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村建设范文

时间:2023-04-11 00:4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村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三村建设

篇1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构

乡上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张渠伟同志为组长,乡长刘述琼、党委副书记李祥荣同志为副组长,其余党委成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三村建设”领导小组,并明确党委副书记、分管农业副乡长和农服中心全体工作人员专抓此项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乡村两级共同抓的良好工作格局。与此同时,我们充分结合乡情、村情实际,选择了“八庙火车站”邻近的村级班子团结、务实,战斗力强,基础产业发展势头好,群众参与积极性高的金土村为乡级自建示范村,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锁定目标,狠抓落实

乡党委、政府按照既定的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采取严格的工作措施,纵深推进“三村建设”。

(一)、全力抓好班子建设。按照“班子队伍带村、人才科技兴村、民主法制管村”的总体要求,乡党委、政府切实加强村级班子队伍建设。在去年的村两委班子换届工作中,我们牢牢坚持“以科学发展论英雄,凭正确实绩用干部,靠群众公认定取舍”的选人用人导向,选拨了一大批群众基础好、工作业绩优的同志担任村两委干部。同时,充分把那些科技致富能手,能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充实到两委班子中,配齐配强了村级领导班子,为有力、有序地推进三村建设打下了人才基础。

(二)、全力发展特色产业。确立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方向,并全力实施。一是以八庙村优质黄花梨基地为龙头,全力抓好黄花梨的示范栽植,新栽黄花梨6000余株,香甜李3000株,新建经济园120个。二是以育林村、铜佛村优质蜜柚基地为示范,以“支部+协会”为平台,全力抓好优质蜜柚的规模扩增,强力打造“*蜜柚第一乡”。迄今,规模成片新植优质蜜柚苗150000株3000亩(其中,金土村500亩25000株)嫁接40800株,培育优质果品专业大户430户。三是以富强村大棚蔬菜为龙头,全力抓好黄花、蔬菜种植,引进发展粉葛300亩。四是以生猪养殖为重点,着重培育八庙村、育林村、铜佛村生猪规模场,新引进能繁母猪600头、商品猪1200头,新扩建规模养殖场2个。按照结构调优、效益调增、人民增收的总体思路,全面实现了乡上有重点、村上有亮点、社上有看点的产业新格局。

(三)、全力改善生存环境。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立足实际,切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生存环境的改善,已新建蓄水池13口,新建卫生井150口,新建沼气池120口,带动“三改”279户,改造房屋22户、102间,硬化院坝2589m2,新建水泥路3公里,改造便民路3条、4.6公里,清淤渠道24km,修复水渠3km,群众自主投入资金117万元,政府以奖代补17.5万元,基本达到了“房屋生辉,庭园生财,环境生美,人际生和”的效果。

三、明确责任,加强督查

篇2

一是坚持“优”的标准,拓宽“选”的渠道。选拔一批热爱农村工作,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人作为后备干部人选;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服务群众能力强、文化程度较高的本土化后备干部队伍。

二是改进“培”的方式,提高“育”的质量。通过公开招聘、笔试、面试、集中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以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多岗位锻炼,不断提升后备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健全“管”的机制,加大“用”的力度。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开展考核,强化结果运用,根据工作需要,将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后备干部放在重要岗位上锻炼,让其施展才华。

篇3

一、规范集体财务管理制度

1.全面实行会计委托服务

在坚持自愿和“四不变” 原则(即集体资产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财务审批权和基本核算单位不变)的前提下,经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村(社区)集体与中心签订协议,将会计业务委托给所在乡镇设立的村(社区)集体会计委托服务中心。会计委托服务中心对村(社区)集体财务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记账、统一制度、统一审核、统一公开、统一建档),村级取消会计和出纳岗位,设立一名报账员,负责村(社区)集体出纳和报账工作。

2.规范强化票据管理

2.1严格规范收入票据

村集体各项收入应统一使用福建省农业厅统一印制的“福建省村集体专用收款票据”,严禁使用外购或自制票据,严禁将票据转借他人使用。

2.2严格规范支出票据

各项支出应取得合法、规范的票据凭证(税票或财政专用发票),不准涂改,不准白条顶支(抵库),不准无据收付款。

2.3严格实行票据领购核销制度

乡镇(街道)负责管理村级票据领用、缴销工作。各村(居)指定专人负责票据的领购登记、使用、结报、核销工作;使用完的票据存根由乡镇(街道)核查后存档保管。

3.加强财务开支审批管理

3.1完善凭证审批手续

收入凭证应由经办人、村委会主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三人分别签名;支出凭证应由经办人、证明人、村委会主任(或村党支书、村委会主任两人联签)及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四方分别签名确认。

3.2实行村财务支出限额审批制

财务事项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原始凭证须具备日期、内容、数量、单价、金额、收款单位印章、收款人签字等要素),注明用途并签字(盖章),同时由证明人签字,交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审核。

4.实行财务公开制度

每月(或每季度第一个月)10日前公布乡镇(街道)村级财务服务中心提供的上个月村集体财务收支情况。对村民反映强烈、迫切要求公布的专项财务帐目,应及时逐项逐笔进行公布。

二、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1.资产清查制度

村集体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各种资产的存量、增减变动情况,应及时准确登记,并建立健全明细帐册,定期组织盘点,重点清查核实村集体各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做到账实、账款相符。

2.资产台账制度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和农业基本建设设施等劳动资料,凡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的列为村集体固定资产。有些主要生产工具和设备,单位价值虽低于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也可列为村集体固定资产。要按资产的类别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及时记录资产资源增减变动情况,并纳入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资产资源台账的内容主要包括:资产资源的名称、类别、数量、单位、购建时间、预计使用年限、原始价值、折旧额、净值等。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还应当登记承包、租赁单位(人员)名称,承包费或租赁金以及承包、租赁期限等。

3.资产评估制度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招标投标方式承包、租赁、出让集体资产,以参股、联营、合作方式经营集体资产资源的,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合并或者分设等,应当进行资产评估。评估由村(社区)委托区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或具有资质的单位实施,评估结果要按权属关系经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户代表会议确认。

4.资产承包、租赁、出让制度

村级集体资产实行承包、租赁、出让应当制定相关方案,明确资产的名称、数量、用途,承包、租赁、出让的条件及价格,是否公开招标投标等事项,并履行民主程序,经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户代表会议通过,村(居)务监督小组应全程参与监督。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经营时,应当签订经济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并向村(居)民公开。经济合同及有关资料应当及时归档并报乡(镇、街道)资产资源监管中心备案。

三、建立集体资源管理制度

1.资源登记簿制度

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草地、荒地、滩涂等集体资源,建立集体资源登记簿,逐项记录,并纳入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资源登记簿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源的名称、类别、坐落、面积等。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集体资源,还应当登记资源承包、租赁单位(个人)的名称、地址,承包、租赁资源的用途,承包费或租赁金,期限和起止日期等。

2.招标投标制度

村级集体所有且没有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以及果园、养殖水面等集体资源的承包、租赁,应当由村(社区)采取招标投标或委托招标投标的方式进行。以公开协商方式承包、租赁集体资源的,承包费、租赁金由双方议定。招标应当确定方案,载明招标人的名称和地址,明确项目的名称、数量、用途、期限、标底等内容;招标方案必须履行民主程序。在招标中,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中标权。招标投标方案、招标公告、招标合同和相关资料应当报乡(镇、街道)农村资产资源监管中心备案。

3.资源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制度

集体资源的承包、租赁应当签订书面协议,统一编号,实行合同管理。合同应当使用统一文本,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上交的收入归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账内核算并定期公开。经济合同及有关资料应及时归档并报乡(镇)农村资产资源监管中心备案。

篇4

[关键词]羊毛工镇 财务制度 农村三资 管理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031―01

羊毛工镇辖区共有13个行政村,自2000年开始实行“村账乡”管理方式,镇设3名会计,每村各有1名报账员(报账员由村集体推荐,镇财政所考察后任用)。全镇每年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共计241万,全部分配到各村用于村里生产、环境卫生、办公经费等方面的支出。最近几年,随着对农村三资管理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农村三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1羊毛工镇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在管理过程中发现许多帐外资产以及村集体资产产权界定不清,比如上级各部门在各村投资的项目(例如:村办公室建设)在建设前未明确建成后的产权归属,建设完成后也无相关移交手续;其次,通过对农村三资进行审核使我们更加清楚的掌握了各村的资产、资源的实际情况,但是,由于资源管理方面制度建设不完善,难以有效利用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再次,基层缺乏有效的监督力量。从客观角度分析,家庭生产经营方式导致了农民群众只关心自己到底能够获取多少经济效益,民主观念在农民群众心中还没有是形成,农民群众集体参与观念、民主管理意识不足,村集体虽然建立了村民监督小组,但是由于没有完善、具体的村民理财制度及经费保障造成村民监督小组成员理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在理财的过程中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致使村干部使用资金的合理性和效益性得不到有效监督,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流于形式;最后,合同管理不规范,有些土地发包合同的内容要素不齐全,条款不明晰,对合同双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和限制不明晰,村干部存在违法发包,暗箱操作,发包不按照民主监督流程进行,少数人说了算,合同随意变更,口头合同现象十分严重。

2完善财务制度建设,强化农村三资管理

2.1强化农村集体三资清查、登记和保管制度建设

首先,羊毛工镇应该成立镇“三资”办,定期组织本辖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三资”清查、界定产权、核实价值、公开公示、建立台账等步骤对所有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进行全面盘点,逐项清查,逐一核实,造册登记,全面摸清农村集体“三资”的存量、种类和分布,同时还要不定期的进行实地抽查核实;其次,上级部门在投资立项时就要明确该项目完成后的产权归属,在界定产权时,按照“公正、合理”的原则划清镇与村集体之间的所有权归属关系;最后建立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日常保管登记、定期盘查制度,推行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进行动态化管理。

2.2完善村务监督制度,切实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职能

村务监督委员会理财时间为每半年一次,村务监督委员会人员应该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无偏见的对村全部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效益性进行审计,并在结算凭证右上方加盖村级审计专用章。此外,村务监督委员会还要客观公正地开展监督活动,不得借监督之名故意刁难和干扰村两委正常工作开展,对故意阻挠村两委工作或拒不执行正常的村务监督工作,对因不作为而严重失职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要责令辞职或依法予以罢免.按照要求和程序选举补充新的成员,确保村务监督委员会正常发挥作用。

2.3完善村务监督经费保障机制,提高村务监督小组理财的积极性

将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工作经费纳入转移支付拨款的范围,以保障村务监督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

篇5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观摩交流会在霸州召开。会议强调,当前农业农村发生的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要求新农村建设必须更加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各地要以党的十七大和省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三四”思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一三四”思路即,“一”是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这一中心;“三”是落实农民基本生活、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新农村建设体制三大保障;“四”是协调推进“四个一批”,积极引导城中村和城郊村向城镇转变一批、依托产业发展提升一批、立足现有条件改善一批、选择少数不具备生存和发展条件的村庄迁建一批。“一三四”思路是一个有机整体,“一”是基础,“三”是保障,“四”是路径。

各地新农村建设正在积极推进,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积极了一些经验。但是一些地方总的来看,新农村建设的步子还比较慢,也没有创新思路和方式,甚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有的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并不是实心实意为农民解难题,办实事。也有的总是围绕村庄硬件建设,建什么样的民房,如何做的整齐美观出主意,脱离了村民的经济实际,也脱离了村情的实际。还有的忽视了改善民生,没有在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上拿出更实质性的工作举措,而只是被对应付等等。

河北省全面贯彻“一三四”思路,思路要新、起点要高、措施更实。首先是更加注重产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突出发展农村经济这个中心任务,把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作为着力点,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可以说这是一个基础性工程,只要夯实了农村经济基础,农民和集体都尽快富裕起来,其他的事情就好办了。其次是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在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上拿出更实质性的工作举措,在公共资源配置上给农村更多支持;更加注重科学指导,在深入调研和全面分析村庄布局和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人口流动、公共事业建设等一般规律谋划工作路径;其三是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应对经济社会结构急剧变化和利益阶层日益分化等新矛盾新问题;更加注重求真务实,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不摆花架子,实心实意为农民解难题,办实事。图虚名,招实祸。在几十年的农村建设中,我们走过了不少的弯路,让农民吃过不少的苦头,我们再也不能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再也不能做表面文章坑害老百姓了。

篇6

关键词:社区氛围的营造;幼儿园教育中心;高层平立面设计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TU244文献标识码: A

三叉村位居杭州城东庆春门外,隶属杭州市江干区四季青街道,有住户1059户,4565人。自2002年5月撤村建居以来,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并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社区服务先进社区等系列荣誉。

接手三叉村这个项目我是被临时中间介入的,给我的任务是高层住宅和社区会馆及幼儿园项目。因前期有另一家设计单位做的方案没有符合甲方的要求,业主重新选择了我们单位来做设计。面对这样的局面,本着对用户负责的态度,我们前后几次和业主单位进行了沟通,并详细听取了业主代表对设计项目的要求和期待,大概对村民的生活状态有了初步的了解。三叉村是杭州市积极推行留用地安置政策的试点单位,村庄被征用以后,共获得了130亩留用地,他们利用留用地建设引进了知名品牌的商业项目来成为社区最重要的经济支柱,结合农民公寓房租收入及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收益,使农民获得长期收入的来源。村民在土地被征用后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在经济利益得到保证的同时如何帮助每一位村民完成从农民到居民的角色转换;让社区老人老有所乐;让社区孩子在幼儿期就可以接受正规的教育,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会馆、幼儿园及高层住宅在以下方面的思考:

一.社区氛围的营造

传统中国乡村并没有社区中心,一般有个礼堂就已经很不错了,当村庄被征用后,村民们迫切希望进入城市化生活的同时仍然保留着乡村生活中那种乡里乡亲的老乡情愫。邻里交往是村民相互交流的主要途径,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因此为他们提供一个长期可以聚会、活动、及沟通的场所是营造社区氛围的主要工作。在社区会馆的设计中,一楼设计了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医务室等,以方便村民办理各种杂务及老年人医疗、娱乐活动的需求,入口处还设计了一个下沉式休息区,方便三五好友在此情感交流。二楼设计了200多人的村民餐厅,在农村红白喜事自古以来都十分注重,以前的村落大多都在露天或多户人家里操办,这个餐厅的设置也圆了很多村民在自己家门口办大事的愿望。平时这里也是村民请客吃饭的理想场所。三楼设有村委会和物管处,历来邻里关系和谐相处为邻里的价值,乡邻和谐不仅是村民日常生活的精神需要,也被看作是良风美俗,村委会和物管处的同时设立是维持村民和谐生活和优质生活的必要选择,这样不仅村民的物业有专职的部门来管理,平日里大到集体留用地商业项目的运作,小到婆媳邻里纠纷都由村委会集体讨论、协调解决。四层为多功能厅、阅览室、多功能用房,围绕“文化殿堂、精神家园”的要求,多功能厅的定位为文化礼堂,在此可以把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丰富文体活动等主要功能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文体活动、文化展陈、文化交流、文化娱乐等活动引领村民价值观的转变。使社区文化礼堂真正成为对村民有凝聚力、向心力、归属感的精神家园。

二.幼儿园教育中心

幼儿教育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加强幼儿教育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在城中村这个问题尤为突出,村民刚刚进入城市之处,由于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有些成人的行为习惯仍然保持着在农村时一些庸俗无聊的语言或动作,这些行为往往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因此建造一个幼儿园教育中心对这些城中村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这样他们可以离开大人在幼儿园接受来自城市教育工作者的正规教育,使孩子从小就和城市里的孩子缩小城乡差别,同时大人们也有空闲时间进行文化学习,改变自己长期以来在农村时养成的不良习性!在幼儿园教育中心的设计中,针对幼儿活泼好动、认识具体形象、模仿性强等心理特征,在建筑设计中除了朝南安排了标准的4个活动室、卧室、盥洗室以外,在入园进口处设计了一个二层的面对院落花园的中庭,旁边还有一个弧形的音乐教室,这样可以消除孩子一进幼儿园的紧张压迫感,增加他们的好奇心从而爱上幼儿园,由于幼儿园占地面积不大,室外的活动面积不多,所以在设计中在两幢楼的尽头特别增加了3.9m宽的连廊,这样不但方便了后勤用房和幼儿用房的联系,也在雨天给孩子们增加了一个活动的场地,并且在两栋楼之间回合出了一个绿化小庭院,给孩子们增加了一个认识大自然的天然课堂。外形设计在色彩上选用孩子们热衷的橙红色屋顶米色墙砖,弧形的窗户和雨蓬,其中一部备用楼梯做成了钟楼的造形,可以让孩子们登高望远,并且在园外很远的地方都可以认出自己幼儿园的方向。

三.高层平立面设计的思考

按政策三叉村每户人家可以分到住宅240平方米的使用面积,村委会给我们的设计要求是将240分割成120自住用房(多层及小高层部分),120出租用房。我设计的高层住宅就是村民准备日后出租的用房。每家120又分成2个60可以收双份租金。4个60设计相当于一体四户,而面宽限制只有20.6米,除了厕所其他房间都必须是直接采光,经过很多次的尝试,平面最后采用了蝶形平面的连续组合,终于解决了客厅和厨房的直接采光问题,并且对面对的两个60也利于村民灵活选择自己的出租形式。底层为商铺,上面是住宅的北立面又面向城市主干道凤起东路,立面设计中在1、2层增加了一个外廊,以增加建筑基座的厚实感,也为商铺门前提供了让客户多停留的机会,并将楼梯间、厨房的窗户用竖向柱框统一处理,不但解决了以往一梯四户北立面比较容易单调凌乱的状态,同时也增加了立面的立体感,并减少了北面房间遭狂风雨水的侵蚀。

篇7

一是生育关怀。该县计生协通过组织技术服务人员进村入户开展“三查一治”、送避孕药具、术后随访、生殖保健等服务,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体贴,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二是技术服务。该县把计生协会中懂技术的会员,培养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传播技术的骨干,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该县长桥镇计生协组织本乡范围内种植、养殖等方面的能人,成立了科技服务队,建立了服务、帮扶制度,形成了一个覆盖全镇各村的生产帮扶网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三是生产帮扶。在全县范围内确定了1000户计划生育贫困家庭作为帮扶对象,县乡为每个贫困户家庭都安排了一名协会会员结对帮扶,使这些贫困户家庭早日过上富裕的生活。

(李增盈 张云锋)

河南省人口计生委主任孟宪臣在永城市调研

10月11日,河南省人口计生委主任孟宪臣在商丘市和永城市有关领导陪同下调研永城人口计生工作。

孟宪臣主任一行首先来到永城市计生服务站实地察看了视听室、药品展示厅等处,详细了解技术服务人员配备、硬件设施、日常工作开展等情况,询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调研组深入到演集镇计生服务中心,与计生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并通过微机查阅流动人口信息。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孟宪臣听取了永城市人口计生工作情况汇报。

在调研过程中,孟宪臣主任对今年以来永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计生工作给予肯定。孟宪臣认为,近年来永城市人口计生工作有了飞速发展,工作实在。就下一步工作,孟宪臣主任要求进一步加大人口计生工作力度,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奋发进取,再上新台阶。

(文图/刘士东)

平舆县“九九”重阳话衷肠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尊老敬老格外忙。10月21日下午,平舆县人口计生委四楼会议室里笑语不断,30多位老同志欢聚一堂,喜迎重阳,共话计生,畅叙国策真情。县人口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高伟动情地说:“我很感谢诸位老同志对我县计生工作的付出和贡献,在佳节来临之际,深表敬意!”县人口计生委原副主任、年近8旬的邢斌老人朗声说:“咱这些老家伙虽然早就退下来了,但对计生工作的热情不能退。我们要积极主动地为现在的年轻人当好参谋,继续为计生事业发光发热。”话音刚落,顿时迎来满堂喝彩。来自古槐街道的普通居民徐妈妈,30年前自觉响应党的号召,只要一个孩子。几年前,她的独生子却不幸因车祸死亡。现在她每年都享受到1200元的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徐妈妈热泪盈眶地说:“国家一直惦念咱这些实行计划生育的老百姓,计生部门更是为咱办实事、办好事。说到底,计划生育就是好啊!”杯杯茗茶香,殷殷计生情。党与人民群众真是心贴心啊!

(刘 舸)

新密市来集镇计生协时刻惦记百姓需求

新密市来集镇计生协在开展“三生”服务中,采取“收集信息――科学决策――组织实施――解决问题”的运行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2008年镇计生协制作了群众需求信息卡,每月下旬由会员到联系户家中收集。每月2日,会员小组汇总群众需求,能解决的就地解决。每月3日,村协会召开会员小组长会,汇总各小组上报的未解决的需求信息,能解决的5日内给予解决,不能解决的形成书面材料上报镇协会。每月5日,镇协会召开各村协会会长和镇直理事单位会议,商讨办理各村采集的群众需求事项,并在一周内答复。为将该制度落到实处,该镇实行每项需求信息挂牌销号制,并在下月信息采集时调查群众反馈意见,根据群众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模式。目前,全镇已采纳群众需求信息126务,为群众办实事13件,进一步增强了计生协会的凝聚力。

(白时雨 薛丰存)

漯河市郾城区谐馨家园“计生老人”度重阳

篇8

小型风力发电、风光互补发电技术成熟, 成本低廉,适宜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省区及沿海岛屿的推广应用;微小水电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对解决中国南方无电山区供电问题可说是最佳手段;光伏发电系统没有机械运动部件,无需燃料、无污染、无噪音,具有很长的工作寿命,中国2/3以上的地区属太阳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三小电”的发展现状

1.1发展现状

1.1.1小型光伏发电

(1)世界光伏产业发展概况

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快速发展,2004和2005年甚至出现了光伏产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局面,供不应求还将因此而持续几年。以太阳电池的年生产量(MWp)为例,最近10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33%(由1994年的69.44MWp增加到2004年的1200MWp),最近5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3%(由1999年的201.3MWp增加到2004年的1200MWp)。尽管因高纯硅材料短缺影响了太阳电池/组件的产量,但2004仍比2003年增长了61.2%(2003年为744.3 MWp),2005年太阳电池/组件产量达到1817.7MWp,比2003年增长了51.5%。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自动化程度持续提高是太阳电池生产成本降低的重要方面,太阳电池单厂生产规模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1~5MW/年发展到90年代的5~30MW/年和本世纪的50~500MW/年。2003年世界重要厂商的成本为2~2.3美元/Wp,售价2.5~3.0美元/Wp,最近因材料紧缺有所回升。当供求关系越过平衡点后,成本会比前一个供求关系对应点更低,这也是30年来经验曲线中曾经出现过的现象。预计2030年度成本将与煤电相当。

(2)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概况

中国于1958年开始研究太阳电池,于1971年成功地首次应用于中国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卫星上。于1973年开始将太阳电池用于地面。中国光伏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尚处于雏形,一些半导体器件厂利用残次半导体硅片和p-n结二极管工艺制作太阳电池,年产量一直徘徊在10kW以下,价格昂贵。市场的发展很缓慢。地面太阳电池应用限于小功率电源,如航标灯、铁路信号系统、高山气象站的仪器用电、电围栏、黑光灯、直流日光灯等,功率一般在几瓦到几十瓦之间。

1981~1990 (“六五”“七五”) 期间,国家开始对光伏应用给以支持,在许多领域开展了示范应用,如微波中继站、部队通信系统、 水闸和石油管道阴极保护系统、农村载波电话系统、小型户用系统和村庄供电系统等。

进入21世纪后,光伏市场发展较快。2002年国家启动了“西部省区无电乡通电计划”,通过光伏和小型风力发电解决西部七省区(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内蒙、陕西和四川)700多个无电乡的用电问题,光伏用量达到15.5MWp(其中小型风力发电机240kW)。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光伏系统累计装机已经达到70MWp。进入本世纪以后,中国太阳电池的生产进入快速发展期。保定英力率先突破原有的单晶硅和非晶硅电池生产,筹建3MWp多晶硅电池生产线; 2001年无锡尚德建立10MWp太阳电池生产线获得成功,2003~2005年,在德国和欧洲市场拉动下,无锡尚德和保定英力德持续扩产,其他多家企业纷纷建立太阳电池生产线,中国太阳电池生产迅速增长。截止到2005年底,太阳电池生产能力已经达到400MW,产量达到150MW。绝大部分太阳电池组件出口欧洲。预计2006年底太阳电池生产能力超过1000MW。

1.1.2小型风力发电

中国从事小型风力发电开发、 研制、生产的单位不断增加,已经达到了70家左右。中国小型风电机组目前保有量超过15万台,是世界上应用最多的国家。2005年小型风力发电机组产量、产值、利润有新的增长,200W、300W、500W和1000W机组产量逐年增加,占年总产量的80%,生产机组总容量为12020kW,总产值8472万元。小型风电主要用于解决无电农牧民、边防哨所、通讯基站等的用电问题,近几年在城镇中也在推广应用。出口外销数量增加, 国际市场看好,共出口小型风力发电机组5884台,创汇282.7万美元,出口到菲律宾、波兰、韩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荷兰、新西兰等24个国家和地区。

相关的行业及职业标准已经制定,很好的规范了行业发展。目前已经制定国家标准35个。

1.1.3微型水力发电

中国小水电资源丰富,适于农村开发,是实现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据普查资料,中国小水电资源的理论蕴藏量和待开发的资源潜力很大,在全国2300多个县中,有1104个县的小水电资源超过1万kW,全国将近半数的县可以立足于开发当地小水电资源,辅以其他能源,解决本地的初级电气化用电。

按照最新的微水电容量定义(500kW以下),微水电装机容量已接近800万kW,涉及到的农村用电人口达4千万人以上。这不仅拓展了微水电的发展空间和领域,也极大地提升了微水电在农村能源中的份额和地位。全国生产微小型水轮发电设备的企业约40多家,年生产能力3万台以上,其中一些企业产品质量可靠、技术性能先进,产品实现出口。

随着微水电容量的扩大以及投资目的和经营方式的改变,微水电用户对微水电设备的性能和质量要求有了很大提高,从单纯的追求低价格,转向追求高的性价比。为克服微水电无过载能力、供电规模小、可靠性差等缺点,对微水电多机并联、并网应用及相适应的供电模式的研究正在兴起,研制出的第二代微型水力发电机组,解决了多项第一代机组的技术缺点。中国在微水电研究与生产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微水电投资者的主体由集体或自发自用的农户,变成了以乡村的电管员和水管员为主,微水电的投资人以卖电增收为目的,普通农民成为买电使用的消费者。同时国家的微水电扶持政策也明显加强。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有关的12个配套法规中,至少有8个法规直接关联到微水电的内容。

1.2市场需求

1.2.1解决1300万无电人口的生活用电

中国政府已经宣布, 在未来10~15年解决所有无电居民的生活用电问题。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大约还有300万无电户(约1300万无电人口),其中150万户(约700万人口)将采用电网延伸、小水电和移民搬迁的办法解决他们的用电问题,其余150万无电户需要采用光伏和光伏/风电互补系统在2006-2015期间解决,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1.2.2产品的更新换代带来巨大市场需求

随着产品研发与技术的不断改进,新的产品与设备不断涌现,同时原先的一些设备、机组已达到或超过设计寿命,需要更新换代,这是一个稳定的市场。

1.2.3推广应用范围扩大带来市场的扩大

由于油价的上涨, 使得一些原先使用柴油、 汽油发电机组的单位改用 “三小电”。边远地区的哨所、海岛渔民、野外微波站、气象站、公路铁路无电小站等都根据所处地区条件改用小型光伏、 风力或者微型水利作为供电来源。还有一些生态公园、庭院别墅将这种供电方式作为一种景观,这是一个新生的市场。

1.2.4电力供应紧张带动“三小电”发展

农村电网改造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用电量随经济发展迅猛增长,农村缺电情况依然严重。“三小电”为解决农村用电紧张状况创造了条件,使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成为可能。

1.2.5国家关于可再生能源的产业政策为“三小电”保驾护航

随着政府的倡导与宣传,清洁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实施以及国家一系列扶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更是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投入到这个领域中。“三小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一部分必将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

1.2.6国际市场

中国太阳电池、离网型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微小型水轮发电设备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2 技术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障碍

2.1小型光伏发电

单晶硅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经从20世纪50年代的6% 提高目前的24.7%。多晶硅电池的实验室效率也达到了20.3%。薄膜电池的研究工作也获得了很大成功,非晶硅薄膜电池实验室稳定效率达到了13%、碲化镉(CdTe) 实验室稳定效率达到16.4%、铜铟硒(CIS)的实验室效率达到19.5%。目前商业化晶硅电池的效率达到14%~20%(单晶硅电池16%~20%,多晶硅14%~16%) ;与此同时,光伏产业技术和光伏系统集成技术与时俱进,共同促使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降低和光伏市场及产业的持续扩大。

中国在电池效率、专用基础材料和专用配套设备的性能及品种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相当差距。

篇9

作者:郭建昌 张秀岩 金盛红

论文关键词:农村最低生活保津制度 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居民养老保津制度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需要健全的社会保津体制作保证,如果占总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得不到保津,中国的社会保津制度就很难称得上完善。在本文中笔者着重探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津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农村居民养老保津制度,通过对这三项制度的构建基本就构建了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需要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作保证,如果占总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得不到保障,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很难称得上完善。因此,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应尽快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之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需要建设的具体制度很多,就目前而言,广大农村居民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生有所靠”因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三项制度建设是其构建的重点。

一、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人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标准实行补助的制度、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主要措施,在

一些欠发达地区仍然存在生活困难甚至不具备维持生存条件的情况。特别是这些地区的老年人,他们的养老保障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欠发达地区建立和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解决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们可以制定农村低保标准,由省一级政府的社会保障机构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地方可以根据省定标准结合地方实际确定自己的低保标准,但不得低于省定标准。在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时要注意合理、科学的原则。若这条保障线过高,一方面地方财政可能会承受不起,另一方面可能造成最低生活保障养懒人的情况出现,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如果保障线过低,就不能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目前的现实生存问题。国际和国内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方法较多,但笔者建议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的45%左右作为各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比较适宜。这是由于一方面通过对表(A)的分析可知:近几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人逐年增长,表示食物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的恩格尔系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且逐渐向40%逼近,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统计的数据比较科学、准确,在各地统计上报的基础上,又经各农调队矫正,比较接近实际水平。n1如河南省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的45%为1149元,按12个月平均则为95.8元,基本上可以满足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需要。

关于农村居民低保待遇我们可以把它可分为全额享受和差额享受两种形式:农村“五保”对象按照当地农村居民低保标准全额享受低保待遇;其他低保对象按照其家庭年人均收人低于农村居民低保标准的部分予以差额补助。同时强调要确保社会保障金按时足额的发放,保障金发放由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原则上做到按月足额发放。当然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为关键的是建立稳定的最低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农村居民低保资金应该由各级政府列人财政预算,实行财政分级负担,村级原则上不负担,对于相对困难的县(市),省财政可给予适当的补助,必要时可有国家给以补贴。

二、建立符合农村杜会经济发展特点的合作医疗制度

在建立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合作医疗制度方面,各地可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积极探索,积极实践,摸索经验,最终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人手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在于加强宣传力度解决农村居民的思想顾虑并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强制实行。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机构自身的管理而使农村合作医疗走向正常的轨道。

其一,加强宣传晓之以“利”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和集体经济的扶持下,以农村居民为保障对象,按照自愿、适度与受益的原则,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建立的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的医疗保险制度。为防止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我们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宜传动员工作,实行分类指导方针,增加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农村发展合作医疗,完善县、乡、村三级合作医疗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要克服“变相摊派”和“等待农村居民自愿’,的思想,做好农村合作医疗的宜传、组织动员工作,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意愿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医疗,共同抵御疾病风险,逐步形成以村合作医疗组织为基础,乡镇合作医疗组织为重点,一定范围(如大病及康复医疗合作)的县市联合的多级合作医疗组织体系。逐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社会化程度,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合作医疗的互助互济功能,满足农村居民医疗的需要。 转贴于 其二,加强合作医疗各个方面的管理。

确立县、乡镇、行政村、农村居民个人四级出资制度,县、乡镇两级政府出资部分进人社会统筹账户,行政村、农村居民个人出资部分进人个人账户,合理确定四者的年出资总额及年出资比例,让农村居民切切实实从合作医疗中得到实惠,使之成为农村居民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当前卫生系统要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使农村居民享受得到低成本的优质的医疗保健卫生服务,农村居民才会自愿加人合作医疗,并确定不同地区的医疗费用重点补偿方式。农村合作医疗能否长久不衰,其中重要的一环是要建立长期、稳固的基金管理制度:一是要实行专款专用原则,不得随意挪用或挤占医疗基金;二是要综合考虑农村居民年人均医疗费用实际支出与农村居民愿意交纳的保险额等因素来确定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只对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农村居民持有的医院开据的正规发票进行事先确定比例的报销,并且严格规定每年对参保人报销的最高金额。三是要与医疗体制的改革结合起来大力整顿农村医疗卫生市场、加强对乡〔村)卫生院〔所)的财务监督,加强对个体医生的管理,杜绝见利忘义、销售假药、非法游医的坑农行为,做到合理就诊、合理用药,切实保障农村居民的正当利益,减少医疗基金的浪费。

三、建立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制度

在建立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制度方面,我们可以依据国家的总体实力和各地的具体实际情况而采取统一保障和差别保障相结合的制度。

篇10

关键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1.具有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寻求新的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有一定促进。发展生态农业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起到关键作用,并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发展生态农业能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三农”政策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1]。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2.生态农业是发展市场经济适应“三农”政策的需要。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3.生态农业建设也是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所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2]。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三、“三农”政策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无论是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还是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其从不同视角所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起来看主要试图集中研究解决困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最基本问题,即食物安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发展问题,它们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仍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未真正将其转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3]。从而反映出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重经济,轻生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社会发展”,这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三农”政策对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3.生态农业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生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加强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

4.进一步拓宽生态农业发展思路。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区域布局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使农村经济向新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贲可平.对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发展论丛.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