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9 15:1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鉴赏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鉴赏教学

篇1

1、激发兴趣

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我在讲课之前,把临摹的一幅高两米的油画《蒙娜丽莎》及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挂在教室。虽然学生们以前也在很多印刷品中看过这两幅画,但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大而且如此美的画,许多同学走在画前认真观察,津津乐道,甚是惊奇,在学生们止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之际,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此时我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油画与国面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介绍油画与国画的技法。介绍《蒙娜丽莎》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的内容、思想感情等,以及作品给观赏者带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在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的背后还有丰富、有趣内容。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从而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外出参观

为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实地考察是很有必要的。如讲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鉴赏这一章时,带同学们参观博物馆。馆内有许多学生从未见过的工艺品一一彩陶、瓷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要求同学们留意这些工艺品的名称、出土时间和出产年代,分析工艺品榈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如彩陶:半坡类型彩陶造型朴实厚重,彩绘纹样除几何图案外,以人面、鱼、自等形象最为人注目;庙底沟类型彩阳彩绘纹样以几何图案为主,变化更为多样,除少数兼用红彩外,多为黑彩,有时彩陶上有红白色陶衣,加强了色彩的对比效果;马家类型彩陶则满身装饰;半山型造型更加优美,最有特色的是长颈和短颈或无颈而有折沿的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壶,形象丰满浑厚,稳重大方。在对比中分析彩陶的异同,另外还邀请博物馆管理人员给学生做了一次有关古代工艺美术知识的讲座。管理人员把水倒进有舞蹈人物的彩陶盆里,舞蹈者的身姿便倒映在水中,巧妙地构成了一个池畔欢舞的场面。动一下盆内的水就发生晃动,倒映在水中的舞蹈者和身姿,产生一种婆婆起舞、婀娜多姿的艺术效果。同学们被祖国有如此悠久的历及人类如此灿烂的文化所吸引。增强了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逐步树立起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审美理念,培养积极向上的创造精神,为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努力学习,扎实奋进。

3、举办展览

为了让学生弄清中国画的分类及其装裱艺术形式,我举办了一次中国书画展览。展览的作品都是临本,内容包括山水、人物、花鸟,装裱形式有立轴、横披、镜肝、手卷、册页等,直观教学的手段使学生掌握知识轻松愉快,同时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豪感。

4、搜集整理

篇2

关键词:音乐鉴赏文明素质 情感形象思维

音乐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激发人的情感,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功能。它能对学生的品德、智力、情感、兴趣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中职生年龄在15至18岁之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人生关键而又特殊的时期。一方面在心理上,他们处于青春发育时期,这一时期最大特点是生理的蓬勃成长、急剧变化。特别是处于外形剧变、机能增强和性成熟的“三大巨变”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进入高中后,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大大得到发展,社会经验和感知音乐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也颇具特色,他们的智力迅速发展,突出表现在逻辑思维的发展上。他们的情绪情感比较强烈,常有明显的两极性,易冲动,很容易“动感情”;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从青少年身心变化所集中表现出的过渡性(从幼稚过渡到成熟)、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的四个特点中,不难了解在现实中反映―听流行乐、做追星族、抗拒传统的自我表现。所以实施音乐教育应该顺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需求寻找他们能接纳、不抗拒的事物,并从共同的话题入手,多寻找音乐、艺术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最终使我们的学生能接受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因此,音乐欣赏是中职学校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就我个人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正视学生的音乐基础,激发中职学生的音乐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去认识、掌握和参与的心理倾向。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是推动学校音乐活动的动力,也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前提。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我和几位同事对学生们的音乐兴趣、音乐基本知识以及学习乐器等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兴趣爱好一项中,百分之百的学生喜爱通俗音乐、流行歌曲。在音乐基本知识一项中,我选了七首大家较为熟悉的中国歌(乐)曲进行听辨测试,让学生辨别曲名及作者,结果5个专业七个班的学生竟无一人全部答对。其中答对三首曲目的仅占学生总人数的8%;学生中学过乐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l%。兴趣调查告诉我们,当今中职学生对通俗音乐、流行歌曲情有独钟。对此我没有采取禁止、遏制等简单做法,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利用每堂音乐鉴赏课最后的五至十分钟,推荐一首他们喜爱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通俗歌曲播放给大家听,并让学生对歌曲进行简要的介绍,说出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我和学生们一起听,一起分析。随后,又让学生把通俗歌曲与课本中的经典名曲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经典名曲的经典所在,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审美的尺度,对音乐作品中的良莠现象、通俗与庸俗品格具有鉴别能力。此外,还注重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充分利用各种感知通道,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探究、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音乐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听、看、想、唱、念、写、画、评的立体化音乐特色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专业特点,从感性体验入手,认识音乐要素

中职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增强的时期,情绪情感比较强烈,常有明显的两极性,很容易“动感情”。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不仅具有音乐、音响的外部形式,而且还有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丰富内涵。欣赏者通过听觉从音乐中直接接触到的是音乐的表层,还必须透过这个表层深入到音乐的里层,进一步感受与理解音乐的感情内容和思想意境,这才是音乐欣赏的正确途径。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发挥中职学生年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的表层的感知,进入对音乐里层的情感体验,发挥他们形象思维的想象与联想优势,从而引导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有效地感知音乐,我让学生从音乐欣赏入手,经过情感体验,认识、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存在和作用,让学生去感受音响中的节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等诸多要素,培养他们对音响的感受能力。例如,我在引导美术专业的学生欣赏我国古曲《春江花月夜》时,改变传统教学中先讲后听的欣赏教学模式,让他们在欣赏与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把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用绘画形式表达出来。我把作品的十个段落标题用电脑课件展示出来后,让学生们边欣赏乐曲,边绘画。当作业收上来之后,我发现学生们对音乐的感受程度及形象思维的能力,令我惊叹。他们从不同视觉角度,再现了美丽动人的月夜:那一叶叶小舟,满载而归的渔翁,以及那月夜下的钟鼓楼,静谧的渔家村落都跃然纸上。而文秘专业的同一堂课,我针对他们文笔较好的特点,要求在欣赏与感受音乐美的同时,用文章(不限文体),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我统计了一下,优秀作业占学生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这种效果在中职学校教学中是较少见的。这些音乐欣赏中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和发展了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给学生们带来的是音乐审美的广阔天空,它使学生们在音乐学习的兴趣上得到了激发,情感上得到了陶冶,个性上得到发展,素质上得到了提高。

三、注意情境渲染,发展音乐感受与情感体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感情,是伴随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和意志行为而出现的心理体验。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感的艺术。在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因为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情感的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中职学生由于学业上多数不太成功,在情感方面则比普高学生更为敏感,体验入微。而作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于真挚感情的需要更为强烈,而音乐欣赏正是要求欣赏者通过音乐的外部形式与内部情感的沟通,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音乐鉴赏恰恰可以满足提高他们的审美需要。因此,培养学生高层次的鉴赏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具有鉴别音乐格调高低好坏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的能力,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使学生有能力判断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音乐教学中,欣赏艺术歌曲《我住江之头》时,我先从课件中播出李之仪《卜算子》的配乐朗诵。质朴而近乎口语化的词句在古韵悠扬的古筝伴奏下愈发显得清新隽永。其中,“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深情道白,使学生对古人忠贞的爱情观有进一步的了解,对于导入歌曲的欣赏大有裨益。欣赏《十面埋伏》时,我在情境氛围的塑造上强化了阳刚之气的渲染,提示“垓下之战”中涉及的“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成语和名句,又结合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和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等气吞山河的诗句,使学生能在第一声“银瓶乍破”的琵琶扫拂声中带着丰厚凝重的历史联想进入楚汉两军惊天动地的厮杀战场……。在引导学生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首先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通过多媒体播放《》、《八路军》、《亮剑》等著名电影、电视剧名片的片断之后再让学生们复听全曲,并在课堂上布置了作品段落分析及听后感。由于学生们在感受的基础上理解了音乐,因此他们均能用音乐要素准确分析作品的八个段落,同时又能结合音乐欣赏的心理要素,从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到对作品的理性认识,对作品感情的深刻抒发和音乐形象的逻辑发展,表达深刻的哲理思想,同时对作品进行评价性的理解和认识。结果全班同学无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特别是到了后人加入的一段《东方红》时,不少女生泪流满面,有的男生抑制不住地站起身,在教室里走动,甚至发出吼叫。是啊,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黄河大合唱》是中国人民的勇气与顽强的一声怒吼!听《黄河大合唱》不仅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音乐技能与内涵的洗礼,真切地激荡着中职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更激发起他们面对现实的自尊与勇气。

四、结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对中职学生们进行艺术鉴赏课的音乐学习,引导他们从感性的音乐欣赏逐步过渡到音乐语言要素的情绪与意境的分析判断,并逐渐走向理性欣赏的音乐之门。在欣赏、演唱、演奏音乐作品的同时,让学生们得到学习、参与、理解音乐的快乐和心理满足,从音乐中既能得到美的享受,又能认识到音乐美的由来,在鉴赏能力提高的同时,获得心灵的净化,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中职学生的潜能,更可以提高他们的文明素养,培养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云.音乐情感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6).

[2]布克(P.C.Buck).音乐家心理学.

[3]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篇3

关键词:诗词教学 优势 丰富性 鉴赏

语文教学的独特性和优势则体现在语感上。高品位、高层次的纯正的语感是语文课程人文性丰富内涵最主要、最鲜明的体现,也是诗歌鉴赏最根本之处。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古诗词的鉴赏教学当中,让学生分析“意象”的涵义和生成是最关键的。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它是分析诗歌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顾况的《过山农庄》“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在这首诗里,诗人处理意象时,用意象的并列和组合而不用动作和情节来揭示逻辑关系,“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两句无一动词,纯是意象的并列,但却能分别营造出一种既幽静又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做到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则是诗词的另一种境界了。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中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和情感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彩。而“意象”的生成过程即简单而复杂,创作主体在构思过程中,首先对某一事物做以情感化的加工和处理,然后在该事物上附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再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这样一来,选用的该事物就则由物象――形象――语象――意象之间进行转换。形象又涵盖景象和物象两个方面。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场面描写、色彩描写等。景象是人物感情的外在表现。物象就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耐人寻味、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就叫意境。“意”是主观的情感,“境”是诗歌中描绘的艺术图景。意境与意象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往往要联系人物的形象来鉴赏。因此,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人的生平经历和他所生活的时代特征。其次,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诗歌当中出现的具体景物对人物情感的再现作用。最后,联系作者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人物的思想品质等方面深层分析。讲解古典诗歌的时候,如果给同学们讲清楚意象的生成过程和形象的涵盖意义的话,那么,他们就对诗歌本身的含义理解更深。

古典诗歌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意象”它也有着自己较为固定的意义。比如古典诗歌当中的“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篇4

音乐教育是学校的重要教育内容,也是实现学生素质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之一。提高学生的艺术内涵与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智力水平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总而言之,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极大的正面作用。加强学校中音乐教育教学水平是学生与社会共同的期望,因此,本文以探析学校音乐教育的的鉴赏教学设计,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使得自身的审美意识得以增强,而且大大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音乐鉴赏教学的特点与价值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音乐鉴赏已经成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精神现象。音乐鉴赏活动者滋润着每一个人的精神活动。音乐鉴赏的特点就是指通过鉴赏活动可以使得人们的艺术感知能力得到提高,并且能够使得个人的艺术表现能力得到提高。在艺术熏陶过程中,要通过使用艺术化的手段来形成美感意识。

2.1音乐鉴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一个音乐作品,是作者多种情感的综合表达,而不是简单的旋律。听者的乐感,对于其与音乐作品作者共鸣的创造与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进行音乐鉴赏设计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乐感。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乐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与欣赏音乐作品的重要能力。乐感包括许多方面,节奏感、音色感、结构感等等。本文在鉴赏课设计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乐感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拔根芦柴花》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听音乐《烟花三月》;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诗句填词:故人西辞黄鹤楼,( )。再次,欣赏扬州风景。

最后,教师要简要介绍:扬州八怪,风味小吃。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贴近生活,教师引导学生走入到音乐作品当中来。教师这种教学模式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使学生由浅入深,对音乐的节奏型有一定的了解。久而久之,在鉴赏课的影响之下,提升乐感。

音乐鉴赏的教学任务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美感意识、创新性思维、爱国、健全的人格、启发智力以及提高情商等,但是美感意识居于首要地位。在培养学生美感意识的过程中,第一,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要通过音响的形式来对人格中的心理能量起作用。通过音响的张力可以使得学生的心理能量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学生的受阻的心理得以畅通。第二,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能够使得学生的心情能够放松下来,最终促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提高。

视唱练耳训练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乐感的重要手段。视唱练耳训练主要是对学生的听觉与视唱能力进行训练。听觉训练开始的时间越早越好,在小学之前有学过音乐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乐感。因此,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听觉训练十分重要。视唱训练与听觉训练是相互联系与相互促进的。因此,教师应当利用音乐鉴赏课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视唱练耳的训练。教师可以利用情景的创设,吸引学生投入到视唱练耳训练当中来。

2.2在提高学生艺术能力过程中,音乐鉴赏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乐感的培养,需要音乐鉴赏课程的支持。乐感的培养,需要学生聆听众多乐曲,从中发现乐音的高低不同与长短区别,对乐音的强弱进行辨析,明确音乐的不同等等。只有这样,在鉴赏课中乐曲的聆听,可以促成学生建立明确的音乐形象,调动自己的各个感官对音乐进行感受与欣赏。听觉是学生与音乐进行接触的最好与最直接的方式。因此,教师要利用音乐鉴赏课教学,引导学生多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具有审美情趣,能够辨别音乐的好与差。另外,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进行模唱,使学生对原唱与自己的模唱进行分辨与评价,产生正确的视听标准。

3、音乐鉴赏教学设计的内涵

3.1在音乐鉴赏过程中,艺术实践是决定条件

通过长期生活以及艺术实践的积淀下可以促使欣赏者的审美意识得以形成。一些受众者在生活学习环境中受到审美理想以及文化环境的影响,这就使得他们的审美意识得以形成,并且这些受众者成为审美的主体。欣赏着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以及分析作品过程中,丰富的生活积累以及情感积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音乐鉴赏过程中,要使得艺术实践的要求符合相关的课程的要求,促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提高。

3.2在音乐鉴赏过程中,艺术知觉是途径

在音乐鉴赏过程中,艺术知觉主要是指受众的理解与感知能力。在音乐鉴赏过程中,学生要把握音乐本身的内涵以及创作背景,并且要观察创作者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当学生在把握到这种真情实感的时候,促使自身的审美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3在音乐鉴赏过程中,审美观念是灵魂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音乐审美观念逐渐形成。广大的音乐艺术家在现实美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些优秀的音乐文化,并且经过反复的构思之后以及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段,从而通过旋律、和声以及节奏等要素要美学思想反映出来。在音乐鉴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放飞想像,提高音乐想像能力。音乐的表现力是极强的,音乐作品运用准确的节奏与速度,对具体情感与事物进行描述与表达。在音乐鉴赏课当中,教师可以利用歌曲的内容与曲调,调动学生的感受力,让学生题解乐曲当中具体的艺术形象。

篇5

一、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现状

当今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还普遍存在着一种“注入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学生对音乐作品长时间的倾听之后(或之前),紧接着就是介绍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内容形象、情感情绪等,而后分析作品的题材、曲式结构。教师在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时,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这种自我的“教”与被动的“学”难免就形成了一对矛盾体,学生对教材所涉及的音乐作品失去兴趣,对音乐教师失去兴趣,对音乐课也失去了兴趣。

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兴趣

只有学生喜欢听才有可能积极地去思考、去感受、去理解。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对于教学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简洁精彩的话语会吸引学,赢得学生;繁琐枯燥的语言会导致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导入语”,巧妙的导语就像一根导火线,能点燃学生倾听音乐的欲望。如选用曲目《蓝色多瑙河》,由于这一作品对学生来说是耳熟能详的免不了他们会有厌烦、不屑的情绪,于是欣赏之前我讲了一段小约翰在美国演出的经历:1872年小约翰在美国波士顿指挥演出《蓝色多瑙河》,他们演出场地是一个非常大的露天广场,广场中间搭起一座高台,高得像座望塔,而这座望塔就是小约翰的指挥台,在他的四面八方有一百名副指挥,因为小约翰需要指挥的是一个一万人的乐队和两万人的合唱队,副指挥们会把小约翰的指挥动作一一传达到乐队的队员。如此声势浩大的演出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但更有意思的是在广场上还摆放了两门大炮,当演奏开始时,小约翰就示意炮手鸣炮,以此来告知这个人海乐队开始演奏。听了小约翰这样的经历,学生们惊奇不已,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再次洗耳恭听的积极性。欣赏中,他们千姿百态的涌动代表了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心理体验。

2、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扩展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为音乐鉴赏教学带来了崭新的局面,也有效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已逐渐成为目前主要的音乐教学辅助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过多依赖多媒体技术运用,认为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必须得使用多媒体,使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就等于上了一堂优秀的音乐课,从而走进了多媒体运用的误区。有些老师在准备一节音乐鉴赏课时,似乎不是把功夫下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上,而是把精力聚焦在课件制作上,如彩色背景、立体文字、三位动画、影视录像等等应有尽有,而不管与教学内容有没有关、有没有必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都被这“辅助手段”深深吸引,他们再没有心思去聆听音乐、去体验音乐。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感情交流、共同创造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应当科学、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让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

3、创新教学模式

运用良好的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入、创设一种情感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环境或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中学习教学内容,促进其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又陶冶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利用学生喜欢的音乐氛围,加上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通过语言描绘,实物的演示,音乐的烘托等把鉴赏的音乐情境再现,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美感,情感,生动形象的音乐场景,更好的理解所鉴赏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在特定的音乐情境中内心获得丰富而强烈的感受、体验,从而激发其对音乐作品的思考,进而产生探究的冲动和欲望,最后总结学习的内容,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4、音乐鉴赏课要给学生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音乐鉴赏教育,学生在赏析优秀音乐作品的同时,对民族音乐及外国音乐的经典作品得到较为充分的认识,学生只有对于不同音乐的题材和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才能使其在音乐审美方面初步具备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创造力、表现力。高中生通过音乐鉴赏课聆听和感受音乐,使他们的感情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通过教学实践话动,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帮助他们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为每个高中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在培养高中生音乐创造力的同时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价,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展现他们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舞台,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示自我。

三、结语

高中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润泽,从而获得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提高。在诸多的音乐教学方式中,聆听音乐、鉴赏音乐是最普及,也是效率最高的一种方法,所以,将音乐鉴赏摆在音乐课堂的首要位置,成为高中音乐教学的必修模块。教师要针对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美术学 美术鉴赏 教学

美术鉴赏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美术欣赏,它比美术欣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通过对美术鉴赏系统专业的学习,使学生通过教师专业的讲解更深层次的欣赏到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意义,同时也能使学生运用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在美术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发现不一样的美术鉴赏。[1]

一、中国传统美术的地位不可撼动

中国的文化和艺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一次又一次的革新,充满着无穷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为之探寻。从纯朴自然的原始社会到绚丽灿烂的盛唐文化,中国的文化每一步都充满着悠久的历史气息和丰富的艺术资源。

中国美术所表现的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一朵美丽的花或一位漂亮的女子,它所表达的是更深层次的意义。一朵美丽的花寓意着一种吉祥如意的祝愿,一位漂亮的女子代表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幅破败的建筑物反应了那个年代的特殊背景。所以说,中国传统美术的功能是多样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以比较的心态看待美术学和美术鉴赏

怎么样比较美术学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运用呢?简单的意思就是用比较的方法来比较美术学和美术鉴赏教学的不同。关于美术学比较的三种方法分别是:源流考察法、形式比较法以及交叉印证法。如果这三种方法能被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用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会收获反响。'[2]

1.源流考究法

所谓源流考究法,就是教师在讲解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在遇到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作品时,需要把作品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分析。例如非常著名的高更的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画家在恶劣的环境中,以痛苦的热情和清晰的幻觉来描绘,因此画面看起来毫无急躁的迹象,反而洋溢着生气。没有模特儿,没有画技,没有一般所谓的绘画规则。画面色彩单纯而富神秘气息,平面手法使之富有东方的装饰性与浪漫色彩。在斑驳绚丽、如梦如幻的画面中,暗寓着画家哲理性的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2.形式比较法

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蕴、艺术种类、艺术形式与艺术技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果说源流考究法注重的是美术作品的历史价值,那么形式比较法注重的是美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和文化底蕴。总的来说,不管是形式比较法还是源流考究法,都是注重对美术作品的内在研究和考证。

3.相互考证法

相互考证法是一种对比分析的观察方法。教师在对作品进行论述评价时,要尽可能的扩展思维,广泛联系作品与宗教、哲学、文学、历史学等各人文科学的内在联系,并对它们进行交叉印证,促使单一的美术作品以一种立体化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就要求教师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足够的教学经验,另外还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创造“有滋有味”的美术课堂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想赢得学生的钦佩和喜爱,你就要懂得去读懂他们的内心世界,只有读懂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你的教学课堂才会变得活跃有水平。现代的学生都喜欢高科技,我们就可以以他们这种对于高科技的好奇心理来为依据,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吸引他们的兴趣。

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投影设备,展现给学生精彩多变的美术世界。教师在教授美术课的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帮助。例如讲到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教师在讲到他的著名画作《八骏马》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投影设备,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万马奔腾的盛大场面。教师也可以进行拓展式的教学,从《八骏马》就可以延伸到2011年由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战马》,教师通过放映《战马》,更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美术课程的变化多端,以此增加学生对于美术鉴赏课程的喜爱,也能由此唤起学生对于动物的保护意识。何乐而不为呢?[3]

“我说你讲”的教学模式,教师要与学生形成活跃的互动氛围。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能一直干巴巴的讲,完全不理睬学生的反应。教师应采取和学生互动的方式,听取学生的建议,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圈。例如在讲到荷兰著名画家梵高的《向日葵》时,教师就应该听听学生们对于这幅画的理解,认为它漂亮还是不漂亮?认为它漂亮到什么地方?不漂亮到什么地方?等等这些问题。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但从学生的口中一定会得出别出心裁的答案。所以说,互动是了解的前提,互动也是进步的动力。

把故事加入到美术作品中,讲给学生听。以此来引起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兴趣和理解。比如讲到挪威著名画家蒙克的《呐喊》时,教师通过简单的讲解蒙克作品的艺术形式之后,可以加入蒙克本人的生平经历以及作品《呐喊》背后的故事。这样反而会更大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对于美术作品的强烈喜爱。例如蒙克的这幅作品《呐喊》,画面中一个面似骷髅的人,双手捂着耳朵,声嘶力竭的大声尖叫,好像一个人的梦魇,恐怖中充斥着疯狂。作品中人物蜡黄消瘦的脸颊被画面背景中无数围绕的线条所吞没。画中颜色和线条的运用无一不透露着作品最本真的意境―疯狂,空气中转换时空的运用所产生的强烈动感让人如此的感到不安。通过教师讲解,相信学生会对这幅作品产生更加本真的认识,也会让学生惊奇的发现美术不只是一幅作品,更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寄托和释放。

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学与美术鉴赏都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和研究价值,将美术学完美的融入到美术鉴赏教学中,这对于我们的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教育知识上的挑战和学习。这不仅能丰富学生日常课程设置的多元化,还能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加一抹亮色。

参考文献:

[1]唐忠.如何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J].新课程论坛,2011(17)

篇7

(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江苏常州213101)

【摘要】戏曲鉴赏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戏曲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文章从找准切入点,把握戏曲韵味;运用流行元素,提高学生兴趣;了解故事情节,诠释文学意蕴;多媒体辅助教学,欣赏精彩唱段四个方面分析了戏曲鉴赏教学策略,以期为高中戏曲鉴赏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中音乐;戏曲鉴赏;教学策略;鉴赏能力

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历代民众所喜闻乐见。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安排课时进行戏曲鉴赏,重视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戏曲、熟悉戏曲的基础上喜爱戏曲,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了解戏曲的精髓并对其产生兴趣呢?笔者就结合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和同行进行交流。

一、找准切入点,把握戏曲韵味

由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已接近成人,肤浅的戏曲知识已不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如:曲目好不好听、看一段视频回答这是哪个行当的唱段等等,学生基本可以把握戏曲的韵味,所以在戏曲鉴赏课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将戏曲鉴赏停留在肤浅的阶段,可以找准切入点,截取一个小点将之细化,通过深层次的引导,让学生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欣赏戏曲,让学生赏析戏曲的美,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美,什么是戏曲的精髓。

如在京剧鉴赏教学中,就不能将京剧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四大基本功一一唱、念、做、打;文场、武场、板眼、伴奏乐器等等面面俱到,这样的面面俱到,只是让学生知其皮毛。所以高中的戏曲欣赏课可以截取一个小点,将之深入、精化,让学生了解一些深层次、高品位的知识比面面俱到却只知其皮毛更为有效。

二、运用流行元素,提高学生兴趣

高中生因年龄和思想的成熟,个性化意识尤为强烈。同时,受流行音乐的影响,他们眼里早已容不下咿咿呀呀慢慢吞吞、复杂难懂而过时的传统戏曲,而流行歌曲通俗易懂、歌词易记又好学,节奏鲜明富有律动感,特别受青年学生的青睬。在戏曲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流行元素,既让学生享受到流行的时代感,又找到传统戏曲文化的缩影。如因星光大道红遍全国的李玉刚,很多学生都知道,而且很多学生对他很感兴趣,可以选用一些他的唱段让学生感受京剧。他的《霸王别姬》很是轰动,曾经风靡全国,那么就用他的《霸王别姬》同梅兰芳的《霸王别姬》比较,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异同,并说说更喜欢谁的表演,为什么?又如赵志刚演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红梅赞》等学生都很喜欢,教师可以选取欣赏由快乐男生张杰和歌星李玲玉合作表演的越剧名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来拉近学生和越剧之间的距离,然后从越剧剧种的起源、演员角色、表演形式、流派唱腔四个方面开始着手让学生逐一在互联网上查寻,让学生自主获得学习成果,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进行戏曲教学中巧用戏歌作为媒介,是掺掘学生学习戏曲兴趣的首要途径。

三、了解故事情节,诠释文学意蕴

传统戏曲文化因陈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局限性缺乏了竞争力和让青少年感兴趣的吸引力。在戏曲鉴赏教学中,由于戏曲一般都有故事情节,是演员扮演剧中人物,通过唱念做打将故事情节表现出来,以故事来感动观众,对于高中生来说,故事的魅力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减退,高中生也喜欢听故事,所以可以通过富有生活情趣的剧情故事来激发学生探究戏曲演唱和表演的兴趣。戏曲中每个唱段都在讲述一个故事,可以让学生从中听故事,让学生关注演唱者是怎样用唱腔表述这一故事的,诠释文学意蕴。如在京剧鉴赏中,同是梅兰芳的唱腔,因为作品不同,唱腔处理风格就不同,可以用《贵妃醉酒》和《霸王别姬》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异同。还有程砚秋的唱腔也会因为作品不同,处理不一样.而用不同的唱腔风格,如《锁麟囊》和《荒山泪》可以让学生对比掌握。同时《荒山泪》有程砚秋真人版的影像资料,这样的视频欣赏让名旦在学生的印象中更加具体化。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欣赏精彩唱段

在戏曲鉴赏教学中,要努力尝试通过各种形式的情感渲染,帮助学生营造出情感互换的心理场,从而来获得良好的音乐审美情感体验。针对当前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把戏曲范唱得很好的现象,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动眼、动耳”到“动口、动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避免了欣赏过程的枯燥乏味,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全方位欣赏作品。所以在教师范唱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直接的欣赏视频,运用对比的教学形式,采取课前学案这种任务驱动法,同学生一起谈论、交流,也不是失为一堂丰富多彩的音乐鉴赏课。

高中生的生理、心理日趋成熟,要让高中生上台表演自己并不擅长的项目当然很难,他们有了自我表现的意识,但是不等于乐于展现自己的不足,并非每个学生都是有音乐专长,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唱得好、跳得好。所以在戏曲赏析教学中,不是一节课就可以让没有任何基本功的学生唱出神韵的,与其让他们一遍遍并不优美地唱着感受还不如让他们欣赏名家的精彩唱段,感受其神韵。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音乐鉴赏 教学 审美教育

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要重要得多,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他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因而美化。”由此可见,音乐鉴赏教学对审美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我国新修订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大纲中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作了明确的阐述:“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中以“把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课程的最基本的理念,“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 、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这些音乐教育的新理念给新世纪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既符合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也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让音乐这门艺术,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使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审美体验是音乐鉴赏课程价值的最主要体现。这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符合音乐艺术自身的特征及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在我国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音乐课的这一价值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音乐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一些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样不仅让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失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这与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背道而驰的。

音乐虽然不能像其他艺术那样给人以具体美的感受,但它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在美的享受中获得一种崇高的情感体验。这就是音乐的美感教育所激发起来的,虽然是无形却渗透进人的灵魂的那种火花。所以笔者认为音乐鉴赏教学是贯彻审美教育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发挥并利用音乐艺术的多方面功能,积极作用于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情感领域,能有效地提高审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音乐美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音乐语言是经过不同的声音巧妙地结合而成的,它包括旋律、节奏、音色等要素。它既没有小说或戏剧的故事情节,也不具备绘画和雕塑的视觉效果,音乐只有经过演唱(奏)者的再创作才能为人们的听觉所感知,比起其他艺术形式有它的局限性,但却能表达线条、色彩和语言所无法表现的东西。正如德国诗人海涅所说:“语言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的开始。”这无疑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与语言虽然都是艺术,但是音乐这种非语义的艺术,是语言永远都无法取代的。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语言作为现象的器官和符号,绝对不能把音乐的至深内容加以披露。当它试图模仿音乐时,它同音乐只能有一种外表的接触,我们仍然不能借任何抒情的口才而向音乐的至深的内容靠近一步。”

音乐美的完整性是包含在乐曲进行的整个过程之中,乐曲的进行有开端、发展、和结局等。如我国民族古曲《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意邃深远、由十个乐段组成的乐曲。有序曲、有展示、有尾声,欣赏它犹如观看一幅淡墨山水长卷,其微妙的情绪色彩和深藏的意境因素贯穿在旋律进行之中,随时间的流动展示给听众,具有时间的连贯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作为情感的艺术,它无须语言描绘,就会引人步入诗的意境;无须借助色彩涂抹就能引起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共鸣;无须物质造型却能感触到音响体系所构成的宏大建筑。如聆听《江河水》,你就会感到凄楚、悲愤的情感;《春节序曲》则表现了愉悦欢快的喜庆氛围。

《荀子·乐论》中曾说:“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就是说音乐对人的教化是迅速而深刻的,它是靠对人的陶冶而不是靠外在的规范和限制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在音乐教学中,感受和欣赏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学生通过聆听各种优秀音乐作品,可以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增强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养。音乐是文明的音响,是情感的世界,是智慧的结晶,极其丰富和神奇。可见,音乐鉴赏教学对审美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审美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实现,首先要具备感受音乐的耳朵。音乐,特别是纯音乐——器乐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语言是难以解释的,往往“只可意会”,因此理解音乐还必须用音乐本身的手段来达到。中学音乐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能动作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特别是节奏感、音乐感、音高感、和谐感、对比感、层次感等。让学生在学习鉴赏音乐的时候,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竖琴表现的流水之音等,让学生在情思飘缈、联想浮翩中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

其次,美的旋律可以美化生活,陶冶心灵,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力量。一个美好心灵的培养和形成,虽然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但音乐的作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欣赏《命运交响曲》,应使学生感受到“扼住命运的喉咙”的斗争精神,去探求人生的哲理和意义;听赏《梅花三弄》让学生体会梅花傲雪、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学生在歌唱、演奏和欣赏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产生情感的起伏和共鸣,从而升华了精神、陶冶了性情。

音乐犹如“内在的海洋”,虽无汹涌的波涛,却能浸透人的灵魂。但并不是所有的欣赏者都能领略、体验到音乐的美感,并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它需要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知识和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应是美的教育者、传播者,把充满美感与积极向上精神的音乐传送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之中。

参考文献:

[1]陈曼君,吴跃跃.中等学校音乐教学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12).

[2]王次炤.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3]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人民音乐出版社.

[4]袁江.走进音乐的殿堂,倾听心灵的歌声.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6).

篇9

关键词:高中油画鉴赏

高中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素养,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好奇的探究心理。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油画知识和欣赏油画作品,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使课堂顺利、优质地进行。

一、精心备课,提升艺术素养

教师认真搜集西方经典作品和油画传入中国后众多现当代油画名家的作品,并从油画家的艺术风格流派、生平与思想,油画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油画题材、材质、所表现的内容与思想感情,以及学生欣赏作品后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等方面,解析油画作品。高中油画鉴赏课涉及大量的中西油画史知识,教师要将所涉及的油画知识融会贯通,仔细诠释。教师应加强备课,掌握油画鉴赏课的重难点,引导学生一步步身临其境地学习油画知识,并根据所学知识欣赏油画作品,提升审美境界。这需要美术教师具有较全面的油画知识和较高的艺术素养。

二、创设艺术情境,激发欣赏兴趣

创设有新意的课堂情境,充分引入油画作品,是上好油画鉴赏课的重要前提。油画鉴赏课的导入方式很多,教师可以请学生欣赏几幅当代中国著名油画家的油画作品,感受油画的魅力。如,让学生视觉感受中央电视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录片拍摄的油画《终生伴侣》,这幅作品由苏州科技大学王嫩创作,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教师可以从画幅的大尺寸、古典油画的表现方式、写实主义的手法、人物的巧妙构图等方面分析该作品的意义。苏州大学刘玉龙创作的油画《中国梦丝路梦之连云港》曾入选“2017中国百家金陵油画展(油画)”,并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教师可以从大空间风景油画的表现方式、大笔触与点睛相结合的手法、一点透视的大构图等方面分析作品的价值。这两幅优秀油画作品,都是笔者亲眼目睹的当代优秀油画作品,将其引入课堂,更具有情境说服力和感染力,让学生能随着教师对作品的讲解,感受到油画的魅力。

三、互动教学,展现教学艺术

以往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课、学生以听为主,忽视了让学生自主参与分析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够强。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探索适当的油画鉴赏课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提醒学生要预习准备。教师应让学生先思考问题和交流,再引入课题,边讲边与学生互动,这样能调动课堂氛围。教师应讲究教学艺术,彰显教学艺术的魅力。根据预习的理论知识,学生在教师引入作品并分析后,从油画的优点、艺术风格流派、绘画手法等不同层面互动分析作品。如,视觉感受并互动分析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陆庆龙创作的油画作品《望果节》,该作品为“2015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金奖作品,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学生可以从画面视觉冲击力极强的构图、大空间的人物油画表现方式、运用国画酣畅淋漓的大笔触大写意和画龙点睛的手法、人物造型的现实主义精准表现、画家驾轻就熟的卓越才能等方面互动分析作品。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使学生直观图文,了解油画的历史、工具材料、艺术风格、表现技法等相关知识,欣赏名家的部分油画作品,加强形与色的感受能力,并对油画独特的形式美、表现美形成认知。多媒体平台上图文的展示,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这样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陈丹青的油画作品《给敬爱的写信》,可以让学生从创作年代、题材背景、风格体现、技法表现、色彩本质等方面,图文结合地了解作品。这样,学生就可以全面、深层次地了解不同时期代表性风格画家不同的思想,更好地感知油画的魅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篇10

关键词: 现代诗歌原理 诗歌原理 语感培养 想象力

诗歌是一种非实用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富于创造性的文学样式。诗歌的教学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我们可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加以尝试,指导学生鉴赏。

现代诗歌的教学鉴赏没有时代的隔膜,没有语言的障碍,但是它受各方面的影响,表达的内容、表现手法比古诗复杂许多,在一定程度上给理解诗意带来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寻求最适合当代中学生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真正领悟现代诗歌的感情内涵,捕捉诗人切实的思想感情及诗的意境。

新课程背景下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必修一的第一个模块就直接引入三首现代诗歌,调动学生感情,导入新阶段的学习。由此可见,现代诗歌在现行语文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说哲学给人们提供超越性的智慧的话,那么诗歌就在于点燃生命的内核――激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拟就现代诗歌教学策略谈谈意见。

一、运用浅易的诗歌原理,帮助学生排除现代诗歌鉴赏障碍

重视诗歌中的典型意象。意象是诗人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融入主观情趣和美学理想的客观物象的印象;它是诗人构思中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是读诗入门的向导。比如《相信未来》中的“蜘蛛网”、“灰烬的余烟”,这些无不表现了现实的残酷、诗人的无助,而“紫葡萄”、“鲜花”又让人看到了希望,企望着收获。我们可以以这些意象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思想题旨。

区分意境与意象。意境与意象是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意境通常指整首诗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就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建筑的砖石、沙子、水泥。意境是虚的,意象是实的,二者不能混淆。例如,《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第一段中的意象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等,而它营造的是沉重、悲痛、悲哀的意境。

理清抒情脉络。诗歌抒情丝缕与感情的发展是同步的、统一的。如《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舒婷的感情不是单一的,随着文字的深入,诗人感情由起初的沉重、悲哀发展到了深情、自豪,展现了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抒情的脉络便显得格外分明。

熟悉现代诗歌的语言。现代诗歌的语言具有多义性、跳跃性、音乐性等特征,在教学时必须阐明。比如课外练习中出现过的《理发店》,全诗只有八句,但是跳跃性大,容量也很大。初看,诗意似乎凌乱,但在教学鉴赏中,体会省略部分诗意就明晰了。诗中“胰子沫”、“人类理想”、“无线电”是这首诗的意象系统。“胰子沫”是匠人劳动产物;“人类理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无线电”能净化人民的灵魂。可见,这首诗是劳动的颂歌,表明诗人对真善美的呼唤与追求,暗示了心灵美比外观美更重要。

让学生懂得了浅显的诗歌原理,就好比渔人获得一张渔网。在鉴赏新、现代诗歌时,就能捕捉到诗人写作意图和领略到诗所表现的境界。

二、现代诗歌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培养和训练

语感是读、写的基本修养,新诗的教学鉴赏,也存在语感的培养和训练问题。实践告诉我们,现代诗歌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语感的培养训练。

培养读诗勤思考的习惯,在语言环境中体味一字、一词、一句的意义、韵味和旨趣。闻一多的《发现》是一首极有感染力的诗,对感情丰富的人来说,读完这首诗,应是感情澎湃、心潮起伏的。如果不用心去读,不理解去读,就不能产生强烈的语感,如果边读、边思考、理解,从诗句中了解当时国家内忧外患的状况,了解诗人的极度失望,以及他在失望中升腾出的对祖国的执著和忠贞的爱,我们就更能体会到诗人的爱之深切、爱之永恒。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了解了作者的这种崇高的品质,对诗人的崇敬就如潮水般汹涌而出,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

善于从整个诗篇的意境中去体会获得语感。诗歌是诗人感情的凝聚,而诗中强烈的感情往往又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分不开的。阅读作品时要善于步入诗的意境,才能受到感染,获得语感。读的《沁园春・长沙》,进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博大、壮阔的意境,感受到诗人宽广的胸襟啊。带着这份气势和情怀,反复朗读此词,我们将获得强烈的语感弄懂诗中的关键词语,体味语言文字的韵味和旨趣,从而获得语感。艾青的《跳水》一诗,以色彩、线条取胜,词语搭配别有情致,“陶醉湛蓝”、“从容曲线”、“雪白赞叹”等词语很有创造性,“从容曲线”一词巧妙地描画出跳水时的优美。学习中能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学生对诗歌的韵味和旨趣体会就更深了。

三、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素,在阅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具有跳跃性的诗歌,需要充分展开想象,去神游冥索,去迎寻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调。前苏联作家别林斯基说:“在文学中,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得到完成。”基于诗歌创作的这一特点,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就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看题目,猜内容。导入新课后,可要求学生看着课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大胆推测诗歌内容。如必修三中的《北方》,在课前可要求学生想象冬天北方农村的情境,用一个带有感彩的词来修饰它,然后再慢慢进入诗歌,去体会它的忧郁与深沉。这样,新课伊始,便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为新旧知识搭起桥梁,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画面再现法。诗歌具有形象性,如《再别康桥》解读诗时必须依据诗句特定的语言文字符号,进行再造想象,从而在脑海里再现诗人写康桥的风光,概括出几幅画面,如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等,并试用语言表达出来,能配上一段音乐更佳,这样学生就渐渐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中,有利于提高鉴赏素质。

3.添枝加叶法。有人说:“诗人只能提出几个要点,其余部分要靠读者自己去想象、配合、组织。”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些练习,要求学生通过想象添些细节,使诗中的形象更加鲜明。如必修三“祖国土”这一模块后补充的闻一多的《忆菊》,可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添加自己对的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对进行描写,激发他们体会诗人的感情,激起他们对如花祖国的热爱。

4.假设情境法。教学欣赏一首新诗,可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处在当时的情境中,会怎么想,怎么做。在我们的《高中语文创新课时训练(必修三)》中,引入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我没有让学生机械地做后面的练习,而是让他们设想“假如我是一只鸟”将怎样表达对土地的爱,这种开放式的思考题,既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又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适应新课改形势,探索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置身于语文新课程改革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现代诗教育理当从方法论的层面上作探索和调整。现代诗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任何体裁的文学教学,都应当尊重文学作品本身特点。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是高尚者灵魂的活的显现,其课堂教学方法也应当是生动活泼、富于美感,努力以诗化的形式传达诗意之美。我认为在当今形势下,现代诗歌课堂教学宜采用如下方法。

1.重美读、轻灌输。传统的教育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定程度上磨蚀了诗歌教学的个性特点,这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片面强调教师单方面的灌输,以教者滔滔不绝地讲授取代学生对现代诗美学价值的切身把握。这种教学方法破坏了诗歌固有的鲜活可感的形象,学生无法对诗的情调、韵味气势有所真正的接受。而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能较好地解决此问题。就像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美读,在有声朗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所有情感的积累,“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最终达到读者与作者两种角色之间的完全融合,达到忘我而入境的地步。

2.重点拨,轻程式。优秀的现代诗歌往往是极富个性魅力的,如果袭用刻板、机械的程式化教育,诸如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貌似规范有序实质死板的通用的教学公式,势必有损诗歌浑然一体的意境,淹没其固有的特色。我们说的点拨,其实就是瞄准特定诗歌的精妙之处,以此为教育切口而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使学生的天然悟性和诗的灵性和谐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