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范文

时间:2023-03-17 21:0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健康保险市场

篇1

[关键词]健康保险,市场特征,客户需求,服务网络,营销渠道,产品开发

深圳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远远高于国内其它地区。在商业健康保险市场领域,由于深圳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观念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显著差异,呈现出了极其明显的地区特征。

一、深圳健康保险市场的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

深圳市自建市以来,一直把建设现代金融中心城市作为发展方向,保险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都受到了深圳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推出了一系列鼓励保险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2004年12月,深圳市政府出台了《推动保险业创新发展若干意见》,提出了五年建成全国“保险中心城市”,使深圳成为六个中心,即保险机构聚集中心、保险市场辐射中心、保险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创新中心、保险产品研发中心、保险人才交流培训中心、保险资金运用中心。同时,深圳市政府借助地理优势,加强深港保险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多种措施吸引保险公司在深圳设立保险机构,这些措施包括对新设立的全国性总公司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对新设立保险机构地区总部的一次性奖励200万元等等。除此之外,深圳对吸引优秀保险人才也非常关注,出台很多针对境内外保险人才的优待条件,比如优先解决户口、提高待遇水平、解决家属就业等等。

(二)经济环境

深圳市是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发达程度居全国前列,全年GDP由1979年的1.9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3422.80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59271元。2004年末深圳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25.39亿元,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5935.84元,人均消费支出为19960.32元,人均医疗保健类支出1162.32元,远远高于国内其它地区。同时,深圳市私营企业发达,已发展到8.5万家,注册资金1407多亿元,上缴税金额200多亿元,从业人员已近150万人,占全市就业总数的45%以上,这就给团体健康保险市场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社会环境

深圳地区居民的消费观念比较超前,由于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比较高,因此健康投入意识强,对健康产品、健康服务需求特别强烈,摆脱了“看病靠政府,报销找单位”的原有传统观念,而向“看病靠保险”的消费观念转变。从深圳地区的城市文化氛围看,深圳属于移民城市,年轻人很多,拥有兼容并蓄的多元化移民文化,同时,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也增加了深圳的国际化氛围。深圳的社会医疗保障情况发展滞后,根据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目前深圳常年平均人口已达到1200万人,其中能享受社会医疗保险的人口总数为231万人,仅占人口总数的19.25%。职工家属、部分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职工,城市流动人口、自由职业者、中小学生等均不能充分享受基本社会医疗保障。

二、深圳健康保险市场状况

2004年深圳市人均保费约150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5倍,保险深度2.75%,居全国首位。但健康保险覆盖面低,据深圳保监局2004年度对全市保费收入的统计显示,商业健康保险提供保障的人群只占深圳人口的3%,提供的医疗费用支出只占全部医疗费用支出的6%,而这两个数字在美国分别为60%和50%以上,在法国有80%以上的家庭拥有商业保险公司等机构提供的医疗保障。

(一)市场总体状况

截至2004年底,深圳保险业总资产为2496.98亿元,累计实现保费收入781.71亿元,保费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深圳地区对健康保险的需求非常旺盛,呈现出按照收入水平划分的层次化需求结构,2004年实现健康险保费收入2.16亿元,企业和居民的购买能力很强,对健康险产品的选择和服务要求也比较高。

由于深圳的保险市场相对比较成熟,竞争也比较激烈,费率水平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较低。一些团体客户往往从自身需要出发,提出极为苛刻的条件,不断压缩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在各家经营主体的竞争方式上,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价格竞争,尚不能通过服务和产品优势取得竞争优势。

(二)市场经营主体

截止2004年底,深圳市场上共有保险法人机构6家,保险分支机构270家,外资保险机构代表处8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74家,保险兼业机构2515家,从业人员约19400人。深圳市场上的主要寿险公司都开办了健康保险,主要包括平安、中国人寿、太平洋、友邦等公司。自2003年1月修订的《保险法》开始实施以来,财产险公司也可以经营意外伤害保险和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深圳市场上经营健康保险的市场主体日益增多。2005年11月,国内第一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人保健康深圳分公司开业,推出了“健康保障健康管理”的创新理念,为深圳地区的健康保险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市场上主要的健康险产品

深圳市场上的健康保险产品,只有人保健康、平安、国寿等少数几家大型保险公司和专业健康保险公司拥有以主险形式的住院费用和住院补贴个险产品,一般都对这些主险辅之附加型的住院类、手术类和意外医疗类产品。其他一些保险公司的健康保险产品大多属于附加型产品。相对来说,团体健康保险产品类型比较灵活,目前主要有团体门急诊费用医疗保险,团体住院费用医疗保险、团体住院补贴医疗保险、团体重大疾病保险和团体疾病医疗保险、女性和生育健康保险等。高额补充医疗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或第三方管理这些险种虽然较多公司已经开发,但实际操作中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不是市场中的主要产品。

三、深圳健康保险市场的特征

(一)客户需求旺盛,对服务要求较高

深圳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居全国前列,对个人健康状况的问题更为关注。通过对一些居民的访谈,发现他们对健康保险的需求非常旺盛,特别是高端客户,希望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深圳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大多数居民对待工作的态度不是追求稳定,而是追求工作的挑战性,造成他们换工作的频率也较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保险意识,特别是商业健康保险的购买意识。同样,由于深圳的商业氛围,人们拥有成熟的经济头脑和理财观念,愿意投资买健康保险,特别对储金型产品感兴趣。深圳发达的服务业使得客户对服务的要求较高,这就要求保险公司能够提供丰富的服务内容和优良的服务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二)外来劳务工形成了巨大市场空间

深圳有500多万外来劳务工,这些劳务人员缺少基本的医疗保障,合作医疗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劳务工就医难”在“移民之城”深圳表现非常突出,也最为典型。这个市场特点对于深圳的健康保险经营主体来说,既是机会也是很大的挑战。外来劳务工具有流动性大、收入低的特点,如何针对这一特殊市场设计出健康保障方案,对于取得深圳政府支持、占领深圳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三)市区医疗网络比较成熟,有利于搭建健康管理服务网络

作为新兴城市,深圳市的社区规划非常完善,整个城市可以按照社区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深圳市卫生局利用这一优势,根据地理位置划分医院辖区,由各医院在所属辖区内建立了若干“社康中心”,负责社区内居民的医疗和卫生保健。截止到目前,深圳市拥有卫生医疗机构856家,其中医院87家(不合妇幼保健院),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5069张,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2.29万人,建立健全了市、区、镇及社区级的疾控中心、健康服务中心、卫生监督所和市、区及较大型医院医疗急救中心或医疗急救组织。”这一特点非常有利于保险公司搭建健康管理服务网络,搜集客户信息,最大限度地贴近客户。

(四)地区发展不均衡,关内关外市场差异较大

由于特区设置的历史原因,深圳地区被划分为关内和关外两个地区,关内包括罗湖、福田、盐田、南山四个区,关外有龙岗和宝安两个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规划定位的不同,各地区的发展不均衡,关内关外的健康保险市场区别较大。关内市场比较类似于内地发达城市的市场,而关外的小型民营企业很多,这些小型团体客户对服务和保障拥有与关内客户不同的要求,比如更倾向于基本的医疗保障、需求的层次性更突出等等。同时,由于关外地区本地人较多,大多讲客家话,性格、风俗习惯上都具有明显的客家人特征,因此,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过程中,需要结合客户的购买偏好进行策略研究。

四、深圳健康保险市场的营销策略建议

(一)营销渠道

综合深圳地区的特点,健康保险的营销渠道除了传统的渠道类型以外,应大胆进行渠道创新,重点关注一些新型渠道。首先,要重点发展门店销售渠道。健康险业务具有理赔次数频繁、单笔业务金额较小等特点,而深圳地区的社区医疗、社区管理、社区文化活动等发展比较成熟,居民对服务的要求比较高,因此,门店销售渠道比较能够适应深圳地区健康险的特点,使渠道触角往纵深发展。其次,要重视职团开拓渠道模式。深圳市的企业比较密集,针对这些大型客户,通过开展职团开拓,能够充分开发团体客户的资源,拓展个险市场。第三,要探索延伸渠道模式。针对劳务工市场,保险公司可以积极与政府合作,推进与国家医疗保障政策配套、受政府委托的健康保险业务,参照“深圳市工伤意外补充保险”的销售模式,与社保机构开展深层次合作,利用社保网点等代办外来劳务工医疗保险。

(二)产品设计

根据深圳健康保险市场的需求特色,保险公司一方面要注重针对高端客户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包括社保补充型、老年护理型、收入损失补贴类和保障类产品等。另一方面,要针对特定客户群开发与之相对应的产品。比如针对建筑业客户开发建工类产品,针对关外小型民营企业开发不同保障层次的医疗费用补贴保险等。

(三)服务策略

服务是实现产品差异化的关键途径,同时也是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根据深圳市民需求的现状,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建设以医院、社康中心为网点的服务网络,不断丰富服务内容,为客户提供预约专家、陪同检查、慢性病管理、健康体检、住院预约等服务项目。在服务品质上,要建设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通过服务绩效监督考核制度、客户投诉制度、服务过程跟踪制度等一系列控制手段提高服务质量。

(四)促销方式

健康保险在深圳地区的发展潜力巨大,有很多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因此,通过有效的促销方式可以快速占领市场,形成先人优势。在促销方式选择上,保险公司可以针对深圳市居民重视服务质量和服务内容的特点,采取“买产品、送服务”、“产品服务优惠套餐”等方式拓展市场,既达到产品销售的目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服务增强客户对新型健康管理内容的体验,为进一步开拓市场打好基础。

(五)价格策略

深圳市的高收入人群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较多,同时也存在收入较低的劳务工群体。因此,在健康保险产品的定价策略上应深入分析客户群的心理因素、消费偏好,针对不同目标客户群、不同产品、不同市场定位进行区别定价。

篇2

[关键词] 健康保险 发展现状 原因分析 经营对策

所谓健康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使被保险人在遭受疾病或者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发生的医疗费用支出和收入损失获得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人身保险,包括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收入保障保险和护理保险等内容。近年来,尽快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而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保险,是转移风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健康保险发展状况分析

1.我国健康保险的发展现状

随着医改的不断推进,作为对社会医疗保险重要补充的商业健康保险,逐渐成为保险市场上的新热点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各保险公司对健康保险的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在此推动下,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迅速。据介绍,目前已经有29家寿险公司和8家财产险公司经营健康保险,提供的健康保险产品数量也已经突破了300个,中国保监会统计显示,商业健康保险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6%。2008年我国健康保险市场潜力超过2000亿元,将主要体现在城镇职工群体的补充医疗保险需求、非城镇居民群体大额住院医疗保险需求和学生群体的医疗保险需求。许多业内人士也据此认为,未来几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二、我国健康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健康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目前保险企业都想利用医改契机,积极抢占补充医疗保险和农民合作医疗保险市场。通过健康险作为业务突破口,展开全方位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的挑战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有单纯的同业之间在产品、服务和价格上的竞争,也有在经营模式、市场策略上的激烈交锋,更有深层次的在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理念上的差异。而此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出现,不仅是健康保险经营主体不断增加,也使竞争领域向技术、服务、理念等纵深方向发展。因此对任何经营健康保险的企业来说,必须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形势,迎接挑战。

2.利润亏损是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健康险业务持续发展的最大

障碍

目前市场上的健康险产品三分之一以上是亏损经营,而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健康险经营管理:比如风险管理的能力还很低下,风险管控的手段还很有限。健康险的效益状况直接影响公司短险利润的完成情况,直接关系着分公司分级分类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到全社会对商业健康保险的信心。

3.健康保险市场很不规范,导致现实中存在着两大矛盾,即“供求矛盾”和“市场潜力与市场风险矛盾”

一方面市场空间大得惊人,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踌躇不前;一方面社会公众需求迫切,另一方面市场供给乏力。“供需缺口”的局面便产生了现阶段,巨大的健康保险市场需求空间,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理应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总体上看,各公司健康保险业务规模并不大,险种单一、数量少。价格高、保障程度低是当前健康保险市场供给状况的真实写照,已远远不能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还有, 所有寿险公司都看到了健康保险市场蕴含的无限商机,但出于对医疗费用失控风险的忧虑,谁也不敢在这个充满风险的市场中盲目冒进,两者遂产生了矛盾。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前景,保险公司却似乎显得无动于衷,尽管市场上时常有新的健康保险险种推出,但销售规模未有质的突破。因此,如何理顺保险公司、医疗服务提供者和被保险人的关系,有效避免道德风险,降低医疗费用,实现健康保险参与者三方和谐“共赢”,也是健康保险企业经营绕不过去的坎儿。

三、发展我国健康保险的对策

1.营造宽松的外部经营环境

从2002年起,总理曾经连续两次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逐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把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保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满足广大群众的医疗需求,而且有利于发展经济、稳定社会。2004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健康保险工作部成立,以及前不久多家保险业协会参与的“2005年健康保险论坛”在京召开,探讨“医疗机构信用评估、行业协会与定点医院的合作”等问题,实际上都是在为解决健康险发展的外部环境等问题积极地努力。

(1)充分认识发展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意义,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形成;有利于满足健康保障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增强消费信心,拉动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可以说,没有商业健康保险的积极参与,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既然如此,政府就应该支持它的发展,给它一个与社会医疗保险平等的地位,将其作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纳入其中,并以相关法律、法规等形式确定下来,使得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共享管理成果、管理手段和管理设施。

(2)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认同感。保险公司应定期运用典型赔付案例,积极宣传商业健康保险在保障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普及健康保险知识,增强社会各界的保险意识,以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认同感与亲和力,使政府重视,政策支持,企业欢迎,百姓拥护。

2.商业健康保险需要专业化经营

由于健康保险是以发病率为依据而非以死亡率为依据,其风险控制难度大,专业技术要求高,在风险特性、保险事故特点、风险控制理念和方法、精算原理等方面均不同于人寿保险,决定了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必须遵循其经营特征和内在发展规律,独立于入寿保险业务,走专业化经营之路。

专业化,首先应当是经营理念的专业化,就是要认识健康保险不同于一般寿险业务的特殊性,树立按照健康保险自身特点实施专业化经营的理念。其次是管理制度的专业化,就是要把握健康保险自身规律,建立专业化的风险控制体系、专业化的技术标准和产品开发体系、专业化的经营服务体系、专业化的核算和考评体系等。第三是经营管理人才的专业化,就是要完善健康保险的组织体系和培训体系,逐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健康保险的专业人才。

3.积极探索补充健康保险的商业化经营模式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出来的健康保险险种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与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具有较强替代性的保险产品,该种产品交费低,保障程度也低,因而缺乏较大吸引力;一种是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团体补充医疗保险产品,该产品相对于个人健康保险而言,承保条件较宽松,保障程度较高,保险费率较低,有利于中国低收入群体、特别是无基本医疗保险的群体获得更全面的保障。

所谓商业化经营模式,主要包括:(1)完全商业化模式。即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在自身财力允许和自愿的前提下,基于本单位职工对超过统筹基金“封顶线”之上的高额医疗费用风险的忧虑,统一向保险公司投保商业大额医疗保险,由保险公司按照商业化原则来经营和管理的一种模式。(2)社保机构管理,保险公司参与运作的商业化模式。即社保机构与保险公司就补充医疗保险业务开展合作,由社保机构通过招标的形式选择保险公司作为承保公司,并将其经办的补充医疗保险费用逐步转移给保险公司运作。而且,社保机构要与保险公司就有关医疗保险的条款、费率、理赔等权利和义务签订合同,社保机构可以作为保险公司的机构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以弥补在与保险公司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

总之,有效的经营模式可创造出政府、保险公司、医院、保户“全赢”的局面:政府解决了医改所带来的重大疾病无保障的难题,保险公司卸去了医疗费用无从控制的隐患,医院在医改冲击后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保户则获得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健康保障。可以预见,我国健康保险的发展将逐步循入正轨,发挥稳定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 琼:《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研究》.金融与保险.2004.11.

[2]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05.

[3]刘 愈:《保险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P98-103

篇3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保险政策;经营模式;医疗风险;保险产品;产品监管;发展对策

在许多国家的国民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健康保险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健康保险在健全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商业保险中的一类重要业务,健康保险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各家保险公司的青睐。以往的许多研究都表明,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潜力巨大。为此,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规律,笔者对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目前的状况进行了描述,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商业健康保险应采取的经营和发展战略,期望这些分析和建议能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事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保险业复业时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主要表现在:

(一)覆盖人群逐步扩大,业务规模迅速增长

据统计,2001年,商业健康保险承保数量首次突破1亿元,2002年达到了1.36亿元,当年保费收入达320.96亿元,比上年增长44.96%;自2003年3月非典疫情发生以来,健康保险保费收入持续增长,在非典最为严重的5、6月份,保费收入分别达37.19亿元和59.42亿元,大大高于上年26.75亿元的月均保费收入水平。

(二)经营主体不断增加,产品供给日益丰富

目前,已有29家寿险公司和8家财产险公司经营健康保险,提供的险种已经超过300种。除了传统的费用补偿型和住院津贴型产品,保险公司也开始涉足收入损失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等新领域。

(三)服务领域日益拓宽,社会影响明显扩大

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保险已经覆盖了包括电力、铁路、邮政、通讯等行业在内的各大行业,社会影响明显扩大。特别是在2003年上半年发生的非典疫情面前,保险业快速行动,采取加快理赔、加快产品开发、加快销售创新等特殊服务,在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树起了保险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力支援了国家抗击非典斗争,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四)对于国内健康保险的需求市场来说,市场潜力巨大

全国50个城市的保险需求调查显示,49.9%的城市居民考虑在未来3年内购买商业保险,其中预期购买健康保险的比例高达76%,在人身保险各类业务中占居第一位。

二、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障碍

(一)政策和法律等外部环境还不够完善

商业健康保险是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保证被保险人在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的直接费用或间接损失获得补偿的保险,包括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收入保障保险和长期看护保险等。

2002年12月,中国保监会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健康保险业务,加强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和管理,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健康保险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原则要求。尽管在宏观的层面上,我国的健康保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基础,但是微观层次的不完善却一直阻碍着保险公司在商业健康保险方面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险公司尚不具备法律赋予的可参与医疗服务定价及对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实施监控的权利;二是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具体的业务界限还不够清晰,存在社会保障机构开办商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争夺业务的情况;三是对涉及医疗保险的诉讼案件,在审理及新闻媒体报道时,也往往存在偏袒被保险人的情况。凡此种种情况都使商业健康保险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困难。

(二)商业健康保险经营模式的风险控制存在缺陷

我国现在采用的健康保险经营模式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缴付保费,然后被保险人到医疗服务提供者那里接受医疗服务,医疗服务工作者按照提供的医疗服务收费,而后被保险人付费后用付费凭据到保险公司那里报销索赔,保险公司间接地按照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进行付费。简而言之,就是“被保险人看病,医院治病收钱,保险公司买单”。这相当于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支付了医疗服务费用,是补偿性按服务付费的健康保险模式,我们把它简称为买单式健康保险模式。

买单式健康保险模式分离了医疗服务和保险服务,保险公司仅仅参加了保险服务,无法控制医疗服务,不可避免地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着缺陷,从而不能协调好保险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两者之间的利益机制,导致保险公司和医院之间缺乏共同的经济利益,进而得不到医院配合,造成核保调查和理赔查勘困难重重,影响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三)保险公司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缺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根据我国健康保险发展的现状,目前保险市场上可以购买的健康保险产品主要包括基本住院医疗费用保险、住院医疗生活津贴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等险种。但是市场上的健康保险产品,不论是产品设计还是保障水平,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弊病。并且在产品销售上,各个层面的产品缺乏互补性。

一方面,基本住院医疗费用保险和住院医疗生活津贴保险都存在一定的缺点,即个人投保须附加于一定保额的主险之上。结果导致了实际投保率很低,给付率极高的情况。而重大疾病保险根据投保人选定的保险金额承保,长期寿险固定利率分定期保险和终身保险两种,实际投保率不高,短期给付率低,但高额保单承保风险极高。这些都无疑增加了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困难。另一方面,近年来,各保险公司都设计了许多保单,但普遍存在着保险责任相近、单一和缺乏创新的缺陷;同时开办的住院医疗费用保险和生活津贴保险的保险期限太短(只有一年),使被保险人的利益得不到足够的保障,从而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求。

(四)商业健康保险的基础设施不够坚实

商业健康保险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管理难度大的业务。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包括医学技术人才、精算人才等。专业化的人才资源和计算机系统是商业健康保险的软硬件基础,我国保险公司在这两方面的基础建设比较薄弱,亟待加强。

在人才资源方面,我国的保险公司普遍缺乏一支既懂医学医疗又懂保险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首先,各保险公司都缺乏合格的医疗保险管理人员;因为健康保险涉及医学、保险和管理等多个领域,要求管理人员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跨领域的背景,而符合如此要求的人才凤毛麟角。其次,保险公司的精算管理、险种开发、核保理赔和市场营销等岗位都急需熟悉健康保险的专业人才。最后,保险公司还缺乏合格的健康保险专业营销人员。

在系统设备上,许多保险公司还没有建立起健康保险业务的专业信息系统设备。现有的健康保险业务大多依靠寿险业务系统进行管理,相关的数据也按照寿险业务的标准进行记录和管理。这样导致保险公司无法实现健康保险业务的专业核保理赔功能,也无法记录统计健康保险业务迫切需要的各项医疗资料。没有健康保险的专业电脑平台,健康保险的专业化风险管理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加强健康保险的专业信息系统建设不容忽视。

(五)健康保险的产品监管政策不到位

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保险业在挑战和机遇面前,保监会应适时地调整和完善保险监管,以使我国保险业在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下得到发展,同时使我国的保险市场进一步向世界各国开放,从而达到双赢。

目前,各保险公司的健康保险产品的条款和费率都由总公司报保监会统一备案,报备的条款和费率没有弹性。但是健康保险的地域性要求很强,各地的自然情况和经济形式都不相同,各种疾病的发生率和医疗费用水平不同,相应的保险责任、免赔额限度、以及费率等保单要件要求也就不尽相同。因此,总公司统一备案的条款到达地方后很难完全适应当地的情况,不易得到市场的认同。现行的统一备案制使健康保险产品缺乏灵活性,不利于保险公司因地制宜地设计和调整健康保险产品条款,抑制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拓展。

三、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对策

(一)争取政策支持,创造有利于健康保险发展的外部环境

随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地位和作用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相关政策。例如:保监会将继续加强与财政部、税务总局的联系,争取减免个人购买健康保险的所得税,进一步鼓励和吸纳更多的居民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加快健康保险专业化进程;同时,明确商业健康保险地位,准确界定与基本医疗保险的界限,规范市场经营环境。因此,目前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有着非常有利的外部环境,但是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还受到来自经营环境中的诸多因素特别是医疗服务方面一些因素的不利影响,在这些不利因素中,医疗机构的行为和医疗服务过程,特别是医疗服务成本的变化对商业健康保险所造成的影响,各家保险公司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完善医疗风险控制体系,推进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形成合作机制

如何建立对医疗风险的控制体系,是发展健康保险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离不开卫生医疗系统的支持,并且,商业健康保险作为重要的筹资手段和市场化的制度安排,也能够成为卫生医疗体系改革的重要推动和促进力量。从这个角度出发,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和卫生医疗系统的发展有着共同的目标,应当携起手来,开展一些试点,进行一些合作,探索建立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服务系统的合作模式,完善医疗风险控制体系,从而实现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和卫生医疗改革的双赢。此外,协调有关政策,鼓励保险公司投资、参股医院,或与医院建立合同、契约关系等,探索与医院有效合作的各种方式;与财政部协商,在财务报表上增加一个科目,用于核算保险公司与医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费用支出和收入。这些都是完善医疗风险控制体系不可缺少的补充。

(三)设计合理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完善健康保险产品体系

产品是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工具。根据健康保险的市场需求情况,制定正确的产品开发战略是经营成功的基础。目前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很窄,据统计2001年的覆盖人数不足8000万人,绝大部分居民没有得到医疗保障。各保险公司可以大力推出针对低收入且无保障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和住院医疗生活津贴补助保险等险种;对于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职工人群,提供低价格、窄范围、高保障的险种;对于较富裕的年轻群体,提供价格与保障程度比例适中,保障期限长、保障范围有针对性的险种,对于高收入的中年群体提供高价位、保障全面的保险产品。同时结合国家医改动向,开发能长期适应医疗改革进展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争取长期的盈利空间;重视对广大农村医疗保险市场的产品开发,满足农民的医疗保险需求,使商业健康保险在保险密度上更进一步。

(四)建立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

信息管理系统是实现健康保险专业化运作的基础平台,对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和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各保险公司应充分重视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建立和完善与健康保险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完善健康保险的理赔管理系统和统计分析系统。

人才培养是健康保险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各保险公司应制定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划,加快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健康险专业人才,特别是要重点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和精算、核保、核赔、健康管理等专业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五)加强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监管,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

保监会应抓紧出台健康保险产品管理办法,形成相配套的技术标准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监管措施,为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和监管环境。

鼓励保险公司与部分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合作,进行商业健康保险试点,健全服务方式和经营模式,为健康保险的进一步发展积累经验。同时,还鼓励保险公司结合当地市场特点,与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及医疗服务机构进行沟通协调,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形式的商业健康保险,制定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产品,在不断的探索中加快商业保险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曾卓,李良军。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义及分类研究[J].保险研究,2003,(4)。

[2]李琼。论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J].保险研究,2002,(4)。

[3]冯乃宪。论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J].保险研究,2002,(1)。

[4]来建。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业务[J].保险研究,2001,(8)。

[5]万声宇。论健康产品组合的设计[J].保险研究,2000,(7)。

[6]邓建华。从我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看商业健康保险市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9,(12)。

[7]许谨良。对开拓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几点看法[J].保险研究,1999,(3)。

[8]郭颂平。关于发展我国健康保险市场的思考[J].华南金融研究,1998,(2)。

篇4

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以社会医疗保险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为基础,然而,当前我国的医保体系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都有待提高,这为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创造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对健康保险的需求也非常旺盛。

可以预见,商业健康保险将迎来极大地发展。然而,现实中商业健康保险虽然这几年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商业健康保险占人身保险保费的比重仍然较低,2013年为10.2%,2014为12.2%,具体见表一所示。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比重一般占20%以上。另外,从健康保险的经营效果来看,其刚性赔付率却一直较高,经营效果不理想。造成这种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本文从其成因、危害和风险控制上进行探析,希望能够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有所帮助。

表1 2010-2014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占比情况

二、商业健康保险中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形成的原因

(一)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在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差异,信息不对称是商业健康保险中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产生的根本原因。首先,保险人和被保险人(或投保人)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投保人、被保险人非常清楚自身的情况,比如家族病史、个人生活习惯等等,而保险人则很难获悉。高风险的投保人就不愿意告诉投保人真实的信息,试图以正常的价格获得保险合同。其次,被保险人和医疗机构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医疗行业是高专业性和高技术性行业,医生掌握大量信息并且拥有处方权,而病人对其信息知之甚少。近年来,医生收入与医疗费用挂钩,使得医生有诱导消费和过度提供医疗服务的倾向。此时,被保险人处于劣势。

(二)我国现行医疗体制自身的问题

目前,以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为制度框架的卫生服务体系是我国基本医疗体系。各层次间缺乏恰当的比例关系,服务对象和功能相似度高,收费差别不大,这样,患者倾向于去高层次的医院就医。因此,大医院的患者多、病源广,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的患者少,其后果就是大医院对保险公司的少量病源没兴趣,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虽然对同保险公司的合作有兴趣但是指定基层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又使相关保险产品不受欢迎。同时,以药养医、医药合一的医疗体制又强化了医疗机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三)“第三方支付”的付费制度

商业健康保险中的“第三方支付”付费制度是指保险公司作为医患两方外的第三方对医疗费用进行给付的付费制度。具体过程为:投保人向保险公司缴纳保险费,医疗机构为投保人(被保险人)提供医疗服务,保险公司向医疗服务机构支付医疗费用。“第三方支付”的付费制度使得被保险人缺乏动力去关心医疗服务成本,而医疗服务机构与保险又是利益差异巨大的主体。因此,这个过程有可能诱发“医患合谋”的情形,造成过度医疗从而产生医疗费用的浪费。

三、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危害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危害极大,具体表现为如下:

(一)商业健康保险费率厘定困难

虽然健康保险和人寿保险的定价原理基本相同,但是健康保险定价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既包括人寿保险中死亡率、利率等常见因素,也包括健康机构级别、地区差异、疾病发生率及疾病发生后的平均给付额度等不常见的因素。其中,疾病发生率、疾病发生后的平均给付额度对商业健康保险更为重要。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会使得这两项的实际值和理论值产生偏差,从而使健康保险的费率厘定变得更为困难。

(二)核保理赔费用增加

虽然在保险的经营中,保险人和投保人(被保险人)都有遵循最大诚信原则的义务,依法如实告知对方影响对方是否缔约及以什么条件缔约的重要事实。但是,在实际业务中,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投保人会在合同缔结的过程尽量隐瞒自身相关的健康信息,从而争取以较低的保险费获得较高的保险金保障。这样,保险公司就会对投保人作出更加详尽的调查,并要求被保险人做更详细的体检,以确保投保人所陈述事实的真实性,但详细的调查和体检会使保险公司核保的成本增加。同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会使健康保险的赔付率增加,而每一次理赔的过程都会使调查、核准和确认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保险公司经营成本,使保险公司的盈利变得更加困难。

(三)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萎缩

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投保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遭受损失概率较大的高风险投保者,另一类是遭受损失概率较小的低风险投保者。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无法将这两类投保人区分开来,只能对这两类投保人收取同样的保费,这实际是低风险的投保者补偿了高风险的投保者。这样,高风险的人投保意愿就强,低风险的人投保意愿就弱,结果投保者的实际疾病发生率就会高于理论值,导致保险公司的亏损。为了一笔亏损,保险公司将提高保费,从而,低风险的人更不愿意投保,为了盈利,保险公司只能进一步提高保费,低风险的投保人进一步退出,从而恶性循环,导致健康保险市场的萎缩。

篇5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 社会保障 中国

人生一世,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没有健康,其他的又何从谈起呢?健康保险在中国该如何发展,成为每个人思考的问题。笔者针对当前中国健康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健康险的一些建议。

    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保险业发展迅速,保费收人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与此相反,商业健康保险业从建国到医疗体制改革之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医疗改革之后,才开始缓慢发展,但总体水平远远落后于广大群众的需求。总的来说,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健康保险品种单一,覆盖面窄

2003年7月18日,由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起草的《健康保险管理暂行办法))(草拟)的讨论稿中写到:“健康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使被保险人在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发生的费用或损失获得补偿或给付的一种保险。”这在中国是首次对健康保险的概念和业务范围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文件中还写到:“健康保险具体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人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目前在中国保险市场上健康保险产品的种类主要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而失能收人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在国内保险市场上几乎还是空白。

    用工制度改革后,公费医疗面日益窄小,个人支付医疗费用的群体范围扩大,同时对医院有关数据和全社会的患病的概率难以掌握,给保险费率的精确计算带来一定的难度。此外,药品的价格普遍较高,随着医药科学的不断进步,检测手段日益改进,带来昂贵的医疗费用,使商业保险望而却步。尽管这几年保险公司也推出了不少新险种,但也只限在重大疾病,对覆盖面较大的疾病险种还显得苍白无力。另外,因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及中国的家庭结构倒置,护理保险在中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好,但要发展起来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对于失能收入损失保险,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在现阶段中国发展这种险种的难度很大,主要障碍是缺乏社会诚信体系,保险公司很难控制风险。据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1—7月份,我国健康保险保费收人148亿元,只占到同期寿险保费收人的8 . 9 % ; 200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4764亿元,商业保险公司的健康保险赔付额为12.9亿元,仅占全国卫生总费用支出的0. 2%,我国健康保险覆盖面之窄是显而易见的。

    2.没有专门经营健康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

    首先,从法律规定上看,没有明确界定健康保险业务的性质。2003年1月1日实施的修改后的《保险法》规定:“同一保险人不得同时兼营财产保险业务和人身保险业务;但是,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核定,可以经营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这一规定改变了原来健康保险业务只能由人身保险公司经营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健康保险业务与人身保险业务的差异。但是保险法第九十二条第一款又规定:“人身保险业务,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我国《保险法》仍将健康保险归为人身保险业务,保险业务的一些基本原则如补偿原则、代位原则和分摊原则在法律上仍不适用于健康保险业务,但实际上,健康保险区别于寿险,它比寿险更复杂,在理赔、定价、受益等方面要考虑的因素较多,而在某些方面却与财产保险有相似之处。

    其次,从国内经营情况看,目前经营健康保险业务的公司,大都是经营寿险业务的公司,由于对健康保险在风险本质、精算方法、管理技术、服务内容等方面与寿险业务的差异性认识不足,从而在经营行为上表现出对不同人群的健康保险需求缺乏认真研究,不下功夫开发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技术,不注重建立健康保险的管理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而是沿用寿险的经营模式和方法在经营健康保险,在与医院的合作和管理方面更是缺乏创新。从发达国家的保险经营上看,寿险与健康保险不能或很少混业经营,有的国家将健康保险划为保险业的第三产业,在经营中与寿险和财险都区别开来,在精算上要考虑健康保险的长期和短期收益、稳定及波动程度,还有设计的复杂程度。因此,健康保险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独特领域,应有专门的健康保险公司来独立经营。

    3.缺乏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

    长期以来,由于公费医疗、劳保制度的存在,“病人看病,家属、医生搭车,国家买单”的思想普遍存在,而且根深蒂固,被保险人很难被带进商业保险的消费中来。在这种情况下,被保险人、医疗服务提供者成为拥有共同利益的行为主体,使得保险机构的费用控制很是被动。在健康保险的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存在着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被保险人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了解往往比保险人更加全面,患有疾病的人比健康的人更加容易购买健康保险,这样就会产生逆选择风险,保险公司在核保时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

    另外,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也经常在健康保险中出现,尤其是在重大疾病保险中,更有甚者,被保险人与医生串通一气共同来欺骗保险公司以诈取巨额保险金。同时由于缺乏对疾病的专业知识和医疗技术壁垒的存在,患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医生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而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医生,往往做出更合乎自身利益的选择,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这样肯定会导致不必要的高额检查项目、大处方的出现,而且,由于医疗服务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医疗服务提供者在机构和技术上的发展相对于商业保险来讲远远超前,医院有对医疗消费抉择的垄断权,而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很难介入到医疗服务当中,对医疗费用加以监督和限制。

    4.商业健康保险在社会医疗保障中的地位不明确,社会大众对商业健康保险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风险防范意识和健康保障意识还不强。

篇6

完善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税收政策

事实上,世界很多国家都对健康保险给予相应的税收扶持政策。我国在实施全国统一税制的基础上同样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保险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涉及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税、印花税、车船税、房产税、增值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并已形成了一个结构比较完备、功能基本齐全,以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为主,印花税等税种为辅的保险服务业税收政策体系。这些政策措施体现了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政策导向,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开发起到积极的鼓励作用。但是,近年来,我国保险体制改革此起彼伏、保险产品创新日新月异,现有大多数优惠规定主要面向整个保险行业,专门针对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优惠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特别是对个人购买的税收优惠还没有涉及,对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的激励程度仍有许多欠缺,不同政策之间的配套设计明显不足,从而使税收优惠政策的组合效应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推进保险业结构优化升级、商业健康保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大国,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将进入一个较快发展与矛盾凸显并存的新阶段,预计到2015年,如果全国保险保费收入达到3万亿元,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预计将会达到4500亿元左右,届时商业健康保险必将成为国家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成为现代保险服务业的重要支柱,在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积极推进商业健康保险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型,当务之急就是要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与保险业的发展情况,研究完善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税收政策。首先要立足于国家税收制度的严肃性和完整性,在保持现行税收法律法规框架总体稳定的基础上作必要的修改和补充,而不宜对现行税法和规定造成冲击。可考虑将保险税制改革纳入国家税制改革总体框架中进行统一规划,把保险业作为税制改革的创新试点行业,进而提出相关税收的政策框架、类型、方式和力度。其次要考虑商业健康保险自身特性和发展需要,合理借鉴国外经验,不断完善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税收政策支持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功能。最后,参照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按照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不断优化税负结构,全面规范税收优惠,实施有差别的税收措施,营造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的税制环境,以实现健康保险与国内其他保险业务乃至其他金融服务之间的税负公平,以促进健康保险市场的差异化竞争,优化健康保险发展的市场结构、产品结构、业务结构和区域结构,进而使健康保险在保险业乃至整个金融服务业中形成具有特色的比较优势。基于上述考虑,在落实好现行税收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十二五”税制改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具体特点,根据“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的总体部署,在积极稳妥推进国家整体税制改革的同时,按照“细化税目、差别税率、优化税基、协调税种、公平税负、规范优惠”的原则,细化税制设计,优化税收手段,充实政策内容,建立健全商业健康保险税收政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税收功能与保险功能良性互动的协同效应,引导人们将储蓄转化为商业健康保险,激励保险消费者、保险企业和保险投资者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以期达到既促进保险企业机制创新、健康保险市场发展壮大,又能拉动健康保险需求、增强保险市场信心的目的。

实施税收改革试点

考虑在健康保险方面争取进行相关税收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有利于保险服务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和政策体系。应抓住国家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和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大好机遇,在符合人民群众健康需要、符合宏观调控总体方向、符合国家税收政策框架体系方面,考虑在健康保险业争取先行试点,最大程度发挥税收政策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职能作用。一是考虑将商业健康保险纳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规划之内,通过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释放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发展潜力。2010年3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的政策取向,鼓励试点区域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建议保监会会同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和地区,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方向,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要,在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税收政策措施,发挥试验区示范带动效应,释放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发展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考虑将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我国现行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的税制安排,使得货物和不同的服务分别适用不同的税收政策,割裂了增值税的链条机制,导致了较为严重的重复征税问题。要解决重复征税问题,就要将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覆盖所有货物和服务。目前国家已经颁布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和《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金融保险业和生活业,原则上适用增值税简易计税方法,增值税征收率为3%。因此,有必要抓住国家推进增值税改革的有利时机,将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行业试点改革范围,争取实现将保险业5%的营业税率转变为3%的增值税率。

研究制定税收支持措施

比照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提出促进健康保险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措施。参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尽快组织力量研究有利于健康保险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根据《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精神,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亟须研究的有关涉及健康保险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应该包括:研究提出鼓励发展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特别是鼓励区域性健康保险公司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研究关于规范发展相互保险组织和鼓励试点设立自保公司的税收措施;研究开展农民健康保险的税收优惠措施;研究专业保险公司运用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和设立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研究推动保险资金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税收支持政策;研究涉及开发各类补充医疗、疾病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以及适应老年人需要的护理保险的税收政策;研究提出推进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相结合的税收措施;研究提出鼓励具备条件的专业保险公司“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税收政策;研究支持国有保险公司重组改制上市的相关税收政策;研究完善保险营销员的相关税收政策;研究探索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从事创新业务和另类投资的税收政策;研究完善涉及保险企业薪酬体制和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人员收入的税收政策;研究有利于高层次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专家型监管人才流动与成长的税收政策。

实施保险差别税率

根据不同险种细化税目设置,实施保险业差别税率的政策措施。保险业涉及领域、行业较广,不同的险种有着不同的成本和利润空间,因此,不宜笼统规定对保险服务业的税收优惠。一般来说,目前我国财险的收益率要高于寿险;寿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在生命表和丰富经验数据的支持下收益率要高于健康保险,而且收益更为稳定。相较而言,商业健康保险不仅保费收入不稳定,而且理赔管理的操作频次和成本比较高,利润空间相对较小。因此,健康保险在短期内不会成为人身险公司的主要业务。但是,适应人们健康保障需求变化,差异化、多元化的健康保险产品不断推出,包括商业医疗保险、健康基金计划、牙科保险、重大疾病保险、收入损失保险等健康保险产品体系也将逐步完善。这就需要根据不同险种的性质,按照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不同保险产品细化税目并实施差异化的税收政策。对一些政策性强、非赢利性的险种应减免税,对利润水平低或者对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的险种规定较低的税率,对赔付率低、利润相对较高的险种适用较高的税率,对需要扶持发展和国内承保能力不足、市场需求大的险种则适当降低税率,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也平衡了财产险、人寿险与健康险之间的税收负担。另外,根据不同类型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综合考虑不同保险产品的属性、不同地区的保险需求来制定合法合理的差别税率和税收优惠,在逐步规范保险行业税收制度的基础上,通过税收激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和企业积极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大力推动保险市场主体结构、区域布局、业务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市场竞争从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变,积极推进保险业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型。

优化商业健康保险税基

优化商业健康保险的税基,完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政策。一是优化营业税税基。我国的营业税是以总保费收入计税,而保费收入中有一部分并不是保险公司的收入,而是对投保人的负债,过宽的营业税税基加重了保险企业的税负。因此,首先可考虑在现有免税规定之外,按差额来征收营业税及其附加,即以保险机构取得的全部保费收入扣除已决定赔款部分作为营业税应税保费。当发生保单现金价值返还、退保或保单分红时,则由保险公司作为扣缴义务人扣缴有关税款。调整优化营业税税基要严格按照《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三个条件确认保费收入,即保险合同成立并承担相应保险责任、与保险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公司、与保险合同相关的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其次,代位追偿收入也不应作为税基,因为它在保险公司已付赔款限度内,实质上是保险公司赔款额的抵减额,并非保险公司的收入,故也不构成保险公司应税额。此外,还要根据税法要求进一步完善商业健康保险的营销员营业税及其附加的税收措施。

二是优化企业所得税税基,调整准备金计提标准和优化所得税扣除项目。从长远来看,建议参考国际惯例,允许保险企业按照预计损失在税前足额计提准备。同时,简化呆账准备纳税调整方式,允许呆账损失直接在税前扣除。对于收回已核销的呆账直接增加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在各种准备金合理提取的基础上,对应纳税年度的赔款支出(包括已决未付款项)、符合规定条件的留存保险准备金、营业损失、针对其他赔偿责任人支付的赔偿金等项目据实予以扣除。对于大病医疗统筹的保费以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保费,允许企业作为费用在所得税前扣除,并适当放宽扣除的比例和限额,从而刺激企业的保险需求。

三是优化个人所得税税基。研究完善使用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余额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使得个人账户资金在医疗保障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研究完善居民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保费支出从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政策;研究完善商业健康保险营销员的展业成本及其佣金收入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篇7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发展困境

随着我国居民保险意识的提高,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发展迅速,2016年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042.50亿元,同比增长67.71%。2013~2016年我国健康保险占人身险保费收入依次为10.2%、12.18%、14.80%,18.2%,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0%,但是仍低于发达国家占比达30%的水平,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健康保险密度、保险深度较低,健康保险业务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一、我国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经营困境

截至目前,我国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已共拓展至7家,人保健康、和谐健康、平安健康、昆仑健康、太保安联健康、以及去年批复筹建的复兴联合健康保险和瑞华健康,2016年,5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共计1310亿元,同比增长178.89%。其中,和谐健康去年实现原保费收入1070.3亿元,同比增长247.44%,是5家公司中保费收入最多的一家;平安健康险原保费收入7.88亿元,增长50.66%;昆仑健康原保费收入2.09亿元,增长53.75%;人保健康原保费收入237.4亿元,增长47.49%;新公司太保安联健康险原保费收入4887.56万元,增长727.30%。

尽管保险业务收入强势上升,但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处于经营困境越发明显,从2017年第一季度数据看,除了和谐健康保险实现净利润1.86亿元外,其余4家健康险一季度全部亏损。其中昆仑健康保险亏损2.58亿元,太保安联健康亏损9659.19万元;人保健康亏损7272万元;平安健康亏损2506.38万元。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缺乏成功的商业发展模式,健康险定价难度大、医疗风险管控能力不足、险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市场竞争不规范等原因,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受到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处于发展困境中,成长缓慢,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宽。

(一)产品定价难度大

寿险产品定价主要依据生命表,但健康保险产品定价以多种数据为基础,各种数据同时获取难度较大,数据跟新速度快,不稳定,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人群健康保险定价基础差别很大,加大了健康保险产品定价难度。同时,疾病发生率与死亡率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加大了健康保险定价困难程度。出现保险公司初期产品定价过高,保费收入下降,产品定价过低,后期赔付过高,亏损严重。

(二)风险管控能力不足

现有健康保险运营过程方式中,人、投保人、保险人、医疗结构分属不同利益集体,呈现出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导致健康保险运营过程中容易出现较高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高额赔付支出以及佣金的上行,是健康保險出现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健康保险复杂的监管过程,加剧了健康保险的风险管控难度,保险公司盈利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三)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保险行业是典型的以供给侧为主导的行业,即保险公司主推什么产品,消费者购买什么产品,而发达的保险市场应以需求侧为主导,这方面在健康险市场表现的尤为明显,虽然近年来保险公司推出一系列创新型产品,但仍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险种创新方面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一是险种结构失衡:疾病保险占比过半,医疗保险次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大,对于长期护理险的需求急剧增加,然而市场上长期护理保险所占份额还不足1%。二是长短期健康险结构不合理:保险消费者购买健康险期望得到长期的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具有补偿作用的医疗保险多数为短期的,长期续保通常需要一定条件,长期疾病险多数为一次性给付后终止,不能满足消费者预期的保障水平。

(四)其他市场主体的竞争

国外立法规定,只有专业健康险公司可以经营健康险。而在我国健康险的运营主体绝非仅有寿险公司和专业健康险公司,财险公司、互联网保险以及养老保险公司均可经营健康保险,这些公司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或者在销售渠道上占有显著优势,使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发展空间极其有限;同时我国产寿险公司在健康险方面专业化程度较低,常将健康保险产品同其他产品捆绑销售降低产品价格取得竞争优势。单一的价格竞争给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经营带来很大压力,使其专业优势无从体现。

二、我国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发展建议

(一)加强健康保险产品创新

首先健康保险产品的创新要立足于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要基于我国老龄人口增多、慢性病发病率提高等国民健康现状,积极挖掘健康保险的潜在需求,打破以往供给式的产品研发模式。其次依据实际需求有序地完善健康保险产品体系,例如当前应积极研发需求旺盛的长期住院医疗险、长期护理险等产品。再者延伸健康保险产业服务链,以健康保险产品为中心加强前后端的服务创新,从而实现为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实现全面的健康管理,增强健康保险公司健康风险管理的专业性。

(二)构建“医疗+保险”互联机制

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要实现盈利必须考量的问题就是高赔付成本。赔付成本主要与医疗费用挂钩,故健康保险公司要控制成本、稳健经营就需要与医疗机构建立联系,形成互联机制。

1.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的信息互通。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调取被保险人的就诊记录,以核实医疗机构是否有过度医疗的迹象,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就诊行为,从而为定价提供精算数据基础。

2.保险公司在资本端加强与医疗机构联系。例如投资医疗机构从而介入医疗机构的管理,促使医疗机构规范经营,丰富健康保险服务产业链时。此举既可以控制医疗赔付成本,又可以促进医疗机构规范化经营降低社会经营成本。现在部分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已经建立健康中心,实现健康管理,平安健康利用“互联网+”,打造一站式、全流程O2O的健康医疗服务平台,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全职医生团队,成功搭建B2C、O2O线上供药网络;昆仑健康利用KY3H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了入户健康管理服务,真正实现健康管理市场化零的突破,在此基础上不断摸索,探寻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

3.给付模式变革。在建立“医疗+保险”的互联机制时可以尝试改变以往由被保险人就医先垫付后索赔的模式,形成由保险公司与医院直接结算的模式,简化支付手续,避免医疗机构与被保险人串通夸大医疗费用,防范道德风险。

(三)支持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建设

商业健康保险作为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是加固一个国家国民健康安全保障网的有效工具。国家应规范健康保险市场,对不符合市场自由公平竞争原则的商业行为进行惩戒;给予专业健康保险公司明确的政策支持,鼓励开办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给予与一般产寿险公司有差异的定向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控制整体行业风险。

三、结语

篇8

根据2013年全球财富500强公布的相关数据,在全球排行前10位的银行榜单,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全部上榜,全球排行前10位的保险公司榜单没有我国保险公司的名字,如果将银行和保险作为金融机构再进行排位,全球前10家金融机构的前7位中有6家保险公司。

因此,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达国家保险行业的资产和业务总量大多超过银行业。其中美国的银行保险业总资产中,保险业占55%,银行业占45%;而中国保险业在银行保险业总资产中仅占5%的份额。面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状况与国际同业的差距,变革是我国保险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动作。

自贸区为保险业变革提供试验田

在国际主要的自由贸易区(自由港),保险业在促进自由贸易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成为自由贸易区无形贸易收入的重要来源。

因此,借助于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国保监会出台八项措施,通过充分发挥保险在上海自由贸易区发展中的作用,为加快推进中国保险业的变革提供经验和样板。

中国保监会关于支持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八项措施包括:1、支持在自贸区内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保险机构;2、支持保险公司在自贸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支持上海研究探索巨灾保险机制;3、支持自贸区保险机构开展境外投资试点,积极研究在自贸区试点扩大保险机构境外投资范围和比例;4、支持国际著名的专业性保险中介机构等服务机构以及从事再保险业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自贸区依法开展相关业务,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配套服务;5、支持上海开展航运保险,培育航运保险营运机构和航运保险经纪人队伍,发展上海航运保险协会;6、支持保险公司创新保险产品,不断拓展责任保险服务领域;7、支持上海完善保险市场体系,推动航运保险定价中心、再保险中心和保险资金运用中心等功能型保险机构建设;8、支持建立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

直击我国保险业发展的软肋

中国保监会出台的八项措施都击中了我国保险业发展的软肋。

首先,我国健康保险市场发展缓慢,专业健康保险公司普遍生存困难,而健康保障是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民生问题。过去,我国对于外资健康保险公司进入市场持谨慎态度,担心外资健康保险公司可能会影响我国民族健康保险公司的发展。通过允许设立外资专业健康保险机构的方式,一方面改变我国健康保险市场的生态环境,一方面通过为自贸区的中外企业通过符合国际标准的健康保险服务,在支持自贸区发展的同时,为我国健康保险共同提供管理和经营健康保险的经验。

第二,通过在自贸区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增强我国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为大型商业风险和巨灾保险提供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风险转移技术,从而促进我国保险业按照国际标准开展精算定价,为解决我国长期拖而不决的巨灾保险机制的设计提供规则和技术思路。

第三,我国保险业长期存在的资产和负债匹配失衡的现象,保险资金与运用渠道相对有限、保险投资效率较低,同时监管机关对于保险资金的海外运用持审慎和保守态度。通过支持自贸区保险机构开展境外投资试点,积极研究在自贸区试点扩大保险机构境外投资范围和比例;为我国保险资金的海外运作积累经验。

第四,通过支持和发展多种形式的保险中介机构的发展,填补我国缺乏独立精算服务机构和其他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配套服务的制度、措施和组织形式,通过保险行业技术含量较高的独立第三方的崛起,为投保人选择保险产品和服务提供权威服务,约束保险业树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服务理念,改善保险行业的生态环境。

第五,近十年来,技术含量较高的“水险”业务逐渐萎缩,相对低端的机动车辆保险业务成为市场的主流。通过在自贸区开展航运保险,培育航运保险营运机构和航运保险经纪人队伍,提升我国在海上保险市场的竞争力和话语权,确立我国的保险大国形象,奠定保险业作为支持资本输出保驾护航工具的功能,增加我国无形贸易的规模。

第六,通过依托自贸区的保险业务平台,根据进入自贸区的商业机构转嫁风险的需要,量身定做和开发新产品,创新保险服务,为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化提供实验的数据与精算平台,增强我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七,虽然我国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大国,但我国尚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保险中心,缺乏对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保险业务和再保险业务的定价权,与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在自贸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将完善保险市场体系,推动航运保险定价中心、再保险中心和保险资金运用中心等功能型保险机构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从而推进保险业的进步。

篇9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 公共医疗保障 管理式医疗

一、序言

商业健康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保证被保险人在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的直接费用或间接损失获得补偿的保险,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收入保障保险和长期看护保险。

在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健康保险对“广覆盖、低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险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性化及高端化的需求必然会使商业健康保险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覆盖范围和所起作用较小,因此加强对商业健康保险的研究和加快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医疗保障系统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随后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业的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期能够为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有所帮助。

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现状

1998年12月1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业务才全面展开,1999年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达到207.8亿元。

时至今日,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特征:

(一)规模小、覆盖率低、发展速度比较慢

我国健康险保费收入从2005年的312.3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677.5亿元,实现了较快增长,但是与整个保险保费相比明显占比较小。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在整个保费收入中占比不仅低,而且还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商业健康保险收入占比从2005年的6.34%降低到2010年的4.66%。这表明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规模较小,覆盖人群也不足10%,目前在我国医疗保障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仍然较为有限。

从增速方面来看,健康险2010较2005年增长116.93%,仅仅略高于人身意外伤害险的95.43%,而远远低于其他各类保费收入,如原保险费收入的194.84%、财产险的216.75%以及寿险的198.36%。故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速度并不乐观。

(二)发展空间巨大

1999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只占到了我国卫生总费用的0.9%;同年公共医疗保障体系筹资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也较低,仅为2.2%。随后几年,随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公共医疗保障体系的筹资水平和卫生总费用占比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到2007年,公共医疗保障体系筹资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已经达到24.1%;与此同时,商业健康保险的保费收入占卫生总费用依然只有3.4%,1999-2007年中最大值也只有2006年的3.8%。

1999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筹资水平(即商业健康保险对私人卫生筹资的占比)仅为1.5%,经过多年发展,在2007年,该比率仍然只有6.2%,说明截至2007年,我国私人卫生有93.8%的费用依然是通过患者自筹方式获取的,公民医疗费用缺乏商业健康保险的有效保护。

以上两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有待开发。

(三)盈利能力较差

由保监会统计数据,我国历年人身险整体净收益率和寿险净收益率水平在70%-90%之间,比较稳定;而健康险净收益率波动幅度较大,最高为2000年的80.3%,最低为2001年的45.5%,同时净收益率相对较低,基本在50%-70%区间波动;人身意外伤害险净收益率虽然整体也并不高,处在60%-70%区间,但是有很稳定的上升趋势,同时该类险种在人身险中占比非常小,分析意义不大。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仍处于发展初期,波动率大,业务风险也较大,保费收入不稳定,而且健康险的理赔管理的操作频次和成本还比寿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高,因此利润空间最小,盈利能力较差。

三、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存在于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而仔细研究之后,笔者认为可以具体划分到以下三个方面:保险公司、外部环境和投保人。

(一)保险公司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较单一,多样化程度小。2、专业化程度不够,专业人才资源匮乏。3、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覆盖率和盈利水平都较低。

(二)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和法律还不够健全,也没有具体的类似国外免税措施等相关政策的支持,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界限也没有被明显界定,经营主体不明确,个别社保局对补充高额医疗保险进行强制定价等等,所有这些方面都是商业健康险的发展过程中的障碍。

(三)从投保人的角度来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比较严重。

投保人的逆向选择问题(即那些风险本来就比一般人高的投保人会觉得保险更具有投资价值并倾向于购买保险)是影响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逆向选择的存在,因此购买健康险的往往是身体状况不是很好的人群,而他们索求理赔的额度和概率远大于正常人群,这势必造成保险公司如果按照正常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测算出来的保费不足以弥补理赔支出。

投保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在我国健康保险市场上主要是指被保险人在疾病发生以后,在各种不同费用的治疗方案中通常会选择更贵的费用支出以达到更高的治疗标准,这就会明显提高保险公司的理赔成本,最后造成保费的上涨和健康保险产品供给的减少。

四、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建议

上一节笔者从保险公司、外部环境和投保人三个角度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下面笔者再具体从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首先,从保险公司方面来讲:1、针对不同经济基础和不同消费能力人群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产品。另外,提高创新能力,开发新型健康保障产品和保障方式。2、提高保险公司专业化程度需要从产品专业化、服务专业化、内部管理专业化以及人才专业化四个方面共同努力。

其次,从外部环境来看:1、加大对商业健康保险的税收支持力度。具体方法可以考虑降低商业健康保险公司营业税率、将企业保费在税前业务列支以鼓励企业为雇员购买团体健康保险和减免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所得税以鼓励和吸收更多个人参保。2、完善法律法规。具体包括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商业健康保险正常发展,界定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范围等。

最后,从投保者角度来看:“管理式医疗”的业务模式在国外能够很好的解决投保人道德风险问题。管理式医疗即把医疗服务的提供和提供医疗服务所需资金的供给(在这里即保险公司)结合起来的一种系统。这种系统集医疗服务提供和经营管理为一体的医疗保险模式,其关键在于保险公司于医疗提供体系的合并。管理式医疗以确定的标准和费用为投保人提供医疗服务,将保险与医疗服务提供者联合成为利益共同体能够有效减少投保人的道德风险问题,从而控制成本,降低费用。

五、结语

商业健康保险在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中对基本医疗保险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然而其在我国的发展目前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笔者认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虽然目前覆盖范围较小,在保险体系中所起所用也较小,但是因为其必不可少的补充作用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应从保险公司专业化、政策法规大力支持以及推广管理式医疗等方面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参考文献:

[1]侯宗忠,冯鹏程.美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及启示[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9(23)

[2]张遥,张淑玲.英国商业健康保险经验借鉴[J].保险研究,2010(2)

[3]范娟娟.澳大利亚私人健康保险监管现状及启示[J].China Insurance,2010(2)

[4]顾昕.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现状与发展战屡[J].保险研究,2009(11)

篇10

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起步较晚,从2006年6月人保健康推出的“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起,至今才4年多时间。但老龄化进程加速的客观现实,国家医疗保险保障制度的全面推进,这一险种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必然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对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业务必要性的认识

医学上讲的长期护理,是指个体由于意外伤害、疾病或衰弱导致身体或精神受损而致使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里,需要他人在医疗、日常生活或社会活动中给予广泛帮助的活动。长期护理可针对任何年龄的人,如年轻的残障人员,因事故受伤或疾病治愈的人们需要康复照料等。但通常指的是老年人的长期护理。实施长期护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由于病理性衰老,或由于正常衰老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提供给体力上和精神上不能独立照料自身的人们以广泛的医疗和非医疗服务。这一服务囊括了这些人群不同健康层次需求的从日常生活活动的帮助、护理照料以及专业的护理服务。家庭健康照料、成人日托照料、疾病康复照料、临终关怀照料等都属于长期护理的范畴。

有长期护理的客观需求,就产生了长期护理保险的市场行为。这种保险是指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养老机构接受长期的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长期护理通常周期较长,一般可长达半年、数年甚至终身。其重点在于尽最大可能长久地维持和增进患者的身体机能。长期护理保险的意义就在于当人们发生在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护理需求时,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帮助被保险人获得必需的护理关怀,提高其生存质量。

我国人口自20世纪70年代后朝老龄化方向发展。据有关研究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人。这一人口规模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尚欠发达,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还未普遍富裕的情况下快速进入老龄化的,如此巨大数量的老龄人口将对国家社会、经济带来沉重的压力。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进步,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方面人的预期寿命增长,另一方面人类主要疾病谱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老龄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大,慢性病患者的增加,无疑大大提高了对长期护理的需求。需求巨大而供给不足,这又是眼下的现实。据国内一家对生命关怀进行研究的机构调查,全国仅有不到50家晚期病人安养院,仅有不到200家设在各类医院的临终关怀机构。这种现实甚至使一些老年人和中年人陷入“护理危机”担忧。改变这一现状,是国家和整个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和不能回避。

我国在老人和慢性病人的护理上传统都是由家庭来承担的。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家庭结构由原来的传统联合家庭向直系家庭继而再向核心家庭演变。所谓的“四二二”、“四二一”、“空巢”家庭大量出现,传统的家庭护理功能逐渐削弱。同时这种传统家庭护理模式的成本较高,效益较低,将未来稀缺的人力资源困于家庭护理,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为以社会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这是各国在解决社会医疗保障问题中的普遍选择。以社会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是一个在政府主导下的主体多元、相互协作、互为补充的整体,以其不同层次的、多样的方式提供护理保障的服务体系。而商业保险公司以其举办的护理保险业务,以及未来可以涉足的医疗、护理等多方面的服务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抓住当前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良好机遇

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老龄化进程提速带来的基本需求已如前述。从保险市场开发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机遇。

首先,国家对关系民生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高度重视,也开始将老年护理问题纳入制度建设的构建设想之中。从重视的意义上讲,各级政府在制度建设中必然对作为重要补充的商业健康保险予以足够重视,对医疗、护理类的保险给以必要的政策支持。个别发达地区的政府已经与商业保险公司共同商议合作办理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就是明证。然而,由于国家财力以及地区间的不平衡等因素,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是一个相对较为长期的过程。目前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还只是定位在满足基本的医疗保险上,无论从群体的覆盖面还是保险项目的覆盖面都还不是最大。其中老年护理费用就尚在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之外。尽管目前某些地方也实施了由政府部门给以老年人护理一定的补贴,但这并非是一个可以长期实行的根本办法。商业保险公司开发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补充社会保障的空缺,这无疑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所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