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04:0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实习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各环节紧密联系,影响因素众多。对社会实践的评价应采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全面考察各个要素。
(二)知行统一原则。大学生通过实践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应与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三)主体性原则。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何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社会实践评价的主要部分。
二、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
大学生社会实践特点,学习相关政策,借鉴现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征求学校相关部门、领导、指导教师及学生代表的意见,遵循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为:实践者保障措施1A,实践主题2A,实践者成长发展3A,实践成果4A,二级指标分别为:学校重视度11A,指导老师参与度12A,实践单位重视度13A,专业贴近度21A,社会需求度22A,团队合作能力31A,创新能力32A,解决问题能力33A,语言表达能力34A,总结归纳能力35A,总结报告质量41A,实践单位鉴定42A,宣传报道43A。[3]2.根据专家意见及其统计数据,由1-9标度法,构造4个一级指标及其二级指标判断矩阵,分别计算这5个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特征向量如下:(0.9027,0.3943,0.1722)(0.0613,0.3423,0.4943,0.043,0.0591)(0.3162,0.9487)(0.9161,0.3715,0.1506)(0.3337,0.1304,0.8720,0.3337)4321AAAAA最后计算出各二级指标的权重为:0.0375,0.0515,0.3012,0.1316,0.0575)(,,)(0.3057,0.1239,0.0503,0.0535,0.0412,0.1237,0.0535,0.2985,0.4310,111243AAA
三、结论
(一)在各指标中,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权重为0.4310,最为重要;认真总结的权重为0.3012。说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才能深刻领会到自己所负有的历史责任;也只有在实践中,大学生以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才能帮助单位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社会需求。而认真总结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就其重要性而言,显得稍微次要。
(二)在社会实践保障措施中,学校、指导教师、实践单位的重视度权重分别为0.3057,0.1239,0.0503,在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多数学生虽然热情很高,但不少同学认为实践就是玩,很少考虑如何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能力。作为社会实践的组织者,学校必须一方面大力宣传社会实践的意义,增强大学生,社会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合理组织,同时要教育学生,发扬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
篇2
一、加强法规建设,解决信用体系机制不健全的题目
法规建设是信用体系建设的保障,只有具备完善的法规制度、严格的执法程序、健全的重办失信机制,才能解决信用体系机制不健全的题目,才能构建完整的外汇市场信用体系。
(一)进一步完善外汇治理法规。进一步清理、修订、补充、完善相关外汇治理法规,进步法律层次,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与上位法保持一致。进步政策的可操纵性,明确界定市场主体失信行为标准,对于没有明确失信行为处罚标准的,要研究制定相关罚则。按照“疏堵并举、公然透明、简明实用、同一稳定”的原则,建立一个科学、公道、简明的外汇法规体系。避免出现政策法规条块分割、前后矛盾、朝令夕改的现象,消除外汇治理漏洞。
(二)增强执行政策法规的刚性。外汇治理具有涉及面广、治理环节较多的特点,能否坚持依法行政和执法水平高低将直接关系到社会方方面面职员的亲身利益。为此,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增强执行政策法规的刚性成为外汇监管职员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自身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才能增强公民的信用意识,进步社会公信力,体现法律的公正性。
(三)建立严格的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对失信涉汇主体的惩罚机制,是完成好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使诚信者得到社会的认同,使失信者得到应有的惩罚。方面要求加大对涉汇主体的检查力度,与相关部分密切配合,严厉打击各种外汇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惩办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加大对失信主体的惩罚力度,使失信违约者付出很高的本钱代价。通过对遵法者提供优质服务和对失信行为的重办的方法,保障取信者的正当权益,促进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健康发展。
二、整合信息资源,解决外汇监管手段缺失的题目
目前,无论是外汇局内部,还是政府各职能部分,信用信息数据开放程度均较低,固然各部分都有较为完善的监测系统,但仅局限于本部分和本岗位,信息不能共享。运用科技手段,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同一、高效、完整、共享的监管平台,实现对涉汇主体信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治理。
外汇治理局建立内部监管信用平台。研究开发信用信息系统,建立外汇监管平台,对涉汇主体的合规经营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与外汇各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制,采集国际收支监测系统、外汇账户信息系统、外汇反洗钱系统、因私购汇系统、结售汇系统等数据信息。将外汇指定银行、涉汇企业、涉汇居民个人纳进到合规经营评价体系。按照交易主体,设定相关信用评价数据指标和预警值,对交易主体所有交易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监测。通过对交易主体的事后监管,实现外汇市场信用体系数字化。
以“电子口岸”为载体建立外部监管平台。由于“电子口岸”包括了海关、税务、质检等多个部分,应该说,政府所把握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尽大部分分布在这些部分中。如:质检把握企业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工商把握企业是否遵法经营;税务把握企业偷、漏、骗税方面的信息;海关把握企业进出口中是否存在违法、走私情况的信息;外汇把握有关企业骗汇的信息;银行把握企业信贷信用信息。但是,这些信用信息资源分散在各个部分,缺乏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而“电子口岸”完全可以把分散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结合“金关、金税、金卡”工程建设,对“电子口岸”的数据库数据信息进行扩充,建立一个企业信用信息的社会公共服务网页,制定一套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制度,设定治理权限,进行网络化治理,努力实现有效监管和高效运作。
三、实行分类监管,解决失信惩戒执行难的题目
实行分类监管是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惩戒失信企业的有效方式。只有对涉汇主体实行分类监管,才能体现“突出重点、抓大放小、奖优罚劣”原则,才能实现监管的目的,促进涉外经济健康发展。
(一)对外汇指定银行实行量化考评。首先,考核外汇指定银行对外汇治理局报送的统计数据信息的时效性、正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并确定分值。其次,考核外汇指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执行情况,以及执行外汇法规履行代位监视职责情况。根据遵法取信记录,进行等级评定。对于合规性等级较好的银行,除定期通报外,对业务授权和外汇业务市场准进等方面优先考虑;对于合规性等级较差的银行,将其作为重点检查和监管的对象;对有违规行为进行处罚,题目严重者停办部分外汇业务。
(二)对企业实行信用等级评定。对进出口企业,根据企业的进出口核销率、预期未核销率、预收货款占比、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贸易真实性以及违规违法记录等硬指标,确定企业的等级。对信誉程度好的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在核销单领用、核销治理等建立绿色通道,并将信应着重解决的四个题目用等级信息提供给外汇指定银行,作为其审核进出口开证、付汇、结汇的参考。对信誉程度低,确定为“关注类”的企业,在外汇治理方面进行限制,并将信息反馈给外汇指定银行、工商、海关、税务等监管部分,严重的给予经济处罚。对外商投资企业、境外投资、境外上市等企业,考核外汇登记、资本金到位、外债登记核准、境外投资批准、外汇年检、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境外上市股票外汇登记、调回境外上市外汇资金和规范使用外汇账户等指标,进行等级评定。对不遵法企业定期上报总局,在相关网站上或专业杂志上公布其信用等级评价结果,并与其他监管部分建立信息交流机制。
(三)对个人实行信用登记备案。利用国际收支、个人购汇、反洗钱等系统进行非现场监测,对违反外汇治理规定的有关当事人进行备案登记,建立个人信用数据库。根据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建立“黑名单”、“重点关注名单”等个人信用记录,并在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公布,作为个人信用记录。
篇3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后现代化成分的逐渐形成,人们颇为关注的不再是物质财富的更多拥有,而是倾向于追求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其中身心健康成为备受关注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以体育健身、娱乐、观赏和尝试体育刺激与挑战等为目的的体育旅游活动备受青睐,体育旅游成为旅游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带动相关产业联动的良好态势,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另一亮点。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六省三区一市;土地面积544.84×104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56.8%;拥有人口2.25×108(1998年)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2.89%[1]。如此广袤的地域,丰富的自然资源,秀丽的风光景色,深厚的文化积淀,地广人稀的便利条件,多坡地高原地形,亚热带气候,蕴藏着发展旅游产业,培育体育旅游市场的决定性因素。然而,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诸多原因,西部地区旅游业开发速度缓慢,发展的规模化程度不够,规范性较差,社会、经济效益不显著,特别是体育旅游市场的培育更是滞后。从社会学的视角,审视西部地区体育旅游市场的培育有着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1.体育旅游市场的培育、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综合效应
体育旅游概念众说不一,旅游理论中也没有涉及体育旅游的详解。这里引用较为公认的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体育旅游是以非盈利目的离开家庭所在地,以前往某一目的地参与或观摩相关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旅游。它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2]。分为参与体育赛事的体育旅游、观摩体育赛事的体育旅游、自发进行体育活动的体育旅游、参观体育胜地的体育旅游等多种类型。另一种是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规定,体育旅游属于休闲论文格式、娱乐、度假、健康医疗类,依其旅游特点有项目型和综合型之分。如登山、攀崖、滑雪、放风筝、钓鱼、草地式羽毛球、网球、蹦极跳、热气球运动、沙地排球、江河漂流等属项目型体育旅游;综合型体育旅游具有体育项目类型化、多样性、集约式布局的特点。培育体育旅游市场,发展体育旅游业有着综合性社会效应。首先是陶冶情感,促进和保持身心健康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人们的生活处于较为紧张的行进中,特别是信息业的发展,给人一种近地密集和远地压抑的心理感受,当然也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不良社会因素的存在和不时侵扰是现实情况。为此,通过体育旅游静化和放松被压抑的情感,保持和促进身心健康成为人们首肯的选择方式之一;其次是扩展视野,挑战人体极限,增长知识的作用。体育旅游者愿意选择自然风景区,特别是具有人文景观和探险地理特点的景区更为吸引人。究其原因,是为了满足城市化楼宇蒙蔽日久的视野渴望,是为了挑战自认为身体状况良好的身体极限,满足征服自然和险境的自悦心理,增长知识和见识,丰富人文史学占有理念;第三是体育旅游的社会、经济作用。通过体育旅游促进经济发展是旅游地和旅游企业的初衷,国家西部开发政策的转变,即由政府投资型转向民间、集体、个人投资型,允许在合理开发和正当投资的前提下,应得合理报酬。无形中盘活了资金运转和资金集中,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第四是有利于全民健身纲要的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推进大众体育快速发展的有效举措,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举国策略,体育旅游具有体育和旅游双重属性,体育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和保持身心愉悦,旅游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可谓一举双得;第五是培养热爱祖国,塑造美好心灵的作用。体育旅游便利的提供给旅游者了解祖国壮丽山河的机会,特别是西部地区有着广袤的地域,一望无际的草原沙漠,顶天立地的蜿蜒山脉,波涛汹涌的江河湖泊,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人文景观,旷世的自然奇观等等。这无不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塑造美好心灵的教育资源。体育旅游则是教育过程得以实施的组织形式和过程。
2.综合因素分析
2.1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提供了培育体育旅游市场的物质基础西部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根据统计资料,西部地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有8处,占全国总数的34.8%,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40处,占全国总数的33.6%,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1处,占全国总数的33.1%,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座,占全国总数的31.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处,占全国总数的26.5%,国家级森林公园39处,占全国总数的17.3%。(见表1)[3]不难看出,除森林资源较为缺乏外,其余将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如此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布在占全国二分之一多的土地上(56.8%),且人口总数不到四分之一(22.8%)。可以说拥有地广人稀的便利条件,培育和开发体育旅游市场的资源和土地是丰富的。此外,西部地区还拥有大量全国乃至世界旅游之最,如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世界最深的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最为宏伟的溶洞贵州的织金洞,世界现存最大的殿内铜佛扎什伦布寺的强巴佛,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四川乐山大佛,我国最大的瀑布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关隘甘肃的嘉峪关等等。当然多达20多条正在规划和建设中的西部旅游黄金长线也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亮点。
2.2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多和越来越集中,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体育旅游人口继续增长成为必然趋势首先,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新的休假条例后,人们的余暇时间增多且更为集中了。有研究资料表明,农业人一生中自由时间为整个生命时间的22.9%,工业人达到38.6%;1997年国家统计局、全国总工会、劳动部等6单位对全国29个省71个城市14977位职工的调查,职工用于消遣娱乐的时间为每日1小时37分钟,聊天时间为每日1小时21分钟[4]。说明职工在新休假制度后,每日可用于体育娱乐、健身、医疗及体育消费等的闲暇时间超过3小时。双休日和长假期,保证了外出参与体育旅游活动的时间。加之长期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小型化家庭(三口之家)成为主流型家庭结构,举家出游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其次,人们的旅游观念也由静态观赏型向新型动态参与型转变,这使得体育旅游市场的培育有了人口数量上的保证。但从研究资料看,我国体育旅游消费市场的人口构成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口类型和收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年龄特征表现为两头窄,中间宽的现象;工薪阶层和学生参加体育旅游的比重较大;文化程度集中在高中、大学文化程度以上;家庭结构的特点是三口之间的人数居多,其次是两口之间,四口以上家庭参与体育旅游的人数较少;体育旅游与经济收入成正比例关系,收入在900~2000元之间者占体育旅游消费人口的比重较高[5]。因此,营造良好的体育旅游环境,提高体育旅游服务质量,吸引中青年、中等以上收入者成为体育旅游市场的主体人群。这些群体对体育旅游的要求较为集中,大都期望通过旅游购买及消费来缓解生理和心理的紧张感,休闲、健身、观战、体育刺激和竞技体育等可能从不同方面能够满足人们的体育旅游需求。也是可被争取的体育旅游人口主体。第三,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提高生活质量的关注,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成为人们的共识。通过体育旅游满足和调整精神需求成为大众看好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体育旅游人口的继续增长将成为必然趋。
2.3挖掘、整理民族特色文化及遗产,有利于增添体育旅游市场培育的文化特色西部地区分布着壮、彝、白、傣、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等众多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也是当地宝贵的旅游资源。特别是西南地区聚居的彝族、白族、傣族、景颇族、纳西族等26个少数民族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也构成了当地丰富而极富魅力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6]。其中包括了大量少数民族体育类活动项目或形式,且具有娱乐、休闲和广泛参与性,成为从事体育旅游的良好机遇。西北辽阔的草原、雪山冰川、沙漠风光也成为不可多得的体育旅游资源。特别是积淀了中华文化之精华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足石刻和黄鹤楼、岳阳楼等西部独特的文化遗产,联同长江三峡、丝绸之路和四大盆地、四大高原筑成了西部体育旅游开发文化链,极具文人景观吸引力。既能满足居多数旅游人口的中青年、中等以上文化程度旅游者的需求,又富有深厚的人文景观。有利于培育体育旅游市场的文化特色。
2.4我国奥运会、亚运会、各论文格式类锦标赛等重大赛事申办权的成功获得,奠定了体育旅游市场培育的社会氛围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和各类锦标赛举办权的成功获得,大大促进了体育文化现象的深得人心。体育旅游集体育与旅游于一体,既有体验体育竞赛的成功感,又有旅游观光的心理满足和刺激感。但现代旅游已由“接待型”向“经济产业型”转变,体育旅游也不例外,不再是一种福利性享受,而是趋于消费性、产业化。因而对体育旅游的认可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旅游活动和进行体育旅游消费的动因,这些内在动因的透发与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有关,国际性体育盛会的召开具有导向性。有利于激发人们从事体育旅游活动和消费的欲望,为体育旅游市场的培育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当然,也是吸引和扩大国内外体育旅游人口的有利机遇。
2.5西部地区体育训练基地的兴建,为体育旅游市场的培育提供了科学导向西部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气候环境,成为国家、省区兴建体育训练基地的首选地,目前有国家体育总局直属、共建和命名基地36家,其中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区,如云南海埂训练基地颇具影响力。这些训练基地的建成和运动队的驻入,无形中形成了体育旅游的亮点,有旅游者专程去训练基地观光旅游。当然,训练基地还需与周边旅游线路统筹规划,丰富体育旅游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参与其中。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培育和发展体育旅游市场对促进旅游者身心健康、陶冶情感、美化心灵、挑战自我,繁荣经济,推进社会快速发展,全面实施全民健身纲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诸方面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1.2西部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提供了培育体育旅游市场的物质基础。
3.1.3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多和越来越集中,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保证了体育旅游人口继续增长的可能性。
3.1.4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集,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培育体育旅游市场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
3.1.5大型体育盛会的举办和一批体育训练基地的建成,营造了培育体育旅游市场的社会氛围。
3.2建议
3.2.1鼓励和吸引多渠道融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培育体育旅游市场的前提和基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资金短缺成为规模化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的瓶颈。因此,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倾斜政策,多渠道吸引投资,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超级秘书网
3.2.2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研究。西部地区有着丰厚的旅游资源储备,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而有些资源的开发具有一次性特点,因而加强开发利用的科学研究,做到保护性开发急为重要。
3.2.3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体育文化极为丰富,有待进一步加强挖掘和整理工作。特色民族文化现象受现代社会的冲击异常严重,异化现象突出,整理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现象是培育体育旅游市场且得以长久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2.4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体育旅游人口参与。利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盛会,加强对西部地区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国内外体育旅游者参与到西部地区体育旅游行列,壮大培育西部体育旅游市场参与群体。
3.2.5体育训练基地的建设、利用,成为培育西部地区体育旅游市场的增长点,但急需科学评估,关注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双丰收。3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2005年)子课题。
参考文献:
[1][3]张蓬涛,封志明.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综合分析与开发对策[J].资源科学,2002,(2):26–281
[2]田祖国.我国西部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3):21
[4]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19-1201
篇4
论文摘要:该文将首视频会议系统做以简单介绍,并重点讨论企业如何规划和设计视频会议系统。
1.前言
近几年,中国视音频通信市场逐渐成熟起来,但由于价格和网络原因,视音频会议,尤其是视频会议的应用曾一度集中在政府、金融、国有大型企业等用户。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的无限量扩大、交通工具的便捷和互联网技术的充分应用导致了行业间竞争的全球化,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必须具备更灵敏的神经、更扁平化的管理、更快速的反应和决策、更贴切的市场宣传和服务。
视频会议可以跨越空间距离,提供灵活多样的面对面的交互,适应现代社会的方便、快捷、高效的要求。那么,如何根据企业自身业务的需要,量身定制,选择一套合理的视频会议系统,做到既能满足业务需求,又能节省资金?这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2.视频会议系统介绍
视频会议系统是指通过现有的各种电气通讯传输媒体,将人物的静态/动态图像、语音、文字、图片等多种信息分送给各个用户,使得在地理上分散的用户可以共聚一处,通过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交流信息,增加双方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2.1视频会议系统的组成
一套完整的视频会议系统通常由视频会议终端、多点控制单元(MCU)、传输网络、网络管理软件以及相关附件五大部分构成。由于用户已有的网络状况、硬件设施各有特色,所以对视频会议系统中的终端、MCU、网络管理软件等部分的要求,也各不一样。
视频会议终端主要有三种:桌面型、机顶盒型、会议室型。
多点控制单元也叫多点会议控制器,英文名为MultiControlUnit,简称MCU。MCU是多点视频会议系统的关键设备,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交换机,它将来自各会场的信息流,经过同步分离后,抽取出音频、视频、数据等信息和信令,再将各会场的信息和信令,送入同一种处理模块,完成相应的音频混合或切换、视频混合或切换、数据广播和路由选择、定时和会议控制等过程,最后将各会场所需的各种信息重新组合起来,送往各相应终端设备。
传输网络即宽带连接方式,通常有LAN接入、ADSL接入、cablemodem接入方式和无线接入等四种方式。
一套视频会议系统需要哪些附属设备需要看具体应用需求,通常用到的附属设备包括投影仪、监视器/电视机、大型扩音器、麦克风、大型摄像机、DVD播放机、录像机、外部遥控器、写字板、中央控制器、记忆卡、放映机、等离子屏等。
2.2视频会议系统的体系
视频会议系统根据网络架构体系分为H.320视频会议和H.323视频会议。H.320视频会议标准是基于电路交换的,而H.323视频会议标准是基于分组交换的。H.320和H.323协议均是协议族,主要由视频压缩编码协议、音频压缩编码协议、控制信令协议、数据应用协议等组成。目前视频压缩编码协议主要采用H.261、H.263图像压缩编码算法,音频压缩编码协议主要采用G.711、G.722、G.728等音频压缩编码算法。近几年来,MPEG系列的视音频编解码方式也应用于视讯会议技术中,替代传统的视讯会议视音频编解码方式。
3.视频会议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多个学科,包括网络环境分析、MCU的选型、会议终端的选型等。在一个企业建设自己的视频会议系统前,必须要针对自己的业务特点作充分的需求分析,尽可能做到各种设备的功能、性能的有机配合,使设备的配置科学化、梯次化,做到既不浪费设备功能、性能,各设备之间又不出现瓶颈。
3.1视频会议系统的规划
3.1.1具备良好的网络适应性
从目前来看,国内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比较薄弱,除了一些大型企业拥有基于专线的内联网(Intranet)外,大多中小型企业分支机构间的信息通信均基于互联网(Internet),接入方式通常采用ADSL。而基于ADSL接入和Internet传输的通信网本身存在很多局限性,比如网络带宽比较低、QoS保障能力差、公网IP地址缺乏等。因此,在这种条件下进行视频会议系统的部署时,必须在规划阶段就对视频会议设备提出相应要求。
3.1.2支持丰富的功能
根据企业特点,利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异地沟通的应用方式主要有远程会议(包括点对点会议和多方会议)、远程培训、异地招聘、异地贸易及合作等,结合这些应用,系统应能通过丰富的功能特性保证实际效果。3.2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
3.2.1MCU的选择
MCU的投资占整个视频会议系统的比例较大,这也是决策者最为头痛的事情。国外品牌注重设备的稳定性,近年来针对中国市场的需求特点,在功能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发;国内产品牌性价比较高,功能灵活,服务周到,可以针对项目需求进行设备优化,是中小型用户的良好选择。应该注意的是,MCU的选择要与视频会议终端一并考虑,要与视频会议终端的功能相匹配,能满足视频会议终端的最高要求,让终端的性能发挥到极致,又要摈弃一些不必要的功能以节约经费投资;而且,设备的选型应以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为主,同时应考虑产品的可扩展性、先进性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没有升级空间等。
3.2.2网络的选择
实际视频会议系统需要的带宽到底有多大呢?沿用H.320系统的习惯,H.323系统开会的带宽一般也是64k的整数倍。这个带宽是指召开视频会议所采用的带宽。视频会议系统中带宽占用主要由4部分构成:图像、声音、数据和信令,数据、信令占用的带宽比较小,尤其是会议召开之后,可以忽略不计。声音占用带宽也不大,64k就足够,声音带宽在整个会议中基本保持恒定不变。而视频占用带宽最大,变化也最大。造成整个视频会议的带宽在会议过程中是变化的,而且会因图像运动量的多少而变化,甚至会超过召开会议时所限定的带宽。所以,一般来讲,要多留出10%左右的带宽作保证。
3.2.3终端的选择
随着多媒体技术,尤其是图像、语音编解码技术的发展,现在可以选择的视频会议产品也越来越多,有高清晰度产品、普通机顶盒、PC架构终端、桌面系统、软件视频等等,纷繁复杂的产品对网络有什么要求?用户又应该如何做选择呢?
网络环境好,可以选择高带宽、高清晰度产品,如MPEG2、MPEG4产品。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是采用MPEG4的压缩方式,可以在比较低的带宽条件下,实现高画质的传输,在2M的带宽下同样可实现4CIF图像效果,为用户节省大量的带宽。网络环境差,可以选择低带宽产品,侧重H.261、H.263、MPEG4的产品,尤其是H.263,在低带宽下比其他算法效果好。如果用户网络带宽非常窄,对视频会议设备的投入预算也比较小,可以考虑桌面系统、软件视频等解决方案,采用QCIF格式开会,不失为一种经济实用的办法。
篇5
论文关键词:古代文化传统:公正思想;和谐社会
从古希腊奴隶制社会开始的两千多年历史中,西方思想家一直前仆后继地追求一种正义的理想社会,并为实现这一理想社会不懈努力,创造出了丰富的公正思想。现以古希腊文化为视角,对公正思想的演进脉络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所启示。
一、西方古代文化传统中蕴含的公正思想
公正((justice,或译为“正义”、“公道”)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典籍中,源于古希腊文“Orthos”一词,“表示置于直线上的东西”,后引申为“表示真实的、公平的和正义的东西”。正义观念实质上是人类对自己生存发展的社会秩序、条件和规则的意识,是一种社会化的理性、理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体现着人的发展水平、自我意识和理性的健全程度。
“德漠克利特认为正义有两层含义:一是‘正义要人尽自己的义务,反之,不(正)义则要人不尽自己的义务而背弃自己的义务’。二是‘正义的力量在于坚决和无畏,反之,不(正)义的结果则是对不幸的恐惧’。可见,德漠克利特的正义观揭示出正义即各尽其责,正义是善恶是非的评价标准。这两点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家,而且对今天都具有借鉴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正义不仅仅是利益的合理分配,更是义务与职责的正当履行,正义既是价值目标又是价值评价的标准。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正义作为一种美德也源于知识和智慧。“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智慧。”由于苏格拉底把正义看成是美德之一,并把它归结为知识和智慧,也就使正义由宇宙的客观法则转化为人的主观知识和据于知识的行为。
柏拉图突破了美德的知识局限性,在《理想国》中把正义解释为“每个人作为一个人应当只做适合他本性的事情”,并把正义作为最高道德准则,成为古希腊著名的“四大德”(智慧、勇敢、正义、节制)之一。他在论及正义时坚持苏格拉底的论断,即一方面,他认为正义应被视作其自身和家庭“正当地享有自己的东西和做自己的事情”。这一论述涉及当时社会三个等级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将正义与其社会固定的等级秩序相联系;另一方面,柏拉图又将正义视为既具有个人性质,又具有行为和事物性质的统一体。而个人、行为和事物是否能够被判定为“正义”的,或者更确切地说被判定为“正当”的,这一问题只有具有认识形式或理念卓见的人才能够回答,因为只有他才知道所有具体的人、行为或事物在多大程度上带有理念的特质。
亚里士多德继承、发展了柏拉图的正义观,集古希腊正义思想之大成,系统、全面地分析、论证了有关正义理论的内容。认为正义就是适当的比例。他首先从正义的表现形式上,把正义分为普遍的正义和特殊的正义。又指出特殊的正义中存在着分配正义和纠正正义目,分配正义的实质就是各得其所应得,即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等情况不同等对待;纠正正义则指人与人之间经济上交往和制定契约所遵循的原则,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关系。
古希腊后期,斯多葛学派主张,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人,甚至包括奴隶和外邦人,而不仅是城邦中少数公民是平等的,平等的基础在于他们拥有理性。即使地位、天赋和财富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别,但人人至少都有维护人的尊严的起码权利,正义要求法律应当认可并保护这些权利。
二、西方古代文化传统中公正思想的特点
在比较全面地回顾了古希腊各流派的主要正义观点后,可以发现西方古代文化传统中的公正思想有如下特点:
首先,最为明显的是,对于公正思想源头的追溯使古希腊时期的正义理论映人眼帘。如前面解释的正义内涵所述,虽然在汉语中正义和公正有着些许差别,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述及源起时,二者都源于对于英语“justice”的理解和认识。在古希腊时期,正义主要是个道德和法学概念,是一种伦理学和价值观,是人们对美德的向往和理想社会的憧憬。但这种正义观为以后公正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西方古代文化传统中的正义论传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的有机统一。正义表现为对安全、秩序、公正等社会层面的共同要求,也表现为对于个体发展中的自由与效率等的诉求。人类的一切制度以及对政治文化之理性设计和历史实践,都遵循着社会有序、个体自由思维进行。作为人们的价值目标和塑造理想社会的途径,正义是评价社会秩序好坏以及社会制度公正与否的价值标准,引领着社会的建构、发展与进步;同时,正义还属于应然的、观念的和道德的范畴,是具体的、客观的、现实的,规范着人们的言行和品格。可见,正义或公正是对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理性平衡。
再次,正义是相对的、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正义会有不同的理解:从德漠克利特的正义即各尽其责,正义是善恶是非的评价标准的抽象的思辨正义,到柏拉图的正义是理性之体现的理想主义正义观,发展到亚里土多德的对正义进行具体分类讲究“正义就是适当的比例”这种现实主义的正义观,使正义走过了一条从思辨到理性、从理想到现实的沧桑之路。总之,尽管西方先贤哲人们的观点各异,但对他们思想精华的把握使我们了解正义的一般内涵即为:各得其所。具体而言,正义是人们在当时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以社会公共利益为依归,合理分配社会权益和义务的道德理想和法治标准。
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和谐是一个系统概念,指各事物之间协调、均衡有序的存在状况。用来描述人类社会,指的是社会秩序稳定,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相互关系融洽,各种社会矛盾不断趋向缓和,社会各成员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各种潜能得到充分发掘,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精神生活不断充实,人类文明不断推向前进的状况。这与西方古代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不谋而合。因此,对西方古代社会公正思想的梳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形成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1.西方古代文化传统中的公正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维方式的启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统一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哲学的思维基础。西方古代公正思想的演进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注重思辨,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再加以综合,走过了一条从思辨到理性、从理想到现实的发展历程。我国传统文化注重直观整体经验,通常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整体分析、判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我们要保留传统的从整体上观察分析事物的长处,同时吸收西方思想家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汲取西方实证分析、层面分析和归纳综合的科学方法,把感性和理性相结合,把整体性和个体性相结合,用制度、理性、社会公正等思想来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的关系。
篇6
论文摘要:音乐教学模式的发展是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构建新的音乐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启发。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教育的功能就是把宏观的社会文化结构转化为学生微观的个体心理结构,而转化必然要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有效达成。因此,教育必须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作为个体的学生情感、主体性、创造性的培养。教学模式的单一,使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更不用谈潜在于学生身上的个性、意志、情感的培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音乐教学必须不断更新观念,从培养学生主体性、促进自我发展的角度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
一、构建主义对音乐教学模式的思考
音乐教学模式和整个音乐教学改革的发展正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要解决的是如何控制教学过程以实现知识的传授,因此不能有效达成上面所述的目标,而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为此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由于个人的经验不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各不相同,所以应该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墓础来构建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已有经验墓础上的主动建构,强调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从而促进人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正体现了音乐教学模式发展和音乐教改的价值取向。
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堂曾经以其丰富的内容、活跃的气氛、多变的形式而傲视诸科、独树一帜。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深入,各科教学都已上升了一个层次,而音乐学科相对显得滞后,在很多音乐课堂上仍然演绎着我教你唱、我说你听、我动你跟的陈旧方法,导致了学生音乐知识贫乏,创造能力差,学习方法被动,缺乏自主意识的现象。
长期以来,教师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个“教者”的形象,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知识,“教书”、“教师”、“授课”这些词语一方面显示了长久以来的课堂状态,一方面则又使这种思想得以根深蒂固地延续。其实,这种“行为主义”的做法就是把学生当作了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存储器。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教师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便自然形成了“从教师那儿学音乐”的思想意识。实际上,这种课堂教学是没有充分尊重学习主体、忽略学习者的音乐潜质和成长的能力、甚至可以说是扼杀他们“创造力”的课堂。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理论则给陈旧的音乐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被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的角色则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二、音乐教学模式的构建
首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个人有独立的理解,同时又通过合作获得的全面理解。音乐学科具有独特的灵活性和模糊性,有足够大的空间让学习者发挥主观想象。同样的学习内容往往会因个人经验、经历、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独到的见解。在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尊重该学科原有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模式设计中要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自始至终充当着主人的角色,他们把教学看作是“自己”的责任,而不光是教师的事情。从教的主体而言,为了使学生主动性参与教学,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安排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的主体而言,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会满足学生的各种求知需求。“主体一发展”为特征的音乐教学模式的构建,应立足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并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作为人的本质所在的主体性,实践性、创造性和个性特征是其基本内涵。人的主体性存在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并只有在生命活动中才得以生成和提高。学生主体性在学习上主要表现为态度积极和行为积极,能自觉地参与、交往与合作;在行为方式上主要表现为理智与情感、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和谐统一。“主体一发展”音乐教学模式侧重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在丰富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收获自己的学习心得,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发展意识,能自觉地提出自我发展目标。
其次,建构主义情境教学模式使学习在与现实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学习者在情境中模拟实际情况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实际中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
情境性的学习呈现了知识的生存力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建构主义认为,知识若是有助于解决具体问题或是能够提供有关经验世界的一致性解释,就是适应的,就是有“生存力”的。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活中处处可见音乐的运用,它涉及情感、人生,又包罗一切学科。社会生活中与音乐相关的问题也非常多,如对某一历史人物、事件或者某一种文化传统如何评价,如何透视、分析和评价某一社会现象等等,这一系列紧密联系社会、实用性极强的问题本身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势必会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填密思考,不断从书本、社会中汲取文学、文化、历史和科学等各方面知识,再通过讨论、辩论、演说等多种交流形式达到共融和逐步解决问题,这就必然会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的音乐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构建音乐情境教学模式,将音乐的学习放到各个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中,在问题的解决中掌握音乐知识,一定比课堂上简单的讲授更容易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情境化的教学可以不只依赖独立的测验来评价学生的表现,对间题的解决本身就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或者仅仅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功能性评估。以每一个学生的相对进步来作出评价,既有积极促进进步的意义,同时也能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把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
再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个“必要的学习资料”不是支持“教”的,而是为了支持“学”的。鉴于这样的出发点,在音乐教学中构建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丰富音乐教学环境本身,同时对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处理能力,扩大自身周围的学习资料范围,促进主动学习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音乐学科在广义程度的理解上,其知识的来源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科的学习中,既优化了学科教学的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的层次,使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在整合的过程中相得益彰。墓于信息技术的音乐教学模式目前主要有教师运用投影、图片、录音磁带和计算机多媒体制作的课件等手段,学生墓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最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增强个人合作的能力,主要关心这样一些社会关系的范型,如协商、合作、冲突、修辞、礼仪、角色、社会场景等。他们还认为,学习首先是进入某一实践共同体的文化进程,这包括对社会交互作用的参与以及按文化方式组织的能影响学习和发展的活动。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广为采用的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模式同样也为音乐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篇7
论文摘要:新经济是以网络为基础、以技术为动力、以创新为灵魂、以全球为舞台的世界经济形态,在新经济时代公共关系受到了挑战,在传播方式上,要借助网络传播的优势,并把其作为公共关系的传播方式,以便更好地实现公共关系的职能。
传播是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之一,在公共关系传播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大众传播.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传播必然会成为公共关系的主要传播方式。
1网络传播的优势和特点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网络媒体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1超越时空限制
今天因特网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世界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信息在网上的流通已经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事情,任何国家的任何用户的观点,只要上网.就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而只要这一信息具有足够的价值或吸引力,就可能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网络传播的优势使传统媒体则望尘莫及,广播电视受播出时间的限制,印刷媒体要等到第二天才能到公众的手中。
1.2海量信息
因特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网上的信息可以说是无所不包.与传统媒体有限的信息量相比,网络媒体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以上海东方网为例,开设了新闻、财经、体育、娱乐、军事、少年、旅游、生活、文苑等15个频道。1200个栏目,平均每天发稿约1500条。其信息量不但超过上海的任何一家传统媒体,而且还超过了其发起单位解放日报、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东方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等10家上海市主要新闻媒体的信息量的总和。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平台。
1.3多种媒体同时起作用
印刷媒体通过文字和图片传播信息,广播通过声音传递信息,电视则通过画面和声音的有机结合而成为最受欢迎的传统媒体。应当说,这些传播方式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综合性处理文字、图形、声音和图像的新技术——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能够同时采集、处理、存储和传递两个以上不同类型的信息,把自然形式存在的各种媒体数字化,并利用计算机对这些数字化的信息进行处理,以最容易被用户接受,从而也是利用率最高的形式提供给用户。网络媒体正是应用了多媒体技术而集所有传统媒体的长处于一身。对于用户来说.信息最终以何种媒体形式出现,是文字、图片、声音还是图像、完全由用户根据信息的内容、自己的喜好以及接收条件自行决定。
1.4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在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中,传者和受者是严格区分的。前者主动地传播信息.后者被动地接受信息。也就是说,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受众对于传播的内容没有挑选的余地,最多只能选择是看(听)还是不看(听)。现在,网络媒体的受众除了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外,还可以参与信息的传播。如克林顿绯闻案、在韩航空公司飞机在上海坠毁的消息,都是网民首先的。
网上的互动性有多种形式。人们可以在网站提供的数据库里选择对自己最有帮助的资料。人们还可以通过使用一个金融软件包来进行计算。许多网站采用电子问卷等形式给公司提供访问者的反馈意见。几乎所有的网站都有清晰的提示来引导访问者选择下一步的方向。网络媒体所带来的传播者与受众,即信息生产者与信息消费者之间日益增长的交互性关系,以及网民,即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互性关系,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1.5小众化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其产品也和汽车、彩电、汉堡包一样是大批量生产出来的。今天,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广泛,造成了报纸杂志的种类越来越多.每份报纸杂志的版面也越来越多;广播电视的频道越来越多,节目(栏目)的名目也越来越多。这种批量生产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多而不精。广而不专。但是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现代人越来越注重个性发展,因而对个性化的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在忍受自己并不十分需要的信息的“狂轰滥炸”的同时,又苦于很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特殊信息,苦于那些专业信息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深度。网络媒体为用户解决了这个矛盾网络媒体的海量信息解决了信息的广度问题,而它的个性化服务功能则解决了信息的深度和专业化问题。
用户可以从网络媒体“拉出”(Pul1)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剔除自己不需要的信息.并通过“超链接”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媒体也可以使用“推送”(Push),将用户需要的信息直接送到用户的计算机上这种为用户“度身定制”的服务.是传统媒体无法提供的。
2网络传播在公共关系中的运用
2.1电子邮件(E—mail)
2.1.1一对一交流。利用电子邮件进行一对一交流的方法很多。既可以用它来跟记者建立并发展良好的关系.也可以通过它与某个组织的指定代表进行谈判。事实上,电子邮件是一种极为有效的交流方式,它正在取代电话成为许多公关咨询业人士的主要交流工具。
2.1.2发送和邮递地址列表。邮递地址列表是由服务器一端的软件操作的。该软件管理列表里所有订户的信息。如果你给这个软件发一封邮件,它就自动将你的邮件发送给列表名单上其他所有成员。邮递列表可以是互动的(即每个订户都可以给其他人发邮件),也可以是单向的(允许你向所有订户发信,而限制他们回信或给你写信)。人们可以通过登记加入或者直接把自己的地址加到邮递列表名单上,而不必给列表上的每个人单独发信。发到列表上的电子邮件会自动被传送给列表上所有的人。除了能让公众通过电子邮件根据需要提取信息,你还可以用邮递列表让公众了解最新的信息.并且为他们提供一个讨论交流的场所。
2.1.3电子新闻通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电子新闻通讯,因为它们形式灵活、易于撰写。这种电子新闻通过几乎适用于任何场合和目的。很少有公众为此抱怨,因为他们总是愿意收阅类似的新闻通讯。比如网面登载四份新闻通讯,访问者如果对诸如“如何衡量网络传播的有效性”或者“因特网上什么公关手段才有效”的题目感兴趣,他们自然会输入自己的姓名、电子邮件地址并选择想要收阅的新闻通讯。
2.2网上论坛
实践表明,BBS的一个突出优点是使用方便,同时,由于是传输纯文本信息,数据量小,传输速度较快。随着我国因特网用户的增加,BBS正在逐步成为有影响的社会舆论工具之一,普通百姓(当然不排除有影响的人物以普通百姓的面目出现)就一些不可能在主流媒体上谈论的敏感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国际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各种信息。
对于希望能跟其公众传播交流并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公司.讨论尤为重要.因为讨论组实现了世界范围的对话.使用的是多对多的传播交流模式。在讨论组里,以前从未谋面的志同道合的人们现在可以从世界各地聚集起来.形成关注某一社会问题的团体。整个过程只要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在新闻讨论组里.人们相互支持,及时传播交流信息,绕过那些逐渐失去他们的信任的大众传媒。参与这样的讨论表明每个消费者的特殊性.每个顾客都是他们所属的那一群体的代言人。因此,新闻讨论组是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绝好地方。讨论组还可被视为一项长期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你可以随时咨询参与者的意见,还能做到有的放矢,向讨论组的成员们提供相关信息以替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
2.3万维网信息浏览
使用因特网的热潮使得人们竟相开发挖掘因特网的新用途和新功能,因此因特网也就成了人们各显神通的竞技之地。因特网对那些需要与公众保持传播交流的公司有以下优势:
2.3.1实时迅速。一旦你有新的信息,就可以立即发给公众,而不用在信息传递上花时间。网上的信息自的那一刻起便在随时恭候访问者。
2.3.2不受篇幅限制。当你计划印刷宣传材料时.你可能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印刷和发送的费用,公众会不会去仔细阅读跟他们并不相关的内容等等),使宣传资料的篇幅受到限制。在网上,你可以先列出主要内容.里面提供链接连到更详细的资料上去。这样,人们就能各取所需.既省时又省力。你在网站上保存的资料越多,你的公众就越有可能在网上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当然,这个前提是你提供便捷的“导航”工具以利于他们能迅速及时地找到所需信息)。超级秘书网
2.3.3因特网允许利用信息经济中传播交流以信息接收者为驱动力的特点。一个典型的主页,即一家公司的门户.在设计时应以帮助访问者“拉取”信息为目的。内容包括当天的最新消息,公司的实时股票价格,新闻档案库存(存有公司要员讲话稿,新闻稿,及其他诸如此类的文件),还应建有链接,提供不同类别的信息(例如:公司的立场观点,产品介绍,投资信息等等)。
2.3.4因特网使得一对一的交流方式和市场营销成为可能。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中,我们铺天盖地地用同一信息重复“轰炸”所针对的公众,而并不考虑个体公众的特殊经历和需求。在因特网上,你可以通过让访问者填写表格来收集关于他们选定的内容(如通过电子邮件)。你跟这些用户交流越多,你们就越有可能进一步巩固关系,来保证用户“所得即所需”的要求。
2.4信息个人化
利用信息个人化服务手段,可以向目标公众提供更亲切的信息服务,比如,可以:
2.4.1与一些提供信息个人化服务的网站建立联系,把支持公司或组织主张、理念、商业目标的文字、图片等信息上传给这些网站,由他们按网民的分类进行分钟发。
篇8
关键词:医院; 会计信息化; 问题; 改进
由于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软件的普及,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脚步加快,但是信息化程度仍有待提高。通过会计信息化的应用,替代了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提高了医院的财务工作效率与信息质量。
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重视
目前很多医院对财务工作的重视度不足,领导大多将精力用于医术水平的提高,或者将大部分财力倾向于一线临床部门、医技科室等,而将财务部门认为仅是辅助部门,仅为一线科室提供服务。另外,领导大多重视对医疗设备的硬件投资,却忽略了医院的软件建设,甚至为了节省开支,只为财务部门购买会计的总表与报表模块软件,会计信息化还停留在表面记账与算账层次,却没有真正发挥出信息化建设的财务分析、财务管理、财务决策等更重要的作用。
1.2财务软件的安全度不高
财务软件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工具,如果选用操作方便、功能齐全、具备较强保密性与兼容性的财务软件,可减少医院会计信息化的建设障碍,加速会计信息化进程的顺利开展。但是当前很多财务软件在使用中,常常忽略了数据保密问题,难以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兼容性不强。另外,由于医院对会计信息化软件的投入资金不足,因此更新和维护不到位,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1.3会计信息孤岛现象
由于医院往往忽略了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重视,因此财务软件纳入信息系统的进程缓慢,医院的财务软件系统与物资管理软件、窗口收费软件及医疗保险软件等系统平台不兼容,无法实现数据共享,造成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由于各科室的数据不能及时上传、交换或共享,导致各科室的财务控制状况无法在财务核算系统中得以充分体现,提高了财务核算工作的复杂性与难度。
1.4会计信息化人才结构不合理
若想真正发挥会计信息化作用,除了一套系统性软件之外,更需要专业化人才的支持,如专业的系统分析人员、系统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但是当前。我国医院的会计从业人员,多是从过去传统的手工操作过渡到信息化时代,他们普遍缺乏对计算机的认识,虽然接受了简单的电算会计培训,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与理论学习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亟需一批既具备财务会计专业水平,又会使用财务软件的专业人才。
加快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2.1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内部控制
医院会计信息化的全面落实,真实反映了医院内部各项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医院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制度的规范与制约,可提高医院领导及各科室人员的重视,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的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及财务决策等功能,真正实现高效、高质的信息化管理。因此,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制度,是确保医院会计信息系统良好运行的保障。
2.2强调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
会计基础作为开展会计工作的关键环节,对经济管理至关重要。因此,我国向来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地位的奠定,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提高会计基础工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医院也日益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并将会计基础工作的完善与现代化医院建设相结合,通过各种措施,不断规范会计工作,促进医院经营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的重要作用。会计基础工作的开展,为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会计业务的电算化需要在事先设置好的程序中完成,而计算机中的会计信息是否完整、准确,除了与程序相关之外,更重要的是录入计算机的数据是否准确,这就为会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医院不断完善各项会计基础工作,落实各环节会计控制点,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必要途径。
2.3提高财务软件的安全防范能力
医院应该在保持低成本、低耗能、高效率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与本单位发展状况相适应的财务软件,同时考虑到软件的实用性、先进性、稳定性及保密性,尤其加强对软件用户的权限功能,进一步提高网络信息系统安全,加快财务软件的维护、更新、升级,提高医院财务软件的整合能力,同时制定与计算机网络安全相符的控制制度,以此规范信息网络的传输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稳定性,加快财务信息数字化的实现,促进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2.4加快医院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
针对当前医院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解决问题:首先,在医院现有的软件基础上,实现对接平台,加快各科室软件系统数据信息的对接,完善信息传递与共享功能;其次,引入一套通用软件,并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及医疗保险等统一纳入软件中;再次,委托专业软件公司,根据医院的信息化管理现状,制定与医院发展相符的软件,逐步建立以会计信息化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建设对医院发展的重要作用。
2.5大力引进并培训专业会计人员
以当前社会发展情况来看,通过正规教育途径满足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要存在一定难度。对于医院来说,可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大会计人才引进与培训力度:一是对在岗会计人员实行职业培训,如果医院条件允许,应该对主要岗位的会计人员进行脱产培训,让他们系统化地掌握现代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等,成为既懂操作又懂维护的专业会计人才。对于其他岗位的会计人员来说,可以实行短期培训,如窗口收费人员、物资管理人员等,只需初步具备电算化知识即可满足岗位工作需要。二是加快引进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医院应根据发展需要从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具有专业学历的高级会计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同时凭借各大专科院校或成人院校的学历教育力量,大力培养计算机使用维护与管理人员,不断完善并壮大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人才,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篇9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西方文论的重要流派之一与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的文本形式中心论不同,法兰克福学派文论承袭了作为感性生存论的德意志审美精神,将 艺术 和审美看成摆脱 现代 社会生存困境的最佳途径,其直接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1844年 经济 学 哲学 手稿》和卢卡奇《 历史 与阶级意识》中异化与人的解放间题,并改造了弗洛伊德主义和存在主义等现代西方哲学,从而 发展 了一种和经典文论不同的文艺社会学。可以说,法兰克福学派的艺术与审美理论都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即艺术和审美如何成为解放意识、否定异化的革命性力量。在此意义上,可以把法兰克福学派文论看成一种广义的社会文化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主要指向两个方面:一是对苏联美学的批判性考察,二是对发达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批判,这两个方面都对
马尔库塞用形式主义美学理论批判美学,批判 艺术 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观点,这是不足取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尔库塞所强调的艺术的主体性、艺术自律及审美形式等问题,确实是长时期内美学所忽视的。在
童庆炳在写于1983年的《文学与审美》一文中提出了一个今天看来习以为常而在当时起到开风气之先作用的见解:“只有在文学理论的各个问题上深深引进‘审美’的观念,我们的文学理论才可能打开新的局面”。1984年,童庆炳在自编教材《文学概论》(红旗出版杜)中明确提出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及“审美是文学的特质”的新见解。童庆炳在1992年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中则吸收了 现代 西方语言美学的新成就,提出了一个沿用至今的观点—“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由于“审美意识形态论”是在对苏联及欧美文论的借鉴基础上,特别是 总结 了我国现当代文论的教训后提出来的;在后来的阐释中,又吸收了西方形式主义文论的理论要素,因而就体现出一种综合视野:既避免了将文学作简单的意识形态图解的文学工具论的缺点,又防止文学研究陷入形式主义学派见木不见林的狭窄范围。在今天看来,它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面对学界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怀疑和指责(比如把“审美意识形态论”理解为“审美主义”).童庆炳仍然认为,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文艺学的第一原理。
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文化; 契合性;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83-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为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高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大学活动中逐渐厚积、沉淀下来的风格或特色,它以一种能动的无形的作用方式对所处群体产生影响,代表着大学的理想追求,是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创新发展的维系高校师生关系的一种文化形态。”[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文化作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的两个层面的文化,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大学文化是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大学文化的根本,二者在内容上、功能上、传播载体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文化在内容上的契合
我国大学文化的形成经历了相当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性、时代性与育人性是其始终坚持的特性,而这些特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炼过程中必要的基本特性。
1.民族性是二者的共同内在属性
民族性即指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精神,是国家得以安定团结,抵御外邦的重要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基石,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1935年就曾经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2]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是中华文化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是各民族理想信念、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文化凝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以创新的重要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方面内容中,无论是的指导作用、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还是作为道德标准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要以全民所共有的民族精神作为思想基础。
民族精神贯穿于大学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爱国主义既是大学文化的主要内容,亦是大学精神的灵魂,更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没有了爱国主义,也就没有了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作出贡献的思想动力,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就无从谈起,其建设也就失去了根基和意义。
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后,管理京师大学堂的事务大臣张百熙受命恢复和重建京师大学堂,他在提给京师大学堂上联中就写了“学者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豪迈誓言,这一誓言作为一种信念始终激发着代代北大人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也孕育了北大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优良传统,启蒙教育了后人;清华大学更是“出淤泥而不染”,虽然是清政府接受美国庚子赔款所建立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但“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厚德载物”的中华传统美德,一开始就渗透在血脉之中。大学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渗透,民族精神的发展有赖于大学文化的传播,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精神保证。
2.时代性是二者的共同内在特征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回应了时代课题,升华了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性。实践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掌控这种变化的节奏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做到对实践的正确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顺应了理论发展的时代需要,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和方向,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目标指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精神支柱,荣辱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道德基石。
时代性和创新性是大学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大学人是新知识和新思想的首先接受者,他们的改革和创新的欲望更为强烈,思想更为活跃,是先进文化的践行者,是走在时代最前沿的人,所以大学人的行为本身更具有时代性。这一点在大学的制度、行为、精神和行为文化中均有体现,大学人通过不断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反复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用实践来衡量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根据时代的要求创造出符合大学实际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
3.育人性是二者的共同内在品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炼的内容是先进的育人体系。指导思想教育我们树立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维体系,指导我们要正确处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使之与社会向前发展的方向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求我们要志存高远,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而为之努力奋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更是要求我们要自强不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还要求我们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解放思想,要具备永不服输、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荣辱观为我们树立了道德评判标准,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在诱惑和利益面前便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更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校园文化的核心力量在于‘以文化人’,依托其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独特优势,使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3]这里的校园文化即我们所说的大学文化,其具体的育人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文化以大学为载体,引导着大学人的思维和行动,通过影响大学人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引导大学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环境育人。大学给予我们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还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大学里我们接受文化的沐浴、情感的陶冶、道德的洗礼,大学文化的价值便是通过这样的文化氛围来陶冶大学人的心灵,进而达到人格的升华;三是大学之所以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其原因在于大学文化的影响力,大学文化对大学人的影响具有潜在性、持久性和深刻性,这种潜在的特性逐渐演变为大学文化所具有独一无二的创造性,使得大学人的思维模式不拘一格,始终充满着创造的活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文化在功能上的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文化在功能上的契合主要体现在主导功能的契合、凝聚功能的契合和传承功能的契合。
1.主导功能的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人们的价值取向,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价值标准,还为人们提供了实现价值目标所应采取的途径和方法。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了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且强调了二者在引导人们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把作为指导思想,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是我们当今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其次,提供应遵循的价值标准。有了目标的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以此为参考坐标,可以坚持正确的方向,明白判断是非的标准,并通过行动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后,提出了在实现价值目标所应采取的途径和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经得住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指导体系,因为它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诸多理论与实践成功结合的案例,让人们可以更快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
大学文化是具有先进知识和文化的当代知识分子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反映,代表了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主流价值诉求。并把这种文化精神和主流价值诉求同一个大学的历史传统和现代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及大学精神。这些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既代表了国家、社会的要求和期望,又反映了学校发展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的奋斗目标,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功能一样,为大学人进一步指明了所应遵循的具体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大学人所应遵循的价值标准,提出了在实现价值目标过程中所应采取的途径和方法,使大学人在实践大学文化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
2.凝聚功能的契合
社会的系统能够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能够得到维持,需要一定的精神依托,这种精神依托便是一个社会一个时期的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成为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具有可以让人感到震撼的理论价值,还要能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指导。当今社会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能够在最大范围内形成价值认同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首先,能够在中国发展壮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真理性被中国人民所选择、接受和认同,又以其实践性和发展性不断创造新的理论成果,并成功地指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能够在当今的多元文化和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形成最大的共识。这种共识能够最大程度整合人们思想上的差异,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普遍认可,最大限度地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最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民族得以壮大和常青的保证,他们能够唤起人们心底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人民,在时代的指引下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本身就具有凝聚人心的内在功能。一是大学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理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是以群体心理定势及氛围存在于师生员工之中,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和心灵,并在文化层面上形成一个共同体。在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使全体师生形成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上升为责任感、荣誉感,从而将师生员工凝聚成一个蓬勃向上的群体。二是大学以大学人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为基石,通过对大学成员的凝聚与团结,产生一种内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推动力,激发个体和群体潜在的能量,进而为了完成大学的使命而开拓创新、勇往直前。三是大学文化的凝聚功能更主要体现在巩固师生的团结,对于师生有辐射、转化、融合的功能。除此之外,大学文化的凝聚功能还表现在凝聚远在世界各地的校友,这种凝聚力来源于对同一文化的认同感。
3.传承创新功能的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总结了历史的经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结合我国国情,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理论体系。它的传承创新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是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对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又一适合我国国情且具有根本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容上体现传承创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求我们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更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创造出更优秀的文化成果。
大学文化同样具有传承与创新的功能,大学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担任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学作为文化的传播阵地,以其独有的方式传播着我国的优秀文化。在不断的传承过程中,大学人还以其特有的智慧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并且与时俱进地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更为新颖的文化成果。这些成果也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的竞争力起到促进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文化在实现载体上的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除了与大学文化在功能、内容上有所契合以外,在实现载体上同样也有契合点。一些相同的载体是二者能够被了解和学习并实现其功能的重要平台。
1.具有同样的传统传播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文化具有同样的传统传播载体。一是依靠传统人际载体传播。“人际载体传播”,一般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包括面对面的直接传播和借助媒体的间接传播。比如与他人面对面的交谈、书信往来、电话沟通、网上聊天等。它是人类社会占主要地位的传播行为。[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文化最主要的传播方式都是靠这种“人际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不断的学习―传授―再学习―再传授的循环往复传播过程,在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且经历实践的不断考验和历史的反复求证,最终产生了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学文化。二是依靠文化书籍作为传播载体。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承载着人类的思想、智慧和文化,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学文化作为我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被大家所熟知的途径很大程度上都是来源于书籍,正是对这些书籍的阅读和学习,我们才了解二者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具有同样的现代传播载体
依靠网络媒体作为其现代传播载体。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也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快的传播媒介。尤其是各种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更是为各种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契机。网络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更可以讨论和分享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心得。与此同时,网络媒体也已经成为大学教学、科研、学习和传播各个大学特色不可或缺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大学师生可以更快地了解校园的大事小情,可以随时分享校园网络的学习资源,也可以增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可以有效地彰显大学的教风与学风,促进各大学之间信息和科研成果的交流与发展。
3.同以大学为重要理论建设基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后,在理论上有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个被人们广泛认同和践行的过程,大学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凭借学科建设、基础理论研究、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借鉴世界文明等方面特有的优势,对人们思想道德领域出现的新课题和人类文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惑予以解答,提出对人类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的理论观点、学术见解和原创性科学思想,这些突出的成绩和贡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大学人才密集,有一批坚持正确方向、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他们治学态度严谨,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创新的排头兵;大学的多学科综合交叉也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创新提供必要前提并制造有利条件。
现代大学的使命即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首先,大学为大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大学是汇聚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大学能够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与其人才培养的功能密切相关,大学的社会性是大学文化得以长足发展的保证。其次,大学的学术研究的使命,使得大学不断在学术上、理论上、科学探索上求新求异,而这种不断学习探索的过程便是大学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是大学文化走在其他文化前列的不竭源动力。再次,大学服务社会的使命,具体来讲就是大学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理论支撑、技术支撑,在支撑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大学文化,各个大学之间的文化虽然不同,但对服务社会的使命,各个大学文化都是殊途同归的。最后,在文化引领的使命上,大学拥有时代最前沿的研究机构,最先进的研究设施,最有天赋的研究群体,最自由的研究空间和最开放的思想交流,这一切都决定了大学必然是大学文化形成、发展、创新、传播的坚实“根据地”,大学文化必然是走在时代最前沿的先进文化。
最后,大学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但却互为补充,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文化在内容、功能和实现载体上的研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人求实创新的精神力量,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路径的探索进程。
参考文献
[1] 高东新,廉永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契合性浅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4):99-102.
[2] 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
[3] 陆岩.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高校理论战线,2012(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