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效益范文

时间:2023-03-18 08:4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森林生态效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森林生态效益

篇1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货币;模型

森林资源是一种多功能、多用途的资源。森林生态系统是基因库、蓄水库、碳贮库和能源库,发挥其巨大的生态功能,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和人类的生命支持系统。鉴于此,正确、合理地评价森林生态价值,是从经济角度衡量可持续性的基础环节。

一、森林生态效益的替代市场方法

1、森林生态效益的外部性

森林生态效益具有典型的外部性。在森林漫长的培育过程中,林业经营者投入巨大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产生出多种生态效益。这种生态效益却被非林业经营部门乃至全社会(两种受体)无偿享用,造成了经济利益的外溢,这就是外部经济性。森林生态效益的消费与产出具有同步性,并具有非涉它性、非排它性。同理,森林的采伐会造成“森林破坏的外部不经济性”。但由于森林生态效益不存在有形市场和有形市场价值,从而造成了森林生态效益的货币科学计量的主要障碍。

2、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替代市场法

目前,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计量方法分为两类:①效果评价法,它分为替代市场技术,包括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旅行费用法、享乐价值法和模拟市场技术(根据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表达的条件价值法)。②消耗评价法,它以森林中凝结的物化劳动价值量来评价。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考虑,森林生态效益经济计量主要通过货币形式对森林的外部经济性计量,但有时也可用森林的外部非经济性进行计量。如森林减轻水旱灾的效益就不得不用森林的减少量对水旱灾引发的增量来计量。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标准度量法根据绿色"帕累托最适度"的思想,标准的森林生态效益经济价值应采用替代市场技术,即针对某一生态功能,寻找能产生同样或类似效果的市场商品的价值来计量,这种价值称为替代价值,这种替代的商品称为替代商品。应该说这种方法是实现绿色“帕累托最适度”、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计量向“内部化”和“市场化”逼近的必要条件。因为这毕竟有一个替代商品的价值为依托和基准。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找不到替代商品而又无法用类似方法计量时,可采用支付意愿法,如森林消除噪声效益。但要持审慎态度,其占总效益比重不应太大。

二、森林生态效益的“市场逼近”理论

1、森林生态效益的替代商品价值的特征

在采用森林生态效益的替代市场价值法时有两个问题必须考虑。

(1)森林生态效益和替代商品效能的相似度

森林生态效益和它的替代商品效能(至少它们的主要效能)应该具有相似性。例如森林的涵养水源和水库储水的功能十分相似,但并不能等同。因为水库储水除了有灌溉功能,还有航运等功能,它可以是完全听人指挥的商品;而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却不可能听人指挥。森林涵养的水必然要有一部分白白流走。几乎所有的森林生态效益和它的替代商品只能相似,不可等价,因为二者本质上是不同的。

(2)森林生态效益替代商品价格的可替代度

由于森林生态效益的“替代商品”的价格不一定是惟一合理的,显然森林生态效益替代商品的价值存在可替代程度问题。例如,森林释放氧气的效益用工业制氧成本价来替代,森林保持土壤肥力的效益用化肥价来替代,它们的可替代度相当低。因此森林生态效益替代商品价格的可替代度就不可能等于1,其大小显然与森林生态效益和替代商品效能的相似度呈单调关系。

2、森林生态效益的“市场逼近”理论和系数

在森林生态效益替代市场技术的支持下,虽然森林生态效益作为一种“公共物品”不存在有形市场和有形市场的商品价值,但我们可利用数学上的数值逼近方法,构造一个参数,使该森林生态效益的货币计量向有形市场逼近。逼近的程度越高,该森林生态效益的货币价值量的科学性就越强,这就是森林生态效益货币量科学的计量(包括检验)准则,称之为森林生态效益的“市场逼近”理论。由此可以定义森林生态效益向市场化逼近参数。

在用替代商品法进行某森林生态效益物理量向货币化转换过程中,由于替代商品与该生态效益功能、价格上的差异和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失灵性,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根据森林生态效益和替代商品效能和价格上的相似度,构造一个系数使得该森林生态效益的货币计量向“市场”逼近,其理想系数应以概率1向“市场”收敛,该系数称为该森林生态效益的“市场逼近系数”。

3、确定森林生态效益的“市场逼近系数”法则

替代商品价格的可替代度与替代商品效能的相似度密切相关。例如森林释放氧气的效益,它的替代商品是工业上制的氧,效能的相似度很低,从而造成价格的可替代度也很低。为提高替代商品价格的可替代度,引入造林成本和工业制氧的平均价格作为森林释放氧气的替代价格。

各种森林生态效益的非专一性和非排它性程度并不相同。森林消除噪声仅是城市森林所产生的对城市有益的环境效益之一,而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大气则对整个地球起作用,它们是最典型的公共物品,消费的非专一性和非排它性的程度最高。一般来讲,森林生态效益非排它性的程度越高,它离“市场”越远,则其“市场逼近系数”越小。

篇2

根据林资[]3号《关于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自查工作的通知》和新林稽字[]6号文件要求,我局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查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收支情况:

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投资计划139555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347750元、公益林管护交通工具70000元)。

2、财政到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49555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447750元、公益林管护交通工具70000元)。

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际支出641000元[其中:①管护人员劳务费支出571000元。②公益林管护交通工具70000元。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收支情况:

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投资计划151280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60000元、管护基础设施建设中心站经费475000元)。

2、财政到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51280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60000元、管护基础设施建设中心站经费475000元)。

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际支出1372600元[其中:①管护人员劳务费支出1171700元。②公共管护支出00元。

三、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营造林资金)300000元,暂时在财政专户结余,营造林工程正在实施。

四、自治区(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元,暂时在财政专户结余,此项工程已竣工,资金正在拨付。

五、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人员管理情况:

我县胡杨林管理站招聘护林员55名,按自治区要求签订劳务合同55份,没有一个中心站和4个管护站,均建立健全了森林资源档案,目标管护责任制落实到位,共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55份,巡护记录填写全面,规范,管护措施到位,管护效果显著,公益林区森林覆盖率有明显提高。

我县招聘护林员26名,按自治区要求签订劳务合同26名,各个管护站负责人与胡杨站站长签订了管护责任书,胡杨林管理站站长与林业局局长,林业局局长与政府县长分别签订了责任书。各管护站档案齐全,管理规范,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到位,巡护记录均按照地区反馈意见进行了整改,管护措施到位,管护效果显著,公益林区森林资源覆盖率有明显提高。

六、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新建管护站一个,维修中心站一个,新建管护站2个,安放标志牌6面,安放宣传牌28个,订做警示牌30个,其中已安放20个,另一个中心站招投标手续已于11月办理完毕,近期将开工建设,档案齐全,管理较规范。

县林业局在监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期间,无挤占、挪用、占用情况,严格按照《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使用管理办法》执行,做到专款专用。通过自查,存在的问题有:1、管护人员工资较低2、补助基金不能及时拨付到实施单位,造成国家公益林管护工作相对滞后。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局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适当的提高管护人员管护费的标准及公益林管护员的待遇,改善基层站生活和工作条件,更好的做好国家公益林管护工作。

附表:1、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支出情况汇总表

2、重点公益林管护情况汇总表

3、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收支余情况自查表

4、违纪资金情况汇总表

篇3

关键词:森林;生态补偿;理论依据;现实依据;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们国家就给予保护森林生态环境方面充分的重视,并先后出台了许多相关法律制度来支持森林生态保护的相关工作。在本世纪之初,我们国家正式执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并每一年直接从中央财政下拨二十亿专项资金对2600多万公顷的重点公益森林开展生态效益补偿。现今,我们国家的生态林建设仍有待加强,现今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具有缺乏资金、补偿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补偿所覆盖的面比较小、补偿方式及用什么性质来补偿还没有非常明确,仍有模糊的方面,逐步修正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相关制度是我们国家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确保森林资源稳定提升的有效措施。所以,从理论及现实依据方面研究当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实际情况,并提出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相关制度的有效措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现实依据

关于森林的生态保护及林区周边经济的发展问题往往一对相互矛盾的问题。因为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力度不够,致使林区不是出现森林资源效益不佳,就是走进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局面,甚至是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1.对于林区中资源采取限制,甚至是禁止开发,导致林区失去经济来源,慢慢步入经济发展困局

国家天保工程旨在保护林区木材资源,对于林区中的木材采取限制或禁止砍伐,导致林区周边以木材为主要生产原料的生产厂家及私营企业的生产经营出现了巨大改变,该工程让相关林木企业与“林业财政”区域受到极大的直接效益损害,以往那些以“林业财政”作为其主要经济支撑的区域大范围迎来了政策性“断米”。当中,某些国有重点林区执行木材限制性砍伐政策,这部分林区的木材年产量直接下降了大约800多立方米,因此其“林业财政”下降的比例较大;而像山西、宁夏、甘肃等黄河中上游地区及贵州、、青海等长江上游地区则是执行禁止砍伐木材的政策,因此这部分区域的“林业财政”几乎完全“断米”。

我国西南地区的森林区域也存在这种相似的情况。例如位于四川的川西林业局,在实行天保工程之前曾经是一个较大的森林部门。自从针对公益林实行禁伐政策之后,川西林业局的日常工作就从砍伐木材转变为管理、保护林区及植树造林。川西林业局当前总共有2000多人的职工,其中还有超过1500人的退休职工干部,这部分退休员工就占了整个林业局全部职工的大半。该局平均一年需要800多万的日常工作及职工费用,然而政府相关部门仅提供410多万的管理、保护林区及植树造林费用,当前,平均一年资金缺口就达400多万元。该局的工作职责是对其管辖范围内的25000多公顷的人工林进行管理、保护等,因为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川西林业局在办公条件、职工住房、职工福利等方面都比较差。

这几年以来,虽然在实行限伐、禁伐地区开展了人工商品林砍伐相关试行,然而因为这部分林业资源有限,砍伐的数量比较小,对于增加林区财政收益效果不大。我们就举2010年为例,在这年商品林采伐量是1400多万立方米,仅在我国林木总产量中占了大约百分之二十的比例。

2.实行定产计划依旧让某些林区无法走出资源困境

因为国家对于森林生态补偿投入不够,大部分林区的社会经济依旧要以来林木砍伐而获得的效益。此外,大部分国有林区依旧负责提供特定区域木材的责任,而政府相关部门给各个林区所拟定的木材供给计划往往大于该林区木材资源的能力。依据某林管单位所提供的有效数据制作出该单位森林资源变化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该林业单位所管辖的林业资源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相关部门依旧其按照原先标准提供木材,导致该单位为了可以顺利达到产量标准而违背相关规定去开展林木采伐作业,根据现今的生产作业量,当前该区域的成过熟蓄积仅仅可以保持三年的生产量。

从这点我们可以知道,假设不下调林木产量,停止林区主伐,我们国家大部分林区都将不能获得足够的休养生息的时间,从而必然导致我们国家林木资源受到极大的损失,且这种损失是没有有效方法恢复的。所以,下调林木产量,将林区主伐及时停止,与此同时,架构有效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是处理我国森林资源困境等问题的迫切需要。

3.限伐或禁伐政策之后集体林区居民经济权益受到影响

我们从权属安全的视角来说,限伐或禁伐相关政策侵蚀了集体林区居民的森林收益权利。限伐或禁伐相关政策的执行对集体林区居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受限制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被放慢,林区周边相关林业企业有大部分都将面临倒闭的危险,极大的影响了居民收入情况。当初林区周边居民投资所造的人工林也被天保工程所限制而受到极大的经济损失,有些在造林时是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现由于林子被限伐、禁伐而导致还贷艰难。

4.林区政府为保护生态林承担了额外支出

林区政府部门为了确保森林林区相关服务有足够的日常供给,不仅要缺失某些发展机遇,还需要为生态保护方面相关工作提供额外的支出。为了可以有效保护林区生态,林区相关政府部门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到林区火灾预防、管理林区、保护林区生态等工作中,此外,为了保证限伐或禁伐林区的社会稳定,还有大批原林区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必须安置妥当,而这部分资金要是仅依靠国家的生态补偿是远远不够的。

二、架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措施

1. 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标准

从理论上看,由于森林生态效益的普遍性,各类森林的营造和保护者都应该得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但鉴于在营林者的经济行为通常是以内部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比较,现实收益与机会成本相比较而做出选择的,但他们可以自主处理和变卖自己的林木资产时,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得到相应的收益,当收益大于成本时,其理性选择会从事林业的生产经营。因此,鉴于政府财力的限制,这里探讨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主要针对禁止或限制采伐的森林。

2.健全公共补偿机制

一是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用于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应同时考虑地域因素、林种、树种、造林方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逐步实现森林生态补偿标准的科学化。建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该地区森林覆盖率相对应的投入机制,森林覆盖率超过50%的地区,同时公益林占林地面积比重超过50%的地区,中央政府要作为该地区生态补偿的主要承担者,以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及区域间公平。

二是建立分级负责的生态补偿制度。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优先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国家级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范围;省级保护区和省级森林公园纳入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设立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专项资金。

三是加大林业项目投入。生态建设中应该以经济林木为经营对象,融第一、二、三产业于一体,以培育保护、管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为使命,强调资源、环境、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经济林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3. 为市场补偿创造条件

一是扶持林业产业化。我国当前林业产业还处在一个起步时期,与世界林业产业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急需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市场条件。因此,各地政府应加关注本地区的林木选种问题,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林业产业 ,这样不仅能绿化荒山,保持水土,还可以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补这些地区因进行生态保护而丧失的其它产业发展机会。

二是开发森林旅游。开发森林旅游既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态旅游需求,弥补财政支持的不足。但森林生态旅游对资源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因此,应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在确保资源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推出特色自然景观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天然林资源;在保护原有景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为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旅游环境,通过资源科学合理开发,提高旅游景区的品味。需要注意的是,开发森林旅游应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程度,以实现养山富民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贵州西南部;重要水系;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17602

1 引言

森林是“地球之肺”,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效益,过去,生态效益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生态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森林的面积分别只占地球表面和陆地表面的11%和38%,但森林净初级生产量却分别占全球和陆地的47%和71%[1,2]。森林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它包括水源涵养效益、水土保持效益、防风固沙效益、吸收二氧化碳效益、释放氧气效益、森林游憩资源效益、野生动植物保护效益等。结合国内外专家的方法[3,4],对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区贵州西南部重要水系两岸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评价。

2 评价区域概况

贵州西南部主要包括黔西南州大部分和黔南州小部分地区,以贵州西南部16条重要水系两岸2.5 km范围以内作为研究区域。该区域气候温和、雨热同季,水资源十分丰富,水系错综复杂。区域内重要水系包括北盘江、南盘江、万峰湖水库、红水河等,选取的16条水系水域面积均在100万hm2以上,其中北盘江水域面积11963万hm2,胡家坝水库水域面积103万hm2。所选的水系地处珠江上游,是珠江上游重要水源地,对构筑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内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林地面积236940 hm2,蓄积量5745746 m3,森林覆盖率达到37.41%(算水域面积)。

3 评价方法

3.1 水源涵养效益评价

森林水源涵养效益主要从林冠截留量、林地枯落物持水量、森林土壤蓄水量来体现。采用郎奎建[3]所研究的公式:

3.5 防风固沙效益评价

贵州西南部防风固沙林较少,但仍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计算防风固沙产生的造田、护田效益,以每造1 hm2林地可固沙0.1075 hm2计算[3]。

3.6 森林游憩资源效益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效益评价

森林具有很好的游憩功能,人们可以在闲暇时到相关林区徒步、游览等,而相关管理部门可以从中收取管理费、门票等,从而形成森林游憩资源效益。以每年每公顷产生480元[5]的效益计算森林游憩资源效益。森林是一个完善且庞大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巨大的基因库,森林中各种野生药材、食用菌、野果、鸟类、野兽等均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以海南省每公顷森林产生112.2元的效益来计算野生动植物保护效益。

4 评价结果

经过测算,贵州西南部重要水系两岸林区森林生态效益为24.6亿元,其中水源涵养效益1.05亿元,水土保持效益22.08亿元,吸收二氧化碳效益90万元,释放氧气效益108万元,防风固沙效益384万元,森林游憩资源效益11373万元,野生动植物保护效益2658万元,详见表1。

5 结果讨论

从森林生态效益计量角度出发,对贵州西南部16条重要水系2.5 km范围内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所评价的森林生态效益中,水土保持效益最高,其次是森林游憩资源效益,最后是吸收CO2效益。16条重要水系中,北盘江水系两岸林区森林生态效益最高,其次是红水河水系,木浪河水库两岸林区产生的森林生态效益最少。

森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贵州西南部是构筑珠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阵地,评价该地区重要水系两岸林区森林生态效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惠勋.森林与光[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9.

[2]徐德应.森林与大气[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3]郎奎建,李常胜,殷 有,等.林业生态工程10种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理论和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28(1):1~6.

[4]陈 钦,刘伟平.建立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J].林业经济问题,2000,20(4):216~219.

[5]张小红,杨志峰.广州市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分析及管理对策[J].林业科学,2004,40(4):22~25.

篇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gmesqcsm”为你整理了这篇林业和草原局自检自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县人民政府工作安排,我局对退耕还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生态护林员项目惠农资金发放进行自检自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政策落实、资金管理情况

(一)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

2021年上级下达我县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资金424.75875万元。其中:2019年2500亩退耕还林第二批(第三批)补助资金75万元,补助标准为每亩300元,涉及1441户5061人;2017年40000亩退耕还林项目第三批(第五年)补助资金1600万元,补助标准为每亩400元,涉及11028户51437人;2019年3000亩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第二批(第三年)补助资金90万元,补助标准为每亩300元,涉及544户2413人;2017年3000亩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第三批(第五年)补助资金120万元,补助标准为每亩400元,涉及621户1863人;2021年度退耕还林完善政策3980.7亩补助资金49.76万元,补助标准为每亩125元,涉及487户1026人。资金已全部拨付到项目实施乡镇,按照工程验收结果将补助资金兑付给退耕农户。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2021年省州下达我县公益林补偿面积87.58万亩,补偿资金875.8万元,其中:国家公益林补偿资金354.5万元,省级公益林补偿资金521.3万元。按照每亩10元的补助标准,全县安排集体个人补偿资金875.8万元,涉及25982户90937人。按资金管理规定,由乡镇林业服务中心对补偿对象信息、补偿面积和金额进行核实,并在林农所在村组进行公示无异议后,补偿费兑现给个人的,使用“一折通”兑付到林权所有者;补偿费由村集体采取一事一议统一使用的,拨入乡镇代管中心,由乡镇财政监管,补偿费使用需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审批后,再按资金使用管理有关规定使用。

(三)生态护林员补助项目

2021年上级下达我县生态护林员1200名,补助资金12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415名,补助资金415万元;省级财政785名,补助资金785万元。根据我县实际,共聘请生态护林员1206名。按管理办法规定,按每人0.96万元的补助标准,安排管护补助资金1157.76万元,剩余部分42.24万元,用于统筹安排生态护林员管护简易标识装备购置、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生态护林员培训等支出。管护补助资金已全部下拨各乡镇进行发放。

经检查,不存在违规将资金大项拆成小项,不存在多头管理;不存在应享受政策未享受、超标准超范围发放;不存在应退出未退出现象。

政策宣传和分配结果公示公开,群众对相关政策已知晓,已履行审核审批程序和监督责任,已及时核实更新发放对象身份信息,财政补贴政策符合实际、效果明显。

二、业务办理、发放和使用情况

所涉及惠农补助资金,由乡镇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对涉及的农户兑现资金花名册进行公示公开,公示无异议后,提供花名册到乡镇财政所由农村商业银行通过“一折通”兑现发放。

三、违法违规情况

不存在财政补贴资金申报审核、办卡(折)及发放过程中优亲厚友、吃拿卡要、以权谋私;不存在利用收买欺骗等手段,用无关人员身份证件办理卡(折),虚报冒领财政补贴资金;不存在贪污侵占、截留挪用补贴资金;不存在未经本人同意,私自保管甚至扣押群众卡(折)问题。

篇6

[关键词]森林 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298-01

1.前言

目前,国家林业局组织有关专家,以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为基础,全面考虑了全国森林生态站水、土、气、生等生态要素的连续观测数据,对全国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估。这些评估结果,对我们了解掌握森林的巨大生态功能,增强全社会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2.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2.1 涵养水源

涵养水源指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将地表水转为地表径流或地下水的作用。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主要表现为:截留降水、涵蓄土壤水分、补充地下水、抑制蒸发、调节河川流量、缓和地表径流、改善水质和调节水温变化等。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特殊性质,使得它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大涵养水源能力,凭借其庞大的林冠、厚厚的枯枝落叶和发达的根系,能够起到良好的蓄水和净水作用。在洪水季节可以蓄水防涝,在干旱季节可以供水抗旱,故被誉为“绿色水库”。在没有森林的情况下,降水会通过江河很快流走,而在有森林的情况下,森林就会对降水起到充分蓄积和重新分配的作用,将其大部分变为有效水在原有地区循环。森林改变了降水的分配形式,其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等通过拦截、吸收、蓄积降水,涵养了大量水源。森林可通过降水截留、蒸散、土壤渗透、减少地表径流等综合作用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减少洪枯比,增加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2.2 保育土壤

森林保育土壤指森林中活地被层和凋落物层截留降水,降低水滴对表土的冲击作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作用;同时林木根系有固持土壤,防止土壤崩塌,减少土壤肥力损失以及改善土壤结构的功能。森林保育土壤的效能表现为: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防沙治沙、防灾减灾(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森林的存在,特别是森林中活地被层和凋落物层的存在,使降水被层层截留并基本消除了水滴对表土的冲击和侵蚀。茂密的森林凭借它庞大的树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不但截留天然降水,还可有效地减轻雨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林地下强壮且成网络的根系,与土壤牢固地盘结在一起,从而起到有效的固土作用。森林调节土壤温度和湿度,改善了局地温湿条件,森林凋落物层有减小地表径流,增加土壤腐殖质和营养元素、保水、保肥能力;森林土壤生物类群丰富,有提高土壤生物生化活性和促进生物培肥的作用,根系深入土层,能促进土壤熟化过程,改善土壤结构。林区的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都很小,河流泥沙含量及有机质的流失也随之减少,水质良好。森林减少了地表径流,因而亦减少了水土流失。

2.3 固碳释氧

固碳释氧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通过生物量碳库、土壤有机碳库、枯落物碳库和动物碳库固定碳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的功能。全球C循环中,对大气CO2浓度平衡影响最大的是全球生物C循环。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和海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分,将生成的有机质储存在自身组织中。森林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全球现有森林总储碳量(1146t)约占土壤和植被所储存碳的46%,且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碳的主要储存库。森林对现在及未来的气候变化和碳平衡都具有重要影响。

2.4 净化环境

森林的净化环境功能主要包括吸收污染物质、阻滞粉尘、杀灭病菌和降低噪声。树叶树枝表面粗糙不平、多绒毛、能分泌粘性油脂和汁液等,所以能吸附、粘着一部分粉尘,降低大气中的含尘量。许多树木和植物都能分泌出杀菌素并有很好的杀菌作用。森林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减轻工业、交通、施工及社会生活噪声等无形的环境污染,减少光化学烟雾污染和吸收放射性物质。另外,森林能产生所谓的“空气维生素”,即负氧离子,它几乎对所有的生物都有良好的生理效应,人和动物如果没有负氧离子将无法生存。

2.5 防风固沙

森林凭借其高大的树干和繁茂的枝叶,能够有效降低风速,起到绿色屏障的作用。当风经过森林时,部分进入林内,由于树干和枝叶的阻挡,以及气流本身的冲撞摩擦,风力削弱,风速大减;另一部分则被迫沿林缘上升,越过林墙,由于林冠起伏不平,激起了许多旋涡,成为乱流,消耗了部分能量。结果,风经过森林之后,风力大为降低。由于森林降低了风速,林木的庞大根系又能固沙紧土,大大削弱了风的携沙能力,逐渐把流沙变为固定沙丘;植被的凋落物为土壤带来有机质,可以培肥贫瘠的土壤,增加更多植物生存的可能性;植被截留降水,可以改善当地温湿条件,最终形成固沙植被。

2.6 调节气候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下垫面,在一定程度上对周围湿度、降水、温度、风力都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区域、小生境等不同的空间尺度上促进和调节着物质循环。营养元素在“生物―土壤―大气―水”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循环体中不断进行交换,从而维护了生态过程。

2.7 生物多样性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各类生物提供繁衍生息的场所,而且还为生物进化及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形成提供了条件。多种多样的生物是地球经过40亿年生物进化所留下最宝贵的财富,它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森林为多种植物提供了生境,也为动物和其它生物提供栖息条件、隐蔽条件和各种各样的食物资源。

2.8 提品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高大的树干、庞大的树冠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木材以及枝、叶、果实等,除了用做木材和燃料外,还是重要的食物和工业原料,这些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森林生态系统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例如有木本粮食之称的板栗、柿子、枣以及苹果、柑橘、猕猴桃、龙眼、荔枝、芒果、椰子等多种水果,生产食用油料的油菜、核桃、油桐、文冠果、乌柏等以及其他药材的林特产品;此外,森林生态系统还为人类提供生漆、松脂、棕片、紫胶、胶等工业原料。

2.9 文化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的文化功能是指人们通过精神感受、知识获取、消遣娱乐和美学体验从森林生态系统中获得的非物质利益,主要包括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形成的文化多样性价值、教育价值、美学价值、森林游憩价值等。

3.总语

总而言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过程复杂,需要多个学科,长时间综合而深入研究。目前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还停留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阶段,从而使研究结果与现时的经济核算体系脱节。因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应紧密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加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试验、调查和完善工作,满足国家对森林生态系统状况进行科学评估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篇7

(一)资产的两重性 森林生物样性资产由森林生物资产(包括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和森林生态资产(森林生态效益资产)构成。森林生物资产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生物转化功能(岳上植,2002.)。生物转化是指导致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质量(遗传价值、密度、成熟期、脂肪层、纤维强度)或数量(重量、立方米、纤维的长度或直径)发生变化的生长、蜕化、生产、繁殖的过程,从转化的机理上看,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主要靠力的作用和自身的转化能力实现其再生和转化。林业生产活动只起“催化剂”作用,会经常出现数量不减反增的现象。因此,对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应定期地结合评估,以评估促进核算。

(二)价值的多元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是森林这一综合地域类型中所呈现出来的生物多样性。一般而言。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分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四类(国家环保局,1998)。直接使用价值是指森林生物多样性直接满足人们生产和消费需要的价值,又可分为直接实物价值和直接非实物服务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是指森林生物多样性提供的生态功能的价值;选择价值是指人们为了将来能直接或间接利用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支付意愿;存在价值是人们为确保森林生物多样性继续存在的支付意愿(张颖,2002)。价值的多元性决定了确认与计量的困难与复杂性。森林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与密切相关,其所体现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当代人提供直接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为人类及将来所创造的巨大的非直接使用价值,所展现的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

(三)资产的整体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相互统一的整体。当森林生物多样性作为提供木材、竹材和蘑菇及其它动植物产品来源时,释放的是直接环境效益,此时属于有形的森林生物资产;当森林生物多样性作为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等森林生态效益资源的时候,释放的是间接环境效益,此时属于无形的森林生态资产,两者的结合点在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同一载体。森林生态资产不能脱离森林生物资产而独立存在,两者相互依存,其价值的形成、消费和补偿过程密不可分。因此,森林有形资产在其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增减变动过程中,森林无形资产也相应地发生变动,其所发挥的生态效益地会发生变化。因而在对森林有形资产的价值确认和计量中,也要相应地对森林无形资产的价值及其所产生的效益进行确认与计量。

(四)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是相对稀缺的,这不仅表现在天然存量方面,还表现在生成率方面。同时,地球上生物物种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因而各物种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绝对意义上是不可替代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产生了对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求,体现在会计上是必须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

(五)产品的公共性和市场的无形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发挥的生态效益具有典型的外部性,它超越了进行森林经营活动的林业行业以外的外部,即不通过市场机制反映的影响,进而会产生不能全部反映到私人收益中的收益。公共物品是具有外部经济性的典型例子。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发挥的生态效益主要是一种无形效用,不能贮藏和移动,生产者难以对其控制,即无法迫使受益者偿付了补偿费用后才能享用其生态效用。因此,森林所提供的生态效益服务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同时,由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中的生态资产一般不存在市场,所以应更多地考虑非市场价值的计价,实现对其生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

二、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会计确认、分类

(一)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会计确认 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会计确认是指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作为一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森林生态效益记入会计载体的过程。会计确认的核心是选择合理的会计确认标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要能够作为一项资产加以确认,应当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会计确认从上讲要同时满足四项标准:(1)可定义性。我国《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给出的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最本质特征。森林中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如药用、食用、纤维、芳香油等)和野生植物资源(如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等)。作为林业经营组织来讲,一旦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为其所拥有或控制就能为它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净现金流入。因此,它们符合确认的第一个条件——资产的定义。(2)可计量性。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可以通过现有多种计量属性选择达到对其计量的目的,但是由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自身的特殊性,其计量比较复杂。同时,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定价主要通过对其价格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从长远来看,随着评估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能够做到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合理计量。(3)相关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能够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差别(于富生等,2000)。显然,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计量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存量和流量信息,从而会影响到他们为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所采取的宏观或微观的经济决策。(4)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信息使用者可以对会计信息给予充分信赖。“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能够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3)。真实反映是可靠性的核心标志。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计量结果,可从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林业经营组织所拥有或控制的森林生物资产和森林生态资产的实物量与价值量,足以使决策者信赖。

(二)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分类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分类标准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是按存在形态分。按存在形态可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分为有形的森林生物资产和无形的森林生态资产。森林生物资产是指森林中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栖息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个体基因,包括林木资产、林副产品及以森林为依托生存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因此森林生物资产是一种有形资产。森林生物资产在价值层次上主要表现为物种多样性价值和基因多样性价值,在价值总额中主要表现的是直接使用价值。森林生态资产是指森林生态效益所形成的资产,包括有机物质的生产、的固定、的释放、营养物质循环与贮存、水土保持、净化污染物等。森林生态资产在价值层次上表现的是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价值,在价值总额中表现的主要是间接使用价值和和部分直接使用价值(如观赏价值、科学文化价值等),此外森林生物多样性所表现出来的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也归属于森林生态资产。

(三)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核算在实践中的 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会计核算的可操作性角度考虑,目前主要可侧重于森林物种多样性价值方面的核算,特别是其中植物和动物多样性价值的核算。虽然森林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但目前人们对每个层次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相对而言,物种多样性最明显也最容易测定。而森林遗传基因多样性多发生在分子水平上,它主要包括染色体的多态性、蛋白质的多态性和核酸的多态性三个方面。就目前人们的手段和认识水平看,要做到完全掌握森林中有机体,即动植物和微生物的DNA中的氨基酸的排列次序及其结构还是比较困难的。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测定比遗传多样性的测定更困难,因为系统的边界都是模糊的。同时,对于物种多样性,也部分受到研究手段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对于其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测定与确定比较困难,所以物种多样性目前主要着重于植物与动物多样性的测定,特别是其中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和脊椎动物。因此,一般来讲,目前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核算主要是以物种多样性中的植物与动物价值的核算为代表,暂不考虑基因及生态系统多样性价值的核算。

三、森林生态效益的会计确认

(一)森林生态效益的概念及特征 森林生态效益作为一种间接效益,就是指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森林生态资产所释放出来的效用。其具有几个重要特征:(1)外在经济性。外在经济性在林业中是最普遍的现象。当森林生物多样性发挥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和保护物种及基因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效益的时候,这种生态效益却被非林业经营部门乃至全社会无偿地享用,而不必为此付出相应的费用。(2)非减性。森林生物多样性直接效益的发挥,意味着森林生物资产的减少。而森林生态效益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减少森林生态资产。(3)模糊性。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效益随着木材、蘑菇、动物毛皮等的出售而实现,并可用货币直接计量。但森林生态效益没有物质载体,无法对其效益进行准确的计量,只能通过估计来反映。因此,森林生态效益的确定具有模糊性。

(二)森林生态效益的确认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林业会计中核算的收益部分只是对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进行确认,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生态效益外在性不予确认,使得大量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游离于会计循环之外,严重阻碍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效益的发挥,危及了林业自身的生存和。因此,作为林业经营组织必须考虑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对外部产生的,会计上应反映这一巨大的森林生态效益,将森林生态效益外在经济性作为收入要素纳入核算体系(温作民,2003),从而进一步转化为林业经营组织的环境效益,真实地评价其业绩。根据财务会计的收入定义,收入是一种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显然,森林生态效益外在性部分并没有形成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传统财务会计确认收入的流入和流出概念不能满足将森林生态效益完整地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要求。要将森林生态效益作为收入要素纳入会计系统,其确认可以根据其标准进行:(1)符合定义。符合森林生态效益定义,森林生态效益作为一种间接效益,是指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森林生态资产所释放出来的效用。(2)可计量性。据有关部门测算,森林生态效益是其经济效益的13倍。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对森林生态效益每年都要进行准确的核算。(3)相关性。森林生态效益会计核算提供了关于森林生物多样性非木材价值的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投资者和决策者对森林生态功能重要性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可以为林业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进行相关决策或制定相关的会计制度与准则提供依据,适应新时期我国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4)可靠性。模糊性虽然增加了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的难度,但是只要是估计的合理,仍然具有可靠性。因此,凡是符合森林生态效益的定义,能够用货币计量,并且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森林生态资产所释放的效用,都可确认为森林生态效益。

四、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会计计量

(一)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尺度 计量包括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就货币计量而言,其计量单位笼统地讲就是货币,由于货币能把经济业务全面、综合地反映出来,所以货币成为会计统一的计量尺度。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应同时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两种形式。这主要是由森林生物多样资产的特点和森林生态效益的特点决定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两重性、价值的多无性、产品的公共性和市场的无形性以及森林生态效益的外在经济性、模糊性等特征,一方面反映了对其价值计量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即使它们的价值通过一定的得以计量,但在其计量结果的公众认可度上仍存有争议。因此,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完全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目前仍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为了满足提供森林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会计信息,使其具有较强的可理解性,应当尽可能多地考虑运用非货币计量尺度。在非货币计量形式中,可同时使用包括实物计量、劳动计量、混合计量等多种形式。运用货币计量形成一些财务指标,运用非货币计量则会形成实物指标、劳动指标、技术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和文字说明等,从而提供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属性 以成本为基础计量是一项广为流行的会计惯例。对于一般实体资产来讲,在没有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较小的情况下,其历史成本与其价值的差异是较小的。然而,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是一项特殊资产,以历史成本计价却是森林生物多样性一个致命弱点,这主要是由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大部分是由力作用形成的。少部分是由自然力和人力作用形成的。因此,它们往往没有或只有较低的历史成本。另外,它们又是有生命力或活动力的,其价值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在变化,只有在交易的那一刻才能暂时相对固定其价值。因此,如果仅按目前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来计量,它们的价值计量会偏低,违背了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原则,不能达到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的目的。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属性,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单一历史成本计量,而应包括面向市场、未来、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在内的多种计量模式。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的会计计量属性,从狭义上看,其表现形式有:现行市价、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历史成本固然可以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但有时为了管理或决策上的需要,要求会计可以提供以公允价值反映的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另外,象森林生态资产一类的历史成本原本就没有,用公允价值反而可以更可靠地反映它们的真实价值。在这些情况下,用公允价值代替历史成本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进行计量也是可行的。当然,用公允价值计量所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是公允价值的确定避免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这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怎样提高和增强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是一项需要进一步的课题。从目前我国会计现实来看,公允价值的运用条件尚不具备(张心灵等,2004),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会计计量属性可以选择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辅之以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具体计量时,应分别不同资产及不同阶段加以考虑。森林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应按历史成本进行计量;森林生态资产的初始确认应按公允价值计量;森林生物资产及森林生态资产报表日计量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可以通过如实际市场价法、费用支出法、旅行费用法、替代花费法、机会成本法或条件价值法等,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进行评估取得。从发展的角度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主流(黄世忠,1997),那么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将来应主要选择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即采用“公允价值+历史成本”模式。

[]

[1] 国家环保局:《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环境出版社1998年版。

[2]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3]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4] 温作民:《环境外在性的会计核算》,《财务与会计》2003年第11期。

[5] 于富生、黎来芳:《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上海会计》2000年第8期。

[6] 岳上植:《森林资产的特殊性及其确认与计量研究》,《会计研究》2002年第11期。

篇8

众所周知,森林具有诸多价值。森林最传统的价值,也就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木材、薪材。森林内在的价值,我们应该承认自然环境(当然包括森林)是拥有一定权利的,它自身也具有其自身独立于人的存在的价值。作为在理论上探讨和思想进步上的一种指引,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和独立价值对于我们崇尚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环境伦理学、生态哲学等学科,都在解释和证明这样的一个结论。在美国,这类代表非人类自然事物的公益诉讼已经形成了一种判例。比如其中比较有名的:格兰德河鲦鱼诉美国垦务局局长约翰·W·基斯案(美国上诉法院第十巡回法院,2003年)。森林社会价值,所谓森林的社会价值,是指森林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包含着人类社会的自然生存、自然发展与社会生存、社会发展两层含义。生态价值,森林被人们誉为“地球之肺”,缘由基本上是因为森林能够吸附有害气体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的功能。森林对于我们而言价值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如何保护好森林,养护好森林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当下我国森林补偿方面法律问题的凸显,笔者以此为角度阐释一些看法。

在定义“森林生态补偿”之前,先要解释什么是“森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没有对“森林”的含义作出解释,而只是根据人们对森林的使用用途的不同,将森林分为了: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五个类别。究其原因,依然是没有跳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但是,当今的环境伦理学的发展早已渐渐抛弃了这种纯粹以人的视角去审视和衡量自然价值的理念。另一方面,对于森林的理解也不应该仅仅只是将其看作是一棵课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应该整体的思考。首先承认森林具有独立的内在的价值,并且将森林其本身也当做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这个自然系统的功能不仅仅是对人类社会具有价值,同样也是对于别的生态系统有直接或者间接的维持它们之间稳定与平衡的价值。有的学者对于森林所下的定义是:“由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以及与其所生长的灌木地、湖泊及沼泽地组成的协调共生的生物社会。”笔者对这个定义比较赞同,但是这个定义还是比较狭窄。因为在森林中生活的动物、昆虫等都是森林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它们的存在对于森林的稳定和能量的平衡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这个理解,笔者认为,应该坚持以联系和整体的观念去理解森林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的含义。所以,在生态补偿意义上的“森林”的含义应该是:森林是林木和其他木本植物、草本植物以及各种伴生植物、动物、昆虫等生物及其与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综合体。

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如何理解“生态补偿”,有自然科学领域和法学领域两个方面不同角度对“生态补偿”的理解。其中,生态学方面,主要是把生态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生态补偿是在生态系统自身受到损害之后,通过自我的修复和恢复,使之回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也可以叫作是“自然生态补偿”。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主要强调的是社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和收益与支出的总量平衡。经济学方面对于“生态补偿”也主要是持干预主义(外部性理论)和市场主义(科斯定理)来下定义。如有学者认为:“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以上对“生态补偿”的理解来自生态学领域和经济学领域。虽然这些定义不能成为法学意义上的生态补偿的定义,但是也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的。

从法律领域来看,法律调整的是社会关系,其内容也是以为权利和义务为主体的。那么,从法律领域对“生态补偿”下定义的话,也应该从这个角度来出发。笔者认为,生态补偿应该包含至少两种“补偿”,一是,对于为了维护生态效益而放弃发展机会和为生态效益的维持和增加而不行为或行为的人的补偿;二是,对于从森林生态效益所带来的正外部性中获得利益的人对森林本身的补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森林生态补偿”的定义是:补偿主体(包括国家、企业、自然人及其他组织,后文详述)对于为了维护森林生态效益而放弃发展机会、为森林生态效益的维持或增加而不行为或行为的人的补偿和对于从森林所带来的正外部性中获得利益的主体对森林本身的补偿。

二、森林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

(一)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4条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可见,“协调原则”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和有关法律的一项基本原则,脱离了该原则就很可能背离了环保的目的。另一方面,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应联合国的要求,提出了一份长达20万字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其中为世界各国的环境政策和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指导原则即“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这和我国提出的“协调发展”,只是文字的表述不同,其实质含义是完全一致的。

目前,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森林生态方面的投入还是明显不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求环保要同经济发展协调,那么从另一个方面看,环保的发展也是不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中,我国并没有形成成体系的,统一的,完整的补偿模式。在森林生态补偿的方法和主体方面都比较窄,不利于环保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以,在当下人民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日益增高的大背景下,应该在森林生态的补偿方面下足工夫,力争与经济发展相平衡。

(二)环境正义的指引

“环境正义”是环境哲学研究中的前沿课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环境正义是其中的主要问题。环境正义是指在环境政策和规约的发展、制定和实施方面,对每个行为主体(国家、组织或个人)来说,都能得到平等地对待和富有意义地参与。在发展中国家,对于“环境正义”的侧重是人类生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对环境资源及其所带来的正外部性的永续利用。

环境正义中的三个基本原则:生态可持续性原则、社会及经济平等原则、对后代负责原则。其中,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统领后两个原则的。对于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自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意。建立健全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才可能使森林资源良性增加,克服现存弊端。

(三)“等价有偿”的要求

“等价有偿”原是民法中的一个概念,是公平原则在财产性质的民事活动中的体现,是指民事主体在实施转移财产等的民事活动中要实行等价交换,取得一项权利应当向对方履行相应的义务,不得无偿占有、剥夺他方的财产,不得非法侵害他方的利益;在造成他方损害的时候,应当等价有偿。

森林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它有其自身才在的独立的、内在的价值。对于森林的正外部性在当下的时代已不应再是免费的午餐。享受了这些“生态服务”的受益人就应该承担这些所产生的费用。这些费用就可以直接的收归森林生态补偿基金,作为育林、护林、栽种新林的资金来源。这样,也能提高国民的生态意识,使每个人都感受到森林的生态保护都是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在负担着森林补偿的费用。

三、我国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现存问题及改革对策

(一)补偿资金来源单一,应扩大补偿主体、拓宽融资渠道

根据我国《森林法》和《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目前我国所实行的生态补偿,资金大多数来自国家财政,再由地方财政配套负担一部分。通过财政拨款来扶持生态林的建设与维护,固然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也十分有限,一旦政府财政状况不好,承诺的资金就得不到保障,林业基金就很有可能被搁浅。同时,补偿需要的资金数额大,单单依靠政府则会因政府投入资金数额有限而导致补偿标准偏低或补偿不能及时兑现,达不到补偿的目的,不能反映生态效益应有的价值,损害了经营者的利益。此外,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森林生态补偿金基本上演变成了林业部门、林场、保护站等林业职工人员工资和日常运行开支的主要资金渠道,林农最后得到的补偿金可能只是其中的小部分,这也极大地挫伤了当地群众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森林资源保护的效果。

因此,我们认为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补偿措施,除了加大财政支付力度,还应通过其它方式扩大补偿主体,拓宽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加大财政支付力度。森林生态效益是一种公益效益,属于公共产品。长远来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必须通过政府行为来实现基础保障和宏观调控。然而仅仅依靠当前从财政中划拨出部分资金作为林业基金不能满足补偿的需要,应该设立“森林生态补偿税”,向受益人和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征收,用以补偿生产森林生态效益所耗费的成本,维持生态产品的再生产,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2.发行“绿色森林彩票”。需要资金资助的公益事业,特别是需要长期大量资金支持的关系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的绿色森林,运用发行彩票筹集资金是完全必要的,并且可行的。同时,发行彩票也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手段,扩大森林保护的影响力。

3.设立受益部门补偿基金。可以由环保部门牵头建立“森林建设补偿基金”,从育林基金、征占林地费等收费中提取一部分用于建立补偿基金。也可考虑从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门票收入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生态补偿基金。目前我国己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让受益个体不再免费享受森林生态效益,承担一定的补偿责任。

4.应用BOT融资模式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BOT的实质是政府将本该由财政投资、公营机构承担建设和经营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授权方式特许给外商或私营机构来投资建设和经营。这样可以在减轻政府负担和扩大外资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及投资建设规模基础上充分利用公司的资金、技术支持和积极性,降低建设成本,提高项目建设效率。而且利用BOT模式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项目建设,不同于完全的商业化或私有化,政府对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项目建设仍掌握战略控制权,待特许期满后,整个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项目将移交政府所有。

5.接受捐助。社会捐助可以为环保人士提供表达心愿的途径,也开辟了环保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基金的来源主要是接受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单位、个人的捐助或援助。环保NGO组织的发展也为社会捐助环保资金提供了保障。

(二)补偿标准过低并且单一,应当建立科学的核算体系,引入市场机制

根据《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第二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中央财政补偿基金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重要来源,用于重点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不难发现,资金补偿的客体仅仅是管护费用和基本防护费用的一些刚性开支。且根据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第四条的规定“中央财政补偿基金平均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即75/h㎡,这些费用只能是一种补助,很难基本达到营造和防护森林真实的成本水平,更不用说对森林的生态效益和林农的发展机会损失进行补偿。“据调查,生态林的营造需要2100元/h㎡,而管护的费用至少需要150元/(h㎡·a)。而利用生物量法计算全国平均森林碳汇的价值为320元/h㎡,是补助当前补助标准的4倍左右。”

我国现行的森林生态补偿采用一刀切的形式,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体系和价值核算体系。例如:南方地区,其经济发展程度比北方发达,划为生态公益林后,其丧失的机会成本比北方地区要大得多,难以调动人们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此外,不同的树种,不同的林区所耗费的抚育成本也不同,不同地区的群众的发展机会损失也不同。这些都应当纳入补偿标准的考虑范围。

因此,我们认为确定森林生态补偿标准应该核算好森林的生态价值,将其生态效益合理量化,而不应单纯地考虑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成本核算包括公共建设资金、劳务投入、风险投入以及为保证生态体系稳定失去商品经营机会的损失。这应当是补偿标准的底线,也是对林农利益的最低保障,若补偿低于这个标准,则是对林农利益的剥夺。对森林生态效益成本和价值的量化只能构成补偿的最低标准,补偿标准的确定还应当在此基础上由交易双方进行博弈与协商。“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的参与来弥补政府补偿管理成本高,速度效率低的弊端,并依托市场法则来规范市场行为,将生态服务功能或森林生态效益打包推入市场。因为市场补偿机制具有补偿方式灵活、管理和运行成本较低、适用范围广泛等特点,可以通过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这样,在保证最低补偿标准基础上,实现生林生态效益的自主经营,从而更有效的落实补偿政策,促进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补偿手段单一,应当实现多元化补偿,建立“造血型”补偿机制

当前主要是资金补偿,应该补偿方式多样化,拓展到技术,发展机会补偿等。森林作为林区农户的生活空间和场所,是林农家庭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他们对森林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林业也是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进行森林保护后,不但直接减少了林农的收入,而且会影响当地林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减少了林农的间接收入。所以实施森林生态补偿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需求,通过优惠政策帮助其改变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并积极寻求森林多效综合利用途径,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

建立造血型补偿机制是对现有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和补充。造血型补偿是指政府或补偿者运用项目支持的形式,将补偿资金转化为技术项目安排到被补偿方(地区),帮助生态保护区群众建立替代产业,或者对无污染产业的上马给以补助以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建立造血型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是为提供生态屏障的欠发达地区构筑一个发展平台和空间,为其提供发展机会,激活其发展潜力,从而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探索“造血型”补偿机制:

1.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保障措施,允许源头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招商引资和异地发展,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并以发展所取得的利税返回,支持这些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

2.通过技术援助,虽然不直接投入资金,通过技术的提高,从而提高当地居民的谋生手段达到改善生活的目的。技术援助可以包括技术支持和农经教育,增强林农致富的本领。

3.基础设施援助,为这些地区填补基础设施,丰富其业余生活,提高偶啊生活质量,激励其保护森林生太效益。

这将有利于调动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增加财政收入,形成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造血”机制;通过发展促进保护,依赖保护促进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四)法规制度相对滞后,应加快立法进程

篇9

(一)与现代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要求相一致

现阶段,随着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不仅使得林业会计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同时,也为其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按照林业分类经营的具体要求,可将森林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态公益林,一种是商品林。前者主要指的是将发挥生态效益作为核心的森林,后者指的是将追求经济效益作为核心的森林。所以,实际中林业会计怎样科学的运用绿色会计的理论及方法对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和商品林经济效益加以详细的核算,进一步降低环境成本,实现环境效益的最大化,这不仅与商品林和公益林两种类型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及有效管护息息相关。

(二)将传统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进行全面改革

实际中,由于传统林业经营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带来的影响,使得我国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着一个资本原始积累的角色,不惜将森林资源破坏,以确保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如果依旧遵循着传统的以木材利用为中心的原则开展林业经营活动,那么,就会将森林的经济效益作为前提,对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完全的忽视,从而使得森林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日渐恶化,自然灾害发生率不断提高。如果林业会计核算过程中也将木材利用作为核心,那么,就很难将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归列到会计核算体系范畴中。所以,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上看,传统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呈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具体体现在:对生态效益完全的忽视和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严重制约了生态质量水平的全面提高,使得环境成本与收益的确认以及计量进一步弱化,无法及时有效的披露环境信息。

二、绿色会计在林业会计中的应用

(一)制定详细的林业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的主要作用是确保会计工作能够实现预期的目的以及获取较好的效果,在会计理论结构中属于最高层次。实际研究林业会计目标时,应以会计环境为着手点的会计理论为研究林业会计目标的基础理论。同时,在该理论基础上,通过会计外部环境决定会计目标。所以,我们应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把绿色会计目标贯彻落实到林业会计全程中,详细划分林业会计目标,主要是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前者指的是以增强经济效益为核心,确保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断提升,保证这三方面的效益达到协调统一的目标。后者应涵盖以下几方面:第一,对林业企业资源加以全面计量,为科学合理运营有限资源的决策提供实用的信息。第二,将林业企业的义务与权益如实的反映,为维护资源托管者的权益提供所需的信息。第三,将林业企业资源、义务、权益实际变动情况加以计量,为资源管理者提供高效有用的信息。第四,为全面执行会计职能提供价值高的信息。

(二)进一步扩展和丰富林业会计核算内容

现阶段,林业会计应将以下几项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一是森林资源资产核算,具体核算内容有林地资产、森林景观资产、林木资产、森林生态资产以及林区野生动植物资产。二是环境成本,涵盖了环境支出成本、环境破坏成本、自然资源消耗成本。三是环境收益,主要将林业企业对环境资源保护时所取得的收益全面反映,涵盖了育林收入、环境损害补偿收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入、环保奖励等各环节的收益。四是,环境利润,也就是将环境收益中的环境成本与环境税金扣除后而得出的净额,主要将会计主体的环境绩效全面的反映。

(三)设立相匹配的报表项目

篇10

关键词 持续林业 分类经营 生态效益补偿

林业分类经营是根据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把森林中一部分生态区位重要的林区划分为公益林以生态效益为主,再把一部分立地条件好的林区划分为商品林以经济效益为主,然后对两种类型的林区分别采用不同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管理。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就是为了适应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国家和政府规定对生态公益林的经营主体按价值规律进行等价补偿,以保证森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常发挥其生态效益的一系列法规和制度。

一、为什么要实行林业分类经营

(一)实行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

长期以来,林业受产出投入比低、生产周期长、见效慢、正常投资回报得不到保障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吸引足够的资金使其发展成为新型的集约化产业。实施分类经营,商品林的经营可以依据市场经济规律,使得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得商品林的投资者得到可观的利益回报,同时在投资回报得到保证后,社会生产资金也会不断地流向林业部门,这也有助于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二)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

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是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但由于此效益的实际受益者并不是经营者,所以导致受益者不投入、经营者没收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国有林业的生态林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效益,林场不愿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来经营,从而导致公益林防护效益下降。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明确权责关系以及投入产出关系,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效地解决生态公益林的资金投入,更有利于生态公益林的维护和生态效益的发挥。

(三)森林分类经营是林场林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保障

林场最稀缺的资源就是林地,但是苦于林场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有限,从而导致了林地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通过对林场实施有效的分类经营后,依据森林自身具有的主体功能来划分林场的经营类型,同时对林地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能够有效地解决林地利用效力低下的问题。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实质以及对于林业分类经营的意义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实质上是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有效的约束制度,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以让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通过制度的合理设计可以激励公共产品的足额提供以及解决好生态产品这一特殊公共产品的无偿消费问题;通过制度变迁不仅使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得到保障,同时还能激励人们从事生态保护投资。

林业分类经营是保护森林环境、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的基础和保障。在分类经营条件下,商品林以木材为主要产品,以经济利益为导向,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其价值,并补偿成本和经营利润,S持或扩大其生产规模;公益林以生态服务为主要功能,限制生产性砍伐,其价值无法在市场机制中实现,协调和解决环境权与生存权、发展权之间的冲突乃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产生与发展的价值动因与法理所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有助于理顺和协调商品林和公益林所有者、经营者与受益者的利益关系,有利于推动林业分类经营的有效实施与持续性发展。

三、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现状及不足

(一)公益林补偿标准较低,且来源渠道单一

分类经营后,公益林目前执行的标准是国有5元/亩、集体15元/亩,但这与森林的成本价值和发挥的生态效益、实际造林管护费用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导致国家生态保护与森林经营者利益之间的不协调,且补偿基金的来源基本是国家这一个主体,个人和社会的投入很少,基本没有发挥市场补偿的作用。这不仅导致补偿范围过窄、补偿标准偏低,同时也难以发挥各类社会主体保护生态的积极性。

(二)商品林集约经营能力差,额外的生态效益未补偿

分类经营条件下,商品林的任务是通过集约经营,建设工业人工林,以满足社会需材及各种林产品的需要。一方面,林业生产周期性长,风险大,资金和科技严重不足,导致集约经营能力弱,商品林生产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商品林的经营者受到采伐限额的制约,无法根据市场自主调节其经济行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影响了商品林经营的利润空间,抑制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可以说,实行分类经营并没有从实质上增加商品林经营的收益,也未分散其风险。此外,商品林也有生态效益,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额外生态服务,但这部分额外支付的成本在现实中并未得到有效补偿。

(三)忽视不同林分质量、区域之间的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地区区域、区位、地类和质量等因素不同,其管护成本和生态价值也不尽相同,应根据各地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确定补偿标准,使补偿标准尽可能接近于进行生态保护所支付的机会成本,这样才能体现公平性和灵活性。因此,对不同地区的补偿标准应有所差异。但是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使用相同的补偿标准,对各类型国家级公益林实行同一补偿标准,既没有体现区域类别、林分质量和经营管理难度等方面的差异性,也没有体现一定的经济适应性和社会公平性,势必会降低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

四、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建议

(一)政府补偿与市场补偿紧密结合,探索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由于生态效益的社会性决定了政府依然是生态效益的主要购买者,应该逐步提高生态补偿在财政转移支付中的比例,尤其要加大对生态脆弱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提供最基础的资金来源。其次,促使资金来源多元化、补偿方式多样化,最终实现政府补偿为主、社会各种有效补偿兼容并蓄的互动机制。

(二)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商品林集约经营,并适当补偿其生态效益

要真正保护生态公益林资源,就必须促进商品林尤其是人工林的集约经营,把木材生产的重负逐步转移到人工林,为森林资源的永续有效利用奠定基础。

(三)形成差异性的动态补偿机制,有差异、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首先,应以森林的生态区位、生态部分额外状况和质量,并结合机会成本损失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其次,关注地区之间的差异,对森林生态区位重要、生态脆弱的区域要优先保护,重点补偿。而对于森林资源丰富、资源更新恢复能力强、资源保护政策法律秩序稳定的湿润地区的森林,则进行一般补偿。

(作者单位为长沙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敬文.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9).

[2] 王庆.加强生态建设与分类经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J]. 民营科技,2009(07).

[3] 王伟华.浅论林业分类经营[J].现代经济信息,2011(02).

[4] 刘万福.浅谈林场森林分类经营[J].民营科技,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