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语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17:0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年级语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年级语文

篇1

沂南二小的邹晓琳老师针对中年级的精读课文教学做了精彩的报告。此次学习中我感到受益匪浅,假期中在双语学校行的教学策略研讨会上。对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简单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区别。

课标中也从第二学段出现了对略读课文提出的要求,略读课文是相对于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从三年级上册出现。就是粗知文章大意.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需要逐字逐句地理解、分析,特点很明显,贴近生活,条理清楚,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性强,适合学生们阅读.本册的略读课文中课后练习少之又少,很多都是让学生们自己说一说感受和启发,教师基本上不用讲解,可以将文前及文后的提示作为读文章的一个指导,提示学生运用在学习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种种知识和能力举一反三,发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内在意义并表达出来,粗知文章大意.有不懂的地方可在读文时记下来,同学之间通过讨论及教师指导进行解决,略读课文可以说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自己阅读,自己感悟的良好途径.

二、明确了精读课文的地位

也称其为重点课文,精读课文相当于老教材当中的讲读课文。阅读教学的主体。从严格意义上说精读课文就是教学生学习方法、教规律的课文。相当于数学教材教材中的例题”

三、知道了精读课文整体呈现方式。

应要求学生出现一次注一次音。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精读课文一般由课文、作者、生字、练习四部分组成。其中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只要学生理解即可,不必让学生作详细的准确的解释。精读课文后横线上的字为生字,只要学生会读即可,无需会写。但后面的田字格中的字,必须会认、会写、会运用。精读课文后面一般有四个练习,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合理的梳理和检测。

四、再一次明确了精读课文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些能力和方法主要靠从教精读课文的学习中获得,精读课文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要提高精读课文的实效,其核心环节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解了精读课文的教学活动方式。

课堂教学中,精读课文的活动以“读”为主。应该始终贯穿“读”为主,一读导学,并在读中渗透学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通过读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认知,培养能力。

篇2

【关键词】小学 高年级 语文 过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24-01

目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升初后,对初中教学的内容无法完全跟上,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以后的进步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强化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过渡教学力度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中小学教学内容无法有效衔接。很多学生完成小升初后,学习热情不再像小学时一样高涨,不仅语文课的学习受到影响,对其它科目的学习热情也在锐减。因此,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中进行过渡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平稳渡过小升初的衔接阶段,以往小学与初中间的互不联系的状态应予以改善;预防学生的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一、摒弃阶段教学的理念,加强过渡教学理念

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小学教学无法衔接、交流不畅的现状令教育工作者感到头痛。小学、中学泾渭分明,所以,教学中的阶段性特点也显现得淋漓尽致。到小学六年级的阶段,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尽早赶上教学进度,以空出一部分精力来抓复习,将必须把握的知识要点讲透、讲清楚,尽可能帮助小学生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小升初的过程中尽量发挥所学――结果正是迎合了应试教育的要求,忽略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大部分学生超常发挥,以喜人的成绩升上中学。小学阶段夯实基础,是必须的。然而,还需要重视初中和小学的衔接。

假如观察初一的语文试卷,能够发觉,不管是题目的数量抑或困难程度,与小学阶段的语文试卷都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初中语文试卷的内容显得与小学阶段的语文试卷格格不入。这也可以解释在小学阶段成绩优异的学生,到初中却无法跟上语文教学进度的现象。笔者认为,老师在试卷的设计上,不要力求完美,要循序渐进,突出试题的立体感。

二、避免两极分化和成绩退步

目前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不难、理论点不多,老师通常注重学生对其的死记和表面的了解,思维难度很小,老师讲解的内容不多并且速度较缓,对学生必须了解和把握的知识循环往复地讲解和训练,作业的检查也做的滴水不漏,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能一次学完,测试题目不多、困难程度不大、时间充足,并且考试要点都在日常的语文课教学中作了批注,学生仅需要仔细答题,就能获得优异的成绩。

而初一语文课本的知识内涵、课文数量等跨度太大,知识点增加;知识点除开需要强记以外,更为偏重解析和解读,思维难度不小。因为课时不多,老师讲授速度提升,容量不小,大部分知识都是一笔带过;而老师在作业的检查方面并没有小学语文老师那样细致,测试的题目多、难度不小,学生的答题时间往往不够,这还不算上课文知识的拓展。

从课本内容、学习模式、学习需求等层面来说,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过渡教学显然并不合格。学生无法消化初一课程中的繁杂的知识点,无法在上课的时候集中精神。因此,面对上述问题,两极分化以及成绩退步就显得“顺理成章”了。笔者认为要注意下面内容:

1.注重对字、词语、句子的诵读以及积少成多、熟悉工具书的使用等等基本能力的培养,恰当设计一部分有思想、全面的、能够将课内外学习相联的语文题,让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注意这方面的训练。而且,还应引导其学习语文的目的:伴随小升初,所学到的知识将更多,题目会变得不容易解答。

当这部分学生升上初中后遇到难度较大的语文题或思维较为活跃的类型题的时候,就不会两眼一抓瞎,为初中的学习奠定基础。

2.老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必要时利用老师的权威去传授知识,让学生不仅了解表面的知识,更深入了解隐藏的知识。比如:句子方面的训练,小学大部分时间都利用举例说明的形式,让学生生搬硬套。假如这时候将“主语、谓语、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的使用传授给学生,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对句子的学习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诸如这类的过渡教学方法还有很多,由于篇幅所限,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过渡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初中的语文学习中乃至未来的语文学习中找准自身所处的位置,小升初的阶段是终身学习这一列车的第一个“联接螺母”,如果这个阶段出现问题,就不用谈未来的语文学习了。因此,小学高年级的“过渡”教学极为关键。

参考文献:

[1]黄锦霞.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与初中的衔接[J].新课程(小学版),2013,(3):81.

篇3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语文阅读 教学方法

引言

教育思想和模式的改变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实现,所以说课程是整个教育工程的重中之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很大程度上说明教师在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师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全面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调整授课方式,适时更新文化知识,领悟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与指导思想,认真履行语文教师的职责。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快速掌握新课标中的相关内容,摆脱老式的教育理念,确立适合新课标的教学观念,重新认识和摆正自己和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角色,确定与新课标要求相一致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本文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1.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规定:教师应该彻底改变老式教学观念,逐步确立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置,教师在新课标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应当是学生学习的积极引导者和切实督促者。

要想在阅读教学中逐步确立学生的主置,教师应当首先给予学生充足的信任,从教育教学的各个角度让学生感受到尊重,给学生留有广阔的语文阅读空间。此外,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迫使学生适应自己的教学,而应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实现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进行一定研究,充分保证整个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的能力相适应。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对学生开展阅读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关键在于“独立阅读”的能力,“独立阅读”能力并不是无师自通,这种无师自通的实现只有通过加强阅读训练实现。在阅读训练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学生自主的权利,这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强化,在阅读训练中教师要起到充分的引导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训练是对阅读教学的很好补充,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训练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一些重要的阅读技巧深入其中,使学生在阅读训练中逐步掌握语文阅读的技巧,慢慢领悟语文阅读的思想精髓所在。

3.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3.1组织多样化的阅读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究创新性阅读。

在新一轮的新课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把阅读范围扩大化,不能将小学高年学生的阅读范围限制在阅读课堂上和阅读课本内,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组织多样化的阅读内容,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使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例如:加强对校内图书馆甚至校外图书馆的利用及对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利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进行集体阅读学习,然后课后给学生布置阅读感受任务,等下次上课时对学生进行一定抽查,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3.2逐步优化与语文阅读相关的教学结构。

新课标明确指出现代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结构,在语文阅读教育中逐步实现“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的全新阅读教育模式。在语文阅读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积极提问。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思维习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3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语文课文中的文章都是非常优秀的文章。这些文章非常值得教师挖掘,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文章,必须让学生理解到其中隐含的深意。在理解过程中,学生会逐步感受到我国文学的魅力所在,这对于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学习语文甚至中国文学的兴趣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结语

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在小学教学内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全面认识阅读教学观念。此外,相关教师也要结合当代实际的教学环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沈瑾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11:38-39.

[2]《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总目录(一)(2012年第1期―第21期)[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1:126-144.

篇4

一、为什么进行小学高年级“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

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及初步的自学能力,这就为小学高年级语文“翻转课堂”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小学高年级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也为学生中学阶段的自主学习作了铺垫与衔接。

《Z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实施翻转课堂,课前学生在家中观看微视频讲解,可以自己掌控学习时间与方式,这种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为不同水平孩子的学习提供了方便,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同时,课前的自主学习,更多的课堂互动,使教师从知识的唯一传播者,变为教学的有效指导者,真正实现生本课堂,从而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纵观国内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对翻转课堂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试行与推进,我国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的C20慕课联盟学校及其他一些中小学也进行了翻转课堂的探索,并见到成效。作为西部地区的教师,探索微课、翻转课堂、改革传统学习方式,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怎样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翻转课堂”的教学尝试

下面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说明文《鲸》一课为例,来谈谈“翻转课堂”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实践过程。

1.课前制作微课。

首先,教师在课前针对课文的重难点制作微视频。为使学生自学时注意力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教学视频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在微视频的制作过程中,尽量不要出现人物头像。如果在视频中出现人脸,学生就很容易分神。在录制微视频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环境安静,语言流畅,视频画面衔接自然,无杂音,更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

根据心理学的首因效应,可将学习的目标、任务、方法公布在微课视频的开始部分,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学有目标。再根据近因效应,在微课学习结束部分,出现总结及检测题,以保证学生能及时反馈总结自己所学。

2.家中自主学习。

学生在家通过班级QQ群下载学习教师事先录制好的有关《鲸》一课的教学重点(几种基本说明方法)、难点(鲸的进化过程)的两个微课视频进行学习,对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学习节奏通过“快倒键”“快进键”“播放键”进行反复观看,也可以通过QQ群和教师及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还可以通过微视频中的检测题检测学习情况。

3.课堂交流互动。

课堂教学中,对于该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师不再进行反复讲解,而是就课堂质量监控系统的检测结果及学生在汇报、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时点拨、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了更多的交流、展示、质疑的机会,能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内化,同时由于提前进行了微课学习,学生的自信心及课堂教学效率都得到极大提升,他们在课堂上快乐自信地交流鲸的进化过程、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等内容,原本2-3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到两课时就可以完成,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良好。

三、对于“翻转课堂”教学的思索

“翻转课堂”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教师认为“翻转课堂”对学生很有帮助。但也有教师觉得对于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的学校来说,实施困难大。其实,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可在有条件的学校中先进行起来,通过培训学习和交流推广来带动其他学校,逐步克服困难。

篇5

关键词:聋生;作业;个性

当前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布置语文作业常常是机械性抄写,不是抄词语,就是抄课文,不是默写就是做练习,连抄写几遍都是约定俗成的,学生对教师布置作业的思路已是了如指掌。它挫伤了聋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聋校语文教学一直处在一个“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这些传统作业囿于书本、一成不变,制约了聋生思维的发展。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建立起新型的作业设计理念,使语文作业具有个性化,内容多样,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学生自主设计以及选择作业的自主性,同时注重作业评价的多元化,这样的个性化作业会有效提高聋生的学习效果。

一、作业内容多样化。

高年级聋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教师要改变作业的内容形式,除了一般的抄抄写写、背诵之外,时常变换花样,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培养聋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作业类型。

1、实践型作业

图画课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忠实原文,动手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再现原文或部分段落,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如学习了聋校八年级课文《小站》,让学生画一画小站的布局图,不但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按什么方位介绍小站特点,而且也能加深对课文中词句的理解。

表演短剧。聋生天生爱表演,模仿能力强,布置学生分小组去表演课文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文中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如学完了聋校八年级的《完璧归赵》一文,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角色自己组合去排演课本剧,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实验操作。一些实验性或验证性的课文,老师在教学时如果一味地空说教,聋生会觉得抽象而且难以理解,而如果学生认真读课文后,试着动手做一做文中的实验,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2、探究型作业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种新课标精神落实到聋校语文的作业设计上,就要求我们教师设计作业时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超出教材,把学生作业活动引向宽广的生活空间,与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以此培养学生构建多元知识结构的能力。比如聋七年级语文教完《捞铁牛》一课,可以给学生留这样一个讨论性的作业:讨论一下,如果当今铁牛陷进淤泥,你会想出什么方法打捞呢?以现在环境保护的观点看,怀丙和尚为了捞铁牛往河里铲泥沙的做法好吗?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培养其求异思维,拓展聋生的思维空间。

3、创新型作业

聋哑学生虽然丧失了听力,但并不影响他们思维活跃,并富于想象。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留有思考的余地,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一些课文的结尾,虽然文字已尽,但意犹未尽,我们老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鼓励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写下去,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提供空间,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如聋九年级续写作文《假如只有三天光明》。

二、作业时间拓宽化。

教师平时都习惯布置课后作业,以巩固性作业居多。但如果一成不变,学生做厌了不说,还会造成一种定势,作业就失去了对学生的一份吸引力。所以我尝试不同的时间段布置作业,挖掘作业更大的价值。

三、作业选择自主化。

篇6

导读教学是语文课前导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文本的整体学习走向,“导”是指阅读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读”则指学生在导读者指导下的阅读活动。“导”和“读”的结合,构成了课前导读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导读者的导读是将文本与教师、学生联系在一起的“桥梁”,成就的是一次美好的“阅读见面会”。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前者即课前导读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策略。

1当前学生课前导读的现状

导读是课前导读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更是语文课堂教学能否顺利、有效开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恰当、有效的导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当中,然而,当我们聚焦语文课堂时,现状却不容乐观。

开学第一天课堂伊始,教师便采取激趣导入的方法引入课前导读,而往往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原本应是异彩纷呈的一节语文课,却因教师对学生的不了解,学习方法渗透不清晰,盲目导读而扼杀了整节课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这样不知学情的课堂导读,学生疲于参与,课堂达不到高效。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求新、求奇的欲望,想开拓自己的视野,想独立,喜欢阅读人间求生存、征服开发大自然的紧张惊险故事或传记故事。但现在学生受电视剧、动画片的影响要比文学优秀作品的影响大。他们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课前导读,即使有一点时间来阅读,也没有给予必要的引导。大多家长认为作文能否得高分是他们是否读书的要求,所以与家长谈起学生阅读习惯、课前导读的内容及指导,家长自然就说:“为提高他作文水平,我已经给他买了很多作文选,他就是不愿意读”。

在教师或家长影响下,学生自然而然地选择阅读小学生优秀作文之类的作文书,而且缺乏正确的指导。电脑的普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上网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小龄化。网上信息量大,金子与泥沙俱有。中高年级学生好新奇,缺乏辨别能力,受网上不良读物影响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加强中高年级学生课前导读的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不仅节约时间与金钱,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一生发展大有裨益。

2提高课前导读中有效导读的策略

2.1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预习入手,为有效导读奠定基础

课前导读中,导读环节是拉近学生与文本间距离的桥梁,犹如砍柴之前的磨刀一样重要,然而,现实学习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辅料不齐的菜肴不会美味,同样,没有预习的课前导读也不会高效。这就要求教师先教会学生如何预习。课前导读过程中迭起,学生回味无穷。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就是为导读策略的实施开启一扇大门,为学生主动进行课前导读参与奠定基础。

2.2带领学生走进背景,挖掘文本,为有效导读开辟道路

随着时代的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在变化,加上本身知识储备有限,与学生现实生活稍远的文章就不太了解。这时如果要求学生在课前导读中硬着头皮去读,他们很可能一头雾水,甚至心生厌恶。这样的文章在学习时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先去“感受背景”,再去“阅读文章”。为学生扩充生活背景和知识背景这种导读方法,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让学生增添几分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语文课堂令学生慷慨激昂。

课前导读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根据新课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文本,应当采用不同的导读。不但导读方法选择很重要,同样重要的是,作为导读者的 教师要有激情、有兴趣、有童心、有敏锐的观察力,并注意平时广泛的阅读积累,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方法、有内涵的导读,才会让学生的阅读成为精品阅读,从而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2.3保证课前导读时间

每天2500字的读书量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作后盾,只能走马观花,甚至只作为形式而已,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所以,每天要至少留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教学,注重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之中去进行阅读、去接受新知识。

课前导读课,上学校图书室阅读,使学生有读书氛围,保证读书时间。在大学的图书馆中,为什么常常满座,就是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图书馆。再利用困难班、课前二分钟、早自修时间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以巩固所学的阅读方法,真正使学生的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4挖掘课前导读资源

2.4.1推荐好书

好书可以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坏书也会引人误入歧途。可见读书,读好书是多么的重要。学生手中也有不少书,看到新书,他们也很想看一看,也会去买。但是,那是一本好书吗,学生自己也不知道,他只知道,那是一本课外书,有趣的书,并不知道他能带来什么。而社会上经常会有不健康的书充斥于市场,流行于学生之间。那后果真是无法想象。

2.4.2开发现有资源

要让学生有好书读,要保证课前导读活动(下转第55页)(上接第41页)的顺利开展,仅靠几个老师和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标中提到,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利用学校图书室。学校的图书室是开展课前导读的物质基础,是学生看的书的主要来源地。在取得图书室的支持后,增加双休日的开放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特别是阅读需求强的孩子,允许他们随时都可去图书馆借书。并有目的地去寻找书籍。根据现有图书室资料中整理出适合本学段看的书。学生可根据这些书目有的放矢地去图书室借书读。

2.4.3取得家长支持

利用家长会和家访,将课前导读的意义、作用,乃至书目、时间安排等告诉家长,以取得家长理解、支持和配合。许多家庭都订有《杭州日报》、《都市快报》、《中国少年报》、《小学生世界》等报刊杂志,将有意义的内容带到学校,大家轮着看。

2.5培养课前导读的兴趣

身体上的被迫劳累对身体无害,但被迫进行的学习却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是学生个体在主观上对学习产生的一种愿望。

2.5.1创设课前导读的氛围

学古诗时教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使学生明白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多读书,读好书,写作也就不难了。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明白书在人类的进步乃至社会的进步中所起的作用,让学生明白由于自己的见地不同,对作者笔下的人物也会有不同的了解。将名人名家名言有关读书的话作为标语,贴在教室里。

2.5.2树立榜样

将学生中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加以表扬。仔细发现每个学生的变化,对于学生在阅读当中哪怕是极小的微不足道的优点,作为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和搜取,及时而充分地分析其存在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影响,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的“放大”表扬,这样既是对学生本人的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的激励,又是对其他同学行为选择的导向。定期评比阅读积极分子,并将课前导读书籍作为奖励。

2.6提高课前导读的质量

大量的课前导读,如果没有质量,那将是劳而无功,所以要进行有效的指导。

2.6.1指导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新课标总目标中提到“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有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广泛而快速的阅读,最大限度地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浏览的目的是为了选择和捕捉信息,而要运用选择和捕捉到的信息,就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就需要精读。优美的写景类文章要用精读的方法。

2.6.2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

篇7

预习是传统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本身的含义就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预习这一方式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常规化与“法制化”。但传统的预习环节却不被重视,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被轻视处理了,通过预习这一方式来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能被弱化了。比如弱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弱化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弱化了学生主动形成知识体系的有意学习目的。由于对预习的功能认识不充分,同时也没有从方法学的角度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方面的帮助。以前的预习往往由于教师的设计少,规范少,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目的不明,程序不清,学习过程呈自由散漫状态,这对于提高预习效率是十分不利的,尤其是在养成学生学习习惯、寻找学习方法等方面,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才在预习这个程序上进行了较多的思考,比如,对预习功能的再认识、对预习方式的再认识、对预习与学生的持续发展关系的再认识等等。从表面上看来,预习是一个不经意的行为,实际上,预习在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强化学生的自学方法、保证学习的自我落实、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预习内容,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高年级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如果学生的预习作业一直是老师所布置的,学生没有自主选择、自由发挥的权利,就一定会削弱他们预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一些优秀的、爱动脑的学生更是如此。然而,无论是自主选择预习作业,还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预习,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促使他们从不同起点主动走向新的学习之旅。

经过教师的引导,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预习,课上有针对性地检查和评价,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就会逐步形成,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对于语文课前预习,教师要起到引领作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授之以渔”。教师在预习前可给学生一点目标和探索空间,从而激起学生认真预习的欲望。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按照预习的基本步骤预习,进而提高预习效率。

1.自读自悟课文

这是指导学生预习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读的目标即读准生字的字音,在此基础上读准词语,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学生在课前理解的这些内容就成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也就有了建构的基础,同时他们也就有时间和精力在有限的40分钟里学习需要老师帮助、点拨、引导的内容。

2.根据需要查找相应资料

学生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尤其要借助一些背景介绍、人物介绍等相关内容来帮助理解,从而在整体上感知。如学习《鲸》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去寻找有关鲸的资料,比如鲸的习性、生活环境等问题。这样一来,在课堂上学生就能充分地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整个课堂也就会处于一个很自然、放松的状态。

3.对课文进行质疑

通过预习,学生带着一些具体的问题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这种学习目的性十分明确。而学生的疑问,正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通过老师的解释、说明、点拨或者是和学生共同探讨来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学习就是学生的自学自悟和教师的点拨、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4.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

篇8

在小学阶段,高年级语文作业的分层化设计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尝试:

(1)作业的趣味性。布置的作业要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增强其中的趣味性。例如:读、写、说、看、查找,或者绘画、表演、调查、采访、操作实践等形式,都很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兴趣盎然。例如,在教学《春的消息》一课之前,先布置学生有关“春天”的课外作业,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到图书室、大自然中去搜集有关春天的词语、谜语、谚语、诗歌、故事、图画等等,教完课文以后,再布置学生做一份图文并茂的手抄报,让学生亲手描绘春天的美,展示春天的美,感受春天的美。

(2)作业的实践性。新课程教学重在实践,而非“言说”。在教学过程中,布置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开放的实践性语文作业,不但能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①以想象为主的实践性作业,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完《荒芜的花园》一课之后,我让学生想一想,看到美丽的花园荒芜了,贝尔太太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②以动口为主的实践性作业,重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语文作业可以布置“读、看、说、演”等多样化交流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感受语言,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根据不同文章的内容,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适合朗读的,让学生回家读给父母听一听;叙事性较强的,可以让学生回家把故事说给家长听;利于表演的,可以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演一演;还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方法来帮助学习,如听录音故事、听录音朗读、看电视等等。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而且还可以让孩子学习到说话和朗读方面的一些技巧,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

(3)作业的创新性。小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能力良好习惯的培养,为了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应该在语文开放式课外作业中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舞台,引导学生想创新、爱创新、会创新。例如,学完《田忌赛马》一课后,让学生进行拓展创新训练。我问:除开课文中讲到的方法外,你还有其他方法取胜吗?

(4)作业的层次性。孩子们的素质存在各种差异,学习能力先天就有很大的差别,在作业的设计上要施以科学的方法,分层次设计作业,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针对学生的差异,可以将作业设计成难易有别的三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做简单的基础题,如生字、词语、背诵等巩固练习;中等生做一些巩固题;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做提高题。

篇9

【关键词】小学 高年级 语文 课前预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37-02

一、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预先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小学高年级阶段,随着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知识积累逐渐增多,思维能力也在形成和培养之中,因此,课堂教学中预习的作用越发凸显了出来。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预习能掌握和巩固已学知识并运用已学知识来获取新知识的初步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理念的极好体现。但是,如果没有科学正确的预习方法,往往也会影响学习的效率,甚至起到反面效果。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学生的预习情况成为讲授新内容的前提,也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需要格外重视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种种策略设计预习环节,引导学生预习,交给学生有效的预习方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有效预习策略

预习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和习惯、交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等方面的策略。就教学来说,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进行思考是最终目的,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知识。从预习环节来说,教师引导非常重要,主要表现在:

(一)交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时候,认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关键,又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定》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方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在预习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和预习技巧就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方法和技巧。

1.读

就是读课文,对于预习来讲,读课文是预习的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有目的的反复地读才能够从不同深度对课文加以理解。比如第一遍读课文时要达到顺畅流利,第二遍时则要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做标注,还同时要对文章的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思考。

2.查

就是利用工具书来查找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内容。例如,在预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工具书等辅助方式来查找作者的生平事迹,在创作背景中能够帮助学生来理解文章的思想。查的过程可以是一边读一边查,也可以是在对课文有了整体的理解之后再查。

3.思考

思考是对预习的进一步深入,只有会思考的预习才能够做到更深一步的预习,思考存在于预习的每一个步骤和层次中。例如,在预习《白杨》时要思考白杨的特点有哪些,边疆建设者有哪些白杨一般的品质。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写到爸爸又陷入了深思,那么他在思考什么?在预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和理解,因此,就需要学生及时作出标注。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预习内容

在教会学生基本的预习方法之后,还要从学习规律的角度重视学生的特长发挥,引导学生取长补短。由于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预习的内容不能搞一刀切,要做到有针对性。有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长于想象,教师可以根据课文预先设置一些场景,或通过代入的方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可能较慢,可以通过复习加预习的方式来引导,先让学生在复习已经学过的字词、课文的基础上,布置新课文的字词和内容预习,让学生预结课文所表达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意思。而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和资料的方法去预习生字、生词和课文大意,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具体而有针对性的预习内容,对于发挥学生自身之所长,弥补其所不足,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很好的作用。

(三)预习教学还需调动各种外界力量

预习环节大多是在课外和家庭完成的,这就需要调动各种积极力量加以配合。比如有些同学兴趣爱好相投,相处融洽,那么就可以通过形成小组的形式给这些学生布置一些预习内容,这样学生在预习时动力也会增加。比如,有些学生一时贪玩,不能很好完成预习,可以通过家长或学生干部来配合监督教育等等。

总之,对高年级小学语文进行课前有效的预习教学,最基础的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和措施,并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来提升预习的效果,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10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1.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其低效的原因

1.1 "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表面上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却漫无边际,课后一知半解,最终造成了课堂教学低效。

1.2 "学"的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许多同学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不少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缺乏自觉性,基本不复习,本来在学校接触语文的机会就少,回家又不及时复习,知识很快就会遗忘了。

2.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方法

2.1 明确课前预习目标,简化课堂初读环节。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课前预习是相当重要的环节,许多教学任务可以放在课前完成。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的预习,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有的放矢进行交流讨论,通过教师的课前备课抓住重点,全面把握课文的纲要性问题,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从容面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并生成本课的教学重点,即时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但是课前预习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目标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培训,明确学生课前预习目标,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2.1.1 读通顺课文,读准字音,简单理解课文中的新词,会默写课文中的新词。

2.1.2 标出自然段,口述课文主要内容,大概了解课文的层次。

2.1.3 画出自己在预习时不懂的地方,包括字、词、句、段,同时标注出自己弄懂的地方。

教师可以设计预习表格,根据不同文体,进行提前的表格规划,使学生预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外,进一步放宽学生课余学习空间,给予学生自由学习的时空。

3.互动:提问、交流

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基本可以从课堂设问的性质和方法上做出评价。提问应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设疑难。具体来说,提问要注意: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

课堂提问的作用是相互的,但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教学活动的协调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仍然是为教学这一活动服务的,其受益者仍然是学生,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对学生的作用,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我觉得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设计问题:明确目的,紧扣目标,引发思考。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问题: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多层。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4.根据实际开展梯度教学

教师在备课、讲课中应根据班级实际,有梯度地开展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差别,一方面是先天的;另一方面是后天因素的作用。作为教师应承认这种差别,尽可能缩小这种差别,才是唯物、务实的。否则会陷入对学生"一视同仁"的机械论境地。对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学生,硬作同一要求,显然就会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因而教师在备课、讲课、讨论、提问及平时练习中就应有意识地设计不同层级要求,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提示、点拨、启发,使每个层级的学生在日常中均有"成就感",而不是他们作了极大努力仍不可企及。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对班级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归因处理,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三个档次。其次,提出不同层次要求。如背诵课文基本篇目,优等生和中等生则要求背诵并加理解运用;而后进生则需熟读即行。再次,及时给学生以鼓励,使后进生学习有冲劲,有动力。结果表明,后进生进步了。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

5.把握内涵与语言文字训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