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31 06:3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注重导入艺术。
导入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艺术,好的导入就象是一幅名画、一首名曲,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谜语、故事引入和联系生活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
在讲授《两只小象》时,我就首先以“森林里的小动物”几个谜语导入,学生非常有兴趣,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结合故事展开了一系列的“讲一讲你身边的小动物”、“改编动物故事”、“模仿动物声音”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积极踊跃,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想象力,锻炼了表达能力,体验到了艺术的魅力。在《走进乐器的世界》中,我请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所看、所接触,描述一下自己熟悉的乐器,学生的兴致很高,都滔滔不绝、积极投入。
这样,根据每节课的内容,设计富有魅力的导入,达到学生音乐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让学生好奇、有兴趣的情绪在整节课中得到延续,从而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二、注重教学方式。
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由偏重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输和训练,转向强调教学中的“双主体”互动关系以及学生体验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采用艺术感受和参与实践来增强体验,改变学习内容单一、高深、繁多的专业化倾向,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组织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于为学生掌握。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唯教材、唯教参”,应将精力用在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上。
1、音乐感受。艺术的魅力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更多的时候是需要人们用心去感受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将生活实例与艺术课程相结合,感受艺术来源于生活,分的感受生活中所能听到的各种声音,让他们在课堂中模仿、表现;带领学生到室外去“寻找声音”、“搜集声音”,然后,将学生“找”到的这些声音对应相应的节奏,让学生来拍读,从中感受长短、强弱、高低的艺术要素,使学生懂得艺术与生活密切相联。
2、参与实践。音乐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各种游戏、讨论、表演……都少不了学生的身影。在亲自的参与实践中,不仅增进了教学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潜移默化的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以乐观和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如在《两只小象》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表现不同动物形象的音乐中做“学动作,猜动物”的游戏。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动作游戏中学习,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既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动脑以及肢体表现的能力。
三、注重教学评价与反思。
篇2
(一)教学方法上的不同
首先,在中学音乐课堂活动的设计中,教师通常会采取互动的教学方法,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充分的进行交流,为学生构建出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能够打动人心的音乐是需要有灵魂的,教师会在课堂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从而达到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对不同的音乐进行理解,并将自己的生活以及阅历加入到演唱中来的目的。其次,课堂教学所采取的方法则截然不同,在授课中,处于主导位置的是教师。并且师生在课堂中的交流仅限于提问回答的形式,并没有其他的互动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比较传统的,教师会先为学生讲述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之后再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最后在课下为学生派发一些练习任务。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上的不同
中学音乐课堂活动的内容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以及不确定性,也正是因为这种特点才能够让学生的应变能力得到锻炼。教师通常会给学生安排一个活动主题,之后让学生自行发挥,在过程中可以采取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然后再针对活动结果来给予指导性的意见。而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则会在上课之前制定好详细的教学大纲,在授课中按照大纲来进行,例如针对某一首歌曲进行讲解的时候,会首先从乐理知识以及演唱技巧进行讲解,之后再让学生加以练习,如果学生在练习中出现同教学大纲不符合的情况,教师会将其视为错误的表现并且加以纠正。很显然,这种教学内容会将学生对于音乐的灵感以及个性扼杀掉,并且会让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枯燥乏味,并不能够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氛围上的不同
教师在针对中学音乐课堂活动的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创造出一个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因为只有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产生一种愉快、轻松的感受才能够改变他们对于音乐的认知,从而由内到外的去爱上音乐。而课堂教学则不会如此,教师注重的并不是教学氛围,而是教学频率。教师会抓住一切的时间来对学生灌输知识理念与演唱技巧,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尽可能地将他们的基本功得到进一步的扎实,并且针对课堂中空档时间,教师会让学生对所讲的内容进行练习和背诵,总体来说教学氛围是比较沉闷的。
二、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合并与互补
(一)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之间应该“动”“静”结合
在上文中我们提出,课堂活动的教学形式所主张的是“动”,而课堂教学则主张的是“静”,那么在今后的音乐课中,教师应该将“动”与“静”结合起来,在课堂活动中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去聆听音乐,用心去体会乐曲中所讲述的故事以及所要传达出来的意境,并且在活动的设计中将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与演唱的技巧融入进去,让学生能够自愿的将这些相对枯燥的知识点进行理解。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可以有“动”的时间,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次数,并且不要将交流的模式仅仅局限于问答,可以采取游戏、辩论、分组抢答等方法,让课堂中的教学氛围能够变得活跃一些,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应该扬长避短
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传统教学,都是有优势以及不足之处的,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方法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这两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课堂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将一些演唱的技巧加入进去,让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领唱,并且对其他学生讲述自己的演唱心得,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小小的虚荣心理,还能够变相的教授了教学大纲中的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之所以不被学生所看好,主要是因为过于陈旧,从而无法让学生产生新鲜的感觉。教师应该将课堂活动中的内容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且经常性的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更新,让学生对音乐课程产生一种期待感。首先,在音乐课堂活动的内容设计中要在原有的理念之上加入一些相对稳定的元素,让学生可以得到定向以及定时的培养,不能够一味地去寻求新颖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有些学生反映,虽然在活动课中非常开心,但是在应对考试的时候会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由于中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所以一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就无法在活动课中吸取重要的知识点。其次,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教师要注意变化,不要完全的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授课,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述音乐的风格以及流派时,教师可以将例曲更换为当下比较流行且适合的音乐,让学生能够产生兴趣,只有让学生同音乐之间出现了共鸣,才能够将原本枯燥的乐理知识变得灵活易懂起来。
三、结语
篇3
一、音乐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性
1.音乐课堂教学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音乐的再现手法和形象不如绘画、文学、戏剧等直观,音乐所运用的手段纯系情感影响,主要注重人的感受和心境。它是抽象的,而抽象是学生不易理解的根源。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一些抽象问题、抽象事物时总是存在客观上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的障碍。皮亚杰认为“一切认识在初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学生认识事物往往是从身边的、从自身或他人的活动中形成。大量的课堂实践证明,一旦与学生讨论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每个学生都会津津有味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因为这些生活中的事物、活动都是学生经历过的,或者能感受到的,他们有感性认识的基础,所以在分析这些事物、活动中的问题时,很容易在他们头脑中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容易使他们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其中的音乐问题。根据这一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因素,为其创设相应的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的环境中学习,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音乐课堂教学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是探究式音乐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条件
探究式音乐教学是指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以教材文本,以生活实际和周围世界为参照对象,自主确认和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搜集数据、信息,寻求解决方法最终以个人、小组、集体等各种形式进行有效交流和形成客观评价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要求把自由自主歌唱的权利、自由自主欣赏的权利和自由自主创造的欢乐还给学生,同时注重学习的态度;要求师生都进行逆向的、否定性的、真伪性的思维方式,去寻找新旧信息之间的融合矛盾,寻找信息符号与记忆表象及生活实践之间的某种关联与矛盾,探索在不同情景下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要求把情感的体验放在第一位,教师对“教材文本”的加工提炼,使其中蕴藏的显性情感因素和隐性情感因素得以尽可能的展示(应用美的语言、恰当的表情、创设一定的情景等形式),从而激发学生感悟到美;在养成良好的情感体验习惯的同时共同探讨与学会如何塑造生活和更有意义的生活。把音乐问题生活化,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音乐课堂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为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线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低沉、凄婉的音乐总会让人想起痛苦的过去;缓慢、抒情又细腻的轻音乐又会让人思念那宁静米人的夜晚。音乐欣赏是一种形象化的思维,音乐家在艺术中所传达的东西往往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无法捕捉到的,只有借助于形象,这种“神秘”的信息传递才成为可能。贝多芬《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的名为“月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首乐曲被创作出之后,贝多芬本人并未给它冠以任何标题,只是一位名叫莱尔斯塔的诗人在听到这首乐曲之后,产生了“湖畔月色”这样一种形象化的联想,把不可见的生活美感付诸视觉,再被人们进一步渲染发挥并附会出一段优美的故事。但是,对学生而言,他们感情体验和生活经验较浅,没有付于视觉感官,凭“空”想象,无从想起,所以,为音乐创设情景很有必要。只要心情一致,同样对音乐作品的阐释可纷繁多样,有创造性领会的自由。
二、实现音乐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之研究
1.欣赏教学的探究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把生活融入课堂,同贴近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式、方法、话题等激趣,让学生带着一份真情和一种兴趣去体验音乐,感悟人生,才会使他们享受鉴赏音乐的无穷乐趣。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为音乐取名字、听音乐编故事等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表达对所听音乐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应创收一个生活情境,引导每一个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展开想象,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用自己最喜欢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
2.实践教学的探究
将歌曲中的音乐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生活情境。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将歌曲中的音乐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生活情景,促使抽象的音乐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便能唤起学生歌唱的信心,提升他们主动学唱的欲望,促进他们自觉形成表现音乐的能力。让学生用生活中熟悉并喜爱的各种小动物的叫声读节奏,在快乐的小动物叫声中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使学生轻轻松松地在游戏般的生活情境中完成了整首歌曲的节奏教学,既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3.创新教学的研究
(1)为歌曲创编动作。边唱边表演是课堂教学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如果歌曲易于用动作表现的话,应尽量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发挥想象,自编动作来表现歌曲。
(2)为歌曲改编歌词,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练习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只是,给熟悉的歌曲创编新的歌词或改编部分歌词,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演唱新歌的兴趣,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自制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当一首歌曲学会后,教师可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开动脑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拓展思维空间,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尝试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打击乐器。
篇4
在音乐教学中,同样一个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来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往往是不同的。一节优秀的音乐课,从设计到进行,无不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实质是教师自身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在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师将教学规律与独创性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得音乐美感的教学过程。
教学艺术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它是建立在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基础之上的一种素质,是教师在实践中长期积累、努力探索、积极创造而形成的宝贵财富。正确地运用教学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学目的、过程、质量和学生情绪进行最优化控制。
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
(一)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
课堂教学节奏是指教学内容、环节、过程与时间的有机编排,它包括教学内容的深与浅、新与旧、难点与重点的合理搭配以及教学过程的动与静、开始与结束、发展与的合理设计。
每一个教学内容和环节所包含的展开与的起伏变化,在整个课堂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节奏规律,一般遵循弱强、强弱或弱渐强、强减弱的变化模式。通常情况下,课程难点与重点不宜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应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有的难点与重点可重叠进行。根据教学需要,巧妙地设计和运用教学节奏,能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影响着整个教学效果。对此具体要求如下:
适度的强调、语气和语言节奏语调是指语言的高低、强弱;语气是指语言的轻重缓急;语言节奏是指语调、语气及语速的变换规律。教学语言应该富有美感,语韵和谐,语气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使学生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调要高低适度,一般以让后排的学生能听清为宜。语调过高,会增加学生的紧张情绪,易感疲劳;语调过低,易使学生昏昏欲睡、兴味索然。语气要轻重适当,缓急协调,要与所表达的内容相一致,且根据年龄、课型的不同而相应变化。例如:安静的欣赏课与喧闹的器乐课语调高低要相应调整;一般内容讲解宜轻,难点、重点的强调要加重语气。教师应以强弱交替、快慢相宜、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避免课堂气氛僵滞呆板,充分发挥语言的感染力。
语言精练,逻辑严谨教师如何通过语言将诸多知识信息按一定顺序、层次讲述给学生,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语言中心明确、难点重点突出、条理层次分明。课堂教学开始时语言要短而有疑、短而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快结束时语言要短而有情、短而有味,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
语言富于感情,富于启发性教师的语言富于感情,这样才能使师生情感达到共鸣,从而把握学生的情绪状态,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教学语言必须具有启发性,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的板书艺术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简明的文字将教学的主要内容显示在学生面前。板书应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清晰的层次性,音乐课的板书则更应精炼,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音乐教师在板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内容科学、准确。尤其在书写乐谱时,要防止差错。(2)文字简练、条理有序、层次分明。乐谱的位置要安排合理。(3)针对性强、色彩得当,音符与乐谱线要色彩分明。(4)书写要工整、规范,谱例要规范、美观。
通常教室的黑板各学科兼用,既要板书,又要抄谱例等。若不精心设计,会造成版面的杂乱无章,影响授课效果。因此,设计好每一节音乐课的板书,使其清晰、直观,是确保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
一节成功的音乐课要有良好的开端。不论是以情导入、以理导入,还是以疑导入,都要给人以美感或新奇感,调动学生积极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学过程要环环紧扣,教学内容要丰富有序,结束时要留有思考回味之余地,给人以美的遐想和有益的启示。
篇5
一、要关注活动参与的有效性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声音的艺术,音乐参与是多方式的,听、唱、动都是参与的方式。在教学中,我非常关注学生的参与性。比如:七年级上册的《青年友谊圆舞曲》,这是一堂音乐唱歌课。根据歌曲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音乐活动,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贯穿始终。由于活动设计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只要集中注意力参与都能够完成,所以在本堂课中,学生的参与面很大,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愉快。同时我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进行引导和调整,给学生足够的信心,所以在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难点时,还是比较顺利的。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有针对性。只有教学环节的针对性强,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要关注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师生互动主要表现在教师自身的示范性和巧妙的课堂提问,比如:音乐课中的歌曲教唱,教师的歌曲范唱一定要让学生觉得美,才能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在师生互动接龙演唱时,学生才愿意主动与老师进行合作。提问是一门艺术,要运用得好,让它受益于课堂教学,关键就是教师要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课堂上灵活运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对问题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观点,而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后备问题。
三、要注重课堂中有效的评价
教师评价语言的多样性、赞赏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往往会被我们忽视。比如:我曾经听过的一堂音乐课中,教师要求学生随音乐伴奏齐唱歌曲,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太过于兴奋,不但出现赶节奏的现象,一到高音还出现很多喊唱的现象,演唱效果缺乏美感。唱完后,教师很有激情地评价:“同学们真不错,唱得好极了”。很明显,这是老师的一句鼓励性的评价,学生也接受了老师这样的鼓励,于是在之后的演唱中,一次比一次兴奋,声音越来越大,以至于我们听课的老师都难以忍受那种嘈杂的歌声,更不用说如何来体现音乐的美了。针对以上情况,这位教师给与学生的评价确实起到了鼓励的作用,但却影响了学生的正确审美。我们不是说教师在给与学生评价时一定要非常严谨,但必须要考虑到评价后会有多少问题出现。其实这位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演唱后对学生说:“你们演唱得非常认真,情绪非常高涨,我也被你们打动了,现在非常的激动,我也想加入你们,和你们一起高歌。但是我觉得激动的心情可以用美的声音来表现,而不需要用很大的声音喊叫,这样还能保护我们的嗓子。同时还可以更加清楚地听音乐伴奏,节奏也会更加准确的。”这样的评价既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予以肯定,又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很委婉地指出了演唱中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相信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后能有更好的表现,教学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四、要注重信息技术运用的有效性
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下,音乐课堂确实更加地生动、有趣,但是要注意它的有效性。比如:情境导入环节,课件中各种乐器,采用不同的演奏形式要让同学们有所了解,直观的展示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在于量,而在于质。只有“质”的提升,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课中介入法 课间点拨法 课后解读法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2-078-02
进行课堂教学指导,是教研员的重要工作内容。在指导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本人为提高效率,做过多种尝试,并总结出三种有效的指导方法。
一、课中介入法
所谓课中介入法,是指当教师执教音乐课的过程中遇到困惑时,由教研员适时介入教学以排解教学困惑的方法。此法既能及时排解音乐课的困惑,将学生带出学习困境,引向音乐学习的新情境,也能给教师以示范和启发的作用。
如笔者在进行常规教学调查听课过程中遇到这样一幕:一位高中音乐教师在执教欣赏课《梁祝》中,由于教学手段单一,问答方式机械,学生出现了游离于音乐学习之外的情形,并从几个学生漫延到大多数学生。音乐课进行到约一半时间时,教师的话学生已无兴趣听,教师播放的“美妙”音乐也不在学生的关注之列了,学生之间说悄悄话、传递小纸条等违纪现象较普遍,课堂出现了失控局面。当时,笔者就坐在教室后面,眼看学生的违纪现象愈演愈烈,而教师又束手无策,笔者便当机立断,转变角色,走上讲台,替换下了正在尴尬中的教师。由于这节课是在学生的教室里上的,无钢琴等音乐教学设备,笔者也没带任何乐器,就拿起教鞭,用小提琴的持弓法执住教鞭一端,再用左手摆出小提琴的持琴姿势,然后,开始“演奏”起《梁祝》的主题音乐,而“琴声”是笔者哼唱出来的,并随着右手运弓的强弱快慢变化和左手揉弦幅度的大小变化,对音乐进行润色,使音乐声犹如笔者正在用“琴”演奏出来一般。这一招,把处于散漫自由状态的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当笔者“演奏”到第四乐句时,全班已鸦雀无声,直到笔者“奏”完最后一个音,学生自发地鼓起掌来。
将学生从“音乐外”引导到“音乐中”,笔者没有说一句话,只是作了一次对主题旋律的模拟演奏,便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替教师解了围,这也给教师一个启示――用音乐化的手段演绎音乐,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此后,教师用类似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学生开小差的现象少了,音乐学习面貌得到了改善。
这一方法笔者还在指导其他教师的过程中多次使用过,并总结出如下几点体会:
1.适合对青年教师作教学指导时使用。青年教师的可塑性比中老年教师要强,也容易从心理上面对被中途“替换下场”的尴尬。并且,教研员在青年教师教学的最困惑时刻作良好的示范,得到的正面效应也更大,既促进了教学面貌的改变,避免了教学时间的浪费,也给教师提供了现学现用的学习机会,还增加了教师对教研员的信任感。
2.要为教师在学生面前留有余地。教研员在介入过程中要见好就收,不要越俎代庖,接过教鞭后就将教师一直晾在一边。最好能自然地接过教鞭,又自然地交还教鞭,比如,在“交还”时告诉学生,“这是我们两位老师事先商量好的方案,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样,可减少教师的尴尬,令教师在后续教学中找到教学的信心。
3.要维护教师的形象,更要保护学生的学习权利。虽然,教研员的介入会令上课教师在学生面前失去一些面子,但如果任由课堂教学的乱象发展,则不但加重了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感,也浪费了学生的宝贵学习时间。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出发,除了评比课中不便于介入外,在常规课中出现混乱不堪的现象时,教研员有责任挺身而出净化课堂氛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不宜冷眼旁观。
4.教研员要随身携带一些教学工具,以备急需时使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时,一件合适的教学工具,可以令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因此,为了保证教研员在课中介入教学时取得良好效果,除了自身具备扎实的音乐教学功底和良好的临场调控能力外,还需要备一些教学工具,比如一些小乐器等。
二、课间点拨法
在连续听几节课的教研活动中,通常情况下是在听完几节课后进行评价,而在课间很少进行有组织的点评。但笔者在组织此类活动时发现,当听完几节课后再进行点评时,听课者容易对课中的细节产生遗忘,导致评课效果降低。而一些教学中的不良习惯,也因没有得到及时的指正,在前一位教师身上出现后,接连又在其他教师身上发生。为了及时纠正教师教学中的不良习惯,及时引起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关注,笔者采取了课间点拨法,即在课间十分钟以内的时间里,快速进行点拨。
如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第一节课中出现了教师播放音乐的音量过大的问题。在课间,笔者及时指出音量过大会影响对音乐的感受,还容易对学生的听力带来损伤,要求教师在课前先调试好,或者在课中发现音量过大(也可能是音量过小)问题时,及时调节。于是,在余下几节课中,就没在出现音量过大(或过小)的问题了。
在另一次教研活动中,有教师出现了钢琴踏板使用不当的问题,当旋律中出现不同的和弦进行时,教师还是一直踩着延音踏板,造成琴声一片混浊。在课间,笔者及时指出了踏板使用时要注意的问题,并作了演示。随后的几节课,教师们都能有意识地控制踏板了。
在又一次教研活动中,当第一位教师执教完第四册第六课《小渔篓》后,笔者针对教师教学中律动表现不够丰富的问题,在课间作了快速点拨,指出应该将音乐的旋律位置结合在律动的体态表现中,如第一、二乐句旋律为:
这两句旋律各为四小节,每小节的首音依次为“1、5、5、2、1、3、1、2”,两组首音连起来,就产生了如波浪般起伏的效果,正好与歌曲内容吻合(如下图):
笔者提醒教师除了进行常规的左右摆动身体的律动方式外,还可以加上上下起伏的手部动作,以更形象地表现水波的起伏,同时也使学生对旋律的高低有了直观的感知。并请教师们为余下的旋律设计合适的律动。这样,课间又多了一道风景――教师们几个人一组边哼唱旋律边比划着手势,探讨着合适的律动动作。笔者的提议不但提醒了将要上课的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也给听课教师布置了探究作业,使大家在等待上课的过程中又进行了新的教学探索。
课间点拨法在操作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宜短不宜长。课间只有十分钟时间,还要留一些时间供教师们自由活动,因此,点拨的时间尽量控制在五分钟以内。
2.宜少不宜多。一般只点拨一至二个问题。
3.宜集中不易分散。问题应该点中要害,避免不着边际泛泛而谈。
4.要便于快速领会。所提出的教学问题,应该便于教师快速领会,如果抛出一个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领会的问题,则容易影响教师在听余下课时的注意力。
5.要便于操作或改进。所提出的改进措施,要能够被教师们快速掌握,这样,教师便会有“又学了一招”的感觉。
三、课后解读法
教材解读,通常是在教学之前的备课时间进行的工作。但一些教师备课时没能对教材作深入解读,导致教学的肤浅,甚至因曲解教材而造成教学的失误。每当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对教材理解不足或理解有偏差时,笔者便会采取课后解读教材的方式,帮助教师重新认识音乐教材,重新理解音乐作品。
如,在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人音版第十四册第二单元的《阿伊亚――非洲的灵感》后,笔者发现,教师所播放的音乐与谱面上呈现的并不一致。课后,笔者从教师处了解到,教师是严格按教材和教参的乐谱进行教学的,而播放的音响材料也是教材的配套教学光盘提供的。难道是笔者听错了吗?笔者请教师再次播放音乐,经仔细聆听,发现音乐的节拍确实不是教材乐谱中所示的6/4拍子,而是属于(5/8+7/8)的混合拍子(如图)。
教材的记谱为6/4拍:
教学光盘音乐的实际音响的节拍为(5/8+7/8)拍:
如上图所示,教材的记谱反映出的节拍强弱关系是较规整的,即以四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六拍,第一和第四拍为强拍和次强拍。而教学光盘中的实际音响所反映出的节拍强弱关系是不规整的,即以八音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十二拍,且第一和第六拍属于强拍和次强拍。将6/4拍改写成12/8拍后,将之与(5/8+7/8)的节拍进行对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可发现,教材的记谱与实际音响的次强拍的位置是不一致的(相差一拍),而正是这一拍之差,造成了实际音响中前紧后松的特殊节拍,形成了非洲音乐较自由的风格,如果按教材的记谱法演唱,则唱不出音乐的原来风格了。
出现上述音乐音响与乐谱不一致的问题,不能全怪教师(因为教材就是这样记谱的,或许教材的编者为了学生便于学唱而特意这样记谱的),但教师没注意到播放光盘时的音乐风格与师生演唱时的音乐风格不一致的问题,是教师盲目相信教材文本,没有对音乐音响进行仔细聆听所造成的失误。此时,重新解读教材音响,还音乐以原来的风格,是很有必要的。
除了教材中偶尔出现的文字错误,多数情况下,教材还是较正确的。音乐也是正确的,但教师还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如,人音版第十六册第二单元《瑶族舞曲》的中段第二主题:
该主题由加弱音器的两支小号奏主旋律,由两支长笛穿插附和。教参中所述该主题的情绪是活泼、跳动的,而有教师将之理解为夜空中古老的瑶族寺庙建筑群映出的庄严、雄伟的形象。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所选的音乐版本速度偏慢,令教师产生了这样的联想。由于音乐具有多义性,不同人,尤其是不同速度产生不同的音乐感受是很正常的。但笔者细听教师所采用的这段音乐后发现,速度属于中速,比教材音响资料中的音乐速度(小快板)稍慢了一些,但在该主题的三个长音处(6 - -,3 - -,1 - -)都有长笛用0XX XX XX的节奏奏出的对位旋律,尽管用中速演奏,还是具有活泼、跳动的特点的。由于教师只关注了主旋律的速度改变产生的音乐情绪的改变,而未关注到对位旋律在其中的作用,而导致对音乐产生了误读。此时,教研员应该及时在课后进行教材的正确解读,尤其在公开课教学中更应该如此,以免更多教师受到误导。
在进行课后解读时,需要注意:
1.要用详实的资料,充分的证据进行阐述,提高解读教材的说服力,避免仅凭主观印象,或仅靠教研员的学术威信来说服教师。
2.要仔细分析教师对教材产生误读的原因,以免教师继续产生类似误读。
3.解读教材应该立足于教材文本和配套参考资料,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参,尤其面对具体的音乐作品时,更需要教研员有敏锐的听觉和细致的洞察力。
篇7
关键词:微课视频教学;小学音乐课堂;学习氛围;学习效果
微课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情境,凭借其独有的特点,丰富了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对于音乐更加有兴趣。文中就微课点亮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效率,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因而,文章针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微课资源的利用状况展开分析,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利用微课视频教学,构建趣味音乐课堂
由于小学生都比较喜欢玩游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游戏的乐园,这样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同时由于对游戏的兴趣,而更加认真学习,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采蘑菇的小姑娘》时,就可以利用游戏进行教学。但是游戏的规则和技巧需要教师细心讲解,但是由于学生理解能力不强,所以如果依靠口述会很浪费时间。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微课进行教学,在网上查找一些教师在教授《采蘑菇的小姑娘》时开展的游戏视频,然后让学生观看,了解游戏的规则,并且体会其中的乐趣。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游戏,并根据情况进行适当改动,让游戏在学习音乐中进行,在游戏中学习这首音乐,以欢快的心情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
由于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学设备不足,演奏出来的音乐也就会缺少乐感。所以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就显得缺少意境,也就没有学习音乐的氛围,这会严重影响音乐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摇篮曲》这篇音乐课文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因为没有小提琴,就会用别的乐器代替,虽然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但是缺少了音乐意境。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入微课,在课上播放一些用小提琴演奏《摇篮曲》的视频,让学生体会一下意境,同时也可以播放一些背景音乐,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逐渐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感悟音乐的魅力,从而喜爱上音乐这门学科。
三、掌握节奏,优化学习效果
在音乐中,最重要的就是节奏,缺少节奏的音乐就不能称之为音乐。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应该让学生能得到持续的节奏训练,熟练掌握这个重要的环节。但是在课堂仅仅进行节奏的训练是不可能的,同时每个学生在节奏掌握中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就给教师训练学生的节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此,在节奏中引入微课教学,在视频中让学生去感悟节奏,找到节奏练习的重点和难点,让微课中强烈的音乐感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保证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音乐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微课中的视频,让学生在视频中找节奏,在视频中慢慢解决难点。同时,视频中会有荡起双桨的画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其中的乐感,在充分欣赏之后,学生就会更加容易掌握音乐的节奏。
四、微课充实高效,弥补不足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影响教学的具体实施。例如,有的教师教学水平有限,所以很难让学生准确掌握音乐知识,这样就会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就受到影响,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因为小学音乐教材上内容有限,所以学生所能够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这样就会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产生阻碍。通过引入微课,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在网上可以找到许多非常优秀的教师甚至专家的教学视频,能够有效地弥补教师水平有限的缺陷。同时,网上适合小学生学习的音乐也有很多,可以当作拓展来让学生去倾听和欣赏,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微课的应用使小学音乐教学的效率得到了稳定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由于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差,所以在音乐学习过程的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引入微课,利用其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动形象的优势,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音乐知识,并且有效提升了音乐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永华.浅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四卷[C],2013.
篇8
关键词:小学音乐 师生互动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244-01
音乐课区别于其他学科是一门具有综合性育人功能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传统的音乐课堂存在许多弊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教学活动的进展,在音乐课上进行互动设计是音乐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下面,笔者就小学音乐课堂互动教学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1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互动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课标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这些理念往往通过音乐课的唱、听、奏等形式来实现,但部分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仍然存在误区,过分强调素质,忽视基础教学,对新课程存在理解误区,音乐课必须重视基础乐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教师要在贯彻新课标理念的同时明确教学重点,音乐课堂要具有一定的秩序,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现在的音乐课上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学生缺乏互动学习的规则,课堂活动杂乱无章,还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中的一些无价值的提问,不仅拖延了上课时间,对于教学活动本身而言也没有任何效果,互动设计并非进行简单的没有价值的提问,教学环节应该是环环相扣的,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地提问,精心的设计,另外,在目前的小学音乐课堂中仍然存在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听课的情况,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而不能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2 实现互动教学设计的对策
2.1做好教学准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才是音乐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将音乐课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完善的教学准备是实现互动音乐课堂的先决条件,教师的教具、教材准备的是否充足直接影响上课质量,而在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也直接影响着师生的互动性,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自身特点设置互动环节,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学习任务的设计,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因此教师在准备课堂的时候多注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小活动中去,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和乐器来辅助音乐课堂教学,增加课堂的新鲜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和学生科学互动,比如说对唱、伴奏和使用科学软件为学生歌唱进行系统打分,这都是互动环节设置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2.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放松享受的状态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不断增加对音乐课堂的喜爱,更可以高效率的完成课堂任务。最重要的是,课堂气氛是否融洽直接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效果。众所周知,良好的情绪可以使人发散思维,进行超常的记忆,要在音乐课上实现师生互动,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音乐课上的到放松,积极参与到互动环节。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生理心理发育都还不够成熟,具有注意力不持久,贪玩好动,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特点,因此,教学活动要立足于小学生自身的发展状况,学生都喜欢轻松、平等、愉快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身心舒畅,思维才会得到解放,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被调动起来,师生互动教学才能发挥课堂的生命力。教师要让尊重学生,以耐心、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注意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另外,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不要过分限制他们的个性发展,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和谐、尊重、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地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音乐的课堂环境,这样,不仅学生学的开心,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师生共同参与音乐课。
2.3进行有效地课堂讨论,精心设计提问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互动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去“一个老师一张嘴,一个黑板一支笔”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音乐课堂,教师要勇敢创新,敢于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建立合作小组,经常以小组或全班的方式展开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融入课堂,参与教学环节,以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音乐教材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与他人讨论、争辩、思考的过程中更深刻的认识理解教材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精心设计提问也是实现互动课堂的最佳途径之一,就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教师要重视提问的效果,同时更要注重提问的有效策略,真正做到优化课堂的效果,实现“互动式”的音乐课堂,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积极思考教师的提问,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想象的场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又使学生对歌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学会全方位的欣赏一首音乐。
3 结语
互动是联系师生的纽带也是师生交流的桥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互动设计对音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中,把提高小学生的互动意识作为课堂的重点,使小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一、以启发式提问的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们的积极参与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如何使得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来说也是不例外的。根据教育学观点,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提问总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其是一种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恰当的提问不仅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是非常符合小学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的。针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来说,笔者认为以两种提问方式比较合理和适用,即:第一种,立刻回答式提问(就是要求学生在听到问题之后立即回答),例如:“这首歌曲以前听过吗?”“这首歌曲是几拍啊?”。第二种,思索后回答提问(就是通过学生不断听唱去逐渐体会,最后找出问题的答案),例如:“你能听出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感情吗?”。这两种提问方法的使用需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歌曲难度、内涵等具体情况来进行使用的,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结合使用。
二、以互动式的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其它传统音乐课不同,音乐课的形式应该是以动为主,并以情引动来帮助学生们进行学习和感悟,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实现美育目标。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即:天真好动、爱玩,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游戏、律动或是舞蹈等来为学生们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和场面并以此来将孩子的天性释放,使得他们可以在诸如唱唱、跳跳、玩玩、动动中的气氛中去感受、感悟音乐。例如:当在学习《玩具兵进行曲》时,教师可以选用律动“请你跟我这样做”,在音乐的带动下模仿各种玩具人物来做拍手、打肩、跺脚等动作,还可以鼓励学生们做自己喜欢动物的动作来参与到课堂之中,使学生们乐在其中,音乐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以分组式的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来鼓励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如前所述,小学生的特点是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整堂课没有一定的变化,很容易会使学生们产生疲劳。正是由于小学生的这种特点,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分组法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较难的歌曲,教师可以先在整个班级中进行学唱旋律的练习,然后再进行两组对比练习,即:第一组在进行学唱的过程中,第二组去听;第二组在进行学唱的过程中,第一组去听;最后,两个组进行比赛,看谁唱得好、唱得准。这就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分组的方式来促使每一组都集中注意力,因为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往往具有好胜和好面子的特点,会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好会给整个小组带来不好的表现,所以,两组会更加认真地进行学唱和倾听。
四、以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方法来丰富学习和提高有效性
篇10
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质量相比在几年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随着时间巨轮的转动,小学音乐课堂更加需要教学质量与创新水平共存的场面,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见解。其中,音乐课堂良好的气氛就是让学生对音乐充满兴趣的前提,而此篇论文便是针对如何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做出一些探究
关键词:音乐教学方法 营造课堂气氛 音乐文化
一、前言
如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所需的精神文化更是相应的提升,而师生平等的观念现在也已深入人心。众所周知,音乐课是一门拓展德智美各个层次的课程,在培育学生倾听能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各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小学音乐新课程已实行多年,仍在实践探索中不断的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音乐教育收到了空前的重视,更是将音乐教育目标大致概括为四点: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热爱祖国家乡、热爱人民群众、热爱辛勤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教育和活泼开朗乐观的情绪以及“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深入浸透到音乐教育里面,让学生成为新一代“四有新人”。2.启发丰富的智慧、陶冶优雅的情操,培养端正的三观,使学生身体以及心灵获得健康蓬勃的发展。3.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程及音乐的兴致,基本掌握音乐知识和简易的技巧,让学生具备通晓简单曲谱的能力。4.认识我国各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提高学生对我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以,并开始接触优秀的外国音乐作品,拓宽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兼并感受音乐和展现音乐的能力。我们可以看到,根据教学大纲的总结,小学音乐课堂更加需要教学与创新并存的场面。
每一代教师都有自身对音乐教育独特的看法与见解。其中,音乐课堂良好的气氛就是以学生对音乐充满兴趣为前提。然而用老套的教学方法,不止不能让新时代学生在课堂上全神贯注,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欢乐与乐趣,甚至还会给学生一种“音乐课是用来开小差”,“音乐课就是玩玩而已”的想法。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题,围绕着学生的所思所想,在他们感兴趣的方面引入音乐教学,脱离枯燥的课堂,让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领课堂。那么如何与学生共同创造一个活跃的教学环境,如何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殿堂,提升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已成为当今很多音乐教师共同所探讨的一项课题。
我在这里就是要探析,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如何能够让教学过程的气氛活跃而不失严谨,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提升课堂效率,培养出学生们的优秀音乐品质,并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观意识,提升学生们的全面素养便成了音乐课堂的重要任务任务。
二、营造课堂气氛与教学质量的探究
不少人都会误以为为了营造课堂气氛就一定会导致嘈杂,吵闹。其实不然,“乱”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没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如果我们给予学生正面的指引、积极的去鼓励学生特有的优点,正确利用小学生没有形成完善的自我约束力特点,从而完成课堂互动。在音乐课堂中,要怎样做到乱中不缺秩序,活泼而不嘈杂呢?首先,师生对话过程中,发挥教师的领导作用,指引学生参与到对话中,为学生的主动发言给予鼓励,多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抓住学生们的心理,提供体验机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们作为教师必须勤加思考、多去探索,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亲身体验,让他们对音乐课产生无限的浓厚兴趣,真正的成为音乐课堂的领导者。
营造课堂气氛,一定要在在平等,自由,愉悦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堂音乐课。现在依然有不少教师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而老套的教学方法不仅容易羁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套牢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思想。还会导致课堂气氛阴沉烦闷,一个如此的课堂,怎能让学生们对音乐课甚至是音乐的学习提起兴趣?当老师提问完一个问题,有的同学起哄,有的同学事不关己,整个课堂七零八落混乱不堪,那么现在要怎么办?我小时候上课时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都是大吼一声,随后草草讲完课,也不懂我们是否真正的理解,只想快点结束这40分钟。这样的做法不止让我们对音乐课更加迷茫,也会对音乐老师产生负面情绪从而牵连音乐课。那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这样的情况呢?那就是用心做好上课之前最重要的课前准备工作。吸引自己的不一定吸引自己的学生,要围绕着学生为主体,将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音乐,玩具模型与自己所讲述的内容融为一体代入课堂,从而吸引学生的目光与注意力。
(一)营造音乐课堂气氛该如何准备
老话说了“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堂让学生们身心愉悦的音乐课,高质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必不可少。在讲台上站满40分钟并且时刻吸引学生的主意,还要随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单单只靠课本内容去临场发挥就显得捉襟见肘。进行一堂音乐课时,教学思路要规划的清晰,教学目标更是要明朗。想要教学任务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有没有用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便成了最好的佐证。 每一份教材歌曲,我们都应该先去理解作者的音乐思路,去探寻作者创作时的具体背景,才会更有效率的从这首歌曲中探索出更为有用教学信息,之后拓宽视角,寻找作者写歌同时期的趣闻趣事来增加课堂的新鲜感,更是增加了学生们的见识。
此外,要让学生有效的学习,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即时摸清学生的学习程度,摸清学生的学习想法,选择适合学生现状,浅显易懂,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授课方法。当制定了切实实际的教学工作计划后,还需要一点,就是以所准备的教材为基础,尽量充分的使用直观教具与多媒体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授课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在用心良苦的准备课前工作的时候,莫要忘记教师不可以随意越位,为了创新而脱离实际去盲目的追求创造性,这样俨然违背了教材内容的初衷,与原先的音乐教学理念大径相庭了。我们就是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把教材用的鲜活、用的充实,放眼于学生长久的发展,以更高、更好,更远的眼光来归纳总结教材,最终完成音乐课程的尽善尽美与拓展延伸。
最后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能把生活中的种种感情带到课堂之中,教师在心态不好的状态下讲课,心中被烦闷所扰所困,之前备课备的在完美也会因为心态原因受到不小的影响。以学生为根本,实实在在的贯彻每一项工作,每一堂课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不允许负面情绪影响到我们无瑕可击的音乐课,更不能让负面情绪带走本该属于学生们的快乐。
(二)营造音乐课堂气氛的过程
在教学中,巧妙的将多媒体与音乐教材相结合,把多媒体浓厚的感染力和丰富的表现力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们学习的欲望。设立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环境,利用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以对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让他们懂得主动去推敲问题,加以适当的引导与学生主动交流。如此,沉闷的课堂气氛就在不知不觉中被转换,学生真正能在课堂中主动的加入探讨 。当学生愿意去思考时,这就说明学生对音乐学科已经产生了最初的好感,而不是继续的事不关己。
与以往音乐课不同的是,在新时代,科技发达的今天,充分利用现在成熟的多媒体技术,以音乐学科作为载体,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音乐情景,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促进发散思维的同时,也极力为学生学习音乐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课堂上,我们就可以利用课前准备好的互联网丰富多彩的资源。例如我们能将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乐器,简单方便并且形象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多媒体的介入而变的更加生动。再挑选所展现乐器的经典曲目,促进了多感官的识别能力,让学生们去感受所展示乐器的发音特性和效果,以图,文,声三种形式复合教学更会增强学生们对各种乐器的记忆力分辨力,有效防止教师浪费精力、心思和时间去对着2D平面的书本空谈乐器的外形。更能防止学生对乐器音色特性的知识点死记硬背的不良现象,当学生感受不到死记硬背的困扰,而是被多媒体所展现的内容吸引时,那将极大的吸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为了营造更为强烈的音乐课堂气氛,可以将固定的一行一排座次形式改变成半圆形,圆形,方阵型等各种花样座位模式。这样可以让学生们相对于学习文化课时一成不变的座位模式感到新奇,有效缓解固定班级模式所带来的心理障碍,极大程度的缩短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心理距离,为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在小学音乐的课堂上,不如初中生高中生,往往难以表达的情景。这时考验的不止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应与之配合的便是形体言语,与情景再现的互动能力。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把这一段相应情景演示出来,这样学生更容易记住这堂生动的音乐课。
当我们采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引出学生兴趣的同时,也需要转变教学理念,要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培养学生的尚未禁锢思维能力为主。学生在课堂中是否按照本意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就是要提高非音乐理论课的效率,现在很多小学不止有专门的音乐理论课,更是增加了音乐课的分支―活动课与欣赏课。而音乐活动课与音乐欣赏课都是对音乐理论教学课程的添补。而所谓的活动课,主要提倡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再加以辅助。一节师生互相合作,共同参与的课堂,不但能让课堂变得朝气蓬勃,营造出一种欢乐活跃的教学气氛。也让学生尽情享受音乐音乐所带来的乐趣,沉浸在活跃音乐课堂之中。
而音乐欣赏课则是让学生拥有自己的独自思考的时间和小组讨论的时间。合理的安排每节课内容的难易程度,太难会导致兴趣全无,过易便会使学生无法深入思考。一个平等,自由,愉悦,多样的课堂能给予学生来自内心的的鼓励。传统的音乐课主要以教师为核心,学生们在台下昏昏欲睡的听着教师讲述音乐知识,学生参与性低。这样的课堂教学如此沉闷,根本找不到音乐课原有的活力和乐趣。也会磨灭小学生活泼的性格。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不能忽视学生的意见,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让学生拥有到在学习中的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活跃的课堂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合作就有竞争,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更容易培养出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讲述学生认为乏味无趣的内容时,采用组队抢答,组织小队比赛形式,营造一种积极的的教学气氛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参与性。因此,开展一堂良好的活动课更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之中。
这样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中,科学的课堂管理便成为了一个保障 ,我们每一个教师不止是只是的传述者,也要担任其课堂的合理管理,而一个活跃,积极,健康的课堂,这会让学生觉得自己被重视,被承认。我们需要一个民主,团结,宽容,平等的音乐课堂,在一个放松的环境下,学生尽情的表达自己观点,建立彼此充满信任,互帮互助的课堂气氛。每个班级里的学生的接受音乐文化能力的水平都是不一样的,所有学生都有自己对音乐的态度,教师更应该善于利用课堂中的每一次评价,对学生正确的引导与鼓励,让学生更有干劲,更有信心去进入音乐的殿堂。
(三)结束也意味着更好的开始
当一堂音乐课结束时,也是下一堂的开始。而一堂音乐课的结束应如大山之中久久回响的钟声,“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般,让学生沉浸其中。新课标中提倡学生研究性学习,在课堂引起争议的问题,可以留到课下,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询问长辈,使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发现问题的能力求证问题的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批判意识和质疑能力得到提升。每一节音乐课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这样的课才真实,我们只有在教学后做好总结,课下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积累思考,不能安于现状,认真归纳总结自己的每一节音乐课,争取把更好的音乐课展现给学生,真正的做到师生与音乐融为一体。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把平时的每一节课都高质量的完成。认真归纳总结自己的每一节音乐课,争取把更好的音乐课展现给学生。
三、结语
完成一堂优秀的音乐课,从课前准备熟悉音乐教材,到课程的设计与教课的水平,都是必不可少的。音乐课堂亦是“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每一堂成功的音乐课背后,都需要教师经过长时间的磨练与积累,才能真正的呈现给学生们一堂完美的音乐课。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音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