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9 22:5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师声乐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声乐教学 师范教育 探索
高师声乐教学的对象主要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与音乐院校培养的音乐表演方面的专门人才有着不同之处,前者主要是上讲台,后者主要是上舞台。因此,高师的声乐教学过程必须具有师范教育的性质,即教师既要教“声乐”,也要教“声乐教学”;学生既要学“声乐”,也要学“声乐教学”。可以说,这是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特征。但是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基本上沿袭了音乐院校的“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向音乐院校看齐,很多老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往往存在着重技术轻艺术、重比赛拿奖轻基本艺术实践、重视少数条件好的学生忽视条件一般和差的学生、重个别大曲忽视系统积累等现象。这些都违背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质,因此进入了高师声乐教学的误区。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学应抓住四条主线展开。
一、声乐技术素质
声乐技术素质教育是高师声乐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要切实解决驾驭声音的基本能力,如在呼吸支持下的歌声品质、声区连贯统一、声区扩展以及音乐句法、旋律美、节奏美等认知与操作的方法等。它必须符合学习者自身个性发掘、培养进程的需要。实践证明,培养声乐技术素质的基本原则为:合理的思路、明确的步骤、循序渐进和博中求精。
对于声乐,有句古训:“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这古老的意大利美声原则,至今被世人所遵循。如脱离了上述原则都会出现问题,尤其对初学者或声音困惑者来说,会从一种不平衡到另一种不平衡,从一种痛苦到另一种更深、更不理性的痛苦中。声乐演唱是对音乐技术、歌唱心理、作品驾驭能力等多方因素合作形成的完整艺术形式,是整体素质的结晶。如果声乐教师只强调声音,排斥其他因素,必然会造成完整因素相互依存关系的冲突,引起整体形象扭曲,并直接反映在声乐演唱上。所以声乐教师的责任是将各种因素渗透到声乐教学中。沈湘教授“头(头脑——理性)、心(感情)、身(发声器官)三者统一的声乐平衡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便是触及音乐真谛的科学捷径。比如,声乐技术全方位整体调整涉及最简单的音乐、生理、心理、美学等知识以及它们对基本技能的帮助,也涉及呼吸与声音共鸣、真声与假声、感觉与听觉的辩证关系。
歌唱是实践的艺术,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天性具有歌唱的自发性,模仿性。人们接触声乐艺术的渠道非常广泛,大体是名家、成熟歌手的演唱。没有歌唱知识,凭天性去模仿,追求技能突破,向名家看齐,是艺术不成熟的表现。任何完整的艺术形式都是结果,教育则要研究其过程和教学顺序、基本内容和方法。要研究和利用人具有的歌唱天性,在歌唱实践中培养学生初学声乐对声音生成的基本方法的正确感知:()心态的培养:从容、解放;()感受力的培养:自然、协调;()音乐听力的培养:乐音的品质,精确、美好;()感觉、听觉、心理相互合作的意识等。在实践中逐步获取歌唱的良好体验。
声乐文献具有声音训练功能,又是情商启蒙、审美教育、文化传递的使者。声乐文献的学习内容包括:作品的分析、处理、表现、驾驭、积累、文学素养、难度识别、新曲目开发等。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有钢琴伴奏作为艺术指导,师范院校则将声音与艺术的教学集于声乐教师一身。如,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教授伊丽莎白,在中央乐团讲学的初始阶段,采用若干不同风格的短小精品使学员们感知音乐,捕捉到音乐语汇、音乐形象。她启发学员们将音乐与感情相统一,投入到理解、表现和再创造中,开启音乐表现的空间。这便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情商启蒙教育的捷径,它尤其适用于基础音乐教育。
二、声乐综合素质
声乐综合素质是多方面的,“学习声乐者还要懂一点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否则,一旦违反了科学原理,指导无方或使用不当,同样会损坏乐器,还可导致‘倒嗓’,成了学习者的终身遗憾。”①另外,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歌唱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侧面的,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较全面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声乐作为音乐入门的效能释放出来。鉴于高师声乐教学条件的局限,仅以小课、中课完成全部声乐学科素质教育的任务是不现实的。因此,可通过开设《声乐公修课》完成共性教育,形成大中小课同步、多维的教学模式。小课侧重声乐技术素质,中课侧重歌唱教学素质,大课强调声乐综合素质,理顺和完善声乐教育学科的知识结构。
欣赏大量声乐作品是提高音乐素质的捷径,公修课可以扩大学生欣赏的曲目品种和数量,并注重师范声乐教学的实用性,可以采用理论学习和作品分析、范唱、文献音像欣赏相结合的方法。公修课以中外声乐发展史为主线,以不同风格的大量声乐作品为基本教学内容,以艺术性、科学性、广博性、实用性、系统性为宗旨。
教学内容顺次安排为:
(一)西洋声乐史和各时期歌剧、艺术歌曲,世界声乐基本状况和各国民歌。
(二)中国声乐史及不同题材的文献、戏曲、曲艺、传统的民歌和艺术歌曲。
(三)儿童基本的歌唱知识,青少年儿童歌曲的类型和范围,嗓音的生理结构和儿童嗓音的保护。世界著名儿童歌曲经典赏析,小合唱、大合唱的组织,实用中小学音乐音乐课歌唱法的要点等。
(四)为了突出声乐教材的素质教育作用,从文献广度、深度和诠释方面勾勒出一定的等级和范围,不搞统一模式,使学生弄懂个性与规范相统一的选材顺序和规律。
(五)声乐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
通过音乐文献的大量储备,欣赏名家名演、音乐知识的补充,能够提升学生在小课、中课中对声乐的感知,提高学生的悟性、欣赏能力、音乐听力、自学能力,使学生声乐技能与素质均衡地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备技术、修养、文化、教学等综合素质的音乐师资。三、歌唱教学素质
歌唱教学素质的提高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从信息论角度去看,教学内容是教学信息,学生在接受并加工处理声乐与声乐教学信息的过程中,获得或发展了声乐技能,而学生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结果,则是获取了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观摩声乐课则是培养歌唱教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声乐教师在上课时,可安排不同素质、不同程度学生搭配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有三个:变换方式强化技能实践能力和理性认识;为当教师积累文献;逐渐认识本课程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安排不同声部、不同程度、不同问题的学生上课。教师讲述技术范围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学生在观摩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了解不同声部的个性与共性,触类旁通。
(二)安排小组集体发声训练。按声部做集体发声训练,从共性规律中指明发声技法的步骤、方法,使学生获得自信,并激发学生歌唱激情。
(三)安排齐唱、重唱、合唱练习。通过齐唱、重唱、合唱练习,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了他
们的艺术品位,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指导齐唱、重唱、合唱。
(四)培养学生歌唱教学的实战能力。小组课中,指导高年级的学生给低年级的学生上课,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培养了学生对声乐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指导一定的演唱活动。“应该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方法和技巧之后,就让他们经常到不同的场所去实践。”②
四、歌唱思想素质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最能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因此,高师声乐这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高师声乐教学中实施思想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这一过程使高师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美,从而使高师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同时,以“美”引善,提高高师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高师学生的综合能力;以“美”怡情,增进高师学生的身心健康。
声乐演唱既要唱情,又要唱声,声情并茂、感情真挚,达到再现艺术的真实,才能感人肺腹、动人心弦。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第一部音乐典籍《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看法。波兰音乐学家卓菲亚· 丽莎认为:“音乐的内容是感情,而很少是唤起这些感情的那些现象本身。”③俄国大文豪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也曾说:“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高师声乐教学由于其自身的教学模式、思想性、技法需要和审美价值,可以把很深刻的思想内容以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给高师学生,这是向高师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最快捷、最有效、最生动,也最易被其接受的形式。高师声乐教师应该根据高师声乐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深入挖掘高师声乐教材中的思想内容,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审美教育中,融入到声乐艺术的学习中去。
结语
高师声乐教学在遵循声乐这门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的同时,也应遵循师范教育的一般特点和过程,体现双重性。其教学应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知识结构作出合理构思,以技术小课、小组课、公修大课相配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创造同步、多维的素质教学空间,构建高师声乐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形成系统的声乐教育学。
注释 :
篇2
关 键 词:新课标 高师声乐教学 中小学音乐教育
自2001年起,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中小学全面实施,这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它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成败。所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为顺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确立新的教育目标及教学模式,改革自身,使其不断完善,为基础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声乐学科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必需掌握的基本功之一。所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必然包括声乐学科教学的改革。
目前,在我国的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宰者和声乐技能的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尤其轻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声乐大课以理论讲授为主,小课则以个别技能传授为主。传授的内容一般围绕本专业知识的深度和难度,较少涉及相关知识和顾及学生的兴趣、需要、感受。这样的教学是不能培养出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从事声乐教学活动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的。正因为此,高师声乐教学必须改革。
在“新课标”中,基础音乐教育的理念有了很大变化,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等,以此理念为指导,培养出具有完美人格的学生,使学生在获得音乐文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在心理品格、生理健康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笔者以为,高师声乐教学应以此为目标,为培养出具有这样先进理念和能力的音乐教师而努力改革。
首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新课标”理念要求高师声乐教学不能仅仅是一种单纯教授音乐知识和技艺的纯技术课程,而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使之具备作为教师进行声乐教学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和素质的课程。为此,声乐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将着眼点从单纯的“育才”转变为“育人”;从只关注声乐演唱技能的传授,到同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心理需求,关注学生未来所从事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和音乐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尊重客观规律、鼓励个性发展。高师声乐小课一般采用一对一的上课形式,声乐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品质、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嗓音特点和发展可能,进行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发声练习与演唱曲目。对待条件好、基础好的学生,要善于引导,给予鼓励,使他们的才智得以施展,专业能力上“更上一层楼”;对于条件差、基础差的学生要耐心细致,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取得进步。
再次,提高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模式。声乐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多年来,声乐教学一直以“师父带徒弟”的传统方式一对一地教学。教师凭自己的教学、演唱经验进行启发、引导、“传艺”;学生通过理解、模仿、感悟去接受歌唱技能的传授,主观能动性得不到积极的发挥,教学中不能产生师生互动。这种教学模式与“新课标”的要求已不相吻合,与中小学音乐课中声乐教学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高师声乐教学不是培养具有高深技能的歌唱家,而是培养具有基本歌唱能力,能用美的歌声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歌唱基本功训练以外,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进入声乐作品内部,感受美、体验美;教师针对某一知识点,要善于挖掘与之相关或声乐以外的知识给予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进行鼓励、引导;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高对声乐技能、音乐要素的准确而敏锐的辨别和表现能力,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演唱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必要的纠正。
最后,塑造完美人格、实现和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其身份定位是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其教学效果是有很大影响的。因此,高师声乐教师既要教学生唱歌,又要教学生做人。在声乐小课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往往较亲近,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较大,所以,教师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尤显重要。
音乐教师的个人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不仅有利于增强教师魅力、协调师生关系,还是有力的教育因素和教育力量。只有教师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才能感染、启发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只有教师具有创造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的个人情感体现在教学中就会满怀激情地用感情去启发、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领悟音乐的真谛;教师的个人意志表现在工作中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和行为中。那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往往会成为学生的楷模,去促进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教师不仅要在声乐教学课堂上,通过声乐教学去渗透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声乐学习的音乐审美中潜移默化地认知真善美,使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课后,作为教师更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品质,加强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做到处处是模范,事事皆表率,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要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在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同时,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高师的声乐教学改革也已进行多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课标的实施正是顺应形势的需要,高师应做基础教育改革的坚强后盾,高师声乐教学课程改革是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是适应新课标要求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举措。为此,作为声乐教师要积极参与,与时俱进,在改革的旗帜下共创高师声乐教育的好未来,更好地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主体间性”应用与高校声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08z011)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铨剑.浅谈音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声乐教学.艺术教育,2006(2).
[3]陈泓茹.对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1).
[4]王晋华.声乐教学要重视歌唱心理研究.中国音乐,2006(2).
[5]郝刚,安宝慧.声乐教学改革.中国音乐教育,2003(6).
篇3
课堂教学是学生与老师最频繁、最密切、最集中、最具体的教学活动,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每一次的教学活动有所收获。
教学方法有许多,首先,我们可以采用讲授法——教师口头向学生讲解音乐作品产生的背景,创作与演奏风格,技术难点,乐曲重点。要求教师掌握准确的知识结构,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较高的讲演艺术,做到语言精练准确、亲切生动、通俗易懂、逻辑性强。讲授法好的方面是,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授课时的感染力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系统地讲解,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知识;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不足的一面是,学生只能从课堂上获得理论性的知识,而不能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技巧;教师授课时如果不能启发式地调动学生,必将造成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学习情绪不高,学习效果降低;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为教师组织教学增加了难度。讲授法是教学中普遍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不是唯一的办法。要注意科学应用,才会收到好效果。
其次,我们可以采用谈话法。也就是问答式的教学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谈话法能够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学习情绪,使学生紧跟教学。通过随时随地的提问,可以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突出学习中的难点、重点、要点,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能否较好地应用这一方法。首先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实际的学习水平,灵活地提出恰当的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教与学在良好的互动中顺利进行。
再次采取边讲边做法。这是表演专业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显而易见,声乐演唱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完成的。在教学中只是泛泛地讲一些理论,而不实际演练,等于纸上谈兵。因此,这一方法是针对声乐教学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办法。教师要做到,有娴熟的演唱功底,掌握一定数量的曲目演唱。对曲目的演唱风格、演唱方法、技术难点、重点要把握准确;要边讲边示范,这一点很关键。对于怎样唱,达到什么标准,风格定位等问题,决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完的。教师一边唱,学生马上听到音响效果,同时看到了教师的具体动作,学生就能尝试模仿。这比任何文字性的说明都来得直接,最具有说服力。学生这时就要边听边看边做,听——教师的讲解,看——教师的动作,做——对于讲解的内容马上实践。对问题理解得准确透彻与否,唱一唱就知道了。学生通过当堂练习能够反馈知识掌握的程度,教师通过检验学生演唱能够及时地对学生的优缺点给予评定。
二、备课
备课可以采用自己备和集体备两种形式。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计划的进度、声乐文献及相关的音响和影像资料,独自准备上课的内容。一方面做笔头工作,书写教学计划和教案;另一方面就是一定要将大量的曲目熟练于手,熟练于心,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为给学生做示范和答疑解惑做好准备。为了避免单独备课产生的片面性,还需要集体备课,或两三个人,或一个教研组,集体根据相关资料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想法,集思广益,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备课时一定要符合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办法等几方面作出详尽而明确的要求。
备课的具体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备课内容不仅要求教师积极地进行舞台实践,还要阅读书报,研究学术动态,观摩音乐会及参加专家讲座,利用多媒体查阅信息,或与其他院校做学术交流。狭义的备课是需要教师针对每一节课做好准备,根据学生的实际练习情况,确定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并写出课时计划,按计划进行。
三、要注意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的素质决定教育水平,也决定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确立正确的教育方向,把思想教育自然地渗透到知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政治思想教育。教师的道德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教育因素和教育手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思想活动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所以,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要做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公正无私,诚实可信,遵纪守法,举止得体,礼貌待人,衣着端庄。从一点一滴做起,由里及表,言行一致,做一名合格的灵魂工程师。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在行动中树立威信,对每一位同学都要给予爱心。通过师生间互相了解,拉近师生距离,密切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起积极作用。每一位学生都会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麻烦,教师鼓励学生勇敢面对难题,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性格,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否则会使学生的情绪一落千丈,自暴自弃。
提高高师声乐课的教学质量是提高高师音乐教育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从不同侧面,多个角度,广泛地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刘爱书主编.学校心理学教程.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
[3]王佐书主编.向课堂教学要质量.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4]王凤秋主编.教师职业能力.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
篇4
一、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传统声乐训练历来重视练声,并有专门的练声课。不容否认,通过练声训练,可使学生知道发声原理,加强声音机能,从而增强歌唱能力。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一大部分学生练声很好,但好声音却用不到歌曲表现中去,造成练声与歌唱的脱节。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缘由:1.练声时的元音及其辅音相对简单,容易发声。如单一的元音“a、e、i、o、u”,能使学生比较便捷地找到正确的声音,即共鸣、音色、音质、音量等声音质感的直观体验;2.在歌曲演唱中,会遇到庞杂的辅音与元音,干扰了学生记忆中的正确发声。以中国汉字为例,它有十三辙韵,这就决定了有十三种不同的发声状态,那么在演唱中,学生也就难以找到单一元音训练时好的声音状态与轻松感,因而形成发声制约歌唱的“瓶颈”现象。意大利语仅有五个元音,单一并相统一的元音发声,造就了意大利自然的美声唱法。因此,科学的发声训练,须从简单的意大利语五个元音中,寻求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发声规律,以及其他语言发声中所不可替代的简洁、便捷、自然的发声方法。除此之外,在教学中,笔者主张运用发声训练与歌曲片段演唱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即发声训练与歌曲难点、重点相结合。这包括高音在内的歌曲片段;乐句中发声困难的元音与相对应的意大利语元音的训练相结合;甚至还可以把中国语言中的元音跟意大利语中相近的元音进行训练,做适当的元音发声“变形”处理,即发“混合音响”,既不影响“字正”,同时又可“腔圆”,其目的是使声区、声音相对统一、连贯,歌唱状态稳定、自如,同时高音及难点可以较为顺利地解决。这种练声与歌曲片段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大大加强了声音与演唱的相关性,相互自然过渡,从而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须从良好的音乐表现开始,在发声练习的同时,应强调乐感训练。让学生知道,即使在最短的声音练习里,也有着富于内心的情感表现,要做到对声音强弱明暗的控制,充分体验不同色彩的声音与情感表现的关系。所以,通过发声练习,让学生们充分领悟具有丰富情感表达的声音,才是声乐学习的最终目的。在此次比赛中,不少选手一味唱声音,无音乐表现,情感与声音脱节,味同嚼蜡,这都是重技轻艺造成的!中国的《唱论》中,历来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声音是为表现音乐而服务的。因此,声音是载体,情感为灵魂。正确的声音概念,是建立在情感抒发下的一切声音表达!
二、风格把握
作品风格是指作品文化思想层面的一种精神形象的抽象表达,通常通过具象作品中的音乐装饰音或特殊的音乐动机,来表达鲜明的音乐个性。所以说,风格是作品的灵魂,是文化表达鲜活的精神载体。譬如,蒙古族民歌高亢悠远的长调,西部民歌中苍凉呐喊、悲情的音调,西南地区“线描式”平缓起伏的曲调等等,无不代表着各地民歌浓郁的风格特点。风格中折射出各地域文化中的核心因素!唱法的多样化均由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所决定,如威尔第歌剧的戏剧性,声音对比强度大,需要强有力的声音张力来得以体现,若用威尔第歌剧作品的演唱方法去阐释莫扎特,那么就会破坏莫扎特歌剧亲切、优雅、宁静的艺术风格。所以,演绎作品的风格,要做好演唱的案头工作,详细做好文本研究工作,找准风格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作品风格的多样化决定着唱法风格的多样化。甚至可以这样说,风格本身就是一种唱法。比如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歌,唱法各异,个性鲜明突出,呈现着多彩的鲜明个性。风格还体现在歌者的嗓音类型中,抒情性嗓音应选择抒情性风格的作品,这样才能彰显其抒情性的演唱风格。切不可人云亦云,你唱威尔第,我也不甘心,其结果背离了自身嗓音的特点,从而过量地用嗓,高音困难,显得力不从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各种音色、音量及强弱对比控制等基本功训练,建立丰富的声音“音色库”,以应对多种风格作品所需要的声音及个性化色彩。要坚决杜绝用一种音色表现多种风格的做法。笔者发现,目前演唱民族作品的女生太过于追求声音的甜、脆、亮,从而造成了声音表现的单调、贫乏,音乐表现空洞、缺少生动性。试想,用一种音色能够表达歌曲丰富的情感内涵吗?所以,民歌唱法的学生应避免单一声音“同质化”抑或“多孔一面”的问题。无论中外作品,只有把握了作品的风格特点,才能决定用什么色彩的声音去完整地、正确地表达作品。也就是说,你掌握了风格,就把握了作品的灵魂!所以,笔者历来主张,在学习时,可以广涉各类风格作品,取长补短,为我所用;表演时,要扬长避短,充分展示个性!
三、关于男高音训练
男高音难在高音,这已是世界性的一个话题了。所以,解决了高音问题,也就解决了男高音歌唱的主要问题。男高音训练必须明确两个问题:其一是男高音的高音一定是真假声混合而成的(有人称轻机能与重机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二,男高音的高音训练是一种机能训练,它是通过科学合理的量化和力量训练而获得的一种发声能力。明确了以上两个问题,就可以进入科学的实践和训练阶段了。笔者认为,在训练时,应该让学生选用“e”或“i”元音从高向低地进行练声。高音可以先用假声引入(结实的假声,从小字二组g2开始逐步向上递进),用下行音阶演唱,比如“”。先轻声唱、后逐步放大声唱;轻声是用假声唱,并把假唱结实,有明亮度;然后逐步引入真声进来,直到混合声无痕迹,声音通松明亮,嗓子无负担,假中有真,真中有假,这样既可以解决高声区真假混合声问题,又容易找到高声区的声音感受。这种状态唱出的高音,具有圆润、有光泽和金属感,并具有穿透力的特质。练习时,自然打开喉咙,脖子周围肌肉放松,气息下沉并保持,高音起点高,意识上方向要稍往头的后上方倾斜牵引。千万注意,要先轻声唱,待通畅自然之后再逐渐放声唱。如果开始就使用上行音阶演唱,那么容易出现真假声打架或破音现象。同时,随着音高的递进,学生容易产生高音恐惧心理,害怕唱高音,挫伤高音演唱的积极性和信心。所以,从高往低唱可大大缓解学生紧张恐“高”的心理,在自然轻松的情绪中,会不知不觉地找到唱高音的办法。待“e”元音的高音唱稳之后,下一步可进行元音迁移转换练习:即在一个音高上,实行元音平滑转换,如“ea”,“eo”,“eu”,“ei”等等,这样可以使各元音保持音色的相对统一,同时也能使高声区元音转换方便,高音歌唱状态稳定。无论哪种类型的男高音,其高音训练的原理都一样,只是有时要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调整真假声的成分与比例。有了高音混合声体验,再加之长时间的长效机能训练,并结合歌曲片段、难点进行衔接练习,那么,男高音的高音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四、艺术实践
篇5
关键词:声乐教学的改革;艺术实践;教学内容;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54-01
一、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声乐歌唱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声乐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也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声乐课一般是贯穿始终的。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歌唱发声呼吸训练,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使学生具备演唱中外艺术歌曲,歌剧选曲及创作歌曲的能力。从而在将来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能声情并茂的范唱使学生体验到歌唱艺术的美。作为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课上不能范唱是难以胜任教学工作的。所以,今天的高师的声乐教学需要改革,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高师声乐教学的特点。
二、改革实施方案
1.声乐艺术实践的改革。没有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完整的声乐教学。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提高,课堂教学是艺术实践的基础和前提。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声乐的艺术表现是依靠大量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而艺术实践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的理论与技巧的体现。通过艺术实践补充音乐理论掌握的不足,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得到发展和进步。因此说,艺术实践是高师声乐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改革。可以采用学期汇报或月汇报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独自上台演唱,并相互探讨长处或不足,在请多位声乐教师加以点评、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唱法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识别他人演唱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加深歌唱的正确与否的理解并引起重视。
2.声乐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使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能胜任中小学的歌唱教学及声乐第二课堂的辅导工作,高师的声乐教学应在原有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缺少理论指导的教学总是盲目的。在我们现今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往往声乐技巧课及教法课都比较看重,但却忽略了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在这方面应加以改革,应运用系统而又科学的声乐理论知识指导演唱,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培养人的人”。例如:“歌唱的咬字吐字”,如何把汉字中的子音、母音唱准,四呼、五音、归韵、调位系统的学会运用,并结合歌唱,更准确的得以表达。又如,还要了解“从古典声乐论著中看民族唱法的特点”等历史理论,为学习继承民族声乐文化起到重要作用。更应该学习美声唱法的科学理论,并将其与民族声乐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再如,“艺术嗓音的划分与鉴定”,“变声期的嗓音训练和保护”,学会“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声乐活动的训练与辅导” 。还应增加“中外名家名曲赏析”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中外著名歌唱家的演唱方法、演唱风格和声乐作品等等,都是现今高师声乐教学应该具备的知识。
3.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个别课:讲述技术范围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分别安排不同声部、不同程度、不同问题的学生上课。学生观摩教师教学,了解不同声部的教学个性,触类旁通,同时广泛接触各声部作品。小组课:适当的小组集体发声训练。按声部作集体发声训练,从共性规律指明发声技法的步骤、方法,使学生获得自信和激发歌唱热情。重唱与表演唱、小型合唱练习,扩展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艺术品味,获得合作技能。在小组中指导高年级学生给低年级学生上课,学生由被动地位变为主导地位,培养学生对声乐的探索精神、应变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大课:以中外声乐发展史为主线,以不同风格的大量声乐作品为基本教学内容,以艺术性、科学性、广博性、实用性、系统性为宗旨,注重中外音乐的互补性。同时配以相应的声乐史学、声乐美学、声乐心理学、声乐生理学、声乐医学的内容和师范教育知识,形成规范声乐综合性理论课程体系。
改革声乐教学方法,改单一的个别课教学方法为个别课、小组课、大班课三位一体、相互补充的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声乐教学体系,使学生不仅要掌握声乐艺术规律,而更重要的是掌握声乐教学规律,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个别课侧重专业素质的教学,小组课侧重教学素质的教学,大课强调声乐综合素质的教学,完善声乐教学体系的知识结构。
4.师生配置的改革。在师生配置上实行双向选择。即学生可以自主自愿地选择自己认可的专业教师,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嗓音条件选择学生。双选对学生尤其是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第一双选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开创良好的工作作风新局面。第二双选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坚定学生学习声乐的自信心,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第三双选可以增强声乐课教师的危机意识,加快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如何提高高师声乐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在声乐教学这门课程上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将对进一步提高音乐教育的艺术水平、科学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推动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使教学工作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也更加符合21世纪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需求,并以更高的标准积极顺应音乐教育改革和自身发展的总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篇6
关键词:声乐;教学;改革
一、声乐课程教学现状
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施行扩大招生以来,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学生迅速增加。随着招生院校的增多和招生人数的扩展,招生数量与教学质量,招生数量与课程体系,新旧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的发生,这些矛盾直接冲击着高校传统的精英化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与方法。另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有所变化,更加注重人才的实用性。这些情况使得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环境,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作为音乐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声乐教育改革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依据声乐教学实际,从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观念和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谈谈声乐教学改革的措施。
二、声乐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搞好声乐课程教学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1.明确教学目标。高师声乐教学法是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门重要专业理论课,是对学生声乐学习中的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表演技能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课。它是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声乐教学理论课。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声乐教学又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仅要有自己“唱”的能力,还要有“教”的能力。而声乐教学法就是解决教师该如何教的问题,因此,声乐教学法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
2.转变教学观念。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声乐教学的定位问题,教育工作者认为,在新世纪,我们必须明确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优秀的音乐师资人才,而不是专业的音乐表演人员。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要区别于音乐表演专业,以师范类为主,这是准确定位的要求。我们应该以师范教育为主,正确定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多进行师范基本功的培养,如讲课能力、示范能力、教育教学法等,同时兼顾表演教育,因为表演并不是演员的专利。它同时也应该是音乐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兼顾基本功培养,通过系统的声音训练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科学的呼吸、发声方法以及歌唱技能技巧,这一过程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进行示范性表演。
3.改革教学模式。“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它确实能较充沛地使教员集中精神,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扩大、深化和细化教学内容。小组课、团体课带有更多普及性,可较好的处置声乐学习中许多具有普遍性的知识和实际。在高师声乐教学革新中,采取小组课、团体课、一般课相结合的方法,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组合,各教学形式扬长避短,相反相成才不失为一条明智、可行的教学革新之路。
(1)声乐理论集体大课教学模式。声乐理论集体大课一般由20名以上的学生在一起接受一名教师教育的授课形式,一般安排一个年级(同专业)的学生同时上课,并由讲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主要是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人声发声器官构造,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声乐学习中必须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以及相关的人体生理学知识,形成科学、正确的声音概念,从而指导学生的演唱实践,提高演唱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中级以上程度的中外声乐作品,同时逐步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以胜任中小学以及各层次声乐教学的工作。
(2)声乐小组实践课教学模式。现代声乐教学理论要求下的声乐小组实践课,要求小组成员应主要由同一年级或同一专业的学生组成(一般5~8人),教师统一讲授基本要求,布置作业,然后一起听、唱、评价。小组课的教学,主要解决同一小组的学生演唱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统一传授歌曲演唱的知识,以利于同一程度的学生取长补短、展开竞争。小组课的教学任务应当由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选择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小组的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学习一段时间后(一般在期中、期末)及时调整,根据学生嗓音条件和程度重新调整班组。
(3)声乐个别课教学模式。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声乐个别课授课形式,至今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个别课的教学更加细致深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纠正、解决问题,使其在演唱技术和作品表现力两个层面都得以提高。主要是针对有一定的声音条件,基本功扎实,演唱水平较高的学生。个别课教学一般由高职称教师或是教学效果较好的优秀讲师专门进行辅导、讲授。
篇7
关键词:声乐教学;高等师范;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需求越来越多,音乐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可以使人愉悦,陶冶情操,所以为了提供更优质的音乐给公众,就需要从音乐教育的基础出发,做好音乐教学,而高等师范学校肩负着音乐教育的基础教育,随着教育的改革,人们对于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设定、教学模式以及教育的创新等方面均改变,本文针对于改革后高师声乐教育进行分析,其总结如下。
一、目前高师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技能训练,学好理论知识以及提高演唱功力,但是由于目前声乐教学中大多数重视演唱能力,而对于一些音乐专业知识了解少之又少,长此以往下去会让学生盲目的唱歌,而对于音乐知识了解甚少,影响其长期发展[1]。另外就是一些院校针对于音乐学生的考核基本上也都是考核其唱功如何,对专业的理论知识考核少之又少,这也是造后期学生缺乏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无法称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因为不可能当教师仅仅需要唱功就可以了,必须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歌唱能力才可以教书育人,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人才。
二、针对目前音乐教学改革的意见
教学改革的进行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学改革的进行对于告示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直接影响基础教学课改革,所以针对于目前告示音乐教学的状况主要提出以下点:
(一)对于高师音乐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可有效促进教学的改革
由于高师音乐教学与专业的音乐艺术学院教学有所差别,高等师范学院的音乐教学是为了培养出更好的合格的音乐教师,而音乐艺术学院不然,所以对于教育个改革中,需要对高等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课程进行重新的设置。只要明白了高师培养的具体对象和其本质特性,也就可以更好的进行教学改革。所以高师音乐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会唱,更应该让他们清楚自己毕业上岗以后如何去引导别人进行歌唱。但是就目前的高师音乐课程基本上都是从专业音乐学院生搬硬套过来的,使得学生在课程中重技巧轻理论,对于音乐专业知识不清楚,导师了只会唱不会教。所以音乐改革必须让学生在掌握声乐的技能以外,注重掌握音乐课程所需要的基本功,包括讲课、说课以及唱歌的能力,在对于高师的音乐课程设置上,既要进行专业的理论教学还要围绕声乐综合学科、交叉学科,将声乐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才可以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2]。
(二)科学编写声乐教材可有效的促进声乐教学的改革
声乐教学作为声乐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对于学生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对声乐教材选择时,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心理、学生的嗓音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等,教材的难易度以及先后顺序,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针对于目前告示声乐教学的模式基本上都是采取“一对一”进行教学,其特点是对于学生技能的锻炼较多,而理论知识较轻,并且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学生之间缺少学习以及交流的机会,学生较为被动。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高等师范学院的招生也在不断的扩大,学生一对一的学习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所以就需要对于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而如何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教学其一就是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以及音乐素养有所差别,所以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二是采取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进行大课与分组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一是可以让学生可以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分组进行授课,更具有针对性。三是以课堂互动的模式启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一般的教学中都是以教师授课为主导,学生处以被动学习的状态,所以可以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分为,使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从而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效率。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质量
随着信息时代的带来,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教学改革中氛围,比如一些图片的展示,录音录像等,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教师通过课程的设定,借助多媒体技术,整合教学资源,促进声乐教学的质量。
(五)参加课外艺术实践活动,提高演唱能力
告示声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校内学好专业知识,更需要合理的安排课外实践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课外的实践活动,得到提炼,达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艺术实践是高等学院声乐教学的一大重要课程,学生可以通过音乐实践所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中声乐理论和技巧的缺陷,有效的提高了其演唱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结语
随着改革的进行,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变化,我们根据目前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以及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可以为告示声乐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同时也为培养优秀的师资人才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付小芬.关于高师声乐教学适应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的思考[J].歌海,2009,01:106-107.
[2]刘娜.关于声乐教学改革中实践教育观念的一点思考[J].大舞台,2009,05:67+78.
篇8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练声
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扩招,师生比例矛盾进一步加剧。就高师声乐教学来说,怎样更有效抓住声乐课堂教学的学科特殊性成为教学工作的重要问题。毋庸置疑,基础的发声训练是一项系统的训练过程,它包含有丰富的实际内涵。这一环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稳定的歌唱意识,增强歌唱发声的技能,提高音乐素养等,它决定了声乐教学总体目标的切实实现,特别是对初级水平的学生更是如此。做好基础发声训练是声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无论课时的减少还是授课形式的调整,一个必须加强的认识依然是重视基础发声训练。在目前的声乐教学这一领域中,专门针对“练声”的理论研究还不够丰富和系统;应有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可适用练声曲教材建设还相对匮乏等,因此需要我们更多的在此方面加以研究和实践。
一、练声的实际意义
在高师的声乐教学中,无论是以声乐为“主项”还是“副项”的学生,声乐都是他们必须学习的内容,作为未来的教师不光要学会唱歌还要学会教授别人唱歌,“一专”与“多能”是并重的。对于声乐主项的学生来说,这个“一专”是要求必须名副其实的“专”,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地进行科学的发声训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为常用和有效的基本手段,它贯穿着声乐学习的整个过程。许多学生甚至包括有些老师在演唱中表现出的毛病、不足等也大多是初学声乐时留下的,属于基本功训练的问题居多。可见,科学的练声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声乐学习是否顺利发展的关键,科学的练声不仅是改善音质 、扩展音域、调节共鸣、丰富音色、提高发声器官的工作机能的手段,也是培养音乐综合素养、提高声乐表演能力的基本前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练声的基本内容
练声是歌唱发声的一种综合性基本技能训练,它贯穿于每一个声乐学习者学习和演唱的全过程,科学的练声能为学生的歌唱成长的不竭动力。反之,则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声乐教学中的练声做深地的研究,以便提高认识,抓住练声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不断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
(一)练呼吸
呼吸是发声的动力基础与支持,没有良好的呼吸就没有良好的歌唱,“善歌 者,必先调其气”,这是先人在歌唱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呼吸是歌唱的基本动力源泉,只有在掌握了正确呼吸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得到科学的歌唱发声方法。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直接影响到唱者气息的运用与控制、影响到歌唱共鸣腔体的调节及歌唱的总体效果。
一般说来,歌唱的呼吸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即“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联合呼吸”。其中,“胸腹式联合呼吸”取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之长,既避免了胸、颈的紧张,又能使声音获得良好的灵活性,这是近代中外声乐界公认并普遍采用的呼吸方法。因此,在实际声乐教学中,应该多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忽视这方面的训练,注重作品的处理占据了他们大量的实践和精力,结果收效并不一定十分理想。用科学的呼吸方法指导发声实践这是声乐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这更需要老师的正确指导。笔者觉得对于低年级的适当的做些专门的或专项性的呼吸训练师可以做到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的耐心和毅力。
(二)铸造歌唱“乐器”
把人的嗓子“铸造”成歌唱的“乐器”是人们进行艺术歌唱的第一条件。人的声音是最富有创造性和最为美妙的,但是,人的声音要想美妙动听,就必须对嗓音进行科学、严格的训练。人的发声器官是与生俱来的,它不能改变也不能更换,但是它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上加以雕琢和铸造。可以说,铸造和演奏好这件“乐器”,就是歌唱发声的全部内容。
首先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中声区。对于学生来说,中声区是他们最方便、最本真、最美好的声音。在良好的中声区的基础声,再逐步朝低声区和高声区发展,并通过不断的训练与雕琢,达到使中、高、低声区取得统一的发声目标,当整个声区在状态、音色、表现力等方面取得统一之后,一个良好的歌唱“乐器”也就基本得到了。在这一阶段或过程中,老师的耳朵要成为最可靠的鉴别系统,掌握科学的训练科学和方法成为最为重要的打造工具,还要进一步地明确教师的“权威”地位,在长期的科学的训练原则下,坚持发掘学生的声音本原和特质。
(三)练“语言”
练“语言”主要是在练声过程中对学生咬字与吐字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这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学者来说,准确理解、把握歌唱的“语言”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难题,尤其是为了用原文演唱作品时,学生还必须能够掌握多种语言(如: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方言等。因此,对歌词进行准确传达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和训练的过程,甚至始终伴随着歌唱生涯的全过程。
在练声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从准确母语发音开始,选择或编撰不同难度水平的音程、节奏、旋律等,有针对性、专门性地结合不同的母音、子音等组成适合的练声曲是进行歌唱语言训练的基础,那些把练声当作声带机能训练或只单纯强调个别母音的训练等都是十分片面的认识。只有准确的语言表达才能谈得上完美的歌唱,但是,这样歌唱时的“语言”不同于普通的日常会话语言,是音乐化了的,是艺术化了的,要在长期的练声的过程中习得。这里很想建议有关部门、领导能多多关注有关声乐练声曲的研究和整理、出版工作,这将大大有利于高师声乐教学科学有效的进行。余笃刚著《声乐语音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8)和郑茂平著《声乐语音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4)是两本很有价值的论著,值得广大声乐老师和学习者细读。
(四)练乐感
学生的乐感、音准、节奏等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具有良好音乐感觉能够提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对音乐情感的变化的敏锐的感受力以及音乐的神气的表现力。在练声中,学生往往意识不到乐感的重要性,要从练声过程中就开始及时加以引导和培养,否则将对以后的歌唱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人的音乐感觉有天生的一面,是也有后天塑造的可能。随着音乐基本功的增强,文化艺术素质提高,乐感是能逐渐培养起来的。在练声过程中,不但要要求学生唱准每一个音,还要要求学生唱准每一个节奏等。要在长期的声音训练中,将机械的音型节奏内化成 “内心节奏”。这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一双十分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和辨别能力,能及时、敏锐的听辨学生在发声过程中的问题,这些能力来源于教师深厚的专业基本功和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同时也要求教师要深刻意识到此项训练过程的高难度性、长期性,要做到有耐心,循循善诱,和学生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互动,切忌“恨铁不成钢”甚至动怒而破坏了师生的感情和和谐教学环境、秩序等。
三、练声中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首先,练声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不仅要有具体的训练计划,还要有长远的目标规划。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必须科学地实施,老师要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较为完整的练声计划或步骤,科学地安排具体的练习内容。
第二,练声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练习过程,要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把训练活动做得生动、有趣。要提高学生对与练声意义的认识,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培养声乐学习的良好意志品质,同时,教学方法要灵活,内容要科学,做到适时、适量,适度,且不可冲动、冒进。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练声与歌唱的关系。虽然练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歌唱,也不能完全涵盖歌唱的全部内容,但它却是艺术歌唱的基础。练声和歌唱不能是孤立的更不是矛盾的,练声要更好地为歌唱服务,就必须和歌唱实现完美的结合或融合,注意克服为“声音”而练声的认识和做法,真正做到为“歌唱”而练声。
总之,科学的练声是声乐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我们应该足够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
[1]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 ].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韩勋国.声乐艺术基础[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教学模式;小组课;改革
一、高师声乐教学应注重“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
早期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沿用了音乐专业院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基本上采用的是“一对一”的个别课模式,侧重于学生专业技能、技巧方面的培养,针对性强,因材施教的特点强,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技巧演唱声乐作品。但是高师声乐课程的培养目标与音乐专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有明显区别的,高师培养的是传道授业的教师,而音乐专业院校培养的是舞台上的专业歌唱演员,如此继承是无法达到高师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应该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突出“师范”,让学生“教”、“唱”皆有。要做到这点,首先应该注重学生的声乐基础理论的学习,理论的学习通常都较为枯燥乏味,但对歌唱技巧以及以后的教学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帮助。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歌唱技巧,同时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声乐课程来说,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引,如果理论知识匮乏,就不能对实际问题做到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其次,应该重视中声区声音的训练。在声乐的学习中,存在一种“非大作品不唱”、“非高音不练”的奇怪现象,一些学生认为音唱得越高越有水平,根本没有顾及到中声区的位置,这样是相当不可取的,也是错误的。声乐教学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夯实中声区训练基础,再向高、低两声区发展。同时,高师培养的学生今后大部分面对的大部分是处于童声期和变声期的中小学生,做好中声区的训练就相当必要了。
二、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1.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高师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要求达到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水平,胜任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应该侧重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掌握基本的歌唱方法和必要的声乐基础知识固然很重要,了解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培养发现、分析、解决声乐训练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才是该专业学生真正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2.重视欣赏能力的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作为高师院校的学生必须要有正确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情感。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把审美、情感教育融入在整个声乐教学之中。可以通过观摩演唱,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思考、多分析,以培养他们对歌声、音乐感觉、演唱情感等方面的欣赏能力,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三、高师声乐教学可以采用个别课与小组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采用“一对一”的个别课能充分体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指导相对到位,对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巧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对于培养学生侧重于“教”的高师院校来说,首先无法在课时上满足“一对一”的个别课的要求,因为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师资力量并没有实现同步增长,所以在师资上也无法完全匹配。由一个教师给一组学生授课的教学模式——小组课在高师声乐中逐渐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声乐小组课是一种适合高师声乐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将学生按照声种、声部、性别、程度分成2到3人为一组的教学小组进行授课。对于教师来讲,这是一种“一对多”的授课模式,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听辨歌唱声音,同时还能在教学中既可以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又可以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还可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学习如何解决出现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了解不同声部的教学特点,接触和熟悉更多的声乐作品。因此,这一教学方式不仅是“一对一”的个别课教学模式的补充,更是现代声乐教育在方法、思想上的一个突破。声乐小组课教学侧重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既教会学生如何歌唱,又使学生学会如何教别人唱歌。小组课的优点体现在:1.能够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同时调动教师授课的能动性;2.有利于促进学生歌唱与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声乐小组课的产生顺应了时下高师声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势与发展的需要,是声乐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新突破。但不能一味提倡高师声乐教学走小组课的教学模式,声乐教学向来就是注重个体发展的教学活动,个别课应当在整个声乐教学过程中保留,让学生的技能得到真正提高,经过一个阶段个别课的学习,再实施一个小组课,更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学习目的。
综上所述,小组课教学模式的出现虽然解决了高师声乐课程发展的一些问题,顺应了时下高师声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势与发展的需要,是声乐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新突破,但仍然面临着许多质疑与挑战,尽管个别课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退出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舞台,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存在于高师声乐教学中,个别课与小组课相结合的声乐教学模式已逐渐被多数高师院校认可,逐渐成为声乐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但它的发展和完善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
篇10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183-01
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为当地音乐教育发展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为目标,是当地音乐教师孵化器,声乐教学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地方高师声乐教学要培养具有一定演唱能力、教学能力、审美能力和良好音乐修养的、一专多能的新型音乐教育人才。
一、高师声乐教学中出现的误区
(一)误区一“重技能,轻理论、轻作品、轻文化”的教学过程。由于高等音乐教育扩招,地方高师招收的学生在演唱水平和文化修养两方面并不理想。因声乐水平较低,声乐课演变成单一的发声练习课。因而轻视了作品教学和相关的文化渗透,造成学生在声乐发声技能上虽有提高,但其音乐审美、音乐修养等综合能力等没有得到相应提升,造成他们对作品的把握能力、表现能力明显不足。
(二)误区之二“按性别、按声部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声乐课是一门授课形式特殊、对象特殊、内容特殊的课程。具有口传心授、因材施教特点,教师挑选学生,学生选择老师。由于人们对声乐教学认识不全面,便认为:1.男教师应该教男学生,女教师教应该女学生;2.低声部的教师应教低声部学生,高声部教师应教高声部学生等。准确地讲,教师传授的是科学的发声方法,而不是单纯模仿某种声音。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教授,培养出了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杨晓勇等。
(三)误区之三“画地为牢,故步自封”的学习心态。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曾说过:“科学的方法只有一个”。我们通过掌握这一科学的发声方法――“意大利唱法”,表现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声乐作品。准确地讲,发声方法是相同的,而作品的风格表现是不同的。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声音适合“民族唱法”,常挑选自认为会教“民族唱法”的教师,只唱民族声乐作品;有的则认为自己声音适合学习“美声唱法”,选择自认为会教“美声唱法”的教师,以唱国外原文的声乐作品为荣。具有这两种思维的人,他们已把自己的视野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学习空间内。这种“画地为牢,故步自封”做法是不可取的。在声乐学习上,我们要具有全面、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学习态度,要始终坚持:凡是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我们就应毫无偏见的接纳、学习与传承。
二、高师声乐教学的改进策略
要转变以上这些思想认知,就必须加强文化与专业领域的学习,不断拓展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和专业素养,为声乐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一)加强声乐相关文化学习,丰富文化底蕴。文化学习是音乐教育专业提升的倍增器,没有文化支撑,声乐学习便不会有大的提升空间。一个人文化水平越高,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水平就越高,理解能力就越强。提升文化底蕴的有效途径是文学知识的学习。另外,声乐相关文化包括声乐作品的背景资料、声乐理论、文艺理论等。学习这些与声乐相关的文化对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大有裨益。
(二)强化声乐理论教学,消除声乐学习误区。练声教学要以声乐理论为指导,不断践行和丰富声乐基本理论;练声教学以完成声乐作品为目,是表现声乐作品的主要手段,发声技能只有在表现声乐作品的艺术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完善。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中外声乐发展史课和声乐教学法这一类课程。全面阐述声乐教学中个性与共性、教与学、发声训练与表现作品的相互关系,为声乐教学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三)注重综合能力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综合型音乐教学人才,高师声乐教学除提高学生演唱能力外,还必须加强学生的教学能力、艺术实践能力、分析处理作品等能力。首先,高师声乐专业生在声乐学习上,不仅要学会怎么唱,更主要的是要学会怎么去教别人唱。教师在教学时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教师在为单个学生上课指导时,可组织其他学生观摩教学,掌握教学方法。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对低年级进行声乐教学,以锻炼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声乐艺术实践能力获得仅靠课堂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通过舞台实践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参加声乐比赛、演出、或举办专场音乐会为学生创造舞台锻炼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表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分析、处理作品的能力。在声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声乐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歌词内容,曲式结构、风格特点、音色、强弱、速度、情绪,调式调性、伴奏织体等进行全面了解。要有意识地安排不同国家、地域、民族的声乐作品,开拓学习视野、积累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和处理作品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