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0 17:3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艺术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设计艺术教育

篇1

设计是一门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她容极简、婉约、质朴、淳厚为一身;宛若江南布衣采莲女子般娟秀可爱;至清新而脱俗,出污泥而不染。

恰逢观赏了一场设计展览,一如会了老友一般,竟有了创作的冲动和对于生命的感悟。设计于我的个中含义更象是大脑思维的一面镜子,反射出我思想里一些光辉而闪烁的东西。有些想法虽未付诸笔端,却也让我对生命和自身有了一份认识和感动。

同大多数人刚开始欣赏苏州园林时一样,我对拙政园的看法是:就是一座古朴的老宅。孰料拙政园带给我的惊喜远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简单的发现之美,而是实实在在的体现着中国古建筑设计的精华。回想当初刚刚接触设计时,我对设计的初印象也如对园林设计的初印象,即:不过是艺术设计的小玩意罢了;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不禁开始思考,原来设计是这样:可以集智慧与艺术于一身,这么多的让人欣喜与感动。

探讨设计的本质,先来看看设计始于何时:

追溯设计的历史,笔者通过研究认为应该和绘画的历史一样的久远。设计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一路走来的:比如古人对石器、陶器、骨器的制作、居住洞穴的改造、布置、标志图腾的运用等等,无不透着设计的味道。按照人的自我意识对客观世界进行有创意的改造,这就是笔者对于设计的理解。那看来,设计的历史上旋自旧石器时代了?不然,我们来看看动物世界,如果人类不把自身看得过分高贵的话,黑猩猩对于捉白蚁工具的改造,是否可以看成是设计的雏形?那和黑猩猩有着近亲血缘关系的人类始祖是否很早就开始了设计思维的表达,是否有了人类,便有了设计,就有了艺术的萌芽?

我们的老祖先用兽骨、陶器、石器等来装饰自己,可以看出人类一开始就具有审美意识并不断进行着各种审美创作的尝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艺术水平的提高,设计也在日臻完善,设计的发展史同人类历史的发展史密不可分。

我国的现代化设计起步较晚,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商业设计也如井喷一样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个中不乏精品,但总的态势呈现急功近利的味道。什么时候经济的脚步放缓了,各个设计师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作品是否有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感,是否经得住历史的考验,这才是设计发展应有的方向。

设计究竟会怎样?这样的问题常萦绕在笔者的头脑里,一个成功的设计终究是要感动自己,进而感动受众的。如何将各种图形设计符号元素按一定的规律来排列、组合并具有独到的见解与独特的视觉识别效果,这是相当考量设计师的个人素质和人文修养的。现在看来,设计的下一步发展应该是围绕人本身,注重设计主体的人文表达和素质提升,并在设计过程中关注受众的感觉,使他们更好的理解设计艺术,进而推动艺术设计健康、有效、长足的发展。

设计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同时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好的设计,也有差强人意的设计,甚至是违背艺术规律的设计。但凡是优秀的设计,都衡量着设计师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稍不留神,就极有可能误导大众,颠覆艺术的本质。

另外,设计过程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有设计师、有设计对象还有受众,三方互动才能最终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缺一不可。有的设计师讲究个性,不愿也不允许客户(受众)参与意见,结果他的设计作品不能得到客户的认可,流于形式,不被受众接受,最终,也是一个无用的设计。

我们一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育工作者也可以看成是人类灵魂的设计师。关于教书育人的设计,成功与失败总在一线之间。成功的教师对于学生专业、职业、人生的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规划学生的思维和德行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失败的教师也如失败的设计师一样,误人子弟,害人害己。

在教书育人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对象和受众是合二为一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设计的时候,也要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互动。毕竟学生不仅是教师的作品,也是设计的受益者,尊重学生的设计要求和诉求,也是教师人文教育设计的基础。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艺术加工、归纳、升华。起到人生导师的积极作用。这样不仅教师有创作的满足感,在整个职业规划设计过程中,学生也始终有参与,他们同时也具有创作的成就感、满足感以及强烈的自豪感。

参观过世博会,我们可以看到顶尖设计常常是与人类自身紧密相连的,具有不可分割性,也就是设计的终极目标应该朝人文方向发展;教育设计同样道理:“人”是设计的主体,也是设计的客体,也是设计的践行者和受众;所以关注人的需求是教育和设计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我们可以把设计理解为是对自然的再创造过程;人类有计划、有目的的改造着身边的物质世界,使万事万物尽量符合我们的思维定势和生活模式,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了设计,人类就失去了创新的意识和改造的激情,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如此的乏味和无聊。

篇2

关 键 词:设计 实践 教育 学院 市场

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一整套教学模式,一般的学科和专业多注重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但对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则重视不够。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如何改变或发展新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对设计艺术院校来讲,培养什么样的设计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应是亟待解决和重新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审美视野、综合的创造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素质,应该是普通高校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让我们从国际的视角和现代的视角来综合探讨这一问题。

一、包豪斯对中国设计艺术教育的启迪

在设计教育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注重市场需求和社会实践的教育观点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包豪斯。包豪斯(Bauhaus)艺术学院是现代艺术教育之路上的里程碑,它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作为一种设计体系在当年风靡整个世界,在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学趣味可以说整整影响了一代人。包豪斯建立了自己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包豪斯体系。这个体系对设计教育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一是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陈规;二是将手工艺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三是强调各类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四是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五是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

包豪斯的办学宗旨是培养一批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既能认清20世纪工业时代的潮流和需要,又能充分运用他们的科学技术知识,创造一个具有高度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新环境。正如格罗皮乌斯所说:“设计师的第一责任是他的业主。”又如纳吉所说:“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包豪斯的宣言中讲到:“建筑家、雕刻家和画家们,我们都应该转向应用艺术……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家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没有那种足以使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立起自大障壁的职业阶级观念。同时,让我们创造出一幢将建筑、雕刻和绘画结合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将其矗立在云霄高处,成为一种新信念的鲜明标志。”

包豪斯在艺术设计教育的诸多方面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一是打破了将“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截然分割的陈腐落后的教育观念,进而提出“集体创作”的新教育理想;二是完成了在“艺术”与“工业”的鸿沟之间的架桥工作,使艺术与技术获得新的统一;三是接受了机械作为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造工具,并研究出大量生产的方法;四是认清了“技术知识”可以传授,而“创作能力”只能启发的事实,为现代设计教育建立了良好的规范;五是发展了现代设计风格,为现代设计指示出正确方向;六是包豪斯坚决反对把风格变成僵死的教条,只承认设计必须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

包豪斯的教育模式是在基础课上,把平面、立体结合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独立起来,并牢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设计里采用了现代材料,以批量生产为目的,创立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工业产品设计教育。包豪斯进行了平面设计的功能探索,并且采用了手工工作室制度。

包豪斯的教育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1942年成立的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一开始就引进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强调实用、技术、经济和现代美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摇篮,开创了中国全面推行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的先河。它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的人才培养上,也反映在一系列建筑作品,包括大上海都市计划的制订上。1951年,圣约翰大学解散,各系并入有关院校,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和设计理论在同济大学得到延续。后来包豪斯的设计与教育思想在中国逐渐被淡化。

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传承了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论体系,从德国包豪斯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今天的设计教育有启发性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自包豪斯开始,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近些年,我们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提倡素质教育,开始认识到这种教育体系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二、中国设计艺术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从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以前,仅中央工艺美院和无锡轻工业学院设置工业设计专业。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设计人员需求旺盛,促使设计教育开始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设计专业已经遍布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已建立包括建筑、平面、服装、工业、动画、影视等多个设计学科;在专业培养方面也建立了包括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不同层次。但是由于现代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历史较短、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办学效率较低、教学质量不高、科学研究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我们的学校教育并没有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理应由学校完成的教育,但事实上是由大量的中小企业代替学校完成了。这些中小企业叫苦不迭,认为自己成了大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和人才储备库。但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又使这些中小企业无可奈何。(转第121页)(接第119页)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而且在持续升温,折射出现在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严重缺陷。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由原来的国家投入逐渐转向收费教育,高校大量扩招,新学校、新专业也大量产生。可供选择的学校多了,更多的人可以接受艺术设计教育,但是培养面扩大的同时,教学的有效范围也在缩小,质量不够,一些学校过于年轻,在研究的深度与前瞻性方面能力不够,已是很明显的问题。

在教学条件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下,解决问题的施力点就只能集中在教学第一线,教师分析和思考的素质将直接决定教学效果,通过技能操作归纳,体现方法、体现思维方式。对于本来就倾向于感性思维的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仅灌输“精辟”的方法论往往很难有实际效果,教条的灌输应留给图书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利于创新与实践的学习氛围,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注重实践与教学、科研相结合

从德国包豪斯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对“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注重实践与教学、科研相结合。设计的学科性质要求学生能把设计思想和新的概念变成现实,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的物质形象。因此,就需要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了解和熟悉生产过程、营销方式等,除了能熟练地运用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如草图方案、效果图、工程图、模型、样机等)表达设计意图外,还应参与实际的生产活动。因此在实践环节上要选择企业、工厂、设计单位合作,进行模拟或实际的“设计——生产——销售”训练,大幅度增加实践课时,将一些抽象的理论放在实践中解决,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领会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转化的过程。

实践证明,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综合训练能培养出能力型较强的人才,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因此,在实践环节设置上要形成“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的系统性。今天的大学教育,实行“科研、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模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更能培养出社会和市场上急需的合格人才。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具有相当深厚的理论素养,还可以掌握比较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学生从课堂理论到实验室的方案、模拟设计再到参与真正的社会实践再返回到课堂理论的过程即是一个循环提升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的方式参与社会实践:参加权威机构举办的设计竞赛、参与企业的公开设计投标、进入公司参与实际的设计项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创建设计工作室,通过工作室为学生与社会搭建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7月.

[2]弗兰克·惠特福特.包豪斯BAUHAUS.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商店,2001年12月.

[3]艺术与设计杂志社.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篇3

关键词:设计艺术 设计艺术教育 消费文化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

追求和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的伟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当今消费文化反映着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动态,积累着一定的历史和传统,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和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艺术是文化的载体,传承着民族的文化精髓。设计艺术遍布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衣、食、住、行中的很多地方都充斥着产品的设计,并从最初的科学实用发展到对艺术的靠拢,在今天的“ 非物质社会”中,设计的发展在更多的关注着人类精神层面的需求,它将科学技术和消费文化紧密的结合。

一、消费文化与设计艺术教育

消费文化是指人类的所有消费行为和消费现象的系统整体,其基本结构包括消费观念、消费规范和消费资料等组成部分。消费文化直接关系到个人素质及智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人的身心素质是人在同客体对象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力资本作为人能够有效从事生产劳动的体力、知识、技能和文化素质条件,都是以主体对特定消费资料的消费为基本来源和必要条件的,消费文化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具有重要的社会效应。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关注消费行为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风气的影响,“ 丧志”、 “成由勤俭败由奢”等成语古训就反映了这一传统思想。而那些不文明、奢侈等的消费行对社会风气的污染社会有目共睹,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设计教育对消费文化的影响程度较大。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随着社会消费文化影响的加深,在工业、影视、园林、服装等各个领域,设计艺术的现实作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推动了设计教育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从设计的主体来看。设计师的文化特很强,设计师的文化修养在其设计作品中会得到相应的体现体现。从设计艺术作品本身来看,人类的文化艺术不只存在于经典文献之中,其发展中的传承方式是不尽相同的,它通过一代代人的言传身教,文学作品等方式加以发扬。进入21 世纪,人类提出了“ 非物质”的设计概念。西方后现代的设计理念已经带动了消费文化的发展,转而关注设计文化与多元化的密切联系。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为社会提供一种文化似的生活模式。设计中所潜在的民族文化已经存于产品之中。我们在外国的产品设计以及广告艺术中,潜在的体验到他国的文化,从而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了解并接受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历史。中国的设计艺术同样需要在文化历史上加以提炼并在设计艺术中加以融合。设计艺术教育应担当起这个历史使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基奠为现代的艺术设计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传统文化赋予现代的艺术设计以更深的文化内涵。当人类的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会给以更多的关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需齐头并进,当代的设计领域,在科学与艺术发展的基础上应该更多的关注人们的精神追求及文化内涵。这是当代设计艺术教育的重点。

二、消费文化与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关系

在五千年的发展使中国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消费文化。中国消费文化对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的负面效应有目共睹。中国传统的崇尚节俭的行为所形成的消费文化在某方面阻止了中国现代化进程。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西方的设计元素传人国内,带动了国内消费文化及经济的发展。当世人给予设计更多的关注,对设计艺术教育的思考是深刻的。设计是一个概念,它代表的是人们的衣、食、住、行、用以及潜在其中的精神层面的价值系统。设计教育及设计师应该是社会经济的设计者与思想者,他们的作品传递着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我国的设计人才大多都是高等院校及工艺美术学校等教育系统在培养,学校在招生、课程设置及师资等方面的实施都是影响艺术教育在人文知识培养方面的因素。

近几年艺术高考热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改革开放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设计专业的增设成了各个高校的热门,招生规模、人数在不断扩大,给更多的考生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但是对于设计领域来说,尤其是现代社会所拓展的新的设计行业,如工业设计、影视设计、新媒体设计等都需要工学、经济学及管理学等众多方面的知识。张道一先生曾经提出要从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来加强人文知识的培养。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敏捷的审美能力、科学性的思维方法和高超的专业能力是一个设计师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这些元素应该是普通高等院校培养设计人才的目标。某些新兴的设计艺术专业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教育模式,这些专业成了交叉学科的专业,界限不确定,学习领域模糊,如工业设计、影视动画设计、信息设计、新媒体设计等。因此在设计艺术专业也应该与时俱进,在专业建设方面要逐步的拓展课程设置的学科领域,重视交叉学科的特点,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它的存在与国民经济建设息息相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设计工作者的要求是全面的,要求设计师们不仅具有艺术表现和艺术实践能力,还要具有全面的文化涵养。因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设计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等课程则是必不可少的。文化涵养的提升是设计人才必备的条件之一,培养设计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些观念及文化涵养通过他们的设计产品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三、当代中国消费文化的变化及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

3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在面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中,我们应该更新我们的消费观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迅速推进传统消费文化的改变,从经济危机的现状足以证明当代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日趋全球化,在挣与花的同时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养成勇于消费、追求生活质量的消费观念和文化。而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院校设计专业人文课程的设置在整体的课程结构中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这种课程的设置本身就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态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专业的很多学生均反映艺术理论及人文课程的课堂教学过于程式化,学生和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问题。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设计专业学生人文知识素质的养成,从而造成很多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作品缺乏文化理念、缺少人文思想。设计艺术作品需要的不仅仅是创意,它同样是文化思想、文化底蕴、社会文化等的集中体现。设计作为一个“ 边缘领域”,正在突破传统科学的框架。中国的设计艺术正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逐步开拓,在受消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设计需要以全新的设计理念给整个行业注入新的活力。设计艺术教育更要走在前端,充分认识设计发展的趋势,使人们在关注经济的发展下更加重视设计艺术教育对未来的设计师进行文化知识素养的培养,培养时代前沿的设计师。

参考文献:

[1]李砚祖.中国艺术学研究.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篇4

关键词:民间美术;艺术设计;现代艺术教育

近20年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有了长足化、快速化的发展,在早期,艺术设计教育主要是针对西方的一系列模仿学习,没有较为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而目前看来,部分高等学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正抛弃原有的发展模式与观念,不断深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以往盲目跟从西方的局面开始改变,逐渐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从中汲取营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教育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我们从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民间美术相结合的角度来考察,从而加强对民间美术的传承,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民间美术的现状展现和特性分析

1)现状分析

①民间美术越来越难以生存。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追求个性化、新颖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变化,不再拘泥于过去的传统,对于传统美术的发扬也存在着误区,不仅如此,各类传统非物质文化都受到冲击,传统民间美术的生存变得举步维艰,越来越难以生存下去。②民间美术的教育严重匮乏。如今的学校美术教育上,对于民间美术的教育严重缺失,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几乎很少有学校开设专业民间美术课程,更多的是对西方油画和素描的教育。这样的教育缺乏给传统民间美术的保护和传承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③法律文件及国家政策越来越侧重于民间美术的保护。我国近年来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意义和重要性,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程度有所加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传统民间美术的保护,耶维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民间美术的特性分析。

我国民间美术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传承性、二是民俗性、三是多元性。正因为这三个独特的特性,中国民间美术得以延续发展而又富有生机和活力,现在传统民间美术以一副比较成熟完善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民间美术有着五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和深厚积淀,因此体现了它的传承性。各地的民间美术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当地的民俗风情,例如河南的剪纸艺术就体现了当地浓厚的风土色彩,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与接受。民间美术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并融合了不同的元素,每一种民间艺术都是很多种民间艺术的杂糅和融合,因此才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生存力,体现了民间美术的多元性。

二、加强民间艺术传承的具体措施和有效方法

1)加强民间美术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而教育的开展是依据广大的人民教师队伍开展的,因此要传承民间美术,必须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确保能够培养出专业的民间美术传承和创新人才。目前我国政府也很重视对民间艺术传承人才的保护,并加大投资力度,通过改善民间美术的市场环境,硬件措施,提高传承人员的社会福利和待遇来鼓励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延续。但是仅仅依靠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传承人必须要把他所掌握的技艺传授给他人,传承给更多的对民间美术感兴趣的人,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将传统民间美术发扬光大。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点,也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该花费更大的力量,多邀请一些具有很高的民间艺术水平的人到高校进行宣传教育,让民间美术真正走进大学课堂,通过一些大师级别的人物对民间艺术的讲授和自身的经历,来感化学校师生,让他们真正投入到民间美术的传承中来,并为之不懈努力。高校还应开展多方面的民间美术交流方式,不断创新,进行学术研讨,办专业培训班,进行国际交流等,将传承方式搞活。不仅如此,还要号召广大青年教师和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到真正富有民间美术气息的当地进行学习,与老一辈的艺术家进行交流和学习,弥补课堂上书本教育的不足。只有多方面全方位地进行探索,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够真正做到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近几年来,很多学者对于传统民间美术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值得推崇和发扬。

2)开设民间美术课程。

学校教育是对于民间艺术改变目前艰难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够使民间美术真正地富有活力。在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将传统艺术教育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探索出新的不同方式,例如组织民间艺术家和专业教师之间进行探讨交流,将民间美术和现代传承方式相结合,实现民间美术的再次诚创新。不仅丰富了民间美术的内容,使其焕发新的时代的色彩,而且为民间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式,一举两得,产生了新的生命力。理论和技法研究是民间美术课程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在理论方面,专业教师讲授传统民间美术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及传承特点,并广泛介绍民间美术的丰富内容,以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真正爱上民间美术并未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创新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在民间美术技法方面,多传授学生一些民间美术的作画方法和技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民间美术制作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将制作技法为学生所熟练掌握。

3)丰富民间美术传承的多种形式。

民间美术传承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需要积极去探索,开展不同的形式去推动民间美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开办民间美术专题讲座的形式,倡导高校教师和民间艺术家多走进大众,在人民大众之间开展专题讲座,并通过现场表演的形式让群众感受到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民间美术的传承不能脱离当地的本土文化土壤,否则就会失去其独有的特色,因此可以将民间美术引进高校教育的同时,要加入民间美术的本土色彩,通过专题讲座、现场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多民间美术增加了解,对民间美术有更加生动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应当在高校校园内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民间美术文化展,让整个高校校园充满着民进艺术气息,以此带动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既能够改变民间美术的尴尬境地,又能够使学生对其有一个主观认识和了解,还能提升大学生的自身文化素养。当今,我国传统民间美术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影响是深刻而又广泛的,不仅为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而且为现代艺术注入了深刻的内涵。反过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也为传统美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更为广泛的平台,使得传统民间美术焕发时代气息和新的生命力,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断推动着民族艺术向前发展。

作者:巩固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视传系

参考文献

[1]康乐.对当前我国民族美术教育的思考[J].美与时代(中).2012(12)

篇5

论文摘要: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具有悠久历史,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和遗产。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迅速,其关键是人才,本文论述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所有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训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处于这个产业链的高端,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能从其学科体系中割裂出来,必须在河南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依托大的学科体系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根据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分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人才和文化创意成果的经营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能够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文化创意人才所从事的创造价值的这种活动,改变了过去必须要有实体生产才能成为产业与创造价值的观念,而将抽象的、无形的创意活动当作产业链的一环。 

1.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性与共性 

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个性的自由发挥,而创造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共性,产业机制是规模化的,需要有制度和协调。[2]所以这样一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性产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协调问题。 

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即文化创意增值和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调和。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首先是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它的基本培养模式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批量为社会输送创造性的人才。此时创造性人才的个性表达是基于一个系统科学的创新体系之上的,最终的教育成果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人才储备。 

2.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形势 

目前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英国政府定义为基础的“ 创意型”,主要依托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领域;二是以美国界定为代表的“版权型”,即生产和分销知识产权的产业;三是中日韩等国的“文化型”,不论哪一种产业形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都是以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作为中坚力量。[3]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比较分析 

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高等职业应用型的设计艺术教育、纯艺术教育。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和高等职业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是河南艺术教育的重点。 

(1)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 

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占基础性地位,而艺术素质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 

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从事普及艺术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人才为核心的。培养讲方法、知识渊博、长于引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师。 

(3)高等职业院校应的用型设计艺术教育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发展教晚,但规模最大,分类最细,教育目标最明确的类别。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的行业内专业人才,与行业相关技术、工程紧密结合,能够快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同时具备日后深入学习的能力。 

(4)纯艺术教育 

纯艺术的概念最早被赋予的意义是反艺术实践中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种很纯粹的,重精神体验的艺术活动。因其被定义了本质的非功利性,自然而然的与应用型的各艺术设计专业相距日远。 

我们看到艺术普及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的快速壮大,学历培养和就业优势两把利器完成了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支持和提升。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歌猛进,社会对应用型设计人才呈现出很大的刚性需求,高就业率、高收入带动了艺术教育市场整体的繁荣。 

三、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有效支撑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指高等职业学校主体有计划发掘、培养与完善学生的设计艺术创造素质与能力的行为及其体制,是专门的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目标为导向的设计艺术文化创造能力教育,其终极性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实现意义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梦想。[4]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在高层面上的发掘、促进学习者的设计文化素养、创意创造与传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设计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实质是指以辩证的逻辑性思维为基础,以敏锐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为特征来体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培养创意型、素质型、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消费者文化层次、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软因素的制约,一个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受众市场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在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大框架下,通过高等艺术教育四个层次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必定会成为我国未来的朝阳产业,前景不可估量。文化创意人才是河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文化资源,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高等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完全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的经济力量,将文化创意与艺术感染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携手纯艺术发展的力量,高度重视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充分利用现有设计艺术教育资源和优势,才能为河南培养更强更多本土化的文化创意人才,以促进和满足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1):108-116. 

[2]徐光春.徐光春在香港谈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2007.55-56. 

[3]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 

篇6

关 键 词:数字化技术 科学与艺术 艺术设计教学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从本质上看,即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统合的产物,它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用艺术设计的方式创造实用与审美结合的产品,为人类的生活服务,满足人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种需求。当下设计不再仅仅是一门技术,或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文化。它不仅关系到产品的设计,而且肩负着对新的生活方式的设计。所以,设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成了设计教育的主体内容,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的现代设计人才,而教育、教学的方法和目标则是关键。

一、艺术设计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的应用日益普及,计算机作为设计工具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里已是必不可少。计算机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应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必将给我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巨大的革命,传统的设计教育理念、设计教学方式也亟待改革和重新整合。我们说21世纪是“创意经济时代”,亦是“设计时代”,经济建设急需具有现代设计观念、具备相当专业设计水平的设计艺术人才。因此现代设计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变化,要不断创新和不断发展,认真地研究如何与现代技术结合。

信息社会,高新技术在层出不穷地涌现,譬如电子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正在冲击着传统艺术的载体;材料科学的进步,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促使产品的加速更新换代;建筑科技的发展,也正在使智能建筑、生态建筑走进人们的生活,这些都令我们应接不暇。信息时代需要新型的设计艺术人才,这对设计教育提出了一项新课题,即必须立足设计教育发展趋势,推进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研究,更新观念,树立新型的现代设计教育思想,把艺术与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把高新技术直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这就要求在现代设计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有强烈的时代概念,高校的教师更要不断地学习,以使自己的思维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国家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规划中提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更新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二、 数字化技术给艺术设计教学拓展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在我国教育领域已经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由此引发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和教育结构的改革已成为共识。高效率是生存的前提。因此,在讲究时间和效率的现代社会里,教育应该毫无疑问地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以艺术设计教育为例,将数字化多媒体引入课堂,能明显地使课堂变得更生动直观,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将艺术学科的主要课程连接起来,可以优化课程结构,节约课时,减少繁琐的表现技法的练习,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构思和创意上。计算机的智能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让教师和学生及时看到艺术创造预想的效果。设计教学中欣赏、启发和参与极为重要,它们使我们能真正认识到设计的真实内容。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也使艺术设计教学具有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转贴于

1.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进入课堂发挥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优势。在教学中通过数字化教学手段把学生难以直接感知和领会的事物现象在短时间内直接呈现出来,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还能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抓住自己的感觉,融入自己的理解,表现出自己创意设计的精神。判断、捕捉并保住自己在汲取他人设计养分中出现的既能符合设计美学原理,又能发自内心的点滴新意,并不断积累、融通和表现,是设计创作乃至形成自己设计风格的重要因素。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教学,也有利于照应设计专业学生个性差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的难度加以控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解决了学生个体对事物领会过程中构成的理解差异,使整个课程进度保持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从发散性思维中选出最佳方案,并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如何分析、解决问题,把教学、试验、科研有效结合起来。

2.数字化技术有利于信息交流、教学互动、资源共享

篇7

论文摘要:设计教育工作者在这日新月异和越来越具个性化的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代的平面设计师,要培养自己的设计感,即对设计形式的把握能力。有了这种感性的能力之后,再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逐渐把设计回归到理性的轨道上来,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会使自身对设计的理解更深刻,让自己怀着激动的心情一次又一次地投入全新的设计中去。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人与自然就成为现代设计人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设计人应该提醒自己常持环保意念去贯彻于日常的设计创作,设计才不会悖离为创造美好世界这个原则。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刻,设计艺术已经进入到了登峰造极的时段,作为一名设计领域的教育工作者,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类越来越具个性的时代,我在此谈一谈有关设计艺术教育的一些随想。

设计艺术是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词语,在国外这一学科仅被称作为“设计”,“设计”更多的是服务于人的生活,而“艺术”才会让人得到美的启迪和享受。作为当今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和文化的活动方式,设计在不同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特征,其内涵和外延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差别。设计的功能性、实用性、审美性也因社会和时代而异同,面对新的时代,设计艺术的方式和内涵也面临变化。

技巧是所有艺术门类的基础,而设计走到今天,电脑成为设计师最重要的设计技巧手段之一。技巧决定效果,而效果决定其作品的意境、感情和思想。如果你对于所要表达的东西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体会,就不知道自己要表现什么,要产生何种效果,也就不知道用何种技巧去实现。目前一部分中国的平面设计师似乎走进了一个误区,好像画面电脑效果越多就越吸引人,越能体现其设计感及水平。殊不知这种片面追求高科技效果不但是舍本逐末,而且近于无的放矢。技巧必须从内容出发,目的是为了传达一种你要表现的内容,技巧不过是手段,电脑只是设计师手中众多的工具之一,而手段却万万不能单一。因为每一种手段所要体现出来的效果是全新的,这就需要设计师来选择、推敲、接纳和推陈出新,而且要用灵动的思维、轻松的心态来进行。但究竟要怎样才能放松地使用技艺,让思维的创意一泻千里,都非语言所能说明,这主要是靠长期的体会与感觉。一位钢琴大师在演奏一首作品时,会把自己的表情、感情、思维都融入音乐之中,一切的动作、姿势都是心有所感、形诸于外,甚至弹错音亦不在乎,一切的技巧在当时都是陪衬。在传授技巧时,越是有经验的老师,越是有多种多样的传授方法,技巧不论是从老师或同行那儿吸收来的,还是自己摸索出来的,都要随境应变、灵活运用,绝不可当作刻板的教条。设计艺术尤其如此。假如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思想,单一地讲究方法和修饰又有何用。现在一些演奏家、演唱家,很多作品都表现得非常完整,单听一百次都一个样,没有一点独创的东西,没有一点自然流露的意境,也缺少一种人性的东西。像霍洛惠兹等那样的钢琴大师演奏时也会有错“音”、漏“音”,但他们在演奏时是全身心地投入,已经忘却了动作、姿态、表情和观众,身心已和乐曲本身融为一体,这才是人与艺术相结合的至高境界。

设计是开放的,它会给你众多的想象和空间。和其他的艺术门类可能有所不同,设计是和当代最时尚的东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设计师的敏感性,特别是对周边事物变化的敏感性尤为重要,这种敏感性就取决于设计师的学习和接纳。在学校学习时,从老师那里可以学到设计的结构、层次等诸多理性方面的内容,而对设计的理解、感受的领会,只能靠自己的无形的接受力和感知力。

不断地学习是一个设计师提升和完善自我的方法,而自我批评的态度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当你在设计的历程中走到某一步时,应该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风格、手段、思想、创意等,这同时也是为自己下一步作酝酿。不断反省自己,这对一个从事视觉艺术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不断培养我国设计新生力量的设计艺术教育,除了吸收西方设计教育的基本要素之外,还应该更多地整理和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设计艺术教育观念进行不断的改革和更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以适应新经济发展对设计艺术教育的要求,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文化事业、中国文化特色的创造性设计人才。

艺术是一门富于感性的学科,但有时也需要以理性的分析来理解和提高自己。根据我的学习经验,先要知道自己对某个效果的要求与体会,对每个点、每条线、每种颜色及其包含的意义与感情,在脑海中没有你所认为的理想境界,那么你在审视自己的作品时,又如何评价它是否符合你的心意呢?一个人对自己的追求目标是随着对艺术的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更新的,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甚至在一生中都很难对自己所创作的作品感到满意。

艺术无界限,因为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着很多共性的东西。触类旁通也是学习设计艺术的重要方法之一。对音乐、书法、文学等艺术门类的介入和爱好,对我的设计创意很有帮助,其最显著的是增强了我的感知力,扩大了我的感觉范围,原来可能就是对设计本身的专业感知,但如今却像多装了几根弦,使我在更宽广的艺术思维领域与设计产生共鸣。

个性是每一位从事艺术门类的人所追求的。如何看待艺术门类中设计艺术的个性呢?我认为,设计作品要体现出它的传达信息之功能,并能有效地体现设计师的一种设计思想,这就是设计风格和个性。最要紧的是真实、真诚、自然,不能有半点勉强和做作。另一方面,就是设计家自身的个性修养。个性修养本身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越有弹性,这种对周边作品的吸纳就越有效,对作品的排斥就越小,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积累本身对个性发展有一种推动作用,而个性的发展又能使自身的个性积累日益丰富。

篇8

【关键词】设计教育 综合类大学

一、机制方面

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必须紧跟现代经济的发展。综合类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不能总跟在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后面跑,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是否为良性,不在于院校中设立什么样的专业、什么样的课程和向学生传授什么样的技能,而在于设计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的先进性,是否可以引导设计潮流并对我国当代设计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对于艺术设计这个实用美术学科来说,在综合性院校培养优秀的设计师是完全可行的。

企业的设计活动是产品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的设计教育,社会也希望其能够像企业的生产活动一样迅速产生效果。但从社会历史学角度来看,大学的目的如果只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不够的。大学课程中有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两者的融合才能形成大学教育的价值。高素质人才的人文修养主要也是通过学习人文学科来培养。在大学的设计教育中,人文学科是必要的素质教育环节。因为设计能够影响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也是人类活动与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现状是,大学里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一般都分开开设,基本的通识课程很难反映在专业课程里。在艺术设计的整个环节中,始终需要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课程结构应趋向综合化,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统筹考虑,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在设计教育中,必须要求学生掌握产品生产及相关设计制作基本知识和造型的综合能力。大学的设计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只把设计作品能够卖掉的人,而是要培养将设计作为产业技术核心,毕业后可以为我国甚至国际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综合性院校招生考试时,不仅要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还要对其文化修养、对设计的爱好程度加以了解,作为其入学考试的必要条件。要严格控制招生人数,音乐类专业“一对一”辅导教学效果明显,艺术设计类同样不能搞大班制教育,一个班一般不超过15人为宜。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中,人数的控制能够提高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效率。

二、学生方面

大学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主要包括造型能力与构想能力。设计的造型能力是指通过材料、技术条件来归纳形态的能力;构想能力是指分析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设计出各种能满足社会不同层次需求的能力。设计专业教育方式会因设计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如果没有知识和经验作为设计的基础,设计师将很难定位设计。所以,为了让学生在各个领域中都能设计出好的作品,必须使其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怎样设定设计中的问题、怎样获得有关设计的知识和资料、图像设计如何构架等。大学设计教育课程结构在不同年级对设计方法的理解也有区分。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主要学习造型表现;三、四年级学生主要培养设计构想力。造型能力是创造形态的能力,包括头脑中想象的能力和将想象传达出去的能力。掌握材料的知识、了解材料特性后会发现造型的条件也会有所不同。在实际的设计中,由于形态是基于各种条件下被创造而出的,所以,在学习造型能力阶段还要训练灵活的思考方式和变通能力。通过文字、图片来记述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和表现图案或立体模型的视觉表现能力也是需要培养的。掌握记述能力和图像表现能力后才能用具体的形态来设计造型。构想力是解决设计中发现问题、寻找灵感并将其形成图像形态的能力。这要求设计师掌握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观察生活是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利用设计师的视角去解决消费者和消费环境之间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构想力是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用设计的方式来解决的创意能力和技术材料及设计系统有关的具体知识获取能力的综合。

业内曾讨论设计专业学生如何成为设计大师的问题。笔者认为,综合性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成为全面的设计师更为现实。加强其理论水平的培养,可以使其选择不同的设计工作,就业相对也比较宽泛。在课程中要大量增加设计史、美学批评、传媒学等艺术人文课程,此外还要安排一些本校的特色课程,从而让学生融入跨学科设计的氛围中。在平时的作业中也要多以论文写作形式来分析设计作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教师方面

设计教育对教师的要求,首先,教师在设计各专业领域中的教育教学研究要追求特色,明确专业教育方向和范围,准确明晰地向学生传达对设计教育的见解。当然同时也要全身心投入设计研究活动。其次,需经常对如何提高教育效率的教育技术和方法进行论证。学校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最终会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所以,在设计领域不断扩大的同时,应该研究怎样在有限的时间使多数学生能掌握设计的各种知识、技能表现力及电脑操作能力。再次,在学生面前,教师要经常对作品发表评价及观点。设计教育不是有关自然科学领域的真理教育,设计基本是以满足社会各种不同层次的物质需求为目的,其解决方法不会只有一种,所以要考虑实际运用中面临的问题。这主要通过捕捉对象的方法、设计的观点、设定条件的方法等来探索问题解决的方向。最后,教师要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教师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参与研究效果会更好。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研究课题是大学教育中常见的教学形式。学校具备适合教师带领学生做学术研究的研究室、实验室等硬件条件,让教师能安心从事设计研究工作。

结语

设计的过程是将“白日做梦”变成“梦想成真”。用新的视点重新审视环境,该舍弃的舍弃,该添加的添加,生成新的空间和形态,依此循环下去,这才是设计的使命。遵从自然的规律,将物理的代谢与精神的传承融为一体,诞生出新的设计。设计是一种永不结束的游戏,新的设计形式总是生存在社会活动中。

从设计专业长远的发展来看,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客观要求是输送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无论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是理论修养及其知识结构的合理搭建,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如何积极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资源,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所在地区的经济特点进行有效的策略调整和资源整合,是综合性大学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的当务之急。国内大学艺术设计专业间的差别也同样需要根据国情、省情、地域、市场等诸要素有意识地加以区别。院校办学特色应在办学实践中强化教育思想意识,只有院校间设计教育思想拉开距离、各具特色,多元化的设计艺术教育格局才能形成。

篇9

论文摘要: 设计教育工作者在这日新月异和越来越具个性化的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代的平面设计师,要培养自己的设计感,即对设计形式的把握能力。有了这种感性的能力之后,再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逐渐把设计回归到理性的轨道上来,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会使自身对设计的理解更深刻,让自己怀着激动的心情一次又一次地投入全新的设计中去。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人与自然就成为现代设计人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设计人应该提醒自己常持环保意念去贯彻于日常的设计创作,设计才不会悖离为创造美好世界这个原则。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刻,设计艺术已经进入到了登峰造极的时段,作为一名设计领域的教育工作者,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类越来越具个性的时代,我在此谈一谈有关设计艺术教育的一些随想。 

设计艺术是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词语,在国外这一学科仅被称作为“设计”,“设计”更多的是服务于人的生活,而“艺术”才会让人得到美的启迪和享受。作为当今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和文化的活动方式,设计在不同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特征,其内涵和外延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差别。设计的功能性、实用性、审美性也因社会和时代而异同,面对新的时代,设计艺术的方式和内涵也面临变化。 

技巧是所有艺术门类的基础,而设计走到今天,电脑成为设计师最重要的设计技巧手段之一。技巧决定效果,而效果决定其作品的意境、感情和思想。如果你对于所要表达的东西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体会,就不知道自己要表现什么,要产生何种效果,也就不知道用何种技巧去实现。目前一部分中国的平面设计师似乎走进了一个误区,好像画面电脑效果越多就越吸引人,越能体现其设计感及水平。殊不知这种片面追求高科技效果不但是舍本逐末,而且近于无的放矢。技巧必须从内容出发,目的是为了传达一种你要表现的内容,技巧不过是手段,电脑只是设计师手中众多的工具之一,而手段却万万不能单一。因为每一种手段所要体现出来的效果是全新的,这就需要设计师来选择、推敲、接纳和推陈出新,而且要用灵动的思维、轻松的心态来进行。但究竟要怎样才能放松地使用技艺,让思维的创意一泻千里,都非语言所能说明,这主要是靠长期的体会与感觉。一位钢琴大师在演奏一首作品时,会把自己的表情、感情、思维都融入音乐之中,一切的动作、姿势都是心有所感、形诸于外,甚至弹错音亦不在乎,一切的技巧在当时都是陪衬。在传授技巧时,越是有经验的老师,越是有多种多样的传授方法,技巧不论是从老师或同行那儿吸收来的,还是自己摸索出来的,都要随境应变、灵活运用,绝不可当作刻板的教条。设计艺术尤其如此。假如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思想,单一地讲究方法和修饰又有何用。现在一些演奏家、演唱家,很多作品都表现得非常完整,单听一百次都一个样,没有一点独创的东西,没有一点自然流露的意境,也缺少一种人性的东西。像霍洛惠兹等那样的钢琴大师演奏时也会有错“音”、漏“音”,但他们在演奏时是全身心地投入,已经忘却了动作、姿态、表情和观众,身心已和乐曲本身融为一体,这才是人与艺术相结合的至高境界。 

设计是开放的,它会给你众多的想象和空间。和其他的艺术门类可能有所不同,设计是和当代最时尚的东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设计师的敏感性,特别是对周边事物变化的敏感性尤为重要,这种敏感性就取决于设计师的学习和接纳。在学校学习时,从老师那里可以学到设计的结构、层次等诸多理性方面的内容,而对设计的理解、感受的领会,只能靠自己的无形的接受力和感知力。 

不断地学习是一个设计师提升和完善自我的方法,而自我批评的态度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当你在设计的历程中走到某一步时,应该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风格、手段、思想、创意等,这同时也是为自己下一步作酝酿。不断反省自己,这对一个从事视觉艺术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不断培养我国设计新生力量的设计艺术教育,除了吸收西方设计教育的基本要素之外,还应该更多地整理和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设计艺术教育观念进行不断的改革和更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以适应新经济发展对设计艺术教育的要求,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文化事业、中国文化特色的创造性设计人才。 

艺术是一门富于感性的学科,但有时也需要以理性的分析来理解和提高自己。根据我的学习经验,先要知道自己对某个效果的要求与体会,对每个点、每条线、每种颜色及其包含的意义与感情,在脑海中没有你所认为的理想境界,那么你在审视自己的作品时,又如何评价它是否符合你的心意呢?一个人对自己的追求目标是随着对艺术的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更新的,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甚至在一生中都很难对自己所创作的作品感到满意。 

艺术无界限,因为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着很多共性的东西。触类旁通也是学习设计艺术的重要方法之一。对音乐、书法、文学等艺术门类的介入和爱好,对我的设计创意很有帮助,其最显著的是增强了我的感知力,扩大了我的感觉范围,原来可能就是对设计本身的专业感知,但如今却像多装了几根弦,使我在更宽广的艺术思维领域与设计产生共鸣。 

个性是每一位从事艺术门类的人所追求的。如何看待艺术门类中设计艺术的个性呢?我认为,设计作品要体现出它的传达信息之功能,并能有效地体现设计师的一种设计思想,这就是设计风格和个性。最要紧的是真实、真诚、自然,不能有半点勉强和做作。另一方面,就是设计家自身的个性修养。个性修养本身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越有弹性,这种对周边作品的吸纳就越有效,对作品的排斥就越小,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积累本身对个性发展有一种推动作用,而个性的发展又能使自身的个性积累日益丰富。 

任何门类的艺术都讲究其协调性、平衡性,当外部和内在及周边的关系协调到极限时,作品也就达到了完美。观赏中国的传统书法作品时,首先关注的是其章法、气韵,而并非个别字句的美观,就是这个道理。无怪乎,在现代服装表演艺术中,出现的人体时装表演,不就是意在夸张地显示“服装与人体的极致统一与协调”吗?在当代社会的设计领域,人与环境一直是设计师们关注的方面,如何使设计与人、环境的协调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已成为当代设计面临的主要课题。 

人类与机器、动物最根本的区分在于人类是理性和感情相结合的综合体,而动物和机器则不然。在艺术创作中,如何去把握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平衡点,这一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当代的平面设计师,首要的问题就要培养自己的设计感。所谓设计感,就是一种对设计形式的把握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既含有一定的天赋成分,而最重要的还在于设计师本人的修养、眼光及综合素质。有了这种感性的能力之后,再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逐渐把设计回归到理性的轨道上来,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会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使自身对设计的理解得到提高和升华,让自己怀着激动的心情一次又一次地投入全新的设计中去。这种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对于一个设计师能力的提升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最后达到王国维先生所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境界,审视自己的作品能时刻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客观地去看待,创作作品时又能以主观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正所谓“主观地热爱一切,客观地了解一切”。 

 

参考文献: 

[1]孙明.点击设计.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2]何靖.图形创意.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篇10

关 键 词:设计 艺术设计教育 创新

设计的英文为“design”,该词源于拉丁语“designnge”。美术词典对设计的解释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形成的构思和意图,运用符号形象地表现为可视的内容,作为造型活动的重要阶段的造型计划可称为设计”。王受之先生指出:“设计,是指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活动。”设计是一种主观心理活动,将内在的观念转变为外在的形象或产品,依靠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技术,借助于现代生产条件,实现设计者心理——物质——产品——艺术商品——大众化的审美教育创造过程。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20至30年代,80年代工艺美术教育开始向艺术设计教育转变。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调整的专业设置,正式以“艺术设计”取代了沿袭多年的“工艺美术”学科,设计学科和设计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体系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各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使得设计教育成为普及教育。目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其一,急功近利之风助长了重艺术设计实践,轻设计教育理论研究;重外国的艺术设计流派,轻中国的传统艺术。其二,由于采用传统的纯艺术教育模式,导致学生所学部分知识和市场脱节,导致“毕业”就是“失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三,大部分高校艺术类教育模式往往重在造型及样式的教育,对工科知识传授较少;工科类教育模式重在某些工科课程,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及人文科学的关注不多。这种功利性、重艺轻技、单向度设计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发展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有必要研究当今时代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今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点。

“所谓艺术设计,从内涵上说就是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物质的、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功能效用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想筹划,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功能、外在形态、人机关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实用品的设计,也包括审美性较为突出的观赏品的创作;从其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发展属性看,它既包含以手工艺为媒介的传统型设计,又包含以工业化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型设计。”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协调人与自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目的的实现取决于设计师是否真正了解社会的需求,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传统的重要地位,继而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设计。任何一件设计作品都是设计师智慧的结晶,是设计师价值观、美学观以及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体现。以上种种又和我们现阶段的艺术设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可以看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应该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合,学生不只是接受纯艺术技能的培训,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与之相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创新是设计艺术的灵魂,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下文从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创新能力几个方面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探讨。

一、良好的知识结构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基础

对设计师而言,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广泛的修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系统,才能形成科学的设计理念,形成理性和感性、逻辑和意象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

自然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包括数学、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融入设计,为设计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实现手段,改变了设计的方法和观念;社会科学包含政治学、经济学、消费心理学、法学、教育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社会学、新闻学等,为设计师理解客户的需求、情感、价值体系等提供了知识资源。这有利于帮助设计师正确判断和预测消费的趋势,进而在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引导和创造新的消费潮流。设计师懂得法学、伦理学的基础知识,能保障设计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健康的发展,并且有助于设计者遵守道德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设计风气。

人文科学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因此,要加强通识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分量,完善的知识结构实质上是使设计者形成良好的洞察力、创造力以及多方面的能力的基础。这些知识的价值会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真正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转贴于

二、过硬的业务素质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

业务素质包含专业知识修养和技能。专业知识素养包含艺术史、设计史、建筑史、设计概论、设计美学等。它帮助我们了解中外艺术设计的传统、现状与发展趋势,从而开阔眼界,汲取精华并进一步发展和重构传统。专业知识素养的高低是设计师与操作工的一大区别,它决定了一个设计师是否最终形成自己的设计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关键。

专业技能就是对事物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对材料、结构、功能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设计的实际制作和动手能力是设计师的技能的最直观的体现。锻炼专业技能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整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加强社会实践锻炼,诸如参观实践法、案例教学法、模拟岗位实践、项目实战法、顶岗实习法等。由此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际能力及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及时掌握社会、企业所需的设计潮流动态。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有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创造力的师生合作开放式教学体系。这也是全面提高学习者素质的有效方式,也是增强学习者创造能力,激发其创造欲望的有效途径,使我们的设计教育从艺术的自由性、个性、非标准化、反团队工作性转化为强调集体工作、强调标准化、强调科学的逻辑的工作方法与艺术表现结合的方式方法。

三、创新能力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

设计艺术的本质在于启发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力,创造性是设计过程最重要的部分,是决定设计事物生命力的强弱、优劣、成败的关键所在。艺术设计作品的成功在于设计人员对创造性思维的灵活运用。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只有将良好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进行不断实践和深化,对事物和生活才能有独特、创造性的见解,才能不断地向新领域挑战,产生好的创意和好的作品。黄永玉先生正是运用传统和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的创新设计理念,才设计出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而又不失强烈时代感的“酒鬼”酒的包装。2008年的奥运会的35个体育图标的创意,来源于书法中的大篆,把中国的传统书法和现代图形设计紧密结合,而篆书来源于甲骨文,可以称为中华文明的“远古足音”,将中国延续了三千年的象形文字辅以运动的现代感。这种造型意趣体现了中国迎接奥运的现实精神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认知领域的深入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消费内涵由物质层面走向精神层面,艺术设计成为精神和物质、技术与艺术、实用和审美相融合的交叉性学科。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成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的主力军,我们只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环境和艺术土壤,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站在设计领域的前沿,把握设计教育的脉搏,最终跟上时代迅速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2]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袁熙肠.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