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经济范文
时间:2023-04-10 04:3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少数民族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湖北省民族工作是全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民族工作,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维护民族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湖北省少数民族经济生活的基本特点,并针对我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理论性的建议,以期能对我省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湖北省;少数民族;经济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140-01
湖北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缺乌兹别克族、德昂族),人口总数为2579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4%。人口在万人以下、千人以上的民族有9个。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是我们党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 是增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平等, 做好各项民族工作的关键,也是关系全省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大事。如何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保持民族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度发展的势头,就成了当前民族工作乃至整个经济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湖北省少数民族经济生活的基本特点
ズ北少数民族成份多,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全省每个县( 市)区都有,但每个县( 市) 的少数民族群众又形成小聚居的形式, 居住形式上为大分散, 小聚居。湖北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57.97万人,共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在万人以下、千人以上的民族有9个:壮族、白族、朝鲜族、畲族、彝族、藏族、瑶族、维吾尔族、布依族。少数民族主要分布: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2万人)、宜昌市(43.5万人)、武汉市(5.4万人)、荆州市(3.3万人)、荆门市(1.5万人)和十堰市(1.3万人)。其中有1个自治州和2个自治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全省散居少数民族聚居区有10个民族乡镇。
ズ北省少数民族居住地多为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利。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省偏远山区地带,交通不发达,造成经济落后。
二、 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性
2.1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有利于建立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
ッ褡迤降仁敲褡逋沤岬幕础和前提,没有平等,民族团结不可能巩固、持久。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实行了民族平等的基本政策,消除了民族歧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民族团结和谐关系基本建立起来。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还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许多少数民族经济上还比较困难,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要求比较强烈。
2.2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有利于维护民族地区乃至全社会的稳定
フ确处理民族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祖国边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和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与国家的安全息息相关。从全国来看,维护社会稳定要立足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民族地区的稳定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要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利益。维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2.3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
サ车氖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惠及全国各族人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全国各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各少数民族的小康,最根本的就是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尽快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生活水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而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必须正确处理与少数民族的经济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利益。
三、湖北省少数民族发展的中存在的问题
ビ捎诶史、地理、教育等原因,湖北省少数民族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普遍缓慢,与主体民族经济发展差距大。
3.1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缓慢
ノ沂〈蠖嗍少数民族发展处于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 ,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水平极低,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发育程度不足。商品市场门类极少, 与之相配套的金融、劳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也严重滞后。工业化基础比较薄弱, 生产规模狭小,管理水平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传统农业与畜牧业仍然占较大比重, 很多少数民族的生计主要依靠简单劳动、传统技术和小片土地的结合, 技术和资本极端缺乏。
3.2自然环境恶劣,交通闭塞,人才匮乏
ビ捎诶史原因,我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交通不便,文化生活单调枯燥 ,而且边远山区教师待遇差。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不愿意去,去了也留不住,自己花大力气培养的人才也不安心、不愿意回家乡工作。由于文化教育落后,人们普遍缺乏知识观念、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进取观念 。劳动力素质差 ,经营能力低下 ,本地的自然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生产生活水平一直处于低下状态
3.3文化教育落后,思想观念局限
ビ捎谏偈民族地处偏僻,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少数民族大多数意识封闭和观念落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基础薄弱、发展很快、质量还不够高。少数民族教育大都是后才兴办起来的,发展速度很快。与建国前相比,大都以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速度增长。但由于原有基础较差,我省少数民族学校建设、设备、经费、师资等条件一时跟不上,教育质量还不够高。
四、湖北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对策
4.1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
ヒ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殊困难,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对民族自治地区的财政支持政策,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对民族自治地区继续予以重点倾斜照顾。湖北民族自治地方的10个县市,其中有9个属全国重点贫困县,有6个属全省特困县市,需要国家和省予以重点扶持。
4.2加大教育投资、大力引进人才
ノ沂∶褡宓厍本来就人才缺乏, 还不断出现人才倒流的现象。造成这种情形固然有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是民族地区的人才观念非常淡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我省民族地区要强化人才观念。不仅要看到人才在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 而且还要真心实意地尊重知识、重视人才、敢于使用人才、善于使用人才。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为各类人才在市场经济中施展才干创造有利的条件。
4.3大力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ノ沂∶褡宓厍各县市都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或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照顾政策,继续增加用于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对民族地区有比较优势的烟草、电力、中药材、建材、矿产、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和第三产业。把清江旅游纳入全省重点开发旅游经济圈,重点支持恩施大峡谷、腾龙洞、清江闯滩、恩施土司城、坪坝营、武落钟离山、神农溪、柴埠溪等重点景区的开发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几年内在我省民族地区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旅游品牌。
五、小结
ド偈民族经济的发展是增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平等, 做好各项民族工作的关键,也是关系全省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大事。我们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引进人才,发展民族特设经济,把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放到全省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上,这样才能使社会长久稳定,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おげ慰嘉南祝
[1]龙远蔚.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民族研究,1998(5).
[2]王文长.关于民族经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民族研究,1999(4).
篇2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特征民族经济 促进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043―0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从民族文化中剥离并凸显出来的,具有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的系列社会活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体育方面的体现,极具民族特色。它涵盖少数民族劳动、商业、交通、服饰、饮食等各方面,融健身、娱乐、教育、社交、竞技等多项功能于一体,贯穿于少数民族的生产实践活动全过程。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特征
1.娱乐性。游戏和娱乐是人的本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娱乐性是一种以闲暇消遣、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文化活动。它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为满足精神的需要而进行的文化创造。少数民族把体育活动融入于生产劳动、宗教礼仪、喜庆丰收之中,同民族舞蹈、音乐等相联系,使本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体现得更加充分。如流行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陀螺、摔跤、跳芦笙、跳三桩、霸王鞭、上刀竿、爬杆等体育活动都极具趣味性,并具有明显的娱乐价值,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2.竞技性。竞争是竞技运动的灵魂,超越自我和对手是竞技运动的精神和本质内核。竞技性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竞争意识的体现。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当部落发展扩张的时候,又会同别的部落竞争而抢夺领地。这些都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孕育萌发了古代体育竞技精神。很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拔河、叼羊等,都具有鲜明的竞争性。参与这些体育活动的人往往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检验自身的水平,满足人们相互较量和比试的l心理需求。参加者在相互较量的竞赛中,不但心理能获得愉悦,还能起到磨练意志、开启心智的作用。
3.民俗性。民俗作为一种社会群体共有的代代相袭的行文方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它是一种不断发展的传承文化。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民俗活动和民族节日中产生的,如壮族的三月三抛绣球、打扁担活动,瑶族达怒节的跳铜鼓舞活动,哈萨克族流行的赛马、叼羊、摔跤、射箭等活动都与民风民俗有关,都是从传统的生产习俗中产生的。
正因为如此,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受时间限制明显,大多选择于岁时节庆时开展,往往伴随着生产活动、宗教祭祀活动、社交活动中的民俗风情而进行。因此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其开展使民族地区的民俗风情得以持续沿袭,在空间上的发展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可以说,每个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都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对整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广适性。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与人的生理、心理、生存环境、民族文化传统相适应,又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要的属性。男性可以赛马、摔跤、举石锁,崇尚惊险,夸张力气,体现勇武精神;女性可以从事秋千、跳板、抓骨头,淡雅、平静、细腻。推崇心灵手巧;青壮年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生力军;老年人由于自己的经验和声望,可以充当竞赛的评判者,并以曾经是竞赛的参加者身份对青年进行指导;儿童则可充当学习者。这种广适性既与每个人的生理特征相适应,也与他们各自在社会生活中所担负的角色和任务相吻合。
5.地域性。由于所处的区域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加之风俗习惯、社会进程、文化繁荣、心理素质也存在差异,各个少数民族便在自己的民俗文化背景之上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方式,这就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特征。
北方地处高寒带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润、短促;加之北方边疆土地辽阔,人迹稀少。古代北方民族长期居住在比较原始的、不稳定和动荡的环境中,为了生存,时刻都在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锻炼出了比较顽强的骁勇的民族精神。世代居住在这里的部伦春、鄂温克、满族等少数民族多以游牧为生,长期与牛、马打交道,骑马、射箭、摔跤等体育活动成了他们的传统爱好。这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都带有游牧民族的特色,体现出他们独立的性格和自我表现的意识。而南方冬季温润,夏季炎热,少数民族历来以杂居为主,且农耕技术明显高于北方的少数民族。这种安稳的农耕经济下的农耕社会具有很好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因此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多以集体形式出现,并表现出强烈的生活情趣,主要有舞狮、赛龙舟、抢花炮、拔河、搭人山等等。参加人数众多,场面欢快热闹,充分反映了参加者的协调配合,并对民族精神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民族经济的促进作用
民族经济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基础。少数民族的物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决定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结构和手段。但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又服务于民族经济,促进民族经济快速发展。
1.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我国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都以渔猎、游牧、农耕和养殖为生。在他们的日常劳动生产中,人的体力劳动占了很大比例。因此,强健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熟练的生产技能,是各少数民族的民族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可以有效改善和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并在体育活动中对劳动者的生产技能进行潜移默化的培训和增强。游牧民族所进行的赛马、叼羊、摔跤、射箭等活动,农耕民族进行的斗牛、武术、射箭、攀爬等活动,都对人们体力的增强和劳动技能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换句话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贸易活动的交流。很多少数民族在传统的节日盛会里,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同时举行大型的民族贸易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各民族的商业贸易和经济往来,推动了民族地区经贸活动的发展。“杂重节”是四川省阿坝州草原县红原的传统节日,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文娱表演、商品贸易为一体的传统集会。每年的八、九月份,来自各地的游客在红原的大草原坝子观赏当地藏族的传统体育活动赛马比赛和藏族传统服饰表演。同
时,“杂重节”还举办大型的商业经贸活动和牲畜交易活动,除了100多万一套的服饰,还有帐篷宾馆,特色美食,有力地推动了红原及周边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
3.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可以加速民族经济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门票、吉祥物、纪念品、电视转播权、冠名权、广告费用等等,都具有特殊的商品经济价值,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部门正在积极发动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来开展、打造一些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活动,为招商引资搭建良好的平台,加速民族经济的发展。1991年11月10日至17日,广西省南宁市举办了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广西省借助体育舞台,大搞民族经济振兴活动。在整个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期间,广西省签订对外技术合同55个,国内外贸易成交额迭31亿元人民币。充分显示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集音乐、舞蹈、娱乐为一体,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并且带有很强的神秘感。很多人都想通过实地参观、亲身参与来体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乐趣,并亲自感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现在不少地方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的商业价值,在一些自然景观优美的民族地区,积极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这样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湖南湘西凤凰一直致力于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当地把打花鼓、上刀山、高脚马、踩火犁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成功地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应该说,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不仅可以宣传少数民族聚居区深厚和多元的传统文化,还可以直接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兴旺,为民族经济的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
篇3
电子商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交易活动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近几年,随着经济模式的转变,电子商务的优势越来越突出,其普遍性、方便性、整体性、安全性、协调性、集成性、开放性、全球化、低成本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各行各业的个体经营者投入到B2B、B2C的网店经营模式中去。网络营销产品品种繁多,弥补了线下经营的不足。这其中,不乏以销售民族特色商品为主的皇冠卖家。同样,朝鲜族民族特产因其宣传力度的加大而逐渐被人们熟知,在众多网店中独放异彩。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及黑龙江、辽宁、山东、河北、广东、、北京、天津等地。有自己的语言。其服饰以筒裙为主。朝鲜族的“汤文化”堪称世界一绝。另外,在朝鲜族民族服饰基础上加工改良后的韩版服饰也成为一时潮流,被海内外人民所喜欢。其中最家喻户晓的朝鲜美食莫过于泡菜、辣白菜了。这些民族特色经过长时间口耳相传下积累了较好的口碑,再经过适度宣传后其销售量不容小靓。游览淘宝网中以经营朝鲜族民族特色商品为主的网店,以一家皇冠店铺为例,其当月销售量最多的食品是泡菜,销售量达到59950份;排名第二的是炒年糕,销售量为12453份。其次是炸酱面、烤冷面、辣萝卜等月销量也均过两千。像由朝鲜族民族服饰改良后的韩版服饰更不必说,这类网店数目更是数不胜数,有直接从韩国代购的,也有直接在朝族族本地区设厂生产的,人气单品月销售量也大多过万。同比之下,朝鲜族民族地区特产实体店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除当地人购买之外,依靠旅游业吸引游客到民族地区购买特产所达到的销售量是有限的。而淘宝网是基于5亿网民为基础的大平台,这是实体店所无法媲美的。
上述现象可以看出,电商在商品营销方面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它通过线上网络、微博、媒体等强大的网络宣传力度加快打开民族商品知名度,给朝鲜族民族文化、经济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新的渠道,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资源优化组合,给朝鲜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第一、拓宽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率,同时适应了政府鼓励创业的政策。为少数民族人民发家致富,实现人生理想提供了一条途径。
第二、促进了民族特产由生活所需品向商品角色的转换。增加了民族商品的熟知度,从而提高了销售额,增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收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减轻了国家和政府对民族地区扶持压力。
第三、电商的发展促进了朝鲜族文化的宣扬、传播和发展。民族特色是我国非常珍贵的非物质物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多彩文化中的一部分。通过利用电商互联网全球性的运营模式,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姿态万千的无穷魅力。
第四、电子商务网络经营在给少数民族人民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朝鲜族青壮年放弃韩企、出国务工的机会,回到本民族地区创业经营民族特色网店。而这种经营模式通常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长辈负责制作朝鲜族特色如“泡菜”、“辣白菜”等,小辈负责把它们拍成实物图上传到网店里销售。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朝鲜族地区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面的不足
朝鲜族与其它民族相比,民族文化水平较高,开放化程度大,在电商发展方面也有不错的业绩,同时也十分注重本民族文化、语言的传播。但是其中仍然有需要进一步加强改进的地方如下:
第一、朝鲜族产品网络营销种类比较单一,未全面打开电商市场,通过游览淘宝网、京东商城这两大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国内两大电商巨头平台可以观察到:销售量排名在前的网店都是以销售人们比较熟知的朝鲜族服饰类和食品类为主的商品。其它像朝鲜族延边电商旅游、朝鲜语网络学习等文化类商品却非常少。
第二、少数民族地区资金匮乏,宣传力度不足。通过笔者连续十天游览淘宝网观察到:在淘宝网每日主宣传栏中并没有出现关于民族特色商品的宣传。在电商领域,能够投入大笔资金做广告宣传的店铺基本都是以产业链模式为主的大型线上线下一体化集成性企业式店铺:天猫超市、三只松鼠旗舰店等。统计淘宝网2016年四月份以经营朝鲜族民族特色商品为主的店铺,月销售量排名前十的店铺有:
上表中入驻天猫商城的店铺仅两家,入驻率过低,容易丢失那些信任和偏好在天猫商城购物的客户流。另外朝鲜族延边自治州的民族类型店铺销量排在末尾,这与朝鲜族聚居地区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有限有很大关系。
三、少数民族产品在电商领域发展对策
第一、扩大网络销售渠道,追求民族商品多样式。实现朝鲜族食品、服装、语言课程以及旅游行业等网络经营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线上营销与线下实体相互配合,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第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商品宣传力度,政府要给予民族地区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加速店铺整合,打造线上销售、线下生产的一体化集成性企业。提高销售业绩。
第三、增强民族地区电商行业的竞争力。提高民族店铺在天猫商城的入驻率,并为消费者配置运费险和七天退换货服务,以此增加消费者的购买率和对民族特产的信任度。
第四、政府应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做好、做大民族特色商品。同时积极参与朝鲜族特色商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让更多的海内外人士了解、熟知朝鲜族文化,并通过电商模式来尝试销售宣传民族产品,最终达到被人们喜爱,认可的目的。以促进朝鲜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篇4
(一)发展滞后的经济制约了少数民族女性参与经济建设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由于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及地理条件的限制,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乃至价值标准等还禁锢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这种经济发展状况限制了部分女性掌握现代科技文化以及进入社会经济领域的机会,加之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相关的激励机制及激励环境还不够健全甚至缺失,更加限制了女性的经济参与。
(二)民族地区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模式抑制了女性参与经济建设
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中,传统的家庭性别分工模式是“男外女内”。这种分工模式将女性局限在以血缘为中心的家庭内,活动范围小,社会交往半径小,一般都比较缺乏创业方面的思维和开拓精神。虽然,随着教育的普及,少数民族女孩从小一般都接受了正规的教育,但这种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对她们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在其影响下,仍有一小部分女性不愿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尤其是在近些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进一步固化了留守少数民族女性的理“内”角色,更加限制了她们参与区域经济建设活动的机会。
(三)传统的观念阻碍了女性接受科技文化教育乃至参与经济建设
在我国少数民族社会中,向来就有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以及从夫居的家庭守旧思想。[2]这些观念和思想在歧视女性的同时强化了男性的主导地位,导致人们往往以男性为本位来决定和判断事物,以男性的尊严和权利作为价值的评判标准,而女性则被剥夺了平等参与许多活动的机会。直至今天,个别少数民族地区的女孩在读书、处理事务等方面仍在受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如,在市场经济日益腾飞的今天,与其他省份或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女性的科技文化知识仍比较欠缺,无论是在家庭农业还是在手工业或服务业中,她们的科技文化水平都是比较低的,因而在这些领域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所以说,传统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她们对于经济建设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
(四)较少的经济活动资源获得限制了女性参与经济建设
在农村,少数民族女性获得的经济活动资源少首先体现在其所拥有的土地资源上。农村女性所拥有的土地是跟随婚姻而变化的,即在她们成家以后,娘家的土地会被收回,而在婆家或不重新分配土地,或分配的土地面积较少。据全国妇联2001年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在农村的无地人群中,女性占到了70%。[3]其次,少数民族女性获得信贷服务的机会也是比较少的。中国农村一般以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经济单位,且在处理办理贷款、签订合同等事务时一般是男性做主,女性很难获得与丈夫同等的信贷机会。第三,大部分少数民族女性被固定在效益较低的农业活动中,特别是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这种现象更为普遍。与进城参与城市经济建设活动的男性相比,她们能够实现劳务输出的机会也是比较少的。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农村少数民族女性参与经济建设受到了限制。在城市,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集约型经济条件下一些行业对女性职工进行不断的裁减,其中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女性职工因此而失业。这样不但使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少数民族女性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也失去了参与经济建设活动的机会。目前,虽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不断地进行完善,但仍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女性职工被远远地排挤在经济建设活动的。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分化的加剧使得女职工大部分集中在一些服务性行业中或技术性能差的传统产业中。[4]在经济的大转型中,传统产业正向现代化产业转变或逐渐被现代化产业所替代。现代化产业所需要的新设备、新技术给技能相对比较低的少数民族女性职工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五)少数民族女性的健康状况对她们参与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我国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少数民族人口的出生率基本大于死亡率。出生率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少数民族女性的健康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各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医疗条件等的不同以及医疗卫生(女性保健)服务水平的差异,不同民族间女性的健康状况也不尽相同。同时,各民族女性的健康状况还与她们的一些习俗呈负相关,如存在早婚、早育、多孩率高等现象的女性的健康状况较差;反之,则相对较好。加之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尤其是一些特别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至今仍缺少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这些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少数民族女性健康水平的快速提高。相对较差的健康状况,使得一部分少数民族女性因昂贵的治疗费用而在经济上入不敷出,正逐渐走向贫困化的境地,很难有机会去参与经济建设活动。
二、排除少数民族女性参与经济建设障碍因素的具体措施
面对农村女性参与经济建设的种种制约因素,笔者认为要克服这些阻碍,需要从公共制度建设和个人意识提升两个方面入手。既要克服制度性因素对少数民族女性经济建设参与造成的影响,又要将性别意识纳入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活动中,在倡导性别平等的前提下促进男女两性和谐发展,共同建设区域经济。
(一)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女性平等参与经济经济建设活动
通过能够充分体现性别意识的制度建设加强对少数民族女性经济社会地位的提升,[5]要从制度上形成一个既增强女性性别视角,又能够推动女性参与经济建设的整体合力。具体而言,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以进一步增强性别平等意识为目的制定一些发展经济的政策。为切实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决策过程中要重点强调男女平等参与经济活动的性别意识。尤其是在农村,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扶持一些适合女性参与的诸如加工业、养殖业、服务业等方面的特色产业或优势产业。与此同时,在信贷方面要给她们提供发展所急需的资金;在技术和信息方面要加大对她们的服务力度;在政策层面,还要充分保障她们的经济参与机会。总之,通过各种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引导和宣传,增强和调动少数民族女性的群体协作意识
在现阶段,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引导少数民族女性参与经济建设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鼓励、引导并大力扶持她们加入或创办这样的组织,通过参与或管理这样的组织来强化她们的群体意识、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可以引导少数民族女性参与经济组织,并使其以组织为指引创办一些企业,培养她们合伙做生意的能力,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扩大她们的交际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还要通过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现代传媒技术的作用来宣传女性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少数民族女性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提高全社会对于女性在经济建设中主体作用的认识,从而调动和增强她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她们介绍女性在商业、手工业、运输业等产业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来充分调动她们参与经济建设的主动性,使她们能够有创造性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加强教育培训,促进少数民族女性全面发展
在能够充分唤起少数民族女性的意识,培养她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调动她们参与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加强对她们的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培训应该是在了解她们的受教育程度、各种基本需求等实际情况下进行的。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在培训方法上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对于支柱产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要选择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技术和内容;对于一些手工业技能的培训则要有意识地向需要培训的女性提供更多更合理的培训内容,等等。另外,除了对少数民族女性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外,对她们同步开展一些法律法规、政策等知识的培训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她们达到自我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资源理论;旅游经济;竞争优势;少数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F59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7―0072―07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些资源独具特色,分布相对集中。由于历史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普遍特点是比较落后,扭转这一落后的局面,是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关键。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往往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带动着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产业,在当地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少数民族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伴随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的退化、破坏和逐步消亡的问题也变得日趋突出。而由资源退化、破坏甚至逐步消亡的状况又严重威胁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经济学意义上,构成少数民族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旅游资源是有价值的,它能够产生租金,即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然而,这种资源及其产生的租金是否可以持续地存在,是少数民族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认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关键在于除了发展旅游资源优势外,还要考虑如何让这些资源可持续利用下去。因此,本文将深入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优势的可持续问题,我们将Peteraf的资源创造经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模型拓展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优势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并引入了企业家型政府和支持系统、旅游资源保护及资源拥有者的积极性等因素,以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本文简称连南县)为例,来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机理,希望能够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参考思路。
二、资源理论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
资源理论的学者认为组织之间存在着资源和能力的差异,即资源是不同的,不同的资源造成企业的竞争差异。其中,资源的异质性和不可流动性是企业创造租金的基础,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成长的关键所在(Barney,1986,1991;Collis,1991;Dierickx & Cool,1989;Foss,1996;Mont-gomery & Wemerfelt,1988;Peteraf,1993;Rumelt,1984;Teece,1986;Wemeffelt,1984;)。巴尼(Barney,1991)总结了以往的研究,提出了一个资源理论模型,认为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组织的资源能力特征,如果资源具备了异质性和不可流动性特征,那么这样的资源是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的(来自于历史依赖、原因不明和社会的复杂性)、不可替代的,这样的资源让组织具有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中,旅游资源的特性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中,也应该考虑对旅游资源发展和积累的路径,以便使少数民族的旅游资源具有异质性和不可流动性的特征,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竞争优势。
Peteraf(1993)结合Wemerfelt(1984)和Barney(1986,1991)等人的观点,更进一步提出了一个资源创造经济竞争优势的模型,认为异质性资源、不可流动的资源、事后的竞争限制和事前的竞争限制的共同作用产生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这是因为:(1)资源异质性(Barney,1991)在效率上“优于”另外一些资源,它们能够更经济或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能够带来竞争优势。(2)事后为维持租金而对竞争的限制,其目的在于通过抵制模仿和替代等方式以确保资源的稀缺性,进而减少租金的耗散,这是保持资源异质性和维持竞争优势持续性的前提条件。(3)不完备移动性,即由于这些资源的特异性而导致完全不可交易,或可以交易但交易行为将导致价值的降低。(4)事前限制竞争,即在其他组织建立一个优越的资源位势就应该限制对该位势的竞争,如果战略要素市场是完备的和没有受到限制,但战略实施也是需要成本的,就只能期望获得一般水平的回报(Barney,1986)。
在Peteraf(1993)模型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特征和经济发展特点,加入了企业家型政府的作用、支持系统的作用和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拥有者的积极性等要素,构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我们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优势的获取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旅游资源的特性,这种能够取得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资源特性主要有:民族旅游资源的异质性,是旅游资源租金产生的关键;事后限制竞争、民族旅游资源不完全流动和事前限制竞争,是租金可持续的原因;企业家型政府的作用和支持系统,是租金有效实现的关键因素;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使拥有者有积极性,是防止租金耗散的保证。本文以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为例,根据图1模型来阐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优势的获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民族旅游资源的异质性特性
民族旅游资源的异质性是指某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是独特的,是与众不同的,民族旅游资源的异质性是少数民族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Barney(1991)认为异质性的资源是有价值的。这种有价值的资源才能创造租金(即创造利润)。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大多有着独特的异质性特征,这些资源主要包括少数民族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原始的自然景观、民族传统手工艺、特色农业资源等。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是以瑶族文化旅游资源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有:反映瑶族生活原貌、瑶家人奇特生活方式的三排瑶寨,保持着古朴淳浓民族风情、神奇秀丽、独一无二的南岗排瑶古寨;它们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祥和而古老的民族气息。三排瑶寨、南岗排瑶古寨房屋建筑都比较传统,寨里的村民穿着少数民族服装,民族气息浓郁,他们保持着独特的、古朴淳浓又奇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同时,瑶家人生活方式奇特,服饰五彩缤纷,以真诚纯朴热情好客而闻名远近;瑶家人独具魅力神韵的民间艺术令观者欲醉痴迷,如以庆祝丰收、表演传统民间歌舞为主的瑶族《耍歌堂》、《盘王节》,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连南重要的旅游热点项目。自政府主管部门把连南瑶族风情游作为旅游热线推出后,国外的游客慕名而来,港、澳、台及内陆游客更是络绎不绝。连南正是具备了这些有价值的异质性资源,才创造了资源的租金,为连南瑶族地区旅游经济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2、拥有事后限制竞争的条件
资源理论认为,如果这些异质性资源容易被模仿,就难以维持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创 造事后限制竞争的条件,只有这样,旅游资源租金才可能持续。事后限制竞争的条件主要是,民族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完全替代和不可完全模仿的特性,如由历史原因形成、社会复杂性和原因不明等因素都可以造成事后限制竞争。所以要开发的旅游资源应该是难以模仿的资源,不被模仿的资源可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历史依赖性或这些资源造成成功的原因不明确。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恰恰是由于其历史的原因、本民族长期生产和生活的积累而形成的,很难被其他地区所模仿。如连南是排瑶的世居地,国内外任何一个瑶族地区都没有似连南排瑶在一个固定地域历史如此悠久,积聚承传民族优秀文化内涵如此深厚,创造出瑶文化的奇迹(姜永兴,2002)。同时,连南瑶族的南岗排,建于宋代,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它是全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最古老、独具特色的瑶寨。在这样的历史中形成的古老的文化旅游资源是独特的,是其他地区不能够模仿和替代的。因此,这种资源有着独特的价值,本身就具备了资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由此产生的旅游经济的优势也不会被取代和被侵蚀。
3、民族旅游资源不完全流动性
除了具备资源异质性外,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还应同时具有不可流动性,才能获得地区的旅游经济优势,保证旅游资源租金的可持续,否则这种旅游资源会被模仿和替代。有一些学者对资源的不可流动性特性进行了阐述,主要有:有些资源离开了特定的组织就成为没有用途的资源(Dierickx,Cool,1989),有的是具有“转换成本”的资源,这些资源留在目前的地区(比到其他地区)更能发挥其价值(Montgomery,Wemeffelt,1988);还有的是一种“共用专用性资产,即这些资产和其他资产结合在一起时,才能产生更高的经济价值”(Teece,1986),或是专用性资产,即资源移动有非常高的交易成本时,也会形成资源的不可移动性(Williamson,1975;Rumelt,1984);因此,具备了上述某一种特征的资源,也就具有了资源的不可流动性。
同样,如果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具有了上述特征,他们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就是一种不完全流动的资源,这样的资源特性,保证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存在。也就是说,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的发展在于他们存在特定的旅游资源,而它具有不可完全流动的特征,这样,民族文化资源只能留在当地,离开了特定的民族地区,它们就失去原有的价值,而不是原来的民族文化的面貌。旅游者更愿意在少数民族地区来亲身体会和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其原因是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异质性和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转化成本太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是同文化资源的拥有者(当地群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共同体,是缺一不可的,只有他们在一起,才能真正体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如在连南瑶族的传统文化中,有长鼓舞、灯笼舞及别具瑶族婚礼的“伴亲”、“争踩床”等活动,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如果缺少了瑶族群众就无法进行;他们最具规模的传统节日是“耍歌堂”,其目的在于庆祝丰收,预兆来年风调雨顺,十分隆重。耍歌堂实质是排瑶的大演习,民族服饰大展览,民间文艺大演展,民俗习惯的总体现,是民族文化综合体。歌堂之日,瑶家男女老少全都穿上节日盛装,珠光宝气,五彩缤纷,倾巢出动,尽情娱乐。这些不仅仅是他们的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节目。瑶族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异质性资源、转换成本高、具有共用专用性资产和专用性资产的特征,它不仅独特,而且具有不可完全流动特征,如果这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开发、保护和传承,它们就成为连南县旅游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关键所在。
4、拥有事前限制竞争的条件
Barney(1986)认为在其他组织建立一个优越的资源位势就应该限制对该位势的竞争,如果战略要素市场是完备的和没有受到限制,战略的实施也是需要成本的,就只能期望获得一般水平的利润回报,如果其战略要素市场是不完备的和有限制因素的,组织就会拥有事前限制竞争的条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也需要有事前限制竞争的条件,这主要体现在充分了解本地区资源特性、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的基础上,能够制定出合理的战略规划,培养自己的旅游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实现战略要素市场的不完备性。几十年来,连南旅游业朝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方向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新建了一批宾馆、酒店等旅游配套设施;加强对外宣传,培训导游人员,挑选一批能歌善舞的瑶族男女青年组成歌舞队,随时为游客表演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歌舞等节目。为提高该县民族地区人员的文化素质,近年来,连南提出了“打实教育牌”的战略决策,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自治县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大民族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扩建民族小学、新建民族高级中学的决定等。但是,应该看到,连南旅游业的战略要素市场虽有了一定的不完备性特征,但这种不完备性还不是很显著。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还有待加强,已开发成旅游景区的瑶寨中,村民们没有得到过政府有关旅游方面的基本培训,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提供让游客满意的旅游服务,这样的状况是不利于连南瑶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所以,连南还应该努力实现战略要素市场的不完备性,如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考虑建立旅游学校,培养本民族的旅游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在旅游产品和服务方面,设计本民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精品等。
5、旅游资源得到保护和提高资源拥有者的积极性能够防止旅游资源租金耗散
无论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还是文化旅游资源,如果不合理开发和保护,这种资源就会失去或流失。同时,资源拥有者的积极性不高,也会影响到资源的保护问题,所以,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热情也十分重要。目前,在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文化旅游资源的退化、破坏和逐步消亡的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有建设性意义的开发和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策略,他们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内部因素出发,认为当地政府和开发商要充分考虑这种文化旅游资源拥有者的利益,提高他们保护文化资源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保护文化资源(刘旺、张文中,2002;吴晓萍,2000;王希恩,2000;单纬东,2004,2006;杨晓霞,2004;)。因此,寻求已开发或未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的有效途径应该是什么样的利益分配和制度安排,才能更好地解决合理开发和保护文化旅游资源的问题。合理的激励制度安排能够保证文化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应该成为文化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保护的关键。从保护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因人手,来制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策略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文化旅游才能得到持续发展,获得的经济租金才不被耗散。
我们对连南县的实际调查表明,连南瑶族地区的旅游开发给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当地村民的收入也比以往有所提高,但是,与一些利益集团相比,村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这主要体现在:他们不认为自己得到的好处比旅游开发商和主管部门的干部多,也没有得到一定的股份,他 们没有旅游开发的决策权,主管部门和旅游开发商在旅游开发中没有征求当地群众的建议。如在南岗千年瑶寨,当地群众反映,旅游部门原先给村民做过许多承诺,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主管部门给景区内村民的补贴是一座房子一年20元/门,当地群众大都认为开发了景点,带给他们的也只是热闹了许多(单纬东等,2006)。同时调查还发现,在目前已开发成为旅游景点的瑶寨中,寨中大部分原住者都搬迁到山脚居住,寨上几乎只剩下老人和一些旅游工作人员,这样脱离了人的活动的建筑物更加快了其风化的程度,对游客来说,他们想看到的就是当地居民原原本本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只见物不见人的场景。所以要保持瑶寨的可持续发展,还要考虑如何保持瑶寨的活力和生机的问题;同时,老一辈的村民都愿意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向往城市的现代生活,而年轻一代一般愿意生活在城市,不愿意再过传统的生活。一些村民不懂保护属于自身的资源,村民为了让住所变得更加高级,把原来几百年的老房子给拆除,并在原地建立红砖水泥楼,特色建筑受到破坏或拆建或残旧破烂,失去了观赏价值,破坏了原有的文化资源。同时,当地少数民族的一些特色的文化传统、服饰、手工艺等也在逐渐失传。
6、企业家型政府和支持系统的作用
我们认为,在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如果要取得旅游经济上的竞争优势,旅游资源的租金得以实现,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拥有企业家型的政府。所谓企业家型的政府是指政府具有企业家精神,即勇于创新、敢承担风险和责任、追求责任、能够自我激励,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创新意识和能力强,在解决各种问题时,有较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了这样的政府,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就有了重要的保证。但是,目前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府不完全具备这样的企业家精神,尤其表现在勇于创新、敢承担风险和责任、追求责任方面做得不够,比较保守,意识、观念、价值观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利益分配方面,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当地少数民族的自身利益。有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班子不务实,发展旅游的口号喊得比较多,最后根本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在工作中出现短视行为,只求立竿见影的利益而忽略长远的利益,许多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保护,导致了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破坏,更加限制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开发,旅游主管部门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政府除了具备企业家精神,还要做好发展旅游经济的支持系统工作。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局部的旅游开发问题,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其他行业的支持,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就非常重要,不能仅仅依靠开发商或几个部门来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应该是加强整个地区的协调和规划,否则每个利益集团仅仅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这样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流失。政府的支持系统包括:交通道路的修建、金融机构的支持、政府提供服务系统、提供旅游服务型人才和旅游设施设备的建设,以及开发旅游市场。据我们在连南的调研,连南县政府在旅游战略规划上,发挥了一定的企业家精神的作用,他们为了把资源优势变成吸引游客的旅游拳头品牌,成立了有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同时,县委、县政府还组织班子成员对全县的景点、景区和待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调研,挖掘景点的文化内涵。为了全面提升民族旅游的品位,连南县政府还组成考察团,携同旅游专家、教授,先后到广西、湖南和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考察旅游发展情况,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进而对全县的旅游进行科学的、更深层次的规划、设计,形成了把三排瑶寨扩建成“中国瑶寨”的可行性报告,向上级申报南岗千年瑶寨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活动,以提升连南旅游产品的品牌。县旅游部门与省、市旅游部门紧密合作,积极组织港、澳、珠三角等地旅游团到瑶山旅游观光,发展连南县的旅游业。与此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如该县的旅游服务设施设备的建设还不够,特别是对当地旅游人才的培养还认识不足,措施不够,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需求市场的开发是租金实现的关键所在,没有市场,在好的旅游资源也不能成为获取经济优势的源泉,资源也不能转化为经济财富。由于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区位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再加上本身营销力度不够,旅游资源需求市场就很难扩展,从而影响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结 论
资源理论说明,如果一个组织的资源具备了异质性和不可移动性,同时还具有事后为维持租金而对竞争的限制和事前限制竞争,这样的资源就可以让组织获取竞争优势。本文把资源理论拓展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优势的获取上,并根据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入了企业家型政府的作用和支持系统以及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资源拥有者的积极性等要素。在对广东连南县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出这样的结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优势获取的关键在于它们的旅游资源的特性,如果这样的资源具备了异质性和不可移动性,同时拥有事后为维持旅游资源租金而对竞争的限制和事前限制竞争,再加上企业家型政府和支持系统的作用,以及充分保护旅游资源和发挥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保护旅游资源的积极性.就会让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租金可持续而不被耗散,因此,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就可以获得旅游经济的竞争优势,可以进行持续的旅游经济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完全可以以自身的旅游资源为基础,获取地区的经济竞争优势,本文的这一结论也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参考。
篇6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生活状况
一、调查背景
我来自于一个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多民族聚居的县城,在该地区主要有回族、土族、撒拉族、藏族,以及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而我是西部少数民族――土族,以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生活情况调查”作为我假期作业的题目,是因为在过年时家人关于这一年收入的谈话以及每年的节日纳顿节引发一些思考而选择的。
纳顿节,是我们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日,也称“庄稼人会”、“庆丰收会”等。“纳顿”是土语音译,意为“娱乐”,是以庙会的形式来欢庆丰收、感谢神恩,以期待来年五谷丰登。每年一度的纳顿节,以及村里乡亲们越来越富裕的生活,让我对这个课题产生了兴趣,那么现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生活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二、调查情况
在询问部分家乡亲人和网络调查以及询问部分相关单位人员后,我得到了以下的答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民族经济收入来源之务农
作为一个西北偏远地区,民和县民族经济发展农业是比较重要的一环。由于该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温度变化较大,所以民和县种植以春小麦、马铃薯、油菜为主,有灌溉条件的川水地区以种植冬小麦和玉米为主。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农业局网站数据资料显示,2014年全县粮油总产量达15.63吨,比上年增加1.79吨,增12.9%,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05499.89万元,比上年增长17192.89万元,增19.5%,其中农业收入达到44209.0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1.9%,比上年增长9242.09万元,增26.43%,预计农民人均收入可达4589元,比上年增长668元,增15%;同时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政策性投入明显增加,农业科技含量的不断提升,全县种植业收入呈明显递增趋势,种植业纯收入达到40946.36万元,农民人均1253.7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1.36元。
(2)农民经济收入之外出务工
根据县人社局以及官亭镇中川乡峡口村村民处了解到的情况可知,我县农民外出务工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每年的7月份到9月份去新疆、甘肃采摘棉花。
自2004年开始,把金秋拾棉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不断总结工作经验,通过“政府引导,经纪人带动,市场化运作”的输出模式,在金秋农闲时节,大规模、有组织地向新疆、甘肃两地输送拾棉工,金秋采棉成为我县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支柱产业。
第二种情况是从7月中旬开始赴青海海西州都兰、格尔木等地采摘枸杞。
组织群众赴海西地区采摘枸杞是近几年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仅次于金秋采棉的一项重要季节性劳务输出工作。青海枸杞又名柴杞,主要出产于柴达木盆地。鲜果玲珑剔透,红艳欲滴,状似红宝石,色红粒大,果实卵圆形,籽少、肉厚,大小均匀,品质优良,这主要得益于青海柴达木盆地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诺木洪是柴杞的主产地,诺木洪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缘,因高原独特的环境,在柴达木盆地生长的枸杞更多的时候被称为“诺木洪”枸杞。柴达木盆地光照时间长达10个小时,昼夜温差达12摄氏度,还有唐古拉山脉的雪水滋润,这些都是适宜枸杞生长的环境因素。在政府引导和经纪人的组织带动下,赴海西诺木洪农场、格尔木等地采摘枸杞的劳务输出规模逐年扩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在采摘枸杞的同时,民和县务工农民在诺木洪农场共租赁土地1.8万余亩,平均每亩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以种植枸杞为主的总产值达2.7亿元,人均纯收入达两万余元。 第三种情况是从4月底到6月初赴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挖冬虫夏草。
由于挖虫草在青海是违法的,所以基本上收集到的资料,大多都是从峡口村村民口中得知的。早在2004年,青海省虫草“禁挖令”就已出台。究其原因,主要是挖虫草会严重破坏草皮,采挖过后,涵养黄河、长江和澜沧江源头的草原,就会斑驳陆离、千疮百孔,草场退化会再一次加速。但是,因为近年来虫草价格的暴涨,吸引着大批农民前往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挖虫草,在最近几年里,挖一根虫草大概有十几元钱,由于虫草逐年变少,四五十天可以挣五六千元钱―――事实上,很多农民辛苦务农一年到头来也只能挣得1万多元。另外,据村民讲,挖虫草的环境是很艰难的,路途相当遥远,从民和县出发去玉树、果洛州,坐汽车就要走个2到3天,而且,也只能坐汽车,没有通火车,挖虫草时还要上山。另外,挖虫草还要给当地牧民交草皮费,毕竟藏区民风剽悍,挖虫草的山都是个人的,挖虫草的艰辛,青海的花儿《挖虫草》里面就有唱道:“虫草的苦寒大,我风吹日晒的罪受完,想死也回不了家……见了亲人面,抱头泪涟涟……”可见,即使有“禁挖令”存在,即使挖虫草的环境很艰难,但是为了挣钱,农民们还是愿意去挖虫草。
篇7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县域经济 发展原则 重要举措
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具体指的是围绕县域劳动者这一主体展开研究,在少数民族地区行政县域范围内持续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是一种行政性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和壮大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急需加强分析和探索。
一、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原则
(一)明确主体
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资金、资源、技术、管理与信息等,但最关键的主体是人,即劳动者。原因在于经济始终是人的经济,如果没有人及其活动的存在,也就不存在经济体及其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是经济体的组成部分之一,没有脱离人而单独存在的县域经济活动。因此,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过程中务必要明确其主体是县域劳动者,涵盖县域范围以内的农牧民、知识分子、工人等,统称为劳动者。少数民族人口在少数民族地区县域范围内占据绝对的比例,其县域经济要以少数民族劳动者为主体发展。
(二)工业导向
人类社会自近代以来就开始由农业文明社会逐渐转变成工业文明社会,而如今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也应以工业化发展为导向,根本目的在于持续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及社会地位,在县域范围内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快速转变,致力于改变其经济社会贫穷落后的面貌。[1]
(三)城乡统筹
在推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过程中需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发展规划,将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破除,将中心城市、发展县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充分发挥出县城、中心镇拥有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要不断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牧区的土地流转机制,注重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快速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对城乡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考虑和安排,全面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的政治、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
(四)突出特色
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务必要注重县域比较优势,按照自身独特的资源、文化、区位以及政策等优势做到因地制宜,把潜在资源优势变成现实经济优势,重视将县域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将比较劣势克服掉,形成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产业及产品体系。在发展中还需坚持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的基本路子实施重点开发,打造特色产业、名牌产品,开拓广阔的县域经济发展市场空间,增加经济效益。
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坚持转变少数民族人民思想观念
县域劳动者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体,而原生态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文化还保有传统特色,尽管数代人极力融入社会,但他们依旧与世无争,传承和发展着各民族的淳朴、宽容、善良等精髓。二是少数民族地区没有跟上整个社会的发展步伐,在某一个历史时段停留,少数民族人民对金钱或商品的欲望不那么强烈,他们吃苦耐劳、极易满足,这是阻碍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坚持转变少数民族人民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要使他们从封闭型转变成开放型,从要我富转变成我要富,从等靠要转变成思进取,以焕发巨大的脱贫动力。同时,政府不但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人民开展帮资金、帮技术等工作,还要坚持强化人们的思想意识,提高其科学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造血功能,激活他们强烈的致富愿望,为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奠定坚实基础。[2]
(二)发展县域经济特色工业主导产业
在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应重视发展特色工业主导产业,提升其工业化水平。一是围绕产业集群发展县域工业园区。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可承接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的劳动密集型、配套协作型、资源综合利用型等产业,实现梯度转移,扩大县域经济规模,推动工业园区集约化、专业化、商品化,提高发展活力。二是以区域的资源优势为依托推动工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有显著的资源优势,水能、矿产、药材等资源丰富,各县可依托这些优势找准特色产业,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大力培育主导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县。三是中小工业发展是县域工业的基本战略点,即发展有关农业的产业。各县要积极内引外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弥补自身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不足,将县域的劳动力、土地、环境条件良好、资源丰富等优势转化成建设城镇、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的优势。
(三)加大财政投入与转移支付的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的财政投入以及转移支付力度,将区域的贫困落后现象消除,维护并实现其发展权。一是加强对县域交通、通信、水利与防洪、保护环境等基础设施及产业的投资建设,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一条生态文明民族县域经济的崛起之路。二是增加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的教育资金投入,直接投资少数民族人口、贫困人口的教育事业,提高县域劳动者获取、吸收、交流知识的能力以及传播、应用信息的能力,提升劳动者的技能与素质,提高县域人口发展能力。三是各级政府要把创造就业视作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首要目标,定期培训劳动者,为他们提供更多有效的就业和收入机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四是给予县域贫困人口全方位关注,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质量,切实为少数民族谋福利,围绕解决医疗卫生、生育保健以及生活基础设施等问题全力推行关怀政策,促使少数民族人民、社会弱势群体及贫困人口优先受益。
(四)进一步推动县域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且在推动县域城乡一体化进程时要重视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一是坚持整体布局。坚持用统筹的思路、办法,以县城为龙头、以乡镇为载体、以农村社区为节点,明确主体功能分区,科学安排旧村改造、城镇建设、生态保护以及产业发展等空间布局,通过转型升级促进城镇化发展,通过就业创业促进农村增收,通过生态宜居促进社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二是有机结合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培育,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商贸流通,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产业与资金支持,做大做强产业。三是分类推进、突出重点,对于基础和条件良好的地方可按照主导产业优势扬长展优、重点发展,优先培育有鲜明特色、有较强经济实力、有一定规模、有突出亮点的重点镇,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四是加大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力度,有机结合县域总体规划和公共服务建设,促使各项公共服务不断延伸到各个乡镇和农村社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其生活水平。
三、结语
进入新世纪以后,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获得宝贵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地区要以高度的时代紧迫感、历史责任感,立足当地实际选准发展战略和措施,坚持把握机遇、埋头苦干,凭借超常规的胆略、手段不断推动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从而跟上时展步伐,实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繁荣。
(作者单位为山东省寿光市财政局)
参考文献
篇8
一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遵循如下基本链条:经济落后—教育落后—人才缺乏—科技落后—经济落后,由此链条产生的累积循环因果效应十分明显。教育落后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根源,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瓶颈。探究其原因有:1.经济的落后不能支持教育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在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经济的发展却两极分化,农村所占的gdp不断缩小,经济的发展在农村举步维艰。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缺乏技术的支持,同时该地区的知识文化水平极低,这样就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教育陷入一个恶性循环。2.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低,不能支持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上的支持和保障。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普及率低,辍学率高,尤其是女性儿童的入学率很低,教育的机会均等难以实现。与中国发达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所享受的教育条件不均等,主要表现为物质资源配置不均和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在中国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完全由政府财政承担,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方财力不足,仍然需要由当地民众承担部分费用。3.义务教育制度的落后以及经济上的困境,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被边缘化,丧失了话语权。
目前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是:1.经济落后,无法保障教育的投入。2.入学机会不均等。在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这样一种极其不平等的现象,那就是男生和女生的入学机会不均等。3.教育条件失衡,差别巨大。少数民族地区存在教师素质不高和数量不足的困境,这是因为本地的教育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即使出现了优秀的人才也由于少数民族地方的经济条件等无法留住这些人才,而外地的优秀人才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薪酬待遇以及其他条件也不可能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教育工作。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的执教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巨大的差异。4.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入学率低,学生的辍学率高。5.观念滞后。随着改革开放,金钱观念已逐步成为人们信奉的价值观,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成本巨大,而且经过大学教育之后依然要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很多人都持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让自己的子女经商或者加入打工潮。
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举措是尽快改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现状。
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可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中国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少数民族地区,且差距越来越大。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的国民收入、财政收入、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例越来越低,形成了资源富饶与经济贫困的强烈反差。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还需要下大力气,还需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优先发展教育,努力发展经济,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可促进民族大团结
篇9
1、人口素质和受教育水平低
贫困地区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落后,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科技素质普遍较低。在甘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一些山区受过初中教育的青年屈指可数,文盲、半文盲高得惊人,不懂科学文化知识、不懂法律成为贫困地区普遍现象,而文盲率与贫困率之间存在着高度正相关关系。以笔者工作过的康乐县为例,全县总人口为24.13万人,文盲人口为80065人,粗文盲率(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4.9%,一般文盲率(文盲人口占巧岁及以上人口)为50.0%。文盲率远远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甚至比临夏地区高出3.88个百分点。劳动者素质低已严重制约着康乐经济的发展。人才奇缺又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屏障。康乐全县人才总量为2643人,其中大专以上为920人,分别占全县总人口的1.1%和0.38%,全县有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396人,特别是教育医疗方面人才奇缺,造成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滞后。许多人看病就医和孩子上中学宁到临眺不到康乐,落后乡村没有一个正规医生和一家像样的卫生院,农民看病就医成很大问题,身体健康难以保证。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教育水平低,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落后,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差、人才缺、社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少,致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2、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紧缺
与经济落后和增长缓慢相反,少数民族地区又是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据统计,甘肃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粮食平均亩产的增长速度,1949年粮食平均亩产51.7公斤,经过40年的艰苦努力,亩产只提高到130.8公斤,增长了巧3.1%,但人口却增长了近一倍。康乐近几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左右,但在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下,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偷生超生现象时有发生,贫困户依靠增加劳动者数量来代替经济积累提高生产能力,造成了“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怪圈,贫困户没钱也不怕罚款,还要靠国家救济,使计生部门和民政部门工作难度加大并处于对立之中。在有限的土地和生活资料下,人口的过度增长使人均资源减少,生存条件恶化,社会负担加重,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减慢,严重地影响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3、农业人口过多,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业人口多、第一产业比重大是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再以康乐县为例,全县农业人口23.n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5.8%,2002年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到全县GDP的50.23%。多年来,在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下,绝大多数农业人口主要从事小麦、包谷、豌豆、油菜等传统种植业,受国家价格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种植业是增产不增收,农民收人低微,种粮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再加之受到地域偏僻封闭、思想保守、资金匾乏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只能围绕土地作文章。劳动力多的能维持温饱,劳动力弱的连肚子都是吃不饱,长期靠国家扶贫和社会救济。到目前为止,康乐仍然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16个乡镇均为重点乡,152个行政村中有93个村为重点村,绝对贫困人口2.34万人,绝对贫困面为9.86%,低收人人口为7.55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1.8%,个体贫困与区域贫困并存。因此,农业人口多、第一产业比重大,而农业经济又表现为一种非集约的农耕或种养型经济,并不是集约型和农工商复合型经济,造成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二、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
1、国家政策倾斜度不够
国家政策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作用极大。东部地区经济迅猛发展是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撑。20(犯年初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其目的是通过政策的支持,加速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以缩小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差距。这对西部而言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从四年多的实践来看,西部大开发政策并没有使西部开发起来。“开而不发”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政策的适用范围过宽,原则性多,量化少,可操作性差,优惠效应不明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东部开发区享受税收返还政策,而到了2000年西部开发区成立后,该政策已经取消。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和2002年的所得税改革,只是减少了地方税,地方积极性并不高。在国家制定的《外商投资中西部地区产业目录》中,高风险、高投人、低回报的产业居多,而且政策只是产业倾斜,不是地区倾斜。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并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数,说明投资并没有向西部倾斜。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在各方面都处于略势地位。对西部而言,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要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是关键。
2、已发展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冲击
如果说东部的经济已经在由工业型向“后工业时代”转变,甘肃则是在由农业型向工业型转变,而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在这一转变中却举步为艰。要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腾飞,必须建立相应的工业来支撑。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市场一体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要因循市场规律发展。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初,声势很大,似乎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转眼之间就要向西部转移。西部各地,包括少数民族地区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以迎接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的转移。事实上,规模“转移”并没有出现,长江流域的互利合作也没出现。经济均衡发展的大变革尚没有出现。在市场经济时代,东部的产品进来得比资金、技术、人才多,进来得快。近年来,我们过多地乐观地期待发达地区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带动,却忽略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市场竞争。
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综上所分析,甘肃少数民族目前存在着人口多、农业人口比例过大、受教育水平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正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最大的内在困难。而在外部则期待国家给予更大更宽的政策幅度,以进一步适应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竞争。甘肃少数民族所表现出的这一系列间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必须以改革开放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目前面临的问题,以积极、客观的态度来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实现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社会。为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我们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在少数民族地区需加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虽然甘肃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计划生育工作非常重视,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层层抓落实,投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由于一些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影响,计划生育工作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困难较大。尤其是受亲属关系和裙带关系等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给计生工作带来较大难度。个别乡村计生工作长期停滞不前,只做表面文章、玩数字游戏,应付上级检查。因此,要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计生工作存在的问题,调整相应的政策措施,改变工作思路,注重实效性。要加强计生专干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的工作报酬,增强其责任感。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过程中应采取处罚与奖励并重的原则,通过宣传和引导,让群众从思想上接受计划生育政策和现代生育文化。同时要将计划生育工作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多方面、多角度,形成合力做好计生工作。
2、根据目前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素质特点,加大智力投资
首先要加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投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学率、合格率和巩固率。其次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扩大初、中、高级职业教育的规模,使不同层次的劳动者都有受教育和再教育的机会。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技术和业务骨干。第三,要努力培养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要稳定教师队伍,引进外来人才,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第四,必须解决教育观念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除了教育设施落后和师资队伍缺乏外,还与当地群众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有关,教育科技的贡献率不大,直接影响着受教育的观念。即使许多家庭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教育投人与产出反差太大,甚至为了投资教育背了一身的债务,生活条件仍未改善,而对教育失去信心,形成了不读书、不上学、照样赚钱的观念,把接受教育当成了一种负担。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把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科技在生产生活中的回报率和贡献率,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教育科技的重要性,自觉接受教育。
3、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要实现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人的稳步增长,结合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人口多、第一产业比重大的特点,必须在全面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方面下功夫、做文章。首先要调整传统种植业结构.将以种植粮食为主,逐步调整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种植业结构,紧跟市场,开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要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区,自然环境优越,天然草场丰富,民间也早有“无牛无羊不成家”的传统,发展畜牧业具有自然、历史、人文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在种植业遭遇困境的情况下,畜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第三、大力发展多品种、高品质、无公害的农产品。现在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农作物品质育种,正在利用常规育种手段和农业生物高新技术措施,不断培育农业良种,而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因具有相对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比较丰富的农业资源,生产的粮、蓄、果、菜等农产品无污染、品质好,特别是很多地区营养型、保健型野生绿色食用植物资源丰富,备受消费者青睐,产业开发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第四,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中,还应注意运用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实行技术改造,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份额,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4、积极争取国家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的试点权
2004年4月,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且要认真总结经验、完善政策,落实各项措施,积极有序地推进。2005年2月总书记就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发表重要讲话,表明国家已在着力消除东西部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我们要充分争取和利用国家的政策倾斜。
篇10
关键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少数民族建筑;具体应用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设计和艺术设计的有效结合,就形成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把现代的特征和环境艺术融合的一种设计形式,包括室内、室外所有人类活动的空间,是一种和人类有着紧密关系的艺术设计,其主要的理念是将境和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把美术美感作为骨架,然后以建筑为呈现载体。建筑必定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所以在进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使人文和自然完美地结合,实现和谐发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比较独立的学科,其主要包含环境美学以及建筑学等内容,充分体现出了设计的复杂性。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遵循建筑学的一切要求,建筑既要美,也要具有合理性。在当前的社会中,人们逐渐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加以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设计成效,这也是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2少数民族建筑的特征与使用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意义
2.1少数民族建筑的特点
由于地形的差距和民族的区别共存,少数民族建筑主要受到地形的影响。我国国土辽阔,地形也就复杂多样,如黄土高原、东南丘陵等,这些让各个民族的建筑呈现出多样性。比如汉族常见的四合院,而土楼则常出现在广东、江西等地。有些民族在门的设计上有讲究,结构非常精细,有些民族使用全木构建房屋,主要用于防寒以及防潮。每个民族由于其特征、以及生活习惯等不同,其建筑使用的材料以及外形都各具特色。在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建筑有很多。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傣族人民居住区地处亚热带,地温高,竹楼利于防止酷热和湿气,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每家竹楼四周都用竹篱围着。篱内种植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竹楼由20~24根柱子支撑,屋内横梁穿柱,有的横梁上还雕刻着花纹。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可以作为晒场。
2.2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少数民族建筑元素的意义
把少数民族的建筑元素运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其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能够让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发展和传递。民族众多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藏。中华民族在发展中理应把少数民族的建筑元素运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为少数民族提供一条多样化的传承路径,同时提升各个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进而提高其具有的价值。其二,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相结合。在传统建筑设计中,常常把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这是现代建筑的主要表现,不过这样就会将人和自然隔绝开来。把少数民族的建筑元素运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在传统性人造环境的基本上,把人和自然融为一体,这是一种两两结合的有效设计方式。
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少数民族建筑元素的具体应用…
3.1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使用原则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使用少数民族建筑元素的时候,必须要保障其具备一定的适用性、适度性以及合理性。适用性是在实际的使用中,要结合实际情况仔细思考。例如,根据当前建筑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要合理使用少数民族建筑元素,让元素起到锦上添花和画龙点睛的作用。适度就是不能大面积地滥用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上进行适度表现即可。建筑元素的使用必须要保障其符合实际的规律,不能够出现和实际相冲突的情况。这样才能够把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3.2少数民族建筑元素提取的具体方式
想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使用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就要抓住其独特的性质,将具有代表性的图案和颜色更好地融进其中。以佤族作为例,这个民族对红色和黑色使用得比较多,这两种颜色在其服装和建筑上的使用尤为明显。黑色能够给人一种庄严稳重的感觉,而红色则是代表了热闹与喜庆。还有一些民族钟爱动物的图腾,运用比较广泛,在进行现代建筑建设时,就可以将一些动物的图腾考虑进去,体现出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格。
3.3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除了建筑外形和图案的设计外,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在室内空间环境中也有具体的应用。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在前期装修的时候,把少数民族元素用于装饰方面,具体体现在墙面以及门窗等地方;其二是将具有少数民族建筑元素的物品充当装饰,如一些陈列物品以及家具等,丰富空间元素。在构建室内空间环境的时候,少数民族元素一般表现在配饰、灯具以及天花板等方面,室内风格和少数民族元素相融合可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
3.4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在休闲娱乐环境中的应用
在人群聚集的地方也可以适当使用少数民族元素,一些休闲娱乐的地方,如城市公园和广场等,但这些地方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质,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要和自然的环境相结合,同时还要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在一些公共娱乐环境中,使用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材料,如竹子、木头等,在公园里还可以修建少数民族特色的小木屋,在一些垃圾桶或者草坪上装音响等,可以把垃圾箱设计成竹篓的形式,或者在上面绘一些民族特征的花纹和图样。草坪的音箱可以设计成牛角的样式,这样能够让休闲娱乐场所具备更多的风格,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知识文化,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
4结语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使用少数民族建筑元素,需要从其具备的特征方面进行,分析其常使用的颜色、图形图案以及工具。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能够将我国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促进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发展,同时也使我国的建筑行业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向。
参考文献:
[1]…张歆旎.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1):72.
[2]…徐莉.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J].读天下,2016(2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