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政策范文

时间:2023-03-23 20:5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政策

篇1

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零点零六七公顷的耕地上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从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

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一定能够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十多年来,我国在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大部分的县(市)已开展“星火计划”,共实施了十万多个科技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篇2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许多面向科技中介服务的政策措施,对于推动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系统梳理这些政策措施,有助于进一步厘清政策现状,为研究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科技中介服务政策措施奠定基础。

2 国家层面政策浅析

我国支持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战略规划、财政支持、税收优惠、试点示范等方面,这些政策措施对于明确我国科技中介服务的发展定位,引导地方科技中介服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1 我国加强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统筹规划

近年来,国家层面陆续实施了一批与科技中介服务相关的发展规划,有效引导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首次将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2.2 我国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措施

2014年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9号)》从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方面,提出为加快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15〕9号)》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相关意见。

2.3 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是近年来我国支持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目前,国家对于技术转让以及科技孵化器等都给予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比如,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文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园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符合非营利组织条件的科技园的收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有关税收政策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2.4 积极推进科技中介服务的试点示范

开展试点示范是探索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的重要方式。2008年,科技部根据《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确定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76家机构为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3 地方层面政策浅析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引导下,各地方在推进科技中介服务的政策措施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财政支持、金融资本、人才队伍、资质认定、评估评价、组织网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为国家层面制定科技中介服务政策制定积累了重要经验。

3.1 地方加强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统筹规划

近年来,各地陆续实施了一批与科技中介服务相关的发展规划,有效引导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方向,山东省技术市场发展规划提出进一步优化技术市场发展环境,建立多层次技术市场服务体系,探索创新技术交易机制和模式,促进高新技术和特色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3.2 开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资质认定和绩效评估

为提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部分地方积极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资质认定和绩效评估。重点支持有明确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方向,具备深层次专业服务能力的孵化机构发展。北京鼓励符合条件的科技服务业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或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参照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推动科技服务机构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税收、股权激励等方面享受相关政策。山西科技咨询行业实行执业资格管理制度。从事咨询业务的机构,由省咨询业协会每年进行一次检验,以核定次年执业资格是否继续有效。山东以服务诚信度、服务绩效和社会认知度为重点,强化科技中介服务信用体系建设。

3.3 积极推进政府采购科技中介服务

随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逐渐推进,各地开始重视通过政府采购促进科技中介服务的发展。早在2004年,上海市杨浦区就制定了《政府购买科技中介服务试行办法》,规定包括专利项目评估策划、专利项目融资服务、企业市场拓展咨询、专业培训、工商登记、税务纳税申报和会计记帐等在内的科技中介服务项目作为区政府购买的范围。近年来,北京大力推进政府采购科技中介服务,培育科技中介服务市场,对于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论证和重要工作部署要进一步依靠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篇3

1.财政直接拨款的现状

财政直接拨款是中国政府部门支持企业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形式,其中最为常见的拨款形式是财政专项资助。随着我国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不断加大,政策上的不足也随之体现出来。例如一些企业的寻租行为,打着科技创新的旗号套取更多国家财政拨款,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财政直接拨款的作用,也降低了财政科技投入的回报率,对社会的经济平衡影响很大。

2.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很重视国内企业在科技上的创新,同时也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直到2010年我国政府据传的财政科技支持资金就达3250.18亿元,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3.6%。虽然支出比例在逐年上长,但支出的效益并不尽如人意,严重的资金浪费,体现了财政在科技投入方面的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企业将享受到的财政科技拨款用到了企业科技活动上,使得逐年增长的财政科技支出得到应有的回报,降低了财政科技投入使用效率,也没有将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入作用发挥出来。

3.财政科技支出管理的现状

目前来看,我国在财政科技支出方面的管理还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财政科技支出仍然实施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我国政府普遍实施多头分散的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各管理机构之间呈现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管理现象,一些管理内容又重复交叉,同时掌管资金的财政部门与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得在项目申报、审批、财政资金投入等各个环节出现脱节现象;第二,我国政府部门对于科技经费的监督力度普遍松懈,相应的科技经费考核评估机制不够完善。例如科研经费使用未按预算执行,随意使用发票冲抵科研活动,套取科研经费等现象;第三,我国政府虽然出台了多种各类科技计划支持方式,例如无偿拨款,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但总体上还是无偿拨款的比例较大,这不但适应不了目前的市场经济形势,同时也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国家整体的竞争能力。

4.财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现状

自我国开如重视财政科技支持以来,先后推出了不少财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税种、政策以及对象也逐步完善起来。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先进技术推广与应用;支持科普事业发展等一些优惠政策。虽然所涵盖的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广范,但其在法律、制度以及执行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税收法律级次低下,税收制度负担繁重,税收优惠方式单一、片面等一系列问题。

二、完善财政政策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措施

1.完善财政科技投入与支出管理体制

财政科技投入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财力保障,应该建立长效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和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政府还应该完善相应的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根据企业科技创新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财政拨款,杜绝越俎代庖的财政拨付,对重点产业实施调整振兴的规划,进一步创新财政科技的支付方式,将投入绩效考核作为拨付财政科技资金审核的重点。除此之外,我国政府部门还应该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创新支持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提高其工作效率,增强财政科技创新拨款的使用效率。对于科研经费的使用、申报也要进行全程的监管,完善企业科技经费的问责机制。

2.完善财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

首先,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研发积极性。企业的科技创新存在很大的风险,政府应该完善相应的法规,尽可以能延长现有税收优惠政策,保证企业获得的研发支持持续稳定,使不同规模和性的企业都能够在研发中受益。利用完善的风险投资鼓励税收政策给予高新技术企业更长期限的免税优惠。

其次,政府应该灵活运用多种税收优惠政策,以事前扶持为主,结合事后鼓励为辅的财政政策支持企业科技的创新。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逐步完善企业人力资本税前扣除政策,加大企业员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的比例,促进企业加大员工培训支出,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为企业未来的科技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政府财政科技拨款管理,引导政府构建风险投资体系

风险投资可以培植出高新技术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又能为未来经济增加增长点,使知识经济加速形成。因此,政府可以委托风险投资企业来管理国家一部分的财政科技拨款,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寻租行为,又可以减少政府资助的创新项目不新颖的问题。除些之外,还能够减少研发项目不理想带来的巨大损失以及提高财政科技拨款资金的利用率。

篇4

1.财政直接拨款的现状

财政直接拨款是中国政府部门支持企业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形式,其中最为常见的拨款形式是财政专项资助。随着我国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不断加大,政策上的不足也随之体现出来。例如一些企业的寻租行为,打着科技创新的旗号套取更多国家财政拨款,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财政直接拨款的作用,也降低了财政科技投入的回报率,对社会的经济平衡影响很大。

2.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很重视国内企业在科技上的创新,同时也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直到2010年我国政府据传的财政科技支持资金就达3250.18亿元,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3.6%。虽然支出比例在逐年上长,但支出的效益并不尽如人意,严重的资金浪费,体现了财政在科技投入方面的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企业将享受到的财政科技拨款用到了企业科技活动上,使得逐年增长的财政科技支出得到应有的回报,降低了财政科技投入使用效率,也没有将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入作用发挥出来。

3.财政科技支出管理的现状

目前来看,我国在财政科技支出方面的管理还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财政科技支出仍然实施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我国政府普遍实施多头分散的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各管理机构之间呈现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管理现象,一些管理内容又重复交叉,同时掌管资金的财政部门与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得在项目申报、审批、财政资金投入等各个环节出现脱节现象;第二,我国政府部门对于科技经费的监督力度普遍松懈,相应的科技经费考核评估机制不够完善。例如科研经费使用未按预算执行,随意使用发票冲抵科研活动,套取科研经费等现象;第三,我国政府虽然出台了多种各类科技计划支持方式,例如无偿拨款,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但总体上还是无偿拨款的比例较大,这不但适应不了目前的市场经济形势,同时也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国家整体的竞争能力。

4.财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现状

自我国开如重视财政科技支持以来,先后推出了不少财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税种、政策以及对象也逐步完善起来。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先进技术推广与应用;支持科普事业发展等一些优惠政策。虽然所涵盖的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广范,但其在法律、制度以及执行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税收法律级次低下,税收制度负担繁重,税收优惠方式单一、片面等一系列问题。

二、完善财政政策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措施

1.完善财政科技投入与支出管理体制

财政科技投入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财力保障,应该建立长效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和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政府还应该完善相应的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根据企业科技创新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财政拨款,杜绝越俎代庖的财政拨付,对重点产业实施调整振兴的规划,进一步创新财政科技的支付方式,将投入绩效考核作为拨付财政科技资金审核的重点。除此之外,我国政府部门还应该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创新支持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提高其工作效率,增强财政科技创新拨款的使用效率。对于科研经费的使用、申报也要进行全程的监管,完善企业科技经费的问责机制。

2.完善财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

首先,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研发积极性。企业的科技创新存在很大的风险,政府应该完善相应的法规,尽可以能延长现有税收优惠政策,保证企业获得的研发支持持续稳定,使不同规模和性的企业都能够在研发中受益。利用完善的风险投资鼓励税收政策给予高新技术企业更长期限的免税优惠。

其次,政府应该灵活运用多种税收优惠政策,以事前扶持为主,结合事后鼓励为辅的财政政策支持企业科技的创新。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逐步完善企业人力资本税前扣除政策,加大企业员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的比例,促进企业加大员工培训支出,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为企业未来的科技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政府财政科技拨款管理,引导政府构建风险投资体系

风险投资可以培植出高新技术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又能为未来经济增加增长点,使知识经济加速形成。因此,政府可以委托风险投资企业来管理国家一部分的财政科技拨款,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寻租行为,又可以减少政府资助的创新项目不新颖的问题。除些之外,还能够减少研发项目不理想带来的巨大损失以及提高财政科技拨款资金的利用率。

篇5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政策;体系研究;滨海新区

中图分类号:F303.4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4.007

Research on Supportive Policy System of Binhai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ark in Tianjin

HUANG Xue-qun1,LI Jin1,Lü Fu-xu2,WANG Hong-ying2

(1.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China;2. Tianjin Rural Work Committe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Tianjin 330061,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ark in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aiming at the existing issues such as park land, park financing, park mechanism and park technical support at present,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o integrate and utilize five kinds of park resources that w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land resource, capital resource, information resource and human resource, then to form the “policy making, environment creating,supervision strengthening , risk control” overall ideas of policy supporting. The paper has also constructed park policy support system on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business, tax preference, talents gathering, land supply and industry leading, then proposed innovation ideas and main content of the policy support system.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policy; system research; Binhai New Area

1 园区建设现状

从2008年开始以滨海新区为主,启动了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共批准了8个园区,包括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天津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天津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天津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天津滨海杨家泊水产科技园区、天津滨海傲绿农业科技园区和天津梦得奶牛科技园区。从规划看,8个滨海农业科技园区总占地规模1 133.3 hm2,需匹配建设用地71.72 hm2;总投资73.3亿元,其中各级扶持资金7亿元,占9.5%;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46.7亿元,直接解决就业13 850人。

到2011年,滨海农业科技园区累计完成投资34.8亿元,完成土地开发利用682.4 hm2,建设各类生产车间、培训中心、科研中心、交易大厅和附属设施等各类建筑共计115.5万m2,硬化路面22.5万m2。各园区共开展科普、旅游接待22万人次,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20项,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实训农民12 700人次,解决安置就业1 700人。经营运作良好的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和天津梦得奶牛科技园区产值分别达到2.3亿元和4.4亿元。国际花卉科技园区、观赏鱼科技园区、茶淀葡萄科技园区、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和梦得奶牛科技园区共6个园区完成核心区建设并投入生产,葡萄科技园区、花卉科技园区、观赏鱼科技园区和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分别被列为2009、2010和2011年度区县迎检项目,受到各界好评。

2 存在问题

2.1 园区用地问题

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用地批复困难,按规划用地规模66.7 hm2以上的园区附属设施建设用地不得超过2 hm2的规定,多数园区建设用地指标不够,一些必要的办公区、农产品加工、物流、交易、技术研发及配套服务等设施都因建设用地指标问题而难以实施。各区县国土规划部门给予园区建设用地指标差异较大,建设用地产权关系不但影响园区建设的进度,也影响到园区融资贷款。如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茶淀葡萄科技园区、国际花卉科技园区、耐碱植物科技园区等的科研实验楼、培训中心、种苗繁育中心等建设用地均存在缺口,批复落实建设用地的时间较长,有些设施成为“非法”建筑。

虽然天津市农委批复了各园区的建设规模,但各园区用地性质存在差异。有的园区是租赁集体土地,有的是购买使用权,有的是国家划拨,权属性质影响着整个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园区除在建的10万m2生态园和部分土地完成流转外,其余土地约367.8 hm2(现为集体土地)尚未完成流转,给今后园区的正常运营带来巨大的风险;国际花卉科技园区226.7 hm2土地中,一期34.5 hm2已按拆迁安置征用,其余土地征用仍存在一定困难;茶淀葡萄科技园区用地问题一直没有明确购置和租用的比例,导致企业不愿对基础设施过多投入;杨家泊水产科技园区项目用地未完成土地流转,影响建设进展。

2.2 土地使用税与房产税问题

滨海农业科技园区主要占用农村集体土地,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集体土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56号)规定,在城镇土地使用税开征范围内,租用农村集体土地,但未办理流转手续的,应由实际使用人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目前,多数园区免交土地使用税,但地上物如生产温室、培训中心、冷藏保鲜库和试验用房还牵涉到房产税。根据规定,房产税的税率是按照房产余值计算缴纳的,年税率为1.2%;如果按照房产租金收入计算缴纳,年税率为12%,这对经营园区的企业将是一个很重的税收负担。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观赏鱼科技园区已经面临交纳大量智能温室房产税问题。对此,塘沽地税局对交纳“智能温室房产税”的解释是:直接用于农、林、牧、渔的房屋只免征土地使用税,不免征房产税,花窖、酒窖、烟囱、水井除外。根据税务部门现在对征收房产税标准的解释,各园区正在建设中的所有设施今后都会面临房产税的征收问题,而且数额巨大,使企业无力承担。

2.3 园区机制问题

目前,天津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经营主体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生产轻营销等问题。园区建设主体主要有3类,即企业或公司、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事业单位。建设及经营主体以企业为主的园区,实行企业化经营,机制灵活,管理高效,有能力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部门,市场开拓经验丰富。但土地整合有难度,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技术培训等活动难以保障,投融资机制较为单一,面临融资的困难。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主的园区,投资主体包括政府、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等,园区用地争端少,把农户和园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自身实力较弱,管理水平不高,融资及风险投资机制缺失,与技术依托单位关系松散,市场开拓能力有限。以事业单位为主的园区,由于政府是投资主体,园区生产经营的机制落后,市场意识较差,多数属于“样板工程”、“窗口工程”,土地为划拨性质,不利于园区的融资贷款,经营能力有限,公益性优先,效益意识不强。

2.4 融资渠道问题

只靠政府引导,园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各级财政部门,未吸纳公司、企业和个人等社会资金,使园区建设在规模、进度、档次上与其他园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园区融资担保体系、政策性保险制度等不完善,资金瓶颈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国际花卉科技园区资金短缺,目前完成一期项目仍需3.8亿元资金保障,公司已与银行接洽并达成贷款意向,但因农业设施不能作抵押,需另寻资金担保途径。随着观赏鱼科技园区建设的全面铺开和提速,造成建设资金紧张,需要定向扶持资金尽快到位。园区融资渠道不多,贷款、基金、保险、外资、民间资本等途径尚未开拓;与各类投资公司、商业银行的合资合作刚刚开始,金融支持园区发展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2.5 科技项目储备问题

滨海农业科技园区虽然都有技术依托单位,但技术依托单位与园区的关系多数为松散型。目前,只有国际花卉科技园区建立了天津市花卉技术工程中心,多数园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与科技依托单位的合作关系停留在协议上。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研发转化项目少,与国家级研发单位的联系不够密切,高新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较差,园区缺少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亮点。由于多数园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园区产品科技含量偏低,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较短,综合效益不明显,科技产业化水平较低。科技人才引进困难,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工艺的采纳应用雷同较多,园区在科技转化、推广普及和信息传播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足,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引领支撑能力不强。

2.6 政策机制创新问题

《天津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尚需完善,急需建立滨海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条例、招商引资办法、土地流转办法、财政税收扶持办法等管理政策体系。目前,多数园区没有完善配套的吸引内外资企业和社会资金入园的政策措施,相关部门尚未形成支持园区建设的合力,有的园区虽然制订了一些鼓励措施,但扶持力度不大,难以发挥激励作用。园区协调管理滞后,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管理机构对园区经营者、农户、中介组织、社会服务机构等实施有效的协调管理,在“园区(协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组织经营形式上,真正与农户建立起紧密利益关系的园区并不多,这不仅限制了园区自身的产业拓展、产品增值和竞争力培育,也制约了园区示范带动功能的发挥。园区在引智入园、引智创业、成果转化上,还没有形成吸引企业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有效机制。为此,创新科研支撑、项目扶持、资金筹集、土地流转、税收优惠、产业化经营、人才引进、开放合作等方面的制度政策迫在眉睫。

3 扶持政策体系创新设想及主要内容

3.1 园区扶持政策体系创新的思路

作为天津市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推进器,滨海农业科技要按照争创高端农业聚集区和农业科技创新领航区的总体要求,利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优势,积极落实中央和市委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创新和出台滨海农业科技园区扶持政策,整合利用科技资源、土地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5种资源,形成“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管、控制风险”的政策扶持总体思路。通过创新扶持政策,形成“起步有资源、成长有保障、成熟有监管”的园区动态扶持政策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6个子体系:园区投融资政策体系、园区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园区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园区人才聚集政策体系、园区土地供给政策体系和园区产业引导政策体系[1]。这6个子体系不仅自成一体,而且具有系统性,共同扶持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和成长,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运行机制(图1),在强化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监管职能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和农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尽快适应市场竞争、产生经济效益和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3.2 园区投融资体系创新

3.2.1 建立发展基金 集中各级政府支农资金和部分财政资金的来源,建立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园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开发推广、人员技能培训、检测检疫设施设备、高新技术项目投资等。如现有财政扶持资金标准在运营期再延续3年,每个园区每年500万,用于园区科研条件改善和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同时,制定相应实施管理细则,强化政府投资的有效运用和科学管理。

3.2.2 拓宽融资渠道 投融资渠道多元化,以业主投入为主。坚持直接投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用政府引导资金拉动社会资金投资园区,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市场化运作,突出业主在投资中的主导地位。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科研院校、科研人员和外商以资金、设备、技术入股等方式联合创办滨海农业科技园,按拍卖、转让、租赁等方式交给企业经营。

3.2.3 经营项目融资市场化 根据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经营项目融资应多元化、多渠道进行,其中也包括倾斜性政策贷款的利用。利用资本市场筹资是园区扩张升级的有力手段,园区在筹措资本时,既可以采取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创业基金的方式,还可以从资本筹措上升到资本运营,综合运作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盘活资产,扩张运营的目标,实现跨产业重组和经营方式创新,加速园区建设进程。

3.2.4 鼓励民间投资 允许地方银行参与,以股份合作制方式组建滨海农业科技园区的民间投资信托公司,集中社会资金为园区项目提供支持。同时鼓励农民以土地、劳动等多种形式参与园区投资建设。加大对农户参与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园区内农户经营的产业化项目,应予以政策扶持和适度补贴,如适当放宽贷款抵押、担保条件,优先使用贴息贷款等。

3.2.5 园区地面覆盖设施的抵押贷款 由政府牵头,园区企业参与,共同组成谈判小组与在津的国家政策性银行、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等银行进行友好协商,解决目前园区地面覆盖设施不能抵押贷款的矛盾。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园区地面覆盖设施的贷款抵押功能,提升园区企业获取银行贷款能力。

3.3 园区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创新

3.3.1 鼓励科技研发机构和人员入园创业 制定优惠的政策,鼓励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到园区创办民营科技型企业和各类经济实体,积极探索设立“技术股”、“创业股”等办法,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3.3.2 建立和培育园区创业投资主体机构 通过发展园区创业孵化器或创业投资公司,发挥不同投资主体的作用,扩大创业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鼓励农业高科技企业运用自有资金进行创业投资,地方政府和园区管理者制定政策,在税收和银行配套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扶持机构创业资本,尤其是吸引保险公司参与投资。在条件成熟时,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商业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可以一定比例的资金参股创业投资。

3.3.3 优先贷款,财政贴息 由政府出面,与在津的国家银行分行及地方性银行进行协商,对进驻园区的创业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贷款,贷款利率下浮10%~15%,同时财政给予50%贴息。

3.3.4 政府优先采购园区创业企业生产的产品 天津各级政府在政府采购对象选择上,优先购买园区生产的产品,如城市绿化中的耐盐绿化苗木、花卉等公共产品,在同等条件下依靠滨海农业科技园区提供,提高园区产品的销售额和在本地市场上的占有率。

3.4 园区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创新

3.4.1 创业期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参照已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及高新技术开发区政策,对园区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内企业,经财税部门批准,创业头5年,对其本应缴纳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实行全减免政策。园区内从事农业科研和中试业务的企业,经财税部门批准,除了免收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外,免收营业税。对园区内企业或单位,暂缓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不开征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

3.4.2 优秀企业税收奖励政策 企业投资强度大且经营业绩好的,经批准后,自获利年度起予以“二免三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如该企业被国家或市有关部门(如天津市农委、科委、发改委)认定为技术创新优秀企业,按照上述规定减免企业所得税期满后,可延长3年或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2]。

3.4.3 税费返还政策 进驻园区的企业,在前10年内,除了前5年实行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实行全减免政策外,其余5年实行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返还50%的优惠政策。对于出口型企业,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出口退税政策外,对于企业缴纳的出口税实行财政补贴全额返还政策。

3.4.4 园区企业设备采购优惠政策 进驻园区的企业在科技研发、科技转化和新技术引进过程中在海外购置的设备,免去设备购置税,同时,实行减免进口关税的9%~11%。

3.5 园区人才聚集政策体系创新

3.5.1 加大园区高端人才引进力度 对园区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要加快引进。通过建立新型的科技人才聘用制度,吸引、鼓励国内外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的优秀人才,投身园区建设。

3.5.2 政策支持实用人才培养 以《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为法律依据,出台参与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农民教育培训细则,采用有效的培训手段,培养一批扎根于农业第一线的实用人才和乡土人才,形成以农业科技人才为骨干,以实用人才、乡土人才为主体的园区人才队伍,更好地保障园区建设的人才需求。

3.5.3 建立人才流动政策 把园区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农业科研机构同等看待,建立相应的人事管理、职称管理等人才制度;加强人才流动,制定类似“博士后流动站”的政策,管理各类人才参与园区科技开发和成果产业化,打造园区人才高地。

3.5.4 通过财政科技项目立项,加强园区人才稳定性 为保障科技人才科研经费来源,提高园区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应在市农委、科委和发改委设立园区科技专项,专门支持科技人才开展研究,促进园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3.5.5 强化园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科技人才申报专利 对于园区的科技成果,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主动进行专利申报,申报数量和质量相对较高的企业给予不低于100万元的科技项目奖励。科技人员申报专利以及专利管理费用由财政统一支付。

3.6 园区土地供给政策体系创新

3.6.1 增加园区建设用地指标,延长土地租赁期限 首先,按照《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暂行办法》文件规定:园区附属设施建设用地比例原则上不超过3%。建议把园区附属设施建设用地比例从3%提高到5%,为保障企业主体建设和经营园区,需要稳定园区用地规模。对于园区租赁的土地,其租赁期限不少于30年。

3.6.2 创新土地流转手段,拓宽园区土地来源渠道 采用先征收后拍卖的市场手段,保障园区建设用地。对于在园区规划内的土地,先由政府对土地进行征收,再启动拍卖程序交给企业经营,并拿出所有土地拍卖款补偿失地农民;推进土地合作社建设,对于处于园区规划内的土地使用权拥有者共同组建土地合作社,把土地集中交由合作社管理,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园区建设[3],土地使用权拥有者获得企业利润分红。

3.6.3 出台农业房产税优惠政策 为确保涉农企业进驻园区后能够迅速发展起来,对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用房、农业培训用房、智能温室、农产品整理车间等给予减免房产税。

3.7 园区产业引导政策体系创新

3.7.1 优先支持以发展高端产业的企业入驻园区 高端产业具体包括:以特色景观、农业园艺设计为主的创意农业,以生物育种、生物质产品研发和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生物农业以及高新技术农业开发应用。对于发展高端产业的企业优先进入园区,优先获取财政支持。

3.7.2 扶持园区有实力企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授予园区建设主体企业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并积极协助其申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使其享受龙头企业待遇。在此基础上,鼓励园区建设主体做大做强产业链上附加值最高的关键环节,如蔬菜、花卉的制种育种;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产品的品牌创建等,使滨海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黄学群,李瑾.滨海新区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构建[J]. 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 27-33.

[2] 湖南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优惠政策[EB/OL].(2007-07-08).hntz168.com/ChangSha/ShowArticle.asp?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财税政策

基金项目:2015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5C28)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9月27日

一、引言

东莞作为一个中小企业制造名城,在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大格局下的高速增长之后也步入“新常态”,正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爬坡越坎阶段,产业层次整体不高的局面亟待改变,突破关键就在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能否准确识别阻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瓶颈因素,并采取适宜的措施予以消除,无论是对于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还是东莞经济的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东莞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东莞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1、创新活动的研发投入强度不够。企业的自主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基础,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本文以研发费用与企业销售收入比值来说明创新活动的科研经费投入强度。根据以往的经验,研发费用不足销售收入1%的,企业难以生存;达到3%的,企业可以勉强维系;达到5%的,才有可能与其他企业竞争;而只有达到8%的,才有机会发展壮大。通过对东莞在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企业中的惠伦晶体、正业科技、硕源科技、粤林电气等8家资源较丰富的企业财务年报的测算,近三年研发投入平均也只有4%上下,而其他数量众多、资源贫乏的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就更不乐观。

2、创新成果有限,产业化程度低。由于东莞过去多数民营企业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从事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整个产业链也比较低端,导致中小企业长期未能形成良好技术创新意识。尽管在大众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状况明显好转,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经济资源先天薄弱,导致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技术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即使企业形成了专利技术,由于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不健全、创新成果商业化与产业化程度不高,导致许多授权专利成果只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削弱了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二)东莞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

1、企业经营成本过重,融资困难。节能减排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导致各类生产材料、能源价格上涨,用工荒致使企业人工成本迅速增加,在各种生产要素联合涨价的压力下,中小企业运营成本也大幅度攀升。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对宏观经济形势更加敏感,在外需低迷、内需收缩的局面下,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自2011年第一季度开始下降到100以下,至今仍然未超过100这一“枯荣线”。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由于天然高风险性和规模弱势,在经济不景气且经营持续成本上升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资金短缺,靠自身积累获得技术创新资金比较困难;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倾向于为大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以降低贷款风险,加上风险投资、信用担保制度等还不够完善,以致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渠道极其有限。中小企业受制于资金短缺,难以制定和实施长期的技术创新规划,是一直以来限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瓶颈因素。

2、中小企业创新人才基础薄弱,人才流失严重。尽管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城镇就业岗位,但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吸引力明显不足。因为中小企业无论工作稳定性、薪金待遇、职位晋升等方面在短期内都无法和大型企业相比,导致多数高素质人才不愿意选择高风险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就业。根据课题组成员对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部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员工本科学历绝大部分都未超过50%,这对于以创新为使命和生存手段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无疑折射出人才储备不足。代表东莞最高科技水平的松山湖开发区中小企业况且如此,其他镇区的中小企业人才资源就可想而知了。由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限,企业并未进行系统的职位分析和职位价值评估,导致制定薪酬制度不合理,绩效工资或期权没有起到足够激励作用,同时企业内部人才培训体系不完善,影响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以上原因都是加速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

三、东莞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强度不够。近年来东莞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的背景下,财政科技支出绝对量不断增加,对企业的科技扶持力度持续增强。由于无法获得具体的中小企业创新财政科技投入,但东莞是中小企业制造名城,所以用总的财政科技拨款数据来替代中小企业财政科技支出也不影响总体判断。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用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比例来衡量。深圳作为产业转型升级成功典范的创新之城,近五年深圳市财政投入科技创新的资金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基本维持在5%以上高水平,带动了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高。如图1所示,尽管东莞的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不小,相对强度基本都在3%以上,但是和深圳这种标杆性的创新之城比较,差距还是十分明显。在2009~2013年度期间,从绝对财政科技投入来看,东莞的最高投入年份是2012年的18.54亿元,而深圳即使是最低投入年份2011年也有70亿元;从财政科技投入强度来看,东莞除了在2011年的财政科技投入强度略微高于深圳之外,其他的四个年度都远远落后于深圳。所以东莞在财政科技投入强度上有待于加强。(图1)

(二)扶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财政政策不到位。目前,东莞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有效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投融资体制,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缓解。首先,财政补贴的重点本应向吸纳就业和促进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倾斜,而在实际操作中,财政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惠性,财政补贴面广量小,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其次,政府扶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杠杆效应还不突出,还不能够以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整个信用担保体系的大发展。尽管政府财政直接投资设立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有一定规模,但是对互助担保机构投入不足,对再担保投入建设滞后,也影响了财政资金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杠杆作用,不利于形成社会多元化投资、机制灵活有效、面向市场的担保机构体系;最后,财政扶持推动担保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建设滞后,同时由于创新性中小企业具有天然的高风险性和规模劣势,最终导致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资金融资扶持积极性不高。

(三)政府采购政策不利于中小企业。政府采购是“需求拉动”政策,既可以为中小企业创造稳定的市场需求,降低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风险,又可以通过其示范效应引导全社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虽然东莞政府采购制度也有鼓励自主创新的相关规定,但是由于对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比例不高,同时缺乏可行产品认证制度和自主创新企业评价标准,且政府采购实施细则也不够完善、政府采购的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作用并不明显。

(四)税收优惠政策中小企业难以享受到位。现行促进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侧重所得税为主,流转税优惠相对较少,且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覆盖面窄、优惠力度较小、设计内容分散、扶持环节较片面、地方财政执行力度也不够,导致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效果不显著。同时对人力资本加速形成的税收激励措施也不够完善,削弱了科技人员的创新意愿等,增加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负担和风险。这种不以科技研发投入为核心优惠对象的税收政策,容易脱离激励科技创新的初衷,也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和质量。

四、完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财税政策建议

(一)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东莞近年来财政科技支出的绝对总量虽不断增长,但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量却波动幅度过大。政府应该通过地方立法明确规定每年财政预算中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并且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财政支出的比重不得低于5%,实现财政科技投入的制度性增长,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支出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同时科学合理编制年度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并加强预算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预算中安排的中小企业财政科技创新支出能够得到严格的执行。另外,在提高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财政科技投入的同时,必须确保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

(二)健全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体系。地方政府除了继续改善银行抵押和担保贷款这种传统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也要大力发展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比较新型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是金融机构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所以政府要从政策层面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贯彻政府主导的理念,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新增贷款担保而产生的风险,财政给予担保风险资金支持,通过这种财政资源配置给政策性担保、再担保机构,间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应该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完善其风险投资机制,并聘请专业的创业投资机构进行运作和对其所投项目进行跟踪管理,立体构建“拨、贷、投、贴”的财政金融联动投入机制,推动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支持。

(三)加大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政府采购政策可以为创新的中小企业提供稳定的产品市场,有助于降低中小企业研发风险和市场竞争风险。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制定比较完善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明确政府采购规模占GDP的比重,逐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同时逐步完善《东莞政府采购实施细则》等配套措施:一是要建立对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标准和认证制度,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专用采购目录和采购比例;二是要初步探索中小企业创新产品的“首购”和“优先购买”制度,以便降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市场竞争风险,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开拓市场;三是要降低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准入条件,比如降低单笔采购合同金额,降低对企业资质信誉的要求等,并适当给予其投标价格一定优惠。

(四)加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力度。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行结构性的减税,多项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也陆续出台,但经济下行压力局面依然十分严峻,中小企业经营依然困难重重。东莞作为中小企业制造名城,应该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力度便于促进中小企业在有限财力中加大创新投入,释放更大经济活力。建议允许科技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借款利息支出允许企业所得税税前据实列支,并可以无限期递延扣除政策。科技开发准备金用于企业研发、引进技术吸收、知识产权保护利用、技术培训等方面。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及时更新设备,允许其采用加速折旧方法,同时对技术转让或提供技术服务实行免于征收增值税。对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三年免征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财税部门要提高对中小企业税务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减少中小企业获得创新税收优惠的成本,把提升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培育税源的重要保障。

(五)完善科技创新人才优惠政策。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中小企业创新的源泉,所以政府不仅应该鼓励企业对现有员工进行再教育培训,而且应该为中小企业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搭建平台,提高科研创新人才的优惠待遇。因此,东莞地方政府可以对中小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实行一定配套补贴,对于企业购置的用于员工培训的设备等投资提高贴息贷款,以降低员工培训成本。在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优惠政策方面,对中小企业发放给科技人员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各类奖金、津贴允许在税前据实扣除。对中小企业科研人员参与自主创新项目所取得的收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因参加研发项目所获得的奖金和专利权等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可将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实行一定比例的税收返还。同时,应进一步完善企业科技人才在子女入学、住房福利补贴、户籍、医疗保健、职称评审、科研经费资助等方面配套措施。

(六)建立财税政策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大力推进绩效评价,完善项目管理制度,提高绩效意识,切实加强对财政专项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督检查。东莞政府应首先明确划分权力与责任范围,组织财政、审计、中小企业局等部门联合调查组对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督管理;其次,结合东莞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实施方案、实施细则、指标体系,明确绩效考评管理要求,推进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建设。在财税政策实施之前,对科技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进行科技资金申请流程和使用范围进行辅导,同时不定期的进行常态化期中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寻找原因并提出相关整改措施;最后,项目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评估,其结果也同时作为今后立项、确定预算及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骗取、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行为,按相关法律规定予以处罚,并追究有关单位及相关人员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贾康.论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J].税务研究,2015.1.

[2]陈华.山东省运用财税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4.45.

篇7

1 科技政策制定的政策场域

科技政策的制定往往牵涉多个部门和多个利益主体,不同的政策主体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遵循一定的规则进行互动并相互影响,都试图将政策引向自己所期望的方向。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周华东博士从政策主体、互动模式以及政策目标三个维度,将科技政策划分为经济商业、公共行政、公民社会、以及道德伦理四个不同的政策场域。[2]

在经济商业场域中,企业、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消费者构成了主要的政策主体,企业是这个场域中的主角。大学和科研机构通过知识创新和技术研发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持;政府提供科技政策的辅助和指导;消费者通过与生产者的需求互动触发企业的创新灵感,督促企业的创新效能;而企业则是通过科技与管理创新的融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价值。

在公共行政场域中,政府和科学共同体是政策的主体,政府是政策的主导者和实施者,而科学共同体则是为政策提供科学建议、论证和评估,以此保障科技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公民社会场域中,政府、科学共同体以及代表纳税人的公众是政策的主体。由于科学研究得益于纳税人的资助,所以终极资助人应是科技决策的主角。另外,科技发展到今天,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已经超出了科学家所能把握和掌控的范围,科技精英基于自身领域专业知识的判断,已经不足以为政策提供全面的指引,需要将与科技相关的议题向全社会开放,听取和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保障科技政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道德伦理场域中的政策主体与公民社会场域一致,政策目标主要是防范科技发展中的道德风险。如生物技术、原子能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既可造福人类,也能毁灭人类。如何保持科学的正直和道德,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紧迫的政策议题。

上述不同政策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从不同角度对科技政策制定模式所作的环境细分。理想的科技政策应该是以全体公众、科技共同体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为目标并在完全信息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3]

2 我国科技政策制定模式的弊端

由于我国科技政策研究起步较晚,加上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民主化决策进程等因素,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不同的政策场域还存在诸多弊端,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以精英的垄断模式为主

突出表现为许多科研基金、项目的申请和评审往往是一些权力精英和科技精英之间的利益博弈。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文员会官方网站查到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负责人大部分是各自领域的精英,他们一般都是担任着一定的学术或行政职务,有着一定的权利资源。这种科技资源分配的精英垄断模式会导致科技领域公平维度缺失,影响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一方面,有些科技精英承担的国家或地方经费资助的课题非常多,出现疲于应付的情况;而另一方面,大量的科技工作者因无法得到科研资助,开展科研工作举步维艰。

2.2 科技投入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大多集中在交通、石油、电力等垄断性行业,对基础性科教领域以及市场竞争性行业的科技投入明显不足,造成社会经济发展失衡,一些科技成果有量无质。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2013年全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来看,虽然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发明专利申请82.5万件,居世界第一,但目前我国知识产权创造仍然以数量效率型为主,各地区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指数远低于创造数量、效率指数。如知识产权创造发展指数最高的北京,创造数量指数为89.72,创造效率指数为98.86,而创造质量指数仅为75.36。

2.3 科技政策评估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科技政策的评价标准相对单一,评价过程往往注重短期效果、轻视未来结果;注重直接效果、轻视间接效果或负面影响;注重事后评价、缺乏事前的科学评估和事中监测手段。如此造成创新动力不足,科技发展不平衡,科技成果转换率低等不良后果。部分科技成果在项目投资过程中变成了企业、机构、甚至个人眼中的“唐僧肉”,相当一部分企业将科技资助单纯看作一种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还不能从企业创新战略的层面来考虑。[4]

3 解决对策

建议从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快科技政策制定模式的转型,改革科技资源分配方式,创新科技政策制定机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科技政策评价体系。

3.1 加速科技政策制定主体的转型

通过转变科技政策制定主体,将更多的社会主体纳入到科技政策制定过程中来,听取更多政策目标群体的意见,体现最广大公众和科技工作者的利益,接受最广泛社会民众和舆论的监督。

3.2 大力提高社会公众的科技素养

要加大对科普教育的投入比例,通过广泛的科普宣传,使公众了解科技知识、理解科研方法、树立科学精神,以此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科技政策制定的能力和意识。

3.3 改革创新科技政策制定机制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多元化的考评机制,保持科技效率和科技公平之间适度的价值张力,实现两者的动态统一、均衡发展,体现科技政策深层次的伦理价值关怀。建议综合采用同行评议法、自我评定法、对比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统计抽样分析法等各种科技政策评估方法,以增强考评与评估结论的可信度。[5]

3.4 建立和完善定量分析模型

加强与国际经合与发展组织(OECD)的联系,利用OECD推动的创新统计和计量方法,对科技政策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使科技政策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价均建立在完整、准确的科学数据之上,形成准确、高效、完善的科技政策评价体系。

篇8

关键词:京津冀;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政策;河北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科技金融协同创新中心开放基金项目(编号:HBTFKL20150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4日

一、引言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推动创新驱动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当前的重要工作。2015年,京津冀三地充分重视和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北京市发挥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辐射带动津冀两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天津市的工作重心在于对科技小巨人的品牌培育,提升自身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河北省把“以科技创新支撑河北绿色崛起”作为近年来发展的指导战略,针对省内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扶持政策,为其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河北省及其各地市出台的支持政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对接京津,协同发展。河北省2015年制定的新发展目标是年内要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年内达到2.5万家。河北省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实施苗圃工程、雏鹰工程、科技小巨人工程、新三板上市工程等四项工程。同时,加强众创平台、与京津共建平台、园区平台等平台建设。多措并举,为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增添动力。截至2015年底,河北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达到28,741家,其中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达到1,413家。全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数量远超过2014年全年的增长数量,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比上年增长了一倍以上。这反映出河北省2015年新出台的政策取得了较好成效,对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一)河北省的支持政策。河北省2015年金融和财政方面的支持政策重点在于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为此,《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意见》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主要有:(1)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科技资源集聚的地区新设或改造一批科技支行重点为科技企业提供服务;(2)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推动科技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等,利用债券市场融资。另外,2015年河北省首批为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科技支行也挂牌成立。河北省财政厅印发的《关于财政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十项措施》指出,省财政安排大量资金发展股权融资,为通过多种形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提供风险补偿等。

为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形成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河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要为研究开发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和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在重点发展的区域方面,建设以环首都的白洋淀科技城和保定、唐山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科技服务聚集区。建设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区域,支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争创国家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域试点。

在人才支持政策上,河北省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同时开展“双百双千”人才建设工程,引进高层次产业创新团队和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科技服务人才队伍。

(二)河北省主要地市的支持政策。石家庄市针对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内的小微企业出台多项扶持政策,《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金融改革发展的意见》、《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市金融重点工作推进措施的通知》(石政办函[2015]123号)等文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引导社会的融资构成由之前的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间接融资并重转变;提高保险市场的保险水平。另外,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单列小微企业的贷款计划。

保定市采取资金引导、培育孵化平台等方式,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积极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台的建设进程;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市科技局与河北银行签约开展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项贷款业务;《保定市“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试行)》鼓励创业孵化区域中由社会力量兴办的信誉良好的部分提出众创空间的认定申请,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

唐山市充分发挥财政的激励作用,利用财政资金和相关政策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鼓励科技人员、吸引市外人才创业,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群体规模;发展股权投资和科技风险投资,奖励企业上市融资;推动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

2015年,河北省继续加大在财政、金融、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相比之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出台的各项政策,2015年的政策在支持范围、力度和层次上都更进一步,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技术等关键问题做了详细而明确的政策说明,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河北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光明的发展前景。

三、河北省与京津支持政策对比分析

(一)河北省与北京市对比分析。河北省与北京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北京市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京津冀一体化中要发挥科技、人才优势辐射带动津冀两地。河北省的科技水平在三地中处于落后的位置,创新能力不强,需要加强与京津高校、院所等机构的合作交流。由于定位不同、环境差异等原因,使二者在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和战略有所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不同。由于北京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把就业的重点放在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关的领域。就业过程中北京市逐步引导劳动者到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就业。河北省科技服务、新材料等领域发展较缓慢,目前多是在鼓励人才创业的政策中给予资金支持,在促进就业的工作中没有在科技型企业的相关领域有所侧重。

2、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层次不同。北京市在这方面的定位是要发展能辐射全国和支撑行业转型升级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同时要发展各类新型的科技服务业态。而河北省在这方面的发展定位以满足自身基本需求为主,发展层次较低,主要通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和创新中心、建设区域性的交易市场等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服务。

3、金融服务工作各有侧重。北京市为带动全国的发展,在金融服务方面的政策具有先进性和示范性,试图通过不断尝试和创新探索出更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道路,其政策多是针对所有中小企业发展来出台措施,多围绕中关村来建设国家级的科技金融创新中心、股权众筹中心。河北省在这方面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多是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出台措施,方法具体明确,设立的科技支行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更是为科技型企业量身打造的金融服务机构。

4、科技文化创新差距较大。北京市在发展企业的过程中注重科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积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骨干文化创意企业之间开展广泛的合作。河北省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方面所做的工作有所欠缺,虽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效果不显著。

(二)河北省与天津市对比分析。天津市的发展定位是全国先进制作研发基地、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发展科技型企业的基础较好。相比于天津市的工作重点是放在科技小巨人企业上,河北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多处于初创期,科技小巨人企业占的比重较低。主要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的目标性差异较大。天津市有针对性地推出实施“小壮大”、“小升高”、并购“双百”等一系列工程,为小巨人企业中不同类型的企业再分类并分别制定不同的发展计划,其把发展科技小巨人企业的措施不断细化,分成很多细小而又具体的组成部分,使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科技型企业有针对性地适用于自己的措施,让其发展过程中走的每一步都更稳、更实。河北省根据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状况,分别实施了苗圃工程、雏鹰工程和科技小巨人工程,虽然分阶段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但相比天津市的政策体系,河北省的政策还略显单薄。

2、企业并购进程不同。天津市为了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实施并购“双百”工程鼓励企业进行收购、兼并来获得自身发展需要的资源。天津市鼓励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源,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同时设立并购基金、组织相关的专题培训活动等为企业并购提供帮助。反观河北省,在利用企业并购这一发展理念上则鲜有相关的政策。

3、对高成长性企业培育模式不同。天津市没有忽视企业的个性发展,对于科技小巨人企业中增速不低于20%的高成长性企业,政府会为其逐一确定培训目标,制订符合其自身特点的个性化帮扶方案,为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河北省实施的发展科技型企业的普惠措施总体比较到位,但对成长性好的企业自身个性的重视度较低。

四、河北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建议

(一)改变就业工作侧重点。现阶段下,直接就业是我国更多劳动者的选择,创业所占的比重仍不高。河北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引导更多的劳动者到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就业,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容易引进高端人才,为其短时间内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技g支持。

(二)重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河北省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进程中应充分认识到科技文化融合的必要性,重视科技型企业的文化建设,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开展合作。营造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促进企业的科技发展。同时,科技的发展有利于企业文化的改造。

(三)根据企业发展阶段细化政策体系。河北省应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比如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到科技小巨人企业实施“小壮大”、“小升高”等系列工程,为不同阶段企业制定不同的人才支持计划。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体系不断细化,使其更有阶段性和针对性。

篇9

1 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保持创新活力

奥地利全国研发经费近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稳步增长,为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12年,奥地利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达到了86.1亿欧元,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8%,在欧盟27个国家中名列前茅,仅次于芬兰、瑞典、丹麦和德国。从2000年至2010年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发展来看,奥地利增长了0.82个百分点,是欧盟27国中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这一数据说明,在奥地利,不管是公共财政还是私人企业都非常重视创新投入,政府不仅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的研发支出,还大力营造创新环境,鼓励企业进行研发投入。为了保证研发投人的不断增加,使之始终处于欧盟国家前列,奥地利对国家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每一发展阶段都设定了目标。根据2011年奥地利政府最新出台的研究技术创新战略,奥地利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20年将达到3.76%,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将占60%?70%。2008年金融危机后,奥地利经济受到一定影响,企业研发投人减少,在国家研发投入中的比例从2007年的48.70%下降到2012年的44.62%。为了弥补这一损失,保持国家研发总投人的持续增长,奥地利政府公共财政加大了对研发的投人,同期比例从27.91%上升为33.33%。这一趋势虽非良性发展,但可见政府投人在危机时的作用,至少保证了国家创新活力不减,这也是国家为实现研发投人目标而发挥的积极作用。

2 积极吸引国外企业在奥地利开展研发活动

奥地利是一个小国,本身创新资源有限,因此特别注重引进来、走出去,吸引和利用外部资源。多年来,奥地利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吸引外资并鼓励其在奥地利开展研发活动,使奥地利成为外国公司在欧洲的投资集聚地。2010年,在奥地利的外资企业已经达到了9500家,雇员超过50万,实现产值2060亿欧元,其中,很多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奥地利频繁开展研发活动。

经过多年的发展,外资企业现巳成为奥地利研发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2012年,奥地利全国研发投入的15.6%(约13.4亿欧元)来自国外,其中,绝大部分是在奥地利的外资企业的研发投人。外资企业投资奥地利并大规模开展研发活动的原因当然有许多,除其国家本身投资环境良好之外(地理位置优势,税率低,投资回报率高,社会稳定富足,良好的教育和科研基础设施和体系等),奥地利政府的“总部战略”、“企业研究奖金(Forschungpraemie)”制度以及在对外招商中突出“研发”等措施,也吸引了不少国外企业来奥地利开展研发活动。

(1)“总部战略”

“总部战略”是奥地利政府于2004年推出的一项吸引跨国公司来奥地利发展研发能力和设立研发中心的计划,该计划有针对性地支持跨国公司与奥地利研究机构的研发项目,促进和推动跨国公司在奥地利研发能力建设。从2005年到2009年,该计划共投入经费1.14亿欧元,资助了66个跨国企业共90个研发项目,经费资助最多可以达到项目经费的50%。

(2)“企业研究奖金”制度

“企业研究奖金”制度虽不只针对外资企业,但对外资企业同样有很大的吸引力。“企业研究奖金”制度自2002年在奥地利实施,根据该项制度规定,企业投入研发的部分费用可以向国家财政申请补偿,补偿比例,2011年前为研发费用的8%,目前是10%。2012年,奥地利政府向研发企业支付的“企业研究奖金”总额就达到了5.72亿欧元,首次超过了政府对企业研发项目的直接支持(估计为4.83亿欧元)。奥地利政府“企业研究奖金”制度适用于所有在奥地利企业,包括在奥地利的外资企业。

除了资金支持外资企业参与研发活动之外,奥地利在对外宣传活动中也努力塑造“创新强国”的形象,以吸引外资企业来奥地利开展研发活动。从2008年起,奥地利经济部即在招商计划中制定和宣传“研究之国――奥地利”主题,通过展览、报告会、制作视频、手册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宣传奥地利的研发能力以及良好的企业研发环境。至今,这一主题宣传取得了良好效果,仅该主题就吸引了50多家外资高技术企业在奥地利建立了研发中心。

3 积极利用国际资源,促进科研国际化

在奥地利,由于本国科研、经济资源有限,因此,在推动科研创新发展过程别注重国际化,利用和依靠外部资源,为本国的发展服务。在国际化方面,奥地利作为欧盟成员国,

其着眼点首先是欧盟。在欧盟一体化进程中,众多的创新计划和措施为奥地利的参与提供了舞台,政府的态度和目标很明确,即通过深度融入发挥作用:一方面,鼓励研究机构和企业参与欧盟的科研和创新计划,将本国的发展融人到欧盟的发展中去;另一方面,积极在欧盟发挥作用,谋求在各大计划中的发言权,为本国的发展争取更多的资源。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奥地利无论在获得欧盟资金支持、参与欧盟研究框架计划的项目数以及获得的奖项上都处于欧盟国家前列。在过去几年,奥地利一直是欧盟科研框架计划真正的受益者。从欧盟第四个科研框架计划至今,奥地利投人欧盟科研框架计划的资金回流率已从70%上升到130%。奥地利科技界乃至企业界参与欧盟科研框架的积极性很高,至今,奥地利有近2000个单位,包括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了欧盟科研框架计划合作项目,每年从欧盟获取的经费达到1.4亿欧元。

奥地利政府在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欧盟科研和创新合作中做了很多工作,奥地利负责国内创新计划的科研促进署同时也负责推动奥地利与欧盟的合作,提供从咨询、申请协助、经费预算、寻找合作伙伴、项目管理等一系列服务。不仅如此,奥地利4个相关联邦部还联合成立了所谓的Proviso项目组,长期跟踪和分析奥地利参与欧盟计划的有关情况,提供改进建议,同时,奥地利也积极参加欧盟研究区域建设和联合计划倡议(Joint Programming Initiative)的工作,争取在欧盟科研政策和计划制订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次,奥地利积极拓展与巴尔干国家的合作关系,将历史、传统、文化、地理纽带延伸至科研和创新领域,所谓的“东南欧国家战略”一直在奥地利科研教育国际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除较早与巴尔干国家签署双边合作协议之外,奥地利还积极推动参与该地区科研区域的建设,如,利用欧盟资源建设“东南欧国家研究区”、“西巴尔干国家国际合作网”,以及建立“西巴尔干国家研究指导平台”等,并谋求在这些措施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在科研领域及其他领域的不懈努力,奥地利现已经成为通向东南欧的重要渠道和窗口。有超过1000家国外企业,以奥地利为基地开展东南欧业务;奥地利本国的5000多家海外企业,也有相当部分设在巴尔干地区。奥地利也非常重视与欧盟以外的国家,如,美国、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大国的合作,不仅与这些国家签署了科技合作意向书,开展形式多样的两边合作,而且还有重点地在美国和中国设立了科技合作办公室,协调和指导双边合作的开展。

4 “卓越技术能力中心”推动产学研合作

奥地利政府对产学研合作一直较为关注。早在1998年奥地利政府就出台了Kplus、Kind和Knet计划,通过建立能力中心促进产学研合作,为奥地利尖端应用研究开发闯出了一条新路。由于计划开展得很成功,2006年,奥地利政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又推出了COMET(Competence Centers for Excellent Technologies)计划(卓越技术能力中心计划),将能力中心建设推上了更高的台阶,目标是推动产学研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合作,并谋求在国际上取得影响力和显示度。根据COMET计划规划,2008―2019年间,奥地利将为此投入14亿欧元资金,其中,一半来自联邦和州政府,其余大部分由企业承担。奥地利卓越技术能力中心计划主要分K2、K1及Kprojekt三大资助类型,有着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政府资助的力度也不同。K2是要建立具有世界显示度的能力中心,每个中心资助期长达10年,政府经费投入可以达到总经费的55%,年经费规模一般都在1000万欧元以上,人员配置达到200人左右;K1中心则在国际显示度上没有特别的要求,资助期为7年,政府投入占50%;Kprojekt是资助产学研开展合作项目,为建立能力中心做准备。

除了资助强度、规模、具体要求有所不同之外,K1和K2中心在架构、管理方面基本一致。首先,能力中心必须有一个由科技界和经济界组成的联盟申请建立,其中,企业伙伴不少于5个,建立的中心为独立法人,法律形式一般为有限公司;其次,能力中心的企业伙伴投入必须超过总投人的40%,其中,一半应为资金形式;第三,中心必须在股东大会和管理层之间设立战略委员会,指导和监督中心的战略发展;第四,中心除开展科研外,也须担负培养硕士和博士生的任务;第五,中心必须在论文、专利、培养人才、提升企业伙伴科研强度、扩大合作伙伴等方面,制定具体的目标。

据统计,到2012年底,奥地利已经建立了5个K2中心和16个K1中心,共有270家科研机构和830家企业参与其中。中心共4500篇,取得专利163项,与高校联合培养博士740名、硕士超1000名。能力中心已经成为奥地利应用研究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产学研合作环境的改善和合作文化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政府大力扶持企业创新

奥地利政府促进企业创新,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的措施几乎涵盖了企业建立、成长、壮大及企业联盟等各个阶段,形式主要分为经费资助、贷款和担保。为此,奥地利政府专门成立了奥地利研究促进署(FFG)及地利经济服务公司(AWS)来管理和实施政府的有关措施。奥地利研究促进署(FFG)是奥地利政府应用研究的一站式窗口,负责政府40多个应用研究资助计划的具体实施。2010年,约1600多家企业参与了FFG的研究项目。

篇10

论文关键词:非营利科技机构;法律;政策;建议

作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中介机构,尤其是非营利科技机构,其发展与壮大对于我国顺利实施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提高抗击国际金融风险等能力,由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中国,非营利科技机构跟它的上层概念“非营利组织”一样,目前还没有相应法律法规来规范、支持它的发展,只是2000年由科技部、中编办、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制定的并由国务院转发的《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有所涉及。根据意见中“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以推进科技进步为宗旨,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从事社会公益为主的学科研究、技术咨询与服务活动”“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自主管理”“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出资者的约定,制定章程,明确机构宗旨、业务领域、组织结构、决策监督程序、内部管理制度”等捕述(不是定义),对这类机构有了一些抽象概念。

1.非营利科技机构的法律定位

在国内,由于非营利科技机构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实际存在形式有的是事业单位,有的是非企业法人、有的是实质上的财团法人(我国没有明确提出此概念),形式多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非营利科技机构也在逐步发展壮大。与之相适应,国家也出台了一些与非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科技机构相关的不成体系的“补丁式”文件。但始终没有涉及到法律定位这一根本问题。为达到既要保持稳定又要加快发展的目的,在参照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建议对“民法通则”关于法人的章节尽快做出修改,并同时修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相应的条款,存事业单位没有完全退出;我国法律框架之前,新增非营利科技机构法人作为过渡。

从图1可以看出,社团法人可根据科教文卫等不同目标,建立相应的非营利机构。

2.非营利科技机构的认定与管理

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非营利科技机构的认定与管理的正式法律。2000年民政部颁布了《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唯一涉及科技类非营利机构认定的部门规章,其中只涉及了民政部登记和科技部负责审查,缺乏实际运行和管理的条款,实际操作较困难。另外,虽然在《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中有“科研机构按非营利机构运行和管理的认定条件、规章制度和配套政策等,由科技部会同财政部、中编办、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制定”的规定,但到日前为止,这“另行制定”的政策毫无踪影,因此近10年来科技类非营利机构没有得到大的促进和发展。建议我国应尽快制定“科技类非营利机构条例”,指导各地方政府制定非营利科技组织认定与管职实施细则,从而健全非营利科技机构法律体系。

由于非营利科技机构实际仔存形式很多,此建议新制定的条例和符地的实施细则中应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

(1)财务与会计。

改革现行的事业单位会汁制度,创建非营利科技机构的会汁模式和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构建起我旧政府会计、非营利科技机构会计和业会计大会计体系的新模式。

一是非营利科技机构会汁准则?涉及的内容与事业单位会汁准则基本相同,其日的、意义及作用存此不作阐述,县就具体内容提出建议。①会计基本前提。与事业单位一致,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记帐本位币。但对会计主体再新确定,对于非营利科技组织来说,应引进“项目”概念,进行项只管理,以确立新的会计主体②会计要素、建议增加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现金流人、现金支、现金净流量)。

二是非营利科技机构财务与基金管理。涉及这方面的规定很多,在此只做框架描述①制定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如盈余分配约束、支出比例、行政方而开支比例、财务公开制度等。②制定投资活动有关规定、如投资的基本原则、理事会责任追究制、专业咨询和投资经理制、投资类的限制等。③制定财务督制度。如非营利性的约束、受赠财产支出比例约束等。④有关财务控制的舰定如支出权限的流转、预算的调整等.⑤基金管理规定如基金投资原则、基金投资策略与注意事项等。

(2)桶利与保险

结合我同发展现状,就非营利科技机构从业人员的编利需求提出建议。

①津贴:非营利科技机构的从业人员少应留目前事业单位所享有的保健、误餐、交通等各项津贴;津贴汁人员工个人所得;津贴标准的制定及变更由非营利科技机构理事会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标准议定。

②假期非营利科技机构的从业人员除享受国家法定节假H和其他假期之外,还可享受特别休假(取代公休假),可参照的标准:非营利科技机构从业人员自服务于本机构满一年起享受特别休假:服务1年以上3年未满者7日;服务3年以上5年未满者lO日;服务5年以上10年末满者14日;服务10年以上者,每一年加1日,加至30日为止。:

③培训。非营利科技机构的从业人员依照组织规定之程序可享受培训福利;组织为此项福利所列支经费不计人员工个人所得,可按组织运行成本处置;非营利科技机构年度培训经费需由理事会审议批准。

④社会统筹保险:非营利科技机构从业人员应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失业、医疗等各类社会统筹保险。

⑤个人帐户养老保险。非营利科技机构需为其从业人员建立个人养老保险帐户,由国家、非营利科技机构、员个人分摊保险费用,且员工个人分摊不超过50%。其中组织承担部分不计人员工个人所得,而是纳入运行成本。

⑥附加体保险。非营利科技机构可为其从业人员投保团体保险,具体险种、范用、保额及保费分摊标准南组织理事会确定。其中组织承担部分计人员工个人所得,可纳入运行成本。

(3)审计。

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汁法实施条例》和有关非营利科技机构的认定和管理办法制汀具体的(可参照行业性)《非营利科技机构负责人离任审计实施细则》《非营利科技组织年度审计实施细则》和《非营利科技机构内部审计实施细则》等法规,从而让非营利科技机构的公益性、道德感和使命感得到充分体现和保障。

3.非营利科技机构的税收政策

目前我国对非营利机构规定了名日繁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基本上涵盖了向非营利组织征收的各个税种,如所得税、营业税、增值说、消费税、关税、房产税、土地税和车辆购置税等。在此仅讨论所得税、营业税。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公益事业捐赠法》《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关于非营干利性科研机构税收政策的通知》等法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非营利科技的税收优惠,但由于政策的不配套,非营利科技机构无法享受这些优惠。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企、所得税法》的第二十六条第(四)款“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就让人无法理解和操作。另外《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税收政策的通知》是一项有针对性的政策,但由于配套的认定管理办法未出台而令众多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可望而不可即。此,建议政府尽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业所得税法》,明确关于非营利科技机构的有天免税政策;尽快出台《关于非营利科研机构税收政策的通知》的具体执行办法,让非营利科技机构十年的期待得到落实。我国非营利机构情况复杂,制定统一的税收政策难度较大,建议先选择一些非营利机构发展成熟的行业,如科技领域进行实践,尽快出台《非营利科技机构税收管理条例》,指导、规范相应的税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