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艺术范文
时间:2023-04-05 23:3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字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字在首饰艺术中的运用也同样历史悠久。文字被运用于首饰艺术,是一种直接的情感寄托方式。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首饰中多出现“福”、“寿”、“平安吉祥”、“出入平安”、“健康长寿”、“长命百岁”等字样,多用于长辈与晚辈之间、恋人或夫妻之间、亲情友情之间、君与臣之间的相互赠予。
文字介入首饰是中国传统首饰艺术形式中的一种,但这种形式相比较更多的图形首饰(如云纹、龙凤等吉祥纹样),显得非常单调,工艺上通常仅为银、铜、铁等浮雕或透雕字体,千百年来并没有长足发展,而且这一类首饰的品位层次较低。大多存在于普通百姓中间。古代宫廷贵妇所佩戴的首饰一般很少见到有文字出现,而是在图形与材料美上极尽华丽繁复,并多由名贵珠宝与金银制成,这主要是由于穷苦百姓与王室贵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以及命运归宿的不同,而导致艺术层次品位上的不同。今天,文字用在首饰艺术表现中的例子也较为鲜见,更缺少创新。当然,这也并非是一种社会行业的必须,只是在自觉状态下,有少数艺术家将文字运用于首饰设计中,而且也仅仅是一种尝试状态。著名当代艺术家曾将他的“英文方块字”表现在首饰艺术中。确也达到了一种新奇、有趣、独特的效果。
笔者曾对相关首饰资料进行了学习与翻阅,发现国外的古代首饰中,文字形式的首饰造型也并不多见。这说明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在古代文化教育不发达的境况下,视觉图形比文字形式更能让人类接受是一种普遍的共性。今天,在设计与艺术高度活跃的西方,经过现代手工艺术运动的洗礼,西方艺术家们早已摆脱了传统艺术门类的束缚,使首饰艺术已成为了一种充满着无穷艺术魅力的独立艺术门类。而且,各类艺术家介入进来并创造出的现代艺术首饰更突破了传统首饰,的狭小范畴,而成为极富艺术特色、极具情感个性的艺术品,并且与诸多其它艺术门类一样,有着独立的艺术尊严。其中,具有文字元素的现代艺术首饰也成为了一种崭新而独特的艺术形式。
文字元素运用于首饰,艺术中,在造型手法上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将传统文字元素表现在特定造型的首饰作品上,文字字体本身并没有改变,且多为平面效果,对首饰作品起到了装饰作用;一种是文字造型本身的改变,文字经过设计师或艺术家新的造型设计,而且借助相应的材质及加工工艺,使文字首饰具有三维空间造型和更加丰富的质感美,创造出以文字为主体的首饰艺术作品。
横观当今的艺术设计各领域,从事文字创新工作最多且成效最显著的是平面设计与广告行业。这里可以提供三点原因: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公共视觉符号,其媒介传播力是巨大的,因而其受众也是最广大的,其它艺术形式很难与之相提并论;二,文字传播只需最简约的材料就可以来实现,包括在任何二维或三维的材料媒介上;三、文字内容传达给人的感知更直接,比具体图形更具宽泛的联想性,也具更多的创新可能。因此,在平面设计与广告领域,利用文字进行便捷的传播则是自然而然的事。与此同时,大众对文字的视觉美需求不可能只停留在文字的几种基本字体上,这就刺激了平面设计与广告行业工作者在文字创新工作上的力度和深度,而且远远走在其他艺术行业的前面。
香港著名视觉设计师靳埭强先生是将汉字艺术创新运用于现代设计的杰出代表。长期以来,他立足于香港这片东西方文化高度交融的独特地域,把中国民族文化精髓与世界先进艺术与设计理念进行整合与创新,特别是在汉字、书法、水墨艺术与现代设计之间进行了艰辛而卓越的探索,产生了难以胜数的优秀设计作品。他让世界对中国汉字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汉字不只是一种具有语言文字传播功能的方块字,更是世界文化之瑰宝。可见,每一位中国本土设计师,把汉字艺术与他所从事的专业进行结合与创新,使本土文化得以发扬,在专业作品上铭刻民族文化烙印,努力打造本专业在世界同一专业领域中的独特面貌与地位,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首饰艺术领域也同样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首饰艺术在西方的成熟是基于多元的近现代艺术流派的繁荣与现代手工艺术运动对创新意识的提倡,而中国本土首饰艺术在近现代的发展跨度是远远不及西方的。但是,学习西方现代首饰必须避免一味地模仿其形式美感,避免造成精神层面上的表浅。所以,在现代艺术首饰中体现本土民族文化特征,并将其发扬光大,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鉴于以上浅显的认识,我曾实践创作过一套文字元素的现代首饰《文脉――关于汉字笔画》(艺术胸针设计)。
对于文字,我认为它既抽象又具象。抽象是因为它是一种符号;具象是因为每一个字已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固定的意义,我们对每个字都有可能产生图形性的联想。如果从每个字形的整体上进行创意,则受该字字义的局限,导致表现内容的狭窄。我在对汉字的结构与笔画分析的时候,发现汉字的每一笔画本身都透着精致与灵气,点、逗、横、竖、撇、折、勾……每一笔画都有精气神在里面:点,活泼玲珑;横,平衡稳重,勾,睿智犀利……在视觉上极具造型美感,汉字笔画与首饰艺术有着相通的精致美。
在对创作主题的推敲上,我定义为《文脉――关于汉字笔画》是因为:无论在东西方,无论在各领域,只要有其发展历史,就有各自的文化发展脉络,而文字则是记载与传承文脉的最好途径。汉字,则是东方文明之文脉的最直接承载者。每一个汉字都由汉字所特有的基本笔画组成,汉字及其基本笔画的规范与发展演变过程更是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同时,也铸成了东方文脉。但在现时代,西语东渐,汉字似乎受到了些许冷落。发扬光大汉字文化,传承汉字文化脉络,成了时代不容怠慢的责任。
《文脉――关于汉字笔划》艺术胸针设计,是将汉字笔划与首饰艺术进行了设计重构,使汉字这种抽象视觉元素成为了与人亲密接触的首饰艺术,这有益于提高人们对汉字文明的关注,提高对汉字作为文化脉络传承系统的保护、发展与创新意识。突破以往首饰以装饰美化为主要功能,而承载着文化使命,是这套艺术胸针设计的最高期望。
在文字元素的首饰艺术创作过程中得出几点认识:
首先,文字在纸面上的书写与表现可以千变万化,但在表现于三维形态的首饰艺术中,就会受到很多的限制。这是视觉与触觉相互转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创作的难点。
篇2
在许多水书资料中明显可以看到笔画的书写形态,起笔有方有圆,收笔也是方圆兼有,笔画的形态也是有方、有圆,甚至还有呈三角等各异形态,这一点上它完全不同于甲骨文单一的刻写痕迹,有着浓厚的书写之意。曲与直是书法艺术中的又一对辩证关系,“画成其物,随体诘屈”,这在甲骨文、金文、铭文等篆书中都是常见的,而在水族文字中也时有出现。而有的字则是曲与直相间使用,为水书的书法艺术美增添了无限的美感。姜白石在《续书谱》中揭示过楷书的笔画的曲直之美:“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还说:“横画不欲太长,长则转换迟;直画不欲太多,多则神痴。”
刘熙载在《艺概》中云:“书要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也说:“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他还举例说:“唐贤真书,以渤海为最整,河南为最暇,然其飞翔跳荡,不殊草势,筋摇骨转,牵掣玲珑,实有不草而使转纵横之妙。凡以其用笔,较江左为直,而视后来则犹甚曲之故也。”
由此可见,曲与直在书法创作和欣赏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们不仅是技法体现、字形的变化,更是书家心里情绪的表达和抒发。而这在水书文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水书中的许多字的书写都是曲直相间,例如水书中的“鸟”,用两个不规则的圆圈代表鸟的头和身体,用几个短小的直画代表鸟的嘴、脚和尾巴,还有一个点表示是鸟的眼睛,曲与直表现得尤为明显。另有“贪”字的写法是两笔弯曲的笔画呈对称书写,两个直画上下分布,上横短下横长,与我们标准楷书的横画书写规则还有点相像,使整个字在平整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稳重。又如水字的“武”“廉”字,都是曲与直的组合。
丰富多样的结字
因为水书与甲骨文有着古老的渊源,所以它与甲骨文一样有着结构上的形象美。众所周知,甲骨文中有许多都是象形文字,从艺术角度来说,大有汉字图像的意味,水族古文字也亦如此,有许多的象形文字,如“猪”“牛”“马”字等,即使不懂水族文字,也不难从这些字的字形中看出其代表的动物。而这些字虽然看似简笔画,却以细微而主要的笔画变形来区别字义,使得看到这些文字的结构和结体,便给人以艺术形象美的体验。关于“结体”在《书法大辞典》中有这样的解释:“指字点画之间的联结、搭配和组合,以及实画和虚白的布置。”水书的字虽然不多,但大都姿态各异,风貌不同。既有照物画形的象形文字,也有因字立形的方块文字,有的字见方,有的字见圆,还有的字呈倒三角或是不规则的几何形体,总之是形态万千,规则与变化并存。在书法美学中有诸多的结体辩证关系,其中“欹”与“正”“主”与“次”在许多经典碑帖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水族文字中亦有多方面体现。关于“欹”与“正”的论述,刘熙载曾说:“书宜平正,不宜欹侧。古人或偏以欹侧胜者,暗中必有拨转机关者也。画诀有‘树木正,山石倒;山石正,树木倒’,岂可执一木一石论之。”
如在水族文字中“册”字、地支中的“辰”字,册字不是方方正正、整整齐齐的左右对称,而是呈左低右高之势,像有一条丝带在随风飘动,看似歪斜,却因右边的笔画往下弯曲而给整个字以无限延伸之势,并不会使得字势倾斜。在水书中,“辰”字的写法很多,但是也跟甲骨文、金文、铭文等篆书字一样,水族文字也有许多的异体字,将字写反、写斜、写倒的情况时有发生,但这丝毫不会给字体的美观带来影响。
关于“主”与“次”的看法,清代朱和羹说“作字有主笔,则纲纪不紊。写山水家,万壑千岩经营满幅,其中要先立主峰。主峰立定,其余层峦叠嶂,旁见侧出,皆血脉流通。作书之法亦如之,每字中立定主笔。凡布局、势展、结构、操纵、侧泻、力掌,皆主笔左右之也。有此主笔,四面呼吸相通。”这些都是虚实相生的书法境界,而水族文字亦是饱含着这一书法美。例如:水书中的“时”字和“甲”字,“时”字书写时突出撇,又长又粗,“甲”的书写突出竖画,两个字的其它笔画均是短而稍细,类似于这样的字在水字中还有很多。
自然巧妙的章法
水族文字因用途不同,所使用的书写材料也是不同的,有世代流传作为族谱书写在纸张上的书,有祭祀或节日时书写在布匹上的,也有筑刻在墙上或是石头上的,还有是雕刻在牛角等作为装饰品的,但无论是哪种章法布局,都给人以淳朴自然的美感。丰子恺曾在《艺术三昧》一文中评价吴昌硕的字道:“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个别笔画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一枝独秀不算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书法的章法美就在于它不是单个字的审美欣赏,而是一个全体美的组合,它的书写法度并不在于一个字、一行字,而是在于整幅作品的安排和布局,水族文字正是体现了这一章法美,水书中有的书写章法属于书法中的竖有行横无列的形式,这其中有平整、有欹侧、有疏朗、有张扬,虽然不懂水文的人并不知晓它具体讲了什么内容,但却可以明显地感知到这幅字所传达出来的干净、清爽的自然美感。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提到:“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米芾)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王羲之)《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古人在作书时,是很讲究章法布局和艺术欣赏的,并也因此形成诸多的书写形式,其中扇面就是一个至今得到许多书法爱好者青睐的章法形式,可是扇面的书写并非易事,既要让整幅字有扇的形状,又要有适合的书写内容,当然在写的过程中纸是歪斜而字要写正的难度那就更不用说了,而水族文字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巧妙。现保存下来的水书扇面一般是文字是扇面的一个部分,它巧妙的在扇面的中心位置画上圆圈,这样就可以为后面的书写提供一个很好的参照,而整幅字以这环形的圆圈向四周扩展,呈发射状,像是俯瞰一把打开的伞,由密到疏,最外面则配之以相关的龙图腾,这样使得整个作品自然天成,混为一体。清刘熙载《艺概》则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帖,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又说“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
无论是大字还是小字,是整幅满篇的许多字还是仅仅一个单字的作品,水族的文字都是讲究相互避让、相互呼应的,无论是单个字的结构安排,还是整幅字的章法安排,都体现着书法欣赏的章法美。
书画结合的形态
篇3
语者,说也。语文,便是要说文,要解说文字意义,晓畅文章道理,让孩子们识得祖先所造之字,懂得个中道理,这是学校设立语文一科的最低要求。这从人教版六年级的语文课文中便有所体现,例如此册课本设立了热爱生活(“人生感悟”专题)、热爱民族(“民风民俗”专题)、热爱国家(“深深的怀念”专题)、了解异国文化(“外国名篇名著”专题)、热爱科学(“科学精神”专题)等方面的专题。但是应该看到的是现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越来越多大家之作,这些文章短而精悍,道理通透,文字优美,更有甚者可以说字字珠玑,古今诗歌也尽选意境清新,恬淡雅致的,这样看来只是让孩子们识得一些字,懂得一些理便是白白浪费了这些瑰宝般的文章了。这些文章就是一个个的艺术品,它们需要所有者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而不是用去市场买蔬菜的市侩品位去丈量。那么教师该如何带领孩子们进入文字艺术的殿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带领学生学会品味咀嚼文字
这个环节就如教牙牙学语的孩子吃饭一样,首先要从最基本的饭食品尝,告诉他们那些如白雪的米粒比乳汁要好吃,它从坚硬变得柔软后香气如何的隽永芬芳,吃到嘴中是如何的可口难忘,当他们垂涎欲滴之时第一步宣告大功告成,然后就告诉他们如何咀嚼才能品出个中味道,随后再让他们品味别的菜肴,最后让他们举一反三,独自尝出属于自己的佳肴。小学生就是那个要学吃饭的孩子,我们的课本就是最基本的白米饭,文字的品味欣赏就从此处开始。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为例,文质兼美的文章就很多,如在《匆匆》一文讲解中,老师可以事先让同学们写时间过的快,字数不限,不可叙事,只写感觉,同时老师自己将这篇文章的骨架挑出,不带任何修辞的写出剔除文字之后的东西。然后在下次上课的时候先对学生所写进行点评,再将自己写的那些毫无文采的文字骨架给学生看,接下来就可以引出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了,当讲完课文之后孰优孰劣自见分晓,这样让学生在课文讲解中就可以体会到丰满的文字的魅力所在。除此之外,诗歌的讲解让学生领略文字意境是个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古代诗词讲究情景意的交融,讲究含蓄婉转,这让学生进入文字审美更能推进一步。
二、带领学生寻找文字的美丽
语文无处不在,课堂是语文的一个栖居之地,但是却是最微弱最不舒适的地方,想让思绪飞翔,文字翩飞,就不能让学生只是囿于一方之地,应该让他们积极的在生活中去寻找语文的身影,街角建筑的对联,梧桐背后的小店,漂亮饰品袋子上的话语,华美手机的广告语,自己喜欢的歌词等等,驻足细观,文字便周身围绕,香气盈鼻。其中笔者最喜欣赏便是那些文采飞扬的歌词了,近年来中国风歌曲从街头吟唱到了巷尾,学生对这些流行风该是如数家珍的,不如就顺了他们的意,在教学中加入歌词的欣赏。在讲古典诗歌之时便寻些时下流行的而意境与诗歌相似的中国风歌曲加入课堂,如在讲到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之时,教师们完全可以找后弦的《若相惜》来辅助课堂教学。歌词如下:月瓣似乎凋谢倒映在那湖边点亮湖面一个圈一个人的感觉静静的看着天不知道天有多远像出列的孤雁游弋在白云间划不完美的和弦屋檐上冒着烟对烟囱说再见这一去就是永远多少离恨昨夜梦回中画梁呢喃双燕惊残梦月斜江上棹动晨钟前梦迷离渐远波声笛声悠悠春去匆匆这个歌词写出了离别之后的思念,而课文之中的则是送别的场面,笔者认为是很好的一个补充,而且教师若是课堂时间控制的好的话,完全可以由此及彼的讲一些古代送别习俗,诗歌中常用的离别意象,让学生走进文字创造的意境殿堂。除此之外,一定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己慢慢走上寻找文字之旅。在学习这些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找来这些诗歌的录音,放给学生听,在优美的语音中,学生更能很好的体会诗歌的意境,然后联系整篇课文,对于文章中的语句,字词的运用更熟悉。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养成这种习惯后,学生在自己写作文或者是日记的时候,会写出来很好的文章。
三、让文字的华美倾泻与笔尖
篇4
回到两河流域,这里曾经是文化和艺术的中心,而这里诞生的象形文字就数不胜数,而主要的有埃及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在这些流域的文字有着共同的特点,人们开始说话,音节十分紧凑,在这些音节的书写中,人们以图画代替,元音和辅音代之以不同的图画,显然,中东的人们在文字的写法中石以归纳为主,在很多的元音和辅音的代替符号上采取了日常我们能经常看见的用具。在这些我们能看见的符号中手法较为写实,在古埃及人的观念中,语言和文字的发明都是神创造世界的一系列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文字的书写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符号的清晰形状,立体感甚至是空间,可以说埃及的象形文字是表音和表意的结合,而在其单行道的发展道路上,表音占了很大的部分,而在其书写体中,文字是通过直接的绘画方式表现的,这和古希腊的艺术精神如出一辙,讲究理性,讲究科学性,在归纳和总结方面是其主要的特点。再来看看楔形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单位符号的重复、排列和重组,而这些重组甚至能表意和表音,在《伊楠娜与恩基》这部文献里,我们已经能够看到重复的符号的神奇,它不同于埃及象形文字的写实,也不同于汉字的归纳,这是古老而神奇的文字。而这些抽象的符号所体现出的艺术精神在当代的抽象艺术巾得到了体现,我们可以从象形文字的艺术精神中对现当代的艺术有一个较为本质的了解。
甲骨文是中国的象形文字,王国维认为: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同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之中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索地。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在东方的象形文字中,造字是以表意为主的,无论是传说还是史实,每个象形文字都有一定的出处和史实的根据,无论是结绳还是八卦,或是刻契都体现出了东方象形文字的神秘,作图与作书是密不可分的。
无论是楔形文字的起源传说,还是古埃及或汉字的起源传说,都以文本形式流传至今,古代文字起源是个长期的过程,早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就开始在各种器物上绘画或刻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图像,在所有的这些象形文字的比较当中,我们发现:苏美尔人和古埃及人的文字起源观属于文字神造论,而中国古代先民的文字起源观属于英雄造字论,或圣贤造字论。神造字论,无中生有,一蹴而就。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文字,没有产生途径可言,相反,人问的圣贤不可能有心想事成,无中生有的神通。他们的圣贤之处在于体现了继承传统、完善旧制方面,因此,无论是“易之以书契”,还是“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都是继承传统、完善旧制,进而通过改革达到创新。
篇5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确,正因为是艺术,它就少了技术的确定与规范。而多了一种变动不居的多变性与创造性。并且,一旦试图用文字固定下来时,教学艺术本身原本所附着的在场感、情境性、模糊性。便在不经意间被过滤了、剥离了。剩下的,只能是对课堂现场的一种事实层面的还原,而少了对教学艺术本身的生动再现。就像是面对一部经典的电影,仅仅阅读剧本,即便是最完整、最翔实的剧本。也无法让我们真实把握电影艺术的全部魅力一样。作为课堂的亲身经历者,我试图做的。正是这样一种再现与还原的工作。
记得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全部魅力,大致就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在我看来。陈老师所执教的“口算”一课,倘若需要透过文字找回那些被过滤掉的成分,大概莫过于此。
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口算这一内容并不具有多大的内在思维挑战性。即便是外在情境包装的空间与可能也不大。无疑,对教师而言,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不觉得枯燥已属不易,而要让学生真正乐在其中、欲罢不能、流连忘返,更是难上加难。难能可贵的是,在陈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被唤醒的思维激情、被激励的交流欲望以及在课堂上呈现出的一种被深深鼓舞的生命活力与状态。
回到课堂的真实情境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唤醒、激励与鼓舞。首先源自于陈老师对学生思维水平、认知规律以及童性的一种真诚体察与深刻把握。用她的话来说,“孩子好玩、好胜、好强,喜欢接受挑战,那我们的课堂就应该顺应孩子们的这些天性与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中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事实上,面对教师充满期待甚至带有一些智力“挑衅”的引导,“早听说咱们班同学口算特厉害,所以准备了几组题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别急,这几题都是我们学过的口算加法,如果把这几题加点难度。你们还会做吗?”学生能不激动,能不主动人套吗?难怪有人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某种意义上就要学会“忽悠”。我以为,陈老师显然深谙此道,并已在课堂上驾轻就熟。
其次,这种唤醒、激励与鼓舞。还表现在陈老师对孩子真诚的爱、欣赏与认同上。没有什么能够比在课堂上获得教师最真诚的认同更让孩子感到鼓舞与激扬的了。你们真会动脑筋,想得多好啊!嗯,难怪你填得这么好!原来你非常会思考!……当俯拾皆是的类似评价充盈在课堂上时,我只能说,它构成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是一种饱含着期待、激励的“学习场”。事实上,在这样的学习场上。我们的确见证了学生内在潜能的释放与张扬。
最后,这种唤醒、激励与鼓舞。还体现在陈老师对具体思维进程的准确引导与巧妙点拨上。离开学生思维活动本身的有效推进与纵深发展,再热烈、激扬的课堂学习氛围都不免落于空洞、流于形式。对此,陈老师显然保持着必要的警惕,并用她灵活多变的教学驾驭,演绎出自己的独特思考。当学生的思维陷入僵局,她即时介入。一笔荡开,学生顿觉豁然开朗;当学生的理解集于一端,而对更多新的可能性熟视无睹时,她总能四两拨千斤,巧妙拨开思维迷雾,将学生的思维领入开阔地带;当学生的认知遭遇挫折,她总能不慌不忙,耐心倾听,并在最适宜、最恰当的时机春风化雨般地给予巧妙点拨与纠正
篇6
关键词:PS平面设计教学;文字构成;教学原则
平面设计在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我国人才市场对于PS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基于对PS平面设计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深入调查发现,文字构成和艺术设计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所以,在PS平面设计教学中对文字构成艺术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PS软件与PS平面设计
1.PS软件
PS软件指的就是Photoshop软件,该软件可以支持多种图像显示模式和色彩模式,而且还能对平面图片进行多层次的处理。PS软件具有的图像变形功能和影像过滤功能,可以使平面图像呈现出多种奇幻的视觉效果,这是其他众多平面设计软件不能媲美的。因该软件具有的优越性,使它成为很多设计领域从业人员的首选。文字构成是平面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应用PS软件对文字构成进行艺术设计,不仅操作非常便捷,同时还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2.PS平面设计
PS平面设计就是应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平面设计工作的开展。设计具体指的就是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策划,平面是策划具体呈现的形式,在一个平面中需要应用众多的视觉元素,将所要表达的思想体现出来,其中包括文字、图形、颜色等众多内容,使得观看者可以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你所要表达的思想。可以说平面设计就是将图形、文字和颜色进行设计和组合的过程。平面设计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具有深厚的内涵。从范围层面来讲,能够用来印刷的都与平面设计有直接的关联。从功能层面来讲,能够以人的视觉感官为切入点,进行情感表达和信息传达的都属于平面设计。例如杂志封面设计、报纸版面设计、条幅设计等等,平面设计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平面设计与美术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因为它不仅仅要求设计人员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同时,对于现代科学技术还应具有一定的了解,是审美性和实用性同时兼备的。平面设计想要不断地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的实际需求,就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创新。
二、文字构成艺术设计的教学原则
1.注重文字的可识性
对于文字构成设计,设计人员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设计的文字可以让观看者认识,了解文字的意义,可以将思想或者是情感进行准确的传达。如果文字设计过于抽象化,一味地追求创新,那么就不能良好地传达信息。这样的文字构成设计虽然在创新方面和审美方面都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文字具有的可视度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这样的文字构成设计也是非常失败的。文字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内容和思想进行更好的传达,不仅可以给人视觉上的震撼,同时还能给观看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无论怎样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需要以文字的识别性为重要基础。具体的要求就是文字的字形和结构不能模糊不清,不能让观看者识别不出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意义。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教会学生严格地把握文字的可识性,绝不能以牺牲可识性这一基本原则来追求设计的新、奇、特。
2.文字构成艺术设计的适合性
文字构成艺术设计最为主要的作用就是对信息进行表达。文字构成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不能忽略的一点就是主题的受众要求,使得文字构成设计与想要传达的内容相契合,不能脱离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也不能与实际表达内容存在任何的冲突,或者是歪曲想要表达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众多品牌广告的平面设计作品展示给学生。因为每一种商业品牌都具有属于品牌自身的精神和内涵,文字构成设计需要将这些内容准确、全面地对消费者进行传达,使得该品牌的产品可以吸引消费者,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学生在观看设计效果图的过程中也会对文字构成艺术设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1)柔美型的文字构成设计教学
文字构成的整体线条非常的流畅,能够给人一种柔和亲切的感觉,同时还具有高尚、典雅的特点,这样的文字构成设计被称之为柔美型的文字构成设计,在化妆品、餐饮服务、生活用品等方面非常的适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对学生讲述该类型文字构成设计的适用情况,可以应用“飘柔洗发水”这个设计作品对相关的教学内容加以讲述。很多的学生在生活中都使用这个牌子的洗发水,这则广告中的文字构成设计就是典型的柔美型。在技师院校平面设计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促进学生PS平面设计学习成效的提升。
(2)挺拔稳重型的文字构成设计教学
字体构成设计整体非常的规范,字体的结构布局能够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而且很有力度,对于观看者的视觉能够产生巨大的冲击。教师可以选用“AK-47”饮品广告设计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述。“AK-47男人鸡尾酒”这一广告设计在文字构成方面,主要就是应用黑白两种颜色,“男人鸡尾酒”选用的颜色是绿色,非常的醒目,并且给观看者一种非常简洁明了的感觉,全黑背景使得白色字体“AK-47”更加硬朗,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一个能够被称为成功性、艺术性的文字构成艺术设计,不仅能够将主题内容和思想清晰地进行传达,同时还能对人的视觉造成巨大的冲击,使得观者印象深刻。将文字构成艺术设计与商业广告、公益广告设计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增强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信赖程度,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课教师,应该时刻把握市场脉搏,紧跟时代潮流,吸收新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为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做贡献。
篇7
(一)汉字定位与艺术设计的形象战略关系
汉字的字体设计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最突出的特点是易于识别,充分体现了产品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等视觉语言特征。汉字的字体设计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是企业文化与品牌形象的整体而简练的概括,汉字的字体设计在艺术设计中无论表达什么、指示什么,无论是寓意还是象征,含义与企业文化都应是相统一的。在艺术设计中,既可以利用汉字的字体设计作为诠释商品属性的媒介,通过改变字体本身外形和字体的结构进行图形化处理;也可以从版面空间排版关系上进行合理利用与调配,即将文字看作是最基本的点、线、面元素加以编排设计,使其具有极强的形式美感。但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从文字本身去寻找可以运用的图形元素,根据商品属性进行汉字图形化字再设计,增强商品的视觉表现力,体现出产品品牌的风格形象。
(二)汉字的设计定位与艺术设计的视觉形象关系
有时候主题文字的图形化在艺术设计中占据了一大部分甚至是全部,这种主题文字本身的图形化设计可以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对字体进行增减笔画、添加装饰或改变字体结构来拓展字体形象,强调字体所传达的深刻含义和视觉效果。
二、汉字字体设计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汉字字体设计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从概念上来说,面的形成是由线的移动轨迹所产生的。面的不同分割和布局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可以产生轻松感,也能形成压迫感,映射出不同的视觉动势。主题文字的存在使整个包装版面相当生动饱满。以面构成时,统筹各元素的关系和画面的和谐,在必要时甚至可以在包装上做出些空白处理,在立体包装上,还可以将文字编排进行两个平面之间的跨越,增强视觉张力和艺术效果。汉字的字体设计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书法字呈现书法的笔墨意韵具有一种流动方向性,不可重复的书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化的表现,是一个以时间带动空间,以动作过程带动视觉的表现方法。如:下图3的茶叶艺术设计就是以书法字呈现,中国文字的古韵将茶叶的绿色韵味充分体现出来,艺术设计是产品投放市场的首要印象,下面的茶叶包装给人焕然一新的初步印象,引起消费者的好感。2.拆分文字笔画将一个或者多个中文字的笔划进行拆分,结构重组,这时文字的识别性降低,但是图形化增强,一般需要注释。拆分后重新组合的文字失去了直白的解释功能,但新的图形形态具有更加深刻的寓意。如图4的月饼包装,“回”字的巧妙变换,充分体现了月圆中秋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美好愿望,包装生动、形象地传达了产品的主体思想。3.文字留白汉字字体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可以突出产品的亮点,体现在平面广告的构成要素的差异化创意方面。汉字字体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形状、大小、色彩、深浅,发散,组合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和心灵感受和不同层次的艺术魅力。近几年来商业广告设计艺术中汉字字体的表现形式获得了多角度的视觉效应,显露时代风格。如图“5花开富贵”礼品袋,清新简约的字体和简洁,四周的空白留给消费者适当的想象空间。在立体包装上,还可以将文字编排应用于包装与产品之间的跨越,加强包装与产品之间的联系“。花开富贵”礼品袋的包装设计中选取具有东方古韵的折扇汉字字体装饰,在外包装上,生机勃勃的蝴蝶和牡丹清晰了反应了礼品的高雅,在“花开富贵”三个字的运用上,利用不同的字体、字的不同大小突出的特色品牌,整个包装采用文字图像化的设计,除了保留花开富贵文字标志、红牡丹、蝴蝶外以及少量的商品信息外,几乎不再运用任何的图案装饰,整体包装效果简约鲜明,达到优雅的视觉效应和心理效应,传达了源远流长、品味生活的一种从容态度。这种充满文字图形化的设计使得整个包装更加突出品牌形象,成功地在其功能和情感诉求上达到了一个平衡考量。
(二)汉字字体设计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汉字字体作为网页设计的一种元素,直接影响着网页的整体形象。汉字字体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作为一种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带来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效应。在隶书与楷体、黑体与宋体之间浓淡变化形成缤纷的色彩层次,字体的线条为虚实相生,字体的大小、粗淡可以随意调整,使网页艺术设计产生出悠远豁达之意境,将中国汉字的意境融入到新媒体传播中。
(三)汉字字体设计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将汉字字体以标记、点缀、插画形式应用在书籍装帧中,带来焕然一新的效果,对汉字字体文化也起着传播的作用。无论从装饰性还是艺术设计的设计运用上,都继承了汉字字体的线条特征表现出来的灵动韵致。书籍中的汉字字体插图,营造了文化、活跃的氛围,使书籍焕发活力。如《星火燎原》一书选用了的狂草,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不用其他元素,仅凭这四个字已经凸显出书籍版式设计的特色。另外,有的书籍装帧采用了书法家的书法来题写书名,由于书法家的知名度和对书的理解与创作,提升了书的艺术个性;有的将书法字体与图书的内容、构图、图案等元素搭配,并在边缘关系处寻找新的灵感融入主观的意念,书籍装帧的效果就更加富有感染力。
(四)汉字字体设计在唱片封套设计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根据汉字字体提炼出丰富多变的图案,通过线条组合,可运用到与中国的唱片卡套设计中,如图6的唱片卡套设计不仅仅要是汉字字体的引用,还是对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继承。随着音乐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艺术设计的开发,汉字字体文化开始以唱片卡套这种形式随着唱片的热卖以更快更新的渠道传播,使汉字字体艺术与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接轨,实现音乐与画的和谐共存,让唱片外观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又不失时尚气息,既反映出唱片音乐的主题,又使唱片封套充满了文化底蕴。
三、结论
篇8
—题记
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哪怕是一首歌、一本书、一幅画、一件瓷器,又或是一件毫不起眼的手工艺品,都有着艺术的独到魅力。凡此种种,呈现了艺术之美。有的虽很渺小,却也是一位有心者倾注了无限热情的产物。让我们走进艺术的殿堂去聆听最优美、最婉转的艺术之歌吧。
小说,想必是艺术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其中,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一定大受欢迎吧。《狼王梦》、《疯羊血顶儿》、《斑羚飞渡》等着作引人注目。也许大家也很好奇,为什么平时认为很普通极为常见的小动物,在作者沈石溪笔下却可以具有灵性。狼是凶残的象征,而在他笔下狼成为了有灵气、有爱的狼,将母狼紫岚的母爱和望子成龙却恨铁不成钢的内心跃然纸上。这当然得归功于作者的丰富想象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但真是这样吗?不,还有那颗对艺术的执着和崇高的热爱与信仰。
一本书,里面注满了灵动的文字。一部着作的诞生,是作者凝结了作者的血与汗。同样,一幅画也是艺术之美的完美体现。不同的画有不同的意境,但不同的意境是相同的艺术之美!
达·芬奇大师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能闻名于世是因为这幅画的技艺高超,画中的蒙娜丽莎端庄秀丽,秀外慧中,却平易近人,近瞧细看让人眼前一亮,心扉一振。身后的背景更加显现出了画境的神秘与深邃,只看一眼,也能将这永恒的的美永远定格在心灵深处,
成为你灵魂的一部分!你有可能会想,自己小时画的作品与大师的作品比起来,根本是遥不可及,甚至没法比,虽然艺术成份不高,只是七手八脚地乱画一通,而这也同样是我们注入了想象力(虽不能想象那深邃奇异的背景),儿时的童真,以及对艺术的喜爱(尽管那时还不知道啥时艺术),但只要要了这份心,画的画永远是最好的。
篇9
一、有关论点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是较早讨论这一问题的学者之一。他指出,汉字书写之所以成为艺术,取决于两点:一是毛笔,二是中国字起始是“象形的”。①对于第一点,几乎没有反对意见;而对于第二点,后来的专家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李泽厚、刘纲纪先生主编的《中国美学史》认为:“作为指意的文字符号,它不可能是对所画物的一种具体逼真的描绘,而必须是抽象化、形式化、概括化和规范化的……这样创造出来的文字,一方面是一种指意的符号的创造,另一方面又以一种抽象概括的方式表现了不同自然物的形式结构,使自然物的感性形式的美渗入文字的形象之中。我们看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它是文字,同时又是一种合乎美的形式规律的创造。这正是中国文字发展成为一种艺术的根本原因。”②这里重视的是其抽象性、形式规律的创造特征,显然,与宗先生的重视“象形”的观点是有所差异的。
聂振斌先生以为:“主要在于它的方块结构,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独立意义,再加上书写工具是刚柔兼备的毛笔。方块结构主要由点线即横竖撇捺点钩挑等因素构成,每一个因素也有众多的写法,所以由点线组成的汉字一点也不呆板,完全符合多样而统一的形式美原则。”他还进一步比较说:“拼音字是线性的排列,视觉空间为一维,而方块汉字是平面结构,视觉空间为二维(隐含着三维性)。”他并且明确反对“象形”说,认为:“中国的书法艺术,不是借助文字的‘象形’而成,而是给了文字以新的形象——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形式结构的动态美,诗意文学的意境美,这一切组成了一幅人生自由的生命形象。”③
刘涛、唐吟方先生主编的《中国书法史幻灯片说明》中提出:“文字初始阶段的象形性质仍然顽强地制约着抽象的刻划符号,使早期的抽象符号这一极的发展保持在块状的结构形态中,不致走向线性文字一途;另一方面,抽象的刻划符号因其简约实用,它又制约着象形性,促使象形字在实用中不断省略状物的细节笔画,存其主干,将象形字导向线条化、符号化的轨道。这样的互为制导的矛盾过程,使方块状的汉字既是抽象的点线符号,又是丰富的结构形态。这一特点,也孕育出对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规定性:它是点线的艺术,形态上是块状的结构完形。”
这些思考都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如何看待其间存在的差异呢?
二、象形的意义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汉字的象形性质到底作用何在?上述专家的意见,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一、宗白华先生,认为其作用是决定性的;二、李泽厚、刘纲纪、聂振斌先生,强调其形式结构,不由象形性立论(李、刘,但同时指出文字中已经渗入了自然实物的感性形式的美),或明确否认象形性的决定作用;三、刘涛、唐吟方先生,强调抽象性与象形性的相互制约。
从世界范围来看,早期文字都具备象形性,如古埃及文字、巴比伦文字等,但它们却没有孕育出书法艺术来。由此浅显的现象,似乎可以得出比较明显的答案——象形性不是书法艺术性的决定因素。然而,问题又决非如此简单。
可以这样认为,象形性仍然是基础、根源,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强调象形性的同时,应该进一步强调汉字是由象形逐步走向表意,而其它文字则从象形走向了表音。走向表意之后的汉字已非象形字,却与象形有着较表音文字密切得多的联系,象形字的许多特点,被表意的汉字所秉承,而这些特点,恰恰是汉字的艺术素质的基本方面。因此,象形性在汉字书写成为艺术的历程中远非可有可无。
一方面,正如李泽厚、刘纲纪先生所说,汉字“表现了不同自然物的形式结构,使自然物的感性形式的美渗入文字的形象之中”。这话稍嫌抽象笼统。具体说,象形性在汉字发展的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艺术素质。
在古文字阶段,尤其是小篆以前,汉字随体诘屈,“自然物的感性形式的美”以一种相对直观的形式存留于汉字的表象,宛然可抿,触目可识,即使远离千年,相隔万里,仍然无碍于理解。这种特点,容易使人们在阅读时产生对自然万象的美的联想,从而有可能越过文字字义而直接进入对其形式美的欣赏、玩味,并进一步提出在书写的表现自然美的要求——这可能就是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理论常用比拟修辞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这个推测成立的话,则不妨说,正是早期文字的象形性,培养了人们对于汉字的形式美及其内涵的认识能力,为后来进一步对汉字书写提出更高的艺术要求奠定了基础。
到隶楷文字阶段,象形因素大大削弱,汉字完全由点画构成,但并不能由此而完全否定象形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隶楷文字中,仍然可以体会到来自象形因素的内在支持。隶楷文字的许多造型,都是象形文字的合理演化结果,它本身仍然遵循象形文字的许多造型原则。
隶楷文字是表意的,但其“点线即横竖撇捺点钩挑”来自象形文字中描摹事物外形轮廓的线条,在象形阶段积累的对“不同自然物的形式结构”和“自然物的感性形式的美”的认识,并未消失,而是上升为对“合乎美的形式规律”的自觉运用,并体现在汉字的构成之中。隶书形体的横向开展,对左右对称的强调,波尾的极力纵逸,本身都有很高的内在艺术构思;楷书纵长的体势,本身也是经过长期的提炼、总结出来的最佳体势。它们的艺术性,不像古文字那么直观,但却比古文字处在更高的阶段——体现在对形式美规律的合理运用上。
聂振斌先生强调的“方块结构”这个特点确乎是非常重要的。甲骨文呈长方形,金文基本为正方,小篆为长方,隶书则呈扁方,至楷书最终定型为长方。字形独立,使每个汉字自身形成一个自足的形式构成,点画的安排成为形体结构的首要因素——这就是后来书法三要素之一的结构问题。当结字成篇时,又必然引出另一问题,即字与字之间的组合问题,这就是后来书法三要素之一的章法问题。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它恰恰是由早期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象形是源,“方块结构”是流。抛开象形性,就无从理解其特殊的“方块结构”是如何形成的。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正如聂振斌先生所说,“汉字一点也不呆板,完全符合多样而统一的形式美原则”,换句话说,就是汉字的形体具有足够的丰富性和可塑性。
首先,汉字构形的基础部件——笔画,本身是丰富的,“永”字八法规定的不过是其基本形而已,在不同的位置上,相同名称的笔画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形式特点,而经过组合之后,又能衍生出许多其它形式特点。
其次,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形成不同的字体,各个字体之间的点画系统、结构原则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使其形式更加丰富。形式是艺术的基础,犹如语言之于文学,是否具有足够丰富的语言,是形成一门艺术的必要条件。西方表音文字、甚至东亚取材于汉字偏旁部首而创立的韩语、日语之所以无法独立发展成为一门书写艺术,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形式的贫乏、简单。汉字的形式美因素丰富多彩,其根源就在于汉字由象形走向表意。这使得其形体的来源不全是约定的,而是通过“师法自然”获得的,约定不免简单,而自然则是无限的。师法自然并将从自然中获得的形体丰富性的特征坚持下去,使汉字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从而为人们在书写时发挥创造能力提供了空间,为人们展现自己的审美追求准备了足够的“语汇”。
三、表意的意义及抽象性问题
如果文字始终停滞在象形阶段,而没有后来以表意为特征的今体文字,那么书法艺术将是一种什么面目呢?这是难以想像的。在春秋战国时代,曾经风靡一时的美术化篆书,曾被有些学者看作我国书法艺术自觉追求的开端。但后来书法艺术并未沿着这种道路发展,相反,却朝着越来越远离美术化的道路演进。其根本原因在于后来文字的表意性质。不能否认,象形阶段的文字,在形式上虽然比较丰富,也具有足够的艺术性,但是相对于表意阶段的文字而言,仍然有许多局限。这主要体现在点画发展并不充分,使“笔软则奇怪生”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此而导致其造型意识越到后来,越与工艺美术的造型意识相接近。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文字的表意化,文字书写确实有可能沿着工艺化的道路向前发展,最终成为一种工艺美术,而可能不会出现现在这样以点画、结构和章法诸形式来传达艺术内涵的书法艺术。汉末的书家们,所热衷的是形式多变的草书,而非象形意味强的篆书,其意义已经显示得很充分了。然而,这条道路,是由抽象造成的吗?
从表面看来,似乎是这样。因而刘涛、唐吟方先生把早期抽象符号和象形符号分作两极,强调其互相制约。但文字学界并不认为两种符号之间存在直接的相关性。从时间先后来说,这种相关性存在的可能性也确实比较小。因此把抽象符号看作是一极,是对象形性走向过于写实的制约力量,这在理论上缺乏足够的依据。真正的制约力量来自文字本身的工具性特点。文字用于交流是思维和语言的符号,它绝不允许走具象的逼真写实的道路,这种规定性可以说是先天的。对此,李泽厚、刘纲纪先生的观点是重要的,他们认为:“作为指意的文字符号,它不可能是对所画物的一种具体逼真的描绘,而必须是抽象化、形式化、概括化和规范化的。”刘、唐二先生虽也提到了“实用”,但可惜把抽象性作为了主要目标。
四、对汉字艺术素质的表述
问题在于对象形、表意性质的理解。象形与抽象并不对立,表意也不等于抽象。抽象与具象对立,象形、表意都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早期汉字的“象形”本就不能同具象的逼真写实画等号,因而,其本身就具有抽象性质。除少数族徽文字的写实性较强外,大部分文字的象形都和具象写实有着相当大的距离。从象形走向表意,隶楷文字点画的形成,不是抽象力量的作用,而是实际书写过程中手的生理特点与毛笔的物理特点综合作用的结果。重要的是在走向表意的过程中,汉字没有抛弃象形阶段所积累的形式资源而变为纯抽象,而是充分发挥并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的形式体系。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汉字艺术素质的根源在于其由象形走向表意,从而使得汉字具有两大特点:一是通过吸收自然物的感性形式的美使汉字形象本身具有相当的艺术性,一是始终与自然物之间存在或显或隐的联系,使汉字具备形式美的足够丰富性和可塑性。
五、余论
还值得提出的是,由象形而表意,始终与自然物保持联系,使得汉字具备一个潜在的特质——为人与自然、社会的沟通提供了一条通道。在人们的心目中,汉字是来源于自然和社会的,象形的早期文字是如此,后来“不象形的象形字”也是如此。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有很多时候是通过汉字的形体来获得的。以汉字的部首来说,汉字字形虽然繁多,但可以被归纳到一定数量的部首中去。在人们看来,这些部首不仅是对汉字的分类,同时也是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分类,从而成为人们认识自然与社会的一条途径。这种认识使人们对汉字长期保持一种敬畏心理和神秘心理,对汉字的使用一直非常的慎重。以这样的心理为基础,人们在书写汉字时,对它进行特别的艺术加工,便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中国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专门的书写教育,对文字的研究,也一直是中国的一种重要的专门学问,原因或与此有关。更重要的是,中国人进一步将对汉字的这种认识,逐渐地引进到对汉字书写的理解中,使汉字书写在人们的观念中变得富于自然和社会内涵。书法之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因为中国书法包含了中国人关于自然和社会的丰富认识,而不仅仅是一种纯粹形式美的创造。
参考文献
①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见《现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八零年六月第一版,第九七页。
篇10
一、《千字文》书法作品的演变脉络
《六体千字文》是由开启元代“复古”书风的领军人物——赵孟頫所作。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中,不乏有不同书家不同书体的《千字文》书法作品传世,具体如下表所示:
由此表可知,《千字文》是历朝历代书家们竞相书写的对象。其本身是儒家文化的体现,乃集“书圣”王羲之千字编撰而成。对此表从广义来看,元明两朝书家书体最盛,将《千字文》热推向顶峰;从狭义来看,在众多的朝代中,各种书体都有书写,但只有元代的赵孟頫书写的《六体千字文》涵盖了古文、章草书体,其它朝代书家均无涉及。
二、汉文化在元代的存留
元代是一个由蒙古贵族统治的时代。 在蒙古军铁蹄踏入中原时,许多典籍在战火中焚烧殆尽。更有甚者,蒙古贵族企图用其落后文化代替优秀的汉文化,提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2]的治国方略。与此同时,元朝统治者还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分为四等;但另一方面,元世祖忽必烈又启用汉人推行汉化,命程钜夫到江南一带搜寻贤士。作为宋宗室的赵孟頫在这种境地之下,倍感痛苦与纠结。他在《送吴幼清南还序》中云:“士少而学之于家,盖亦欲出而用之于国,使圣贤之泽沛然及于天下,此学者之初心,然而往往淹留偃蹇,甘心草莱岩穴之间,老死而不悔,岂不畏天命而悲人穷哉!”[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赵孟頫作为宋朝“遗逸”却迫于形势而不得不出仕元朝的矛盾心态。仕元后的赵孟頫在书法上掀起“复古”书风。清王澍云:“书法自唐入宋,经魏晋之风流,终就澌薄。至赵子昂,如力振古法。子昂兴盛,世间书人,无不仿效赵法。……元一代皆为赵之牢笼。”[4]赵孟頫的书法影响了整个元代,书家无不受其影响。“延佑三年(1316年),赵孟頫书写十七卷《千字文》发秘书监装裱。”[5]
三.《六体千字文》中的汉文化传承
《六体千字文》全卷为“乌丝栏,纸本,纵七寸三分,横四丈五尺二寸八分。六体书,计六百零二行。”[6]作古文、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六体。(如左上图) 赵孟頫用六体书写《千字文》,是书法史上绝无仅有的。其中古文、章草属于在唐宋之际鲜少有人书写、濒临灭绝的文化。赵孟頫将其用书法形式保留下来,无疑是他潜意识里的保存汉文化的想法在起作用。下面将对古文、章草书体逐一展开来探究一下:
1.古文
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自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蝌蚪书。……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 [7]这就是说,自秦朝开始用篆书作为通行书体时,就把以前的书籍、文物都给烧毁了,古文从此灭绝。直到汉武帝时,鲁恭王破坏孔子旧宅,得《尚书》《春秋》等,才使时人复知古文。其后三国用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刻成三体石经。许慎《说文解字》、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宋代郭忠恕的《汗简》和宋代夏竦的《古文四声韵》都是研究古文字的重要材料。由此可知古文流传到宋代时就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赵孟頫《六体千字文》首列古文字便是“以鼎篆、古文错杂为用”的典范,乃在保存汉文化,对汉文化是一种“恢复”,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保存。
2.章草
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时期,盛行于东汉、魏晋时期,以汉末、三国时成就最为显著。章草大家有杜操、崔瑗、皇象、索靖等,发展至东晋时尚有余势,如卫铄、王羲之、王献之等,此后日渐式微。写章草的书家很少,唐代著名书家欧阳询在《与杨驸马书章草千文批后》云:“张芝草圣,皇象八绝,并是章草,西晋悉然。迨乎东晋,王逸少与弟洽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婉转,大行于世,章草几将绝矣。”[8]清人王澍《竹云题跋》曰:“章草自唐以后,无能工者,而皇象书迹尤少,故悉心临写,以示后昆。”[9]由此可知,章草自东晋至宋以来日渐没落,唐宋几乎没有人过问。元代赵孟頫以皇象传本《急就章》规范章草,又在“复古”的道路上书写章草,可以说,章草在元代赵孟頫的倡导下又开始恢复,诸如鲜于枢、邓文原、康里子山、杨维桢、俞和等都有不同面目的章草作品传世,如康里子山《李白诗卷》、杨维桢《自书诗卷》等。元代是一个全面“复古”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字体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章草字体在元代出现复兴的小。不仅如此,元以后书坛也不乏写章草的书家,如清代的王铎、傅山、沈曾植等。可以说,赵孟頫以章草书《六体千字文》对后世书家产生了一定影响,并以这种形式使汉文化得以保存传承下来。
结语
《六体千字文》是赵孟頫书写的一件传世名作,其中有对汉文化的保存、对儒家文化的弘扬。然而,当今学术界对《六体千字文》的研究与其在书史上的价值是不相对等的。《六体千字文》是对汉文化、儒家文化很重要的继承与传承,它的价值及存在意义应当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笔者以《六体千字文》所保有的古文、章草书体为切入点,对赵孟頫为代表的元代知识分子保存汉文化所做出的努力及其力倡“复古”的渊源进行探讨,认为他们所谓的“复古”,实质是潜意识里对汉文化的保存行为。赵孟頫即是这一行为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其所书《六体千字文》则是实践下保存汉文化的例证。
注释:
[1]侯开嘉:《中国书法史新论》25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
[2](金)段成己:《河津县儒学记》,《全元文》第2册215页,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年。
[3](元)杜仁杰:《寄雨中高无尘》,《善夫先生集》。
[4]《书法研究》39页,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4年第2期。
[5]王士点:《秘书监志》卷五《秘书库》。
[6](元)赵孟頫:《松雪斋集》卷六《送吴幼清南还序》。
[7]《历代书法论文选》12页,759页,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7年。
[8]吾丘衍:《三十五举》,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90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3年。
[9]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83页、8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