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范文
时间:2023-04-04 16:1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商业文化在人类社会第三次大分工――商业独立化之后,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相伴而生,并在商业发展实践中不断丰富、演进,成为影响商业企业经营业绩的一个基本要素。
内涵
所谓商业文化,是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以实现商品价值为目标,以商品与服务为载体,通过商业交易,反映、传导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综合体。商业文化主要反映着商业经济活动过程中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思想、言论及行为的基本形态。
作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商业文化必然具有反映社会文化的一般特征,同时,作为商品流通领域特有的文化现象,商业文化又具有其独有特征,表现为:继承性。同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化一样,商业文化也有精华和糟粕,继承和发扬传统商业文化精华,剔除糟粕并使之转化为优势,以适应和推动商业的发展。多样性。商业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丰富多彩,各种商业店铺、茶楼、酒肆等在建筑风格、装饰色调上各有不同,在店规守则、服务项目、交易方式乃至迎宾送客的语言上也各有特点。开放性。商业文化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商业文化必然也是开放的文化形态,商品流通跨地区、跨国进行,企业跨地区、跨国投资和全球经济一体化都促使商品交换日益成为国际性商业活动。因而,商业文化博采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之长,博大精深。兼容创新性。商业文化内容丰富,兼收并蓄,各种不同商业文化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商业文化的进步,使其成为一种生机盎然的社会文化。
商业文化在商业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自身功能作用于市场的各个方面,推动商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社会经济功能:媒介和传导功能。商品流通把地区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商品流,商品流伴随着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色汇合成具有商业品格的商业文化,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传播、交流和促进各方共同提高的作用;代表和展示功能。商业是一个社会的窗口行业,它反映出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状况,代表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和汇合水平。具体到某一商业企业,商业文化则可以展示企业形象,代表企业特色;规范和约束功能。商业文化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商业伦理文化,商业伦理文化体现商业道德的状况,其发展水平关系到企业形象、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秩序的安定,也直接影响到商业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创新和增值能力。商业竞争促使商业企业不断创新,形成商业文化独特的风格。商业文化创新主要有商业企业环境创新、服务质量创新和营销艺术创新等,这些创新可增加商业附加值,提高商业企业经济效益。
此外,商业文化还能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产生深刻影响。商业活动本身就包含着社会文化变迁所需要的因子,诸如由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而产生的人人平等观念;商品交换要求重信守诺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和谐;商业活动应有利于一切参与者;遵守社会公德等。商业文化的演进在当代社会逐渐生成富有现代气息的新传统。
架构
商品流通活动同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商业特质的五种文化现象,即商业环境文化、商业文化、商业营销文化、商业组织制度文化和商业伦理文化。这五个方面的内容相互独立又密切关联,共同构筑起有机运作体系,发挥着商业文化对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构造良好的商业文化,能增强商业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对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已成为广大商家的共识。然而,商业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的建立和维护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构造商业文化的过程中,要从商业企业发展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处理好各种关系。其中包括:
培育义利结合的企业精神。商业企业要吸引新顾客和留住老顾客,靠以劣充好,以假充真,短斤少两等短期行为是不行的,应确立长远的战略目标,讲利但不惟利是图,融利与义于一体,抱着对用户负责,为社会服务的态度,树立高度的商业信誉,同顾客建立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通过严把进货关、上柜关、销售关,全力打击假冒伪劣,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
形成顾客导向型商品文化。商业企业要想实现其经营目标,获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必须使所经营的商品为广大顾客接受和认可,这就要求商业企业的一切活动要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以市场信号为导向,组织适销对路的商品货源,优化商品品种、规格及功能结构,适应进而引导消费潮流。
塑造尽善尽美的服务文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竞争的加剧,在商品品种和功能差距缩小的情况下,服务开始成为商业企业竞争的关键。良好的商业服务不仅是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保障,更是获取消费者认同从而吸引稳定消费群体的法宝。武汉商场要求员工接待顾客时必须微笑,而且要露出八颗牙齿,正是这“八颗牙齿”的服务规则,为武商赚得了几十亿的年销售额。
强化规范灵活的管理文化。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基石和发展的原动力,规范有序的管理往往能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要努力强化商业企业管理,通过指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提高员工素质,明确奖惩措施,使企业的管理趋于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应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在组织目标、经营策略和服务方式上适时改进和创新,确保管理的有效性。
打造独特鲜明的商业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组织目标、经营理念的一种普遍认同,是引导企业发展和进步的灵魂。商品交换过程中,商业企业的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商业文化的形成并构成其重要内容,因此,打造鲜明高尚的企业文化不容忽视。
成长
商业文化的发展,除取决于商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外,还受许多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及社会制度和体制等因素。其中,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商业文化的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而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及社会制度和体制环境对商业文化的作用则更为直接和显著。构造良好的商业文化,要在充分认识这些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和优化环境,使之更利于商业文化的发展和完善。
在上述各方面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商业文化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区域性增强。商业文化源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商品交换实践,因而必然反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特色。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影响,加之地区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们在观念、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上具有很大差异,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性商业文化。
篇2
到2015年初,全国已有39个城市获批建设地铁,预计到2020年,全国地铁总里程将达到6000公里,投资达到4万亿。2014年末,全国22个城市共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3173公里。北京地铁系统是服务于中国首都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北京地铁系统拥有14条线路,运营线路长377公里。北京地铁建设使得北京的交通更加方便,1号线从北京西部穿越到北京东部,覆盖显赫的长安街沿线,8号线连接奥运会主场,9号线连接北京西站、军事博物馆站,2号线连接北京站途径前门站环绕北京中心,4号线向南延向北京南站,向北延向各个大学,10号线、15号线、14号线则是上班族专线,13号线也是经过各大高校站点。地铁文化的存在是因为地铁交通的存在而存在的都市文化,也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而发展的都市文化[1]。广告文化就是广告中所蕴涵的文化底蕴。而北京地铁的广告文化所蕴含的就是关于北京的文化底蕴。而广告文化属于商业文化的亚文化,它里面包含着当下时代的经济特征和商品特征。
2北京地铁商业广告与经济关系分析
2.1地理位置北京是个历史古城,就决定了它属于一个旅游大城。而地铁线路的设计则极大地方便了乘客旅游。在8号线上有奥林匹克公园站、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一些旅游景点;6号线上有央视电视大楼所在的呼家楼站、南锣鼓巷站;1号线途经天安门西、天安门东站,可直接到达军事博物馆、故宫、人民大会堂、天安门等地方;4号线途经动物园站、北京大学站、圆明园站。而在相应的地铁通道内部就有关于旅游景点的介绍。而在这些优势性地理位置所在的地铁通道内有着符合北京旅游特色的旅游广告文化。在15号线和8号线的共同车站上有奥林匹克公园站,在站内通道里有着“北京欢迎你”的五个吉祥物的图片,还有着象征体育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图片。在6号线上的一些站点宣传着北京的美景,如颇具建筑特色的央视大厦,北京大学的未名湖以及荷花池。南锣鼓巷站是北京地铁6号线和8号线的一座换乘站,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平安大街)和南锣鼓巷的交汇处。里面有着老北京的特色文化——胡同。而4号线连接的动物园站又是一个小的经济圈,里面的通道开着很多小店铺,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有动物园站口就是服装市场,这是一个贸易经济与旅游经济很好的结合体。设计最好的当属于西直门站,西直门是换乘车站,这边有2号线、4号线、13号线、北京北站。而且西直门站的入口有着凯德商厦,可以直接从凯德商厦里进入车站,入站后你会发现里面的广告有汉堡王、英孚教育等,这些指引着乘客去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带动了以西直门凯德商厦为中心的经济圈的发展。9号线、2号线、4号线连接着火车站,出站即可立即到达火车站入站口,同时还可以去火车站周围的经济商厦。
2.2广告设计优势在地铁里的屏蔽门上也是广告的最佳投放地,由于广告媒体的设计视角是正面设计,这样广告的画面更加详细可观。最大程度上达到传播效果。而且媒体播放时间充足,乘客的平均乘客时间是26.1分钟,将近半小时的黄金时间,使得广告内容充分进入乘客的视线,达到宣传效果。而且迫视性强,不受天气因素干扰,媒体环境封闭,增强了广告信息的有效到达。而且还具有客流优势,乘坐北京地铁的大部分人群都是上班族、学生族,每天乘坐地铁是必须的。而且北京流动人口基数大,乘坐人员都有较高的学历,在消费能力上属于全国领先地位,所以它的广告的宣传作用很强,这也为地铁运营公司增加了收入来源。
2.3媒体种类多灯箱媒于站台和站厅层,它的优势是与顾客就出时间长、频率高,而且乘坐的顾客都可以看到,既达到了观赏的效果,又发挥了广告的宣传作用,充分利用了空间,这对新产品的形象塑造是最有效的。
2.4屏蔽门媒体屏蔽门媒于新开通的线路的站点上。具有美观整洁的效用。而且形式多样化,具有很多的造型,对大品牌十分有利。
2.5机场快轨站点媒体机场快轨站点媒体作为连接城区与机场的交通枢纽。拥有超高的曝光率,密集的覆盖,而经常乘坐飞机的都是具有很高消费能力水平的人群。有效而准确地接触高消费人群、商人和高级决策者,锁定“三高人群”。
2.6列车媒体列车媒体包含内包车外包车、单侧品牌专列媒体。地铁乘客平均乘车时间是26分钟以上,而且北京地铁大多数乘坐人较多。时间的长度和人口的众多造成了车内媒体拥有最长的阅读时间,相当于平常阅读杂志广告信息,是最佳的阅读型媒体,最重要的是乘客还有反复阅读的特点以此来打发时间。同时,车内媒体主要是在吊手和车顶两侧,占的空间较小,干扰性小,加大了投放媒体的数量。外包车的优势是足够大的展示面积,可以达到400平方米。面积大则就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乘客等待乘坐地铁的同时,在地铁到来的那一刻会十分关注地铁外部。因为其动态特点和独特的资源特点,是塑造品牌形象的绝好载体。
2.7超级媒体超级媒体主要存在于品牌区域,墙贴、大型看板、柱体之中。大部分的位置在商业聚集地,例如10号线和4号线的换乘车站中关村购物中心。在这些换乘车站来往客流较大,是上下车、进出站的必经之地,所以媒体的宣传覆盖率极高。墙贴、灯箱、屏蔽门贴和梯侧贴媒体交相呼应,将该站全方位包围,独占性强。同时本身建筑特色,可以为广告主提高创意空间,广告投放事半功倍。对于新品牌推广和塑造品牌的形象具有十分大的优势。
2.8电子媒体电子媒体主要包括动感双屏和北土城电视墙PDP。这些都是采取的高科技技术,带来了强烈而新鲜的视觉盛宴。并且它们的设计位置是最佳的观看点。在投放2周时,可有效覆盖超过37.2%的北京15~64岁居民,每人有效接触频次高达5.9[2]。
2.9视频媒体视频媒体主要包括地铁电视,地铁电视将地铁的咨询和一些广告信息相结合,能够很强地吸引乘客的注意力。北京地铁乘坐人数多而且频繁,上下班就可以一天乘坐两次,这样的视频宣传,可以使得乘客长时间多频次地融入地铁生活。
2.10门贴媒体门贴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在地铁的门上面,乘客上下车时,等待车门开放的时候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地铁门上,这个时候就会增强广告的宣传作用。
2.11商圈优势(1)王府井站。王府井站位于1号线上,1号线贯穿北京东城和西城。王府井是北京的重要经济商圈。里面入驻了许多国际品牌。而现在北京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这对于它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经济的优势使得它在地铁王府井站的站内外都有大量的广告投入。(2)西直门站。虽然西直门凯德商厦比不上王府井的规模宏大,但是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西直门车站里面可以到处见到商业广告,尤其是在扶梯上下的过程中。(3)中信新商圈在2号线、4号线、7号线的西北角交汇处。它是可以堪比西直门的重要交通枢纽。除了客流量大外,这里还有很多的高星级酒店和写字楼,这样在人们消费能力上就得到了保证。
3结语
篇3
关键词:商业街;特色文化景观;传承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有着更多高品质的精神需求,商业街逐渐由“开市即营,散市即归”的传统面貌向创意商业街转变,特色文化商业街应运而生。这种体现城市文化特点,具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多功能的开放式街区成为是城市文化和商业的重要载体;而地域文化也借着创意商业街文化元素的渗透和融合而发扬光大。
1.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苏州西部镇湖,占地10393平方米。项目东临绣品街商铺,西面为刺绣艺术馆和刺绣艺术展示中心商铺,南面为绣馆街路以及规划空地,北面与锦绣坊别墅一路相隔。地块周边绣品街、东城路为镇湖两条主干道,可接连通往东渚、光福镇,同时连接太湖大道通往苏州市区及绕城高速,地块通达性好。
2.项目现状分析
项目地处高新区西部生态城,是该区域内唯一同时有内、外街和广场景观的商业街,区位优势显著。地块周边已建成绣品街、刺绣艺术馆、刺绣展示中心、苏绣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刺绣产业发展载体,整体商业氛围较好,既有利于服务整体环境的交通便捷,又能创造较高的商业价值。该项目的景观空间多元而丰富,通过建筑界面的变换形成了南侧宽尺度的中庭空间,以及北侧窄尺度的中庭空间。通过对各种空间的布局和设计中,达到功能和美观的自然融合。
3.景观设计理念
3.1多元商区
高品质的商业街,应当同时满足人们观赏、休闲、文化等不同的活动需求。由建筑丰富
的界面空间形成穿插交融、形式各异的院落空间。这些或开放或半开放的空间不断转换,打造出以传播苏绣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服务空间,同时满足购物、旅游、商务、餐饮等多重需求。
3.2文化街区
设计过程中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地域特色文化,根据文化特质确定其发展机制,将新的活力注入到传统文化中去。苏绣发源于“人间天堂”苏州,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商业区内集中展示优秀的刺绣艺术品,在体现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的同时,使街区处处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意蕴与地域文化特色。
3.3场所体验
任何一个空间场所,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体验者,我们应该致力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商业场所更重要的让人对整个场所在精神上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景观设计中将商业户外环境定位为商业行为发生的户外延伸。让广场成为人们聚会的中心,多样化的公共空间提供人性尺度的交往场所,从而提高城市商业区的品位和竞争力。
4.景观设计构思
4.1主要入口设计
商业街采用街巷式商业模式,主入口沿内街边界形成的入口广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同时也形成商业人流导向。街道中央区域贯穿的狭长型绿化包围着水景,形成核心景观,休憩区与商业人行流线依托水景融合,并通过桥及室外趣味垂直交通空间形成视觉强烈的引导,整个步行过程充满期待和乐趣。首层与二层将成为“苏绣艺术集中展示区”,主入口楼梯与扶梯间的空间设计成逐层跌落的花坛,并设置趣味指示增加上层商业的人流。
4.2空间流线设计
外街采用现代中式的手法,内街则采用现代简洁手法,与周边中式建筑形成一种自然的过渡,增加了建筑的融合度。地块高差比较大,设计时因地制宜,巧妙的运用各种手段来处理高低空间。景观布局上与建筑形式设计相互穿插,使地块内各部分功能都存良好的景观视觉效果,形成广场的多样化空间。同时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景观设计中有人与自然的交流接触,人在走时移步换景,赏心悦目。
4.3中庭空间设计
通过突破性的扩大街巷尺度,形成了一个多元的中庭空间。组团布置的商业建筑,构成了从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到公共空间的流畅过渡。结合中庭的曲折型楼梯,巧妙的设计了一个音乐旱喷广场,成为中庭空间的视觉焦点。旱喷广场南面的树阵广场,变换的铺地、花池、座椅组合成四季流动的景观,使游客能从购物、休闲、娱乐、生活各层面各方位享受多位一体的人性化商业空间。
4.4景观绿化设计
在狭长的街巷空间中,设计出线条流畅的弧形绿化带并做了一些坡度和地形,形成一个自然优美的植物景观;树阵广场上排列的高大乔木,在给行人遮荫的同时形成了一个整洁大气的植物景观。结合乔灌木的形体和色彩美,人在行进过程中步移景异,提供多种类型的植物群落供人欣赏。在树种的选择上,根据地域特色,挑选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构建地方特色和风格。因地制宜的设计,创造出能给人自然观感的植物景观。
4.5景观细节设计
好的景观设计往往取决于细节,招牌、灯箱、座椅、指示牌等景观小品和城市家具的细节元素运用,也决定着商业街的气氛形成,这些元素是商业街与人接触的界面,是展现品质的细节之处,这个集刺绣研发、生产、销售、展览以及旅游等一体化发展的地方特色区域为触发购物提供了可能性,创造了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与建筑相得益彰的宜人场所。
5.结论
文化特色商业街的建设以前瞻性的眼光全面促进文化产业的一体化运营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也提升了城市形象。希望苏秀天地商业街的建设和发展能打造苏州的“城市名片”、推进城市经济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并将荣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门宝贵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并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 马继芳.论苏州刺绣传承的艺术特性[J].群文天地.2012(7)[2] 蔡文彬.探索地域文化在商业街环境与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11) [3] 庄春夏,张建华.创意商业街文化氛围营造初论[J].上海商业.2013(1)
[4] 张伟.从体验经济的角度看特色商业街区的发展[J].建筑与环境.2012 (2)
篇4
文化模式的建设涉及文化元素的组合,这就跟做菜一样。把某些原料拼凑到一起炒出这个菜,把某些原料拼凑一起又做出另一个菜。
当然,这就要我们首先考察这些文化元素的存在形态:第一个文化元素就是老文化和少文化。在我们做的发言权研究里,一个城市家庭中,爷爷奶奶实际的发言权只占5~8%左右,小孩子占近50%,剩下的成人爸爸妈妈才各占20%左右的发言权。在老文化少文化之间,少文化更强。
第二个是官文化和民文化。官文化比较格式化、同意化、意识形态化、科层化,从公共管理来说有其合理性;民文化的特点是趣味性、多元化、本地化,很多方面还表现出庸俗化,也会有相当的另类化。
第三个是商文化和文文化。纯粹的文人文化从骨子里来说追求的是自我表现;商人不会把钱投进去支持那种特别个性化的文化,他们会在文人的文化概念中加进一些商业元素,然后才把它加以驱动和炒作。
第四种就是土文化和洋文化。洋文化是像外国的嘉年华、迪士尼甚至麦当劳。土文化本地人不愿意理会,原因在于文化的价值来源于距离感。无论时尚或者奢侈,人们付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距离。一定得到远距离认可以后,人们才能得到文化自豪感。这就符合了娱乐中间的反差原理,就是外国人摆弄中国人的事特别有意思,中国人摆弄外国人的也是同样。
第五种是点文化和线文化。即我们是选择偶尔做一点有意思的文化概念,还是我们持续不断地营造一种产业化的能力。
第六种是自文化和他文化。自文化就是符合本地人文化传统的文化,它对外界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或者仅具有“土特产”般的影响力。如果我们想成为对外界有吸引力的文化,就要考虑外界的人对什么有兴趣和要求。
现在很多地方的比较没有魅力的文化就是以“官老土文自”为特点的,而新文化和美丽的文化则更具有“民少文洋他”的特点。当然,我们也不主张绝对的对立化的选择,这些元素也可以适度结合,制造出某些更为平衡、更有特色的新文化模式。
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四个很关键的原则。第一是扩散性,能够对外人有吸引力,才进一步对本地人有吸引力;第二有想象力,它一定超越我们现在明白的趣味和享受;第三个是关联性,F1放在帽子上,帽子就卖六百块钱,所以文化一定要找到与其他产品的广泛关联,如果文化单独成为纯粹的文化的时候,它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是轻松化。像是好莱坞的模式,就是看完电影以后说这个很好看,但怎么好看?忘了!这就是轻松化。
篇5
企业文化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强大推动器,企业管理走向成熟的标尺,职工思想和行为的精神粘合剂,加强其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已经越来越为企业所认识。作为烟草商业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哪里?带着这个课题,笔者深入烟草公司及卷烟零售
户和烟农当中,进行了为期半个多月的调查。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和员工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培育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六种意识,即学习意识、危机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并以此统一员工的思想,规范员工的行为,激励员工实现奋斗目标。
一、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学习意识
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认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强化知识管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共享知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大家认为,为了加深员工的学习意识,烟草商业企业要专门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进行“上管理、上质量、上科技、上规模、上结构、上效益”的主题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岗位竞赛和技能比武。总之,企业内的学习要经常开展,而且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制度化、实效化、全员化、习惯化的路子,努力建设学习型企业,使企业发展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
大家普遍感到,目前,几大跨国烟草公司的产品虽然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但其品牌的知名度已经很高;“特种烟草零售许可证”已经取消,几大跨国烟草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争夺正全面加强;国家烟草局主导下的烟草企业重组和品牌整合推向纵深,国内烟草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大家都谈到,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消除员工当中“自以为是、官商习气、心气浮躁、归罪于外、雇佣思想、心理脆弱、局限思考、被动行事、得过且过”的现象,培养起员工强烈的危机观念,以及积极进取、敢于承担责任、向困难挑战的工作热情和自立、自强的精神。培育企业文化,使其在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部门发挥作用。企业文化建设,要扎实有效、求真务实地开展下去,使员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尽职尽责的心态,能做好本职工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永立潮头。
三、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市场意识
大家普遍认为,企业的领导干部要以市场为导向做好每一件事,处理好每一个环节,培育出能被厂家所接受的有竞争力的烟叶产品。烟叶生产要服从于厂方卷烟配方需要,要根据厂方批准或认可的技术方案,及时调主栽品种、育苗模式、施肥方案,改进烘烤方法,力求所收购的烟叶绝大部分进入厂方主料烟配方。为调动和保持烟农的种烟积极性,在烟叶收购工作中,要逐步实施三项举措:一是聘请烟农代表全过程监督验质员。二是验质人员不准携带通讯工具进入封闭式。三是把党员和业务骨干充实到收购一线,营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收购环境。要构建个人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加大科技兴烟力度,使企业得到升华,使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四、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质量意识
大家意识到,企业文化培育要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员工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保证产品的质量。烟叶生产要严格按规范化标准,以企业“种好烟、收好烟、供好烟、销好烟”的生产经营方针,加大烟叶标准化生产配套体系建设和技术、人才投入,建立完善全面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技术到位率,规范收购措施,不断提高烟叶质量及其市场占有率,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五、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效率意识
在很多人看来,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各个发展时期精神面貌的一种集中体现。企业发展是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投入与产出的统一。只有提高企业效率,减少费用支出,节约成本,提升品牌含金量,增强产品的价值,才能向科技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向品牌要效益,使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使企业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再造企业文化。烟草商业企业要按照“少层次、短流程、扁平化”的要求进行网络体系和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建立健全现代物流体系,实现卷烟高效率、低成本的集中配送;推进服务技术手段革命,加快实施卷烟专卖营销系统,逐步实行“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推动“四网合一”,建立健全烟叶收购流程等质量效率机制流程;加强专销结合、三线联动、快速办案,为客户提供送货、维权、咨询等方面的瞬时服务,助其及时把握时机,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六、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服务意识
调查表明,培养服务意识,推行优质服务,可以
篇6
一、探寻:在文化梳理中重识西关商业文明
基于西关商业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自当从认识西关商业文明开始。文昌学生虽然生活在西关,甚或祖祖辈辈都生于斯长于斯,却因“身在此山中”而“不识真面目”。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地域文化,引领他们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让地域文化这一瑰宝在教育变革中散发出应有的光芒,便成为课程开发的应有之义。
文昌小学地处广州中心老城区腹地,毗邻著名的上下九商业街区。学校始创于1900年,前身为私立普育小学。从为商家培养后代的私家学堂,发展到今天的公办学校,文昌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西关商业中心的变迁,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鼓励师生一起整理史料,走访西关古迹,梳理西关商业文化脉络,重识西关商业文明。
回访“西来初地”,探寻西关商贸文化之源头。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禅宗达摩从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西关下九路登陆登陆,后人在其登岸处立“西来古岸”石碑以作纪念,并建“西来庵”,即今天的华林寺。“西来初地”标志着西关作为古代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的地位,它连接着通往世界各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还意味着古代西关作为一个河海连通的古港,是珠江连通南海的交通枢纽。自古以来,西关商品贸易往来频繁,呈现出“众夷杂处,万商云集”“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盛况。文昌师生驻足“西来初地”牌坊,观赏“西来古岸”之石碑,回顾“西来初地”的由来,为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所折服,进而产生了探寻西关商业文明的热情。
考证“十三行”,追寻西关商贸文化之繁荣。“十三行”兴起于明末清初,是受官方委托而全权掌管对外贸易的商业集团,也是当时中国六大商帮中最强的粤帮代表。从乾隆年间开始,其在西关的管辖地带就是中国对外进出口的唯一口岸,垄断全国进出口贸易两百多年,是清代中国最大的外贸集团。文昌师生考证了诸多史料,例如,中山大学著名历史学家黄启臣教授的著作《明清广东商人》提到,清代西关十三行与世界各国建立了贸易关系,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粤商侨民会馆,在发展商贸关系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交流。
重走“上下九”,感受西关商圈文化之多元。作为中国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之一,“上下九”拥有“西关商廊”之美誉。整条街由风格独特、古色古香的骑楼茶楼建筑组成,是南欧建筑与广州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更见证着世界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这里既有现代化购物商城,也有诸多传承百年的老字号,还有玉器墟、酸枝街、古董街等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街,全国最大的农贸杂市一条街清平路更是享誉国内外。文昌师生重走“上下九”,在现代商业潮流中触摸古西关遗存,感受现代与传统并存的西关多元商圈文化,身为西关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岭南文化聚荔湾,西关风情最广州。”从重识西关商业文明开始,文昌师生开始探寻西关所蕴含的具有广州特色的近代商业文明之精髓和神韵。植根地域文化的综合活动课程,会拥有更坚实的文化底蕴和实践特征,赋予文昌孩子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的使命感,真正把根留住,为其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践履:在课程创设中传承西关商业精神
在重识西关商业文明中,文昌师生不断探求地域文化的形成、演变轨迹和规律,发掘西关商业文化中的优秀因子,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由此,依托璀璨西关商业文化和文昌师生的个性解读,学校创生了“志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寄望文昌学子通过实践学习,识商、研商、学商、爱商,有志于国家商业兴旺,立志成才。
教材分为商史、商道、商略、商传四大模块,凝聚了西关商业文化精髓,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把握商业文化所具有的高度商业文明特征,逐渐形成平等意识、自由选择、自由交换意识,而这些正是当代社会自由、民主精神的先导和体现。根据教材内容,学校分别针对三、四、五、个年级学生设计活动主题,并明确活动目标指向。每学期,各年级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教学。
例如,三年级《商史》,上学期活动主题为“广州商业发展――千年商都的古与今”,其目标指向了解探究广州城市的商业发展;下学期活动主题为“社区商业发展――‘上下九’的上下二千年”,其目标指向了解探究学校社区的商业发展。四年级《商道》,上学期活动主题为“买卖中的共赢――网上售卖旧物实践活动”,其目标指向感悟领会商道核心之“互惠互利”;下学期活动主题为“买卖中的合同――商业经营合同探究”,其目标指向感悟领会商道核心之“合约守信”。五年级《商略》,上学期活动主题为“商业活动中的营销技巧――我是小小销售员”,其目标指向探究掌握商略核心之“销售技巧及销售员素质”;下学期活动主题“产品创新与企业发展――广州‘老字号’发展现状调查”,目标则指向感悟领会商略核心之“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六年级《商传》,上学期活动主题为“商业精英传佳话――探访身边的商业名人”,其目标指向感悟学习商业名人的人格与能力素养;下学期活动主题“财商智慧代代传――从小学理财”,目标指向学习理财的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
“志商”为文昌师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指引,用有价值的素材丰富了师生对西关商业文化的感知和体认,更将蕴涵其中的价值融入文昌学子的精神成长。
例如,在“‘上下九’的上下二千年”主题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带着发现眼光实地考察了上下九步行街,并通过网络、图书馆、参访等途径了解上下九;之后的教学中,学校创设了“上下九步行街一日游”活动情境,以旅游团游览上下九为主线,贯穿整个活动。在教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从美食、商业、建筑等方面,深度了解步行街的今昔发展,加深了对西关商业文化的体悟和认识。活动中,教师还结合三年级英语学习内容,设置了向外国友人介绍美食展示环节,将学科知识融入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西关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商业气息,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孩子们以情景剧为载体,将活动中的所感所悟编排成剧目,并在学校展演,获得了师生家长的赞誉。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方式贴近生活实际,受到了孩子们的广泛欢迎,更提高了孩子们探寻西关商业文化的热情。
篇7
信息时代的来临,催生了网络化与多个行业的相结合,也让影视文化产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影视文化带来了新商机。从2015 年开始,互联网打通了文化领域的产业链,让跨界融合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改变着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产业链的延伸转化为价值链延伸
据《2016-2021 年中国影视广告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目前网络化市场展现出强大的产业链延伸效应,打破了以往封闭式的利索单元,推动以创意为源头,串联影视产业的新型模式建立,形成多个点的利润流,像是《爸爸去哪儿》这类亲子节目,结合了广告、电影、旅游等模式,收到了良好的受众效果。我国的影视产业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但依然呈现附加值低的特点,模式相对单一。成本要与资源的整合相匹配。就拿《中国好声音》为例,一面学员唱歌老师转身,一面充分利用平台资源进行推广,接二连三地连着办了好几季,而且一直在办,迅速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口碑效应,这正是一个成功的可借鉴的案例。在互联网的影响之下,要实现价值的有效整合,通过多元化的内容,实现跨界同盟,以立体化运作方式达到运营效果的最大化。
(二)由平台为王向内容为王转变
在互联网领域,平台提供了桥梁和媒介。包含技术、零售、娱乐等诸多资源的整合,完成交易的过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平台化建设成为主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符号。一方面平台可以创造更多利润,另一方面平台没有界限,可以无限拓展。但有了平台做基础以后,更加需要有内容作为保障。产业出现乏力、疲软的状况,再优质的平台也会形成产业低水平化的循环。拓展互联网影视产业,就要实现“内容为王”的转变,第一,做好品牌化升级,通过优质内容原创,建立口碑,打破同质化的规律,做强品牌价值;第二,采用大企业驱动模式,依靠大企业、大平台的流量来强化影视文化产业的根基;第三,推动创新创业模式的建立,建立影视产业文化基地,挖掘影视资源,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共同构建影视行业全新的商业发展模式。
(三)裂变式营销向以客户价值为导向转变
传统互联网营销模式呈现全渠道、互动性等方面的特征,结合新兴技术成果,把小众热点不断放大,拓展节目影响力和商业价值,实现裂变式营销。裂变式营销虽然可以撒网式挖掘客户资源,但毕竟是从营销的角度出发的,而不是从客户价值角度出发。影视商业模式的运作仍需要做到以客户为导向。兼顾客户的视觉体验和效果。围绕客户需求,锁定目标市场,达到引起顾客共鸣的效果。
互联网时代影视文化新商业模式变革
当下,“互联网+”的思维已经贯穿了影视产业的始终,促进影视文化商业模式朝着一个全新的转型期蜕变过渡。改变了传统思维的营销模式,也更新了人们沟通、交流的社交方式。实现信息与内容的互相联通,用互联网思维解读知识产业结构,探寻影视产业的新业态,重塑影视文化产业链及商业模式。
(一)互联网时代影视传播结构变革
深耕国际互联网二十余载,我国网民的认知也在发生着蜕变,在摸索中逐渐深入,不断向前。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不仅是价值应用的变革,更是传播结构的颠覆性改变。互联网除了传递信息以外,更承载和连接着用户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社会资源要素发生了新的改变,实现着传播结构的重构。互联网催生了时代影视产业结构变革,创造了影视产业全新的业态和模式结构,实现传统影视行业的转型升级。把握好影视发展的层次和阶段,结合新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挖掘新的需求。在互联网和影视产业两大方面拓展新的商业模式,扩张新的影视产业版图。
(二)互联网时代影视文化开拓新模式
互联网进入影视产业是一个二者相融合的过程,依托互联网平台,快速扩张和发展影视产业。就拿互联网三巨头百度、阿里和腾讯来说,都在文化领域里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范畴,市场份额和产值也在逐年增加,影视产业与互联网的联通,依托内容优势,促进产业升级,目前的新型企业有影娱公司、互联网影视公司等形式。互联网加快了文化产业的融合思路。影视产业融合的新趋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种是影视文化产业的内融合,以数字化作为依托,以新兴数字内容产业为基础,与网络视频强强联袂,在新技术的引领下,使影视产业具备新的发展方式。(三)互联网开拓影视文化全新商业模式互联网思潮之下,影视文化新模式更多强调一种连接,“互联网+”影视文化产业是通过社会化的方式聚集更多消费者,让研发、创意的各个环节都有消费者参与其中,成为企业的粉丝和成员。与客户紧密衔接起来,开启创新模式。影视文化同样也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撑,以互联网作为商业创新的基础,依赖基础设施进行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以及物联网之间的智能终端连接。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增强企业的数据线整合能力,摆脱完全依赖影视设备的习惯,与时俱进跟随云技术的发展,通过影视设备以及数据云端连接,增强互联网应用的便捷性,提高影视文化商业运营能力,提高实效性和效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也是在不断更新的过程,影视文化商业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信息和地理位置发生着连接和互动,增强同互联网之间的联结能力。
(四)互联网时代下影视文化新商业融资模式发生改变
影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内容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融合,类似这样高风险的行业很难通过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债券信托等融资渠道进行融资。互联网的技术更新催生了影视行业创新,对一些小型的影视文化产业来说,投资意味着高风险,收益难控制。衍生出来了众筹的融资模式,利用互联网的平台进行筹资,将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到网上,吸引更多人投资,为影视文化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和保障。也切实解决了中小型影视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透过这样的营销手段,让文化创意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更近,同时也能精准地定位到客户的需求,接受市场的及时性反馈。精准地定位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降低市场投入风险,鼓励影视文化产业创意度的提升。
(五)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互联网数字化的迅速崛起,促使影视文化产业融合度的加深,传统的内容生产式的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革。在网络推动下,数字产业迅猛发展,依托数据支撑和内容生产,完成消费环节个性化、网络化、舆论化、娱乐影视节目,已经对人们的价值观念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完成了由初始、崛起、成长、过渡、成熟的阶段。正在向创新的阶段不断迈进。不断完善体系,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影视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电视传播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同时也需要一个正确的方式和策略对影视文化产业进行指引。影视文化产业类型与日俱增,不仅是机遇,还是压力和挑战。更关键的是将会引发一系列层出不穷的问题。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是未来文化产业的大势所趋。需要我们以正能量的方式传递。影视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产业链模式,需要通过不同的渠道竭尽所能为顾客提供服务,迎合大众化,差异化的发展趋势,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创立出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影视文化样式多元化,服务理念与时俱进,融合了社会发展的时代元素,立足于改革,同时又对旧的体制加以更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服务中,更加接地气,迎合大众的口味,以贴心的服务满足客户。一切从观众中来,又到服务于观众的需要中去。以独特的方式占据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形成影视产业链结构,拉动相关产业、行业、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以不变的服务准则和程序作为航标,应对瞬息万变的发展市场,但在此过程中需要灵活变通。在影视文化产业的市场上,大家采用的都是普遍化的传播模式,没有新鲜感,也没有多少企业敢去尝试新的娱乐模式,在困惑的漩涡中左右周旋,这样只会只退不进,越陷越深。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宣传类型,不容易被人所熟知。也是它市场面狭小的重要根源。开拓市场,与国际化接轨,使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出人意料。
总结
互联网时代到来,不仅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也带动着影视文化产业高速运转,无论是从科研,还是文化领域,影视产业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抓住互联网契机,探索影视文化新模式。
参考文献
篇8
[摘 要] 商业模式的构建和路径选择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企业的竞争力。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可从价值链角度,即运用价值链分析法,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延长、分拆、职能外包等来进行创新。也可从资源角度,对不同资源如产品、渠道资源乃至整合不同行业企业来进行创新。或从技术角度进行原始型创新、改造型创新或结合型创新。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 商业模式创新
一、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
文化产业肇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本雅明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最先表达了关于文化工业的思想,阿多诺和霍克海默1947年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正式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对于文化产业的内涵极富争议性。2004年,国家统计局最新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统字[2004]24号)将“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创意产业首次界定源于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提出创意产业主要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二、文化产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1.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界定。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内外部环境多种因素,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如资源配置、研发、制造、营销、市场、融资、人力等。每一个环节和因素的创新,都有可能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成功的商业模式。
Tucker(2001) 从客户价值角度出发定义商业模式创新,认为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就是从客户角度出发,发挥想像力来看怎样让事情变得更好的过程。Mitchell也指出,商业模式创新的目标是以最合适的方式提供给客户产品或服务,并剔除客户不要的东西。Siggelkow(2002)用增大、巩固、删减来描述调整过程,当调整超过一定限度,便成为商业模式创新。
Mitchell和Coles则从商业模式构成的基本要素5W2H(即从“Who、What、When、Where、Why、How、How Much”等方面来理解经营的本质)。在这七个要素中仅某一方面的变化使企业朝好的方向发展被称为商业模式改进,商业模式的变革则至少要求四项以上的要素发生改变,而那些指向全新的或行业内未曾应用过的商业模式的变革便是商业模式创新。从商业模式变化波及的范围和程度区分商业模式改进、模式变革和模式创新。
2.文化产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探讨。目前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很多都陷入同质化竞争的陷阱,如报业、电视业、电影业。商业模式的趋同也是一个重要表现。那么,企业该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呢?从中国企业为数不多的实践中,我们挖掘出三条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创新与基于先进技术的商业模式创新。
(1)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创新。按照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其中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销售、服务五部分,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四部分。上述九种企业价值活动中又包含了多种细分的价值活动和价值元素。企业既可以通过延长自身基础价值链形成企业商业模式,又可以通过对自身基础价值链分拆、职能外包来缩短价值链,进而形成企业商业模式,也可以通过对自身基础价值链延展和分拆同时进行而形成企业商业模式,还可以通过对企业价值链上的一项或多项基础价值活动进行创新来形成企业商业模式。此外,企业可以通过前三种方式中的一种与对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相结合来实现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从本质上讲,企业商业模式是通过对企业全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选择,并对某些核心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然后再重新排列、优化整合而成的。但企业商业模式形式众多、难以把握,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分类。按照企业商业模式的形成方式,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五类(见表1):
(2)基于资源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资源的商业模式需要有对资源的整合能力。任何外部资源转化竞争优势,都要经历选择、吸收、内化和外化等一系列过程,整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它既决定着资源的匹配效率,又决定着资源的利用效率。其中内部整合通过提供必要的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持来提升竞争优势,外部整合通过满足客户一致性要求来促进竞争优势的发挥。就像文化产业企业与非文化产业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可拓展增强赢利能力。如经营电子和电器产品起家的索尼公司,在音像业、游戏业、电影业等文化领域进行不同行业间的整合。这些跨行业的整合很多都是通过企业间战略联盟或者国际战略联盟的形式实现的。联盟战略有创造价值的多种来源。这些来源包括规模经济、有效的风险管理、成本有效地进入市场和从合伙人处学习,以及帮助公司减少交易费用、应变不确定的环境、减少组织对不受其控制资源的依赖性,成功地在多变的市场中重新定位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创新的分类、特点及代表案例归纳成下表(见表2):
总之,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创新,往往意味着企业改变了既有的竞争规则,如跨行业整合资源必然会突破行业既有的限制与竞争规则,改变行业/企业价值链的构成。强势竞争者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的资源,这种资源之所以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是以既有的竞争规则为前提的,这种竞争规则是大企业所倡导并竭力维护的,如果后发企业试图按照大企业所推崇的方式去竞争,当然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通过资源的整合来创新商业模式,等于企业制定了新的竞争规则,也等于区隔了传统的竞争对手,这为企业的成长创造了宝贵的空间与时间。
(3)基于先进技术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
信息技术的高速进步为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重视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注重把高新技术运用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作、生产、传播、服务等各个环节,是企业增强赢利能力的重要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可以产生新的赢利增长点,全面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赢利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还可以产生新的文化产业业态,创造新的文化产业,创新的文化需求,极大推进文化产业向前发展。
我们可以将利用技术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分类及特点作出归纳(见表3)。
商业模式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与技术创新联系在一起。Chesbrough和 Rosenbloom认为,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应挖掘出企业的潜在价值,技术创新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商业模式创新。并非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应用现有的商业模式来实现其商业价值,许多情况下,特定的技术创新需要特定的商业模式与之配合的创新才能实现技术创新应有的价值。这里可以将技术分为两类,一类是设计公共基础技术,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能源技术等;另一类涉及与企业产品技术直接相关的专业技术。基础技术的发展使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也可运用其到客户关系、伙伴关系,以及组织结构进行创新。
三、结语
无论企业采用什么样的路径,商业模式的创新必须围绕着顾客价值主张来进行,创新型商业模式一方面要能够较好地识别并满足客户需求,做到客户满意,不断挖掘并提升客户的价值。另一方面还能通过模式的运行能够提高自身和合作伙伴的价值,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包含具有超越竞争者的体现在竞争全过程的竞争优势,即商业模式应能够有效地平衡企业、客户、合作伙伴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关注客户,又要企业盈利,还要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这样就能获得相对于竞争者而言较为独特的价值取向以及不易被其他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复制和超越的创新特性,从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文化演出;商业模式;利益合作平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较好地满足之后,对文化艺术的追求与消费开始升温,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而且可以起到教育民众,文化输出的重要作用,需要大力的扶持和发展,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演出市场潜力日益突出,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演出产业还没成熟,演艺市场存在不少的乱象,影响着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我国的文化演出产业需要不断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
1 我国文化演出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文化演出产业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以直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商业票房性演出,这一模式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演出获取门票的收入,因此对市场的依赖性较大,为了卖出去更多的门票,吸引更多的观众,举办者必须确保演出的内容为大众所接受,才能盈利,因此举办的演出多是市场比较成熟的种类,如明星演唱会等,但对于观众群体较小的一些演出种类,往往难以吸引投资者,另一类则是赞的文化演出,演出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或企业赞助,演出主体是政府与企业,文艺团体或演出企业是演出服务供应商。[1]这一类的演出往往内容较为高雅,受市场的制约性较小,一些艺术性较强的演出都可以得以举办。
2 我国文化演出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商业性票房演出是目前我国文化演出产业的主体,随着现代流行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明星开始举办演唱会,几乎各大城市都出现了演唱会的身影,但是商业性演出有巨大的风险性,不同于传统的商品,商业性演出在进行之后,即使票房收入不好也不能停止,一旦门票销售不理想,举办者就面临着亏本的压力,面对市场风险,举办者只会考虑市场较为广泛的演出,企业选择节目的标准是赢利与否,因此很难保证演出的艺术品位,将使一些不入流的低成本的媚俗演出充斥其中,无法实现满足观众文化需求的真正初衷。特别是一些在民众中起步较晚的演出类型,如交响乐、芭蕾等艺术形式,因为在我国观众相对较少,市场风险较大,得到演出机会就会很少,不利于艺术的普及和人民文化素养的提高。赞的文化演出面临的问题则是资金短缺,由于经济基础较弱,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出系统的制度来资助文化演出的发展,因此赞的演出需要找到投资者,而投资者则需要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演出必须能够给赞助者明确的帮助,才能打动投资者,此外,在实现赞助者的投资回报方面,也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企业或者政府投资演出,主要是为了达成宣传教育的目的,而现实中,文化演出一般仅仅是通过在海报上写明某某赞助等方式,往往不能够很好地满足赞助者的宣传需要,挫伤了赞助者的投资积极性。
3 我国文化演出产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当前我国主要的两种文化演出方式,即票房型演出和赞助型演出。通常来说,前者向消费者销售的是作品,而后者则是向消费者提供一种销售服务;可以说我们对于演出潜在价值的挖掘还不够深,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对商业演出的价值进行发掘,这也是我们创新文化演出产业模式的根本性前提。
3.1 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管理沟通学说
组织行为学当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阐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任何一个组织,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构,都有着影响它们发展的不同类型公众,即我们所说的利益相关者,并且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还将会拥有不同的利益需求。而作为组织来说,利用不同的公共关系渠道来影响它们的利益相关者,以保证自身和利益相关者建立起共赢的合作模式,从而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管理沟通学说中最核心的理论阐明了一项观点,那就是说:“沟通是组织建立并维持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最主要方式”;而海曼也将沟通定义为“传递思想,让别人理解与支持自己,并且这也是在一定文化情境下相互交流的一个重要过程。”而站在组织的角度上来说,任何组织都需要一个有效的文化沟通平台,来让利益相关者们更好的理解与支持自己。基于上述的两大理论,然后我们将之与文化演出结合起来,能够发现文化演出可以为组织提供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管理沟通”的服务,成为组织公共关系开展的又一重要手段,从而为组织搭建一个更加有效、良好的文化沟通平台。比如说,政府机构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演出的方式,向群众传递和谐、孝廉等等社会美德;企业则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演出,向员工及管理层传递知识就是财富、团结更有力量、勤劳才能致富等等企业文化理念和管理思想。
3.2 情感营销理论带来的启示
从商业角度来讲,文化演出为观众提供的是一种商品和服务,但本质上它传递的是一种情感,为观众交流情感、进而让观众创造情感,并且它能够在不同的观众之间形成一种“情感效应”。如果说政府或者是企业投资一件文艺作品,并且是根据其所针对的利益相关者专门创作的,那么利益相关者就会在欣赏演出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其组织者的影响,并且会对组织者产生一种情感,也可以说是组织者可以通过文艺作品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开展一次情感上的交流,进而让利益相关者对组织自身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最终,这样一次成功的情感营销过程就在文艺演出之中圆满完成了。而情感营销理论与文化演出相结合,给我们带来的最重要启示就是:对于那些文艺性强、公益性强、而市场性相对较弱的文化演出来说,可以试着与政府或者是企业合作,将自身转变成政务性的演出或者是商务性的演出。当然,这也需要文化演出组织者认真的设计与筹划,力保演出能够切实达到政府和企业宣传的目的,并且还应当真正能够打动观众,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也只有这样,文化演出才有在市场中继续生存与发展下去的能力和必要。
4 文化演出产业模式创新的途径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的文化演出类型较为单一,最为火爆的多是演唱会类型的商业演出,赞的文化演出由于缺乏明确的利益回报,也很难吸引赞助方投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演出市场将会越来越单一,越来越商业化,不利于高雅艺术类型的普及,普通的观众也没有养成和接触高雅艺术的机会,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文化演出产业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商业模式的构建和路径选择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企业的竞争力。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必须要考虑两点:首先,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要明确,我所能为市场提供的服务是什么?我对市场有什么独特的价值,在商业社会,只有能够为市场提供独特价值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其次,确保自己提供的服务是质量最好的,不可替代的,基于这两点思考,我们认为搭建一个以文化为主体内容的平台,然后与其他的产业有机结合,通过文化演出的平台,侧面实现不同行业的利益需要,从而开辟一种新的商业演出模式。
例如,交响乐作为严肃艺术的一种,国外广泛普及,演出市场巨大,一些国际知名的交响乐团依靠商演即可实现盈利,但是在我国,因为发展比较晚,同时也缺乏市场,造成演出稀少,即使有也往往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普通观众缺少接触的机会,武汉红金龙集团举办的《红色经典—红金龙纪念百年电影电影音乐会》却成功为普通观众提供了观赏机会,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一般来讲很少有大规模的商业性演出机会,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平常很难进入,而红金龙集团为了向社会推广和宣传自己的商品,联合了广播电影交响乐团,每场免费向1000名观众提供门票,让观众零成本的接触到了交响乐的魅力,这样对交响乐有了实际的了解,有可能培养起他们对交响乐的浓厚兴趣,在以后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他们可能就能为商业性的演出买单,而广播电影交响乐团则零成本的向社会传播了交响乐的魅力。
地方的政府是烟草的消费大户,也是红金龙集团重要的客户资源,如果仅仅靠集团当地的营销团队,很难与地方政府建立有效的关联,因为烟草行业是每个地方的纳税大户,是当地政府财政经济的重要来源,当地政府考虑到保护本地烟草企业利益的需要,不会主动的参与到红金龙集团的营销活动中去,但是发展文化产业是国家的政策方向,红金龙集团举办的音乐会则是政府展示自己文化政绩的机会,因此政府官员会对红金龙的晚会进行支持,这样红金龙集团就成功的与地方政府建立了联系。
文化演出影响力大小,还与媒体的宣传力度密切相关,红金龙集团举办的音乐会,是一场文化盛事,当地的新闻媒体为了获取新闻,会积极的参与到晚会的报道中去,这样红金龙集团不用额外的在广告媒体上花费巨额的广告费,就成功的在大众面前增加了公司的曝光率,而媒体则通过报道晚会情况,获取了新闻资源,实现了利益均沾。
当地的商业人士与文化名人也是红金龙公司重要的客户资源,而这些商业人士也需要通过各种社交场合与政府部门保持一定的联系,同时也需要进行互相的联络和交往,扩大自己的人脉,而这场晚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往的平台,因此凭借晚会,红金龙公司会成功与自己的重要客户群发生了交集。
红金龙集团自己则借音乐会的举行,成功地想自己的客户群体推广了公司的产品,同时也借次机会向社会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实现了与多方的共赢。红金龙集团的音乐会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演出,也是商业模式上的创新,通过音乐会,广播电影交响乐团零成本的实现了文化演出的机会,向社会奉献了精彩的文化演出,培养了交响乐的潜在观众,地方政府实现了展现文化政绩的需求,媒体企业获取了新闻资源,当地的商业人士与文化名人则找到了进行沟通和联络的平台,通过一场文化演出,看似不相关的各行业实现了利益的整合。
通着这一成功的商业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演出模式上的创新之路,即根据客户的利益需求,找出各行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通过文化演出这一平台,将他们的利益进行整合,从而成功的销售给客户,这样文化的产值就不会仅仅停留在依靠门票收入等方式来获取收益,而是成功的与其他行业有机结合,从而在实现文化演出的基础上,为其他的行业带来更高的附加值,最终实现共赢。
5 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的文化演出产业发展远未成熟,类型也较为单一,因此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模式显得十分重要,像一些市场普及度不高,艺术性较强的演出形式,应该考虑以文化演出为平台,与其他的产业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构建一个利益共同体,在实现了艺术演出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文化演出的市场中去,从而繁荣文化演出市场,丰富演出的种类,做到百花齐放。而文化演出产业未来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去解决,在此也希望更多的业内人士参与到相关课题的探讨中来,为保障我国文化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而共同努力。
篇10
关键词:明清 传统文化 商人 商业
中图分类号: F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4 (a)-0000-00
明清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社会开始转型,新旧过渡的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从顶峰到被;文化上从异端思想产生到西方文化的传入;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明清社会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异常活跃,商人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地域商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著名的徽商、晋商、陕商、江右商、龙游商、宁波商、洞庭商、临清商、闽商、粤商“十大商帮”。随着商业和商帮的发展,商人文化也发生了改变。在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地位极低。但明清之际,社会风俗发生了变化,经商成风,商人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提高。所有这些变化本该预示着社会经济的美好前景,但传统商业最终没有使得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壮大,学者一直在找寻这其中的原因所在。与这些变化对立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固,于是学者们大多把阻碍商业发展的原因归罪于传统思想的束缚。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对商业的影响不能笼统的归结为阻碍,应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具体分析他们的关系。
一 、明清时期的传统思想
要探讨传统文化和商人的关系,就必须先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变化。中国古代社会是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社会鄙视从商者,商人的地位极低,商人也因此有很低卑的自我认同。但明清之际,社会风俗发生了变化,商人文化发生了整合,促进了商人价值观的改变。
明清社会理学占文化主流,商人从理欲之辩出发,整合理学,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以提高自我认同和社会地位。在朱熹的哲学里,“存天理,灭人欲”中的人欲有两重含义,《朱子语类》中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可见朱熹所谓的人欲分为正当和不正当。正当的生命欲望是符合天理的,可以说“人欲中自有天理”。明清商人从此出发提出经商是为了生存,是正当的生命诉求。他们还进一步把理欲相通引申为士商关系,提出贾儒相通的新观念。并从不同角度证明这一观点,认为士商名与利相通,“儒为名高,贾为厚利” 实质是一样的;士商义与利相通,认为士商只是职业的不同,商人也多义行,如歙商黄玄赐在山东经商,他“临财廉,取与义”得到齐鲁人的好评“非惟良贾,且为良士” ;为贾为儒在在事道上相通。习贾有利于为政,习儒有利于为贾;士商追求一致,商求利与士求功名,都是为了实现“大振家声”的目的。
商人甚至从理欲对立的含义上整合理学。出于商业经营的需要,他们在某些场合又肯定朱熹的理欲对立。强调理欲对立以此积累财富,控制从商族众,也是控制妇女,维护家庭稳定的需要。
徽商在对理学的改铸中形成了自己价值观和社会观,针对传统的商为四民之末,不仅提出了“贾何负于耕” “良贾何负于鸿儒” 的四民平等的新的社会观,而且还充满自信的提出了新的价值观,对自身价值有了新估量。山西商人王来聘诫子孙:“四民之业,惟士最尊,然不成不若农贾。” 农贾是个现成名词,事实上他是说士而不成反不如贾。嘉靖年间,商业在徽州的地位已经改变“昔为末富,今为本富”,山西《五台新志》称:晋俗以商贾为重。
后,面对外国侵略,商人资本家和进步知识分子看到西方国家“以商立国”,于是主张商战,对传统的民本思想加以重新诠释,提出商为“四民之纲”的价值观。如王韬提出“商本论”,对“重本抑末”观念进行了尖锐批判。
虽然商人文化和价值观从四民之末到四民平等再到四民之纲的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明清时期,传统的价值观历经几千年的深化,根深蒂固。《大清会典》所明确记载的,“崇本抑末,载诸会典,若为常经,由来已久” 。商人文化的改变使得社会揭起了一股拜金风潮,但同时也兴起了一股咒金思潮,反对者借孔子之名咒骂金钱“孔圣人怒气冲,骂钱财,狗畜生!朝廷王法被你弄,纲常伦理被你坏……” 。由此可见鄙视商人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仍然是官方和社会心理的主流,人们没有从心底里认同商人的平等地位。以上就是是明清时期传统思想的状况,正是这种发生了改变但却不彻底的思想使得传统文化与商业的关系错综复杂。
二、 商人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利用
了解了传统思想在明清时期的状况后,再来看看商人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利用。
(1)商人与传统伦理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居于主导地位,儒家思想主张尊卑有序、忠孝伦常,这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除此之外,儒家伦理思想与商人文化有着相通的一面。
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注重“义”字,商业追求利润,两者看似矛盾对立,但明清商人利用传统伦理思想来整合商业文化,要求经营中要重承诺,讲诚信。吴中孚的《商贾便览・工商切要》开篇强调,“习商贾者,其仁、义、礼、智、信,皆当教之焉,则及成自然生财有道矣。苟不教焉,而又纵之其性,必改其心,则不可问矣。虽能生财,断无从道而来,君子不足尚也。” 明末山西绛州商人赵沈“贾西宁,尝收木棉数万斤,膏于市,仆潜轻其衡,沈侦觉,折衡逐仆” 。商人把儒家伦理道德引入商业经营,诚信经营,利于自身商业竞争,促进商业发展。
传统思想提倡戒奢宁俭,反对奢侈享乐,这与商人艰苦创业,节省资本的要求一致,“勤俭治家之要道,勤则有功,俭可持久”。商人汪岩福说:“余族祖先素以勤俭传家,为之后者,诅可不遵祖训耶?自此以后,愿吾族子孙,士勤读,农勤耕,商贾勤贾易,妇勤纺织。” 不光创业中需要以节俭为本,在有了一定家业后,商人仍该注重自身修养,除了正常的交往应酬外,不该贪图奢侈享乐留恋于风月场所,这才能维持家业繁盛。程春宇的《商贾便览・工商切要》指出,“赌二事,好者无不败家倾本,甚至丧命……二害非小,当自知之”。
总之,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戒奢崇俭的思想,与现代的职业道德本来就有相容之处,只是前人还没有完全成熟独立的商业思想,不能归结出这样专业的商业术语。历史学家把前者称作传统思想,但凡传统似乎都是冥顽不灵,不开化的,于是很多人一刀切的把阻碍明清商业发展的原因归罪于传统思想的束缚。没错,传统思想中确实有不利于商业的独立发展的一面,但明清之际,商人吸收传统思想中有利于商业发展的因素,开展商业经营,促进商业发展,这些是不容否定的。
(2)商人与传统宗族势力
宗族是指血缘关系明确、存在经济联系并通常同居一地的父系组织。宗族血缘圈是家庭的扩大,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在中国传统社会宗族势力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因此借助宗族势力经商,能大大增强商人的竞争力。
借助宗族势力,获取支持。商人经商的原始资本,大多与宗族有关。凡“官有余禄”或“商有余资”者,往往资助族人业贾。如歙商江国政业贾淮阴,“亲友见公谨厚,附本数千金于公” 。商人所雇佣的伙计,大多为信任的族人,如歙人吴良友在外业贾,“宗人从叔贾,历年滋多” 。由于宗族势力在资金和人力上的支持,使商人顺利从商并经久不衰。
借助宗族势力,展开商业经营与竞争。商人的利润是商品的贱买贵卖造成的价格差以及剥削运输工人所得的利润组成。商人利用宗族情谊和宗族共同利益可以从各地族人收集商业信息,从而对市场需求作出正确判断和预测。行商为了提高利润,利用强盛的宗族势力尽可能压低运输工人的工资,他们勾结官府镇压工人,工人势单力薄,无力反抗。商人外出经商落脚后,其族人乡党,也随之而来,行业规模扩大,利于商业垄断。以典商为例。典商大多休宁人,他们的竞争策略是族人乡党从事同一行业,凭借雄厚的资本,采取一致行动,降低典利,挤垮本薄利高的异邦商人。
借助宗法制度,控制从商伙计。如徽州人多聚族居,最重宗法。徽商致富后多建祠堂,修族谱族规,严格的宗法制度可以使得族人以宗族利益为重,以忠信为本,听命于商人。商人还利用宗法制度加强对佃仆的控制,《儒林外史》中提到徽商程明卿的书童万雪斋因为经商发了财,而程却因破产回了老家。就在万娶翰林女儿为媳的婚礼上,程恰巧来到。万不由自主的跪地迎接,花了一万两银子才把主子打发走。这虽然是小说,却是社会现实的反应。
借助宗族势力,投靠封建政权。明清时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专榷制度。为了在商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同时避免封建政治势力的欺凌,商人十分注重投靠封建政权。商人投靠封建政权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宗族势力与封建政权本来就有天然的联系。如徽州巨族大多源于“中原衣冠”,徽商本身就有许多人是儒士出身,他们从商致富后仍然通过往来和联姻等方式结交政客,而且徽商也十分重视培养子弟读书做官,并把这一条列为族规“族中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膏火,培植得一个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此是族党之望,实祖宗之光,其关系匪小。”
三 、传统文化与商业资本
虽然传统文化有利于商人开展商业经营、促进竞争的因素,但在经商致富后它对商业的扩大却起着抑制的作用。“他们经营商业积累起来的资金,很少投资手工业,除少部分用于商业再扩大外,大部分为传统体制所吸收。” 传统文化吸收商业资本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由于传统重农抑商的思想仍然是社会的主流,商人还没有成熟的商业思想,他们在致富后不是继续致力于扩大商业规模,而是用于买田置产、投资农业。江苏吴兴人慎元庆十八岁离乡经商致富,已而叹曰:‘行贾。丈夫贱行也。吾闻末业贫者之资,吾其力本乎?’乃归受田耕于苕之间。其地当五湖之表,沃衍饶稼,有山泽之利,丝添苇蒲,通于四方。君勤力其中,益树桑,劭农振业,播以时。时以赊贷收息,以取羡赢。居数年,竟以富称。” 在慎元庆看来,商业仍是贱业,所以他积累了一定资本后就抽回资金从事农业生产,仅仅偶尔放贷,赢取额外收入。
商人出于提高自身形象的考虑经常出资从事公益事业。如扬州商人汪应庚在扬州郡邑学宫倾纪后,捐五百金重修学宫,并以二千金置祭田、祭器,以一万金购置学田。明清之际的浙江商人卓禺,斥千金,整修坍塌的桥梁,使得粮食得以顺利运入,救活了众多灾民。
宗族势力的强大与商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在兴族观念下,许多商人“家得业,不独一家得食”,往往扶助亲族,“其大者能养活千家,下亦至数十家’ ,这浪费了许多资金。他们经常会出资修建族里祠堂和族谱等,以此壮大宗族势力。除此之外,还出钱资助族人子弟读书,不希望族中有资质的子弟像他们一样从事商业。
由于社会主流心态仍然是轻视商人的,这使得商人心理不平衡无法抹去,为了宣泄这种苦闷,利用雄厚财力的支持,摹仿仕宦官僚的豪侈生活,尽情挥霍享受,妻妾成群,华屋美食。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九《贾论》中说:“泰者则押,弹鸣瑟,即肥甘绮丽,车马珍玩诸属与诸大贵人等矣。”这种心理浪费了众多财富,进一步分散了商业资本。
中国古代社会存在严重的官本位思想,人们认为只有进入仕途才能真正的光耀门第,苏州人陈见山,以经营药材起家,开有青芝堂药材,为扬城第一铺,后来出钱捐得同知衔, ,进入缙绅行列,每逢喜庆宴会,就穿着天青褂五品补服,堂而皇之的参加。明清的社会环境使得商人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认同,于是不少商人热衷于仕途,虽然这样仍然遭到别的官员和学人的耻笑,但这是他们致富后改变职业找到心理安慰的途径。
明清时期的商人很多是迫于生计或者为赡养亲人而弃儒从商的,在“仁义”观念影响下,不少商人在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后对财富追求的欲望急剧下降,他们不仅放弃扩大经营,通过置办田产等分散资产,更有甚者干脆将财产分于父母兄友,然后归隐于市,彻底远离商海。
总之,受传统思想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商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商人在致富后却把资本用于买田置业、投资农业、扶助公益和宗族、发泄享乐、捐资仕途、甚至弃商归隐。这些做法对于商业资本的积累十分不利,严重分散了资金,不利于商业规模的扩大和商业的持久发展。
总结
明清时期处于中国古代社会新旧过渡的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从商成风,社会文化发生了变化,商人的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提高。但由于几千年重农抑商的思想更深蒂固,社会风俗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传统文化中鄙视从商者的思想仍然是社会的主流。在这样的环境下,商人一方面吸收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商业经营的因素,利用宗族势力开展商业竞争;另一方面,在商人经商致富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不致力于扩大规模,而是通过买田置业、扶助乡里等做法使得资本分散,制约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总之,传统文化对于明清时期的商业有利有弊,我们应该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具体分析其作用。
参考文献:
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张海鹏 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赵毅 张明富:《传统文化与明清商人的经营之道》,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1期.
张明富:《论清商人商业观的二重性》,史学集刊 ,1999年第3期.
张明富 朱文学:《明清商人的经营方式及特点》,松辽学刊,1998年第l期.
张明富:《论明清商人文化的特点》,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11月.
朱英:《浅谈近代中国商人的义利观》,《光明日报》,2000年11月17日.
段超:《浅析明清商业文化中的儒家伦理精神》,史学月刊,1999年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