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审计范文

时间:2023-03-27 04:2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审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审计

篇1

关键词:社会审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引论

社会审计,也称注册会计师审计或独立审计. 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独立执业、有偿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活动。社会审计的产生源于财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本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不断受到诉讼的威胁,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民间审计已发展到了通过评价审计风险制定审计战略计划的风险基础审计阶段。

二、社会审计风险的涵义

关于社会审计风险的涵义,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将社会审计风险定义为:“社会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柯勒会计辞典》将社会审计风险概括为二点:一是已鉴证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未能按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在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内存在重要错误,而未被审计觉察的可能性。

三、社会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的影响

审计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法律环境、规章制度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审计职业界自身。

1.审计活动所处的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审计人员就失去统一的判断标准,增加风险机会。我国先后颁布的《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明确规定,对审计人员的失职行为和违章行为分别追究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市场制度与法律制度是互补的,市场不能没有法律。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法律在赋于审计职业专门鉴证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审计工作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存在着问题。会计准则是社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的依据之一,若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着问题,势必会导致社会审计风险的增大。安然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安然公司采用的财务手段中,有一个是“特别目的实体”(按照美国现行会计惯例,如果非关联方在一个“特别目的实体”权益性资本的投资中超过3%,即使该“特别目的实体”的风险主要由上市公司承担,上市公司也可不将该“特别目的实体”纳入合并报表的编制范围)。利用“特别目的实体”可以高估利润、低估负债。而“特别目的实体”是美国现行的会计惯例。故如果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和审计准则来说,安然信可以认为安然公司的关于“特别目的实体”的账务处理是正确的。所以,在安然事件中,美国会计法规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安然事件表明,以具体规则为基础的准则,不仅总是滞后于金融创新,而且企业可以通过“业务安排”和“组织设计”轻而易举地逃避准则的约束。

3.经济环境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的扩大。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被审计单位行为的不稳定性,如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从西方审计发展来看,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亦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现代审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建立和维护资本市场的完整性方面扮演着一个最重要的角色,没有它金融市场将会萎缩。

4.审计职业界自身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和不正当竞争对我国审计职业界的负面作用。目前,CPA职业界普遍存在低价竞争、高额回扣的现象,加之一些行政管理部门的越权介入,使CPA与会计师事务所处于不平等竞争的不良环境之中,在此种恶劣的审计环境中,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难以实现,或者是要付出高昂代价方能实现。

(二)审计人员方面

1.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或者使社会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一致,这种状况常常使人们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因此审计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

2.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民间审计是一种专门技术服务,审计人员有责任计划自己的审查工作,以查出可能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差错行为,同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运用应有的技术和职业关注。可见,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的结论相当重要。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审计人员并不是人人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质量。

(三)审计人员所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着缺陷

一是审计方法模式滞后,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而国外已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二是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它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极易遗漏重要的项目;三是审计操作不规范,如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审计成本随意放弃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的选用不科学等。

四、降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对策

我们探讨社会审计风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社会审计人员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及其可控性,从而有意识地去寻求降低社会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以便把审计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以免当社会审计风险出现时,社会审计人员处于措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因此笔者认为要有效地减少社会审计风险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二是分清被审单位的会计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三是建立保障制度,增强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承受能力。四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审计质量控制系统。五是全面推行计算机审计。

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的环境条件下,审计人员自身素质要不断提高,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增强了审计效果,更加促进审计工作及人员的进步。社会审计力求降低风险,以提高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异同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5.5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130-02

所谓审计,是在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公认的专业准则下,由经过授予或委托的专业审计人员,对各级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机构的经济活动进行独立的经济监督的一种形式。其中,审计人员必须完全独立于当事人之外,以保证审计活动的公平和公正性,而所谓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其最主要的差异则在于审计主体、原则与规范以及审计的对象等方面。根据内部审计之父索耶的定义,内部审计是指对某一组织中的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地评价,从而确定该组织是否遵循合理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行业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并经济地利用了资源,以及是否实现组织目标等。而社会审计,即注册会计师审计或独立审计,其源于财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当事人的委托、独立执业、并有偿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活动。

一、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联系

在国家的审计体系中,审计机关属于领导管理机关,它在业务上指导内部审计机构,在行政上则管理审计事务所,故审计机关同内部审计机构间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与审计事务所则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所以审计机关审计范围内的事项,往往可以委托给内部审计机构或者社会审计机构组织审计。这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区别。而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都需要在国家审计的指导下进行,其在审计的内容、规范、程序和范围等方面都具有许多相通之处。一般来说,内部审计可以在社会审计的基础上,对其所提出的薄弱环节和指出的问题进行挖掘,更加深入地跟踪调查、核实以确定内部审计的重点领域,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反过来,社会审计则可以直接向内部审计获取某些资料,了解基本情况,通过内部审计所提供的信息,社会审计可以快速地确定审计重点并制定合适的审计程序,从而降低财务报表上产生重大误报的风险。换句话说,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间互相配合与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分享审计成果,及时信息沟通,可以扩大审计的影响并提高审计的效果。另外,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相对于审计客体而言,在经济、组织、工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二、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区别

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间既是互相联系的,也是互相区别的。总的来说,社会审计具有广泛性,而内部审计则具有其私密性。由于社会审计是面向整个社会的审计组织,因此其审计人员,即注册会计师,具有服务公众的责任,并且需要获得公众的信任。而内部审计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私密性,因此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则主要是基于对风险,以及对组织内部的控制与治理的客观性保证的信任。内部审计人员应对组织内部负责。具体来说,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主要有以下几点差异:

1.独立性不同

由于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目标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导致两者在独立性上并不相同。社会审计之升级活动中完全以第三者的身份出现,相对于审计客体和内部审计而言,其在经济、组织、工作等方面都与被审计单位无关系,因此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而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2011年的《IPPF内部审计实务框架》中进行的说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指内审人员履职时免受威胁,另外一方面则指审计组织机构具有独立性,与董事会的汇报关系并无直接联系。由此,内部审计虽也具有独立性,但事实上其在经济、工作、以及组织结构等各方面都要受到审计对象的制约,其独立性也相应地受到了一定限制。与内部审计相比,社会审计则要显得独立许多。

2.两者的审计目标不同

社会审计的目标主要是对反映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会计资料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进行审查,确定其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从而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转。与此不同,内部审计的目的是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因此内部审计主要是针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政收支,以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以促进本单位经济目标的实现。而由于其审计目标的不同,使得其在业务范围方面也有差别。外部审计的业务范围是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例如,内部控制审计、财务报表审计、尽职调查、鉴证审计等业务,因此社会审计的目标常常要受到法律和服务合同的限制。相比而言,内部审计则是以企业自身经济活动为基础,而拓展到以管理领域为主的一种审计活动。

3.审计依据不同

社会审计在内部审计在法律依据和性质上存在差异。社会审计是依法批准成立的审计组织,属于社会监督体系,具有法人资格,即俗称的“民办”组织。社会审计的对象必须由国家法律规定,而具体的被审计企业与社会审计组织之间则是双向自愿选择的关系。因此,外部审计以法定的独立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为标准,而内部审计的标准却是非法定的公认方针和程序,如IPPF。这是因为内部审计所的法律依据是由审计法所设置的,是各单位的职能部门,因此内部审计是单位自我监督。

三、构建信息共享型内外审计关系的实施策略

如上所述,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那么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极其重要。值得指出的是二者在财务审计方面的共性,使得各类组织机构在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书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是可能的,而且也是有必要的,因此这应当是成为处理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关系的指导思想。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1.对协作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制定总体计划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就本部门与社会审计师的信息沟通情况进行梳理,包括信息沟通的频率、方式、内容及实际效果等。在此基础之上,再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着手制定一个总体协作计划,并征得高层管理人员及审计委员会的认可,同时同社会审计部门进行开放式交流。

2.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落实总体计划

在总体计划制定完成的前提下建立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信息共享机制,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和方式来进行:一是召开短会商讨;二是定期举行联席会议;三是不定期情况通报。此外,还需在必要的范围内互相交流工作底稿,在审计结束时相互交流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做到共享工作成果。

3.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的协调作用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进行了规定,其中包含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并且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可以说审计委员会是内外审计信息共享的结合点,必须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为二者的沟通和协作创造便利条件。

篇3

    我认为社会审计有如下几种职能:1.经济监督职能。我们常把社会审计比做不拿国家工资的经济警察或经济卫士。在国家审计部门管辖期间我们把社会审计列为审计体系的一部分。即国家审计为主体,内部审计为基础,社会审计为补充,这是一个完整地体系。归财政部门管辖后,国家成立了国资委,会计师事务执业,一是接受国资委的委托,对国有企业年报进行审计;二是接受财政部门及其它行政主管部门或企业集团的委托,对所属单位或一些单位进行专项审计;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办理基本建设工程予、决算审计等。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的职能。2.鉴证、公正的职能。社会审计具有会计查证、资产评估、税务清算、工程造价等专业执业技能,它拥有一批懂会计、懂经济、懂评估、懂工程造价计算等专业技术人员,因而它常常会接受到公、检、法及司法部门的委托,对产生的经济纠纷案件进行审计或评估鉴定,为他们的裁定作出公证判决。又如企业办理验资、年检到工商部门办理登记发照,这些都体现其有鉴证。公正的职能。3.咨询、服务职能。如担任企业审计、会计顾问,建账、建制、办理工商登记等,这些体现咨询、服务职能。4.教育、培训职能。社会审计是审计、会计人才密集的地方,它接触面广,涉及领域多,对各行各业的会计业务都要熟悉。因此进入事务所的人员,特别年轻人,是一个极好锻炼人、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场所,有些财会学校,如财经学院把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实践教育培训基地,这足以说明社会审计具有教育、培训职能。正因为社会审计有上述这些职能,所以它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

    社会审计的业务经营范围

    社会审计业务经营范围除《注册会计师法》有明文规定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它的范围会愈来愈广。因为它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比如证券上市就必须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改革(国外是小政府、大社会)有很多事物将交社会组织去办理,因此这将为社会审计提供更广阔的发展业务前景。

    当前社会审计存在的问题

    1.开拓业务难。《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受理业务,可以不受地区,行业的限制,但实际工作中往往一些地区、行业实行保护主义,设置壁垒,所以跨地区、跨行业开展业务很困难,实际上徒有虚名。又如办理业务,到处搞招标入围,实质只导致滥价竞争,并大大地增大了事务所的经营成本———人力(牵扯事务所很多精力)、物力(标书3~5份,有的要求厚厚的十几本)、费用(投一个标书要收500元,有的高达2000元),不仅如此,还要求交上万元以上保证金。2.执业难。执业竞争不规范:如有的所按规范办事,有的所不按规定办事;按规范办事的所往往遇到阻力,难于执业,不按规定办事反而受到欢迎。3.收费难。虽有明文规定,但一方面委托单位不断地压价(事务所毕竟是弱势群体)。另一方面,我们行业本身有不少事务所滥价竞争,这就导致着事务所处于两头难的地步,一方面,难达到收费规定,另一方面检查受罚。4.压力大。事务所是自收自支民办单位,它不同于机关团体,要为生存而奋斗,但目前检查多、评比多、活动多(如创先争优、综合评价、党建、团建、工会、妇联等活动),使事务所忙于穷对付。5.人才队伍稳定难。除大的事务所业务量大,待遇高,一些中小事务所、特别是一些小的事务所,收费上不去,工资难有较大的调整,好的人才难于留住,这就形成事务所恶性循环,事务所难以生存和发展。

篇4

关键词:社会审计;验资风险;风险规避;问题研究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企业的投资主体正在不断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其公司、企业的登记数量也在不断的提升,但是作为注册会计师的验资业务开始遇到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多。这类问题的存在导致验资机构在进行验资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大量的风险,这直接导致验资机构的相关业务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高风险的业务。下文主要针对社会审计中的验资风险规避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讨。

一、验资风险的定义

对于社会审计的验资风险定义来说,其中最为简单的定义莫过于注册会计师在进行验资的过程中,由于诈骗、失误、违约等因素导致其验资报告之中有不客观的意见,所引起的由注册会计师必须要承担的责任。而从这一部分,也能够明显的看出,在验资的过程中,风险的承担主体便是注册会计师;而承担验资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验资报告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存在着不客观的意见;而不客观的意见原因通常都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导致;通常来说,在验资过程中出现验资风险之后,所需要加以承担的责任主要包含了经济、行政、法律等几个方面。

由于在我国的各项经济主体活动的过程中,其相关的验资业务在我国的经济活动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合理地规避验资风险,不但可以减少会计师事务所由于某一方面的业务而导致承担责任,还能够切实有效的避免任何刑事责任或者是行政责任的出现。所以,验资风险的规避问题,对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发展来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验资报告中责任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通常,导致验资风险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被验资单位自身的真实诚信、验资资料的完整性和客观性、注册会计师所具有的职业道德水平等。除此之外,还有法律因素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也是能够导致风险出现的一方面。

但从本质上来说,验资风险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验资机构在进行审验的过程中,其验资报告中存在着虚假的报告内容,所以,对于虚假验资报告中所存在的具体责任风险进行深刻的认识,对于验资风险规避的研究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股东以实物出资的。有些公司为了增加注册资本,在增资时将其购买的实物财产作为股东出资, 导致了股东虚假出资,而验资报告在披露信息时运用了专业术语含糊点到,把风险转移给登记机关。

第二.股东以货币出资增加公司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的。验资过程中会忽略对企业新增注册资本时,对原股东出资的注册资本在企业存续情况的审计;以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没有审计核实其项目内容的金额;债权转为股权投资的增资,未核实债权发生时间及依据,未签订债权转为股权投资协议书;合并、设立变更注册资本,未发表债务清偿公告或债务担保证明,未经债权人的认可。

第三.在减资变更中,往往对债权债务的处理,股东减少的资本退回等未能进行详细验资。

第四.增资前净资产的关注及披露。其存在问题如下:未经过审计核实与净资产出资有关的资产、负债等金额;整体评估报告价值未经股东会确认。

三、验资风险规避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从风险管理学角度来说,风险本身不可能消除,只能被降低或转移。财政部2001 年修订的《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1号―――验资》,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修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指南第 3 号―――验资(试行)》,要求自 2001 年 7 月1 日起执行。上述文件规范了验资行为,明确了验资的法律责任,为广大注册会计师规避验资风险提供了判断标准和操作细则,有利于验资风险发生的机率。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风险还是无法避免,针对这一问题,我提出若干建议。

首先,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来说,可采取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以转移风险;控制注册会计师自身问题带来的风险,加强验资人员的道德水平建设、验资程序的规范与执行过程中的监督程序的完善;在内部建立业务质量自查制度,对已完成的业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与考核,将检查出的问题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借鉴,以不断提高员工防范风险的自觉性和执业水平。

其次,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应加强社会各界的沟通,引导公众对于注册会计师的合理期望,利于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设,解决“验资怪圈”出现的缺失法律主体的障碍;应加大对提供虚假验资资料单位的惩戒力度。

第三,从注册会计师个人的实际工作来说,应加强对风险的判断和处理能力。以出具对企业增资后累计注册资本实收情况的验资报告为例,应明确以下几种情况:

1.验资截止日。增资后累计注册资本实收情况的验资截止日应当统一为最后一期增资的验资截止日;

2.验资的依据。对于各期出资的审验,注册会计师不能仅审阅前期的验资报告,而应当参照设立验资的审验要求取得各期出资充分、相关的验资资料,形成审验依据;

3.验资的法律责任。对以前各期注册资本实收情况承担验资法律责任的主体应当是以前各期出具验资报告的注册会计师,本次增资验证的注册会计师承担有限连带责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的经济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验资工作的风险已经在不断的增大,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注册会计师,就应当对风险判断能力、风险化解的能力进行强化,把对风险进行良好控制的意识贯穿于验资业务的全程,这在注册会计师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本文对当前存在的社会审计独立性缺失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影响社会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希望能为我国社会审计独立性的提高提供理论方面的借鉴。

关键词:

社会审计;独立性缺失;影响因素

社会审计又称注册会计师审计,也称为独立审计,指的是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企业委托,独立的、有偿的为社会提供专业性审计服务的活动。目前,中国有成千上万家的公司的财务报表及中期财务报告需要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社会审计能够保障社会资本的有效使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保障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因此,提高其独立性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

一、影响社会审计独立性缺失的重要因素

(一)会计事务所内部的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不合理

会计师事务所主要面临客户损失的代价和违约行为失衡等问题,而组织形式和组织规模不合理则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假如会计师事务所是合伙制企业,则每一个合伙人都要对相关责任进行承担,这就通过加强合伙人之间的监督来降低会计师屈从于企业管理者的可能性。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制,投资人依据其出资额为限度来承担责任;加之目前我国较多会计师事务所的资产结构较为单一、资产总额较少,加大了审计发生时的责任追究难度。最后,还有很多会计师事务所的办公场所是租赁的,而内部审计人员是从社会聘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投资人的违规成本,也增加了审计独立性缺失的风险。

(二)我国小型会计事务所过多,内部管理不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审计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数量逐渐增加,并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而这类小型会计师事务所通常缺乏竞争实力,为了实现发展,故而存在许多违法违规的行为,造成社会审计质量的下降。同时,小型会计事务所因管理体制不健全,对会计人员审计的独立性也造成了较大影响。

(三)审计过程中收费不完全独立

政府审计部门的经费来源应当独立,使其免受行政部门的约束,从而保障审计部门能够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社会审计部门和单位的经费不足将会导致其在财务方面遭受影响,从而使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遭到损害。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不断增加使审计行业的恶性竞争问题越发严峻,进而导致了审计收费偏低的现象;审计工作的收费信息不能够完全披露,使审计行业乱收费现象频发;审计行业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许多客户直接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讨价还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过程中收费的独立性。

(四)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审计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社会审计人员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操作能力,还应具备扎实的审计、会计、法律、税务等专业知识功底,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社会审计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以及专业能力两个部分,其中,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保持社会审计独立性的重要前提。现实中,审计行业发生的、违规违纪行为大部分并不是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导致的,而是由审计人员的道德修养较低而导致的。

二、解决社会审计独立性缺失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审计的独立性

面对我国社会审计独立性缺失的问题,首先应加强制度建设,对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形成硬约束。只有通过健全审计制度才能对审计工作形成约束,促进审计人员遵纪守法,保证社会审计的独立性。此外,相关部门或协会也应同步完善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效率。

(二)加大对违规审计人员的惩罚力度

只有形成一套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的审计规则,才能保证社会审计活动的独立性和规范性,使审计质量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最终形成对审计部门的规范管理。针对审计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我国应在借鉴国际审计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我国的审计法规,加大对违法违规审计行为的惩处力度。

(三)加强审计市场监管力度

审计工作相关部门或协会应进一步加大对审计市场的监管力度,确保审计行业运行的正规性与合理性;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的职能和权限,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自律程度;对低价收费问题进行惩处,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

(四)制定合理的审计收费标准

我国社会审计独立性缺失的问题主要是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导致的,由于小型会计事务所数量的增加,使社会审计市场中的供给大于需求,造成了审计服务价格的降低。为了避免社会审计独立性缺失问题的发生,我国应制定合理的审计收费标准。具体而言,审计工作相关部门或协会应结合客户公司规模、工作的难易程度、审计存在的风险以及行业的市场环境等因素确定服务价格。此外,还应加大审计行业的监督力度,通过企业的合并重组等途径改善审计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

三、结束语

社会审计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审计在我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尚存在独立性缺失等问题,违背了社会审计的真正目的,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审计行业还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审计行业相关部门或协会应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监管力度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社会审计的独立性,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探究社会审计独立性的含义及独立性缺失的原因[J].中国内部审计,2013(03)

篇6

虽然目前学者们对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内容、定位等尚未达成共识,理论研究也缺乏系统性,但对社会责任审计进行研究、探讨后提出多层次、多角度的观点有利于对社会责任审计风险的深入系统研究,促进了其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的进步。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前辈的思路构建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

(一)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

引入战略理论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经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其优势逐渐展露出来并被社会广泛接受与运用。因此社会责任审计可以借鉴风险导向审计分析方法建立风险模型。建立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是为了对风险因子进行量化,以便审计人员能根据风险的大小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但是过于细化的风险因子在具体应用时难以确认和计量,因此有必要把风险因子进行归类后再分类。

(二)影响社会责任审计的风险因子

社会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导向性很强、范围广、难度高、风险较大的工作,在审计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着社会责任的审计风险。本文将风险因子分为以下五类。1.企业的行业及其环境(X1)。任何社会责任行为都不能脱离其环境独立存在,宏观经济环境、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环境、法律制度环境、会计政策环境等都影响着社会责任审计风险。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相关,并且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必须满足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要求才能持续发展下去。行业环境包括行业污染程度、行业成长性、行业竞争程度、饱和程度、行业的技术先进水平等。若被审计单位处于高污染行业,则需要承担更多环保责任,政府的环保要求越高,面临的环境风险就越大。为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被审计单位可能会利用会计政策来粉饰社会责任报告,因此,会计政策环境的变化对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影响很大。审计人员需要对社会责任会计数据进行审验,通过指标量化、分析和评价实现审计的准确性和公平性。2.被审计单位内部治理结构(X2)。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差错和舞弊,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可能会加大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和诚信度越高,经验越丰富,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就越高,相应的审计风险就越小。如果被审计单位管理者存心造假、误报,即使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也保持了应该有的职业谨慎、制定并执行了合理的审计程序,也还是有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审计判断。此外,被审计单位业务性质越复杂,重大错报风险就越大;管理人员遭受异常压力时,重大错报风险加大。3.社会责任审计内容(X3)。社会责任审计内容是社会责任报告鉴定过程中审计主体所关注的具体审计范围及业务项目的总和,其界定是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切入点,直接影响到审计的实施效果。关于社会责任的内容,许多学者对其做了界定,但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认为社会责任的审计内容至少应包括企业对股东、债权人、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政府及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涉及企业的经营战略、薪酬制度、雇佣关系、环境保护、营销策略和业绩评价等多方面的相关信息,包括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内容复杂,范围广,因而审计风险随之增加。4.社会责任审计标准(X4)。审计标准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对具体事项进行评价的指标与准绳,社会责任审计需要建立统一的审计标准,规定每一项被审计社会责任活动必需达到的标准和范围,以此作为参考依据对具体审计事项进行评价,以评判在各个细分指标方面被审计单位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只有对社会责任审计的基本要素,包括目标、主体、对象、原则、准则进行充分的把握才能比较全面地分析问题。目前由于理论研究力度、深度不够,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责任审计理论体系,社会责任审计的程序、标准、质量控制等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全面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从而增加了审计检查风险。5.会计师事务所自身(X5)。为了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行为,会计师事务所要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责任活动的复杂性和广泛性给社会责任审计带来了高于一般审计的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社会责任审计业务时,要充分考虑自身专业胜任能力,选派审计业务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以及具备环保、资源、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组成审计小组,必要时应当聘请外单位专家,如环保、法律等方面专家来协助工作以降低审计风险。此外社会责任审计中涉及到一系列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审计人员要识别影响职业判断的因素,权衡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事务所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保证审计质量。根据以上分析,将风险模型各类影响因素的形成过程绘制成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流程图(见下图)。

(三)模型构建

在审计风险基本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的基础上,本文充分考虑了社会责任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引入了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因子,拓展了对审计风险的分析,构建了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即:社会责任审计风险CSRAR=外部风险ER×重大错报风险RMM×检查风险DR=F(X1)×F(X2)×F(X3,X4,X5)。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为,在可接受的社会责任审计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越高、对审计期望程度越高或者涉及到巨大公众利益时,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就会越大,可接受的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就越低;对外部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外部风险主要来自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影响,审计人员只能通过对风险因子分析来评估该风险,无法改变其风险水平;重大错报风险水平随被审计单位社会责任业务本身风险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风险因子的评价来计量和评估该风险,也无法改变其风险水平;而检查风险属于可控的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执行合理的审计程序、改进审计技术手段等方式将检查风险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对模型的各个风险因子进行量化分析,然后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计算评估风险水平。

二、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

在运用审计风险模型时,审计人员需要运用职业判断了解社会责任行为所处的环境、评估重要性水平、识别社会责任审计中的特殊领域、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从而尽可能地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对社会责任审计风险的研究应贯穿审计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的始终。首先,在审计计划阶段,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不仅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降低审计风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师事务所在组建审计小组时,要注意人员知识结构,增强审计岗位分工的合理性。第二,审计人员要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影响、生产经营基本状况等,以便把握重点工作的方向,增强审计计划的针对性。第三,在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对审计风险做出评价时,审计人员要时刻保持职业谨慎。其次,在实施阶段,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目标收集审计证据,记录审计发现并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在审计取证过程中应重点注意:第一,要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及时进行登记处理,以防止资料丢失带来审计风险。第二,调查取证时,要对碰到有疑问的问题进行追踪审查,避免遗漏了重要证据,以求能对被审查项目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第三,在获取审计证据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处理手段,并考虑所获取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以及充分性。最后,社会责任审计报告是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社会责任报告发表最终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的最终工作结果。为了降低风险,在审计报告阶段需要重点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审计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其所审计的事项做出评价。第二,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意见应当经过审计项目小组集体讨论得出。第三,为更有效地把关审计工作的质量,应建立审计报告三级复核制度,分别由审计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专职人员复核。

三、结语

篇7

一、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社会审计系统柔性化内涵

环境不确定性是社会审计系统柔性化的现实基础,柔性理论则是理论基础,基于此的社会审计系统同样具有不确定性特征,这成为社会审计系统柔性化的必要性(见图1)。下面,将具体分析社会统计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柔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社会审计系统环境不确定性分析 社会审计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由于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导致在审计行为活动过程中对各因素及结果的不可准确预知性。 (1)社会审计主体环境的不确定性。社会审计主体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由于社会审计主体自身内部因素的变化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具体包括审计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及其效率的变化导致的不确定性,审计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能力以及信息的变化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以及审计组织文化的变化而导致的不确定性等。(2)社会审计客体环境的不确定性。社会审计客体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由于被审计单位内部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包括审计客体组织结构、经营战略、财务状况变化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和审计客体文化的变化而导致的不确定性等。(3)社会审计共享环境的不确定性。社会审计共享环境的不确定性指审计共享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的不确定性。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瞬息万变,这些都是导致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

(二)基于不确定性的社会审计系统柔性构建必要性 由于社会审计共享环境是动态变化的,社会审计系统也应基于此而不断调整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审计系统的全面风险管理观念也应运而生,这是社会审计环境不断变化的产物,也是社会审计系统提高审计效率的柔性化选择。(1)不确定的普遍性要求社会审计系统的柔性化。社会审计系统不确定性的产生是内外因结合的产物。首先,社会审计系统本身的系统构架是导致其不确定性的内因。社会审计活动包括审计业务的达成、审计计划、风险评估和应对等具体审计活动以及出具审计报告等活动,这些活动往往是上下游工作环节,通过对这些审计活动合理安排构建为社会审计体系。而社会审计体系具有多层次性和多目标性,社会审计体系本身也具有动态性,这一动态性是导致不确定性的内因。其次,社会审计系统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当社会审计系统所处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发生变化时,社会审计系统也必然会受其影响。因此,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导致社会审计系统不确定性的外部因素。(2)“不确定性”必然性要求社会审计系统的柔性化。社会审计系统面临着内在和外在的不确定性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因素是必然存在的。首先,社会审计系统内在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审计师的执业经验和职业判断、审计主体的行业特殊性等因素,这些因素会使社会审计系统的审计风险,使社会审计系统面临内在的不确定性。其次,社会审计系统外在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社会审计系统所处的环境,外在环境的变化具有客观必然性,会增强社会审计系统的不确定性。(3)管理的柔性化要求社会审计系统的柔性化。随着管理思想的变革,管理越来越强调对人力资源的挖掘和组织文化的构建,柔性管理因其灵活性、对环境的适应性和互动性也越来越被管理者重视和采纳。在刚性管理思路下,社会审计活动缺乏对审计环境的关注,难以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效率也难以达到要求。而在柔性管理思路下,管理者注重对社会审计系统的自组织、自适应能力的构建,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组织文化对于社会审计系统的积极作用。这样的管理思路使社会审计系统能够更好的适应审计环境的动态变化,应对系统内在和外在的不确定性。

二、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社会审计系统柔性构建路径

构建柔性化的社会审计系统笔者认为首先应建立社会审计系统柔性基础系统的基点,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内的柔性化整合,通过对社会审计系统的整合,将其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整合一体化,逐步实现社会审计系统的现实柔性化这一目标。社会审计系统的柔性构建应当在下面几个方面加大关注力度。

(一)有效整合社会审计系统柔性化的理论和实务 社会审计系统是社会审计理论系统与社会审计实务系统的有机整体。社会审计理论系统阐述了审计本质等问题,对审计环境、审计假设等进行了定义,社会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务的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审计系统的柔性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社会审计实务系统包括审计业务的承接、审计师的执业能力、审计信息、组织结构与审计文化等要素,社会审计实务系统是在社会审计理论系统的指导下运作的实践操作系统,社会审计实务系统领域的改革创新为其柔性化之路提供了实践推力。社会审计系统柔性基础系统的构建既包括原有的社会审计理论系统的创新,也包括社会审计实务系统的实践探索。社会审计理论系统为社会审计系统的柔性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在社会审计实务系统中,社会审计主体的组织结构对社会审计系统柔性化的范围进行了界定,也是社会审计系统柔性化的组织支撑;社会审计系统的审计资源、审计师的执业能力、审计信息等因素直接决定了社会审计系统柔性化的前景与发展程度,也是社会审计系统的“内力”所在。建立社会审计系统柔性基础系统的基点需要在社会审计理论的指导下,科学整合审计资源、审计能力、审计信息等社会审计实务系统的要素,通过对其总量和结构的优化形成社会审计系统柔化的基点。

(二)重视社会审计系统柔性化的现实性和有效性 社会审计系统的柔性化存在一定的潜在性,然而,只有社会审计系统柔性化具备现实性和有效性,社会审计系统的效率性和效果性才能得到提高。一般而言,社会审计系统潜在的柔性化水平需要通过对审计系统的组织结构、审计资源、审计能力、审计信息和审计文化等因素来界定,如果一个社会审计系统拥有的审计资源和审计信息总量越大,审计能力越高,审计系统的组织结构越合理、审计文化越适应审计系统,其潜在的柔性化水平越高,其可能转化成的现实柔性水平和质量也越高。为了尽可能将社会审计系统潜在的柔性水平转化为具有现实性的柔性水平,应寻求合理路径提高社会审计系统柔性化转化的桥梁,提高社会审计系统的有效性。

(三)集中力量构建社会审计系统的核心能力模块 本文认为,社会审计系统的能力模块由基础系统模块、柔性生成模块和核心能力模块三个方面构成。社会审计系统的柔性构建的基点是构建社会审计系统基础系统,通过对系统内资源的整合和组织结构再造,形成社会审计核心能力;柔性生成模块是指将柔性由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过程,在这一阶段,社会审计系统的管理模式由刚性转化为柔性,系统的柔性开始被关注和发掘;随着柔性管理水平的提高,社会审计系统逐步形成持续有效的系统柔性,即核心能力模块,是社会审计系统柔性作用的最好状态。

(四)实现社会审计系统的阶段性发展 社会审计系统的发展需要经历四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即社会审计系统潜在柔性阶段、现实柔性阶段、有效柔性阶段和核心能力形成阶段。从社会审计系统的有效性来看,潜在柔性阶段是指社会审计系统具备应对内部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潜能,但其具备的审计资源、审计信息和审计能力的总量水平和组织结构仍然不足以充分有效地应对系统内部和外部的风险,这一阶段是社会审计系统发展的初级阶段,系统的柔性需要被优秀的管理者识别和培育。当审计主体决定运用社会审计系统的资源、信息和能力以应对来自系统内外部的风险时,社会审计系统的潜在柔性才能转化为现实柔性,进入了社会审计的现实柔性阶段。这一阶段是指审计主体通过对审计系统所拥有的审计资源、审计信息和审计能力的总量水平的提高和对组织结构的优化整合,提高了社会审计系统应对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能力,社会审计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以及系统自身的创新能力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当社会审计系统自身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后,审计主体就面临着如何有效提高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的问题。社会审计系统的有效柔性是指最适于系统发展的柔性,是在科学分析社会审计系统可能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后做出的积极应对,这一阶段,社会审计系统追求柔性效用最大、成本最低的目标。社会审计系统核心能力的形成阶段是指系统具有动态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有效柔性,此时,社会审计系统达到了最佳状态,这也是社会审计系统发展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 发展

一、企业社会责任及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对社会、环境和员工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职业健康、生产安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在国内外尚未形成权威而统一的概念。由于各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不同,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不同,各国专家学者对社会责任审计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日本专家三泽一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一种检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审计”。在国内学术界,叶陈刚和罗水伟则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由独立的专职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根据授权,按照法规和一定的标准,客观的收集和评估证据,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和其他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公允性、一贯性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查,并发表专业意见的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

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现状

我国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起步较晚,还尚未形成明确的审计主体、范围、标准及方法等,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以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为基础。从2006年国家电网首份社会责任报告以来,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逐年持续增长,但是,我国从对社会责任报告的认识、关注到重视,整个阶段都远远落后于国外,其现状如下:

1、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持续增长

从图1可看出,自2006年以来,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持续增长,根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4》显示,2014年已达到1526份,由此可预见未来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会越来越多,这同时也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除部分企业外,社会责任报告整体存在“报喜不报忧”现象

根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4》(报告以2014年度1007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为研究对象)显示,598家(59.4%)企业进行了负面数据及案例披露,其中67家(6.7%)披露6条以上负面数据信息;97家(9.6%)企业在对负面数据进行披露的同时,还对报告期内企业发生的一些负面事件的原因、经过、处理及预防措施进行了较详细阐述。

如表2、表3所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参考标准多元化,进行第三方评价的企业仅占14.2%,而且第三方评价中,缺少社会责任审计。这些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无法取得信息使用者的信任。

因此,随着社会责任报告数量的持续增加,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也要求报告的可靠性应逐步提升,有鉴于此,只有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审计,进行第三方评价,才能获得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信任,也有助于所提供的信息被理解。

(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意识淡薄

目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大多在观念与行动上都处于被动状态,特别是高碳行业,往往是迫于政府环境法规等压力,属于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履行。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只追求眼前利益,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在此环境下,企业能够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已实属不易,若要求其提供的社会责任报告经过审计后公开,则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履行社会责任还未成为企业主动之举之前,应先通过法律法规等手段从外部进行规范,逐步提高其社会责任履行及审计意识,规范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

2、审计主体不明确

目前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审计主体不明确。企业社会责任包含的内容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主体应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熟悉有关低碳、环境、社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因此,目前对于审计主体应由政府审计部门、注册会计师还是企业内审部门承担尚无定论,国家也尚未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因此,使得社会责任审计不能有效展开。

3、审计内容狭窄

大部分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存在报喜不报忧现象,有的企业甚至存在漏报、不报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内容标准无明确规定,企业向社会提供的社会责任报告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为了提高自身形象及公众认可度往往避免披露负面数据,积极披露自己优势方面的信息。因此,在这种基础上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其具体的审计内容亦不全面,仅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是某个行业。

4、审计依据缺乏

根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4》,2014年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其进行第三方评价的依据有多种标准,有:进行报告评级、专家点评、质量认证、数据审验等。尚无进行社会责任审计的企业。反映了目前要开展社会责任审计则必须先明确审计标准,而且各地区、行业等应有明确的规定,在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时,以此标准作为尺度,只有这样经过审计的社会责任信息,才具有可信度及可比性。否则,社会责任审计将成为空谈。因此,明确审计依据及标准,需要国家及相关行业协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尽快制定相关的审计标准,为社会责任审计打好基础。

三、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发展

(一)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理念

1、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宣传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并未得到全面开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社会责任报告及社会责任审计披露还尚未得到各企业的重视。因此,为了加快社会责任审计的进程,有必要先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宣传,使每一个企业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与社会公众等是密切相关的,每一个企业均有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

2、健全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

仅在思想层面进行宣传普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保障社会责任审计的开展,必须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实施。由于审计关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以及审计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导致审计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良好的制度规范可以促使审计主体的审计动机转化为履行公共受托责任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我国制定和完善的《低碳社会责任审计法》、《企业社会责任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强制相关企业提供社会责任审计报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二)明确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主体

提供审计服务的部门主要有政府审计部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比较这三个主体,以政府审计部门作为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更能维护政策的权威性,也更能公正、客观的审核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但是,由于企业性质的多样性,单靠政府审计不可能完成社会责任审计的任务,因此,在社会责任审计实施初期,可先从政府审计机关开始,继而逐步推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府可逐步引导社会审计组织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审计。同时,政府可将部分监督权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同时通过监督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以达到到监督被审计单位的目的。在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时,应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审计灵活性的优势,从而提高社会责任审计的效率与质量。因此,目前较可行的办法是:低碳经济下开展社会责任审计应以政府审计为主,社会审计为辅、内部审计为补充的多层次联合审计主体。

(三)拓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以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为基础,但是不能仅以射虎责任报告披露的内容为局限,应以社会责任的最基本涵义为起点。因此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应拓展至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股东、债权人的责任。主要审计股利分配政策的合理与否,有无损害债权人的利益;二是对员工的责任。主要审计员工的薪酬福利情况、员工的安全及健康情况、员工个人的发展及培训情况等;三是对供应商、消费者的责任。主要审计对供应链的管理情况、主要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管理体系情况、产品或服务的合格率及安全信息、客户满意度等;四是对政府、社会的责任。主要审计企业年度纳税总额、是否存在偷税、漏税情况、公益捐赠情况以及对促进就业做出的贡献等;五是对环境的责任。主要审计企业年度环保投入的情况、在减少“三废”方面做出的贡献、碳减排量、绿色办公、节约能源方面的情况等。

(四)统一评价依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地域辽阔,企业行业众多,规模大小不一,各个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统一审计评价依据要循序渐进。首先,统一同行业相同规模企业的评价依据,因为同一行业规模相当的企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差异较小,员工的工作环境相当,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当等。其次,统一同一地区相同规模的企业的评价依据,因为同一地区的风土人情相当、经济发展程度相当、消费群体相当等。再者,统一经济效益相当的企业评价依据。最后,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基础上,从整体上统一并完善评价依据,使我国在低碳经济下社会责任审计更加具有可比性、公正性、普适性。评价依据的统一仅是在审计过程中一个方向的把握。具体的审计实践中,必须要构建合理的审计指标体系,对被审计单位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量化,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规范审计人员的评价过程、有效减少审计工作的随意性、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最终得出公允的评价结论。

参考文献:

[1]阳秋林,李冬生.建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构想[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6):77-79

[2]周兰,彭昕.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程序与方法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8):34-39

[3]林松池.低碳经济下的社会责任审计探讨[J].财会通讯,2013(1):78-79

[4]阳秋林.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J].财会通讯,2005(2):35-36

[5]周兰,郭芳.低碳经济下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模式研究[N].中年财经大学学报,2011(3):20-23.

[6]周兰,王善平,郭芳.企业低碳消费的社会责任审计[N].光明日报,2010-09-07

篇9

关键词 “两型社会” 节能减排 审计评价体系

一、引言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的战略目标。衡阳市各企业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节能减排环境审计也随之受到市府部门的关注。节能减排是我党提出的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降能耗、控制排污量,不仅是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目的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贯彻美丽中国的主要审计类型,因此,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已成为政府审计的重要选择。

二、两型社会环境下节能减排审计理论

(一)节能减排审计的含义

节能减排是指审计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标准,运用专来的审计流程,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源的耗用、废弃污染物的排放等节能减排相关信息进行实质性测试、复核、分析评价及完成审计报告,从而完成审计的全过程,节能减排审计的本质是借助审计的力量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从而促进经济社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二)节能减排审计的目标

节能减排审计就是为了促使企业从自身长远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为切入点,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保障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执行,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节能减排审计的目标包括:第一,对企业节能减排经济活动和行为进行审查,审查是否达到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环保标准;第二,对企业节能减排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审核,审核是否真实准确;第三,对企业节能减排项目专项资金进行审查,审查是否使用合理;第四,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工作进行评价,评价其有效性;第五,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进行评估,评估其的经济效果与环境质量的优劣。总之,节能减排审计的最终目标则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保证我国尽快实现两型社会。

(三)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指标

定量指标:排污治理的措施、结果指标和企业节能减排的完成效果指标[1]。

定性指标:企业内部管理者和治理者对节能减排的重视度;企业节能减排内部的控制度和执行状况;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企业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1]。

三、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节能减排审计方法的完善

企业在实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采用科学创新的技术手段,采用新的技术手段能更有效的对企业的节能减排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能更有效的对企业节能减排情况进行监督,节能减排审计方法的创新,有利于节能减排审计方法的完善。

(二)有利于推动审计理论的研究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随之产生了受托经济责任,受托经济责任为节能减排 审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节能减排审计从属于环境审计范畴,这旨一门交叉学科,因此建立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有利于推动审计理论的研究。

(三)有利于指导实践性的审计工作

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能为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时提供科学的依据,指标评价体系是以指标要求为依据,按照审计准则、实施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从而对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科学全面的鉴定与评价,因此,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有利于指导实践性实计工作。

四、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

(一)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的主体

政府对节能减排项目非常重视投入了巨额的财政资金,在节能减排审计项目只形成了针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和节能减排 审计。我们国是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是构成审计评价的主体,其中社会审计属于第三方审计所以他的审计地位是处于独立、公正,社会审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此外,注册会计师审计能够对企业平时的节能减排行为形成持续的监督和评价,因此我国应该形成社会审计为主体,以政府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为辅,通过不同层次的监管,对节能减排审计工作进行客观公正、充分适当的综合评价,三者互相配合,共同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而努力。

(二)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的客体

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的客体是体审计过程和节能减排实施效果的评定,其包括对节能减排资金的使用合理性;节能减排制度的有效执行程度;节能减排评价指标完成情况等方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节能减排实施的效果[2]。

(三)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的内容

企业以节能减排政府审计评价目标为前提,与节约能耗、减排治理、投资绩效、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相结合,最终形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审计评价体系内容,其内容包括:节约能耗审计、减排治理审计、投资绩效审计、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在节能减排审计中主要审计减排资金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审计执行节能减排制度的效性和效率性。在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方面主要考核节能减排提标的完整性及完成的效果。

五、结语

在“两型社会”环境下衡阳市企业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进行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时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利有审计人员专有的职业判断,进而建立节能减审计评价体系。在实施节能减排审计时要有别于传统审计方法,它实行的是专门针对工能减排审计方法和措施,同时应单独出具被审单位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专业审计意见。鉴于衡阳市越来越重视于节能减排工作,建立健全企业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提高衡阳市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而且有助于推动衡阳市企业积极进行设备技术改造,并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节能减排习惯,从对全市开展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挝晃湖南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沈航(1971―),女,辽宁沈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成本管理,审计与内部控制,环境审计。课题项目:本文系衡阳市科技计划项目:衡阳市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两型社会”建设,课题编号:衡科发[2016]11号。]

参考文献

[1] 唐艳芬.低碳经济环境下节能减排审计的评价体系研究[J].低碳世界,2015

(33):5-6.

篇10

P键词:低碳审计 社会责任 煤炭行业 政府补助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11-0011-03

一、引言

人口膨胀、资源枯竭、气候异常、全球变暖等问题使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以来的焦点,其中“低碳经济”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低碳经济的起源地,英国以法规制度层面为切入点,颁布《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并做出至2050年减排60%温室气体的承诺。奥巴马政府在《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明确表示将投资数千亿美元以调整能源结构,并做出205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低83%,截至2025年居民用电至少有25%来自于可再生资源的承诺。日本通过制定《新国家能源战略》,做出2050年碳排放量降低60%―80%,完成21项关键性环保技术研发的承诺。我国作为世界低碳舞台上的一员,恪守节能减排的诺言。一方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以及《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三大纲领性文件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斥资5 800亿元用于发展低碳经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做出2020年碳排放减少40%―45%的承诺。为评价发展绩效,2009年英国提出用“低碳审计”作为衡量发展绩效的有力工具,也激起了学术界的研究热潮。然而,低碳政策是否制定合理?低碳资金是否使用得当?如何衡量各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现行的低碳审计研究多以政府审计为主体,且集中于概念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其中前者包含低碳审计目标、动因和内容。近几年,已有学者以企业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在传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基础上,探究被审计单位的节能减排绩效,如碳排放水平、能源管理或用能状况、低碳技术的研发等,但以规范类居多,实证类较少,尤其涉及低碳审计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绩效的研究。有限的研究包括汪茹(2013)构建的以行为导向为基础的社会责任审计模式,该模式结合行为动机理论和 库尔特・卢因的“场论”,阐述和论证了其可行性。周兰和郭芬(2011)则重点阐述了低碳社会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和程序,强调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张凤元(2013)则提出从结构低碳、基底低碳和方式低碳三个维度进行社会审计的评价标准。周丹(2015)根据《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4版的出台,分析了与G3版的差异,提出要顺应“实质性议题”的潮流,加快完善我国社会责任审计体系。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通过查阅文献,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相关利益主体产生的影响,鲜有低碳审计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的相关研究。以债权债务关系为例,倪娟(2016)以沪深两市A股重污染行业2012―2013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披露环境信息会影响到银行信贷决策及债务融资成本,即披露环境信息的公司能够获得较多的银行贷款,且债务融资成本较低。刘荷萌(2015)则从债务期限结构的视角出发,以我国化工行业为样本,认为借款期限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负相关。然而这种影响也会延伸至投资者,沈洪涛等(2010)认为环境信息披露程度与权益资本成本呈显著负相关,该结论被杨宏宇(2016)再次证明,它把这种现象归因于投资者降低了对企业的预测风险水平。唐国平(2011)通过研究深沪市湖北省的上市公司,认为投资者更偏好环境信息披露程度较高的公司,且这种偏好程度呈现季节性特点。何玉和唐清亮(2014)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得出碳业绩不理想的企业,其碳信息披露水平与资本成本呈负相关的结论。姚圣(2016)通过选取我国不同期间的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了环境信息的披露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常凯(2015)则认为环境信息披露可能会给上市公司一定的财务负担,得出与企业市场价值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的结论。由此可见,环境信息的披露会影响到债权人、投资者的潜在利益。依照上述理论观点,提出假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