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0 22:2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诗词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诗词教学

篇1

关键词:古诗;教学;语文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做好诗词教学对孩子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有着重大意义。诗词教学往往是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我们要从基础抓起,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它。下面笔者对诗词教学进行浅析:

一、古诗的分类

按照音律分类,我们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古诗词讲究格律,是有声的画,所谓“大珠小珠落玉盘”,即是对音乐的描绘,也是古诗词特有的韵致。古诗词格律深奥、难懂,教学时不必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格律知识,但也要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出古诗词的韵律。首先向学生指明古诗词押韵的特点,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教学此诗要让学生明白第一、二句押的是iao韵。其次,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的技巧。这可以从朗读的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入手。教师和学生朗读相结合,通过多读,体会古诗词语音抑扬顿挫的特点。

二、诗歌的语言

古诗词遣词造句简炼精当,其中一些字词的巧妙运用(如变化词性,拓宽词意,改变字序),如画龙点睛带活了全诗。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活用一个“绿”字,生动形象地把春风使江面披上绿装的过程写活了。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抓住“诗眼”,细细品味。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和用语的精妙。突破古诗语言的樊篱,教学中要注意古今字意的异同。

(1)有些字古今通用,如“门泊东吴万里船”,“泊”、“船”。

(2)要让学懂得汉语古今的变化。“渭城朝雨轻尘”中的“朝雨”即“早晨的细雨”。“远上寒山石径斜”,“径”即“小路”。

(3)还要注意让学生了解古今异义的字。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古诗词教学要在理解字、词意的基础上领会句、篇,抓住作者的构思,引导学生去领会,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的语言。

三、古诗的想象

古诗词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形容等手法,创造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并通过联想,使诗情画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

首先,古诗语言往往有较大的跳跃性。教学时要通过想象把其中的空白填补起来或加以联缀,从而获得全诗的完整形象。如《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问童子”,问的是什么?诗中留下空白,但可以“言师采药去”的回答想象出问的是“你的师傅去了哪里?”这样想象,诗就完整了。

其次,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成诗句,需要引导学生想象比拟事物和被比拟事物在形象上的联系。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春风”和“剪刀”有什么形象相似性。

再次,用夸张手法写成的诗句,需要让学生想象出通过夸张所表达的激情,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是银河落九天。”还要让学生想像出瀑布从高空飞落的宏伟壮观气势,体会诗人的赞叹之情。另外,古诗词的写作年代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诗人又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思想与古人存在一定距离。所以要进一步了解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借助想象来达到。

四、古诗词的意境

篇2

一、诗,如何读?

诗词教学,读是它的主旋律。但是这种读绝不是单一、反复的读,它应该是盘旋环绕、回复上升的读;应该是有层次、有目标的读。那么,怎样细化读,让读成为诗歌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让读使诗词在课堂中化静为动,激活语言文字背后的隐性内涵呢?首先,教学中的读应该是层层递进的,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到理解意思的读,再到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悟情感的读,最后到有感情地诵读。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回复上升的朗读过程。

另外,每个环节的读,都应该目标明确,每一次读是为了什么,采取什么方式的读更有利于达成这样的目标,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以宋词《诉衷情》一课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由练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读,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出节奏。通过指名读来检测学生朗读情况,并通过有效的评价等策略实现本环节读的目标。接着继续自由练读,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的大概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陆游单枪匹马驰骋疆场的画面、晚年“僵卧孤村”只有尘暗的貂裘、凄冷的梦境陪伴的惨淡的画面和鬓发斑白的陆游远望天山老泪纵横的画面一一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在想象画面的同时,朗读相应的诗句,此时的读就已经不仅仅是对文字的准确朗读了,此时的读已经融入了学生对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的深刻体悟,对诗意的理解和对诗情的感悟都在这样的朗读中得到了升华。紧接着,引导学生从部分回归到整体,带着对词的深刻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词,让诗词所蕴含的情感完整、饱满地喷涌出来。最后,进行背诵、积累,实现有感情地诵读。

总之,要让每一次朗读都有目标、有提高、有不同,让整堂课中的读呈现一种环绕上升的态势。

二、意,如何会?

理解古诗词的大概意思是第二、三学段的重点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明诗意呢?

首先,要了解作者及其背景。古诗词是“诗人生活在情绪的流波中的影子”。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欣赏诗词,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所以,诗词教学中要重视“背景”的价值,了解古诗词丰富的“背景”资源。比如,与古诗词密切相关的创作故事;古诗词涉及的相关典故、传说;诗人的相关诗作;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身世,创作风格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近诗人,进而深刻地了解其诗作的内涵。举个例子,如果我们不了解宋朝抗元的那段历史,不了解文天祥起兵抗元、惶恐滩兵败、五岭坡被俘等人生经历,怎么可能真正地理解《过零丁洋》这首诗的意思以及作者悲愤的心情和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呢?如果我们不了解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进犯的历史背景,不了解陆游一生屡被罢黜、二十余年被迫退隐家乡山阴的人生经历,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陆游壮志难酬的那份愤慨和那份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所以,要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之前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背景和写作背景的习惯。

其次,要交给学生理解古诗词大意的具体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学会学习,应该是我们的责任。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自然就理解了。除此之外,还可以参考书下的注释;查阅工具书;联系诗歌的“上下文”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等。通过以上各种方式的自学和老师的引导,读懂古诗词的大意并不是难题。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一首诗、一首词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表达的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千万不要采用逐字逐词的理解,然后再连词成句、连句成篇的“庖丁解牛”式的理解方法,这样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对整体的把握。

三、境,如何创?

中国诗词的丰富意象决定了它深沉的内涵和表达的含蓄。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如何把诗词的浑厚内在传达出来,让学生与它同呼吸、共命运?这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情景的创设。那么,如何才能创设合理有效的情境呢?

首先,可以通过一些直观的手段展示古诗的意境。例如,让学生依据诗意作画;由教师进行深情的范读,并配合古典名曲来激感,营造气氛;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乐曲及诗朗诵来激趣;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与诗词亲和的画面;运用诗意的语言进行描绘、陈述,帮助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的诗情画意。

其次,还要注意启发学生想象。读诗中想画,画中赏诗,凭借丰富的想象,让诗中画面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画面。诗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让学生的想象与文本、与生活链接,勾画出更丰富的形象。比如,在《诉衷情》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把深厚、凝重的词意,想象成为生动、丰富的画面,通过三幅画面展现陆游的形象,并由此走进陆游的内心世界,感受其“北定中原”的强烈愿望和壮志难酬的无限愤慨。化言为画,化虚为实,使学生在想象画面的过程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然后,通过对画面的生动描述深情朗读,走进这首词,从画面中理解诗意,入境悟情。

四、情,如何悟?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古诗词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跨越历史的门槛,与诗人作心与心的交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体悟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呢?

首先,知人论世是悟情的基础。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杜甫爱国忧民,所以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惧欢颜”;王维追求隐逸,所以才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那份宁静;陆游一心报国,所以才会发出“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慨叹。我们循着这些印迹,就能更加清楚地了解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其次,朗读是悟情的重要手段。朗读是体会诗歌情感的基础,也是体会情感的手段,没有充分的读、多种形式的读、多个层次的读,就不可能有对诗词情感的深刻体悟。古诗词教学应特别强调:以读带情,以读悟情。

再次,品味语言是悟情的关键。古诗词情感的体悟,必须立足于语言感悟的逐步深化。随着对语言的感悟,学生对诗词情感的共鸣也不断升华内化。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语言的理解品味和情感的体验熏陶的关系。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反复品味语言,在品味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比如,《诉衷情》中对“断、暗”等字的品味就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陆游沉郁、悲苦心情的体会;对“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三个短句的品味,目的就是深化学生对陆游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的体悟。所以说,品味语言和体悟诗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篇3

【关键词】古诗词 释词解句 展开想象 敲词研句 知人论世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长廊中的瑰宝,其或生动凝练的语言,或清丽优美的形象,或含蓄丰富的意境,或哲理深刻的思想,无不给人以情操的陶冶,人生的启迪。近年来各省中考试卷都不约而同地呈现出古诗词阅读考题,考查内容大多涉及理解名句内涵、赏析关键词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等。

2010年我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词的考查进行了改革,加大了对古诗词的考查力度,在原来仅考查古诗词默写的基础上,增加了10首古诗词阅读考查篇目。2011年增加到20首,2012年更是倍增为34首,扩大了考查范围和难度,侧重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古诗词阅读题目成为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上的最大亮点。由此,在必要的诵读之外,日常的古诗词教学唯有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进而使中国古典文化真正得以传承。

一、释词解句,疏通诗词大意

去年12月曾在石家庄41中观摩《使至塞上》这首古诗的教学,上课的流程大致为读——解——赏这几个环节。对“解”这一环节,我感觉比较实用。“解”其实就是解释古诗词的含义。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结合注解,还要求学生运用增、删、补等方法来进行难句的学习。有了释词解句这一环节,学生再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便比较顺利了。

初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练,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能否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注解及工具书,并提示学生按照文言文解词译句的一般方法,扫清词句障碍,达到对诗句含义的把握,以便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再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如果没有必要的释词解句,那么对用典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哲理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学生只能是一头雾水,断章取义,更谈不上对作者虽悲凉却不悲观的豁达情怀的感悟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初中阶段,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上述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养成边读原文、边看注释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独立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自觉性。

二、展开想象,再现诗词情景

想象是诗词赏析必不可少的前提。要引导学生领会诗歌意境,首先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再次回到诗人创作诗歌的情景之中,想象诗人当时所处的背景、情绪、身世等,才能同诗人同喜同悲、同歌同叹。

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更是一幅绝妙宏伟的画面。诗人独具匠心地选取了沙漠中最典型的景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在浩瀚无际的沙漠荒野中,一股浓烟孤然而起;在浩荡奔涌的黄河尽头,一轮落日徐然下降。”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诗句含义发挥无尽的想象,设想身处奇特景象之中的感受,借助四个典型意象描画出雄浑壮美的画面,再用生动丰富的语言来描绘。这些学习活动为理解作者的心境作了重要的铺垫,通过引导学生便能发现:广阔的天地背景恰恰衬托了作者孤独、漂泊的感觉,两句诗是对前一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所表达的情感的进一步深化。

这样的想象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及表达能力将会得到有效地提升。

三、敲词研句,品味诗词意境

在欣赏诗词时,一定要敏锐地捕捉到诗词中最关键、最传神的字词来品析,进而把握诗词的内涵,这样才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品味语言,通过关键词句去理解诗的意境,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描摹客观事物和遣词造句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2011年我省中考语文试卷上的古诗词阅读(苏轼《水调歌头》)的其中一道考题是: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这道考题提示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品味语言是尤为重要的。抓住这些字就能“品”到全文用词之精妙,“品”到人间亲情之真挚,品到诗人心胸之博大,志向之高远。抓住这些“点睛”之笔,引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炼字遣词的功夫,学生锤炼语言的水平就会随之提高。

俗话说: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即最能概括诗词内容,承载诗人思想感情的字或词语。抓住了诗眼,也就是抓住了关键。如李煜的《相见欢》,上阕寥寥十几字便使笔端所有景物都着上了寂寞凄冷的色彩,而这样的灰冷色调皆因下阕道出的十八字:“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离愁”二字作为诗眼,道出了千端愁绪,万般悲凉,而作者更将这千愁万绪以“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来形容。教学时抓住“离愁”二字来品味这首词,学生对亡国之君的难言滋味也就能有一定的领悟了。

古诗词中许多词语字浅意深,言近旨远,如果能提醒学生抓住去分析体味,就可以帮助学生领会诗境、品味诗情。

四、知人论世,把握诗词情感

古典诗歌虽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但“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所以作品多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亦即“诗言志”。中国古代的诗人,大多是忧国忧民的,诗的内容也大多与社会背景结合紧密。因此,在品读诗词文本之外,更要探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生活境遇,才可能对作品深入地探知、把握。

教读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学生可以从诗作表面感受到大海的雄奇,而要深层次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则要先了解诗人写作此诗的背景了。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和注解中略有谈及,教师还可向学生补充介绍:曹操一心要统一中国,此时他正是统率大军打了胜仗。凯旋途中,他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遂即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了解了这些,诗人通过大海吞吐日月的形象表达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就不难理解了。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无定法”,但无论运用什么教学方法,我们都要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感受古典文化的斑斓色彩,从古人的人格魅力以及爱国情怀中受到健康的熏陶。

篇4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教学 教学方法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表达内心的文学体裁。如果把中国几千年发展的历史比作浩瀚的苍穹,那么诗歌就是其中最璀璨的明星。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因孕育着彪炳千秋的古诗词而享有“诗国”的美誉。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感受鉴赏”中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思考和领悟”目标中指出:“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然而中学生人生阅历有限,再加上古今文化差异,造成学生对古代诗歌意义层面理解的阻隔,如果说能理解的话,那么只是一知半解,并且这一知半解还是停留在课堂上的老师讲解的内容,根本谈不上个性化鉴赏。因此,不管是新课标的要求,还是高考应试的要求,古代诗歌鉴赏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面是笔者在中学古诗词教学探究中的几点心得,与教学同仁共享。

一、吟咏内化,增强语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认为这里的读,不是心里的默读、默记,而应该是出声,甚至是放声的吟读、朗读。对于古代诗歌的鉴赏和理解,除了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外,还离不开学生出声的对这些诗歌的反复吟读、吟诵,学生只有在反复吟读中才能逐渐体悟诗歌的思想情感。所谓的“因声求情”正是这个道理。曾有言:“李杜韩苏之诗,韩欧会王之文,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谕纪泽》)俞平伯说过:古人做文章时,感情充沛,情感勃发,故形之于作品。当时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可见,吟咏朗读诗歌是追寻诗歌情感理解的源头。除了早读时间外,可供语文老师利用的时间并不多。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早读及语文课前三分钟的预备时间。在早读时间里,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每两天背一首课外诗词。这首诗歌可事先让科代表抄在黑板上提早告知学生。要求学生朗读时,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融入想象,大声读,甚至摇头晃脑地读。全班可以齐读,小组间隔读,同桌互问互答地读,自问自答地读。读的方法自由多变,读出味道、读出声韵,自然悟出诗中隐秘的情感。对于老师提供的诗歌,生字词可查工具书。这样经过长期训练和积累,学生在诗歌阅读方面就有了自然的延伸和拓展,语感得以增强,文化得以积淀。

二、诗歌音乐,二位一体

诗歌与音乐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诗歌”中的“歌”正是音乐的体现。所以,从本质上讲,诗歌和音乐都是抒情的艺术。正是基于这一点认识,我们能否在诗歌课堂上融入音乐元素?放眼当下流行乐坛,一首给人以无限魅力的流行乐曲往往正是诗词化用、演绎的结果。比如,我们在诗歌课堂上可播放周杰伦的《东风破》、《发如雪》、《台》等流行曲,让学生在回环、柔曼的音乐中体会古诗词意境的柔美,这些流行曲中出现的“东风、荒烟、琵琶、枫叶、流水、铜镜”等正是古诗词常见的意象,意象和音乐的结合,使得周杰伦当红不衰。再如在上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先播放毛的《涛声依旧》导入课堂。在这深情而略带凄苦的音乐和画面中,立即让学生的欣赏感情有了一个定势,能很好地先入为主地带着这份感情鉴赏《枫桥夜泊》,这样就构成了欣赏的情感铺垫。然后可让学生找出《枫桥夜泊》里和《涛声依旧》相对应的诗句。再次,可让学生体悟这两种艺术形式所抒发的情感的异同点。学生不难发现《涛声依旧》所抒发的是对恋人的惜别和思念之情,而《枫桥夜泊》所抒发的是游子的羁旅之思,这就包括对亲人、故土的深切思念。这样一比较,显然后者的情怀更加博大和宽广。这样,音乐和诗词鉴赏的结合,课堂就避免了沉闷和死寂,这样的鉴赏课充满生机和活力,必然使语文课堂魅力四射。

三、破解矛盾,体悟诗意

福建师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孙绍振老师认为“经典文本分析的难度在于文本是天衣无缝、水融的,而分析的对象是矛盾,矛盾不是显性的,而是潜隐于文本的有机统一之中的。这就要用还原的方法把矛盾还原出来”。基于这一点的启发,我们在诗歌鉴赏的课堂上可大胆使用矛盾解读的方法解读诗歌。遵循的步骤是:发现矛盾―分析破解矛盾―还原诗意。姑且举几例,如《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首句“枯藤老树昏鸦”渲染的无疑是悲苦的心绪,而后句“小桥流水人家”就不是悲苦,而是对幸福生命的喜悦,这不就是矛盾吗?为何要呈现这对矛盾呢?对此进行探究,最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此小令整体呈现的绝非单纯的极致悲苦的心境,而也有在悲苦心境下拥有的一份对安宁幸福生活的念想。至此,批判性的审美思维确是高人一筹。叶绍翁《游园不值》中“小扣柴扉久不开”也有矛盾,“久不开”,诗人还是“小扣”,就显得好像不近生活常理,构成了矛盾。分析得出结论:诗人怕破坏园林主人内心的宁静淡泊(“应怜屐齿印苍苔”可见主人不喜交客)及园林的冷寂,而冷寂和宁静正是为了反衬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生命繁华及生命的不可抗拒。至此,诗意豁然。

古诗词是巍巍中华文化的夺目珍宝,中学古诗词教学对于启迪中学生的智慧灵性、塑造学生个体的灵魂之美,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古诗词教学的探索的价值也毋庸置疑,其探索道路很漫长。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5.

[2].谕纪泽.

篇5

关键词:古诗词 阅读 归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加强古诗词的教学,重视古诗词的积累,提高古诗欣赏能力非常重要。古诗词教学应如何引导学生积累、感悟,下面浅谈几点看法:

一.古诗词教学应以读为主

(一)古诗词教学要少讲多读

教师一定要把读的理念植根于心,改掉以讲为主的毛病,不能每首诗都按作者、背景、意境、写法的顺序去讲,大量霸占了学生诵读时间,以致喧宾夺主。教师所讲内容只能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东西,为学生理解搭建平台。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反复吟诵所取得的成效。学生只有在大量熟读吟咏中,才可以成诵,才可以促进思维。

(二)古诗词教学要扩大读的内容

在古诗词教学中,大多侧重于指导学生反复读诗词原句,而忽略了其它。其实应多引导学生读诗人、诗题、诗序、诗的注解以及同题(或同内容)的诗和赏析文章,扩大学生读诗词的面,让学生对诗词产生背景、诗人生平经历、赏析诗词角度等了解得更全面些、深刻些,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诗意,才能真正透彻理解全诗。

(三)古诗词教学要指导学生多方式读

1.朗读。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有表情地进行朗读,尽量做到正确、流畅,读出重音、节奏感和韵律美,准确表达诗词的思想感情。

2.范读。老师给学生作示范性的朗读,或聆听教学磁带的朗读。读时要强调缓重轻急、抑扬顿挫,以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和对诗词的再认识,从而与诗词产生共鸣。

3.齐读。对于那些抒发豪情壮志的诗歌,齐读便于很好地体现雄浑豪迈的气势,诗歌的感染力更为强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岳飞的《满江红》等。

4.赛读。比赛的方式可以是同桌、小组、男女生比赛,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总之,多种形式的诵读,可以让活跃课堂气氛,让同学们精神饱满,这样,学生学得认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二.加强背诵与默写

(一)背诵。

语文学习离不开背诵,背诵是最重要的积累方式,尤其是古诗词的积累。学生背诵的通病是死记硬背,费时费力,效果差。所以,教师重在指导学生背诵的方法,让学生勤于背、乐于背、善于背。可帮助学生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梳理诗词脉络,抓住诗词情感的跳跃线索帮助记忆。如《沁园春·雪》上阕描写景物,下阕评点人物,这样学生便于掌握脉络,也就很容易进行背诵。

(二)默写。

默写是巩固复习背诵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但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很多时候能背诵却不会默写,即使默写出来,出现的错别字也很多,如把“长风破浪会有时”中的“长风破浪”写成“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沧”写成“苍”,把“山重水复疑无路”写成“山穷水尽疑无路”,等等。这样,学生默写的错误,影响了准确运用。究其原因,学生或不懂诗意,或读音不准,或不加分辨,但克服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加强诵读,经常默写与巩固。经验告诉我,这种方法很有效。

三.重视归类与运用

学生对诗词的记忆和默写是零碎分散的,往往只记住了,却不会运用。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归类;二是没有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进行运用。

指导学生对诗词归类,教师首先要进行示范,教给学生归类的方法,如从什么角度归类,达到什么要求,教师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有步骤地进行。对七至九年级的古诗词归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写景类、抒情类、哲理类等多个角度归类,也可以从写月亮、山水、花草、雨雪、四季、思乡、送别等多个专题进行整理归类。如送别诗,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旷达开阔,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依依惜别,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乐观,通过归类与比较,学生既明白了其中的细微差别,又能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与记忆。

篇6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策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的数量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在古诗词教学时,我们看到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简单地读古诗、说意思,最后再背一背,就匆匆了事。对于这样一个十分尴尬的教学状态,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只停留在诗歌表层意思层面的感知上,难以进一步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从而无法领悟到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内涵,学生就不能品味到古诗词语言的精炼和诗词意境的优美。

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阅读古诗词,应该讲究一定的策略,为此,笔者引导学生抓住以下三个层面,来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领悟诗歌的思想内涵。

一、读通诗,感知古诗大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朗读好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作品内涵,受到作品强烈的艺术感染,而且可以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古诗词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音律美。朗读时应注意诗的节奏和韵律,享受阅读。朗读古诗是整体感知古诗、体味古诗语言、感悟古诗意境的前提,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投入到古诗的学习中。在指导阅读时,要让学生百分之百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之中,让大脑接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最真实的、最鲜活的情感信息,把握作品的整个感情基调。

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把我们领进了一个景色宜人的春天:两只黄鹂正在碧绿的柳树上唱歌,几只白鹭排成一行飞向蔚蓝的天空。透过窗户,远处是千年不化的积雪,水面上停着船舶。在教学时,让学生朗读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要引导学生读出画面,读出色彩和声音。之后再让他们去读一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会发现,这两句一动一静,有声有色,把春天的一幅美景描写到了一种极致。作者使用的对仗十分鲜明,如第二句中的“窗”对“门”,“含”对“泊”,“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边读边想,不知不觉中画面就在头脑中呈现出来了。

二、读懂诗,体味语言之美

在语文课本所收录的这些诗句中,诗人讲究一个“炼”字,往往用词精妙。如果教学时能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并加以赏析,就能使学生体味语言之美,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由于当今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古代语言接触的不多,对诗词中的一些字或词语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全诗的内涵更是难上加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和技巧,如记住一些通假字或古今意思有别的古今字,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等来帮助自己理解。更需要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引导学生捕捉关键字词,即诗眼或词眼,因为这些字词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学生整体感悟全诗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着独特的作用。

《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写的一首词,画面丰富,词境优美,表现了李清照的愉悦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词人只用了33个字,就使整个意境有跃然纸上之感,这就是词——凝练、含蓄。正因为如此学生理解起来才比较困难,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捕捉关键词,也就是“词眼”,来理解全词。其实这首词可以浓缩为一个字——“醉”,围绕“醉”字,来解读全词。在教学时,还可以借助插图,引导学生品悟。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品味文字,在品读中紧扣“醉”字,把学生引入“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的情境中,用想画面的方式丰富认知、感悟材料,感悟李清照为美丽的景色而陶醉,为美好的生活而陶醉。抓住这个词眼后,再去理解后面的诗句,就水到渠成了。

三、读透诗,领悟言外之意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而作品的意境就是由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色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因此学生如能诵文现景、入景生情,就一定能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与诗人达到情感的共鸣。

篇7

一、激趣导入

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习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实践告诉我们,有兴趣就容易接受外界新鲜的事物。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一种不断推动学生刻苦学习的动力。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我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我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如教学《天净沙・秋思》,我以如下问题导入新课:我们这里秋天的景色怎样?处在这样的景色中你们的心情如何?称为“秋思之祖”的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笔下的游子在秋天又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心情又是怎样的?与我们现在的心情一样吗?为什么?用这些问题抛砖引玉,有效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入了自主探讨过程。

其次,由于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同时,初中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古诗词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给学生营造一个恰当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根据诗词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如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选用了港台当红歌星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在低缓的旋律中,在带有淡淡哀愁的歌声中,学生仿佛置身于词人创设的澄清幽远的意境中,体会到词人孤独无奈而又超脱旷达的情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非常投入,时而大声朗读,时而互相讨论,时而积极提问,整堂课学生都处在比较兴奋的状态中。

二、点拨探究

我认为,初中学生阅读古代诗词的重点是体会诗人如何抒感以及积累诗词中那些准确、生动、传神的好词佳句。

苏轼在他的《水调歌头》中流露的情感,作为中学生来说是难以体会的,因此在这方面我加强了点拨的力度。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再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最后,让学生抓住词中“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等关键的词句,引导学生体会出作者处在逆境想超脱尘世但更留恋人间美好生活的复杂感情。在下阕的学习中,我重点让学生认真讨论“人有悲欢离合……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让他们进一步探究作者的感情是否仍停留在上阕的情境中,然后让学生说说全词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诗词有一个很大特点――炼字,其妙处也要让学生好好地体会。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诗词的意境,学到中华文化的精髓。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一个“争”一个“啄”,活画出莺燕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这些字写得何等确切,如果不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是很难理解蕴涵其中的深切情感的。

三、诵读感悟

古诗词积淀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观念和智慧。我们学习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能比较好地感悟出诗词的意境来,也就是能体会到作品的情感美,领略到作品的文思美,理解到作品的意蕴美,品味出语言的表现美。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诵读是一条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途径。至于学生的诵读训练,我主要是抓三个步骤:

一是默读。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我要求学生对照有关注释扫清词语障碍,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且试找出哪些是写景句、哪些是抒情句,初步感悟诗境。

二是朗读。在老师范读和分析点拨的基础上,让学生整体朗读或个别朗读,读后及时表扬好的地方和指出不足之处,并让学生谈一谈对诗词的感受。这一环节中读的形式要多样,如男女生对读、分组读、个别读、听读、跟读、师生齐读……

三是背读。在学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后,要求学生背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纵然中学生现在对所学的诗词感悟不够深刻,但背熟了,随着岁月增长,诗词的意境在他的脑海中肯定会不断深化。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 古诗词 诵读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词是以丰富的感情、凝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而取胜的,又因之讲究节奏韵律,极富有音乐美,适宜于诵读。自古就有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选烂,秀才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分诗靠七分吟”这样的说法。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也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与默读……有些诗文还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那么,中学古诗词教学也应以此为出发点,重视诵读吟咏,为审美感悟诗词奠定基础,从而凸显人文性在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通过诵读理解古诗词的字词句

语文新课程改革极力批判把抓字词、死记硬背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诵读诗词的客观规律来讲,读懂字、词、句是理解、感悟诗词的前提,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就可以穿插字词句的讲解。如,在讲授王勃的《滕王阁序》时,提到王杨卢骆便以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作为补充,请学生一起诵读。有学生在自读时便提出了疑问,对“尔曹”中“曹”的字义很困惑,使得整句诗的意思理解起来有些模糊。为了使学生对这个字义有深刻的理解,教师便从“曹”的甲骨文入手,“曹”字上部是两个“东”,下部是一个“口”,“东”原义为大口袋形,口袋本身就有“多”义,两个“东”便是更多了,而“曹”子下部“口”在甲骨文中通常无义。所以“曹”有“偶、辈、群”之意,如杜甫《曲江》“哀鸣独叫求其曹”,便是求其群的意思。于是,“尔曹”中“尔”的意思是“你”,“尔曹”就是“汝辈、你们”的意思。这样解释之后,学生便豁然开朗,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也容易理解了,再诵读诗歌时更易入情了。

再如,教授杨炯的《从军行》时,“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描写的是读书士子随军队离开京城参加战斗的情境,学生对“牙璋”、“凤阙”的意思提出了疑问。教师便作了如下解释:“牙璋”指古代出兵用的兵符,由两块合成,一块掌握在朝廷中,一块掌握在主帅手中,两块相嵌合处呈牙状,这里借指将帅。“凤阙”则代指长安,汉武帝曾在长安建造凤阙,《史记・封禅书》:“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凤阙成了长安的标志,所以借指长安。当学生了解了这些内容后,对这首边塞诗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二、通过诵读欣赏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闻一多说:“诗之所以能激感,完全在它的节奏。”可以说,节奏韵律是诗人表达情感的最有效的手段,诗词节奏韵律与意义结合得很好。诗词中或轻松欢快、或急促跳跃、或奔放昂扬、或低沉滞重、或舒缓悠长等不同的节奏韵律,反映了诗人思想感情的跌宕起伏,表现出人的生命活动不同的节律,以及诗词丰富的内涵和隽永的意境。而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最好的方式就是诵读。学生也许不能完全了解诗词格律,但能在诵读中发现声调、平仄、押韵的细微分别,吟出诗词的好处来。因此,在教学中加强诵读训练,让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也使得诵读成为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掌握七字句2-2-3的停顿规律,读出起伏跌宕的节奏感:平声读得长而轻,仄声短而重。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词开头用十四个叠字,后又用四个叠字,韵律节奏感极强,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独特的音乐美。学生在诵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过程中,低沉而缓慢的节奏,学生就会感到犹如在品读一首忧伤凄凉的歌,从而感受着歌里流泻的孤凄情绪。

三、通过诵读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基调

基调指古诗词的基本情调,也就是古诗词感彩的一种综合体现。基调是古诗词固有的组成部分,它存在于古诗词的字里行间,使古诗词整体上显现出某种情感特色。诵读的最高境界是读出作者的感情,读出自己的感情,读者与作者融为一体。通过诵读,学生在理解和表达的统一中,在情和声的统一中,使古诗词基调得到完美体现。如,杜甫的《登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称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解说诗里包含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学生只会浮光掠影地接收信息,不能深入诗境体验理解诗人的情感。若让学生通过自己有节奏、有气势、有感情、大声地、抑扬顿挫地诵读,就会逐步感受字里行间蕴藏的意义、情感。

又如,在教学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词时,上片运用了七对叠字,有三层意思:“寻寻觅觅”是内心情感引起的外部动作,“冷冷清清”是环境气氛,也是内心的感受。“凄凄惨惨戚戚”是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的真切体验,仿佛一个女子在那里长吁短叹,泪如雨注,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细的情感,读罢让人心境悲然。词的下片“点点滴滴”再叠与前映照呼应,写出了“愁”之多之深。词中三个感叹号,使得作者的感情一次比一次显得痛苦而无奈。一个反问句,不仅仅是问“天”问“地”,更是在问茫茫“人生”,问现实问国运。这首词在很大程度上是用声音来塑造形象抒感的,于是在诵读本词时要对这些特色之处作恰当处理。通过诵读,学生就能体会当时作者的那种丧夫之痛与家国残破、故土难归的深切哀痛。■

参考文献:

1.任明新.初中古典诗词教学设计的策略[J].语文建设.2011(1).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积累;理解;鉴赏;应用

古诗词作为中国卓越的文学成就之一,凭借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千年的历史传唱中,仍旧瑰丽不衰,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领悟古诗词成为我们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一、大量朗读,积累古诗词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大量朗读对于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作用。古诗词的教学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成事,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也并不能一口就吃成个胖子。这需要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努力,等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便会滴水穿石,从量变引发质变。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教学任务排得满满当当,但是我们的教学时间却有限,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任由我们自己调配来积累古诗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解决没有充裕的时间这个问题,怎样才能将时间像海绵里的水一样挤出来呢?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累计古诗词的习惯。例如,每一个班级都会有另外一块黑板,是用来展示班风班貌,供学生自行调配的天地,教师可以每个礼拜都给学生选择不同的诗词,让班干部抄写在黑板的一角上,趁着上课铃刚响,学生还没有完全回到课堂上的这个时间段,带领学生朗读。一个礼拜快要过去了,待将要更换新的诗词之前,抽出一小段课堂时间,教师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诗词,让学生大胆发言,展示自己一周来读这首诗词的感悟,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不要小看这一周一首诗,日积月累,它会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还可组织一些古诗词背诵比赛、古诗词朗读比赛等。

此外,一首诗词,不能学过了,赏析过了,就放过了,而是应该不时地回头看看,温故而知新。初中教学都有晨读课,我会让我的学生制作晨读卡,卡片的一面是题目和作者,卡片的另一面是内容,学生可以选择古诗词,也可以选择语文课文中要求背诵的句段。每人每天抄写一个背诵。同时这些卡片也可以用于学生课余时间的娱乐,摸牌背诵,既能积累诗词、语段,又能丰富课余生活,寓教于乐。

二、了解背景,理解古诗词

一首诗,就像是一个生命,会呼吸,有感情。因为它们都是诗人有感而发,或是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感慨,或是身临美景,触景生情的美句,抑或是背井离乡,思乡难归的惆怅等,这些都与作者的平生经历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生要想学好古诗词,对于诗词的创作背景必须要有所了解,这样才更容易理解诗词,才能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如,诗五首中的《行路难》,玄宗因赏识李白的才华,将他封为翰林,但却无法实现他“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抱负,同时他被权贵所不容,终被“赐金放还”,李白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积极的入世之心被打击。正值此时,李白的朋友请他小酌,李白面对美味佳肴,心情惆怅,“停杯投箸”,教师把诗人的写作背景一讲,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三、紧抓诗眼,鉴赏古诗词

古人作诗不同于现代人写文章,现代文章讲究在情景中,在字里行间中流露感情,而古诗词则是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在古诗词中,无论是四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中间总会有那么一字或是一句最凝练最传神,这便是这首诗的诗眼,抓住古诗词的眼睛,就能更好地赏析古诗词,这也是我们教师教授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如,《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就道出了朝代的更替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使得学生更加理解作者在潼关,面对战乱的无限感慨。

四、联系实际,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们祖国的瑰宝,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学习如何朗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还要懂得如何应用。例如,当学生出去旅游,登高望远,就会不自觉地说道:“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我们遇到梅雨季节,学生就会如此感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学生不慎丢失财物,也会别出心裁,仿写广告词:“春风不作美,卷走夏凉被,若有拾到者,酬谢少不了。”这些都是应用古诗词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吴华月.古诗文朗读教学探微[J].教研天地,2007(11).

[2]胡三如.诗歌鉴赏与想象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6(11).

[3]何效明.巧抓“诗眼”赏古诗:从2003年高考古诗鉴赏题谈起[J].中学语文,2003(17).

篇10

整个课文所选古诗的以律诗居多,其次是绝句和古体诗较多,所选古诗形式往往比较短小精于,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琅琅上口,单纯让学生背起来似乎也并不难。可是如何让学生在寓教寓乐的学习中背诵古诗?如何在古诗的学习中感受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又如何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漫步古诗苑”则把以前学习古诗的课程转化为一系列的活动。它安排了三项活动,即:(1)分门别类辑古诗;(2)别出心裁品古诗;(3)声情并茂诵古诗。而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又归纳了学习古诗中的几项活动,即绘声绘色讲古诗、饶有趣味唱古诗、自编自导演古诗。

在多年的古诗教学实践中,我就是以这六种活动来贯穿整个古诗教学过程中的,它们对于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很有帮助。这里,我将自已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声情并茂诵古诗

在古诗学习中,我将此项活动放在首位,因为这是学生学习古诗的基础,学习古诗离不开诵读。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我常常在古诗课文上选择一两首学生喜欢的古诗,认真领会意境,揣摩语言,把握节奏,配上大家喜爱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后,学生模仿诵读。也可让学生自己根据意境来诵读,时间充足的话,还可以搞一次小小的诵读比赛,让人人来参与,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的配合等方面评判诵读者,选出优胜者,给予适当奖励。此项活动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古诗的意境中去,同时对于提高他们背诵的速度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绘声绘色讲古诗

我国古代的文人骚客在写诗时,往往都会有自已的写作背景,或者诗中则蕴含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或生动的故事。因此,还是本着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引导学生学习一首古诗时,我总会用一分钟左右给同学们讲讲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或由这首诗引发的故事。如学习《赤壁》这首诗时,由于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当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学生学习时往往会把彼处当成此处。因此我先讲赤壁之战的故事,再讲作者来到赤鼻矶游览的背景,由此再谈到作者借题发挥带出东吴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这些故事一讲,学生诵读情趣非常浓厚,诗中赤壁之战,东吴大乔、小乔两位美女的典故也再用不着我赘述,学生在诵读中早就对号入座、自我消化理解了。整个古诗从讲解、诵读到背诵不过10分钟左右。当然,有的诗歌也可由学生由此及彼讲讲有关的故事。如学习《过零丁洋》时学生知道了文天祥的故事,可在同学们中开个小小故事会,举办一次“绘声绘色讲古诗”活动,讲讲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举办此类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搜集汇编的资料,互相交流,然后勇敢上台讲诵,它既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更能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感悟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自编自导演古诗

此项活动是在前两项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在学生已经把握古诗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自己编剧、自己演出来活化诗中的人物形象,把诗中的人物形象具休化,这也是学生自我能力的一次体现。我在上《过零丁洋》时,学生把文天祥被俘,敌人威逼劝降和他宁死不屈,提笔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这些过程全都绘声绘色地演了出来,不仅博得了班上同学的掌声,在学校文艺汇演中也赢得了殊荣。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学古诗的劲头更浓了,哪怕只是一首纯的抒情诗,他们也往往会带你声情并茂地领略一番古人的闲情逸致。

四、分门别类辑古诗

这项活动是专门为古诗有着浓厚兴趣活动的学生准备的,有兴趣的学生可将已读过的古诗根据自己的爱好把古诗中的离情别绪、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等分门别类制成一本专题诗集。但作为小学生他们读过的诗相对来说较少,即使兴趣浓厚的学生编辑古诗的内容仍显单薄。因此,此项活动可视其情况让个别或少量学生课下辑录,教师可适当引导。

五、别出心裁品古诗

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许多诗歌只要你留心品味,便会发现许多诗歌都可以绘成画,谱成小曲,编成舞来欣赏。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根据王菲所唱的这首古曲和这首词的意境可请音乐老师指导学生编一段舞蹈。

六、饶有趣昧唱古诗

由于所学古诗被谱成的曲较少,这项活动往往可配合“声情并茂诵古诗”和“别出心裁品古诗”进行。如学习《蒹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泊秦淮》等这些诗词时,可给学生听听这些已编配了曲调的古诗,甚至还可教教学生唱唱这些古诗,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同时也领略了唱古诗的那一番别有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