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15 17:5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设计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装设计专业

篇1

课程服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人文等各方面的直观体现,也反映出人们的审美和精神风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在我国与世界逐渐接轨的过程中,世界范围的各种文化也慢慢渗入我国,尤其是服装设计这一新兴的文化迅速受到我国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因此产生了服装设计这一课程。服装设计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是掌握专业知识的必要前提。服装设计课程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且服装设计的知识涉及面较广,由于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使得我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较弱,所以,服装设计课程的这些特点成为服装设计课程中老师教学的最大的难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采取新的合理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更高效地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2.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虽然目前各种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在全国各地都不断的建立起来,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也在逐渐走上相关的工作岗位,促进了我国的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毕业生的社会信息不断反馈回来,显示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方面的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只重视艺术而忽视了技术,只重视纸面效果却忽略了服装设计的内涵本质等。目前存在很多院校在服装设计专业成立初期的教学是聘请一些绘画艺术的美术专业老师来担任服装设计教学这一责任的,这种情况下,学生所接受的教学重点就放在了美术基本功和服装画的技术上,而服装设计的的本质和其中艺术与技术的内在联系却未被更多地关注到,导致学生只学到了画,在裁剪技术方面却没有学习到更多的内容,就更不要说实际操作了,这样很难使服装设计的创意得到完美的体现。进人二十一世纪以后,服装设计的教学上有了较大改观,服装的制图、剪裁、技术和缝制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逐步增加,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偏重于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但是,对服装设计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抓住了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如何让服装设计中的艺术与技术融合在一起。当前的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服装的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不能充分结合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服装的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更多地放在普通服装上,而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和相应的结构设计分析方面的教学内容还比较欠缺。

3.服装设计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3.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服装设计观念

服装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它也是一种艺术,其中不仅仅包含着一定的文化素养,还表现了相当的审美水平和文明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时尚元素的敏锐感受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时尚设计意识和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服装内涵的理解,在学习服装结构和工艺技术方面多下功夫,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表现服装的美感,充分体现服装的功能和意义,能够用得体的穿着效果来反映穿着者的审美水平,进而使学生树立起科学合理的设计观念。

3.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服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应该教会学生什么为美,什么为不美。只有懂得欣赏美,才能创造出美。教师应该从艺术、时尚和审美三个不同的角度人手,增强学生的对美认知能力。服装设计是一门涉及到多方面的艺术,它包括视觉方面、造型结构方面等,在表现服装的设计意义的时候,还应强调服装中的视觉效果,使设计出的服装具有较强的艺术倾向和美感。学生应该学会解读服装画中点、线、面、体的视觉语言,了解服装中各种色彩结合的艺术效果以及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使学生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色彩的功能,设计出色彩效应比较艺术的服装。此外,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要多观察、细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了解大自然,去大自然中写生,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对美的认知。

3.3服装的造型与结构结合

进行教学服装的造型与结构的变化统一,在服装的设计中是最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部分。服装的结构表现在于缝制的过程,缝制是把服装设计从立体表现到平面,再把服装从平面表现到立体的一个重要过程。当学生只会设计服装的纸面效果,而不能将这种纸面的结构关系变现为或者转化为立体的服装时,设计只能算是纸上谈兵,不能算作学会设计。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掌握一定程度的缝制工艺,特别是对服装结构的设计、分析要有很高的水平。此外,教师对于服装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不能只停留在画纸面效果图作业上,而应该把服装造型和结构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

4.总结

篇2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学理念;项目教学法;反思

Abstract:Changingtheteachingprincipleandchangetheteachingmethodtospeakbytherootiswithmaximumlimitthestudent''''sstudy,thinking,practicetohandovertothestudenttheoneself,letearneststudyofstudent,truethinking,truefulfillment,thusraisetheirstudyabilityandcreativeabilities.Theitemteachingmethodistheteachingactivityofitemworkbutcarryonthattheteachersandthestudentspasstocarryoutanintegritytogether.Undertheleadingof"item",thestudentdiscoverstheproblemandasksthewrongandproblem-solvingprocessinstudy.Theitemteachingmethodbuiltupthecontactoftheclassroomandsocialactivitiesavailably,thusmakingthestudent''''sstudymoreaimatthesexandfunction.

Keywords:costumedesign;teachingprinciple;itemteachingmethod;thinking

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以操作技能、工艺实习等为主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利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综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体会,和项目教学法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1.就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言,在教学方式上要把重点教给学生一定知识转变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前者主要是在教师的作用下,学生消极被动地进行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常常依赖老师从事学习活动。既没有高涨的参与热情,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看成一个知识的容器,不能使学生成为灵活地创造性地从事具体工作的人,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后者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去,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由消极变成积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就思维能力而言,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学生的思维活动基本上始于他人式假思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去思考。这种教学无异于老师在表演一场木偶戏,老师怎样动作,学生就怎样活动,如此一来,一个富有潜力的生动的学生就变成了老师一个机械呆板的玩偶。诸多有个性、思想活跃的“天才”,由于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而被“扼杀”。素质教育又成为一句空话。而后者,学生的思维是自我探索的真思维。真正的思维应是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真正的思考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

3.就实践能力而言,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由学生单纯的完成教师课堂布置的作业转变为创设广阔的健康向上的学校大舞台和社会大舞台,引导学生自我投入,自我选择,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讲就是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学习、思维、实践交给学生自己,让学生认真学习,真思维,真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开创他们的创新能力。而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学习,我发现项目教学法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理念。

二、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有效地建立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到了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技能,包括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项目”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还学到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项目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通过项目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

就服装设计专业而言,服装设计是一门涵盖知识量非常广泛的课程,它是理论与实践性均强的学科,而且很多理论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理解和领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主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绘画能力、设计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教学中的项目设计很关键。

1.精心设计项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总是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好的学习任务,首先应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其思考,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提出的学习任务应该适应不同的学生,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项目设计质量直接决定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项目的设计至关重要。

第一,创设实践可行的问题情境。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师设计问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对问题解决活动,学习知识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的能力;同时,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甚至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到社会生产的各项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不断结合实际生活,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

第二,掌握项目设计中的层次性。要注意学生的个体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学习的许多目标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项目”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也就是说,“项目”要有层次感,确立任务,细化到人。比如,研究连衣裙的设计中,有研究款式造型种类的,有研究面料的,有研究装饰手法的,有研究风格的,等等。

第三,项目的设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顺利地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提出“项目”之后,不要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提出完成单元计划教学中的问题需要做哪些事情。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的新知识点,这正是这个单元计划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一些提出的技巧,在任务中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来,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设置一些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把问题提出,然后教师再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水到渠成,让学生自然而然建立对新知识的认识。例如,我在教连衣裙的设计时,先让同学们自己搜集各种连衣裙的式样,然后,进行分组研究连衣裙的设计,提出问题,教师给予启发和指导,最后,由每一个组派代表讲述研究结果,这样不仅让全班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四,“项目”的设计要适当留白。所谓留白,就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比如,连衣裙的设计,并不事先告诉学生从造型、面料、装饰手法等方面去研究,而是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启发他们亲自去尝试和探究,鼓励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内容的风格与体例应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素材和依据。

2.转换教师角色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综合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服装的发展十分迅猛,“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

项目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地位不是削弱了,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任务更艰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老师的引导作用在于,要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与方向。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启发。启发的作用在于,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提示点拨。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时,准备时间应比传统的教学教案设计更长。抓住学生心理活动,充分地了解学生,精心设计好单元教学中的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因此,不能认为只有站在讲台上讲课才是教师的本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充分的教学实施准备工作: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及时改进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及时做好学生作品评价与交流工作,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发表、推广、应用学生的成果。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填鸭”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同时,项目教学给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带来了的巨大的变化,不再是以往传统教学的教师“一言堂”局面,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

3.确定评价内容与方式

学生在完成项目后教师要求他们进行自评、互评。学生自评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且可以改进课程或教学的设计,其作用是重视学生学习主体,重视学生的反思,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互评让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共享,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以及提出改进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客观地从正面进行相互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习别人的特长和优点,以评价促进学习,让学生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最后教师对各项目组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这一工作是最主要的,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评价学生研究结果时不能只进行优劣评价,而应该要指出问题所在,给出具体改进及修改建议等,让学生去完善。

4.和社会接轨,提高实践能力

服装设计是活的,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校门洞开的今天,对外设计服务已不可逆转,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是加强教学的重要举措。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可与几家用人单位挂钩,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产学合作基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让学生以服装设计人员的身份到产学合作单位或工作室参与服装的设计,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设计课题,以实际设计成品成果来完成毕业实践、毕业设计。以实践教学促进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

三、项目教学法的反思

1.主要观点

(1)通过实施“项目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较多的成就感;

(2)项目教学能够改变专业课之间自成体系、理论知识过度、知识技能分割的现状,促进学科知识的融合,全面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

(3)职业中学的学生同样具备自主构建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只要教学活动设计能够激发他们的兴奋点;

(4)项目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反思的过程,也是学生技能、能力发展的过程。

2.发展与创新

(1)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解决,满足了师生共同的自主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探讨;

(2)通过一个个的项目,实现了教学和生产经营的有效结合,同时,找准企业和学校的切入点;

(3)教学内容置于项目的解决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体现了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与教学实践思路的创新;

(4)通过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机制同时进行,使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目标有效落实,既是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也是一种学校特色的形成。

总之,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服装设计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注重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的培养,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建立以服装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彭云乐,刘胜利.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J].徐州工程学院,2007,(2).

篇3

一、目前服装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出现差异性。服装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涉及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该专业学生在实际学习之前不具备扎实的基础。同时,部分高校设计的课程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创造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只是依据服装设计图纸和基础绘画实施教学工作,不关注美术基础,导致学生只具备简单的技能,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第二,美术基础教学内容与流行因素无关。服装设计专业本身就是流行的代表,所以其教学内容涉及很多流行元素。大部分学校会指定美术基础较扎实的教师实施基础美术教学工作,同时促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但是在实际美术基础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会忽视一些流行因素,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导致美术基础教学内容与流行因素无关。第三,原始的调查反馈、评估与教学脱节。目前,部分高校实施的教学评价往往是在学期末实施匿名调查,这种调查的形式较为单一,实施的完善性得不到保障。

二、美术基础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衔接的教学模式研究目标和方法

1.创新美术基础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衔接的教学形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分析,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要让学生系统学习美术基础知识、绘画技法等,满足课程系统教学工作的需求。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基础,为美术基础教学自然过渡到之后的服装设计、工艺技术等课程教学提供依据。在美术基础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以往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使学生在优质的教学环境中更好地学习美术基础知识。依据美术基础知识的应用要求,教师要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使美术基础课程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衔接。当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集中的专业课程教学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考察,走进市场中寻找、发现更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服装设计理念。

2.培养有审美能力的服装设计人才

依据美术基础知识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案,教师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服装设计观念,提升学生的服装设计实践能力。如,关注多种等级的服装效果图创作大赛、服装设计大赛信息,系统引导学生参加比赛。在学生参加比赛的过程中,良好的氛围会影响参赛人员整体能力的发挥。同时,在比赛之后,学生可以彼此交流观点,拓展自己的设计方向,教师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教学方式,取长补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获取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为之后的教学提供基础。3.完善课程标准,创新教学方案教师研究教学活动形式和构成,可以有效提升服装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操作能力和思想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念。

4.全面考核评价的标准

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特点,不断创造与课程相符的考核形式,加强考核工作后的信息管理和研究,不断完善考核工作。教师还要全面发挥自身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展个性,从而为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

5.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信息化

在实施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信息化工作过程中,需要依托互联网、移动设备等形式在学校网络大平台中构建系统化的评估、反馈小平台。这样教师不但可以有效掌控教学方向,为实际教学工作创新提供依据,还可以满足学校评估工作的要求。结语高校在服装设计专业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美术基础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衔接的教学形式,为社会发展和企业进步培养具备较高审美能力的设计型专业人才。

作者:王芬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凤.美术基础与服装设计专业桥接的教学模式研究.艺术研究,2015(4).

篇4

服装设计专业是艺术和技术相互贯通的专业,受市场发展和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实力的影响程度较高。服装设计人才必须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还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级服装设计人才的重担。但是,目前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现状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学校忽视了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却过于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很难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实用性的专业人才。因此,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进行教学改革十分迫切。

目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1.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自从高等教育纳入服装设计专业之后,随着市场的细分,对于服装设计的创新性、技术性和时代艺术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服装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领域和性质也都发生了改变,可以细分为服装设计、服装制版、营销管理和形象设计等。虽然服装人才市场需求空间显得很广泛,但是服装专业毕业生跳槽、改行的现象却依然很多。就目前的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学生情况来说,学生动手能力难以满足服装企业的要求。大部分服装企业普遍认为高校毕业生设计的服装难以迎合市场需要,顺应时展潮流。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过于重视设计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略了服装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造成了实际需求和人才培养相脱节的情况。

2. 教学内容滞后

现在许多服装院校的服装专业的教材内容陈旧、知识更新慢和重于理论性,远远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节奏,脱离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随着人们审美观念不断改变和服装市场的不断更新换代,新技术和新观念也层出不穷,但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结构却没发生太多变化,仅仅停留在以前的知识水平,抑制了学生能力提高和创造意识,使其设计新产品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3.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眼下在服装专业教学中,授课教师大多是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讲授系统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特长,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进步的关键,没有好的学习兴趣,难以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教学中,教师没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反而过于强调教导理论性知识,没有真正教会学生怎么独自完成学习内容,没有真正的掌握服装设计技能[2]。

4. 课程考核体系不够全面。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大多以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为主的课程考核体系,过于重视标准答案考核的理论知识,而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而缺乏锻炼实际服装设计能力,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从而导致导学生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只重分数,忽视实施,考核方式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单调、创新能力低下,动手能力差。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 科学合理地配置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它的特殊性使得高校一定要以产业发展需求为重点,紧密的联系企业,专业培养方向要明确,依托企业走研究、学习、生产一体化的发展道路。那么首先就要对教学计划进行动态的修订和管理,经常实地考察企业单位对职业岗位的要求,根据服装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保证课程设置的先进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2. 优化教学内容

服装专业的教材不能偏离当前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实际,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应该深人市场,了解企业职业岗位的需要,及时修订教材,去陈出新、与时俱进。保证学校授课内容与服装产业生产和发展紧密相关,构建现代服装企业所需的先进教学体系。

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服装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不仅需要从业者需要有创新的设计方法和思维,也要具有较强的审美眼光,更加需要熟练、扎实的实际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务必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

4. 完善考核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力。服装专业中的课程,大多对于综合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要求都很高。在专业课程的考核中,先要把教学目标与考核目标互相结合。考核重点应改放在学生对平时教学知识的应用掌握和运用的能力上,而考试的试题内容要丰富,由学生自由发挥创造性思维来完成题目,不要太重于标准答案,应允许学生创新,只要有根据,甚至可以得到奖励。

5. 实施校企联合

实施校企联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新的教学方式都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和社会实践也息息相关,锻炼学生。创立工作室的主要目的是用自主研究式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让学生可以学会自主思考问题,解决设计实施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校企合作能够使学生对社会的接触加强,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使学生能够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具备专业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缩短学生走出学校教教学而走向社会实践的时间,能为学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还能给学生指引一条利于发展的就业道路。

结 论

现在高校服装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设计能力和市场意识全面型人才。而现在的教学状况仍然很落后,所以务必要加快改革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只有进行改革,才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才能推动发展中国服装产业。

篇5

关键词:中职服装设计改革探索

服装设计教育从起步到发展,已风雨几十载。现在又面临着发展规模、教学保障体系和毕业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体制已不适应新形式的需要,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能马上适应服装产业需求,服装设计教育严重滞后于服装产业的发展以及企业需求,这一切都必将对服装设计教育产生巨大冲击,推动服装设计教育必须不断创新与改革。

一、中职教育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企业的积极配介

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综合国力的提升要靠人的努力创造去实现。如何将我国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教育来完成,但教育的承载体不应仅仅是学校。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将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办学,鼓励校企联介进行人才的培养。这在政策导向上是一种不错的愿景,但是对于企业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只能停留在纸而上。目前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宏观环境下,企业自身而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在校生的技能水平不足以承担职业岗位工作的要求,因此大部分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和工作。

教育结构的不平衡发展,对家长产生深刻影响,轻视技术型的职业教育,觉得职业教育低一等。生源质量低势必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中职服装设计教育改革的保障

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是影响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从学校到学校的从业经历,使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教学与企业工作实际存在较大差距。如果教师不了解企业岗位的工作要求与质量标准,在教学中就很难将实训要求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学生在初入职场时不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将影响企业对教育质量的评价。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职院校要加大力度从行业企业中聘请技术专家参与到教学中来,并对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的构建出谋划策。其二,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的常态化,促使教师提高技术服务能力。中职院校应从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上进行整体规划,从制度上规定教师每年到企业顶岗锻炼时间,承接企业横向课题数。量化的指标要求敦促教师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开展广泛介作,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将技术和经验及时带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厂其三,加强教师对外教学研讨和教学交流。教学研讨和教学交流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校内,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一,通过交流与研讨,能使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三、中职服装设计教育改革必须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强与弱是社会对一个人工作能力的综介评价,它包括三个方而: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中提到“加强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中职院校加强改革,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服装设计专业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专业。据调研,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就业一般集中在中小型服装企业,就业岗位大多为服装设计师、制版师、工艺师等。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企业虽小,但服装产业运作的流程是相似的。中小企业从运营成本的角度考虑,岗位设置小如大企业分工细,相对笼统。这样的岗位设置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简言之,就是需要学生对设计、制版和工艺这三环节都要熟悉。企业的用人观对中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加强企业人才需求调研,针对高职学生就业而向,根据就业的岗位职业技能要求设置课程体系,使课程标准与岗位工作标准对接。

2.创设岗位方向班,加强就业的针对性,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技能。服装企业的种类繁多,就产品大类而言,有针织服装产品、梭织服装产品。针织服装和梭织服装的材料及织造方式、缝制设备大相径庭。鉴于中职学生在校学习只有短短三年时间,如果针织和梭织服装都女排学习,时间紧,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必须在第一年基础课程后,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分岗位方向班进行学习,根据就业而向有针对性地学习,培养较强的职业竞争力。

3.保持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倡导“专业+项目+工作室”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将企业真实项目与课程教学对接,使学生了解专业课程学习与将来工作的关系。企业项目导入课程,将学生课程实训内容与企业真实项目要求有效对接,学生做项目的过程,即是工作的过程,通过“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了解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与标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加强专业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多参与专业实践。除了小定期的专业教育引导外,应积极鼓励学生创设工作室,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将学习与市场紧密结介,销售自主设计制作的产品,改变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专业实践活动为学生就业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5.加强职业素质培养,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在现代企业中显得尤其重要。设计师可以用笔传达设计意图,但同时设计师需要用语言将想法传达给版师、工艺师。语言是否能精确地将思维传达,能否很好地领会其他人的意图,是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在专业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有意识地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设计方案公开陈述、市场调研中的陌生人访谈等。

6.团队协作能力。现代企业小提倡个人英雄主义,更讲究团队的作战能力。在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中,可模拟企业部门人员组成小组,共同协作完成实训任务,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竞争意识。

篇6

论文摘要: 本文分析了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在当前服装行业中的重要性。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各门课程合理设置,学生才能得到综合性培养。教师应该安排好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践,分析现在企业和学生就业的客观情况,指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面对社会。 

 

服装设计是综合性的美学设计,它的基本构成要素与穿着关系着人的心态、心理、品味等,以及服装的外形、色彩、材料、工艺甚至是社会文化、经济等潮流。服装设计既具有审美性,又具有实用性、经济性、独创性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它属于设计美学的范畴。 

从古至今,服装就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装饰品,也是人们扮演角色的重要工具,同时还是一种流通的商品。特别是后者的壮大,使服装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成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新的世纪里,服装市场不断壮大发展,服装企业必须对市场作出快速的反应,缩短商品周期,降低库存,环保意识的增强。在这复杂的环境中,设计师要以清醒的头脑,镇定的姿态,敏锐的目光,为企业产品导航。正因如此,设计师这一职位的竞争日益激烈,服装企业对设计师的要求更加严格,服装设计教育则成了重要的后备力量。而如何培养一个迅速适应市场的设计人才,是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主要课题。 

一 

在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中,各门课程的设置关系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理解、掌握,以及毕业之后适应市场的能力。大学的课时基本上是固定的,在这固定的课时内怎么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是我们要考虑的。 

首先是基础知识的把握。服装设计专业应该掌握中外服装发展历程、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结构学、服装工艺学服装材料学、服装色彩的搭配及摄影基础等基本知识。例如,在服装发展史中,把握各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特点;在服装的结构中,了解人体结构特征,线条的运用;在服装材料中,了解不同面料的缩水、缩热、保暖、吸湿等性能;在色彩中,掌握服装色彩的搭配方法,不同区域人们对色彩的尊崇和厌恶,等等。只有这些知识丰富了,才能够充分表现设计灵感。手头能力的练习也是基础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工艺课开设和绘画课开设加强了对学生手头能力的锻炼。 

其次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在第二个阶段课程设置时,在基础知识的层次上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像服装结构变换应用中分割线和省道的处理、服装面料中面料再造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而这样的内容要结合立体裁剪这样创造空间比较大的课程进行,使学生将基础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想法进行加工,自然地延伸,完成设计。 

再次,在后期教育阶段应该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市场化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能力的优缺点,市场对于设计师的要求和对于设计师产品的标准。如服装商品学、服装心理学、服装卫生学、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企业管理学及服装各种软件等课程的内容。 

最后,在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设计师是一种相对比较独立的职业,也是一种责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设计师的水平对于企业有决定作用,而设计师的素养对其作品又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从学生阶段就应该抓起,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知识和素养,如政治、历史、哲学等学科,看起来和服装设计的关联并不大,但它们是几乎所有文化表象的底蕴和本源。服装设计作为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设计师除了掌握服装方面的设计理论知识,还要对艺术史论、美学、中外服装史、艺术概念,甚至包括非本专业领域的其他艺术或设计内容,如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文学等知识有所了解有所涉及。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各门艺术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是相同的,可以相互启发借鉴”。[1] 

二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指大学生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研究社会、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建设的能力。它服从于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总体期望和要求,具有未来指向性,即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过程,是他们为未来工作、学习和社会做准备的过程”。[2] 

着眼于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以及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其综合能力的锻炼。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并提供最新服装专业知识信息和服装市场信息,面对众多竞争对手,让学生有对知识和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还要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就是社会交往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交往能力也是学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过程中,要遵循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支持者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必须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做好向导和助手。不仅要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而且要让学生从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发现自己的价值。 

三 

作为教师,欲正人,先正己。教师这一角色甚至可以决定学生是否有能力适应社会;而学生的表现也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行得通。特别是现在很多艺术专业中,教师是刚毕业的“80后”,学生也在“80后”到“90后”的阶段,年龄相差甚少。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有限,现在学生性格多样性,年轻人与年轻人的碰撞,问题自然多。 

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基本上都是小课,每个班的学生不是很多,老师应该尽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习惯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有些性格怪癖的学生,要耐心地进行沟通,和学生一起学习,并在此过程中给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既丰富了自己,积累了经验,又把学生带领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四 

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和服装企业是现代服装产业链上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在服装企业纷纷走品牌道路的今天,现代服装产业特征之一是服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运作都围绕提升品牌价值进行,服装企业是服装品牌运作的执行者,院校是提供维系服装产业运转人才的制造者。 

在供大于求的今天,学生毕业所面对的问题太多。服装业还处在一个不太成熟的时期,服装企业从节约成本出发,多选择偏僻的地方落址,规模也不太大。学生刚毕业时多憧憬着去大公司就职,现实和理想的差距给他们第一个落差。对于新手,服装公司总是先安排做一些打杂、剪样板之类的事情,这些小事淹没了学生要做设计师的愿望,这是第二落差;千元左右的工资,除去每月开销基本就没有剩余,有的企业工资要拖后几个月才发,这和每年万余元学费之间的巨大差距形成第三落差。 

这样,在一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理作用下,一些学生不愿从最基本的小事做起,总期待着有朝一日会到大公司就职;而平日安逸的环境让一些学生养成了自私的性格,不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要求完成的项目中,缺乏自我牺牲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付出与得到之间不能平衡,付出就认为自己吃亏,别人占便宜。一些学生觉得企业档次不高、条件苛刻、薪水太低,去一次就不想再去。这些使得企业形成了对服装院校学生的一种偏见,觉得现在的大学生眼界高、资格硬,而学生设计的东西又不理想,在接纳了第一批新人之后就不愿再接纳。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教师应不断更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避免一本备课笔记讲到老的情况出现。 

总之,老师不仅要安排好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而且要注重自身的修养,给学生正确的指导,才能有效地培养出实用型的服装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服装设计 专业 课程改革 市场需要

Discussion on the course reform of the dress design specialty

He Shuqing

【Abstract】The penetration of international incorporation makes our Chinese dress enterprise have suffered the enormous impact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at the same time also is facing the wide chance and austere challenge. The dress teaching staff should resurvey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the dress specialty, reorientate the cultivating object of the person with dress specialty ability, should make the dress education change to a industry, should make some teaching reform, should establish the special dress design characteristic with the market as the direction, should pay serious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rule and teaching method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hould make the cultivated students fit the market fleetly and authentically and then insure the life force and competition force of the specialty and cultivate out the applying-type and skill-type person with dress design ability.

【Keywords】Dress designSpecialtyCourse reformDemand of market

现代信息产业的爆炸式发展已经从本质上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态势要求能力素质型人才占领和把握市场,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强烈的挑战。国际一体化的深入,我国服装企业受到国际市场的巨大冲击,同时也面临广阔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对于服装教育工作者而言,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如何掌握知识,开拓思想,为培养服装设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使服装教育向产业转化,进行教学改革,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使培养的学生真正快速适应市场,从而确保学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显得格外重要。

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这一需要。利用信息社会提供的种种便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服装设计特色专业已迫在眉睫。该专业,其实质就是市场化的设计,取之于市场,用之于市场,而这正是大多服装学院的缺口、市场的急需。那么,象这样的专业一定会受到市场的欢迎,也一定会有更强的生命力!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专业定位及论证。

1.1重新审视服装专业的发展现状。服装专业是高等职业学校普遍开设的重点专业之一,也是培养大量服装生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分析我院服装专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80年代成长阶段、90年代初辉煌阶段和前几年的退缩危机阶段三个时期。1986年我校开办了内蒙古第一个服装专业。随着我国服装产业的兴起,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专业规模随之发展壮大;90年代成为辉煌时期,班级扩大到6个,可近几年来,服装专业的招生越来越“尴尬”,办学规模也在缩小,2003年已缩减到1个班,只招到19名学生,2005年只招2个班级。考察其它兄弟学院的服装专业,其发展的历程基本与我校相同。因此,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已经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

为什么昔日的热门专业而今却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呢?分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职业学校出现了许多“新兴”的专业,如信息技术、商贸英语、数控专业等,致使许多中学毕业生热心报考于这些专业;二是家长与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由于许多服装企业通过短期培训,招收了大量的外省员工,使得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三年的高职校学习还不如几个月的培训来得成效高,并认为服装工人的工作时间长、报酬低、工种单调,许多家长就不愿把自己的独生子送到服装厂“打工”,从而影响了服装专业的社会声誉;三是学校自身存在着不合实际的教学现象。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与方法陈旧都会影响自身的专业形象,从而导致专业的消退。因此,服装专业如何面对现实,进行改革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今高等职业学院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政策上优惠和大力宣传外,更重要的是要从自身的角度进行剖析与思考,找出问题的症结,采取有效对策,从而消除发展障碍。

1.2专业定位及论证。我们在反复听取企业、专家意见、进行广泛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服装专业培养目标。2006年经过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对未来若干年人才需求进行充分的论证,论据准确,并完成了专业的论证报告,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是以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以教学计划为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的变化,适时调整整个方案,体现“有效性”、“全面性”、“选择性”。

为了探索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对企业、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过程中,以问卷调查为主,发出100份问卷,收回64份问卷,其中民营企业占16.4%、三资企业占68.8%、其它占14.8%。问卷调查显示,有84.6%的企业急需要“服装制板和推板”人才,60%的企业急需“服装设计”人才,另外62.5%的企业急需“服装品牌策划与生产管理”人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服装企业现有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企业“供、产、销”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2.重新定位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以服装打板为主、服装设计、市场营销为辅。

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学院服装专业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科学合理地确立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是服装专业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明晰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培养服装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是当今普遍公认的观点,但我们认为“应用型人才”的含义比较模糊,也容易使许多家长认为服装专业的毕业生就是“一线生产者”或“打工者”,与培训几个月的工人没有多大差异,从而影响了服装专业的形象。因此,确立培养目标应该具体、清晰、明了。我校服装专业提出了“二品”人才培养目标。所谓“二品”就是指人品和产品。“人品”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主要包括健全的个性、崇高的情操和良好的服务精神、劳动态度、职业道德和质量意识等。“产品”是指学生具有做“产品”的能力和意识(最高境界是会做商品)。提出产品的要求,就是要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产品质量意识来规范学校的管理活动。人品与产品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人品好,学生的劳动态度、合作精神高,社会责任感强;产品好,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质量意识高。人品能促成产品的生成,产品的生成离不开人品的保障。人品是第一要素,也是许多企业招聘人才时考虑的首要条件。可见,“二品”的要求比“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来得更具体和明了。此外,我院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格局上,改变过去只重视设计、制图和工艺等方面的业务操作类人才培养,而是有意识地根据服装市场需要,及时补充与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分析服装企业的人才需要结构,主要有二类:一是生产管理类;二是业务操作类。服装生产管理类包括质量管理、车间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和财会管理等。因此,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仅仅培养的是“一线工”,而是要从管理类和学生的持续发展来考虑,否则服装专业的“进口”将越来越难。

3.改革的基本思路。

3.1从职业目标分析入手,通过能力分析构建综合课程模块,减少课程门类,并避免教学内容交叉重复。

3.2坚持“够用”原则,减少理论课程,加强专业主干课程,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不追求深度,做到学以致用,突出实用性。

3.3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过程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改革考试制度,实行课程小模块的考核制度,并加强监督。

3.4完善以教改课题为主的教研机制,制定一系列的教师培训计划,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521世纪,服装企业生存的条件是:设计、制作(材料)、信息、营销――综合实用人才。基于此,我们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模块教学法:按照设计、制做(材料)、营销三大模块,分项目进行教学。

3.6根据服装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统计,针对内蒙古地区特点,服装企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大,基于此,我们在各个项目教学中,根据各自特点,将每一模块分两部分进行。例如:

①服装制作模块:相应的课程:

《服装制图与工艺》1、2、3、4,每个项目安排一定课时进行理论讲解,部分实验课课时安排到相关服装企业进行,让学生根据所学项目,进行实际操作学习。同时,配备相关的考核制度。

②服装设计模块:相关的课程:

《服装课题设计》、《毕业设计》。跟相关企业联系,根据其服装品牌特征,与企业共同完成其产品开发设计。

③服装市场营销模块:相关的课程:

《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广告策划》、《服装品牌运作》。每个项目安排一定课时进行理论讲解,部分课时安排到相关服装商场进行实地学习。

4.改革的思考及方案。

4.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市场需求为原则,考虑到我区中小型企业较多,人才培育一职多岗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一职多能,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就业前景。

如:我们的专业培养方向是:

《服装设计与工程》――以服装制板为主、设计、营销为辅

专业定位:

•培养服装企业的服装打板、工业制板、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检验的高技能人才。

•培养服装企业的产品策划、服装市场营销人员。

•培养服装企业的服装产品设计人员。

4.2课程体系改革。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准确定位为切入点,构建矩阵式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

基于我们学院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思路,遵循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是能够从事服装行业款式设计、制版、工艺分析、生产管理、根单、贸易、产品展示等相关工作的生产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因而在课程设计时,始终以代表专业核心能力的专业主干课程为主:

《服装设计》、《服装制图与工艺》、《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市场营销》、《课题设计》为主线贯穿三学年,构建矩阵式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每一条主线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原则,呈螺旋式上升,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循环往复,不断强化提升。

主线之间,每学期的课程设置都是按照设计――制版与工艺――营销的顺序构建完整的知识与能力链条,使学生掌握设计原则、制图方法和原理的同时,能够及时进行制作实训,最后的岗位实训课,依据企业的岗位实操要求和工作流程来仿真教学,学生可根据自身特长和从业意向选择教学实训课模块进行岗位仿真学习,从而完成从基础能力到岗位能力、职业能力的自然积累和不断提升。

以下是矩阵式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

4.3服装专业的教学计划与内容改革。服装专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要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落实、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宗旨。

4.3.1教学计划的改革。制订的教学计划是否合理,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传统的教学计划是由教导处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而制订的。这样做往往会使课堂教学出现“重共性教育而轻实际需要、重技巧表现而轻能力训练”的现象,并导致专业课脱离实践、实践课脱离企业和市场的需要。我们认为,专业课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的建立,不是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而是来自用人单位的要求。这就是说,服装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要结合企业、教研室、学科指导委员会和学生的要求而制订。主要重视以下方面:①积极开发与服装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课程,并分析该专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素质与能力要求,进而整体架构现行教学计划;②结合企业的产品要求而进行“产品化”教学,以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如做西装,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上熟知做西装的全过程;③根据服装中级工考试题库搞模块式教学,达到“应知应会”。

4.3.2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上,我们倡导文化基础课为专业理论课服务、专业理论课为技能课服务的理念,强调服装设计、服装工艺和服装制图等专业课程的整合,注重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形成以设计制图为先导、结构为依托、成衣为结果的组织形式,将“材料、款式、结构、成衣”作为教学主线,安排和指导“产品化”教学活动。

篇8

关键词 中职服装教学 素质技能一体化教育 微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打破“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知识观念,树立“工作过程为核心的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理念

中等教育中传统的专业体系的设置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知识体系,以学科知识体系和理论思维训练为中心构建出来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是以学术知识为主的课程理念。目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中等技能专门人才。要求劳动者具有中等技术水平,应用性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就不应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因此培养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树立以实践操作为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给学生更多发言、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其主动性和表达能力。因此要改变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树立以实训为主,以学生为主,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服务学生”的教育理念。

3建立健全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创建国家职业资格框架

要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中等技能专门人才,需要有过硬的职业综合素质和技术实践素质,发达国家中职教育起步早于中国,因此在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已经处于成熟阶段,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职业资格框架,在劳动就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想找到相应的工作或者从事相应的职业就必须有相应的职业证书。因此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就业率就受到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的约束,这个框架不但约束中等职业学校,也约束了整个就业市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之间联系少、矛盾大,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在研究人才培养问题时候只是较多地在教育领域里面讨论问题,不与社会接触,比较单一、片面,但是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这样片面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为社会培养了一些过剩的人才,而社会需求的人才又没有。因此为了建立健全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创建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国家行业管理部门根据岗位职能和职责制订等级证书,完善约束劳动力市场,教育部门按照岗位技能和职业技能证书提出的要求结合职业教育自身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学生参加相应的考试,合格可得到证书,然后持有资格证书、学历等相关材料,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如此循环往复,建立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毕业生是否能够就业,与当前社会的需求成正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里,要充分考虑技能水平的考核,大力推进技能证书制度,学生毕业前要求获取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在学生毕业前还应根据自己特长和岗位需要任选获取服装缝纫工3级或以上等级证、服装设计定制工等级证,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对口就业率。

4改变传统的静态教育模式,确立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动态教育模式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传统教育教学,较长时间内基本采用的是“三段式”教学模式:第一,一年实行理论教学,在第二年学习的是一些书本上的,与市场需要完全脱节,甚至是已经被淘汰的技术基础,最后一年则进行大量的、零散的实践环节教学。由于理论和实践完全分开教学,彼此之间脱节,理论与实践课程结构时间相隔较长,而且实训时间过短,学的知识面又大,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较好、全面地转化为实践技能。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将通行的“分段式”式结构体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理实一体、阶梯式”结构体系的教学模式,经过验证,是中职教育发展中理论与实践课程结构体系较为科学的一种结构模式:在一二年级的四个学期中,贴近市场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专业技能训练,将理论知识与大量实践环节课程融为一体进行学习,贯穿于五六学期的大量的实训实习内容

如校外生产性实训、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等教学内容,大型实践性环节从课程结构体系上始终把握能力培养的主线。

在每个学期的具体课程:分析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岗位群划分,将服装专业分为几大模块,每个模块划分出若干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按照必需够用原则确定知识点,进行理论与实践完全一体的一体化教学训练。各个模块根据需求可以自由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进行自由的动态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由学校和服装企业专家与高校服装专业教授成立,定期进行探讨专业教学改革,把服装行业中的新动态、新规范、新设备、新工艺、新管理机制等纳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尽早地接触实际生产过程,使理论与实践相符合,减少了学生与企业的磨合期,为尽快适应社会做好准备,培养素质技能一体化的基础复合型、技术专门化的服装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服装设计;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48-01

一、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传统培养模式

服装设计专业涵盖的知识量非常宽泛,涉及到美学、艺术学、设计学、工程学、营销管理学及视觉传达等多种门类。因此,在专业教育中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的实践训练,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领悟理论知识并将理论升华为应用技能,并最终形成专业能力。在传统的服装专业院校中,学生实践环节大多安排在学校中进行,目前比较常见的模式分为两种,即校内服装实习实训室和服装工作室两大类。

校内实习实训室是服装设计专业的核心实践场所,其主要配备专业所需要的基本的设备和仪器,,承担与服装设计专业理论知识相配套的实践课程,这种模式只能满足学生专业基础层面的实践需要。而服装工作室模式则因其将教学与行业背景、项目实践相结合,将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挂钩,强化学生的实践及应用能力而备受推崇。以笔者所执教的服装专业“导师+项目”工作室为例,导师通过对行业的深入调研,分析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及其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最终确定相应的实践教学项目。学生按照教学安排进入相应的工作室学习,并与导师一起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可以说,工作室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的互动性更能促进学生形成实战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一)校企合作、互惠共赢,搭建服装产、学、研和谐发展的平台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贵芹在我校第五次教学工作会议上曾发表讲话,其别提到要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及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可见,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向。目前,比较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如“订单式”,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考核标准等均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师资由学校专业教师及企业资深设计师和高管组成,人才培养倾向于企业实战,武汉纺织大学与以纯集团联合创办的以纯服装设计卓越班就是很好的典范。除此之外,定岗实习、合作经营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等也各具特色。但无论怎样的合作模式,都应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虽然我国未曾出台相关政策,但也鼓励地方政府、行业组织等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校企合作的相关服务体系,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教育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二)创新教育,创业驱动,搭建学生专业理论与市场实战真体验的平台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开设一些课程或聘请企业家讲学,他更强调学生创业基础上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们也更需要创业的实践机会,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学校及相关组织的大力支持。以我校为例,学校有专门的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其与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平台直接挂钩,帮助创业思路清晰及创业条件成熟的同学完成微型企业成立的相关一系列手续。我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创业团队就成功申办了重庆市锦烨服装有限公司。该微企由服装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开展业务,并在专业相关课程中起到了实训室的功能,极大的促进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政府搭台、行业助推,搭建服装专业教育成果交流展示的平台

学校、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需通力合作,通过服装节、服装服饰博览会等活动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搭建更广阔的舞台。此外,地方行业协会也可联合众服装专业高校举办毕业生设计作品联展、设计师作品展演等,以服装展示为内驱动力,促进学校及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以及学生设计实践的主动性,强化学生实践操作及市场反应能力。

服装设计专业本身的特点要求学生不仅具有理论以及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能力,同时,服装市场的特点也要求学生具有足够迅速的反应能力和应对能力,这就要求在专业教育阶段切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和专业情况进行选择性结合,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进而有效缩短专业教育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论文为重庆文理学院特色教改课题

篇10

【关键词】服装设计 创新 课程建设

历年来毕业生数量增幅都比较大,但社会整体就业岗位并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因此,就业就是大学毕业生迈出校门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如果是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专业,那么择业问题就更加的明显,我们学生的优势在哪里?这也是老师们所要面对的不变课题。现在是知识大爆炸,电子经济化的时代,每一位学生都或多或少在不同领域存在着竞争,说道这里究竟是在竞争什么呢?归根结底就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一、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

1、课程建设中应加入创新思维培养的内容

学生在踏入校门之前已经有了自己对本专业的一些认识,但还不是十分的明确,在创新的思维方面有部分学生已经有具备了一些创新品质,例如对新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对知识渴望对学习主动等等,可还有一部分学生并不具备这样的创新品质,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大环境的感染等,帮助学生去建立自己的创新意识。有了良好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好的去学习本专业课程,服装设计专业是需要非常强的创新意识的,

首先就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发现,个性中的兴趣和动机是促使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动力。人的一切认知都是从好奇开始的,好奇心也是我们学习世界认知世界最主要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

其次就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都已经养成了机械性的学习方式,对于自主的学习是陌生的,然后我们的社会发展是迅速的是瞬息万变的,新的思想,新的产品或是新的商机都是层出不穷的,学生如何可以跟上这样的脚步?只靠书本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学习应该是脱离书本走到实践中,主动的去学习新事物。这样才可以跟上飞快的时代步伐。

第三就是勤奋务实,教会学生懂得在创业上仅有创新的思想和拼搏的勇气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要踏踏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不要急于求成,要有勤奋务实的态度。

第四是敢于竞争,竞争这个词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语了,各行各业都在竞争中成长,要敢于直面竞争而不是退缩,想要创新创业就要有不怕摔倒的精神,只有失败才知道问题出来哪里,才会更好的发展。

第五是锲而不舍的精神,踏出校门就要面对社会当中林林种种的问题,在面对困难时选择哪一种心态面对是有不一样的结局的。在创业中不会永远顺丰水顺水,是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失败。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是很难走下去的,因此顽强的意志力,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是创业中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当然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前提下还要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是引导学生在将来的创业路上走得直走得稳的先决条件。

2、为学生开设专业周边相关课程

普遍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比较落后,课程陈旧。比较刻板创新性不足,都是为提高制衣技术的课程,这样的学生在制作方面是非常优秀的但在设计方面就会差人意。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在设计和制作上都在一条平行线上。因此,在课程建设上加入了服装设计专业周边课程,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专业敏锐度,开拓视野增强创新能力。

二、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绿色平台

1、鼓励学生参加院内外各项创新创业竞技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性竞赛是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一个重点,同时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意的有效方式,在创新实践中找到乐趣。在创新实践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创新创业竞技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在创新创业的竞争中激发学生的斗志。在竞赛过程中推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情趣,增强青年学生的创业主动性。

2、社会实践任务,唤起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每个暑期、寒假都要安排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早早接触社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尽快可以和实践联系起来。在社会实践中可以不断的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引导学生以 “学业、就业、创业、事业”为前提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3、勤工俭学,自食其力为主题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