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26 10:0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主义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主义建设

篇1

今天有幸听了 老师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一课,现在就这课做一些简单评价。

就本节课来看,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新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重点和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抓住了关键,能以简驾繁,所教知识准确;教学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课堂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能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传授知识的量和训练能力的度适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展;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

教学方法方面:精讲精练,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落实“双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教材,学生实际;教学信息多项交流,反馈及时,矫正奏效;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情感教育方面:教学民主,师生平等,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培养创造新能;重学生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养。

梁老师基本功扎实,能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洁,生动形象;教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板书工整、美观、言简意赅,层次清楚;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控课堂能力强。

篇2

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之得到了深入的推进和发展,而档案信息资源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利用。档案的利用效益也在不断地被挖掘出来,并随之也被逐渐扩大化,从而使得档案信息的价值及其开发利用工作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一、档案利用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在社会中,任何一项工作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程度,而都是由该项工作对社会的奉献大小所决定的。至于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及其社会影响来说,它也是由其对国家各项事业的贡献大小来决定的。应当看到,档案工作由于条件性、服务性的特点,要想争得社会各界对其高度重视与赞扬,则同其他工作相比,付出要更加巨大和艰辛。不论哪个国家的档案工作,都是一定社会历史、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客观产物,都是因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所产生的,但又靠着社会对档案工作的重视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档案工作的生存发展,以至与其前途和命运,也都是与档案工作为社会各项事业的服务和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各地区各部门的档案工作实践来看,也都证明了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搞得好坏,与其档案工作的地位相关,搞的好就兴旺发达。所以,档案利用工作与其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成了衡量一个单位档案工作的重要标志或者成效与否。

二、档案成为服务性的物质资源

1、档案利用的目的。就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来说,实质上就在于对档案的利用。通过档案部门的开发利用,把档案价值利用的信息提供出来,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服务。当然了,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通过这个转化过程,以获得具有一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利用效果。

2、档案的潜在效益。对于任何一个机关单位和部门来说,开始注重的主要是其档案信息资源的数量和种类、成份等内容,特别是档案的质量。有些档案在当初收集工作时,往往被看做是没用的,到了若干年之后,其档案的潜在价值才被显露出来,并得到开发利用。这时人们才认识到:档案的“滞后效益”,正是促进或推动生产与工作的催化剂。所以,档案工作要想后期能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首先就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3、科技档案的作用。一般档案部门对科研成果档案的收集保管,总认为可为从事科研的人员提供丰富的“前车之鉴”。事后通过查阅有关项目的档案资料,既可验证科研人员对已有方案的见解性,又可以避免对同一问题、同一项目的重复进行研究。通过对前人科研记录的查阅利用,也为如今科研工作节省时间,并少走了弯路,同时还避免了人财物的浪费,又大大缩短了科研工作的周期。

4、基建工程档案的作用。在日常的基建工程中,妥善保管好原始档案及变更设计资料、图纸,也非常重要。如果保管记录不好,一旦在工程系统中出现问题,没有档案或档案不齐全,那么就会造成极大的被动,甚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有时在关键时刻,如果档案部门能齐全完整地把有关档案资料提供出来,而施工单位因得到了维修的依据,这就会使事情变得大不一样了,不但省去了从设计院、档案馆提档及复印等相关项费,而且也能使工期得以提前,资金得以节省。据施工案例统计,不少单位几年间通过利用档案为各产权单位及工程提供档案证件、图纸等,从而避免了几百万元的间接或直接经济损失,显然其潜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不可低估的。

5、房屋档案的作用。而就房屋档案来说,它是房屋部门资产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凭证,特别是在办理楼房产权、物产登记过程中,如果有了齐全完整的档案资料,才会缩短办证周期,从而赢得时间,得以顺利办理,减少差错,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这也可为权属单位节约时间,避免因单据凭证问题而造成手续费等方面的经济损失。特别在处理年代长久的历史房产问题时,其档案凭证的作用尤为突出。而在房屋拆迁面积勘测及权属认证问题时,若没有原始档案凭证,则很难避免不必要的口舌纠纷;假若档案凭证齐全,这才能有效避免国有资产以及个人财产的流失,利益得以维护。

6、其他档案的作用。像人口计划生育档案、医疗档案等,它也是作为日后的记录凭证,对社会历史的记录有一定的作用,对个人起到一定证明作用,特别是医疗档案,可判别后期个人病历的发展过程及趋势,为后期治疗提供直接参考,少走治疗的弯路。

总之,对于档案工作者来说,由于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对象的多元性,及档案信息作用实现环节的复杂性等原故,在很短时间内,一个局部档案利用的效益都是很难清楚表现出来的,而且也很难用数字衡量出来的。因此,任何档案不论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是多是少或明显与否,最重要的就是对其要有正确的认识。档案人的艰苦劳动,有了效益与成果,那么档案信息服务就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各地区开展档案创效益的活动及其成果告诉了人们,不断丰富和改善档案馆(室)藏,也是非常重要的。机关单位的档案部门,应当结合本单位工作的性质与特点,不断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以便更好、有效地开展档案信息利用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档案作为档案部门为社会各项事业服务的物质资源作用。

三、档案利用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服务起着重要性的作用

1、把握档案利用的主要方向。档案工作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则是档案工作的生机活力所在,也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因此,档案业务部门的工作中心,也就是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贴近机关单位生产、工作的热点和难点,积极主动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档案信息服务。像党政机关围绕领导决策、机构改革、改章建制、换届改选等工作,都要及时地为领导和各部门提供历史档案资料;作为企业单位,则要围绕转轨改制、市场调研、产品开发、成本核算、技术改造等工作,及时为领导和业务部门提供各时期的综合情况和数据资料。每个单位的档案工作都要千方百计地为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尽心尽力服务,并想方设法让沉睡的档案信息在本单位的生产与工作中发挥作用,产生效益,才能激活本单位的档案工作,凸显其自身的成效。

2、转变观念,充分利用档案多出效益。让档案利用工作创造出显著的效益出来,首先档案管理工作者要思想端正。要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上来一个大转变;树立服务观念,走出档案部门,到各部门和生产一线去,了解档案的需求,变被动调卷服务为主动登门服务,思想上实现根本性的转变。这才是使档案多出效益的关键所在。

3、档案利用信息要急用户所急。档案信息的利用工作,要急领导与各部门之所急、所想,并要结合加强市场调研和统计工作,围绕档案信息的需求急缓来安排档案业务工作。有些单位档案利用较好的,常对档案利用的效果调查非常关注,特意建立档案效果实例手册,有效促进了良好档案利用效果的循环。这样,不仅档案人员看到了自己的工作成果体现出来,提高了工作积极性,而且还对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增强了做好档案收集、积累、保管、利用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档案示范村 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带动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农业农村档案资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见证,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切身利益的一项基础工作。自2005年起,我国新农村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国家也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农村档案工作的发展,神湾镇的档案示范村建设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今后农业农村工作有参考、经验借鉴、史实查证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档案村建设的重要性

管理档案是农村日常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农村档案工作是以各种不同的载体形式记录了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具有重大意义的事项。档案示范村有利于保证政务公开,有利于保证基层群众的民,有利于保证依法治理,也保证了人民群众拥有各种基本权利;档案的存在保障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利于道德修养的提高。有一些村庄不太重视收集整理档案,导致档案遗漏了很多重要的信息,村干部在解决民事或者经济纠纷时找不出确切的证据,使得案件无法圆满解决,更有甚者会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档案的建立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农村改革的进行,收录了许多农村举办的有益活动,比如五好家庭,文明户等。档案的存在有利于保证这些活动的公平公正,提高人们积极参加的兴趣,从而使得村风、民风良好,有效的给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帮助。

二、档案示范村建设的几点措施

神湾镇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与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档案示范村创建工作,全镇各部门与各村(居)积极配合,全面开展档案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档案检查验收过程中,达到了省级示范村的要求,通过了省级的验收,其中外沙村、宥南村获得档案示范村的荣誉称号。因此,神湾镇在建设档案示范村过程中的多项措施都值得借鉴。

(一)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

神湾镇党委、政府意识到档案建设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农村建设档案的工作,深入贯彻上级要求,明确目标及任务,提出了“四个高”的具体要求,并把建设档案示范村的工作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分管领导牵头,指导和督促农村的档案建设工作,专门召开动员会,积极推进档案建设工作,从而保证档案示范村建设工作开展顺利有序。

(二)组织业务培训,加强宣传力度。

市镇两级的档案部门大力支持各村(居)档案建设工作,为了提高档案示范村的建设水平,神湾镇开展档案工作培训,要求镇村全体干部参加,提高全体干部对档案的认识,增强档案工作者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布置档案建设的各项工作,明确目标与任务要求,并广泛地宣传档案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建设档案的重要性,营造推进农村档案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监督检查,做到查漏补缺。

各级部门均按照镇上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及任务要求,进行日常的督察建设档案工作,同时神湾镇党委委员梁志强带领小组成员经常在一起商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要积极探讨解决的方案,查漏补缺,以保证档案村建设的顺利完成。

(四)研究建档内容,确保取得实效。

神湾镇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村务、农村科技、低保、林权、基层组织等方面纳入档案建设之中,并作为建档典型,发挥典型档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大力宣传,逐步推广。与此同时,加强对具有特色档案和重要档案的管理,比如家电下乡,社保低保、农村经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关系到人民利益的档案。

(五)加大资金投入,完成硬件设备。

神湾镇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投入约40万元,其中设备投入达15万元,建立了200平方米,各种设备齐全的镇档案室,同时,为确保文件档案的安全,还配备了必要的防火防虫工具。借鉴神湾镇的措施,镇、村两级要增强档案基本设施,加强场地、制度、设备建设,设专门的管理人员。投入经费改善原有的档案保管设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档案管理实现网络化和数字化,设置适合群众查询利用档案和公开文件之处,为人民大众服务。

(六)抓住重点难点,收集档案资料。

档案资料的收集是农村档案工作的重点难点,要充分发挥村干部、人大代表等多方面的力量,挖掘并收集各个时期农村各种工作活动形成的资料,重点整理农村组织建设、事务管理、宅基地、低保、计划生育、党员档案等形成的照片、资料、实物等。同时与镇相关部门积极合作,尽力收集散布在民间的宝贵资料,比如新农村建设中,反映新农村建设前后变化的,对比鲜明的资料、照片,并且妥善安全保管这些资料。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农村的拆迁,农居的新建。农村档案的建立是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记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丰富,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趋向多元化,人们的自立自强精神、竞争效率观念、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断增强。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价值观念发生歪曲,甚至出现黑白颠倒、是非不清、美丑不分、善恶不明的迹象,道德底线难以坚守,社会正常秩序难以维持。高校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社会的不良风气同样也侵蚀着高校,高校中的一些教师难以担当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有的教师不思进取,缺乏敬业奉献精神,得过且过,无意于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长期是一本教科书加一杯茶水,没有新知识、新观点;有的教师抵制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接受工作不是以需要为原则,而是以是否有利可图为原则;有的教师不遵守教学规范,不认真备课,教学进度无计划,甚至极个别教师随意缺课或让人代课,举止不够文明,上课接手机,经常有迟到、早退现象;有的教师对科学研究急功近利,不愿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学术浮躁,甚至采取投机取巧、抄袭剽窃,导致学术道德失落、学术良知丧失;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愿花时间去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甚至对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冷漠、歧视;有的教师接受学生或家长的宴请或“谢意”,向学生泄露考试内容,把市场经济中商品交换关系引入到师生关系中,要学生给自己送钱送物;甚至极个别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信口开河,借一些个人成见和怨气任意发牢骚或流露不满情绪。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伟大形象。

高校师德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某些教师荣辱观发生了错位及缺失引起的。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提出,不辨是非难处世,不知荣辱不成人,他说:“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治人,穷者常治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在荀子看来,明分荣辱,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前提。清楚、明晰的是非界限是个人行事的准则,也是一个民族风清气正、社会稳定、精神奋发的标志。“八荣八耻”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确立了是非的明确界限,“荣”是积极奋进的目标,“耻”是防微杜渐的警钟,鲜明的是非善恶界限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人才的培养、文化知识的传承都要求高校教师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道德素质。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了准则规范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阶段,社会生活趋向多元化,与此同时,一些旧的规则、规范失去效用,人们的观念处于真空状态,如法律意识不足,道德观念淡漠、信仰信念缺失,现实中既不维护自己的权利,也不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八荣八耻”找准了时代所产生问题的症结,并指明了解决的途径。它不仅是一个普通的道德标准,而且是一个包含了法律、道德和信念三个层面的公民生活准则,它也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了准则规范。

从法律层面上看,“八荣八耻”中的一些内容是对法律精神的阐述,如“以危害祖国为耻”、“以背离人民为耻”,危害祖国、背离人民不仅是一种耻,而且是犯罪行为,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课堂及课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不能宣扬和散布危害祖国、背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观点和言论。“以违法乱纪为耻”,呼吁人们要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市场经济从另一个侧面上讲也是法制经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已成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意味着高校教师在科研和学术交流中,要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力戒浮躁和急功近利,坚决反对在科研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在教学环节中敷衍马虎、等行为,不做任何学术道德失范的事。因此,要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师法》的宣传和普及,让教师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哪些是能够、必须做的,哪些是不能、坚决不能做的,让《高等教育法》和《教师法》所规定的高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成为教师的行为准则。

从道德层面上看,“八荣八耻”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需要建立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八荣八耻”既反对人们突破道德的最低原则,召唤人们的道德良心,并让良心守住道德底线,监视自己的言行,同时提倡人们达到道德的最高原则。“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赋予了新时期师德建设新的内涵和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教师在教研上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兢兢业业搞好教学和科研,适应时代变化,更新教育观念,投身课程改革,热爱学习,勇于创新;在做人做事上要诚实公正、严谨朴实,坚持真理,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注重素质教育,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格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交往合作中,要树立全局观念,弘扬集体主义精神,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团结一致、精诚合作,积极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从信念层面上看,“八荣八耻”所有内容都涉及人们的理想和信念。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精神的支柱和寄托。“八荣八耻”所包含的理想和信念就是目前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的对真、善、美的肯定和追求,对假、丑、恶的否定和拒斥。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教师职业的崇高,就在于教师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甘为春蚕、人梯、孺子牛的高尚人格和奉献精神。教师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己任,以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感化和引导学生,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恪尽职守。

篇5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当今世界颇具影响力的西方思潮之一,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现代主义极端成熟而又危机凸显的背景下,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内部逐渐成长起来的,以对现代主义和现代化的反思、批评和超越为旨归,以反理性主义、反中心主义和反权威主义等为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我们能够采取正确措施做到扬长避短和为我所用。

一、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1、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的批判与建构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的批判源于西方社会危机的产生及其反思,以造成现代文明弊端的、体现现代化精神本质的现代性为批判对象,以对作为西方现代性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的个体主体性和工具理性为批判内容,主张消解主体性、反理性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更注重对现代化的建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未来充满信心,提出要为现代世界制定可供选择的重构方案,倡导建设性和创造性,鼓励多元思维风格,主张开放、平等、对话和合作,致力于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等。

2、后现代主义坚持反理性主义,肯定和张扬非理性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对技术的滥用和对自然的无节制索取,最终导致一系列严重社会问题和人类灾难的发生,因而反对“理性至上”和“科学万能”的思想,批判和重构理性主义,主张用非理性打破理性的统治地位,通过张扬非理性纠正理性主义的过度。基于对理性限制人的个性等消极作用的认识,后现代主义者突出强调非理性的作用,认为只有个人的情感、想象等非理性因素才是真实的,只有充分发挥非理性的作用,人们才能做出创新成果来。

3、后现代主义坚持反中心主义,倡导多元性和差异性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社会无中心可言,而是一个复杂、多元和开放的体系,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开放的关系。同时,后现代主义认为,正是主要表现为对主体意识的过分张扬和对工具理性的过度使用的现代性本身,才导致现代西方工业文明危机和弊端的产生。因此,后现代主义坚决批判这种高扬人的主体性、强调人是世界主人的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了反中心主义的主张,倡导多元性和差异性,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4、后现代主义坚持反权威主义,强调民主和平等

后现代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不是被决定的,而是生成的。任何讲话的意识和权威性话语都会压抑思维的延伸。每个人的观点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可避免地受观察者本人的立场、观点和兴趣等的影响,没有哪个人的视角能够充分说明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1]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对整个社会的权力话语和精英话语加以批判和质疑,倡导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论,主张开放、公平、民主和平等的对话,反对权威。

二、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面影响

1、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走和谐发展之路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的批判与建构及其反中心主义的主张,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的和谐发展的道路。在后现代主义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已经被一种新型的和谐关系所取代,倡导和谐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价值取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积极采纳后现代主义对和谐理念的倡导,坚持走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多地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妥善处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四位一体的和谐发展。

2、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走特色发展之路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充分表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并非完美无缺的理想模式。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使我们认识到现代化可以有多种模式,有助于我们借鉴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经验教训,也使我们对自己国家的现代化充满了信心,为我国走特色发展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了可能。后现代主义所坚持的反中心主义、反权威主义表明,现代化模式具有多元性和差异性,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有权利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中国现代化模式与西方现代化模式是平等的,都拥有存在和发展的权力,不能相互指责和贬抑,而应该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2]

3、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走创新发展之路

后现代主义对创造性的推崇及其反本质主义的主张,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后现代主义极力倡导创造性。后现代思想家最推重的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最推重的人生是创造性的人生,最欣赏的人是从事创造的人。[3]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不仅在理论上倡导创造,而且身体力行,在自身的实践中也始终贯穿着这种可贵的创造精神。后现代主义对创造性的倡导及其身体力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创新发展之路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要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大力实施创新工程,营造全民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地尝试,走创新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三、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负面影响

1、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后现代主义以反中心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反基础主义等理论内容,否定了唯物主义传统、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否定了历史的规律性,继承了唯物主义传统,崇尚主观性、内在性和相对性。这些主张反映在人文精神上主要体现为理想、正义、道德、责任等的缺失,以及享乐当时、游戏人生的态度,导致社会大众文化素养低俗化,造成社会文化生态失衡和伦理道德失范,出现严重的精神危机,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反理性主义等主张,对我们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对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2、后现代主义影响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和理性

后现代主义在批判技术理性的霸权主义的同时,解构了理性本身;在批判启蒙理性对人的主体性过分张扬的同时,也消解了主体性自身。总之,它在批判现代主义的缺陷或弊端的同时,试图对现代性、现代主义精神本身进行全面的解构。而在当代中国,科技不是已经发展为意识形态以至形成科学帝国主义,而是依然大大落后急待发展;理性不是已经发展到普遍化、绝对化以至形成理性至上主义,而是十分缺乏需要大力倡扬和追求。[4]因此,后现代主义对科技还比较落后、人的主体性和理性精神还不够张扬、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势必会产生负面影响。

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对后现代主义影响的策略

1、加强理论的建设和指导,打牢指导思想的防线

在各种思想文化交锋更加频繁的时代背景下,后现代主义这种资本主义泛文化思潮强烈地冲击着国人的思想,威胁着作为主流指导思想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发挥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面作用,必须不断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建设,进一步巩固理论的指导地位,打牢指导思想的防线。

要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就必须坚持的指导。通过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建设,使广大人民树立的批判意识和辩证态度,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潮时能明辨是非、知晓对错。只有用观点,进行辩证地分析和评判,才能深刻揭示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背景,了解其发生发展的大致脉络和主要历程,熟悉其理论内容和基本观点,透视其所蕴含的深层价值取向,才能最终正确认识这种思潮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和为我所用。在当今条件下,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建设,主要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人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人民,可以帮助人民掌握科学的价值评价标准,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实现积极的价值认同,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从而使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民群众一旦树立了的世界观,就能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中采取正确措施加以应对。

2、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巩固实践防御的阵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来自异国他乡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必须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检验,只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符合,才能有效发挥后现代主义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因此,要立足中国国情,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扬弃,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以巩固实践防御后现代主义消极影响的阵地。

当代中国正处于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是由农业文明转化为工业文明,由前现代社会转化为现代社会,最为紧迫和匮乏的是科学理性、技术理性、工具理性和人的主体性,仍需倡导和确立人的主体性和理性精神。因此,当代中国需要弘扬现代主义精神,既要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也要吸收后现代主义中的合理因素,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经济领域的工业化、信息化、知识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社会领域的公平化、文明化;价值领域的人性化,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过程,归根到底是“以人为本”,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使全体国民素质提高,实现人的现代化。[5]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化破除了对西方模式的盲从,也避免了后现代主义所揭示的现代性的弊病,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出的一条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3、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先进文化的力量

要妥善应对后现代主义这种泛文化思潮的挑战,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力量。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西方一股势不可挡的文化潮流,不仅动摇了当代西方社会传统价值和文化观念,而且也波及影响着我国及其它东方国家的文化发展。对后现代主义这股泛文化思潮,我们既要看到其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更要重视其积极因素和正面影响,因为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力量需要我们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作为一个文化范畴,后现代主义所表示的,是对现代文化和以往传统文化的批判精神以及重建人类文化的新原则,[6]即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后现代主义所涵盖的文化领域具有广袤性,涉及全球性的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在后现代主义大旗下,聚集了众多的思想派别,如新解释学、解构主义、西方、女权主义和分析哲学等。[7]正如詹姆逊所言:“‘后现代’就好比一个诺大的张力磁场,它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文化动力,最后构成一个聚合不同力量的文化中枢。”[8]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目标主要在于批判和否定现代性,尤其是批判理性这个现代性的核心思想,主张消解现代主义的主体性。对后现代主义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一概排斥,而应本着辩证否定的态度和批判吸收的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后现代主义的非理性倾向对形成共同理想和发展先进文化是不利的,而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及其生态价值观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等主张则值得肯定和借鉴,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力量。

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我们也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既充分发挥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积极作用和正面影响,又避免其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的产生,让后现代主义思潮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早日实现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现代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洁.浅谈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宿州学院学报,2010.3.25.3.

[2]王治河.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求是学刊,2001.3.

[3]王治河.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中国社会科学,1997.1.

[4]田薇.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江海学刊,2000.1.

[5]李新灵.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5.2.

[6]高宣扬.后现代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3.

篇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包括经济和谐、政治和谐、区域和谐、生态和谐和民族关系和谐等多方面内容。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一亿多人口,聚居地区占了国土面积的64%,多处于经济地理意义上的西部地区、全国陆路边疆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战略意义重大。这些国情决定了民族关系是我国最重要、最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构建以和谐为标准、以和谐为目的、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健康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态势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成为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目标。

民族关系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处在动态发展过程之中。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内各民族在经济交流、文化交往、人口流动、族际通婚中,相互了解、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相互学习,“民族间的共同性东西在逐渐增多”成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客观的讲,当前我国的民族关系在得到了发展的同时又面临着挑战。由于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持续拉大及历史原因造成的民族经济文化事实上的不平等不能在短时期内消除,民族工作面临着考验。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打工、经商、上学、旅游、访友等各种交往形式使民族关系映射于各行各业;民族成员个体的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问题使得民族关系反映在社会层面的各个方位,民族关系发展的空间由民族聚居区拓展到了全国各地。各种利益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一切给我国民族关系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另外,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周边一些地区的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仍然相当活跃,它们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国际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与国内民族关系的新变化交织在一起,民族分裂仍是一种现实的威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路径思考

(一)加大党的民族关系宏观调控力度。民族关系的建构性调控是通过不断出台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的方针、政策来实现的。因此,党的民族政策正确与否是决定民族关系是否和谐的关键,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作出的刚性规范,要尊重和满足各族人民分享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成果的愿望,以消除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层面性矛盾;要为民族关系发展制定新目标,充实新内容,注入新活力,通过创新来实现民族关系发展的与时俱进。同时,党和政府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民族关系评估机制、民族关系预警机制、民族关系调控工作具体运作机制及各民族各阶层的利益整合机制,通过这些机制准确地把握民族关系发展的总体态势,尽早发现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潜在矛盾点,利用妥当的渠道和方法,及时规范公正地做好劝解、说服、疏散工作,避免事态扩大,形成纠纷,甚至是。此外,党和政府要善于在各民族中开展深入、持久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为各族人民营造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激活各民族成员的个体调适能力。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社会流动、变迁的加速,散居化趋势在我国民族关系中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重要。在这种散居化的环境中,一方面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又带来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如由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和由此导致的民族间经济利益的摩擦等,这些问题必然会对民族关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只有激活每个民族成员个体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让每个民族成员从心理和行动上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承让、包容理解、自觉践行,才能从源头上减少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基点性矛盾,并更易于将问题解决在基层。

(三)加强法律对民族关系的规范作用。良好的民族关系需要公正制度作为载体和维系力量。我国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对权利、权力、义务、责任和程序等规范要素的合理安排,可以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平等的民利和当家作主、实行自治的权利,可以充分调动少数民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是各民族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的重要制度保障。然而必须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法制建设出现了法规体系不健全、操作性不强、执行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等不适应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缺憾。因此,必须加强民族法制建设,除了在民族工作中严格遵守国家已颁布的自治法及相关政策外,对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研究、总结,并加强相关的立法,保护少数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权益,并使自治法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监督性。通过民族方面法律的制定、执行、遵守以及宣传教育,规范民族关系,让各民族的才智得发挥、利益受尊重、权利可诉求、竞争有秩序、成果得保护。

(四)发展民族区域经济,消除民族关系紧张的主要根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努力缩小各民族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一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仍呈拉大趋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成为当前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对少数民族区域交通及其它基础设施的投入,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大对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层次升级,拓宽经济发展空间;加大教育投入和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每一个民族改善生活、发展自身的素质,以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消除民族关系紧张的主要根源。

篇7

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法治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因此,检察机关必须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开展工作,充分履行各项检察职能,为加快法治国家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当前,要认真学习领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指导和促进正在开展的执法规范化建设。规范化建设是“标”,法治理念就是“本”,因此在检察实践中,必须切实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和自身实际,力求取得实效。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的指针

(一)法治社会建设的要求

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说到底就是严格执法,公正执法,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能力。国家赋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力,这种权力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得检察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要有一个贯彻始终的思想来指导,这就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它是中国国情与马列主义法治思想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和精髓,是经受了历史和现实考验的开放与发展的思想体系。检察机关作为执法机关,只有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执法,才能保障法治国家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体现出鲜明的社会主义法治特色,才能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当前,在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中,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充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检察队伍的规范化执法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一些环节执法不够规范、不够文明,甚至不够公正、不够廉洁;一些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在实践中未得到很好的落实,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建设法治社会,任重而道远。在这种形势下,检察机关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增强建设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严格规范执法,努力促进司法公正,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努力促进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和检察队伍建设,把检察机关打造成国家法律的模范执行者和有力监督者、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忠实维护者、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定捍卫者。

几十年的风雨兼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终于踏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当前正处于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和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新形势,要适应新形势,必须认清形势,提高适应力。法治社会进程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机关要发挥法律监督作用,必须要“打铁还须自身硬”,努力搞好规范化建设,迎接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必须会带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凸现的人民内部矛盾、经济和社会管理中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高发的刑事犯罪、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亟待提高……这些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检察机关必须主动出击,严格、公正、规范执法,努力化解社会矛盾,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国家政治稳定,为社会和谐发展保驾护航。而要做到这些,必须用科学、正确、先进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指导工作。

(二)检察机关自身建设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利益法则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检察干警在利益面前迷失了方向,分不清私利和大义的界限,以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立检为私,执法为已”的错误思想对检察事业有着极大的危险性和颠覆性。同时,几千年封建特权思想的残余,人治观念的消极影响,使得当前检察机关不同程度存在着执法不规范的现象,一些干警创新意识不强,特权思想严重,一言堂、等级观念、权重于法、人情重于原则等等,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信号和考验。加之,在学习借鉴外国法治思想的过程中,一些人缺乏政治鉴别力,有全部“拿来”、“崇洋”的错误倾向,否定我国法治思想和成果,造成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和混乱。

这些问题使得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步履维艰。因此,非常有必要正本清源,首先要解决好认识观念上的问题,从端正广大干警的执法理念入手。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通过广泛的教育整改,让大家明白“权为民所用——因为权是民所给”、“利为民所谋——因为是为民掌权”、“情为民所系——因为人民的信任与期待”,进一步提高检察队伍的政治素质,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以此来促进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更好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推动检察工作深入健康发展,更好地适应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的要求

(一)用理念查找建设中的问题与不足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能光喊口号,搞形式,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联系自身检察工作查找问题,每个检察干警要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要求,用法治理念来指导检查。要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执法思想上找差距,从实际工作中寻不足,从人民的要求找弱项,查找是否执法为民、是否公平正义、是否服从党的领导、是否服从大局,即是否树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查摆和清理出来的问题,要加强教育、引导、整顿,认真落实《中央政法委关于20__年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高检院关于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部署,查找、整顿、建设同步协调进行,保证规范化建设与法治理念标本兼进、相融相济。

(二)用理念来指导和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检察改革

执法规范化建设首先要严格规范执法,保障办案质量。要严格按照办案流程,落实案件质量考评,建立检务督查制度。要用法治理念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加强对诉讼活动的监督,努力维护司法公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有罪不究、违法办案、超期羁押、裁判不公等问题,通过纠正诉讼活动中的违法和查处司法人员的职务犯罪,确保司法公正;通过严肃查处社会关注的行政执法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深挖窝案串案,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促进依法行政,匡扶社会正气。

法治理念要求在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的同时,强化保障人权观念和措施。依法维护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增强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证人等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依法文明管理。

篇8

[关键词]中国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微观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3.01.00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1](P9)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基本实现理论化、系统化,但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国民生活,切实实现对全社会的价值引领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提炼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战略,这既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向前推进,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微观化、生活化,实现自下而上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构之进路。而“中国体验”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党和国家开始高度关注国人的个体价值观以及其社会心态之状况,体现了“中国体验”与核心价值观在以人为本根本价值取向上的高度一致性。因此,从社会学角度来探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价值。

一、“中国体验”概述及其价值观解读 所谓“中国经验”,是中国学界从中国发展实际出发,在总结近年来中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概括。微观上,它侧重于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的审视。有学者提出,那些结构性或制度性的宏观变迁即所谓“中国经验”只是这种变迁的一个侧面,变迁的另一个侧面是中国人民在此背景下发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方面的微观变化,我们将这种微观变化或精神世界的嬗变称为“中国体验”。[2]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国体验”呢?周晓虹强调,“‘中国体验’是社会变迁的观景之窗”,“考量的领域规则是微观的精神或社会心态嬗变”,其基本内容是:“‘中国体验’是中国人民在宏观变迁的背景下发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方面的微观变化”,“这些微观变化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人生观、金钱观、幸福观一直到流动意识、职业伦理和婚恋行为”[3];“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精神景观,既包括积极的心理体验,也包括消极的心理体验”[4]。另外,周晓虹还强调“中国体验”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下产生的精神嬗变,对其他民族或国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有学者提出,“‘中国体验’是一种时代精神,反映了时代精神的要求,是时代精神的社会学表达,包括两个层面:价值观与社会心理”[5]。还有学者提出,“聚焦于社会转型进程中以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变迁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体验,既呈现着最鲜活的当代体验和日常情感,又展示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和文化渊源”[6]。

对于为什么要提出“中国体验”这个概念,学界也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回答。周晓虹提出,“中国体验在精神层面赋予了中国经验以完整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能够“通过观察,成功地说明中国社会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转型究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怎样的精神冲击,他们在这种冲击下又形成了何种独特的社会心态,而这种社会心态最终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中国人民的命运和中国社会的走向,那么,我们所关注的‘中国体验’就一定具有自己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3]也有学者强调,“中国体验的提出,表明中国社会学家已经意识到比制度建设更为重要的任务是人心的安定,意识到直面改革攻坚所要遭遇的深层社会心理问题”[5]。

综上可知,“中国体验”探讨的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的价值观、社会心理、生活态度等精神层面的变迁与现状,其当代价值属性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对“中国体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解读不能用普世价值的眼光,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引领。只有这样,“中国体验”的当代价值才能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只有植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人的价值观才能引领世界。成伯清提出,关注“中国体验”,“就是要确立中国人的时代精神的内在价值,并由此昭显中国人的意义世界的世界意义”[7]。

笔者认为,“中国体验”强调的是社会生活中具体个人或者具体生活领域的价值需求变化和精神发展轨迹,其学术理念就是要关注生活中的人,既关注处在社会顶端和中心位置的人,更关注处在社会边缘的人。因此,“中国体验”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就是以人为本,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放在第一位,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发展状况,关注他们的幸福感,切实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年

篇9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克服社会各界对宗教文化认识的误区,正确对待宗教文化,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显得极其必要和紧迫。认清宗教文化消极作用的同时,更应该发掘其积极因素。宗教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宗教;宗教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B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87-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命题,它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价值体系中的核心,是我们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充分体现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新模式,为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更加全面、完美,我们要充分重视宗教文化的作用。宗教文化之所以在中国存在了漫长的时间,必然有其合理性,其存在也是由于我们社会所处在的阶段所决定的,宗教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需要进行宗教文化建设,木桶效应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够装多少的水不是看最长的那块木板有多长,而是看最短的木板有多短,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很多的木板组成,而宗教文化正是这个木桶的短板。现在我们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活动空间和平台,宗教文化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宗教文化的作用也逐渐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宗教文化净化社会环境的功能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相互促进。当今社会出现了一些道德缺失的现象,虽然里面含有媒体夸大宣传的因素,但是不可否认道德缺失是存在的。这种情况不能仅仅谴责个人素质有待提高,根据网上的调查表明大部分群众是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助人之心但有很多顾虑,也是无奈之举。虽然这事出有因,但是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整个社会将形同陌路。宗教文化长期以来都是以互助、友爱、博爱教导群众之间能够相互的帮助,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使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真诚、诚恳的对待他人。如果人人面带微笑对待他人,那么也会感受到他人的微笑,整个社会也将会呈现出热情洋溢的氛围。

宗教文化能够增强人民的心理素质更好的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使群众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由于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同,前进的过程中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因而我们的道路也更加曲折。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在面对困难时更加需要积极的心态。调整好心态,更好的坚持下去,只要有良好的精神动力,良好的心态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宗教文化之中包含很多的团队合作的内容,它鼓励每个人都打开心扉,畅所欲言,增加了民众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起迎难而上。把每一次困难都当做人生的一次洗礼。不畏惧困难,不逃避困难。在生活中,困难随处可见,我们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这对于我们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都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宗教文化中包含很多的娱乐减压方面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力补充。我国处于工业化国家中后期,经济发展的速度很迅速,虽然我们在精神文化上花了不少的精力,但是我们的精神文化的发展大大落后于物质文化的发展。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传承中受到破坏,但是我们有信心,实现文化的伟大复兴。宗教文化由于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很多传统文化内容得到了保留,宗教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们生存的信念。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工作节奏与过去相比速度都加快很多,人们来去匆匆,当一天的忙碌结束后,感觉到无所适从,到处充满寂寞与无聊,宗教文化能够让人们平心静气总结每天的收获,为明天的生活做准备。这些文化,对于我们精神文化的建设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宗教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可观的补充作用,当然我们在接受宗教文化的时候要懂得去粗取精,把宗教文化的内容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

现阶段我们的社会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缓和,但是我们不能够放松警惕,在社会稳定上要下足功夫。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才能有大的发展,否则将会造成社会的动荡,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调动一切有益的元素,从而使我们的社会能够稳定的发展,人们能够安心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当然,针对宗教文化的特点,不可否认宗教文化具有一定的消极性,我们要制定恰当的法律法规,保障宗教文化有序的发展。发挥宗教文化的效能,减少它带来的危害,宗教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利用它。

篇10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为指导的意识形态,集中反映着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反映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体现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与强化起到促进作用,是现阶段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要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有机整体,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民族感和时代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思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本质以及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的本质反映和理论表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凝聚和整合社会力量,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各种形态的西方非社会思潮借助发达的现代传播手段涌人我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2]。因此构筑一个强大的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全社会尤其是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意识形态显得至关重要而且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思想主流是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渗透和社会转型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党员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思想政治观念不成熟。当代大学生目睹了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亲身感受着祖国的发展、进步和强大,对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但也看到,很多大学生党员对显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而内心困惑。[2]同时,部分大学生党员在政治取向上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特点,把入党作为找工作的筹码,入党动机如此功利化。如此等等,表现出大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观念上的不成熟。

2.理想信念出现偏差。大多数大学生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坚定不移的信息,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模糊、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层面上。根据调查显示,在回答“您觉得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崛起的作用的大小如何”这一问题时,仍有0.98%的学生选择“没有作用”,甚至有1.39%的学生选择“负作用”。这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面临较大挑战。

3.享乐主义思想滋生。大学生党员对科学人生观的主流导向基本相同,有比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渴望为国家和社会施展才华。但仍有少数大学生党员崇尚以自我为中心,选择个人利益高于国家、集体利益的立身行事准则,或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还有极少数大学生党员受到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存在攀比、追求物质享受,从而导致畸形消费的现象,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态度。

4.价值取向趋于功利。部分大学生还不能用正确的调至目标来指导实践,当他们的人生价值目标和现实利益发生矛盾时,往往倾向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上的功利倾向比较明显。对于怎么看待“舍小家,为大家”这句话的问题上,有54%的人认为应该同时看中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二者互利共存;42%的人认为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仍然有4%的人认为个人利益为重,国家利益为轻。社会当中不缺乏“舍小家,为大家”的人,但是很明显,这种品质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大多数都觉得应该互利共存,甚至有些人还觉得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

5.道德观念存在缺失。面对纷扰繁杂的社会生活,不少大学生党员陷入困惑和彷徨,道德观念出现缺失。在校园内或公众场所不注重公众道德规范,对违纪和不良行为往往漠视,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尊师重道和尊老爱幼的道德礼仪做得不够;不能正确处理自己情感方面的问题,缺乏道德自律等。同时,甚至有大学生党员的诚信意识缺失,如考试作弊、制造虚假履历、故意欠缴学费以及恶意拖欠国家贷款等现象令人担忧。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教育

1.坚定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加强大学生党员共同理想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帮助其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使大学生党员学会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科学分析社会进程中的矛盾和曲折,实事求是地看待改革开放中的问题与不足,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自觉地同各种错误思潮划清界限,做到从理论上的坚信到信念上的坚定,从思想上的确信到行动上的真信。[3] 同时,把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教育精神结合起来,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2.明确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前提是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有充分地认识。当前大学生党员与以往相对简单的认识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多数的学生党员认为群众基础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学习成绩名列前茅,通过自身努力??现个人能力的不断进步和全方面发展,具有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就是思想道德素质高的表现。诚然,这确实揭示了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但不够全面,仍有不足之处。思想道德素质还应包括理性思维能力、思想防御能力、判断能力、鉴别能力等。这些能力直接决定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觉悟、理论素养、服务意识的形成。因此,大学生党员还要注重理性思维能力、思想防御能力、判断能力、鉴别能力的培养,而这正是我们以前所忽略的。

3.培养大学生党员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素质,首先要从以前我们所忽略的培养大学生党员理性思维能力入手。因为只有形成理性思维能力,思想才会趋于成熟,才会具有思想防御能力,进而才会防止社会不良思想的侵蚀,排除大学生党员思想中的困惑。过去,为了加强大学生党员自身的思想防御能力,防止负面思想对其造成影响,主要采取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参观学习、听报告、念文件、树立模范榜样等为主的方法,虽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很多时候流于形式,效果不是很明显。培养大学生党员理性思维能力,最好的方法是细致而彻底地、理性地帮助他们分析其思想中所困惑的问题,对症下药。这个过程就是帮助其思想逐渐成熟的过程,也是锤炼其理性思维能力的过程。这种方法要比将枯燥内容灌输给学生党员的教育形式,效果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