是指国家开始从政策层面重视农业科技与资金的结合,这其中又分为农业科技金融雏形期以及农业科技金融形式不断创新的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至2009年这一阶段。这一时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风险投资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科技金融的其他形式更加的丰富,并且风险投资、创业基金等形式日益成熟。

农业科技金融概念的提出源于2010年7月首届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的举行。这次大赛开创了农业科技企业和金融资本对接的新模式,创新了农业科技领域科技管理体制,延伸了科技金融的研究范畴,也为农业科技金融的研究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实证材料。

上述对农业科技金融发展历程的回顾表明,农业科技金融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演进的。

农业科技金融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农业科技金融的研究方法和逻辑起点

鉴于国内对科技金融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相关的理论体系还很不成熟,本研究借鉴目前农业科技金融工作的实践,总结农业科技和金融结合的经验并加以提炼,进而构建农业科技金融理论,这一过程遵循归纳式理论构建模式,属于理论构建研究。

本质是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要素。本文采用本质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农业科技金融的本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是认识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起点,从本质出发,可以把农业科技金融理论结构中各要素有机统一起来,且有利于农业科技金融各项工作更好地运行。

(二)农业科技金融理论框架构建路径

本文借鉴了其他学科理论的构建过程,以本质为起点来构建农业科技金融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三)农业科技金融理论体系构成要素

农业科技金融理论的构成要素包括:农业科技金融的本质、主体、功能、结构、目标和内容。

1.农业科技金融的本质。农业科技金融可以理解为一个产业概念,即支持农业发展的科技金融就可称之为农业科技金融。具体而言,农业科技金融的完整概念应该是:在一定制度背景下,汇集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在农业领域的有机结合,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系统安排。该定义需要进一步说明:

政府和市场的结合。由于农业的弱质性、较低的资本产出比和较高的风险等特性,使其很难吸引市场化的金融资本进入该领域,再加上我国农业科技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等特点,所以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以财政性的资金为主。但是完全的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在资源配置上又有一定的缺陷。这就需要在农业科技投入的方式上采取两者结合的方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进行大胆的创新。

农业科技金融是一种创新活动。农业科技金融是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农业科技创新对金融创新有需求,农业科技创新要求金融工具或是金融服务形式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来满足包括融资、分散风险、监管在内的各种需求。

农业科技金融是全社会投入性活动。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需要政府、银行、科技企业自身、担保机构、各种中介机构等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进行资金投入的一体化组织构架和机制。

2.农业科技金融的主体。一是农业科技金融需求方。根据前面对农业科技金融定义的阐述,农业科技金融需求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融资需求、农业科技金融服务需求。其需求主体包括:农业科技企业、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政府和农民等。其中农业科技企业是农业科技金融的主要需求方。

二是农业科技金融供给方。与农业科技金融需求相对应,农业科技金融供给包括:资金供给、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供给。供给主体包括: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政府和个人等。其中,投资机构是农业科技金融最有潜力的供给主体,在提供资本的同时,还能提供人力资本、企业管理方法及社会资源等附加服务。

三是农业科技金融中介机构。农业科技金融中介机构是连接农业科技金融需求方和农业科技金融供给方的桥梁。中介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科技中介机构;另一类是金融中介机构。

科技中介机构。科技中介机构是指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的机构,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中介机构包括: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担保公司、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等。

金融中介机构。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指科技创新主体的融资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功能性机构。包括:信用评级公司、资产评估公司、咨询公司、以及各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

农业科技金融需求方、供给方和农业科技金融中介机构及其活动构成了农业科技金融市场。

3.农业科技金融的功能。满足科技资源的融资需求。解决农业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是农业科技金融的核心。农业科技企业在起步阶段无足够的固定资产,其拥有的知识产权和专利类的“软”资产很难变现和估价,导致传统的金融机构不愿意对其融资。再加之在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持。现阶段无论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探索科技银行、建立政府引导基金,还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都是为了解决农业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为科技工作提供包括融资、担保、评价、监管在内的一系列的服务。在融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融资前的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价,融资过程中的融资担保,融资后的监管等诸多问题。因此,农业科技金融不是简单的投融资体系,而是包括投融资体系、服务体系、监管体系、政策法律体系等的一个完整的综合体系,其作用是为了满足融资以及为融资提供相关的服务。

4.农业科技金融结构生物学视角剖析。和DNA的双螺旋结构相似,农业科技金融也呈现出双螺旋结构。农业科技金融的双螺旋结构的原理和特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农业科技金融的双螺旋结构中,农业科技和金融分别是两条主链,这两条主链也呈现反向平行的方式。农业科技金融实际上是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是从结合到高度融合的演进过程。当农业科技与金融达到高度融合,农业科技金融也就达到了稳定的结构。第二,科技活动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会有不同金融的工具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来配置金融资源。这就实现了农业科技与金融的“配对”。第三,碱基对不同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在农业科技金融当中,由于金融资源与农业科技活动结合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农业科技金融形式的多样性。第四,在农业科技金融当中充当“氢键”的是一系列的运行机制,包括:农业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信息共享、财政投入、金融支持、风险管理以及创业风险投资等一系列的运行机制。第五,DNA处于一定的环境当中,不同环境会对基因的表达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农业科技金融也有一定的外部环境,即政府一系列的政策以及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

5.农业科技金融的目标。当农业科技金融双螺旋结构稳定后,就会实现农业科技金融的目标。具体而言,农业科技金融的目标可以分为初级目标和终极目标。

初级目标是帮助农业科技资源解决融资问题。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但是在科技创新的初级阶段对金融资本有着巨大的需求,而该需求是农业科技企业自身难以提供的。农业科技金融能够用金融资本来孵化、支持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解决农业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

最终目标则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四化”同步。农业科技创新是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力量,但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将农业科技与金融结合,就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为农业科技注入大规模的资金,不仅可以解决农业科技的资金问题,而且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浪潮。

6.农业科技金融体系内容剖析。农业科技金融的体系分为农业科技金融的投融资体系、农业科技金融的支撑服务体系、农业科技金融的政策法律体系三部分。

农业科技金融融资体系是为了满足农业科技企业融资,按照金融制度的一系列规则,而建立的资金融通系统。农业科技金融融资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将金融资源进行聚集,然后再进行相应的配置。在借鉴国内外融资体系建设,并结合目前我国融资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农业科技企业融资体系应呈现出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主,银行间接融资体系和政府支持体系为辅的结构。

篇4

随着我国确立建立创新性国家的目标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市场和科技企业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作用将会更加明显。不过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而且基础薄弱,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作用不大,贡献率较发达国家低。

2加快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对策思考

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是保持农村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深化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改革的过程中,应该从我国基层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稳妥地加快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2.1基层政府要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推广在“三农”中的作用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大国,农民占我国人口总数的70%,而且由于过度开垦开荒,造成农村生态系统脆弱,要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为第二、三产业提供原材料,保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提高对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推广在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战略性作用的认识。

2.2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营造良好环境。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基层政府的农业科技主管部门,根据上级政府的农业科技政策,结合基层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科技推广计划,规划农业科技推广步骤,建立健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不再是单一、封闭的,而是多元、开放的,应该制定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明确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法律地位、资金来源、队伍建设等方面,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真正地纳入法制轨道,以保障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健康、稳定、持久发展。

2.3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必须转换政府职能,改变传统的政府行政命令式推广手段,围绕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开展,着眼于发展新型的农村、农业和农民,不断拓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领域,加强科研单位与推广机构的有机联系,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发展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形成多层次、多格局的社会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和科技在“三农”中的贡献率。

2.4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目前,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低学历和非专业技术人员占较大比重,素质低下,知识老化。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对这些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加强科技知识培训,使他们改变观念,更新知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需要既有科技修养高,又了解基层情况的人才,政府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和培育一批科技人才,专门从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深化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加强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安排,创造条件,使农业科技特派员到基层进村驻点,指导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普及科技知识。

2.5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投入。对国家在基层实施的重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不但要继续组织实施,而且要加大支持力度,提高项目的资助强度;实施优惠的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资金投入。

2.6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信息网络,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信息网络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产物,将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于基层,推动基层农业科技工作的开展,实现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利用政府财政资金,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基层生活条件。

3结束语

篇5

一、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描述

本文研究的是宏观层面上(从整个国家的角度)的农业科技进步问题,构建的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由研究与开发、推广服务、农业技术应用、市场和宏观调控五个子系统构成,根据“创新”的概念界定,该系统其实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系统中每一个子系统都是多因素、多结构、多变量的系统,都包含着具有复杂关系的要素。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运行展开为研究与开发过程、农业技术推广过程、农业技术应用过程、农产品价值实现过程、宏观调控过程和市场调节过程,这六个过程相互衔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使农业科技进步过程顺利地运行,必须保证每个子过程运行良好,必须使各子过程依次递进,有机衔接,协调配合。任何一个子过程内部运行不良,任何两个子过程之间衔接递进发生阻滞和断裂,都会导致整个农业科技进步过程的中断,从而影响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和质量。宏观调控过程和市场调节过程是农业科技进步总过程中的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但它们不是农业科技进步顺序递进的第五、第六个过程,而是贯穿于农业科技进步全过程之中,是对农业科技进步全过程的系统调控。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环境因素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人口、资源、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等。其中,经济因素包括经济体制模式、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包括劳动力、资金及自然资源,现代农业发展也受到上述九个因素共同影响。

二、农业科技进步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农业科技进步系统中五个子系统都可分为输入模块、运作模块和输出模块,三个模块相互作用。输入(运筹决策)模块主要由目标、计划、方案、决策等要素构成。在目标指引下,制定周密的计划,包括客观约束条件、资源配置、排序等,再做出决策。运作模块按可实施操作的规则,通过指令集,实现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经客体状态发生变化、转换的过程。输出模块最终实现人的目的,达到了目标,导致人化产物。人化产物为人所用,其功能、效果、价值等是否真正符合预计目的,将反馈至运筹决策模块,若不能达到预计目的,则反映系统存在功能障碍,需找出原因加以改进,使系统得到优化,导致系统的演进。

1.研究与开发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研究与开发是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活动,研究与开发各阶段的相互关系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1)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输入模块

研究与开发的基本功能就是增加知识总量及创造新技术,是科技成果的供给方。因此,笔者认为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目标就是产出农业科技成果。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由备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资金、设备、研究选题、与研发相关的法规政策等,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选题、论证、立项并实施投入。提出研发选题的主体可能包括农业生产者、农业科研机构、教育部门、农业推广及中介机构、企业及政府等,不同的主体提出的研究课题是有差异的,不同时期研发的重点也会不同的。在一定时期,经济系统对科技的有效需求则是研发的根本动力,会促成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开展。

(2)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运作模块

运作模块是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个阶段组成的统一过程,备阶段之间是相互传递与联系的,从基础研究到试验发展包含了如下几个科学和技术之间相互关系的中间环节:①科学原理的证实;②技术可能性的发现;③技术原理的提出与完善;④工程技术的设计和试验;⑤技术手段的研制。总之,在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运作模块中,科学要经过中间环节与技术联系起来,技术需要经过中介因素作用于科学,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在时代的、社会的环境中进行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思想的因素影响着科学和技术,科学和技术叉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输出模块

经过运作模块,预计目的包括产出科学论文、技术专利、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农业科技成果及一些间接的收益,如技术贸易额的变动率、技术贸易收支比、科研人员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及质量的提高等。产出的科研成果进入推广服务子系统待推广,成果的相关信息也会反馈到宏观调控子系统、市场子系统和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受信息传播途径、渠道及备主体对信息接收能力的影响,备子系统接收到的成果信息量会存在差别。另一类产出(包括该子系统运行的功能、效果、价值与预计的差距等信息)将反馈至运筹决策(输入)模块,作为系统下一轮运行的决策依据。

2.推广服务子系统的运行过程解析

推广服务子系统的目标是将研究与开发子系统输出的具有潜在生产力的农业科技成果传递给需求方。输入模块中由各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农业科技成果、资金、设施、信息、潜在的技术采用者、与推广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等。推广眼务的运作过程包括沟通、创新扩散、培训、咨询等,推广服务过程结束,预计目的是农户等成果需求方获得知识、信息、生产技能,而且其观念、行为发生改变等。达到预计目的的产出进入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其他相关信息分别反馈到本子系统的决策模块(即输入模块)及其宏观调控子系统、市场子系统和研究与开发子系统。推广服务子系统的主体主要是农业推广与中介服务机构。

3.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主要有农户、农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作为技术需求方,农业技术应用主体的行为受至4许多主客观因素}臼影响,因此,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的运行过程,需先了解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及影响因素。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的目标是实现农业技术在生产中的大面积应用。由备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农业技术、资金、农业生产组织体系、与农业技术应用相关的法规政策等,运作过程即农业生产过程,预计目的是产出有技术含量I初级农产品,间接产出是农业劳动者人力资本存量增加,素质得到提高。产出的初级农产品进入市场子系统,其他相关信息反馈到本子系统的决策模块及宏观调控子系统、研究与开发子系统和推广服务子系统,作为各子系统下一轮决策的依据。

4.市场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市场子系统的目标是将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产出的初级农产品投入市场流通,走产业化经营道路。由各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技术、初级农产品、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关的法规政策等,经过流通过程,预计目的是实现农产品的价值,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生态效益),产出结果反馈到宏观调控子系统,其他相关信息反馈至0本子系统的决策模块及研究与开发子系统、推广服务子系统和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作为各子系统下一轮决策的依据,通过系统的不断优化,最终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目的,市场子系统的主体是涉农企业。

5.宏观调控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宏观调控子系统作用于整个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全过程,鉴于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经济现象,农业科技进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运行过程,农业科技进步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经济系统,诸多因素对农业科技进步产生影响,因此,农业科技进步的宏观调控必须使用多种政策手段,采用多种调控方式来完成。因此,农业科技进步的宏观调控,就是要制定农业科技政策,运用各种政策手段,作用于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各个过程,使其与农业科技进步系统运行的整体要求和整体目标相适应,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有序度和运行质量,从而达到促使农业科技进步系统有序运行,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自适应控制过程。设有w、Y、E、P、I、F、D、G、V、0等变量。农业科技政策系统的目标是w,实际产出是Y,两者之差为E。R是调节器,即政府行政当局,P是农业科技进步系统。I是系统辨识器,包括各种各样的统计、调查和软科学研究。I将收集到的各种参量,经过系统辨识,把重要参量F送给决策机构D,决策者将决策结果送给调节器R,对旧的政策进行修正或制定新的政策。调节器R根据决策者的指令G和政策执行误差E来制定或修正政策,产出是V,V与外界(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来的干扰O一起加在农业科技进步系统P上。这里包含一个农业科技政策的制订、实施和评估的负反馈回路(w—E—R—V—岬一Y)(w属于输入模块、E、R、V、P属于运作模块,Y属于输出模块)和一个自适应校正回路(Y—I—F一[>_卜_+R)。这样一种自适应控制系统正在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逐步完善。

6.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系统实际运行结果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实际运行结果是,据统计,“十一五”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S2%,而发达国家在2O世纪8O年代就已达到80%左右,表明我国现行农业科技进步系统是存在功能障碍的。备子系统的运行结果分别是:

(1)研究与开发子系统每年产生60:)0—7(X)O项农业科技成果,成果的数量达到系统目标,但质量情况需看其他子系统反馈信息;

(2)改革开放以来,推广服务子系统每年完成的成果转化率只有30—4O%,有4OO0多项成果未能转化。而英、法、德的转化率达5o%,美国更是高达80—8S%。由此表明推广服务子系统和研究开发子系统都存在功能障碍;

(3)每年得到转化的2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进入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后,实际输出结果是只有30%的成果被用于生产实践,表明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存在功能障碍;

篇6

1.1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农业科技园区的探索发展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同时限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因素逐渐显现出来。1)政府和科技部门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未能提供稳定的、明确的支持政策和支持渠道。一方面,农业科技园区同科技园区一样,建设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且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又因为农业的特性使园区的发展额外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园区要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农业科技企业因其涉及的行业而注定不能仅仅追逐利益,所以园区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而目前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缺乏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对农业科技企业的优惠政策与工业企业的优惠政策区别不大,缺乏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科技部门和财政部门对农业科技金融的研究刚刚起步,建立的政策体系和支持渠道并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支持渠道。2)农业科技企业的科研能力不足,缺乏高新技术成果,忽视自主创新,现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科技创新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本质需求,但是目前很多园区对于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开发都不甚重视,部分园区仅仅通过临时聘请科技人才来满足需求,甚至园区之间项目雷同,互相模仿经营模式而放弃自主创新。部分园区没有适合当地开发的高新技术成果,无法充分利用资源。同时还有部分园区脱离当地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现状,不考虑产业发展需求,盲目上马高新技术,造成资源浪费。另外,一些高新技术因为风险大而被放弃,导致园区产业发展缺乏持续的动力。据有关部门统计的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农业科技项目开况:截至2011年年底,共引进项目2148个,自主开发项目1302个,占比不足40%。总体上,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落后发达国家10~15年,科技进步在农业中的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1.2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已经明确指出,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一方面,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符合农业科技创新的客观要求,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是科学技术。现代农业更是以现代科技进步为主要推动力,建设现代农业可以更大限度地综合配置、利用现有农业资源,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符合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符合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客观要求,园区的建设为农业科技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业科技企业纵向一体化,是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途径,促进农业科技和金融紧密结合的关键点。

2农业科技园区金融支撑服务体系构建思路

2.1建立金融支撑体系的总体思路政府通过加大招商力度,汇集更多不同的金融资源,完善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的服务机制及运行机制,发挥政府在产业投资初期的主导作用,明确市场在产业运行过程中的导向作用,提升农业科技企业的资本发展层次,充分调动园区内投融资机构的积极性,活跃服务市场。强化投融资平台的纽带作用,疏通核心区到示范区和辐射区的道路,以建立的园区金融服务高地带动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实现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目标。

2.2金融支撑体系的构建原则1)政府推动原则。农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需要政府提供更多专门的、高效的公共服务,新的政策措施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发展农业科技与普通高新技术的区别。政府推动需要追踪现代农业的产业政策,抓住机遇,以改革为动力,以引入为手段,加强政府协调和行政保障,建立信息平台,争取政策资源,扩大园区投融资规模。2)市场主导原则。农业科技企业应当积极寻求融入市场机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成熟的园区必须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农业科技企业必须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活跃市场主体,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引入风险投资,组建担保机构,吸引不同层次的资本投入,取代财政资金,促进投资多元化。3)企业主体原则。坚持以引入的投融资服务企业为主体,开展投融资服务,园区应当运用服务、引导、促进的手段,满足主体的需求,保障并促进投融资服务企业的活力提高,力图形成各种市场化的服务平台以及社会组织网络,促进市场机制的成长壮大。

2.3建设内容

2.3.1打造金融环境以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体系为基础,优化投融资生态环境,创建金融安全区、发展区、示范区,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信用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将园区打造成区域金融服务高地。1)政策环境。出台政策促进农业科技金融的发展,鼓励各类金融要素的加入,促使金融要素互利共生,形成合力。2)信用环境。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强化企业信用意识,避免引入过多坏账;建立企业诚信系统,规划利用引入的投资担保机构,联合国家工商、税务、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保障信用环境的健康和谐。3)制度环境。制定针对农业科技园区的投融资管理制度,规范园区金融秩序,维护引入的投资机构、担保机构的合法权益,合理利用金融工具,防范农业科技金融的特有风险。4)社会环境。在园区内培育创业文化,鼓励企业形成自主创新、敢于尝试的企业文化,避免企业之间抄袭项目,园区之间抄袭模式。建立行业信息交流平台,使企业有意向,有能力接触到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金融信息。

2.3.2汇集金融资源以引入的金融资源为基础,创建金融服务的平台,建立和谐平稳的运行机制。1)引入金融服务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引入各类投资机构、担保机构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汇集金融资源,形成集群效应。把握农业科技金融的发展方向,针对农业科技园区的特点,开拓创新,寻求真正适应于农业,能服务于农业科技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2)创建金融服务平台。农业科技企业初创期由政府引导,孵化的企业交给完善的市场,在园区内建立技术和产权交易平台、投资平台、担保和保险平台、管理信息平台等金融服务平台。加强企业与机构、企业与企业、机构与机构之间的沟通,高效实现平台的价值。3)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农业的高风险伴随着农业科技项目的始终,有针对性的、适宜可行的风险补偿机制可以提高农业项目之于其他行业项目的竞争力。开展创业投资风险补偿、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等业务,合理利用财政资金。

篇7

农业科技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每年用于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总支出。

科学技术是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也是建立在农业科技革命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振兴我国农业必须依靠科技。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科技活动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整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我国农业科技投入长期落后于国际水平,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是国家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应该引起更加广泛的重视。

1.  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但对农业科技投入却长期不足,导致农业科技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也是我国农业科技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加入wio以后,我国农业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对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如何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调整农业科技投入结构,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显得尤为迫切。

1)农业科技投入总量长期偏低。

1985-1999年,农业科技总投入(包括政府财政支出和研究机构的开发创收)从13.55增加到了63.68亿元。但是如果按不变价计算,1985-1999年间只有4.0%,大大低于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在1985-1999年间,政府对农业科研的财政支出在扣除物价增长因素之后实际上是下降了,每年增长率是-1.3%。1996-1999年间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加快,达到了7.4%,但由于前期政府农业科技投入太少,从1985-1999年,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严重不足可见一斑。

2)农业科技投入强度显著低于国际水平。

在国际上农业科研投入强度(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经常被用来衡量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水平。按政府对农业科研拨款额计算(不包括科研单位创收),我国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从1985年的0.4%下降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0.20%-0.23%。这一水平还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37%)的1/10,仅为80年代30个最低收入国家平均投资强度(0.65%)的1/3。即使包括科研单位开发创收以及外国及民营企业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在内,1999年我国的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也仅为0.44%。这一水平也仅占30个低收入国家政府对农业科研投资平均强度的2/3左右。

发达国家的农业科研强度普遍大于非农业部门。例如90年代中期日本的总科研公共(政府)投资强度保持在2.8%-2.9%,农业科技的公共投资强度则高达3.4%;英国的农业科技公共投资强度在1995年(私有化改革之后)为2.29%,也高于它的科技总投资强度2.05%;法国、德国和美国两者则基本相当,都保持在2%-2.5%左右。而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研公共(政府拨款)投资强度只为0.20%,远远低于非农业部门,仅为总的科研投资强度(0.60%)的1/3。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强度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1996年我国农业科研强度为0.36%,而同期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农业科研强度为1.4%、1.6%、0.52%和0.47%,均高于我国水平。

3)农业科技投入分散。

由于部门条块分割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加之我国财政预算科目设置不尽合理,导致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十分分散,造成了重复浪费和效率低下等问题。从管理部门来看,在国家层面上有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安排农业科技资金,由于渠道分散,无法实行统筹安排,从科研体系来看,学科设置大量重复,地方与地方之间农业科研内容重复,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现实需求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劳动力数量充裕,但劳动者的文化与科技水平普遍较低;农业资源总量虽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农业自身积累能力小,而国家的支持能力又有限;工业化程度较低,在短期内,工业难以向农业提供大量的价廉物美的技术装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别悬殊,且总体水平较低;社会人均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较少,而社会对农产品需要的数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因地制宜地优化资源配置,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可以增强农业自身积累能力。

目前,我国农业自我积累的能力很低,自我积累的机制还不健全,农民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较差,农产品竞争优势不强。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国家为了优先发展工业,曾利用行政力量通过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从农业中抽取工业化原始积累,导致农业资源向非农产品转移,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科技装备落后,经营规模较小,生产成本较高,农民收入较低,农业的自身积累能力十分低下,因此,今后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农业,保护农民,帮助农民提高自我积累能力。

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无一例外地把农业科技放在首位。在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应该大力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因此,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农业科技进步使农业生产设备不断得到改进,农业生产工艺更加先进,各种资源利用更加合理,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必然要在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加速农业技术进步,实现农业生产力质的飞跃。而要实现我国农业的长期发展战略,需要相应地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较长时期地持续增长,促使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的长期短缺转向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不复存在,而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实际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农产品过剩除了农业生产缺乏计划性因素外,与农产品质量不高、加工性能差有直接关系,因此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非常重要。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调整的关键时期,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需要加深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切实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力度。依靠科技,启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重点引进科研和生产急需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及关键技术,改善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促进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转化,为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业带的形成提供科技支撑,因地因时制宜地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农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的健康协调发展。因此要以市场、资源、政策为导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3.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理论依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即使是在工业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农业无论是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整个社会的稳定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运用公共财政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是维持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是有充分理论依据的。

1)农业科研的福利分配理论。

    农业科研的福利及其分配产生影响。对于工业化初期的国家来说,政府通常尽量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对市民予以消费补助,同时大力促进以提高产量为目的的科研活动。由于人口增长越来越快,其结果是人均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带来的增加越来越快,其结果是人均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增长缓慢,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带来的福利增加在分配时有别于自由市场条件下的分配,生产者的剩余被缩减,而消费者的剩余得以增加。生产者的福利有相当的数量被政府用于消费者的补贴。其它部分则用于降低工业原料的成本。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统购统销制度下,当农民生产状态良好时政府不太注重对农业的投入,而只有在农业生产状况恶化并影响到工业化进程时,政府才注意加大对农业和农业科研的投入。以缓解农业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之间的矛盾。中国是一个以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地位更加突出,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更应该加强农业科技的投入。

2)农业科技投入促进技术进步理论。

    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并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进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动态发展过程。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的结果,表现为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要保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最终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在理论上可以通过考察科技进步前后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变化来衡量。一般来讲,科技进步能够使原有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出比没有科技进步以前更多的产品,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测定,分为科技进步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两个层次,国内测定科技进步率最常用的是是增长速度测定模型,通常用的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农业科技进步率在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中所占的比重。据测算,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建国初期的19.92%上升到“八五”期间的40.7%。

3)农业科技投入的政府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财政存在的前提是当市场提供公共产品方面是失灵的,需要公共财政加以干预,而大部分农业科技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特征;农业生产过程的非排他性,大多农业生产技术具有的非竞争性和外部性。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必然会出现“搭便车”现象,而技术“消费”的非竞争性则意味着若该产品的市场供给不足,其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农业是具有广泛外部性的产业,但其生产的特殊决定了它又是比较利益较低和承担风险较大的产业。农业科技存在明显的外溢现象。即某地对农业科研投资产生的技术,往往被其他地区推广使用,从而收益外溢,因此地方政府缺乏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加上大量农业技术成果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如种质资源、病虫害防治、栽培养殖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等等,因此农业科技需要国家给予更大的支持。

农业的弱质性和风险性决定了农业投入比较效益低、投入回收具有较长的滞后性,因此,容易导致农业生产中的资金、土地、技术以及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向效益高、见效快的非农产业转移,最终导致农业萎缩。农业单凭自身的积累无法满足其资金的需要,农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外力予以推动。农业技术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特征,也必须主要由政府来支持才能发展。政府进行农业投资的行业动机是谋求宏观及长远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保障人民生产需要及政府的长远目标。政府在农业投入目标政策选择上,既要考虑农业自身的发展,又要考虑农业对社会稳定国民经济及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既要考虑农业的积累水平,又要考虑农业的产出贡献。

    中国目前的农业科技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落后甚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国家财政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4.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政策建议

    1) 利用“绿箱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改善投入结构。

    1993年,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国签署了《农业协议》,对关税、农产品补贴等做出了详细规定。在《农业协议》中,对各成员国用于农产品和农户的直接补贴有明确的限制,但其中的“绿箱政策”对农业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的投入是鼓励的。在11项主要“绿箱政策”中,我国只用了政府一般、粮食安全储备补贴及粮食援助补贴等少数几种,在所实施的“绿箱”政策中,政府一般安全储备补贴数额最高,但转嫁给农业生产者的比例和对农业生产能力的推动作用却比较小。特别是在对农业产值增长和生产成本降低作用比较明显的农业科技投入方面,显得很不够。建议通过立法保证农业科教投入的适度增长,鼓励和规范政府的投资行为,确保在农业科技、农村教育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分配比例和优先序,在稳定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优先增加农业科技和农村教育的投资。

2)加大对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的支持度。

    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财政支持力度。在“绿箱政策”的范围内,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及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保障公益性推广体系的事业费,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的投入,并设立专项资金,扶持重大农业技术,标准化完全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同时,推进国家各项农技推广投入向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集中,试点启动优势农产品良种补贴和优势地区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贴。

    对农业科研单位通过农业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等方式的经营性活动和农业科技型企业予以免税、信贷担保等政策优惠;对个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让合法收入降低,所得税税率或提高纳税额度的政策优惠等。

3)引导企业投资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

篇8

1.1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与实践基础不协调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不能很好地为当前的农业基础做出成效。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一直着眼于农业产量,而忽视了农业其他环节的创新与发展,造成了科技研究的成果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农业发展链条中的每个环节,造成科技创新成果与农业实践基础不相协调。

1.2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效果差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效果不理想。一方面,农村的劳动力受教育的范围与城市差距大,80%的农民不能很好地运用科技的创新成果,仍然采用传统的农耕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农村的劳动力大部分都进城去从事有发展潜力的第二、三产业,剩余的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大大遏制了农业发展的脚步。

1.3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不足

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不足。不足的财政支持使得各地方的农业科技创新的设备落后,仅仅运用常规的调研设备很难进行科技创新的突破;不足的财政支持对科技创新人员的社会保障方面也造成影响,待遇低、条件差和科研的难度大、周期长更是加剧了人才的流失,农业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不容乐观。

1.4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与体制不配套

目前,在农村仍发挥着作用。一方面,小规模的农村经营使现代化的机械技术、组织配套技术和工程技术的推广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同时,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仍是政府为主导,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使有些科技创新成果未融入到农业的发展进程当中;另一方面,信息交流渠道是科技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但农村的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不仅导致农民不能及时接收新出台的政策和相对应的农业信息,也阻碍了上层领导对农村科技创新成果的接收,造成了政策与体制不配套。

2农业科技创新的解决对策

2.1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财政支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努力改善科研设备和物质条件。同时,国家也要制定出与农业基础实践相适应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与关注,为农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2大力开展对农民科教的培养

农民是农业以及科技创新成果得以有效实施的主体,低文化素质的农民则是阻碍科技创新成果实施的最大问题。因此,国家要积极开展对农民的科教培养,对于直接关系到科技创新成果实施的主体———农民,更要加大对其培养的力度,这不仅要求农民在农业经营上有着过硬的技术支持,更要求其在思想上认同和实施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储备,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将农民武装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实施。

2.3努力扩充高素质科研人员队伍

人才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要推动力,但农业人才的大量流失使得科技创新成果停滞不前。因此,国家应努力扩充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队伍,建立起人才合理优化的重要机制,并通过财政支出和政策支持改善科研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4改革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

农业科技创新的局部性是阻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要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突破传统条块格局的分割,加强农业链条的各个环节的创新和科研项目低水平的重复利用,要在多年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创新出多个科研项目,而非一个科研项目使用多年。

3结语

篇9

中国主要农产品尤其是有比较优势的水果、水产品、蔬菜产量曾在世界保持着领先地位,但由于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人口的制约以及农业生产规模太小,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技信息、品种、质量、市场的滞后等影响,入世后将受到国外农产品的强力冲击。因此,为改变现实和迎对挑战,我们应尽快提出农业科技方面的应对措施,以解决我国农业入世出现的诸多问题。

中国农业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减少与国际农业的差距。加强农业科技进步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制度上创新,从政策、管理上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在推动国家农业科技进步中,除国家、省、地方农业科技院所挑大梁外,还需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农业科技专家相结合的民间农业科研机构参与(最近台湾农业企业优立集团在昆山国家农业开发区投资2万亩土地,发起国内外农业专家组建农业科技研究所,这是一种新的机制)。利用粮食以外的畜牧水产品和包括苹果、梨在内水果的国际市场潜力,大力发展小杂粮(花生、芝麻、油料)、中草药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加强政府对农业科技服务、资金倾斜;加强各种农业科技机构的科学研究、病虫害防治培训、科技推广与咨询;加强对产业协会的组织、支持、补贴的力度。为调整农业生态环境,将“绿箱”政策用足用活,加强农业科技化、工业化、企业化、高效化和对农业保健食(药)品的科技示范和优先审批。其措施、建议如下:

1.农业科技需要重点培育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果蔬、水产品新品种,特别需加强在生物育种转基因克隆、快繁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2.加强农业科技信息化网络建设。随着农业信息产品、生态、高效的农业技术在网上,利用以上新技术在农业科技中的应用水平,建设人才多元化队伍,形成多样化的推广体系。

3.精准农业技术,建设和种形式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协会、创立品牌,规范品种,防治病早害,加工外销一条龙。

4.加强深加工农副产品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特别要加强农副产品超微细加工技术和产品的设备、技术开发与营销。

5.大力发展无公害与环境相容的农业科技,保证绿色、无公害与环境相容的动植物保护药品和重大病害防治技术的创新、研制、开发与应用。

6.加强绿色农业科技对农产品、水果、水产品、蔬菜、保鲜技术的研究,使之达到延时、延地、常年供应贮运、拉开上市差距、操作方便、增产增收。

7.实行节水农业,包括基因抗旱、抗寒、抗盐碱、抗风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技新闻;特性;作用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013)03-0176-02

一、引言

农业科技新闻是农业科技领域内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范围十分广阔,如党和政府有关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政策;农业生产实践中的新发展、新发明、新成果:农业科研方面的新问题,新进展及新经验;农业科技战线上杰出的人物、事迹等;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新办法、新途径、效果及社会效益等。伴随着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兴起,农民科技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我国政府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视,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开始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农业科技新闻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的重视,一些报刊、电台、电视台纷纷创专刊、上节目、做专版、组织相关报道;已办农业科技版的也在忙着扩版增张。农业科技新闻的内在规律及作用等成为众多新闻记者研究的课题。

二、农业科技新闻的特性

1 科学性

科学性是农业科技新闻的灵魂。农业科技新闻是农业科技与新闻报道的统一,或者说是二者的有机结合,科技是第一性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而有科学性的农业新闻才称得上是农业科技新闻。所以,在稿件中势必要准确反映科技成果的主要特征及意义,例如成果的水平、应用前景、增产幅度等等,而且对专业术语、科研数据的引用、表述一定要准确。即使要使该项成果通俗化,也绝对不能脱开科技成果而随意发挥,这是农业科技新闻的最基本的特征。正因为农业业科技新闻涉及大量的农业业先进科学技术、最新科技成果和知识信息,农业科技新闻工作者就应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农业科技报道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涉及问题很复杂,如果只凭个别采访、座谈采访,只靠口问手记,恐怕流于笼统与简单,很难搞清楚事物的详细内容与特点及其科学内涵与意义。只有在采访过程中注意学习和阅读科学刊物、科普杂志及科技工作者鉴定书等相关资料,情况才会大大改观。当然,农业科技新闻涉及领域非常广阔,科技记者不可能成为各方面的专家。因此,记者在报道一项农业科技成果时,不能仅仅靠研究人员自己的描述、上级领导的肯定来搞报道,而应以专家正式鉴定意见为准,尽量少用重大突破、填补空白、全国首创、国际先进水平这样的结论性语言,始终要把维护科学的尊严放在首位。

2 新闻性

新闻性自然是农业科技新闻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如果不是对农业科技领域发生的最新的事实的报道,就不具备新闻价值。当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新品种、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必须按新闻的要求及时予以报道,而且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如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等,必须是“新的”、“独一无二”的。农业科技新闻如果缺少了新闻性,同样也不能成为农业科技新闻。

3 区域性和季节性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气候、土壤各不相同,农业生产结构千变万化。因此,某一项农业科学技术往往只适合在某一个地区推广,这样就决定了农业科技具有区域性的特点。而不像其他技术,具有相对广阔的应用范围。对于许多农业科技成果来说,不仅省与省之间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县与县之间都有差异。因此,我们在采写农业科技新闻时一定要写清它的适用地域和范围,切记“以偏概全”,发生误导,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农业科技的应用自然也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也是农业科技新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例如,到了春季,就应该及时报道春耕生产以及抗旱等方面的农业科技新闻;到了夏季,就应及时报道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方面的新技术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农业生产,才能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由于我国是一个有着九亿农民的农业大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仍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也决定了农业的季节性和农业的科技新闻的季节性仍将长期存在。

4 适用性和可推广性

适用性也是农业科技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的显著特点之一。由于农业科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科学,除基础理论研究外,许多科技成果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一条农业科技新闻,可引起受众的不同兴趣,农民想的是这条新闻能不能使我的粮食高产、果树增收、蔬菜赚钱;企业老板想的是这条消息能否使产品增加科技含量,给企业带来效益;科技人员想的是它对自己的科学研究有无帮助……尽管如此,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看其是否实用,能否成为我所用。

可推广性也是农业科技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的显著的特点之一。由于农业科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科学,加之广大农民朋友对农业科技有极为迫切的需求,这就为这些科技成果的推广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这样就使农业科技新闻在具有新闻价值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个可推广性。例如,记者报道了一个新品种的消息,立即就会收到许多要求推广该产品的读者,同时,也会引起有关领导和农业推广部门的关注,对农业科技推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在新闻实践中已被许多事例所证实。

5 通俗性和政策性

随着生物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农业科技新闻同样面临通俗易懂的问题。而且,农业科技新闻的主要受众是广大农民,把一些深奥的农科知识用通俗的语言“翻译”传播,使广大受众能读懂、听懂,否则,它将会因文化程度的差距等因素失去报道的意义。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花大力气去王做深入采访,去求教,去学习,去“翻译”,从而化科技的专业为通俗、艰涩为易懂、深奥为明白、复杂为简单,为读者奉献上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新闻,使广大受众乐于看,易接受,有收获,得益处。

农业科技新闻的报道同样离不开政策性的指导。报道时必须遵守相关政策法规,如果离开政策性的指导,不仅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有时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对一些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一定要以政策法规为依据,必须经过权威部门的审查、鉴定。否则将给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农民致富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政策性也是农业科技新闻的一个基本特征。

三、农业科技新闻的作用

1 提高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影响

通过农业科技新闻报道,可以让全社会了解农业科技工作和科技人员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进而赢得政府和全社会对农业科技工作的支持。事实上,我国许多农业科技界的知名人士都是通过媒体的传播而迅速被全社会了解和认知的。在这方面,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体会更深。

2 促进成果转化,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科技新闻最根本的生产力在于农业和农民的强大需求,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和科技含量还比较低,农业科技成果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新成果层出不穷,产生了一个无形的科技成果市场。另一方面,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即广大农民对农业科技的巨大需求。在这两个市场之间新闻传播起到了桥梁和沟通的作用,实现了这两个市场的对接,对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这也是农业科技新闻受到读者欢迎的根本原因。

3 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

30多年来,已有相当一批农民朋友依靠农业科技新闻报道提供的信息走上了致富路,在当地产生了较大的示范作用,提高了农民朋友的科技意识:进而带动更多的农民走科技致富的道路。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