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业范文

时间:2023-04-04 16:3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贸流通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贸流通业

篇1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民间借贷 项目融资 客户链

引言

所谓“商贸流通业”是指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仓储业、交通运输业等。商贸流通业及商品市场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是工农、城乡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反映。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围绕市场需求组织产品生产,作为联结生产与消费的商贸流通业,具有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改善民生、繁荣城市的重要作用,是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扩大内需确定为长期战略目标,扩大内需离不开商贸流通业的功能。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的现代流通格局正逐步形成,商贸流通已从传统的实物流通逐步发展为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相融合的全要素、全过程流通,成为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再生产的起点和归宿点。

商贸流通业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经营模式不断创新,离不开庞大资金作保障,而融资难,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商贸流通业融资模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浙江商贸流通业融资现状

近几年浙江省商贸流通业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增长过慢,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缺口,出现银行与企业的资金供需处于“两难”困境、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融资担保牵连优质企业等现状。

(一)企业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现状

1.全省总体情况。近几年浙江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有所增长,但商贸流通业获得的银行信贷资金却没有成比例增长。浙江省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网站金融数据显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呈逐年递增趋势,但同期增长的幅度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其趋势如图1所示。另据中国银监会网上报道:2011年,浙江各类新增贷款中,77%投向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同比高出17.7个百分点。从以上两类数据对比分析,浙江省金融机构贷款虽有增长,但是投放于商贸流通业的资金并没有成比例增长。

2.个别地市情况。从近几年浙江省嘉兴市的商贸流通业各行业获得银行贷款数据来看,嘉兴金融机构针对嘉兴商贸流通业的贷款总额有所增长,其中2010年金融机构向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提供的贷款增长幅度超过60%以上,2011年增长幅度相对较小,但在2009至2011年期间,嘉兴金融机构向商贸流通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提供的贷款总额没什么变化,2011年出现了略微的负增长;2009至2011年嘉兴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贷款合计占全市贷款总额的比重在11%-12%之间波动。

3.被调查企业资金来源简单、融资方式单一、大部分企业有资金缺口。根据课题组成员向浙江省内的一些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仓储业、交通运输业等企业调查回收的问卷及走访来看,企业融资渠道多数来自银行信贷资金、企业自留资金;融资方式一般采取吸收直接投资、银行借款、商业信用为主,少数企业会选择发行股票、融资租赁来解决资金问题;67%的被调查单位有资金缺口,向银行申请贷款未能得到解决。

4.银行与企业的资金供需出现“两难”困境,即银行贷不出、企业贷不到的矛盾现象。2012年上半年经济增速回落,银行与企业身处 “两难”境地,银行称信贷需求萎缩,而企业普遍抱怨融资难。浙商银行2012年一季度约70%的新增贷款是省外贷款,截至2012年6月末,该行单户贷款余额500万元及以下小企业贷款余额为395.88亿元,同比增幅13.75%,而2011年则为52.84%。

5.银行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2011年10月以前,浙江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极低,堪与全球一流银行相媲美,但自2011年10月起,部分银行不良贷款率就开始上升,据省金融办相关人员透露:2012年初全省银行业不良率约为0.93%,至2012年7月大约上升了0.5个百分点。

(二)民间借贷普遍但纠纷递增

浙江中小企业多、民间资本雄厚、民间借贷相对活跃,越来越多的企业介入民间借贷,从制造业到商贸流通业,从金融业到物流业,都纷纷参与,已经从熟人之间交易逐渐演变为陌生人之间的合同关系和经营性借贷的融资。大部分企业将借贷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但也有一些地方的企业和个人专门从事“以钱炒钱、赚取利差”的资金生意。但由于利率高、不规范等现象,为此纠纷不断出现,发生了不少老板逃跑、跳楼事件。2011年浙江省法院受理的民间借贷案件数量约占全国的15%。

(三)融资担保普遍但风险显现

担保是指法律为确保特定的债权人实现债权,以债务人或第三人的信用或者特定财产来督促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制度。银行为了减少融资风险,一般要求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需请第三方作为担保。据浙江一名国有银行高管介绍,在国家货币政策时松时紧形势下,银行结合自身业务与中小企业融资特性而推广一种“互保”(相互为对方保证贷款)、“联保”(三家或三家以上企业组成担保联合体,为其中任何一家的贷款承担连带责任)模式。由于浙江是民营大省,为了解决自有资金不足,这种模式更加普及,约占企业总融资比例的60%至70%。2012年7月,杭州地区有600家知名民营企业向浙江省政府紧急求助,恳请政府帮助它们渡过因银行催贷、抽贷而面临的难关。据悉,事件是因各大银行对浙江民企集中催收贷款所引发。7月份是银行还贷期限较为集中的时点,催贷的压力沿着浙江民企之间庞大的联保互保网络蔓延,引发了大面积的企业资金链危机。例如,一家资产上5000万的企业,至少有3家以上的担保企业,多的甚至超过10家。这是继2011年温州的民间高利贷危机爆发以来,浙江民营企业遭遇的又一波资金链风暴。

当前融资问题原因剖析

从浙江融资主要存在的问题来看,其主要原因有:银行与企业各自利益为重,没有深层次合作;政府或行业监管缺失;相关法律不完善等。

(一)银行与企业目标不一且缺乏深层次合作

银行追求风险小、信用调查成本低、收益高的放贷目标。而在当前融资渠道和方式比较单一的情况下,能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是企业的融资目标。银企双方没有利益共同点,也就不可能有深层次合作,才会出现当前银行贷不出,企业贷不到的“两难”境地。

(二)政府或行业监管缺失

自2003年以来,国家逐步放开了民间小额信贷的限制,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民间信贷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现在许多经济开放城市,民间借贷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活跃地方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政府或行业监管,民间借贷而产生的纠纷也随同增长。同样国内外的实践证明,融资担保也是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但也由于监管缺失,造成危机不断。究其原因是我国金融监管实行的是分业监管模式,银监会统一监管全国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大型融资担保公司;证监会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管;保监会统一监管全国保险市场;而典当行、拍卖行、担保公司的监管是地方工商局,小额信贷公司的监管是地方政府金融办,这些则游离于金融监管系统之外。

(三)相关法律不完善

最早的民间借贷是基于熟人关系,是一种“人格”约束机制,资金用途主要以消费和小本商业经营为主。现在的民间借贷是资金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变为“传销”模式,是中小型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这些转变导致传统“人格”约束机制失效,虽然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为民间借贷的合法存在与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和制度环境,但目前我国法律体系中没有“民间借贷”这一概念,适应新形势的法律却近乎空白。例如,没有放贷人相关条例。

浙江商贸流通企业财务特点

(一)经营周期短且存货流转快

经营周期是指公司购得产品或服务,然后直接或加工后出售给顾客,如此反复的过程。批发和零售、餐饮业经营周期是从购进商品到销售商品整个时期,仓储、交通运输业的经营周期取决于客户需求。如仓储业从接受仓储货物到出库时间,交通运输业取决于客户要求运输的距离,整个商贸流通业相对来说,其经营周期要短,存货流转要快。如以嘉兴2008年经济普查数据为例,批发、零售业的存货周转率为17.66次/年,住宿、餐饮业存货周转率为15.01次/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存货周转率为8.17次/年,而同时期工业的存货周转率为6.57次/年。

(二)盈利空间较大

流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桥梁和纽带,是生产与生产、生产与消费者的中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决定生产,决定整个经济运行过程,消费需求是社会再生产周而复始的起点。因此,商贸流通业已由社会再生产的末端产业变为先导产业,成为引导生产、消费和经济运行的先导性力量,有一定的话语权,相比工业产业这类中间产业来说,商贸流通业具有较大的盈利空间。如以嘉兴2008年经济普查数据为例,批发、零售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达21.4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达15.37%,而工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才9.20%。

商贸流通业融资模式选择

在当前普遍存在融资难的形势下,不同行业需根据自身特征对传统的融资方式(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留存收益、银行借款、融资租赁、商业信用)进行创新。以下根据商贸流通业的特点,分别从商贸流通业与金融机构、客户、行业及政府等协同创新方式来选择相应的融资模式。

(一)与金融机构协同创新的融资模式

目前企业需要从外筹集的负债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但现在银行与企业却出现了资金供需“两难”境地,通过融资实现银行和企业双赢是突破“两难”困境唯一出路。

1.仿效日本的“主银行”制。主银行是指对某企业来说,在资金筹措和运用等方面容量最大的银行,并拥有与企业持股、人员派遣等综合性、长期性、固定性的交易关系,从而对企业经营活动发挥着相当程度的主导作用。主银行制的实行,使企业与银行的长期持续经营成为可能,银行与企业的长期稳定得到保证,促进了主银行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在我国,银行的利润来源有存贷款利息差、中间业务收入、同行拆借、承兑汇票贴现利息收入、信用证、托管业务、买卖黄金和期货、业务等,但目前其利润主要来源是存贷利息差。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企业所需资金除了自有以外,也主要是通过银行来筹集。因此,银行与企业之间更应该形成一种良好的共生关系,企业与其提供最多资金的银行结成固定的交易关系,如形成相互持股或投资、授信业务合作、企业资金结算及存贷托管、信息对称等银企合作关系。

2.基于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优势与银行制定不同的资金信贷方案。第一,基于购销合同的资金信贷方案。商贸流通业经营周期短、存货流转快,如果流动资金不足,可以以交易的合同、订单作为抵押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双方都没什么风险,这种形式可称为基于购销合同的特定贷款。

第二,根据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确定不同还款方式的资金信贷方案。过去,银行往往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静态指标作为是否放贷的主要评估指标,现在企业未来现金流也可以成为银行放贷的重要考核指标。商贸流通业企业相比工业企业,其现金流动更加频繁,项目一旦建成,在一定时期内后期投入也不多,即意味着现金流出较少,现金的净流量也更多。商贸流通企业可以与银行就其某个项目现金流量制定相应的还款时间计划,促使双方信贷合作成功。

第三,以高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收益部分双方共享确定资金信贷方案。根据商贸流通业某些行业净资产收益率较高的特点,以其高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部分,企业与银行达到一定的分成比例,来确定企业与银行的信贷资金方案。

第四,基于抵押的多样性资金信贷方案。在我国,一般将企业的不动产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条件,但在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则对抵押采取了灵活方式,除不动产以外,还包括流动资产、个人财产和经营设备等。以动产抵押时,银行只与借款人签订抵押协议,而不实际占有抵押品。我国可以学习国外这些好的经验,如利用企业的应收账款、订单、股权、无形资产等质押融资。

第五,项目融资。利用一些市场潜力大、能带动产业发展、具有集聚效益、科技含量高、投资效益好的优质商贸流通投资项目获得银行信贷资金。

(二)与客户链协同创新的融资模式

商贸流通业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前后都为其客户,生产者、流通者、消费者构成了一条客户链。由于商贸流通业处于客户的中端,可以利用其有利位置,向前获得生产企业的产品,向后获得零售商或消费者的资金,因此商贸流通业企业可以利用这种客户链关系,采取一定的方式解决所需资金。

1.充分利用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账款所形成的信贷关系。由于商贸流通业的经营活动主要是商品买卖或提供某种服务,在经营过程中伴随着经常性的付款及收款业务,因此可利用应付款和预收货款等商业信用方式融资。具体做法是在不影响信誉的前提下延迟应付款的时间,预先收取付款方的货款。

2.以项目融得客户资金。将与客户利益密切相关的经营项目作为一个独立项目,以项目投资回报率或现金流量作为募集客户资金的回报条件。

3.以股权出让融得客户资金。商贸流通业相对来说投资较少、效益快,因此可吸引与企业有着密切利益关系的客户参与企业投资,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依靠客户兴办或控股。

(三)与行业主管、融资租赁等中介机构协同创新的融资模式

融资担保为资金的供需双方提供了一重保障,但由于现有融资体制不够完善,同时也带来很大风险和不少纠纷,传统的融资担保方式已难以适应当前体制现象,必须由行业主管部门或第三方中介机构架起资金供应者与资金需求者之间的桥梁。

1.利用浙江省商贸流通业的专业市场优势,以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牵头成立融资担保协会、融资服务平台等机构,企业、银行入会,抱团增信,减小风险。这种举措已在我国某些省份成功运用。例如,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由于园区企业规模小,单个企业达不到银行放款要求,2009年6月,基地管委会拿出300万元成立了园区企业互助担保协会,采取企业贷款贴息、提供风险补偿金及奖励基金等形式,组织企业成立互助协会,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3年来,企业互助担保协会积极协调银企关系,充分发挥融资担保功能,先后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64笔,为企业融资3.17亿元,会员规模从成立时的17家增加至25家,合作银行从开始的一家扩张到多家。商贸流通业中的很多行业,由于固定资产少,没有固定资产抵押,很难从银行渠道获得贷款融资。可成立商贸流通业融资中介平台机构,从事商贸流通企业的融资、融资担保等业务。

2.通过融资租赁机构融通资金。对于商贸流通业投资金额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可以采用融资租赁方式,比如大型综合性的商贸流通园、商贸集市、商业广场、专业市场等的设施建设,可以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解决所需资金,让具有一定实力的融资租赁公司承建商贸流通业的专业市场,再以融资租赁方式出租给商贸流通业的企业。

总之,解决商贸流通企业的融资问题不仅需要从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双方改革与完善,而且还需要借助政府、行业的监管和支持,另外可以多学习国外成熟经验,大量建立中小企业风险基金、小型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丰富和规范草根金融体系,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题,降低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

参考文献:

1.浙政发〔2011〕44号.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政府网站,2011-7-10

2.浙江.中国银监会网站,2012-2-28

3.企业缺钱贷不到 银行有钱放不出 信贷难题如何破解.浙江省商贸业联合会网

4.杭州担保圈危局引爆 600民企紧急求助省政府.21世纪经济报道,2012-7-17

5.2008嘉兴经济普查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6.李爱香.中、日银行体制的比较及启示.统计与决策,2010(12)

7.300万投入撬动3亿元融资.人民网,2012-7-16

作者简介:

篇2

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年商贸流通工作,年是巩固和壮大我区“十一五”期间商贸流通业发展效果。对于构建我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形态先进”商业网络体系,实现把我区打造成北部大型商贸物流中心的奋斗目标至关重要。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郑政〔〕34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本意见。

一、发展目标

加强规划引导和体制创新,以推进我区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健康和可继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时壮大,凝聚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结合“最佳人居环境区”建设,构建科学完善的商贸流通业服务网络,促进社会消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2%

二、工作重点

(一)构建商贸流通网络。本着以人为本、结构合理、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构建我区城乡商贸流通网络体系。重点建设以下区域商业中心:城(北区)商业中心、陈(省体育中心区域)商业中心、寨(路北环立交桥)及周边商业中心、区商业中心及镇、镇商业中心。利用城中村改造和房地产开发的有利契机,重点规划建设以服务一定区域居民消费为主、功能完善、具有特色的商业中心。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以便民、利民为宗旨的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和农村商业服务设施,方便大众消费。

(二)加快推进特色商业街建设。依照“合理规划、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原则。各街道要从本区域的实际动身,开发各种特色商业街。要顺应消费需求,围绕北城、行政中心、省体育中心、主要景区,规划建设高起点、高品味的特色美食街、休闲购物街、文体商品一条街等特色街区,打造省会北区新休闲中心,促进我区特色商业街的繁荣和发展。

(三)进一步优化交易市场布局。积极推进市场交易园区建设,壮大商贸物流业产业规模,重点推进路汽车交易园区、农产品交易园区、王砦副食品市场交易园区。规范发展连霍高速下道易园区,壮大中州大道沿线的家具批发、汽车及汽车配件等物流配送产业。利用城区交易市场向三环外迁移的时机,规范发展汽车及汽车配件、建材家具等为主的市场交易园区,进一步提升我区交易市场的辐射能力。结合我区集贸市场现状,积极引导集贸市场实施市场升级改造。鼓励批发市场积极引进物流配送、电子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市场由激进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转变,不时完善市场功能,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本钱,扩大市场影响。

(四)大力发展大众化餐饮业。把发展大众化餐饮作为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充分利用我区休闲旅游资源。培育一批特色农家乐餐饮企业,不时提高农家乐餐饮的规模、质量和服务水平,打造市饮食特色品牌,真正实现“近郊休闲哪里去,北部游积极规范发展夜间消费市场,营造良好的夜间消费环境。增加更多适合夜间消费的场所,完善都市服务功能,增强乡村活力、亲和力和吸引力,引导和促进消费,满足市民消费需求,繁荣和发展夜间经济。

(五)积极发展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加强商业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以点带面,加快社区商业网点建设步伐。结合城中村改造和房地产开发,进一步加大指导力度,对于新建社区和进行改造的村庄,合理规划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充分的商业用房,不时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方便居民消费。开展超市进村活动,办好村村有便民超市的民心工程。依照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政策扶持的原则,实现日常消费不出村,方便村民,增加消费。全区每一行政村要建成一家规范化的便民超市。

三、政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街道及相关单位要提高认识,把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放在建设“最佳人居环境区”突出位置,成立相应组织,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同时要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制订工作方案。区政府将把发展商贸流通业做为一项长期主要的工作来抓,并纳入年终商务指标考核。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强力推进,狠抓落实,确保实效。

(二)建立完善的商贸流通业数据统计及市场监控体系。各镇。区商务局、发改统计局要增加业务指导,明确专人负责,督促相关企业,确保各项商贸业数据全面、准确、及时上报。用科学的数据反映我区商贸业发展的特点和水平,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建立健全市场监测调控体系。加强重要生产资料和肉类、水产等副食品、蔬菜、废品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场监测、预警和调控,建立市场信息快速反应系统,制定重要生产生活必需品市场异常动摇应急预案。

篇3

流通是连接生产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由生产到消费最终要靠流通来实现。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影响的进一步加深,我市经济运行可能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要实现“力争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亿元,年增长率在14%以上,以商贸流通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全市GDP比重的50%”的阶段性任务目标的难度很大。加之我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相对落后,市场基础相对薄弱,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服务业规模偏小,流通企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拉动内需的难度加大,要实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任务,还面临着很大压力。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准确判断形势,敏锐把握发展机遇,以保增长、扩内需、强基础、调结构、促和谐为主线,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为金融工作的首要任务,认真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落实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商贸流通业的信贷支持,积极促进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

二、积极支持商业服务业网点优化和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升商贸流通业整体水平

一是各金融机构要继续支持秦州大众路、麦积商埠路两个核心商业区发展,促使其提高集聚程度,完善服务功能,提高设施品位。同时,积极投入资金,全面改造和升级主要街道上的低档次杂货店、小百货和食品店,改善配套设施,提升网点档次。积极支持特色商业街建设,扶持“老字号”创新发展。着重支持和发展具有现代商业气息的专业店、专卖店和以经营生活日用品、副食品为主的连锁便民店、连锁超市,突出品牌经营。对于上述方面的贷款需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做好充分调查和前期论证的基础上,依据市场规则,搞好融资服务,在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之内实行较低的优惠利率。

二是进一步支持物流园区建设。对秦州西十里、麦积甘泉两个物流园区建设中的资金缺口,各金融机构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集仓储、配送、货物托运、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

三是促进批发市场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我市商贸业的重要增长点。各金融机构要密切关注各批发市场的改造整合,对有较好经济利益和发展前景的批发市场,其迁移、改造升级中的资金需求要给予积极支持。

三、积极推动农村商品消费流通体系的建设

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面。对于农家店建设、运转中存在的贷款需求,各金融机构要给予积极支持,适当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支持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建设,使其商品采购、储存、加工、编配、调运、信息等服务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积极推动“农超对接”,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培育自有品牌,促进产销衔接。继续推进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重点培育大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保障市场供应。做好“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中的金融服务工作,金融机构在办理“下乡消费贷款”时要遵守贷款手续简便、利率优惠的原则,对涉农商贸流通企业的贷款利率,合理确定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支持其做大做强。

四、积极支持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增强城市商业网点便民服务功能

一是配合政府实施“便民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和标准化菜市场改造工程,做好配套金融服务与信贷支持工作。

二是积极支持城市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创新消费贷款方式,引导社会形成科学消费、循环消费的模式。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连锁经营等形式,新建和改造一批统一规范的社区废旧物品回收站点、专业化分拣中心和跨区域集散市场。鼓励生产和零售企业开展“收旧售新”、“以旧换新”业务,带动新产品销售和资源节约。

三是积极发展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促进汽车消费稳定增长。支持二手车市场改造,倡导汽车品牌经销商开展新旧汽车置换业务,加大对汽车报废更新的资金扶持,促进汽车更新换代。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提高回收的技术水平。

篇4

当前国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商贸流通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本文分析商贸流通业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从而揭示出商贸流通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与促进作用,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更快更好地促进我国城市经济繁荣稳定发展。

关键词:

商贸流通业;城市经济;影响云南

一、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

(一)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且交易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作为先导性产业,商贸流通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16.3%的速度逐年增长,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0.8万亿元,到了2012年这一数值提高至21万亿元,增涨幅度近一倍,其中2012年国内的餐饮业营业收入突破23283亿元,较上年涨幅13.6%。由图1可知,近年来我国商贸流通业不断发展扩大,不仅提高了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而且还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可见不断扎实推进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全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商贸流通业项目建设的发展势头强劲随着商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与逐步完善,当前专业市场得到逐步升级,项目的建设发展势头强劲。2002-2014年我国商贸流通业建设商业市场综合楼共投资1000万元、家居装饰及超市投资接近400万元,同时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投资约1550万元。现阶段国内商贸流通项目的建设发展势头强劲,使得商贸流通水平与经济结构得到快速提升与完善。

(三)流通模式与产业不断发展与创新伴随着流通技术以及流通手段的不断变革,国内商贸流通的模式得到不断创新发展:货仓式商店、超市、百货店、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以及家居建材店等流通模式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快了流通业态的多样化发展。其次专业化、正规化流通企业的分工体系也不断完善与形成,进而形成以需求作为导向的商贸流通业链,逐步形成集“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物流配送”综合一体的新型经营模式(洪涛,2013)。此外利用移动通信、互联网与电子标签等先进技术,全面带动了国内商贸流通业的较好转型和升级。

二、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商贸流通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一方面,不仅有效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同时商贸流通业自身也能够提高流通的效率,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业能够促进资本的不断积累以及技术进步,增加了社会的总供给,较好确保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一)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1.商贸流通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商贸流通业对GDP的影响,通过所实现的产值在GDP的比例衡量,而商贸流通业的贡献率主要通过流通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某地区的商贸流通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多数和这一地区的商品、该区的市场化程度、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生产水平具有密切的关系。按照历年我国统计的年鉴资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商贸流通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接近9.5%,年平均增长近3.8个百分点。2013年我国的商贸流通业总产值约29726亿元,增长率为10.63%,远高于GDP的增长率8.95%,而商贸流通业的产值份额占GDP的比例接近10%,可见商贸流通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越大,则表明产值在GDP的比重与增长也就越快。2.商贸流通业对社会就业的影响。社会就业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与要求,不仅具有经济意义,即劳动者为社会提供服务或商品时也可获得劳动报酬,而且还具有社会意义,通过劳动使自己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李欣欣等,2014)。商贸流通业的劳动力就业指数指的是流通业从业者数量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就业指数越高表明该地区的商贸流通业越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进而就能解决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现阶段国内商贸流通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进一步增强,就业贡献率从1980年的3.23%提高到2014年的13.86%,其中2013年商贸流通业的就业者超过7685万人,增幅远高于其他行业。2011年我国批发以及零售业就业者数量比例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约25%,其中零售业、批发在个体、私营企业当中的从业者比例接近41%,连带仓储、交通运输、餐饮业、邮电通信业以及住宿行业从业者,整个商贸流通业从业者数量占社会从业总人数的约50%。由此表明商贸流通业对提高社会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商贸流通业对三次产业发展的影响。首先,商贸流通业作为商品销售主要环节,在整个社会资源的调配过程与结构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生产的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各产业间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由此提高了产业间的中间需求,因此商贸流通业对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起到助推作用。其次,商贸流通业的不断发展较好地为第二产业产品的顺利实现提供支撑,而第二产业的发展又为商贸流通业提供了市场空间;商贸流通的扩大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的深化,同时提高了社会运行的生产效率,从而加速经济的发展(龚丽虹等,2011)。商贸流通业对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均起到调节作用,以第一产业中“蔬菜流通”而言,对于蔬菜流通方面出现的“菜贱伤农”或“价高伤民”之怪象,商贸流通业应通过进一步缩短流通环节提高效率,进一步发挥流通信息的引导功能,有效确保农产品的顺利合理与及时流通,最终有效推动第一产业的健康发展。最后,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对第三产业经济的提高产生外部性作用。商贸流通业也借助其自身能够产生对第三产业经济的贡献力、对于地区经济的带动促进作用以及发挥对消费的服务力、对上游的控制力等优势,促进第三产业经济的增长。

(二)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间接影响首先,充分刺激需求的增长,优化并升级消费结构,就消费者的地位角度而言,商贸流通业已经由社会经济的补充角色向社会经济的主要角色方向转换,进一步真正发挥出商贸流通业的“聚”与“散”功能,全面引导消费。其次,商贸流通业不仅扩展了经济市场,同时还有效地引导生产、活跃消费,并且促进了社会的充分就业,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全面促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商贸流通业不仅可以节约社会的总交易成本,而且还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的内涵方向发展。最后,商贸流通业通过把生产和消费相互联结,合理配置并优化各生产要素与资源,全面促进再生产,在经济运行中,商贸流通业有效将服务、设备、商品、劳动力以及生产技术等各要素资源聚集起来,从而充分加快流通速度并提高流通的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以云南省为例

(一)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发展概况就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而言,从2000年该省的经济总量由50.25亿元人民币提高到2010年的1020.08亿元人民币,平均年增长速度为5.23%,其中住宿餐饮业、仓储邮电业、交通运输以及批发零售行业均有迅猛发展。2012年,云南省流通业的生产总值接近1288亿元,比重约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2.51%,而占服务业总产值的近30.40%,较上年提高1.4%;同年该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41.62亿元,较上年提高18.10%。2013年该省的零售业的零售额为2367.715亿元,较上年提高了12.4个百分点;餐饮业的零售额接近474亿元,较上年提高17.8个百分点;住宿业的零售额为39.025亿元,较上年提高21.3个百分点,而批发业的零售额接近397.20亿元,较上年提高37.8个百分点。可见该省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势头迅猛,各行业流通业态均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及其发展制约因素1.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云南省的流通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商贸流通的现代化水平逐年提高,同时云南省发展商贸流通业还积极导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以及连锁销售等管理技术与现代化的营销理念,从而提高了全省商贸流通的效率。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云南省全省的生产总值为11720.9亿元,较2012年提高12.1个百分点,其中该省完成第一产业的增加值约1895.35亿元,提高6.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27.81亿元,提高13.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约4897.75亿元,提高12.4个百分点。可见商贸流通业对该省的三次产业起到了促进、协调与带动作用。2.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一,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体系有待完善。缺少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地处偏远且交通闭塞,制约了商贸流通业的顺利发展;流通信息与网络不畅;缺少专业的流通人才;商贸流通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不强。第二,商贸流通业的物流长期发展存在“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商贸物流的基础设施比较差、商贸网点总数不足3000个,而且商贸流通从业者仅有5000人左右,部分商贸流通企业存在“小、散、乱、差”等现象;缺乏流通管理人才,缺少健全的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与运行机制。第三,商贸流通物流市场的建设也存在滞后现象,根据2010年的相关统计报告表明:2009年云南省农村商贸流通物流市场数量比重,仅仅占到该省消费品市场的不足10.2%。由于上述影响因素的存在,使得云南省商贸流通业难以发挥出助推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与优势。

(三)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对该省经济发展的影响1.商贸流通业对云南省GDP的影响。现阶段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对提高该省的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商贸流通业对该省社会产业的增加值从1996年的212.63亿元提高至2012年的1617.85亿元,年均涨幅约14.68%。此外该省的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由1998年的7.72%提高到2007年的8.53%,表明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不断快速发展且规模进一步扩大,商贸流通业对于该省的GDP贡献率不断逐年提高(见图2)。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在GDP以及在第三产业的比例分别约为14%与40%,然而流通业在GDP的比例相对稳定;第三产业中流通业占比高,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减弱的趋势(宗颖,2012)。由此表明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以及GDP虽保持在同一水平,但是流通产值占GDP的比重未能跟上流通产值占第三产业的速度(见图3)。2.商贸流通业对云南省社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云南省2012年商贸流通业中的城镇从业者人员接近41万人,对GDP的贡献率接近15.7%,该省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为城镇从业者提供了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从而全面较快地带动社会就业岗位的增长,进一步发挥出商贸流通业对经济运行的促进作用,如表1所示。通过表1历年数据的对比情况可知,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中的从业者占第三产业工作者的36.7%。基于动态角度而言,该省流通业从2003年至今,从业工作者数量较为平稳且有上升的趋势。然而该省流通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较大,进而为全面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创造了较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拉动该省经济的全面协调增长。3.商贸流通业对云南省消费的影响。流通环节作为连接消费与生产的纽带,对经济的发展与扩大内需、增加消费等方面起到助推作用。商贸流通业对云南省消费的影响,主要通过流通业的产值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例来表示,当比重越大表明当前流通业对消费的影响就越大,即商贸流通业对该省消费的促进作用就越充分,从而真正促使商贸流通业发挥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图4可知,云南省1996-2012年流通业的产值逐年提高,同时该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扩大,现阶段云南省流通业对消费的贡献作用凸显,对经济消费起到较好的带动或促进作用。

(四)云南省发展商贸流通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路径1.提高对商贸流通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按照《云南省商贸流产业的发展划》,各地方政府部门积极转变观念与解放思想,坚持做到“开拓市场——扩大消费——发展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脉络,进一步加快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加大政策与税收的支持力度。一方面不断完善该省商贸流通业发展过程的软件与硬件环境,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还应提高信息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较快地形成区域的交通以及信息网络,提高商贸流转能力与流通效率,有效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罗文凯,2011)。2.加快商贸流通业中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云南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商贸流通业中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重点规划并积极建设仓储——包装——加工——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提高该地区商贸产业的流通效率,确保地区物流网络及信息的畅通,提高商贸流通业物流建设的服务水平。提高商贸流通信息化的水平,推动商贸流通业的技术装备、资本运营或组织形态等创新。一方面云南省应积极培育大型商贸集团,以便较快提高商贸流通的管理与组织能力,采用“改组”或“收购”、“兼并”等形式有效促进商贸龙头企业的强强联合。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服务功能,不断扩大规模效应增强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促进该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最终提高该省的经济水平。3.重视商贸流通业对于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商贸流通业的顺利发展可以全面推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此应加以重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引导功能,同时进一步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促进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一方面有效调整商贸流通业的各项政策,制定合理有效的商贸流通发展法规,同时进一步整合现有的批发零售市场,引导流通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电子商务体系,以期全面促进电子商务的网络化建设进程,促进更多商贸流通业的多元化发展,较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发挥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张弘,2013)。4.完善流通业的法规政策助推城市经济较快发展。政府制定切实有效、支持城乡商贸统筹协调发展的法规、政策或制度,推进该省商贸流通业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改善该省各城市的流通与消费环境,完善该地区商品的流通市场,建立统一、有序、开放的城乡商品流通新格局。努力打破市场的准入障碍与行业的保护制约,积极为商贸流通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促进该省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发挥商贸流通业对于促进消费的先导作用,最终发挥商贸流通业对该省各城市经济的辐射与带动作用。5.重视培养商贸流通人才为快速发展城市经济提供人才保障。积极利用各高等院校的人才,采取校企合作形式,不断培养商贸流通人才,以提高该省现代流通的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此外建立不同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该地区流通行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管理水平;鼓励商贸流通从业人员考取相关的从业资格证,提高商贸物流服务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促进该地区商贸流通业顺利发展,最终发挥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与带动作用(王锦良等,2011)。

总而言之,要进一步重视商贸流通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意识,不断促进城市商贸流通业的稳定发展,完善各项商贸流通的法规体系。一方面积极营造良好的商贸流通环境,政府也应加大对商贸流通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培养商贸流通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进而快速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涛.商贸流通业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李欣欣,刘根荣.城市化与商贸流通业发展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J].价格月刊,2014(9)

3.龚丽虹,张体伟.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26(4)

4.宗颖.江苏流通业贡献及其发展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5)

5.罗文凯.甘肃省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1

6.张弘.商贸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江苏商论,2013(10)

篇5

加快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对于我县优化产业结构、全面融城对接、扩大社会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全面提升我县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将商贸流通产业培育成全县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造现代商贸流通业体系、结构、布局为基础,以建设高水平、智能型、现代化的购物中心、批发中心和物流基地为重点,构建以人为本、布局科学、结构合理、设施完善、业态先进的现代商贸流通业体系,将我县打造成“服务长株潭、辐射全湖南”的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

2.工作目标:按照“合理布局、有序竞争、错位经营”的原则,重点构建和发展“两主四次四基地”的商贸物流网络,即:高塘岭、星城商贸主中心,雷锋、坪塘、丁字、靖港商贸次中心,金星大道、雷锋大道(含高乔大道)两大商贸主发展轴,金城大道、长潭西线、长湘线、319国道四大商贸次发展轴,高星、雷锋、坪塘、河东四大物流基地。加快发展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零售商业网点、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广泛运用现代商务电子信息技术、管理手段,建立内外贸一体、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商贸流通管理新体制和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到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连锁经营企业销售总额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30%以上;打造一至两个销售额达亿元以上的商贸零售企业,形成一批销售过50亿的专业批发市场和综合市场,初步把望城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发达的区域性现代物流、批发中心。

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我县省会西大门的区位及交通优势,积极改造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企业,发展面向商贸及工业企业服务的社会化物流配送企业。引导和扶持大型连锁企业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加快建立高效率的配送体系,提高商品统一采购和集中配送比例。支持大型连锁、批发、第三方物流和大型工业企业进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催生一批规模大、功能强、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高、技术先进的大型物流集团。

4.支持楼宇经济和专业市场发展。以形成大商圈和建设功能配套齐全的商务楼为重点,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提高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招商引资,推动楼宇经济的发展。加强对现有批发市场的整顿治理和改造升级,促进批发市场经营管理上档次、上水平。合理规划发展新型专业市场,避免市场之间重复无序竞争。引导批发市场主体由个体工商户为主向公司制企业为主转变。积极开展流通加工、包装和配送等增值服务,走批发交易与物流配送相结合的道路。全力发展以综合性批发大市场为龙头的中高级批发市场。用5—10年的时间,打造湖南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综合性批发大市场,为湘西、湘北批发商及零售商建设一条方便、快捷的产、供、销通道。

5.完善三级商业零售网络。推动中心城区和各乡镇社区商业设施集约发展,引入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大型综合超市等代表零售业发展方向的先进业态;各乡镇要形成社区商业中心,在现有商业设施的基础上,引入大型的商贸项目;各大型住宅区要配套超市等社区商业设施。

6.大力发展现代连锁经营。以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契机,全面发展现代连锁经营,实现连锁经营业态、业种和连锁经营店铺数量的较大增长。鼓励知名商业连锁企业进入望城,推动本地商业企业实施连锁经营;鼓励中小型店铺通过各种途径加盟连锁企业,积极推进超市和生活服务连锁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方便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特许连锁网。适度限制住宅区开设商业小店铺。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鼓励农民进市场,大力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城发展农产品销售连锁店,为农副产品流通构筑通道。鼓励县城和有条件的中心集镇现有农贸市场进行超市化改造。

7.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规范特种行业管理。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和机构利用网络和先进的数字化传媒技术进行各项商业贸易活动,开办网上商店、虚拟购物中心,发展网上交易。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宗旨,促进再生资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依法规范管理好拍卖业、租赁业与典当业。加强成品油市场的规划管理。

8.强化市场监管。按照“工厂化、科学化、机械化”的要求,积极推进生猪定点屠宰。把好食品、蔬菜市场准入关,逐步建立食品、蔬菜流通质量安全检测网络体系和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完善检测手段和建立验货制度,建立食品流通的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和公示制,形成食品安全预警和管理机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

二、加大对现代商贸流通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9.设立专项资金。根据商贸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10.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对现代商贸流通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企业所得税的减免,以及重大技改项目投资抵免税办法等,中央、省、市有明确规定的,要不折不扣地执行。

11.给予用地、税收返还及技改贴息等方面优惠支持。对符合认定条件的新办规模商贸流通企业及重点支持的纯物流企业新增用地,在土地出让金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基本建设报建费、企业税收返还,以及企业重大技改贷款贴息等方面,比照规模工业企业的优惠政策执行。

12.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对县域经济发展有重要带动作用的重大商贸流通企业(含入场经营企业),其优惠政策实行“一事一议”。

13.优惠政策的执行。上述优惠政策由县商务局牵头,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经县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领导小组审定,报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公布实施。

三、加强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14.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加快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县委、县政府成立望城县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有关部门要以《望城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现代物流业发展纲要》、《高星组团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为指导,促进我县现代商贸流通业科学、规范、有序发展。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明确一名领导分管商务工作,安排一名商务专干抓商贸流通工作,同时要根据本《意见》制定实施办法,并狠抓落实。

篇6

(一)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商贸流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纽带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先导性产业,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血脉和神经,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我县商贸流通产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扩大消费、拉动生产、增加就业、增强城镇功能、保障消费安全、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生态型中等城市、跨入重庆市经济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二)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紧迫性。“十五”期间,我县商贸总量持速增长、商贸网点迅速扩展、现代商贸比重提升、行业管理不断推进,区域商贸中心已具雏形,但与建成渝东北商贸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对发展商贸流通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商贸流通规模较小,市场体系有待完善,农村市场开拓不力,流通现代化水平较低,消费环境有待改善,聚合辐射能力不强等问题。对此,必须紧紧抓住移民搬迁、西部大开发等机遇,大力实施“商贸活县”战略,加快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不断提高行业发展水平和贡献。

二、进一步明确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三)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渝东北商贸中心为目标,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以核心商圈带动、市场发展推动、休闲旅游联动、物流发展促动为基本战略,推进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传统流通格局向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转变;坚持发展商贸流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建设有形市场与发展无形市场相结合,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与搞活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相结合;大力建设培育市场网络体系、流通组织体系、监控保障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商贸流通现代化、规模化、规范化进程,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和增强区域聚合辐射能力。

(四)建设渝东北商贸中心的目标。通过不懈努力,到2010年形成渝东北商贸中心基本框架,2020年建成渝东北商贸中心。建设渝东北商贸中心的目标要求是:

——商贸流通规模持续扩大。到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亿元,年均增长12.8%(其中餐饮业销售额7.5亿元,年均增长15%);连锁经营销售额达到13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年均增长26%;商贸餐饮业增加值达到11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500万美元,年均增长15.5%。

——商贸网络体系基本完善。建设培育以县城商圈为龙头、市县级重点镇商业为支撑、一般场镇及边贸市场为纽带、村及社区商业网点为基础的四个层次商贸服务网络,形成功能互补、业态先进、城乡贯通、辐射周边的现代市场网络体系。到2010年,全县商业网点总面积达到16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6%;其中室内商品交易市场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2%。

——商贸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以增强区域性购物、物流、会展、信息、商务功能为重点,到2010年,建设和培育10大综合商场、10个重点专业市场、10条特色商业街、10个商贸龙头企业,积极建设区域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和商务信息中心,形成渝东北商贸、物流、信息枢纽。

三、突出重点加快商贸流通产业发展

(五)规范建设县城商圈。按照建设中等城市的要求,编制和完善城镇商业网点规划,进一步规范商业设施布局,加强商业设施建设的规划管理和市场监督管理。完善城市商业功能,实施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支持公益性商业便民设施建设和培育,促进以核心商圈为重点,安康、中吉、平桥、丰乐、镇东片区协调配套,形成环境优良、管理先进、辐射力强的现代化购物、物流、会展、信息、商务中心,成为渝东北商贸中心的标志性区域和现代商贸示范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六)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围绕搞活农产品流通和强化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农村流通设施的建设,支持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企业、经纪人队伍和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改善农村市场环境,促进农村消费持续升温。临江、长沙、温泉、铁桥、大进、岳溪等片区重点场镇,着重建设培育中小型综合市场、区域特色专业市场和连锁综合超市,形成片区商贸中心,发挥支撑作用。一般乡镇重点建设培育农贸市场、综合超市和生产资料、日用品摊区市场,合理规划建设边贸市场和其它商业设施,发挥城乡连接纽带作用。村级着重按照方便农民、安全购销的要求,发展标准农家店和综合购销服务网点,发挥根基作用。到2010年,建成50个农村室内农贸市场、50个连锁超市、500个标准农家店。

(七)培育商贸骨干企业。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的方针,深化商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经营管理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商贸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特色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鼓励企业以资本、品牌为纽带,通过移民迁建、网络延伸、资本扩张、资源整合等方式有效扩张,盘大做强。建立重点企业帮扶制度,完善重点企业考评奖励办法,扶持发展一批骨干商贸企业。力争2010年中型商贸企业达到50户,大型商贸企业达到5户以上。

(八)加快发展连锁经营。在日用消费品、生产资料、农产品、生活服务业等领域全面推行连锁经营,大力发展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为重点提高连锁经营管理水平。支持企业加快连锁扩张,支持城市连锁店、专卖店向农村延伸扩展。

(九)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快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以综合物流基地为核心,物流配送中心为节点,形成布局结构合理、技术设施先进、运转畅达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整合工业、商业、运输、物流、仓储等行业物流资源,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积极发展与生产、销售基地直接挂钩的农产品配送中心,重点建设渠口码头、新城物流配送中心,壮大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

(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突出抓好电子商务基础性建设工作,加快商贸流通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建立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商业智能体系,实现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到2010年,全县重点商贸企业将装备和运用时点销售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仓储信息系统、电子订货系统。要吸引更多个人和企事业单位接入宽带,推动电子商务的应用,逐步提高网上交易比例。

篇7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吉首市;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050-02

商贸流通业是指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产业,包括两大部门:一是商业,主要指批发业和零售业;二是专门为商业服务的行业,主要包括仓储业、运输业、包装业等物流业,两者共同构成流通产业体系[1]。它是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国民经济正常循环、周转的大“动脉”[2]。作为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贸流通业的运行效果对经济运行速度效益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吉首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吉首的商业源远流长,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雄居4省市边区商贸物流中心之地位。吉首的现代商业,是伴随湘西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吉首的城市化进程而同步发展的。到目前为止,吉首的第三产业已成长为吉首经济的支柱产业。近10年来,吉首市商贸得到了迅猛发展,流通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商贸已成为吉首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建设4省市边区商贸物流中心打下坚实基础。

(一)商贸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吉首市近10年商贸业得到迅速的发展,社会零售总额迅速增加。2001年以来,吉首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GDP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其中近5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保持在60 %以上。吉首市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比已由2001年的14.4∶46.7∶38.9变化到2010年的5.8∶34.0∶60.2。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显著提高。同期长沙市的比重约为4.4∶53.6∶42.0,而我国的总体比例为10.2∶46.8∶43.0,由此可见,第三产业在吉首市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二)商贸业态齐全,大型商业网点逐渐增多,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吉首市共有各类商业网点近7 000个,营业面积约为9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约43 000人;各类商品市场30个,其中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的5个,年交易额超亿的商品交易市场3个。2010年,吉首市拥有星级饭店2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3家、二星级饭店15家。旅行社1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家。旅游专业运输车队3家,旅游运输车辆120台。年经营收入过千万元的骨干旅游企业4家。可以看出,总体的商业网点虽然不是很多,但网点的业态较为齐全,足够满足本地居民的生活生产需求。同时,大型网点的抗风险性以及收益普遍好于中小网点。

(三)零售业网点较为集中,中心商业区初见端倪

零售网点的分布较集中商业中心和专业市场。吉首市商业体系主要由两个市级商业中心和17个社区商业中心构成,两个市级商业中心为吉首商业中心和乾州商业中心,两个区级商业中心为雅溪商业圈和规划中的吉凤商业圈。吉首商业中心现有大型商业设施17个,营业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有建材、电器、电脑等专业市场12个;有9条特色商业街,集中了目前全市70%的宾馆酒店。目前为吉首市商业的核心地带,也是大湘西乃至黔、渝、鄂周边地区最有吸引力的高、中、低档商品并存的现代化商业中心。周边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聚集大量的商流人流,以形成对周边区域的广泛辐射,带动中心商业圈的形成。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依托的市场网络。

(四)新型业态初步展现,传统商业仍占主导地位

商业经营方式和业态正在发生明显变革,超市、便利店、各种中西式连锁快餐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速,具有各种先进理念的经营方式如总、总经销、厂商直销、物流配送等正在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吉首已形成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架构。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各型超市、连锁店等配套服务业蓬勃发展,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现代经营方式快速兴起。

在业态方面,现代的连锁店、专卖店、百货商场等开始兴起,流通方面并无专业的现代化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也未得到广泛应用,总体而言,传统商业模式仍占绝对的主导地位,缺少现代连锁综合超市、便利店,专卖店形式才刚刚兴起,无现代化的商业购物休闲中心,落后的马路集市仍然存在。

(五)物流业发展已具条件,市场潜力巨大

2010年,吉首邮电业务总量101 839万元,增长38.6%;全社会货物周转量74 556万吨每公里,货运量583万吨;旅客周转量44 596万人每公里,客运量1 033万人。物流园区正在规划之中,物流园区建设将为吉首市商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输、仓储、包装、信息等保障。从吉首市客运量与货运量的增长数据来看,发展地区物流中心已经具备条件,虽然客运量与货运量具有波动性,但是总量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二、吉首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吉首市商贸流通业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然而与我国发达地区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商贸流通业仍是亟须提升的行业,必须加快发展。

(一)经济基础薄弱,商贸业发展的持续力不足

吉首作为州府,是湘西自治州的中心城市,但其首位度很低,对全州城镇化建设贡献比较小,且城市规模小,经济总量、人口总量少,辐射带动力弱,与其中心城市地位极不相称。考察近十年来吉首及湘西州的经济发展情况发现,吉首GDP总量在湘西州GDP总量中所占的比值(即GDP贡献率)基本保持在20%—30%的水平,且在5年来不断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吉首作为州府,在主要的经济指标比较中并没有凸显州府的优势。同时,吉首承担了州府的建设任务,是典型的小马拉大车。

吉首市GDP和人均GDP整体增长较为迅速,然而也就是全国的一般水平。由于基础很差,第二产业未形成规模发展,所以商贸业的发展较为孤立,仅靠社会零售发展的支撑,第三产业也很难发挥在资金以及就业方面“蓄水池”的功能,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

(二)商业网点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亟待解决

虽然商业网点已有规划,但因环境变化以及执行问题导致布局不够合理。目前,吉首市主要商业网点分布相对集中在团结路以南、武陵路以北,人民路以东的地区。该区域为吉首市城区核心商圈,其中,以团结路与人民路交叉地带为商业核心区域,商业网点过于密集,客流量大。据测定,每小时人流量达5 000人,给核心商业区域的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目前核心商业区域网点集中,而新区、新开发区以及居住区网点偏少,社区商业功能较弱,商业网点重复建设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商业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实力亟待扩大、提升

吉首市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实力的商业企业较少,从2010年看,限额以上零售贸易企业销售额约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0%。受限于规模、实力和产业的开拓能力,商品的辐射和聚集度相对较弱,阻碍了吉首市经济的发展。

(四)商品交易市场体系、结构、功能尚需完善,辐射力有待提高

在吉首市现有的市场中,生活资料市场多,生产要素市场少;综合性市场占比重大,专业性市场相对少;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交易市场多,处于城郊结合部的交易市场少;成规模、经营定位及特色鲜明的市场少,且布局分散,其中近一半是集贸市场,有的还占街为市,成为马路市场。市场交易、管理方式落后,仍采用集市贸易的机制和管理办法。市场建设与主导产业发展联结不够,对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聚集和辐射力较弱,在四省市边区知名的、有影响力的商品市场交易少。由于重复建设、选址不当,有的市场已是有场无市。市场的信息、运输、配送、仓储、服务、金融、邮电等功能还不完善,资金、人才、技术等市场相对落后。

(五)商贸物流企业竞争力不强,经营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吉首的商贸企业大多是新发展的个体私营商业,规模化程度很低,而连锁商业集团刚刚开始进入,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还未出现。现代的电子商务还未广泛应用,专业物流、市场营销、作业管理等运作方式未得到重视,落后的管理方式大行其道,缺少具备现代商贸知识的专业人才,科技、网络应用水平低下。

商业行业法规不配套,批发市场建设多头审批、各自为政,造成市场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同时,行业管理组织如行业协会、商会等不健全,管理出现“断层”,相关部门没有起到应有的管理和调控作用。

三、政策建议

(一)加大商贸流通业的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引导和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兴建符合商贸业发展导向目录鼓励类项目。在土地、税费等方面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的同时,对符合吉首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给予重点奖励。

(二)做大做强骨干商贸流通企业

以会展业、旅店业、餐饮业、特色经济为重点,推进商务服务业向规范化、产业化发展,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乾州新区规划建设吉首会展中心,会展业要围绕提高国际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围绕吉首市旅游、资源、民族特色,培育做大具有吉首特色的汽车、房产、旅游商品、特色餐饮、椪柑等展会项目。加大星级宾馆和特色餐饮发展,最终形成以旅游、休闲、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商业中心。

(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适应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的需求,大力培育物流市场,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支撑体系建设,尽快构建起以物流园区为依托,以物流平台为支撑,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体系,形成四省市边区区域物流中心及重要物流节点。重点推进老城区、雅溪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吉怀高速小庄至双塘沿线物流建设项目,吸引专业化物流公司进驻我市,建立相应的物流配送体系,基本实现物流配送的专业化与社会化,促进物流业快速发展。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发展资金扶持政策。市级财政每年安排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商贸经济发展,主要用于商贸经济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前期经费、企业贷款贴息等,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

2.土地优惠政策。企业新建或扩建用地发展商贸业,土地用途为商业用地,允许通过出让(招标拍卖挂牌)、租赁、入股和流转等方式取得。

3.税收奖励政策。每年一次对上缴税金(市级收入)达到一定量的企业(烟草除外)进行奖励,实行超额累进制奖励办法,主要用于奖励企业领导班子。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集聚;供应链;产业升级

一、引言

根据“十三五规划”的指示精神,在我国经济保持新常态的进程中,经济发展向着分工更优化阶段演化的趋势越发明显,随之迫切地要求转型升级。商贸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已经从一、二、三产业中凸显出来,成为了主导整个社会经济的“领头羊”和“晴雨表”。但是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转型升级步步维艰,使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未能充分展现。因此,本文提出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通过供应链合作和竞争以及供应链网络竞争,重构供应链网络,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二、商贸流通业的现状

(一)商贸流通业的重要地位。商贸流通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近年来,国内的服务业所占商业比重已经超过了工业的占比,表明商贸流通业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我国商贸流通业不断的发展,对消费环境的营造和改善产生了作用。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对外投资、出口出现严重的下滑,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中,只能靠消费拉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逐渐影响了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提高对国内消费的贡献。在促进生产方面,依据市场需求导向组织生产,对市场上消费者的偏好进行辨识,将信息有效地传递给生产企业,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所以,商贸流通业由原来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末端的产业,变成了现在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更有研究表明,在全国7.7亿就业人员中,商贸流通业就业总人数占第三产业就业总人数的48.2%,即就业人数超过

1.4亿人。也就是说,在全国10个就业岗位中,就有近2个岗位属于流通业创造的。商贸流通业缓解了我国严峻的就业问题。

(二)商贸流通业的弊病。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弊病。首先,城乡发展不均衡。与城镇的商贸流通业相比,商贸流通业在农村市场的留白比较大,难以满足农村市场的需要。同时由于运输、仓储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匮乏,阻碍了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步伐;其次,流通效率低下、成本高昂。我国流通体系在规模上对批发市场分级分为大、中、小型批发市场;在贸易地域上,分为省、市、县级分销商。多环节的流通模式不仅增加了交易成本,并且使流通效率低下;此外,流通市场主体能力不强。我国流通主体以小规模为主,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大型企业和集团,缺少具有商圈辐射范围大的自主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商场大项目的有力支撑。这些问题已经在阻碍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了。

三、供应链视角下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内在机理

(一)商贸流通业的集聚。商贸流通业集聚是从产业集聚分工而来,产业在一个特定地域集聚,从分散转变为集中。在集聚的过程中,不断的细分,从而从外部衍生出服务业,形成商贸流通业。商贸流通业在制造业上游的原料投入、产品的生产和最终产成品的完工中间充当媒介,将这个经济活动连接起来,组成了供应链。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环保意识的树立,城市的服务功能在不断增强,逐渐转型为“服务业中心”。城市为了提高竞争力,着力于为生产业的集聚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此强化城市的等级结构。所以,近几年,商贸流通业集聚就显著地表现在向城市及城市核心区、区域通枢纽、工业园区集中,不同行业、不同业态、不同企业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形成集群式供应链网络。

(二)供应链视角下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内在机

理。产业升级的路径需要关注几个问题:一是提高专业化分工,通过价值链重组,使各个企业找到自身最擅长的环节;二是竞争要素的升级,现代企业仅凭借着自然资源、低廉的劳动力等低端要素参与竞争,已不能满足企业立足之需。三是充分利用集聚效应,利用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带来的规模效应提升竞争力,形成产业升级新兴驱动力量。

(1)供应链横向竞争。在当下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很难有企业能做到“独善其身”,“单打独斗”不能让单个企业中获得持久的竞争力,那么就必须树立“抱团取暖”的理念,适应残酷的竞争经济环境。商贸流通业都是媒介商品传递、转移和交换的服务部门,最大可能地为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提供服务,实现信息交换,信息共享,从而促使商贸流通企业与供应链中的制造企业合作,不断探索商业模式的创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商业集聚,能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市场的有效信息,会不断的帮助完善整个供应链,促使产业模式升级。(2)供应链纵向合作。前面已经提到过,集聚区内的企业要在相互信任的前提下,相互协作,有机联系,才能提升供应链的协同作用。这个协同作用不能局限地理解为企业之间的平行流通,还可以认为是跨供应链之间的协作。具体来说,在这个供应链的平行流通,商贸流通业扮演“媒人”的角色,在供应链的上游对顾客进行了解,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一个评价和反馈,这种评价和反馈将在通过供应链的环环相扣,直接反映给下游――制造企业,使之影响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设计。随着供应链系统的升级与完善,企业间的信息资源,如信息,资金,物流等实现共享,上下游的合作方各取所需,减少运营过程中不必要的成本,形成共赢合作的局势,建立起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由此,商贸流通业集聚才能发挥出溢出效应,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3)供应链网络竞争。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掌握了终端――消费者,就等于抢占了市场份额。传统商贸流通业只是简单地起到搭桥牵线的作用,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在供应链网络中,企业间在相互依托,提升专业化水平的前提下,共享供应链层级中产生的价值和溢出效应,不断延伸供应链的长度和宽度。商贸流通的龙头企业在供应链网络竞争中要积极发挥带头作用,以龙头企业作为总舵手,利用自身掌握丰富资源和先进技术,为中小零售商以及相关企业,如物流企业,搭建信息平台,确保供应链网络在日常运转中实现有序的协同管理。对于供应链网络的建设,完全可以考虑与电子商务进行融合。如今,利用电子商务进行打破了传统线下交易的方式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销售结构垂直化,实现制造商和消费者单线交易,降低交易成本,保证了双方的利益。

四、供应链视角下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综上所述,文章从供应链视角出发,从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内在机理的分析,认为商贸流通业经济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商贸流通业集聚是通过供应链横向竞争和供应链纵向合作,重构供应链网络,建立竞争体系。在集群供应链网络中,利用网络进行产业布局,各企业扬长避短,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会。以商业贸易为介质,向产业的上游和下游及时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将企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转变。在供应链网络中,商贸流通业集聚的媒介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保证制造企业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市场能向制造企业表达需求,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双向机制,形成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协同分工的新模式,将创新元素注入到价值链升级中,实现产销环节的无缝衔接,提高了商贸流通业的流通效率,扩大商贸流通业集聚的辐射范围,促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9

本文选取了山东省的济南、泰安、青岛、济宁、淄博、潍坊、烟台等经济较为发达、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比较高、更具典型性的城市作为调研对象。通过对山东小微企业人才的年龄结构、技术人员比重、高层人才选拔、高层干部储备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分别从政府、企业、学校等方面的对策和建议进行阐述。

1 相关调查结果综述

1.1 企业年龄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研公司的主要接收人才的年龄还是在30到40岁中间,在这个年龄段的技术人员一般都会家庭稳定,且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30岁以下的员工,在公司还是扮演者中流砥柱的角色,由此可见,小微企业还是注重人才的工作经验以及年龄的均衡性。

1.2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最困难的环节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企业中在人才招聘留住人才方面都不是特别的显著,但在像青岛、泰安、淄博三个城市中普遍反映在留住人才方面有些棘手,大多公司反馈多为是:人员很多,但是公司人才紧缺。在留住人才这个环节中,很有可能成为企业在管理人才中会出现的问题。

1.3 企业对员工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研公司人力资源部是否对本企业员工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企业对员工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且不断激励一线员工向中高层看进,但是还有超过35%的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没有完善,这些企业一般所属零售业和餐饮业较为突出,由此可见,小微企业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后,还是有利于发现人才,留住人才的,利于小微企业持续发展。

1.4 山东商贸流通小微企业技术人员比重调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山东商贸流通小微企业技术人员比重调查情况中,有51%的企业技术人员占到30%-50%,有20%的企业技术人员占到30%以下,有16%的企业技术人员占到50%-70%,还有8%的企业技术人员占到70%-90%,还有5%的企业技术人员占到90%以上。

1.5 山东商贸流通小微企业高层人才选拔情况 调查显示从内部选拔高层人才的企业更多:一是内部员工更了解自己的企业、可以尽快适应岗位、开展工作;二是内部择优选拔高层人才,也对企业内部员工一种激励,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进取心,使工作效率提高、积极性提高;三是内部选拔有利于领导层及时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形成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知人善任的良好氛围。

1.6 山东商贸流通小微企业人才干部储备调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山东商贸流通小微企业人才干部储备调查中,已经建立人才干部储备的企业有48%,准备建立人才干部储备的企业有30%,有22%的企业还没有建立人才干部储备。

2 小微企业人资部门问卷统计与分析

2.1 人才需要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企业人才需要情况中,一线生产员工占企业人才的比例较大,研发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小,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企业的发展及产品的研发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小微企业还处于单一的生产状态,靠廉价的劳动力进行企业的发展,无法快速的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型,还应注意人员比例的不平衡会使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步。

2.2 企业招聘满意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在企业招聘满意程度中,企业很难招到的员工所占比例较小,但与完全合适岗位员工的比例数据相近,这说明企业在所招聘的员工中没有绝对合适的人才,从图表中可以看出,50%的员工基本满足企业的要求,但仍需要企业日后进行培养,使其快速的适应工作环境,为日后公司的发展提供帮助。

2.3 企业所看重人才的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所招聘的人才基本素质越来越看重,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技能以及敬业精神是一个企业所看重的两项重要内容,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使其学以致用,为企业最基本的生产做好保障。敬业精神与责任感是一个企业团结、进步的核心竞争力。工作经验的培养文化程度的提高也是企业所看重的方面。由此可见,最关键的还是应从整体的综合素质出发去招聘及培养人才。

2.4 企业员工流动率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企业中在留住人才方面都不是特别地显著,流动普遍在30%左右,但在像青岛、泰安、淄博三个城市中普遍反映在留住人才方面有些棘手,流动率过大会导致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尤其在留住人才这个环节中,很有可能成为企业在管理人才中会出现的问题。

2.5 企业在开发方面遇到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53%的企业在留住人才上还要进一步的完善,14%的企业对于人才的招聘需求过大导致企业内人才的缺乏,应及时解决空缺问题,在一线员工中进行培训培养,在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并及时寻找对策进行解决。

3 对策与建议

3.1 政府方面 应转变思想观念,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发现企业自身的潜力,加大对其资金、制度以及政策支持力度,为其提供进入市场发展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为小微企业发展搭建人才引进的平台。政府多组织针对小微企业人才交流与招聘场所,搭建企业应聘者的交流平台,为人才流动提供宽松的环境;政府应加强服务意识。发挥政府的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利用税收的缓征或先征后返等方式,对小微企业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扶持。为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或资源的帮助,鼓励其进一步的发展。

3.2 企业及员工方面

3.2.1 企业方面。企业领导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进行人性化管理。企业领导应提高自身的素质,更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员工的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加强员工的企业认同度和忠诚度,更要从企业各个层次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还应把员工利益和发展也要放到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位置;企业应完善员工的培训制度,加强思想教育与引导,多采用激励方式。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进行相应的培训,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员工的培训不能只在新员工上岗之前进行培训,晋升培训,专项培训等都应做到,建立激励员工机制,实践证明,员工被认同与尊重,已经成为企业发展重要动力。企业应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加强企业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好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企业应实时根据物价变化及行业工资变化进行工资调整,提高员工待遇。尤其是超出合法工作时间的加班问题,要落实加班费或者补贴,国家正常假期加班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给予,依法与员工签订合同制度,保障员工的合法利益得到维护。进一步增加自身的吸引力。企业应科学进行招聘,加强招聘人员的培训,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尤其是招聘过程中把握好根源,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帮助员工建立起科学人生规划,为其建立合理发展平台,为员工打造有幸福感的未来,真正留住人才。

3.2.2 员工自身。员工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丰富自身内涵。多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多读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书籍,丰富精神世界;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随时学习,不断进步。树立学习意识,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要有动力和毅力,学以致用,用学习到的知识不断创新,发扬团队精神,要有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应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工作岗位。养成良好的习惯,管理好自己的精力,把每件事情都做到最好。要时时留心观察,用心积累经验,做一个负责的高效率员工。

3.3 学校方面

篇10

一、进一步增强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感

“九五”以来,*市流通行业以企业改革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观念、机制、管理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新型业态,积极推进连锁经营,重视和加强物流配送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构筑起了现代流通的基础框架,为流通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从总体上看,流通业仍是*市经济发展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连锁经营规模小、骨干龙头企业少;连锁经营机制不完善,企业规范化程度不高;现代物流发展滞后;信息系统建设相对落后,管理的科技含量较低;大多数商品市场档次低,交易方式落后,辐射功能较弱。

重视和加快流通业发展,积极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全市十分迫切的任务。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要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全面推进全市流通现代化建设。要紧紧抓住入世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深化流通企业改革,调整结构,整合社会流通资源,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完善市场机制,改进经营方式,努力提高流通企业的规模化、组织化和规范化水平,为建设现代化的省会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二、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为人民生活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方向,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突出抓好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现代批发市场的技术升级,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合社会流通资源,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尽快构架起促进现代化大生产的新的商品流通体系,使现代流通业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指导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决策,协调发展;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高标准起步,规范化运作,规模化发展;坚持多元化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参与竞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经营的服务领域;坚持市场引导,企业运作与政府扶持、推动相结合。

(三)发展目标。发展一批规模较大、现代化水平较高、服务功能较为完备、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改造、建设一批辐射力强的现代批发市场,初步建立起适应加入世贸组织要求、能与国际运行规则接轨、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现代化的区域市场流通中心。到“十五”末,流通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3%以上;限额以上连锁经营企业店铺总数达到1000个,年销售总额200亿元左右;连锁商业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0%以上;店铺总数超过100个的大型连锁企业达到4-5家,其中年销售额过20亿元的达到3家以上,过百亿元的1-2家。

三、突出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工作重点

(一)推进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在大力发展日用品、食品零售和餐饮业连锁经营的同时,加快向汽车、电脑及软件、石化、建材、药品、卷烟、图书、音像、家具、家政、租赁、维修等行业特别是新兴行业的发展,行业种类发展到45个以上。以中心城区为主,并以其为依托,积极向周边地区和乡镇延伸;以直营连锁为主,向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发展,基本构建起以大型连锁企业为龙头,以采购、配送、信息三大核心技术为支撑,业态多样、业种广泛、辐射城乡的连锁经营网络。“十五”末,全市连锁门店总营业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新型业态年营业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提高到30%左右。

促进业态结构合理化、多样化。在坚持商品、服务大众化的前提下,注重满足消费者多样性、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和业态互补发展。根据不同情况,积极发展标准超市、仓储式商场、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等新型流通业态。逐步发展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便民店、便利店。适应群众个性化消费需求,有计划地发展专业店、专卖店。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增加生鲜熟食品经营。积极推进连锁经营企业的产品开发,大力发展自有品牌和订单加工。

抓好规范化运作。加快流通现代化有关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科学规范连锁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内部管理,加强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引导企业贯彻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有条件的争取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施大集团战略,通过兼并、联合、合资、合作、股份制改造等资本运作方式,重点培育一批大型骨干连锁集团,走跳跃式发展的路子。大型骨干连锁企业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通过输出无形资产、品牌商誉、管理经验与技术等发展特许经营,膨胀企业规模。中小企业通过批发主导型或零售主导型的自由连锁,实现联合采购,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积极推进现代物流配送。发挥物流配送对联结生产、消费和降低营销成本,促进连锁经营的支撑作用。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物流先进技术,积极采用物流网络系统和信息化、技能化技术标准,高标准起步,高水平发展,促进现代物流业初具规模。大型连锁企业要建立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较高的配送中心,统一采购、配送比重分别达到100%和80%,尽快形成5家年配送额20亿元以上、辐射省内及周边省份的大型物流集团和物流园区。

加快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大中型连锁经营企业要抓紧规划建设和完备物流配送中心,构筑物流基础平台。在满足企业自身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中小企业的配送服务。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尽快制定第三方物流总体发展规划,先规划建设盖家沟、三联、槐荫区三个物流基地,使之逐步发展成为定位准确、运作规范、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企业。积极推进生产资料分销企业转型,逐步建立钢材剪切和木材、煤炭、混凝土、玻璃等大宗商品的专业化加工配送中心。城市规划中对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建设用地进行预先控制。生产资料制造业,要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物流,搞好用户的直达供应和物流园区的合理配置,实现物品的按时按需营销。

(三)改造和建设现代批发市场。按照“统一规划、加强指导、分级负责、规范管理”的原则,规划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集散功能较强、连接城乡、辐射全国的大型现代批发市场。改造提升现有各类批发市场,逐步将骨干批发市场培育成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加工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中心,使批发市场水平显着提高。努力提高市场交易主体的股份化程度,支持多种经济成份的公司制企业进入市场。提高交易商品的质量、档次和加工、包装水平,争创名牌、品牌。积极引入竞价拍卖、网上交易等先进方式。建立质量检测、统一结算等工作体系,提高市场知名度,努力扩大交易辐射范围。围绕重要农产品的集散,建成几处交易方式先进,加工、价格调控力强的现代批发市场。大力推进对市区传统农贸市场的超市化改造。加强市场监管,健全市场管理体系,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组织制度及市场准入、交易规则等,确保正常的交易秩序。

(四)认真实施“三绿工程”。加强绿色基地建设,疏通绿色产品进超市的渠道,推进绿色产品走出市门国门。培育绿色市场,建立确保食品安全的网络体系。大型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肉类批发市场应配备冷藏设施,经营鲜活食品的零售店应配备保鲜设施。大型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要配备简易的有害物残留检测设备。开辟绿色通道,大力改进运输方式,鲜活食品运输要采取保鲜措施,实行多式联运和直达运输。“十五”末,争取建成30处绿色食品基地,100家绿色零售门店。

四、落实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各项措施

(一)深化流通企业改革。加快流通企业改革、改制步伐,明晰产权关系,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组织机构、用人制度和收入分配机制与现代经营方式,管理技术相适应,做到经营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同步进行。培育做大大型流通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盟,使社会资源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聚集。推动中小流通企业民营化。今年上半年,80%的商贸企业国有资本全部退出,20%左右企业的国有资本退至控股或参股地位,全市不再保留纯国有性质的商贸企业。鼓励资本运营,选择具有骨干优势企业特征的流通企业作为重点,以资本为纽带,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实现投资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

(二)扩大商贸流通企业对外开放。支持流通企业打破地域界限,积极开展跨省、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努力拓展商贸流通业新的发展空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大型零售企业,与*市流通企业合资、合作,或独立开展经营业务。既要注重引进资金和项目,又要注重引进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既要坚持高水平、高起点引进,又要兼顾当地消费水平和业态需要。支持企业在省外、国外建立营销网络,吸引跨国公司在市内建立商品采购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逐步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贸易和物流网络体系,使更多的*产品进入国际、省内外分销网络,提高*产品在外部市场的占有率。支持3-5家重点流通企业打破地域界限,积极开展跨区、跨省、跨国经营。办好3个边贸联络处,大力开拓经营,努力拓展商贸流通业新的发展空间。

(三)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提高企业采购、配送、营销能力,全面实现流通企业信息化。加强流通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流通企业加大对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投入,建设企业内部信息集成网络和对外信息传输通道。骨干企业要切实抓好商品采购、物流配送、信息处理三大技术的开发应用,实行商品单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连锁经营企业经批准经营专营、专卖商品。直营连锁企业办理经营资格审批,由企业总部向企业注册登记机关所在地的有关部门统一办理。各分店持总部批准文件或证照复印件,按规定在所在地办理相关手续。除国家另有规定的特殊商品外,有关部门不得干预连锁经营企业总部统一采购、跨区配送各类商品。交通管理部门要对连锁企业配送车辆的运营给予支持。各种检查严格依法进行,严禁重复检查和不合理收费。在确保监督有力的前提下,对经营范围的直营连锁企业,统一配送除食品类以外的商品,其商品质量、卫生防疫等方面的检查,要简化手续,原则上只在配送中心进行。

加强财税政策扶持。经财政税务部门批准,实行统一核算的直营连锁经营企业可由总部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统一申报缴纳增值税。金融部门要加强对连锁企业基础设施的贷款支持力度。市重点扶持的大型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企业和现代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分别纳入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范围,给予重点扶持。重点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等,争取列入国债贴息项目。流通企业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生鲜熟食商品等技术改造项目所需进口设备,经主管机关批准,可按规定享受免征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政策,所需国产设备,可按规定享受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的政策。

支持企业进行产权改造。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符合条件的推荐上市或发行债券。支持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与国际着名连锁经营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合资、合作,引进资金和现代流通技术。在国有流通企业改组过程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经营管理层和企业员工购买产(股)权资金不足的,经银行等债权人同意,可用承担企业债务方式购买国有产(股)权。

给予用地政策支持。企业以原划拨土地为条件引进资金和设备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可按一定比例的优惠地价缴纳土地出让金后,将土地使用权作为法人资产作价出资。企业以原划拨土地自行改造为物流配送中心,凡未涉及产权变更、转让的,可按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最低限价缴纳土地出让金。企业对旧仓库设施进行易地新建物流配送中心的,原划拨土地由政府收回进行招标拍卖,所得收入按规定扣除政府土地收益和有关税费后,其余部分用于新建物流配送中心。

合理确定用电价格。流通企业使用的大型冷藏、冷冻和各类大型生产加工设备,以及列入市重点扶持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商贸物流配送企业和现代批发市场用电,按当地工业用电标准收取电费。具体实施办法由市物价局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