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危机范文
时间:2023-04-07 21:4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危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如何界定财务危机是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所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定义不同,会直接影响到所收集的研究样本以及影响之后的研究结果,学术界对此有多种不同的定义方法。国外大多数研究将企业根据破产法提出破产申请的行为作为确定企业进入财务危机的标志(Altman, 1968; Ohlson, 1971; Zmijewski, 1984; Casey and Bartczak ,1984和1985;Aziz and lawson,1989;Platt & Platt, 1990和1994;Gilbert 等,1990),他们研究的对象是法定的破产公司。另外有部分国外学者如Beave(1966)把破产、拖欠优先股股利和拖欠债务界定为财务危机。国内学者则将特别处理(ST)的上市公司作为财务危机公司(如陈静1999;陈晓2000;吴世农2001;李华中2001等)。
我国公司股票上市规则(2006)中规定,上市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或者其他异常情况,导致其股票存在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或者投资者难以判断公司前景,投资权益可能受到损害的,证券交易所对该公司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特别处理分为警示存在终止上市风险的特别处理(简称“退市风险警示”)和其他特别处理。退市风险警示的处理措施包括:在公司股票简称前冠以“*ST”字样以区别于其他股票和股票报价的日涨跌幅限制为5%;其他特别处理的处理措施包括:在公司股票简称前冠以“ST”字样以区别于其他股票和股票报价的日涨跌幅限制为5%。特别处理会给上市公司带来巨大的压力,陈晓、单鑫(1999)的研究显示被列入ST板块对公司的股票价格有显著的即期负面效应。另外公司不仅要受到更加严厉的监管,融资渠道变得更加狭小,还必须时刻防止连续三年亏损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其股票暂停上市,甚至终止上市。因此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公司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界定为发生了财务危机,将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作为财务危机型企业是既合理又有法律支持的。
财务危机预警是以财务报告信息为基础,以其它相关重要信息为参考,通过设置并观察一系列敏感性预警指标的变化,对公司可能或者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所实施的实时监控和预测警报。
毫无疑问,任何公司的财务危机都会经历一个初步萌生到逐步恶化的过程,而并非瞬间所致,在这个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危机的因素和特征,都会不同程度地在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中得以表现,这样通过观察和判断一系列敏感性经营和财务指标,及其它们的发展趋势,就能对公司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发挥预警作用。正是基于财务危机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那么财务危机预警就应该贯穿于公司经营和财务危机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实时监控和预警。在公司财务危机从小到大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虽然这些危机都会表现出不同的财务特征,但这种表现可能并不是十分显著和明确的,有的甚至是潜在的,但一旦急速发展,就可能马上进入完全的财务危机状态,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公司不同财务危机阶段所可能表现出来的不同经营和财务方面的危机特征,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
从财务危机出现的那一时点起,直至公司破产都属于财务危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财务危机有可能得到缓解,也有可能加重恶化。不同过程和程度的财务危机,其症状和表现也是不一的。国外学者对财务危机程度也有界定,如Laitinen(1991),认为财务危机上市公司失败可分为三个过程:A、慢性失败公司,B、收益失败公司,C、严重失败公司。又如Lau(1987)用五种财务状态来评估公司的财务状况。此五种状态分别为:状态0(财务稳定),状态1(不发或减少股息支付),状态2(技术性失败或违约偿还贷款),状态3(受破产法保护),状态4(破产或清算)。国内学者也对出现财务危机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张鸣等(2004)将财务危机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在各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财务危机特征,即财务危机的潜伏阶段、财务危机的发展阶段、财务危机的恶化阶段和财务危机的最终阶段,这四个阶段及各个阶段表现的不同特征,用下图进行描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逐渐增多,上市公司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往往是公司管理当局、投资者和债权人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因为治理结构失衡,公司管理层管理混乱等诸多原因,导致公司资金配置失效,投资决策失误,生产经营管理混乱,公司业绩逐年下降,出现亏损、财务状况异常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等严重情形,最终受到特别处理,面临退市的危险,使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遭受巨大损失。如果能够建立一套科学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评价体系,可以为公司的投资者、债权人提供及时的信息,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同时,公司管理当局可以及早地发现公司的财务危机信号,能够在财务危机出现的萌芽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和危机。
篇2
关键词:财务总监;财务危机;筹划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4月7日
财务危机是指企业财务活动处于失控或遭受严重挫折的危险与紧急状态。它是企业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实质性削弱、破产,以及它们之间各种困难处境的总称。虽然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说,企业财务危机是可防、可控的,但是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均充满着变数,更由于企业本身总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未建立危机防范机制的企业来说,发生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财务危机更是不可避免。财务危机是一种综合性、严重性的风险事件,它直接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但是,危机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带来严重的灾难,也可能带来独特的机遇,危机中存在着机会。作为企业财务负责人的财务总监来说,面对企业的财务危机,只有积极应对,没有回避、退却的余地。应对财务危机,制定危机处理方案,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
一、成立财务危机全权处理小组
财务危机全权处理小组是处理财务危机的指挥系统。只有指挥系统明确,权责分明,才能上令下达,群策群力,调动各方面的必要资源,分进合击,共同奋斗,解决危机。财务危机全权处理小组的成员不仅有拍板定夺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财务总监),而且要有精通法律、财务、攻关的专业人员,同时,由于他们接触企业高层机密,因此,对他们个人的职业道德和对企业忠诚度的要求也是必要的。财务危机威胁性大、复杂多变、涉及面广、对其必须采取强式领导模式,以免受到不同利益主体的掣肘而延误时机。同时,由专案小组全权处理,才能真正做到隔离危机,防止干扰企业生产经营和其他活动。
财务危机全权处理小组作为专事财务危机处理的指挥系统,其核心是危机处理方案的筹划与实施。而其工作的第一步,除迅速收集和整理财务危机发生时的及时信息外,还应收集财务危机致因信息、有关法规和相关案例资料以及处理财务危机环境的资料等,以便对企业面临的财务危机类型及其严重程度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分清确定财务危机类型
企业财务危机按其显性表现分为亏损型财务危机、偿付型财务危机和破产型财务危机三种类型。
(一)亏损型财务危机。亏损型财务危机是指企业发生严重亏损或连续亏损为主要表现的财务危机。严重亏损是指企业一个会计年度亏损或一次性亏损的数额巨大,对企业净资产造成严重的侵蚀。就一般企业而言,如果初次年度亏损使企业净资产减少1/3及其以上,应视为严重亏损;就上市公司而言,如果初次年度亏损使公司每股净资产降至1元及其以下零以上,应视为严重亏损。持续亏损是指企业连续两年及其以上连续发生亏损。企业连续发生亏损,意味着:第一,说明其发生亏损的偶然性因素很小;第二,说明其盈利能力实质性削弱的危险趋势显现;第三,亏损累积会严重侵蚀企业净资产,致使企业财务状况恶化。
亏损型财务危机是一种标性明显的财务危机,我国上市公司如发生这种类型的财务危机,其股票交易即被证券交易所纳入特别处理行列,冠以“ST”或“*ST”标记。
(二)偿付型财务危机。偿付型财务危机是以企业履行义务受阻,无力支付到期债务和费用或需付极大努力才能支付到期债务和费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财务危机。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其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以各种契约为基础,与相关各方结成了债权债务关系网,形成了或长或短的债务链。如果企业一旦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或有同样的资金流入,按约定的日期、数额和其他条件偿还或支付这些债务与费用,就会因发生无力支付而陷入资金周转的困境。
无力支付或无力偿还,是指:(1)企业暂时没有用于支付费用和偿还债务的资金,而不是一种持久的现象;(2)企业尚有一定的信用,尚存在筹集一定资金的可能性;(3)企业未发生严重亏损或连续亏损;(4)企业资产负债率很高、流动比率过低,但还未到资不抵债的地步;(5)它是企业资金循环发生障碍,而不是企业资金衰竭。它是财务危机的基本类型。
(三)破产型财务危机。破产型财务危机是企业最严重的财务危机。企业破产的基本含义就是破产还债,即以破产方式了结不能清偿的债权债务关系。按照企业破产的原因,一般分为会计破产和技术破产两种:会计破产是指企业由于资不抵债即账面净资产出现负数而导致的企业破产;技术性破产是指企业由于财务管理技术失败即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即“偿付不能”(信用丧失和资金衰竭)而导致的破产。亏损型财务危机、偿付型财务危机是属于持续经营条件下的财务危机,而破产型财务危机则是企业资不抵债,偿付不能或处于清算条件下的财务危机,是威胁企业生存的最严重的财务危机。破产型财务危机是前者演变和不断恶化的结果。分清和确定所面临的财务危机类型,就会判定其严重程度,抓住其本质及其产生的根源,从而使危机处理方案更具针对性。
三、财务危机处理方案的制定与选择
财务危机是影响全局的危机,其处理方案涉及各个方面。一般而言,大致包括五个层次的内容:(1)财务危机类型的判断及其主要根源分析;(2)处理危机的可用资源及其利用程度的分析;(3)处理危机的不利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分析;(4)引进合作伙伴及其利弊的分析;(5)具体策略运用及其预期效果的评估。当然,危机处理方案不会只是一个,因此还必须对所提出的诸方案的优缺点及其整体效果进行全面评估,择优选择。财务危机处理方案会因不同财务危机类型及其产生根源以及可用资源、时机等不同而千差万别。现就亏损型财务危机的判断及其处理的基本思路进行探析。
(一)企业亏损的类型及其原因一般分析。企业发生亏损型财务危机的显性表现都是“发生严重亏损或连续亏损”,但其发生亏损的具体结构却表现为不同的类型。按利润表的层次性结构一般有表1中所列A、B、C三种类型,如表1所示。(表1)
从表1可以看出,A、B、C三类整体(本期利润)上均为亏损,但亏损结构及其严重程度却是不同的:A类为全面亏损;B类“基本盘”(营业利润)盈利水平不高,再由于中长期资产减值、对外投资失利、非经常性净损失等原因造成经常利润和整体亏损;C类主要是由于非经常性项目发生严重损失和盈利水平较低形成整体亏损。一般来说,企业发生亏损的因素主要是:
1、基础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空间狭小。其空间大小决定于产品售价、进价或制造成本和产销量三个方面的因素。
2、期间费用过大。影响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过大的关键要素:第一,企业营销方式和策略不适当,引起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升高;第二,企业管理机构臃肿,管理层次过多,引起管理费用升高;第三,信用和存货失控,引起企业坏账损失和存货跌价损失增加;第四,汇率的不利变化和银行借款规模过大所形成的利息负担是导致财务费用升高的主因。
3、长期投资失败和非经常性损失的威胁。
4、长期资产账面价值大幅缩水,导致记入当期损益的减值准备过大。
(二)扭亏为盈的筹划
1、扭亏为盈的常规手段。所谓常规手段是指在不改变企业组织形式、资产结构和股权结构的情况下,根据针对发生亏损不利局面的原因,从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入手,整合和挖掘企业内外部各种资源,提升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能力,扩大销售,降低成本,减少损失,以达到转亏为盈目标的各种策略和措施。这些手段看似平常,但当这些常规手段作为扭转败局的武器使用时,如果运用得适当,将会比平常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更加有效。
2、扭转亏损的非常手段。扭转亏损的非常手段是指从改变企业的基本架构、经营资产结构和产权结构入手,重新进行资源配置或资源组合,以重塑企业的盈利能力,迅速扭转企业亏损局面所采取的措施或策略。其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资产剥离,另立公司;二是资产置换,优化资产结构;三是脱胎换骨,产业转移。这三种方式通常统称为资产重组。如果将常规手段与非常规手段进行比较的话,常规手段是在原企业组织的框架内,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着手,充分调动和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以提升和改善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实现扭亏为盈的目标。非常规手段则是从打破企业现存的基本格局着手,通过企业内外部的资产重组,重新构建或重塑企业的盈利能力,先行破局,再图盈利,迅速扭转企业的亏损局面。
(三)“ST飞马”公司扭亏案。金山飞马股份有限公司(化名,下同)2003年已连续两年亏损,2004年初其股票被纳入特别处理,改称“ST飞马”。拥有公司总股本2亿元的60%(属国有股)的大股东飞马集团,占用公司资金1.2亿元(“ST飞马”将其列入“其他应收款”)无力偿还。面对危机,ST飞马与其大股东飞马集团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采取如下处理方案:
1、大股东飞马集团全部(国有)产权以零价格整体转让给民营企业——金牛实业有限公司,随之金牛实业有限公司成为ST飞马的实际控制者。
2、金牛实业有限公司陆续将其子公司小金牛的全部净资产与ST飞马的不良债权1.2亿元(即大股东集团公司所欠债务)进行等额置换,使其成为ST飞马的全资子公司,预计小金牛年利润2千万元,从而改善ST飞马的资产结构,提高其创利能力。
3、ST飞马2004年通过改善企业经营,整合企业组织,扩大销售和降低成本费用,可使公司减亏300万元。
处理效果:2004年终ST飞马“营业利润”700万元,子公司小金牛当年盈利使公司获“投资收益”1,500万元,公司整体年利润800万元,一举扭亏为盈。
主要参考文献:
[1]吴丽梅,张玉忠.中小企业财务筹划方略.中国农业会计,2005.
篇3
关键词:财务危机预警;财务危机;财务危机预警局限性;防范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财务危机预警对一个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研究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建立完善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企业财务预警的含义
财务危机预警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预警指标的变化,对企业可能或者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所实施的控制和预测警报。财务危机并非在一朝一夕内形成,而是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时期,因此有必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在财务危机的萌芽状态预先向企业经营者发出危机警告,促使经营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管理,防止企业陷入破产的境地,以保护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在研究财务危机预警之前,我们必须清楚什么原因会形成财务危机,以及为什么财务危机预警是必要的。
二、企业财务预警的运用条件
财务危机源于企业对财务风险重视不够,缺乏对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这个时候就需要财务预警,而导致财务危机的主要因素是:
(一)企业丧失筹资能力。企业筹资能力丧失是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首要原因,企业债务的一种重要清偿方式是以新筹资金还债,一个企业筹资能力丧失,这就意味着企业的偿债能力会受到影响,而企业现金又不足以维持企业持续经营,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此时到期债务不能清偿就成为必然,从而导致企业陷入危机。
(二)企业现金流量不佳。要想使企业在一个合适的资本结构和财务结构下正常的经营及运作,在较强的流动性下得以生存和发展,企业就必须有合理的现金流。企业不合理的负债结构,成本过大的筹资行为以及盲目扩张,对市场缺乏准确判断等都可能造成企业不能营造充裕的现金流量。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有时一个盈利再不错的企业也会因为现金流量不佳而走向破产。就像香港最大的财团百福勒,也是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现金出现严重亏空才最终破产。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性不明确;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经营受大股东操控,而通常大股东占用公司大量资金,会使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有效进行;股东与公司决策层、管理层之间关系不规范,由此形成由大股东为代表的内部人控制局面,造成公司监督机构不能有效运作,引发企业重大风险。
(四)企业经营管理薄弱。企业市场定位和经营方向不明,财务决策失误,产品质量销售下降,营销策略失当,信用政策失度和信用管理滞后,成本费用失控,过度举债,对外提供担保和其他经济承诺形成的大量或有负债,公共关系恶化等企业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很可能在经历不断累积的过程后突然暴发,由经营危机引发企业财务危机。
(五)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会导致对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的松懈,盲目采购导致货物积压,生产成本过高等这些都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不光是在财务风险方面,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还会使企业内部各岗位之间缺乏交流和约束,使各个部门高度独立,缺乏互相监督使企业的资金安全受到威胁,也使企业的有效资源不能获得最大的优化配置。
(六)环境因素。由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组成。经济发展周期、经济管理体制、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财政税收政策、货币金融政策、激烈的市场竞争等企业外部环境发生不利的变化,都可能引发企业财务危机;而企业生产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等内部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同样也会导致企业发生财务危机。
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改进建议
(一)提高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分析因素的全面性。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应该由多因素构成的多层次组织系统组成,受到系统内外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指标体系范围广、信息量大,不仅包括单变量模型与多变量模型,还应包括其他辅助模型;不仅包括预警模型分析,还应包括其他的非量化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如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技术力量等,不仅包括企业的微观情况,还应着眼于宏观经济环境,如国家政策、利息率、通货膨胀率等,这些非传统因素,虽然难以量化,常常也不是财务信息,但却会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也同样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因素分析时必须尽量全面地选择各级各类指标,以免遗漏某些重要的信息,造成片面性,从而导致评估结果的不科学性。
(二)建立现金流量预算制度,提高企业对现金流量的控制能力,提升企业预防财务风险的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即使企业有盈利能力,但如果现金周转不畅,也将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偿债能力,因此企业保持正常的现金流量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如果企业能够更好地控制现金流量,就能更好地应对与预防财务危机。
(三)提高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及时性。要想使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克服财务数据的滞后性,有效、及时地运行,并且在财务危机发生前发出预警,就必须要求预警有畅通的信息传递路线和对策以及时反映。所以,这就需要建立一套专门的预警传递系统并由专人负责,使预警信息能迅速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四)加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后续管理。虽然前期的财务预警系统构建至关重要,但保持科学完备的后续管理同样也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它可以保证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预警功能的充分发挥。后续管理工作通常包括:日常监管和维护、保证预警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之间数据接口通畅、数据共享充分,财务业务数据、指标体系、预警临界标准等有序更新,保证预警功能的准确和及时,保障各项数据库的安全和完整,因为数据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发挥功能的基础,所以加强数据库的防病毒入侵、防黑客盗取、防非法操作等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五)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与企业内部控制相结合。构建与运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进行危机的预测,发现企业的财务危机问题,并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企业的最终目的是根据财务预警的状况,采取及时的防范措施,使企业消除财务危机隐患。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应用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进行预警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财务危机预警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预警指标的变化,对企业可能或者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所实施的实时监控和预测警报。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因为治理结构失衡,公司管理层管理混乱等诸多原因,导致公司业绩逐下降,出现亏损、财务状况异常甚至资不抵债等严重情形,最终受到特别处理,面临退市危险,使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遭受巨大损失。但如果能够通过研究上市公司相关信息,构建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化逆境为顺境,就能很大程度上帮助上市公司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财务预警系统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一、我国上市公司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现实意义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作为一种成本低廉的诊断工具,能实时对公司的生产经营过程和财务状况进行跟踪监控,及时地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发现财务状况异常的征兆,并迅速报警,及时采取应变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在上市公司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主要可以发挥四个作用:
1.财务监测作用。监测、跟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同企业预定的目标、计划、标准进行比较,进行核算、考核,找出偏差,并从中发现产生偏差的原因或存在的问题。
2.财务诊断作用。它是根据跟踪检测的结果,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诊断技术对公司营运状况之优劣做出判断,找出公司运行中的弊端及其病根之所在。即分析“警度”,告知“警情”的程度。并使经营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制定有效措施,阻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避免严重的财务危机真正发生。
3.财务治疗作用。财务治疗功能是在监测、诊断的基础上,识别病根、对症下药,更正企业营运中的偏差或过失,使企业回到正常运转的轨道。准确来讲,治疗功能并非财务预警系统的本质功能。但是,一个有效的预警系统不仅应该能够找出企业的“症结”所在,而且应该能够提出改进方案和应对措施。
4.保健作用。通过财务预警分析,财务预警系统不仅能及时回避现存的财务危机,而且能通过系统详细地记录其发生缘由、解决措施、处理结果,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弥补公司现有财务管理及经营中的缺陷,完善财务预替系统,从而提供未来类似情况的前车之鉴,更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即“防警”。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动态财务预警系统不仅仅包括有效的财务预警模型,要使其能发挥作用,还要配合有效的信息系统和内控系统。而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状况的制约,使我国在应用方面还有所欠缺。
1.会计信息失真影响财务预警系统的有效性。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体系的设计运用了大量的财务数据,真实及时的财务信息是建立有效可行的财务预警系统的基础。随着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委托关系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委托人和人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着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管理层在会计信息编报方面拥有过大的权利,而且现行的监督机制和独立审计机制难以确保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这种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势必影响财务预警系统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有关利益各方运用财务预警系统的积极性。
2.内部控制不完善。企业的国有控制权不明确,使得投资主体的监管形同虚设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中的“一股独大”是中国上市公司的显著特征。在这种体制下,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很多人并不能自觉地维护公司利益,导致企业的内控失效。有的虽然也制定了比较全面的内控制度,由于制度本身不切合实际,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使得企业的内控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有的虽然制定了一套比较切合自身实际并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却由于外部监督不力,企业不愿执行,将其束之高阁。
3.上市公司决策层缺乏主动运用财务预警系统的意识。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够成熟、完善,上市公司行为也不够规范。上市公司有关决策层往往受到“第一大股东”,代表国有股或法人股的“关键人”的控制。甚至存在着控股方通过盈余管理手段“圈钱”,利用关联方交易恶意造假,肆意侵吞上市公司利益的特权消费现象。在这种不良但又比较普遍的行为当中,一般的投资者是利益受损方,而上市公司决策层是既得利益方,使得上市公司决策层作为受益者,缺乏主动运用财务预警系统的意识成为正常现象。
4.财会人员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有的财会人员忘记了法律赋予的权力和职责,冒着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风险,为单位领导的不法行为出谋划策,粉饰经营业绩,甚至侵吞国家财产,更加加大了预警系统有效发挥作用的难度。
三、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有效实施的建议
1.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运用。量化的财务指标能对财务状况进行总量控制,而某些非财务指标和定性因素可对细节即具体过程进行控制,以弥补财务指标的不足,从微量上找出影响公司长期财务状况的动因。
财务预警是一种量化分析,它有利于清晰、直观地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但它难以全面满足揭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程度的需要,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定性分析,特别是财务报表的编制质量和审计质量等因素会直接决定模型结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维度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具体来说,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实施的规则是:企业定期监测容易发生经营危机和财务危机的各种因素,报告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建立风险报告制度,并利用有经验分析人员的直觉判断作定性分析评价。同时,定期运用预警模型进行量化分析。由于模型预测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年度财务报告,因此,量化分析的时间可定为一年一次,而非量化分析相对容易些,可把时间定为一月一次,甚至更短一些,以便使预测更加及时有效。另外,在年度财务危机预警时,可把平时非量化分析结果和年度量化分析结果进行相互修正。例如,企业按助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出在财务危机警戒线以上,即企业不会发生财务危机,但根据企业当年报表外的非财务信息(如或有负债等表外因素)、专业人员的经验判断计算出企业的定性评价指标总分在预测警戒线以下,反映出企业存在着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得出相反的矛盾,这就需要作出仔细判断,专业人员的主观性是否过强,还是定量分析模型因行业因素的变化需要重新建模。企业在仔细分析后,再重新预测是否会发生财务危机。
3.关注重点指标,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首先,关注主营业务指标,加强主业监管。如果频繁变更主营业务,上市公司的业绩无法得到保障,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投资者很难有一个合理的业绩预期,这对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来说都是很大的风险。如果主营业务急剧萎缩,并且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是根本性的,持续性的,那么上市公司就有可能陷入财务困境。上市公司大多是高新技术企业,其核心能力强弱的直接市场表现无疑是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指标。该指标通过与市场或行业平均(先进)水平的比较及其走势的考察,可以对上市公司市场竞争的优劣态势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判断。如果该指标经常低于市场或行业的平均(先进)水平,且成持续走低杰势块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问题研究的话,便意味着上市公司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如果不及时扭转,将导致严重的财务危机。因此,上市公司要强调突出主营业务,在评估上市公司主业竞争能力时要关注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指标。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建立真正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其次,关注资产管理能力指标和负债比率指标。判别盈利公司与财务危机公司的财务差异,资产管理能力指标和负债比率指标有着中长期的判别作用,而盈利能力及回报能力、资产流动性和公司增长能力指标则短期判别能力强。在防范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时,应侧重于资产管理能力指标和负债比率指标。
3.进行预警指标的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是指企业的财务指标的变动对预警结果的影响程度,重要指标的变动会对企业产生较大影响。预警系统一旦报警,管理曾首先要确定是哪些指标偏离造成的危机,进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调整可以针对某一个指标,也可以是某几个指标。选取哪种方式更有效、更经济,管理层有必要在敏感性和调整难度之间进行权衡,选取适当的调整方式。
参考文献:
[1]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张艳秋王彤彤: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应用研究[J].会计之友,2008,(3)
[3]吕长江周现华: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6)
篇5
金融业的存在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为实体经济服务是其第一要务。金融资本是一种借贷资本,它是从企业用于生产的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的货币资本,把这些资本再转为产业资本为企业融资是金融系统最基本的功能。金融风险的形成以及危机的产生,主要来自实体经济。企业是实体经济中最重要的微观单元,企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经济金融的健康状况。企业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其运行中的基本风险是商品的价值实现风险。如果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将会带来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进而导致其融资主体———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状况的恶化。单个企业经营的好坏可能对宏观经济影响不大,但是如果某一段时间出现大量的企业经营恶化现象,将给本国宏观经济金融带来很大的风险。
一、企业发展与金融部门的关系
金融业与工商企业的来往是密切的,银行需要企业的存款,这是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而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也是企业,银行离不开企业,企业也离不开银行,正是由于二者之间密切的关系,才形成了迅速的风险传导机制。他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联系,存款业务往来、融资业务往来、国内业务往来、中间业务往来、国际业务往来、保险业务往来、证券业务往来等。以存款业务往来为例,其一直是银行与企业业务往来的重要组成部分。存款是企业办理转账结算的前提,各企业只有在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存款账户上拥有足够的存款,才能实现支付及与其他单位的经济交往。于是,企业发展就与金融部门产生如下关系:一方面,如果企业经济机制不活,效益低下,不能归还银行贷款,结果就制约了银行业务运作。一般情况下,在企业负债中银行是最大的债权人,如果企业有巨额债务,而且在一定时期内偿债能力变差,那么将直接影响银行发展。如果这种现象较多,反映到整个金融领域,表现为大量的信贷资金形成风险呆滞,进而拖累银行的经营运作,使银行陷入困境,风险加大,效益下降,难以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如果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则其支持企业生产发展的能力将被削弱。因为企业债台高筑以及大量拖欠银行贷款本金、利息,将倒逼银行不良资产总量猛增,出现生存危机,直接削弱了银行有效支持企业生产发展的能力,使银行该收的资金收不回来,该放的贷款无钱投放,无力对经济进行有效的调控支持,导致了企业资金紧张,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阻碍了自身的商业化转化。
二、企业财务危机向宏观金融的传导
(一)企业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
企业财务风险是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企业财务风险源于脆弱的财务结构,企业财务结构包括资本结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及其三者相互关联的平衡关系。
1.资本结构与财务风险。资本结构是企业财务结构的核心部分,按照负债的多少,一个企业的财务结构可以划分为:全额负债型资本结构、高负债型资本结构、适度负债型资本结构、低负债型资本结构以及无负债型资本结构。其中,全额负债型资本结构和无负债型资本是很少见的特殊现象,高负债型资本结构的企业出现财务问题的风险较大;一个企业是高负债型企业意味者其很容易被其上下游企业影响,处于高风险境地;一个企业由低负债向高负债转变,意味着其财务风险的增加。
2.资产结构与财务风险。在资产结构中对财务风险影响比较大的是波动性流动资产,即季节性或周期性、临时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那部分流动资产。企业的波动性流动资产比重过大时,由于市场各种因素导致需求供给的波动,这样就经常会形成企业日常或突发的资金需求压力,企业的到期支付风险随之加大。
3.负债结构与财务风险。从流动性角度来看,负债结构是指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比重,按照这种指标负债结构可以划分为,激进型负债结构、中庸型负债结构和稳健型负债结构。激进型负债结构是一种比较受关注的负债结构,如果出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冒险采取激进型负债结构,意味着财务风险的上升。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财务结构是随着企业的成长逐渐演进的。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财务结构是企业基于企业内控制权的安排、产品市场环境、产业生命周期等诸多因素所进行的综合选择。市场自己选择的财务结构并不一定是最优的财务结构,有时常常会形成脆弱的财务结构。当企业的负债水平大大超过其财务承受能力和到期支付能力时,就形成了脆弱的财务结构。当企业无法按期偿还债务而进行技术性清算或者破产,就形成了财务危机。所以,企业因财务危机导致破产,实际上是一种违约行为,这种违约行为将导致企业自身的风险向外转移,或直接转移给金融机构,或直接转移给其他企业进而间接转移给金融机构。无论那种转移方式,都会使得金融机构成为风险的聚集所在。
(二)财务危机向宏观金融传导的机制分析
财务危机在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银行之间主要通过信用关系传导。从资产负债表上看,信用是一种短期债权融资的行为,信用关系双方构成应收应付的债务关系。一旦信用关系破裂,必将导致信用关系双方资产负债表要素的波动。如果信用关系是一个庞大信用体系中的一环,波动将以连锁反应的形式构成对整个系统的冲击。
1.财务危机在企业间的传导。根据经济学家清泷信宏与约翰•穆尔(1997)的信用链理论,在信用链中,由于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供给合约中经常包含着借贷关系,所以当企业向其他企业销售时,它不得不提供信用,即使它也缺乏资金。从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看,企业在贷款给它的客户(其他企业)的同时,又从供应商处借款。所以在它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同时存在,这就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债务人(客户)违约风险,企业难以从应收账款账户中提取现金来实现金融头寸的出清以及对风险的回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客户经历了流动性冲击而发生违约,那么它也将对供应商违约,这直至导致整个信用链面临系统性风险,严重者将产生大面积的企业破产现象,危及整个宏观经济。以温州为例,温州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形成了一环扣一环的生产、经营、产品研发、技术支持、配套供给等相关企业,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企业因生产经营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地波及上下游企业,整个产业链条就有可能出现上下游断裂的危险,从而造成一大片企业跟着龙头企业的倒闭而加速倒闭。
2.财务危机向银行的传导。企业财务结构的重要指标资本结构通过资产负债率联系着企业和企业外部环境。企业财务危机正是通过这种与银行的信用关系形成了企业财务危机向商业银行的传导,即企业通过向商业银行的借款等方式来实现融资的同时,也把自身的风险传递给商业银行。在我国特殊国情下,银行、企业管理层及股东三者的博弈,使得我国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很容易将风险转嫁给银行。还以温州债务危机为例,这是一个由民间高利贷组成的非正常信用链。虽然发生危机的那些小企业自身并没有向银行贷款,但是由于企业间的信用联系,债务危机也就必然会影响到向银行贷款的大企业,因此,温州债务危机就必然给当地银行带来巨大风险。#p#分页标题#e#
3.银行间的风险传导。第一,商业银行间的风险传导。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极为紧密,银行间的同业拆借等信用关系涉及巨额资金,一旦某个银行由于企业财务危机产生了不良资产,以致其无法及时偿还向其他银行的借款,那么将给其他银行带来巨大风险。第二,商业银行风险向中央银行的传导。财务危机造成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使银行抗击意外事件冲击的能力下降,增大了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从而导致金融和整个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为了避免相关金融风险不断累积变为现实,进而引发金融和经济的剧烈波动,中央银行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增加银行准备,加大基础货币供给,从而引发或者促进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目标的稳定性带来损害。从而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向中央银行传导,结果导致整个宏观金融风险。
三、应对财务危机传导的措施
财务危机从企业产生,在企业和银行之间传播,从而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并最终威胁整个宏观经济,因此我们要从源头和过程中预防。
篇6
【关键词】财务危机;风险管理;预警模型
1 财务危机的界定
“财务危机”是由Ross(1999)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精炼而成的概念:技术失败,指企业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按时偿还已到履约期的债务合同;会计失败,指企业的账面净资产为负数,资不抵债;企业失败,指企业依法进行清算后所得的资金仍不足以偿还债务;法定破产,指企业无法持续经营,依照破产法向司法机关申请破产。针对我国金融市场实情,上市公司鲜有被破产清算,若将企业破产等状况界定为“财务危机”作为研究的对象,那么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实用意义也就降低了。因此,我国证券市场主要是以上市公司是否被“特别处理(ST)”作为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危机判断标准。
2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现状
学术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财务危机预警的方法和模型,本文将其归纳为定性预警模型和定量预警模型两大类。定量预警模型进一步细分为统计类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和人工智能类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2.1 定性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财务危机的定性研究,通过人为经验主观识别风险,实现财务危机预警的方法。目前定性研究模型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标准化调查法:指借助外界因素即通过专业人员或咨询公司等就公司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形成报告供公司经营者参考的方法。标准化的问题就是财务预警指标,其对警情的预报则体现在公司对问题的回答中。2)四阶段症状分析法:公司财务运营情况不佳在各个阶段伴随有特定的症状,因此把公司财务运营“病症”大体分为四个阶段:财务危机潜伏期,财务危机发作期,财务危机的恶化期和财务危机爆发期。通过财务分析来确定公司的财务状况处于哪一个阶段,然后再“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以降低企业风险,使企业经营回归正轨。3)三个月资金周转表分析法:以三个月作为时间段,通过制定该阶段的资金周转表来分析指标异动原因及合理性。若企业很难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提供宽松的现金流转表,则表明企业财务风险正在加剧。4)管理评分法:首先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对比打分,再根据这些项目对破产影响的大小进行加权处理,最终得出加权总分。根据总分落入的分数区间,判定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程度。
定性研究能够弥补定量研究的不足,对于一些无法或很难量化的指标,我们可以通过定性研究的方法,着重分析事物因果关系。
2.2 定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2.2.1 传统统计模型
(1)单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单变量分析是最早用于财务危机预警的模型,Fitzpatrick(1932)提出以单项财务指标比率作为标准来判断企业财务风险状态。他采用单变量指标将样本公司划分为破产和非破产两组,最后发现“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两个指标在财务风险判定方面的效果最佳。Beaver(1966)采用财务比率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预测,他经过研究证实在排除行业因素和公司资产规模因素的前提下,债务保障率、总资产净利润率等财务比率对预测财务危机是有效的。陈静(1999)对27家ST公司和27家非ST公司1995-1997年三年的财务数据也进行了单变量研究。虽然单变量模型运用广泛,但也存在许多缺陷:多个单一指标指示结果之间相互矛盾而无法全面地反映企业财务特征,易发生企业管理人员有意地粉饰单变量指标使得财务预警效果失真等。
(2)多元线性判别模型
多元线性判定模型是运用多种财务比率指标构造多元线性函数公式来进行危机预警的模型,其典型代表有Z Score模型和Fisher判别模型。
Z Score模型,最早是由Altman(1968)建立,他从22个财务指标中提取5个公因子分别从企业资产利用率,资产规模,偿债能力,财务结构,盈利能力等方面综合分析预测企业的财务状况,通过对33组制造性上市企业的研究,综合分析后建立多元线性Z Score模型。通过统计分析,Altman得出当Z2.67时,公司处于安全状态。向德伟(2002)针对性地选8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Z模型对样本2000-2001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Z模型对某些特例可能失效,但总体上有效。麻鹏波(2010)应用Z模型对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根据计算得出的数据和模型判别标准,判定企业财务状况并提出相关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严碧红、马广奇(2011)选取深市61家房地产上市公司,运用Z模型对其2010-2011年的财务风险进行实证研究,判断房地产上市公司存在的财务危机。Z模型简单明了易于理解,根据实证研究表明针对不同财务状况具有一定判断能力,故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但该模型不适于时间跨度较长的企业危机预警。
Fisher判别分析模型是统计性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所有数据的总离差平方和分解为组内差和组间差两部分,而组间差与组内差的比值大小作为衡量总体差异大小的标志。基于重要性考虑,Fisher判别分析模型的具体算法与运用就不在本文详述了。
多元线性判定模型具有较高的判别精度,但也存在一些缺陷:第一,是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工作量庞大;第二,时间跨度越长,其精确度越低;第三,多元线性判定模型具有两个很严格的前提假设,一是假定自变量是呈正态分布的,另一个是要求解释变量之间完全独立;第四,要求在财务危机组与控制组之间进行配对,但配对标准如何恰当确定是一个难题。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财务危机研究人员引进了Logistic和Probit回归方法,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
(3)Logistic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多元逻辑回归模型主要目标在于寻求所观察数据的条件概率,根据其条件概率来判断观察对象是否存在财务风险。Martin(1977)首次尝试将Logistic模型应用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以1969-1974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5个财务指标来预测两年后样本公司的破产概率。实证结果显示“净利润/总资产”等六个财务比率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Ohlson(1980)设计的Logistic模型使用了9个自变量,选取1970-1976年间105家破产公司和2058家非破产公司为样本,分析了样本公司在破产概率区间[0-1]上的分布,他发现了四类显著影响破产概率的变量:公司规模、资本结构、业绩和资产变现能力。Lau(1987)选用了10个自变量,使用多元逻辑模型构建了财务危机的五阶段预警模型。姜国华(2004)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公司ST的因素,结果发现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且得出影响公司财务危机两个主要因素是主营业务利润和大股东持股比例。浦军(2009)选取40家ST公司和103家非ST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选取资产负债率、每股收益、股权集中度等8个变量指标作为建模指标,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相应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
(4)Probit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Z.mijewski(1989)提出的Probit回归模型,其假定公司破产的概率为p,并假设公司样本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其概率p可以用财务指标线性解释。其计算方法和Logistic模型相似,先是确定公司样本的极大似然函数,通过求似然函数的极大值得到参数a和b,然后利用公式求出公司破产的概率。
2.2.2 人工智能财务危机模型
(1)神经网络模型
Odom和Sharda(1990)是最早把BP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财务危机预测研究中的。Tam和Kiang(1992)以Texas的1985-1987年118家银行(59家破产59家未破产)为样本,建立了一个三层神经网络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该篇以神经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文献为财务危机预警带来了巨大贡献。黄小原和肖四汉(1995)提出了神经网络预警系统的构建。杨宝安等(2001)应用前馈神经网络进行了示范性设计和验证。杨淑娥和黄礼(2005)选用深交所180家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料,其中选用120家上市公司作为训练样本,应用BP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预测上市公司是否面临财务危机,又以60家上市公司作为检验样本,对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检验,分别取得了建模样本90.8%和检验样本90%的判断正确率。朱燕妮(2008)选取了44家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1998-2006年的数据作为样本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经营发展能力以及公司治理等8个方面选择了能够全面反映出公司经营与管理各个方面的63个指标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构建了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分警度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在进行仿真检验时获得了92.38%的正确率。
(2)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为了有效解决传统模型存在的小样本、高维数、非线性等问题,张在旭(2006)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SVM)建立了一种新的公司财务危机预测模型。此后,阎娟娟、孙红梅和刘金花(2006),邱玉莲和朱琴(2006)也对支持向量机在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上做了深入研究,也都得出该方法运用于财务危机预警中是有效的,为财务危机预警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
3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述评
篇7
随着中国的企业必逐渐融入到国际市场这个大环境中,国内市场竞争将演变成国际性竞争。新的形势下,如何有效的规避与防范各种风险因素,防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陷入危机境地,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的重点课题。当各种不测风险发生后,最易遭受侵害的必然是企业资金运动的中枢——财务管理系统,由财务状况逐渐恶化而导 致财务危机,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财务危机加剧到企业无法承受的限度时,全面危机将会随之爆发。因此,根据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及早诊断出危机信号,并采取相应措施,将危机消灭于萌芽阶段,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一般说来,企业的财务危机由初步萌生到恶化,并非瞬间所致,通常都要经历一个渐进积累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危机的因素,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在资金运动的“晴雨表”——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值的不同变化上反映出来。这样,通过分析判断这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优劣变化,便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发挥预警作用。从这一角度出发,所谓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就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对企业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进行预测、预报的财务管理分析系统。
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及特征
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作为一种规避和防范企业风险的工作,其灵敏度越高就越能及早地发现问题并告知企业管理者,就越能有效地防范与解决问题、回避财务危机的发生,所以,一个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通常具有以下功能:
第一,信息处理功能。它通过收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状况、企业本身的各类财务和生产经营状况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是否予以报警。
第二,危机预知功能。经过对大量信息的分析,当出现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能预先发出警告,提醒管理者早作准备或采取对策,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起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第三,控制危机功能。当财务危机征兆出现时,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不仅能预知并预告,还能及时寻找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根源,使管理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措施,阻止财务状况的进一步恶化,避免财务危机真正发生。
第四,避免危机再次发生功能。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不仅能及时回避现存的财务危机,而且能通过系统详细地记录其发生缘由、解决措施、处理结果,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弥补企业财务管理及企业经营中的缺陷,完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从而既提供前车之鉴,又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基于以上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我们在构建一个有效的预 警系统时,财务指标的选择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的特性:
其一,必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即危机因素一旦萌生,能够从指标值上迅速反映出来;
其二,指标的先兆性,一旦指值趋于恶化,往往意味着危机可能发生或将要发生,亦即应当属于危机初步产生时的先兆性指标,而不是已经陷入严重危机状态时的结果性指标。
从财务管理方面讲,诱发财务危机最为直接的原因,或是由于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是由于对竞争应对不当及功能乏力,由此而导致企业竞争地位下降,未来现金流入能力低下;或是企业一味地追求营业数额的增长,却忽略了对营业质量现金流入的关注,由此导致企业陷入了过度经营状态与现金支付能力匮乏的困境。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财务危机预警指标时以此为出发点考虑。
二、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应做的工作
1、加强信息管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必须以大量的信息为基础,这就要求强有力的信息管理向预警系统提供全面的、准确的、及时的信息。耍建立信息管理组织机构,配备必要的专业人员,要明确信息收集、处理、贮存到反馈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以及信息专业人员的职责,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2、协调好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企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应该与其他子系统保持和谐的合作关系。应当考虑不同子系统的数据传递和各个子系统对各种数据的不同要求,实现企业数据共享,使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向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组织建设权责分明、交易处理程序适当、信息记录真实、披露及时等内容。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虽然风险管理不当可能诱发财务危机,但二者并非是同一概念。风险是竞争的孪生体,是市场经济制度的一种必然现象。它虽然隐藏着危机,却也孕育着商机。尽管时刻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但危机的策源地 或许更主要的是滋生于企业内部,如滞后的管理理念、错误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伴随而来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及对竞争风险应对不当或功能乏力等的结果。单从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方面而言,自然不足以揭示财务危机的本质和根源,但透过财务指标的优劣变化却能够使企业感受到危机的存在,这将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对危机的深层诱因进行延伸追溯,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万希宁,苏秋根.关于上市公司财务失败预警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3,(12).
篇8
【关键词】 财务危机预警;公司治理;主成分分析;Logistic回归
一、引言
财务危机,也称财务困境或财务失败,它往往会引起“公司破产”。财务危机预警,就是以企业的财务指标及相关资料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财务危机预警研究最早始于美国学者Fitzpatrick(1932),后来Beaver (1966)给出了基于单变量的破产预测模型。影响最大的是Altman (1968)的Z―Score模型,它是最早的多元判别预警模型。Ohlson(1980)使用了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在随后的研究中,许多学者使用多元概率比回归、人工神经网络构建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国内学者也在财务危机预警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周首华、杨济华、王平(1996)建立了F分数模型,陈静(1999) 构建了单变量预警模型和多元线性判定单变量预警模型。吴世农、卢贤义(2001)应用单变量判定、多元线性判别和多元逻辑回归方法,分别建立ST公司预警模型。何沛俐、章早立(2002)建立了以时序立体数据空间为基础的财务危机判别模型。吕长江,周现华(2005)在分析各种研究方法应用前提的基础上,分别运用多元判别分析、逻辑线性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其中,多元判别分析法要逊色于逻辑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准确率最高。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于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引发财务危机的更深层次原因,并开始引入公司治理信息进行分析。Fathi 和Jean-Pierre(2001)实证得出了董事会组成与财务危机有关的结论。而Tsun-Siou Lee 和Yin-Hua Yeh(2001)则采用台湾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得出控股股东在董事会中拥有的董事会席位百分比等,与财务危机正相关。Zhen Wang,Li Liu和Chao Chen(2002)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对公司财务危机的概率有显著影响。国内学者陈良华,孙健(2005)通过对上海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现金流量权与表决权的偏离等治理结构变量确实与财务危机存在相关性。曹德芳,夏好琴(2005)将公司股权结构变量引入到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强。
国内学者大多局限于利用财务信息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而利用公司治理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但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以财务报表数据为基础会忽略大量的表外信息,因为财务报表数据不是公司经营状况的全部反映。基于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得到的预警模型是不全面的,难以预测因为表外事项而对企业财务状况造成的影响。而使用公司治理指标可以探测财务危机潜在的险源,从而提升模型的预警价值。基于此,本文运用Logistic回归分别构建了基于财务指标的预警模型和引入公司治理指标的预警模型,进行比较研究。从研究的结果看,引入公司治理指标后建立的模型的预测能力要比仅使用财务指标建立的预警模型更为理想。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是以我国2003年至2006年的沪深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CCER经济研究中心色诺芬数据库。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退市制度建立较晚,退市的企业很少,因此,与国内众多学者一样,本文将公司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ST)作为陷入财务危机的标志。这不仅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且与国内大部分研究保持一致。本文从2003年至2006年间因财务状况异常而首次被实施特别处理且无B股、H股的制造业ST公司中,选取了79家作为财务危机公司样本。同时,考虑到一一配对会影响模型的预测能力,因此,根据石晓军、肖远文的研究成果,按照1:3的比例在没有被特别处理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中随机选取了配对样本,同时把公司规模作为研究变量。最后,从2003年至2006年间未被特别处理且无B股、H股的制造业公司中,选取了237家作为财务状况正常的公司样本。本文以ST公司被“特别处理”的前3年分别作为样本的时间范围,即选取上市公司ST之前的第t-3年截面数据为样本分别建立模型。
(二)预警指标的初步选取
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利用财务指标,对公司财务危机预警进行了实证研究。尽管不同学者得出的预测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有效财务指标不同,但研究结果类似,基本上都是从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因此,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五个方面初步选取了24个指标作为研究变量。对于公司治理指标的选择,考虑到资料的可获得性与适用性,本文仅从股权结构和高管信息两个方面初步选取了实际控制人类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等10个指标作为研究变量。
(三)研究方法
(1)主成分的提取
由于财务指标之间相关性较强,信息重叠,不利于分析和后续预警模型的构建。为了克服财务指标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来将众多的、彼此可能存在相关关系的财务指标变量转换成较少的、彼此不相关的综合指标。其表达式为:
fi=α1x1+α2x2+L+αixi (i=1,2,L,n) (1)
(2)模型选择
Logistic回归是处理定性因变量的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相对于多元线性回归而言,Logistic回归不要求变量服从正态分布,因而比判别分析更加稳健。其表达式为:
其中,xn的值为自变量;α0为截距,αi为回归系数,p为在给定自变量xn的值的条件下事件发生的概率。
三、实证分析
(一)显著性检验
本文首先对变量的样本序列进行K-S检验,检验样本序列是否服从正态分布。结果显示,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X7(资产现金回收率)、X10(营运资金总资产比率)、X11(资产负债率)、X21(应收账款与流动资产比率)、K3(CR_5指数)的K统计量的概率P值大于0.05。因此以上5个指标的样本总体符合正态分布,其余29个指标的样本总体不符合正态分布。
根据正态分布检验结果,本文分别采用T检验和K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来检验35个变量的均值是否有显著性差异。T检验和K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结果显示,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有X1(总资产净利率)、X2(销售净利率)等24个预警指标变量有显著性差异。
(二)财务预警指标主成分的提取
KMO测试结果可知,19个财务指标预警变量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为了尽可能地保留原始指标的信息和方便对因子的解释,本文在基于累积贡献率法≥85%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正交旋转法提取了10个主成分F1~F10,对原始数据的信息涵盖率达到了87.859%。
根据主成分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得到主成分F1~F10的数学表达式。同时,通过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表还可以看出:主成分F1主要由反映现金流量获取能力和现金流量偿债能力的变量X12(经营性现金流量流动负债比)、X6(销售现金比率)、X7(资产现金回收率)和X13(经营性现金流量债务总额比)所解释;主成分F2主要由反映费用盈利能力的变量X2(销售净利率)、X4(净资产收益率)和X1(总资产净利率)所解释;主成分F3主要由反映资产营运能力和盈余管理情况的变量X16(总资产周转率)和X17(流动资产周转率)所解释;主成分F4主要由反映长期偿债能力、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变量X11(资产负债率)、X18(总资产)和X5(留存收益与总资产比率)解释;主成分F5主要反映资产营运能力的变量X15(应收账款周转率)解释;主成分F6主要由反映成长能力的变量X19(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解释;主成分F7主要由反映盈余管理情况的变量X24(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总额比率)解释;主成分F8主要由反映资产营运能力和盈余管理情况的变量X14(存货周转率)和X22(其它应收款与流动资产比率)解释;主成分F9主要由反映成长能力的变量X20(净资产增长率)解释;主成分F10主要由反映盈余管理情况的变量X23(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比率)解释。
由预警模型可以看出,主成分F1、F3和公司治理信息变量K3、K9与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P负相关,这说明公司的现金流量越多、盈利质量越好、资产运营效率越高、股权集中度越高、高管持股比例越大,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主成分F7、F8、F10与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正相关,这说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盈余管理行为越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模型的预测能力检验
为了验证非财务预警指标的引入是否会提高模型的预警能力,本文利用同样的样本和实证方法构建了仅使用财务预警指标的Logistic预警模型。
本文样本中财务危机公司与正常公司比例为1:3。因此,选取0.75作为判别点。P
四、研究结论
(一)引入公司治理信息后建立的模型预测能力明显高于仅使用财务指标而建立的模型,而且Ⅰ类误判率即财务危机公司误判,为正常公司的比率也有明显降低。这说明公司治理信息具有一定的判别能力,可以提高模型预测能力,同时降低误判成本。因此,在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时,考虑公司治理信息指标是可行的。
(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财务危机公司和财务正常公司之间,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_5指数、Herfindahl_5指数、持股董事比例和高管持股比例等指标的差异比较显著,而最终控制人类型、Z指数、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设置状况、董事会的规模和独立董事比例等指标的差异不显著。
(三)实证结果表明公司的现金流量越多、盈利质量越好、资产运营效率越高、股权集中度越高、高管持股比例越大,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盈余管理行为越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
本文在研究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与国内众多学者一样,公司样本的选择还局限于上市公司,限制了模型的适用范围;二是由于搜集数据资料途径有限,预警指标仅限于财务指标和公司治理指标,宏观环境、行业竞争情况、员工素质等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非财务指标因素没有纳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Fitzpatrick P. A comparison of Ratios of Successful Industrial Enterprises with Those of Failed Firms[M],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1932, October/November, and December:598-605, 656-662, 727-731.
[2] Beaver, W. Financial Ration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66(4):71-102.
[3] Altman E.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鄄nalysis and the Predic?鄄tion of Corporate Bank?鄄ruptcy[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XXIII, September 1968:589- 609.
[4] Ohlson J.Financial Ratios and the Probabilistic Prediction of Bankruptcy[J]. Journal of Account?鄄ing Research Vol.18, Spring 1980:109-131.
[5] 周首华,杨济华,王平.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式[J].会计研究,1996(8):8-11.
[6] 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9(4):31-38.
[7] 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预测模型研究[J]. 经济研究,2001(6):46-55.
[8] 何沛俐,章早立.立体空间下的全新财务危机远期预警模型[J].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五界会员单位、基金管理公司研究成果.
[9] 吕长江,周现华.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2005(11).
[10] Fathi Elloumi and Jean- Pierre Gueyie, 2001, “Financial Distres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Empirical Analysis”, Corporate Governance, (1):15-23.
[11] Tsun-Siou Lee, Yin-Hua Yeh.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nancial Distress: Evidence from Taiwan. NTU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nance, Taipei, Taiwan.
[12] Zhen Wang, Li Liu, Chao Chen. Corporate Govrnance, Ownership and Financial Distress of Publicly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N].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Perroleum.
[13] 陈良华,孙健.公司治理与财务危机:来自上海股票市场的证据[J].东南大学学报,(2005)5.
[14] 曹德芳,夏好琴.基于股权结构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构建[J].南开管理评论,(2005)6.
[15] Zmijewski, M.E.Methodological Issues Related to the Estimation ofFinancial Distress Prediction Model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4(22).
篇9
关键词:净资产收益率;logistic回归;财务预警模型
一、样本选择与处理
本文的样本为2003年、2004年、2005年在上海交易所流通交易的ST股票,剔除B股类上市公司,最后样本个数2003年共32支,2004年共21支,2005年共15支。非ST配对股票的选择标准是在相同报表期内同行业(证监会行业),当年合并报表总资产相差5%的股票,其中2003年有5支ST找不到配对股票,2004年有7支ST找不到配对股票,2005年有4支ST找不到配对股票。此时共有样本52支ST股票,52只非ST配对股。但由于样本股票的相关数据的残缺不全和计算问题,最后样本数据共84支股票。另外由于ST的执行期均在4月—6月之间,因此文章选择的财务指标及其他数据均是ST年度前一年的中报数据。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通过财务指标数据的实证分析建立预警模型,考察其对违约的判别能力。
二、模型构建及实证结
(一)财务指标选择及逐步回归分析
财务指标的选择属于一个经验问题,本文的指标选择主要参考相关文献的成果。盈利能力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全面摊薄)、资产净利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偿债能力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营运能力指标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本文先对2003、2004、2005年的财务指标进行分布检验,结果表明10个财务指标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参考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Logit模型建模。为了选择出较好的财务指标,先单独采用每个财务指标对两元值因变量(ST取1,非ST取0)进行logistic回归,根据回归结果和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来判断指标是否进入预警模型,即假如两个指标都通过回归检验,但相关性很大,则选择解释力较大的指标。而没有通过检验的指标将被排除。设置信水平等于95%,违约门槛值设为0.5,违约概率在0和1之间变动,值越大则违约风险越大。指标的回归结果表明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七个变量通过检验。
另外根据Logit函数可知,自变量的负号系数表示它与企业的信用风险负相关。根据逐步回归结果,在通过检验的指标中,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均与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负相关,而资产负债率则与信用风险正相关,符合经济学意义及ST公司的基本面表现。
(二)相关性分析
通过以上回归分析可知,衡量盈利能力的三个指标、衡量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和衡量营运能力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是考虑到指标间,至少是同类型指标间可能存在着共线性关系,本文采用Eview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Eviews诊断多重共线性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关系数法,另一种是VIF法。文章采用第一种方法,即在建模之前通过自变量的相关系数来进行指标的选择。通过检验的七个指标的相关系数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净利率(ROA)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净资产收益率1.0000000.8350890.185546-0.3535020.1107550.0747960.044510
资产净利率0.8350891.0000000.435387-0.4157570.2617580.1998380.247821
主营业务利润率0.1855460.4353871.000000-0.2196230.2925610.184940-0.002491
资产负债率-0.353502-0.415757-0.2196231.0000000.162246-0.2182270.087086
已获利息倍数0.1107550.2617580.2925610.1622461.0000000.1450900.236823
应收账款周转率0.0747960.1998380.184940-0.2182270.1450901.0000000.382466
总资产周转率0.0445100.2478210.0024910.0870860.2368230.3824661.000000
由相关系数表可知,ROE跟其他类型指标的相关性很小,ROA与其他类型指标相关性较大,主营业务利润率与ROE的关系比与ROA的关系小且两者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因此在盈利能力指标中ROE和主营业务利润率将成为待选指标。而资产负债率与已获利息倍数无论其相关性,还是和其他类型指标的相关性都很小,两个都将成为模型解释变量;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关系与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的关系类似,两者也将成为解释变量。
(三)财务危机预警建模
假设回归模型为:
y=c+f(x)+ε
c表示常数项,x表示解释变量,本文主要为上述选择的财务指标,ε表示随机误差项,y为无法观察的变量,但可以观察到其替代变量y*,y*=假定危机公司的y*=1,正常公司的y*=0。根据Logistic分布函数可得
篇10
会计学科存在的基本前提有四: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和货币计量。持续经营这一前提假设企业处于连续的、不间断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也就是处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换言之,一个健康的企业,也必定是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企业。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必须在方方面面下功夫,例如生产、财务、经营等。从财务角度看,企业发展需要健康的财务,拥有充裕的现金流、能按期偿还债务、不断增值的利润等。然而,企业内外部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或暗中或直接损害企业的财务健康,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财务危机防范与预警。企业管理层需要从思想上对潜在的危机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警惕,否则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将不断削弱,导致财务危机,若任其发展、放任自流、债务高筑,结果必将破产倒闭。而要避免这一可预见的恶性后果的方法之一,就是企业要未雨绸缪,借助财务危机预警,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化解、防范各类财务风险,摆脱财务危机,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以2002年-2010年间为选样期间,在剔除了金融保险类公司、存有舞弊上市行为的公司及资料不全的公司后,选择了200家因连亏两年首次四、研究结论
使用危机前3年的数据,利用多元逻辑回归(MLR)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时,对财务危机公司的预测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引入非财务变量后,模型预测准确率没有显示出显著的提升效果。可见,引入非财务变量并不是提升财务危机预警准确性的必由之路,因为无论财务变量还是非财务变量都是基于公司自身的信息披露获得的,影响公司财务状况的因素除公司自身的因素外,外部因素,如宏观经济环境、国家政策变化等,都可能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提升财务危机预警效果,还必须构建更为齐全、科学的预警变量体系,从理论上对公司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阐述。
需特别注意的是,现金流量能力主成分因子F5(主要由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和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解释)在仅使用财务变量模型和引入非财务变量模型中都不显著。通过我们对多家上市公司的座谈走访,也发现公司的财务高管极度关注现金流量,在他们强烈的重视下,各公司间并没有明显的差距,也就是说他们为提升企业的现金流,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从这一环节上较难寻找到财务危机症状,值得进一步思索是否有必要在预警模型中加入反映现金流量能力的自变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